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09:26: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雾霾;雾霾天气;大气污染;防御措施
Abstract: With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ontinues to develop, more and more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any economically developed cities, industrial cities, such as air pollution and deteriorating further serious trend. As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ursuit of GDP growth over the neglec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lution control measures in our country lags behind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ir pollution worsening trend. Thu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adual deterioration of air quality, fog and haze phenomenon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Haze generation there are many causes, which is the root cause of air pollution. With the increase in fog and haze phenomenon harm also increased. Haze is not only caused harm to human health, but also have an adverse impact on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So here's to the mechanism of haze, hazard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to explore and study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Chin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haze; fog and haze; air pollution; defens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42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许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工业城市等大气污染逐渐恶化并有及进一步严重的趋势。这是人们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的环境保护所造成的。因而,近些年来,随着空气质量逐渐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危害也逐渐加重。
从中国气象局2013年2月新闻会上获悉,入冬以来,中东部大部地区雾霾频发,雾霾日数普遍在5天以上。尤其,北京地区几乎成了“雾都”,受到了雾霾天气的严重破坏,给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随着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也加重。雾霾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还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因此,在这里对雾霾的发生机制、危害以及防御措施等进行探讨和研究就能够为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雾霾天气的产生
雾霾常常相伴而生,大范围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在有利的天气条件下可维持数日。利于雾霾维持的天气条件包括:一是风力小,不利于污染物在水平方向扩散;二是低空大气层结稳定,近地面易出现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垂直向上扩散,使得污染物在大气边界层积聚。
(一)雾和霾的区别
雾与霾的区别主要包括:
1.能见度范围不同。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
2.相对湿度不同。雾的相对湿度大于90%,霾的相对湿度小于80%,相对湿度介于80-90%是霾和雾的混合物,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3.厚度不同。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左右,霾的厚度可达1-3公里左右。
4.边界特征不同。雾的边界很清晰,过了“雾区”可能就是晴空万里,但是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5.颜色不同。雾的颜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则是黄色、橙灰色。
6.日变化不同。雾一般午夜至清晨最易出现;霾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
(二)雾霾天气的概念和由来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霾的定义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0km 的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微带蓝色。”[1]
雾霾天气是大气污染的直接表现。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的表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是雾霾的主要组成成分。这些成分和雾气结合在一起就会使天气变得灰蒙蒙的,空气的能见度很低。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废气排放、道路扬尘、垃圾焚烧等等,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综合作用形成的。
雾霾天气自古有之,刀耕火种和火山喷发等人类活动或自然现象都可能导致雾霾天气。不过在人类进入化石燃料时代后,雾霾天气才真正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人口高度聚集、工业废气排放、生态环境破坏等都为雾霾天气的形成造成了隐患。
(三)雾霾天气的产生
雾霾天气的产生既有根本条件也有辅助条件。根本条件是大气污染,而辅助条件就是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如果空气中的污染物在长期处于静态的气象条件下聚集就会产生雾霾天气。
雾霾的形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颗粒型扬尘的产生。我国很大一部分面积处在黄土高原地区,容易形成扬尘颗粒。其次,建筑或道路扬尘的产生。道路被车轮压过就会造成大量扬尘,即使这些颗粒性物质落回地面,也会因汽车不断驶过,被再次甩到城市上空。最后,颗粒型扬尘聚集。颗粒型扬尘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聚集,颗粒与水分子结合就会形成霾。
二、雾霾天气的危害
雾霾天气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还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一)影响人们出行
出现雾霾天气的时候,空气的能见度很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人们在外出驾驶时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减速慢行,就会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影响农业生产和电力供应
雾霾天气出现时,空气中的水分含量较高,会弱化植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一些污染物如,硫化物、氰化物等也会对植物的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从供电的角度来说,雾霾中电线的绝缘能力会因为较低的空气湿度而降低,从而容易发生短路现象。
(三)对人们身体健康不利
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长期吸入严重者会导致死亡。它们在人们毫无防范的时候侵入人体呼吸道和肺叶中,从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疾病,诸如咽喉炎、肺气肿、哮喘、鼻炎、支气管炎等炎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心肌缺血及损伤等。例如:出现雾霾天气的时候,空气中的水分很多,不利于身体汗液的排出,因此,对于喜欢早晨锻炼的人们来说,就容易造成胸闷、血压升高等症状的产生。中国社科院联合中国气象局了《气候变化绿皮书》,报告称:“雾霾天气影响健康,除了众所周知的会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等,还会影响生殖能力。”此外,国外也有很多研究数据表明,环境因素可能造成不孕不育。
三、防御措施
(一)找出根源,源头治理
我们都知道,雾霾天气的根本原因是大气污染。因此,要从根本上防御雾霾天气,应该从源头开始治理。树立正确的经济增长观念,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
(二)建立监测预警机制
中国气象局已经做好了雾霾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建立了灾情预警防护机制。此外,针对雾霾的根源――大气污染问题,应该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把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决策与雾霾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向结合形成一个动态的防御系统。
(三)政府部门应加强社会管理
由于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出于对GDP的崇拜,把GDP和财政收入等内容作为政绩考核的重点。而很多化工企业、环保企业等污染企业都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部分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故意视而不见。长此以往,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因此,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如果一味的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会使人们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政府部门应该把环保列入政绩考核的重点。对于有严重污染的重工业企业,政府应该制定严格的限制标准,督促它们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四)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
根据雾霾天气的发生机制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和研究气流上升和下沉的因素,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气流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增加绿地植被面积,发挥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及美化环境等效益,从而净化城市大气,改善空气质量。[2]
(六)市民应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针对雾霾天气,除了政府、企业等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之外,应对空气污染,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少坐一天车,多坐公交车等。同时也应该采取一些防护措施,保护自己的健康。首先,避免雾天锻炼。可以改在太阳出来后再晨练,也可以改为室内锻炼。其次,尽量减少外出。如果不得不出门时,最好戴上口罩。再次,别把窗子关得太严。可以选择中午阳光较充足、污染物较少的时候短时间开窗换气。最后,尽量远离马路。因为上下班高峰期和晚上大型汽车进入市区这些时间段,污染物浓度最高。此外,还应该适当的补充钙,多吃豆腐、水果等。
四、结语
雾霾天气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大气污染。因此,针对雾霾天气的防御措施,应该坚持标本兼治。针对雾霾天气发生的根源――大气污染,国家、政府、环保部门、社会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此外,我们个人也应该树立“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总之,应对雾霾天气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保护;供需冷淡;立法执法
一、 引言
研究表明,中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始终无法脱离政府支持,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2015);而试点范围的局限性也并不匹配事故频发、损失严重的现状,影响了制度长效机制的发挥(盛和泰,2015)。针对上述问题,吴冲(2011)建议将渐进性环境损害行为作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除外责任;骆少鸣(2014)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保险公司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或者发行巨灾债券等方式激励保险供给。综上,国内学者对制度试点进行了详尽研究,但针对市场供需冷淡现象的根本原因少有分析。另外,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已实行一年有余,目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市场的运行情况如何,政府还应采取哪些措施完善相关制度,这些问题还有待探索。
二、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的发展与现状
1991年,中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自大连、长春等重工业城市首先推行。由于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有限,试点的市场规模小、费率高、承保范围窄、赔付率低,到九十年代中期已近停滞。2007年,辽宁、江苏等省份在危险化学品、石油化工等高环境风险行业重新推行试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此后,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相继完善为试点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2013年,环保部联合保监会《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在高环境风险行业推行强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2015年,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加大了对企业违法排污的惩处力度,并将环境质量纳入官员的考核评价,还首次规定“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当前的试点市场呈现以下特点。一方面,供需主体多由试点地区地方政府划定。尽管《环境保护法》修订案明确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为自愿保险,但各地大多划定了鼓励或应该投保的行业及企业范围,并以制定试点名录的方式间接强制投保;此外,承保公司亦由试点地区政府确定。另一方面,保险产品和服务则遵从普通商业保险的规则。例如,产品的保险责任主要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引起的直接损失,包括第三方所遭受的人身伤害和直接财产损失,为控制污染物造成污染损害而带来的清理费用以及被保险人在事故发生后为应对诉讼而支付的法律费用,而累积渐进性的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害多被列为除外责任;产品价格上,环境污染责任险费率按照行业的不同而有所区分,一般高于其它商业险种的价格水平。
尽管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绝大多数地区都再次陷入僵局:投保企业需求疲软,保险公司供给不足,较实际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数量,责任险产品杯水车薪。可以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仍然处于发展初期,想要做到全面推广和真正落实还面临着较大挑战。
三、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面临的问题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自推行以来一直依赖于政府的鼓励和引导,市场供需双冷的态势一直难以扭转,根本原因值得深思。
1. 需求疲软。国际经验表明,企业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违法排污的成本,即政府的环保立法和执法力度,从根本上说,这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政府的环保力度。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需要依靠低端制造业,这些行业往往高污染高能耗,因此政府要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平衡取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进步成为增长的主引擎,随着产业结构向高端服务业过渡,高污染制造业将逐渐遭到淘汰。因此,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环保措施和力度也往往悬殊(Tesfaye,2013)。
在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埃塞俄比亚,促进经济增长是第一要务,即便牺牲环境也在所不惜。原则上,企业必须获得政府颁发的许可证才能排污,而公民也拥有污染索偿权。但实际中,政府没有设定具体的排放标准,造成污染规制形同虚设;同时,法律规定公民索赔时无权要求环保部门或污染企业公开相关数据,更无权状告政府环保执法力度不足。相形之下,发达国家则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瑞士就是典型代表。为了做好污染预防,瑞士法律不仅详细规定了企业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对厂房、设备的环保要求,还要求企业必须在开工前就为可能遇到的环境问题做好预案。此外,瑞士对于违法排污的惩处力度较大,企业必须承担第三方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支付环境清理费用,严重时还需承担刑事责任。
不同于不惜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贫困国家和有能力将增长让位于环境的发达国家,现阶段中国需要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因此对环境污染的惩处力度往往较轻。比如,在立法方面,《大气污染防治法》对于污染事故单位的罚款金额上限仅为50万元人民币;另外,企业只需缴纳显著低于经济利益的排污费就可超过法律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在执法层面,地方政府往往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使得法律体系本就并不完善的污染治理更打折扣。可见,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制约了我国的环境保护,政府只能选择在保证经济增长的约束下最大化对环境污染的打击力度。
(2)政府的环保力度影响企业保险需求。政府对于环保的态度和力度主要体现在相关立法执法上,这又将直接决定企业的环境污染成本,进而影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需求。如果政府的环保态度强硬,对于造成污染事故的企业惩处严格,并要求企业向受到事故影响的第三方支付较高的赔偿金额,则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企业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需求将增加。简单的经济学分析能够更清楚地进行说明。
假设某企业的产品价格和销量外生,分别为a和y。企业生产可以选择使用环保或者不环保的设备。选择不环保生产设备的总成本为c,导致污染事故的概率为p,带来损失为w,法律规定的罚款和赔偿比例为θ(即赔偿金额为θw),保险公司提供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为α。因此,企业采用不环保生产设备进行生产且不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预期利润为:
π=(ay-c)(1-p)+(ay-c-θw)p=ay-c-pθw
可见,如果企业的产品价格和销量外生,不投保企业的预期利润将取决于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概率和事故后需要依法支付的赔偿金额。如果将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视作总体,则特定企业污染事故的发生概率p由总体的分布性质决定,可视作外生,因此,当事故造成的损失额w一定,企业的预期利润完全取决于法律所规定的罚款和赔偿义务,即θ。
当政府的环保力度较弱,企业为污染所承担的处罚和赔偿比例θ极低甚至趋近于零时,环境污染事故发生与否对预期利润完全没有影响,企业自然不会考虑购买成本更高的环保设备,也不需要通过投保来分散污染事故带来的罚款和赔偿风险;反之,当政府的环保力度较强,企业的预期利润将与其所承担的赔偿比例θ负相关,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p=1),企业的利润为:
π=ay-c-θw
若θ<(ay-c)/w,则π>0;若θ>(ay-c)/w,则π<0――也就是说,当政府环保力度较强,企业需承担的罚款和赔偿比例θ>(ay-c)/w,一旦发生污染事故,使用不环保设备且不投保的企业将面临亏损,因此需要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分散风险,保证无论是否发生污染事故都能正常经营。不过,由于生产设备环保与否会影响污染事故发生的概率,保险公司将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收取差异化的费率。
假设企业产品价格和销量仍旧外生且不变,分别为a和y。企业以环保设备进行生产的总成本为c′(c′>c),引发污染事故的概率为p′(p′
四、 促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发展的对策
首先,加大环境保护领域的立法和执法力度,提高企业的环境污染成本。目前,中国只有《环境保护法》和《侵权责任法》两部基本法规涉及到了环境污染赔偿的相关事宜,但都未明确规定企业应承担的罚款和赔偿标准,其他作为具体执法依据的行业环保法规对污染企业的处罚也都数额较小或者非常模糊。立法环节尚且如此,受到经济增长目标约束,地方政府的执法力度只会更加堪忧。因此,促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需要在环保领域的立法执法上更加严格,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环境事故主体应承担的刑事和民事责任,并且切实强化责任的追究,提高企业的环境污染成本。
第二,完善环境保护责任保险发展所需的配套条件,为增加保险供给提供支持。环境风险评估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设计和定价的基础,但目前国内对评估的标准、程序、机构、费用等均未形成规范,且不同行业所需的评估方法各不相同,这些无疑提高了保险公司经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成本。考虑到市场需求的数量本来就达不到大数法则和规模经济的要求,供给曲线弹性较低又使得供给对费率提高并不敏感,只有尽快完善制度发展所需的基础配套条件,切实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才能促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供给的增加。对此,可以学习江苏无锡试点的成功经验,借助社会机构的力量实现风险评估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此外,还应建立统一的环境污染事故损失核算及理赔标准,保证理赔环节有据可依,促进环境保护责任保险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双轨制”困境与解决方案[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1):47-51.
[2] 骆少鸣.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发展及推进策略――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J].福建金融,2014,(4):11-15.
[3] 盛和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应有之义[J].金融博览:财富,2015,(6).
[4] 吴冲.我国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需要攻克的几个难点[J].上海保险,2011,(7):24-26.
[5] 阎建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J].中国金融,2015,(10):22-23.
关键词:矿产污染 生态破坏 三种生产理论 界面活动控制理论
2010年国内发生了两起重大的矿产污染事件。2010年7月3日,福建省紫金矿业有限公司铜矿湿法厂铜酸水泄漏,9100m3的污水顺着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导致汀江部分河段被污染,大量网箱鱼死亡。10月21日, 中金岭南最大的铅锌冶炼厂——韶关冶炼厂发生铊泄露,导致北江中上游出现铊超标现象[1]。这样重大的污染事件不仅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也给人民的生产、生活乃至身体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
人口、资源和环境决定着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是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和谐。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但是开发技术落后且管理不到位使我国的采矿业面临着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三大类问题。因此,探讨采矿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形成规律[2]、[3],寻求合理的解决对策[4]-[9]成为广大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就污染论污染往往会使人们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面前陷于末端治理的被动局面。只有从理论层面探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深层次原因[1] 、[10]、[11]、[12]、[13],才有利于从根本上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采矿活动在体现人类社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从三种生产理论和界面活动控制理论来探讨采矿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为揭示矿产污染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供新的思路,为解决矿产污染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1.基于三种生产理论和界面活动控制理论的矿产污染及生态破坏成因解析
1.1基于三种生产理论的解析
1.1.1三种生产基本原理
三种生产理论是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应运而生的[13]。该理论认为人和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的生产过程包括人口生产子系统、物质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和人口消费方式;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生产的消费再生产,并将他们转化成生活资料的总过程,包括社会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环境生产则是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生产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11]。环境生产子系统是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物质生产子系统的基础,环境生产的输入-输出不平衡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环境生产的输出包括有形的资源输出和无形的环境容量能力的输出;输入包括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废物输入和对环境的保护措施的输入。废物的输入超过环境容量的输出,保护措施的输入却跟不上资源的输出,因此环境生产输入-输出平衡失稳,环境问题随之而来。三种生产理论突破了两种生产理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局限,对大规模过度的与掠夺性的使用环境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与消纳废物),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并且为解决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路[10]、[12]。
1.1.2从三种生产理论探讨矿产污染的成因
人口生产环节的基本参量是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和消费方式。中国人口基数庞大,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对矿产资源消费的总额超出了环境生产子系统的资源生产力。而且现阶段中国的人口素质即人的科技力量和文化道德修养还不够高,在巨大的经济诱惑面前企业选择眼前利益忽略环境生产。再者,绿色消费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人们不正确的消费方式也加重了环境问题。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和中金岭南铊污染事件发生后其A股股价都涨停。出现了环境污染的负面新闻后股价反而冲击涨停,市值增大,这表现股民对上市公司环境风险的忽视[17]以及消费观的错误。
在物质生产环节,资源利用率不高,即在同等的环境资源下,物质生产过程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量大且加载到环境中的废物多。紫金矿业的铜酸水和中金岭南的重金属,这些都是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废物。江、河都是一个开放的具有自组织机制的系统。铜酸水和含铊的废水作为正熵输入汀江和北江中,增加了它们的熵值,破坏了它们的耗散结构和自组织性,系统失去平稳。
对于环境生产环节,其资源生产力和污染消纳力都遭到了破坏,系统内部的能量和物质流动都受到了影响。所以环境生产子系统崩溃,三种生产的环状结构失稳。
1.2基于界面活动控制理论的解析
1.2.1界面活动控制基本原理
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者联系渠道,是不同系统的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汇的场所,是相关联的事物或者系统之间最活跃、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它可以是时间上的,空间上的甚至是其它形式上的;可以是直接的界面也可以是间接的界面。比如,河岸线是河流与陆地之间的空间界面;演替进行中的荒草地实际是草地生态系统与荒漠生态系统之间的时间界面。界面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发生物质、能量或者信息交流的产物;二是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来自相互作用的各个系统的物流、能流或者信息在此交汇,因此它是相互作用的事物或者系统所共有的。界面上的过量的人类活动往往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对界面活动进行合理地控制是减少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11]。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环境污染 库兹涅茨曲线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到2013年,广西的GDP已经达到1.4万亿元,是10年前(2003年)的5.12倍。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会带来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1998―2012年,除了二氧化硫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有较大幅度减少外,广西的环境污染总体来说有不断恶化的趋势,特别是工业废气排放量由1998年的4152亿标立方米增加到2012年的27611亿标立方米,其排放量增加了近6倍多。2013年,广西首府南宁的空气污染指数已经出现PM2.5,空气质量在某些时候显示为严重污染,广西其他主要城市也正遭遇着大气的严重污染。工业废水虽然经历先上升后下降的状态,但其排放总量仍然较大。经济增长伴随环境污染,不利于广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Grossman和Krueger在1991年首次研究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Panayotou(1993)指出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成为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简称EKC)。EKC反映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动态关系,表示环境污染排放水平随着经济增长先增加而后通过改善降低的趋势。因此,研究广西环境污染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实证关系,验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广西是否存在以及广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具体特征,对促进广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广西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的实证分析
1、EKC模型介绍
根据Grossman和Krueger于1991年提出的EKC假说,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EKC模型的主要形式为:
Y=α0+α1X+α2X2+α3X3+u (1)
其中Y为环境污染排放水平,X为人均国民收入(也即人均GDP),u为随机扰动项,α0、α1、α2、α3均为待估参数。
2、指标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广西1998―2012年广西工业废水排放量Y1、工业废气排放量Y2(包括二氧化硫排放量Y3)、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Y4为广西污染排放水平,选取广西人均GDP为经济增长水平,用X表示。(数据来源于1999―2013年《广西统计年鉴》。)
3、经济增长与广西综合污染排放水平之间的关系
为了显示广西总的污染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需要将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构建一个综合的环境污染水平指标,由于工业“三废”的计量单位不同,不能进行直接的对比和加总,因此需要对工业三废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出一个标准化的赋值,本文采取的是典型的数据归一化处理,其处理公式为:
其中Y=表示标准化的污染水平,Yi表示i年的污染排放水平,Ymax与Ymin分别表示样本期内的污染排放水平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运用上式公式(2)分别对广西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包括二氧化硫)、工业固体废弃物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计算出综合的环境污染水平:
Y=∑wjY(i=1998,1999,…,2012;j=1,2,3) (3)
其中,Y表示第i年的综合的环境污染水平指标,j表示工业污染排放的类型(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三种类型),Y表示j种类型第i年的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环境污染排放水平,wj表示j种污染物排放量的权重。
对于污染物排放量权重值wj的计算,本文将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结合当前广西污染形势以及专家打分的方法,运用EXCEL软件构建环境污染水平的判断矩阵,并对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得出广西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包括二氧化硫)、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权重分别为0.35、0.53和0.12。该权重结果虽然与有些学者所得出的结果有差异,但在“谈霾色变”的形势下,广西的大气污染与过去相比,形势较为严峻,因此工业废气污染排放量0.53的权重值也符合广西当前的形势。利用权重数据,并结合公式(3),运用EXCEL软件计算出综合的环境污染水平Y。同时运用公式(2)对广西人均GDP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的人均GDP为X。
运用公式(1),构建广西综合污染排放水平Y与标准化人均GDPX之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采用统计软件evews6.0进行回归模拟,广西综合环境污染排放水平对标准化人均GDP首先进行三次函数模型进行回归模拟,结果显示三次函数回归系数α3显著为0,为了获得更为精确的结果,改为二次函数模型进行回归,回归模型结果及模拟图形如图1。
由系数α1>0、α2<0、α3=0,并结合R2=0.68,模拟程度较高,可以得出,广西标准化人均GDP与综合环境污染排放水平存在较强的“倒U型”的二次曲线关系,由此可以说明广西的综合环境污染排放水平随着经济增长会逐渐增加,达到一定高度后,会随着经济增长,综合污染排放水平会逐渐下降,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广西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虽然存在“倒U型”的二次曲线关系,但还处于“倒U型”的左测,至于最高点虽然目前出现在2011年,但由于后面的很多年份污染排放水平处于未知状态,广西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否已经达到拐点还有待未来继续去验证。
三、经济增长与工业“三废“之间的关系
1、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水排放量之间关系
将人均GDP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数据带入公式(1)中的模型,运用统计软件eviews6.0进行回归模拟,回归模拟图形和模型如图2。
根据表1中的系数α1>0、α2<0、α3>0,表明经济增长与人均GDP之间存在“N型”三次曲线关系,结合图2与R2的值0.4可以看出,表明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较弱的“N型”曲线关系,在2000年人均GDP为4378.11元时,工业污水排放量为81571万吨,为样本期内的最低值;而在2003年人均GDP为5631.316元时,工业污水排放量达到214814万吨,为样本期内的最高值在2004年下降到122731万吨,2005年略有上涨,2006年下降到128932万吨后,2007年与2008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一路上涨,在2008年人均GDP为14203.96元时,工业废水排放量达到205745万吨,达到样本期第二高峰值,之后几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就一直降低。
2、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气排放量之间关系
模型与方法同上,运用eviews6.0软件对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气排放量进行回归模拟,回归模拟图形和模型如图3。
首先对模型进行EKC三次曲线模拟,经显著性检验二次函数和三次函数的系数都显著为0,然后重构线性模型,据表1的系数判断表可以看出,模型中的α1≠0、α2=α3=0,同时由于R2的值为0.89,结合图3,可见广西经济增长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具有十分明显的线性关系,即随着经济的增长,广西工业废气排放量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从1998年的4125亿标立方米上升到2011年的29853亿标立方米,达到样本期内的最大值,2012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从目前广西大气污染的现有形势看,广西的大气污染仍遭遇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同理可以得到经济增长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及模拟图4。
通过模型的系数α1>0、α2<0、α3=0以及R2的值为0.78可以看出来,广西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硫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也呈较强的“倒U型”三次曲线关系,从图4可以看出,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处于“倒U型”曲线的右侧,“倒U型”曲线右侧的拐点出现在2005年,也即人均GDP为8275.6元的时候,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97万吨,从2005年之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在2012年,达到样本期内的最低,为47.16万吨。
3、经济增长与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之间关系
方法以及原理同上,利用eviews6.0软件对广西经济增长对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进行回归模拟,回归模型及模拟图形如图5。
根据模型的系数α1<0、α2>0、α3=0判断,广西经济增长对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U型”二次曲线关系,且R2的值为0.707,表明“U型”曲线特征较为显著,从图5可以看出,广西经济增长对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处于“U型”曲线的左侧,1998―2012年,广西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最高的年份为1998年,在人均GDP为4070.67元的时候,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达到245万吨,样本期内,广西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最低的年份是2012年,2012年广西的人均GDP为24876.15元,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仅为0.41万吨,表明广西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治理已取得显著的成绩。
四、广西环境污染库兹涅茨曲线特点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广西1998―2012年的经济增长与综合环境污染排放水平的相关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广西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满足“倒U型”特征,只是目前广西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位置,广西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剧地区环境污染,在“十五”时期,广西GDP年均增长15.4%左右;到“十一五”时期,广西GDP年均增长在16.3%左右。2012年,广西GDP总量达到13035.10亿元,人均GDP达到24876.15元,其中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1%,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6%,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3%,从广西人均GDP水平和产业结构来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广西的经济也已步入到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的推进,使得广西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排放水平处于上升阶段。
从广西1998―2012年的经济增长与广西工业“三废”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广西仍然走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经济增长对工业废水排放量的EKC存在较弱的“N型”三次曲线特征,且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波动较大,也表明工业废水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较弱,近几年工业废水排放量有轻微下降的趋势,可见广西的污水治理措施初见成效,但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仍很大,广西大量的制糖造纸、冶金、化工等很多中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不做污水处理,这也是广西工业废水排放总量高的主要原因。
广西经济增长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EKC呈线性特征,即随着工业经济的增长,工业废气污染也在不断的加剧。近年来,广西工业产值也在不断增加,2012年广西的工业总产值为15657.2173亿元,比2010年的9644.1278亿元增加了62.35%,比2005年的2547.3188亿元增加了近5.15倍,工业产值的快速增长,也伴随着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特别是近两年来,广西的主要城市如南宁、柳州、桂林等已出现“雾霾”天气,广西的大气污染已显示较为严峻的状态。广西经济增长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硫EKC与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EKC不同,广西经济增长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硫EKC呈“倒U型”特征,且处于“倒U型”曲线的右侧,广西经济增长对工业固体废弃物的EKC呈“U型”特征,且在“U型”曲线的左侧,虽然两者在函数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可曲线却有共同的特征,即随着经济增长,二氧化硫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逐渐下降,根本原因在于,广西实施治理和综合利用等措施在降低二氧化硫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高效脱硫设备的大量使用,使得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降低,2012年广西二氧化硫排放量为47.16万吨,二氧化硫的去除量为113.5万吨,去除率达到70.6%。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降低更是效果显著,随着技术的进步,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是工业固体废弃物急剧下降的根本原因,2012年广西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7964万吨,其中处置2218万吨,综合利用5369万吨,最终只排放了0.41万吨,是1998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0.17%。二氧化硫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治理虽然成果显著,但工业废气和废水的治理还需要不断的加强,2012年广西环境污染源治理投资总额为1976067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2%,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总体来说广西环境污染治理任重道远。
五、广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1、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纯认为二者是矛盾的对立体,发展经济必定带来环境的污染,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或者保护环境会限制经济的发展,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以看出来,经济与环境是一个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增长为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提供保障和经济基础,同时又因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该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追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齐头并进。
2、走循环经济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循环经济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从广西目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以看出,当前广西综合环境污染排放水平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渐提高,即表明广西的高污染工业发展迅速,因此必须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经济效率低的工艺和设备,推进污染型企业走循环经济道路,积极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促进资源节约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政府机关应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科技创新之路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体现了科技在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广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促进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创建良好的生态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大力发展和使用节能技术、污染无害化处理技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等,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生产能力、自我净化能力、自我修复能力,构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之路。
(注:本文系广西财经学院数量经济学重点实验室2014年开放性课题,项目编号:2014SYS08。)
[关键词]生态城市;环境污染;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模式;城市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176
1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背景分析
自2013年中国近半数城市遭受雾霾污染,中国环境问题越发严重,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更是成为制约区域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城市群,作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高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我国推进城镇化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认可,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劲的区域,
由于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快速城市化建设,已经形成了超大规模人口数量和较高的人口密度;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居民生活、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快速工业化进程、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爆炸式增长的机动车以及交通拥堵都在加剧环境资源压力,导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长三角地区面临的问题正是我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矛盾的体现,因此探究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环境问题越发突出,国内外学者针对城市群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关联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由诺瑟曲线规律可知,当城市化水平处在30%~70%的中期迅速发展阶段,人均能源消耗和单位GDP 能源消耗会出现急速上涨趋势。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剧,据统计1999―2012年该地区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速为096,平均城市化率达到507%,可见正处于发展中期,如此的发展规模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能源的刚性需求以及环境的严重污染[1]。
在城市化发展角度来看,黄金川、方创琳(2003)认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生态环境随城市化的发展存在先衰退、后指数改善的祸合规律[2]。宋建波等(2010)通过构建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评级指标体系,测算长三角16个城市的协调发展程度,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之间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差距较大,城市化水平差距明显[3]。
因此环境资源是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承载因素,支撑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与经济的发展,环境容量大小以及环境质量水平都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建设起着关键性作用;长三角城市之间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距,内部发展不平衡将不利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此长三角地区想要增强本区域的综合竞争能力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生态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探索建设生态型城市不仅有利于衡量群内城市城市化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研究奠定基础,也有利于更好的解决城市群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城市群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和教训。
2长三角城市发展问题分析
21经济发展方式制约环境质量
长三角地区当前经济总量规模庞大,在诸多环境治理政策影响下环境污染损失增速虽然放缓,但目前还没出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环境污染仍将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4]。上海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城市“增生”和“外扩”带来的,高度城市化的经济聚集效应加大了环境压力;江苏省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再加上省内城市发展差距较大,对构建协调区域性的生态城市带来了难度;浙江省同样面临城市差距大的问题,然而浙江省商品经济发展模式相较来说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以宁波为代表的华东地区重要的发电和化工基地面临较大的减排治污压力,产业结构依靠邻港工业和进出口贸易,限制了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转换[5]。
22资源承载力限制生态城市建设
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是直接原因,由资源和环境约束引发的矛盾和冲突显得更为复杂和尖锐,难以调和。从人口、用地增长与资源环境消耗的关系看,2005―2010年每增加一个人口,长三角地区就要新增用水量610平方米、能耗168吨标准煤和城乡建设用地250平方米;每增加1万元工业增加值就要新增工业烟尘排放02千克和固废排放1766千克左右。虽然2005―2010年万元GDP用水量和能耗分别下降了449%和171%,但人均用水量和能耗则上升了03%和507%,单位水、能源等资源消耗水平以及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水平也明显高于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与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水平更不可能同日而语。
23地区间利益矛盾加剧环境污染
“思想支配行动”,作为化学教师而言,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意识到化学教学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它们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境教育就更生动、更具体、更直接、更有教育意义。如药品取用为什么要按规定用量,没说明用量则取少量,固体药品盖满试管底部,液体药品则取1-2ml,这样既节约药品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再如对用剩药品的处理:为什么不能放回原瓶,不能抛弃,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容器里,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防止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危险;硫磺在空气中的燃烧需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制气体的装置为什么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为什么要对尾气进行处理;以及闻气体的方法;化学试剂的贮存和使用等等。化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时机,教师必需运用好这环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新课标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例如,在讲“我们周围的空气”一单元时,可以给学生讲解空气的污染与治理,沙尘瀑的产生与防治,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中毒以及SO2、CO中毒后如何处理;还可以给学生讲解臭氧的作用以及出现臭氧空洞的严重后果等。在讲解“自然界的水”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贯穿其中,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均,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的尖锐;这样能很好的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之体会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讲解“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可以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解“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时给学生讲解酸雨的形成、空气的污染、温室效应,以及为何要寻找和开发新能源等。在讲解“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教育学生为什么要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以及废旧电池为何要回收等;在讲解“有机合成材料”时给学生讲解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如何解决“白色污染”,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做保护环境的主人。
作为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书本知识,结合身边实际把环境教育穿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以及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具有一定的能力,因此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保护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如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争取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受到教育,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认识。还可以利用寒署假、节日等空余时间让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对自己生活的地方进行环境调查,看一看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造成这些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什么?首要污染物是什么?有什么严重后果?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加以解决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在化学试题中渗透环境教育
【关键词】环境问题的根源;产业结构;负外部性
【中图分类号】D92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8—0164—07
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变暖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环境问题日益瞩目。环境问题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亦应在发展中解决。解决环境问题的首要任务是正确理解环境问题的演变,深刻剖析环境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是哲学、伦理、宗教等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问题,也是技术、经济等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承受能力有限的矛盾所致,是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同环境的矛盾的产物。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应当进一步厘清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剖析其直接经济原因。多数学者认为,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在于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和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贫困化也难辞其咎。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忽略了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一个重要桥梁——产业结构。人类经济活动是通过产业结构作用于环境的,因而挖掘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首先应当研究产业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一、产业结构与环境问题的关联剖析
(一)“三大产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环境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不仅与社会、政治活动相互影响,更与经济活动相伴相生。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产业和部门之间的技术变动和扩散的相互联系,是经济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产业结构既主导资源配置又决定环境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是联系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重要纽带。
经合组织(OECD)以经济活动和生产部门作为标准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个产业,即农业、工业、服务业。各产业由于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生产方式上的差异,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农业亦即第一产业,是指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其对环境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农业多以绿色植物为生产对象,而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固定二氧化碳、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吸收毒物、杀灭病菌,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另一方面,农业对水和土地的需求较大,不合理的垦殖和放牧会引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化肥农药污染等环境问题。工业是指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质的生产部门,包括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公共事业(煤气、电、水的供应等等)。该产业以高能耗、高污染著称,其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形式。其中制造业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造成大气污染和化学品污染,其工业用水量的不断增长更直接导致水资源的稀缺。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非物质生产部门为第三产业,其中金融、服务等行业能源耗费量和污染排放量都有限,但旅游业、集体运输业、餐饮业等行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有负面影响。由于三大产业对于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力不同,故而在经济活动中的比重和布局必然导致环境问题迥异。
(二)产业结构与环境问题的因果分析
环境问题是多种原因交互而导致的复杂结果。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自身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人类作为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排放的污染物可以被自然消化、分解,进入自然的物质循环系统,以维持生态的平衡。只有当人类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污染物累积从而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时才产生环境问题。哲学、政治、宗教、伦理、经济、社会等从各个不同角度左右人类思维方式,影响人类活动方式和规模,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或单独作用最终引发环境危机,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复合原因。环境问题的根源,是指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原因的原因,或称终极原因。根本原因必须在特定范围内讨论,否则任何事物的终极原因都是自然界本身,失去探讨的价值。我们之所以将环境问题根源的讨论限定在经济范围内,是由经济活动的特性和地位决定的。生存是人类的第一要务,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同时也是排放的污染物最多、对外部环境影响力度最大的活动。政治、宗教、文化等活动主要是通过经济活动影响环境的。因此要探寻环境问题的根源,必须对人类经济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在经济活动的范围内,经济行为是基本范畴,任何经济活动都是由行为人的经济行为构成的,我们探讨环境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改变人类的行为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直至解决环境问题,因而我们必须从经济行为的层面上展开,着重研究经济行为和环境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
经济行为是经济行为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实施的各种经济活动,例如消费、储蓄、投资、税收等等,并确定相应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经济行为具有外部性。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支付的为正外部性;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被称为负外部性。工矿企业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对他人及环境带来的损害,我们称之为生产的负外部性;而由市民使用汽车排出的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则称之为消费的负外部性。负外部性导致污染产生。自然资源的破坏主要源于负外部性和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由于自然资源的共有资源属性,具有竞争性无排他性,易致共有资源过度使用,资源枯竭成为应有之义。因此,负外部性是导致污染的产生和自然资源退化的重要因素。行为人享受了其行为的福利,却由他人和社会共同承担由其行为造成的污染、自然资源退化等后果。由于无须为此付出任何代价,行为人不但不会主动采取措施减少其不利影响,还会为谋求更大利益而加倍从事此类行为,从而加快、加深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的速度与程度。因此,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产生,没有负外部性就没有环境问题。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不确定性,原因同一性并不必然导致结果的同一性。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并不必然产生环境问题。只有当负外部性达到一定的规模和程度,超出了环境自净能力时,才会产生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结果。如果社会或公众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控制行为的负外部效应,环境问题也是可以避免的。因此行为的负外部性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1974年英国哲学家约翰·麦基在《宇宙的粘合——因果关系研究》一书中认为,所谓的原因是结果的非必要而充分条件中的一个不充分却是必要的部分。简称为“INUS”条件。根据“INUS”理论,负外部性不是环境问题的原因。环境问题可以由政治、经济、战争或自然灾害引起,一枚核弹的爆炸就可能导致当地生态系统完全崩溃,经济行为负外部性规模化并非环境问题的必要条件。但当负外部性的规模化到达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程度时,环境问题一定会产生,因而是环境问题的非必要的充分条件。但在经济领域内,仅仅负外部性的规模化本身,在尚未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时环境问题并不能产生;如果没有负外部性的规模化,环境问题一定不会产生,又具有必要性。因此负外部性的规模化是“非必要而充分条件中的一个不充分却是必要的部分”,满足“INUS”条件,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罪魁祸首。那么,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究竟是通过什么路径和方式达到规模化的呢?产业结构自然落入我们的视线。
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环境问题的根源的实证分析
实践中,经济社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经济活动的规模。经济活动的规模越大,自然资源的消耗越快,污染越严重。第二,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决定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水平和类型。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考察,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其中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以工业为主导的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大,污染程度较重。第三,技术水平。同样产业结构的两个国家,如果使用的技术不同,产生的污染也不同。第四,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支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保更加重视,环保投入也会相应增加。从经济系统运行的角度考察,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认为,劳动和资本要素由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一定能够加速经济增长。合理的经济结构不仅能够提高经济活动的水平、扩大经济活动的规模,对技术水平和收入变动以及环境政策和支出也有刺激或抑制作用。因此,在互相联系与影响的四个因素之间,经济结构,尤其是具有主导作用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的规模和程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影响污染程度
1.产业间的比例结构决定污染物的种类和总量。产业结构首先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同的产业及不同产业部门对环境影响不同。其所产生的污染是结构性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性污染是指污染的状况与经济系统中的某种结构有关,污染的状况和特征会随着比例关系或分配关系的变化发生变化。同一产业部门使用的原材料、能源、生产工艺甚至产品都具有一定的相似度,所以产生的排放物也基本相同。如果一个经济区域内重工业发达,则其污染负担一定较重;而以金融、旅游等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环境状况就相对优越。因此,调整本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可以控制污染物的种类及总量。
2.产业组织结构影响污染水平。在很多的文献中,产业组织结构也属于产业结构的范畴。产业组织结构是指产业内企业的组成情况。产业组织结构直接影响污染水平。规模小的企业因为不能达到规模效益,在竞争中缺乏优势,获利水平很低,无力进行污染治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如果一个产业内大量的企业都是小规模、低效益的,则污染水平相对较高。如果产业的平均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同行业水平或国际水平,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也会带来严重的污染排放问题。
3.产业布局不合理加剧污染程度。对于一国而言,产业结构还存在产业布局问题。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不同地域根据不同的资源优势形成产业结构,再与其他地域的产业形成产业布局。不合理的产业布局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是严重而突出的。从宏观战略布局来看,工业布局极端集中或极端分散都会导致难以治理的环境问题。工业布局高度集中,超过环境容量负荷,则人口稠密、空气污浊、水质恶化;工业布局过于分散,则污染遍布,难以治理。从中观区域布局来看,区域内工业布局不合理,导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大量可利用、回收的废水、废气、废渣不能就地利用。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布局不合理会加剧环境问题的治理难度。
以我国产业结构和环境现状为例。2009年我国三大产业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3%、46.3%和43.4%,工业区主要集中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渐向沿边、沿江和内陆地区扩大。这种以效率为导向的非均衡布局模式使中国环境状况也具有典型的区域特点。2009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277.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214.4万吨,其中排放量最大的都集中在河北、浙江、江西、湖南、福建、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等这些工业、重工业发达的省份和区域,这些地区也正是我国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污染较重的区域,酸雨也集中分布在该区域。
4.产业结构还影响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者采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进行物质生产;二是劳动者采取何种劳动组织形式进行生产活动。劳动者使用的生产资料的状况决定着生产过程中劳动组织形式的状况。生产方式是历史的产物,生产资料的状况及劳动组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工业革命早期,自然资源丰富而价格低廉,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资本家们在利益的驱动下一边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生产成本;一边煽动消费者膨胀其物质欲望扩大市场需求,逐渐形成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当时社会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产物,因其不可循环性和非可持续发展性而成为影响环境的因素之一,对污染加剧和生态恶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产业结构影响自然资源退化速度
产业结构是由一系列经济行为构成的,是农业经济行为、工业经济行为、服务业经济行为的组合。由于不同产业行为的运行机理不同,对资源消耗的种类、数量和方式不同,故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程度不同。合理的产业比例结构可以达到既发展经济,又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可以有效减缓自然资源退化的速度、防止自然资源枯竭。
发展中国家经济贫困化导致的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自然资源退化。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未能建立起本国的工业体系,无法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立于优势地位,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靠采掘本国的自然资源赚取外汇,尤以采矿业、林业居多。采矿业会引起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以及采矿过程中含化学物的废水对地下水的污染等。大肆砍伐森林的后果则是水土流失、气候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及时投入资金和技术进行治理,的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的状况,但以采掘业为支柱产业本身才是环境问题的真正根源。减少采掘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建立本国合理的产业结构,才是解决经济贫困国家环境问题的根本之道。
(三)产业结构影响能源消耗的总量和强度
产业发展离不开能源。我国能源主要依靠煤炭,煤炭的开采、加工、使用带来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各产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也决定了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8年间显示的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至2008年的11.3:48.6:40.1。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由1978年的23.9%上升到2008年的40.1%。但第二产业仍旧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随着第一产业在增加值结构中所占比重下降,其能源消耗比重也逐步降低(见图2),到2008年下降到2.06%,相当于1981年的2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增加,能源消耗量也呈上升趋势,其能耗比重从1980年的7.67%增加到1993年的11.16%,从1995年至今一直维持在13%以上。第二产业是能源消耗大户,占全国能耗总量的比例最大,自1991年以后一直保持在70%以上,并且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第二产业能源消耗远远大于第一和第三产业。
在第二产业内部,其能耗也各有不同。其中10个主要的耗能工业部门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10个行业所占第二产业能耗总量的比重,由1985年的71.61%上升到2008年的81.63%。其中黑色金属冶炼业能耗上升幅度最大,从1985年的7638.6万TCE增加到2008年的51 862.92万TCE,增加了44 224.32万TCE。能源消耗增加速度最快的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两个行业2008年能源消耗量分别比1985年增加了732.29%和723.64%。因此,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降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尤其是高能耗行业及产品的比例,可以减少对能源资源的过度依赖和消耗,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地球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系统,各个元素之间存在联系和互动。人类每一个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会引起生态环境的连锁反应。由于环境自身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在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力较小的年代,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排放行为并未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的产业化加强了一个产业或产业部门的各经济行为之间的相互配合与补充,提高了经济行为的效率,同时加强和扩大了负外部性的作用和影响。这种倍增的负外部性作用于环境,一方面是日益沉重的环境负荷影响自然资源的自我修复,导致自然资源的退化;另一方面是自然资源的退化又影响环境自我净化能力的发挥,使污染更难以消除,加速了生态系统的崩溃步伐。因此,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三、环境问题解决的法律因应
明确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法律保障是当代社会应对各种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立法者应当以立体思维建立环保法律体系,在立法中对产业结构的规划和调整予以界定,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环境问题。
(一)有关产业结构规划与调整的立法现状
目前,在《环境保护法》的统领下,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包括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程序、环境标准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环境法律体系,其中关于污染防治的法律有16部(包括宪法、刑法、民法中的相关条款)、行政法规46项,各部委颁布的污染防治规章多达371项;关于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17项、行政法规18项、部委规章24项。然而这些法律法规中,尚无规范产业结构规划的专门法律法规或专门章节,偶有提及也比较空泛,要在实践中真正落实还有较大努力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结构的规划和调整还处于原则性规定阶段。目前关于产业结构的相关内容,主要出现在法律法规的总则部分,还没有具体细化的规定,还未落实到操作层面。在《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总则部分都出现了“合理规划工业布局”的原则规定,却在后续章节中都未做具体规定,缺乏可操作性。2004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要求有关部门进行产业等规划时应遵循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但仍缺乏产业结构规划的具体规定。第二,对于产业结构规划和调整还停留在较为基础的层面,较多强调“产业布局”,缺乏深入研究和规定。如前所述,产业结构中不仅产业布局影响环境,产业组织规模以及产业比例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小觑。早在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加强淮海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的关系,首次对产业组织进行规范,对于重污染行业中规模较小、污染处理能力低下、污染严重的小企业进行整治。该《通知》还初涉了产业内部比例调整问题,虽然对已有产业内部比例及产业间比例调整问题尚未触及,但立法者已经充分意识到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于即将上马的重污染项目进行严格的限制。这无疑是环境保护的一大进步!然而遗憾的是,其后制定或修改的几部重要的污染防治法律都只是蜻蜓点水般地规定了“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没有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规定,贻误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时机。第三,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虽然《关于加强淮海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做了规定,但并未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不但未对政府机关问责,也没有追究小企业主的法律依据。这不但给规划者们留下了的空间,更为环境污染加剧、自然资源破坏埋下了伏笔。
(二)有关产业结构规划与调整的立法建议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环境危机,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因此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政府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指导思想。“十二五”规划属于政策范畴,是国家为实现下阶段的经济目标而确定的行动指导原则,灵活多变且强制力较弱。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需通过长期的努力才有解决的可能性。因此,我国应将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定型化,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下来,形成解决环境问题的长效机制,才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
1.遵循立体思维环境保护的立法理念。环境保护的立体思维是从整体思维发展而来的。所谓环境保护的整体思维是指把全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宏观的角度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发展观确立以后,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日本于1993年颁布了新的《环境基本法》。新法确立了环境保护的整体思维和全球思维,以日本对全球环境所负的责任为基本点,以将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流通方式转换成为对环境负荷小的发展模式为基本策略,不仅着力于公害防止,更把法律调整的范围扩展至社会、经济、人民生活的每个环节。环境保护的立体思维,即是指不仅要把整个地球、一个区域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各自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具体到法律层面,即指不仅要制定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在经济法、商法等法律中也应体现环境保护的理念,与环境保护法律互相配合,形成有机统一的法律体系。例如产业结构规划与调整的内容,不仅在环境法中要规定,在规划法、审计法、税法等法律中都要有配套体现,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环境法律法规的作用。另外,遵循立法的立体思维还有助于防治法律逆向调节,即立法机关虽然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律,但是由于与该项立法目标相悖的其他法律或者文件依然存在并发挥作用,致使出现了与环境资源保护立法目标相反的结果。法律的逆向调节不仅使立法目的落空,还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损害法律的威信。
2.在《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产业结构规划与调整,确立其指导性地位。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和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其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城市规划与产业结构规划虽然都包含了产业布局,但内涵却有本质上的不同。城市规划侧重于空间规划,而产业结构规划除了包含产业布局规划外,更注重具体产业的比例架构,包括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比例架构。因此我国应当在《环境保护法》中增加专门条款,明确产业结构的原则性地位,以便对具体法律法规进行指导性调节。
关键词:赣南地区;水生态;环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1赣南地区水生态环境现状概况
1.1水体污染现象较为严重
赣南地区作为脐橙之乡,农业等相关领域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获得了较为可喜的经济收入,这大大地拉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又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水体污染的现象较为严重,由于稀土资源的无序开掘和对农业发展速度的迫切追求,有关农药的使用越来越多,这就对水体的污染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造成了水体的酸化和污染。农药和化肥的残留物等,进入河流水体,造成水质变差,这会严重地破坏水环境的平衡,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就会导致该地区的水体涵养能力降低,长此已久就会对地区的生态的发展造成阻碍,并进一步地威胁到经济的发展。总而言之,赣南地区的水体污染现象从整体上说已经处于较为严重的局面,这无论是对于生态的发展还是经济的进步都是极为不利的。
1.2水土流失现状不容乐观
赣南地区的生态环境还面临着另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水土流失现状不容乐观,稀土无序开采和土地的无限制开垦,都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水土流失现象进一步地恶化,使得该地区生态现状变得更为严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变差,对于地区的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尤其是稀土矿开采废弃地区和果树大面积种植区,水土流失现象更加严峻,会使得大量的有毒物质毫不保留地进入水体,给水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作用。可以说水土流失的现状不够乐观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加速了水体污染的程度,不仅仅会给农业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还严重地威胁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饮水,给人体的健康状况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只有着力地改善水体流失的现状,才能够从根源处改治生态环境的问题,促进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发展。
2浅析造成赣南地区水生态现状的原因
2.1片面地追求农业生产的速度
造成赣南地区生态危机现状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片面地追求农业的生产速度,作为脐橙之乡,在脐橙的种植和发展过程中,由于需求量的增加,就会造成扩大脐橙种植的现象,使得大量的土地被开垦,造成了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大量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会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极大地造成了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水环境发展互相不适应的局面的出现。由于土地的面积是固定的,但是农业生产的无限制的需求让经济的发展过于极端,忽视了对于环境的保护,在无形中导致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差的局面。因此,要想从根本上着力地改善这一问题,就需要做到农业发展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将这两者权衡起来,做到两者兼顾,既要保护环境又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让该地区走向生态发展的道路。
2.2 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
不容忽视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城市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所在。加速城市化建设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这是造成环境污染。水体灾害的根本所在。面对经济的全球化,如果不进行大量快速的经济发展,就很难赶得上时代的潮流,这就造成了经济与环境很难权衡的局面,一时会让人们无法辨别这两者的关系。因此从根本上说,还需要坚持一条以依靠技术的发展引领城镇走上环境友好的道路,既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应该促进环境生态的进步,走和谐发展之路。
3改善赣南地区水生态环境状况的对策
3.1培养保护水生态环境的意识
培养保护水生态的意识是改进赣南地区水体环境的前提,即该地区首先要认识到当地的水生态环境的现状,还要正确地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所在,这是改善和治理水环境的根本前提。如果不能够从本质上看清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就会造成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无容下手,很难从根本上治理水体环境污染。充分地认识到水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确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的过快增长,而要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为治理当地的水体环境指明道路和方向,建设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让经济发展统筹生态进步,生态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的生态园区,促进经济生态的齐发展。
3.2通过建垃圾处理厂等工程来治理水污染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体污染问题,及时地采取对策解决这一问题是最关键的。由于长时间的化肥及农药的使用,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水体污染,造成了水体的酸化、富营养化现象的加重,水质严重地被污染,这些严重地威胁到了整个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对赣南地区进行有效的治理,通过建设垃圾处理厂来进行水体污染的排查,进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利用先进的工艺来进行废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从整体上改治水体环境问题,促进水生态环境的循环利用,实现生态的友好发展。在进行了污水处理的基础之上还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尽可能地减少水体的污染,这样能够减少处理污水所需要的成本,节约相关的资金,加快赣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发展。
3.3生产过程中节约用水,减少化肥使用,构建生态发展模式
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来进行赣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灌溉,也是有效地整治水体污染的对策之一。在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喷灌的技术进行脐橙的灌溉,既能够有效地节约用水,还能够减少由于水体的流动造成的废物污染水体的现象,可以有效地保护水体不再受到废物的污染。其次还要尽可能地减少化肥的使用,尽量多地使用农家肥,这样既能够有效地进行农业的生产,也能够避免对于土壤的破坏,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断绝废物污染水体,从根本上保护水环境,促进生态的建设和发展。将生态的建设和经济的建设统筹兼顾,相互促进,相互配合,逐渐地探索出一条绿色的生态发展之路,促使和谐地区的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努力地与自然和谐发展,从而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
3.4相关部门加强水质监测,及时有效遏制水污染事件
从根本上整治水污染的问题,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水质监测,只有增加相关部门的检测力度,不断地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统一的规划,才能够从整体上保证水体健康和生态的友好发展。选取具有典型特点的测试点进行定期地检测和排查,并制定严格的检测标准和惩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提高水体的质量,加快赣南地区的生态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就是,进行水体检测要通过定期和抽查两种方式进行,定期检测能够让相关的工作人员养成保护水生态环境建设的习惯,能够长期地将水生态环境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局面;通过抽查的方式进行检测,还能够有效地减少由于懈怠所导致的水环境问题,同时要进行多方面的检测,加大检测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水污染的现状。
结语
着力地改善赣南地区的水生态环境对于构建生态文明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要能够较为清醒地认识到水生态环境发展的现状和矛盾,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必要的整合,采取明确的措施进行水生态的保护。首先要培养保护水生态的意识,充分地认识到水环境的保护对于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采取措施进行水污染的治理和清查,并根据赣南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逐渐探索出适合该区生态发展的模式,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实现赣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宏生、向欣: 城市污染水体水生态环境恢复模式探讨――以广州市城区河涌水环境治理为例;全国水体污染控制、生态修复技术与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建设交流研讨会;2008
[2] 梁世军、向欣、夏宏生:城市污染水体水生态环境恢复模式探讨[J]; 《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