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8篇

时间:2023-07-31 09:20: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舞台艺术基础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

    能乐作为日本的国粹,是日本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能乐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通过假面等舞台艺术形式对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进行表现,从而提升艺术的感染力。能乐舞台作为能乐的表演场所,是不可思议的“小宇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核心性存在即为日本传统审美理念的代表——“幽玄”。 “幽玄”属于日本古典文学论的审美理念,是日本中世文学理念的核心,佛典和汉籍将“幽玄”解释为深奥之意,而在艺术理论中“幽玄”则被视为飘渺的难以捕捉之美。在能乐的舞台艺术中,“幽玄”吸收了众多刚健质朴的审美元素,同时将坚硬刚强之美幻化为柔和优雅之美。“幽玄”与能乐舞台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得日本能乐无论是在剧本创作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从能乐舞台的构造来看,“幽玄”之美主要体现在能乐舞台的布景、采光以及道具的使用等方面。

    第一,能乐舞台布景方面所体现的“幽玄”之美。

    在能乐舞台的布景方面,最能体现能乐“幽玄”之美的莫过于“桥挂”(能乐舞台的布景)前面的三棵小松树。此三棵松树间距相等,由中心正台向边侧高度依次降低,除具有演员参照物的作用之外,还能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远近感之差,能够让人幻想出高度参差不齐、树木种类繁多的森林以及人们从森林穿过向神灵祈福的场景。布景方面的“幽玄”作用值得肯定,首先“幽玄”布景突破了传统戏剧中频繁更换布景的繁琐,使能乐摆脱了地点以及时间的限制,保持了能乐演出的连续性。同时,“幽玄”布景还使能乐完成场面的大角度转换,做到了“不大不小一块地可家可国可天下,就这几人也父也子也君臣”的完美境地,给观众创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将能乐表演的自由性推向了另一个高点。然而,在另一方面,“幽玄”布景也给能乐舞台发展带来一定障碍。由于省略的布景内容过多,要想真正理解并读懂能乐,观众除了要理解舞台布景所省略的内容之外,还必须要理解省略内容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因而观众要具有一定的能乐基础知识和欣赏能力,这一点带来了能乐与日本年轻人的隔阂,如何摆脱这一困境,使能乐进入到年轻人群之中是能乐舞台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能乐舞台采光方面所体现的“幽玄”之美。

    黑夜的黑能够使人产生无限遐想,白天与黑夜交叉带来的幽暗更能够使人浮想联翩。从整体上看,能乐舞台在采光方面紧紧抓住这一点,通过黑与明相结合的幽暗催生“幽玄”之美,从而给观众创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在采光方面,能乐舞台最显着的特征即为不在舞台顶部设置照明灯之类的照明工具,而是通过人工采光等手段,使自然界的光线从侧面进入舞台进行照明,从而给观众呈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暗——明——暗”的基调颜色变化情况。幽暗的产生给“幽玄”之美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观众进入能乐堂,在光线的综合作用下,能乐舞台的其他布景都若隐若现,根据观众欣赏角度的不同,可以转换为各种存在,这使观众犹如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从而展开无限遐想的空间。在这里,人能够和神灵进行交流,能够为部落以及族人今后的丰收和幸福安康祈祷。这一舞台布景艺术较好体现了世阿弥对能乐理论的阐述“秘则是花,公开则不为花”(世阿弥《风姿花传》第六《花修篇》)。幽暗所产生的美是日本人追求的传统美学理念之一,日本着名作家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中对幽暗之美大加礼赞,表达了自己对幽暗之美的完全膜拜,这也正是能乐舞台艺术登峰造极给日本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所在。

    第三,能乐舞台道具方面所体现的“幽玄”之美。

    能乐舞台的道具简约而不简单,同样体现着“幽玄”之美。“幽玄”之美主要表现在:(一)桥挂。桥挂是能乐演员进入能乐舞台进行演出的通道。桥挂是能乐舞台的重要道具之一。在能乐世界中,桥挂作为一种媒介,将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这两个不相通的世界联系在一起,演员从桥上走过,即代表从人的世界进入到神的世界,开始和神灵进行交流,使人能够体会到另外一个世界的情况,同时也能使观众深刻体会到“幽玄”之美的含义。(二)“钟”。“钟”的道具在能乐《道成寺》中出现。该“钟”用布做成,内悬挂一铜镜,能乐演员按照能乐发展需要在“钟”内换装,正是这口“钟”在能乐舞台上的一起一落,为观众缔造了“幽玄”之美的空间,它代表着能乐演员身份以及演员所处世界的转变,同时也暗含着观众所观赏世界的不同。(三)“船”。“船”的道具在能乐《江口》以及《俊宽》之中出现。该“船”只是用竹竿捆绑的框架,观众在观赏能乐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既可以将其想象为豪华的船只,也可以将其想象为一叶扁舟。在“船”上发生的情况根据观众自身的定位也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想象。用竹竿做成的简单“船”同样给了观众一个无限遐想的幽玄空间。

    参考文献:

    [1] 山崎有一郎、葛西圣司.能?狂言なんでも賳栂鋄M],东京:桧书店,2003 .

篇2

    第一,能乐舞台布景方面所体现的“幽玄”之美。

    在能乐舞台的布景方面,最能体现能乐“幽玄”之美的莫过于“桥挂”(能乐舞台的布景)前面的三棵小松树。此三棵松树间距相等,由中心正台向边侧高度依次降低,除具有演员参照物的作用之外,还能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远近感之差,能够让人幻想出高度参差不齐、树木种类繁多的森林以及人们从森林穿过向神灵祈福的场景。布景方面的“幽玄”作用值得肯定,首先“幽玄”布景突破了传统戏剧中频繁更换布景的繁琐,使能乐摆脱了地点以及时间的限制,保持了能乐演出的连续性。同时,“幽玄”布景还使能乐完成场面的大角度转换,做到了“不大不小一块地可家可国可天下,就这几人也父也子也君臣”的完美境地,给观众创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将能乐表演的自由性推向了另一个高点。然而,在另一方面,“幽玄”布景也给能乐舞台发展带来一定障碍。由于省略的布景内容过多,要想真正理解并读懂能乐,观众除了要理解舞台布景所省略的内容之外,还必须要理解省略内容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因而观众要具有一定的能乐基础知识和欣赏能力,这一点带来了能乐与日本年轻人的隔阂,如何摆脱这一困境,使能乐进入到年轻人群之中是能乐舞台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能乐舞台采光方面所体现的“幽玄”之美。

    黑夜的黑能够使人产生无限遐想,白天与黑夜交叉带来的幽暗更能够使人浮想联翩。从整体上看,能乐舞台在采光方面紧紧抓住这一点,通过黑与明相结合的幽暗催生“幽玄”之美,从而给观众创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在采光方面,能乐舞台最显着的特征即为不在舞台顶部设置照明灯之类的照明工具,而是通过人工采光等手段,使自然界的光线从侧面进入舞台进行照明,从而给观众呈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暗——明——暗”的基调颜色变化情况。幽暗的产生给“幽玄”之美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观众进入能乐堂,在光线的综合作用下,能乐舞台的其他布景都若隐若现,根据观众欣赏角度的不同,可以转换为各种存在,这使观众犹如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从而展开无限遐想的空间。在这里,人能够和神灵进行交流,能够为部落以及族人今后的丰收和幸福安康祈祷。这一舞台布景艺术较好体现了世阿弥对能乐理论的阐述“秘则是花,公开则不为花”(世阿弥《风姿花传》第六《花修篇》)。幽暗所产生的美是日本人追求的传统美学理念之一,日本着名作家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中对幽暗之美大加礼赞,表达了自己对幽暗之美的完全膜拜,这也正是能乐舞台艺术登峰造极给日本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所在。

    第三,能乐舞台道具方面所体现的“幽玄”之美。

    能乐舞台的道具简约而不简单,同样体现着“幽玄”之美。“幽玄”之美主要表现在:(一)桥挂。桥挂是能乐演员进入能乐舞台进行演出的通道。桥挂是能乐舞台的重要道具之一。在能乐世界中,桥挂作为一种媒介,将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这两个不相通的世界联系在一起,演员从桥上走过,即代表从人的世界进入到神的世界,开始和神灵进行交流,使人能够体会到另外一个世界的情况,同时也能使观众深刻体会到“幽玄”之美的含义。(二)“钟”。“钟”的道具在能乐《道成寺》中出现。该“钟”用布做成,内悬挂一铜镜,能乐演员按照能乐发展需要在“钟”内换装,正是这口“钟”在能乐舞台上的一起一落,为观众缔造了“幽玄”之美的空间,它代表着能乐演员身份以及演员所处世界的转变,同时也暗含着观众所观赏世界的不同。(三)“船”。“船”的道具在能乐《江口》以及《俊宽》之中出现。该“船”只是用竹竿捆绑的框架,观众在观赏能乐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既可以将其想象为豪华的船只,也可以将其想象为一叶扁舟。在“船”上发生的情况根据观众自身的定位也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想象。用竹竿做成的简单“船”同样给了观众一个无限遐想的幽玄空间。

    参考文献:

    [1] 山崎有一郎、葛西圣司.能?狂言なんでも賳栂鋄M],东京:桧书店,2003 .

篇3

关键词:

能乐作为日本的国粹,是日本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能乐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通过假面等舞台艺术形式对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进行表现,从而提升艺术的感染力。能乐舞台作为能乐的表演场所,是不可思议的“小宇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核心性存在即为日本传统审美理念的代表——“幽玄”。 “幽玄”属于日本古典文学论的审美理念,是日本中世文学理念的核心,佛典和汉籍将“幽玄”解释为深奥之意,而在艺术理论中“幽玄”则被视为飘渺的难以捕捉之美。在能乐的舞台艺术中,“幽玄”吸收了众多刚健质朴的审美元素,同时将坚硬刚强之美幻化为柔和优雅之美。“幽玄”与能乐舞台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得日本能乐无论是在剧本创作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从能乐舞台的构造来看,“幽玄”之美主要体现在能乐舞台的布景、采光以及道具的使用等方面。

第一,能乐舞台布景方面所体现的“幽玄”之美。

在能乐舞台的布景方面,最能体现能乐“幽玄”之美的莫过于“桥挂”(能乐舞台的布景)前面的三棵小松树。此三棵松树间距相等,由中心正台向边侧高度依次降低,除具有演员参照物的作用之外,还能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远近感之差,能够让人幻想出高度参差不齐、树木种类繁多的森林以及人们从森林穿过向神灵祈福的场景。布景方面的“幽玄”作用值得肯定,首先“幽玄”布景突破了传统戏剧中频繁更换布景的繁琐,使能乐摆脱了地点以及时间的限制,保持了能乐演出的连续性。同时,“幽玄”布景还使能乐完成场面的大角度转换,做到了“不大不小一块地可家可国可天下,就这几人也父也子也君臣”的完美境地,给观众创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将能乐表演的自由性推向了另一个高点。然而,在另一方面,“幽玄”布景也给能乐舞台发展带来一定障碍。由于省略的布景内容过多,要想真正理解并读懂能乐,观众除了要理解舞台布景所省略的内容之外,还必须要理解省略内容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因而观众要具有一定的能乐基础知识和欣赏能力,这一点带来了能乐与日本年轻人的隔阂,如何摆脱这一困境,使能乐进入到年轻人群之中是能乐舞台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能乐舞台采光方面所体现的“幽玄”之美。

黑夜的黑能够使人产生无限遐想,白天与黑夜交叉带来的幽暗更能够使人浮想联翩。从整体上看,能乐舞台在采光方面紧紧抓住这一点,通过黑与明相结合的幽暗催生“幽玄”之美,从而给观众创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在采光方面,能乐舞台最显著的特征即为不在舞台顶部设置照明灯之类的照明工具,而是通过人工采光等手段,使自然界的光线从侧面进入舞台进行照明,从而给观众呈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暗——明——暗”的基调颜色变化情况。幽暗的产生给“幽玄”之美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观众进入能乐堂,在光线的综合作用下,能乐舞台的其他布景都若隐若现,根据观众欣赏角度的不同,可以转换为各种存在,这使观众犹如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从而展开无限遐想的空间。在这里,人能够和神灵进行交流,能够为部落以及族人今后的丰收和幸福安康祈祷。这一舞台布景艺术较好体现了世阿弥对能乐理论的阐述“秘则是花,公开则不为花”(世阿弥《风姿花传》第六《花修篇》)。幽暗所产生的美是日本人追求的传统美学理念之一,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中对幽暗之美大加礼赞,表达了自己对幽暗之美的完全膜拜,这也正是能乐舞台艺术登峰造极给日本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所在。

第三,能乐舞台道具方面所体现的“幽玄”之美。

能乐舞台的道具简约而不简单,同样体现着“幽玄”之美。“幽玄”之美主要表现在:(一)桥挂。桥挂是能乐演员进入能乐舞台进行演出的通道。桥挂是能乐舞台的重要道具之一。在能乐世界中,桥挂作为一种媒介,将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这两个不相通的世界联系在一起,演员从桥上走过,即代表从人的世界进入到神的世界,开始和神灵进行交流,使人能够体会到另外一个世界的情况,同时也能使观众深刻体会到“幽玄”之美的含义。(二)“钟”。“钟”的道具在能乐《道成寺》中出现。该“钟”用布做成,内悬挂一铜镜,能乐演员按照能乐发展需要在“钟”内换装,正是这口“钟”在能乐舞台上的一起一落,为观众缔造了“幽玄”之美的空间,它代表着能乐演员身份以及演员所处世界的转变,同时也暗含着观众所观赏世界的不同。(三)“船”。“船”的道具在能乐《江口》以及《俊宽》之中出现。该“船”只是用竹竿捆绑的框架,观众在观赏能乐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既可以将其想象为豪华的船只,也可以将其想象为一叶扁舟。在“船”上发生的情况根据观众自身的定位也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想象。用竹竿做成的简单“船”同样给了观众一个无限遐想的幽玄空间。

参考文献:

山崎有一郎、葛西圣司.能•狂言なんでも賳栂鋄M],东京:桧书店,2003 .

篇4

关键词:高校学生;钢琴演奏;音乐表现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89-02

中国第一位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的著名钢琴家周广仁教授指出:“学习钢琴只是一种手段,学到音乐知识、理解音乐、热爱音乐、表现音乐才是根本。”高校钢琴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钢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培养,使学生演奏的钢琴曲,不仅准确表现出作曲家写在纸面上的音符来,而且能够把乐曲演奏得有情感、有特色、有意境,通过钢琴曲与听众进行情感和心理世界的交流,给听众以感染和震撼。本文试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强化学生钢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培养展开论述。

一、指导学生加强音乐基础修养。提高对作品的认知和感悟

一首钢琴曲的完美演奏应该具有优美的旋律、动听的音色、酣畅淋漓的情感表达和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因此,钢琴教学及训练不仅要求学生有魔术般的手指,更要丰富和深化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完整准确读谱的基础上,提高对曲谱音符、节奏的分析水平以及对整部作品的认知和感悟。

首先,要让学生完整地掌握音乐术语,通过这些音乐术语,判定乐曲是欢快奔放的还是哀怨悠长的,是快板、行板还是慢板,进而领悟作品的风格。如《车尔尼钢琴初步教程599》82条标有Allegretto al hongroise,我们就可确定这是匈牙利风格的小快板。在演奏时,除了要将三连音时值弹奏准确、均匀、清晰而连贯,还要注意装饰音和跳进旋律,使音乐表现出热烈、活泼、狂放的特点和风格。

其次,要让学生明确乐曲力度标记的意义,对古典乐曲中从pp、p、mp、mf、f到ff浪漫乐派及后期从PPPP、pp、p、mp、mf、sf、f、ff到ffff各层次所能够体现出的音乐意境有清晰的认识。

第三,要让学生理解乐曲表情记号,以连奏表现流畅、断奏表现稳健、跳音表现轻快、重音表现肯定和果断、装饰音表现灵活和圆滑……。

第四,让学生掌控乐曲速度的不同变化,准确把握放宽、减慢渐弱、加快、逐渐加快等不同的速度变化,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图,提高乐曲演奏情感效果。

二、帮助学生准确、深刻地分析作品。全面领会作品的内涵

钢琴艺术的情感因素蕴藏在作品之中,帮助学生准确、深刻地分析作品,全面领会作品的内涵,是演奏任何音乐作品时激发与展现表现力的基础。

1.要分析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就必然要表现生活。为此,在学生接触到每一首钢琴曲作品,应该首先了解分析作品创造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体味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清楚作品艺术表现的系统构成和其中的主导要素生成过程。比如对于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就应该先让学生了解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三部戏剧响曲(《第四交响曲》到《第六交响曲》)――悲剧三部曲,体会作曲家在沙皇俄国末期,与广大俄罗斯人民一样,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特别是在多年的知己梅克夫人突然不再与他通信,宣泄倾诉情绪的重要通道的封闭使他陷入寂寞悲伤中,柴可夫斯基只有通过交响曲的创作,来抒发和缓解情绪上带来的压力,并以曲目所构建的“经典的忧伤”揭示人的精神悲剧以及个人同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

2.要分析不同时代作品的音乐风格和特色

由于社会发展阶段、个人对音乐的爱好和要求不同,导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曲家音乐风格也各不相同。要使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深化理解作品,较好地表现作品,就必须让学生丰富自己的曲目,分析不同时代作品的音乐风格和特色,明确巴洛克时期音乐节奏强烈、活泼,常用颤音和其它装饰音,结构上多用复调音乐、多旋律;古典时期音乐严谨而优雅,简朴而庄重,突出和谐、秩序上的形式美,同时发挥创造性、幻想性的情感;浪漫时期音乐节奏上更多地使用有规律的重拍,以极强的旋律显现着自由、自然和梦想,有更多的转调和半音体系,和声比古典音乐更加复杂;20世纪音乐节奏呈现多样化、自主性,比过去任何时期变化更多、更复杂、更有活力,节奏、和声和音色在乐曲中的地位超过旋律,弥散着转瞬即逝的感觉和微妙、飘浮不定的情绪。

当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准确、深刻分析,全面领会了作品的内涵,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才有本有源,才能从精神层面展现各自的艺术魅力。

三、启发学生对作品的二度创作。结合自身音乐感觉表现作品

要提高钢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仅有对作品的正确分析和忠实表达是不够的,还需要演奏者在客观理性地研究作品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展开自己的个性创造,赋予音符以生命,才能圆满地完成演奏的艺术使命。因此,在钢琴演奏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在阅读作品后展开艺术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场景,调动形象思维对作品二度创作,在不断的组合提炼中进入角色,努力使自己的琴声既表现出作者创作乐曲的感情,又表达出对乐曲创造性的理解和个人的真实情感。在演奏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时,我们就应该诱导学生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浮现一幅中国江南淡雅、清秀的水墨画: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悠然自得地吹着牧笛,天真无邪的神情令人喜爱。清风吹拂、笛声清脆、小溪潺潺、新枝吐绿、春花含笑……。秀美、生动的景色激发了学生对作品的自我创作,由此而实施的钢琴演奏自然更好地体现出江南音乐朴素自然、清新优美、流畅舒展的风格特点,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钢琴波音犹如竹笛的打音那般敏捷明亮。

四、倡导学生的钢琴演奏实践。积累和掌握舞台控制能力

钢琴艺术的真谛在于演奏实践。学生的钢琴演奏实践不仅是平时钢琴基本练习、弹奏技巧训练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积累和掌握舞台控制能力、提高音乐表现力的有效手段。我们常常有这种体验:有些学生本来有较高的钢琴演奏水平,但由于缺乏舞台艺术实践锻炼,在面对听众(或观众)众目睽睽的目光时心里就发慌,思想过分紧张且不能集中,难以自如地演奏作品,更谈不上音乐表现了。

篇5

【关键词】小提琴;表现力;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J6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66-01

一、小提琴音乐的表现力

(一)听觉: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因此听觉表现力是音乐表现力的基础,音乐的听觉表现力指演奏者能够准确地使用音高、音色及音长将音乐的特征及风格表现出来,如有的音乐是抒情、优美的;有的音乐是活泼、明快的;有的音乐是热情、奔放的,这就要求演奏者认真查看乐谱,根据乐谱提示,配合手法将乐曲风格准确展现出来。演奏者在演奏时首先要注意乐谱的表情符号,注意把握节奏,用演奏技巧呈现音乐的情绪、内容,让受众通过耳朵就能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艺术魅力,为音乐增加听觉感染力。

(二)知觉:音乐的知觉表现力是通过演奏者的心理活动进行一系列的判断而体现在音乐演奏上的,主要是指演奏者要有自己对音乐独特的认知与体验,赋予音乐一定的表现力,进而将作品整体的气质呈现给受众,就如对一个人的认知一样,我们通过他的言谈举止来了解这个人的性格特征,音乐也是如此,我们通过乐曲的情绪、弹奏基础来了解音乐的感情基调,这就是音乐表现力的体现。演奏者通过对音乐的理解来进行音乐气质的感知,然后通过自己的演奏技巧将其完整地体现出来,进而形成流畅的旋律。

(三)情感:作为表演艺术,音乐渗透了作曲家深厚的感情,一首音乐作品之所以触人心灵,主要是作品当中丰富的情感表现,否则就算再完美的演奏技巧,听起来也是苍白、肤浅的。对于练习者来说既要体会作曲者在作品当中的感情融入也要结合自己的情感阅历与体验,进而赋予音乐情感表现力,音乐才能直击人心,也才能使演奏富有感染力,音乐作品也才能长久不衰。

二、小提琴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当前艺术院校面对学生小提琴水平层次高低不齐的问题,必须在教学思路的改变和创新上下功夫。从专业课程上来看,小提琴课程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艺术教学,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生的基础知识开始培养,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因此,高校可以尝试针对性的教学模式,针对当前学生小提琴演奏水平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组,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学。对于没有小提琴基础的学生,要加强对其基础知识的培养和训练,从基础知识开始教学,让学生逐渐掌握小提琴演奏技巧。对于有一定小提琴知识的学生,在巩固其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演奏技巧和演奏方法的训练。对于具有小提琴专业知识的学生和掌握一定演奏能力的学生,要加强对学生演奏技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音准能力和配合能力,树立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之前,应该为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并按照教学计划一步步落实,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锻炼。

(二)加强学生艺术情感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学生艺术情感的培养,对此教师要引起重视。小提琴是一门具有情感的音乐艺术,通过小提琴的学习,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同时,小提琴学习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通过小提琴的学习,可以磨练意志。在小提琴演奏的乐曲中,无不充满艺术家的感情创作。因此,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将音乐中的艺术情感表达出来,深入地理解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更好地发挥艺术的价值,将创作者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才能让学生演奏出来的作品打动人心,富含感染力。

篇6

【关键词】儿童剧;舞台设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融合

一、儿童剧舞台设计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融合的意义

儿童剧一直深受学龄前儿童的喜爱,但是,由于地域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儿童剧没有在我国大部分城市普及开来,让广大儿童不能接触到优秀的儿童剧剧目,得不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和教育。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入手构建新型学前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性和创造力,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儿童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形式,它是由舞台布景、道具、服装、音响效果、灯光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为了让孩子直观的感受出场景的变化和剧情氛围,舞台布景和道具就成了儿童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项又与绘画和手工技能水平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关于绘画和手工技能的美术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将儿童剧舞台设计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进行融合,一是通过儿童剧展演这种形式,学生将学到的美术理论和手工技能在实践中进行综合运用。二是儿童剧展演还为学前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实践平台,这也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所欠缺的环节。三是把儿童剧艺术形式引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之中,也会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和拓展美术教学形式,这也是高校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二、儿童剧舞台设计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融合的途径

要将儿童剧舞台设计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完美融合,需要将构成儿童剧舞台设计的要素纳入到美术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达到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并能熟练地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途径:

(一)通过开设多门绘画基础课,强化学生的美术知识和常识

据调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美术或绘画等方面是零基础状态。所以,在学习舞台设计和道具制作之前,对美术和绘画基础进行一个全面的培训显得尤为必要。因此,我们开设了素描和色彩两门专业基础课,全面培养学生在造型和色彩方面的动手实践能力,让他们了解素描和色彩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这对后面学习儿童剧舞台设计和道具做了充分准备。在素描课程中我们着重训练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透视关系、比例关系等进行形体的塑造,保证学生有扎实的素描基础和功底,能够应对一切造型问题。另外,色彩是舞台美术设计中的重要元素,所以,我们在色彩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色彩性格的掌握和理解,让学生学会利用不同的色彩表现不同的场景、气氛、人物的性格、感情、心理等,学生在学会将色彩与人物的完美结合并用以塑造人物的性格,也就可以把人物的情感、性格、心理通过色彩直观的呈现给观众。再有,在色彩的基础训练中,我们让学生使用大片单一色彩或者使用非常丰富的色彩产生光影美感,营造更强烈的舞台美术效果,这也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利用色彩来增强儿童剧的艺术美感。通过开设这些绘画基础课程,强化了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常识,为后面进行道具的制作和舞台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手工技能

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强化学生的手工技能,我们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了道具制作和手工制作等课程,专门针对学生的手工技能进行训练和培养。首先,激发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舞台设计和创作。我们设定了不同的儿童剧题材,让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利用多种材料来表现同一个题材,或通过一种材料创作出不同主题的造型和作品,拓展丰富学生的思维。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进行道具造型,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和设计独具特色的舞台布景和道具造型,展现学生在设计方面的独特性和创造力,这既是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又是对学生创作思路的引导。其次,我们还专门针对儿童剧表演开设了一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创作表演儿童剧、布偶剧等大型舞台表演作品。当然,在学生创作表演之前的舞台设计及道具都是需要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完成的,这是他们进行舞台表演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根据自己的剧目情节安排场景和设计舞台、服装、制作道具,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手工技能,学会从儿童剧的整体情感来创作舞台布景和道具,从而更好的表现儿童剧目。

(三)开设多种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技能的掌握与否,是在实践中检验出来的。因此,我们开展了跟儿童剧有关的丰富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展现他们对于舞台布景和道具制作的独特理解和设计。在美术教学之后,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实践活动平台。在课堂内,我们安排了小组作品展评、班级间作品比拼、阶段性学习成果展示等活动形式,让学生讲解自己作品的创意和创作过程,现场感受不同创作思路的作品,拓展创作思维。在课程外,我们以各种重要节日为契机,组织阶段性的手工作品展览,让学生针对同一主题创作不同的手工作品,一是检验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二是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市区各类型的儿童剧演出和参与儿童剧的舞台设计和道具制作,学生们在众多的实践活动中展示了自己的绘画和手工水平,并且积累了处理紧急情况和活动组织的熟练程度和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另外,在学生作品展示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课题组非常重视对學生的指导和评价。教师的适时指导对学生的创作思路能起引导的作用,另外,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肯定和评价,也是对学生的认可和鼓励,会让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完成作品的创作。我们也是通过这些活动来全面促进学生在儿童剧舞台设计方面的实践能力。

(四)通过技能汇报展演,验收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生对儿童剧舞台设计和驾驭能力是要通过多次大型演出才能锻炼出来的。所以,我们以每年六一儿童节为契机,组织儿童剧公演,让学生根据公演的主题设计、制作每一幕大型的舞台布景和道具,反复地排练,验证道具对剧情塑造的效果,不断的针对现场效果进行修改和调整。这让学生有机会真正体验如何处理大型儿童剧舞台设计中的布景、道具与灯光、人物服装、化妆、音响效果等的关系,只有经过这样的实践与体验,才能让学生真正地领会舞台设计在儿童剧表演中的重要性,获得真切、直观的实践经验。另外,我们每年组织技能汇报展演,通过每一次儿童剧展演,学生将自己的最高水平都展现了出来,而所有师生观看展演的现场反响也是我们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在汇报演出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

将儿童剧舞台设计与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进行融合研究,突破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界限,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充实,带给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自主权,也将会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学前教育工作环境,也是学前教育专业持续、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者:陈跃琴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舞台实践;高师音乐教育;对策

一、舞台实践课程在高师声乐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意义

以往的高师声乐人才注重“双基”的训练,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从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来看,音乐教育必须强调其文化内涵的传承,在新形势下就对高师的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音乐人才的培养角度来说,即应该从培养专一的重技术人才转向培养“一专多能”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师声乐人才的培养以“站好舞台,站稳讲台”为培养目标,应当让学生具有唱(教学示范)、讲(声乐理论)、教(懂声乐教法)、导(指导声乐活动)等综合能力。就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2015年的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而言,从35%的就业率中有九成以上的学生考取了基层学校成为专职音乐教师,他们的授课对象大多是1-9年级的学生,我们的毕业生面临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怎样把自己所学融入到新的工作中。在大三下学期即开展说课讲课的训练内容,这项工作已然成为学院的特色,被教师和学生重视,也让学生在毕业实习和找工作过程中不会感觉茫然不知所措,从教学效果和社会反响来看得到的成绩甚至超出了大家的预想。如八年级音乐课本中的《茉莉花》,学生不只是教授歌唱,还在课堂里排练了舞蹈,把知识衍生到民族音乐概论中,可以看出来我们舞台实践课时有这些元素的导入,让学生很自然地活学活用,把音乐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可以发现,学生能从单一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向受教对象传授文化内涵。怎样把学院音乐人才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是高校音乐教师要面临的课题。就声乐人才而言,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会唱,更应该会教,声乐学习应当与伴奏、舞蹈、表演、创作、器乐、歌曲赏析等音乐学科相互结合,力求把声乐与文学、声乐美学、歌唱心理等相关学科相结合,提高声乐人才的综合人文素养,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奠定扎实的基础。2015年12月,由遵义市音乐家协会与遵义市群众艺术馆联合举办了合唱指挥培训班,邀请了国家一级指挥孟大鹏亲自授课,培训学员由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和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组成,两天的培训课精彩纷呈,通过基本理论学习加排练实践让学员受益匪。这次培训是高师音乐人才如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的典范,让国家级专业从业者直接与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沟通交流,更好地了解基层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也让基层的音乐文化宣传工作更专业更规范。

二、舞台实践课程实施现状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人才主要面向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音乐基础教育,声乐作为贯穿始终的基础学科,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作者通过对高师音乐专业开设舞台实践课的了解,发现了以下问题:该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没有健全的教学大纲及评价体系。没有了这两个硬性指标,导致我们培养的人才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仅仅在舞台唱几首歌曲远远不够,更别说通过舞台锻炼学生的表现力。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这一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专业了解不深入,对参加演出和比赛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对舞台实践课的态度不够认真。学生只重视一对一的声乐小课,无法对舞台表演提起兴趣,敷衍准备两首歌曲,有时甚至连歌词也不背,更难说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让老师无从下手指导。平时的功课无法完成导致考试时态度不端正,也是敷衍了事。师资力量不够,高校音乐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音乐教育专业,老一辈的该专业没有开设舞台表演的课程,新一辈的教师又没有足够的舞台经验,使得该课程教师专业不够雄厚。硬件条件达不到,舞台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由演员的精湛技艺、导演的精心策划、舞台的灯光、音效等综合艺术组成,没有好的硬件条件,无法让演员投入到节目中,也就无法呈现精彩的演出效果。

三、舞台实践课程实施对策

针对这些现象及作者多次担任高师舞台实践课的教学得出以下建议:

1)课程设置为四年,按年级分层教学,大一以集体课形式聘请文艺团体专家授课,教授在舞台上的基本体态,介绍舞台各工种以及相互协调配合的关系,例如舞台美术家如何构建声、光、色、形的创意空间,如何根据演出场景类别设计灯光等;大二则让学生舞台实践,由于专业程度尚浅,曲目不做要求,但需要求不同专业做音乐分析,例如调式、和声、创作背景等,让学生养成严谨认真对待舞台的习惯;大三则可以增加实用性能较强的内容,比如合唱排练、自弹自唱、自创节目编排等,为毕业后与社会接轨打好基础;大四可以排练一些剧目,例如中外歌剧选段、小型室内乐曲目等,以增加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

2)建立严格的评价标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让学生没有侥幸心理,认真完成每一次课后作业。

3)招贤纳士,聘请各种艺术门类的一线演员给学生授课,由他们带来直接的舞台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舞台没有恐惧心理,毕业后能尽早融入角色,学以致用。

四、结语

“做音乐比听音乐好”,这是德国音乐教育家欣德米特说过的话,他说的“做音乐”大概就是指音乐实践。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要求我们培养的复合型音乐人才必须能唱会教还要具有组织编排能力,高师舞台实践课这门新兴课程为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平台,集演、教、排为一体,为培养更全面的音乐教师打下扎实基础。这门课程还处于尚未健全的阶段,需要引起音乐教育专家同行的足够重视,势必他会成为锻炼学生综合执教能力的最好平台。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教育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8

中职音乐教学中融入戏曲欣赏,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进行渗透,特别是通过戏曲艺术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如从戏曲文化中的服装设计、化妆特点、舞蹈形式、表演手法、以及武术、杂技等传统民族元素的引入,将戏曲文化与舞台艺术融而为一,从而增强了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经典的戏曲名段是有生命的,如“花木兰”所表达的用于承担、自强自立的精神、“小放牛”所营造的诙谐幽默的生活观,更是对学生从体验中来获得良好的情操和修养。还有“小姑贤”、“小女婿”等曲目,让学生能够从戏曲文化中领略到情感的体验,精神的升华。历史戏曲将历史文化,以及历史人物进行充分表现,特别是戏曲艺术风格的渐进发展中,名家梅兰芳、叶少兰、马连良等,以其精湛的艺术修养和表演技能,赢得了世人对戏曲文化的赞誉。我们从课堂赏析和学唱实践中,一方面可以从音视频资料中来听、看;另一方面从引入戏曲表演艺术家,以及鼓励学生组织戏曲表演实践活动,从被动感知到真切体验,是戏曲文化真正走近学生生活。如对于京剧《沙家浜》,从“智斗”戏中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循序渐进的理解和分析剧中人物角色的特点,并从中来感受戏曲艺术的博大魅力。

二、借助于戏曲艺术来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

从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于中职音乐教育改革一直在摸索中不断完善。戏曲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借助于戏曲文化艺术,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还能够从戏曲文化艺术中,融入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如我们分析李铁梅,我们讲解杨子荣,我们谈谈郭建光,其艺术形象与表达的思想情感,都是当前社会需要格外关注的隐性教育方式。同时,在戏曲教学中,对于传统戏曲中的如《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红灯记》、《杨门女将》等曲目,具有较好的德育功能,从《赵氏孤儿》、《铡美案》、《赤桑镇》等曲目中有助于体现社会正义,惩恶扬善;从《打渔杀家》、《将相和》、《打龙袍》等曲目中来融入历史名著和典故;从《打金枝》、《井台会》、《茶瓶计》等曲目中来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总的来说,戏曲教育在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其作用是深远的,而对于中职音乐教育来说尤为重要。

三、推进中职音乐教育中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结合中职音乐教育实际,从戏曲艺术与文化知识的选择与推广上,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注重戏曲基础知识点渗透和推广,循序渐进的导入课堂教学实践;二是注重戏曲欣赏教学,特别是结合具体的曲目来介绍剧情、理解剧中人物角色,激发学生对戏曲人物的认知,特别是经典唱段的学习和欣赏;三是结合实际推广戏曲知识竞赛,或歌唱比赛,营造戏曲文化环境,引导学生爱上戏曲艺术;四是结合当前戏曲教学实践,积极拓展戏曲教育方式,如开展戏曲交流,促进戏曲的宣传与普及。

四、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