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09:20: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化学新课标要求,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虽然在新化学教科书中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但是,目前化学教育的实效尚难令人满意,实际操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目标的确立缺失,将科学方法的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2)目标的确立名不副实,实质上并不在科学方法教育内容范围之内,有的甚至将化学科学方法教育等同于化学学科方法教育,缩小了化学科学方法的内涵;(3)科学方法教育目标表述不科学,表现在:一是目标表述主体混乱;二是行为动词含糊不清,缺乏评价标准;三是缺乏行为条件,导致没有评价参照依据;四是没有表现“程度”的具体表述。除了“应试教育”这一重要因素外,化学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目标、模式、方法和评价体系未作更具体的规定或建议,也使得科学方法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缺乏操作性、计划性、系统性和层次性。
1.准确把握高中化学新课标核心理念
《化学课程标准》是新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指挥棒,是进行高中化学创新教学探索的重要依据,它指明了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着眼点和努力方向:要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积极培养他们适应未来工作、生活的能力,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努力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课程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即旧大纲强调的“双基”要求;“过程与方法”就是让学生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在教学中体现为人文素质的培养。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在知识、学法、人文等方面得到发展”。这为我们搞好高中化学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新课标的要求,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2.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学习动力。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主线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化学实验不仅是化学理论的基础,而且是验证化学假设是否正确的最重要手段。在问题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对某些化学过程提出可能性,然后利用化学实验造成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2)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追溯到知识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把知识的原始形成、发展过程依据教育学原理,以简约复演的形式移植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3)从学生的已知经验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存在意想不到错误的地方教学设疑,引发学生认知心理上的已有观念和化学规律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激发思维动力,最终实现能力的提高。
3.增加化学教师职后科学方法内容的培训
化学教师职后培训内容一般集中在化学理论知识的再提升,教育新理念的更新,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优秀教师的成长案例,信息技术培训,以及化学教育工具软件的应用等方面。据笔者了解,无论是国家级培训还是省市级的培训都还没有加入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新课程改革以倡导“科学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科学探究的本质就是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探究过程,包括观察―认知冲突―质疑―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收集―归纳演绎―假说及建立模型―理论解决方法―发表研究结论,这是科学思维方法渐进的过程,因此,新课程必须加强科学方法内容的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有关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不是很明确,也没有具体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化学教师职后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课,让执教教师先给出科学方法教育的切合点及内容,再请专家点评并重新设计科学方法教育与化学知识教学的结合点,这种形式的培训有望使科学方法教育有所突破。
4.进一步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新的教学手段往往能带来教学的革命,强化教学效果。新课程倡导使用包括多媒体技术在内的现代教学手段,高中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例如,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及其发展过程,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可以用视频录像让学生了解简单的工业生产过程,等等。但是,也要科学应用多媒体,对于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内容,教师不必花时间制作课件,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另外,化学实验是不能用多媒体代替的,因为多媒体毕竟是虚拟的,而教师的演示实验或学生的动手实验却是真实的,学生的真实体验是无法用其他教学手段代替的。
一、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资源,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1、在实验中探索新知识
创新意识是使学生进行创新、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作为智力正常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能。教师应具有的保护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是学生形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如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新的心理特点,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学习了H2和O2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之后,我们在学习制取CO2的实验中,可以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进行如下的设问:(1)、制取H2和制取O2的装置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否只是用于H2和O2的制取?是否可以用来作为制取CO2?(2)制取一种气体,我们需要了解哪些信息?(3)如果实验室没有稀盐酸,可不可以用硫酸代替?(4)若没有碳酸钙该用什么药品代替?经过动手、动脑,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设计性实验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中,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例如:在关于溶液的导电性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出所需的药品和仪器,然后让学生自拟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安排:(1)学生自拟实验方案。(2)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3)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疑难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的能力。
二、注重对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
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地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以教材?“燃烧的条件”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2、提出假设: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一: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可燃物)。
猜想二:要有氧气。
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的问题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
假设1:三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就能燃烧。
假设2: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
假设3:满足三个条件中的其中两个就能燃烧。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制订详细的探究计划,就上述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实验一: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的白磷,观察现象。
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实验二:用导管对准上述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现象。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4、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①氧气(或空气)②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这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三、注重验证性实验的探究性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是要求教师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出某个结论。例如,在讲铁生锈条件时,由于铁生锈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在讲课前的10天前按右图装置做好后,放置于教室或是实验室(也可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并让学生每天观察铁生锈的情况,并做好记录。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精心设计探究性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选择好的探究性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占据大量的时间,而且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它不仅能很好的锻炼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的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
例如:某课外活动小组?在一次探究实验中,将一种金属投入盛有水的,发现反应剧烈并有大量气体生成。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探讨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推测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并简述推测理由。
一、 教学语言应具有思想性和示范性。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启蒙者,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影响很大,有的学生甚至将教师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来学习和模仿。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敏于事,而慎于言”教师的语言应仔细推敲,认真锤炼,绝不能信口开河;要有高尚的思想品位,不能粗俗,要寓思想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之中。通过自己的言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和顽强的意志。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先后向学生介绍了:为化学奋斗终生甚至献身的门捷列夫、居里夫人、若贝尔,自学成才的戴维,致力于我国化工革命的侯德榜等人物,这些人物的巨大的榜样力量,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激发了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非法学习的崇高理想。
二、 教学语言应具有准确性、科学性
化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具体体现在教师能够正确的运用化学术语,准确的表达化学反应的现象本质和规律。化学术语是化学学科用来表达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反映、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和化学实验等的专用词汇和科学语言。教师准确的运用化学术语进行教学,对化学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进行化学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如:盐酸和氯化氢不能混淆,“难溶”非“不溶”,“硅酸钠”非“水玻璃”氢气和氧气反应应读作“每2摩尔氢气分子和1摩尔氧气分子充分反应,生成2摩尔水分子。”方程式中的“+”应读作“…和…反应”,“=”应读作“生成”等。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自学态度是十分重要的。
三、 教学语言应具备趣味性和形象性
很多化学知识比较抽象,琐碎易混,难以理解,更无法灵活应用。若教师能够运用趣味性、形象性的语言进行教学,往往能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知识教学时,由于这一节教学内容特别抽象,学生无法想象微观世界的原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情况,针对这一特点,我用形象的语言娓娓道来:“氢原子核外的一个电子的运动,好比一个人在雪地里的活动,他(电子)终始围绕着家(原子核)活动,因而他总是在离家近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些,家附近的雪地上留下的脚印(小黑点)就自然比离家远的雪地上的脚印多很多,氢原子核外的电子运动依然,但应强调,脚印并不代表脚,只能说明那儿曾经出现过一只脚,同理,小黑点与电子的关系亦如此。”在介绍电子的分层排布时我一人的旅游比喻电子的运动,以人的资金多少比喻电子能量高低,一旅游目的地的元金币与电子运动的区域,这些形象、准确、有趣的语言让学生对电子的核外运动级分层排布知识有了准确科学的认识。再如我用“下大上小,左大右小,阴大阳小,核大径小”等简明准确的语言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用“煽风点火”这一形象的语言描述白磷自燃的性质。这些语言较好的培养了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和鼓动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对学生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现身祖国的科学事业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鼓动性。首先应明确: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和教学过程的启发性是不同的概念。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短程的,目的是用语言调动学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兴趣和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运用语言来启发学生的思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酸的通性之一是其能够与金属单质反应,那么,硫酸与金属的反应就一定表现其酸性么?”经共同分析,讨论,学生得出结论: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单质反应表现其酸性,而浓硫酸和铜反应(加热)则除了表现其酸性,还表现其较强的氧化性。讲磷酸溶液中H2PO43-、HPO42-、HPO4-的浓度时,我用“小、小、小”一字三叠辅之简明讲解,使复杂的平衡理论简单化,便于学生迅速准确的理解其分级电离的实质。在《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一章教学伊始,为鼓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习理论知识的畏惧心理,我动情的演讲:“从今天起,我们将从物质结构内部去揭示化学反应的根本原因,把以往所学的相关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然后沿着前人的足迹去发现、去认识具有指导意义的、伟大的元素周期律,并建立元素周期表的新天地。在物质结构内在美,元素周期表的形式美和结构没的感召下,在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的历史丰碑前,我们也将立志--------为自然科学、为化学和化学教育事业而奋斗终生!”我的激情和热情换来三分钟的热烈掌声,引起了全体学生的共鸣。同学们带着对知识的心气的向往,发现的喜悦,收获的兴奋去学习,效果非常理想。
五、 教学语言应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
科技新信息的介绍犹如给化学教学的渠流注入了活水。如进行同位素知识教学时,我自豪地宣布“我国科学家最近制出了价格比黄金贵百倍且有特殊重要用途的18O”,同学们精神顿时为之一振,自豪感倍增,民族自尊心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学习动力更足。在有机化学序言课教学时,我侃侃而谈:“有机化学犹如自然科学中的一匹黑马,出世时间短,但发展迅速,可谓日新月异,新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并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和医疗卫生等诸多领域,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是离不开它们,生活必需品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说到这里,我借用一句唱词“你们如若不相信,请往身上看----:我们的一和衫,还有鞋和袜,都是有机化工产品,你们用的、带的、穿的,文具、餐具、玩具都是有机合成产品,有机眼镜-----从镜片到镜架都是有机品,由于其轻便、美观大方,不怕摔,透光性好,越来越受欢迎。甚至人体器官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有机仿制品,如假肢,假牙,假血管,假…”,此时同学们无不惊奇的睁大了眼睛,充满客队有机化学知识学习的渴望。
2012年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整体特点: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新课标理综化学试题符合“保持相对稳定”的命题要求,基本实现了新课标下高考与往年高考的平稳过渡、合理渗透、自然衔接。考查的内容遵循考纲、紧扣教材。但在应用上又不拘泥于考纲和教材,考查考生对化学“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经验)”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高考命题原则。总体感觉试题平稳、科学规范,无难题、偏题、怪题,有较高的效度、区分度,难度适中,但梯度的设置略有问题,造成试题难度系数偏低,大约在0.40-0.53之间,甚至更低一些,这与高考国家命题中心要求的0.53-0.65有一定的距离,因而难度有所降低。比较适合课改地区的教学实际,对全面推动高中课改,指导中学化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总体概括为:遵循考纲、回归教材、稳中创新。
二、具体特点
1.稳定
①试题结构稳定
遵循考纲,表现在试卷的结构方面――教材有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2012年新课标理综化学试题满分100分,有必考和选考两部分试题组成。必考题(85分)含7道单选题和3道简答题,选考题(15分)含3道简答题,分别来自《化学与技术》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和《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考生任选一题作答。和2010、2011年的新课标高考理综试题一样。
②试题题境稳定
2012年的化学试题题境简单、设问直接,考生容易理解题意,试题涉及较广泛的基础知识,突出中学化学的重点和难点,体现重点知识的考点相对稳定的精神,这样命题既有利于控制全卷的难度,又有利于引导考生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基本经验的落实。为保持高考试题的稳定和连续性,各省市的高考试题互相借鉴情况普遍而广泛。新课标的2012年高考理综11道化学试题基本上借鉴了2005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2007年宁夏、2008年的海南、宁夏及2010年、2011年各地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等。新课标的2012年高考理综11道化学试题有2个题来源于2008年海南高考试题。第10选择题和海南高考理综化学相似,考查同分异构体;为了保证新课标高考理综试题保持相对稳定和连续性,为此2012年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第13题考查物质结构周期律,和2011年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第13题考查物质结构周期律一致。2012年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第12题和2007年宁夏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第8题相似,考查烃类的规律特点等。
③考查内容稳定
2012年的新课标理综化学试题突出考查学科的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和“四能”,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不回避热点,试题理性回归教材。如必考题中的7道选择题(6分/题,共42分)分别考查了实验(实验室药品的存放),离子的检验,阿伏伽德罗常数。例如第9题,化学用语是化学的学科特征,每年必考,试题中涉及书写分子式(化学式)、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结构简式、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等。2012年新课标理综化学试题中必考部分涉及化学用语总分就多达48分。C5H12O与钠反应放出氢气的同分异构体有多少(第10题)、浓度计算(第10题)、盖斯定律的应用(第26题)。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作为新课改新增加内容以前均有考查,2012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出现在第27题。
2.创新
理综化学试题在维持一定的稳定的基础之上,会加以突破和创新,变化之处在于考试的重点发生了一些变化,表现在有机化学内容考查有所增多,实验题型从无机实验变成有机实验。无机和有机内容结合在一起考查。2010年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实验分值15分、2011年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实验分值15分、而2012年的新课标理综化学试题实验分值达到22分!2010年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有机试题分值27分、2011年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实验分值27分、而2012年的新课标理综化学有机试题分值达到53分!同时对学生的化学学科能力要求增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题型发生很大改变
选择题第7题,以往连续三年化学用语的考查,选择题第8题,以往连续三年有机化学同分异构体的考查,选择题第9题,以往连续三年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的考查,选择题第12题,以往连续三年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考查,实验题第28题,以往连续三年无机实验的考查,今年全部有所改变,化学实验题在2009、2010、2011年新课标卷高考理综化学28试题考查无机内容。主要考查反应原理、实验现象及物质的检验。而2012年实验题28题却是考查实验室制取溴苯。本题来自于中学化学教材必修II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的性质。试题以实验室合成溴苯的实验为载体,强调对实验过程、实验原理的分析,突出考查考生的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分析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等。
②强化计算能力的考查
2012年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进一步确定了化学计算的基础地位。2010年、2011年新课标理综化学试题根本就没有多少化学计算试题。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对量的概念有所淡化,对化学计算教学重视不够,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平时的化学计算中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弱化了计算能力。导致许多考生遇到和量有关的简单计算时茫然不知所措。这种倾向严重影响了学生学科素质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笔者建议
关键词:化学新旧课标;实验活动;科学探究;课堂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1-0053-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1.02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新课标)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旧课标)相比,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验活动与科学探究等方面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订与完善。新、旧课标相比,“实验活动”、“科学探究”位于新课标课程内容之首,并渗透在所有教学目标之中,强化了对实验探究的要求。笔者仅从实验活动、科学探究的角度看化学新课标修订,并对新旧课标进行对比分析,仅供教师参考。
一、新课标实验活动、科学探究明显变化
通过新旧课标相比,新课标对“实验活动”、“科学探究”表述更为科学、严谨,探究思路更加清晰,探究步骤更为具体明确,对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中的“实验活动”、“科学探究”教学更具有指导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
1.“课程性质”突出对学生实验活动、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旧课标在前言部分对课程性质用了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表述,指出了化学课程的启蒙性和基础性这一基本特点。新课标清晰地呈现了化学课程的三个方面的性质,其中第2条是新增加内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第2条内容的增加使课程性质突出了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凸显了化学科学的特色。
2.重视化学实验在实验活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化学实验是进行实验活动、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实验活动、科学探究的基础和保证。从课程性质,不难看出实验教学在化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课标对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应达到的最低水平作出了规定,提出以下7点具体的实验技能和要求。如表1。
其中“4、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是新课标增加的要求。学习和运用化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都离不开实验活动。为了确保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提高,新课标要求“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下列化学实验活动”。如表2。
这是新课标与旧课标在科学探究内容主题中变化的最为重大的一点,这也是在教学实践层面上的最大变化。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经历、感受实验和探究过程,这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把对化学教学的基本认识统一到“没有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化学教学”上来。这8个学生必做实验活动既涵盖了初中化学最核心的几种物质的性质或制取,对落实7项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提供了全部的练习平台,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落实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如表3。
3.强化实验活动、科学探究在化学课程中的地位
科学探究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是化学课程的重要目标,还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新课标很清晰地表明这一观念。一方面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课程内容标准的主线,单独设立主题,明确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与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念、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在新课标课程内容的活动与探究建议中,修改或增加一些更为具体、明确的探究课题,以帮助教师达成“力求生动、真实、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努力使每一位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如“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收集有关钢铁锈蚀的方法”、“实验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与金属发生置换反应及其规律”、“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等活动。
4.强化实验活动、科学探究的功能
新课标将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目标要求更为具体和明确,在科学探究的二级主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中,8个科学探究要素名称没有变,但在科学探究要素中,有5处内容在表述上进行了修订,删除了1处内容,使得科学探究要素的语言表达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如表4。
在二级主题“(三)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中,有三处内容在表述上进行了修改,表述中增加了“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环境污染”,强化“实验安全”和实验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5.增强了科学探究学习实例内容的准确性和指导性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教学思想
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学生是参与化学学习的主体,因此,为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对化学的教学形式上也应该加以重视,引导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大胆的讨论,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一、实现教师的自我升级
教师在新课标中被定义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辅助者,他们的责任是在适当的时机点拨学生,引导学生去自己探索知识。从表面上来看,教师的课堂地位似乎是被削弱了,但在更深层次上,教师肩上的担子却更重了。他们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将学生引导到正确地探索知识的道路上去,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教学策略能力及课后反思能力。
1.提高教学策略能力
在新课标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很多教师表现出了力不从心的一面,而这一问题所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他们教学策略能力的欠缺,不能够根据新课标教材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因此,要想提高新课标的改革效率,就必须提高教师的教学策略能力。一般而言,提高教师的教学策略能力,就是要抓好教师对于以下几方面知识的掌握,即新课标高中化学书本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的组织设计知识、基本教学手段即教学方法的知识、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的知识以及教育环境的知识。
2.提高课后反思能力
新课标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在总结中前进,而这个总结的过程,多是对于自己的教学活动反思所得到的结果。因此,要实现教师在新课标引导下的自我升级,就必须首先做好教师的自我反思工作。当然,高中化学教师在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对于自己教学过程的反思,同时也要兼顾对于其他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这样才能够兼收并用、少走弯路。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条件,明确学习的任务要求,及时调整自身的学习策略,表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参与性和创造性,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创造力,以“学”为中心,以“教”为辅导,在高中化学课堂中,为学生留下更多思考和探究的机会,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在“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钠、铝、铁等金属物以及金属化合物知识,让学生讨论几种金属物质的物理性质,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了解这些金属与水、氧气、酸之间的化学反应,最后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教学的各个环节由学生自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总结和归纳,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体系
新课标指出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正确引导,转变传统教学方法的灌输思想,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勇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而学生也要积极解决在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要不怕提问、不怕被质疑,相信自己。注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师生可以互换角色,互相提出问题让对方解答,这样可以增进师生友谊,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
四、运用化学实践课程让学生充分
掌握知识化学中的专业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晦涩难懂,新课标不主张僵化、机械记忆基本概念,而是要教师寻求能让学生加深记忆的教学方法。可以利用实践课程进行教学,采取分组的形式做化学实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操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践操作环节,耐心引导学生,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操作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自己发现规律和验证结论。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其观察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并且可以定期举办化学比赛,激励学生参加,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主动学习的欲望,提高教学质量。
五、在新课标的化学教学上,可通过各类优辅差工作的开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可针对成绩较优的学生开始一个兴趣活动小组,针对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开设一个辅助小组,从而能够照应到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此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学习内容的难度设定来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从而保证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师越学生的互相合作。此外,教师一直都是教学活动中的操控者,对学习气氛有着直接掌控。所以,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不能胜任课堂的主体地位。因此,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新课标对高中化学课堂提出的基本要求。
在高中教学体系中化学作为重要学科必须得到积极有效的开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做好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成为了保障高考成绩和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认识到新课标下做好高中化学教学的必要性,采用积极措施,切实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曹军亭;谈新课标下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街接策略叶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6年06期
[2]高红菊;浅谈高中化学新课标下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田;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4期
[3]梁发慧;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田;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化学 教学方法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新课标的理念深入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学科,化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科目也必须积极推进新课标理念的落实。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化学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的化学教学方法也必须对此做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
新课标的目标要求高中化学教学从传统的讲授方式转变为以采用讲授、讨论、合作、探究性、网络多媒体等各种各样的适合于高中生成长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将新课标的理念贯彻到高中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用新课标的理念创新传统的讲授方法
化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必不可少地需要对化学概念和理论的讲授。新课标并未要求在教学中抛弃传统的讲授法,而是要求在已有的基础上完善讲授法。基于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讲授法要力求生动地讲授理论知识,将枯燥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在讲授法中,为了保证讲授的生动性,教师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设施。例如在讲授“酸雨的危害”时,可以在相关网站搜集酸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影响的图片、声音、视频材料,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在这种直观的形式下感受,然后进行理论的总结。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要充分运用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充分尊重每个学生,同时考虑到高中生的心智发展水平,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先“亲其师”而后“信其道”。
二、结合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明确实验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中运用化学理论知识。同时,考虑到高中生知识水平的有限,必须针对实验展开详细的讲解,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和操作中的指导性,以确保实验效果。在演示和讲解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真实的过程中感受理论和实际的差距,动脑、动手。在操作过程中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强沟通配合,同时相互帮助提高。最后,还要注重学生实验的总结。高中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以促进学与思、思与行的结合,更好地促进实验效果,避免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仅停留在观察和有趣的表面。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简易的课外实验让学生们在实际中去运用,以找到学习化学的乐趣。要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让学生在娱乐中找到知识的所在,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利用碘遇淀粉显色的化学原理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密信”背后的奥秘等。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发现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和技能,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形成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同时也体现了化学教学的科学性、创造性和趣味性,展现了化学学科的科学魅力。
三、将知识教学转化为以实验探究为线索的方法教学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研究情境,让探究者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讨论、分析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实现探究者认识深化的目标。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启发性的教学方式,重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深入学习知识。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同时注重和其他同学的合作和交流,在这些过程中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综上所述,新课标对化学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方法作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而教学方法的选用不是固定死板的,必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并且不断改善。只有立足于学生、以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高中化学教学的教学方法才能积极有效地发展,才能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马晓青 浅谈高中化学新课标下的探究性教学.数理化学习,2010年,09期。
[2]张强 对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反思.中学教学参考,2009年,14期。
[3]张银英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27期。
[4]张惠萍 关于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考试周刊,2010年,45期。
[5]王秀英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教学策略.新课程(中学),2010年,07期。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课标 “教”和“学”的统一
一、前言
在高中化学课程新课标的要求中对于教师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明确的规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是相互影响、促进以及推动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本着启发、引导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也需要以主动、探究以及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唯有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统一和相互的结合、渗透,才能够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首先,新课标对于化学教学方式有这样的规定: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调动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特点。
其次,新课标对于化学学习的规定是:学生应以主动、探究以及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以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反过来促使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完善。
二、高中化学新课标要求及应对措施
在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仍未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本节就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第一,在当前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还以传统的“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这与新课标中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突出了教师的“教”这一方面,对于教学活动中的另一方面――学生的“学”则没有重视,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的效率很低,同时也对教师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完善没有任何帮助,最终就会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以及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丧失。
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相应的知识,更要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进行引导。学生只有本着探索以及合作的方式才能极大提升学习主动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构成了教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以及实验进行有效结合,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索、创新、探究习惯,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化学知识的目的。
第二,在新课标中还对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以及收获性做出了要求。该要求是以学生作为“主体”,学生知识的提升及自身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也就是说高中化学的教学活动需要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前提。
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教师“教”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同时也要让学生本着主动、参与的方式进行“学”。新课标的这种要求下,教师和学生都应重视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由此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应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考虑,严禁应付式和“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第三,在新课标的要求中,对教学活动中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制定也进行规范,要求以学生的自身状况为依据进行教学。虽然教师受到了新课标教学的各种培训,但其自身在教学中受其主观或传统方式等影响,教学活动无法达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协调统一。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在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以及合作。但也要避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放之任之”,这主要是由于学生过于主动的学习会让其在学习中迷失方向,无法有效提升自身知识和综合素质。
第四,新课标中还强调了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像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反问、讨论以及评价等都能有效展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间的互动。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和统一。这就要求在教学前让学生对课程进行预习,对教学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记录下不懂的知识,这样的“主动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就不懂的知识通过学生间的探究、合作学习来解决。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有高度的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是相互影响、促进以及推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 “教”要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反之,学生的“学”也能推动教师的“教”。由此,才能最终达到教师和学生在化学教学中有效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魏建方.“先行组织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教学仪器与实验(中学版),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