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性8篇

时间:2023-07-31 09:20: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成长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70-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专业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我们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农村薄弱学校及其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也关系到我国教育改革的成败,所以,关注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积极探求促进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对于我国整个教育的健康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那么,究竟什么是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我们现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如何,又有哪些途径可以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呢? 下面我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1.什么是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基于个体经验,依据职业发展规律不断提升、改进自我,以顺应职业发展需要的过程。[1]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是当代教育的一个热点,其本质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专业素质不断成长的持久历程。

2.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农村学校处于农村,有的甚至非常偏僻,落后,各种信息相对比较闭塞。我们不可否认城乡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国家现在虽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众所周知,要做到各种教育资源都非常均衡是很难实现的。现在,农村的办学条件相比往昔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各种远程教育信息进乡入镇,课程提高培训时时有之,教师的视野相对有了开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地域的限制,历史的因素,教师资源的相对滞后,农村教育还是不尽人意,令人堪忧,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优质教育的需求。

2.1择校热,家境稍好的都往城镇上挤,造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雪上加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承受的教育费用低,家长没有什么经济负担,谁都渴望得到更优质的教育。农民守望薄田的人越来越少,进城务工的队伍不断壮大,农民工子女入学条件越来越宽松,家庭条件稍好的学生有望进城就学。农村学校资源条件本就不如城里学校,加上好的生源流失或被蚕食。面对的是中下等学生,教育的难度加大,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大,教育成效低,造成了不少农村薄弱校。这几年农村学生在校数量剧减,学校人气不旺,教育教学氛围不浓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发展,从而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2.2教研工作氛围不浓厚,流于形式。农村学校班生数少,教师数也少,往往一个年段二至四个班,一个学科才一二个教师,很难营造热烈浓厚的教学教研氛围,很难有效地开展好集体备课活动,形成多家争鸣的互动局面,达到教学相长,优势互补的成效。教研组组织公开课只是流于形式,蜻蜓点水,草草了事,应付检查。校本教研应有的作用没有发挥,教而不研,研效甚微,没有深层次的东西,难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3.教师如何有效实现专业成长

傅建明在他的专著《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中,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七种模型,并提供了相关案例,对指导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这七种模型是:基于"教历"的教师发展、基于"研究"的教师发展、基于"自主"的教师发展、基于"教学反思"的教师发展、基于"教学合作"的教师发展、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发展、基于"专业引领"的教师发展。[2]

3.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纯洁精神素养,为专业成长保驾护航。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驱力。只有热爱教师职业,忠诚教育事业,不仅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来做,更要把教师当成一项事业来经营,成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才有教师职业的责任感,才能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以人为本,真诚地对待学生,研究学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神圣的职业有敬畏感,不满足现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刻苦钻研,认真教学,精益求精,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消除职业倦怠感,摒弃怨天尤人的消极思想。

3.2营造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使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3.2.1"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那里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学习。教师作为世人眼中的"文化人",理应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1)阅读书籍。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提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学一些教育理论经典书籍,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让自己浸润在文化的滋养里。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探索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扩大自己的视野,才能在不断的社会进步中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有更多更新的知识来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3]

3.2.2教学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反思帮助教师把经验和理论联结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

任何一个教师,哪怕是一个高明的教师,在其执教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

(1)教后记。教师上完一个课题之后,及时分析总结这一课的成败,重新认识和作出评价,肯定成绩,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具体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

(2)群团反思。教师的个人反思与"个人理解"毕竟有一定的局限,如果有同事参与相互讲座、共同分析,提供不同意见,可以促使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不断矫正个人理解的偏颇,从而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使教师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世界上没有所谓太迟了的事情,如果你今天不去做,那才是真正的太迟了"。今天我们做教师,不光要给孩子满分,还要让孩子满意,使孩子满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要有自己的理想。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司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篇2

    1.1加强林产品质量体系的建立,以实现其经济效益我国自从加入WTO以来,也给林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林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首先需要建立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民质量意识,以质量求效益的经营策略来保证林业生产的进行,树立品牌效应,注重林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无形资产价值,从而占领国内外市场。

    1.2建立林产品供需信息服务体系林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需要有畅通的销售渠道,所以各乡镇需要建立林产品供需信息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林产品最新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从而弱化林业生产的市场风险。

    1.3产、供、销一体化林产品生产出来后,面临着销售的环节,所以农民对林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应该向规模化、集中化方向发展,形成统一的服务体系,加大市场营销和促销的国度,建立多种林农合作组织,形成林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合作网络,从而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

    2对农民减负,推动林业发展

    2.1加大“减负”力度对农民进行“减负”,不是单纯的政府承诺,这需要在法律上进行约束,建立公开、透明的税收征管体系,规范农民的合理税费,并从法律上严保其执行力度。对农民减轻税费,这对刺激林业发展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好的效果,林农的负担轻了,必定会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林业生产当中,对林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加大林业税收调控我国在林业税收调控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加大林业税收的调控力度,从而增加林业的资金投入,在林业税收上,对于生产原材料的农民这部分税收要进行减负,在消费环节加收消费税,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生产者对森林的培育。

    3改进采伐管理,提供科学的管理和服务

    3.1按照可持续经营的要求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合理的采伐经营有利于提高林业的三大效益,我国森林资源十分缺乏,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必须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我国政府通过保持相应的森林面积的方法来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从而达到保持森林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3.2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的目标与农户木材收入预期相结合目标实行的采伐管理,是以采伐蓄积尧木材生产计划等多环节的复杂管理性办法,不利于森林的合理经营,是消极的管理办法,极大地阻碍了生产要素向林业的投入。应加快改革步伐,实行以面积采伐管理为核心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控制森林采伐。使农户的木材收入预期目标与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的目标结合起来。

    3.3实施森林经营方案要以森林经营方案为载体,与森林认证相结合,以动态管理为内容,强化源头管理和分类管理。实行采伐管理内容公开,批准条件和程序公开,加大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促发展。同时,强化造林更新监督,促进营林发展,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林业经营效益。可首先对法人实体和乡村林场、合作林场,包括股份合作制林场、民间林业协会、林农协会等法人和组织采取这种管理办法。不仅有利于采伐管理,也有利于发育具有经济实质意义的林业经营主体。

    4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使工程区农民放弃了木材、粮食及相关产业的生产,农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要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一是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政策倾斜,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规范补偿办法,建立多种补偿渠道,使农民直接受益,调动他们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二是要扶持发展替代产业,解决林业资源产地经济结构单一化的问题。三是国家要从制度上解决现有不合理的林业经济机制,即生态破坏者既不必承担责任又得利,而生态保护和发展者既不得利又要承担造林管护成本支出。建立绿色GDP的核算体系,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同时,要逐渐形成使高收入向高资源消耗人群支付生态补偿费的制度。如国家用出卖碳权的收入来补助林业经营者造林和森林管护,就是建立在利益均衡机制上的生态补偿制度。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辽宁;农村工业;跨越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27-02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虽然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农村人口仍占较大比重,因此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依然很艰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而这除了需要国家的政策和财力支持外,关键在于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由于土地和人口的约束,仅仅依靠农业无法保证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大力发展包括农村工业在内的非农产业。因此,研究新农村建设中辽宁农村工业的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辽宁农村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辽宁农村工业得到了较大发展。2007年全省有农村工业企业13.19万户,从业人员205.15万,实现增加值2 136.51亿元,总产值8 849.86亿元,营业收入8 040.23亿元,利润总额477.70亿元。产业集聚集中发展的趋势明显。截至2007年9月底,辽宁乡镇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到105个,集聚了13 174户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5万。园区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有乡镇企业园区455个,园区企业数42 953个,从业人员120.56万,企业总产值5 012.76亿元。农村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村经济的总量,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开放后辽宁农村工业虽然取得了上述成就,但与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2007年辽宁农村工业无论企业单位数、从业人员数,还是总产值,与广东等省份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而言,辽宁农村工业企业单位数仅相当于江苏的1/2,不及浙江的1/3;从业人员数仅相当于广东的1/4、江苏的1/5、浙江的16.8%;总产值仅相当于广东的59.2%,江苏的22.8%,浙江的22.1%。

从规模工业企业情况看,2007年辽宁农村规模工业企业单位数仅相当于广东的70%、江苏的33%、浙江的26.3%;从业人员数仅相当于广东的34.1%、江苏的30.2%、浙江的23.7%;总产值仅相当于广东的63.6%,江苏的25.9%,浙江的28.1%。

农村工业发展滞后,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行,也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全面振兴。

(二)辽宁农村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除了发展滞后,辽宁也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在农村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1.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低下。由于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低,管理制度不规范,不仅影响了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也导致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问题时有发生,对行业和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2.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高。布局分散的外部不经济性及如此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加大了环境成本。而一些资源开采型企业是以资源的浪费为代价进行生产的。例如,乡镇小煤窑采用掠夺式的一次开采方法,有的煤炭开采率不到20%,比国有煤矿低近3倍,造成了煤炭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目前中国已进入经济转型时期,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走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新路子,对辽宁农村工业是一个严峻挑战。

3.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形式不合理。辽宁农村工业多是“小而全”的企业组织形式,这种封闭的企业组织形式使农村工业企业之间、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缺乏必要的分工协作以及由此而来的规模不经济,导致农村工业技术装备和技术水平落后、市场竞争力弱的状况不能得到及时改善,产业初级、产品低档的结构矛盾突出。这是当前制约农村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农村工业发展的环境有待于改善。目前缺乏具有全局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已有的政策有些也没有落到实处,导致农村工业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仍很突出,土地等要素短缺也给一些地区农村工业发展带来新的困难。此外,包括信用体系在内的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相对滞后,制约了农村工业发展。

(一)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形式创新

企业组织形式既指单个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包括资本组织形式、管理体制设置等,也包括服务于某种目标而形成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的组织体。在当代经济社会,企业组织的概念已经超越了单个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及与之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层面,而主要是指由若干单位企业组成的一体化的现代工商企业,及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集团框架内企业与企业之间关系的组织体。

根据国际经验和辽宁实际,进行企业组织形式创新,建立大中小型企业系列是一个有效途径。所谓大中小型企业系列是指在同一种行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之间,大企业通过合同契约形式与中小企业结成固定的承包经济关系,从而将零部件加工等生产任务交给中小企业完成,使之成为自己的生产车间或附属企业。这样就形成了以大企业为顶点的金字塔型的承包结构。大企业承担技术开发、组装等关键性生产,中小企业承担一般性任务和零部件加工,由此形成高效的生产体系:既充分利用了大企业实力雄厚的优势,也有效发挥了中小企业灵活的机制。当然,建立大中小型企业系列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要有领头的大企业,而且这些大企业要具备较强的实力,能够面向国内外市场,不断强化自身的优势竞争地位。其次,需要合适的行业。并非所有行业都适合建立大中小型企业系列。大中小型企业系列存在的基础是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在规模经济前提下,那些生产过程能够分解的行业,即能够将生产工序分成若干部分,可以由不同的承担者完成的产品生产行业,如机械工业,包括汽车、电子、精密仪器等行业,才是比较理想的选择。第三,要考虑农村当地条件,注意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由于劳动力素质低等的限制,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主要适宜于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食品、纺织、服装、各种零部件加工等行业。农村工业发达地区可以发挥技术和人才等优势,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二)加快发展农村工业产业集群

作为现代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能够强化专业化分工,充分发挥产业关联和协同效应,对优化地区产业布局,加快地区经济结构升级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目前,促进辽宁农村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首先,积极吸引企业向集群内聚集,不断壮大集群规模。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载体。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通过优化服务,改善环境,吸引更多包括城市工业在内的同类企业进入。目前尤其要利用“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的契机,吸引城市大工业,进一步使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逐步扩大园区规模,并逐步完善园区的相关配套设施,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待建的工业园区要按产业集群发展合理规划,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增强对相关企业的吸引力,不断吸引相关企业的聚集,壮大产业集群的规模。其次,对现有产业集群进行内部整合。目前,辽宁农村工业产业集群多为传统产业的小企业的聚集,技术装备相对落后,技术层次偏低,创新能力较差,企业集群内部组织化程度不高,同业无序竞争现象严重,制约了集群升级。因此,有必要进行整合,明确内部分工,促进产业集群向更高层次转变,即由小企业集群内的水平分工协作,转变为由以大企业为核心的垂直分工协作,建立多层次协作体系,同时提高产品档次,增强集群竞争力。第三,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对农村工业产业集群来说,创新战略不一定是原始创新,可以因地制宜,采取注重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战略。有些项目的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不是单个企业所能完成的,要通过协作才能取得成效。因此,应提高科技园区内企业间的业务关联性,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动机制,同时,发挥集群内大企业的领头作用,集中力量,进行关键技术的创新,以整体的合力获取个体所无法实现的协同效应。

篇4

关键词:农业档案;管理;发展

农业档案在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规范化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发展状态均与其他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加强农业档案管理,将为农业发展,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农村建设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

1加强农业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农业建设,是档案工作的一项长期性的重要任务,只有积极探索、主动协调、注重实效,才能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目前,农业档案工作内容,一般以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为主,在实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因势利导,树立农业档案重要性的作用和服务意识,搭建农村档案信息与管理平台,将列入社会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计划,确保在合理利用档案管理工作、农民规模农业、增产增效技术、企业管理向科学型和知识型转变等方面措施到位,促进农业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农业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深入,农村各项建设的推进与发展历程,需要形成档案的资料越来越多,加强农业档案管理工作不容忽视。农业档案的管理,大大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农业领域的人们从不识字、缺乏文化,到现在对相关农业知识、本地区的农业状况、基本资源、比较优势等方面的专业都有所了解,而随着这种成长的深入,农民逐渐产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进一步了解的自发需求。农业档案管理的加强,能为这种需求的农民提供全面、完整的相关信息,为后续的农业活动提供良好的指导与资料支撑。农业档案的科学管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能更及时地将信息传递当地上级部门与档案管理部门,使农业信息与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整合,使农业科技化、现代化得到发展。农业档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资料。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促使农民增收致富为主旨,进而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为此,在水文气象、土地资源、人文资源等材料方面,农业档案的建立与科学化的管理迎合了这种需求。例如:一些地区了掌握全乡的资产、资源情况,在全面调查摸底的情况下,率先建立了电子档案,大大方便了农业管理。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广大农村地区实施了现代农业建设工程和村级经济发展工程,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进程及农业各项服务体系的建设等方面都要产生大量的涉农信息,完整地建立、妥善保管农业档案,规范整理、科学利用农业档案,对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与建设意义重大。

2农业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在进行促进农村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中,形成的大量的档案资料是农村发展的历史见证,如何做好农业档案管理工作,认真做好档案服务工作,搭建档案利用的平台,将档案管理工作融入农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应把农业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专门的、专业的工作来对待,使档案业务的覆盖范围得以延伸和进一步深入。增强农业档案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建立和完善档案人员职能和责任的机制,规范档案室建设,完善各项档案制度,强化对档案管理制度的约束,把农业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农村、农业建设的整体规划进程中来,逐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村级档案管理队伍,促进农业档案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通过学习培训,加强档案工作的宣传,提高农业档案管理水平,树立档案服务理念,为农业发展与建设提供业务保障与支撑。让农民群众意识到档案管理与形成的重要性,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巩固和扩大村级建档成果,加强和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档案资料,并进行深入的收集和整理,确保归档的文档和资料信息的齐全和准确,以确保其符合档案管理的客观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平时需多关注文件材料的形成情况,接收最新的农业档案时,应仔细检查每个案卷的内容,例如:各项工作、会议、问题的处理等文件材料是否完整和齐全,重要文件材料要及时补缺,不影响档案利用。例如:对农村工作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用等尽可能地提供完整翔实的档案资料。整理工作的规范化。保持文件资料之间的链接,在整体优势和价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形成一定的归纳类别和科目,确保档案安全,档案目录形成索引,实行档案借阅登记制度。例如:查阅要履行手续,归还后要仔细检查档案的完好状况,若有人员调动,履行交接档案手续。落实防盗、防火、防潮、防尘、防光、防虫、防鼠等安全保护措施。

3总结

篇5

关键词:农业档案;管理;发展

农业档案在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规范化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发展状态均与其他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加强农业档案管理,将为农业发展,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农村建设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

1加强农业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农业建设,是档案工作的一项长期性的重要任务,只有积极探索、主动协调、注重实效,才能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目前,农业档案工作内容,一般以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为主,在实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因势利导,树立农业档案重要性的作用和服务意识,搭建农村档案信息与管理平台,将列入社会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计划,确保在合理利用档案管理工作、农民规模农业、增产增效技术、企业管理向科学型和知识型转变等方面措施到位,促进农业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农业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深入,农村各项建设的推进与发展历程,需要形成档案的资料越来越多,加强农业档案管理工作不容忽视。农业档案的管理,大大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农业领域的人们从不识字、缺乏文化,到现在对相关农业知识、本地区的农业状况、基本资源、比较优势等方面的专业都有所了解,而随着这种成长的深入,农民逐渐产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进一步了解的自发需求。农业档案管理的加强,能为这种需求的农民提供全面、完整的相关信息,为后续的农业活动提供良好的指导与资料支撑。农业档案的科学管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能更及时地将信息传递当地上级部门与档案管理部门,使农业信息与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整合,使农业科技化、现代化得到发展。农业档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资料。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促使农民增收致富为主旨,进而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为此,在水文气象、土地资源、人文资源等材料方面,农业档案的建立与科学化的管理迎合了这种需求。例如:一些地区了掌握全乡的资产、资源情况,在全面调查摸底的情况下,率先建立了电子档案,大大方便了农业管理。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广大农村地区实施了现代农业建设工程和村级经济发展工程,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进程及农业各项服务体系的建设等方面都要产生大量的涉农信息,完整地建立、妥善保管农业档案,规范整理、科学利用农业档案,对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与建设意义重大。

2农业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在进行促进农村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中,形成的大量的档案资料是农村发展的历史见证,如何做好农业档案管理工作,认真做好档案服务工作,搭建档案利用的平台,将档案管理工作融入农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应把农业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专门的、专业的工作来对待,使档案业务的覆盖范围得以延伸和进一步深入。增强农业档案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建立和完善档案人员职能和责任的机制,规范档案室建设,完善各项档案制度,强化对档案管理制度的约束,把农业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农村、农业建设的整体规划进程中来,逐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村级档案管理队伍,促进农业档案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通过学习培训,加强档案工作的宣传,提高农业档案管理水平,树立档案服务理念,为农业发展与建设提供业务保障与支撑。让农民群众意识到档案管理与形成的重要性,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巩固和扩大村级建档成果,加强和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档案资料,并进行深入的收集和整理,确保归档的文档和资料信息的齐全和准确,以确保其符合档案管理的客观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平时需多关注文件材料的形成情况,接收最新的农业档案时,应仔细检查每个案卷的内容,例如:各项工作、会议、问题的处理等文件材料是否完整和齐全,重要文件材料要及时补缺,不影响档案利用。例如:对农村工作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用等尽可能地提供完整翔实的档案资料。整理工作的规范化。保持文件资料之间的链接,在整体优势和价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形成一定的归纳类别和科目,确保档案安全,档案目录形成索引,实行档案借阅登记制度。例如:查阅要履行手续,归还后要仔细检查档案的完好状况,若有人员调动,履行交接档案手续。落实防盗、防火、防潮、防尘、防光、防虫、防鼠等安全保护措施。

3总结

篇6

关键词:农业植保;农业发展;乡村;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37

农业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础,也是各行业的源头。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较多的农村人口,农业产量不仅与农民的个人利益息息相关,而且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国家的稳定发展有密切关联。自然环境与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植保工作是绿色植物保护理念与防治措施的结合,开展植保工作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和产量[1]。近些年来,我国各地区都大力开展病虫害防治的植保工作,但限于地域条件和事件性质的制约,防治措施也有所不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对食品安全问题逐渐重视,而使用农药消灭病虫草鼠尽管会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农作物生产的过程中会残留大量的农业,难以保证农作物产品的健康和安全,即便农作物产量可以提升,但是无定法达到增收的效果,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应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加大植保工作的贯彻,进行病虫草害的监控预警,提供合理的预防病虫害的措施,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条件下促进农业增产。

1 农业植保基于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1.1 农业植保能够促进农业增收

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多种性质的病虫害,不同的病虫有不同的防治措施,如果未能进行及时的处理,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植保工作是对农作物所有生长周期进行跟踪观察,对农作物病虫害及时预报,同时根据不同阶段病虫害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治,可以促进农业产量增收[2]。

1.2 农业植保能够减少农作物农药使用量

农业植保的工作过程中,会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对多发病害进行预报,在通过措施和检疫处理手段进行防治,从而减少了农作物管理环节农药的使用量,开展农业植保工作不仅可以保证农作物产量增收,还可以协调农业生产系统间的关系,减少农药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农业植保能够提高农副产品的竞争力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逐渐重视,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也逐渐激烈,绿色农副产品更受到人们的青睐。通过农业植保工作可以减少农作物化学药物的使用计量,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增加产品的竞争力[3]。

2 加强农业植保工作的措施

建设生态农业,贯彻可持续发展使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农业植保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2.1 调查当地农业生产的情况

同时更新植保工作技术,严格按照绿色植保的要求,规范绿色防控技术,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加大力度倡导物力防控和生物防控技术,如色板幼虫、杀虫灯、杀菌灯等[4]。

2.2 植保工作可以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从而建立生态安全、有质感产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建立高标准的农作物病虫防治区,采用先进的施药技术,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药物,从而减少农药的用量、污染和残留,降低药物对农作物或环境造成的影响。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强农药、药械、施药过程的研究,加大推广力度,通过更新设备与技术提高防治的效果。

2.3 农业植保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农业和农业

因此,开展农业植保的工作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素养,加大业务培训和学习,优化植保系统建设的基础,同时,设置先进的设备,确保植物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另外,还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与操作水平[5]。

3 总结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是关乎到所有行业发展的源头产业,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系统性工程,农业植保在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有这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开展农业植保的过程中,应做好植保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机制、生态环境优化等措施,促进农业实现绿色化建设,推动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孙娟娟.浅谈农业植保工作在乡村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3(22):90.

[2]赵贞玉,金锦实.农业植保工作在乡村的重要性[J].北京农业,2014(30):313.

[3]陈国华.农业植保在乡村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6(4):75.

篇7

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重要前提,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实现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对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1培育当地土地流转市场,切实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农村土地流转,要切实加大土地流转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说明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性,让人们在思想上对土地流转具有一定的认识。培训方式可以采取印发彩页,也可通过报纸、杂志等进行宣传,另外可以开展讲座、培训,切实做好宣传工作,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1.2明确管理机构,规范流转行为,充分发挥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引导作用

首先,明确管理机构,分工明确,培育流转市场,规范流转行为,督促乡(镇)落实好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将引导土地流转真正提上工作日程,要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做到实处,充分发挥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群体集中,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因此,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土地流转工作是重中之重,要及时培育当地土地流转市场,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明确管理机构,规范流转行为,充分发挥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主要作用。

2加强农村经济环境监管力度,强化物价监管调控,营造健康放心的农村经济市场

2.1稳定农资价格,加大农资价格监管力度

稳定农资价格,就是对于农民朋友购买农资的第一个保障,不至于花费太多,同时对批发零售各个环节进行调查监控,核定并公示农资销售价格。可以尝试建立农资直销网络,联系化肥生产经营企业实行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将化肥营销网络延伸到乡村,降低农资流通成本,为人们节省资金。

2.2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要加强农资市场的管理,尤其是在备春耕期间和夏播期间,一定要切实做好农资市场管理工作,这就要求各个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主动出击,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给农民朋友营造一个放心购买农资的健康环境。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缺斤短两、哄抬价格等坑农行为,同时强化物价监管调控,由物价、工商、公安、乡(镇)政府等组成监管调控工作组,准确把握农村市场商品价格,杜绝哄抬物价的行为,适时监管农资价格走势。因此加强农村经济环境监管力度,强化物价监管调控,营造健康放心的农村经济市场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十分重要,不可小视。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

现在大多数的农村已经具备了使用网络的条件,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农村发展也要跟上步伐,逐渐优化资源配置。在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在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建立网络连接,普及网络知识,让人们逐渐的熟悉网络的使用,走进网络信息时代。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以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和消费。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信息建设方面,国家和政府也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可以组织一定的培训。农村环境决定熟悉网络计算机的人才并不是很多,所以应该从基础做起。

4结语

篇8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50

农业信息能够提高生产中的技术含量和劳动生产率,为农业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因此要充分认识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性,发展市场农业,提高科技含量发展知识农业,抓住带动农业现代化的龙头。

1 信息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的重点以实现农业行政管理高效透明为目标,推动“三农”管理方式创新。具体说来:

1.1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发展农业需要优化资源配置,而信息技术为其提供了有效途径;经济全球化也要求农业生产经营者及时了解和准确掌握国内外市场信息,从而更加合理和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可以说,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1.2 提高市场流通效率

季节性、地域性、保鲜期短、安全标准较高等是农产品的特点,要想生产和销售出农产品,就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了解市场信息,有针对性地安排生产销售计划,避免因盲目种植和缺乏销路造成的农副产品消耗浪费,提高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效率。

1.3 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能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种植信息、市场需求信息以及科学技g信息,在于农业信息畅通与否;而农业产业结构能不能得到及时调整也离不开农业信息。事实证明,农业信息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的收入,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2 制约农业信息建设的瓶颈

2.1 重要性认识不足

不可否认,基层乡镇政府工作重点在经济建设,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化建设被置于次要地位。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还不够发达,农民物质条件较差,信息化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而农民知识水平较低,不少农民没有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信息滞后、不通畅,严重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2 政府投入不足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究其原因在于政府投入不足,技术投入不足,农业信息化传播体系不完善;政府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也滞后农业信息化需要,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

2.3 体系不够完善,资源开发有限

农业信息化只有形成统一的体系,保持完整性和规范化,才能发挥其效用。而事实上,基层乡镇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不够全面、缺乏针对性,农业市场供求信息传递不畅,缺乏权威性、可用性信息,有关中长期市场的分析与预测信息更是少之又少。

3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新形势下,农业部门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具体而言:

3.1 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

农业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强化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农业发展实际,制订信息化发展建设规划,强化内部间的协调,连通信息孤岛,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

3.2 加大建设投入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政府应将农业信息化投入列入政府投资预算,在网络软硬件设备、后期维护、信息员及农户培训等方面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通讯畅通;支持电信运营商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快宽带网络在农村的推广使用;推进“3网融合”;加强关键技术装备引进推广;争取多元化投入支持,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增加农业信息化投入。

3.3 丰富农业信息资源

丰富、完善的农业信息才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业部门要加快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丰富、完善农业信息。

3.4 提高农民信息化素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