时间:2023-08-02 09:26: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富管理;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当今,中国经济结构与金融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在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市场竞争的推动下,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在审时度势的转变经营理念,谋划经营模式的转变,调整曾经过度依赖的资本占用度较高的信贷业务。2011年,中国成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财富效应出现了井喷式的变化,财富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逐渐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出现。财富管理(Wealth Management)是指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分析客户财务状态发掘其财富管理需求,为其定制财富管理计划目标,提供有关现金、信用、保险、投资组合等相关管理及系列金融服务的综合过程。据银联信的最新研究显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资产中80%仍然是储蓄,这表明商业银行财富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形成系统的财富管理战略及业务规程。由此可见,目前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望文生义的“理财”等业务概念仅是财富管理的初级阶段。本文采用肯尼斯·安德鲁斯(1971)的SWOT战略分析工具,以商业银行外部环境为目标,找出其存在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及其自身分析所具有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
一、财富管理发展面临的机会
1.国民经济、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社会财富在日益集中。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公布的指标显示,未来十年中国中产阶级(年收入6-50万人民币)的人数将达到3.5亿;据巴黎百富勒预测,2012年中国中产家庭将达1亿户,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财富高度集中的国家之一。一个蕴藏巨大潜力高速发展的财富管理市场,为商业银行财富管理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2.国内金融市场体系及金融框架的形成。2001年加入WTO后,外资银行、资本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的涌入,推动了我国金融架构的形成,在制度上为商业银行财富管理的开展,特别是证券类和结构性衍生产品及跨市场、复合型的财富产品提供了保障。
3.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优惠的资金扶持,便捷的金融服务,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几何倍增长,为企业财富管理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及市场机遇。
二、财富管理面临的威胁
1.金融危机频繁爆发。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爆发的周期缩短,力度增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2009年的欧债危机,不断冲击着国内的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财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2.利率改革加快,汇率管制放松。我国目前放开了大部分市场利率,仅限制存款利率上限。2007年10月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商业银行财富管理面临着诸多逆向选择,例如储蓄分流、债券缩水、优质企业融资债券(脱媒态势)及同业的激烈竞争。
3.专业人才的缺乏。财富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资本运作能力、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及稳定的金融操控能力,即三个重要的角色:客户的金融顾问、投资顾问和财务管理。另外,与国际接轨的培训及注册认证能更好的保证财富管理人员业务的系统性及专业性。
三、财富管理发展优势
1.地域优势。财富管理有时被形象的称为特殊银行,其特殊性体现在财富管理与商业银行发展的同步性及居民收入与银行的同步发展。财富管理可确保商业银行在其主营的地域,忠诚客户群内,顺利完成财富管理的推广与发展,即低成本高效率的地域优势。
2.文化优势。财富管理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积累,在相同的文化环境下,财富产品的设计,银行的服务往往能直接满足客户的需求。商业银行独特文化的形成对于平衡银行与财富管理的和谐发展,财富管理的拓展、形成、积累并最终成为一种固定的利润循环,优势不容忽视。
3.准入门槛优势。财富管理如今已经从离岸业务(Offshore)转向本土业务(Onshore),门槛的降低,客户群体的细化分类,以需求为主导,以服务为理念的财富管理将提供更专业化、多样化的组合业务。同时,优质客户信任的建立,将为商业银行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及影响力,提升商业银行财富管理竞争力。
四、财富管理发展劣势
1.产品单一,创新不足。财富管理需要创造显著的效益,而效益则需要充足的产品,即银行如果提供五种以上的财富产品形成范围经济,那资本成本就会降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产品单一重复,关联性不强,缺乏财富管理必要的度身定制业务。
2.缺乏战略规划,财富观念滞后。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专业系统的战略规划,财富管理多出现在业务或客户集中区。其次,商业银行受经验、体制及思维方式的制约,对财富管理发展趋势认识不足。
五、商业银行财富管理发展浅见
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在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财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要突出商业银行财富管理的文化地域特色;在财富管理服务创新,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强风险的评估、预测及监控。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财富管理应具备一个科学、系统、专业的框架以保证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财富管理与银行的发展战略相互融合,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由资金提供型银行向国民财富管理型银行的顺利转变。
参考文献:
[1]邬适融.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方法、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关 键 词:仲裁;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4-0002-05
发展战略是关乎企业发展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略。根据财政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审计署、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财会[2010]11号)第2条规定:“本指引所称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在对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的长远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是一系列事关商业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它们完全或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银行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的大多数行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能否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是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变化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的银行在发展战略的内容上会有所差异。而仲裁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与商业银行某些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具有较高的契合性。
一、仲裁的特点
(一)契约自由
“契约自由”是贯穿仲裁活动始终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仲裁法》第4条明确规定:“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可见,以仲裁的方式解决纠纷,须是当事人各方的共同意愿。当事人在争议或纠纷发生前后应达成有效的书面仲裁协议或在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仲裁机构不能受理没有书面仲裁协议(含仲裁条款)的仲裁申请。
(二)一裁终局
《仲裁法》第9条规定:“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裁决做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即仲裁庭开庭后做出的裁决,是最终的裁决,立即发生法律效力。 当事人不得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 仲裁的这一特点有利于争议高效快捷的解决。
(三)不公开审理
仲裁作为社会自治解决争议的一种方式, 仲裁庭审理案件除双方当事人协议公开外, 一般实行不公开审理。我国《仲裁法》第40条规定:“仲裁不公开进行。当事人协议公开的,可以公开进行,但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在仲裁程序中,仲裁庭的参加主体仅限于仲裁员及案件当事人, 不允许群众旁听和新闻采访。当事人所提交的证据材料,以及仲裁庭做出的仲裁裁决,除非当事人同意,都不对外公布,其他案外人无权知悉仲裁的内容和情况。 如果当事人决定裁决书上不写明争议的事实和理由, 仲裁文书可以不予涉及,而只写明仲裁请求和裁决结果。
(四)专家裁案
专家裁案是仲裁的特色, 也是仲裁比其他纠纷解决方式更为突出的优势之一。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仲裁机构都备有分专业的,由专家组成的仲裁员名册供当事人进行选择。专家仲裁员拥有丰富的行业知识,也熟悉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惯例,具备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仲裁经验,对涉及专业性比较强的仲裁案件专家仲裁员的裁决更能体现专业权威性,也是仲裁活动公平、公正性的重要保障。
二、仲裁的优越性
(一)和谐共赢
“契约自由”是仲裁最突出的特质,也是仲裁和谐性的基础。仲裁权不同于公权性质的审判权和行政权,仲裁庭的管辖权来源于当事人仲裁协议的授权,具有私权性。仲裁活动要想得以顺利开展必须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因此,仲裁机构、仲裁员会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平等的对待双方当事人。仲裁庭通常会在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下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易于争议双方进行交流和沟通,达成谅解。仲裁员作为公断第三人会善意地引导当事人审时度势,冷静分析自己的利弊得失,用平和的方式消除当事人的隔阂,缓和矛盾,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仲裁的秘密性也是实现仲裁和谐性的前提。因为仲裁的不公开审理有助于维护争议双方的声誉,这为纠纷的解决确立了相对宽松的气氛,便于当事人充分陈述自己的主张,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事人之间的对抗情绪,有利于纠纷的化解和最终解决,也为当事人继续保持友好合作关系提供了便利。
(二)快捷高效
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程序十分灵活,有利于争议快捷高效的解决。主要体现在:
1. 审限时间短。《民事诉讼法》规定,诉讼案件一审简易程序审限为立案之日起3个月,普通程序审限为立案之日起6个月,经批准还可以延长6个月甚至更长。如果一方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将会导致另一方当事人卷入冗长的诉讼程序中,无端耗费人力、财力和时间。而根据各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仲裁案件普通案件仲裁程序为4个月结案(简易程序2个月结案)。一般而言,仲裁的审理期限比诉讼的一审期限要短一半,如果进入二审、再审程序,则诉讼与仲裁的审限优势更加无法比拟。当前,为适应金融机构高效、快捷解决纠纷的迫切需求,国内许多仲裁机构在金融仲裁规则中还规定了更短的审结期限,如杭州、天津仲裁委规定,普通案件仲裁程序2个月审结;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CIETAC)的《金融仲裁规则》规定为45天;而广州仲裁委甚至将金融争议仲裁期限缩短为20天。较短的仲裁期限可以有效遏制当事人拖延诉讼、转移财产、逃避执行等行为, 对于那些案情相对简单的银行传统信贷业务争议,在银行是胜诉方情况下,以最短时间内取得对银行债权终局确认是银行选择争议解决方式时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
2. 程序灵活、简便。诉讼是一个对遭到破坏、扭曲的权利义务关系加以矫正、分配的过程,实行严格的地域管辖和级别管辖。 而仲裁机构是按地域分别设立,相互独立,互不隶属,当事人可以自主确定仲裁机构, 也可以就仲裁规则进行灵活约定和适当变更。《上海金融仲裁规则》 第7条规定:“当事人对仲裁程序事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上海金融仲裁院认为其约定无法实施或者与法律规定相抵触的除外。”CIETAC《金融仲裁规则》第4条规定:“当事人约定对本规则有关内容进行变更的,从其约定,但其约定无法实施或与仲裁地强制性法律规定相抵触者除外。”如在仲裁中,当事人可以协商确定开庭时间,还可以协议省略某些程序,如放弃答辩期、缩短组庭的期限, 可以申请提前开庭, 还可以协议不开庭,等等。这样就能在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节省时间成本,及早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
(三)执行力强
仲裁裁决书与法院判决书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仲裁的执行力主要体现在:(1)执行法院的层级和集中度较高。 多数诉讼案件的执行管辖法院在基层,而仲裁裁决强制执行的管辖法院是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 仲裁裁决和仲裁调解书的执行管辖法院更为集中, 既减少了协调费用, 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基层法院在执行问题上的地方行政干预现象。另外,仲裁裁决是约定管辖,容易找到被执行人,有利于案件的执行。各仲裁委为提高仲裁裁决的执行效率, 会对当事人提供全程服务,协调与法院的关系,协助案件的执行。(2)仲裁裁决具有域外执行力。 由于判决涉及国家的司法, 一国法院的判决不能在他国直接得以执行;而仲裁是由民间机构做出,与无涉,易于得到他国法院的承认与执行。 目前,《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1958年《纽约公约》)的缔约国已经达到160多个, ① 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能得到承认和执行。我国已加入《纽约公约》,涉外涉台案件的仲裁文书可得到其他签约国的承认和执行。(3)财产保全措施得到优化。为保障债权人债权的顺利实现,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仲裁前的财产保全措施。《民事诉讼法》第81条规定:“因情况紧急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利害关系人可以在提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证据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这一规定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仲裁裁决执行难的问题,有利于仲裁裁决的执行。
总之,仲裁的“一裁终局制”避免了诉讼的循环往复,同时仲裁裁决的可执行性也可以达到诉讼判决的效果,这种纠纷解决机制非常契合金融追逐效率的特性。争议解决的迅捷性对现代金融的意义不可估量,因为“现代金融通常都是依靠加速资金流动和增加资金融通的渠道来获得利润的。存在于这个行业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和机会成本要大大高于其他行业。因此,一场悬而未决的纠纷有时候对金融机构的影响甚至比一场失利的纠纷还要大。” [1]
(四)节约成本
一是仲裁期间的相对短暂和程序的相对简便,有利于节省纠纷解决的时间成本。
二是仲裁注重调解,调解率较高,能节省有关履行费用。
三是为最大限度地满足金融纠纷解决的实际需要,许多仲裁机构对金融仲裁案件实行比人民法院诉讼费用更低的费用减免优惠政策,有关金融仲裁规则也降低了仲裁收费标准。如郑州仲裁委员会规定,银行案件适用仲裁一般程序审理的“申请标的额100万元(含100万)以上的,仲裁费比照人民法院诉讼费标准的90%收取”,适用仲裁确认程序审理的“根据案件的难易程度仲裁费按照诉讼费标准的50%~70%收取”。 ① 广州仲裁委《金融仲裁规则》规定:“金融交易争议仲裁案件收费,根据《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收费办法》减半收取仲裁费用。”所有这些可以大大降低当事人争议解决的费用支出。
(五)公平公正
公平是仲裁的首要价值取向。《仲裁法》规定,仲裁应当“根据案件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合理地处理案件”。根据这一规定,仲裁庭对待双方当事人一律平等,即在仲裁中无论仲裁员是由哪一方当事人选定的,他都不代表任何一方当事人,而是应当平等地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为各方当事人平等地行使权利提供相同的手段和机会。 二是仲裁员处理案件时不仅强调合法,而且要公平合理。在这一理念指引下, 专家仲裁员在处理专业问题上会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对于一些新型业务面临的法律规定滞后问题,可以依据已有法律规定, 并参照采用在经济贸易活动中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做法, 即经济贸易惯例或者行业惯例公平合理地做出裁决。 由于不直接适用法律, 形式上是当事人以协议形式求得第三方给予公平合理的裁决, 裁决结果较易为当事人所接受和履行,也有利于社会关系的稳定。
公正是仲裁的“生命线”,是仲裁服务取信于当事人的法宝,也是仲裁机构维护仲裁声誉,更好地发展仲裁事业的重要保障。《仲裁法》规定:“仲裁依法独立进行,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1)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 这有利于我国的仲裁真正做到具有公正性、权威性。(2)仲裁组织体系中的仲裁协会、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庭三者之间相对独立。 即作为社会团体的仲裁协会,属于仲裁委员会的自律性组织。仲裁委员会是按地域分别设立,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3)仲裁庭对案件独立审理和裁决,仲裁委员会不能干预。法院对仲裁裁决只做必要的监督,而且仲裁员处于第三人地位,不是当事人的人,由其居中断案,更具公正性。
(六)保护声誉
仲裁不公开审理, 整个仲裁程序跟仲裁结果都不能向社会披露, 仲裁法及有关仲裁规则也规定了相关人员的保密义务, 恰适地满足了当事人保守商业秘密、维护自身商誉的需要。司法实践中,一些影响广泛的涉众性案件, 常常遭到媒体的大肆宣传甚至恶意炒作, 其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甚至比经济方面的损失更大。仲裁的保密性,既有利于维护争议双方的声誉,也减缓了争议双方的对抗性,进而有利于双方日后的经济交往。因此,为避免外界的介入和媒体的炒作,维护银行的商业信誉,一些标的额巨大或涉及银行声誉的案件更适合约定提交仲裁。
三、仲裁与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一)仲裁与金融创新战略
当前,随着传统银行业务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新意识和业务创新活动呈现出逐步加强的趋势,特别是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金融创新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第4条规定:“金融创新是指商业银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引入新技术、采用新方法、开辟新市场、构建新组织,在战略决策、制度安排、机构设置、人员准备、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等方面开展的各项新活动,最终体现为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造与更新。”因此,所有的金融创新最终都凝聚为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是推动整个金融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
创新意味着超前,金融创新超前于传统金融,超前于现行法律和监管规定,更多地是一种专业认知与判断。“金融产品的每一次创新都是对法律底线的试探,金融产品交易市场每一次发展,都是一种交易规则的创新,是对法律精神的一种新的解释,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认知能力的一次体现,是对纠纷解决标准的一种界定,是对参与主体权利义务一个新的划分。” [2] 如银行的保理、金融衍生品、基金交易和基金托管、金融租赁等创新业务均具有实践先行、法律滞后的特点,由创新引发的金融争议也带有高度的专业化和技术化色彩,要求裁判者了解日趋复杂的金融知识,并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些特征与现有的以成文法为标准,以司法为主导的裁决体制与机制不相匹配,却与仲裁制度的特质和优势相契合。首先,仲裁奉行“符合法律,公平合理”的原则,意味着在仲裁中所适用的法律对在有关争议的处理未做明确规定时,可以参照国际惯例和行业通行做法来判别,而不受制于司法规则的法定性和滞后性。这一灵活适用法律的优势使仲裁成为解决新型银行争议的有效方式。其次,仲裁具有专业性。作为专业的裁判者,专家对金融知识有深入了解,能准确认定事实,定位争议焦点,并提出妥当的裁判意见或更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帮助当事人理解裁决理由或达成调解/和解协议。因其专业,使仲裁更有利于纠纷的公正、权威解决。
(二)仲裁与银行品牌战略
所谓“银行品牌”,是指银行企业在长期的市场营销活动中,在其银行产品的开发、管理、销售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被市场广泛熟悉、为客户乐于接受和一致认同的银行产品,以及客户对产品所属银行本身形成偏好、 信任感和依赖感的银行企业。 [3] 银行品牌是银行服务个性化的体现, 是一个银行所提供的服务区别于其他银行的重要标志。当前,随着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同质性的日益显著, 银行业价格手段的运用空间逐步缩小, 各商业银行均把品牌建设置于战略的高度,采取多种途径建立品牌文化,丰富品牌内涵、强化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努力赢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好的品牌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 代表着在公众心目中形成的卓著信誉和优良形象。 作为品质和信誉的象征, 品牌能不断提升客户对金融产品的美誉度和忠诚度,对增强竞争优势,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另一方面, 如果品牌维护不当也极易引发银行的声誉风险,银行声誉一旦受损,随时都有可能给金融服务机构造成致命一击, 更严重的会产生连锁反应引发公众对银行业整体的信任危机,对社会安定造成危害。
众所周知,金融产品或服务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与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一旦发生金融纠纷往往涉及数量众多的金融投资者和消费者,极易引发群体性纠纷;而金融交易所具有的格式化、定型化的特点,使得个案裁判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这不利于银行品牌的形象和商业信誉的维护。而仲裁的保密性会减轻金融纠纷的涉众性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消极影响, 契合银行等金融机构注重维护其社会声誉的现实要求。仲裁庭采用的圆桌、不公开审理的方式,既可以为当事人化解紧张气氛,心平气和地解决争议,又可以为当事人保守商业秘密,尤其是商业秘密的严格保守对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社会公信度是不可忽缺的必备条件。实践中,一些影响广泛的金融案件, 常常遭到媒体的大肆宣传甚至恶意炒作, 其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甚至比经济方面的损失更难面对,更难挽回。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 通过选择仲裁的不公开审理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其业务经营中的声誉风险,维护品牌形象和社会信誉。
(三)仲裁与国际化经营战略
近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潮流的推动, 银行国际化已成为一国金融乃至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为适应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重构,争取在未来银行业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开始将制定和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作为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重中之重。所谓商业银行国际化,是商业银行在国外广泛建立分支机构,通过海外金融活动网络拓展国际金融业务,按照国际惯例实行规范化经营管理,并开放本国金融业务市场,使之最终形成全球性的金融业务经营网络。 [4] 表现为:客户跨国选择、产品跨境销售、资本全球配置、资金跨国流动、网络全球铺设、人员多籍构成、技术高度集成、管理规则统一,等等。
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实质上就是银行国际金融交易市场的一体化。一体化的国际金融交易不可避免地会使金融纠纷跨越国界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在大量涉外金融纠纷中,外方根据其经验和游戏规则会大量选择仲裁来解决纠纷。因为司法权限的法域性和性使司法判决的域外执行效力受到严格限制,一国的判决,很难在没有司法协助条约的前提下得到另一国的承认和执行;而商事仲裁跨越国界和法域的特征,是银行国际化经营中纠纷解决机制的最佳选择。根据1958年在纽约通过的《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的规定,缔约方裁决可以在全世界160多个其他缔约国家或地区得到承认与执行,各缔约成员承担的是必须遵守的国际公约下的义务,许多国家为此均以国内立法的形式确定了仲裁裁决的效力。我国于1986年加入该公约,相关规定从1987年4月12日起对中国生效。在我国的《仲裁法》、《民事诉讼法》及许多部门法中都确定了仲裁裁决的终局效力和可执行效力,因此,仲裁的域外执行效力为涉外纠纷的解决和执行提供了保证。
(四)仲裁与银行风险管理战略
银行是高风险行业。银行在为民众提供各种金融服务、获取盈利的过程中同时承担了各种风险。所谓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5] 根据国际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分类方法,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其中,信用风险是银行业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声誉风险近年来被视为银行业“最令人畏惧”的风险。因为银行的声誉危机不仅会直接损害商业银行的信誉,影响上市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导致银行品牌价值损失,甚至会危及银行的生存。2004年6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首次将法律风险列入金融风险,并将其狭义界定为:“合约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或未准确地诉诸于文件。”所有这些风险始终伴随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并威胁着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安全, 商业银行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承担和管理各种风险。
银行的风险管理是指银行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一定成本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的办法。任何一个银行, 其成功的战略规划必须通过提高风险承担能力来提高商业银行的绩效。 为提高这项能力,商业银行必须了解自己所承担的风险,必须在各种承担风险的行动路线中, 合理地选择达到风险管理目标需要的恰当工具, 以保证在风险出现之后有切实可行的保护和挽救措施。 日渐完善的仲裁是我国法律所确认的与法院诉讼并驾齐驱的一种有效的解决商事纠纷的方式与途径。 其解决纠纷程序灵活、高效快捷、保守秘密,具有防范与控制银行风险的各种特质和优势, 恰为银行业维护自己的权益提供了一种及时可行的挽救风险的方式和途径。“仲裁是有效填补调解和诉讼之间空白的‘补丁’,是缓和调解到诉讼之间生硬的‘缓冲器’;更是专门针对或需要考虑当事人意思, 或需要法律执行力,或者二者兼而得之的金融机构间、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间纠纷的最佳纠纷解决方式。” [5]
毋庸讳言, 由于根深蒂固的诉讼习惯和缺乏仲裁实践经验, 银行业对仲裁的优越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体验, 仲裁服务于金融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全面地发挥。但我们相信,随着银行业务的飞速发展对快速高效的争议解决机制的迫切需求, 以及仲裁制度的不断完善,银行业必将转变传统观念,会越来越多地利用仲裁机制解决业务争议。可以说,仲裁服务于银行是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顾军锋. 论金融仲裁[C]//吴志攀,白建军. 金融法路径.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92.
[2]丁化美. 金融创新产品交易市场发展与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J]. 产权导刊,2012(1).
[3]尚斌,景鹏飞. 试论商业银行的品牌战略[J]. 经济论坛,2007(5).
[4]沈炳熙.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问题研究[J]. 金融纵横,2012(1).
关键词:互联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5日
一、在渠道体系的构建中突出网络化与移动化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商业银行服务以及产品的个性化、虚拟化以及网络化,所以在渠道体系的构建中突出网络化以及移动化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一)强化自身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开发中,许多银行都是以实现柜台业务自动化为目的,所以产品与服务的开发总是围绕银行自身特点与需求而并非客户需求与客户体验,因此这些产品与服务很难体现出个性化以及交互性的特点,这同时也决定了互联网环境中,我国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业务方面仍旧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网上银行的发展角度来看,首先我国商业银行要对网上银行服务以及产品进行丰富。作为互联网环境中银行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重要渠道之一,电子银行成为了许多银行用户完成银行业务的首要选择。但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并没有完全实现柜台业务的电子化,所以许多银行业务仍旧需要客户到银行办理。所以,在电子银行服务以及产品的丰富中,不仅要求电子银行能够提供余额查询、转账交易、账户申请与开关、密码重设、贷款申请,同时有必要实现投资理财、全球现金管理、企业融资申请等业务的整合;其次商业银行要注重自身差异化优势的强化。当前许多商业银行的电子业务在界面、产品以及信息方面都体现出了趋同性,这也意味着电子银行业务很少关注客户在职业、年龄、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另外,银行欠缺与客户的沟通也与互联网环境的特点与要求不符。因此,开展定制业务,在对成本进行控制的基础上重视差异化服务以及产品的开发是提升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此方面,电子银行可以以客户搜索行为为依据向客户进行服务与产品推荐,并实现客户对电子银行服务以及界面的自定义。
(二)对移动银行进行创新,提高服务便捷度。在当前商业银行对移动银行的开发中,大多数都是以网上银行功能移植为主要手段,虽然这种移动银行能够满足客户的一般要求,但是功能却不能完全令客户满意。与PC端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具有随时随地可以使用的特点,所以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具有更强的渗透性,同时也更符合当今生活方式中碎片化、快节奏的特点,因此移动银行应当是商业银行网络化发展中需要重视的重要领域。在移动银行业务的开发中,商业银行应当重视体现出与PC端互联网银行业务的差异,通过开发移动+本地化+社交的服务模式来推动互联网环境中银行业务的发展。在通过推送技术为客户提供还款信息、理财信息以及账单信息,让移动银行更好地融入客户生活的同时,商业银行有必要利用GPS技术来为客户提供消费信息,并利用NFC技术来完善虚拟银行卡交易以及电子钱包等支付服务,从而让客户体验到互联网环境中移动银行所具有的便捷性。
二、在产品体系的构建中突出个性化、便捷化与虚拟化
随着及时通信软件、电子邮件、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与U盘、SD卡等存储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与虚拟化服务和产品已经成为互联网环境中重要的构成要素,所以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有必要充分利用信息传输与存储技术推动银行业务创新。
(一)利用手机与电子邮件等对资金流产品做出创新。资金流转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当前商业银行的转账汇款仍然主要依靠账户之间的划拨来完成,但是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逐渐感受到这些支付平台在创新资金流转形式方面所带来的压力。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使用手机等人们常用的信息设备来完成支付与转账,虽然当前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绑定手机号码和电子邮件实现转账,但是却存在一些缺陷,如手机号码与电子邮件的绑定需要客户自主完成,但是显然并不是每个客户都能够熟练操作。另外,转账过程中需要收款方账号,这种要求相对僵化,所以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中,有必要允许客户将资金转到任意手机号码账户或者邮件账户中,同时收款方也可以通过手机或者邮件获取收款验证码,并凭借收款验证码进行收款,以便完成身份确认。
(二)开发与利用信用卡虚拟技术。当前信用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支付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当前构建在银行卡基础上的信用卡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电商的在线支付需求,所以应对信用卡做出创新,尤其是对信用卡使用中的安全机制作出完善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信用卡交易中,需要用户提供卡片、姓名、卡号、品牌以及VVC认证码等多种信息,所以通过对某种信息或者信息组合作出变动在理论上可以提高信用卡在线交易所具有的安全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此方面,可以允许银行信用卡客户在信用卡额度范围内对额度、号码、有效期等进行自定义,从而让客户在满足自身使用需求的基础上降低信用卡的交易风险系数。另外,在虚拟技术方面,有必要实现手机等多媒体支付,从而让信用卡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依据来提升自身竞争力以更好地应对第三方支付平台所带来的挑战。在用户需求的满足中,信用卡可以退出类似于阿里平台的手机话费、水电费代缴业务以及其他更多的应用,通过实现信用卡与医院挂号、订餐、充值等生活领域的结合来提高信用卡使用便捷度。
三、在研发体系构建中明确总、分行分工
互联网环境中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依赖于自身研发能力的提升,这是推动商业银行在满足客户需求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与必要途径。在研发体系的构建中,有必要明确总行与分行责任,通过明确分工来推动商业银行研发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总行负责开发标准的制定以及核心系统的开发。对客户需求的了解以及对市场需求的响应这一任务与责任并不能够仅仅要求商业银行总行中的某个研发团队或者某个部门来承担,而是应当以总行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来完成。由于商业银行总行中的研发团队并不会直面银行客户,因此总行研发团队也无法及时的响应和适应市场变化与需求,所开发的服务与产品也难以满足客户需求,所以作为总行中优秀的研发团队与研发力量,应当将工作重点放在核心系统的研发工作以及开发标准的制定工作中来。在此过程中,首先,商业银行总行应当关注IT系统模块化的开发与构建以及开发标准的制定、安全机制的设定、统一接口的提供,同时要求分行在使用基础平台和核心系统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客户的差异性需求来开发具备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功能模块,并对这些模块做出审核,对于优秀的功能模块则有必要开展推广;其次,需要总行研发团队进行开发的服务与产品不仅应当是在银行行业中形成共识的服务与产品,同时应当是对行业发展能够发挥战略意义的服务与产品。在这类产品的开发中,需要商业银行中的决策机构进行授权,并明确这些服务与产品在银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二)分行负责强化服务与产品的个性化与适应性。对商业银行服务以及产品进行统一的开发、推广与应用虽然能够节约研发成本,但却忽略了商业银行服务以及产品的个性化与差异化,使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与产品很难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因此在商业银行服务以及产品的研发中,有必要以重点客户需求和地域经济需求差异为依据来实现服务与产品的个性化与适应性。在此方面,商业银行的分行由于与银行客户进行直接的接触,所以相对于总行而言具有能够及时了解市场的优势,所以符合总行研发标准以及使用总行核心系统的基础上,分行应当以客户需求为依据开发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功能插件与模块,从而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银行研发与服务模式,通过提高客户满意度来实现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沿沿.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1家国内商业银行的DEA和面板实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至2006年12月,我国经历了5年的入世保护期,金融业全面开放的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业被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此后,中国商业银行加快步伐谋求海外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其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进程还不够深入,由于资金等的限制,我国银行海外网点布局单一,且对香港等地区的依赖性比较强,客户群结构单薄,同时,商业银行分业经营的状况使得我国银行业盈利受限,其综合竞争力也往往弱于发达国家。其二,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比重仍然较低,国际市场份额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这主要还是因为国内银行规模和产品受限以及创新不足,业务发展和市场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市场拓展举步维艰。其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机构和管理具有根深蒂固的行政色彩,这就容易导致国际化进程步伐缓慢,商业银行管理层的不稳定性也会使国际化发展战略很难系统完整地实施,而国际化管理手段的落后和国际化管理人才的欠缺又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在国际金融界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能力,容易在复杂的形势和竞争中败下阵来,此外,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科学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商业银行经营往往存在高风险,比如操作风险、业务风险等等,尤其是向国际化展开业务后,其风险显然会大大增加,但是,除了中国建设银行等部分银行有较大的资本来抵御较大风险之外,很多银行都容易在风险中被淘汰掉,显然,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能帮助我国商业银行有效地提升自身竞争力,但是,目前我国少有银行能有效化解经营中的高风险,这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因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风险防控机制还有待深入探索。
二、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
1.有效利用资本进行国际化战略投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主要方式就是投资新建机构和并购已有的金融机构,这两种方式都各有利弊,投资新建机构对于当地市场的适应可能比较滞后,存在较多的阻碍,但是相对容易控制和管理,而并购则可以有效利用现有客户和市场,缩短融入当地市场的时间,因而,针对市场开拓所在地以及银行自身能力情况,因地制宜、灵活选择国际化发展策略是赢得市场和利润的关键。如若文化差异比较突出,而且当地竞争较为激烈时,跨国并购会比投资新建机构更能有效利用和节约资本,并且可以使组织学习能更好地延续。倘若当地市场竞争对手相对较弱,而我国商业银行具有明显优势能力时,可以考虑直接投资新建机构,并依据具体情况来设立子行、分行以及代表处等。
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市场的拓展还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政策等方面情况,此外,我国的政策法规还应进一步完善,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保障。
2.积极拓展业务,开创国际市场新局面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还处于起步阶段,业务的拓展和国际市场的开创需要大力投入,国际业务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机遇,更是挑战,银行应该在巩固国内金融业务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的能力、市场需求以及风险防控推出符合实际的国际业务品种,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发展动态,提高服务质量,打造诚信品牌,建立新的客户和经营网络。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国内已有的客户群和机构网络,在走出去的战略中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机遇。比如慎重扶持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大型跨国公司,帮助这些由于缺乏国外银行资信记录而难以获得当地银行支持的大型跨国公司开拓国际市场,同时也为自己开拓市场,实现双赢。我国商业银行还可以和与中国有投资和贸易往来的海外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给彼此带来便利。此外,我国的驻外机构、留学生等都是商机,商业银行可以针对这些特殊群体设计出满足这一群体需求的业务,为其提供优质的信用卡、汇款以及吸收存款等业务。
关键词:市场战略;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120-02
引言
中国的农村商业银行源于原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是在原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由民营企业、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出资组成的地方股份制银行,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一级法人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并逐步成为了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经历了体制、机制的蜕变,凭借灵活的机制和高效的决策获得了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也对促进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尤其是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也出现了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的道路。要想在社会发展改革的进程中,取得一席之地,农村商业银行就要以市场为导向,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中国农村商业银行市场现状
随着中国逐步以计划经济转向为市场经济,中国的银行系统也随之改变。农村信用社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前身,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早期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迫在眉睫。
农村商业银行便是改革的产物,2001年11月28日在江苏省的张家港、常熟、江阴,中国首家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完成。农村商业银行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改革后的农村商业银行有效地将旧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与新的市场变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后的农村商业银行,一方面仍然保留了一些旧的农村信用社的特点,如继续支持三农建设,对农村发展提供经济帮助。另一方面也拥有了新型商业银行的特性,主要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盈利为目标。
二、中国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银行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市场导向不明显、业务单一、创新性弱、市场人员缺乏等。
1.市场导向不明显。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转向了市场化的战略,但市场导向仍然不是很明显,主要还是沿着以前的道路在发展,没有以市场为主要发展方向。传统的农村商业银行仍然坚持着辅助农村发展的方向,但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方面有了一定的需求,这就造成了银行发展的矛盾性。一方面,担负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重担,另一方面,以经济效益为主要发展目标,这就需要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协调统一,共同发展。
2.业务单一,创新性弱。与其他的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呈现出了业务单一、创新性弱的特点。在市场发展中,主要就是要以客户的不同需求为服务导向。但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主要还是以自身为出发点,没有过多地考虑消费者,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就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降低了消费者对银行的满意度。农村商业银行一般提供给消费者的业务为存贷款、资金清算等,还欠缺很多与市场密切相关的业务,如网上支付、理财等。没有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明确的分类。农村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与其他商业性银行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新业务开展能力方面较弱,没有适时与市场联系,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开展新业务。
3.专业市场人员缺乏,素质偏低。由于农村商业银行在市场方面的缺乏,也导致了银行系统专业市场人员的缺乏。农村商业银行内的员工大部分来自于原先的农村信用社,受到环境、文化、条件等的影响,学历层次普遍不高,与其他商业银行差距明显。员工的学历层次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素质,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对市场的敏感性弱。而且原有职工所占比例大,很难吸收新的员工。银行本身对员工业务水平的管理有限,较为宽松的管理环境使员工对自身业务能力要求较低,这也间接影响了银行的发展。
三、解决措施
根据以上农村商业银行出现的问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
1.找准市场定位,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所谓市场定位,就是用以将自身与其他同业竞争对手区隔开来的产品或业务。目前中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不仅仅是银行自身的战略选择问题,还受金融监管当局政策取向的影响。中国的农村商业银行的应该坚持 “立足城乡、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的市场定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防范为基础,以发展速度为途径,以资本回报为目标”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首先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守住农村阵地,比如每个农村商业银行都要根据自身所在地区的市场特点而制定不同的市场战略。如旅游地区由于餐饮住宿业务占主要,银行可以联合旅游相关部门开发旅游产品,刺激消费。另外对于农业生产集中地区银行就可以开展小额农贷,还有农业机械、肥料等生产工具的分期付款业务。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地区可以大力推广电子银行业务,使客户能实现网络电子交易,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银行在发展新业务时要有创新精神,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实行差异化战略。
然后在立足本地的同时,要有长远的战略,不仅要丰富本地业务,要想有发展就必须实现业务的多样化。比如实现跨区经营,在其他城市设立网点,这样初期的成本投入大,收益也不会可观,想要发展规模化对农村商业银行来说是必走的一条路;当然另一方面在可实行“走出去”的同时也要着力发展“引进来”的战略,引进有些先进银行的投资,像江苏的常熟农村商业银行引进交通银行一样。
2.扩大业务面,勇于创新。在以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商业银行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状况,要积极地扩大业务面。加大创新力度,扩展业务品种,积极开展中间业务。要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开展新业务。要将业务品种的创新提高到保证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中国农村商业银行应将发展中间业务定位于银行经营利润的增长点,中间业务收入是新货币政策时期银行收益的重点来源,对商业银行衡量战略转型的重要标志,就是中间业务收入在各项业务收入占比的提高程度。现有的存贷款,资金清算等业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市场发展的需求了,银行要扩大个人金融业务的服务范围。特别是在网络发展的今天,电子金融产品是必不可少的,如个人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都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现代市场经济中有大小客户,针对固定客户或大客户,可以专门设定VIP服务窗口,根据大客户的需求设定特殊的通道,这就有利于客户关系的维系。
创新治理体制促进中间业务发展。中间业务涉及范围广、跨度大,治理较为复杂,尤其是发展初期需要拿出专门力量,实施重点攻关。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成立专门的内部组织机构,对中间业务进行统一的规划治理与协调,加快对中间业务新品种的研究、开发、设计、宣传和推广。对中间业务要切实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将压力层层传递到每个单位、部门和每一位员工,力争使中间业务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同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对中间业务进行重点考核,并把中间业务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收益作为考核重点,引入奖惩机制,努力营造一种全员重视和参与中间业务的良好氛围。
3.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银行要着力提升人员素质。针对老员工,可以采取培训和竞争上岗的方式,进行提升。当对人员有新要求时,银行要积极组织员工培训,不能止步不前。还可以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能力,合理安排工作岗位。针对新员工,可以从招聘做起。确立明确的人员招聘标准,如学历要求,工作年限要求等。这些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员工素质,使员工能更好地适应银行的发展。
针对银行员工,要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定期进行业务培养,组织学习新的业务知识,还可以组织员工到其他银行进行参观学习,学习新知识后可以进行考核,直接与绩效挂钩,促使员工认真对待。对于专业市场人员要求则更高,不仅要了解银行本身的业务知识,还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向银行提出可行性建议。
结语
在农村信用合作社母体内部改制发展起来的农村商业银行,在与有业务重叠的国有商业银行竞争的同时,如何学习和应对国内外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找出自身的不足,在夹缝中寻得生存之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途径,迎接挑战是需要长期思考探索的一个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在立足农村经济的基础上,农村商业银行一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农村经济的全面小康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静.对江苏省三家农村商业银行运作情况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3,(10).
[2] 毛定荣.农村商业银行的困境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8,(8).
本文就目前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国际化经营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策略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逐渐融入到国际经济秩序中来,我国银行业也顺应潮流,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金融业逐渐拓宽发展渠道,中国商业银行也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和体系,正逐渐加快国际化进程,使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1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必要性
近年来,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在此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要谋求长远发展,在国际市场掌握主动地位,就要加快推进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从自身增值战略、服务对象需求以及行业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是迫切而必须的。
1.1符合金融规则国际化的一般要求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趋势逐渐明显,我国商业银行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在经营过程中就要严格遵守国际统一标准和规范。
1.2中国居民的跨境消费呈大幅增长趋势
2013年8月,《2013年中国游客境外旅游报告》由全球酒店预订网站。报告结果显示,中国居民在过去一年的境外旅游消费高达1020亿美元,较同期增长40%,目前已经成为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中国居民对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中资银行要加大改革步伐,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不断满足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否则,新的海外市场难以拓展,高端客户也可能随之流失,给银行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正是由于跨境消费的增长,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提升其金融服务水平,拓宽服务领域,加快国际化进程。
1.3中资银行迫切需要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WTO协议规定,自2006年起,我国要逐渐取消对外资银行的限制,外资银行享有国民待遇,并可以依法向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最近几年,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外资银行纷纷涌入中国市场。我国为外资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它们已初步形成在华经营格局,逐渐熟悉并融入到我国的经济环境中,外资银行在专业背景及来源上有着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征,我国银行可以加强吸收和借鉴,建立起多元的银行发展体系,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
2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最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但是与知名的区域性银行和国际性银行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以下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2.1业务国际化存在的突出问题
首先,国际业务发展缓慢,比重低。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银行本外币增长主要依靠本币存款的增长,外币存款长期处于负增长状况;同时,外币存款在本外币存款中所占的比重严重偏低,且这一趋势正进一步蔓延。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内业务发展和国际业务发展上失衡,国际业务水平亟待提升。其次,海外业务品种较为单一,客户源十分有限。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分行主要负责提供拆放、贷款以及存汇兑业务,品种单一,经营模式陈旧,业务规模和品种较小,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当地客户的需求,发展缓慢。
2.2机构国际化存在的突出问题
首先,在地区网点的布局上较为单一。目前,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海外行网点多集中在少数一部分地区,很少有机构设在金融中心城市。由此,我国海外银行很难融入到国际经济市场,其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其次,机构设立形式较为单一。中国商业银行在海外设立机构的一般模式和常用模式即建立全资子公司或者分行,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进程。第一,受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网点不可能在一个市场设立多处,这就造成了营业网点上的不足;第二,当地银行比我国的海外机构更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因而在发展业务和拓展客户方面有着显著优势,这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当地的发展。
2.3管理国际化存在的突出问题
首先,缺乏国际化战略眼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不断进行经营体制改革和创新,金融业积极顺应对外开放的战略要求,自此,银行管理层才不得不转变传统的经营策略,被迫进行银行国际化。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在制定未来发展计划时缺乏战略眼光和国际化构想。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层不断变更,战略部署也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其次,管理手段陈旧、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经营中缺乏有益经验,管理手段和方式较为落后,在管理海外机构时往往照搬国内经验,缺乏实效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更新管理手段和方式。在人事制度上,国内总行负责委派海外机构的管理人员,人员定期会被调回,这不利于管理人员熟悉业务及环境,对银行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3 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部署
就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商业银行要实现国际化经营,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各方面努力。
3.1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要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参与到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就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首先,明确划分人员职责,保证运作的规范,最大限度的发挥专门委员会及董事会的作用;监事会积极监督高级管理层及董事会的工作;经营管理层制定完善的经营策略并将其落到实处。其次,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各项规范,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严格遵守市场规范,建立起现代化的银行治理结构。最后,进一步完善激励及约束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实现薪酬、职务与考核的有机结合,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2不断提升机制再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首先,加强风险防范和管理。我国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部门和业务的载体作用,坚持权利的制约和平衡,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第一,在各商业银行内部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审计稽查部门;第二,设立部门组织结构时坚持权利的制约和平衡原则,使其相互约束、相互监督;第三,将授权经营和等级管理渗透到业务部门和机构;第四,建立专门的风险监控委员会。其次,改进人才管理办法。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为银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同时,加强绩效考核,完善绩效评估体制,将员工个人薪酬与考核结果挂钩,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后,不断提升业务创新能力和水平。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快国际化进程,就要加强业务创新,在金融产品的设计和选择上不断努力。积极引进货币市场类产品、外汇资金交易类产品以及贸易融资类产品等,同时,坚持从银行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及经营水平出发,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产品序列。
3.3积极融入国际市场的大潮,改进境外机构管理办法
最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逐渐将分支机构开设到各国际金融中心,所以银监会要积极履行自身职能,加强对中资银行的管理。首先,要时刻将风险控制放在关键位置,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中国商业银行要不断转变管理方式,牢固树立风险控制和防范意识,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识别、检测以及控制管理体系,做到权责明确,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其次,主动学习国际先进管理办法和规则。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要熟练掌握国际惯例,了解分支机构所在国法律,借鉴并学习知名区域性银行及国际银行的优秀管理经验,能运用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的监管水平和管理能力,从而提升其国际地位。
3.4进一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经营人才的国际化
中国商业银行要推动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就要贯彻并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人才的国际化,需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培养国内专业人才,既熟悉现代金融运行规律,又充分掌握国际金融运行规则;第二,加强人才的引进,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优秀职业经理人。我国商业银行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从境外引进先进管理人才,他们一般具有良好的从业经历和专业知识,具有战略性眼光,能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只有这样,我国商业银行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落后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从而不断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从整体上推动中国商业银行的跨越式发展。
3.5积极面向全新的市场,确定新的战略驱动力,推动各项业务的持续发展
在当前的国际潮流下,我国商业银行要开发新市场、拓展新业务,就要积极融入国际化发展战略中。而要有效实现国际化战略发展要求,就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国际新业务。第二,区域发展原则。我国商业银行在设立海外分行时要有意识的向金融中心倾斜,。尽管这些地区的金融管制政策较多,成本相对较高,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能够主动创新,吸收其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第三,地域扩展原则。我国商业银行要在金融中心设立分行,及时了解最新金融信息,而且金融中心一般拥有较好的法制环境和制度,银行方面承受的风险较小,有利于实现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
4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任重而道远。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将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提升其整体运营水平,从而为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娟.略论商业银行国际化营销[J].价值工程. 2013(23).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小型企业 业务 战略 发展
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信贷业务获得利益的,以往,商业银行为了更大程度的降低自身投资的风险,在进行信贷业务时,就必须格外的慎重。在以往,商业银行为了资金更稳定的回收,将大部分资金投向那些已经上市或是规模较大,具有一定诚信度的企业。但是,现今我国为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大力扶持一些小型企业的发展,此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就将信贷业务发展到中小型企业中,在以往小型企业中也是存在信贷业务的,但是业务量少且投入资金少。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商业银行与小型企业之间的信贷业务更加难以控制,本文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发展与管理的角度,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小型企业业务发展战略进行探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与小型企业之间信贷业务难以控制的原因
在信贷活动的过程中,活动的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而不对称的信息导致商业银行在选择需要贷款的商人时,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不对称的信息加大了工作人员选择借款者的难度,他们在信贷活动的过程中,往往是难以分清哪一个是好的有利的借款者,或是哪一个是不利于获利的借款者。几乎每年都会有许多的借款人员,除了一些信用较好的老客户之外,还会出现一些新的客户,那么如何在这些人中做一个取舍是十分困难的。即使是商业银行的资金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因为可以获利而无所顾忌,而且,最佳的借款人更加有利于收回借款,商业银行为了自身的发展,会选择规模较大的企业或是已经上市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的账本是比较明确的,信息是比较全面的,商业银行为了自身利益考虑,当然会选择这些企业。同时小型企业有的是处于起步阶段,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难以对其今后的发展做出正确的评估,所以,为了商业银行的总体利益考虑,还是会选择可靠性更高的企业。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发展与管理
我国现在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岗位,加大力度扶持一些小型企业。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资金的周转的,但是以往,对于小型企业的发展最大的限制就是资金,而现今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商业银行与小型企业之间进行信贷业务也并不是盲目的,一味的同意借贷,会降低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反而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进步。所以,商业银行在进行借贷时,要慎重,而如何做到“慎重”二字呢?就要求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内部具有完善的制度,当然,这是不够的,现在我们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发展与管理进行探讨。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发展
以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是面向那些规模较大或已上市,具有一定可行度的企业,同时,对于老客户更是十分的欢迎,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导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投资层面过于局限。局限于固定的客户,局限于固定的业务。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商业银行对于不了解的企业或是经济范畴进行调查时浪费的时间,同时,资金的回收也更加的稳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这种经营模式已不适应。自从,金融危机以来,商业银行的一些工作人员发现,将资金过于集中的投向某一个企业或是某一个领域,一旦无法回收,就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原有的制度是需要改善的。同时,我国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扶持小型企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岗位,提倡人们自主创业,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将业务范围扩展到了小型企业。但是,这些业务的管理却并非十分容易的。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管理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小型企业之间进行信贷业务,加大了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难度,那么商业银行应如何提高管理的水平呢?
1.建立小型业务经营管理体系。为了较少商业银行的损失,合理的与小型企业之间进行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内部应该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新业务管理体系,对小型企业的业务进行专门的管理。一般情况小,小型企业的业务都具有资金少,次数多,时间急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的信贷业务特点不同,所以,为了更好的进行小型企业的业务,建立小型业务经营管理体系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得管理更加的明确,操作更加的系统,提高了服务效率,保证了资源的最大化使用。
2.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小型企业正确的定位。在与小型企业进行业务时,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小型企业的市场定位做到正确的认识。我国现今的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所以在不同的地区小型企业的发展情况也是不同的,所以商业银行为了自身与小型企业的利益考虑,一个制定合理的政策,保证双方的利益。国有企业在对申请信贷的小型企业进行选择时,应选择一些发展前景好,地理位置优越,市场上客户数量多的企业,这样才有利于国有银行资金的回收。
3.商业银行应提高自身识别优质的小型企业的能力。众所周知,商业银行在与小型企业进行信贷业务时,面临的风险较大,所以这对于银行内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要求就很高。所以银行应提高对于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但是,在我国社会中,小型企业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有利于我国社会的进步,因此,重视小型企业的发展是重要的。同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上涨利率的形式来提高自身的损失。所以,商业银行只要正确的识别优质的小型企业,其利益就不会降低。
三、总结
从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发展与管理的角度,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小型业务的发展战略进行探析,发现虽然商业银行与小型企业之间进行信贷业务会面临较大的风险,但是只要能够正确识别优质的小型企业,并建立小型企业信贷业务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内部的利益不但不会损失,还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丽珠.金融创新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有效途径[N].金融时报,2009-07-18.
[2]罗国勋.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韩青.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J].乡镇经济,2000,(3).
[4]杨彬,胡晓华,陈作清.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战略探析.中国金融网.2006,8.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社区银行 发展战略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在特定的经济发展历史条件下诞生的时代产物,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并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问题不仅仅是资本充足率不高、资产质量差、盈利能力差和法人不完善的问题,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市场定位不明确,发展战略模糊和竞争力缺乏的问题。
城市商业银行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
金融管理层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目标定位是市民银行,即主要面向城市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零售金融服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体系不尽完善,进一步发展中小金融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完善银行体系的关键。我国目前不缺全国性银行,也不缺大机构性的分支机构银行,缺的是为非公服务的小银行。我国经济特别是处于融资劣势的民营经济,迫切需要专门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单一制银行,特别是地市级的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填补这个空白。因此搞好特色化服务,以社区银行、市民银行为发展战略是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但事实上,除了几个规模较大的银行外,其余的城市商业银行一直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核心客户群模糊
如果按照部门划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比重大约占到贷款总额的27.3%,其次分别为服务业和建筑与不动产业。这种贷款结构和其他类型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没有明显的区别。
市民银行名不符实
银监会曾强调,城市商业银行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城市商业银行应按照这种市场定位,利用自身优势、自身特点来开展业务,不要盲目地和大银行攀比,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但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商业银行仍然表现出市场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即城市商业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并没有在细分市场中寻求自己的定位。而是与大银行拼机构、拼大客户、拼网络,很多城市商业银行热衷于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讲,其在服务大企业、大项目上并无太多优势,只能是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关系或较低的资金价格取胜。
金融服务无竞争优势
产品品种单一、产品创新能力弱、服务质量低、无竞争优势是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通病。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各类产品仍主要集中在存款、贷款方面,品种相对单一。比如在公司金融业务上,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有存款、贷款和结算三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可提供票据业务、贸易融资业务、离岸银行业务和公司理财等。其次,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提供的一些产品科技含量明显较低,这集中体现在银行卡、电子银行、个人理财和网上银行等新兴高科技类产品上。最后,产品创新能力较弱。受科技水平和人员素质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明显比股份制商业银行低。根据交通银行的统计,股份制商业银行每年都会有多个新产品推出,而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几乎一整年都没有任何新产品推出。另外,有很大一部分城商行没有能力提供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据调查显示,只有大约22.2%的城市商业银行能够提供家庭组合投资和网络银行服务以及国际支付、融资租赁服务。
由此可见,由于城市商业银行长期缺乏有效的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其产品创新和高质量金融服务都将失去支撑和方向,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进。
城市商业银行应确立向社区发展的战略
对于银行而言,企业客户一直是各家银行信贷争夺的对象,但在饱尝不良资产贷款风险后,各大商业银行开始把目光转向个人金融市场。随着百姓手中的钱越来越多,社区中蕴含巨额资金流量和众多服务对象,金融需求越来越大,银行要想吸收这部分资金,做大个人银行业务最好的办法是将金融服务延伸到社区,在社区寻求新的业务空间。
社区银行的含义
按照国际上通常所定义的概念,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的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性的业务关系。
社区银行并不是目前一些媒体所宣传的在一个小区里有一台自动存取款机,或某家大银行在小区里开设储蓄业务那样简单。社区银行是为社区里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它提供了从社区儿童的储钱罐业务到社区老人的养老金管理计划等诸多服务,使得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全体居民能够享受到较为充分、便捷和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在美国,社区银行是美国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1000万美元和数十亿美元之间不等,其数量在5000家以上;其资产约占全美银行资产总额的22%。61%的社区银行经营业绩不凡,只有8%的社区银行处于非盈利状态。
社区金融服务需求增长迅速
社区居民急需贴身的金融服务 对于家住偏远社区的居民来说,跑银行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新难题,面临不断增加的个人金融业务:存取款、通过银行领取养老金、交纳水电费等,许多市民不得不频繁地到市中心办理,费时费力,极不方便。对现今金融机构推出的一些金融产品如开放式基金、信托理财、炒汇、一卡通等往往是一知半解、并不明了,很多人把招商银行推出的一卡通简单地当成存取款的工具,无形中浪费了资源。
社区小企业急需金融服务 随着住宅商品化以及住宅生活区内服务的物业市场化,各种社区服务应运而生,并且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与此相适应,不少居民把自己的就业、家庭收入等着力点聚焦到了社区,但由于缺少畅通的资金融通渠道,常常是不少机动灵活、规模较小、效益较好的生意及市场项目,诸如家庭花卉养植,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等因资金缺乏而不能实现。社区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受到各方重视,而在国外中小企业正是社区银行的主要融资对象。
我国社区金融需求呈现出的新特点 由单一的储蓄业务向包括储蓄、贷款,投资、保险、消费等综合需求发展,由低层次的传统储蓄存款业务转向如理财服务、投资顾问等高层次金融需求发展,居民由持有单一储蓄金融资产向持有股票、国债、基金等多种金融资产转化,居民在社区就业自谋生计所带来的融资需求也日益广泛。这些变化都意味着社区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业务潜力很大。
城市商业银行走社区银行之路的优势
社区银行可以基于对社区内客户的深入了解提供相应地个性化服务,可专门为低收入的个人消费者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小型企业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便利;致力于提高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的生活质量。社区银行和其服务对象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严重的信贷失败风险,比全国性银行和跨国银行要小得多,因为社区银行和客户之间相互熟悉的情况,是大银行不可比拟的。
而且中小借款者由于不能提供充分的抵押物、担保或者盈利保障,往往不能从大银行取得信贷支持;或者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量小事多,大银行对这样的小额信贷展开贷前审查非常不经济,社区银行有力地弥补了大银行在这一金融服务层面的缺位。
根据美国的情况,赢利性最好的银行是那些资产在10亿-100亿美元的银行,以及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社区银行。而最稳定的银行仍然是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那些小型银行。因此,社区银行仍然可以是一种赢利性很高且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商业模型。
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预期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可以有几种战略选择,其中中等规模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向超级区域性银行发展为主;对于规模略小但财务健全的城市商业银行,其战略选择应做社区精品银行的领导者。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民营个体经济的繁荣,为城市商业银行建立社区精品银行的发展战略创造了不可缺少的发展条件。
社区金融业务可铸造城市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开展社区金融业务,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加强对社区的渗透力,开发大量新客户和高忠诚度客户,提高经济效益。而通过对客户的全面了解,有利于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建立起个人信用档案,巩固银行的信贷基础。此外,通过面对面的交流,银行可以迅速开发出一些客户真正需要的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更加牢固客户基础,提高办理业务效率和市场营销的主动地位。这些都是国有银行和其他大银行难以实现的。
美国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市场的客户,同时这些员工对社区生活的成员是相当贴近的。社区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家庭客户贷款时,客户不仅仅是一堆财务数据的代表,实际上社区银行的信贷人员还会考虑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性格特征、信用度和家庭构成、日常开销特征等等个性化因素,这些是大型银行难以做到的。社区银行贴近社区、方便百姓、亲情服务、灵活应变的经营理念是其竞争优势所在。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服务面临的障碍
现阶段我国信用环境对社区金融业务的开展形成了一定障碍。不仅是广泛存在的经济活动主体信用缺失使商业银行开展社区金融业务困难加大,而且对银行自身而言,由于以前没有注重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没有客户关系管理,银行对社区的信息缺乏了解,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社区金融服务的内容和效率受到很大限制。
社区金融服务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社区金融需要兼具个性化、多元化、综合化等特点,因此,社区金融产品和服务具有综合性。社区金融服务中心应该是一个大超市,如客户可以随心所欲地选购称心如意的产品,从存取款、理财咨询、保管箱、消费贷款、各种转账,到收费以及购买保险、债券、投资基金等金融需求都应该在这里得到满足。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不够,所推出的社区金融产品结构显得单一,功能缺乏,使其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金融服务的程度与效率大打折扣。
人才缺乏也成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业务的重要阻碍。我国的客户经理制度刚起步,无论从数量与质量来看都远远不够,且尚处于逐步转型阶段。而社区金融需要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金融知识的人才,才能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此外,对社区银行必须设定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法规,避免社区银行沦落为地方官员或少数企业家的圈钱工具;其健康的运行还离不开利率市场化,实行灵活的市场利率是社区银行存在的必要土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