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09:21: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提问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基础
高中地理新课程,加大了人文地理内容的比重,特别是人口、城市、交通、商业等内容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学生能把握好人地关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就必须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学生具备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这是落实探究式教学法的坚实基础。在教学中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怀疑、猜想,并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例如新教材中讲述了许多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城市化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粮食问题,我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发言,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并根据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探索性地提出人类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为他们将要进行的探究活动准备好课题。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地理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地理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地理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过程和方式。”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实践性、问题性、和开放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获取知识和情感的方法和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中地理教材中许多研究性课题,都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要解决这些课题,这就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且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如:联想、类比、归纳、总结等思维方法的训练。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基本模式可总结为:创设情景激发生疑启发思路鼓励组合解决问题。例如在《海洋环境》教学中教师可联系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创设海洋表面海水温度及洋流运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情景,让学生展开联想,联系海洋与大气水、热平衡的关系,进行归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海洋大气异常变化的原因,然后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探究得出问题的结果。
三、探究方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点
在探究式教学中,探究主要内容应该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现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同时也伴随着资源缺乏、人口激增、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才能趋利避害,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具体地讲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生态持续发展,即强调发展与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即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量,更要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即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这些新教材内容的把握,无疑取决于学生如何开展探究性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会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理应成为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点。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要探索内容的具体情况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教授探究性学习方法,这样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高中新课程实施探究式教学一般由以下三种形式:
1.教师引导的研究性学习
教师引导的研究性学习,其基本过程可阐述为:讲解+讨论+练习。例如:在《大气环境保护》教学中,教师通过系统地讲述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大气垂直分层,阐述讲解全球气体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的天然屏障,从找原因、看危害,求防治三个项目上着手探求温室气体、臭氧层、酸雨等重点知识,然后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巩固知识,如让学生分析2013—2014年中国年平均降水PH值的分布,找出三个重酸雨区都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原因,用所学的知识,提出保护大气环境的措施。
2.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
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丰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高,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一方面更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例如在《海洋环境和海洋权益》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关于我国走向海洋,首先要做好哪几项工作的讨论。讨论可分小组进行,小组内学生自行分工搜集有关21世纪我国的社会和经济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的事实材料,然后每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共同探讨如何充分、合理利用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海洋,交流探究成果,从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3.开放式的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高中地理 探究式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思想开始转变,由过去只强调高中生的学习成绩转变为强调高中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为了突出对高中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高中生的各项能力呢?必须扎扎实实地付诸行动,要针对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变要着眼于对高中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和鼓励高中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推进高中生的学习活动。通过我们的引导,高中生学会主动地观察、验证、推理与交流,从而使高中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为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进行探究式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促使高中生主动探索,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不仅培养高中生的自学能力,而且锻炼高中生的思维,促进高中生主动获取知识。所以,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更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
1.注重过程性学习,强调高中生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同样重要。我们要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努力使高中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注重联系高中生的实际,教学要从高中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注重高中生的主观体验。
3.注重对高中生开展思维训练,针对高中生的思维训练设计合理的学生活动,使高中生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对思维进行有效训练,使高中生动脑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长知识,促进能力。
4.注重发展高中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有意识地培养高中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采用分组化教学,对小组进行有效管控,促进小组之间的有序竞争,促进小组内部的高效合作。
5.注重形成性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探究式教学注重让高中生体验学习过程,注重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对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角度和内容强调高中生的发展,同时教学评价注重高中生的自我评价,促进高中生自省、自我认知及发展。可见,探究式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实际要求,能够体现对高中生能力的培养。
为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针对探究式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准备工作,力求使探究式教学效果最大化,最大限度地促进高中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式教学往往根据一个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探究的问题要能引起高中生的注意和探究兴趣。如果高中生对所探究的问题不感兴趣,则高中生就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为了增强探究式教学效果,我们要在探究问题上下工夫,想方设法提高高中生对探究问题的学习和探究兴趣。为此,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问题,并且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创设合理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我们设计问题情境的目的是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对能引起高中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进行研究,结合教学内容和高中生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促进高中生的学习和探究。教学实践证明,与高中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教学问题能够引起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使高中生体会到学习价值,进而对要探究的内容充满兴趣和动力。
三、发挥高中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探究式教学要求高中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也就是高中生要对一种事物、一种现象或一个问题进行反复研究,强调高中生的亲身实践活动,体现高中生的自主活动和自主发展。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促进高中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让高中生自主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使高中生主动经历探究过程,实现探究结果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如果不进行自主探究,就不能称之为探究式教学。可见实现高中生的自主探究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为此,我们要为实现高中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有利条件,组织活动,发展思维。高中生的自主探究需要我们有意组织高中生有效参与,这就需要我们针对高中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活动,让其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为只有亲身参与,才能引起高中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高中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要自主地分析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思维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高。在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中,激发高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高中地理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培养高中生进行探究和形成结论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 探究式 教学
高中地理的探究式教学就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以课本为教材,然后尽可能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具体的问题来进行讨论探究,从而完成对知识的掌握。这样就能够真正变学生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消除对地理学习的恐惧,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提高。
一、顺应学生心理,改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的是一种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进行听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往往容易从课堂上走神,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会主动进行思考,这样就导致课程质量的下降。而探究式的教师模式就能够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一种追求好奇的心理是符合高中学生的成长规律的,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就能够促进自己地里学习水平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中《水圈和水循环》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寻找资料,来对本地区近一年来降水情况进行了解,然后让学生去想想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降水现象。学生看到这样问题的时候,由于是自己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学生自然学习兴趣就比较浓厚,然后就会积极参与到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的时候,教师不需要急于进行解答,而是要让学生再次进行资料的查找,然后将不懂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讲解,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就真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地理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就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二、增加课堂趣味,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高中地理课程的编排中已经涉及到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难免就会产生懒惰的情绪,长此下去使得学生失去地理学习的兴趣,为了改变这样的一种学习状态,就需要教师能够将课堂内容通过趣味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亦玩亦学中实现对知识点的掌握。
比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的时候,教师在加强课本内容的讲解的时候,还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有关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全球环境的变化的视频,比如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的上升,从而使得学生了解气候问题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由于是对于一些沿海地区的同学,学生对于全球变暖感受都是极深的,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对老一辈的人进行采访,那些老人对于全球气候的感受是最深的,学生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就能够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然后就能够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为全球变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来进行公益表演,将自己对环境的理解通过话剧的方式表现出来,高中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都比较强,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环境的理解,而且使得学生对于这部分的知识点理解也会更加的透彻,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点,而是立体的、生活化的现象,长此下去,学生就会喜欢上地理的学习。
三、加强学生合作,加强知识运用
将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运用到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需要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这样不仅能够改善学生和别的同学之间的关系,而且能顾促进学生对知识点更好的掌握。目前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关系,往往缺乏被他人合作的意识,遇到问题也不善于去请求别人的帮助,这体现在学习中就容易使得学习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在探究式的学习中就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用罗盘辨别方向》、《用太阳辨别方向》以及《用北极星辨别方向》这部分的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将这部分的知识点真正能够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就可以安排课外课程,将班级里面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同一组的学生在相互配合之中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像用北极星辨别方向的这个小组,就需要让学生在夜晚的时候能够配合好工作,哪些同学背仪器,哪些同学记录好数据,哪些同学总结调查报告都需要进行分工合作。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就能够将课本上的知识点真正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学生也会之间提升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改观对地理的印象,明白地理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自己可能在未来某些时候就需要用到相关的地理知识。
综上所述,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中的运用,能够促进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这都是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地理的学科特点的。长此下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就会逐渐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傅桂平. 地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研究,《中学课程辅导》,2014(12).
[2] 田军.《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分析》,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以新颖的教学方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个性特点,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探究式教学的方式方法各异,问题可大可小,可根据教材内容和知识特点设置。本文就以(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上册)《海水的运动形式》“洋流”为教学基点谈谈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供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洋流”这部分知识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对空间概念的要求较高,蕴涵着丰富的地理思维理性。从洋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来看,主要可以从“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方面着手进行,而要掌握和运用好这部分知识,又应紧紧围绕“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核心来进行知识和思维的有效突破。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尝试以故事“小漂流瓶的旅行”引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从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处理“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这部分知识时,我改变了过去那种教者“一言堂”的做法,首先请两个同学用一盆水、墨水、小风扇操作完成一个小实验,并使用实物投影让全班同学观察思考:盛行风与洋流形成有什么关系?再请两个同学在黑板上绘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简图,集体点评后出示《世界海陆分布图》并布置下一环节的探究任务:联系盛行风与洋流的关系,试述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洋流分布状况怎样?如何绘制简图?针对两大洋上的洋流分布图再进行比较、分析归纳,能否尝试绘出一幅世界洋流模式简图?……这样通过情境创设以及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牵引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完成自主探究、自主参与的学习过程,由此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且易于理解接受,既突出了重点又化解了难点。
二、发扬合作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主动亲历探究过程,使其探究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由于个体的差异,他们在同样的时间和学习资源条件下,探究的程度可能不一致,探究的结论也会有差别,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学生彼此的“合作与交流、探讨与争论”,教师一定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探讨的时间、空间,千万不能浅尝辄止,否则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此时,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获取的知识,不一定是教材中固有的现成结论,也不一定是教师就一定能讲到的东西,但肯定比较容易内化,获取这些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过程。
我在“洋流”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交流、讨论,并引导学生“归纳和整合”,得出以下规律和结论。
1、洋流的分布:
(1)中低纬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北顺南逆)大洋环流,也叫副热带环流(大洋西岸或大陆东岸为暖流,大洋东岸或大陆西岸为寒流)。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气旋型(逆时针)大洋环流,也叫副极地环流(大洋西岸或大陆东岸为寒流,大洋东岸或大陆西岸为暖流)。
(3)北印度洋形成季节性大洋环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4)南北半球西风带内形成强大的西风漂流(不同的是北半球的为暖流,而南半球则为世界最强大的寒流——西风漂流)。
2、洋流的影响:
(1)对海水温度的影响:海水表面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的流向一致。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高于同纬度寒流流经的海区,因而海水表面等温线凸向高纬;寒流经过的海区,海水表面等温线凸向低纬。
(2)对海水盐度的影响: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值要高于同纬度寒流流经的海区,因而等盐度线向盐度数值小的方向凸,寒流经过的海区,等盐度线向盐度数值大的方向凸。
(3)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在寒暖流交汇处以及有上升流的海域,容易形成世界性大渔场,如日本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等。
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分析、讨论、交流、总结,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三、评价学生探究过程,促成学生科学品质
探究式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合作学习中获取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改变了重知识传授,轻学习过程的传统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离不开对探究结果的评价,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评价尤为重要,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探究环节都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予以正确的评价。我在教学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学生思维探讨中出现的诸如读图习惯、思维过程、参与程度等方面的情况,及时、恰当地予以指引、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与爱护,经常给予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提问的习惯,养成愿问、会问,不断提高问的能力。
2、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我特别善于赏识他们有创意的观点;理性的对待他们的“突发奇想” 正确引导、多加鼓励;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及时寻找错误的根源,加以矫正,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探究问题的学科思维深度不够
没有思维深度的“探究题”:学生会因问题的浅显而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这样的探究不可取。
案例:空气的水平运动――风。探究题:产生风的原动力是什么?其特征如何?若只在该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是什么关系?
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书本上都有说明,学生通过自学即可解决,学科思维深度不够,对这些间题最佳的处理方式是设为预习题。对于这个问题,可展示下图进行探究:
探究:该图展示的是_______半球_______(近地面/高空)风。试画出P点空气所受的力。
而对于原理本身的探究教师可设计实验或实践活动,让学生总结归纳出原理与规律。如对于地转偏向的规律:
通过实验和观察:1、向静止的地球仪滴墨水; 2、向自传着的地球仪滴墨水;3、观察长江河床与赞比西河床以及亚马逊河床剖面图。
――探究一: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的变化规律。
展示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图。
――探宾二:南亚夏季西南风的成因。
这两个探究题的设计,既符合认知规律,又能体现学科思维深度,由探究原理规律到应用原理规律,由于未知的知识都处于最近发展区,学生的热情很高,最终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教学探究的生成性不够
有一堂关于农业区位的课:学生通过图片与资料的对比:自己可以发现间题,生成许多向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理应在启发思维、激发生成上多下功夫,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比起能解答一个老师提出 的问题,自己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间题并能得到师生的热烈讨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有一节课是关于“判断方向”的,其中一道探究题,问“在西北地区如何判断方向”,有一学生的答案是 “看云”,教师马上启发学生向预设的答案靠,其实“看云”是有据可依的。还有,问如何根据树木判断方向,有一学生刚说了“在热带雨林……”几个字,教师立刻打断:“不在热带雨林,在中高纬度地区,而且就一裸树。” 其实,在热带雨林中判断方向是非常困难的,因而探究这个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巧妙引导,化解谜团,即使课堂上不能解决:也要鼓励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答案。
三、探究问题的方式的多样性不够
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其探究方式应有区别。课堂教学中“探究”方式应该多种多样的。
1、对于自然地理中原理规律类的知识:宜采取“观察式探究”、“演示式探究”、“实验式探究”或“假设式探究”,进而归纳出原理或规律。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不少抽象的原理和规律,这是地理知识中最具概括性的理性内容,常常以理想化的图式和简洁的语句来表示。教师习惯的教学步骤是先提出地理原理或规律,分析其成因,再举出实例验证。虽然条理清楚,但在这过程中,教师充当了学生学习的代言人,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仅增加学生记忆负担,而且学科能力得不到培养。
观察式探究――如关于地球的普通性特征,可让学生阅读太阳系图及太阳系各行星的物理特征表,或通过多媒体演示,进而自主探究出地球的普通性特征,此所谓观察式探究。教师充分运用地图和图表,引导学生自己从图中获取感性素材,并经过综合分析、比较、判断推 理等智力活动,使观察成果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高中地理教材中大量的图表,是地理学科中的形象、直观的材料,蕴涵着丰富的地理信息,为学生发现问题、探讨交流、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提供了可能。
演示式探究、实验式探究――如地球运动部分,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向学生展示感性材料,也可以通过设计适当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和讨论,使地理原理看得见、摸得着,进而建构起知识,自主形成地理原理或规律。
假设式探究――如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该地理现象的生成因子有很多,且影响程度不同,学生直接探究此类较为复杂的地理问题时,思维往往会遇到障碍。波利亚说:“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有关 问题?一个更普遍的间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比的问题?”因此,可引导学生通过假设式探究来化,“复杂”为“简单”,即先假设只是受首要因子影响,其他因子不影响,然后逐个增加影响因子,不断深人分析从而破解复杂地理问题。
2、对于人文地理原理规律类知识:宜采用“案例式探究”和“观察式探究”。人文地理相对于自然地理部分而言,它更贴近生活,不太抽象,更有时代性。对于所教学的内容,教师要精挑细选案例,既要典型、全面,又要有吸引力。
如农业区位和农业地域类型,这是两块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知识点。我们可以以亚洲水稻种植业为案例:
(1)先交给学生关于水稻生长习性的相关资料;
(2)让学生探究:影响水稻分布的自然区位因素;
(3)让学生探究:研究水稻的理论分布区需要哪些先关的图和资料;
(4)展示我国水稻的实际分布区,让学生探究:影响水稻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四、探究问题呈现情境铺设不够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在分析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要设计有利于激发、启迪学生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境或状态,并由这种情境或状态生化出问题来。教学问题并不仅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更多、更重要的是问题产生的情境,是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思维所 引起的思考或提出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经过思考、质疑、分析、解决问题,逐步完成教学目标。
探究式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多方位、多角度的,向题情境设计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一幅画面、一个演示实验、一件常见的生活实例、一段录像,也可以是一则新闻或是一页网页内容。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情境资源。全国现行的教材版本较多,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各版本围绕课标展示了多姿的素材,这些素材可以成为探究的源泉,教材中的小栏目:例如“导语或前言”、“知识窗”、“思考”、“单元活动”、教材的图表或正文内容等。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教学模式
作为一位年轻的地理教师,我在教学中积极地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于课堂实践活动,去年的一节校内公开课,经过跟指导老师的沟通和准备,终于初步摆脱了新教师通病――“满堂灌”,能够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学习。下面就将这堂课的设计和教学步骤叙述如下:
这堂课学习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第一课时,主要学习锋面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这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含量比较多,若只是老师一味地教授知识点,学生学起来很枯燥,没有理解正确的方法做题准确率会很低。因此,结合导学案教学,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第一部分导入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近日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新闻视频,让学生观察冷锋的移动路径并找出带来什么样的天气。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锋面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部分,让学生结合教材和学案,先自学锋面的特点、冷暖气团的物理性质对比,以及锋面附近出现的天气状况。第三部分,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表格的形式先教会学生怎样分析冷锋的定义、符号、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点和实例。接着让学生按照方法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研究暖锋、准静止锋的特点、对天气的影响,以及冷暖锋的区分方法,并通过表格来对比归纳总结。各小组派代表展示研究成果,并评出最好的一组给予掌声鼓励。第四部分,教师概括总结,分析不足,并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冷暖锋移动时冷暖气团的移动特点以及对天气的影响,利用多种感官刺激加深学生的理解,避免一味地死记硬背。第五部分,达标测试,学生完成学案相关内容,请个别学生上台演板,完成学生纠正,个别不太熟练的学生通过组长的指导,慢慢完成练习。
一、这节课比较满意之处
1.带给学生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堂课的导系生活实际,并没有因为教而教,每个教学环节都追求最大化关注学生的兴趣,使整节课的氛围很好,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动脑思考,积极举手发言,我能从他们的眼神中感觉到他们这节课学习的快乐。
2.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然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本节课把传统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自我探究。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中谈到:“理想的智育,应该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课堂大部分的时间交给了学生,教师只是作为引路人、纠错人和组织者。
3.教会学生方法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面对枯燥复杂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总结。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间的评比,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了学生自己的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最大化避免课堂流于“华丽”的形式,无论是课堂学生活动还是多媒体、导学案的结合,都实实在在落实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这节课存在的问题
1.板书设计还需加强
老师应该在课堂上把本节课主要的知识点罗列清楚,学生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有利于复习和巩固。
2.小组讨论时应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小组讨论时,分组应考虑每组学生的层次是否相近,组内思维较活跃的学生如何发挥作用,以及成绩较差,学习不积极的学生如何在组员的帮助下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学习的信心,如何利用小组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能力等问题,还需教师进一步
思考。
3.老师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及课后反馈
这节课采用的是学案形式,但学习后学生掌握的程度如何不甚了解,这要求教师在课后要通过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以便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好的教育》一文中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合孩子发展规律的教育,是孩子感觉最好的,而不是我们作为教育者以为最好的。”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注重引导学生,创造探究式课堂,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思考问题,从而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时应借助多媒体技术,根据各知识点的不同特点,应用不同的平面或动画技术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选用一些生活事例,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这样能贴近生活,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而且把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赋予课本以鲜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自主、和谐、愉快的氛围,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探索、发现、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50-1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一般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他们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到升华。
因此,不失时机地将探究式教学引入日常的中学地理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培养地理学习能力,会给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活力。
一、体现有效探究性的主体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我们一线教师都认可的一个观点,因此,我们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到关注学生的学和得上。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围绕着学生的学和得来设计、组织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对此,我们的做法是优化设问,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由渐入深、由近及远、层层推进,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学案。
教学案是立足于学生主体式学习的一种“支架式”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把知识准备、问题探究、重难点内容、拓展延伸等教学设计通过学案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知识生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学案有以下优势:1.可以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2.有利于教师把时间投入到问题探究环节,优化教学结构;3.利于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使教学更有针对性;4.操作性强,易于实施等等。
二、创设有效的探究性提问
在探究式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激发创新能力。如教材中涉及到的“全球变暖”、“厄尔尼诺”、“臭氧层空洞”等问题,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搜集材料,课上进行讨论。“全球变暖”有的同学认为是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也有的同学认为是地球气候同期变动所致。有的同学提出“全球变暖”会带来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淹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有的同学提出“全球变暖”可使南极大陆冰雪融化,植物得以生长,海面蒸发加强,水循环更加活跃。教师对教材中已有定论可采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假设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地球上的洋流、植被、气候、自然带会怎样变化?事实证明,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开展有效的探究性讨论
有效的探究性讨论,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题,恰当的指导和帮助。教师通过提问指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引起学生提出种种问题和推测,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相关资料,最后有所发现,得出自己探究的结论。参与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探究知识、探究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
判断讨论内容是否恰当,一是看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二是看这个内容学生是否理解或在科学上是否已成定论,如果某个问题学生已理解或已成定论,而且学生对此确信无疑,那就无法引起学生的探究;三是看所选问题是否有利于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例如:依据你对未来下列各种问题的关注程度,按先后次序排列在金字塔图的方框中,通过谈判、协商与小组同学达成共识,并综合归纳实现未来理想的各种途径,了解目前人类为实现这些前景正在采用的各种方法。
四、重视有效的探究性实践
地理学是最具现实性的学科,从实践中学习、探究地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实践学习法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可以活跃人的思维,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在地理学习中,地图的绘制、气象的观测、地理实验等都可以归结在地理实践学习法里。这里的地理实验并不是一定要在实验室里完成,教室也可以被作为实验室,简单的教具则为实验“器材”。如在讲等压面时,教师可以采取吹气球的形式,让学生思考气球为什么会大起来,如果它的质地均匀可不可以看作是等压面。这样简单的实验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因动力的原因堆积又下沉。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 地理 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K90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272-1
高中地理学科是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倡导高中地理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1]。高中地理进行探究式教学,给够使学生具有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去理解知识、探究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助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运用多种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好的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1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新课程改革倡导高中地理要进行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探究式教学具有指导性、自主性、协同性、建构性的特征,有助于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一,指导性。指导性是在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创设出探究式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进入探究角色;然后教师提出探究式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实时监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第二,自主性。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要进行自主思考和解答,不能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对学生产生的迷惑,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三,协同性。探究式教学不仅要强调学生个体的自主性,还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好的实现问题的探究。第四,建构性。建构性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注重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注重学生建构的主动性以及联系实际的客观性,教师要设置合适的探究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2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2.1注重从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
学生对于熟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较高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较高,接纳能力较强,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地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特别密切的课程,它的实践性比较强,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与已有经验联系紧密的作为地理素材,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实现有效的地理教学。例如,在讲“季风气候”的成因这一课时,如果缺少必要的感性材料,就会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教师就可以列举一些学生熟悉的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北方暴雨一般发生在哪个季节?为什么夏季的时候出经常出现暴雨呢?春季、秋季为什么不会出现呢?这些问题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这也使很抽象、很复杂的理论变得更加直观和简单,也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地理就在生活中。
2.2注重创设问题的情境
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在课堂上,一般都是教师教什么知识,学生才能学到什么知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差。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创设出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更好的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为自己释疑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各种天气灾害或者是天气预报的一些视频资料,学生在看到这些视频后,就会想到什么是台风,什么是寒潮,台风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破坏力等。学生脑海中呈现出以一系列的问题,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探究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就变成了主动学习者,就会取得特别理想的教学效果,更好的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2.3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
高中地理学生由于个人能力、知识水平等不同,不同的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就会碰到各种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理顺思考的思路,使学生更好的进行探究。地图对于地理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善于使用地图,在地图中寻找更多的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影响工业位置的因素这一节时,教师以分析鞍钢和宝钢这两个工业基地为例,让学生通过地图进行探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地图上可以看出,鞍钢靠近附近原料和燃料比较丰富,附近有一座大型的鞍山铁矿,而宝钢附近却没有原料产地,但是它的交通特别发达并且靠近消费市场,因此,学生可以根据地图总结出来,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除了原料和燃料这些因素外,还有交通和市场,接着教师可以用地图来引导学生获取更多的影响因素信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不仅对知识点理解的更透彻,而且还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3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要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