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09:22: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德育的地位和作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特殊作用
近年来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则更是加速了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特别是如今,音乐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能够根据不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因材施教,体现了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性。同时,音乐源于生活,具有各种表现手段,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多样性。因此我们有必要仔细的探讨一下音乐这种艺术教育在如今大力提倡的提高素质教育的浪潮中的特殊作用。
一、音乐教育与身心素质的关系
人的身心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意识的成份,音乐教育可以起到推动的作用。国家教委制订、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至2000年)》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饿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利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音乐可以培养人们爱美的心理,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在电影音乐中,一个特定的场景就需要一个特定的音乐来作为背景,演员在排戏时把他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音乐的气氛中去,有了完美的揉合,才会有好的成绩。正是音乐教育培养了他们的身心素质,音乐才能帮助他们理解剧情,把握好音乐,发挥出巨大的创造力。同样,基督教中的圣咏也是把教化人们的语言加上音乐以便人们去传唱,让音乐和语言共同来提高人们的身心素质。从上面的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的今天,大力加强音乐教育,将会为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发挥出特殊的巨大的作用。音乐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能够根据不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因材施教,体现了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性。同时,音乐源于生活,具有各种表现手段,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多样性。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音乐教育所发挥出来的作用让我们看到:音乐教育,应该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名存实亡了。说它名存实亡,就是说国家的教育方针本来是进步的和重视的,可是,由于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从应试教育转向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因为,在中国,现在还有很多人还是靠文凭吃饭,学校要抓升学率,家长要孩子考上好的大学光宗耀祖,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不断提高,这样很多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使得学校放松了对学生素质方面的教育而要为了学校的生存快马加鞭的提高升学率,对于不参加高考的学科就弃置一旁。现在很多学校对于素质教育疲于应付,根本就没有精力去发展。一个健康的人是各方面教育的结合体。虽然在他们身上音乐教育薄弱的体现不够明显,但在无形中是有关联的。现在这样的人在社会上还很多,他们是中国发展中的绊脚石。要杜绝这种人的滋生,首先就要从道德教育入手。从审美教育中让受教育者知道什么是美的,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在这个时候,音乐教育就会起到一些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音乐教育中的美学渗透也是如此,它特殊的德育功能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潜意识里把学生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里,使他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完善人格的构造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音乐教育对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作用
在中国的教育方针中,音乐教育常常被放在德育的范畴里,可见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是很密切的。音乐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如:《我爱家乡,我爱祖国》、《国旗国旗真美丽》、《在祖国的怀抱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中国娃娃》等歌曲中有明显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再如:《冬瓜和南瓜》、《小瓜棚》是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摘草莓》是对学生进行拥军拥属、尊敬长辈的教育;《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是对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继承发扬优秀传统的教育;《白杨和小河》是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教育;《天地之间的歌》教育学生从小爱科学。这些是从歌曲内容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在歌唱教学中贯穿德育教育。歌唱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教材中所选用的歌曲总离不了爱国主义歌曲、革命传统歌曲、民族风格的歌曲等等,这些作品包含大量的爱祖国、爱家乡,继承光荣传统、树立远大理想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教唱这类题材的歌曲,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音乐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特殊作用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审美在发展人的创造能力方面有特殊作用。音乐教育通常被教育界认为是塑造想象力和开启智力的一把金钥匙,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音乐教育,它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各高校都把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放在首位,而科技创新能力的养成可以通过辅助的音乐教育来逐步实现。
综上所述,人才的全面发展才是一个民族能够屹立世界之林的有力保障,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素质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校把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放在了重要位置上。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世纪建设人才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和地位。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素质教育;地理教育;地理素质
纵观世界各国,不管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很重视通过地理教学来达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目的。因为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地理学,深刻了解到我国辽阔富饶的国土、资源和储备,还有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上的地位,还有所面临的问题,比如就业问题,人口问题,海洋开发问题等等。让学生心中有数,唤醒他们树立人生远大目标,增强主动学习的热情。
一、 地理教育在如今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主要分为智力、情感和健康三方面。智力方面主要包括学科知识和经验知识,并且学科知识是整个知识领域的基础,也是全部素质的基础。经验知识主要靠学生们从生活经验积累和社会上得到。
(1)智力方面
古人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文和地理,这两个词语通常是用来形容一个拥有丰厚的知识底蕴的人。这其中的地理,侧面说明了地理知识的广泛性、多面性、综合性。从正面说明了地理知识在人们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地理知识价值地位的一种肯定。小学中的《自然》初中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很不乐观,孩子们分不清东南西北,大人们竟然不知道中东在哪里,大学生们有的甚至不知“臭氧层”的现象。
由此可以看出地理教学对学生们的基本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的地理教育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们一些独特的思维,比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
首先学会如何使用地图,这是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在地理这一门学科中,大量的地图恐怕是与众不同的一个地方。地图,它直接给人一种直观的感受,各种抽象的事物都可以通过用各种符号前来代表,有助于人们对其理解和分析,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在者中学生在分析地理问题的时候,要学会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问题。教师在教导时候,要学会利用地理事实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导,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用辩证思维来解释人地之间的复杂关系,人类面临着生存和发展这两难的问题,人口既要繁衍,并且还要进行相关的控制。对于资源我们人类在利用的同时,又要注意节约的问题。另外,环境改造和保护,也是一顿辩证矛盾体,如此让学生改变思维,可以使学生的辩证思维得到发展。
在者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们大胆创新,可以自主设计学习过程。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重点,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刻意引导学生们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2)情感方面
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在面对地理中那些概念、原理、方法时,会有不同的态度和复杂的内心体验。在面对老师留的任务时,如果顺利的完成,就会感到满意,若是失败,则会感到痛苦、惧怕和憎恨。以后会对地理产生厌恶情绪。
(3)健康方面
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对学生们成长的意义是极其深远的。他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根基。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心理素质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思想是指挥官,那么能否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身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具有普遍意义,能够对他们个性的各个方面、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二、地理教育在如今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1.我国地理教育的危机
因为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和人为科学的学科。为了求得自身可持续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就必须正视人地关系中的各种事物,建立人与地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应大力发展科学的人地观方面的教育、培养地理科技人才。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获得成功的重要方法之一。
2.地理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主渠道
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何为环境教育的定义。但是环境教育的发展方针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认识环境、利用环境学习和关心环境。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和科技的问题,还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为了从整体上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需要人们从人文、自然、经济三方面着手研究。而其中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和发展教育做出重大支持。并且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其中地理教育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结语:斯宾塞曾经说过:“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地理学这门学科,它包含的科学方法是极多的,比如科学抽象、观察、验证、类比、模拟、假说、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数学推导等等,如果让学生掌握了几种有效的科学方法,对他的学习和未来的科学研究是极其有帮助的。不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 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讲的学问,而在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兴趣已很浓的时候,再教他的学习方法,这才符合优良教育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赵全科.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Z1:185-187.
[2]朱孔山,刘京丽.论地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临沂师专学报,1999,06:38-40.
[3]张英红.地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03:70-72.
关键词:音乐教育;素质;重要性;地位
本文分两个方面来逐步说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地位。第一个方面阐述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第二个方面引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发展状况。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媒体,以审美为特征,有目标、计划、设施的育人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音乐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近年来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则更是加速了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特别是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各地方教育部门都加强了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这其中,有的教育者由于缺乏理论的了解,过于强调对学生技巧的提高,忽略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使一些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出现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不强等综合素质较差的现象。让教育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之前,应该明确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主要是起一个增强人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开阔人们的想象空间的作用。
音乐教育与思想素质的关系:思想素质的教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德育的过程。音乐教育是实施德育的有力工具。先儒诸子皆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起到教化的作用。这也说明了音乐教育具有的特殊的德育功能。
音乐教育与文化素质的关系:一个人的文化素质是通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取得的,而音乐与这两个方面都有关系。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人的右脑,而右脑发达的人具有很强的创造力。而音乐的特殊作用正是作用于人的右脑,使右脑得到充分发展,达到与左脑互补的效果,使大脑发挥更大的潜能。另外,通过音乐教育还可以发展人的非智力因素,又可通过它来增加文化教育的成果。音乐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利于人的感知、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而这些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运用有极大的帮助。这也充分显示了音乐教育在人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效果的。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体现在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上。在20世纪初西洋文化比本国的文化先进的影响下,人们看不到传统音乐好的一面,20世纪对音乐的审美具有单一性,除了西方还是西方。建国后,社会情况已发生了变化,人们对待中西文化关系的态度也渐趋客观。以西方为主的审美对象的情况必须改变。看到了全面文化素质对于国民的重要性,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把音乐教育作为一大部分列入美育范畴。并且加大民族音乐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体会民族音乐独有的美,以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总之,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以音乐审美活动为核心,通过音乐美的形式和内容,感染受教育者,发展他们的美感和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的生活习惯,促进他们的智力和身体健康发展。重视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得到提高。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音乐教育所发挥出来的作用让我们看到:音乐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应该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名存实亡了。说它名存实亡,就是说国家的教育方针本来是进步的和重视的,可是,由于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从应试教育转向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因为,在中国,现在还有很多人还是靠文凭吃饭,学校要抓升学率,家长要孩子考上好的大学光宗耀祖,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不断提高,这样很多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使得学校放松了对学生素质方面的教育而要为了学校的生存快马加鞭的提高升学率,对于不参加高考的学科就弃置一旁。现在很多学校对于素质教育疲于应付,根本就没有精力去发展。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在一些学校里的音乐老师与其他语文、数学、化学、物理、外语等科目的老师比起来是属于下等公民,音乐课也经常被主课挤掉,音乐老师的待遇也较低。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彻底而有效的改善。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学校接到上级的通知,三天后要到学校现场办公,检查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于是,这所学校开了一个紧急的会议,加紧部署了一下,到了第二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学校里异常热闹,同学们有的在学电子琴,有的在拉二胡,有的在学习绘画,更有意思的是:学校里一夜之间竖起了一些宣传素质教育的标语。这样到了第三天,上级领导来检查,看到形势一片大好,满心欢喜,于是大加赞赏,把这所学校评为“素质教育实施先进单位”。可是领导走了之后,这个热闹的场面嘎然而止。一切又回到了过去死气沉沉的样子。这不是一个典型,相反,大多数学校都是这样应付。
[摘要]本文介绍了涉外经济法的内涵和其调节范围,重点部分是对涉外经济法在整个法学体系中的地位进行探索和研究,并且探讨涉外经济法在涉外经济活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达到准确定位和分析当今中国涉外经济法的现状的目的。
[
关键词 ]涉外经济法;调整范围;地位;作用
上世纪末,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中国涉外经济法,虽然各国家和地区为调控对外经济而出台的法律有不同的名称,体例也不尽相同,但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为当事人的涉外经济活动制定法律法规,以确保国家有效管理涉外经济活动,最终建设成一种有利于涉外经济活动健康安全开展的法律环境。改革开放要求我国涉外经济法必须建立起来,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涉外经济法的作用必然日益突出,地位必然日益重要。
1.涉外经济法的内涵及其范围
1.1内涵
涉外经济法的作用是:调整本国经济贸易管理主体与外国经济贸易主体之间的关系,或者经济贸易当事人与外国经济贸易主体之间的关系。涉外经济法在涉外经济贸易交往中产生的特定的对外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一国根据本国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法制状况所制定的。任何法律都有核心部分,涉外经济法也不例外,它的核心部分目前有反不正当竞争法、保障措施法、反垄断法、反倾销法、反补贴法、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法、对外贸易法等,有了这些法律,国家可以更有力地监管涉外市场,涉外市场不仅只有我国加入WTO时承诺开放的国内市场,还有外贸企业自行开拓的国际市场。由于涉外市场涉及到不同国体、政体和法律体系的国家,加上WTO设置的不同国民待遇原则,以及最惠国待遇原则的等等很多例外,所以十分特殊,这便要求我国涉外经济法必须跟上时代脚步,不断完善和更新。目前,只有正确地规定我国涉外经济法的功能与作用,将国内外法律的关系处理好,我们国家的对外贸易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迎来更多发展的契机,国内产业才能更健康和更安全,我国的改革开放才能不断深化。
1.2基本范围
涉外经济法的范围是指涉外经济法律规范的范围。我们将涉外经济法定义为调整涉外经济管理关系的法,调整涉外经济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就是涉外经济法的范围。
1.2.1民商立法或行政立法与经济法的关系
当今,很多国家都在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所以导致了几乎所有立法都会包含政府干预或政府管理的内容的结果,毫无经济法色彩的纯粹的民商立法或行政立法目前已经很少。反过来,也就是说,一些涉外经济法也经常包含民商法或其他部门法的规范。
1.2.2“纯粹”的涉外经济法
在我国,也有的法律不同于上面所说的不“纯粹”的涉外经济法,它们是比较“纯粹”的涉外经济法,这样的法律不在少数,典型代表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它的内容只包括调节我国对外贸易的法律规范。
1.2.3贸易范围和投资范围
关于涉外经济法的范围,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就是从涉外经济法所调整的涉外经济 管理关系所发生的领域来分类,主要可以分为贸易和投资两大部分。从国内外惯例来看,贸易可分为三大类,即技术贸易、货物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投资又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可想而知,我们国家的涉外经济法便可以分为五大类,包括货物进出口管理法、技术进出口管理法、国际服务贸易管理法、直接投资管理法和间接投资管理法。另外,由于特殊的国与国之间贸易的税收政策的存在,涉外税收管理关系也属于涉外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2.探讨涉外经济法的地位
探讨一种法律的地位,是指探讨这类法律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位置,也可以这样理解:我们是探讨这类法律与其他类型的法律之间的关系。因此,讨论涉外经济法的地位,实质上就是要探讨涉外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以及它与其它法律的关系。
2.1对涉外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初步认识
首先,涉外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哪些呢?简单的说是涉外经济关系,我们把所有涉及到涉外因素的经济关系称为涉外经济关系。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涉外经济法确实起到规范涉外经济活动的作用,但同时有着某些问题。其中比较严峻的问题之一是涉外经济法的调节范围过广,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涉事双方的其中一方不是中国人,当他们发生法律关系时,都用涉外经济法调节。这就使得涉外经济法的体系过于庞大,有尾大不掉的不好影响。如果我们不能对目前的这样的体系作出调整,长此以往,一个健全、完整的法律体系就很难建立起来。
2.2对涉外经济法调整对象的深入理解
涉外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不应该是简单的的涉外经济关系,而应该是涉外经济管理关系,下面是几点理由: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将涉外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确定为涉外经济管理关系。当不同国家的不同当事人进行涉外经济交往活动时,为了能确保中外双方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国家便建立民法或商法进行调整,调整的是涉外经济关系。然而,涉外经济管理关系从本质上说属于经济法的调整范围,但是,特别的地方在于,它拥有自己的一些特质,这些特质要求用特别的法律规范进行调整,我们可以把这部分规范另外划分出来并单独做针对性的研究。
其次,跟其他国家比较,其他国家没有我们国家这样庞杂的涉外经济法体系。比如美国的出口管理法,它就是发达国家的涉外经济法的一个代表,这部法律只调整涉外经济管理关系。
最后一点,自从我国涉外经济法设立以来,我国的立法以及法律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我国有条件、也有能力对涉外经济法进行重新定位,对涉外经济法的范围进行更准确的划分。
2.3涉外经济法与经济法的关系
要研究地位,就要研究关系,所以如何看待涉外经济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呢?从性质方面来看,两者所调整的经济管理关系的范围是不相同的,范围的不同可导致很多方面的不同,比如责任形式以及管理措施这两个方面,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当对涉外经济管理关系进行调整或改变的时候,如果法律对该项内容有特别的规定,就是说存在着涉外经济法规范所涉及的内容分,则适用涉外经济法,反之,则适用一般的经济法规范。
3.探讨涉外经济法的作用
涉外经济法在规范涉外经济活动时,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上世纪中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涉外经济法也在酝酿着产生,但是涉外经济立法是非常落后的,只有少数法律法规,仅存的法律法规也并不完善,所以这些涉外的经济法规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到了1978年以后,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学科兴起并发展,加上政府政策以及指导思想正确引导,涉外经济法也日益得到发展。在这一阶段,我国涉外经济法紧跟世界潮流,也能够紧密结合中国国情,涉外经济法立法的脚步加快,掀起,涉外经济法的作用逐渐明显。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对涉外经济法的发展来说又是一个转折点,从此,我国涉外经济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WTO要求成员国在创造更有利的法律环境方面作出努力,所以WTO基本原则是:法律统一实施原则以及透明度原则。也就是要求成员国在法律方面的衡量标准要统一,实施法律、运用法律是要高度透明。
3.1明确当事人在涉外经济活动中的权能和规则
涉外经济法的其中一个作用是明确当事人在涉外经济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在这方面,我国做出了很多努力,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贸经营权的门槛一降再降,并且在2004年就已提前兑现自己的承诺,这样一来,我国自然人便能够自由地进行涉外经济活动。另外,关于从事外贸经营权,国家在制度方面更是作出很大的变革:已经从原来的审批制变为现在的备案登记制。
3.2促进国家管理涉外经济活动
涉外经济法,是在涉外经济活动中,中外双方当事人都应当遵循的规则和法律。国家要妥善利用涉外经济法这个武器,保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利,使国内外企业互利共赢。
3.3提供使涉外经济关系良性运行的法律环境
国家通过建立涉外经济法体系,来吸引外国投资者,此外,建立涉外经济法体系,也有助于对外国的先进技术的利用和引进。然而,要做到吸引投资、引进技术,需要的是一种良好的投资环境,而投资环境大致上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及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是法律环境,因此,我们要坚决重视完善涉外经济法律体系。经过不懈的努力,通过立法和司法的手段,我国的涉外经济法已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范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制度,这就为涉外经济关系的良性运转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要求法律与时俱进,精益求精,我国的涉外经济法律体系仍然在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4.结束语
总体来说,我国涉外经济立法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这些大环境而设立的,是应运而生的。在它发展的过程中,能够逐渐与国际接轨,法规配套措施日益完善,体系也日渐成熟。我国涉外经济法的地位不断提高,作用越来越突出,在维护国家经济权利、保护国家涉外经济的安全、保证国家以及公民义务的实施和创造自由公平高效的涉外经济法律环境等多方面都发挥着它的功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涉外经济的立法和研究应不断前进、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赵秋雁.论涉外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J].苏州大学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46-49.
[ 2 ] 曾东红.论我国入世后涉外经济法的基本走向[ J ] .南方经济,2003,(1):31-32.
[3]袁碧华.加入WTO与我国涉外经济法[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1):78-82.
[4]严音莉,方祺江.浅析我国涉外经济法学的研究与发展[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3):71-73.
一、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展的时代背景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占据课堂的主动权,整个课堂都是老师一直在讲解,学生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降低了老师授课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严重的扼杀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长此以往,难免会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局面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扭转。如今,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我们不再唯分数是从,而是更多的考虑学生们情操的培养。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钢琴教育的手段。钢琴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一部分,音乐教育重点在于陶冶学生们的情操,让学生们用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深深的爱上我们的生活。因此,为了更好的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具体的落实到行动中来,我们有必要尽可能的发挥好钢琴教育的作用。
二、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知道,教育的目的在于不断的提高学生们的智力,培养学生们的情商,可是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多的关心了学生们智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们情商的培养,这样的影响是深远的。为了扭转这样的尴尬局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发挥钢琴教育的魅力。
1.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给学生们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可是如何帮助学生实现这样的目的呢,这就需要钢琴教育的作用。钢琴教育是感性的,它借助音乐符号,留给了学生们一个充分想象的空间,生活中的美在这里展现,生活中的美在这里升华,就是在这样的感性熏陶中,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会不断的提高。
2.培养人的洞察力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过多的关心学生们的分数,因此让学生们生硬的学习,没有生动的知识点,正是因为这样学生们不仅学习效率低下,而且学习兴趣也不高,更严重的是扼杀了学生们的洞察力。世界是美好多彩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是神秘的,它需要我们亲自去探讨,可是如果把所有的疑惑都用直接的结果告诉我们,那么又怎能提高学生们的洞察力呢。钢琴教育为我们营造了想象的空间,不断的培养了学生们探索世界的洞察力。
3.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钢琴教育重在精神上的陶冶和培养,在想象的时空中,学生们会用眼去审视周围的美景,用耳去聆听周围的声音,用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与多彩。正是在这样的情感培养中,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会更加的饱满,学生们的精神力量会更加的强大。
三、如何具体落实钢琴教育
为了不断的开发学生们的智力,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我们有必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借助相关的措施,具体的落实钢琴教育。
1.明确钢琴教学的目标
为了能够让钢琴教育的魅力真正的陶冶每一个学生,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做的便是进一步明确钢琴教育的教学目标。钢琴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情操,不断的提高学生们洞察力、审美力,进而丰富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老师在钢琴教育的过程中,就应该摆脱过去传统观念的束缚,注重学生们精神世界的塑造,让学生们深深的爱上生活,爱上学习。
2.重视情感的熏染
钢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情商,出于这样的目的,我们在钢琴教育中就要时时处处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在钢琴教育中熏染情感的手段有很多,因为音乐本身就是情感化的,在情感的世界里,学生们体会到的是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高兴中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在哀伤中我们感受到了珍惜,正是因为这样学生们便懂得了要热爱生活。
3.加大对于真善美的宣扬
真善美是我们生活的真谛,生活中的美好、善良、真实,无时无刻不在净化着我们的心灵,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生该有的面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一颗虔诚的心,面对周围的一切,是我们应该做的。钢琴教育在情感的世界里,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这一切,在这里生活中的美好得到了宣扬,生活中的丑陋得到了批判,正是因为善恶分明,让我们真正的体味到了生活是美好的,上帝是公平的。
[关键词]体育 作用 健康教育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体育教育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实现学校体育的任务注重健康教育以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艰苦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的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因此有必要对体育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做进一步的探讨。
1.健康与体育的关系
传统的观念认为无病即是健康它仅仅是从生物属性的角度来诠释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1984年提出了“健康不仅是无病或不虚弱而在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至此健康的内涵由传统的理念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21世纪是讲究健康的世纪这样才能使身心更加的健康不断提高生活的质量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要充分的发挥体育的职能作用。
健康知识的渗透不仅仅是知识理论的普及,如果将健康知识单独进行讲解,枯燥的内容很容易引起学生厌烦,也很难实施到具体的体育运动中,这样做就会事倍功半了。要采取丰富的教学方式,将知识讲解、学生体验、模拟教学等充分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让学生听进去,动起来,能够将所学健康知识运用到日常体育活动中,受益一生。比如,体育课堂上进行活动后,学生们有的坐在地上,有的站着,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示范正确的放松方式,让学生尝试下,看看是否有效果。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会让学生记憶深刻,并且有感受,才能应用在以后的生活中。教师要与学生对体育活动中的具体体验进行交流,有针对性地根据体验反馈信息进行健康知识的渗透,提高体育教学中传授健康知识的效果,这种讲解过程注重体验,注重反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在理解上和应用上都能很好地接受和吸收。模拟教学也是常用的体育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有关健康知识通过具体的模拟情境设置出来,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参与。模拟教学或者体验教学都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间互相帮助和监督,纠正不足之处,强调细节,构建良好的氛围。
2体育在健康中的生物属性
2.1体育运动可以强身健体
未来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体脑倒置。为了补偿这种偏差缓解脑力的紧张就要选择科学的体育锻炼。有规律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肌肉更能训练心脏增加心力消除心脑紧张。因此快乐性的、艺术性的、趣味性的体育就回有很好的发展而且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人们可以从身体活动中得到美感享受运动带来的。还有就是体育的自然性给人以反璞归真的感觉。例如简单的户外活动爬山、林间散步等愈加得到人们的喜欢使身心得到放松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学习工作中。
2.2体育运动的项目可以起到医疗保健的作用
为了防止身心疾病就要积极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如散步、慢跑、有氧舞蹈、太极拳等心肺功能的健身疗法使经脉柔软舒张血流顺畅。在古代“呼吸运动、全身仿生运动、持械运动”都是和医疗有关的保健体操可以使饮食消化、血流畅通增加免疫力是现代健康医疗的基本观点。
2.3体育在健康中的心理作用
有关资料表明在普通高校中有10%—30%的学生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退学、休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克服和消除心理问题已迫在眉睫而体育作为一门科学它既能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技术有能改善人际关系激励参与竞争和拼搏的良好心理适应能力所以体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2.4体育对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体育运动可有多样的运动体验
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学习动作的新鲜、好奇甚至胆怯到掌握动作后的惊喜和自信从把运动技术动作拿到比赛场上与同伴密切配合的从比赛紧张的戏剧性变化到比赛胜利后的狂欢有失败后的懊悔无一不在体验着情绪的变化并在这些变化中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好情绪使之更好的投入到下一次的运动参与。一个勇于面对和善于调整自己的良好心理素质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和培养起来的。
二体育对意志品质的特殊作用
在一些耐力项目的比赛中从某些意义上来讲主要不是靠身体能量的支撑更多的是依赖意志品质的力量去唤醒身体能量的极限赢得比赛的胜利。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对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三体育中人际交往的协作性
在社会化进程愈演愈烈的今天每个人一进入社会首先要学的就是人与人的协作。体育运动的形式多以集体的方式表现出来参加运动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他人紧密协作的过程。像三大球项目、接力项目等离开了配合就无法进行。因此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就是主动积极与他人协作的过程这样的参与将有效地促进与他人的协作能力的培养
3体育在健康教育中的功能
3.1使学生有适应社会能力的基础
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时期是一个多变的年龄阶段。学校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在学校积累知识还应该让他们在校期间慢慢培养社会适应能力。首先体育教学排除了讲台与炕桌之间、课堂与课堂之间的隔阂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多、更密切的接触和语言交流形成了最基本呢的大会会交流活动。其次体育课通过一些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再次教会学生科
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理论知识。一些爱好运动的学生缺乏对运动的深刻认识也就是对运动强度认识不足而导致体育锻炼的盲目性。所以必须想学生讲透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两面性。
3.2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社会复杂多变各个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用体育来调节和影响为了人对大会会的适应这是因为体育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如参加体育竞赛、体育游戏者都必须遵循竞争机制和竞争法则。抓住这一点向学生不断的管束体育思想让他们清楚的知道人的一生是学习和工作的一生要学习和工作就必须有健康的身心做为后盾。
因此体育可以增进健康而健康是最近健康的必经途径。这就要求学校体育要与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4、小结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在爱国卫生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显得重要。健康教育是传播保健知识与技术,影响个体与群体行为、强化健康意识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核心是树立人们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1 健康教育在爱国卫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极阶段,解决人民的保健问题和一系列的卫生问题,当务之急是改变人民群众卫生知识贫乏的现状。健康教育在整个爱国卫生工作中,担负着思想建设,确立卫生观念、卫生道德,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建立科学生活方式的重要作用。因此,健康教育是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仅仅依靠扩大医疗服务并不能满足人民对健康的需求,只能导致医疗费用的激增。实行健康教育是最廉价、最有效的保健对策。
2 爱国卫生工作中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2.1 领导重视,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网络
首先要健全健康教育网络,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成立健康教育领导组织,有专人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当然,这里面也包含组建健康教育讲师团和一些健康教育协会等相关组织。其次,要筹备足够的健康教育专项经费,这包括各级财政经费(按国家卫生城市标准0.1元/人、年),社会募捐、企业赞助以及有偿服务等形式。
2.2 以健康教育为先导,着力抓好不同类型的创卫活动
大力开展不同形式的创建活动,包括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市级卫生城市和县城、卫生村镇、卫生单位和社区等。当然,这就需要每一位健康教育工作者做大量的工作,要广泛宣传发动,通过新闻媒体,设立固定的健康教育阵地,举办不同类型的健康知识讲座。通过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五进”活动,使社会方方面面的群体都能了解健康知识,掌握健康知识,运用健康知识,从而形成“人人讲健康,人人爱健康,人人为城市做贡献”的良好局面。
通过创建平台,以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强化群众的健康意识,提升群众的自我保健能力,充分发挥个体和群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爱国卫生工作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2.3 加强健康教育,减少病媒生物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谈到预防,首先要有预防的知识,这就要求健康教育工作者把健康知识、卫生知识,宣传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健康教育、落实预防措施,使各类疾病不发生或少发生。尤其是对病媒生物所导致的疾病,健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在做好健康教育宣传的同时,要动员全民开展灭鼠、灭蚊、灭蝇、灭蟑活动,减少其危害,杜绝其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发生和流行。因此,做为健康教育工作者:一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通过电视、报刊、印发小册子、图文并茂的版面在社会上集中宣传,也可通过制作幻灯片、多媒体课件以及生动形象的事例,到社区、单位、公共场所进行宣传。二是举办不同类型的除四害防病培训班。由专业人士将除四害的意义、方法和知识传播给群众,真正把群众发动起来,人人动手,做到突击性与经常性相结合,到达除害防病的效果。
关键词:地理教育;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全球意识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y itself, discusses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decision by geography education in quality education very important: geography education can make the students to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survival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arn to live better; geography education is moral education important, make students learn to behave; geography education can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and lifelong learning, improve students' qualities make, lifelong benefit from admission.
Keywords: Geographic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global consciousness
素质教育的内涵极其丰富。人的素质是人的各方面素养和品质的总和,包含着生理和心理的、思想和身体的、政治和文化科学的,智力和非智力等方面比较稳定的本质特征。素质教育则是着眼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而实施的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是:它的目的不是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而是要面向全体,使国民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因此,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能单独完成的,但地理学科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涵盖面之广,教育因素之多,影响之深,作用之大是其他学科所难以企及的。因此,地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应是主角、主课、主渠道,作用是极其重大的。地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地理教育特点所决定的。
一、地理教育的特点
(一)地理教育的综合性
地理教育的综合性是由地理学科内容的综合性所决定的。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科学,地理学研究范围极其广泛,上至大气圈对流层的顶部,下至岩石圈的表层,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智慧圈五大圈层组成。地理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将地形、气候、土壤、植物、动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综合起来,认识各个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就是要引导学生将工业、农业、交通、城市、人口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过程综合起来,认识各个地理区域内的社会环境;就是要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综合起来,把握住这一地理区域的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可见,地理教育能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在学科教育中唯有地理教育是横跨自然、社会两大科学领域的综合性教育,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观念方面意义重大。
(二)空间性与区域性
地理科学是研究地表物质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这些地表物质总是以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形式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而且有特定的地理空间位置。空间性是地理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最基本特征,形成空间概念,树立空间差异观念,培养空间分析能力属于地理教育最基本任务。
由于地表物质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地表空间差异形成了地表区域系统。在某个地域范围内,各种地理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综合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整体,形成独特的地理特征。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环境,人类从茹毛饮血时展到今天的信息社会,总是在与环境进行能量与物质的交换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文明得到进步,人的自身也得到进化和发展。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及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人类的活动总是在具体的时间地点中进行的。因此,人的一生在与环境的接触中,必须具有判断空间方位的能力,具有正确的空间观念,才能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可见地理教育对于培养人的基本能力——地理空间能力意义重大。
二、地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是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和普遍关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是条件,它强调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和“人类必须求得持续发展”的口号已被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提出。为了求得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研究人口的增长趋势和人类与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这不仅推动了地理科学的发展,也深化了地理教育的主题。作为21世纪的公民,学生应该从经济、社会、生态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理解和认识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及应该采取的对策,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懂得既要发展又要生存,既要实现当代人的富足又要保证子孙后代的繁荣,既不能以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和部分人的贫穷为代价求得经济发展,也不能为了消极地保护资源和环境而致使经济和社会停滞等道理。而在中学教育的各个学科当中,地理学科是唯一的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基本教学内容的学科,因此在教育学生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可以使学生获得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
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学生可获得未来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些地理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沟通相关学科领域搭建桥梁,并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基础,具体如下:
由于人类生存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人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例如,为了了解天气的变化,人们需要有关天气的知识,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为了出差和旅游,人们需要有关交通路线和旅游景点的知识,学会查阅地图和交通时刻表;为了了解国内外时事,人们需要有关政治地理和经济地理知识,学会记忆和在地图上查找地名。地理教育还可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如野外方向的识别,食物与水源的获取、地形地物的利用等都是基本素质必须的。
从事工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的人们,需要掌握本行业所必需的地理知识。例如,从事农业生产,需要了解各地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从事工业生产,需要了解工业和交通的布局;从事商业活动,需要了解原料的产地和市场的分布。作为一名军人,应该具有军事地理知识;参加国际交流,必须知道有关国家的地理概况……无论何种职业,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都是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之一。
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也需要各方面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一方面,地理学类各个专业(包括地理、地图、天文、地质、气候、水利、环境和城市规划等)的学生当然要有充足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其他专业如:经济、贸易、外交、外语、政治和历史等对于地理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地理知识成为沟通其他相关领域的桥梁。
(三)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人的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思想政治和品德素质,它是做人的根本。由于地理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联系性,以及地理知识与社会实际关系密切,所以通过地理教育可以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个性心理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和健康情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四)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全面开发,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由于地理科学以地理环境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以与其它学科的教育内容相比,地理教育有着明显的特殊性。通过地理教育,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都能够得到开发,认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能够得到发展。
1.在开发智力方面的作用。学生要以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为感知对象,这些事物和现象多具有空间跨度大的特点,有利于宏观观察力的开发。一般地说,各种地理图像都具有要素众多,色彩丰富,层次重叠等特点,也有利于微观观察力的开发。由于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图像的复杂性性,有利于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开发,增强注意力。
学生要通过观察来感知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而形成各种地理表象。由于许多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难以被学生直接感知,所以在形成地理表象的过程中,以及把握地理景观特征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联想和想象,这有利于想象力的开发。
学生要理解和掌握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和地理原理,就要凭借想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类、抽象和概括等思维。在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用推理——论证的抽象思维,还要大量运用联想——想象的形象思维,这有利于思维的全面开发。概而论之,这都与地理学的特点——地域性和综合性密不可分。其中地域性有利于空间思维培养;综合性,包括人地关系,空间相互作用等,对于培养人的综合思维能力都是很有作用的。
2.在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通过运用地图使学生记忆常用的地名和地理数据,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通过对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和地理原理的解释说明,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通过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综合与联系,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广泛迁移,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深化。
(五)地理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情趣即审美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地理教育在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感特征。地理教材中千姿百态的地理景观,能使学生形成不同形态的美感,就自然景观来说,如山体的雄伟美,峡谷的幽深美,山石的奇特美等。五彩缤纷的地理景观,能使学生感受到极为丰富的色彩美,如姹紫嫣红的花草树木,光彩夺目的朝辉夕阳,光泽艳丽的矿物结晶,红黑褐黄的土壤岩石以及色彩缤纷的宫殿,服饰等,都以其特有的色彩给人以美感。另外,地理教学中富含形象生动的语言美;丰富多样的地理教学手段,会给学生以艺术美的享受。
所以地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六)地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方法论具有重要作用
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而人类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与积累却浩如烟海、无边无垠,因此学生掌握独立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能力。地理教育广泛运用综合分析方法,系统工程方法、类比推理方法、创造想象方法、实例研究方法、规划预测方法、多因子权衡决策方法等研究和学习方法,可以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可以在其他学科中移植应用,利于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
三、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地理教育通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人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学会学习,为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是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想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正确识人类的生存环境,其次应该正确规范个人行为。目前,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地理教育是在各科教育中进行上述问题教育的最有效学科,因此说地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是无法替代的。
参考文献:
[1]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36-42
[2]梅桃源.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2年(7):39-40
[3]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22-25
[4]黄余珩.冲出升学教育围城实施地理素质教育[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8(1-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