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科研诚信体系建设8篇

时间:2023-07-31 09:20: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研诚信体系建设

篇1

关键词: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5—0090—03

从二十世纪末开始兴起的建构主义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应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因此,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积极提升学生自身对于受教育活动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其主动性。与此同时,社会自身正在经历着信息化浪潮的洗礼,信息化成为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在这两方面大背景的交叉影响下,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大学体育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的现实发展,在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下积极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和改造。本文以大学体育课程为切入点,就自身工作实践经验,谈谈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问题,并据此进行相关实验,以期能够为体育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略尽绵力。

1 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的概念中所包含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具体到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方面,就是体育课程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系统。

1.1 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在硬件方面,国内普遍的做法是通过购置计算机,建设机房来实现体育教学管理的力公自动化。这固然是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步,然而,仅仅止步于此是远远不够的。从深层原因上来看,上述情况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另外从信息化的考察内容来看,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利用也不充分。笔者认为,建立高效的体育课程信息化应当在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广泛地在各个信息化平台上充分交流信息资源。具体做法是:建立场馆与计算机平台的有效互联,对学生个体信息进行硬件识别和管理。比如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通过门禁系统与校园卡或指纹识别系统的硬件关联,对学生的迟到早退情况进行高效快速地管理,并及时反馈到教师的固定或移动数字平台上,这就为体育课程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在软件方面,体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应当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数字软件。如上所述,体育教师的固定或移动式数字终端上应当具有相应的体育课程教学管理软件,学生也应当拥有对于课程信息进行了解和选择的相关软件,比如采用核心Java平台或者Java2平台的标准版的J2EE语言进行编译的windows系统管理软件或android系统的app应用软件。采用此种语言进行编译的好处是语言编译的便捷性,数据处理的灵活性以及信息管理的安全性这三个方面。另外在体育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当中,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课件以及多媒体计算机设备的应用,可以充分提高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摆脱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桎梏,从而充分地应用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中“以学生为主”的核心思想,发挥体育教学部门和体育教师的平台作用。

1.2 信息咨询

独木不成林,单脚难行路。良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须配备高效的信息咨询系统。在上述软硬件建设的基础上,体育课程信息化的信息公开机制和信息应用平台也应当随之建立起来。目前的普遍多是建立学校体育部的相关网站,进行体育课程教学信息的单向披露。此类做法略显简单,而且在实际效率上也略显低下。信息化不应当只是将旧有的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仅仅更换输入输出和储存途径,而是应当在理念上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交汇进行革新。具体做法是:首先在体育课程的网站的上,应当秉持公开和安全并重的思想。一方面学生通过个人学号和密码都可以访问到网站的全部公开信息,从而对体育课程进行了解和选择;另一方面,非学生的访问者无法进入到具体课程选择的页面当中,只能够了解某些信息。其次基于建构主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育课程信息的披露不应当局限于体育部自身网站上,而是应当针对学生所属年龄段的特点和爱好,在某些公共社交平台如新浪微博、人人网上注册体育部门的账号,通过相互关注来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真正融入学生的群体之中,使学生可以在教育部门搭建的平台上对信息进行主动了解和自主学习。

总之,体育课程信息化的建设应当是在深刻理解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和信息化的真正内涵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交流信息资源、开拓多种平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惟其如此,才能在社会转型进程中,真正实现教育的基本目标,开展人性化的体育教育。

2 体育课程信息化教学管理实验

2.1 实验目的

此次实验的目的在于验证新型教育理念下的体育课程信息化体系对于学生体育成绩和体质水平的提升作用,以及体育课程信息化对于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培养运动习惯、参与运动的主动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2 实验对象

在东北石油大学2010级大学生中,我们随即抽取经济管理学院和石油工程学院两个学院,并从两个学院随机各抽取了三个班级作为本次实验的对象,其中试验的对象经济管理学院共87人,石油工程学院共92人。

2.3 实验方法

本次实验的方法是对比实验法和调查问卷法。通过对两组实验学生分别实施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新型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在—个学期之后,对比学生体育成绩和体质测验的达标程度的变化,并详细制定调查问卷,发放给学生,分别就课程安排,课程教学,个人能力培养以及对于课程的兴趣四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达到93.8%。

2.4 实验过程

实验的第一步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进行样本有效性的确定。在此次实验中,我们将经济管理学院的87名学生列为实验组,将石油工程学院的92名学生列为对照组。并据对其开学初期的体质测试达标率和上学期的体育成绩合格率进行了统计和存档。具体情况见表1。

经核验实验组与对照组无较明显差异,可以认定样本有效,经过一学期的不同模式的教学之后,再次对两组学生的期末体质测试结果和本学期体育成绩合格率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

从表1和表2的数据对比来看,实验组的体育成绩合格率和体质测试达标率都高于对照组大约30个百分点,差异十分明显。这表明,本次新型教育理念下的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实验,确实是以人为本,相对于传统的简单知识教育、单纯技术教育和刻板体制教育而言,有革命性的突破。实验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于信息化的体育课程教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参与人数大大增加。

2.5 实验结果分析

首先,实验的结果证实了教育理念的革新在提高教育水平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上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从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学生对于通过信息化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模式有着相当高的评价。传统的体育课程主要是以集中教授,直观演示等方式进行的,并且体育课程的安排也是不够科学的,随意性较大,不能够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主动参与到体育课程教学当中去。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信息了解,仅仅是通过阅读教材和模仿教师演示动作而实现的,而对于实际课程与课本的差异不甚了解。经过实验之后,体育课程的相关信息和知识传授,是经由体育部门及时更新和体育教师针对实际课程安排而具体公布的,这就使得学生在知行方面达到了统一,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程当中来,并实时地掌握体育课程信息的变化,真正实现了教育为人的目的。

其次,实验结果还表明了体育课程信息化是适应和符合社会转型发展的,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本次体育课程信息化实验,本学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体育教师对于本专业课程研究的深入程度和积极性也有明显进步。通过信息化建设,体育教师可以更便捷快速地掌握课程中的动态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既形成了轻松的教学气氛,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第三,试验结果还证明了在深刻理解构建主义和信息化的基础之上,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效果是明显的。应该以学生为本,开展人性化的教育,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基本目标。

篇2

1.课题界定

学校课程是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规划与开发、实施与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深入地探索与研究、改革与实践,从而取得经验,形成特色。

"国家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途径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性。"统一的国家标准"与不同群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又决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必要性。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本身所具有的"刚性与弹性的结合",又给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留下了可能性。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三"性"合一,使"国家课程校本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对这些活动提出"课程化"要求,就在于"用程序和规范来提高活动实施的有效性"。随着一个个"活动课"的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课"自然会逐步"课程化"。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思想,教育理想,育人目标,校训精神,教师职业标准,这些都可以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因为学生生活在这个校园中,受这样的文化熏陶。

2.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2.1研究思路。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1)通过理论研讨深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内涵;(2)寻找学校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3)找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最佳结合点;(4)探寻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优化策略,卓有成效地开展研究;(5)在探索与实践的同时,形成经验、理论,并使之物化为论文、报告等研究成果;(6)将研究成果初步转化成操作方案,用于实践,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2.2研究方法。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结合,借助考察、专题报告会、座谈会以及理论研讨班、讲座、经验交流会等各种研究平台,借助教师QQ群、信息平台等最新的教育技术,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注重"问题-方案-行动-反思"四个环节。针对问题制定方案,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制定新方案,开展新行动,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2)个案研究法:对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案例研究,仔细分析其优势与不足、特色与成效,追踪其适应和发展情况,分析总结相关经验。(3)实验法:通过对新课程开设实验,发现优势,寻找瓶颈,不断总结,不断创新。(4)文献法:对国内外有关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有关政策、法规文件及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可借鉴的经验。(5)要素分析法:对本课题所涉及的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组织和学生家长等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构建科学高效的研究机制。

2.3技术路线。(1)组建研究团队: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抽调各部门精干人员为组成成员,发挥各自的特长,形成强劲的研究力。(2)收集相关资料:成员分工合作,收集各项相关资料。(3)组织学习交流:进行校内校外、县内县外、省内省外交流,获取经验。(4)分类实施研究:利用专业特长分学科分模块进行研究梳理,找出关键,掌握规律。(5)编制管理文本:学术秘书定期收集汇总相关材料,予以分类编排,形成物化材料。(6)完成结题报告:在充分实验、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的基础上,撰写结题报告、论文等研究成果。

3.组织实施

3.1实施步骤。本项研究周期为三年(2015年9月-2018年8月),其具体安排为:

3.1.1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1)主持人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形成课题;

(2)撰写实施方案,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课题;

(3)成立课题组,开题论证。

3.1.2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1)按计划进行课题实施;

(2)全面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和数据;

(3)做好阶段总结。

3.1.3总结阶段(2017年9月-2018年8月)

(1)对照实施方案,统计分析和思辨,提出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结论,并予以科学解释;

(2)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3)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题鉴定。

3.2实施过程

篇3

[关键词]过程控制 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

1.引言。过程控制是一门面向被控对象,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一方面,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专门的自动控制理论;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所以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应当具有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仿真以及实验的综合能力。实践教学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校改革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是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形成主动学习精神、锻炼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国情、熟悉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重要形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同时,实践教育也是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一些学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因为实践教育开展得好,其人才培养质量就有很好的保证。质量有了保证,发展的基础就更扎实了,后劲就更足了。

2.实践体系的合理构建。首先是要提高认识,必须把实践教育提高到关系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校长远发展,乃至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其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实践教育体系。要进一步加强课程的设置与优化,完善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师实践教育能力,建立高水平的教学队伍以及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同时要不断开拓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之后,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育效果。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带进企业、带入社会,而是要加强相应的指导和教育,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的确,实践教育离不开企业的合作与支持,因为实践教育的日的还是要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实践教育的效果还必须由企业来评价和检验。我们应当在这方面作一些探索和尝试。与许多企业,包括国内的主要冶金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把学生的实习、实践以及科技创新等作为合作办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在企业建立的研究生工作站、本科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实践平台:鼓励企业在学校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鼓励企业的专家或高级管理人员来校讲学或开展学术交流等。

同时,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育方式。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全部安排到合作的企业中,教学方式和手段更为灵活。还有与企业开展的联合培养毕业生的模式,毕业生的毕业设计直接安排在企业,不仅锻炼了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缩短了毕业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的适应期。总体来说,在这些方面还有许多可以拓展的空间,也需要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3.教学改革的思想。整合现有实验资源,以过程控制实验室、PLC实验室、检测实验室为主体,虚拟仪器实验室、嵌入式控制实验室为辅助,共同成立复杂过程控制综合实验室中心,构建了实验资源丰富、实验内容先进、体系结构合理,为理论教学提供有力支撑,解决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理顺过程控制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吸收检测技术、智能仪表、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学科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以过程控制课程为主干、以过程检测和控制仪表为支撑、融合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完整的过程控制体系,同时,合理界定课程体系内个门课程的授课内容,明确主从课程之间的空间、时间衔接关系,落实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衔接关系,解决课程体系系统性不强的问题。

在近几年来,由于各中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急剧膨胀带来的教学实验需求加大,许多高校实验教学下滑的情况下,我们合理利用场地和软硬件资源,以最小的投资产生最大的教学效益。我校的过程控制类实验教学不仅没有下滑,而且增加了许多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并得到了来访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

4.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教学改革采取以下内容:

4.1 演示及验证性实验项目。这些实验内容为必做实验,通过这类基木的演示及验证性实验使学生能够对整个过程控制实验仪器装置有一定了解,掌握基本的过程控制理论,训练了一定的实验技能。

4.2 设计性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项目由教师给出设计任务,学生自行设计完成,以使学生可以掌握工程项目的实际流程,充分应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所遇到的各类其他问题。

4.3 实验教学与科研成果相融合,形成综合性实验项目。在水箱液位系统,引入动态矩阵和模型预测控制策略,进行液位控制和多容水箱多变量解耦控制。倒立摆是现代控制理论与应用的最典型装置,我们实现了单级摆、二级摆和平行摆的计算机控制,同时,倒立摆的平衡控制,有一定的难度,多级倒立摆的实时控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其中控制算法用到了最优二次型性能指标和闭环极点配置,以及神经网络模糊控制技术。在电烤箱温度控制系统的实验中,其设计思想体现了多年在工业过程控制领域中取得的成果,把模糊控制、预测控制等先进的过程控制算法引进到实验研究内容中,这对于促进专业实验的改革,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高水平的教学实验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5.利用多媒体及网路进行实践教学。对于复杂的过程控制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内容,学生一遍往往难以理解。为了保证学生顺利的完成实验,保证仪器设备不因误操作受损,教师需要一直跟随指导,给教师带来了很多不便:同时,学生也不能真正掌握实验内容。因此,我们对过程控制专业实验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每一教学课件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原理、内容。多媒体教学课件再上传到校网,学生利用网络可以提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在较好的理解实验内容的情况下,可以自由选择实验项目和实验时间,提高了灵活性,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动,为开放性实验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开放式实践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实行开放式教学是势在必行的。

5.1 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实验计划的顺利实施,为保证开放式实验的正常运转,我们针对过程控制专业实验室的特点,结合学院有关实验管理规定,制定了相关的开放管理制度,如“实验室开放计划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纪律”等。另外,为便于掌握实验室开放现状和建立实验室开放档案,分析和研究总结实验开放基本规律,制定了过程控制实验开放记录的各种表格:《过程控制开放实验申请表》、《实验室开放情况记录表》、《开放实验成效分析表》、《开放总结报告》等。每个学年都有过程控制专业实验室开放的记录表,按照记录表的要求逐项详细登记,由实验室管理人员检查登记情况,并在期末对开放基本情况进行总结。

5.2 公开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及要求。在学期开始的第一周,通过网络向学生公布本学期要开设的实验项目,包括演示验证性项目、设计性项目及综合性项目,每个实验的具体要求,开设的具体时间,每个实验的分组人数和实验分值。让学生提前了解,便于他们按要求去查阅资料。对开放式实验的管理办法、成绩评定办法、实验的运行方式等规定同时予以公布,这样学生对整个实验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便于他们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实验时问。

篇4

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能力;项目主导;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040-02

1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化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社会加大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其中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掌握着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尽管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但是社会对信息管理方面的人才仍充满需求。

为了满足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众多公办普通高校与各种社会力量联合举办软件学院,其中,信息管理专业由于其社会需要量大,成为一个紧缺热门专业。然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信息管理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软件学院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探索,首先对其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具体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方案。

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许多学校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创办了软件学院,专业和生源数量在不断增加,其中信息管理专业也被作为一个热门专业开设。然而学校在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仍然沿用本科式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缺乏合理性,导致岗位需求与生产实际需要的脱节[1]。如今周口师范学院软件学院信息管理专业由于建设时间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一是不顾各自院校的具体情况,盲目照搬所谓统一的模式,未能体现不同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是课程设置缺乏延续性,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线,而且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存在内容重复和知识或缺的问题,如“.NET程序设计”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及“动态网站开发”等内容重复,占用了许多宝贵的课时,导致那些对培养学生现代信息技术与技能具有重要作用的知识却因课时不足等原因涉及较少。

三是教学内容过多,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导致教师和学生的精力分散,学得博而杂,而不是专而精。

四是实践环节不够。信息管理专业要求有足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校内和校外的实践环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安排得不够。

五是部分课程与时代脱节,因为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快,部分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很多学生学习的技术在社会中已经被淘汰。

基于这些,需要重新定位本校软件学院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发展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改革和优化,打破传统的本科式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突出自己专业性和实践性的特色,以利于本校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

3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以适应市场岗位需求,及培养信息管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运用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管理信息系统(MIS)日常事务及开发的能力。

根据此培养目标,信息管理专业应构建起“能力递进,项目主导”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学习,熟练掌握信息管理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理论课程以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形成有技术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和实验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融为一体的课程教学形式[2]。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采用系列化、层次化模式,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培养某种技能的实训、企业的专业或社会性的实习、形成专业系统知识和技能的训练(通过项目过程、工程过程实现)[3]。

因此,构建此专业课程体系,需不断优化每门课程的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甄选。原则上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如计算机基础应用、数据库原理、C#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第二阶段为项目驱动的专业化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3.1 信息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建设

信息技术基础类课程,是对学生构建信息系统作技术铺垫,因此课程设置目的完全是围绕信息系统的技术架构来设计(这一点是区分软件工程的根本之所在)。信息系统是数据库与程序的组合,由于现在的系统都是基于网络的分布式系统,因此包括网络的内容,这类课程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就是技术基础课,如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该类课程目的就是建立学生开发信息系统的技术思想,明确信息系统的技术架构。

另一个层次就是技术应用型课程,设置如实用数据库应用系统(SQLServer)、网络管理实践、C/S的开发工具(Delphi、VB、PB、VC++等)、B/S的开发工具(JAP、ASP 等),即从学生动手实践应用技术角度考虑,选择设置一些开发工具类的课程,以支持系统开发。

3.省略;职业能力为能熟练运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进行信息处理,掌握网页与网站的设计制作方法。

2)项目名称:MIS系统开发。相应的课程模块为C#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Web应用;职业能力需要掌握基于网络平台的客户/服务器结构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维护、管理和开发能力。

“项目驱动”的专业化课程应积极推进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改革,大力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实施跨任务式教学,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使学生在真实、复杂的工作情境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培养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

3.省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体系概论和WEB的应用;第三学期相应分别开设项目驱动类课程,其中一个为、网络安全、网站的设计与开发,而另一个开设网络安全、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最后一个学期各自选择合适的岗位,进行实习。

另外,学校可以创建一些实训平台和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团队意识,以及系统架构和设计的整体思想,例如,周口师范学院软件学院的学生在每学年结束都会有一次项目实训。

同时,加大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即校企结合,为学生联系好有规模、有软硬件设施、有特色的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自己的实习实训基地,确保学生能很好地完成指定实习任务。例如,周口师范学院软件学院与郑州仟佰教育、NIIT(中国)服务外包学院、达内科技、中软国际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在长期校企合作办学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巩固和深化,进而形成“学校+公司”的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构建“知识—技能—能力—其他特质”四维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相应地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造就一支充满活力、高素质、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专业教师队伍,使之适应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全程教学发展需要。

4 小结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肩负信息化改造的历史使命,在制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建设时,应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发展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改革和优化,构建起“能力递进,项目主导”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适应岗位需求,开辟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乐见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严正宇.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再造与实践研究[J].科技信息,2008(17):30-31.

[2]邓唯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7(5):88-89,99.

[3]卢镜.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层次模块”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3):97-98.

篇5

【关键词】优质课程 信号与系统 实验教学 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10-02

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21世纪的高等教育要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核心。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中,优质课程及精品课程的建设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信号与系统”是工科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在许多高校都列为重点建设课程。[1~2]我学院针对两个一级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开设“信号与系统”课程,不仅要求充分讲授该课程的经典内容,还必须兼顾学科及专业需求,进行有特色的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作为校级优质课程,仪器专业“信号与系统”课程长期以来持续建设,已经形成了理论教学扎实、实验教学强化的特点。但由于目前本科培养计划中学时数的限制,无法兼顾本课程理论及实验多方面的要求,往往只能采用软件仿真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考虑到我校的办学定位及仪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在原有理论及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全方位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信号与系统”教学内容及实验内容的演变

1.教学内容的演变

信号是信息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信号与系统是两个用得极为广泛且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尤其是在信号提取、信号恢复、信号增强、语音识别等信号处理的问题中,以及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整体设计中,信号、系统、处理往往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教学内容从单纯讲信号、系统演变为信号、系统与数字信号处理融合,以信号分析为基础,以系统分析为桥梁,以处理技术为手段,形成新的教学体系,适应新的科技条件下对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要求。[3~4]因此,仪器专业“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采样定理、连续及离散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及离散信号的频域分析(含离散傅里叶变换、快速傅里叶变换)、连续及离散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数字滤波器设计等。

2.实验内容的演变

实验教学始终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强化理论学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早期“信号与系统”的实验以硬件为主,尤其是以电路实验为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这门课程已从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演变为众多工科专业(如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测控技术及仪器、生物医学工程等)的专业基础课,其实验领域也获得拓展。特别是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本课程实验由早期的硬件实验演变为软件仿真实验。[5]由于本课程仍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演变,信号也脱离不了实际应用中的物理系统,因此现在又强调从软件仿真实验

演变为软硬件实验结合。[6]

二、“信号与系统”实验教学计算机软硬件应用方案

“信号与系统”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实验对于理论具有巩固和强化的作用。由于学时的限制,课内实验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一方面是实验数量受到局限,只能开设最基本、最重要的实验,无法进行多个理论的验证,而本课程又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基本概念环环紧扣,实验数量少非常妨碍学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局限;另一方面,在实验方法上也受到局限,不能尝试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能用常规方法去做,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学校以软件仿真实验为主,由于学时的限制以及软件仿真实验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复杂的,所以就舍弃了硬件实验。无论软件仿真怎样逼近实际,毕竟与实际物理系统存在差异。如果没有硬件实验,学生便不知道其结果应该怎样去应用,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软件计算的结果为好,在什么情况下用硬件实现较好。从课程教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来看,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因此,计算机软硬件实验对于“信号与系统”实验体系都是不可缺少的,要两条腿走路,其关键是要完成硬件实验和软件实验的全方位比较,才能深入理解信号与系统的理论实质。

为了更好地完成辅助理论教学的任务,我们需要对本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精心的设计。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要从整个课程教学体系来考虑,在课堂讲授内容、学生作业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综合权衡。在一个典型的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中,输入通道中的传感器输出信号需要进行调理,属于物理系统部分,硬件实现比较好;数字信号处理部分可以采用单片机、数字信号处理器、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同时利用硬件平台上的软件来完成数字信号处理任务,这部分以软件仿真实验为好,而在输出通道需要进行必要的信号变换并输出模拟信号,还是硬件实验较好。本课程采用的实验教学体系,见图1。

在课内实验安排方面:实验内容强调经典、重要、基本,少而精,始终抓住信号产生获取处理使用这条主线,不仅有利于教学安排,而且保证学生基础牢固,知识更系统,理解更全面。课内实验以软件仿真为核心,其编程软件采用公认的优秀软件,即MATLAB。MATLAB是优秀的科学计算和仿真软件,研究设计单位和工业部门同样公认它的重要价值。如美国NI公司的信号测量与分析软件LabVIEW、Cadence公司的信号和通信分析设计软件、TI公司的DSP等都和MATLAB具有良好的接口。现在的计算机硬件(PC机)配置很高,计算精度很高,用于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和数字图像处理十分理想,结果显示也很直观。

除课内实验,组建“信号与系统”开放性实验平台对于教学意义十分重大。在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中,对于理论的验证可以从软硬件两个方面进行设计,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比较,得出对基础理论本质的认识。如图1所示,本课程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是一个大平台,以3个仿真软件(MATLAB、MULTISIM、SIMULINK)为平行软件,MATLAB仿真软件侧重基本计算以及算法的使用研究,MULTISIM仿真软件侧重电路仿真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在信号与系统分析方面的应用,SIMULINK侧重于信号处理系统的仿真分析。另外在电路实验箱上完成部分硬件实验,也自制电路板使学生能完成自主设计的部分实验。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的特点是:实验内容方面是课内实验的必要补充,进一步选取除课内实验以外的典型实验内容;实验手段方面是课内经典实验的不同方法实现;实验技能方面是拓展性实验,有助于学生知识面扩大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实验条件的建设及实施效果

精心设计的实验教学体系完成其功能必须有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做为有力保障。在物质条件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①准备意图明确的实验指导书(“信号与系统”MATLAB实验指导书、“信号与系统”MULTISIM实验指导书、“信号与系统”SIMULINK实验指导书、“信号与系统”硬件实验指导书以及“信号与系统”开放性实验指导书),分门别类,说明实验的目的、具体要求。②软件环境建设:更新实验室现有计算机,使其具有较高配置,能较好地完成三个仿真软件的快速运行,并做到一人一机。在安装好软件后,发放相应的软件操作视频学习课件。在实验过程中,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可在实验室现场教学。③配备硬件实验箱,包含单片机信号发生及信号处理模块,可完成一些验证性硬件实验。④准备常用硬件实验器件,包括电线、电路元件、实验工具及部分模块化的硬件实验工具,帮助学生完成拓展性实验。

在师资条件方面,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建立了教学梯队,成立了课程小组,包括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高级实验师4人,教学经验丰富,责任感强。一方面课程小组钻研教学方法,努力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转化,提高实验教学指导水平。在该实验教学体系的全方位实施过程中,主讲教师在实验前与学生充分讨论方案,实验中进行必要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比较实验结果与理论原理的异同;实验教师,则更注重学生实验习惯的培养,实验技能的训练。由于该实验体系内容多、空间大、时间长,教师的精力投入很大,在人数和时间投入上也会比较多,而在管理方式上比较灵活。

目前在我学院已连续3年实施该实验体系,成效明显,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提高更加显著。具体表现在:①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延伸了课堂知识;②学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会了如何应用学到的理论知识,促使部分学生敢于积极参与后续的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各个级别的学科竞赛;③计算机软硬件的应用能力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着直接的作用效果,上手快,内容充实,设计质量高;④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大了,自信心增强了,在方法学习、技巧领悟和技能训练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并逐渐培养起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以及对自身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是在硬件还是在软件。工科学生在今后从事技术工作时,往往以软件或硬件某一个方面为主,有少数能力强的也可二者兼顾。可见,从“信号与系统”这门专业基础课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尽早地认识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所在,也就尽早地确定自己学习努力的方向,尽早地掌握对于软件和硬件的应用能力,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目前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开放性实验暂不计学分,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于精英学生,我们主要是采用自主创新的方案设计吸引他们参加,对于兴趣学生需要在具体的实验设计上多进行指导,而对于一般学生要做必要性和重要性方面的引导,以便扩大参与面,增强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通过“信号与系统”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我们更加认识到本课程及相关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建设一门优质的课程,就能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能力培养,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一线教师,必须紧跟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方面加强融合,更新传统的课程内容,留其精华,同时引入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使本课程更好地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及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对本学院两个一级学科及所属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作为学院及学校,还必须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人力、物力及财力,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 王松林、郭宝龙、张永瑞等.“信号与系统”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8(03):145~148

2 甘俊英、应自炉.信号与系统精品课程的建设[J].实验室科学,2010(02):3~5

3 吴京.信号分析与处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 钱同惠.信号分析与处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教学体;改革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58-02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使用计算机软件、信息系统进行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不仅已经成为现实,而且是所有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不断变革,以会计信息系统作为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持续探索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紧密结合的实验类课程,适应会计专业实验教学的发展需要。北方工业大学作为以工为主、文理兼融的综合性大学,非常重视实验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在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领域已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建设。

一、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是会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企业财务管理类人才。由于会计类软件的普及和发展,企事业单位普遍都采用了软件进行记账、核算和报告管理。会计软件操作和使用已成为会计实践教学培养的核心内容。只有掌握一般会计类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从社会各类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技能要求角度,主要分为三类需求:第一类是对会计软件操作技能的需求,例如会计记账与核算、报表编制与输出、账套审计与查询等,这是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最基本的技能需要;第二类是对会计软件管控技能的需求,例如全面预算管理、集团财务管控、资金集中管理等,这是对会计从业人员管理技能的需要;第三类是对会计软件设计与研发的需求,例如财务软件设计与研发、Excel财务开发技术、XBRL网络财务报告等技能需求,此类需求对计算机技术要求较高,是对高级会计信息化技能的需要。针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的不同培养需要,北方工业大学采用“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综合培养模式,从大三开始设置会计信息化培养方向,组织专业教师形成会计信息化课程群,不断探索和建设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

二、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定位、设计与建设

1.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定位。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作为实践类课程,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位于服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主干课程,促进学生将理论课的知识巩固和应用到会计信息化实验中。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创新,一方面要解决会计信息实验课程不够完善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实际动手、实际操作,促进学生不断体验和感悟的知识建构过程。因此,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应根据会计专业理论课的开设情况进行定位,而不是过分强调计算机技术的讲授,否则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当然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的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些需要在大学通识课程和前设课程中予以解决,给学生打下较好的计算机基础。

2.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以会计信息系统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覆盖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的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模块,按照操作类、管控类、设计类设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从而形成全方位、多模块的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支撑平台,增加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比重,使学生从事实验课程的学时达到了总课时的30%以上。会计信息化实验课课程体系按照“分流培养、分类成才”教学理念,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课程,按照操作类、管控类、设计类设计开发具有操作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的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除会计信息系统作为核心基础课以外,建立操作类课程群、管控类课程群和设计类课程群。操作类课程群包括ERP财务会计实验、企业合并报表实验、审计软件综合实训等;管控类课程群包括企业集团财务管控实训、预算会计软件综合实训、全面预算信息化实训、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实训等;设计类课程群包括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财务软件设计理论与方法、Excel财务软件开发技术和XBRL财务报告语言等。

3.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需要根据学生的素质和接受情况,分批逐步建设,而不能一蹴而就,并要根据实际教学效果不断进行探索和调整。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应坚持“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建设实验教材、实验案例和实验软件。系统性是指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由企业会计理论知识体系、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综合性是要突破会计知识体系的界限,将企业管理、会计、财务等知识进行整合设计。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1)进行创新型课程的探索,从教学角度以体验式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会计与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2)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加深和巩固会计理论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3)通过整理和收集最新的案例、经验和知识,形成以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视频、实验指导多媒体软件、其他实验资料等为一体的实验教材建设;(4)通过体验式教学搭建仿真教学平台,通过仿真企业环境、财务管控流程、会计核算流程、软件开发流程,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拓展与创新

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需要通过教学管理与控制,将教学与竞赛相结合,拓展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的第二课堂,创新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管理和控制。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步骤主要包括实验资料的前期准备、教学软件的调试和准备、实验分组与管理、实验报告与反馈等四个步骤。(1)实验资料的前期准备。实验资料是指以实验教材为基础,由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视频、实验指导多媒体软件、实验案例等相关资料组成。实验资料的准备充分与否,对于学生是否能按照教学目标开展实验至关重要。实验指导书中应尽量减少操作步骤的描述,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教师的引导,自主思考实验步骤、方法和路径,不要简单地按照既定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2)教学软件调试与准备。在实验教学之前,实验教师需要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教学软件调试与准备,并最好在教师自己的电脑上也装一套教学软件。对于在教学过程中碰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备份后还原到自己的电脑上进行调试和检查。(3)实验分组与管理。实验教学最好采取分组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后首先在自己的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再与实验教师进行讨论。对于简单、重复的问题可较快解决,较难和复杂的问题与实验教师讨论解决,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效率。为了避免出现“搭便车”或者拷贝其他学生实验结果的问题,不同的实验要通过小组内轮换角色完成,同时可以通过账套号控制、账套主管控制以及关键界面截图控制等方法进行管理。(4)实验报告与反馈。实验报告是考评学生实验过程和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两部分。实验数据是学生在实验软件中的数据备份。实验报告由实验目的、内容、步骤、结果和总结等构成。对于实验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实验教师应及时逐一跟学生进行反馈和沟通,不仅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实验的错误,而且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发现实验设计中的问题。

2.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创新和尝试。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能的原因,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对于学生提出的新想法和新思路,要和学生一起设计和实践,并可以作为实验思路的补充。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策划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执行。充分体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干中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

3.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与竞赛相结合。通过组织并参加不同层次的会计信息化大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2014年由中央财经大学举办首届北京市大学生ERP管理会计应用大赛,北方工业大学会计专业大三学生组成参赛小组,取得总分第四名和三等奖的好成绩。将教学与竞赛相结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将竞赛作为会计信息化实验的第二课堂。在模拟中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素质,在竞争中锻炼学生分析同行对手、应对市场变换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会计理论和会计信息化知识应用于经济管理实践中,真实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四、小结

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体系在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的基础上,定位于服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会计理论课程,结合会计信息化前沿,规划和设计相关实验课程,并且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切实提升会计专业本科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最终需求。

参考文献:

[1]陈信元,饶艳超.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建设与推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6-25.

[2]刘梅玲,朱学义.《电算化会计》上机实验控制点探析[J].会计之友,2010,(1):117-118.

[3]刘梅玲.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调研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3):93-95.

篇7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设计

根据教育部于2012年9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计算机类本科专业(0809)有6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类普通高职高专专业(5901)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硬件与外设、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管理、软件技术、图形图像制作等19个专业。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现有5个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还有3个与计算机关联程度较高的本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各专业都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都要求学生掌握当前主流的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具有在各专业领域从事应用软件开发的能力。根据这些专业能力培养的共性要求,我们把这些专业泛称为信息类专业。

1.根据行业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软件篇)2010》(以下简称《年鉴》)公布的2010年度中国软件运行的综合统计资料,尤其是其中“2010年湖北省软件产业发展概况”的介绍,表明湖北省软件产业发展很快。《年鉴》汇集了全国各地区软件产业发展情况及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对产业发展的分析论述,系统地反映了中国软件产业在2010年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表明了我国软件产业在经过2009年度低落后的强盛发展势头;也表明了软件行业强盛的人才需求和对学生具备较强的程序设计、系统分析、应用软件开发能力的要求。

2012年12月7日,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分析会(湖北省经信委)了以下数据:2012年1-10月,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1812亿元,同比增长21.17%,成为湖北省9大千亿产业中增速超过20%的产业之一;且每个月同比增长20%以上,最高增长33.25%。其中,软件业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34.51%。软件业还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利润和利税的增长都高于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是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目前,武汉市正在积极创建“中国软件名城”。预计到十二五末,湖北省软件业的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将占电子信息产业的“半壁江山”。从高校应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要求来看,信息类专业应着重根据软件业的人才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结构。

根据我们与IT企业多年合作的认识,IT行业对毕业生当前主要的能力需求是:毕业生应掌握IT行业当前主流的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一是c语言和Vc++;二是JAVA语言和基于JSP或SSH的Web应用开发技术,或者是基于.NET的Web应用开发技术;三是近二年需求比较旺盛的手机软件开发技术;对掌握嵌入式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技术与工具的毕业生也有一定的需求。另外,IT行业也十分看重毕业生是否具有软件项目开发的经历,从而来认定是否具有软件开发能力。而且对毕业生的外语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也比较看重。

2.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设计的实施方式

根据“顶层设计”的方式,我们先确定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化结构及各模块的课程,各专业再对共有的学科(专业)平台课程模块中的课程进行选择,对专业差异化课程模块的课程可进行增补,然后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信息类专业模块化设计的实施方式如下:

(1)根据软件业的人才需求,设计信息类专业共享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和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模块的课程。

(2)按专业之间的学科(专业)关联程度,为关联程度较高的专业设计学科(专业)平台课程模块。专业之间的关联度计算如下:

如果专业之间的关联度>0.6,表明专业之间的关联程度高于差异程度,可以设计共有的学科(专业)平台课程模块。

(3)按专业之间的差异化要求,为各专业设计专业差异化课程模块,突出各专业的专业特色。

3.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结构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信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结构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共有6个模块,分别由以下课程或独立的课程设计组成。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如表1所示,显示了所包含的课程和独立的课程设计。

2)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如表2所示,显示了所包含的课程和独立的课程设计。

3)学科平台课程模块。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现有5个属于计算机学科的计算机类专业,还有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3个专业,虽然与计算机类专业关联程度较高,但并不是同一学科的专业。按学科平台课程划分的模块有3个,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共享同一学科平台课程模块。

计算机类专业学科平台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如表3所示,显示了所包含的课程和独立的课程设计。

4)专业差异化课程模块。

各专业差异化课程模块包含各不相同的课程和课程设计,以体现各专业相互区别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4.各专业各模块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施要求

(1)列入不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和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模块的课程和实践教学,将按统一的要求(学时、教材和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程设计大纲)进行教学和考核。

(2)列入本科和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同一门课程和课程设计将按不同的要求进行教学和考核。不同的要求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不同的考核方式、不同的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不同的课程设计(实训)大纲和课程设计(实训)指导书等。这样可以反映本科和专科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5.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设计的优势

(1)根据“顶层设计”要求,先设计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结构,再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信息类专业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掌握当前主流的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和面向软件业的就业质量。

(2)同步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教学模块,同步设计学科(专业)平台课程实践教学模块,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学时学分要求,有效地促进应用型信息类专业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参考文献:

[1]余正红,尹朝庆,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8):8-11.

[2]余正红,尹朝庆,JSP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8):17-21.

[3]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学科教程(2009)[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54.

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一、引言

校企合作是实施产学合作教育的前提。[1]我国校企合作可以追溯到时期,对校企合作的研究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了,关于校企合作的内涵有很多表述,例如:孙伟宏认为校企合作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2]王自勤提出校企合作包括校企合作教育和校企合作科研等,校企合作教育的实质是企业帮助学校培训人才;[3]左家奇提出校企合作是一种对传统办学模式的创新,这是一种全新的长效的合作机制,是任何一所高职院校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等。[4]笔者认为校企合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一是校企合作建立在双方共同的内在需求基础上,是双方主动参与的一项共同培养社会人才的教育活动;二是双方运行机制融合,实现人员、设备、知识等资源的共享,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三是企业实践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密切结合,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良好的过渡平台。因此,校企合作是一种缩短高校人才和社会需求差距的有效途径,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是服务经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5]在这个基础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较强的听、说、读、写、译技能、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一定的国际商务、酒店管理、社会科普、教育教学方面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为中原地区对外贸易、涉外酒店业务、科技翻译、中小学及英语培训机构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可以理解为“英语+”模式,将英语人才的培养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这也是目前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可见,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更清晰了,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体现,为了了解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现状,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学生版和企业版,学生版共发放130份,回收128份,企业版发放7份,回收5份。学生版问卷主要发放对象是英语专业2013级,2014级学生,即大三和大四学生,了解了他们对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观点,具体分析结果如下表1:

以上结果表明以下几点内容:(1)学生选择专业时很大程度上出于个人爱好,对未来就业很少考虑,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增加这方面的引导,考虑就业的实际需求。(2)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单一的英语知识不能满足就业需求,但是他们的学习重点依然聚焦在专业必修课上,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其他模块知识的重要性。(3)实践环节对学习帮助很大已经得到学生们的认同,但是调查显示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偏多,而且理论与践的关系不紧密。

表2调查结果表明以下几点:(1)企业聘用英语专业人才首先注重口语的流利程度,其次还非常重视其他方面知识的掌握及综合素质等。然而,英语专业学生最欠缺的能力首先就是口语,其次其他方面知识素质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非常薄弱的,即知识和素质教育应该被重视。(2)大部分企业认为企业课程应该走进学校,企业和学校应该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总之,目前,企业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不太满意,这就推动了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理论依据

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在他人协助下,在社会情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别强调个体的社会协商和在协商中的发展,也把个体的持续发展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结果。[6]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内容,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即校企合作制定课程体系既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符合学习理论的要求。

(二)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并结合理论要求,校企合作背景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措施如下:

1.校企合作构建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依然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独立完成,企业没有参与,这就使课程体系脱离了社会需求,因此,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学管理部门和企业联合制定,从而缩短学校和社会的距离。在制定过程中可以详细划分各自职责,建议双方共同商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内容及比例,以保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性和合理性。

2.构建英语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以上调查显示,学生们对专业必修课非常重视,其他理论课程被忽略,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满足就业需求,因此,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可以坚持模块划分原则,但是要根据培养目标调整好博与专的关系,即在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其他方面知识,以便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以下是详细划分内容: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知识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包括专门用途英语课、小语种课等。其中,各类课程开设的内容可以根据学校实际进行选择,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各类课程的具体内容,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政治、历史、语文、就业指导 、体育、心理健康、计算机、第二外语等。专业知识课包括语言、文学、文化方向的课程,例如 专业导论、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学选读、语言学导论、毕业论文写作等;专业技能课主要指训练听、说、读、写、译这些基本技能的课程,例如: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语音、口语、听力、阅读、写作、口译、笔译、外贸函电等;专业方向课指英语专业的拓展课程,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开设,例如: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酒店管理概论、旅游概论、管理学、现代礼仪、进出口单证实务等。选修课主要是满足部分学生兴趣或就业需求的课程,例如专业用途英语课程:酒店英语、旅游英语、机械英语、计算机英语、交际英语、商务英语等;小语种可以开设德语、韩语、俄语、法语等。英语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3.构建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戴炜栋和黄任(1997)指出,外语专业毕业生中,即使那些在校时口笔试成绩都相当好的毕业生,都存在着外语工作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加强教学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最主要的要求。[7]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以往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偏多,而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现象,这就使英语专业毕业生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必须建立和理论课程密切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

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由两部分组成即校内实训、校内第二课堂和校外实习。其中校内实训即英语综合实训课程,可以设计商务英语(BEC) 资格证书培训、商务英语翻译资格证书培训、英语语音达标及演讲实训、英语专业应用技能实训、外贸函电实训、进出口单证实训、市场营销实训、英美文化环境模拟实训、酒店管理模拟实训、导游模拟实训、礼仪模拟实训等。这些实训环节和以上的理论课程密切结合,形成一个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的闭环。

以上校内实训课程需要一定的师资和设备,建议学校成立专门的英语专业实践课程团队,培训团队教师相关的实训技能和知识,并且固定每个实训环节的教师队伍,以便教师在实训中不断研究创新实训方法和内容,提高实训教学水平。此外,建议团队中最好加入企业人士,以便校企双方共同探讨实训内容。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没有分开,教师在担任实训课的同时还要担任其他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时间和精力都跟不上,实训效果不明显,同学们在实训课上收获不大,因此,建立实训团队是首要的。其次,学校需要建立相关的实训场地和设备,营造实训氛围,提高实训效率。

校内英语第二课堂可以纳入到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因为第二课堂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非常重要,更是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英语第二课堂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分三类,一是英语角,二是英语类竞赛,三是社会活动。目前,前两类活动应该是在各大高校都有体现,尤其是竞赛,例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情境会话比赛、英语电影配音比赛、商务英语知识竞赛、笔译竞赛、口译竞赛等,这些比赛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应该继续。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建议增加社会活动,联系一些展、商务活动等,带领学生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校外实习是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主要方面,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平台。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校外实习形式主要是实习基地建设。据调查,英语专业实习基地的种类主要有酒店、英语培训机构、外贸等。但是,实习基地不太稳定,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协调。此外,需要进一步开拓的实习基地方向是商务、翻译、外事等,让学生有更大是实习空间。为了培养企业需要的英语人才,还要深化校企合作,丰富校企合作形式,例如:订单式培养、教师企业实践、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开发教材、校企制定课程体系等,这些校企合作形式都是为校外实习和学生将来就业服务的。相信,在校企合作日渐深化的今天,校外实习效果会越来越好。

以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四、结语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要求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在校企双方合作的背景下建立,这是保证培养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要更新观念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建立课程体系。以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是模块化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有利于组织教学,最大的特点是突显了校企合作制定课程体系的特征,适应了目前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管庆智,陈锡章,王思敬.试论中国特色的产学合作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1993(11):31-33.

[2]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4):23-25.

[3]王自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9):78-79.

[4]左家奇.“三重融合” 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26-130.

[5]吕迎春.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7):7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