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和途径8篇

时间:2023-08-02 09:26: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和途径,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和途径

篇1

关键词 海绵城市 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1海绵城市的背景

我国年际降雨变化大,年内降雨季节不均匀,6-9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60%-80%。受维度、海陆影响,东西南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差异显著,南方靠近海洋水汽充足,北方靠近内陆水汽缺乏,季风由南向北减弱。气候变化不确定性造成夏季暴雨洪水现象不断发生。同时,因城市化迅速发展,多变的降雨现象恶变成了内涝灾害。近几年各地均出现暴雨频频,2015年全国20个省遭遇暴雨灾害,强度为历年罕见。说明城市内雨水排水系统的存在严重缺陷。此外,水污染事件也屡见不鲜。4月江西省新余仙女湖水质污染事件是今年第一起水污染大型事件。我国的水资源因水质污染也面临着严重短缺的现象。然城市对雨水的利用却不尽人意。传统城市排水模式以工程管道方式直排。力求雨水尽快排出,造成雨水不能在城市中下渗和蒸发,影响城市地下水补充,人为增大径流量,违背大自然的规律。

这样一个背景下,2014年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编制了《海面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旨在落实讲话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广“海绵城市”,促进自然积存、渗透、净化,节约水资源,已水生态基础设施为根本的建设。2015年有16个城市成为我国海绵城市首批试点,2016年先后有公布新加入试点城市名单。

2海绵城市的内涵概念

海绵城市(sponge city),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思想理念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排水防涝思路有一个新的格局,保证了城市和城市周围自然的原水文特征稳定,资源的可持续化。

3建设措施提出、思考

海绵城市的目标即是使城市拥有面对自然所造成的环境灾害等问题的弹性适应力,增强城市的综合承受能力。表象上缓解城市内涝等问题,实质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为了加快海绵城市的建设,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措施。

3.1区域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如今多数学者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上更倾向于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的应用,焦点在防洪内涝的雨水利用及管理问题上。诚然为重点之一,但解决问题的前提应是保护区域水循环过程。在现有城市中,海绵城市的建设要从部分走向整体。要对水生态系统进行区域划分,森林、河流、农田、城市生活区、城市市政区等,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保护与修复,建设园林相关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使城市基础设施跟上城市化发展,提高城市水涵养水源的能力。

3.2以海绵城市为指导进行城市规划

城市进行总体规划时,要把水文条件、因地制宜等放在第一位。此外,俞孔坚教授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需进行跨尺度的生态规划。要研究水生态系统,不能只关注于水本身这一特殊的环境因子,因为其的流动和循环特点,与土地利用和各类景观要素相关联,受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广泛影响。应从更高的层次进行研究,将视野从水体扩大到汇水区域或流域以及景观尺度。要认识水域、水体本身的服务对象不仅仅为水生态系统,而是整个生态系统。而跨尺度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从宏观上看,要研究水系统在区域或流域中的空间格局,即进行水生态安全格局分析;从中观上看,城市或者乡村的新区和功能区块,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规划区域内的河道等;从微观层面,包括公园、小雨等区域和局域给水单元的具体“海绵体”。上述各层面需落实到土地利用和城市总体规划中。正是由于跨尺度设计,“海绵城市”才能综合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3.3有效的雨水、中水回用

作为水循环中对人类最为重要的一步即为降雨。过去的排水将大量降雨直接排走增大了径流量,严重破坏了城市与周遭自然水文特征。在缺水时却又不能有效利用。仇保兴博士提出了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的办法。建筑中灰色水与黑色水分开处理。同时建设绿色屋顶、透水地面和雨水储罐收集雨水。除此之外,在建筑周围建设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目的在于恢复自然水生态系统的雨水渗水、净水、储水、用水。在独栋私人建筑可建设小型人工湿地。雨水城市蒸发量增大对空气质量的提高也有帮助。

3.4结合经验及时修改措施

古代人类在长期与水灾害斗争过程中积累的生态价值的实践经验,在城乡选址、水资源管理、水适应性等方面有杰出贡献,对如今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启示意义。海绵城市作为我国新出台的城市规划概念,在建设系统上有多方面不足,需要对古代技术的借鉴以及现代试点经验的不断完善。

4结语

海绵城市的提出对我国新型城市化建设规划起重要指导作用。在行之有效的前提,应加以推广。能使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上升空间,使城市质量总体提高。自然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得到进一步认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也能在良好的水生态系统中得以验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7).

篇2

1.1园林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有设计师决定。园林的建设总归也算是一种工程建设,工程建设就离不开设计师的参与。在园林建设当中,园林的大小、使用途径、供求关系的设计都是掌握在园林设计师手中的,就算是需要移动园林中的树木也需要征求设计师的统一,使园林工程施工不能发挥它本身多样性的特点。

1.2园林施工中各工种衔接存在问题。园林的建设施工是一种相对复杂的工作,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园林的建设,需要水泥、木工、雕刻、水景等各方面的有机协调和配合才能达到,但是现实中园林的建设当中,各个环节和公众之间的衔接和配合不到位也是当前园林建设当中主要的问题之一。

1.3园林施工过程中铺张浪费太严重。当前的园林建设,为了片面的追求美观和豪华,在建设过程中,采用昂贵的设备和工具进行建设,同时在花境和树种的选择上也尽量的选择稀有的品种来栽植,对于这些品种的养护也需要一大笔的资金投入,所以,现在的园林建设当中普遍存在着铺张浪费的现象。

二、园林的建设规则

2.1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已经步入了一个高效、科技的时代,对于生态园林的建设亦是如此,一个科学合理的园林建设规划能够帮助城市在园林建设上取得更好的成绩。科学合理的生态园林建设规划设计是提高城市可持续利用,加强城市美观前提和保障。因此,严格按照生态优先原则对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城市整体的剩余空间和绿化布局,利用城市中所拥有的自然大环境,在自然大环境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生态改造,争取将自然生态引入城市当中,作为城市的生态,只有这样,才能将城市建设成理想中的城市与自然融合的程度。

2.2合理利用土地。在进行城市生态园林建设过程当中,需要按照城市改造的整体方案和规划中所规定的要点,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掌握好生态园林建设的权利,城市规划中给定了的土地就要把握好,而不能被挪作他用。对于一部分有能力的城市来说,建设生态园林不仅仅需要人员对城市的改造,还需要注意到城市所在大环境的生态情况,保护好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资源的破坏,因为这种城市中的原有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就无法复原,所以,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应该争取将城市生态建设的和大环境的生态环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成为理想中的状态。

2.3依靠生态优先原则。在对城市改造的时候,开展城市沈泰园林的建设,需要注意保护城市原有的一切生态环境,包括城市中的公共绿地、城市周边的林地、穿过城市的河流和河涌、城市中的湿地等。对城市中现存的树木也要做好保护工作,包括对道路两旁的大树、具有纪念意义的古树以及城市周边的防护林等。同时,在改造城市时,还需要保护好城市有的地形和地貌,反对由于道路建设或者建筑物建设而对地形的改变等。在建设道路时,道路两旁的树木或者植被需要有尽量多的品种,最好是城市所处大环境中原有的品种,将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成为多样性与统一性兼备的模式。

2.4因地制宜。在对城市进行生态园林建设时,应该选用城市所处大环境下的本土植被,尽量避免引入外来物种。并且在城市种植的过程中,们应该考虑城市路段的需求,尽量因地制宜,采用最适合本路段或者本区域的植被。比如在市区尽量选择叶片较大的树种,能够吸收更多的噪音和灰尘,而在工业区则要选择光合作用能力强的树种,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改善工业区的空气质量,降低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在建设的同时,需要挖掘城市其它地方的生态效益,这对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有这重要意义。

三、园林工程施工中关键措施

在进行园林建设时,除了需要遵守上述的建设原则以外,还需要在园林建设过程当中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增加园林的整体美观效果和使用价值。

3.1园林工程施工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根据园林建设的原则,在园林建设过程中,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是建设当中重要的工作,也是节约建设成本,提高园林价值的关键措施之一。对自认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需要从事园林建设的工作人员在建设园林的同时,节约建设资源,还需要园林设计人员对园林的设计在建设完成后能够将整个园林有机的融合进园林所在周边的大环境当中,不让园林的建设显得突兀。所以,需要施工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规划。

3.2做好对于园林施工中的安全监控。由于园林的建设需要对园林所在地进行大面积的整改和拆迁,这就需要调动大型的工程机械的参与,所以,做好对园林施工过程当中的安全监控,也是园林施工过程当中关键的措施之一。园林的建设离不开大型木材、石料以及水景的建设,对这些建设资源的调用增加了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一旦由于安全监管不力而导致发生事故,对园林建设方造成的算是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园林的建设当中必须做好安全监管工作。

3.3对园林建设工程造价的管理措施。为了能够降低建造方在建设园林式的资金投入,对园林的造价控制是必须的。园林的建设应该注重园林的实际功能,少量的添加美观,增加视觉效果,而不是盲目的追求视觉效果。只有在前期做好园林的设计,并且按照设计工序进行园林建设,再加以有效的园林造价管理措施,才能真正的做到对园林造价的控制。健全的园林造假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合理的计划变更申请制度,在需要对原有计划施行变更操作时,需要对园林建造方提交申请,申请通过才可以变动;对于设备以及建材的管理应该选取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管理,真正做到专人专职。只有指定了健全的园林造假管理机制,从源头对园林的造价进行控制,才能有效的降低园林建设方的建设成本。

3.4对园林工程质量的管理措施。园林建设在收尾以后,园林投资方需要对整个园林的质量进行审查。为了能够让最后的审查通过,还需要在建设过程当中制定并使用完善的园林工程质量管理机制,在建设环节当中对园林的质量进行把关,只有这样才能让园林的质量得到保证。

四、总结

篇3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环境;雨水花园

中图分类号:S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8016203

1引言

中国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尤为突出。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某些城市存在城市供水不足,城市建设用水安全等问题,而有些城市的工业污水也造成城市生态系统恶化,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2]。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缓解城市用水压力,优化水资源利用、排放、净化模式就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本文就针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对雨水的处理利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化意见和建议[3]。

2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道路、城市水系、建筑以及绿地等设施对雨水的吸收、渗透、储存、净化和缓解作用,控制雨水径流,如同“海绵”一样,对于环境的变化和突发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也就是“弹性”。“海绵城市”一词的提出是在新时期下,为了缓解和解决我国飞速发展的城市化与脆弱的城市水体矛盾而提出的,“渗、蓄、滞、用、排”五位一体,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原则。

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在国外提出较早,主要思想是解决城市雨水问题,它包括:低影响开发(LID)、最佳管理措施(BMP)、绿色基础设施(GI),相关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有效控制农村以及城市的面状污染源\[3、4\],随后逐渐发展成为控制降雨径流量和水质的生态可持续的综合性措施。而其中又以低影响开发理论为核心,即基于生态文明和景观建设为主的雨水管理方法,主要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利用软工程技术,通过植被自身的特点实现就地处理降水,直接减少地表雨水径流量[5]。也就是说从源头控制雨水径流,其具体的方法包括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城市下凹绿地等设施;发挥城市绿地、道路、建筑对雨水的吸收、蓄存和缓释作用,有效改善城市内涝,削减地表径流,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6]。

3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处于试点阶段[7]。但“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已成为新型城市价值转型的重要标志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经之路。正因为如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海绵城市的建设要以保护城市生态系统为前提

雨水降落到地表以后,经过截留、渗透、调蓄形成地表雨水径流,最后流入汇渠。其中,渗透过程和地表雨水径流管理是核心问题,其影响因素为地表植被土壤和地面坡度大小。在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之前,城市规划考虑更多的是用地功能,对于雨水主要考虑的是排泄,即地下管网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于路面建设等,则是人为地割裂了雨水与地下的天然联系。在城市开发过程当中不透水的硬质路面会导致径流系数增加\[8、9\],通常情况下,林地的径流系数约为0.1~0.2,农田地的径流系数为0.5~0.6,城市的径流系数一般为0.9~1.0。因此,降水到达地表后难以下渗,形成了地表径流,造成了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就是克服了以往的不足,将雨水利用的几个基本功能综合起来进行考虑[10]。不过,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对雨水的截留和调蓄设施是建设重点,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变化规律,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生态系统[11]。

3.2海绵城市建设应充分认识南北方自然环境差异

南北方城市建设差异较大,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需结合城市的地理环境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宏观建设角度出发,南北方城市开发的着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北方城市来说,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如何存蓄更多的降水、并能及时地加以再利用是关键问题[10]。而南方城市因降雨量较大,河流、湖泊众多,排洪量远小于降水积蓄量,造成了地表径流,容易诱发城市内涝。因此,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案[12]。

3.3做好基础性研究和合理规划论证工作

对当地生态环境、城建分区应该注重基础性的研究和合理规划,这样才能使海绵城市建设具有系统性、基础性的准备,也会让海绵城市建设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城市都将海绵城市的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之内,但是,如果海绵城市的规划不合理,将会导致城市功能区混乱,绿色海绵设施之间无法协调,丧失了海绵的“弹性”功能。如果对当地自然地理概况缺乏全面研究的话,更会使绿色海绵设施无法充分解决城市水体问题,严重的会使海绵城市建设徒劳一场。

4建议和对策

4.1大力提高城市的植被覆盖率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大力提高城市的植被覆盖率。基本原则是城市生态建设和自然力的复原 \[8,11\]。而传统的城市发展理念强调城市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以“坚固耐用、经济美观”为原则,忽视了城市水体涵养功能和生态环境的作用,在建设中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模式。例如,硬质的街道不利于雨水的下渗,不合理的沟渠开发,城市河道缩减,对湖泊等水体围填侵占等。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就需要增加绿化面积,从环境保护入手,改善城市生态系统[15]。地表绿化是对降水的就地直接吸纳,这是发挥城市“海绵”功能的最重要的一步。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问题,更是一个环境问题。从工程学的角度来看,工程手段可以提高对降水的利用率,而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才能从开发战略、指导思想上彻底转变思路,把海绵城市的建设当作永久性的,战略性的事业去发展\[15、16\],总体来说就是要保证城市绿地的覆盖面积并使其得以有效保护,例如江苏省城区用地规划就充分考虑了这些特点。

4.2重视地理环境要素,将蓄水和雨水再利用作为重点针对南北方差异问题:在北方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将蓄水、降水再利用作为开发的重点。例如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就合理地解决了雨水的收集、调蓄、排泄,不仅合理利用了雨水资源,而且较好地解决了水污染问题。通过简单的挖方和填方,缓解低洼地积水问题,实现高地与低地相结合,高地种植旱生植被、低地建设鱼塘并种植喜湿植被,建设新颖的农业景观\[17,18\],缓解雨洪压力。此外,公园四周建造大小不一的水坑,收集城市降水,经过自然汇集、过滤后在低洼地汇聚供给鱼类饲养,将多余降水转移到调蓄地区,尤其是城市污水,在向异地转移过程中实现过滤和汇集来解决城市水污染问题\[18,19\],建立发达的地下管渠,实现蓄水地区与城市之间水体的自由调动。

对于南方城市建设而言,由于降水较多,应采用降水就地吸纳的方式,如贵州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的建设理念就是典型代表,其核心是通过减缓城市排水速度来实现“海绵性”,传统的城市排水排洪工程主要以快速排水为主,而新型海绵城市的建设打破了这一束缚,明湖湿地公园位于市区内,通过恢复水城河两岸的植被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种植各种植物,促使富营养化的水体被生物吸收,缓解城市水体污染,同时,建立梯田式湿地\[20,21\],有效的减缓地表径流、削减洪峰、调节季节性降雨和城区空气质量\[22,23\]。

4.3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性研究,完善相关政策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之初,要对该城市自然地理概况做出分析,如城市地貌特征、降水量、地下水水情、地质概况等,这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具有海绵效应的城市绿色设施,如对绿色屋顶、冠层截流、绿色街道、生态沟、雨水花园、蓄水池等建设做到心中有数。

在保障措施上,首先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引导各地区建设符合本地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方案,并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法律体系,通过法律来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落实和维护\[15,24\]。转变城市发展的观念,将城市发展和自然融为一体,划分合理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建筑、排水、水利工程等多方面的衔接\[25,26\]。

5结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海绵城市的概况、提出背景以及国内外发展现状。探讨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问题,这些问题是不同角度、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影响海绵城市发展的问题主要为自然环境因素,明确自然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促进海绵城市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陈献, 尤庆国, 张瑞美,等. 试论我国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J]. 水利发展研究,2016(3):3~7.

[2]鞠茂森. 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 水利发展研究,2015(3):7~10.

[3]吴丹洁. 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6(1): 79~97.

篇4

关键词:海绵城市 专项规划 内容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85-01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

社会经济要想长期稳定健康发展,需要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也是区域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客观要求。不过,在城镇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会受到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极大影响,而采取外延模式来促进城镇化进程已很难取得良好效果。我国在2014年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已指出,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转型为改进城镇发展品质的全新发展模式,努力平衡城镇发展中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矛盾,这样才可以使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在“强化海绵城市建设”的系列讲话中明确提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和我国人民的生活以及民族未来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性。在2014年12月召开的城镇化工作座谈中提出,要构建自然存积、渗透以及净化的海绵城市。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建设部颁布实施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为构建海绵城市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二、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理念及意义

(一)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理念

海绵城市指的是采取相应措施强化城市的规划与管控,更加全面、深入地挖掘建筑工程、道路工程以及绿地等系统对自然降雨的吸纳、蓄存、渗透以及缓释等效用,使得自然降雨所带来的地表径流量得以有效管控,达到自然积存、渗透以及净化的城市生态系统。海绵城市就是要将城市建设成如海绵一样,可以更加优良地应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能够在遭遇灾害时有非常优良的“弹性”。在降雨过程中,将雨水吸纳、蓄存、渗透等,而在城市需水时把所吸纳的水资源再供给给城市。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将生态放在发展的前面,把自然途径和人工技术更有机地融合,在保证城市防涝安全性的条件下,使雨水被有效蓄存、净化,让雨水更加高效、合理地被城市所利用,达到生态保护的目标。构建海绵城市时,要协调好雨水、地表径流水以及城市地下水三者之间的系统性,同时也要兼顾不同水资源之间的复杂性及城市发展的长期性。海绵城市革新城市排洪防涝方式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海绵城市革新城市排洪防涝方式

(二)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意义

城市传统的排洪防涝是采取快速排放、及时排放、就近排放等方式来实现的。而海绵城市的建设是通过渗透、滞留、蓄存、净化、利用、排放六位一体的方式来实现对城市雨水的优化处理,使城市的排水工程更加具有生态化,对于城市与生态的长期、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保护城市已有的生态系统。通过构建海绵城市,可以使城市已有的河流、湖泊、沟渠等生态系统得到极大的保护,使城市拥有更加充足的涵养水量,让城市保有可以应对强降雨的林地、草地以及河流等,使城市自身的水文、地质环境能够得以最大限度的维护。

(2)城市生态的恢复以及修复。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利用生态保护的方式可以对易被破坏的生态加以恢复与修复,同时也能够让城市保有特定的生态环境空间。

(3)低影响开发。依据最小限度影响城市生态的思想,对城市进行规划与建设,使城市开发的强度得以有效、科学地控制,让城市拥有充足的生态用地,最大限度减少城市中不透水范围,使城市的水生态得以高效保护。

三、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内容

在海绵城市的专项规划中,要协调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地表径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能够有效地对降雨进行渗透、蓄存以及净化,使城市的地表雨水径流得以有效控制,降低了雨水地表径流的峰值,并减少雨水径流所带来的污染。雨水管渠系统指的是城市中传统的排水工程,要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一起实现对降雨的汇集与排放。超标雨水地表径流排放系统是当降雨量过大时,超出了管渠的排放能力而建设的径流系统。通常在建设超标雨水地表径流系统时,要结合城市自然水体、泄解通道或者隧道等自然与人工途径结合的方式来实现。

四、结语

在构建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应当将生态环境摆到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自然途径以及人工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保证城市拥有足够的防洪排涝能力,并可以有效对雨水进行积存、渗透以及净化,使得水资源能够被最大化再循环利用,以达到生态保护的目标。

篇5

【关键词】:森林城市;建设途径;策略

21世纪城市建设的方向是“生态城市”,同时“森林城市”作为“生态城市”的载体,做为城市森林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城市建设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森林绿地,充分发挥森林生态功能的复合系统,充分发挥出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使之为城市建设服务,将日渐糟糕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修复。森林城市的建设将为为市民带来了一个巨型的“氧吧”,同时森林的降低噪音和吸附空气中的灰尘能力将有效减少城市建设中带来的环境压力。

1、森林城市的概述

森林城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我们所说的树林。从狭义上来说,森林城市是指在城市范围内通过各种类型的林木形成的森林主体,具体包含:带林、片林和散生林几种形式。从广义上来说,森林城市范围更加广泛,形式多种多样,不仅仅包含了城市区域内部的各种林地,还包含小范围的绿地、公园以及湿地组成,森林城市和城市规划、森林公园的建设、城市景观规划有着紧密联系。所以,我们理解森林城市的含义同时,不但要了解将森林城市的狭义内涵,同时还要了解森林城市的广义内涵。打造森林城市不单单是将可持续发展社会实现的关键措施,还是实现科学发展观、打造和谐社会的重要渠道,更是创造绿色、文明、生态、健康城市的主要着手点。所以,建设森林城市的意义巨大,我们必须要对森林城市建设作用高度关注,促进森林城市又好又快发展。

2、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原则

2.1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立足眼前,兼顾长远,合理组织空间,科学配置资源,坚持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满足城市和人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城市的扩张应该控制使用林地,确实使用的也应该经过严谨的论证并征询当地居民的意见,表现出人文关怀,努力为居民营造舒适美好的城市森林景观。

2.2城乡一体化原则

制定城乡统筹规划,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合,共同构筑绿化生态环境的长城,建设环城林带、城市生态隔离带、绿色通道、森林公园等,形成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生态城市。

2.3生态效益优先原则

注重森林的降尘和水源涵养方面的功能,把保持大气中碳氧平衡、有效缓解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减轻城市噪音和电磁波污染、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作为建设城市森林的基础。在建设绿化的过程中优先选用本地乡土树种,同时针对不同树种采取适合生物学、生态学要求的技术措施。

2.4以生态功能为基础原则

森林在城市中将有效的解决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缓解、吸收和固定大气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降低城市的噪声和电磁波污染、对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有效的调节当做建设城市森林的亲体。利用有效的种植标准,优先利用乡土树种,与此同时针对不同树种利用合适的生态学标准的技术措施。

2.5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森林城市的建设要更好的凸显出政府主导地位和作用,积极指导广大市民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加。大力争取多级财政支撑城市生态建设。利用特色产业链的建设工作,引入大量的资金投入,发挥好市场经济促使森林城市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的效果。利用多种文化活动、宣传活动的组织,打造有助于社会各界参加到森林城市建设当中,提高全民生态认识。

3、森林城市存在的问题

3.1森林离居民远,分布不平衡问题

伴随着建设城市的速度的不断上升,城市土地资源开始急剧减少,用地矛盾明显,大多数城市都是高楼大厦林立、路桥互相交错,导致居民休闲绿地面积急剧减少。城市建成区森林少,大多数核心林地都是在城郊,距离居民远,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效果不理想。亟需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让更多的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进一步打造宜居环境。成功创建森林城市的地方还是需要继续加强城市绿化工作,利用科学培育方法将城市森林经营好,将森林的生态功能提升,保证森林发挥更良好的效益,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保证市民可以更好的共享森林城市带来的发展成果。

3.2大树移植较多,营造和养护成本高

建设城市流程中,对大自然进行肆无忌惮的破坏,尤其是高大树木移植问题。在某个地方生长了数十年、数百年的古树搬来搬去的现象屡屡出现,城市原来的生态系统遭到了非常严重的损坏。尤其是有的地方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面将绿化和森林城市建设的目标实现,经常使用将大树移植到城市当中的方式。移植大树不但将当地的生态系统破坏掉,同时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情况出现,进入到城市当中的大树因为脱离原来的生长环境,无法尽快的适应土壤和气候条件,存活率比较小。而且这样的绿地营造成本比较高,养护成本高,生态效果也并不显著。

4、森林城市建设途径

4.1构建G色生态网络

森林城市空间科学合理布局应该是立体完整的,不但包含城市森林、绿地也包括城区和周围绿化隔离带,还包含江河等城市水系网络。按照自然地理条件,对城镇、山脉、道路、水系、原有林地及矿山进行科学合理的绿化。建设森林城市将形成以城区为中心,将生态为主体的绿化生态网络。从森林城市逐渐向外辐射,构成不同层次、类型、功能的绿色生态空间;建立将乡土树种为主,利用植物科学合理配置,打造出各种类型的森林和树木为主体的绿地,形成以近自然森林为主的完整森林城市生态体系;综合不同层次和视觉效果,打造成为绿色线、面、圈相连,绿化、美化的立体绿色网络。

4.2坚持“生态优先”理念,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森林城市建设的关系

生态优先,就是要将自然生态当成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首先要对生态、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充分考量,从最大程度上降低给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维持好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共同进步发展。同时将经济社会快速进步发展的标准设置为绿色GDP为中心,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进步都非常关键。这样,才可以将经济发展和森林城市建设目标共同完成。

4.3深化改革,建立市场主导的森林城市运作机制

政府要将城市绿化建设的工作职能完善,将园林绿化管理机构建设的力度加大,推动绿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建设包括绿化管理、工程管理、养护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的公示制度以及掌控大树移植工作,避免外来物种入侵现象。将城市绿化科研力度加大,建造城市绿化数字化信息库和管理动态监管系统。在保证国有资产的基础上,建设市场为主导作用的森林城市运行体制。

5、森林城市建设策略

5.1倡导多元化绿化,提升城市绿化率

城市绿化空间是影响森林城市建设的关键原因,还是提高城市绿化率,表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发展水平的关键方式。打造多元化的绿地,从城市平面绿化开始朝着立体绿化方向发展,作为打造森林城市的关键方法。我们可以按照重点街区作为绿化基础的标准,利用居民区绿化建设、旧城区绿化改造和重点工程绿化建设的方法,从多方面、多维度综合考虑,全面开展对森林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工作。同时在城市的核心位置,需要保证建筑建设的密度,提前留出充分的空间进行绿化工作。还可以有效的使用高层建筑的屋面空间,进行屋面绿化建设工作。对原先的城市公共绿地进行整治。恰当科学的将绿化面积增加,增加城市居民休闲放松的区域,关注建设垂直绿色,比如在小区中广泛使用凉棚等绿色种植方式,阳台利用花卉或者藤本植物进行修饰。由此将城市绿化率提高,促进城市的绿化量增大。

5.2加大对绿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为了可以促使森林城市顺利完成,我们要增加对资金的投入,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促使森林城市绿化建设工作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各地政府需要积极的指导市场主体,利用承包荒山、荒地的形式,使用社会集中资金实现对荒山、荒地的改造,荒地上进行植树造林工作,促使其成为森林城市绿化建设的关键构成部分。政府要成立绿化建设专项基金,使用到植树造林、园林创造当中,为森林城市提供更加有力的资金支持。社会各界要多多倡导各个企业、爱心人士参加到建设绿化工作当中来,同时也可以将城市绿地产权交给农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给农民更多的发挥自我优势的自由权力,培育新物种,让绿化建设工作更好的实现。

5.3适地适树,节约建设成本

建设森林城市是能够带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多种效益的途径。实现关注视觉效果转为生态和视觉效果兼顾的目标。城市建设森林,树种选择的时候,要充分全面的对树木存活率、观赏性、文化性、多样性、安全经济性进行考虑。要关注利用绿叶树种,打造四季分明的季向林。选择树种时要提倡适地适树原则,关注乡土树种的利用,或者保护使用原始植被。严禁利用大树移植的做法,防止高价购买大树进行移植导致不必要的浪费出现。要探索成本低、自然度高、后期养护工作小的建设方式,尤其是要增强对建设森林城市的苗木市场的规范管理力度。可以根据国外先进的做法,比如日本的“树木银行”,设定假植区作为安置因为公共工程必须要暂时进行移植、迁置乡土树木以及古树,等到结束工程之后再按照要求将其移栽到规划好的地方。与此同时,对由于工程建设需要伐木工作的要进行收缩规范、移植树木,降低苗木培育周期的同时,有效的将林农的收入提高。

5.4加快创新工程技术的引进

每一个城市都需要按照自身的现实情况,引进高新科学技术,同时将建设绿化的成功实践经验引入到建设森林城市的工作当中,研发创新森林城市的配套技术方法,让更多的新技术、新工艺使用到森林城市绿化建设实践工作中。如广泛采用园林管道滴水节水浇灌技术、树木移植生根粉技术等。

5.5科学确定森林公园建设的核心内容

作为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森林公园,是展示我国生态建设成就的窗口,主要任务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过程、恢复受损和病态的生态系统,森林公园资源保护管理开发使用仅仅依靠林业行政部门职能无法完全实现,需要和计划、规划、建设、土地、环保、消防等各个有关单位共同协调管理。同时按照总体、协调、循环、再生原理组织森林公园经营全过程。为了将建设森林公园从低品位提高到高品位,要关注森林公园的解说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当前大部分森林公园解说系统都停留在对景观、景点渲染和深化、传说、宗教的挖掘当中,个别公园还热衷封建迷信的渲染,并未从弘扬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森林公园解说系统要具备文化性、科学性和知识性的特征,要将生物多样性、森林文化、森林美学等如何总体、协调、循环等内容为重点。使游客通过对森林的体验、欣赏与学习,达到与森林融为一体的审美境界,从而更加尊重自然、爱护森林、珍惜生命。建议实行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建立生态补偿基金。

综上所述,森林城市的建设为打造城市良好的生态系统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建设森林城市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生态目标、保护城市环境、提高城市人民居住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进步的目标。森林城市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当中发挥极大的作用,森林城市作为支持城市运转的主要力量,具备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可以有效的将城市生态资产效益提升,降低绿地养护管理成本,将城市景观丰富。所以,建设森林城市是我国城市可持续进步从理论变成现实的生态建设工程,同时也是当代城市的必然发展趋势。发展森林城市,可以将我们生活品质提高,为后世带来更加珍贵的生存环境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杨根辉.森林城市与园林城市的比较分析[J].内蒙古林业调查O计,2014,06:95-97.

[2]张昶,郝泽周,王成,袁信昌,陈斌.群岛型森林城市建设策略研究――以浙江舟山市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6,06:24-28.

[3]余俏.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森林空间规划思考[J].中国名城,2017,01:46-52.

[4]刘文会.森林城市群建设策略解析[J].中国林业产业,2017,03:227.

篇6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城市发展建设;海绵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077-05

1 引言

生态城市是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依托于城市建设而不断发展的人文生态系统。发展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态技术发展,生态城市将会被注入更加科学化、多样化的内涵和标准。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也反映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提高[1]。而城市景观的发展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生态城市建设除了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外,对城市的资源、经济、居民生活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城市水问题

2.1 城市排水存在的问题

水是区域生态过程规划中重要的环节,直接决定生态规划格局的生态因子[1]。海绵城市建设是生态城市水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的新型发展理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雨洪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①主要依靠硬性设施来外排径流雨水,增加了市政雨水管网及水体容纳排涝设施压力。②降雨初期,没有经过植物层的净化,大量污染物随雨水入河,影响城市水环境质量。同时雨水大量流失,浪费了大量水资源。③排不出水,但实际又缺水的矛盾。

2.2 传统城市给排水存在的局限性

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频繁出现逢雨必涝、地下水补给不足、炎热干旱等痼疾,对城市居民生活形成恶劣的影响。提起内涝、城市看海、地下水供给不足等问题,人们都会认为是下水道设计不够好,或者是过于陈旧。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城市发展速度过快,原本可以渗透雨水的水沟、绿地全部被硬质化了,变成了房屋、停车场、道路,雨水无处可去,就形成了积水。传统城市雨洪管理模式的建设目标是实现城市雨水径流的快速排放,避免城市雨洪问题干扰正常的城市秩序、影响人居生活。因此,不再出现“城中看海”(图1)这种问题,不仅仅需要的是大修城市地下管道这些事情,还需要一种在涝时能吸收水,在干旱炎热时又能吐出水的“海绵城市”,这也与生态城市的发展方向相契合。

3 海绵城市理念与生态城市发展建设的关系

海绵城市发展体系通过结合生态城市总体规划,控制径流总量,逐步构建并完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其中以城市绿地系统为主要载体构建海绵城市体系,不仅便于应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技术措施,也有助于实现生态城市建设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目标。在规划阶段生态城市绿地系统与海绵城市体系可相互指导,但两者的结构布局存在差异。海绵城市发展体系的规划强调城市绿地系统对雨水径流量、峰值流量与径流污染的控制能力,进而对城市绿地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2)。生态城市绿地布局、规模与建设情况也会反过来影响海绵城市体系的规划,两者在规划阶段相互指导。

由于海绵城市体系在用地范围的布局上不只限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而是站在更大的维度上来处理城市雨洪问题。海绵城市体系的结构分布解决存在雨水径流与雨水污染问题的区域,均衡了城市中雨水难排的情况。针对局部地段的少量雨水径流,海绵城市体系可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控制雨水径流。针对大面积的城市易涝区,海绵城市体系可通过建设“暴雨花园”实现控制雨水峰值流量、削弱污染的双重目标。对于城市已建成区,海绵城市体系的布局以点状、线状为主,从多个角度结合软化改造、而不是在城区大改大造,相对更多样化、全面化。

4 海绵城市建设概述

4.1 概念和构建原则

4.1.1 概念

海绵城市在涝时能吸收水,在旱时炎热时又能吐出水,并对水体进行绿色净化。从源头植物层开始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相对之前的旧模式,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需要时再将储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是构建海绵城市的切入点,水循环收集与释放更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图3)。

4.1.2 基本原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是生态优先、规划引领、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2]。要真正地落实这一基本原则,要把更多问题考虑进来。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和生态城市水安全的问题,水文条件各地区差异性,和各方案的可实施性和操作性。不同地区可根据自身的水文条件、水安全要求、水资源的不同状况,从实际出发确定符合自身需要的生态海绵城市的发展路线。

4.2 建设海绵城市的指导思想

4.2.1 转变城市建设的观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在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中,城市道路逐渐被硬化,雨水无处可去。排水功能主要依靠管道这些“灰色”硬质设施,以“快储快排”为主要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无雨就旱的极端局面。而现在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则要求让城市回归自然,强调优先利用雨水花园、屋顶绿化、植草沟这些软质绿色的低影响设施来储存雨水,以慢排储存,先利用绿色植物的源头设施对雨水进行调蓄净化和回收利用,最后在利用了雨水资源的同时也解决了城市雨涝的问题。

4.2.2 对城市中建设的“海绵体”进行改造

生态城市发展下,对城市中建设的海绵体进行改造主要途径有3个方面:保护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生态修复和恢复;低影响开发[3]。首先,保护原有生态系统,不受现代开发活动的影响和破坏,例如城市公园、大型湿地、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等。其次,在生态修复方面,对已经受到破坏的“海绵体”,应运用综合手段逐步慢慢地进行修复,使其水文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再着,通过生物滞留带、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屋顶绿化、垂直绿化、透水铺装等低影响技术措施,加强雨水储存。以城市建筑、道路、绿地、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扩大绿化规模,设置包括垂直绿化在内的多种绿化形式,通过构建生态廊道来保护城市生态多样性,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4,5],为改善生物生存环境和水资源调控提供必要的生态通道;通过建设人工湿地等措施来修复水生态环境,湿地一直都有“城市之肾”的美称,生态城市建设人工湿地,对保护城市水系统生态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建设海绵城市的具体措施

5.1 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自然或人工后天挖掘的下沉式绿地,收集汇合雨水把雨水储存起来(图4)。通过雨水花园中的植物和沙石过滤层分解储存使雨水得到净化。慢慢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水源,或进行中水利用之后,达到补给景观绿化用水、厕所用水等的用水标准。雨水花园利用植物、土壤层渗透净化雨水、过滤雨水杂质,可改善小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为鸟类、蜜蜂等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给人以新的亲近大自然的感受。

最表层是植物层,第一层也称蓄水层。表层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利用氮、磷等物质,植物根系对污染物质,特别是重金属的拦截和吸附作用,选择根系发达、茎叶繁茂、净化能力强的植物再深层的覆盖层和种植土壤层,可滞留削减洪峰流量、减少雨水排放,净化水源。可过滤杂质和涵养水源,以导致雨水过滤到砂层和砾石层通过穿孔管收集水源。

5.2 生态滞留带

生态滞留带是一块活的“海绵体”,表现形式为条形或者长条形,雨水篦子换成豁口导入植物中,减慢雨水流动速度,把雨水储存起来,成为活的“海绵体”(图5)。生态滞留带在植物的选择上应优先选用本土植物,选用耐涝又可抗旱的植物。本土植物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和水土,打造更好的生态滞留带景观。

5.3 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是指建筑屋顶的部分或全部作为绿化的一种改造景观措施。由植物部分、植物生长基质部分以及屋顶防水结构层一起所组成的一种景观屋顶形式(图6)。绿色屋顶在雨水控制上,在建筑屋顶的源头上来减少雨水径流总量、削减洪峰流量。增加屋顶雨水停滞时间,降低屋顶雨水径流流速,以及净化屋顶雨水水质。绿色屋顶还可减少建筑制冷、降低制热能源消耗。

5.4 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绿化范围是指对建筑物外表面及室内垂直方向上的建筑竖向绿化(图7)。作为一种装饰实用技术,附属在建筑主体之上,需要融合于周围的环境,不仅仅是植物彼此生长间融洽,更要做到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最重要的是能丰富生态城市的自然景观,完善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

虽然垂直绿化成为建设海绵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不能计入绿地率等经济技术指标中,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对整个生态城市发展建设和景观绿化构成呼应效果。据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观测推算,绿化覆盖率达30%时,气温可下降8%;绿化覆盖率达40%时,气温可下降10%。同时太阳福射经过植物后,60%~80%会被植物所吸收,这样就削弱了热源的作用,从而使周边温度降低3~8 ℃。与此同时,在相对湿度为47%~53%时,人体最为舒适,当处于干燥环境中时,植物叶子还具有蒸腾作用能够增加其周围的湿度。数据可以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今天,垂直绿化也有降温增湿的作用,另外对空气环境影响而言,也起到了通风防风,净化空气的效果。

5.5 透水铺装的应用

现我国城市市场的硬质地面材料常见主要分为:砌块砖、水泥路、植草砖和塑胶地面等(表1)。

现在我国的城市人行道使用的透水铺装以透水砖为主(图8),透水地面由于渗透蒸发能力强,在下雨天可以将雨水渗透到土壤层,防止路面径流缓减市政排水的压力;天晴时蒸发作用可以降温,改善路面上方的微气候,对于缓减城市热岛效应有明显的作用。塑胶橡胶多用于游憩和儿童场地,但不好维护,有一定吸水性(图9)。所以在实际使用时透水面砖是一种生态的,有利于生态的铺装材料(表2)。6 海绵城市理念对于生态城市发展建设的意义

6.1 社会意义

6.1.1 经济性、生态性

老旧城区改造面临空间改造条件有限、改造难度大等问题。相比建设大型地下雨水储蓄池、大规模改造雨水管道等硬性灰色方案,设置改造软性的海绵设施不妨为更好的方法。在改造设计中,可通过两个大方面进行改造。一是原有的老旧建筑雨水管断接技术,集中贮存雨水,将雨水管线接入周边城市绿地中,也可利用小区已有内部的花坛、绿地、雨水池等建筑设施空间布置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带;二是城市道路可结合城市道路绿化带、树池、花池等绿化空间,布置成生态树池、生态停车场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有效地对老城区雨水管理加以蓄、留、渗、排等。

6.1.2 海绵城市建设对于减少城市内涝也有明显改善

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很大程度上减轻城市防洪排涝的压力,将防、排、蓄、渗、滞等措施合理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城市生态水系统需要海绵城市的措施加以解决,维护城市居民安定的生态生活环境。可减少雨水渗透的时间,缓解雨水的压力,补给地下水,有效减轻城市内涝。

6.1.3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改善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我国城镇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城市水资源匮乏的问题日益突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为实现自然生态雨水收集的有效再利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用水资源难、排水难的压力。

6.2 经济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跟以往不同偏向重视对已有的对天然水系保护利用,减少了巨大的管道改造工程量,减少工程资金投入,提高了经济效益。另外还减少了城市水灾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避免水灾所带来的城市经济损失。建设的海绵城市建设的储水设施与城市已有的生态景观、绿地、景观水体紧密结合,丰富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成本相对管道的修理与改建较低,还能大大减少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维修费用,降低城市内涝所带来的损失。

6.3 生态意义

建设海绵城市应用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与建设。海绵城市强调增加绿地,多进行的是软化改造,降低城市地面的硬化比例,对硬质地面材料也有相应要求。有研究表明,城市越来越多的地面硬化,第一时间直接阻断了雨水补给地下水的途径,让雨水白白流失了,实际上又是缺水的,使地下水水位难以回升越来越低。软化改造还可以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绿地率,促进城市生态建设。

7 结语

我国提出的海d城市体系主要参考了美、德等国的雨洪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和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的城中看海的现象。在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的生态城市建设不仅可以满足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发展、游憩娱乐、文化教育、环境美化等基本功能,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辅助城市水利设施处理城市雨洪问题,发挥出生态城市中绿地系统更大的潜力。生态城市的构建也会反过来影响海绵城市体系的规划,使海绵城市体系的结构布局更为合理、构建过程更为流畅、作用效果更为明显。海绵城市体系的构建不要求大改大建,更多的是一种软化的改造手段,以最小的资金投入取得最佳的建设结果。生态城市绿地系统虽可作为海绵城市体系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海绵城市体系对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随着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也会探索出更多合适的海绵城市建设手段和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92~212.

[2]王文亮,李俊奇,王二松,等.海绵城市建设要点简析[J].建设科技,2015(1):2 ~3.

[3]刘章君,郑志磊,洪兴骏,等.城市雨水径流生态处理研究现状与进展[J].海河水利,2011(3):39~40.

篇7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城市绿化建设是一项漫长而又艰巨的任务,是利民惠民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城市形象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根本途径,也是构建现代化城市的核心保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由于绿化工程开展的起步较晚,导致其基础建设环节相对较薄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本文就针对性的探讨目前城市绿化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相应措施,为城市绿化提供参考。

一、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1.园林绿化是创造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要方式

园林绿地不但贴近人们生活的空间,是人们户外活动的好去处,满足了当代城市居民返朴归真、向往大自然的愿望,而且可以满足人们游憩、锻炼、娱乐、社交活动的需求。园林绿地已成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绿色的环境可以使人们产生安宁、祥和的感觉,进而促进身心健康。

2.园林绿化可以调节气候,监测、改善环境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是重要的外环境因素之一,植物不但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其自身构成的绿色空间还对烟尘和粉尘具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的作用。另外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净化城市污水有明显的作用。园林绿化还可以通过植物地下根系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起到净化土壤的作用。

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即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等城市的带状绿地,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使风速减低,起到防风的作用。还可利用敏感植物监测环境污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理。

3.园林绿化可以增加城市的人文景观

追求人与环境的协调是园林绿化的总体目标,作为一门具有优化环境功能和丰富文化、艺术内涵的学科和建设行业,园林绿化在营造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致力于建立文化历史、艺术间相互融洽与和谐的氛围。它可以丰富人文意识与审美价值内涵,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如穿行于椰林夹道的城市街道,就会使体验到南方沿海城市特有的风韵;而徜佯在白桦掩映的林阴道上,便会感受到北方城市的风格。

二、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绿化行业规范缺失

目前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尚缺乏统一的《园林工程监理规程》、《屋顶绿化规范》、《立体绿化规范》、《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等行业规范,尚缺乏统一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合同》。而且除了北京等少数几个省市了地方规范外,很多省份尚未此方面的地方规范,因此造成一部分的绿化规划、设计、建设、监理和养护工作缺少具体可参照的标准,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老城区绿地率不高,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不广

通过近年来的绿化建设使城市绿化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城市绿化面临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特别是老城区中的中心城区,绿地率低下。而这一区域又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因此提高和完善这一区域的绿化尤其重要。目前城市绿化最大的难题是旧城区缺少可绿化土地,而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但屋顶绿化建设屈指可数。

3.绿化养护资金缺少,居住区绿化养护管理体制不顺

绿化养护资金是决定养护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出现一部分老居住区的绿化养护仍由政府承担,一部分居住区无物业管理造成绿化无人养护,一部分居住区有物业管理但养护费用标准偏低的现象,使得居住区绿化养护主体不明、责任不清,甚至出现了一年绿、二年荒、三年光的现象。因此需逐步培养业主承担养护经费的养护模式。此外,部分地区绿化管理机构设置也存在问题。

三、城市园林绿化的应对措施

1.完善城市绿化规划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城市绿化工作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关键在于有一个前瞻而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共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明确近期发展目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城市组团之间、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建设高标准的区域型绿化隔离带,突出各区的独立性。利用城市山地、水面、海滨、滩涂、河道,谋划建设城市周围大面积的森林和沿河道、道路的生态环境绿廊、高效农田林网,充分利用郊区自然景观,建设风景林地和自然保护区,拓展人与自然融合的空间。要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大型苗圃、花卉生产基地、花卉市场,鼓励和支持郊区农民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城乡一体,共同发展。

2.积极探索屋顶绿化发展途径

由于屋顶绿化建设的投入大大高于平地绿化,且后期养护费用也高于平地绿化;因此首先在政策上明确关于开发屋顶绿化的强制性指标要求,其次建立计入绿地率的鼓励性条文规定来调动开发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建立若干政府开发建设示范项目。

3.因地制宜,优化绿化设计

根据城市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绿化设计,突出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集中力量在城市主要路口和繁华街头,营造一批人文景观,结合城市绿化布置有特色的城市雕塑、建筑小品和游憩设施,展现城市的乡土风情,提升城市品位。新城区以大面积的绿化种植为主;而老城区由于绿地面积有限,其绿化建设应以改造为主,结合城市居民活动休闲的需要做精做细,营造不同的城市绿化风格。合理配植绿化树种,并大力提倡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优先选用抗旱、节水、易养护的植物。

4、强化管理,促进城市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美观的种植、和谐的搭配、面积的平衡离不开科学养护的强化支持。持续高效的养护是城市绿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是绿化功能长效体现的必要保证。为了使绿化建设得以延续我们必须提高养护管理水平,用制度化的建设、规范化的管理、科学化的编制明确养护管理方式。另外我们还应加强对引进树种的合理控制干预、深入分析可能引起植物病虫害的危及因素,并展开深入的防治研究。

总之:城市绿化作为城市规划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是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态措施,做好城市绿化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绿化建设是一项漫长而又艰巨的任务,是利民惠民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城市形象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根本途径,也是构建现代化城市的核心保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由于绿化工程开展的起步较晚,导致其基础建设环节相对较薄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本文就针对性的探讨目前城市绿化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相应措施,为城市绿化提供参考。

一、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1.园林绿化是创造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要方式

园林绿地不但贴近人们生活的空间,是人们户外活动的好去处,满足了当代城市居民返朴归真、向往大自然的愿望,而且可以满足人们游憩、锻炼、娱乐、社交活动的需求。园林绿地已成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绿色的环境可以使人们产生安宁、祥和的感觉,进而促进身心健康。

2.园林绿化可以调节气候,监测、改善环境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是重要的外环境因素之一,植物不但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其自身构成的绿色空间还对烟尘和粉尘具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的作用。另外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净化城市污水有明显的作用。园林绿化还可以通过植物地下根系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起到净化土壤的作用。

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即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等城市的带状绿地,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使风速减低,起到防风的作用。还可利用敏感植物监测环境污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理。

3.园林绿化可以增加城市的人文景观

追求人与环境的协调是园林绿化的总体目标,作为一门具有优化环境功能和丰富文化、艺术内涵的学科和建设行业,园林绿化在营造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致力于建立文化历史、艺术间相互融洽与和谐的氛围。它可以丰富人文意识与审美价值内涵,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如穿行于椰林夹道的城市街道,就会使体验到南方沿海城市特有的风韵;而徜佯在白桦掩映的林阴道上,便会感受到北方城市的风格。

二、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绿化行业规范缺失

目前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尚缺乏统一的《园林工程监理规程》、《屋顶绿化规范》、《立体绿化规范》、《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等行业规范,尚缺乏统一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合同》。而且除了北京等少数几个省市了地方规范外,很多省份尚未此方面的地方规范,因此造成一部分的绿化规划、设计、建设、监理和养护工作缺少具体可参照的标准,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老城区绿地率不高,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不广

通过近年来的绿化建设使城市绿化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城市绿化面临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特别是老城区中的中心城区,绿地率低下。而这一区域又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因此提高和完善这一区域的绿化尤其重要。目前城市绿化最大的难题是旧城区缺少可绿化土地,而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但屋顶绿化建设屈指可数。

3.绿化养护资金缺少,居住区绿化养护管理体制不顺

绿化养护资金是决定养护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出现一部分老居住区的绿化养护仍由政府承担,一部分居住区无物业管理造成绿化无人养护,一部分居住区有物业管理但养护费用标准偏低的现象,使得居住区绿化养护主体不明、责任不清,甚至出现了一年绿、二年荒、三年光的现象。因此需逐步培养业主承担养护经费的养护模式。此外,部分地区绿化管理机构设置也存在问题。

三、城市园林绿化的应对措施

1.完善城市绿化规划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城市绿化工作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关键在于有一个前瞻而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共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明确近期发展目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城市组团之间、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建设高标准的区域型绿化隔离带,突出各区的独立性。利用城市山地、水面、海滨、滩涂、河道,谋划建设城市周围大面积的森林和沿河道、道路的生态环境绿廊、高效农田林网,充分利用郊区自然景观,建设风景林地和自然保护区,拓展人与自然融合的空间。要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大型苗圃、花卉生产基地、花卉市场,鼓励和支持郊区农民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城乡一体,共同发展。

2.积极探索屋顶绿化发展途径

由于屋顶绿化建设的投入大大高于平地绿化,且后期养护费用也高于平地绿化;因此首先在政策上明确关于开发屋顶绿化的强制性指标要求,其次建立计入绿地率的鼓励性条文规定来调动开发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建立若干政府开发建设示范项目。

3.因地制宜,优化绿化设计

根据城市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绿化设计,突出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集中力量在城市主要路口和繁华街头,营造一批人文景观,结合城市绿化布置有特色的城市雕塑、建筑小品和游憩设施,展现城市的乡土风情,提升城市品位。新城区以大面积的绿化种植为主;而老城区由于绿地面积有限,其绿化建设应以改造为主,结合城市居民活动休闲的需要做精做细,营造不同的城市绿化风格。合理配植绿化树种,并大力提倡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优先选用抗旱、节水、易养护的植物。

4、强化管理,促进城市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美观的种植、和谐的搭配、面积的平衡离不开科学养护的强化支持。持续高效的养护是城市绿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是绿化功能长效体现的必要保证。为了使绿化建设得以延续我们必须提高养护管理水平,用制度化的建设、规范化的管理、科学化的编制明确养护管理方式。另外我们还应加强对引进树种的合理控制干预、深入分析可能引起植物病虫害的危及因素,并展开深入的防治研究。

总之:城市绿化作为城市规划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是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态措施,做好城市绿化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丹等.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 (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