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09:22: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教学成果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拓展训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6-0095-02
众所周知,我国大学中的国际市场营销教学还处于理论重于训练、知识的传授重于能力训练的阶段。由于大学的国际市场营销教学中缺少实务型的训练,近几年企业对于经济贸易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实际职业能力颇有微词。大学国际市场营销课的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国际市场营销的实用本领,在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对学生国际市场营销必备的商务主题表述能力、商务沟通能力、商务礼仪的行为规范、计算机操作运用能力的训练,以锤炼学生的商务心理和勇气,塑造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这些实实在在的能力和职业道德,是我们的教育和国际市场营销课中长期忽略的内容,是学生走向未来职业生涯的竞争力,因此,需要在国际市场营销课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拓展训练。
一、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中的职业能力训练
1.训练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勇气
国际市场营销是非常具有挑战的职业。国际市场的变化性决定了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和方法是不拘一格的,遇见陌生的领域和困难、挫折要在变化中应对,在挑战中发展。作为国际市场营销课的主要训练就是要启发学生富于挑战的精神和创新思维。不要设定标准答案,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探索不同的思路并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挑战老师、挑战权威。鼓励学生之间互动,鼓励学生和老师互动。教师传授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思路,鼓励学生课上、课下研究探讨,对于勇于发言而且营销思路正确的学生予以平时成绩加分激励。让学生在精彩的互动中从不敢说到不怕说、再到抢着发表见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索国际市场营销热点问题的热情和对课程的热爱。要培养学生不怕失败的勇气。
2.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把学生有意识地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例如,通过小组的团队合作来完成对国际市场营销的热点问题的研究和主题演讲,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查阅资料、归纳整理、幻灯片制作、主题演讲语言表达等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作主题演讲的小组进行评议,指出他们在演讲过程中从内容、主题、幻灯片制作水平、服装、演讲的声调、语言速度等方面的优缺点。被评论的小组可以对评论人的观点进行认同或反驳,最后由老师进行评议和给定分数。这种教学方式把枯燥的概念变成了有趣的争论,让学生的国际市场营销思维激烈的碰撞,极大地唤起学生探讨国际市场营销热点问题的兴趣。每个小组都同心协力、不甘人后,争取上乘的表现而积极准备,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商务能力和主题演讲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展示了自己小组的合作能力和彼此的有效配合,使学生认识到团队中他人的长处,因为有机会与他们共事感到骄傲。通过小组的团队合作,学生们认识到优秀的团队就是把平凡的人组织起来做不平凡的事业,对团队合作精神有了切实的体会。此外,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业务有精深的了解,掌握出色的表达技巧,创造能够唤醒和发掘自己和他人潜力的氛围,能够把各种思考清晰地表述出来,小组团队工作绝对认真但并不过分在乎自己,善于与团队建立互信,懂得分享成功。通过团队的有效合作,能够在困难时勇于担当。培养学生对国际市场营销工作有一种衷心的、强烈的、真实的兴奋感,随时冲向国际市场营销的战场,享受国际市场营销所带来的挑战和快乐。
3.训练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真诚是人类交流最有利的工具。为人一定要真诚,世界上不缺聪明的商人,但成功的国际市场营销人士一定是沟通能力超强的。凡是能成功实现自身国际市场营销效果的人的洞察力都是非凡的。所以你在他们面前还是要真诚,把你本色的东西和才能表现出来,会让你赢得很多机会。教育学生对国际市场业务范围要充分了解;要有过硬的业务操作本领,像英语的口语能力、计算机办公处理能力、跨文化的认同能力和商业文化理解能力;要教授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宗教、价值观、思维方式的理解;教育学生赢是国际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实现有效的沟通一定要对国际市场营销环境有充分的掌握,对国际市场营销目标客户有充分的调查和交流;要具备非常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要把营销目的讲述清晰;按计划进行客户市场的开发;教育学生在使用电子邮件进行沟通要注意网络的安全和保密,重要的合同和重要凭证的电子邮件不要使用免费邮箱,以免造成损失和给客户造成可信度低、实力差的印象。
4.训练学生的着装意识和社交礼仪
要注重仪表、讲究风度。教育学生懂得现代社会是高效时代,可以说初次见面的两分钟内就能形成第一印象,就可能创造或失去商机。因此,作为未来国际市场营销人士应该举止端庄、注意言行,在正式的场合要着装正式、服装搭配讲究;要教授学生着装的艺术和如何展示自己风采的修饰艺术。此外,在国际市场营销课堂上要训练学生谈判、握手、交换名片、参加宴请、发出邀请等社交礼仪的规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商务习惯并树立商务意识;要用脑做事,凡事要落到实处;对于不懂的礼仪要多观察、多思考,如果实在不了解有些礼仪,就可以少动、少说、多看、多听。
二、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中的职业道德训练
商场如战场,国际市场营销可以说是竞争激烈的战场,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完美的职业道德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要有企业利益至上的职业风范。一个成功的国际型企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是很高的,一个国际市场的职业营销人员的成熟和成长意味着企业付出了巨大的培训成本,如果是个不讲诚信或是个人利益至上之人,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说,教育学生具备诚信、责任感和勇于担当是非常重要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要用感恩的心情对待客户和企业,要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连在一起,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是职业道德的最好体现。针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促进其追求个人商务职业生涯的成功并有助于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1.训练学生遵守时间的习惯
在国际市场营销教学中按照职场规范来约束学生。不来上课、迟到、事假、病假是不允许的,是要扣平时成绩的。因为国际市场竞争是无情的,是没有人同情你的,市场不会因为你有病、有事而停止竞争。严肃的职业纪律可以训练出杰出的国际市场营销人才。教育学生懂得参加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一定要按时到达,不能提前,不能打乱人家的计划,更不能迟到,要准时。如果不能赴约,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如确实因某种原因迟到了,也要表示歉意。不遵守时间,无故失约,是失礼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要严格学生的纪律和时间观念。
2.训练学生创造和谐的客户关系
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的职业,在营销活动中一切商业的智慧和商业的道德都是合作成功的前提。而且国际市场营销的竞争已经不是一个企业和另一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是你和你的合作伙伴组成一个供应销售链条和对手竞争,因此要怀有感恩的心情对待你的客户和合作方,要学会赞美对方为你做出的努力。
创造和谐的客户关系是国际市场营销必备的职业道德。要学会发现客户的贡献和优势,无论国际市场营销活动多么艰难,甚至多么不确定,但是和谐的客户关系会给合作双方带来愉快,并使大家齐心协力,赢得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成功。
3.训练学生诚信至上的营销理念
在教学中广泛摘选世界经典的诚信至上的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训练。教学中要强调回馈顾客、感恩顾客是企业形象的最好名片,树立质量意识;重视服务质量,树立服务意识。
为客户提供超越想象的服务。热爱你的客户,视客户为上帝。不论客户的大小、强弱,都要设身处地为客户提供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为己任。像同仁堂之所以成长为百年老店的老字号,实质上就是一直秉承店家诚信至上、顾客至上的理念。通过典型企业的案例介绍,可以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国际市场营销课重点是研究国际市场开拓的方法,国际市场营销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软实力。国际市场营销还是特别富有挑战的职业,它需要具备集专业技能、文学素养、营销技巧、外语沟通、勇气和担当、胸怀和视野为一体的职业能力和宽厚诚信、爱人如己的职业道德。因此,在大学国际市场营销课教学中,通过教学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对学生进行国际市场营销能力的拓展和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认同感,促进大学生商务高端人才的培养及职业生涯的成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张佰英 王丽娜:大学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的拓展训练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关键词:教育教学;现状;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提上议程,并成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一课程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技术性人才[1]。现今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已经从过去的预备阶段转入了实施阶段,也是从幼稚进入成熟的表现,在进行课程教学中还发展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完善了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但是,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各项技术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大学生所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也是需要不断更新的,所以,如何发展计算机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1 课程安排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年就要开始学习的,而且是一门必修科,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学生都要进行学习,它主要内容是对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详细的讲解介绍,为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奠定基础。在一些条件比较方便的地方,学生们在小学或是中学就开始接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进入大学时已经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如果继续进行基础教育可能会造成重叠教学,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还浪费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原本可以给供给其他学生使用的机房被白白占用,所以对于这些同学应主要进行综合素质培养[2]。但是,同一批学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有条件优越的地方,自然也有条件艰苦的地方,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在重复教学的基础上又能完成有需求同学的基础教程,值得我们思考。
1.2 课时安排
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像传统的理论课程,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时,要多给学生们实践的机会,因为这门课程是需要自己亲身操作才可能学会的,而不是单纯的听老师讲课就能明白。在很多高校中,由于学校自身条件的影响,学生的理论课程时间总是比实践课程多了很多倍,这种情况下,学生是很难真正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更不可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的运用。所以,在进行课程教育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安排要合理的进行。正常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和实践的课时安排基本上是相同的,二者间隔进行,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及时的运用在实践课程中,从而加深印象,并且在不断的涉及新知识时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在有些比较难学的计算机课程中,也可以适当的偏重于实践课程,比如VF编程,在这门课程中有一定的数据库编程[3],即使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在学习上也是有些困难的,所以需要对它加强练习,才有可能真正的理解透彻,学好学精。
1.3 实践安排
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做到有效的结合。即使保证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在课时上对半分成,但是由于机房应用较为紧张,很多情况下都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分两部分集中的进行,这样就严重违反了两者相互交替进行的原则,使教学效果无法达到最初的预计效果,付出同等的教育力度却无法得到相应的教育结果。
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发展
2.1 分层教育
上文中提到,新生在入学时由于各地区教学环境不同,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程度也不同,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可以通过测试的方法对学生有关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根据测试结果,将新生分为不同的班组,根据每个班组同学的基本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2.2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不同于中学小学的原因主要在于它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4]。所以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时应该开设多项计算机选修课,使大学生可以自由对其学习的课程进行选择,调动学生的学习劲头。
2.3 改善理论与实践脱轨现状
由于各项条件的限制,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和实践学习会出现脱轨的情况,对于这一现象,可以由学校进行安排,将理论知识的课堂搬进实践学习的机房中,老师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指导,这样既可以减少对教室的占用率还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而且在进行实践教学时,除了要巩固上课所学的基础知识以外,还应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并且比较趣味性的实验题目,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灵活掌握。
[参考文献]
[1]李志祥,林克成,李前进,等.项目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探索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2(04):30-32.
[2]刘晓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法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232.
这项调查由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的技术和社会变革小组(TASCHA)进行,是MOOC发展规划的核心组成部分,由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和网络课程评价网站Coursetalk联合倡议启动。该项调查由非营利性组织IREX管理,旨在利用网络公开课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年轻人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构成了80%的MOOC学习者。
超过80%的MOOC学习者只有基本的或中级ICT自动在线测试技能,这对于网络公开课主要是由拥有较高级别技能的人选择的普遍观念是一种挑战。
49%的MOOC学习者接收了证书,另有30%的学习者完成一门MOOC课程。这远远高于其他报道中不足10%的比例。
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完成MOOC课程或获得认证。
MOOC学习者的主要动机是获得特定工作技能(61%),为教育做准备(39%),获得专业认证(37%)。
在非MOOC学习者中,缺乏时间(50%)是进行MOOC学习的最大障碍。“许多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MOOC只能由富人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使用,”TASCHA的研究助理教授、首席研究员玛丽亚・加里多(Maria Garrido)说,“我们很兴奋地发现情况并非如此,许多学习者来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群体。”
事实上,在接受调查的MOOC学习者中,只有不到50%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相比于2015年对美国 edX用户的研究,在71%的学习者中,有1/3的受访者接受过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中,1/4的MOOC学习者称高中学历是他们所受教育的最高水平。
在所有接受调查的MOOC学习者中,近80%的学习者已经完成了至少一门课程。而在美国和欧洲,至少完成一门MOOC课程的人数所占比率是不确定的,在这些地区,课程完成率在5%~10%之间。
TASCHA网站的一份声明补充道,“提高MOOC的吸纳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对于边缘人群而言,其意义是明显的。数据显示,MOOC学习者通过网络公开课获得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实现自己的职业愿望”。高完成率和认证率可能与在三个国家的用户主要通过接受MOOC教育提高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或丰富职业生涯,而不是为了享受这一事实有关。经济较发达国家的学习者更倾向于认为学习是为了获得自我满足感,比如,关于Coursera用户的一项研究表明,他们中2/3的人生活在发达国家,并且为了好玩而加入其中远多于其他原因。
该研究了技术是发展中国家在MOOC推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的观点。在受访者中,非MOOC学习者很少用技术原因来解释自己没有进行MOOC学习。如互联网的成本高(6%)、低的计算机技能(2%)、缺乏计算机接入(4%)等因素,是最不被经常提及的理由。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祝宁、王美晨编译)
德国启动关于数字平台的在线公众讨论
2016年5月30日,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绿皮书,正式开启关于数字平台法律环境讨论的在线参与门户(http://de.digital/gruenbuch)。绿皮书提出了12个论点,并就这些论点提出了52个具体问题,市民、企业、行会、专家等可上网参与这场为期4个月的在线讨论,就搜索引擎、门户评价、个性化定价等主题发表见解。联邦政府将在这场公众讨论的基础上于2017年初白皮书,提出针对数字平台的具体调控建议。
一、“五关”和“六技”活动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鸡西大学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陆续确定了一系列的培养指导思想,并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深化师资队伍后备力量建设,切实加强对全校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扶持力度。
本次阶段性成果验收从工作方案到验收细则的制定;从评审小组人员的选定到验收工作的各项事宜都安排到位,细致具体。评委对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指导思想明确,评价标准统一,观测点和评分细则详细具体,共分“五关”和“六技”两大方面进行评审,尺度基本一致,符合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保证了评价的质量。
二、青年教师通过验收工作的总体情况
在各系(院)的主动配合和积极支持下,使验收工作进展有序。绝大多数教师能认真准备,积极参与,态度认真,全力发挥,努力上进。从他们的佐证材料中能展示出鸡西大学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整体水平的提高。阶段性成果验收具体情况。
(一)整体情况分析
鸡西大学共有124名青年教师参加,本次验收主要针对“五关”和“六技”两大方面综合评审,从评审情况看“五关”成绩较高(85分以上,61人,优秀率为49%;75-85,42人;60-75,20人,整体及格率为99.2%;60分以下1人,不及格率达0.8%);“六技”成绩(85分以上,6人,优秀率为4.8%;75-85,28人;60-75,62人,整体及格率为77.4;60分以下28人,不及格率为22.6%); 五关六技综合总评成绩(170分以上,21人,优秀率为17%;150-170,46人;120-140,51人,整体及格率为95.2%;120分以下,6人,不及格率为4.8%);
(二)青年教师能按验收要求,精心、认真准备,在以下几方面做的效果较好。
1、五关―专业理论。青年教师能积极主动、独立承担两门以上(含两门)本专业课程,并在课堂中教学效果良好,92%的教师成绩能到达7.5-12分之间;同时重视专业学术论文的公开发表,95%的教师大多数公开发表2篇专业学术论文。
2、五关―经历创新关。由于鸡西大学在近些年来鼓励青年教师做导师、兼职辅导员(教学秘书)或者到机关做兼职助理工作,80%的青年教师累计一学期以上,教学岗位以外校内兼职经历;自06年以来鸡西大学共有149名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中有60%的青年教师到校外进修学习。近几年在省、市、校级教学改革、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基地建设相关的建设工作拙见成效,50%的青年教师都能够参与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等的编写,并能投入到课程、专业与基地的建设工作。
三、通过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年轻教师的责任心、上进心明显增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从实行青年教师“过五关、练六技”大奖赛,全校青年教师踊跃参加,并迅速在全校范围掀起了“热爱教学、思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科研、提升自我、追求卓越”的热潮。青年教师通过课前试讲、教师互相听课,到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及日常随机检查,从督导组听课到学生评教,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监控督导体系,使青年教师一开始登上讲台便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差距,以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开始他们的教师生活,责任心、上进心大大增强。
(二)“严”字当头,宁缺勿滥,青年教师比、学、赶、帮、超的意识空前增强高标准、严要求地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骨干教师队伍。现在,青年教师人人争相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人人争相研讨教学艺术,人人争相钻研业务、完善知识结构,主动按学院和学科的有关要求规范自己的教学活动,争相参加科研,在学术研究上有敢试、敢闯、敢于担风险的勇气,关系融洽,团结向上,正气上升。
四、下一步鸡西大学中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的工作思路与对策
(一)深化认识,开创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新局面
抓住改革契机,进一步深化认识,增强做好新形势下人事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培养青年教师的力度和深度,使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道路。
(二)提供服务,全力培养和扶持青年教师队伍
“变革融合创新”三个关键词作为本次大会的主题,契合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本质特征和未来教育变革的趋势。在移动互联时代,教育正在迎来信息化的变革浪潮,无论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还是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运作,越来越突出强调变革和开放的理念,以往灌输式的、画地为牢式的教育理念正为人们所抛弃,教育正在迎来融合的新时代。
2012年底,一场关于翻转课堂、MOOCs的教育理念风暴,给中国教育带来一场春风,一场关于微课程的风暴正在酝酿。2013年5月23日,“全景赛斯杯”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新闻会在京启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数千个微课程作品蜂拥而至,短时间内掀起了“微课程热”。有专家认为,微课程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最好切入口,与一线师生的兴趣最短,更能体现“变革融合创新”的理念。全景赛斯科技董事长兼CEO苏博士说:“现在是一个讲究‘小而美’的时代。‘小而美’用商业的语言就是市场细分,产业链合作。在网络教育的行业里,课件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但是没有一个稳定、成熟、安全的平台系统支撑,也无法给学员提供优质的学习体验。作为全国首块学习云的技术提供商,一方面我们希望能挖掘更多的优秀的课件以及课件制作人才和机构,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云计算带给网络教育的优质体验。我深信,只有平台技术商和课件制作商的精诚合作,才能让这个行业有更长远和快速的发展。”
弘成教育CEO丁向东表示,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精品课程或是微课程的建设,将带给学习者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为中国的教育注入全新的活力。
【关键词】大学 高科技产业 联动 城市发展 国际比较
剑桥:大学校园、城市社区、高技术产业区融合
剑桥大学所在的剑桥镇位于英国首都伦敦以北约90公里处,但1209年剑桥大学创建以前的剑桥镇一直只是乡间的集镇而已,并没有太大名气。直到19世纪后期,剑桥附近才建立起一些工业。剑桥作为大学城的特征之一就是与城市的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如19世纪就发展起来的与出版印刷和造纸业、以大学为主要顾客的体育器材业。随着剑桥镇产业的发展,剑桥大学逐渐认识到剑桥镇的繁荣对大学的发展其实是有利的,因此逐渐摒弃了数百年来形成的治学必须在幽静闭塞之所的成见。此后剑桥大学与城市产业逐渐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
出于对高等教育区域间均衡发展的考虑,英国政府在经费划拨上偏重于新建的大学,剑桥大学的经费出现短缺从而使校方考虑与产业界合作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石油危机导致传统产业衰退,促使英国政府希望以大学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使经济走出困境。1973年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距离剑桥镇中心西北5公里处建立剑桥科学园,标志着剑桥大学与高科技产业界广泛合作的开始。在剑桥大学所拥有的巨大的品牌优势的吸引下,小型的高科技公司纷纷在剑桥科学园成立。20世纪80年代随着剑桥地区产学研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集聚在剑桥的高科技企业数量和规模也进一步增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时任校长布罗厄斯的推动下,剑桥镇的一片沼泽地集中了大量的信息技术企业,该地区因此被称为“硅沼”(Silicon Fen)。硅沼在短短几年间就产生了一千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员工三万多名。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学还成立了“剑桥大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大学的代表与产业界进行洽谈与协议签订。
剑桥与其他地区交通状况的改善也对剑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新建东西向的A14公路和南北向的M11高速公路在剑桥城西北部交汇,M11高速公路将剑桥与南部的伦敦连接起来,剑桥飞机场紧邻剑桥城东部,这样使大学城的对外交通便捷,尤其是与英国首都伦敦的联系。交通的发达使如今的剑桥已相当于伦敦的卫星城镇。廉价便捷的交通联系使大学城成为既环境幽雅僻静、利于思考,又与外界联络方便、利于交流的所在。
斯坦福大学:研究园区衍生高科技企业促进城市发展
斯坦福大学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县的斯坦福市,是由经营铁路的企业家利兰·斯坦福于1885年创建的。他捐出自己面积达8180英亩的农场作为斯坦福大学的校园,1891年斯坦福大学正式开学。虽然斯坦福从建立之初就向着名校的方向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学校真正获得大发展还是从特曼教授担任副校长以后开始的。特曼在麻省理工学院就读期间受到校长布什的影响,认为与产业界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大学应负的使命,并认为可以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的成功经验将斯坦福大学办成一所名校。1951年已担任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的特曼创建了斯坦福研究园区(当时称为斯坦福工业园区),为新兴的高技术企业在此设厂或创业提供土地。此时斯坦福大学拥有广阔土地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大面积的土地被出租给新技术公司,不仅为斯坦福大学带来巨大的租金收入,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氛围。后来又成立了斯坦福大学研究院,更好地协助从大学科研成果到企业产品开发。
斯坦福大学的专业十分全面,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工程科学的相互结合也使斯坦福培养的人才更具有创造力、使命感与协作精神。这样斯坦福大学就为本地区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智力资源。代表前沿科技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诸多企业都是直接由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创办的,如思科(Cisco Systems)、雅虎(Yahoo)、谷歌(Google)等。这些由斯坦福大学孕育的高科技公司,其技术成果大大改变了人类历史。而硅谷成为了大学与高科技产业结合并相得益彰的最广为人知的案例。
土地资源的优势是斯坦福大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斯坦福大学拥有土地面积达35平方公里,在全世界的大学中是罕有的。斯坦福大学研究园区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带动了旧金山的城市化进程。斯坦福大学不但直接培养硅谷所需的人才,而且提供长期的为企业职工培训的教育服务,这样拉近了大学与产业界的距离,为双方长期可持续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并使大学能够可持续地服务于城市产业。
筑波大学:服务于政府主导建设的科技产业集聚的科学城
筑波科学城创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是二战后日本经济最辉煌的时期。担任过两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在竞选自民党总裁时提出了著名的“改造日本列岛方案”(后其主要思想经编纂整理于1972年6月出版的《日本列岛改造论》)。该方案集中体现了田中角荣对日本国内发展战略的构想,主要包括:以高速交通网将日本列岛结成一个以东京为中心的整体。因此要大规模兴建高速公路和新干线铁路;主张工厂远离大都市并鼓励在地方兴办工业;整顿地方生活环境,培养“中坚城市”(即人口在25万人左右的新型城市)以稳定地方人口。这是一个新的国土开发计划,旨在同时解决大城市人口过剩与地方乡村人口稀疏的所谓“过密、过疏”等问题。而筑波科学城的出现就是这一构想实施的产物。
筑波大学对科学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筑波大学的前身是东京教育大学。东京教育大学校区狭小,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又地处东京这样高度拥挤、寸土寸金的大都市中无法扩展,因此产生了建设新校区的想法。而筑波科学城需要拥有自己的大学,以便能够更好地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学的想法与日本政府建设筑波科学城的需要相一致,遂产生了筑波大学。筑波大学北依筑波山,东临霞浦湖,校园风景优美,主校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而整个大学并没有围墙与城市其他区域分隔。筑波大学遂成为整个科学城的核心,与科学城的一系列研究机构和高科技企业构成较为完整的产学研体系。筑波大学城除了想要为教育科研创造一片沃土外,还作为东京的卫星城肩负着疏解大都市压力的任务。日本政府希望筑波不仅作为一座大学科技城推动日本的产业发展,还希望筑波作为东京的卫星城镇可以起到疏解东京人口的目的。
筑波科学城的建设初衷是效仿硅谷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并疏解东京城市的巨大压力。但由于选址距东京过远、经营方式不恰当等原因使原有设想未能按预期实现。直到近十年来,随着东京城市自身的扩张,其与筑波的距离才拉进。但是筑波大学对筑波的科技产业发展所起到的带动作用仍十分有限。
小结
以上三个国外案例对构建和谐的中国大学与城市发展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代剑桥的成功发展与其作为大伦敦实际上的卫星城的功能密不可分。国内有些城市企图模仿剑桥之类大学城的模式建设中国的大学城,非要远离城市建成区在农地或荒地之中修建校园,却又没有配套的交通、居住、商业等各种设施,反而成了一座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空城、死城。斯坦福大学研究园区是以大学为基础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新区的典范。斯坦福大学出租自己的校园闲置土地给高科技公司创业。中国的一些城市虽然规划了大面积的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但是形成高新区的关键并不只在于土地和政策,大学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筑波是以大学为基础带动新城建设的典型。日本的建设计划性很强,规划也较为完善、考虑周到,这值得中国学习。筑波科学城不依托已存在的城市,而是平地建起一座新城,因此工程的巨额投资与漫长的回收周期也是需要中国的建设者们加以考虑的。
从交通通达性上看,剑桥镇先是成为铁路枢纽,后来成为公路枢纽。后又在东临剑桥镇较近的距离建设了机场,这对剑桥的高科技和临空产业发展极为有利。斯坦福铁路、公路、航空、海港条件都十分优越。筑波距离日本的两个大机场不远,也具有很好的发展临空产业的条件;从人才培养方面看,剑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都是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筑波大学的科研实力与品牌价值始终未能上升到可与前二者相比较的程度,这成为筑波科学城的研究水平与科技企业质量远远落后于剑桥和硅谷地区的原因之一;从对科技进步的支持来看,硅谷是世界范围内科研成果转化成为生产力最成功的地区。剑桥科学园区也早已成为英国乃至欧洲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相比之下筑波学园都市在发展科技产业上的产出投入比就很低。部分原因是筑波大学始终未能办成一所能够和斯坦福与剑桥相提并论的、具有研究实力的大学。
无论是从空间关系上还是从社会联系上看,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筑波大学都临近大都市,即伦敦、旧金山、东京,它们的发展也和其所临近的大都市密切相关。所以中国的大学校区布局至少要与区域中心城市有便捷的交通联系才能更好地达到大学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的目标。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从2008年正式在民政部登记注册以来,重点对为纺织行业科技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以及纺织教育战线上的优秀教师和学生进行奖励,在教育奖励方面主要由纺织服装教育学会承担具体的工作。
倪阳生坦言:“在多年走访的过程中,很多高校表示,在他们心中纺织之光教育教学成果奖是‘中国纺织界的诺贝尔’,可想而知这项奖励在教师和学生心中的分量。”
记者跟随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以及纺织服装教育学会领导和秘书处已经连续两年对获奖的教师、学生和教学成果深入到学校一线进行走访。真正感受到纺织院校的师生对纺织行业的热爱和他们对一线教学工作的满腔热情。在2013年对获奖代表进行走访之前,记者专访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倪阳生,重点对纺织之光教育奖励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中国纺织》:“纺织之光”教育奖经历了怎样的成长与变革?
倪阳生:自2008年开始,启动了7所学校的学生奖和教师奖评选,2009年增加了教学成果的评审,教学成果的评选影响面更广。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每年评审,采取不同层次院校间隔评审的方法,即一次为本科院校,下一次为职业院校,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继2010年增加到8所院校之后,2012年又增加了3所院校,分别是在四川大学、江南大学和清华大学进行的学生奖评审工作。
在教育奖方面,我们的工作力度重点放在教学成果和教学改革上。配合教学成果的评审工作,做教学改革的立项。从2010年开始,教学改革立项等基础工作逐步开展。但教学改革从立项到真正取得成果需要5-6年的时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奖励工作一直都是围绕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展开,最终受益的将是用人单位。同时,我们也要在教育奖励工作的过程中,使每个捐资人的钱都用在实处。
《中国纺织》:在大专院校的众多奖励中,“纺织之光”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倪阳生:这些年,纺织行业快速发展,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人才的素质能否适应行业的发展,也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成果、奖教金、奖学金的评选对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尊重创造,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各参评院校都非常重视“纺织之光”教育奖。以教学成果为例,虽然“纺织之光”奖励不是政府奖励,但在东华大学等高校,都看做省部级的奖励。在纺织院校中对“纺织之光”都是比较认可的。在奖教金和奖学金方面,在原有的8所部属院校中,也同样把“纺织之光”等同于政府奖。
《中国纺织》:“纺织之光”教育教学成果奖在评审过程中有什么特色?
倪阳生:教学成果奖是鼓励教师,特别是鼓励一线的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工作,并且把各学校一些好的做法进行总结,以成果的形式来表现。评审工作以网评打分为主要评分手段,在网评的过程中,请到全国各地300多名专家,每个项目都要经过50~60人来打分。并且,对自己所在院校的项目采取回避。对于第一完成人是一线教师的项目,就能够得到3分的加分。这明显区别于其他更加倾向院士或校长挂帅的评审工作,这充分体现我们鼓励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工作重点。
《中国纺织》:在2013年的教育奖走访中,学生奖和教师奖的走访重点是什么?
倪阳生:2013年纺织之光学生奖扩大了评审范围,从原来的8所院校扩到11所院校,新增的3所院校为清华大学、江南大学和四川大学,四川大学今年有1名学生获得了学生特别奖,在加入行业大家庭的第一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所以学生奖的走访重点放在四川大学的学生获奖代表。另外,2013年的访谈工作,还将重点对其他两个获得特别奖的浙江理工大学和东华大学的获奖学生进行采访。
今年将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之光教师奖获奖者进行重点走访,获奖教师都具有敬业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品质,学风严谨、勇于创新、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努力从事教学建设和科学研究,在各自岗位取得显著成绩。东华大学陈南梁同志获得2012年度纺织之光教师特别奖,今年将作为重点宣传,同时我们也将重点走访北京服装学院、天津工业大学的获奖教师对其在纺织教学和科研中做出突出贡献进行采访,以推动纺织行业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发展。
《中国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的重点走访方向是什么?
倪阳生:在教学成果方面,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经奖励评审委员会审定,联合会批准,授奖项目共82项,其中:教学成果一等奖12项;教学成果二等奖23项;教学成果三等奖47项。获奖项目涵盖面比较广,也已经汇编成册,12个一等奖共10所学校,今年将重点对其中的6所获奖院校进行采访。重点走访的院校集中在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扬州职业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和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中国纺织》:今年启动了对获奖学生的追踪工作,这项工作的目的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有哪些?
倪阳生:实施“纺织之光”教育奖获奖代表跟踪调查,是行业掌握培养人才质量状况的一种有效途径。重点了解曾经获得学生奖的学生是否还在从事纺织行业,同时掌握纺织之光教育奖获奖代表的就业状况,了解了就业市场的基本行情。
(一)评奖数量逐届增加,受益面扩展,鼓励特色发展但区域差异明显
历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奖项数量基本呈逐年增加态势,特别是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更是大幅度增加,共有1320个项目获奖。其次,2014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将受益领域扩展为基础教育(含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三个领域,受益人数是第六届的2倍,受益区域涵盖了我国32个省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参谋部等。再次,前几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参与主体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已占99.46%。而其他类型单位的获奖数量仅为0.5%。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基础教育417项、职业教育451项、高等教育452项,这体现了鼓励特色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但区域差异比较明显,仅就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统计来看,东部地区占60%左右,中部地区占25%左右,西部地区占15%左右。中部地区的江西、山西相对落后。西部地区新疆、宁夏、贵州、青海、相对落后。
(二)成果第一承担人多为行政领导,突出教育教学改革管理但对一线普通教师关注不足
在历届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成果第一承担人多为行政领导,或者同时兼职行政领导,这种现象在特等奖和一等奖中尤为明显。许多学校的第一承担人是校级领导亲自挂帅,如校长(副校长)或者院长(副院长),基本没有由普通教师甚至是系(教研室)主任担任的。仅就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来看,89%的特等奖和一等奖的第一承担人为行政领导。换句话说,有校级领导或者知名学者(同时担任领导职务)带头、获得国家级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的机率最大。一方面,突出了管理者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设立的初衷之一即要提高教学水平和推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对第一教学战线的普通教师关注不够。而一线教师、学术带头人是教学改革的直接推动者,对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直接因素。教学成果的评选应重视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
(三)成果构成要素突出社会效益,更加强调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创新
成果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主报告、研究论文、专著和社会效益证明四个要素。从第七届国家级(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统计数据来看,成果构成模式主要是主报告+研究论文+专著+社会效益证明,这占到了总奖项的50%以上。所有获奖成果的构成要素必然包括主报告+社会效益证明,主报告为参评的基本材料,而社会效益证明则体现了教学成果奖的社会效益导向,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这也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另一个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产生具有创新性和推广价值的成果。即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质量保障、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促进教育教学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
(四)获奖成果出现跨单位联合模式,参与人数众多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中,高教类有34项获奖成果是由2个及以上单位联合申报。高教类特等奖2项,其中第一项参与人数为18人,参与高校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五所高校强强联合。一等奖第二项的参与高校为跨地区的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辽宁大学、西北大学六所高校强强联合。职教类特等奖一项,参与人数16人。一等奖第一项完成人数为18人,参与单位为北京市商业学校、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商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博导前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种本区域高校甚至企业联合申报的模式在高职类和高教类里特别明显。在高教类里甚至出现了跨区域的高校联合模式。这种参与单位、参与人的跨部门、跨区域联合形成了强大的参评优势,效果明显。
二、独立学院教学改革困境:无奈之下的理性选择
(一)资本逐利性与教育公益性冲突:独立学院的内在生存与发展之困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面临通缩压力时,“大学扩招被看作是扩大内需的可行之策”,“扩招作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措施之一”,“决策基本上不是基于教育的发展来的,而是基于我们要扩大内需”。独立学院是扩招生下的蛋,1999年中国高校扩招,大学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汹涌突增的学生数量,独立学院应运而生,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独立学院共有292所,在校生达到275万,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独立学院功不可没,但问题多多。其实大部分问题并不是独立学院本身的问题,而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急速转型衍生出来的问题。独立学院从创办开始,就客观存在营利性的问题。因为法律限制,没有一所登记为营利性组织。企业认为进入教育领域应该获得合理回报。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全国292所独立学院近七成由房地产等投资资本掌控,一些地产商利用教育用地的优惠政策牟利、企业用投资的理念办学等问题很突出。但是教育具有公益性,教育有自己的规律可循,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遵循着市场规律而不是教育自身的规律发展,其结果就是促进了教育的市场化而牺牲了教育本身,独立学院本身更像一个民营企业。
(二)丛林法则与天空法则:独立学院的外在生存与发展之困
资本天性就是逐利性,否则就其不成为资本,企业家的天性亦是如此。独立学院是在高等教育经费缺口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进入的,这对于企业家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受到国家政策扶植的独立学院以一种“方便面”的方式应运而生。学校出场地、校舍,社会出资金,还可以挂上211大学响亮的名声换取招生优势,发放母体院校的文凭。在创办初期,由于需求量巨大,生源充足。独立学院“校中校”、假独立、招生不规范、教学质量不高、办学责权利不清晰等等问题全部被掩盖着。然而,发展的稳健不能掩盖其存在的问题。与民营经济的命运类似,独立学院经历了一个由“丛林法则”向“天空法则”转型的先发展后规范的道路。2009年2月教育部下发的独立学院5年过渡期工作方案明确了独立学院未来发展的4个方向,截至2014年上半年,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的为40余所,而2014年6月份教育部网站显示,当前共有283所独立学院。独立学院规范化发展势在必行。
(三)过渡产物与长期存在:独立学院华丽转身亦或黯然落幕之困
独立学院究竟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的过渡产物,还是长期存在?一些人认为它一定是过渡的,过渡性就是权宜之计,意味着独立学院自出生之日起就在时刻准备关停。也有人认为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办学的一种机制将长期存在。自独立学院产生以来,社会与独立学院内部都充满纠结。产生独立学院这个怪胎的母体是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仅盯着“怪胎”而无视其母体的问题,就只能得到片面的结论。在这个母体中捐赠办学没有生长的空间,为了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才出现了投资办学,投资办学的回报与投资者的期望不相符才有了通过房地产或其他产业运作的手段出现。依照投资的观念去办学最终是办不好的,所以,对于280余所独立学院来说,当下进入一个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
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导向下独立学院教学改革方向
面对转型的抉择,独立学院既要适应市场规律,也要按照高等教育规律来办学,坚持内涵式、特色型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生存立地的根本。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导向来看,生存下来的独立学院未来之路应当明晰。
(一)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校级领导重视,积极参与评奖并加强评奖机制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的宏观层面定位为: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微观层面定位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这样才能克服独立学院长期以来资金与学术分割的致命顽症,吸引有见识的学人以此作为安身立命之所。这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也是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捐赠等途径把大学办成名校,中国企业总想扩张,用投资的理念去办学与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相去甚远。另一方面,校领导应当十分重视,积极参与评奖,加强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奖机制的研究。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获奖成果的第一承担人要么是行政领导,要么是知名学者,或者二者兼备。2009年,创办了10多年、并且以应用型培养为特色、占全国高校学生1/3的独立学院在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仅占2席,少得可怜。这说明四个问题,一是校级领导不重视;二是独立学院的创新性不够;三是参与性不强;四是对评价机制不了解。实际上,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效益,而这一点本来应该是独立学院的强项。
(二)大力推进以教学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
国家教学成果奖自成立以来,旨在鼓励教育工作者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这与当初独立学院的设立初衷完全一致:一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二是探索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以质取胜,是生存的根本之道。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凡是能够存活下来发展良好的独立院校,必须大力推进以教学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因为外延式、粗放式的“从林法则”已经成为过去,规范化将是必然。独立院校高校应把教学工作放在中心位置,深化以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校地互动、产学结合,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强化教学管理,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特别还要强调的是必须不遗余力、不惜成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哈佛大学前校长柯南特曾说过,“大学是大师荟萃之地,如果一所大学聘任的终身教授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那么这所大学必定是最优秀的大学”。
(三)突出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产教合作培养应用技术人才
独立学院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当全国高校就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但部分独立学院办学定位不明确,发展思路还不够清晰;专业设置与母体院校趋同、各独立学院之间专业设置趋同、专业设置科类趋同和增设专业趋同,特色不鲜明,给学生培养与就业带来很大隐患。以广东省16所独立学院为例,2014年共开设专业次数467个,主要以大文科(文、管、经、法、艺、教)为主,占66%,工学占29.7%,管理学占27.9%。专业同质度大于60%的有:工科的计算机科技与技术100%,文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100%,其次是财务管理94%,会计学88%,其他的就是市场营销、日语、物流管理、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作为在夹缝中生存和专业同质度较高的独立学院,要从自身条件和特点出发,根据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和特殊的地方文化资源,规划学校发展目标,确定办学思路,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服务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避免专业设置同质化,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借鉴一下美国著名大学的做法。斯坦福大学曾有一个建筑学院,在美国大学的建筑学院分专业排名中名列第十,为使学校优势学科的特色更加突出,学校毅然决定把建筑学院取消。独立学院转设后要扬长避短,避开其他学校的优势学科,形成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差异化中发展壮大。
(四)加强话语权,积极参与“游戏规则”制定和修改,注重团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