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8篇

时间:2023-07-31 09:20: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 父亲 父亲缺位 家庭教育

我国的家庭教育历来被看做是母亲的职责,然而,随着两性在经济基础和事实上的平等,以及人们对家庭教育中角色分配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必不可少。

一、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

“父亲缺位”是学术界对于这一现象的概括表达。所谓“父亲缺位”,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很少参与子女教育,甚至孩子没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子女教育的状况。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父爱缺位”表现在父亲对子女的时间投入上很少,他们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入赚钱养家中,尽管这是一种变相的对子女教育的补偿,但仍然代替不了与孩子们的亲密接触与陪伴。

二、父亲缺位的原因

一方面,传统思想观念导致父亲角色错位。传统思想观念认为,男人是“一家之主”,是应该供养家庭的人,这就使得父亲的事业心越来越强,而家庭教育的责任感越来越弱,“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妻子或者双方的父母,以追求事业为“借口”,错失很多教育子女的良机。

另一方面,与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某些不当引导有关系。儿童与母亲有较强的依恋关系,他们大多数时候是从母亲那里获得食物、亲密感和安全感的。如果在家中妻子不理解丈夫的辛苦,在孩子面前无休止地抱怨丈夫不顾家、不一起进行子女教育,则会在孩子们心中塑造一个负面的父亲的形象,使得父亲更难以融入家庭教育。

三、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角色的重要性

记得有位心理学家说过: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父亲由于工作的外向性和社会性,自身具有更多自信、坚强、果断、独立的品格,会为子女教育带来同母亲不同的方式和效果。具体来说,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有如下重要性。

1.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模仿是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基本途径。对于男孩来说,父亲是一个适当的行为模范,他们能够通过父亲理解人类行为的男性立场,模仿自己的父亲,从而学会处理挫折、紧张和焦虑。而对于女孩来说,通过与父亲的接触和交流,学会正确地与异往,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和羞怯感,并且意识到自己作为不同于男性的独特的性别角色特征,形成并强化女性意识。

2.促进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和独立性的培养。在孩子的日常活动中,母亲一般是看护者,不时地提醒孩子“别摔着”、“小心点”,这使得孩子没有机会单独探索,久而久之,孩子们容易形成依赖他人的性格特征。而父亲则会给予孩子更多的惊喜,和孩子玩得更“疯”,放手让孩子自主地探索世界,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此外,由于男性的性格特征表现为勇敢、坚强,若孩子经常与父亲交往,则在人际交往的时候会更开放和融洽,赋予冒险精神和进取精神。

四、对“父亲缺位”现象的对策建议

针对现今“父亲缺位“现象及研究表明的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笔者尝试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首先,据了解,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瑞典和挪威的《父亲法》,从法律方面明确规定父亲的责任和义务。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约束,这不仅仅是一种法律的规定,更能从法律的设置看出国外对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决心。

其次,开设一些针对父亲的“父亲课堂”。在国内,针对母亲的“妈妈课堂”或者“育婴课堂”已经逐渐形成规模。然而,笔者还没有听说“父亲课堂”的出现,这一方面说明,广大的父亲们并没有专门学习父教知识的愿望,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对父教事业不够重视。

再次,妻子在家庭中应该协调好父子或父女之间的平衡。妻子应该尽可能地理解丈夫,如果丈夫有时不能参与子女教育,作为妻子和母亲双重角色,应顾全大局,不要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发牢骚,对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要经常创造一些机会,促进丈夫和孩子的亲子互动,让父亲与孩子增加接触和加深了解,发现乐趣,逐渐将丈夫纳入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妻子要尽力帮助丈夫树立起参与家庭教育的观念,经常讲一些子女的趣事,与丈夫一起看一些温情的家庭剧,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丈夫的育儿观念。

最后,父亲要积极转变自己的观念,投入时间和精力关注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抛弃过去陈旧的观念,不再认为家庭教育是女人的事,而是认识到自己可以给子女更多的东西,并且可以在同子女的感情联系中得到许许多多心理上的满足,在亲子良性互动间寻找快乐。

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父亲投身家庭教育中,帮助孩子弥补“父爱缺位”带来的性格、情感方面的缺憾。很喜欢鲁迅先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的一句话:“父亲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与大家共悟、共勉。

参考文献:

[1]赵连伟.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失现象调查及其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夏小林.父亲参与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

[3]康康.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投入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魅力中国,2010(06).

篇2

关键词:父爱;家庭教育;亲子阅读

古语云:“子不教,父之过。”虽然此话并不尽然,但是父亲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在家庭教育中,有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关于孩子的教育父亲往往是缺席的。调查发现,缺乏父亲教育的孩子会显出懦弱、胆小、敏感等特征,性格和心理发展不完善。那么,如何让父亲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呢?

一、父爱的唤醒

父亲教育缺失所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为了让父亲更积极地投入到幼儿的教育中,我开展了一系列较为有效的教育指导活动,以唤醒他们的父爱。

1.座谈会

在学期初,我召开以“父爱教育”为专题的座谈,向爸爸们介绍父爱教育的重要性,罗列父亲教育缺失带来的弊端,与爸爸们分享网站上的实例,相互探讨、传授教育经验。让他们明白:孩子的教育要有父母均衡的关心与爱,唤醒他们的“父爱教育”意识。

2.家长QQ群

在学期初,我设立了“爸爸QQ群”,让爸爸们交流育儿心得,讨论日常教育碰到的难题以及相互推荐有关教育的书籍等等。“爸爸QQ群”的成立,为父亲间、父子之间、家园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更好地开展父爱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一对一指导沟通

为了指导更细致、更到位,我针对个别案例通过家庭访问、电话访问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沟通。让父亲知道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使父亲变得有耐心。

通过以上这些沟通手段,使爸爸们懂得了关注幼儿,参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促使他们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增加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几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以家庭教育为主线,优化父亲对孩子的教育

1.相处时光

父子之间的感情需要多相处才会增加,父亲应多和孩子进行互动,平常应多拥抱、抚摸孩子,让孩子体验到父爱的温暖;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讲故事,鼓励孩子在园的进步,做亲子游戏等,加深父子之间的信赖;父亲还要自身端正,为孩子做出表率。通过持续有效的亲子互动活动,达到身教重于言教的目的,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教环境。

2.健康锻炼

父亲是勇敢、坚强等性格的主要塑造者,父亲能创造锻炼的机会,提供发展体能的平台。父亲应多和孩子一起游戏,并渗透体能锻炼的技巧性。因此,教师应多带孩子外出游玩或散步,坚持让幼儿自己走路;多出去户外锻炼,鼓励幼儿不怕困难,勇敢坚强;诱发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使孩子敢于面对陌生环境。

3.妈妈的配合

在呼唤父爱教育回归的同时,还需要妈妈的配合,建议妈妈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要过多地包办和替代。在交往方面应创造更多的自主空间,而在生活自理方面也应该放手一些,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以幼儿园活动为契机,激发父亲对孩子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为了让父亲融入幼儿教育,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我利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灵活地为“父亲教育”创造多种契机。

1.家长助教

安排家长助教周,让父亲参与我们的教学。如,《爱牙周》请牙科爸爸为孩子们上一堂关于保护牙齿的活动;每周邀请爸爸们轮流为小朋友上一次体育课;《安全标志》活动中,请消防员爸爸为孩子们讲解安全小知识、安全标志,参观消防局、安全演习,孩子们学以致用,完成得非常出色。一堂堂生动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爸爸博大和有趣的形象。

2.运动会助阵

在运动会的活动中,由父亲来担任裁判员、监督员,专设必须由父亲参加的项目,让父子间有更好的配合,培养父子之间的默契和情感。

3.节日互动分享

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节日,邀请爸爸制作礼物为妈妈庆祝节日,体会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感,体会妈妈们对家庭、孩子付出的艰辛,使爸爸们变得对家庭更有责任感。

4.其他活动的参与

积极邀请父亲参与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植树节、采摘等各类活动,让父亲参与孩子的教育,关注教育、学会教育。

四、以亲子阅读为载体,渗透父亲对孩子的教育

我注重发挥绘本的功能,组织爸爸开展亲子阅读沙龙活动,共同谈论家庭中如何开展亲子阅读;在家教宣传栏中向家长推荐关于爸爸的绘本故事,如,《我爸爸》《给爸爸的吻》《和爸爸一起去散步》等,让孩子感受爸爸所蕴含的机智和风趣,从而更加爱爸爸,不仅增加父子间的情感,更激发父亲的责任感。

音乐家贝多芬说:“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养一个孩子更神圣的职责。”所以,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须承诺不缺席,学会正确地表达父爱,多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让孩子得到父母最适当的教养,共同创造孩子的幸福童年!

篇3

关键词: 家庭教育 父亲角色 中西方 差异

“角色”一词最初是在戏剧中使用的概念,后被社会学借用,指“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体系”[1]。“父亲角色”没有统一的定义,从传统养家者的经济角色,到西方工业革命以前的道德指引者,到20世纪20年代末的性别角色榜样,再到70年代中期以来的多元化角色,有关“父亲角色”的界定一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父亲角色”被笼统地定义为“特定社会对父亲期待(规定)的行为(职责)”[2]。本文中的父亲角色主要指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中西方的家庭教育有所不同,父亲角色在不同的家庭教育中又存在差异。虽然存在差异,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却是共同的,父亲扮演好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不仅能与母亲角色的相对缺陷形成互补,还能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发展,使父亲自身及妻儿的幸福感有所提升,从而有利于家庭和谐,有利于社会和谐。

一、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表现

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中西方父亲在参与程度、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一)“缺席”与“在位”

“缺席”与“在位”是中西方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参与程度的差异性表现。中国父亲的缺位现象在城市和农村都有出现,在核心家庭、传统家庭及婚内家庭、离异家庭的家庭结构中,都会出现显性或隐性的父亲缺位现象。据《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调查统计,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中,父亲一方外出的就占40.2%,4.3%的留守儿童一年连父母的电话也接不到一次。城市家庭中,据英孚教育联合腾讯教育频道的问卷调研显示,在近5000个被调查者中,78%的人认为爸爸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够,仅6%的爸爸会把80%以上的业余时间用来陪伴孩子,但用来亲子共读、科学探索等高质量的互动仅占不到25%。因此,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陪伴质量更是得不到保证,这是中国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普遍状况。传统家庭中,孩子主要由祖辈照顾,易出现教育不一致;在核心家庭中,很多男性忙于工作,经常不能陪伴孩子,孩子虽然生活在双亲家庭,却只感受到母爱,出现很多“婚内单亲妈妈”,很多爸爸变成“隐形爸爸”;在离异家庭,父亲很少有机会和意愿陪伴孩子,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父亲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则稳步上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1965~2010年间,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从每周2.6小时大幅增长到7.2小时。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防治中心201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家有5岁以下孩子的父亲,96%跟孩子一起进餐,98%跟孩子一起玩,90%给孩子洗澡、换尿不湿或者穿衣服,60%给孩子念故事书。即使孩子父母离异,孩子的父亲也会时常陪伴孩子,注重孩子健康成长。

因此,与中国父亲相比较,西方国家的父亲在陪伴孩子时间、质量方面更可观,对孩子成长更有利。

(二)“集体”与“个人”

“集体”与“个人”是中西方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内容的差异性表现。“集体”指中国父亲注重培养子女的集体意识,“个人”指西方父亲注重培养子女的个性发展。集体主义文化是中国的一大文化,这一文化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通过集体中的他人对自己进行定位,认为个人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出来。受此影响,在家庭教育中,中国父亲喜欢把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做横比,引导孩子用外在的标准衡量自己,以了解和调整自身在集体中的位置,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服从和服务集体。如2012年春节期间,漫画《别人家的孩子》走红网络,引发了网友的感同身受,反响热烈,很多网友疯狂转发,转发和评论量一度达到了13万之多。不少人纷纷吐槽,最恨“别人家的孩子”,因为父母总是拿自己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而且自己永远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同时,《武汉晨报》、《楚天都市报》、《扬子晚报》、《江南时报》、《青年报》等报纸都刊登了这则漫画,一时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共鸣。

与此相反,西方父亲对孩子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则有所不同。西方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认为个人高于集体,个人是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集体应该满足个人的需要。西方父亲普遍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他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被赋予了与众不同的天分,因此,西方父亲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会引导孩子表现自己的天分,充分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你真棒”是美国家长经常用来鼓励儿童的一句话,通过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所以,家庭教育中,中国父亲注重通过横比培养孩子在集体生活的能力,而西方父亲很少拿孩子做比较,更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导致中西方孩子在个性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差别。

(三)“管教”与“陪伴”

“管教”与“陪伴”是中西方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教育方式的差异性表现。中国父亲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大多数是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或者在子女做错事情时出现呵斥甚至打骂行为,“不行”、“不许”等命令式词汇更常见。在中国父亲看来,子女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赋予子女生命,子女就应该听从自己的命令和管教。同时,大多数中国父亲认为子女没有社会经验,而父母是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他们认为对子女进行管教能帮助其少走弯路,所以中国父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大多数扮演的是管教者的角色。

而在西方家庭教育中,父亲普遍扮演陪伴者的角色,他们会鼓励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孩子从自身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教训。在西方父亲看来,人生而平等,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与孩子处在平等地位,所以西方父亲会选择尊重孩子的意见,他们会选择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长,引导孩子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西方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是陪伴者的角色,与中国父亲管教者的角色存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

二、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古代“父权”观念的影响程度不同

父权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权利,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在一定时期内都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其历史法律中都有相关对父权的保护条例。具体来说,古代父权主要包括父亲对其子女的生杀权、责罚权与送惩权、财产权。“但中西方法律在内容上不完全相同。中国的父权几乎是绝对的、永远的,而在西方社会,则有一定限制,并随社会发展而有所不同。父权在中国一直得到强化,在西方则逐渐削弱,最终走上不同道路”[3]。随着时展,尤其商品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转变,古代西方的父权观念逐渐淡化,西方的孩子逐渐被视为独立的个人,所以有关父权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基本已经消失殆尽了。

但中国不同,由于中国是自然环境比较封闭的农耕社会,因此当父权观念在西方社会逐渐淡化的同时,中国的父权观念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家庭,甚至在现代化社会,父亲仍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撑,这种现象尤以农村家庭为主,而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父亲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可能导致父亲的优越感,从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古代父权观念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受到古代父权观念影响程度不同,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就呈现出差别。

(二)父亲自身的角色意识程度不同

“现代科学在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发现,父亲对孩子来说和母亲一样重要,只是其影响方式有所不同”[4]。同时有较多研究结果表明,父亲对孩子的认知状况、个性发展及社会化程度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相反,若父亲普遍缺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各方面健康发展则会受到影响,部分孩子甚至走上危害社会的犯罪道路。因此,父亲角色投入家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父亲角色的重要性,中西方父亲的意识程度存在不同,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关于父亲角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推进程度不同。另一方面是由于父亲自身的重视程度有所差异。关于父亲角色的理论研究,西方国家起步早于中国,而在其理论支撑下,西方国家开始重视父亲角色,在实践中一步步推进父亲角色参与家庭教育的程度。在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下,西方父亲普遍认识到父亲角色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会主动参加相关亲子教育培训课程,会积极主动地与孩子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如美国的父亲会带孩子参加童子军组织,在这个过程中父亲会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中国父亲有所不同,由于国内对父亲角色的研究起步比西方晚,社会上有关的亲子教育活动普遍较少,主要以专家讲座形式开展,且宣传覆盖面较窄,因此中国父亲了解父亲角色重要性的途径较少,从而导致中国父亲对自身角色意识程度整体性不高现状。另外,由于中国父亲主要把精力放在挣钱养家上,投入家庭教育的时间相对较少,即使部分父亲能够意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但付诸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与西方父亲相比仍存在较大差异。据2006年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8.3%的父亲听说过“父亲带大的孩子更聪明”,其中,城市地区有33.5%的父亲听说过,农村地区仅有21.5%的父亲听说过。另外,约有25%的父亲不知道自身对孩子成长有何影响力,23%的父亲只能笼统地说出是孩子的榜样,只有35%的父亲零散地谈到了一两点影响,如对孩子性格、三观、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影响。由此可见,关于对自身独特角色的认识,中国父亲没有认识到,或者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三)母亲态度及他人看法不同

罗斯・帕克和艾斯利・拜特等人于1993年就发现:母亲所持的态度与父亲的实际参与水平有关,这个结果是他们通过调查300位初为父母者得到的,其中父亲在育儿过程中均有所投入。具体来说,“母亲对父亲的育儿技能和参与活动感兴趣及对父亲参与水平的评价等都能对父亲的参与水平产生影响”[5]。因此,母亲对父亲角色投入家庭教育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父亲的参与程度。

在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中,母亲主动承担大部分教育责任,但是中西方母亲对父亲角色投入问题存在态度上的差别。例如,当父亲给孩子喂奶或者换衣服手脚笨拙时,中国的母亲大多会说“你放那儿,让我来”,而西方母亲可能就会耐心教导父亲的动作,这种反差可能造成中西方父亲在角色投入中积极性的差异。另外,中国人看到父亲整天和孩子腻在一起,可能就会觉得这位父亲“奶味”较重,也会质疑这位父亲的工作能力有问题,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父亲的形象应该是高大上的,是忙于挣钱养家的,这就间接导致在意他人看法的中国父亲可能避免或减少角色投入。

但对于西方人而言,家庭是排在第一位的,在他们看来,陪伴孩子是正常的事情。例如,部分美国的男卫生间里,有专门为带孩子的父亲准备的换尿布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父亲角色投入家庭教育更常态化。

(四)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同

“目前,不少国家的父亲可利用三种形式的假期照顾年幼的孩子,分别是父亲假、育儿假及在孩子有突发状况时的临时假期”[6]161。瑞典的父母一起可以获得480天的带薪病假,其中60天是分别分给父亲和母亲的,另外孩子出生时,父亲还有额外的10天带薪假期;芬兰父亲有最多可达54个工作日的陪产假,可以和母亲共同分配孕妇假期休完后的育婴假,同时有育婴假后的育儿假,以及兼职育儿假;英国法律规定父亲享有两周法定陪产假,允许夫妻共享育婴假,西方其他国家,如美国、保加利亚等都有相关假期。西方国家在相关法律政策出台后,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据相关资料显示,美国“近来最重大的政策发展莫过于1996年的福利改革法案的通过”,“这导致2006年至2010年联邦计划每年要分配1.5亿美元支持婚姻和父亲项目。5000万美元已经作为推进责任型父亲项目的支持金预留下来”[7]189。另外,美国白宫于2012年6月专门发了“中央文件”,题为《促进有责任感的父道》,促进美国社会有责任感的父道,让更多孩子健康成长。同时,美国联邦政府专门设立了一个“父道”网站,以帮助美国的父亲成为一个更有父道的父亲。因此,西方父亲角色投入家庭教育得到了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父亲角色的投入程度。相比较而言,中国没有父亲假、育婴假等相关假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父亲角色投入不及西方。

三、中西方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角色扮演的相互借鉴

中西方父亲角色投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存在差异。但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中西方父亲角色的扮演各有优势所在,中西方父亲要相互借鉴。

(一)中国父亲应积极主动参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深刻”[8]。相关研究表明,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个性形成及行为塑造等都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因此,身为父亲,一定要扮演好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角色。相比较而言,西方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积极性要高于中国父亲,因此,中国父亲应该向西方父亲学习,积极主动地自觉参与到家庭教育中。一方面,中国父亲要从思想上积极主动起来,积极了解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另一方面,中国父亲要从行为上积极主动起来,积极投身于家庭教育活动,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二)中国父亲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根据美国权威学术机构2004年2月17日公布的一张“全球最有创造力的国家”排名榜,北欧国家瑞典高居榜首,其次是美国、芬兰、荷兰、丹麦。这些西方国家之所以有较强的综合创新能力,除了制度开放,同时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西方父亲在参与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创新能力在父亲引导下逐渐得到培养与发展。中国父亲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给予过多的身体保护和物质嘉奖,反之,给予的情感呵护及精神鼓励则较少,尤其在父亲缺位的现状下,祖辈抚育孩子的情况较为普遍,而祖辈又过于溺爱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孩子的创造性发展。因此,中国父亲要学习西方父亲,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从而让孩子的创造性得到发展。

(三)西方父亲要重视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

个人与集体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集体由个人组成,个人是集体中的个人。因此,在重视孩子个性发展的前提下,适当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孩子更好地适应并融入集体。在这方面,中国父亲比西方父亲更具优势,因此,西方父亲应向中国父亲学习。一方面,父亲要让孩子认识到国家、社会、集体的重要性,在必要的时候,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的全局观念,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当集体利益需要个人力量的奉献时,要不吝啬给予。

(四)“管教”与“陪伴”合理结合

“管教”与“陪伴”合理结合,指中西方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时,要善于采取严格教养与民主教养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严格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并没有导致比西方国家有更多儿童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出现问题,而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积极作用”[9]。虽然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背景有所差异,各自社会价值取向有所不同,但西方父亲仍可合理借鉴中国父亲的严格型教养方式,对孩子进行适当管教。同样,中国父亲可学习西方父亲民主式的教育方式,给予孩子更多陪伴,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理解和温暖。因此,中西方父亲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要善于将“管教”与“陪伴”相结合,掌握适当时机,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父亲角色参与家庭教育至关重要,政府、社会、家庭及父亲自身都要提高认识,同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父亲角色参与程度,提高父亲角色参与质量。家庭教育中,中西方父亲角色参与存在显著差异,但各有优势所在,要相互借鉴,充分发挥父亲角色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社会学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2]赵娜.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陈志.古代中国父权与西方古代父权的比较[J].江西警官学院学报,2005,(6).

[4][5]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

[6][7]张亮,徐安琪.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与效用[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篇4

【关键词】父性教育;回归;男教师俱乐部

作为一名男教师,同时又拥有爸爸的身份,在教育别人孩子和自己孩子的路上,在与男同行和孩子爸爸们的交流中,对于一些爸爸的无奈和退位,表示深深的遗憾。因此,非常想借助男教师俱乐部的力量,将“父性教育”的阳光带给每一位亲爱的孩子。

一、宣讲――转变观念

已有的研究和现状都表明,在孩子的“主要教养人”中,母性为主的较多,而父性为主的较少。北京师范大学陈建翔博士于21世纪初首次提出“父性教育”的概念。他认为:“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通俗地说就是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随着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节目的热播,掀起了人们对“父性教育”的讨论热潮。中国传统文化《三字经》里讲“子不教,父之过”,这六个字向我们传达了古人对父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 “父亲教育自己的子女是一个公民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会工作”。但是重新审视当下的教育现状,整个社会必须呼吁“父性教育”的回归。

古今中外,父亲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角色理论认为,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儿童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家庭教育中父亲的教育态度及方式对子女的性别角色建构、体格发育、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更是表明,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性教育的缺失有关。

鉴于以上父性教育的现状和重要性,男教师俱乐部成立了“爸爸讲师团”,致力于父性教育方面的理念宣讲工作。对于父性教育的宣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认识父性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从观念上认同了父亲教育的重要地位,才能真正在行动上实现有价值的父性教育。目前父性教育的缺失,多表现为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在孩子的认知和行动上不予重视,给孩子很少关爱或者自动放弃教育孩子权利等行为。所以宣讲不仅要让父亲们认识到自己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更要让家庭教育中的每一位成员――幼儿妈妈、祖辈等同样认识到这一点,如此,才能在共同育儿的过程中分工合作,互助一致,提高家教的效益。第二,认识发现儿童的重要性。作为父亲的教育,要从理解儿童的需要出发,才能更好地支持儿童的发展。所以宣讲要将真实的儿童展现给各位父亲,为各位父亲提供观察、发现、解读和支持儿童的有效视角和方法,帮助父亲和孩子建立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第三,认识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做一个好父亲并非只靠天生,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学习。所以,讲师团不仅要改善父性教育的旧观念,不断给父亲们提供新的教育策略,更要激发父亲们内在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并且能够学会辨别来自信息膨胀时代的各种教育理念,汲取有效的教育知识,从而提升父性教育的质量。

二、组织――激发行动

父爱并非都是深沉不尚言笑的,女儿头上歪歪扭扭的小辫子,父子挥汗如雨的狂奔,都是父爱的表_方式。在日益信息化的今天,面对面的直接沟通显得更加的难能可贵,时代更加呼吁父爱的激情爆棚而非深藏不露。

虽然我们认识到已有观念的不足,拥有了一些正确的认识,但是我们往往还是难以摆脱知易行难的哲学困境,此时,特别需要借助外力来督促行动产生。为此,男教师俱乐部成立“实践行动队”,组织开展以父亲参与为主的系列亲子活动,带领爸爸们加入到行动教育的大军中。活动开展流程基本如下:男教师俱乐部定期策划活动,公开信息,家长自愿报名带孩子参加活动,活动实施,集体分享反馈体验。在此流程下,男教师俱乐部特别策划了“爸爸去哪儿”系列亲子活动,有亲子足球赛,亲子运动会,亲子远足行,亲子骑行赛,亲子风筝节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类型,勇敢快乐的挑战体验,让每一位爸爸们都感触良多。在一次次活动中,他们看到过孩子仰望自己的眼神,看到过孩子努力奋进的状态,看到过孩子满足的笑容,也看到过孩子受挫时的泪水……在这些活动里,我们看到过父子奋力拼搏的汗水,看到过父子相视一笑的默契,看到过父子温馨相拥的画面……活动过后的分享非常重要,每次活动,我们要求每一位参与者,都要表达一下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倾听一下别人的感受。在男教师们的总结引领下,一些正能量的信息得以传达,一些活动中的困惑也能找到一丝解答。整个参与过程,将父亲从幕后推到台前,在行动中提高了父亲们的角色认知水平和行动能力,促使“父性教育”正确观念的不断深入和内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希望,借助男教师俱乐部的一次次组织引领,为父子相处之行,为“父性教育”进行一次次的启动,为他们的千里之行奠基,愿他们能从某次的活动中起航,自主前行。

三、内化――唤醒内驱力

奥苏贝尔提出了成就动机的内驱力理论,指出人有三种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要想改变爸爸们被动的跟随行为,让他们主动出击,我们需要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寻找和建立更多行动的动机。

男教师们在引领爸爸们学习理念和实践行动时,也要向对待儿童一样,要从他们的困惑和需要出发,活动组织要符合父性角色的特点,要更加富有“阳刚”气息,增加诸如挑战、冒险、独立、创新等元素,激发他们的认知内驱力;还要不断地发现爸爸们的兴趣和优势所在,鼓励他们在活动中、在亲子教育中、在家庭中更加大胆地表现自己,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也要经常向他们传达幼儿的进步之处,不断激发他们以更好的表现来提高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存在感,启动他们的自我提高内驱力;也要不断地对父亲所做的所有努力予以认可和感谢,不仅男教师们认可,不仅参与行动的孩子们认可,更要尽可能多地传达来自家庭其他成员(妈妈、祖辈等)以及社会的一种广泛认可,让爸爸们获得更多的自尊满足,激发他们的附属内驱力。

经历了思想观念的不断修正和更新,经历了行为的不断催促和努力,我们更希望实现“父性教育”观念的内化,唤醒“父性教育”的自然觉醒,激发爸爸们的内驱力,自主自觉地发挥自己作为父亲的教育责任和性别优势,实现家庭教育的优化整合。

四、释放――提升效益

教育也要讲求成本与效益。父性教育的唤醒,绝不应该仅仅限于幼儿教育阶段,更应该促使爸爸们养成“终生教育”的习惯,从幼儿教育出发,绵延到对孩子一生的教育。父性教育的内化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个体,而应该得到更大的群体效益的发挥。

男教师俱乐部不仅要让爸爸们在自己的家庭里释放能量,更要

开拓广阔的空间,让他们的能量能释放到整个社会。为此,可启动“父亲俱乐部”这一子部门,吸纳更多有思想、有智慧、有特长、有责任的爸爸们共同加入推广“父性教育”的大部队中。团队对个人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共同分享经验,提供不同的认知视角,相互学习;另一方面,团队的归属感、凝聚力和一致目标,能督促个人更加长久地坚持向着目标努力,能更好地对抗懒惰和拖延。为此,

“父亲俱乐部”的存在,可以带来两个效益。一是利己,实现父亲角色从“缺失”到“回归”,可以获得更多的亲子活动、父亲座谈会、参观学习、自我成长等优先机会;二是利人,对于父亲角色o法“回位”的家庭,可以充当“父亲替代者”,充分发挥男性教育的价值和个人的独特魅力,帮助更多的儿童弥补“父性教育”,反哺社会。如加入活动策划、爸爸讲师团、爸爸志愿者等团队,在对社会奉献的行动中,激发父亲在教育中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在稳固的不断壮大的队伍中,互助共成长。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父性教育从缺失到回归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是作为有担当的男教师团队,我们有责任有信心影响和发动更多的男性加入到孩子教育的队伍中,一起风雨前行!

【参考文献】

[1]田丽.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性教育的缺位与回归――由《爸爸,去哪儿》引发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5(1):5.

[2]孙元升.父亲缺失类型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篇5

关键词:父亲语言;产生原因;特点

儿童习得语言的整个过程都是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成人影响,而儿童接受最早最多的语言刺激来自其父母。所以,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化的第一步,而父母是孩子语言和行为的启蒙老师,会对儿童社会化的行为产生重要的一步。在家庭教育当中,父母正确的语言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一、父亲的角色定位

受中国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以及母亲愿意主动承担带孩子的责任和惯性思想的影响,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会被削弱。有相当多的母亲不仅承担了抚养责任和教育责任,父亲角色缺席。但是,父亲在家庭子女的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份量,父亲更多地参与子女的生活和教育,会增加对子女的积极正面影响。

社会赋予父亲的性别角色决定了他与母亲肯定会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性格培养及行为导向、发展期望。从家庭看,受中国严父慈母模式的影响,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着顶梁柱的角色,也就是工具性角色,这与母亲所扮演的角色有大大的不同,母亲角色体现在对家人和子女的的照顾养育上,这就是家庭中传统的分工模式。

二、父亲语言的不同特点

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语言来完成的,父母要意识到语言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1)时代性

养不教,父之过。在古代,父亲言传身教,尤其是有学问修养的父亲,通常会用家训或者家书的方式来训诫教导子女,像著名的《颜氏家训》、《家书》等,在家中遵循什么样的原则,都各有出发点,但思想品德的教育仍是主流的共识。诸葛亮教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即志当存高远。古代父亲教导子女多是寓言于教,十分重视诚意正心的品格培养。在现当代的家庭教育中父亲仍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与古时不同,这时的家庭教育更关注孩子的心理个性和行为的发展与培养,给与孩子更多的关爱,而不是一味强调望子成龙。

古时父亲语言里更多透露的是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而我们新时代的父亲,因为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会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2)权威性

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与之相应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就言语行为而言,特定的社会角色具有特定的言语特点和言语规范。性格对言语交际影响重大,它往往决定着交际主体的言语逻辑、言语行为,制约着言语交际的方式、风格、过程及对于交际效果的预期。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每个父亲不同的性格上,父亲的言语活动被他本身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比如在《红楼梦》里的贾政,自幼好读书,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对于其子贾宝玉的不学无术和叛逆大为不满,在他看来男人就应该留意于孔孟之道,委身与经济之间。因此,动不动就骂宝玉畜生、该死的奴才,还曾亲自抡起大板子朝宝玉狠命打去,随后还要用绳子来勒死他。他的语言常有震慑的效果,《红楼梦》第九回写到,贾政见到宝玉来请安,说去学堂,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宝玉听后也不敢出声,只好悻悻而去。父亲是家庭中常常说一不二带有很强男性自我意识的角色,因此,话语会有强制的权威性,需要树立一家之主的风范,维护良好家风。

(3)趋新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父亲与母亲的家庭角色有了更加明显的不同优势和特色。在语言上不再是一种工具性的表达,更趋于新颖的感情式表达。例如,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先生在他最伟大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中,就写了很多父亲与子女相处的情节,例如,文中身居要职的田福军见女儿晓霞不愿同他一起坐车,而是非要自己去挤大卡车,在听了女儿的解释后,笑呵呵地回应说,小伙子!那你去吧,给咱好好押车!把顽皮大胆的女儿比作小伙子,语言幽默,化解尴尬,时代进步了,父亲与孩子之间更多了些亲昵与逗趣。在现代当教育中父亲扮演了小伙伴的角色,带领孩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探索外部世界。

三、父亲语言不同特点的原因

(1)受性格、职业、教育程度等的影响

父亲的语言态度常常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如性格温和、冷静的父亲常常是以柔和的方式来对待子女,有耐心、不厌其烦、用词精细、语气舒缓,并且会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会多谈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即便是有意见分歧或者孩子犯了错,也会用征求的方法和疏导性的语言来试探以解决问题,并最终加以鼓励,多用委婉的疑问句,比如你觉得这样做是否合适呢?,或者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下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这一类父亲的职业可能会是医生、教师、作家或者是从事文职行业的工作者。而性格刚烈的父亲对子女的说话方式比较干脆利落,句式单调,有时甚至会简单粗暴,对于培养孩子言语交际的敏感度不是很强,这多见于一些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和纪律性的职业,其本身十分看重规范和准则,所以这种职业素养多会体现在他们的说话和行为方式上,有权威性、强制性的特点,喜欢用第一人称,常是命令口气的祈使句或肯定句,可能会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孩子身上,多是我觉得你必须按照我的要求这样做,懂什么,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没有我,你能有今天的成绩嘛,不要再犯这种低级的错误了这一类型的句子。

当然,还有因为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所导致的语言特点的不同。其实,早有研究表明高教育背景的父母言语参与程度和言语变通水平明显高于低教育背景的父母。因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有别于母亲,语言风格不像母亲那种喜欢重复、絮叨,父亲的语言更具有抽象性、分析性和针对性,词汇丰富、文雅考究、互动频繁,倾向于对孩子的行为选择,而不是直接明确的行为指导,对孩子的语言有更多的规范化、礼貌化的要求,会让孩子在成长的早期接触一些复杂的、带有逻辑的句式,像不仅、而且,因为、所以这种关联词语等等,以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2)地域、文化、社会的影响

从地域来看,地域方言的种类也会影响孩子语言的发展。如果父亲是河南人,母亲是上海人,孩子就会分别习得河南话和上海话,而这两种语言在很多方面都大不同,像河南人说我们就是俺们,上海人则是阿拉。所以,孩子在父母语言环境的影响下,就会分别学会河南话和上海话。再说文化方面的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有侧重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重视言语的礼貌得体,还强调书面的学习,我们常常会用乖不乖、要不要听话的话语作为衡量一个孩子好与坏的标准,同时,在古代社会父亲作为封建家庭的大家长更是注重孩子的教育,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语言习得的内容、速度和方式;而在西方社会中,家长特别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文化观念也十分重视孩子的说话,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语言,强调要有不同的语言风格,追求个性发展。最后谈到的是社会对父亲拥有不同语言产生的影响,大多数社会人都会接受和学习社会所认同的语言,也就是主流的交流言语,比如普通话,那么我们大多数的家长就会跟孩子说普通话,当然这里不排除一些闭塞的地区,说的仍是当地的方言;还有因为社会分工、地位的不同以及时代的变迁,也使得每个父亲拥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自己孩子的培养,进而影响到他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四、结语

本文阐述了父亲语言在家庭教育中的特点及影响,浅析了产生这些不同语言特点的原因,特点主要从时代的变迁、性格、职业、受教育程度四个方面作了叙述。综上所述,父亲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将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语言使用的得当也决定了父亲在子女心中的形象,甚至能影响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使用正确的语言,做到规范、得体、礼貌,多一些关爱和鼓励,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苑馨蕊.母亲语言的特征及其对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篇6

一、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

幼儿园开展了“爱心绘本漂流活动”,一次漂流活动结束,老师询问孩子:“你们回家都有没有看绘本啊?”孩子都说看了。再问:“谁陪你们一起看的啊?”孩子异口同声说:“妈妈!”更有甚者,我的一位朋友为了忙孩子择校的问题,东奔西跑,茶饭不香。我问:“大哥没有什么建议吗?”朋友说:“他有什么建议呀,他说‘你安排好了’。”然后跑去新疆和朋友玩车。说来惭愧,作位一名幼教工作者,自己的家庭教育也存在问题,老公参与教育女儿的时间少,以至于女儿现在都不喜欢让爸爸抱,我多次与老公谈及孩子的教育问题,老公每次都自信满满地说:“女儿以后肯定会亲爸爸的,你放心好了,现在就教给你了。”一句“教给你了”就把教育的责任推给了我。

的确,现在大多数家庭中教育孩子的重任往往落在母亲的身上。孩子上学的接送;在家学习时母亲的“陪读”;“双休日”陪孩子玩;对孩子进行苦口婆心的“唠叨”教育……而当父亲者,大多以“工作繁重”、“生意忙”为由推卸教育孩子的责任。甚至于有的即使有空闲时间,也只顾着自己消遣、娱乐,就连幼儿园举办的家长会上,母亲到会的人数比例也远远大于父亲的人数。

二、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斯蒂芬·波尔特在《父亲因素》一书中说:一个人在职场中的成功或失败,和他的父亲的类型是有联系的,父亲会对子女的职业产生重大影响。父亲尽职,孩子跟同辈就相处得比较好,在社交方面表现得更有自信,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强,也更能应付变化,在智力测验中得分也较高。可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国的哈伯特曾经强调指出:“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国外的一项调查研究也表明:由男子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他们在学校里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在没有或缺少父爱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之后都可能出现女性倾向或现象等不良心理障碍。

《三字经》中提到:“养不教,父之过。”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特殊作用真是不容忽视!做父亲的,应当以自身丰富的学识、深刻的理解、果敢的判断能力、善于社交的经验去影响孩子的成长历程,以深沉的父爱的阳光去照耀孩子成长的道路,共同撑起教育的一片天空。

三、父亲如何参与家庭教育

父亲是孩子通向外部世界的第一个引路人。在培养孩子的教育中,不管是性格培养还是情感教育,不管事智力训练或是道德、品质培养,父亲的影响皆是巨大的。任何一个孩子,不单单需要物质意义上的一位保护者、供给者的父亲,在精神上更需要父亲。所以我认为在教育实践中,父亲的责任十分重大。

俄国一位教育家说过:“在你们的家庭里,在你们的领导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如果你们教育无方,教育不出好的人来,那么,由此得到的痛苦,不仅是你们的,而且是许多人的,是整个国家的。”

承诺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缺席。父亲要和母亲共同分担教育职责,要亲历亲为。要亲职!并不是说要以时间来计算判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程度,应该看他有没有这个意识,有没有对培养孩子的责任。

1.珍视孩子成长的每一阶段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然而许多父亲往往很少从孩子的角度或需要去理解他,喜欢把自己的意愿或观点强加给他,过于严格地要求孩子。《纲要》突出的一个理念就是要“珍视幼儿期的生活”。幼儿期是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具有很强可塑性、需要成人精心照顾和保护的时期。这就要求父亲们应对幼儿期的这一阶段有充分的认识、理解和尊重,珍重幼儿的精神世界、生活世界和生命世界,使他拥有快乐的童年,满足孩子生存、发展、游戏、学习及受教育的需要和基本权利,促进他身心全面、和谐、健康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2.父亲要深刻认识自己的“内涵”

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少与父亲没有深刻认识自己独特的影响力有很大关系,正确认识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将有助于激励男性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照顾养育上来。国内外研究表明 父亲对儿童成长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帮助孩子形成积极地个性品质;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等等。

3.给孩子有效的时间

有的父亲以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就是尽到父亲最大的责任了,其实不然,孩子更需要父亲的陪伴,报纸上曾刊登过一个孩子要买爸爸一天的事情,足以见得,孩子是多么需要父亲。给孩子时间,是要给孩子有质量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时不要心不在焉,和孩子玩游戏时就要放下家长的身份,以同伴、朋友的身份参与,要有童心,与孩子一起蹦蹦跳跳、笑笑闹闹,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放肆一下。

4.开展独特的亲子活动

孩子需要的是一位父亲,而不是第二个母亲,在亲子活动中,父亲应该展现出于母亲不同的一面,发挥出父亲独特的魅力。比如父亲可以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带孩子探亲访友、外出办事,不仅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学习父亲的办事风格,锻炼社会交往能力,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

5.夫妻关系要和谐

父母要尽量不要在孩子的面前吵架,父母不可以随随便便让自己的情绪任意挥洒,要加以控制,特别是情绪不好的时候。如果父母给孩子造成一种喜怒无常的感觉,一方面影响孩子身心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给孩子不良的模范作用。

篇7

我园历来重视家长工作的开展,更是把家长学校作为开展家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家长学校这块阵地来向家长宣传科学的保教知识,传递优质的家庭教育方法,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困惑,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以达到家庭、幼儿园教育共同发展。为了提高举办家长学校的质量,在开办前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在教学形式上做到活泼多样;在管理上做到规范有效。下面就一些实际做法谈谈我园的家长学校工作。

一、明确家长学校的任务,发挥家长学校的指导引领作用

幼儿园举办家长学校不是形式花样,所以不能盲目跟风,它是向家长宣传科学家教的窗口,其主要任务是指导家长科学地开展家庭教育,努力做到超前引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

一是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明确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注重幼儿品格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特别是针对大班家长,担心孩子上小学知识储备不够的困惑,如家长对幼儿园不教拼音、不开展英语教学的不理解,担心上小学后孩子会和学校衔接不上。我们就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有关法规政策,邀请小学优秀老师来园介绍小学的教育要求,排除家长顾虑。

二是传授和交流家庭科学保教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家庭的教养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现在的家庭大都是6+1式,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爸爸妈妈围着一个孩子转,因此容易对孩子溺爱,或过高期望,在家教方法上产生偏差和分歧,因此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家长学校就承担起这些方面知识与方法的宣传和指导。

三是加强各种教育渠道的沟通,组织家长总结家庭教育经验,探索家庭教育规律和教育艺术,推广家庭教育的优秀成果,达到资源共享。幼儿园是专门的幼教机构,比较容易获得幼教方面的信息和渠道,我们便利用这些渠道向家长推荐参与。如省家教中心举办的公益性专家讲座、“好孩子”举办的专家指导会等等,我园积极争取家长参与的机会,让家长在社会型的家长学校中获得更多的科学保教知识和信息,同时也拓展了我园家长学校的教学内容。

二、收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有目的地举办家长学校活动

家长学校活动的举办是根据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有目的地开展。因此,家长学校内容的选择应来源于家庭,且有针对性。

1.了解信息,发现问题。我园要求老师主动与家长交流,多了解孩子的家教背景,注重收集家长在家教中产生的困惑和需求,及时发现家长在家教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收集到的资料拿到园务会进行分析梳理,为幼儿园家长学校活动的举办提供第一手资料。

2.分析问题,对症下药。幼儿园根据班级老师提供的资料,找出共性的问题作为举办家长学校活动的内容,邀请相应的专家来园和我们一起有目的地分析问题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再举办家长学校,让家长参加学习来解除困惑,掌握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育方法。

如在幼儿园里组织的家园活动中,老师们发现来参加活动的大多是妈妈,爸爸很少参与,导致一些亲子活动不能顺利开展。据了解许多家庭都存在着妈妈承担教养孩子的主要角色。幼儿园根据此现象查阅了一些资料: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在健全人格方面也十分有益,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为了让父亲更能体会到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我园特举办主题为“好爸爸胜过好老师”的家长学校活动,邀请了著名父教专家、心理专家东子先生为家长朋友奉献了“父教新概念”讲座。

可以看出此次活动的举办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旨在提高家长对父亲在家教中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家长建立父亲教育的责任意识,为孩子创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围。

三、注重授课形式的多样性,吸引家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现代生活丰富多彩,家长学校的授课形式也是如此,在授课的形式上我们注意生动活泼,如:专题讲座、研讨互动、主题座谈、问卷咨询、参观观摩、实际操作活动指导等,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家长积极参与到家长学校的授课活动中来。

针对共性的问题,我们会专门邀请有权威性的专家来园开展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讲解问题的成因、后果,给家长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部分班级家庭存在的问题,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召集家长,邀请专家或有经验的家长和大家一起围绕话题,采用研讨互动形式,家长提出困惑,大家互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由专家解惑,达成共识;我园利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家长对家教问题的认识,把好的家教经验展示给家长。

幼儿园组织老师在家长学校课堂上带领家长做一些亲子活动,引导家长实际操作,学习一些亲子活动的方法,帮助家长掌握一些轻松愉快的亲子活动型的家教方法。

就“好爸爸胜过好老师”主题教学活动为例,幼儿园在举办此次活动时就采用了多种教学形式。有问卷调查式,会前向家长发放问卷“您认为父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起什么作用?”会中将家长的回答列出展示,专家对家长的回答进行点评;有讲座中穿插互动环节,给家长有表述的机会,让家长说出自己急需获得的家教方法,如家长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困惑:孩子不喜欢爸爸怎么办?爸爸如何弥补和孩子交流的机会?孩子怕爸爸是为什么?等等。从家长的提问中可以看出家长已经认识到父亲教育在家教中的缺失,关注到父亲教育的方法,以及对科学教育的需求;专家讲座后,开展了亲子指导活动,由老师引导父亲和孩子一起玩亲子游戏,活动中爸爸们非常投入,主动认真地跟老师学习游戏的方法,放下平日里严肃的态度,俨然像个大顽童和孩子一起游戏,可以看出爸爸们真正体验到了亲子间和谐的快乐。这种多形式的活动显得更直接、更生动、易操作,家长乐于参与。

四、注重规范办学,确保家长学校的活动顺利开展

幼儿园家长学校的组织机构是规范的,应做到目标明确,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有计划、有落实。

我园家长学校是由园长担任校长,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管理,并组成家长学校工作小组,幼儿园给予专项办学经费的支持,确保了家长学校活动的开展。

每学期我们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到幼儿园园务工作计划之中。授课的老师都是邀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演讲技能,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专家,得到家长的认同。如给新生家长举办家长学校授课的老师,我们邀请园内有经验的优秀老师做讲座;给大班家长做幼小衔接讲座我们邀请小学的优秀老师指导;关于一些保健知识、疾病预防方面的授课,我们邀请医院的儿科保健专家进行指导。

每次活动都有充分的准备,讲座的目的、内容、时间、邀请的专家、组织形式都是事先细致策划。为了激发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在活动前进行宣传,对于积极参与活动的家长应给予激励,并作为班级评选“优秀家长”、“优秀班级”条件之一。

篇8

关键词: 家庭教育父性教育必然性特点

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无数的文化教育典籍,有着优良的教育传统和丰富的教育经验,但长期以来受传统农耕文化“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子女的重任完全落在了母性的肩上。南宋至今流传了700多年的《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即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那是做父母的失职。一项调查统计表明,现在家庭教育中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以女性为主的占50%,以男性为主的占20%,共同教育的占30%。问其原因时,有的答:工作太忙,没时间管孩子;有的说:脾气不好,没法跟孩子生那个气……看来好像都有理由,其实他们忘记了古训:“养不教,父之过。”当父亲的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极易造成家庭教育中“阴盛阳衰”的现象。

一、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父性教育的必然性

父性教育指的是对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特征的家庭教育。从人类漫长的历史来看,母系氏族社会的出现远远早于父系,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一夫一妻制的确立,父亲的角色才得以确立,然而尽管父亲角色被承认,但父亲却很少参与家庭事务,这就是传统观念中的“男主外,女主内”。父亲是外界事物的参与者,为家庭提供安全保护和金钱物质的支持;母亲才是生养、教育子女的主角。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观念、意识的提升,社会分工乃至家庭分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女性在社会上拥有了更大的舞台,男性则开始将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向了家庭。家庭结构虽然越来越简单,但是家庭的功能并未随之减弱,尤其是家庭的情感、教育和休闲的功能更为突出,这就意味着所有家庭成员都要投入到家庭生活中,父性教育登上舞台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第一个课堂,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父性教育和母性教育缺一不可,但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的特点与作用大不相同。男女之间的性格是不同的,从总体上来说母亲比较温柔,父亲具有阳刚之气,母亲那种温柔、细致、耐心、体贴对孩子的教育很有好处,父亲那种豁达的胸怀、豪爽的性格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家庭教育必须做到阴阳平衡。一般而言,母亲给孩子的通常是侧重衣食住行、保健礼仪等具体实用知识;而人格和意志上的影响,大多数来自于父亲。母亲担心孩子动手动脚会办错了事、办糟了事、办坏了事,而父亲则应当鼓励和引导孩子去尝试,这样,不仅可以涵养孩子的聪颖智慧,而且可以培养孩子大胆创新的精神。一个缺乏父性教育、父亲熏陶的孩子,是一个精神“缺钙”、意志薄弱的孩子,将来长大成人,多半缺乏竞争意识。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这项调查是他们持续了十二年,从婴儿到十几岁的孩子各个年龄段进行跟踪调查所得出的结果。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女性教育的重要性,母亲以女性那种感情细腻、做事认真仔细、性格温柔去影响孩子,通过讲故事、教唱歌、玩玩具等给孩子很多的关怀与呵护,这是功不可没的。然而,缺乏男性教育往往会使孩子表现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性格孤僻、自卑等缺点。男性教育恰恰弥补了这些不足。男性的特点是坚韧、大胆、果断、自信、豪爽、独立,这些特点往往是大多数女性所不具备的,这就显示出了男性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思维上女性形象思维比较好,男性逻辑思维比较强,就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

二、家庭中父性教育的特点

家庭中父性教育在教育方式上有以下特点:

(一)“懒”

男性倾向于自立,因此教育孩子也要自立。他们往往不是包办代替,而是鼓励孩子自己独立地去处理问题,对孩子溺爱的成分比较少。如果一个孩子摔倒没有哭,母亲的反应是赶紧跑过去把孩子扶起,又是拍土,又是揉,硬是把孩子的眼泪揉出来了。而当父亲的往往不是这样,他们会说:“走路怎么不注意,站起来,往前走,我相信这次一定会走好。”孩子多半没有哭,而是站起来就往前走,父亲在后面拍手说:“真勇敢!真勇敢!”给孩子以自信心。父亲不会像母亲那样无微不至,他们的“懒”恰恰激发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减少孩子不必要的依赖。原本会穿衣服的孩子之所以“懒”得自己动手,就是因为妈妈太勤快了,手太“长”了。

(二)“粗”

在家庭教育中,男性一般都是粗线条的。父亲不会像母亲那样细心周到,他们对孩子很多的问题、困难“熟视无睹”,他们的“粗”在于不会时刻盯着孩子,不会在第一时间观察到孩子的需求,然后立刻去满足孩子。但这恰恰给了孩子自己调整的时间与空间,给了孩子主动适应、锻炼自我、尝试错误与自主更正的机会。一个小女孩在公园骑小童车不小心碰到石头上摔倒了,一位母亲想马上伸手去拉,却被一旁的父亲制止了,父亲对女儿说:“好女儿,快起来,你是个勇敢的小战士。”说来奇怪,本来已经撇嘴想哭的女儿,竟然没有哭就爬起来了。这个事例说明,父性教育的“粗”是必要的。

(三)“狠”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扮演的角色是不相同的,“慈母严父”正是二者的真实写照。一般而言,父亲不会像妈妈那样心慈手软,他们看到孩子有越轨行为,不会只在嘴上讲大道理而在行为上纵容,他们会用很刚性或者说是“暴力”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让孩子记住教训,以后自觉遵守规则、懂得规矩。

(四)“脏”

父亲不像母亲那样爱干净,因此对孩子玩泥土、挖沙子往往取支持态度。英国科学家发现孩子太干净对身体并不好,他们的研究结论是“脏”孩子更健康。这是因为孩子太干净,很少接触细菌和病毒,体内无法产生抗体,一旦有大量病菌侵入身体就缺乏抵抗力,因此“一尘不染”对孩子成长并不是好事。这样看来男性对孩子卫生问题的宽松态度反而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当然这里讲的“脏”并非不讲卫生习惯。

(五)“破坏”

男性的探索精神比较强,父亲和孩子在一起往往会搞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如果孩子把玩具拆开,母亲往往会骂他们一顿,而父亲往往置之不理,甚至会和孩子一起去拆玩具,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再教孩子把玩具装好。父亲往往对新生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也会激发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孩子一般都爱和父亲一起玩游戏机、玩电脑等,这些对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都是很好的。

上面介绍了父性教育的几个特点,这些看似“不负责任”、“不管孩子”、“粗暴”、“不爱干净”的做法,恰恰给了孩子成长的动力。从教育方式来看,父亲一般鼓励孩子自己动脑、动手,而母亲喜欢越俎代庖。父母若能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性别差异带来的教育差别,在教育上相互协调,取长补短,相信孩子在和谐、刚柔并济的家庭教育中会变得更加聪明、能干。

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莱格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的身上既有男性特质,又有女性特质,只有平衡发展才是健全的人格。而人格表现在个体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上,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就折射什么样的人格。比如,碰一碰就哭的孩子,人格是脆弱的,长大后在挫折面前怎能坚强?什么都要“我说了算”的孩子,人格是自我中心的,如果不走出来,以后怎能与人交往?而人格是可塑的,父亲――男性,是孩子男性特质发展的榜样,也是孩子认识男性的窗口的纽带,在这一点上是母亲――女性所不能代替的。

教育子女是夫妻共同的责任,丈夫应在家庭中投入适当的精力,做一个称职的父亲。如果孩子的培养教育完全由母亲承担的局面不改变,肯定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会使男孩“女性化”,女孩的性格也会更加柔弱。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3]李一凡.父性教育不可缺.学前教育(家教版),20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