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09:21: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集体经济发展经验,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京津冀 区域经济 一体化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京津冀区域经济以北京为核心、天津河北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潜力巨大,分析该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研究制定区域经一体化发展的对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均GDP情况分析
GDP是一国或者某个区域的综合经济水平的直接体现,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和综合经济水平。研究分析京津冀地区的人均GDP对于考察当前经济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看,在2004-2013年10年间,河北省地区GDP明显高于北京市和天津市,每年的总量都几乎相当于北京和天津的总和,但就人均情况看(表1),却明显偏弱,北京和天津的年人均GDP都高于全国2-3倍,而河北低于全国平均值。就经济增长速度看,北京市增速在京津冀地区中最快,其次天津,再次河北。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大规模组织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其实现程度能直接影响下一个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该投资涉及国有企业、城乡集体经济单位、其他经济成分和居民个人的投资行为。在近几年,京津冀地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发展,规模不断增加,且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其投资仍然存在结构不完善的问题。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仍然较小,个人投资的无序化现象还比较严重等等。
(三)京津冀产业结构分析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各具特色。例如北京市以第三产业为主,各种新兴服务业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传统制造业工业经济开始陆续退出区域经济。天津产业结构与北京的不同,第二产业是支柱产业,且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在比重上十分接近。河北省第二产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且成熟程度也明显高于第一第三产业。从总体特征来看,三地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也具有很大的潜力。
二、完善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一)破除行政分割下的经济合作壁垒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最大阻力就是行政体制上的相互独立而产生的经济合作壁垒。三地行政分割十分明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固定资产投资调配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独立化倾向。这种相互间缺乏沟通和协调的机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三地之间重复建设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为此,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对行政壁垒做出统一的规划处理。可以在行政体制上建立一个协调三地合作发展的统一组织机构,将行政体制上不利于合作发展体制障碍进行详细的梳理和整顿。
(二)创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思想文化环境、硬件基础设施环境、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等。首先思想文化环境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软环境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文化认同对于增强彼此间的合作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全面启动,经济发展文化先行成为一种促进合作交流的途径。通过营造和谐、有序的文化氛围,加强企业与地方之间的共融性。其次,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如铁路、机场和港口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对该地区内部以及内部与外部的联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减少企业的物流成本,增强企业与外界的联系,提升该地域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等。另外政策制度环境是影响一体化进程中的又一重要因素。在三地政府协调下应当尽快出台产业发展的共同政策,对政府的经济行为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规范,提升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大政府在促进三地经济共同发展、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三)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是现代经济体综合实力的体现,它的优越程度将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传统工业的重要分布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资源消耗、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该地区转型升级的一个不利因素。因此,在推动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应当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始终遵循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原则。
三、结束语
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京津冀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体制的系统化还是在功能的完善性上都与长江三角区和珠江三角区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这两个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带有明显的不可复制性,京津冀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不断的摸索中推进。
参考文献:
20__年,__市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26%,总支出2.67亿元,同比增长5.9%。有集体经济收益的村发展到487个,其中,收益在5-10万元的村发展到__7个,在10-50万元的村发展到87个,过50万元的村发展到20个。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资源开发型。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鼓励市郊村、镇郊村以及公路沿线、流域沿线的村组,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发展二、三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干河街道办事处__村属城中村,近年来,他们在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着力发展现代商贸业、房产业的同时,大力兴办商业门栋,用于增加村级积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全村共拥有各类大小门栋400多个,年租金收入近600万元,不仅解决了村里适龄人员的养老保险,而且每年用于村民分红的资金就高达300多万元。__街道办事处刘口村抓住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机遇,以“瞄准一个区域、建设一条街道、打造一带产业、完善一个中心、酝酿一个市场”为目标,在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里,实现了由负债200多万元到集体经济“亿元村”的神奇蝶变。龙华山街道办事处河湾村充分发挥紧邻汉江的区位优势,先后兴建了货运码头、青沙站、搬运站和仓储设施,每年可创收近100万元。__镇__村从2002年开始,拿出1700亩土地打造工业发展平台,开发__工业小区,目前已有33家企业进场兴业,吸纳了全村90%以上的劳动力,同时,村里每年还可得到征地公益金34万元。
2.资产经营型。一是盘活土地资产。顺应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农业经营规模化的趋势,合理利用村级“自留地”,适度流转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使土地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增加集体收入。20__年,__镇__村与中粮米业__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按650元每亩的价格集中流转土地1959亩(其中沟路渠近200亩),建设富硒水稻产业园,增加集体收入__万元。__镇__村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按500元/亩的标准流转土地1000亩,随后以600元/亩的价格分别租赁给2家企业兴办苗圃基地,既解决了部分农民就业问题,又推进了规模经营,增加了集体收入。二是盘活闲置资产。通过盘活闲置场地、闲置固定资产和资金,开展资产运作,实现资产增值。__镇__村把经营不善、停产多年的砖瓦厂租赁给一回归创业老板,平均每年新增村集体收益5万元。__镇__村经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对8个临街门栋进行维修和翻新,每年租金收入达4.8万元。三是发展“绿色银行”。充分利用沟渠河道以及道路两侧发展经济林,__镇__村从2009年底开始,在村里4条总长6000多米的沟渠和道路两侧种植和补植了3万多株经济、绿化苗木,按目前市场价格匡算,可增加村集体积累150万元以上。
3.服务创收型。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提供生产、流通等环节的有偿服务,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__镇先锋村大力发展黄鳝养殖,成立了养鳝协会,兴建了黄鳝交易市场和冷库,同时为养鳝户提供苗种、饲料供应及技术指导、贷款担保和市场营销等服务,全村3700多亩耕地基本上全部开发成鱼池,带动全镇网箱养鳝面积发展到6万亩、全市网箱养鳝面积发展到__万亩。20__年,先锋村村集体仅黄鳝交易市场提成就超过了200万元(分别收取农户和老板交易额的4‰)。__镇__村成立了村级蔬菜专业合作社,20__年,合作社与山东老板进行合作,按700元/亩的标准流转土地500亩,发展蔬菜大棚160个,集体盈利23.7万元,今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150亩。
4.管理提升型。加强集体“三资”监管力度,从清理经营性资产资源和承包合同入手,统一建立承包合同管理台账,对人情合同、口头合同以及期限明显过长、价格明显偏低的不规范合同统一合并整理,重新签订,对到期合同一律严格按程序实行公开招标竞标,增加集体经济。__镇__村从20__年开始,累计清理各类不规范合同和到期合同15份,涉及面积489亩,原承包价每亩最低24元,最高__0元,竞价承包后每亩最低价217元,最高价420元,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8万多元。该镇__村集体所有的一块100多亩的低湖田,在20__年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后,生产面积有所增加,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承包价格也由以前的每亩100多元,通过竞价提高到现在的每亩616元,增加集体收入近6万元。
近几年来,__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在一些集体经济发展不足的村表现较为突出。
1.资源禀赋差。对于全市大多数村而言,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较少,集体经济主要是靠村级集体机动地发包来实现。在经过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政策和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两个工作阶段后,许多村集体机动地变得及其有限,有的村基本没有了机动地,发展村集体经济难度很大。__村地处偏远,是__镇唯一没有通公路的村,在经过农村税费改革后,村集体原有的400多亩机动田都分给了返乡要田的农户,目前村集体主要靠化缘来维持运转。
2.集体负担重。突出表现为村级债务重,还款付息压力大。截止20__年底,__市村级债务总额达4.51亿元,其中个人借款1.62亿元,按年利率9.72%计算,每年应付利息1570万元。同时,随着物价上涨,刚性支出逐年攀升,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入不敷出,不少村每年呈现收不抵支状况。
3.进取意识弱。从群众方面来看,村级集体经济产权不明确,名义上是归村内集体成员所有,但长期由村委会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人都有、人
人都没”的怪象,影响了广大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从村干部方面来看,由于待遇偏低,少数地方村干部不愿劳心劳力,或者存在畏难情绪。从对全市三个镇的10个村村干部工资调研情况看,这10个村村支书年工资收入最高15600元,最低的不到1万元,有的甚至是“打白条”,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普遍热情不高。 1.选好支部带头人。更新思想观念,打破地域界限,落实激励政策,试点推进,选好、用好村支部书记,培育一批政治素质较高、懂经营、善管理、有资金又乐于奉献的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增收致富。
2.打造增收载体。学习借鉴江浙成功经验,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因地制宜,成立村集体工贸公司、农业开发公司等新载体,或通过开展农产品生产、营销、加工服务,承接村内基础设施、公益性事业项目建设等方式,壮大集体经济。有条件的地方,要大胆以土地为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变农村为社区,变农民为居民,进行入股分红。
新津县地处四川省成都市三圈层,全县辖12个镇乡,86个村、15个涉农社区、1256个组。近年来,随着推进城乡一体化,“三个集中”进程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特别是组级集体经济有较大发展,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仍然较慢。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实行的是三级所有、组为基础的体制,村级只是一个行政管理机构,绝大多数村(社区)没有经济实体。以来,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扶持村级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正在积极稳步发展。
一、现状
1、经济现状。全县村级现有资产6602.75万元,其中:货币资产1219.67万元;应收款1198.71万元,其中50%以上是农户三金尾欠;库存物资4.73万元;林木资产417.41万元;长期投资53.23万元,短期投资1.6万元;固定资产3658.38万元;在建工程49.02万元;负债总额963.94万元;所有者权益(积累)5638.81万元,主要是固定资产积累,大部分资产是非经营性资产。
2、收益情况。,全县村级总收入3387.04万元,其中:发包收入520.89万元,补助收入73.61万元,投资收益14万元,其他收入300.04万元(大部分是农户土地流转收入,要分配给农户)。支出总额3016.16万元,其中:经营支出2480.78万元,管理费用299.96万元,其他支出235.42万元。收益370.88万元。在全县101个村(社区)中,无收益的村13个,占13%;有收益的村88个,占87%。当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64个,5-10万元以上的村9个,10万元以上的村15个。
由此可见,我县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大多数村组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工作开支,部分村组基本无集体经济收入,因此全县村组基本无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农村村组集体经济分配主要是资产性的分配(土地征占费)。
二、主要做法
1、落实责任,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自觉性。为提高村干部工作质量,增强村级发展集体经济的自觉性,各镇乡建立了党支部岗位目标责任制,把党建和经济工作任务下到支部,责任落实到支部书记,按照表现评优树先,按照能力选拔干部。调动了村级班子和村干部的积极性,增强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突出抓了村级财务的管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将村级财务全部收归镇乡农村经济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实行“社有乡管”。取消了村级招待费,每年可节省开支20多万元,减少了集体资产浪费,增加了农村积累。同时针对各村债权债务严重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通过对帐目进行认真地清理、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减了负,松了绑。
3、更新村干部思想观念,解决发展集体经济信心不足的问题。为增强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各镇乡经常组织村干部加强对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走出去参观学习,从而解放了思想,增强了竞争意识、超前意识和开放意识。
4、帮助贫困村理清发展路子。贫困村由于家底子薄,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往往缺乏信心。县上相关部门针对贫困村致富无门路,发展无思路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重新制定发展目标,结合各村实际,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因地制宜,各打各的优势仗,各唱各的拿手戏,寻求自己适宜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
二、存在的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临近城镇、集镇的村,集体经济较为雄厚,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较好。而边远的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目前,除新平、五津、邓双、永商四个镇外,其他镇乡集体经济都很薄弱。
2、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发展的资金和资本。从目前村级经济现状看,全县村级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64个,占63%。在5638.81万元积累中,主要是固定资产积累,而固定资产大部分是非经营性资产,如村委会大楼、提灌站、学校等,难以形成资本。
3、地域条件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丘区,虽然土地资源较丰富,但受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投资环境差的影响,集体经济发展的难度也较大。在全县20个薄弱村中,丘区就有9个,占45%。
4、个别村干部开拓创新精神不够,发展集体经济思路狭窄。当前村干部抓集体经济发展有两怕:一怕担责任,创办经济实体失败后,给集体造成重大损失,遭群众谴责;二怕困难,由于村级经济薄弱,发展集体经济面临诸多问题,往往过分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资源等优势求发展。
三、案例情况
目前,我县村级经济发展最好的是方兴镇花碑社区。方兴镇花碑社区与大邑韩场交界,有18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081人, 耕地3000余亩,距县城9公里。前,村级收入只有0元,主要是收企业管理费和门市租金。村级经营性资产只有村委会80平方米门市。,社区借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东风,积极鼓励和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目前已有156户农民进入小区居住。通过土地整理、撤院并院,新增土地1276亩,其中360亩由社区经营。预计,社区集体收入可达34万元,比猛增32万元,他们的经验是:
1、主动出击抓机遇。以来,随着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社区干部一方面做好宣传教育群众工作,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开展土地整理,鼓励农民集中居住。通过格田整理、废沟处理、完善水利设施、撤院并院等,将新增土地中的360亩由社区经营,为发展社区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
2、依托专合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社区依托川浙花碑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社、方兴镇创新合作社、方兴镇食用菌合作社规模种植蔬菜瓜果,社区不仅实现了土地流转收益28.8万元,同时也带动当地600户农户增收。
我县经济状况最差的村是金华镇五星村。金华镇五星村有9个村民小组,农户678户,农业人口2028人,耕地面积1116亩,人均土地0.55亩。村集体资产总额3.41万元(均是非经营性资产),负债总额49.73万元,村级无集体经济收入。多年来,村级开支主要是村民小组、农户集资和镇乡的支持,其原因是:上世纪80年代,村办企业(砖厂)亏损倒闭,使村上背上了40多万元的沉重债务,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发展。企业亏损倒闭,给干部、群众留下深刻教训,重新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和信心不足。为此,我们建议:
1、该村要发展集体经济,首先要解决债务问题,单靠村级经济偿还十分困难,摆脱了债务,才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起点。
2、该村地处金华镇政府所在地,与津华路、金普路、火车站相通,交通便利,有较好的投资环境,要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积极争取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鼓励农民到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农民集中居住后,可以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土地整理、撤院并院后的增加土地,全部留作村集体统一经营或通过招商引资联营等方式,逐步增加村集体收入。
3、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同时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于支持和优惠,使该村集体经济尽快发展壮大起来。
四、对策和建议
1、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合组织。以专合组织为纽带组建经济实体,发展集体经济。各村(社区)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本地的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地理环境优势,以村委会为主体,村社合一组建相应的专业合作社或创办经济实体。通过开展产、供、销服务和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2、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结合本村的地理条件、产业优势确定发展项目,制定发展规划。由于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环境、资源状况、干部思想解放程度等情况不同,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也应该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不搞“一刀切”要“一村一策”。要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引导各村立足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可以充分利用荒山荒地等土地资源引进业主投资,盘活非耕地资源,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化,增加集体收入;可以依靠村级成立服务组织,开展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可以集体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或收购公司,使农副产品在加工、储藏、运销等环节中实现多次增值,使集体收入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可以依托地理优势,开发饮食服务、商业流通、运输等产业,增加集体收入。
3、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民集中居住,修建农民集中居住区,通过撤院并院,新增土地由村上通过调整,集中成片统一经营,其收益在保证组级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村上参与收益分成,增加村级收入。
4、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一是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二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通过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
经济增进源自实体经济的开展
实体经济大体是指农业、制造业及效劳业,涵盖第一、二、三财产,是一国经济开展的基本。在经济全球化前提下,列国根据比拟优势开展具有竞争力的财产,如兴旺国度鼎力开展现代效劳业、高端制造业,开展中国度鼎力开展制造业、效劳外包或出售资本。实体经济中一、二、三财产的构造,是根据消费需乞降财产劳动出产率状况动态开展的。跟着制造业劳动出产率超越农业,很多农业就业生齿转入制造业,劳动者在高效率部分取得更高的待遇,本钱也会流向高效率部分取得更多收益,财产构造随之转变。相同,当效劳消费需求添加、效劳业效率超越制造业时,也会惹起资本从新装备。跟着效劳业特殊是高效率的现代效劳业疾速开展,效劳业比重超越制造业。经济更加达,现代效劳业比重就会越高,这是契合消费需乞降财产部分劳动效率转变规则的。不该把实体经济狭义地舆解为制造业,效劳业特殊是现代效劳业也是实体经济的主要构成局部。国际经济竞争就是劳动出产率的竞争,财产构造首要也是根据财产劳动出产率转变而晋级的。
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是基于钱币、信誉、将来收益讨取权证等与实体经济相联系关系的虚拟经济或符号经济系统。物物交流发生钱币需求,动摇平抑发生信誉系统,资本装备发生将来讨取权证如股票等金融东西,这些符号系统具有促进经济开展的主要效果,用好了可以降低买卖本钱、优化资本装备、加速经济开展。但假使虚拟经济不是依据实体经济的需求而开展,而是与实体经济脱节,招致过度刊行钱币或准钱币,就会推进通货膨胀、资产泡沫,惹起投契,构成自我推进、自我完成预期的资金轮回圈,与实体经济越来越远,直至发作危机。自虚拟经济呈现以来,人们都但愿征服它,但依然危机不时,并且每一次危机的发作和终局都大致一样:普通是起始于经济昌盛之后实体经济开展的动力和立异缺乏,实体经济中很多钱币析出进入虚拟经济系统,金融监控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又推进私家、企业、当局过度欠债。如美国在经济“大昌盛”后,因私家过度欠债投资房地产而招致次贷危机以致囊括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从中可以看出,实体经济的立异开展和金融准则的完美健满是平抑虚拟经济膨胀最有用的办法。
开展中国度经济赶超大多基于资本禀赋,如我国很多充裕劳动力是制造业赶超的根底。2001年我国参加世界商业组织,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迎来财产晋级和立异开展的时机,但也遭到国际经济格式调整的冲击。当前,我国经济就面对着构造调整和表里需再均衡的压力。国际钱币基金组织剖析兴旺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在曩昔50年中的28次外贸顺差逆转的阅历发现:经济再均衡的进程会降低经济增进速度,但还能促进经济构造调整和立异;经济构造调整招致就业构造调整,商业部分就业下降,非商业部分(效劳业)就业增进加速;财产构造调整和技能立异加速,非商业部分和中高技能财产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分明进步,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位置提拔。我国当前的经济再均衡比以往更深入,并将继续多年。从国际经历看,完成经济转型是基本。应把开展现代效劳业和技能立异作为实体经济开展新的偏向和动力,不然,扩展内需就要靠进步欠债率,资金就会从实体部分流入虚拟经济。
需乞降劳动出产率决议财产晋级
一国财产晋级根本遵照两大规则,即恩格尔需求变化定律和库兹涅茨财产劳动出产率变化规则。恩格尔定律是指跟着居民收入程度的进步,食物消费占消费比重逐渐下降,并扩展为物质消费比重下降、效劳消费比重上升,然后引致效劳业开展。库兹涅茨以为,一、二、三财产之间存在劳动出产率的差别,这推进劳动力在财产间转移,引致资本在财产间从新装备。从财产晋级的普通规则看,兴旺国度第三财产比第二财产具有更高的劳动出产率,这会推进第三财产继续扩张和资本向第三财产装备。然则,假如第三财产遭到某种体系体例按捺,劳动出产率比第二财产低,就会招致效劳业难以开展,或许即便开展也会招致经济效率下降。当前,良多开展中国度第三财产的比重曾经超越60%,但因为劳动出产率仍低于第二财产,招致这些经济体中很大一局部是效率低下的第三财产,经济堕入低增进怪圈。可见,财产晋级的要害是提拔财产劳动出产率。只要提拔财产劳动出产率,才干加速财产晋级并带动经济高质量增进。
我国人均GDP程度曾经进入中高收入阶段,消费晋级曾经提出了提拔消费质量和加大效劳消费供应的激烈要求,当时看病难、上学难、行车难等景象恰是效劳消费需求得不到知足的旌旗灯号。知足效劳消费需求首要应依托开展现代效劳业,包罗金融、交通、电信及信息效劳、文明财产以及公共根底设备如供水、供电、排污等效劳,这些效劳部分是财产需求的新偏向。但是,这些部分还存在垄断或行政控制,很多社会资本难以进入。还,效劳业中传统低效的效劳业占很大比重,如餐饮等。这些部分关于短期处理就业问题虽然有意义,但因为劳动出产率低下,很轻易遭到房租转变和经济动摇的袭击,且难以规划化开展。只要提拔现代效劳业的比重,知足消费晋级和效劳业全球化竞争要求,才干为我国财产晋级供应动力和空间。
相同,制造业的技能立异和劳动出产率提拔是我国实体经济开展最主要的环节。我国制造业规划曾经很大,正逐渐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发明”。需求留意的是,技能立异需求更多体系体例鼓励、市场鼓励,而不是当局直接干涉。当局发扬效果的范畴在于完美准则和增强监管。当时全球制造业的技能立异和设备更新都与当局规范牵引相关,如节能减排规范带动设备更新革新、修建资料改良等。因而,在技能立异上当局应增强鼓励性准则设计,树立更为严厉的控制规范,推进企业技能设备晋级,裁减掉队产能,再经过减税、上市等市场方法鼓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发明”。
世界上成功的制造业中间如德国和新加坡,一个凸起特点就是果断压低房地产价钱,坚持制造业人力本钱与劳动出产率同步增进,强化人力本钱优势和立异优势。而良多阅历了房地产泡沫的国度,很多财产曾经转移出去。我国要坚持制造业大国位置,进而成为制造业强国,就必需按捺房地产泡沫。
掌握开展立异周期,推进构造性革新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态功能区;交易;价值补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62 -03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增加,气候变暖问题也更加严峻。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能源技术和消费模式急需改进,以适应国内经济新形势和国际贸易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低碳经济摒弃了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但是,发展低碳经济是有约束的,至少就短期而言,将不可避免地增加经济发展的成本,造成较大的潜在生产损失。特别是生态功能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任务,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生态功能区的一大难题。
二、研究基础
(一)核心概念
“低碳经济”概念首次出现于2003英国能源白皮书,“低碳经济”概念包含了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从横向看,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通过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途径,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发展模式;从纵向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力图把CO2排放量减少到最低限度,保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础理论
脱钩理论和库兹涅茨曲线是研究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两者的大致观点可以概括为:工业发展初期或者经济水平(或人均GDP)较低时,物质消耗和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发展而快速增长,但在一定经济阶段后,物质消耗和污染将随着经济发展逐渐下降,即表现为“脱钩”。学者测算结果显示:脱钩程度或者叫脱钩弹性(二氧化碳排放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变化程度)根据经济发展程度不断变化;脱钩空间演变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中西部地图多处于弱脱钩向显著脱钩转变的状态,即随着经济水平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开始呈现下降状态。
(三)发展思路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一定区域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特征、发展过程及其内在机理的高度概括。不同区域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和生态环境的好坏分为四类区域,即经济水平高生态环境好、经济水平高生态环境差、经济水平低生态环境好和经济水平低生态环境差四类。生态功能区是主体功能分区背景下的产物,主要分为重点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区属于典型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态环境好地区,在发展经济时,必须发展对生态无害的产业和行业,避免走向经济水平高生态环境差区域类型,更不能沦落为经济水平低生态环境差区域。生态功能区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较多约束,主要包括能源类型选择、技术准入要求、行业产业对待、消费模式形成等,面临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
神农架林区属于典型的经济水平低生态环境好的生态功能区。一方面,神农架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原始生态体系保存完好的地区,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极为丰富,被国内外广泛誉为自然资源的宝库。另一方面,神农架又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神农架迫切需要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这是神农架的现实选择。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资源的共赢,需要在准确分析其优劣势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二、神农架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
(一)人均碳排放量低
“碳排放”是反映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指标,指的是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过程中消耗的化石燃料产生的CO2排放量。根据国家标准委公布的《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和研究成果显示,现阶段我国经济生产中消耗一吨标准煤的能源,CO2排放量约为2.6吨。因此,本文在计算一个地区碳排放量时,公式表示为:Y=q*2.6(Y、q分别为碳排放量和标准煤消耗量)。据湖北2014年统计年鉴数据计算,神农架在统计期内能源消费总量为15.52万吨标准煤,CO2排放量即为40.35万吨,人均CO2排放量为5.09吨,相当于国内同时期平均水平的65%。
(二)碳汇资源丰富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的能力,研究表明:每生长1m3森林,可增加碳汇0.245吨。根据《神农架统计年鉴-2015》数据计算,神农架人均碳汇为62.4吨,为全国均值的12.5倍。2014年《湖北省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暂行办法》将神农架列入交易试点,神农架已与美国环保协会和鄂尔多斯等地签署合作协议,预计将会为神农架带来上亿元的生态价值补偿资金,这将为神农架发展经济提供巨大资金支持。
(三)生态产业发展基础好
生态产业可以分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神农架农业以特色农产品种植、林业产品、水产养殖为主,从农业模式上来讲,初步具备生态农业的特征。神农架工业在GDP中的比重相对较低,同时受国家生态保护政策和主体功能分区的影响,神农架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较少,为工业的清洁化、生态化、循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自1980年神农架成立自然保护区以来,神农架已经相继获得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等称号,《神农架林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基本思路》(2015)又提出了“一园一地一区”(即国家公园、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可见神农架发展生态产业的基础和优势。
三、神农架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
(一)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受限
神农架林区自然条件特点突出,山高林密气寒水多,工农业生产制约严重。工农业生产活动的限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运营和维护成本较高,加之当地财政困难,设施建设和维护困难,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的发展需求,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另一方面,受限于生态主体功能区定位,神农架无法发展形式多样的工农业生产,产业选择必须满足相关政策法规,只能选择生态环保的产业和企业,众多重大的开发项目无法落地。
(二)人才支撑不足,减排技术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告别短缺经济,进入生产相对过剩的时代,经济竞争已由过去的数量竞争变为质量竞争,其本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神农架工业生产落后,科技水平含量不高,传统模式的效率低,为了更好地满足需求,进而扩大规模,在生产过程中容易破坏当地的生态和环境。另一方面,神农架林区人才总量明显不足。高校等科研院所缺乏和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较低。神农架要想彻底摆脱困境,就必须促进科技发展,努力建设适应新时期科技发展的创新体系,并配套相应的人才储备和发展体系。
(三)地方财政困难,政策支持不够
因实行“天然林、水源林、防护林”封禁,给神农架林区群众的生活和县乡财政收入带来重大影响。“三林”封禁使当地财政收入和相关群众收入明显下降,短期内不利于当地财政收入的增长。神农架林区在进行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同时,还要解决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问题,很显然,两者都要做好。虽然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等的财政转移支付,对其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但是,我国目前的相关补助政策并不健全,也缺乏实施的有效性,无法精确地进行货币衡量,最终导致生态补偿效果不佳。
(四)工业化程度低,生态环境压力大
神农架林区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带来了双重压力。未来一段时期内,神农架将进入工业的高速发展期,对能源需求巨大,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将会是生态环境的巨大威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神农架城市化进程也将加速,加之神农架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大力推进,在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更多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四、神农架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一)依托生物资源,发展绿色农业
立足当地实情,以保护生态为基本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种等新技术,发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低碳农业模式,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和不可再生资源节约利用。同时,要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畜牧、水产、特色养殖等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打造高品质、高附加值、高技术的现代农业,放大农业生态价值,将旅游景点与农业产业基地紧密结合,发展环境友好型的开发体验型农业、特色采集型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二)坚持区域定位,发展低碳工业
坚持“彰显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价值,建成世界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区域定位,坚持转型发展,高起点高要求发展工业,把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从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三个方面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立足资源和品牌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工业建设:提高企业准入门槛,限制技术落后和规模小的耗能企业进入;弱化并退出已有高耗能高污染的采矿和冶炼业;吸引生态环保型企业落户,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财政手段提供资本支持,通过政府采购和政府招投标扩大产品销路。
(三)保护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
全面推动天然林资源保护,改进作物结构,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发展林业替代产业,尽量避免砍伐森林植被和捕杀野生动物。通过科学的开发,充分挖掘森林、湿地、湖泊、江河等自然资源的旅游价值,通过生态化技术手段开发低耗环保旅游产品,营造自然和人工结合的综合型旅游产品,提升自然旅游吸引物的价值。神农架应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契机,实现保护与发展并重,最终成为中部地区的旅游明星区、生态完美区、绿色经济发达区、人与自然和谐区。
(四)改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
改变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无污染的新能源,少用高污染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能耗。推动技术革新,大力发展节约和替代石油、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技术,加快传统高耗能高污染技术的改进和淘汰。引入市场机制,按照市场运行手段来推进技术研发,加快构建低碳技术推广体系,形成开发部门、推广部门、相关企业、群众农户一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开发能力弱、科技推广难、科技人员缺乏、市场真正需要技术成果少等矛盾。
(五)加快制度改革,实现生态价值补偿
从国内外实践经验来看,进行生态补偿时,无论是实行强制性行政命令还是诱导性经济措施,最终的立足点都要放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上,特别是应加快林权制度改革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根据“开发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破坏者赔偿”的原则,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项目支持等措施,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贡献的地区,给予合理补偿。在完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同时,应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产权机制、交易机制、价格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对生态环境资源供求的引导作用,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生态利益共享及责任分担机制。
作者简介:
[1]冯之浚,周荣.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4).
[2]贺庆堂.发展低碳经济研究[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3]胡初枝,黄贤金.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3).
[4]彭佳雯,黄贤金等.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J].Resources Science,2010,(04).
[5]张英.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
[6]梁红玉.二氧化碳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30).
[7]赵伟伟等.低碳经济与森林碳汇[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8]陈红林,何芳.湖北森林碳汇量初步估算[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9]何建坤等.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与中国的响应对策[J].世界政治. 2010,(04).
[10]严立冬,邓远建,屈志光.论生态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
[11]王新玉.低碳发展与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的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4,(09).
一、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民间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间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民间金融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支持,所以民间金融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重要支持。其二,促进了我国民间资本的再投资。我国民间金融的资金主要来自社会民众的闲散资金,因而促进了民间资本的再投资,提高了资金利用率。其三,提高了国家资金的使用率。民间金融既为寻求高回报的资金提供了投资渠道,又满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率。其四,民间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和进步。民间金融针对中小企业而开展融资服务,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增强,既培训员工,又创新金融产品,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民间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民间金融的发展,虽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也具有不良影响。首先,容易引发金融市场风险。随着民间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多,使民间金融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增加其风险。其次,使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民间金融在发展之初,虽然是为了满足金融市场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而生,但其根本目的仍然是自身的利益。我国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力度较小,对宏观调控不利。最后,民间金融促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进而阻碍我国经济发展。
二、民间金融的发展相关问题
(一)民间金融的运作机制不够规范
民间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其运作机制不够规范的问题逐渐暴露。首先,缺乏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民间金融机构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较,存在着诸多风险漏洞,如借贷程序简单随意化,风险分散意识较弱、内控制度不健全、对高风险借贷缺少抵押程序等,这增加了民间金融发展的风险。其次,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目前,民间金融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不规范现象,主要表现在管理方式过于简单和管理手段不够先进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经营管理中,业务操作不规范,仅仅调查融资者的信用记录,缺少综合调查、评价。另一方面,在民间金融机构的管理过于经验化,仅凭借管理经验进行管理,其管理手段难以与时俱进,对民间金融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民间金融的产权制度不够明晰
民间金融存在着产权制度不明晰的问题,对民间金融发展有着不良影响。尤其表现在合作制集体经济类型的民间金融机构中,产权制度不够明晰,极易造成合作成员间产生不必要的内部矛盾,对民间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不利。
(三)民间金融的监管方式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对民间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相对较小,对民间金融的发展影响较大。首先,就法律法规而言,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立法。其次,监管主体不明确。我国关于民间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中,都未曾对民间金融监管主体做出明确规定,致使相互推诿现象严重。我国民间金融机构大多处于自我监管状态,凭借民间金融机构的自律意识而实现监管。再次,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不够健全,容易致使民间金融市场混乱。最后,监管措施比较单一,使民间金融监管存在较多缺陷,增加民间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所以,我国有关部门有必要加强民间金融机构的监管。
三、规范民间金融发展的有效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金融的发展速度加快,既满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又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民间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消极影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所以,有必要采取有效对策以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
首先,加强风险监测,更好控制民间金融的风险。一方面,加强民间金融机构内控,如:完善产权制度、调整公司治理结构等;另一方面,加强民间金融外控,加大金融监管力度,以减少民间金融风险。其次,加强民间金融法律法规的完善,为民间金融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再次,明确民间金融监管主体,以代替传统民间金融机构的自我监管,使监管更具强制性,各部门各司其责,更好为民间金融的积极发展提供服务。最后,加强新型金融组织的建立和完善,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等组织,扩展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渠道,丰富民间金融服务内容。
由于民间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消极影响,所以我国有关部门要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引导民间金融机构朝着更好的方向迈进,不仅有利于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制,而且可以实现民间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竞技体育 经济 研究
前言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依赖于经济同时又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湖南省竞技体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如何?湖南省运动员从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取得一个第六名到在悉尼奥运会上获取的金牌数、奖牌数及总分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一:即7枚金牌、1枚银牌、5枚铜牌、1个第4名、3个第5名、1个第7名,创造了湖南省体育史上的辉煌。尽管近年来湖南省竞技发展很快,但目前对湖南省竞技体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还很少,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本文试图进行一些尝试性的研究,为湖南省竞技体育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湖南竞技体育成绩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
1.1 湖南省竞技体育成绩分析
竞技体育运动发展,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奥运会是世界最高级别的体育盛会,亚运会和全运会作为亚洲和中国的“奥运会”,其规模、声势和影响,以及对社会的吸引力,对群众热情的激发,对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都是其它任何形式的运动会所不能比拟的[1]。因此,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的成绩最能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本文以湖南省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所获取的金牌数与总分情况进行分析。
1.1.1 湖南省运动员在第23―27届奥运会上的成绩分析
世纪之交的中国竞技体坛,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旧的格局不断被打破,一些竞技运动的新生力量不断产生,竞技体育中垄断与反垄断的较量日趋激烈[2]。湖南省运动员积极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取得一个第六名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金牌数、奖牌数及总分名列全国各省市区第一,湖南竞技体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湖南省运动员在23―27届奥运会上获金牌数量变化如图1所示:
1.1.2 湖南省运动员在第7―13届亚运会上的成绩分析
湖南省运动员代表国家积极参加亚运会,从第七届亚运会上获取2金到第十三届运会获取13金,充分显示了湖南竞技体育较强的实力。如图2所示:
1.1.3 湖南省运动员在第1―10届全运会上的成绩分析
作为我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全国运动会,是中国体育行政区域之间的最高竞技舞台,其历届运动会上各参赛代表团的成绩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各省市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及各地区的竞技实力差异。本文以湖南省参加历届全运会的有关成绩资料为基础,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湖南省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2]。各省市区在全运会的训练和比赛上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而在全运会上获取的金牌和总分排名基本上反映了其竞技体育的实力与发展水平。同样,最能反应湖南省竞技实力的指标也无疑是全运会上所获得的金牌数[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湖南省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竞技体育运动发展新路,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图3是湖南省运动员在1―10届全运会上金牌变化图。图4是湖南省运动员在1―10届全运会上名次变化图。
由图3中可以看出,只有在第5届和第10届全运会,湖南省的成绩有所下降外,湖南省的体育水平基础上呈显著的逐年上升趋势。
由图4可以看出,从1959年湖南省运动员在第一届全运会居第21位,到十运会的第十位(不计雅典奥运会带入的金牌),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而且,从第六届到第十届全运会,湖南排名基本上保持在前十名左右,在全国显示了较高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
1.2 建国以来湖南人均GDP发展情况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常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为主要衡量指标,根据国际经验,GNP超过1000美元,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变化[4]。建国以来,湖南经济发展较快,但与其它省份相比,GNP在全国排名基本没有变化。图5显示了1952―2002年湖南GNP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表1则显示了湖南省竞技体育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由表1可以看出:湖南省运动员在悉尼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在全国排名第一,而同时期湖南省的GNP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在全国排名第17和第26,处于较低水平,这一巨大的反差说明湖南竞技体育发展优先于同时期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以运动员获得的金牌数量为标准还是以总分成绩在全国的排名为依据,湖南省竞技体育发展势头很好,但图5中显示同时期湖南省的GNP在全国一直处于二十名左右,这一系列事实证明:经济与竞技体育的发展有时也会出现不平衡性,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湖南省也可以有较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从而形成了湖南竞技体育发展的特殊现象。
2 结论与建议
2.1 对湖南省运动员在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上获取的金牌数量及总分在全国的排名,以及同时期湖南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排名的分析表明:湖南省竞技体育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且已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处于较低水平,显示了湖南省竞技体育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且湖南竞技体育发展优先于经济发展的特殊现象。
2.2 湖南省应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促进竞技体育和经济的和谐发展,实现体育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效益。
参考文献:
[1]凌平.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竞争格局的比较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0,(3):9.
[2]颜炳孝,李子芹,李长俭.从全运会看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J].山东体育科技,1999(4):55.
[3]罗智.我国全运会竞技集团实力差异及时空变化轨迹[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4):69.
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环境问题也越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涉及多方面的关系,需要对相关的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对与经济发展和环境协调相关的市场因素、政策导向、技术水平等进行结构式的分析。当前我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
0 引言
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环境问题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日益突出,我国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起步晚,环境问题也是在近年来逐渐受到社会的共同关注,环境的污染、破坏以及如何进行保护的问题成为研究的关键问题,同时环境问题也影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眼前的首要问题,笔者以下从研究的进展来分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问题。
1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分析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研究是我国现代社会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在发展中都要面对的问题,当前我国环境问题较为严重,主要是由于过去我国在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上存在着认识上的不清,关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1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需要及时的解决
在经济快速大规模发展的背后,我国的环境问题也越加复杂,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首先,在水污染的影响下,地表水、地下水、湖泊水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人们的饮用水安全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人们的生活废水和工业生产的污水排放也加剧了水体的污染。其次,关于大气污染,众所周知,近年来PM2.5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热门词汇,大气污染已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直接的危害,大气污染的原因主要是日益扩大的工业生产导致的污染物排放,大气污染导致的酸雨现象也是严重的污染,同时酸雨也有着极其严重的损害。再次,关于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在十年内增长了近12%,虽然在处理固体废弃物的技术和效果上也相比过去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在废物的回收利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有效的结合先进的废弃物处理技术和有效的回收利用技术,才能使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更加全面有效。
1.2环境问题对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不良影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期初环境问题没太引起重视,因此在环境的监管和治理问题上也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我国经济取得了腾飞式的发展,其中必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也逐渐显现,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必然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保护、管理和监测也逐步加强。近几年,环境事故的发生虽有所下降,造成的损失也有所降低,但是解决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尤其是从保护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更要长期坚持,为经济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1.3我国重视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不够
我国在社会的发展战略上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环境的保护力度上一直无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一点与发达国家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在环境保护上的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环境保护的标准过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的依据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在这样较低的标准下,必然会产生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环境保护的国家标准中,与国外很多国家的环境保护标准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标准设置过低,使环境污染具有合法依据,很多的工业生产企业不但依据标准排放污染物,有时甚至违法排放污染物。此外,在世界环境污染地区的严重排名上,中国以最多的污染城市比例位居前列。
2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理论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工程,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需要综合各种关系进行分析才能得出协调发展的有价值的结论。
2.1地理学为经济与环境研究提供布局与调控依据
地理学的理论本质上是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地理学中人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典型的地域性特征,只有在地域性特征基础上处理好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协调发展。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中要注意处理好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对经济与环境及所涉及的各要素进行科学的调控,使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对此,很多的研究人员、学者都提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系统构造方案以及评价体系等。
2.2经济学为经济与环境研究提供目的性指导
依照经济学的观点,经济与环境之间是独立存在并发展的,认为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也认为环境的问题的解决需要靠市场和政府进行解决;环境理论中认为环境问题是无法完全消除的,但是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个协调性的关系。最新的研究中对过去经济价值核算理论有了重大的突破,过去没有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破坏等考虑到生产成本中,新的理论认为经济与环境的一体化才能真正核算出国民经济的成本,这也是绿色GDP概念提出的原理之一。
2.3生态学原理为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
生态学中包含着一种经济生态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应当与生态环境协调,环境不只是经济的外部性因素,环境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结构。近年来生态学研究中出现了稳定经济的理论,该理论提出经济发展中要实现投入与输出相适应,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友好发展。
3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3.1市场导向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产生来看,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实际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导致环境问题恶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导向的失误,在市场中价格没有反映出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价值,使得对环境的使用出现了过度性,市场导向中对环境和资源的分配及使用出现错误引导,使得环境问题日益加剧。
3.2政策干预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在市场导向出现错误引导时,政府的政策干预就成为了必要,因此对环境政策的研究也是近年来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的重要内容,政策的干预不只是为了纠正市场导向的偏差,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是政策的考量要素,因此政府政策的引导往往是越来越强化经济发展的目标,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因此,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单纯的依靠政策干预还是无法实现协调发展目标的,要综合科学有效的市场引导、有力度的市场支持、还要注重新技术的应用。
3.3新技术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在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中普遍认为新技术的应用将成为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矛盾的主要手段,很多研究人员都提出在环境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力度,对解决环境问题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同时也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和促进作用。因为科学合理的环境布局对于引导市场、优化经济结构以及解决就业等都是由积极意义的。解决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依靠技术是十分乐观的,这一应用进程也在逐步实施和加快,未来还要加大对技术的研究和投入,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4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展望
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世界性的问题,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一直十分重视,对经济与环境协调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但是研究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不足,包括对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还不够深入透彻,缺乏本质性的认识;经济与环境统一性的系统包含的要素十分广泛和复杂,但从几个学科领域进行研究还不足以支撑体系的建设;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还存在地域上的差别,运用统一的理论和框架进行规范指导是存在很多不适应的;此外还有其他的不足,再次不做一一赘述。
针对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应当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涉及的多领域、多学科进行更加系统科学的综合分析,研究工作要多角度分层次的进行,包括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相互影响的过程、发展趋势等等。同时研究工作还要在现有的理论系统基础上不断的扩大和完善,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同时针对关键因素和重要地区进行具体深入的剖析,形成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树立典型。现代研究工作还要不断的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为理论研究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提供辅助。
【参考文献】
[1]王瑞华,李淑英.《论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J].经济管理.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