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09:22: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问题;改进措施与对策
我国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之一。五千多年的农耕文化发展历史以及五十六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多元化的文化生态,彰显了我国的民间艺术资源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到目前为止我国有很多种类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接近87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七万多项被国家或省、地市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其中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就达到了1028项,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7109多项,进入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达到18000多项,进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更是达到了53000多项。先后建立了徽州、闽南、四川羌族等10个文化生态保护的实验区,有专题博物馆520多座,民俗博物馆197座。怎么样去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们必须准确对待的一个重大课题。
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名列第一位的就是的我国昆曲。日本的“能乐”同时也进入这个名录,当时日本新闻媒体把“能乐”进入非遗名录当成一个非常大的荣誉进行了整篇幅的报道,甚至用了通栏的大标题,而当时我国所有的新闻媒体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却都只是用一个很小很小的篇幅。这就说明了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没有一个足够的认识。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文化传统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议题也成为了焦点。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然还是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级政府对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力度还不够深入。由于政府部门的长期不够重视,普查工作力度不大,导致了对种类繁多和文化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的存在种类、整体状况、数量以及消失状况的认识不清,还缺乏更广泛和深入的了解。
第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保护的意识落后,技术、资金严重缺乏,没有正确的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意识落后的几个表现:一是忽视或轻视民间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文物取代了文化遗产,致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得不到重视;三是认为某些民间艺术的消失是客观必然,可以任其自生自灭,没必要保护;四是个别人认为目前我国的国力还是很有限的,可以等经济再发达一些以后进行保护。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严重缺乏法律依据。
第四,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特定民族或群体文化精神,它的独特性与现代社会产生的文化是截然不同的
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大多数都是没有形成文字记载的口耳相传,常常是转瞬即逝的而且是不可再生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流失或者是消亡了,基本上都是无法恢复或再生。目前在我国一些依靠口授或者是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很多很多的传统民间技艺也濒临消亡,很多具有一定文化价值或者历史价值的珍贵实物或者是资料不是遭到毁弃就是流失到了国外,时常发生过度开发或随意滥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很多很多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能都后继无人,面临了马上就要失传局面;一些少数民族特有文字、独特的语言和民间习俗正在迅速地消亡;严重短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研究专业人员,例如一些地方戏剧、民间戏曲正在走向在衰落。古琴、岔曲已经濒临绝灭。
3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工作的建议
目前在我国主要是行政保护也就是公法保护模式,像《文物保护法》和《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及福建、贵州、云南等省颁布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增加了私权保护的内容,确立了以公法保护为主、私法保护为辅的具体制度。
第一,加强组织管理。可以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合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施行规划管理,确立管理制度,鼓励专项资金和多渠道筹。
第二,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促进研究与保护利用的结合。可以设立专项课题等鼓励多学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
第三,设立民俗文化保护机构和保护区以及专门展示及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机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搜集、整理成果用影视、文字图片等形式加以保存,通过网络实现资源的整合共享。鼓励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师传、家传、社会传承等方式,把一些珍贵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发扬光大,并得到科学保护与传承。
第四,大力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与弘扬工作。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体工具形象具体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通过手工产品、艺术品、商品等物化载体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推向全社会。
第五,分发挥民俗文化的特色优势,塑造各具特色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移式保护。
第六,加强立法保护,把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以法律来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要从法律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第七,在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学习世界的先进文化。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尽快建立完善的保护和申报制度。
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也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关系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及国家的文化安全。充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处境与对策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05):135-147.
[2] 谭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08(02):84-88.
[3] 周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问题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
>> 论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不足 学校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教育现状与反思 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必要性探讨 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基本问题审思 民族文化传承的家庭教育路径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 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 民族学校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民族文化在民族学校的传承研究 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传承民族文化的路径探析 试论民族地区的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散杂居多民族混合学校中民族文化传承的反思 地方高校民族文化传承的路径选择 小学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文化传承 论学校课程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的实现 乡土美术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与教育内涵分析 论幼儿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 生命教育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新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1]贾银忠.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2]张世均.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灾后保护与传承[J].中华文化论坛,2009,(2).
[13]吴定初,张传燧,朱晟利.羌族教育发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4]张木元,方林.传承羌族文化彰显学校特色―北川中学校本课程的规划、开发与教学[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2).
[15]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16]宝乐日.地方课程―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载体[J].民族教育研究,2006,(2).
[17]新华网.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EB/OL]. http:///zhengfu/2002-08/19/content_529823.htm.
关键词:古筝文化 传承与发展 问题和对策
古筝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是中国一种独特的古老民族乐器。古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古筝原名为筝,史称秦筝,起源于我国春秋年代,战国时期在列国都有流传,尤其是在秦地(今陕西一带)古筝流行范围非常广泛。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历代士大夫、文人雅士、迁客骚人无不爱不释手。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城楼空城退兵,弹的就是古筝,悠然自得的古筝音乐击退了城外司马懿的千军万马,中国丰富的古筝文化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如今的古筝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逐渐被淡化了,已经成为了“边缘文化”。而今,国内外有识之士纷纷呼吁传承和发扬古筝文化,这对于每一位音乐人来说当属义不容辞、时不我待。
一、古筝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古代,古筝文化可以说是一度走上了繁荣昌盛、名家荟萃的地步,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文化之一。然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深入改革,我国融入全球化的脚步加快,古筝文化也越来越面临着外来文化和新兴文化的冲击。我国自改革以来,世界各国的文化纷纷涌进,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西方文化和新兴文化有着通俗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因此对我国的青年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而反观我国的古筝文化,虽然长期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和音乐表达的高雅工具,但是在当今通俗的流行音乐大潮下,仍然难以生存。古筝文化备受冷落,成为了一种边缘性的小众文化。为此,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应该尽快拯救古筝文化,把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流传下去。时至今日,古筝文化仍旧有很多的问题,亟待我们努力解决。
(一) 古筝文化大众普及度低
自古以来,古筝文化就是“雅文化”,是“上等阶级”的专有文化,是“高山流水”。古筝的演奏通常是在皇家、诸侯、士大夫以及文人雅士之家举行。可以说,古筝文化就是传统文化中的“高雅文化”。然而,正是这种高雅的、“不接地气”的、“有仙人之气”的古筝文化在大众中普及程度很低。人们常常认为古筝“难学”“易忘”和“不中听”。面对这种普及度极低,无人学、学不会的处境,“不食人间烟火”的古筝文化好像并不打算向世人妥协,一直以虚静、幽静、淡静、深静为其音乐的语言表达和节奏韵律。其中,古筝文化有着丰富的哲理内涵,需要的是人们潜心的理解它、懂它,真正做到“高山流水遇知音。”
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世界的关注面更加广,但也更加的浅,对事物的视线停留时间和思考时间也很短。因此,古筝文化作为一种“慢热型文化”更加的受到冷落和难以寻觅知音。根据对各类人群的调查,有80%的人竟然完全不知道古筝是何物,有一些人听过古筝的名字却和古琴混为一谈。如果当今社会对古筝的形状、声音和弹奏的基本技法了无所知,那么,对于古筝文化的保护就无从谈起。古筝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可是,在如今的社会“无人识货”“伯乐难求”“子期难遇”,这不能不说是古筝文化的悲哀,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种文化过于高雅,完全的“不食人间烟火”,那么,真的是难以传承。
(二)古筝文化缺少专业性人才
在我国的懂古筝、识古筝、爱古筝的人非常的少。即使在专业的音乐团体中,从事古筝艺术表演的人也是寥寥无几。有的一些只是兼职从事的,作为一种娱乐爱好,他们或者是老师、或者是商人、或者是公务员和上班族,但是对于古筝文化的传承来说,这些人远远不够。古筝文化的传承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是专才。可惜的是,这种人才在全国非常的少。有的人才,他们或者是在高校从事古筝音乐的教学,或者是在研究所对古筝文化进行研究,但是,他们大多不会选择以传承古筝文化作为自己的生计――也就是说不会把研究古筝作为一种主业,而是一种副业,业余的爱好而已。
在我国,每年的艺术招生考试中也会设置古筝科目,但是,其他的乐器考场都是场场爆满,而古筝的考场却无人问津。在社会上的音乐培训班,设置的有钢琴培训、吉他培训、打击乐培训,但是很少有古筝培训的。即使有古筝培训,那些培训老师也往往对古筝文化了解甚少,只是知晓一些基本的识谱和指法,懂的一些浅显的曲子而已。这种现状对古筝文化的传承,可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社会上,还有一些古筝馆,它们往往是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出现。而且,它们的店铺多以出售古筝为目的,对于古筝文化的传承常常是有心无力。
(三)古筝文化缺少传播媒介
在古筝文化难以为继的今天,仍有一些古筝艺术爱好者和古筝馆的传承人为了古筝的传承努力做着贡献。他们常常举行小型的古筝表演和古筝艺术交流会。但是,这种活动的规模实在太小,传播的渠道有限,很难对大众起到宣传的效果。而且,古筝的传承需要的是更多的人,他们举办的小型交流会,参会的都是古筝爱好者,是不必再争取的人群,只有通过媒介向外传播,使不了解、不认识古筝的人群了解古筝,了解它的文化和技巧,才是真正起到了传播的作用。
当今的大众传媒有电视、广播、杂志、互联网和报纸,这些媒介才是最有效的传播渠道,才是能够使得古筝传播更为广泛的介质。在通常的古装电影、电视剧中会有古筝演奏的画面,但是由于导演和现场的工作人员对古筝文化的不了解,会出现很多错误。常常是道具是古筝,背景音乐却是古琴;背景音乐是古筝,道具却是古琴。这种张冠李戴的状况,说明古筝文化在传承中遇到了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二、古筝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对策
(一)增强古筝文化的传播力度
古筝文化大众普及程度低,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传播的力度不强,传播度不够。在现代的社会,文化的传播方式不仅仅是教育而已,还有很多的文化传播渠道,比如说:互联网、电视、报纸、期刊等等。这些传播媒介才是文化传播的主流,古筝文化要搭乘这些媒介的“快车”做到有效的广泛传播。
在古筝文化的交流会中,也应该注重多层次的文化传播。所谓多层次的文化传播,指的是在古筝艺术演奏中,这些古筝的音乐曲调和乐响节奏可以通过多种媒介传播出去。这些媒介可以是口语媒介,可以是电子音频媒介,也可以是多媒体或者互联网媒介,只有能够做到古筝文化的传播,都是可以利用的有效媒介。在高校的师生古筝演奏会中,可以做成视频或者是音响音像制品对广大的受众做到广泛的传播。有条件的话,也可以使用互联网、甚至电视台的现场直播方式,促进大众对古筝文化的了解。
(二)开展古筝文化进校园活动
校园是青年的天地,是社会的未来。从某一个层面来说,谁取得了青年的信任和好感,谁就赢得的未来。青年人有活力,有文化,对古典传统文化有着文人、士大夫似的情怀。古筝文化要取得更广大的、更有持久性的传播,要开展走进校园的文化活动。可以在大学的音乐学院开设古筝专业,可以在初高中开展古筝文化社团。并且,在校园内举办古筝表演演奏会,通过教师和学校海报等做到文化宣传和推广,增加青年对古筝的了解和热爱。在古筝文化活动中,可以通过比赛,选拔优秀的后继人才,建立兴趣爱好团体,培育学生热爱古筝文化的兴趣和能力。
(三)古筝文化要做到与时俱进
古筝文化由于其“高雅”的特殊品味,造成了传承人才稀少,后继无人的局面。由于少有人传承,于是,它的活力和创造性很低。如今的古筝文化曲目,都是古代传统留下的曲目,少有现代的创作。这种窘境渐渐地把古筝文化变成了“古玩”“古董”,而不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艺术表演形式。
一种文化要想存活,要想发展必须融入这个时代,仅靠研究学者的爱好和政府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古筝文化要“动起来”,要自己寻找出路,只有和其他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减低或者减少一点“高冷”的姿态,更多的和时代精神相激荡、相交流才能够取得发展。古筝文化也要创新,可以和相近的茶道和琴道交流融合,对原始的曲名音乐深入挖掘内在韵律,包容交流才能够突破自身的困境。
(四)古筝文化要走产业化道路
古筝文化要传承和发展,就要能够“养活”一批以此为生的古筝音乐制作人和文化传承人。现在已经不是小农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工业时代、科技时代。古筝文化要走产业化道路,要和流行音乐一样有着完备的工业流程。
在当今的市场,文化已经是一种产业,只有把古筝文化做大做强走上市场化的道路,才能够有资金、有人力、有物力保障古筝文化。古筝文化也才能够得以传承。在音乐市场上,古筝文化有着一批爱好它的“静文化”和“慢文化”的音乐粉丝。在当今的时代,“高雅”音乐也可以走向大众。
三、结语
中国古筝文化在历史上一度繁荣昌盛,名家荟萃,是中国封建文化兴盛的代表性文化。如今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中国不仅在经济上向世界敞开了窗口,而且在精神领域和文化生活方面也积极开展了对外交流活动,而且这种交流正在不断加强和扩大。西方文化逐渐地与中国文化融合,并且掀起中国大众追捧的热潮,中国的文化发展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广大社会各阶层都接受的娱乐性“通俗音乐”文化。迎合了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
综上所述,古筝文化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人情怀的一种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是“高山流水”的“雅文化”的典范。在当今的文化发展中,古筝文化受到了一些阻碍,遇到了一些问题,受到了冷落,成为了小众文化。但是,只要增强文化传媒的有效传播和推广,在校园培育古筝文化传承人,在时代精神上做到有效的融合和创新,加快走上产业化的道路就一定会有所突破和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为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项目名称:古筝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改革探索。项目编号:2015C040。
参考文献:
[1]李金博.古筝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春岁月,2013,(11).
关键词:家族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用人机制;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2-0092-02
家族企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最具生命力的组织形式,在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其已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坚力量。但另一方面,随着竞争的加剧,加上自身机制的不足,我国家族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发展困境。家族企业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仍面临一系列发展难题,因此,分析当前家族企业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家族企业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家族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迅猛发展,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如今,家族企业已在中国的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据2010年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私营企业中85.4%都属于家族企业。同时,2012年的中国现代家族企业调查报告指出,截至2012年7月,中国的2422家A股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数量达到1394家,而家族企业在民营公司中所占的比例达到49%。
二、我国家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管理制度缺失
在家族企业创业时期,家族企业主往往是凭个人的主观经验和简单信任去经营企业。随着企业的壮大,家族企业主一般还会延用自己在企业创业初期的简单管理制度,很少去进行现代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建立。很多家族企业没有品质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正式制度,而正是这些现代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其一直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粗放型管理,极大地阻碍了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许多家族企业基本没有正式的公司治理结构,普遍采用家长式管理模式。家族企业主凭借自己的传统经验和感官认识来做决策,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用人机制不完善
在用人机制方面,家族企业有浓厚的亲缘化、本地化特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家族企业会在企业核心领导岗位和一些关键岗位安插自己的亲人或熟人。而正是这种机制会让以血缘亲情联系起来的管理层对外来职业经理人产生排斥,致使外姓管理人员没有归属感,积极性和能动性也得不到相应的发挥。高级人才的才能得不到施展,势必成为家族企业长远发展的一个隐患。
(三)忽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为一个企业中所有成员所共享并作为精神层面的东西传承给企业新成员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工作理念、分析和解决经营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协调功能。然而,大多家族企业主受小农思想影响,只关注实实在在的短期经济利益,而对企业文化建设问题视而不见。
(四)企业生命周期短
据2010年全国私营企业调查研究数据显示,现在家族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仅为2.9年。而日本的家族企业平均寿命为12.5年,大大超过了我国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如此短的生命周期无疑对家族企业长远稳定发展产生极大的危害。
(五)家族企业传承难
传承家族企业不仅是传承企业的所有权,更是传承家庭的文化和价值观。尽管如此,在位的家族企业主还是很少认真探索过家族企业传承这个问题,致使传承中出现断层现象。目前家族企业传承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许多家族企业主都将避谈有关自己“退休”的话题,在位时不愿意从企业继承人候选人之中进行选拔挑选;被选中的继承人没有意愿或没有能力对企业进行管理;存在多个继承人,企业内部因权力和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内部纠纷;继承人先期未受过相关培训,匆忙上任,没有能力对企业进行有效管理。
三、我国家族企业发展对策
(一)建立健全现代管理制度
现代管理制度对于家族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建立并完善企业的董事会制度。董事会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去制定公司的生产战略、发展战略以及各项具体政策,能够深层次地改变家族制企业在决策上的随意性。第二,实行职业经理制度,面向社会招聘经营者,逐步实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这能够使公司做出的决策更独立、更理智、执行也更坚定。第三,完善家族制企业的监督机制。分散股权,将一部分股权授予非家族成员,这样利于权力的分散和对企业的控制。第四,通过广泛深入调研完善品质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使制度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高其可操作性。
(二)规范用人机制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家族企业若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建立能够吸纳、造就和留住优秀人才的用人机制。一方面家族企业要摈弃“小家”建“大家”,增加对外来人员的感情投入,形成“企业大家”,让外来人员产生归属感;另一方面家族企业必须要在家族成员与外来成员之间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考核、晋升、薪酬制度,从而激发外来成员充分发挥其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三)搞好企业文化方面建设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的长期经营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在动力。企业文化虽不能同具体经营活动一样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其却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家族企业主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认清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其次,鉴于家族企业的特殊性,在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企业文化。最后,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上升到战略和决策层次,视其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四)建立家族企业传承制度
选择合适的企业继承人和交接班安排对企业保持繁荣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建立家族企业传承制度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综合培训、竞争选拔、测评和完成接续四个环节,才可能使得家族企业的传承和谐有效。家族企业主应尽早将继承人培养问题提上日程,有计划、有步骤的移交管理职责,杜绝家族企业传承出现断层现象。
参考文献
[1] 杨卫燕.民营企业不必急于走出家族制[J].科学咨询导报,2008,(8):132.
[2] 郑锐洪.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8):11-12.
[3] 赵超,张蔚红.我国家族企业产权制度创新探析[J].经济师,2006,(9):223-224.
[4] 王予尧,马明涛.浅议家族企业治理弊端及改进措施[J].2009,(7):59-60.
关键词:民营企业;传承;第一代企业主;第二代企业主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4-0038-08
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创始人已开始进入退位期,在5~10年后,中国将迎来民间财富从第一代向第二代转移的高峰期。以家族企业为代表的财富世代传承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同样困扰着中国的民营企业创始人。民营企业目前已经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摆脱,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接班人问题又提出了挑战,交接班可能产生的危机是比金融危机还要严峻的一场危机。接受过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一代人,能否顺利地接过父辈的班,完成企业传承和产业升级两大历史使命,对90%都是家族企业的中国民营企业来说,将是企业面临的又一次严峻考验。
为深入了解江苏民营企业的传承与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2010年3月起,在江苏省工商联、省民营经济研究会的领导和组织下,我们在全省民营企业中进行抽样调查,共调查了省内1008家民营企业。7月中下旬,我们在苏南、苏中、苏北9个省辖市与112名民营企业主进行了深入访谈,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调查结果显示,江苏民营企业主在传承和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在此,我们主要剖析民营企业传承和发展中企业主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传承和发展中第一代企业主的误区
1.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传承缺乏内涵。企业创立和发展的逻辑是先有文化,后有企业。所谓今天的文化,明天的企业。企业传承与发展,传承的是文化,发展的是企业。企业文化是在应付内部或外部的挑战时,其成员在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然而,组织中掌握决策权的领导者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却可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力。尤其是企业的创办人,其价值和信念可能决定组织的目标、功能和经营理念。
许多第一代企业主当年的社会地位较低,受教育水平不高,没有从商的经历,甚至没有启动资金,凭着一股艰苦奋斗的精神、冒险意识、对市场的敏感,抓住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发展了起来,财富的积累是创业的主要动机和企业发展的目标。所以,企业主认为企业发展关键靠自己的经验和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至于企业文化,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在这种意识指导下的企业行为,表现出极大的逐利性、投机性和随意性。企业更多地重视直接产生利润的过程,对企业文化的作用认识不足,企业文化培育的意识淡薄。调查中发现,在许多第一代企业主身上,小农意识很浓,存在着种种观念误区,比如,一些企业主认为“企业传承的是资产,没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不可能形成文化”。“小企业就是分钱,没有什么传承”。除了少数企业自觉建设企业文化之外,大部分企业对企业文化认识不够深刻。因此,发展至今,很多民营企业的态势是不规范、也是不健康的,留给第二代的是一个先天发育不足的企业。这使得一些企业的传承成了财富的交接,企业的发展缺乏底蕴。
2.拥有较强的集权情结,束缚着第二代的创新和发展。本次全省抽样调查的1008家民营企业中,已完成交接班的有74家企业,占比7.3%。包括已交班和尚未交班的第一代企业主在对待子女接班上表现出各种心态,一是进退两难型:希望子女尽快接班,但不放心,也不愿很快放手。二是无可奈何型:不想放手,但年岁不饶人,精力不够,心里充斥着失落感。三是还没干够型:退休没有时间表,干到什么时候是什么时候。四是私家保姆型:退居二线也要替儿女把握方向盘。五是守财奴型:没有也不想考虑企业的传承,因为企业是自己的心血,财富是自己一手创造的。调查中,虽然有个别第一代企业主比较开明,放手交班。但绝大多数第一代企业主并没有真正放手,或者名为交班,实则并未真正让子女接班。上述心态对企业的传承来说都是不健康的,也反映了创业者的集权情结,对企业的传承是一种严重的障碍。
【关键词】南高洛“音乐会”;价值;问题;对策
南高洛音乐会所在的河北省沫水县南高洛村,至今仍保留比较完备的音乐会组织,古乐依托于音乐会生存,是音乐会的主要表演形式。南高洛音乐会不仅是一个乐队,同时还是一个乡村公益组织,他们的活动与中国传统礼仪规范、当地的民俗和民间信仰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音乐会是依附在宗族、宗教名义下的、以音乐艺术为手段,服务于社区仪式的民间组织,它由生活在同一社区环境中、有共同爱好的成员组成,有共同身份,对社区有共同义务。
一、南高洛音乐会的价值
1.历史传承价值
1.1南南高洛音乐会的乐谱、乐器、演奏、宝卷等以其民间的、口传的、活态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弥补官方历史之类正史典籍的不足和遗漏,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它的存在对于研究汉代鼓吹乐、唐宋词牌、元明戏曲、唐代寺院的变文有很高历史价值,还包括与其相关的后山祭祖文化,当地的发展、风俗、风情。
1.2南高洛音乐会从事春节祈祥、后土朝拜、民间丧事等活动,是高洛村及其周边地区的特有的载体,承载着当地居民的包括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具有文化信息的传递作用。
2.科学认知价值
南高洛音乐会从产生、流传至今是对当地历史上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的保存和反映,它所存留的东西恰恰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生活情感态度、科学发达程度、风俗信仰禁忌等社会历史文化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认识和研究的价值。
3.社会和谐价值
南高洛音乐会的有效传承能够很好地起到凝聚民心、讲究道德、弘扬正气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当地的人民平安、社会和谐。南高洛音乐会反映和表现了当地共同的思维习惯·生活风习等内容,规范着群体生活方式、思想价值取向,能产生强大凝聚力,促进共识和认同,因此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南高洛音乐会含有大量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展示并宣扬其中的美好向善的伦理道德资源和内容,将会极大促进当地合谐社会的建设。高洛音乐会至今己经接纳了来自世界27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人士考察研究,充分发挥了国际交往作用,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密切联系,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和一谐稳定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民族间
联系沟通的粘合剂。
二、南高洛音乐会面临的问题
1.面临失传危险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中之重是人的保护,传统艺人无疑是来自基层社区的文化遗产的实施者和传承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的活态载体。古乐面临失传危险。南高洛古乐的发展为何这样难,直接原因有三:首先是难学,古乐的基本乐谱是古老的“工尺”谱,但与工尺谱不同的是“只能口授不能笔记,”笔记只能传其骨不能传其肉。口授难度大,必须死记硬背,曲目繁多,难以记忆。因此,必须要从十几岁学起,一点点学,最快三年才能出班。其次是没有经济收入。世世代代属于群众自发组织的义务服务,没有经费保障。对于以农耕、打工为主的农民来说,物质生活是第一位的。最后是乐器难以置办。添制乐器、法物等都是会员们自己集资,因为使用的是半调,古乐会使用的乐器市场上难以买到,必须定做或自己制作。新成员在进行最初的学习时,首先要跟随老师傅学习韵谱,唱熟、牢记之后才被允许实际操作乐器,以减少对乐器的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冀中农村,这些乐器算得上是昂贵之物。乐器的置办和维修也是音乐会不小的开支。
2.资金问题
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古乐保护和开发的根本问题,在沫水县政府的保护发展方案中,初步的保护发展资金需要560万,但沫水县本身是一个省级贫困县,财政十分困难,能够自筹的资金有限,大部分需要申请省、市的支持,资金到位困难。
3.硬件设施破旧
音乐会活动场地“官房子”漏风漏雨,急需翻修,使用乐器陈旧,需要更新和添置,古曲谱本、众神像、桌围、吊挂、旗幅等文物也需要不同程度的修复。
三、南高洛音乐会“原生态”的保护对策
1.加强普查、研究
通过广泛的调查、深入的考证和镇密的分析,对其高洛古乐的起始年代、沿革历史;乐器种类、乐器编制、乐器形制、音域、音关系、演奏特点及乐器制作年代、制作地点、制作人;曲目名称、产生年代、产生地及创作人、曲目的旋律特点及在古乐中的用途;记谱方法、特点、现存谱本情况;《宝卷》的种类、名称、来源、用途;各类神像、围帐、吊挂、旗幅的制作年代、样式、相关内容及传说;各种规章制度、制定年代、制作人、碑文内容。等做出科学合理的认定,为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提供准确的参考和依据。在此过程中,高校具有相当优势,例如西安音乐学院与长安古乐的结合。
2.加强保存
古乐的“活态”性,决定了其保存的必要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古乐的保存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最主要的、也是最完整的保存方式就是对古乐的“活态”进行保存,即对传承人的保护。使古乐不失传。同时,借助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能够长期保存的媒介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对表演技艺、流程等进行记录、收集、分类、编目,建立全面系统的档案资料库。更新和添置乐器,修复古曲谱本、众神像、桌围、吊挂、旗蟠等文物。将所有普查情况、建档、文物史料入库,纳入微机管理,通过陈列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对资料和实物进行收藏、保管、维护、展示。
3.加强传播
要加强主导层面的传播,即在音乐会内的传承,纳西古乐的实践证明、一个高素质的传承人也是古乐良好发展的关键,继续鼓励家庭传承,将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乐手送到大专院校委培;建立高洛古乐培训基地;聘请专家对古语乐手进行培训;对中小学生进行古乐知识讲座和乐器演奏培训,通过传承人讲习、授徒等方式,培养后继人才。要加强主体层面的传播,即在群众中的普及推广,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文化服务、产品开发等途径,以传单,展板、挂横幅、广播、电视媒体、高洛音乐网等宣传形式进行宣传。要注重典型人物、生动事迹和先进经验的宣传推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政治学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30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反思我们30年来的发展道路,结合现实的实际形势,我们不难看到当前我国政治学研究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斯诺命题”与跨学科整合研究的缺乏
斯诺是英国的物理学家、小说家,他提出“两种文化”,构成了后来所谓的“斯诺命题”。所谓“斯诺命题”指的是,由于自然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以及新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在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方面经常处于互相对立的位置,不仅相互鄙视,甚至还不屑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如陈振明教授所言,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及杂交化和整体化已成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基本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西方长期以来存在的“诺斯命题”的超越。当前中国政治学的研究还固守着传统的政治学规范研究的信条,对于如何吸收借鉴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及较少。这既与当前一些政治学者传统文本和经验崇拜有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片面强调专业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忽视基础型教育;重视课堂基础理论,忽视方法论教学;重视理论灌输,忽视社会实践环节。认为传统政治学的一些提法就是金科玉律,学科界限是严格划清的。认为政治学是一门纯净的高尚的科学,决不可引入其他的一些杂质进来。甚至认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会使政治学逐渐丧失独立性的地位。
2.规范性研究、经验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不足
科学性的研究是规范性研究、经验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的有机统一。规范性研究侧重于理论建构和理论阐释;经验性研究侧重于发现和提出现实中的一些迫切的问题,运用理论加以阐释和分析;对策性研究则是利用理论和经验寻求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就当前我国政治学研究来说,还存在很大的问题。王浦劬教授认为“我国政治学的研究目前大多仍然遵循着哲学思辨、经典解释、规范性定性研究、制度和机构描述以及历史探索的方法。”孙关宏教授则认为现阶段政治学研究在规范性研究、经验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都存在不足之处,对策性研究缺少了理论和事实的支撑。这三种研究的不足,一步一步传导到现实政治学研究中,使得我国政治学的研究偏离了科学的发展轨道。
3.“西洋化”和“本土化”的取舍问题
自从维新变法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了一场新“西学东渐”的热潮。经过近30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国政治学研究到了一个该重新思考未来发展方向的十字路口。从理论上来说,要确定自己的核心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从现实来看,西方的政治学说不是“普适性真理”,引入西方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时要注意与本国国情相符,要防止“水土不服”。当前中国政治学研究中还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凡是国外的东西都是好的,中国传统的政治文明都是过时的、不合时宜的。这既与个别学者盲目崇拜国外的心理有关,也与当前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体系不够完善,理论创新不够,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有关。
4.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20世纪50、60年代兴起的行为主义革命,是对传统政治学将理论与现实割裂开来的一种回应。它主张“关联和行动”,以问题为导向,关注社会现实。理论与现实的理想状态是两者在源源不断的循环过程中实现和谐发展。当前中国政治学研究还存在这样一种趋势,即沉醉于对经典的研读和注释,埋首故纸堆,对于现实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却充耳不闻。这虽然体现出了学者刻苦钻研的执着和对真理的敬慕之情,但是脱离现实问题而只谈主义,最终理论也只是“空中楼阁”而被束之高阁。理论如果得不到实践的检验,也谈不上科学,难以在实践中广泛应用。
5.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人为割裂
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情感态度等价值性因素,注重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科学精神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 求个体要遵循客观规律。政治学本身是一门人文色彩很浓厚的学问,如果片面割裂人文关怀,片面的追求科学精神,只会陷入“工具理性”的怪圈无法自拔。中国政治学界目前还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无法实现统一。
6.传承与创新的内在困境
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沉淀下来,后人不断地汲取前人的优秀成分,并结合自己的现状,不断地创新。这样使得人类的文明越积越多,越来越发达。中国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其中很多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恩泽后世,很多被其他国家吸收。然而当前政治学研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还存在谬误,存在两个极端,要么是全盘接受传统文化,将其神圣化和教条化,要么是将传统文化看的一文不值,对其贬低和蔑视。这两种倾向都违背了辩证法全面的发展的看问题的要求,只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这种传承与创新的内在矛盾越来越成为当前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一大障碍。
对中国政治学未来发展的展望和具体建议
正如学者王绍光所谈到的,中国政治学在经历了长期的“取经”、“效仿”、“自觉”三个阶段之后,应该大胆地进行本土化研究。中国未来的政治学研究要注意结合现实国情,大胆地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和经验,加强本土化研究,增强学科的规范性、科学性、现实性,更多的关注民生,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破解“斯诺命题”,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
当前中国政治学界要想打破“斯诺命题”的束缚,不要固守本学科的界限,要加强与社会科学各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的交流与合作。引入人类学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可以全程跟踪被调查者的行为,从而能够把握政治活动者活动的规律;引入经济学模型和假设,可以了解到政治活动者更加真实的行为动机;引入自然科学实验的方法,可以控制研究对象的行为,从而确定哪些因素具体影响政治活动者的行为。正如行为主义者所倡导的“实质性的模糊优于没有意义的精确”,过分强调学科的精细化,只会使学科的研究范围越来越窄。
2.加强规范性、经验性和对策性研究及其相互联系
当前中国政治学研究,要强调学术规范性和科学化标准。经验性研究要注意假设前提的准确和逻辑推演过程的科学,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对策性研究要着眼于现实社会关注的焦点,注意对策建议的具体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者构成“理论—问题—对策”的闭合的循环回路。当前中国政治学研究要分清研究路径,规范性研究要严格遵循逻辑推演步骤,主要运用思辨方式,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经验性研究要遵循科学调查程序,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强调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对策性研究要以问题为导向,主要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强调对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加强本土化的研究
现阶段中国政治学研究在引进西方的理论时,要注意其适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的社会条件,与国内的社会现实进行比较,从历史中找到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作出理论适用性分析和改进意见,以此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本土化的研究关键是不要脱离社会现实,当前中国政治学界加强民主与、政治体制改革、公民权利保护、国家和安全、国家与社会等方面研究,不能因为这些方面政治敏感性强、改革难度大就避而不谈,中国政治学者要勇敢地站出来,敢于进入改革的深水区,为当前的改革探索新路。
4.树立“问题导向”意识,加强对现实的关注
当代政治学者要走出书斋,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现实,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心存经世治国的博怀。政治学者作为靠近国家权力中心的群体,他们的一举一动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而他们必须心系百姓,胸怀天下。当代政治学者要深入农村和基层,多做些田野调查,找出一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事关国家和社会正常运行的突出问题,写成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资料详实、对策明确的调研报告供领导决策参考。这样就把基层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以一种最有力方式表达出来,完成自己的使命,实现人生价值。
5.促进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通
当代政治学者要加大对人文的关怀,不要把政治学仅仅看做冷冰冰的统治工具。要增加人文关怀就要时刻以天下为己任,心系群众,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在自己的研究中,除了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外,加大对人的关注,注重社会价值判断。在自己的理论、政府的政策性报告和提案中突出对人民群众利益的尊重和保护,在群众利益受损时敢于秉笔直书和仗义直言,体现出一位当代政治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在考虑一些社会问题特别是一些涉及少数群体利益时,要多关注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整个政治学界要自觉抵制一些歪风邪气,形成士气高昂、思维活跃、思想进步、心系百姓的进步思潮。
6.在传承中超越,在超越中传承
中国政治学所取得一系列的成就是无数政治学者薪火相传的结果,我们在传承中不断超越。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政治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理论服务,为政治学宝库增加了新的财富。
近30年来中国政治学发展迅速,特别是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理论,对于国内一些先进的文化特别是传统优秀文化的研究相比还是很少。在今后的研究中,中国政治学界要加强对于传统政治文化和政治思想经典著作的研读和注释,结合现实国情民情,形成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体现时代背景的新思想和新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当前中国政治学理论和研究。
>> “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农村教育之痛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教育向何处去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现状与思考 西部农村学校“后撤点并校时代”所面临的困境 “后撤点并校时代”的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传承 农村基础教育“撤点并校”的发展现状探究 后名校时代的办学反思 慕课时代我国基础教育的应对策略 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点反思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议 发展我国GIS基础教育的思考 中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 我们这个时代的“基础教育” 浅析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 关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措施和建议 反思我国现代基础教育存在的几点问题 我国农村地区撤点并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思考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6-06-11.
[3] 我们的自由天空(OFS).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师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M].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 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第三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段成荣.人口流动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西北人口,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