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语文微课实录8篇

时间:2023-07-31 09:21: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语文微课实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语文微课实录

篇1

论文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课堂教学的全面提升对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初等教育专业作为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阵地,理应透彻解读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训练和实践,为基础教育输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小学教师。

高等院校开设的初等教育专业现已成为培养小学教师的主要阵地,但由于各高校开设此专业时间不长,要么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教学模式影响,要么照搬高等师范院校其他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均未能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尤其是教学技能课程的缺席直接影响到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水平。

一、新课程改革促生崭新的小学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于2001年秋季在全国27个省市38个实验区展开,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的指引下,小学课堂悄然发生了改变,教师按部就班的讲解少了,师生共同讨论的交流多了;唯一固定的问答少了,丰富多彩的答案多了;抄写背诵的作业少了,拓展的课外阅读多了;局限在课堂的思考分析少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多了……朗朗书声悦耳动听,课堂活动新颖活泼,师生交流平等融洽。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可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技能娴熟的教师可以游刃有余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各种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而井然有序;教学技能欠缺的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却往往受备课教案束缚,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反映而又被组织课堂纪律所困扰。诚然,教学经验的积累可以促进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然而教学技能的掌握却不能依赖于教学时间的增长。无论职前还是职后,都需要教学技能训练。

二、小学课堂提升对师范生教学技能要求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复杂的教学动作系统。它既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一定方式经多次练习,使教学活动方式的基本成分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1]原国家教委1992年印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中,把教学技能定为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积极、自觉、主动地进行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掌握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把具备教师职业技能作为师范生从师任教的基本素质。

师范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主要包括课堂导入、提问、讲解、板书、演示和结束等技能。新课程改革促生了崭新的小学课堂教学,相应的也就提高了对教师教学技能掌握的标准和要求,还要求教师应具有:设计教学问题情境的技能,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技能,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技能和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2]

三、初等教育专业教学技能课程教学改革

初等教育专业针对性培养小学教师,大学学历的小学教师应具有较宽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全面系统的教育理论修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能够从事小学多门课程的教学和开发,同时在某一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3]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课程主要依托于学科教学法课程,例如,初等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开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内容包括小学语文课程理论和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两大板块。小学课程涉及的知识深度和难度都不大,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因此,针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新变化,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课程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顺应师范生的学习需求。

1、课程理念先行,透彻解读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纲领文件,只有透彻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掌握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上出新意和特色来。所以,必须把课程理论的学习放在首位,理念先行,从思想上全面认识小学语文课程的新变化和新发展,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2、教学实录观摩,形象感知真实课堂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学习虽然是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但是有限的课时无法安排足够的实践环节,主要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名师大家的精彩课堂教学也多是由授课教师语言转述达成感知传递的,学生对真实的小学语文课堂缺乏整体的感知认识。

在课堂上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小学课堂教学实录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对真实教学课堂缺乏形象感知的问题。例如,在介绍情境创设时,结合情境的特点选取窦桂梅老师《再见了,亲人》的导入教学片断。窦老师从学生切身的生活感受开始,抓住“亲人”这个词语,由“有血缘关系的人是亲人”到“没有血缘关系,但同根同族的炎黄子孙也是亲人”再到“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宗族关系的人也可能是亲人”,图文声影,多感官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朝鲜人民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依依惜别的场景犹如就在眼前,成功的创设出亲人惜别的感人情境。通过观摩教学实录,学生不仅对情境创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有了最直接的整体感受,也知道了如何结合课文寻找情境创设的切入点。

3、微格教学训练,有效查找教学缺陷

师范生初登讲台欠缺的往往不是知识的储备,而是对教学技能的灵活运用。例如,肢体动作频繁,口头语多,语调平淡,说话绕弯子,提问不明确,应变迟缓等等。如果将这些问题放任到真实的教学课堂上,即使是实习生的身份,也会让师范生产生失败感,挫伤他们从教的信心。

利用微格教学训练既可以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检验对教学理论的理解程度,又可以有效查找出每一位师范生身上的教学缺陷,将教学问题留在课堂。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问答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许多教学活动的展开都需要学生的参与和配合。对教学技能掌握的优劣关键也是看教师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如何灵活应对和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因此,在对师范生进行微格教学训练时,为了营造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以小组为单位,一名学生上台试讲,其他小组成员扮演小学生,尤其是刻意扮演调皮捣蛋的小学生,有意为难试讲的学生,锻炼其在课堂上解决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通过“角色扮演”不仅是锻炼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而且也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和质量。

4、课程教育见习,实践提高教学技能

经过多年的教育探索,我院教育科学系建立了稳定的教育见习基地,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有机会深入到小学课堂进行教育见习,使学生能尽早接触小学教师,了解小学生。教育见习分为综合见习和课程见习两种,第二、三学期为综合见习,主要通过教育见习使学生了解小学校教育情况及教改的动向,从中受到深刻的专业思想教育,近一步树立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信心。第四学期开设学科教学法课程后,教育见习由专业课教师组织安排见习内容,主要针对教学技能训练布置见习任务,待见习回校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教学试讲,并将试讲成绩纳入课程结业成绩当中。课程教育见习与教学技能课程相结合,在明确的见习任务指引下,师范生通过观摩教学积极思考问题,再配合以模拟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技能的实践水平。

高等师范类院校作为培养小学师资力量的主要基地,必须紧密配合基础教育改革,调整并合理开发相应课程设置,转变陈旧的教学技能课程教学观念及方式、方法,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小学教师。

【注 释】

[1] 胡淑珍,胡清薇.教学技能观的辨析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2).

篇2

全书共四大板块,即《我的语文人生》、《我的语文理念》、《我的语文实践》和《我的教学语录》。王崧舟老师把自己的从教经历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第一个五年,算是“崭露头角”的五年,被评为绍兴市教坛新秀,被任命为上虞市实验小学教导主任、上虞市百官小学副校长;第二个阶段是“孤独沉潜”的五年,埋头教书,埋头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一鸣惊人”阶段,成为全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声名远播;第四个阶段叫做“开创流派”阶段,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派语文教学风格,并在中国小语界扯起了“诗意语文”这面大旗。

王崧舟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实用,很管用。如情境填空法,他举了个例子,于永正先生的《新型玻璃》,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谁来说一说。

生:课文一共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

师: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这个学生面有难色,想坐下去)

好,到这个地方,你就得打住了,你不能再往下看了,你要做情境填空了。假如你是于永正先生,你会怎么做?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境,你怎么办?你带着这样的想法看那个实录和光盘,你缺什么就补什么。这招很管用。我们来看于永正先生怎么做:

师:你先别坐下去,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我们再好好想想,我们不着急。

“我看你有这个能力”这句话很重要。什么是罗森塔尔效应?我看这个就是。但叫我上呢,叫我来个应急处理呢,我肯定到不了这个层次。这么一比,就比出差距来了。什么叫大师,什么是庸师,这不明白着吗?接着看:

生:(想了一会儿)课文一共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 “夹丝玻璃” “变色玻璃”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好,赶紧打住,你别看了,情境填空,你什麽反应?在这里定格,你想:如果是我,该怎么反应?看实录最怕无所用心、一泻千里啊!看于永正先生: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你就可以少说整整十五个字,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不就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吗?孩子,这样的机会可不多啊。

这就是大师级的人物啊,他怎么跟孩子进行对话的,这个就是情境填空法。机智、通变、智慧,就是这样炼出来的。

还有实录还原法、微格解剖法、课感积淀法,都很实用,很管用。

王崧舟老师还认为语文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得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比如,读流行的书,如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不流行的书,如汪荣祖的《史学九章》、钱穆的《晚学盲言》、杨成寅的《太极哲学》;入世的书,如台湾傅佩荣的《哲学人生》、卡耐基的《积极的人生》、彼得圣洁的《第五项修炼》;出世的书,如六祖慧能的《坛经》、南怀瑾的《如何修证佛法》、索甲仁波切的《生死书》;教育类的书,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和《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田正平的《中国教育经典解读》、石中英的《教育学的文化性格》;非教育类的,如范曾的《吟赏风雅》、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语文课程类的,如王尚文的《语感论》、潘新和的《语文:表现与存在》、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非语文专业的,如兰色姆的《新批评》、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学术类的,如朱光潜的《诗论》、王元化的《文心雕龙讲疏》、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国学经典类的,如王阳明的《传习录》、熊十力的《体用论》、牟宗三的《中国哲学十九讲》;西方经典的书,如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汉默顿的《思想的盛宴》。等等等等。王崧舟老师始终觉得,对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读书,一个人的心灵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读的书的结构,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从根本上说就是他的读书境界。

王崧舟老师认为,一个人对待职业、对待自己的人生大概有着这样四种不同的境界。第一重境界叫功利境界,我通过教书、通过上课来挣钱,这是功利境界。第二重境界叫道德境界,道德境界归结到一个词语,叫“责任”,很多优秀的老师,很多有理想的老师,就处在这样的道德境界中,他们为了教育、为了事业、为了孩子,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恪尽职守、教书育人。第三重境界叫科学境界,这个时候,你不是为他人活着,你是为学问活着。科学境界,使你在职业中重新发现了自己,发现了做学问的趣味。第四重境界叫生命境界,在这个境界,你会迎来一次次生命与生命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美丽邂逅,到这个时候,你不是在上课,你是在享受上课。

王崧舟老师认为教师要练的第一个真功夫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不外乎这样三种姿态,第一种是“作者崇拜”姿态,第二种是“读者崇拜”姿态,第三种是“文本崇拜”姿态。三种姿态各有利弊,各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而且在具体的文本细读实践中,三种姿态往往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共同发挥作用和影响。

第三大板块“我的语文实践”实录了王崧舟老师执教《长相思》、《二泉映月》、《两小儿辩日》、《鱼游到了纸上》和《慈母情深》的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微课;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354-01

通过对微课的了解,我们也尝试着去运用微课,使微棵也能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更多的体验,以下是我在使用微课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一、微课是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再现

“课堂实录”作为教学资源的利用,其大而全、冗长,难以在移动学习中直接运用,而且学生没有这样的耐性。据调查,在网络课堂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10分钟内。而微课可以把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内容制造出精彩的片段,短小而精悍。使学习能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运用。使学生能重复使用,对于课堂的知识得到再现、回顾。在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还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学生在一节课40分钟下来,不一定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好、理解好。这样,微课就可以起到“解惑”、“巩固”的作用。这样的微课要实现一对一的教学,是用于学生课后辅导,并非用于课堂的教学,是为学生解决课堂上某个未能解决的知识点。使课堂学习过程的再现手段。所以在录制的过程中不能讲得太泛,讲得太嗦。最好是把要讲授的内容按一条主线展开,围绕着这一条主线突出重点,语言精炼而简明。用最短的时间,通过通俗易懂的例子,说清楚问题。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什么叫形声字时,学生的难点是形旁声旁对于他们太抽象。所以我以“清、晴、请睛、菁”这组形声字为例,制作了一个微课视频。我把这几个字别做成了拼音帽子,让五个学生到一个公园分别扮演五个形声字娃娃,然后编演成一个情景剧,每个娃娃分别谈自己的特点,与什么有关,表义的就是形旁,共同部分的读音就是声旁。这样学生的兴趣很浓,且有效地明白了什么是形旁,什么是声旁。

二、微课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在制作微课时,主要考虑到要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网络上,我们的微课要一下子吸引学生的视线,就像网络上的游戏一样,用最快的速度映入学生的视野中。所以我们的微课要快速引入课题,吸引学生,在学生观看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自主地去学,去观看。因此,制作微课要做到几点:1、微课要快速引入课题,要有吸引性。如设置疑问、引入悬念、也可以用生活相关的现象或问题引入、可以用小故事引入、用实验引入等等,但无论你用什么形式引入,都要求引入力求新颖,有趣,有感染力,与题目相连紧密,快速切题。2、这一类的微课不需要言语、讲授太多,主要是把这一节课的核心内容借助情景式教学、实验演示等手段展示出来。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这节课产生疑问、兴趣就行了。短短5到10分钟的内容,利用特殊的教学环境进行教学,学生即容易理解,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很主动地投入到视频。去。3、在讲述时,要内容结合语言,以及采用的表达方式、手势、动作表情等都要生动引人入胜、富有感染力。由于微课的时间只有5-10分钟,每一个细节都要是为这个微课的核心而服务,不能有多余的东西。比如小学语文作文微课,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确定好教学主旨,然后将教学内容与音频、视频、图片、文本等结合起来形成PPT或者微视频,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移动教学。它把将枯燥的语言以生动的图片、动画等形式直观地展现于小学生面前,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他们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说,小学生语文作文微课能够有效地解决小学生“不会写作文”“不知道作文写什么”的难题。因此,教师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方面需要下足功夫,鉴于微课的时长有限制,其教学主旨必须明确,且能凸现重点和难点,一些综合素材要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三、使用微课过程中的困惑

由于微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新的途径。学习资源的类型、教师的教学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模式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改变和创新。所以现在在使用过程中有很多不完善、感到不少的困惑。

1、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在网上搜索到的相关学科的微课不多。如果自己制作微课又受到人手不足、技术设备不足的限制。一个微课虽然是短短5-10分钟。但制作一个微课从“选择微课教学主题、制作微课教学课件、教师教学活动实施过程,到最后的录制成功”这一个过程需要的时间要几天乃至十几天。这样对于一线教学的教师来说,长期自己制作微课使用是不可能的事情。

2、网上的微课形式多样,但能直接使用的不多。对于实际教学来说,网上的微课大多数是为了比赛而作的。存在花巧性太大、针对性不强。比如说:在5-10分钟的时间内,用于师生的互动来解决问题,显示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微课是用于学生独自解决问题而用的。这样的微课,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在互相讨论中,语言欠缺科学性、严谨性和逻辑性。而老师又没有一个详细而完整的总结。这样对于没有老师在旁而独自学习的学生来说,会有很大的误导性。

篇4

关键词 “荣誉后”教师 课堂智慧 立体重构

利用主持特级教师工作室跨区带徒的契机,笔者对多所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少取得“高级教师”职称或获得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的一线教师(简称“荣誉后”教师),其专业成长往往处于停滞甚至相对后退现象,其突出的表征是,他们的课堂似乎少了年轻教师的活力,而又明显缺乏卓越教师的丰富智慧和特色追求。

不可否认,相对于新人职的教师,在多年日常教学以及参评、参赛过程中,“荣誉后”教师一般都熟练掌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技巧。但是,即使是被广泛认可的课堂,还需要更多智慧的支持。常有这样的情况,观一些“荣誉后”教师的课,总觉得比不上其几年前的课,且受应试压力和自身懈怠等因素的影响,其课堂格局越来越“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课堂教学智慧,是“荣誉后”教师走出课堂教学瓶颈、突破成长高原的关键。

笼统地说,课堂智慧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积极而健康的教育情感,渊博而有效的知识验体系,敏捷而缜密的思维决策,娴熟而巧妙的课堂行动机智。这是教师职业信仰、学识素养、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教学风格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立体地看,课堂智慧包含三个维度。从具体教学内容的角度看,课堂智慧包括不同模块或不同专题、不同内容侧重的教学智慧;从课堂教学进程的维度看,课堂智慧包括教材解读的智慧、学情把握的智慧、教学设计的智慧、教学生成的智慧、课堂评价的智慧、教学反思的智慧、后续优化的智慧;从课堂策略运用的角度看,课堂智慧包括合理组织学习的智慧、适度讲解分析的智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智慧、方法指导与方向引领的智慧、助力与生成点化的智慧,等等。

一般而言,一线教师的课堂智慧是在学习中感悟、实践中生成、研究中明晰、反思中发展的。基于名师工作室成员合作、聚焦课堂智慧立体重构的研修,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自我课堂研究,促悟成智

正如学生的课堂学习,须有课前的基础与预习、须有课后的作业跟进一样,名师工作室的合作研修,集中的时间与机会是有限的,而有限的集中研修活动,须有成员自我研究的基础与准备,而集中研修的最终目的也是指向成员独立自主的后续跟进。因此,合作研修的第一步是引领成员对自己的课堂作必要的研究,这是方便经济的起点,一定程度上也是终极之目的。

1.撰写“课前解读录”

孙绍振先生在其《名作细读》序言中说到:“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特别是向名师行进中的教师,必须要拥有过硬的文本解读能力。

工作室研修以笔者发表在《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上的几十篇文本解读文章为例,进行归类研读,把握文本细读的基本方法与策略。每次活动之前,围绕确定的课堂展示或说课交流之具体篇目,各个成员写好自己的文本解读文章。

2.撰写“课堂推演录”

与一般的教学备课或教学设计不同,“课堂推演录”,主要是通过了解或揣摩学生状况,聚焦重点问题或学生可能困惑的问题,虚拟课堂进程、师生对话和活动状况,并在不同预想中调整,筛选最佳方案,使备课、设计更具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在这个过程中,一是实现对学情的充分把握;二是揣摩课堂的可能走向,实现进程的简化与优化。很多情况下,这其实也是“一个人的同课异构”。

3.撰写“课堂回忆录”

一学期至少打造一两堂“拿得出”的课,并录制成像,然后反复观看与揣摩,同时在此基础上做好以下两个动作。一是尝试把录像课转换成文字实录。在转换的过程中,可以使自己“慢”下来细细思量,包括师生对话中的“嗯”“呀”之类多余的言语,这样才能使自己更清晰全面地走近自己的课堂,把握自己的得失。二是在课堂实录基础上进行反思自评,每次可以抓住一、二个点展开,总结成败,提高技能。

二、名家课堂研习,转识成智

听课、观课,是教师向他人学习借鉴、提高教学能力的基本方法;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名家名课进行研习,则可以在提升自己对课堂及其规律有更高更深认知的同时,成就自己的课堂智慧。

1.实录名家课堂奠基

这里的实录,主要是指把名师名课录像转换成文字记录,这样可以还原名师课堂,回到课堂现场,并深入名师课堂所呈现的智慧内核。这种研修,不受听课时间与机会的限制,是学习揣摩课堂智慧的重要方法。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小学语文课堂,也足可以让高中语文教师“居高临下”地看,看得更清楚,特别是观察到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自然与真实。

2.研读专家评析引路

一般教研活动的评课,大都只是应景性的言说,少有深入的探析,很难触及课堂的智慧与不足。研习名师的课堂,也可以借助名家的评析来增强对课堂智慧的感悟与借鉴。笔者主持的工作室在课堂智慧研修中,选择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和《品味课堂:褚树荣评课实录》进行研读和研修。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摒弃一般听课、评课中偏重教学技法和课堂枝节的现象,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观课评教,其“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五个板块,从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对课堂的研习提供了方向和方法。从评课,反观教材解读、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现场生成和课后反思调整,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综合智慧。《品味课堂:褚树荣评课实录》则更多地在还原课堂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作翔实的解释与评析、建议,接地气而更易找到揣摩与借鉴的抓手。

三、工作室集中研磨,聚慧成智

1.“一点多研”,聚焦核心能力重点突破

“一点多研”,就是确定课堂智慧的核心要素为研修点,然后聚焦于此,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重锤敲打式的突破性研修,进而点点相连,形成综合素养。

比如,教师自身基于教学的文本细读与基于文本细读的教学设计,是阅读课堂的核心智慧。工作室聚焦于这一研修主题,以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为对象,展开了合作研修。

(1)任务前置与知识补给

每位成员抛开现成参考资料而自行“裸读”《品质》,简要列出自己的解读成果。同时,结合对此文的细读,自学钱理群的《名作重读》、孙绍振的《文本细读》、莫提默・J・艾德勒的《怎样阅读一本书》、王先霈的《文本细读讲演录》,把握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和重要策略。

(2)主题讲座与切近示范

作为工作室主持人,笔者作《文本细读的智慧》之讲座,结合自己发表于《名作欣赏》《语文学习》等刊物的《缘何让人怦然心动?》《聚焦“傻”问题,凸显“真”阅读――伯尔(在桥边>的一种读法》等文本细读文章,从八个方面阐述文本细读的主要方法。

(3)课堂教学与说课呈现

由杨伟民老师和胡育强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呈现,具体地展示自身对《品质》的细读成果;由汤见光和李晓敏两位老师用说课的方式,阐述自己基于细读的教学设计。然后,每位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细读思考。最后主持人与大家一起梳理细读《品质》的主要收获。

(4)后续跟进与成果固化

集中活动之后,各成员进行后续研修跟进,在进一步把握文本细读的方法和有效吸纳同伴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入研读,并把自己的研修成果撰写为论文。工作室15位核心成员撰写的相关论文有20多篇,其中数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2.“定点抛锚”。提升辩证施教的能力和智慧

教师对各种课例或主张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在广泛借鉴中有主见,这是走向专业成熟必不可少的素养。

就语文学科而言,对类似“长文短教”“短文长教”“浅文深教”“深文浅教”“少教多学”“学为中心”等理念,真正具有智慧的课堂,要能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辩证思考而不作简单化的教学处理。

(1)“长文”教学的智慧构建

比如《祝福》的教学,离开文本对主题作抽象化讲解的较多,偏于诸如用“断案”的方式探究“祥林嫂是怎么死的”之类的形式求异不少,简单地对此文进行走马观花式“长文短教”的更多。在集中研修活动中,成员金中老师的展示课从“深文”如何教的视角,尝试对《祝福》的“深难处”进行有效突破;笔者的展示课则基于自己“‘长文短教’批判”的理念,引领学生在“长文”里“慢慢走,欣赏啊”。在专题研讨中,笔者提出了“适度‘长教’:从任务取向到学生视角”“适当‘复读’:从巧妙追求到实然引领”“尝试‘多学’:从简单辩证到多维探究”的“长文”教学策略。

(2)“浅文”教学的智慧构建

比如,在不少师生眼里,《像山那样思考》的主旨是显豁的,写法似乎也无特别之处。其实,引领学生在“一望而知”处见“技巧”,引领学生在“不解处”见用心,引领学生在“没有感觉处”处见匠心,方可为学生的阅读素养真正奠基。

(3)“深文”教学的智慧构建

比如,对于《记念刘和珍君》这样有一定难度且不在学业水平考试篇目之列的“深文”,不少教师往往不加思考地进行“浅化”处理。其实,从“深文”的内在特质看,较一般文章具有更丰富的探究资源,如果引领学生在“深文”中停留充裕的时间,可为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和探究惯的养成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深文”教学更需教师的课堂智慧。

对于这些有特征性的文本教学,以往都有一些看似辩证的理念,对这些理念进行深入的思辨,以探索的姿态进行新的实践,则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课堂智慧。

3.“道”“器”并举,实现“微技能”分享

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课堂“微技能”。这些技能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与不同层面之中,包括学情调查与分析的技能、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技能、课堂导人与课堂提问的技能、课堂讲解技能、学生偏误纠正技能等。具体到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教学,还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差异和特性。工作室合作研修,可以在理念共享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个人教学“微技能”的筛选、提炼、甄别、完善、交流与共享、融入。

语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体悟诗化语言,可以使用一些微技能。教学《春酒》,一般教师都会关注“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但是,大部分教师对此进行“概括”,概括“我”的心理,概括“我”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学生与诗化语言的品味失之交臂。其实,在这个片断中,“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似乎是一种“常态”,而“有一次”是一个“特写”。先试着还原当时的情形,将常态“泡开”:“我端着,走来走去;我闻着,走东走西;我赏着,走进走出……”这样,似乎多了一份从容,自得,甚至是炫耀。而原文的“端着、闻着”中间只是一个顿号,表示两个动作的紧密,联系前面的“一点点”,可能更能表达出“我”的急切与珍惜心理。但不管是“从容,自得,甚至是炫耀”还是“急切与珍惜”,都可看作作者在回想这个片断时感觉自己当时的“可笑”,我们分明感觉作者就坐在我们面前,娓娓而谈,说到这里,她可能噗嗤一笑,在这种“一笑”中获得一种快乐与满足。

篇5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写字教学 教学效益

21世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也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写字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关注。

一、利用信息技术服务课堂,优化教学

1.微课预习,讨论交流。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被颠覆,写字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先学后教”,老师利用相关软件制作写字微课,让学生在家自由点击学习,然后在规定的平台内和师生进行交流,微课有授课速度可调控、可多次回放等优势,能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写字教学的知识要点,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难点进行交流,达到思维碰撞的效果。

2.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古人云“字无百日功”,需要枯燥的练习才有效果,而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原因,注意力很难长久集中,因此老师在写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时上课的时候,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激起他们模仿的欲望,也会时常播放一些书法家勤奋练字的故事,培养学生勤学苦练的精神。在学生进行写字练习的时候,播放一些舒缓的轻音乐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写字上,从而有效提高书写水平。

3.拉近时空,展示演变。《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指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我们有必要在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部分汉字从甲骨文到现代楷体的演变过程,让学生通过“字理”学习,轻松、愉快地学习汉字,掌握容易写错的笔画,并领略其他几种字体的美。教学“尴尬”这个词语书写的时候,很多同学会把“尢”写成“九”,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尢”的金文、篆文让学生发现这个字就像一个跛脚的人,学生一次就把“尴尬”的字形牢牢掌握了。教学“家”的书写时,有些学生迟迟不能掌握“豕”的笔画特点,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豕”原意是一头猪,猪的嘴巴应该小一点,尾巴应该翘一点,身子应该胖一点,学生看过课件很快就掌握了书写要点。

4.突破难点,化难为易。《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正确的书写姿势,但有些学生抽象思维欠佳,老师无论怎样示范,效果总是不好,我把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该生的书写姿势一同投影出来,然后让其进行比较,逐一改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偏斜结构的汉字书写时,我首先播放一些平衡类杂技演员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那种情况下,这些演员还能保持站立不倒?让学生归纳出重心平稳的要点,学生自然而然就领会了“斜而不倒”的奥妙,这比空口说教效果要好很多,还能激发学生钻研书写的兴趣。对“撇”、“折”、“捺”等一些难写的笔画,直接使用多媒体动画直观地展示行笔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突破难点。

5.拓宽视野,欣赏作品。传统的课堂因条件的限制,让学生欣赏书法作品时往往因资源匮乏而捉襟见肘,现代信息技术因其超大的容载量弥补了这一不足,老师可以通过操作或远或近、或整体或局部、或行款或笔画把众多书法作品展现给学生欣赏,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他们的修养,激发了他们民族自豪感,还提高了学生学习写字的兴趣,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可能。

6.多元评价,体验成功。现代信息技术的进入让即时评价成了可能,拿到一幅学生刚写好的字,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并指导点评,写得好能得到及时肯定,有利于发扬优点,写得不好的被及时指出有利于改进。老师还可以把学生的作品上传到相关网站、论坛、空间让网友进行点评,让学生与之互动,实现多元评价,也让写得好的学生能够体验更多的成功感,从而强化写好字的意识。

二、优化管理,提高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因其高速的计算速度而有着极强的管理功能,在写字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这一功能对写字教学进行管理,比如统计学生写字课效果反馈用以调整老师教学方式;比如搜集编排学生不同时期的写字作品,展示其写字成长的过程;比如对学生写字水平进行测试统计,为学生以后写字发展提供依据……

三、拓宽培训,专业成长

教育的发展需要老师不断学习,但因其职业特点老师参加培训的时间和机会都不是很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观摩网上名师课例、研读名家实录、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弥补了老师培训的不足。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录播教室等工具对写字教学过程进行录制,然后回放反思,甚至上传录像到网上邀请网友指导,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把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写字教学,是当前语文老师对“用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回应,也是提升写字教学效益的有益尝试,只要我们科学合理地运用就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

阅读教学本身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场域,如何在知识达成的基础上做到阅读教学的松弛有效,将阅读与表达融为一体。针对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通过对课堂观察与访谈结果的整理分析中发现的问题,笔者将给出适宜的阅读教学改进策略,试图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注重主动性教学,构建生成性课堂

课堂生成的主体实际上是学生,阅读教学实际上的展开与推进是很难真正被提前规约和计划的。生成的课堂是让学生主动地获得深刻的感受,而不是知道感受。传统的阅读教学提前预设的问题繁琐细密,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想方设法把学生“诱骗”、“钳制”、“强迫”到一条预设的具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的路径上。而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则在教学设计上“条理化”、“框架化”,“板块化”,属于粗线条的弹性设计。这种教学设计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可以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学生很热烈的展示自己的理解、感受。

生成自然缺少不了一定的情境,通过配乐、图片、文字描述等形象创造适宜的情境,学生便会轻松、自然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而不只局限于一个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师生进入情境之后,彼此间必然会相互交流互动,那就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条不紊的构建有效地课堂生成。在阅读任何文本时,都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身临其境,注重对文本感情基调的真实把握,提倡学生在阅读中的合作与分享,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交流,写读后感,书评等,在交流探讨中激发思想的火花,提高阅读能力。

二,教学类型多样化,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针对课堂教学实录以及对教师进行的访谈的整理与分析,首先应该建立“教学类型”的概念,即根据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将阅读教学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建立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课型系统,都有特定的的教学功用。

以积累语料为主的积累型,让学生把经典的语料“吞下去”;以咀嚼语句为主的咀嚼型,这是对积累的补充,其特点是缓而细,微而精;以解析篇章为主的解析型,这是在咀嚼基础上的扩展,即着眼于全篇,理清全文的思想感情;以鉴赏作品为主的鉴赏型,这是对解析的进一步拓展,其主要功用是读者主动地做出鉴别,从而激发自己的情感;以运用信息为主的运用型,这是“教学类型”的最高层,是在消化了所学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取所需,具有创造性的灵活运用到自己的语文学习中甚至实际生活当中等。

这里,仅仅以教学功用为标准划分出这五种类型,也可以说成是阅读教学的五种思路,这五种类型是从低到高逐渐提升,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总体上趋于融合的过程,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寻求一个亮点,让“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交融进入一个最佳状态。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然后针对自己的困惑,分析问题。然后提出问题,进一步借助于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解决问题,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的消化了所学的知识,而不仅仅只是形式上消化了,教师可以使用复述这个策略来检验。复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知识底蕴。他是在正确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的。复述看起来很枯燥,实际上对学生理解与记忆课文都有很大的帮助,它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表达力,能培养学生的条理性、逻辑性。让学生在记忆最佳时期积累一些规范的语言,其受益终生。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切实的把内容与形式化的统一落实到实处。

三,引导小学生合理想象,培养个性化阅读并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效率高的学生能够“看见”文中的人物、活动以及活动展开的细节,而阅读效率低的学生则往往存在阅读障碍,他们无法对文本进行想象。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阅读脱离不了文本,阅读更加离不开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两个能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中心提问,进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感知整体,让学生产生独特的感受进而发挥合乎逻辑的创造性的见解,引导学生发挥合理想象,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勇于表达出带有个人情感的理解与感悟,相互交流。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通过文字、图画,歌曲,动画等富有渲染力的媒介激发学生的想象情绪,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不断地变换网络资源,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其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鉴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我们更要抓住时机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地学习氛围。面向全体的同时关注个体的发展,善于发现每个个体的潜在优势,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精神。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即使学生的看法、意见不是那么的成熟,也不要轻易的否定,而是从人文精神方面给予适当的鼓励。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要有个性,使课堂中充满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

此外,阅读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启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要注意抓住独特的视角,让学生把要学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激发学生的情思,以情促情,启发学生独特的生活感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主动的探究文本,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因素融合在一起,实现阅读教学的情感迁移。教师要引导学生独自研读文章,或者分成各个小组集体讨论,从阅读的过程中收集、筛选、分析、归纳和整理相关阅读资料,提炼出精华,从而总结规律,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丰富语文综合素养,发展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当然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有一个基于预设的弹性生成,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带动学生的情绪,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把学生带进一个“真实”的情景当中,在感悟上引导学生实现阅读教学的深层性,当学生们兴趣盎然的融入到情境当中,学习就变成了一种幸福的需求,变成了一种精神的享受,从而实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价值取向的统一。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课堂 有效 理解词语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77-0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因为有时抓住一两个关键词,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对重要词语的理解并学会运用呢?观看了不少名家课堂实录,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得到了以下几点启发。

1 与课文情景紧密结合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实,这里就告诉了我们解释词语的一个方法,那就是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有时,我们对于比较陌生的词语,或者只能意会那个词语的意思却说不出来,我们不妨到上下文去找找这个词语的意思。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追悼”一词的:

师:“追悼”是什么意思?大家读下面的话,下面写的都是“追悼”的具体表现。

生:(读)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师:致敬、痛苦、送花圈、送挽联,这些都是“追悼”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方式对死者表示怀念,“追悼”就是这个意思。请大家再读读这几句话,体会体会。

(学生接着往下读,当学生读到“吊唁”时――)

师:“吊唁”和“追悼”有相同的意思,都是对死者表示纪念和怀念,但是“吊唁”和“追悼”又有不同。你们知道“吊唁”还有一层什么意思吗?

生:对死者的家属进行安慰。

……

于老师的课堂,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情境深刻理解词语,那就是要把词语放在课文中,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从而丰富了学生事先通过工具书所理解的“追悼”即是“沉痛的悼念”之意,也知道了追悼的具体形式,体会到了词语的感彩,更能让学生知道这个词语应该在怎样的情况下运用,可谓一举多得。

2 理解词语需要与生活情境紧密相连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如小语第四册《园地一》有一组形容花儿的词语“群芳吐艳、姹紫嫣红、落英缤纷”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这组词语时就是这样做的:

我把孩子们带到了学校外的一处小花园,花园里紫叶李的花正在凋谢期,树下的草坪上几乎铺盖着一层花瓣,而白玉兰、紫玉兰、海棠花、杜鹃花、三色堇却开得正艳。我让他们仔细看看这些花,认识它们,特别注意都有些什么颜色?并一一拍了下来。回到教室,我把图片传到教室的电脑里,投在大屏上。

师:指着紫叶李,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紫叶李的花谢了,地上好多花瓣,像铺着一层地毯。

生:吹风的时候,我看到这些花瓣有的往旁边飞,有的往下落,像下雪一样。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像这种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就叫做――

生:落英缤纷。

师:(又出示其他花的图片)花园的花都有那些颜色?

生:白的、紫的

生:红的、黄的,还有几种颜色相间在一起的。

师:这么多的花都开了,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生:群芳吐艳 生:争奇斗艳

生:竞相开放 生:姹紫嫣红

师:(我将这些词语一一板书下来)大家都说得很好。你能用其中的一些词语说一段话吗?学生纷纷发言,除了书上的词语,还有今天新出现的。

教学中,我先带领学生参观花园,直观感受花儿们开放和凋谢的场景,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了,又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在迁移运用中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有效训练了语言感受力。再如理解“水泄不通”,我们不妨想想节日里商业街上的情景;理解“体贴入微”,我们不妨想想关心我们的长辈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理解“同心协力”,我们不妨想想班级中的每个同学是怎样为班级荣誉出力的。

3 理解词语要与写写练练有机结合

字典上对“饱经风霜”解释一般是“形容经过很多艰难困苦”,学生对这样的解释是肤浅的、模糊的、笼统的。记得曾经观过这样一堂课:

师: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怎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人才30多岁……请大家接着写。

生:那位拉车人不过30多岁,可看上去足有50多岁。脸又黑又瘦,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皱纹,像霜打的茄子。眼里布满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

……

师:写得多好呀,“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让学生真正有效的理解词语,就必须与语文实践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写写练练”就是其重要途径之一。

4 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词语

如果学生读出了相应的语气,也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5 通过表演,理解词语的意思

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老师在执教《巨人的花园》疑问的时候,引导学生利用表演的方法,巧妙的理解了“逃窜”的含义。

生:“……滚出去!”“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

师:看黑板,跟我把“逃窜”写一下。(生书写“逃窜”)

师:“逃窜“是什么意思呢?愿意表演这个词的到台上来。

(5-4-3-2-1,在倒计时中,学生蜂拥跑上讲台)

师:我们表演“逃”没问题,关键是演好“窜”!“窜”时的样子,“窜”到哪里去?这一点很重要。为了表演能一次成功,我们再读一读课文,认真地看一看,静静地想一想,祝你们一次成功!(学生边认真读书边思考)

老师坐在学生中间,开始说戏:“我和在做的同学一起读巨人发脾气的话,台上的小伙伴表演逃窜。”随着一声“滚出去!”表演的同学有的朝前跑,有的朝后跑,有的朝左跑,有的朝右跑,有的抱头、有的猫腰,有的钻到桌子底下……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优化;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重要学科,又由于其在中考中所占据的较大分数比例而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教师能否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就成为影响学生中考成败与人生未来发展的因素之一。相应的,初中语文教师就应该将语文教学的优化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而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之中,由于部分教师教学认知的不当,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就使得教学的有效性受到较大影响。为了达成新课标的教学优化要求,切实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语文教师必须要树立科学的理念,正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正确的方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设计不当

在当前,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并没有合理的原则和清晰的思路,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设定教学目标。但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新课标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教师仍然坚持传统教学目标设计,就会使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影响,这也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课程容量较低,学生体验较差

课程容量是评判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准之一,其对于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有较大的影响。在当前的教学实际中,笔者发现,有一些教师在课下并没有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仅仅是将教材作为开展教学的依据,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的课程容量也相对较低。

(三)教学工具运用不佳,教学展示方式单一

当前,虽然多媒体教学工具已经在全国中小学中得到了较大力度的推广,但笔者发现仍有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作用,其在教学中也没有针对多媒体进行开发研究。这就使得其对多媒体的应用处于一个较为粗浅的层面,在教学实际中也很难将多媒体的教学作用完全发挥出来,这就限制了教学的优化。

(四)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不当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将理论讲授法作为开展教学的唯一方法,这一教学方法虽然可以达成知识内容的教学,但无法将学生的思维有效调动起来,并且其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压制也并不符合新课标所提倡的理念,在这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下,自然也就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忽视预习复习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学生实现自学的两个重要途径,而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对于预习和复习的重要性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缺乏对预习与复习的关注。而教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学生的态度,教师对于预习和复习的不关注也使得学生忽视了这两个环节。除此之外,自学辅助资源的缺乏也是影响学生自学的一个关键条件。

(六)评价方式不当,关注点单一

教学评价是实现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其对学生当前的发展情况有非常重要的总结作用,学生也能够通过教师的评价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而在当前,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只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发展却不关注,这就使得教学评价无法有效发挥出其效果。为了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就需要结合实际进行研究,尝试着作出改变。

二、实现教学优化的有效方法

(一)联系学生学情,调整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导向标,其能否有效构建会直接影响教学的顺利开展。鉴于当前新课标提出的教学优化需求,教师就需要认识到纯粹按照经验设定教学目标的局限性,并采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标准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在当前,三维教学目标已经成为教学目标设计的最新标准。所谓的三维教学目标即是指知识目标、发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的创建就可以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清晰明确的标准。相对应的,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创建,教师要能联系当前的教学实际内容,分析新课标的发展要求,从而科学地构建三维化的教学目标。

(二)利用资源检索,整合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帮助教师对自己拥有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整理,这对于教学课程容量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就要先明确自己可用的教学资源有哪些。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教师而言,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教学资源宝库,所以为了达成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师就要将互联网的功效充分地利用起来,借助互联网的检索功能,去网络上搜集教学所需的资源并进行整合,将其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这里所指的教学资源可以是图片、文字,也可以是视频动画,还可以是其他优秀教师的教案和教学实录。这样一来,当教师获得了充足的教学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备课,就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例如,在进行《苏州园林》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提升教学的课堂容量,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利用互联网进行检索,搜集一些有关于苏州园林的图片和视频作为教学资源。通过这样的教学资源导入,教学的课堂容量就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借助媒体展示,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工具对于教师的教学有着很强的辅助作用,为了教学的有效进行,达成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有效理解,教师就要将可用的教学工具有效地利用起来,发挥其作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是如今中学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用具之一,若教师想实现对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要找到对多媒体进行有效利用的方法。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在课前针对多媒体进行深入分析,预演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流程,这样一来,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有效展示,帮助学生实现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有效理解。例如,在进行《社戏》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社戏”,理解作者描述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搜集一些有关社戏的说明和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了解了社戏是什么之后,再进行这篇文章的阅读,就可以更深层次地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

(四)渗透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优化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在如今相关研究已经证明了教师所熟知的理论讲授法本身存在一些弊端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教学优化,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联系新课标的要求,选择更能发挥出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法是伴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逐渐被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这一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发挥出来,使学生的合作学习取代教师的单调讲授,有利于教学的顺利推进,而学生的能力也将在其中得到有效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组合作教学的推进单位是学生小组,所以能否创建一个有效的教学小组就对教学效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故教师在教学中要能联系当前的教学情况,选择有效的分组方法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例如,在进行《桃花源记》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实施小组合作教学。为了促进小组合作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师就可以按照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这样可以确保各个小组的学生均可以完成探究目标。这样一来,在小组划分完成后,教师就可以给每个小组分配解析任务,让学生借助古文字典和辅助书来完成任务。通过此过程,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

(五)运用微课辅助,实现学生自学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进行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为了做到教学优化的有效进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预习和复习的有效开展。为了让学生切实地认识到预习和复习的作用,教师就要结合其价值对学生进行宣讲,并为学生制定具体的预习和复习要求。为了给予学生有效的自学辅助,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教师还可以采取微课件制作的方式,在课前提前制作好相应的微课件,在学生进行预习和复习前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借助对其的运用实现有效的自学。

(六)合理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教学评价的开展。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认识到单一评价标准的弊端,要创建一个以学生能力发展、课堂表现、知识掌握三方面为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当前学习情况作出具体的分析。除此之外,为了实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优化教学评价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创建以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学生评价体系,实现学生的有效评价。例如,在完成了《沁园春•雪》这一课的教学之后,教师就可以按照学生当课的表现进行评价,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大致的研究。在其中,教师就可以先按照学生的纪律表现做出总体评价,指出有哪些学生听课出现了走神现象。在完成这部分评价内容之后,教师就可以做出相应的评价。综上所述,为了达成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化,教师就要结合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审视自我教学过程,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当问题得到明确之后,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达成教学的有效进行。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做到这几点,相信教师的教学效果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发展也就可以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傅小英.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J].内蒙古教育,2017(1).

[2]王丽萍.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转型[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2).

[3]周恒国.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析[J].亚太教育,2015(3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