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09:20: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财务经营指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 背景分析
某集团公司作为国有科研机构,管理并考核组成产业板块的十余家全资、控股产业子公司,维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该集团母公司必须承担的责任。
在产业发展早期,各公司大多出现过“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尴尬局面,近些年在扁平化管理要求下,母公司产业管理能力增强,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对产业公司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管控,产业公司业绩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但在往年考核中,母公司只考核产业公司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新签合同额三项指标,随着产业规模的壮大,在实际管理中出现了两个突出问题:
①产业公司出于规避母公司提出的规模和效益不断增长的要求,在期初申报指标时非常保守,尽量为实际完成情况留有余地,并在已完成下达指标的前提下隐瞒收入、利润等,为下一年指标减少基数压力,使得母公司下达的指标与实际经营能力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而这个差异又会影响下一年度指标下达的基数,使得偏差以账务调整和指标下达这两个互相影响的方式不断滚动续存下去,造成财务管理、分析的持续性被动。
②产业公司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大并没有带来现金净流量的明显改观,应收账款余额增长速度过快,有限资源被超常占用,产业公司在每次产业经营分析会上不断提出资金得不到满足、人员和场地不够用等问题,母公司财务、人事等部门疲于应对,却无法从规模扩张的内在因素上予以解决。
2 一种财务经营类指标考核方法
2.1 考核方法的设计思路
考核方法采用评分制,通过对关键业绩指标及其对应的权重分数和调节系数的组合评分,达到量化经营质量、动态管理的目的。
关键业绩指标包括经济增加值(EVA)、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新签合同额、合同到款额等5项,根据各产业公司的期初下达指标规模分配设置权重分数。依据对各产业公司的发展定位和经营目标要求设定指标值,根据实际完成情况计算出关键业绩指标的基本得分。
设定人均EVA系数、单位面积EVA系数、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利润总额增长率系数、流动资产周转率系数、营业收入增长率系数、新签合同额增长率系数、应收账款周转率系数等8项调节系数,分别对应调节各项关键业绩指标。
2.1.1 总体评分公式
①关键业绩指标年度得分=经济增加值指标得分+利润总额指标得分+主营业务收入指标得分+新签合同额指标得分+合同到款额指标得分。
②单项关键业绩指标得分=基本得分×对应调节指标的调节系数。
2.1.2 权重分数的分配
对经济增加值(EVA)、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新签合同额和合同到款额等五项关键业绩指标分别制订权重分数分配标准。由于每个产业公司存在规模差异,其关键业绩指标权重分数的合计数可能不同,但都大于90分、小于140分:
①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等两项关键业绩指标的权重基数各为20分,新签合同额指标的权重基数为10分,各权重分数的计算公式为:权重分数=权重基数×(1+单个产业公司某项关键业绩指标值÷所有产业公司某项关键业绩指标合计数)。
②经济增加值(EVA)和合同到款额等两项关键业绩指标的权重分数为固定值,其中经济增加值(EVA)指标的权重分数为25分,合同到款额指标的权重分数为15分,都不再按照规模调节。
2.1.3 标杆值选取
调节指标的标杆值,以考核时该调节指标完成情况排名位于中间的产业公司平均完成值为基础,按照母公司经营发展年度目标浮动一定比例后确定。
2.1.4 调节指标系数取值
依据调节指标的导向程度,以数据测算为基础,对调节指标系数设定了[0.7,1.2]、[0.7,1.1]两个取值范围。当调节指标的完成值与目标值的比值处于浮动区间内时,每个调节指标在一个取值范围内线性取值;当调节指标的完成值与目标值的比值低于或高于浮动区间时,分别取系数最低值或系数最高值。
2.1.5 调节指标浮动区间选取
调节指标浮动区间以调节指标系数取1时为基准点,上下浮动一定区间,使浮动区间既能涵盖多数波动,又能为调节指标系数线性取值提供依据。
2.2 考核方法详解
2.2.1 经济增加值指标得分
经济增加值指标得分=基本得分×调节系数(以人均EVA系数和单位面积EVA系数的简均数作为经济增加值的调节系数。)
①经济增加值(EVA):完成值÷指标值
②人均EVA系数:完成值÷目标值在50%~133.33%时,线性取0.7~1.2的系数;≤50%时取0.7,≥133.33%时取1.2;目标值:考核时取标杆值,目标值应大于0。
③单位面积EVA系数:完成值÷目标值在50%~133.33%时,线性取0.7~1.2的系数;≤50%时取0.7,≥133.33%时取1.2;目标值:考核时取标杆值,目标值应大于0。
2.2.2 利润总额指标得分
利润总额指标得分=基本得分×调节系数(以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系数和利润总额增长率系数的简均数作为利润总额的调节系数)。
①利润总额:完成值÷指标值
②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系数:完成值÷目标值在50%~133.33%时,线性取0.7~1.2的系数;≤50%时取0.7,≥133.33%时取1.2;目标值:考核时取标杆值,目标值应大于0。
③利润总额增长率系数:完成值÷目标值在50%~133.33%时,线性取0.7~1.2的系数;≤50%时取0.7,≥133.33%时取1.2;目标值:考核时参考国资委效能评价目标取标杆值,目标值应大于0。
2.2.3 主营业务收入指标得分
主营业务收入指标得分=基本得分×调节系数(以流动资产周转率系数和营业收入增长率系数的简均数作为主营业务收入的调节系数)
①主营业务收入:完成值÷指标值
②流动资产周转率系数:完成值÷目标值在70%~110%时,线性取0.7~1.1的系数;≤70%时取0.7,≥110%时取1.1;目标值:考核时取产业公司上年实际完成值的调整数,年初与产业公司签订。目标值应大于0。
③营业收入增长率系数:完成值÷目标值在50%~133.33%时,线性取0.7~1.2的系数;≤50%时取0.7,≥133.33%时取1.2;目标值:考核时取标杆值,目标值应大于0。
2.2.4 新签合同额指标得分
新签合同额指标得分=基本得分×调节系数(以新签合同额增长率作为新签合同额的调节系数。)
①新签合同额:完成值÷指标值
②新签合同额增长率系数:完成值÷目标值在50%~133.33%时,线性取0.7~1.2的系数;小于或等于50%时取0.7,大于或等于133.33%时取1.2;目标值:考核时取标杆值,目标值应大于0。
2.2.5 合同到款额指标得分
合同到款额指标得分=基本得分×调节系数(以应收账款周转率作为合同到款额的调节系数)
①合同到款额:完成值÷指标值
②应收账款周转率系数:完成值÷目标值在70%~110%时,线性取0.7~1.1的系数;≤70%时取0.7,≥110%时取1.1;目标值:考核时取产业公司上年实际完成值的调整数,年初与产业公司签订,目标值应大于0。
3 此考核方法的作用
3.1 还原了实际经营业绩,资金管理和财务分析受益
较大程度还原了产业公司的实际经营业绩,指标下达值和完成值的真实性、准确性得到明显提高,财务管理的基础数据得到优化,资金管理和财务分析受益。
通过对权重分数的动态设计,以及调节系数标杆值的选取,各产业公司在期初指标申报阶段存在规模竞争、在当期指标完成阶段存在效率竞争。
①权重分数的可变区间为不同规模的产业公司提供了“高起点”和“低起点”的选择机会,产业公司可以通过提高期初指标数的方式在该指标合计数中占据较大的比例,从而争取到更多的权重分数,为年度考核获得高分打下基础;但如果产业公司的指标上报数超出了自身实力范围,尽管能获得较高的期初权重分数,但通过调节系数的不对等调节(调节系数设定在[0.7,1.2]和[0.7,1.1],对基础得分的调减幅度大于调增幅度),年度考核仍然无法获得高分。
②如果产业公司期初指标数偏低,其权重分数将处于较低水平,即使当年实际完成情况良好并取得了较高的调节系数,仍会因基础得分偏低而失去年度考核得高分的机会。
3.2 财务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延伸和深化
1.销售额
销售额指标是连锁企业最重要的一个经营指标,直接反映连锁经营企业的规模,而经营规模是连锁经营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但目前对销售规模的统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即销售额是否含税、是否应该包括卖场出租部分的销售收入以及是否仅限于卖场零售额等,都不明确,从而使得各个公司上报的数据没有统一的口径,缺乏可比性。
理论上说,以不含税销售额比较各个公司的销售规模更具有可比性,因为公司规模不同、商品品种不同、所处地域不同,税率也会有差异。
对于卖场出租部分的销售收入是否应当计入卖场销售额,目前仍存在着争议。有的认为,卖场出租部分的销售收入实际上是厂家或供应商实现的销售,对于连锁企业而言,这部分销售额不应计入连锁企业的销售额;也有的认为,由于这部分销售是在卖场中实现的,体现了卖场整体的销售能力,因此,将卖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这部分销售额应当计人连锁企业的销售额。笔者认为,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连锁经营企业对卖场出租部分只取得租金收入,并作为其他业务收入在企业损益表上体现,而出租部分所实现的销售收入是属干其他企业的收入,不应计入连锁企业的销售额。同样的问题也涉及到连锁加盟店的销售额,从会计角度,连锁企业与加盟店不是母子公司关系,加盟店的销售额不能计入连锁企业的销售额。在收集各连锁经营企业销售额数据时,应区分数据的具体用途,然后再规定相应的标准,统一计算口径。
此外,销售额指标不应仅局限于卖场零售额,卖场批发额也应该包括其中,这样更能反映公司整体的销售能力。
2.销售毛利率
销售毛利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超市经营的主要特征是优质低价,商品价格一般都较低,超市要提高销售毛利率就必须控制进货成本。企业销售规模大,成本控制严,则超市的毛利率相对就高。因此,在超市竞争激烈。商品售价都较低的条件下,销售毛利率是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体现。
在销售毛利率的计算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上述销售额的计算要统一,其次计算毛利时的扣除项目也要统一。目前,有的企业在计算销售毛利时将经营费用作为扣除项目扣除,而有的企业却没有扣除,由于商业企业的经营费用一般在销售额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对计算企业销售毛利率的影响很大。按一般会计原理,销售毛利应该是销售额扣除销售成本以及销售税金和附加后的余额,不需要扣除经营费用,因此,销售毛利率指标应该以会计核算方法为准,以便于统一计算口径。
3.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一般的计算公式是: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
该指标在计算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净资产额该是年末余额还是平均余额。中国证监会公布的年报披露内容与格式规定的是按年末净资产额计算的;而财政部等四部委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中则是按平均余额计算的。从理论上说,由于计算公式中分子——净利润是一个时期指标,分母——净资产额也应为一个时期指标。而净资产年末余额是一个时点指标,平均余额是一个时期指标,因此,以净资产平均余额计算更为合理。
此外,连锁经营企业一般有较多下属于公司,在净资产额的计算中可能会涉及到少数股东权益问题。理论界对于企业净资产中是否应该包括少数股东权益目前还没有形成定论,持母公司理论的人认为应该将少数股东权益看作负债,而持实体理论的人则认为少数股东权益应作为企业净资产的一部分。笔者认为,从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来说,由于在合并报表上反映的净利润已经扣除了少数股东损溢的影响,因此,为保持计算口径的一致,净资产额就不应将少数股东权益包括在内。
4.单位面积年销售额
单位面积年销售额是分析连锁超市营运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是按年销售额除以卖场面积来计算的,即:
单位面积年销售额=年销售额/卖场面积
该指标的计算除了应统一销售额的计算口径外,对于卖场面积的计算也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当前的一些统计资料提供的数据,有的是按卖场的计租面积来计算的,而有的则是按计租面积扣除部分出租面积来计算的。一般来说,分子——销售额中如果不包括卖场中出租面积的销售收入,那么从分子分母口径一致的角度,分母——卖场面积中也不应该包括出租面积。另外,卖场其他面积如:收货部、电梯间、主过道等是否计入卖场面积也应有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这部分面积虽然不直接促成销售,但也是卖场实现销售必不可少的辅助设施,因此,为了体现卖场的实际运营效率,应当将这部分面积计算在内。
5.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营运能力分析指标体系中的一个传统指标,计算公式为:
存货周转率=销售额/存货余额
机动车辆保险是我国财产保险中业务规模最大的险种,长期以来困扰着保险企业的高赔付率问题随着全国各地车险经营的扭亏为盈而逐渐得到解决。自2009年以来全国各地车险经营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盈利,据《楚天金报》2010年5月31日报道,2010年一季度湖北省车险经营整体扭亏,这是自2007年以来全行业首次盈利。而过去几年国内财险公司的车险业务平均利润率在-7%左右,根本无法盈利。随着汽车市场的不断壮大,私家车越来越多,比如武汉市私人小汽车平均每年增长20%,机动车保有量已经于2010年8月份突破100万两,因此机动车辆保险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保险企业在经营机动车辆保险时不得不与时俱进,紧盯市场进行价格的调整、销售渠道的创新、服务的创新,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支柱险种的盈利。
本文对湖北保险市场上的近20家经营机动车辆保险的企业的车险财务指标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各企业的车险经营绩效,为激烈竞争的车险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
二、湖北省车险经营市场呈现的新特点
车险经营一直是财产保险公司的重头戏,湖北省作为中部六省市中的龙头,随着经济的发展,车险保费规模越来越大,在激烈的市场经营过程中,各竞争主体纷纷进行创新以适应日益规范的市场,使得近年来湖北车险市场上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一)竞争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竞争机制是市场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但是没有秩序的竞争会破坏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三年前,湖北省车险价格战异常激烈,一些人将车险价格打三四折出售,在随后的几年,监管部门一直在整顿车险市场的“乱打折”,出台一系列管理规定,采取正式与非正式的监管手段,扭转了车险市场竞争无序的局面。随着大宗车险业务纷纷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承保机构,过去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以及保险企业互相攻击对方、挖墙脚的现象也在减少。各家经营主体在一种公开透明的平台上文明竞争。
(二)价格不再是竞争的唯一手段 服务竞争成为制胜法宝。在过去车险市场的价格折扣是业内最大的,各种明折与暗折加起来使得保险公司最后收取的保费极低,最后的结果是保险公司车险经营亏损,投保人难以享受到高质量的售后服务,这种恶性循环导致车险经营成为保险企业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近年来,各保险经营主体痛定思痛,逐渐抛弃了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而市场信息的公开透明遏制了车险价格的恶性竞争,车辆出险信息共享平台的推出为严格执行车险费率优惠的相关规定提供了依据,防范了投保人的道德风险,堵住了车险费率优惠的漏洞。各经营主体将车险经营的重心转到服务上来。比如平安产险于2011年3月份与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在武汉签署了“总对总”车辆保险战略合作协议,客户出险后,可享受报案、理赔、维修打包的一站式服务,从而出现了武汉市首款专属车险产品,将车险经营契合为汽车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从而实现汽车产业发展与车险经营发展的双赢格局。
(三)营销渠道不断创新 电话销售成为车险营销的主渠道。车险业务涉及千家万户,是比较适合于个人销售的产品,也正因此,在车险营销过程中,个人人队伍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的进步,电话营销和网络营销正逐渐取代个人营销员成为车险营销的主渠道,而电销和网销显而易见的优势既节约了企业经营成本,又降低了车险价格,使保险企业和客户都得到了实惠。因此,车险营销正经历一场渠道革命,将对车险经营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渠道的创新还带动了服务的创新。比如中国人保财险武汉市分公司电子商务部作为人保在全国第一批开通电话车险的服务机构,截止至2010年11月底,该部2010年电话车险实收保费达到1.033亿元,同期增幅164%,成为人保财险武汉全市系统第二家保费过亿的支公司,也是全国第四家保费过亿元的电销经营单位。 目前该部已形成了包括免费送单上门、电话咨询、 快速理赔、 理赔回访、车务服务等在内的标准化服务流程。
三、湖北省各保险企业机动车辆经营的主要财务指标比较分析
本文主要选取下列财务指标对湖北车险市场近20家企业经营绩效进行比较分析:
(一)承保机动车台数 机动车承保台数及其增长率是反映企业业务规模的重要指标,是保费收入的直接来源。由图1可知,2010年湖北省机动车辆承保总台数为427.38万台,其中人保、太保和平安三家企业合计承保数量达到319.53台,占比达75%,其他十几家企业总共占25%。全省承保台数增长率为34.48%,其中人保、太保和平安三家企业平均承保台数增长率为78.3%,远高于全省水平。从数据看,投保人仍然选择老资格的品牌企业作为投保首选,而国内的保险三巨头占据机动车保险市场的四分之三的份额,足见品牌的力量。
(二)机车险保费收入及其增长率比较 保费收入及其增长率是体现企业业务拓展能力的重要指标。由图2可知,2010年全省机车险保费收入764149.06万元,其中人保、太保和平安三巨头保费合计509757.55万元,占比约66%。保费增长率反映了企业的业务后劲,2010年全省保费收入增长率为45.73%,其中平安涨幅最大,达到124.47%,显示了该企业超强的增长后劲。
(三)机车险赔款支出及赔付率比较 赔款支出及综合赔付率反映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通过对各企业该项指标的对比分析,可以检验各企业承保机车险的质量。由图3可知,2010年全省赔款支出352759.41万元,其中人保、太保和平安三家企业合计赔款支出230090.83万元;全省综合赔付率64.67%,其中渤海保险的综合赔付率最高,达到96.73%。全省机车险赔付水平比较稳定。
(四)承保利润及利润率比较 车险作为财产保险公司的最大险种,其承保利润及利润率指标直接反映了经营的绩效。由图4可知,2010年湖北车险市场首次出现扭亏为盈,虽然各家企业盈利水平有高有低,其中华泰保险机车险承保利润率最高,达到25.78%;有五家企业仍然没有摆脱亏损的局面,但总体趋势是车险经营开始成为保险企业的利润来源,这为车险经营的良性循环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是市场监管和市场创新的初见成效的具体体现。
四、综合评价
车辆保险经营既关系到保险企业的经营绩效,又是公众最为关注的险种,所以对车险市场的规范与监管成为一个长期的任务。从2011年1~4月的发展趋势看,机车险业务无论是从承保台数还是保费收入都比去年同期有增长,其中承保台数较去年同期增长18.41%,保费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8.13%;而全省综合赔付率为62.02%,低于全国机车险综合赔付率0.4个百分点。因此,湖北车险市场在过去的基础上只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创新营销渠道、注重提升服务质量,车险经营绩效会逐步稳定上升。
另一方面,湖北车险经营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在车险承保环节、车险理赔机制、险种设置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在成本核算方面需加大力度。只有扎实推进车险经营上规模、上层次,从收支两个方面巩固车险经营已经取得的成绩,湖北车险市场经营才能真正地扭亏为盈。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用
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企业都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不确定因素,因此,企业必须设计合理的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预先诊断出企业财务危机征兆,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将财务危机消灭于萌芽阶段。
一、企业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是企业财务预警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关键在于财务预警评价指标选择是否恰当,企业设计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预测性原则
设计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企业提供财务危机预警判断依据,通过分析财务预警评价指标,可以预先诊断企业财务危机征兆。财务预警系统所选定的财务预警评价指标必须能准确地预测企业财务状况变动的趋势,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处于稳定发展态势的合理界限。
(二)全面性原则
为保证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初步建立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从不同角度选取可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以便最终确定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有筛选余地,能够客观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三)可比性原则
选取财务预警评价指标时,应注意财务预警评价指标口径和计算方法具有纵向可比性和横向可比性,即在对某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评价指标应具有纵向可比性,而对同一行业不同企业之间评价指标具有横向可比性以及同一时期不同的企业主要评价指标也具有可比性。
(四)灵敏性原则
所选择财务预警评价指标能够灵敏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达到企业财务预警的目的。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功能就是要敏感地反映企业财务运行状况及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波动,通过改变财务系统的控制参数和变量,对企业资源进行分配和调控,使企业财务状况的异常变动状况得到收敛和控制,从而保障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能够在合理的置信区间内。
二、企业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财务成果及现金流量的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现象指标和本质指标两大类,如图1所示。
(一)本质指标设计
本质指标是指能直接体现与衡量企业运行发展状况的指标。企业生产运行状况变动最终表现为一个或某几个本质指标的变动,根据各指标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性程度可分为三个层次,共五大类。第一类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本质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第二类是反映企业获取现金流量能力的本质指标,主要包括现金负债率、经营现金流量比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每股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比率等;第三类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本质指标,主要包括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贡献率等;第四类是反映企业生产运营能力的本质指标,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周转率等等;第五类是反映企业成长能力的本质指标,主要包括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等。
本质指标是抽象的、本质的,每个本质指标都反映企业某一方面的经营状况,它与企业某一方面的经营状况是一对一的映射关系。本质指标是定量指标,它通过对各种数据的加工处理获得,所有本质指标都是可以量化的。
(二)现象指标设计
现象指标是指企业在生产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值得关注的现象,其直观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变化以及可能对企业生产运行产生的影响。根据现象指标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关系可将其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表现企业组织机构调整与变化的现象指标,主要有管理层的变动、企业并购与重组行为、股权变动等;第二类是表现企业生产运营过程的现象指标,包括重大投融资决策、重大或有事项发生、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等行为;第三类是表现企业经营结果的现象指标,包括股价波动、产品市场占有率变动、股利分配政策调整、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等。
现象指标是直观的、表象的、整体的,它是导致企业营运状况变动原因的外在表现,是企业财务困境发生的先前表现指标。企业发生经营困境可能是一个或多个现象指标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出现现象指标也不一定会使企业陷入经营困境,需要对各种现象指标做进一步分析。
现象指标与本质指标分别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及其变动。现象指标能表现出企业经营状况变化,但其对经营状况影响的趋向是不确定的;本质指标变动与经营状况变化趋向是确定的。现象指标与本质指标出现不一定呈现出一一对应关系,即一个现象指标所反映的企业经营状况变动可能需要通过一个或几个本质指标才能表现出来,同样,一个本质指标变动可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现象指标综合作用的结果。现象指标出现是本质指标变动的前提条件,本质指标变动是现象指标综合作用的结果,反过来,本质指标变动又促进了现象指标的产生与变化,二者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
三、企业财务预警评价指标应用
企业财务预警评价指标应用先通过分析财务预警评价现象指标,发现企业财务存在异常状况,再详细分析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计算出企业偿债能力指标、现金流量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以及成长能力指标就可以准确判断出企业财务危险程度,具体指标分析和应用如表1所示。
(一)企业偿债能力指标应用
企业偿债能力指标分为长期偿债能力指标和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第一,长期偿债能力指标应用。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中,应用最多的是资产负债率和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占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反映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负债取得的,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该指标越低,企业偿债越有保障,贷款越安全,同时,资产负债率还代表企业的举债能力,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低,举债就越容易。一般资产负债率的预警值定为50%,高于这个指标,说明债权人利益缺乏保障。利息保障倍数是息税前利润为利息费用的倍数,利息保障倍数越大,利息支付越有保障。如果利息支付缺乏保障,归还本金就很难指望。一般企业利息保障倍数预警值为1,利息保障倍数低于1,表明企业经营收益不能支持现有的债务规模,企业财务出现危机。第二,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应用。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中,应用最多的是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流动比率是全部流动资产总额与流动负债总额的比率,它通常表现为企业流动资产可偿付流动负债的倍数,是衡量企业资金流动性大小和短期偿债能力强弱的指标。速动比率是在扣除了存货等流动性差的资产后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用以评估企业立即偿还短期负债能力的大小,更准确地反映了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以上两个指标数值越高,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企业安全程度越高,一般企业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警戒值分别定为2和1。但是,这些指标值过高,说明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低下,资源闲置或配置不合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是不利的。
(二)企业现金流量指标应用
企业现金流量指标主要采用现金负债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每股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比率等指标衡量。现金负债比率是指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同负债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用经营现金净流量偿付全部债务的能力。该比率越高,承担债务总额的能力越强。现金负债比率指标的预警值为1,该指标小于1时,企业负债偿还得不到保障,存在较高财务风险。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和每股现金流量分别反映发行在外的每股普通股的现金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保障程度,反映普通股股本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经营现金流量比率是企业经营现金净流量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表示企业在当年实现的利润中有多少已形成现实的现金流入,是反映企业赚取现金流量能力强弱的指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每股现金流量和经营现金流量比率这三个指标数值较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较多,能够保障企业按时偿还到期债务,满足所需现金开支需要。一般企业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每股现金流量和经营现金流量比率预警值都是0,当这三个指标低于0,企业现金流量存在严重问题,应当高度关注。
(三)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应用
企业盈利能力是反映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主要指标由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贡献率构成。每股收益是反映每股普通股可分摊的净利润多少,是衡量普通股股东获得报酬程度的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是主营业务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经营效果及其对企业全部收益的影响程度。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除以期末净资产,用来评价企业自有资本及其积累获取报酬水平能力的指标,反映企业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总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企业全部资产获取收益的水平,全面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投入产出状况,综合反映企业经营效率。主营业务贡献率反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对企业利润贡献的大小,表明企业是否拥有独特竞争优势的指标。反映盈利能力指标数值越高,表明企业获利能力越强,投入产出水平高,资产运营效果好,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强。以上五个指标预警值为同行业水平的50%,低于同行业水平的50%时,企业盈利能力存在严重问题。
(四)企业营运能力指标应用
营运能力反映企业资产的周转使用状况,主要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销售收入与应收账款的比率,反映企业应收账款的流动速度,营运资金在应收账款上占用的时间就少,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高。存货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销售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率,是评价企业从取得存货、投入生产到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用于反映存货的周转速度。存货周转越快,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就快,存货占用水平就低。总资产周转率是商品销售收入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经营期间全部资产从投入到产出周而复始的流转速度和企业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及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净资产周转率是企业商品销售收入与净资产的比率,反映净资产对销售收入贡献的大小。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周转率指标都是越高越好,指标数值越高,表明企业资产周转速度越快,销售能力越强,资产利用效率越高。这四个指标预警值为同行业水平的50%,它们低于预警值时,说明企业运营能力较弱,必须及时采取有力措施。
(五)企业成长能力指标应用
企业成长能力指标主要包括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业务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及总资产增长率。利润增长率是本年利润增长额同上年利润总额的比率,用以评价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预测企业经营业务拓展趋势的指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反映主营业务利润的增减变动情况及主营业务贡献能力的发展趋势。净资产增长率是当年净资产增长额与上年净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所有者权益保障程度和内部积累潜力。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是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同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比率,是反映主营业务的市场销售业绩和市场拓展能力的指标。总资产增长率是本年总资产增长额与年初资产总额的比率,从资产总量扩张方面来衡量企业的发展能力,表明企业规模增长水平对企业发展后劲的影响,用以评价企业经营规模总量上的扩张程度。上述五个指标数值越高,表明企业成长能力越强,一般企业这五个指标的预警值都为0,低于0时,表明企业在不断萎缩,竞争能力下降,企业需要从新定位。
在以上五类共22个指标中,通过实证分析及实践验证,其中:速动比率、现金负债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增长率5个本质指标的预测能力最强,对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最为敏感,是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设计全面、合理的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已设计的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判断各项财务预警评价指标是否超越预警区域,以预先诊断企业财务危机状况,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 张佳,蔡晓旭.浅析企业财务预警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J].经济理论研究,2008(5):81-82.
[3] 王海鸥,李建民.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J].商城现代化,2006(6):275-276.
[4] 卢秀云.浅谈企业财务预警[J].财经论坛,2009(2):66-67.
(一)现金流量信息与财务危机的关系 现金流量信息与企业财务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现金流量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与流出的数量。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离不开现金,现金如同企业的“血液”,只有保持现金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正常循环,才能使企业健康发展。而财务危机恰恰是因为企业无法按时偿还到期债务而面临破产的风险,出现财务危机的企业不一定是亏损的企业,很多情况下这些企业账面上是有盈余的,但是现金流状况却很糟糕。财务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内部管理不善和经营不利导致企业的现金资源不断消耗而使用效率低下,未来现金流入能力很低。其实质是企业没有足够的现金资源偿还债务,因此两者之间具有很强的因果关系,因此,从现金流量角度防范企业财务风险更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二)现金流量指标用于财务预警的优势 财务危机的出现是一个过程,其在发生之前会从财务报表上体现出来,这就为以财务报告为基础建立财务预警体系提供了可能性,现金流量指标与非现金流量指标相比,其优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为操纵空间有限。现金流量指标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而且很多数据的取得依赖于第三方机构银行提供的数据,相对较难造假,因而人为操纵空间有限,比较可靠;二是更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利用现金流量管理可以更客观地衡量企业业绩及盈余质量,而且现金流量也是企业进行价值评价的基础。权责发生制下的应计项目可能夸大企业实际的收入能力,从管理者的角度有强烈的利润调整的动机;三是现金流量对财务危机更为敏感。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与企业资本结构的安排有很大关系。资本结构的安排合理与否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一个企业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决定了企业对债务的保障程度。因此,企业的现金流量指标相比其他指标更能直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对财务危机的敏感度也更高。
二、现金流量指标在财务预警的设计
(一)基于现金流量的偿债指标 基于现金流量反映企业偿债能力指标有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负债比率、现金利息比率。
(1)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其公式为:
现金流动负债比=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
该比率反映的是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对短期负债的保障情况。该指标越大体现企业对短期债务保障能力强,发生财务危机的风险越小。
(2)现金负债比率。现金负债比率指的是企业三年平均净经营现金流量与年末负债总额的比率。其公式为:
现金负债比率=三年平均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负债总额
该比率选取三年平均经营现金净流量可以剔除非正常因素的干扰,结论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水平,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对负债保证程度越高。
(3)现金利息比率。现金利息比率指的是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当期利息费用的比值。起计算公式为:
现金利息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利息费用
该比率反映的是经营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是否能够保障偿债的最基本的数额。若该指标很低说明企业存在很重的债务负担,对债务的利息保障程度不大,企业经营建立在负债的隐忧下。
(二)基于现金流量的盈利能力与盈利质量指标 基于现金流量反映企业盈利能力与盈利质量指标比较典型的有净资产现金收益率、主营业务现金利润率、净利润现金含量指标。
(1)净资产现金收益率。净资产现金收益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现金收益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其公式为:
净资产现金收益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利息支出)/平均净资产
该比率反映的是企业净资产的创造现金能力情况。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的盈余更能得到现金支持,是投资者利润的最直接体现,是评价企业获得现金能力的重要指标。
(2)主营业务现金利润率。主营业务现金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现金收益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其公式为:
主营业务现金利润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主营业务收入
该指标越小,体现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现金流入越少,说明企业的盈余缺乏现金支持;从侧面反映企业收入中应收项目占得比重较大,被占用的现金资源越多,从而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
(3)净利润现金含量指标。净利润含量指标是企业一定时期现金收益与净利润的比率。其公式为:
净利润现金含量指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利息支出)/净利润
该指标越大体现企业产生的净利润中现金含量较大,说明企业的盈余有现金支持,说明企业盈余质量越好。但是,如果出现利润额较小但现金流量大或出现净利润为负值,所得出的结论可能失实,需要查阅企业其他财务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三)基于现金流量的营运能力指标 基于现金流量反映企业营运能力比较典型的指标有总资产流转率和应收账款回收率。
(1)总资产流转率。总资产流转率是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其公式为:
总资产流转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资产总额
该比率反映的是企业全部资产从投入到形成现金流入的周而复始的流转速度。该指标可以减少人为控制应收项目美化指标的程度,更加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管理效率。
(2)应收账款回收率。应收账款回收率是企业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与应收账款回收的比率。其公式为:
应收账款回收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该比率反映的是企业回收应收账款的速度,通过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代替主营业务收入可以避免通过调节应收项目美化指标,更加真实反映企业的资源占用情况和应收账款回收的效率。
关键词:财务预警;林业企业;指标
财务预警是指借助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会计资料,利用财会、统计、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理论,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及多种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进行分析预测,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向企业经营者发出警告,督促企业管理当局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损失,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林业企业的经营风险较高,而且生产周期较长。林业企业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防范财务风险,是林业企业财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建立林业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是防范林业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方法。
一、林业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一)预见性原则
林业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应该对风险起到预警作用,必须具有预见性。如果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危险因素出现,企业的财务预警系统应对管理者提出警示,以便企业管理层对风险因素进行防范。
(二)可靠性原则
在构建林业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中,应当对选定的财务指标以及其合理波动区间通过样本测试进行验证,确保指标值能够可靠地反映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
(三)适用性原则
设计的林业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要具有可操作性,选取的财务预警指标要具有代表性;使得企业管理层可以了解财务预警系统的应用情况。
(四)系统性原则
选取的财务预警指标应该具有内在的联系,考虑到影响林业企业财务风险的各种因素,在设计完整、相关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以保证指标评价结果的系统性。
二、林业企业财务预测指标体系的内容
林业企业指标体系设计应包括: 偿债能力, 盈利能力, 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现金流量评价指标,其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一)营运能力指标
评价营运能力的指标主要是周转率指标,常用的周转率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1.存货周转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存货营运效率的指标,是用营业成本除以平均存货计算。
2.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年度内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的平均次数,是用销售收入除以平均应收账款。
3.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运营效率如何,用营业收入除以平均资产总额。
(二)获利能力指标
获利能力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反映现代林业企业获利能力的财务指标主要包括:全部资产净利润率、森林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润率和毛利率。
1.总资产净利润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创造净利润的比率。
2.森林资产收益率是反映生产和销售林产品的经济价值的指标之一,能客观的、综合的反映现代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准确的体现企业经营森林资产的获利能力,计算公式为:
森林资产收益率=(年末森林资产额-年初森林资产额+当年利润)÷年初森林资产额 ×100%
3.毛利率是营业收入扣除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
4.销售净利润率是营业收入给企业带来净利润的百分比。
(三)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对债务偿还的保障程度,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短期的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权益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
1.流动比率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偿还的保障程度。
2.速动比率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对比关系。
3.权益比率是股东权益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对比关系。
4.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中负债所占的比重,即资产对债务偿还的保障程度。
(四)发展能力指标
发展能力是反映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潜力的指标,主要包括由增长率指标构成,具体包括:
1.营业收入增长率,本年的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的百分比。是评价林业企业发展能力的主要指标。
2.森林资产增值率反映林业资产生产能力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是从林业企业森林资源资产的总量扩张方面衡量企业发展的后劲力量。是森林资产增长额与上年森林资产总额的对比关系。
3.息税前利润增长率是息税前利润增长额与上年息税前利润的对比关系。
4.净利润增长率是指企业本年净利润增长额与上年净利润的比率,从获利增长的角度评价了林业企业的发展潜力。
(五)现金流量指标
现金流量指标主要选取现金到期债务比率、销售现金比率两个评价指标。
1.现金到期债务比率反映资产的变现能力,是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除以本期到期的负债,可以体现企业的经营净现金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经营值为 1.5。
2.销售现金比率指标反映获取现金的能力,即经营净现金流量与营业收入的比率,该指标高,表明企业的收入的收现情况好,企业资金利用效率高,指标的标准值为 0.2。
三、林业企业财务预测指标体系的应用
林业企业财务预警评价指标应先对财务预警指标进行一般评价,发现企业财务风险高的领域,然后对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进行详细分析,计算出财务指标,将其与经验值进行对比,判断出企业财务危机水平。
(一)林业企业营运能力指标应用
如前所述,营运能力反映企业资产的周转使用状况,主要包括周转率指标,周转率高,表明企业资产在一定时期内周转的快,资产能够迅速变现,利用效率越高。周转率指标预警值为同行业水平的0.5倍,当周转率指标低于行业值的0.5倍时,说明企业资产运营效果不好,企业应采取措施加速资产周转。
(二)林业企业获利能力指标应用
获利能力是企业投资者非常关心的指标,预警指标主要包括总资产净利润率、森林资产收益率、毛利率和销售净利润率指标,利润率高,表明企业获利能力强。获利能力指标的预警值为同行业水平的0.5倍,如果林业企业获利能力指标低于行业水平的0.5倍,说明企业获利能力存在严重问题。
(三)林业企业偿债能力指标应用
林业企业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权益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对全部负债偿还的保障程度。资产负债率低,债权人越安全,一般预警值定为40~60%之间。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预警值分别为 2 倍和 1倍。但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过高,也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过多,可能导致企业资产闲置,产生机会成本。权益比率的经验值为≤50%。
(四)林业企业发展能力指标应用
林业企业发展能力指标由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森林资产增值率、息税前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等在增长率指标构成。增长率指标为正指标,增长率高,表明林业企业发展潜力越大。增长率指标预警值为 0。增长率
(五)林业企业现金流量指标应用
现金到期债务比率越高,说明林业企业现金资产偿债能力越强。指标的预警值为 1,若现金到期债务比率小于1,说明经营现金净利率不足以偿还到期债务,企业应考虑筹资偿债。销售现金比率预警值为0.2,若小于0.2说明企业收入收现率过低,企业现金流量不够充足,管理层应采取措施提高收现水平。
综上所述,林业企业设计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时,应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建立起合理适用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应用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判断各项指标是否达到或超过预警区域,及时诊断企业的高风险领域,起到降低和防范风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群成.试论现代林业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J].林业经济,2007(06).
[2]杨智.论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J].科技情报开发经济,2009(12).
关键词:传统会计指标 农业企业 财务危机预警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业企业财务危机进行预警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农业企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农村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农业企业不能像其他工业企业那样随着市场的扩大而迅速增大经营规模,而且农产品单位价格低下,因此农业企业很容易出现破产,终止经营、背农弃农的现象,这会动摇农业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影响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农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对于防止农业企业出现财务异常而导致破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目前,我国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尚不完善,没有普遍适用的模型体系,尤其是在农业企业更为缺乏。本文研究的基于传统会计指标体系对农业企业进行财务危机预警,对农业企业价值创造的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农业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健康发展,而且,将科学合理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应用到农业企业中,可以为我国农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方法的构建和完善开拓新的视野和思路,帮助农业企业尽早地预测到财务危机的信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期减少和避免农业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14世纪,英法等国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企业,这些农业企业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到农村以后的经济产物,是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以后产生的,在产业革命以后,各种形式的农业企业大量发展起来,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国外最早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是从1932年Fitzpartrick进行的一项单变量破产预警研究开始的,他以19对破产和非破产公司作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划分为破产和非破产两组,发现判别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这两个比率。1966年美国的Beaver在《会计评论》上提出了单变量预警分析法,建立了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财务危机判别研究才真正进入系统化阶段,发现离经营失败日越近,误判率越低,可预见性越强。Fan A在2000年应用改进后的支持向量模型进行财务预警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农业企业在1949年以前为数很少,是在以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直到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企业出现了多种形式。我国对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比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学者对这方面作出相关的介绍和研究,才有相关的评述性文章出现。在1986年吴世农、黄世忠首次介绍了企业破产的分析指标和预警模型。1996年周首华在Z值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现金流量指标,建立了F分数模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陈静在1999年选取1995年到1997年的27家ST公司和配对的公司建立了单一判定分析和多元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在ST发生的前三年预测能力比较好。吴世农、卢贤义(2001)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种预测财务困境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模型均能在财务困境发生前做出相对准确的预测。目前国内有些学者也开始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构建财务预警模型。
总体上,我国对财务危机预警研究集中在利用国外研究成果和方法,结合国内实际进行实证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三、传统会计指标在农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中的应用研究
(一)传统会计指标体系概述
传统的会计指标是根据单纯的会计利润建立的,在农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中,主要是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1.偿债能力。它反映的是农业企业偿还到期债务能力的大小,是衡量农业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根据偿债能力的指标来判断企业能否偿还现有到期债务,是否面临很大的财务风险,以便决策是否应改变偿债能力现状。偿债能力的指标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长期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权益乘数、利息保障倍数、营运资金占用率。
2.盈利能力。它是农业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是企业所有相关者最关心的问题,投资收益和债权本息都是由农业企业的利润提供的,利润是除投资外的重要资金来源,盈利是农业企业经营最主要的目标。只有在持续不断的获取利润的基础上,农业企业才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净利率、销售毛利率。
3.成长能力。它是对农业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农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是对农业企业扩展经营能力的分析,反映了农业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分析农业企业的成长能力的指标主要有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资本积累率。
4.营运能力。它是指农业企业的营运资产的效率和收益,主要是对营运资产周转速度和周转效率的衡量,评价和分析企业的营运能力可以为农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指明方向,发现资产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是对农业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补充。评价农业企业的营运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
在以上四种指标构建过程中可以看出,这些传统的会计指标几乎包含了农业企业全部的财务信息,运用这些会计指标构建财务危机模型,可以预测以及及时避免农业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保证农业企业持续快速的发展。
(二)传统会计指标在农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中的应用分析
由于传统的会计指标涵盖了农业企业所有重要的财务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很准确的预测出农业企业的发展状况。本文主要是从理论方面分析传统会计指标体系在农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中的应用。首先,选用上面四种能力中的20个指标作为自变量,运用stata软件进行相关性检验,剔除相关性很高的指标。其次,对剩余的指标因素做因子分析,从研究因素变量之间的相关依赖性出发,将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公共因子,并对这些因子进行共同度与方差贡献率的计算。再次,利用回归法中最小二乘估计法得出各个单因子的得分函数F。最后,根据旋转之后的因子方差贡献率计算出因子得分Y(Y=a1F1+a2F2+…anFn),并根据Y值的大小范围判定农业企业财务状况是否正常,Y值>0时,该农业企业财务状况正常,可继续按照原来预定的经营方案与资本结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Y值
四、总结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人物、主力军,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很容易出现财务危机,导致农业企业的倒闭以及破产。所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农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对农业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单纯的会计利润建立传统的会计指标体系,并从理论方面阐述该模型建立过程,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农业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制定出系统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农业企业降低财务风险,在公司财务危机到来之前,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地避免或者阻碍财务状况恶化所带来的财务危机,保证农业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闵云鹤,陈洪.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解析[J].
商场现代化,2011(1).
[2]袁锋,李怡恺.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探讨[J].财务理论,2011(1).
[3]黄曦,程晓娟,邱实.基于显著性分析和因子分析法的财务危
机预警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证券期货,2012(10).
[4]杨成炎,李琼.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比较与
选择[J].理财观点,2011.
[5]杨利,李瑞芬.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及问题[J].
关键词:事业单位 合并财务信息质量 改进策略
企业化经营事业单位进行合并财务报表的目标是向外部提供单位整体财务信息,满足包括国资、财政、审计等部门管理、监察及决策需求,避免合并报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利用企业内部控股关系,人为控制、改变企业整体财务关键数据,进而粉饰经营指标、考核项目等。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有效的财务信息改进策略,提高企业化经营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质量,最终推动单位整体健康有序发展。
一、企业化经营事业单位合并财务报表信息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并报表数据来源局限
会计核算合并财务报表预算与决算收支数据存在差异,造成合并财务报表中基本建设项目数据不准确,报表只能显示当前在建项目总额数,并不能准确反映基本建设支出的详细数据情况,由于结转在建工程数额与基建支出数额存在时间差异,合并财务报表并不能真实详尽对外披露基本建设情况。
(二)分部报表影响合并质量
企业化经营事业单位合并财务报表是以投资单位及其掌控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部分财务报表的相关性、及时性、准确性、公允性将直接影响合并财务报表的信息质量。在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由于单位所属性质、单位内部控制、决策者指令要求、单位财务制度、相关会计人员水平等原因,财务信息质量无法得到根本保障。例如为了个别特殊需求,以粉饰了的部分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合并财务报表,其反映的财务信息不具可靠性。
(三)报表数据实用性不强
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是所有合并分部的经营业绩和财务情况,并不能确切显示每个合并分部的具体情况,财务审计及利益相关人员不能从报表中得到真实、准确的信息。
二、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合并财务报表信息质量改进策略
(一)提高领导财务信息质量管理理念
国家《会计法》早已明确规定,单位法人或负责人对相关财务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应该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化经营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管理理念,从理念到行动上都把财务信息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对单位内部会计行为形成有效约束,从而得到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数据,最大程度减少财务信息报送出现的失误或错误。
(二)统一财务报表信息政策
提升合并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的前提是统一会计政策,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合并财务报表的制作应当符合《合并准则》的要求,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财务人员需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作为母公司的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分部合并财务报表需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这种二元体制要求做合并财务报表前要先做好会计科目转换及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科目转换后母公司与其控制的子公司单位分部财务报表相关信息就保持一致了。
(三)提供专业的财务专项报告
为了让领导更加客观的进行决策及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全面掌握整个单位、集团营运情况,有必要增加专业的财务专项报告。提供专业的专项分析情况报告,提交财务管理建议书,能够及时准确反映单位内部的组织架构以及管理模式,使相关决策者能够精准决策,因此,要得到准确的合并财务报表信息必须将合并财务报表制度化、格式化。
(四)提{财会人员专业水平
持续提高企业化经营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综合能力与业务水平,不仅要提升他们的会计职业素养,更要提升财会人员的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利于财会人员业务成长,编制出更加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这就需要单位定期举办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不断提升财会人员业务水平,拓宽职业素质提升渠道,确保企业化经营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得到根本保障。
三、结束语
合并财务报表信息质量改进需要全体财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不仅要在会计实务中改进工作方法,也要在会计理论上改革创新,统一会计政策是前提,提高分部报表质量是基石,完善财务制度是必要途径。在明确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注重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及时总结报表合并有益的经验,并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企业化经营事业单位合并报表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美媛.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