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8篇

时间:2023-07-31 09:21: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汉字和英语的区别,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

篇1

摘要: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不同的表达法和习惯用法的差异,可以追究到更深层次的思维方面的差异,英汉语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莫过于形合和意合的区别。本文试图从形合和意合的角度来分析英语和汉语中造字和构词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了两种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

关键词:形合 意合 思维 构词

[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187-01

引言

语言文化的差异包括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哲学等很多方面,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不同的表达法和习惯用法的差异,可以追究到更深层次的思维方面的差异。英汉语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莫过于意合与形合的区别。

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组织方法,是从意义到具体语言形式的两个既有各自特点又不相互排斥的组词成句途径。形合(hyotaxis)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主要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衔接;意合(parataxis)指不借助于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于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语篇内部连接。申小龙(1992)认为:西方民族注重形式逻辑。强调主客的分离,因此在语言上注重形合,而汉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主客体的融合统一,因而在语言上重意合。

本文试图从英汉造字构词的角度分析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里所体现出来的思维差异的问题,即形合和意合的区别在词根词缀等构词方面的体现。

一、英汉词缀构成对比

英语属于一种拼音文字,英语的符号系统只包含二十六个字母,是形态语言,英语是一种体现逻辑思维能力的语言,其词缀功能主要为表义性词缀作为一种构词手段十分活跃。

英语中的词缀有两类:一类叫“派生性”;另一类叫“屈折性”。派生性词缀是一种与某个词根结合在一起时改变该词的词性或词义的粘着性语素,如后缀-ly改变词性,前缀dis-改变词义;屈折性词缀是一种既不改变词性也不改变词义,只起一种语法作用的粘着性语素,如动词的进行时态后加ing,复数名词后加-s。

英语中抽象名词多,汉语中具体名词多。英语中有一整套表达抽象思维的方式,使用大量抽象名词便是其一。英语中的抽象名词大多是通过虚化手段,即通过加词缀,尤其是后缀,从其他词类派生而来。比如,表示抽象名词:-ship hardship,leadarship,friendship,ladyship,和-hood manhood,motherhood,neighborhood,childhood。

而汉语中的名词,除了哲学上的名词之外,只能指称具体的东西,而且可以说五官所能感触的。现代汉语的一些抽象词尾大多来自外来语。英语说明性词语多,汉语形象性词语多。绝大部分英语具有说明性和功能性,极少具备形象性。而许多汉语词都具备形象性。

汉语词缀是一个严密性与开放型相互对立和统一的系统。从文字系统上看,汉语属于表意(ideographie)文字,汉字四四方方,字形与字义有很大的关联和统一。汉字,汉语词中沉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意合是汉字词的灵魂。汉字有四种造字法,其中“会意”和“指事”是典型的意合。比如,会意字“灾”,火在房子底下,意合为房子失火,表示“灾难”义,非常生动形象。再比如会意字“从”,由一前一后的两个“人”构成,意合为一个人跟着一个人,表示“跟从”义,同样生动贴切。象形字“日”,“月”,每个字所有笔画合起来就是该字所表达的客观实体的形状,也是一种意合。形声字的形旁也表意,比如“岗”,“岭”,“崩”都有“山”作形旁,表示它们都与“山”有关,这也是一种意合。

二、意合与形台的构调方式对比

汉语是分析型语言,不会像英语名词那样改变自身的形式变为复数,汉语动词也不会改变自身的形式表示过去,现在进行,将来,完成和被动等。中国人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英美人逻辑思维比较发达。而汉语主要依赖意义的内在衔接,形成一种隐约的意义脉络。

比较一组汉英对应的词语:牛-ox,公牛-bull,母牛-COW,小牛-caff,牛肉-beef这五对词语,汉语只有“牛”是单纯词,其余都是合成词,英语则都是单纯词。这中合成词和单纯词的区别说明了汉民族在形成这五个词所表达的概念时,只有“牛”是初始概念,其余都是用两个现成的概念作为元素合成的新概念。而英语则都是初始概念。汉民族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既注意了事物的特性,又注意事物类属的共性和事物间的联系,而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则强调事物的个性和差异。

而汉字的构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也是靠意合组合在一起的。比如“夏至”,“夏”是“夏天”,“至”是“到”,“夏”和“至”意合为“夏天到”,表示一个节气。现代汉语绝大多数的合成词都是靠它们的语素意台而成的。比如“房奴”,指因买房向银行贷了很多钱,每月把收入的大部分还银行贷款,而且还要还十年甚至三十年的人。“房奴”由“房”和“奴”两个语素构成,意台为“房子的奴隶”,生动形象地指代了这种人,这种构词就是利用了意合法。再比如:单身族,上班族。工薪族,打工族,炒族,边缘群体,消费者群体,读者群体,弱势群体,吸毒群体,白领群体,球迷群体,“族”和“群体”两个词构成的新词的应用说明了汉民族人重综合,重归纳的思维特点。

篇2

关键词:汉字体系;性质;构形原则;表意文字

中图分类号:H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151-02

自20世纪以来,关于汉字性质问题的讨论一直未曾间断,但迄今为止,仍众说纷纭,没有达成共识。

应该说,作为自源文字之一的汉字,在其产生之后的漫长发展、演进和完善过程中,一直都能很好地记录汉语,二者之间也有着良好的适配性。按理说汉字作为客观存在的符号体系其性质也应该是确定无疑的,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之所以对这个问题各家观点莫衷一是,除了汉字本身的复杂性为其定性客观上增加了难度之外,各家在进行讨论时对于界定标准认识的不一致、术语理解和使用的混乱、出发点和立足点的不同、个人所依据的理论框架的差异等主观因素也是形成不同结论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汉字性质问题讨论时,首先要做的前提工作就是对这些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的内涵划定,只有基于此的讨论和判定才有可能达成使众家信服的一致结论。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那就是,既然讨论汉字的性质问题,我们应以客观存在的历时与共时两个维度的汉字体系的整体状况为依据,即既要排除对汉字性质的分阶段断代分析,也要排除只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汉字体系中的一部分做局部研究。因为无论是隔断古今汉字之间联系的做法,还是切分整体做局部研究的做法,都不能使我们正确地把握具有历史传承性和沿革性的汉字体系的总体和根本特征及其与其他文字体系的本质区别,而这些都会最终抹杀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试图对客观存在的整个汉字体系作综合判断分析,以期从全局角度找出贯穿其发展演变过程的一条“性质”红线。

众所周知,“无论哪种文字,总具有形体、音读和意义这三种要素”,但只有形体是文字本身所独有的,至于字音和字义,却都是由它所记录的语言赋予的。因此,任何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必然既有音又有义,在这点上它们之间并无区别。而讨论某种文字体系性质的过程,却应是从探源的角度去推求字形结构的来源和造字之初的理据,从而说明人们是用什么方法创制出形态各异的符号来记录语言的音和义的过程。可见,这应是一个动态还原回溯的过程,目的是归纳文字创制初始阶段的造字之法。而如何造字与文字的任务密切相关。有史以来文字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都是文字怎样去记录和表达语言——即文字记录语言的主要方式,也称构形原则。语言的外部形式语音及意义内容语义在客观上决定了文字的构形原则只有两种方式:一是根据语言的语音来构造文字形体,二是根据意义来构造形体。“文字通过这独有的两种方式中的哪一种来记录语言是文字体系划分的标志,也是区分文字根本性质的基本原则。构形原则相同则属同一文字体系,构形原则不同则属不同体系,构形原则改变构成文字体系的变迁,体系变迁的轨迹就是文字性质变化的历史”。这是我们进行文字体系划分及汉字定性时要一以贯之的根本标准,一旦背离了这个方向,任何结论最终都是站不住脚的。

最早将汉字定性为表意体系的文字的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说:“(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的体系。一是表意体系。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一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字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二是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摹写下来。”他将汉字定性为表意文字,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依据汉字记录语言音义两要素中的哪一个要素,这种最高层次、穷尽性的、科学的分类,最能体现汉字与其他文字体系之间的本质区别,也最能揭示汉字体系的根本属性。索绪尔所谓的“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这些文字体制概念的逻辑范畴是从造字原则、造字方法的角度来界定的。澄清这一命名术语的内涵,对于我们进一步论证汉字的表意性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据此,我们可以概括索绪尔所说的“表意体系”的文字是指这样一种文字体系:其将依附于语音的语义在语素、词、词组或句子等各层次上划分出相应的语义单位,然后创制出一定的符号,即意符去记录它们。以意符为单位构成文字的,便是表意文字。而“表音体系”的文字是指这样一种文字体系:它产生的前提是对语音的分析,将语音分析出音素、音节或更大的语音单位,然后创造出一定量的符号,即音符去记录其中某一特定层次的语音单位。音符为字母的,是字母文字;音符为音节的,是音节文字。根据这个划分标准,我们可以大致对目前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几种文字体系作一个静态的现时分析,来看看此标准在文字体系划分时所体现出来的本质区别作用。

比如,英文被认为是典型的音素文字,因为其用专用音符来记写英语中的语音单位,比如用“b”记录[p]音位,而[p]音位也只能用“b”来记录,排除个别特殊现象,基本上一音一符,一符一音。日语是典型的音节文字,一个假名表示一个音节。在掌握了这两种文字的发音和拼读规则之后,一个人即使不知道某个英语词或日语词的确切意思,也基本能读出来,或者听到一个生词后也基本可以记下它的形体来。汉字则不同,其在整字这个层面和语言的意义发生关系。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是和音发生关系呢?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最初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渐渐将“天上的太阳”这个意义用任意约定俗成的“ri”这个音来表示。随后人们产生要将“天上的太阳”这个意义记录下来以便达到超越时空传播的目的这个想法。在这个动机的推动下,人们根据生活经验,画一个象征太阳轮廓的圆圈内加一点“”来表示“天上的太阳”这个意义。这个有了意义的图画形式,进而跟语音“ri”联系起来了。但凡有些生活经验的人,看到这个图画形式第一反应就是其跟实际生活中太阳形象的相似性,也就是说首先联想到的是“天上的太阳”这个意义,而不是“ri”这个语音。如果当时约定“天上的太阳”这个意义为“yang”音,人们也会自然将图画形式“”读为“yang”音,但绝不会看到图画形式“”首先把它跟地里耕作的牛或者其他与之在外形上相似性很小的事物联系起来。这说明,在造字之初,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中的语义的,随后,才按照约定的习惯被人们赋予了各种读音,成为音义结合体。这个阶段可以被称为形符阶段或据意绘形阶段。早期甲骨文、金文大多是以这种直观方式构形的。之后字符的象物性逐渐淡化,由象形转化为表意符号,通过意符的不同组合手段构形,直接把意义信息带进字形,靠字符意义的累积来体现构意,我们称之为形符的意化阶段。六书中的会意字便是义符一次性平面组合所构成的合体字。随后随着汉语表达功能的不断丰富和扩展,文字假借现象、词义引申现象的不断增多,汉字就不可避免地要孳乳以便满足以形别义的需要。而早期的形声字就是顺应这种需要产生的。比如“辟”与“避”、“僻”、“譬”、“嬖”的关系就是这种文字孳乳过程的生动写照。但其所谓的“声符”原是借本来既有音又有义的现成文字充当的,本质上是地道的义符,只是这些义符由于社会的约定,与语言中某个词语的音有了固定的联系,因而在通过追加义符而造的合体字中,人们对其声音的认识在先,于是才有了示音的作用。但其实质是由源字直接转化成的,其示源功能才是最本质的。可见,形声字中声符的示音功能---“通过它独立成字的语音与由它构成的形声字的语音之间的音同或音近关系来提示形声字的读音”是在其根本示源功能的影响下衍生出来的,是一种辅助标音功能。后来人们在对这类合体字习得和使用的过程中,对其结构进行静态的描写和分析,总结出“义符+声符”的构形机制,并进一步发展为“形声拼合”的造字方法,这成为后期形声字的主要构形原则。但由于受到早期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类推影响,后期形声字的声符也往往会较自觉地选用那些具有示源功能的字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形声字的声符在本质上是示源的,其示源功能是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示音功能是次要的,是由示源功能派生出来的附带功能,是示源功能造成的一种客观结果。这些“声符”本身与汉语的语音并无必然的联系。有人将现代汉字定性为意音文字或表音文字,显然是流于对形声字声符性质作用认识的表面和模糊。“从形声字的构成分析,正是由于形符和声符各自都有着区别功能,同形符的字用声符来区别,同声符的字用形符来区别,在这双重的区别之中,使汉字实现了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构形系统,这也正是汉字顽强地坚持其表意性的表现所在”。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汉字体系的定型,并未改变汉字的基本性质,只是使表意体系的文字进入一个更高的新阶段。贯通汉字的构形史,我们便不难发现,形声造字法是适应区别意义的需要而产生的,声符是别义的,而不是专门为了表音而创制的;恰恰是形声造字法,瓦解了汉字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表音趋向”。根据某些学者的观点,汉字表音趋向的主要表现是同音假借。但如果从较客观的角度看,假借作为造字之后的用字之法,其本质借的还是表意文字,并非汉字的本源,其的记音性属于文字的使用问题,与汉字的功能无关,并非造字之初的理据。即使按照许慎的观点,将假借归为造字之法,但随后“假借转化为形声,恰恰说明汉字系统对纯粹的音化符号难以接受;而增加义符,正是它坚持自身表意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认为汉字的性质在形声字出现后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纵观汉字构形发展史,其根本构形原则——据意构形、提示语义的造字之法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我们将汉字命名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是大体合理的,能够概括汉字体系与其他文字体系的本质区别特征。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篇3

关键词:文字;汉字字形;拼音文字;文化传承;动词;时态;时间传递;空间传递;差异

文字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对语言的交际作用起着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和发展,有声语言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类社会为了更好地彼此交流和文化传承,在劳动的催化作用下,人类自身进化的强烈需要,依附于语言的文字产生了。语言的声音信息转瞬即逝,很难保存下去。可是,如果将其转化为视觉信息的话,文字就克服了这一缺陷。这也是文字能够成为传承文化主要载体的重要原因。但是,中西文字有很大的差异,这在许多方面都表现了出来。汉字是表意文字,西方文字是拼音文字。这是大家公认的二者最明显的区别之一。表意文字的汉字是由不同的笔画在一定的平面上通过横向和纵向同时展开组合而成的,汉字也因此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形式。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内外结构,半包围结构。这些不同的结构形式和汉字笔画的组合顺序一起构成了汉字的结构形式美,富有变化但又不失有规律可循。拼音文字是通过拼音字母的线性排列而成的,组合顺序虽然有规律可循但显得单调,不如汉字那么丰富。这是表意的汉字和拼音文字在外观上呈现出来的不同。但是,不管是汉字还是西方的拼音文字,它们都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显著的标志。自从有了文字,人类语言就把转瞬即逝、难以储存和捕捉的声音信息转化成了可延时、可储存、可看见的视觉信息,并且被记录下来,这样语言和文字所承载的内容——文化就被传承了下来,并且可以迅速穿越时空进行传播,使人类社会的交际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人类文化得以积累和保存,同时也得以很好的传承。汉字和西方的拼音文字外观上的差异并没有抹杀它们传承人类文化的巨大作用。

汉字本身也记载自身字体的演变过程,这是一个由繁到简的缓慢而渐进的变化过程,也是自身字体的传承过程。它不是一下由一种字体跨越到另一种字体,也没有在演变的过程中出现断裂现象。新旧字体的磨合与并存,特殊场合不同字体的同时出现也是客观的需要。虽然现代汉字中有些字体已经基本不用了,但是这些字体所承载的文化通过新的字体传承了下来,而且有些从正式场合消失的字体虽然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但是可以作为书法艺术来欣赏从而加以保存。作为拼音文字应该没有这么明显的字体演变过程。因此关于笔文化和字体的演变文化就没有汉字丰富。当然,语音的演变是不可避免的。

文字是一种符号,一种书写符号。不管是汉字还是西方的拼音文字,这种书写符号均可以看做是起源于图形的。不同的是,当图形还没有与声音符号建立直接的联系时,它的语音形式没有与一个个确定的书写符号对应起来,而仅仅和图形所表示的概念直接联系。处于这个阶段的文字和生活中的言语依然是两套独立的代表概念的符号系统。汉字就属于这种情况。而西方的拼音文字,其书写符号和相应的词的声音是对应的,这样的文字就是属于表音系统了。由于这种鲜明的差异,长久以来,不仅西方人认为拼音文字优于汉字,就连中国人自己也认为汉字在文化传承中不如拼音文字方便和优越,想抛弃汉字表意的特点而主张实行汉字拼音化。拼音文字见形知音,听音知行,这种特点非常利于学习,而汉字就不同了。同样的语音形式,有许多不同的汉字书写形式,没准就会写错;同样的书写形式,有不同的语音形式。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语境加以辨别,从而降低汉字的这种特点带来的不利因素,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文字特点确实会加剧学习的难度,使许多人特别是外国人望而却步。读书学习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学习的巨大难度加剧了文化传承的困难,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交流以及其它方面的交流。当然,如果我们只是站在西方拼音文字的角度来和汉字比较和审视,也许觉得汉字阻碍了文化传承,或者不利于文化传承。但是换一个角度,情况就不一样了。

篇4

[关键词] 河南方言;j、q、x;发音规律;舌尖齿音;舌面前音

[中图分类号] H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4)01-78-2

1 前言

河南省有一亿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因此河南话是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方言之一。

河南话属于北方方言,与普通话比较接近。有研究指出:河南话与普通话的发音主要是声调不同,而且有规律可循,即普通话的一(平)、二(上)、三(去)、四(入)声读做二(上)、四(入)、一(平)、三(去)声,就是河南话,见表1。

但是据我研究,普通话与河南话的差距不仅仅在音调上,河南话在很多字的声母发音上还与普通话不同。特别是一些以j、q、x为声母的汉字读音会由舌面音变为舌尖音,而这些读音是用汉语拼音无法标出的。象词语“积极”两个字汉语拼音同为“ji”,但两者声母发音不同,“积”为舌尖音,“极”为舌面音。“漆器”,汉语拼音同为“qi”,但两者声母发音不同,“漆”为舌尖音,“器”为舌面音。“嬉戏”,汉语拼音同为“xi”,但两者声母发音不同,“嬉”为舌尖音,“戏”为舌面音。

我们从几个示例中可以看看发音的差别:

例一、《校园初秋》

初秋七月兰蕉鲜,清新菊香泻校园。

积极进取勤学习,齐心协力且向前。

此诗中有共有21个字的声母为j、q、x,其中只有“菊、香、校、极、勤、协”六个字的声母发音同普通话,为舌面音;而“秋、七、蕉、鲜、清、新、泻、积、进、取、习、齐、心、且、前”15个字在河南话中读作舌尖音。

例二、《熙戏犀》

西溪犀,喜嬉戏。席熙夕夕携犀徙,席熙细细习洗犀。犀吸溪,戏袭熙。席熙嘻嘻希息戏。惜犀嘶嘶喜袭熙。

这篇文章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赵元任先生所作,全篇古文汉字声母都是“x”,但用河南话读,则有两个读音。其中“溪”、“喜”、“戏”、“吸”、“希”读作舌面音“xi”;而“西”、“犀”、“嬉”、“席”、“熙”、“夕”、“徙”、“细”、“习”、“洗”、“袭”、“息”等在河南话中则是读为舌尖音。

例三、《唧唧鸡》

唧唧鸡,鸡唧唧,几鸡挤挤集机脊。机极疾,鸡饥极,鸡冀己技击及鲫。机既济蓟畿,鸡计疾机激几鲫。机疾极,鲫极悸,急急挤集矶级际。继即鲫迹极寂寂,继即几鸡既饥即唧唧。

这篇文章同样是国学大师赵元任先生所作,全篇古文汉字拼音都是“ji”,用普通话读是一个音,但用河南话读,则有两个读音。其中“鸡、几、机、极、饥、冀、己、技、击、及、蓟、畿、计、激、悸、急、矶、级”的声母读音同普通话,为舌面音;而“唧、挤、集、脊、疾、鲫、既、济、挤、际、继、即、迹、寂”的声母在河南话中则是读为舌尖音。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河南话中声母为“j、q、x”的读作舌尖音的字有很多。那么,这些字究竟有多少?这些字的发音特点是什么?既然汉语拼音无法标出其发音,能否用国际音标来准确标记?这种发音方法有没有可取之处?本文将尝试进行研究和探讨。

2 对以“j、q、x”为声母的汉字的统计分析

经过统计,以j、q、x为声母的常用汉字共有881个,其中在河南话中读舌尖音的有267个,约占30.3%。

2.1 对以“j”为声母的汉字的统计分析

经过统计,以“j”为声母的常用汉字共有331个,其中在河南话中读舌尖音的有85个,约占25.7%。见表2:

2.2 对以“q”为声母的汉字的统计分析

经过统计,以“q”为声母的常用汉字共有233个。其中,在河南话中读舌尖音的有54个,约占23.2%。见表3:

2.3 对以“x”为声母的汉字的统计分析

经过统计,以“x”为声母的常用汉字共有318个。其中,在河南话中读舌尖音的有128个,约占40.3%。见表4:

3 对以“j、q、x”为声母的汉字在河南话中的发声方式研究

在汉语拼音中,舌尖音有d、t、n、l、z、c、s。在河南话中,如何将“j、q、x”为声母的汉字发为舌尖音呢?与d、t、n、l、z、c、s有什么不同呢?

3.1 发音部位研究

经过总结,“积”、“七”、“西”等一部分以j、q、x为声母的汉字在河南话中的发音方法类似于舌尖前音z、c、s,发生时舌尖都会发出强烈的震动。不过二者发声方法还是存在明显的区别的。z、c、s的发声方法是舌尖和上齿背形成阻碍,舌尖抵住下齿背。而j、q、x在河南中发声方法是上齿和下齿稍抵舌尖,舌尖与上齿和下齿间未完全咬住,而是有一道缝隙。其中j、q的发声和舌面音的发声方法有所区别,方法是将舌面前部和上齿根部形成阻碍而不是与硬腭中部形成阻碍,因此将j、q的发音定义为舌尖齿舌面前音;而x的发声不用到舌面,因此将x的发声定义为舌尖齿音。

3.2 发音方法研究

河南方言中j、q发音过程,起始时,上齿与下齿咬住舌尖,使上齿、下齿、舌尖三个发声部分完全闭合,阻住气流,然后逐渐放开,上齿、下齿分别与舌尖形成一条细缝,气流从缝隙中流出。舌面前与上齿根由完全闭合到逐渐松开,因此,j、q的发声类似于普通话中的塞擦音。x的发音则是上下齿与舌尖的靠近,舌面前与上齿根逐渐靠近,因此类似于普通话中的塞音。

总之,河南方言中j、q、x的发声蕴含两个关键点:一是区别普通话中j、q、x的发声,即是舌面前部与哪个部位形成阻碍;二是区别普通话中,z、c、s的发声方法,即是在发声过程中舌与齿的关系。

4 发音音标标注研究

经研究,在河南方言中,j的舌尖音读音是普通话中z和j的“合体”,q的舌尖音读音是普通话中c和q的合体,x的舌尖音读音是普通话中s和x的合体。那些以“j、q、x”为声母却在河南话中读作舌尖音的汉字无法用汉语拼音准确标记。那么,能否以国际音标来标记读音呢?

同英语发音比较,河南话中“x”读舌尖音时可以找到对应的发音,用国际音标读为[θ]。如河南话中汉字“习”的发音和英文单词“see”的发音一模一样,用国际音标读为[θi:];“心”的发音和英文单词“thin”的相似,用国际音标标记为[θin:],只是声调是二声(上声)。但是同英语发音比较,河南话中“j、q”读舌尖音时找不到对应的发音。但可以用国际音标标出,j为[ts?]、q为[ts?']。

通过这种方法的归纳和总结,能得出河南方言中辅音声母j、q、x的国际音标方案注音方法,即:j[ts?]、q[ts?']、x[θ],表5如下:

5 研究创新点及意义

本文对以j、q、x为声母但在河南话中读作舌尖音的汉字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从生理结构上对其发声部位、发声方法进行了分析。本文在国内首次详细统计了以j、q、x为声母但在河南话中读作舌尖音的汉字;创造性的重新定义了j、q、x两种发声方法,即舌尖齿舌面前音与舌尖齿音;并标注了其国际音标。

本研究准确标记了河南方言中发音最具有特色的发音,对于保护河南方言、保护民族文化有很深远的意义。方言传承者一个国家、一个地域的历史和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应当将方言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6 展望和建议

本研究发现,那些以“j、q、x”为声母的汉字读作舌尖音时很具美感、很动听,使得汉语的表述更加清楚,减少了歧义。因此建议在普通话中采用这种发音,丰富完善汉语拼音的发音体系。

建议推行普通话教育中应适量加入地域性的方言教育,这样既能使大量非物质文化后世有传,又能使语文的教育丰富多彩。

篇5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中文信息处理的主流技术,尤其是几个重要的部分,即n元模型、语音识别和句法分析技术。 

 

一、中文信息处理的特点 

(一)汉字的特殊性 

我们都知道,英语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就是其字母数量有限,因而可以很容易的进行输入输出以及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而中文的汉字则数量庞大,且字形相对复杂,这就给汉字的编码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因此我们根据汉字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不同要求对汉字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编码,总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案,即汉字输入编码,汉字标准编码,汉字内码和汉字形码。 

(二)书面汉语的特殊性 

汉语的另一个特征是在书面表达中,词语和记号之间没有明显的分隔标记,这就使自动分词在书面汉语分析中成立一个难题。分词需要将连续的字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有序的组合,比较英文我们会发现,英文单词之间都是用空格来做分隔符,而中文则是习惯通过字、整句以及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而这其中的一个难点就是对词语的划分,我们都知道,英语中也有短语划分的问题,但是由于中文的词语远比英语的数量和范围要庞大,因而处理起来更为困难。 

(三)汉语语音的特殊性 

在语音方面,汉语的特征是音节结构相对简单,音节划分界限比较清晰,但是声调和变调是中文与英文的显著区别,因而在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方面来讲这是一个劣势,但是总体上来说汉语语音的处理比之其他方面来说还是相对容易的。 

(四)汉语语法的特殊性 

在语法方面,汉语词汇的句法功能相对来说难以判断,这与英语语言上的多变形态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汉语主要依靠词序和虚词来表达不同的含义,因此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句法,就特别容易产生歧义,因此汉语语句自动分析这一重要技术是一项难以攻克的技术。 

二、中文信息处理的若干技术 

(一)n元模型 

设wi是文本中的任意一个词,如果已知它在该文本中的前两个词wi-2w-1,便可以用条件概率p(wi|wi-2w-1)来预测wi出现的概率。这就是统计语言模型的概念。一般来说,如果用变量w代表文本中一个任意的词序列,它由顺序排列的n个词组成,即w=w1w2。。。wn,则统计语言模型就是该词序列w在文本中出现的概率p(w)。利用概率的乘积公式,p(w)可展开为:p(w)=p(w1)p(w2|w1)p(w3|w1 w2)。。。p(wn|w1 w2。。。wn-1)不难看出,为了预测词w n的出现概率,必须知道它前面所有词的出现概率。从计算上来看,这种方法太复杂了。如果任意一个词wi的出现概率只同它前面的两个词有关,问题就可以得到极大的简化。这时的语言模型叫做三元模型(tri-gram):p(w)≈p(w1)p(w2|w1)∏i(i=3,。。。,np(wi|wi-2w-1) 

符号∏i i=3,…,n p(…)表示概率的连乘。一般来说,n元模型就是假设当前词的出现概率只同它前面的n-1个词有关。重要的是这些概率参数都是可以通过大规模语料库来计算的。比如三元概率有p(wi|wi-2wi-1)≈count(wi-2wi-1wi)/count(wi-2wi-1)式中count(…)表示一个特定词序列在整个语料库中出现的累计次数。 

(二)语音识别 

语音识别的最终目标是使人类与计算机之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交流,使机器听懂人类的语言,并及时的做出准确的反馈。语音识别技术包括了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概率论和信息论、发声机原理和听觉原理、人工智能等主要内容。语音识别技术主要包括特征提取技术、模式匹配准则和模型训练技术3个方面,另外还涉及到语音识别单元的选取,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通常采用的是以音节为识别单元。另外,在特征参数的提取技术方面,由于语音符号中含有大量的信息,它们通常被称为声学特征。特征参数是决定语音识别质量的关键技术,因此我们应该极可能的采集所要传播语言的语义信息,剔除掉说话人的个人信息干扰,这样才能保证特征参数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三)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是以汉语的语法特征为分析方法,对句子、段落中的短语结构树进行各个句子成分关系的分析,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句子中所有的单句,每个单句在句法中的作用是什么,在单句以上更大的语法结构是什么,句子中的短语或词组类型是什么,在句子中起了什么作用,最后,所有这些成分是如何有机组合或附着在整个句子中的,这些就是句法结构分析的主要内容,这叫做线图分析法。值得说明的是,英语语言结构中主语必须置于谓语之前,否则所表达的意思就完全变化了,当然,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倒装句结构中这种情况还是普遍存在的。这一点是与汉语有着显著的区别的。 

三、结语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语言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旨在对中文的音、形、义等输入计算机,进而进行必要的信息加工与处理,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了计算机科学、信息学、声学等大量学科的交叉知识。具体来说,语言信息处理是将自然语言的各个部分,包括词语、句子、段落以至篇章进行文本、声音和图像各种方式的信息化加工,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输入输出、压缩、存储以及检索等等各项处理。我们都知道,自然语言是我们日常最重要的交流沟通工具,是人类进行思维活动、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因此语言信息处理这种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专门分析了利用计算机处理中文信息,即汉语信息处理技术,希望本文能够对同行们有所启示,还望能够多多交流学习,更好的完善这项技术。 

 

参考文献: 

[1]曹邦伟,高传善.计算机与信息处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论文关键词:信息处理 N元模型 语音识别 句法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中文信息处理的主流技术,尤其是几个重要的部分,即N元模型、语音识别和句法分析技术。

一、中文信息处理的特点

(一)汉字的特殊性

我们都知道,英语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就是其字母数量有限,因而可以很容易的进行输入输出以及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而中文的汉字则数量庞大,且字形相对复杂,这就给汉字的编码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因此我们根据汉字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不同要求对汉字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编码,总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案,即汉字输入编码,汉字标准编码,汉字内码和汉字形码。

(二)书面汉语的特殊性

汉语的另一个特征是在书面表达中,词语和记号之间没有明显的分隔标记,这就使自动分词在书面汉语分析中成立一个难题。分词需要将连续的字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有序的组合,比较英文我们会发现,英文单词之间都是用空格来做分隔符,而中文则是习惯通过字、整句以及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而这其中的一个难点就是对词语的划分,我们都知道,英语中也有短语划分的问题,但是由于中文的词语远比英语的数量和范围要庞大,因而处理起来更为困难。

(三)汉语语音的特殊性

在语音方面,汉语的特征是音节结构相对简单,音节划分界限比较清晰,但是声调和变调是中文与英文的显著区别,因而在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方面来讲这是一个劣势,但是总体上来说汉语语音的处理比之其他方面来说还是相对容易的。

(四)汉语语法的特殊性

在语法方面,汉语词汇的句法功能相对来说难以判断,这与英语语言上的多变形态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汉语主要依靠词序和虚词来表达不同的含义,因此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句法,就特别容易产生歧义,因此汉语语句自动分析这一重要技术是一项难以攻克的技术。

二、中文信息处理的若干技术

(一)N元模型

设wi是文本中的任意一个词,如果已知它在该文本中的前两个词wi-2w-1,便可以用条件概率P(wi|wi-2w-1)来预测wi出现的概率。这就是统计语言模型的概念。一般来说,如果用变量W代表文本中一个任意的词序列,它由顺序排列的n个词组成,即W=w1w2。。。wn,则统计语言模型就是该词序列W在文本中出现的概率P(W)。利用概率的乘积公式,P(W)可展开为:P(W)=P(w1)P(w2|w1)P(w3|w1 w2)。。。P(wn|w1 w2。。。wn-1)不难看出,为了预测词w n的出现概率,必须知道它前面所有词的出现概率。从计算上来看,这种方法太复杂了。如果任意一个词wi的出现概率只同它前面的两个词有关,问题就可以得到极大的简化。这时的语言模型叫做三元模型(tri-gram):P(W)≈P(w1)P(w2|w1)∏i(i=3,。。。,nP(wi|wi-2w-1)

符号∏i i=3,…,n P(…)表示概率的连乘。一般来说,N元模型就是假设当前词的出现概率只同它前面的N-1个词有关。重要的是这些概率参数都是可以通过大规模语料库来计算的。比如三元概率有P(wi|wi-2wi-1)≈count(wi-2wi-1wi)/count(wi-2wi-1)式中count(…)表示一个特定词序列在整个语料库中出现的累计次数。

(二)语音识别

语音识别的最终目标是使人类与计算机之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交流,使机器听懂人类的语言,并及时的做出准确的反馈。语音识别技术包括了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概率论和信息论、发声机原理和听觉原理、人工智能等主要内容。语音识别技术主要包括特征提取技术、模式匹配准则和模型训练技术3个方面,另外还涉及到语音识别单元的选取,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通常采用的是以音节为识别单元。另外,在特征参数的提取技术方面,由于语音符号中含有大量的信息,它们通常被称为声学特征。特征参数是决定语音识别质量的关键技术,因此我们应该极可能的采集所要传播语言的语义信息,剔除掉说话人的个人信息干扰,这样才能保证特征参数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三)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是以汉语的语法特征为分析方法,对句子、段落中的短语结构树进行各个句子成分关系的分析,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句子中所有的单句,每个单句在句法中的作用是什么,在单句以上更大的语法结构是什么,句子中的短语或词组类型是什么,在句子中起了什么作用,最后,所有这些成分是如何有机组合或附着在整个句子中的,这些就是句法结构分析的主要内容,这叫做线图分析法。值得说明的是,英语语言结构中主语必须置于谓语之前,否则所表达的意思就完全变化了,当然,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倒装句结构中这种情况还是普遍存在的。这一点是与汉语有着显著的区别的。

三、结语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语言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旨在对中文的音、形、义等输入计算机,进而进行必要的信息加工与处理,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了计算机科学、信息学、声学等大量学科的交叉知识。具体来说,语言信息处理是将自然语言的各个部分,包括词语、句子、段落以至篇章进行文本、声音和图像各种方式的信息化加工,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输入输出、压缩、存储以及检索等等各项处理。我们都知道,自然语言是我们日常最重要的交流沟通工具,是人类进行思维活动、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因此语言信息处理这种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专门分析了利用计算机处理中文信息,即汉语信息处理技术,希望本文能够对同行们有所启示,还望能够多多交流学习,更好的完善这项技术。

参考文献:

[1]曹邦伟,高传善.计算机与信息处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日语语音 标记法 语法 语言使用 日英汉比较

很多懂点日语的人或许都有这样的经历:稍微说了句「いいお天ですね(今天天气不错啊)之类的,或者和日本人打了个招呼,就会受到对方的赞美:「日本が上手ですね(您日语说得不错啊)。很多情况下,这种恭维本是出于好意却适得其反。因为人家才说了片言只字,你就赶紧奉上赞叹,这不是低估了别人的语言学习能力吗?或者就是过于夸大了日语学习的难度。

我们很多人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学习英语和汉语,我们不是语言专家,但必须承认,在教授与学习某种语言时确实存在一些窍门。通过阐明那些看似困难却“易于理解的”窍门会使得语言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如果明白某种语言的总体特点学起来就会容易很多。相对来说,日语其实并不难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特点吧。

先说语音。

日语的基础是五十音图,翻开任何一本初级教材,最先看到的学习内容就是五十音图。这个图表用假名和英文字母给出了日语中使用的46个音节。英语单词由英文字母表中的字母排列而成,日语则由假名排列而成。五十音图就是所有的假名,假名是音节文字,每个假名都由一个元音或辅音+元音组合而成。日语里只有5个元音:あ(a)、い(i)、う(u)、え(e)、お(o)。元音和辅音结合时通常放在后面,只有假名ん(n)是个例外。五十音图的横行叫做“ア(a)”行,“カ(ka)”行,“サ(sa)”行,诸如此类。每一行又分为5段:“ア”段,“イ”段,“ウ”段,“エ”段,“オ”段,十分简单、明了、整齐的表格。

还有浊音表和拗音表,另外,为了接近外语如英语的发音,增加了像“ディ”和“ファ”这样的假名组合(如“ディ―リング(dealing)”和“ファイト(fight)”)。看起来似乎很多,但它们都是前表中某些假名的结合,所有的假名都可以在五十音图表中找到,并不需要学习新假名。这就是所有日语的发音。

日语语音有如此严格、清晰、简单的规则,所以拼写也很简单。假名“あ”和语音“a”完全一致。不管它单独使用还是组合使用(如あめ(ame雨)、あさ(asa早上))读法仍旧是a。只有两个例外“は”(作助词读ha或wa)和“へ”(作助词读e或he)。相比之下,英语的字母与其发音就很不一样。英文字母a有很多读音,如apple,already,any,apartment和age中的a各有不同的读音,所以是无法读出一个字母的。汉语中汉字通常只有一种读音,记住字的发音就能读词和句子,但是要记住所有的汉字是很困难的。汉语拼音对拼读汉字很有帮助(如朝chao),但只是辅助工具。而日语里最奇妙的就是文字和语音的结合。

因此,只要记住假名的发音然后挨个读出每个字的假名,你就能够念出任何词和句子。同样,当你听到一个陌生的词时,可以通过读音从字典中很容易就找到该词的含义,因为字典是按照五十音图来查词的。

再说表记方法。

日语的标记体系兼有表意文字(汉字)、音节文字(假名)、音位文字(字母)。假名和字母不难掌握,汉字对于中国人来说至少也不用像西方人那样“照葫芦画瓢”了。日语汉字很多都有多个读音,要在短时间内掌握绝非易事。不过,可以先不纠缠于汉字学习。因为只用假名也完全能跟日本人交流。

但是书籍、报纸以及路标都使用了汉字,所以学习一些汉字也很有必要。实际上也不用学过多的汉字。日本政府1981年颁布的“常用汉字表”收字1945个。据统计,掌握其中重要的1000字就可以理解90%的阅读内容。还可以暂仅学习汉字的含义。这意味着什么呢?比方说,英语里你也能明白一个词的意思,却并不能准确读出来。汉字也一样,就是说,能正确地读出和理解其含义可以暂时分离。

仅从理解词义的角度来看,由于日语汉字来源于中国,所以同一个词汉字比英语更好理解也更容易记忆。如:one(一)、two(二)、three(三),山(mountain)、川(river)、心(heart)之类的词汇非常容易记忆。剩下的就是靠积累来记住他们的日语发音了。

总的来说,在尽量避免产生一些望文生义的失误之外,我们应该比西方人有更多的优势。

最后来看看语法及使用上的特点。

日语属黏着语,依靠助词黏着在词的后面,使它成为句子成分并表明其在句中的语法功能。而助动词在句末起到句子谓语的作用。所以,如果掌握了助词和助动词的这种穿针引线的作用,就可以顺畅地完成表达。另外,谓语总是放在最后,其他词则可以灵活放置。

在英语和汉语中,主语出现在句首,后跟动词,然后是宾语。也就是说重要的部分最先出现,随后是跟主语关系最密切的宾语。相比之下,有时候日语听起来就有些费解,如果不把一句话看完听完的话,你就不知道到底是肯定、否定还是疑问。这时你会想说“到底想讲什么?快说出来!”。这是因为日语的句式是最重要的句子成分(动词)“最后出现”(有时甚至省略)。

如:私は日七に朝食をとります”(I have breakfast at seven o'clock every day.|我每天七点钟吃早饭。)

这个句子只要满足动词在最后,其余的成分则可以任意安排次序。所以可以有:

わたしは日七に朝食をとります。

七にわたしは日朝食をとります。

朝食を七にわたしは日とります。

……

按照排列组合计算可以有24种表达方法。可以认为,动词前面的词和句首的词是被强调的部分。句子的末尾――动词就像船的锚,把整个句子固定着,其他的词就像海浪中的船只一样任意移动。

类似于英语,日语的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也会有不同的词尾变化,日语把这种现象称为“活用”,这种活用取决于他们后续的助词以及助动词的种类。不过,在时间概念上,日语不像英语那样严密准确,没有精确的将来时、现在时、现在(过去)进行时、现在(过去)完成时,也不受性、数、格的影响。

例如:“私は手をく(I write a letter.|我写信)”是现在时,“明日私は手をく”(I will write a letter tomorrow.|我明天写信)是将来时。“私は手をいた(I have written a letter.I wrote a letter.I had written a letter|我写了信)”。

可以看出,英语的时间描述最准确清楚。日语、汉语中的现在时和将来时都没有区别,谓语动词都是“く(写)”,“明日(明天)”暗示行为在将来发生。

日语说“彼が本を持っているといた(我听说他有书)”。有些事情其实并不确定,比如他到底有多少书?在英语中”I heard that he had...”之后你必须说”a book”或者”books”。一般情况下我们在需要的时候才精确表达。如果你确实知道他有多少本书并且需要该信息的话,就会说“私は彼が本を三持っているといた”(我听说他有三本书。)

在英语和汉语中主语是重要的,需要说清楚“谁做的”,这样可以明确责任。而日语经常忽略主语。如果你要用日语说“Do you go?(你去吗?)”,你不必说“あなたは行きますか?”最好只说“行きますか?”。表示“Shall I open the window?(我把窗户打开吧?)”你应该说“をけましょうか?”而不是“私はをけましょうか?”在这里加上主语反倒听起来很奇怪。

“安らぎに眠ってください、ちはり返しませぬから(安息吧,因为同样的错误不会被重复了。)”这是广岛原子弹爆炸纪念馆纪念碑上的铭文。这个句子没有主语,它没有清楚地确定谁不允许悲剧重演。美国军队投掷的炸弹,可时至今日他们还断言那样做是对的。由此看来,这很明显是日本人的决定,那为什么不明确的表达出来呢?英语的翻译可能是这样开始的“We Japanese...”。

日本人信仰万物有灵论,他们不太有客观事物会根据个人意志而转移的世界观,因此不愿意强烈的表达个人意志。因此日语里主语就不是很重要。也难怪会有人认为日语是一种模糊、责任不明晰的语言。然而,如果你把原子弹纪念馆中的铭文当作是日本人的愿望,这句话里的信息就只能被直接限定在日本人身上。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也拥有核能力。当你想要表达全世界人民都反对核武器的愿望时,最好不使用主语。由于看起来责任不明确,日语有时候可能会有些危险,但在表达期望或者不特指的愿望时却很精妙。

日语有敬体和简体的语体之分,又有不少敬语,这确实较难。就拿人称代词来看就很烦人。仅第一人称代词就有:わたし、わたくし、俺、ぼく、わし和我が。第二人称代词也有あなた、きみ和おまえ。英语里只用“I”,中文里只需要说“我”。日本人习惯于对不同的谈话对象进行区别:上级、下级、朋友、陌生人等等,他们根据特定的讲话环境和谈话人之间的关系来选择最合适的代词。

这源于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人习惯于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等级明白地确立下来,然后建立起一种社会关系等级体系的通讯录,再根据场合等的不同使用不同的用语。然而,如今日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很大,与外国人的交流也越来越普遍。慢慢的当谈话者之间处于一种大体平等的社会基础时,似乎也就没有必要再区分那种社会差异了。因为根据说话对象改变讲话方式是不公平的。换句话说,要根据以前记录的“社会关系本”从而选择说话方式,逐渐的会让人觉得难以忍受。现在在公共场合能够听到的代词大多是“わたし”和“あなた”。所以对于外国学生来说学会使用“わたし”和“あなた”差不多就够了。

实际上很多日本人也不能很好地使用敬语,而且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过分的使用敬语会使话听起来不自然。现在几乎没有人在コヒ(咖啡)等的词前面加敬语前缀“お”了。不用“おきくださる”、“おきになる”、“おきする”,用“きます”、“かれる”或“いてくださる”就足够礼貌的了。

还有性别用语。过去,人们认为妇女应该温柔可亲、礼貌高雅,因此男女有不同的讲话方式。在父母与子女以及朋友之间谈话时,也有细微的差别。日语中像“よ”和“ね”之类的语气词通常放在句末。女性使用这类词来使她们的表达听起来更委婉,男性使用这类词则使他们的表达更强硬。男性的表达方式里还更多地出现浊音,这让他们的话更有力。他们还使用不同的词汇,像“俺”和“お前”(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女性也可能使用“お前”)。然而,如今在书面语以及普通场合的谈话中已经没有明显的性别界限了。

感叹词使用方面的性别差异也在逐渐消失。像“あれ(哎呀)”,“ええ(嗯)”,“おお(噢)”,“うそ(不会吧?)”以及“ほんと(真的?)”之类的表达方式就是男女共用的。也有女性用“あれ(まあ,あらまあ)どうしましょう”(天哪,怎么办呢),而男性用“おい、どうした?(喂,咋回事)”之类的表达的差别。不过,应该说在词语的使用方面,性别差异并不很大。有些女性就从不使用女性用语。近来日本年轻女孩儿们还开始使用一度被认为是粗鲁的男性用语。“びに行こうぜ(一起耍去!)”就是一个例子。当然,这是一种朋友之间使用的表达方式,不能用于正式场合。不过,作为外国女性没有必要改变习惯去专门学习女性用语。但初学者谨慎使用曾被认为是某一性别专用的表达,而多使用那些男女通用的表达方式则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以上,对日语的特点作了一点概说也有一些小小的建议,人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如果你想再学一门外语,那就试试日语吧,相信你一定会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乐趣的。

参考文献:

[1]翟东娜.日语语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王冰.相识日语[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10.

篇8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本科生 课程设置 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46

Abstract Linguistics curriculum provision for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should embody the two important points including foreign and Chinese. Under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sets up a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assisting to underst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 On language teaching course, really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s; the curriculum; linguistics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是在原“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的基础上整合设立的专业。该专业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包括语言、文化、教育、心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专业建设一般涉及师资、教材、课程、教学条件、教学水平、科学研究、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其中课程建设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该专业培养面向国际传播的汉语教师。根据2012年国家汉办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认为此类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及教师综合素质。

围绕师资标准,课程应该体现汉语教学基础、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5个板块。①其中语言学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因为这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物质基础,是先决条件。

李泉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首要的和必备的知识是:具有系统的汉语言文字知识。其核心内容应该包括汉语言文字理论与知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教学理论与知识。②也就是说该专业语言学课程设置要紧紧抓住“对外”和“汉语”两个关键点,课程体系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汉语国际推广能力服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体化”。

如何达到这个培养目标,首先要研究汉语国际教育学生获得相关教学技巧的特点。对外汉语学生只有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将汉语与所派地区外语差异对比,才能理解与掌握汉语理论知识,把握语言教学的重点、难点。这一特点就要求该专业语言学课程要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明显区别,要加强各国语言与汉语从发音到文字、词汇再到语法的对比教学。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认为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对比分析的课程体系。

1 语言学课程体系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应设置汉语基础课、汉语选修课、外语、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课等语言类课程。“课程的横向结构以课程对于专业的适用性划分,把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③我们认为起码应该设置以下必修课和选修课。

1.1 汉语基础课

这一板块为汉语语言学的基础课,核心课程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课。课程主要讲述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知识,并就汉字的规范化与简化等问题做专门讲解。该课程系统地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其语言表达的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

古代汉语相对于古典文学、古典文献学是工具性课程,但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古今汉语的差异,了解汉语词汇、语法系统的简单发展历程,了解汉字的简单发展历程,以便于学生理解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系统。其中常用词教学要放在重要位置,因为古代的单音节词,今天绝大部分成为双音节词的语素,如果能挑选部分常用词讲解其常用意义,一定能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提高他们的词汇认知能力。

语言学概论着重讲授语言学的一些主要理论和方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了解语言接触、语言演变等内容,加强学生对语言进行分析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1.2 汉语选修课

这一板块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而设,核心课程为:文字学、汉语词汇学、汉语语法学。

文字学着重讲授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性质、汉字的结构、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的使用以及汉字的整理和简化、文字信息化、文字与文化等内容。提高学生书写、分析、运用文字的能力,帮助其理解文字中的文化内涵。

汉语词汇学旨在使学生了解语言单位词和非词的区别、词和词位的区别、现代汉语的构词法和构形法的区别,了解词汇的分类、词汇的类聚、词义类聚,了解义素分析法和语义场理论。重点掌握词义解释方法,为他们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编撰双语词典打下专业基础。

汉语语法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法分析能力为教学出发点,以汉语词法、句法、语法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语法现象的敏感度,以帮助他们观察留学生语言运用中的语法错误。

1.3 外语语言能力课程

核心课程为:英语(含听力、口语、精读、写作)。选修课程为:汉外语言对比。

英语课程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一齐抓的情况,突出英语作为媒介语和交际工具的作用,强调对生活用语的训练,强化用英语进行汉语教学的能力。”④

学生获得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之后,选修汉外语言对比,运用对比语言学知识分析汉语与英语语法、词汇类型差异,掌握部分外文类语言学术语,以便于在语言教学中,称说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1.4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课程

核心课程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选修课程为: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主要讲授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系统了解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该学科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教学法,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修养,培养学生初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付诸研究的能力,为以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打好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法主要介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语用功能等语言要素和综合、听力、口语、阅读及书面语表达等技能课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同时讲解语言要素中包涵的文化思想。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过程,主要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习得者为何获得第二语言。涉及中介语研究、语言习得者内部因素研究、语言习得者外部因素研究等内容。

偏误分析着重讲授对比分析的理论框架和语言学习偏误类型,介绍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国内外中介语研究情况,使学生学会搜集偏误语料,掌握偏误描写、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偏误分析实践操作。

2 语言学课程内在逻辑依据

课程体系要考虑共同性和时间性。所谓共同性,是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的共同性。在本专业要求培养国际汉语教师宗旨下,语言学课程之间要形成一些互相联系的系统: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与汉外语言对比相联系,通过古今对比、汉外对比,强化汉语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与教学法相联系,通过分解教学难点,强化学生相关语言学知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是本学科的核心课程,与教学法相联系,最终所有这些课程与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为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服务。这个语言学课程体系,突出了“对比分析”的教学理念,能够实现语言学课程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宗旨。

所谓课程体系的时间性,是指课程在时间上的关联。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课程“共同性”围绕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设计,“时间性”围绕着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而设计。大一宜开设现代汉语,使之获得浅显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知识。这一门课程将为语言学概论,为汉外语言对比提供专业基础知识。古代汉语应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相区别,强调古今汉语的一致与差异。语言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课程,要联系大一现代汉语、大二古代汉语具体实例,以实例讲解带动理论学习。

专业核心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以学生具备语音、词汇、语法相关理论知识为宜,于语言学概论同时或之后开设。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针对语言要素教学中的难点而设。词汇学、文字学宜于分别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之后开设;语法学难度最大,应在高年级开设。汉外对比、第二语言习得等难度较大的课程也应该在高年级开设。各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增加专业选修课,以开阔学生学术视野。

3 语言学课程体系设置最终旨归

语言学体系设置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领悟、理解和产生与教材没有直接提示的新思想、新能力或新技能。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应用型专业,所有课程以学生能产生运用能力为归宿。

具体说来,学生应该具备《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所要求的相关能力:“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 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分析自己的教学对象”、“能了解并解释影响语言正负迁移的各种因素, 能分析和解释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这是一种创新能力,没有一所学校能设置课程,帮助学生解决未来面对的非汉语学生学习问题,只能学生自己运用学校所学进行分析归纳。

当学生看到非汉语人员学习汉语所产生的错误,能对错误类型归类、并对错误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正确运用汉语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达到了本专业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这也是“一体化”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是我们下一步深入探索的方向。

注释

①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

② 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原则与实施重点探讨.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