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七年级语文教学建议8篇

时间:2023-07-31 09:20: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七年级语文教学建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七年级语文教学建议

篇1

2009年9月,我校成为九年一贯制义务学校,这打破了中小学的时空限制,为我们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同时,经过大量的听课、评课,我们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研究已刻不容缓。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与衔接上作了深人细致的思考与实践,以便更好地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顺利过渡。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性

1.学生的差异

虽然小学六年级学生与中学七年级学生只有几个月相隔,时间隔得不算太久,但由于七年级学生的交往与活动更多的是与级学生在一起,而小学六年级学生则与低年级学生在一起,所以他们的心理特点、思维水平、理解水平都还是有明显差异。小学六年级学生心理年龄仍处在儿童期,他们往往还是让别人承认自己,希望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就逐步向少年期转化。学生个性发展开始不平衡,出现明显的心理矛盾,表现出爱和恨,自信和怀疑,尊重与轻蔑的感情,同时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发展。

2.教材的差异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侧重于学生的识记与浅层的理解,它主要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思维难度不大。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除了需要大量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再者,小学教材在双基上更注重字、词、句、段的训练,中学教材虽然在这方面也有明确的要求,但较小学而言还是要单薄得多。中学语文教材要求学生更多的是审美与鉴赏。也就是说,小学教材更多的是解决“懂不懂”的问题,中学教材解决的却是“好不好”“美不美”的问题。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是从文字走向了文学。再者,从文体上讲,小学语文记叙文居多,有着很强的故事性,趣味性;中学语文教材增加了科学性的说明文和逻辑性强的议论文,文言文的容量也增大了,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从感性走向理性,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3.教学方法与要求的差异

小学教师上课重视情感的渲染,教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手段直观。加上小学课程少,时间多,因此,小学教师上课速度比较慢,容量小,一个知识点可以反复讲,反复练,直到学生弄懂为止。教师上课提问的深度也不够,大多数学生可直接回答。对作业的批改,小学教师可以做到精批细改,对犯了错的学生,大多都可以面对面指导。中学教师由于课程紧张 (每周只有5节课),所以讲课速度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讲一遍就不再讲了。在作业批改上,中学教师也不可能精批细改,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自觉、认真、独立完成好作业。

4.命题思路与评价标准的差异

以阅读为例,小学六年级与中学七年级阅读要求明显不同。语文课程标准对六年级记叙文阅读的要求是“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叙自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而语文课标对中学的要求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标准的不同,必然一导致命题思路的不同,小学语文命题仍以重现、叙述为主,有简单的情感表达,但答案基本上可以在文章中找出来。而中学语文命题则强调对文章内涵的概括与情感体验的评价,并能品味、鉴赏文章。从小学知识的积累到中学能力的培养,这是小学语文得高分而学低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写作为例,可以看出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的差异。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字数要求为400字,中学生则要求600字。小学作文要求学生能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结构完整,就可以得90分以上。中学则更强调文章表达方式的运用,语言的优美,构思的精巧等等。一般小学六年级的高分作文在中学老师的手里也就是80分左右。这样一来,就凭作文这一项,中学语文要想得高分出就难上加难了。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1.教学研究上的衔接

(1)成立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课题组。我校2009年就申报立项乐山市级课题《教师微型课题的开发与指导实践研究》,其中有一个子课题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研究》,由小学六年级教师和中学七年级教师承担。课题组着力于小学高段和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思考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对策等问题。

(2)建立六七年级联系组。学校定期召开六七年级联系会议,共同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师的教学情况。学校还抽调小学个别教师到中学部任课。让这些教师一方面向中学教师学习,一方面又不断给六年级教师交流,由教师的亲身感受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适当的时候,让六七年级教师集体备课。

(3)相互听课。中小学语文教材及教师教法的不同,可以通过相互听课来促进了解。听课后,中小学教师相互提出合理的建议,明确各自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避免各自的弊端,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机衔接。

(4)同课异构。同课异构即同一节的内容,由六七年级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节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六、七年级教师更加深人地了解六、七年级的教材,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融合。

2.教学的衔接

首先,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潜能进行教学,适当加大抽象性,增加课堂的容量,提问的难度稍作增加,更加娴熟地运用追问与启发的技巧,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思考能力,少做一言堂的讲解与机械的训练。七年级教师则放下身子,不要让自己还停留在九年级的教学思维之中,要充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儿童化倾向,问题设置不宜过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术语,避免使用太多的专业语言,要重视七年级的情趣化教学,也要加强七年级的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识记。其次,中学教师除了熟练掌握中学《文课程标准》外,还要通读小学《语文课堂标准》,形成体系,避免单打独斗。

3.学生习惯培养的衔接

小学高段教师应该摒弃小学中低段的一包到底的教学习惯,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白语文到底要学什么,怎么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与积累的习惯,打开学生的视野,而不是一味地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中学教师则要在七年级放慢脚步,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在中学的起始段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持久的动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让七年级学生了解中学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到七年级下期才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分析等等。

4.评价体系上的衔接

篇2

一、指导思想:

开展学科活动课的研究是当前小学教学整体改革进一步深化,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课外活动是语文和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语文数学实践活动课应以学生活动为主,应该十分注意活动内容的深度、广度及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在活动课上,要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基本概况:

三年级共有4个班级,本级的学生大部分能遵守纪律,学生普遍活泼好动,喜欢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

三、 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

a) 通过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增长了才干,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和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b)通过小组比赛等活动形式,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c)学习了与语文数学有关的知识,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 按时完成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周次

活动内容

活动形式

课时安排

第1周

成语接龙

竞赛

1课时

第2周

口算比赛

竞赛

1课时

第3周

新闻摘要

演讲

1课时

第4周

计算大比拼

计算、竞赛

1课时

第5周

古诗新唱

唱歌表演

1课时

第6周

解答应用题

小组比赛

1课时

第7周

小小作家

演讲

1课时

第8周

谁更重

观察、讨论

1课时

第9周

看谁读得好

朗读、比较

1课时

第10周

时间的问题

观察、思考

1课时

第11周

组词比赛

竞赛

1课时

第12周

家用电器的使用

小组交流

1课时

第13周

不做垃圾虫

讨论

1课时

第14周

猜谜语

思考、竟答

1课时

第15周

年、月、日的关系

讲解、

1课时

第16周

拼图

动手

1课时

第17周

生活中的长方形

抢答

1课时

第18周

不讲卫生的小熊

讲故事、讨论

1课时

第19周

怎样分吃水果

抢答

1课时

第20周

复习的方法

经验介绍

1课时

篇3

关键词:立体引学式;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中学时代是中学生的黄金时代,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高尚人格的人,是否有爱心、责任心,是否会有坚强勇敢的意志,关键是我们教师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利用立体引学式教学理念去启发引导。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李镇西曾说过:“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更是做人的工具。惟有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可见,语文教学要优化与创新,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其语文能力,还包括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质、健全的人格。而立体引学式提倡教学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作为语文教师,在完成其自身教学目标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课文的反复阅读和理解,与课文中的人(或事)同悲、同喜、同笑骂,启发引导学生健康的人格是非常必要的,责无旁贷。那么,该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启发引导养成良好的人格呢?

一、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章启发引导学生做高尚的人

七年级语文教材,就是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为载体,呈现给学生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其中大多数是以写人为主体的文章,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议论文,抑或是科学小品文,尤其是小说戏剧,无不能从中感觉到人格的特点。而七年级语文教材的编者又是精心挑选一些反映优秀人格的篇目在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巧妙地把这些潜藏在文章中的人格教育内容挖掘出来,积极发现和努力发掘课文中人格的优美元素,尽量让之成为学生健全人格中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熏陶。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感人泪下;《冯宛贞》率众痛击英法联军,激起民族万丈豪情;《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这些作家往往作品精彩感人,人格也如日月之光辉,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家的人格风范交相辉映。无数的作家通过他们的伟大作品,让学生领略到他们崇高的人格魅力。中学语文教师要很好的抓住这个机会,启发引导学生做高尚的人,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用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启发引导学生健全人格

七年级语文教学活动是一项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完成人格培养的三位一体的活动,目的的达到都靠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来实现。七年级语文教学的人格培养也当然离不开师生的双边活动。

(一)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活动。

这是教师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的过程,我们可以用语言评价教材中人物的人格特点,赞美其中的优秀人格,批判其中人格的卑劣成分。我们也可以表述自己的人格取向,展示自己的人格力量。更可以点评学生的人格塑造过程中的得失,在领略教材的优美语言、感受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接受美好人格的熏染,摒除人格的弱点,为自己的独立人格的形成提供养料,这是学生接受人格教育的最广泛的语文活动。

(二)学生说的活动。

包括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的讨论,朗诵课文或参加朗诵比赛,参加辩论活动,参加话剧表演等等。如果说堂上的听讲是人格内化的过程,说的活动就是一个人格外显的过程,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把自己逐步形成的人格特点表现出来,教师可在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中启发引导学生纠正人格中的不足,渐渐形成自己完美的人格构建。

(三)学生的阅读活动。

主要是学生对教材或课外读物的阅读。这个环节的人格培养有两方面,一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师会对文本中的人格因素有意识地、不间断地进行启发引导,完成人格培养的过程;另一个是学生对文本中的人格因素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从而引发的明理、觉悟和警醒,形成对自身人格的修复和提升。前者的过程首先要关注教材阅读的指导,课后布置学生进行迁延性的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也定期推荐阅读篇目,写出读书笔记,这些活动都紧紧地扣住人格培养来开展。后者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的调节和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人格教育,强调对人本身尊重的特征,我们要常常鼓励学生多读好书,多订阅报刊杂志,并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密切注意其中的人格因素,启发学生在不断的自省中形成独立人格。这当然需要学生的阅读要有一定的基础,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对文本有越高的理解能力,可能对其中的人格因素就有越高的吸收能力,越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形成的人格特点,越能经受得人生的考验。

(四)学生的写作活动。

这既是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语文能力的方式,也是通过书面表达自己人格特质的时机。在习作里,学生会很自然地把自己对人格的理解,自己逐步形成的人格内容流露在其中。教师则可通过启发引导写作、批改、讲评习作等活动来对学生实现人格教育,肯定其人格中美好、优秀的成分,否定并建议去除人格中的弱点或弥补人格中的缺陷,最终达到让学生健全人格的最高目标。

三、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去启发引导学生向美好的人格方向发展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教师本身具备健全的人格显得很关键。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得率先垂范,言行一致,有高尚的品格,用自己能让学生信服的行动去教育学生。就是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让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体现人格的感染力量。

篇4

一、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使用的问题分析

(一) 课后练习使用的盲目性

一些语文教师,特别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语文教师,他们比较喜欢逐一讲解或请学生回答课后练习。他们认为,既然编者在教材后面设置练习,那就有一定的目的。同时,万一考试考到练习上的题目或相似题目,讲过和没讲过的考试结果不一样,而且即使学生考不出教师也能够感到心安理得,因为他已经讲过了。所谓“不讲不放心,讲过就放心”,这明显没有针对性而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对课后练习没有选择,不分侧重点,只是一味平铺直叙式地讲解或请学生回答。这明显脱离教学实际。他们弱化学习方式的指导,用结果代替学习的过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常常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而教学实效却很低。

(二) 课后练习使用的随意性

有的语文教师在新课结束后,常常根据课堂上剩余的时间多少来决定课后练习的使用。剩余时间多就多讲,剩余时间少就少讲,当然,没有剩余时间就不讲。这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他们在上课前没有认真准备,教学随意性大。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之差也就可想而知。

(三) 课后练习使用的片面性

有些语文教师在使用课后练习时,只选择一些客观题目,一律放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类题目。由于客观题目答案单一、明确,他们认为易于讲解也便于学生回答。而实践活动类题目的答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一时半刻难以讲清或学生难以回答,白白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这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对新课标认识不到位,对新教材后的练习的实质理解不透,甚至懒于钻研。这种片面性的课后练习使用会大大影响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 课后练习使用的缺失性

一些语文教师基本不使用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他们认为如果使用课后练习,就会出现一系列诸如课堂教学结构不完整、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等问题。同时,学生人手一本类似教学参考书的辅导资料,如《语文教材全解》《语文教材详解》《语文教材全易通》等。这些语文辅导资料不仅有教材分析,还有教材课后练习答案。教师讲解课后练习时,学生基本不听。他们要么自己在看辅导资料答案,要么认为自己看过答案在东张西望。请学生回答课后练习时,他们常常照读辅导资料答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使用在这些教师的教学操作中是缺失的。他们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而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结果白白浪费了课后练习这个宝贵的课程资源。

二、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有效使用的策略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课后练习,将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判断课后练习使用的有效性的最好依据就是语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的课后练习使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以灵活使用课后练习为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知,力求为实现语文三维目标服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 基础练习,学生课前预习时使用

基础练习主要指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后经过查字典词典或查阅其他资料等可以完成的练习。它包括现代文中的字词注音抄写、文言文中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等。《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类基础练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与提高,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只有在这些基础之上,学生才能从事阅读理解,才能形成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其它诸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才能培养与提高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情操。

例如现代作家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4题,两人一组轮流朗读课文,结合查字典,互相检查下列字的读音是否准确。再共同辨析加点的字容易与哪些字在形体上混淆。《古代寓言二则》(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2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第三题,辨别“其”和“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三峡》(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2题,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查阅相关资料都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些练习。因此,教师应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

(二) 内容练习,教师课堂教学时使用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文章内容类题目大多是课文教学的重点,它们大多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重点内容。教师可在课堂教学时使用这类题目。如果教师能够化用,即把这类题目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改编,再运用在课堂教学中,那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编委会副主编赖瑞云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曾经提到关于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的一个教例。课后练习第1题,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叙他生活、工作中的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认为这篇文章有值得改正的吗?第2题,朗读鲁迅深夜工作至天亮、海婴连喊“明朝会”两小节,谈谈你的感受,说说哪些地方最动人。教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1)课文写了鲁迅先生几件事?表现了鲁迅什么品质?(2)说说文中最使你感动的事件和细节。赖瑞云教授对教者的化用作了高度评价。显然教者很好地理解、掌握了练习,又深入浅出巧妙地改造、化用了练习,效果很好。学生们“七嘴八舌”,气氛热烈,效果极佳。

另外,语言训练一类题目在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很好地使用它。《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原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组长张传宗在《构建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体系》一文中也指出,课文练习应着重练语言,但必须把练习的具体要求和语言表达的可学之处讲清楚,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语言训练这类题目同样适宜于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三) 写法练习,学生课堂学习中使用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文章写法类题目大多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应在课堂上适当引导点拨学生,让学生思考、讨论、完成这类题目。

《宇宙里有些什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2题,课文由近及远地对宇宙进行了介绍。你能按照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的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说明吗?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笔者就大胆抛出了这个题目。这个问题一抛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读书的,有讨论的。在理出课文说明顺序之后,他们较好地完成了这个题目。再如这篇课文课后练习第3题,读读下列画线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人们不熟悉的宇宙空间说明得通俗易懂的。笔者先给学生补充介绍说明方法方面的知识,然后再请学生思考。他们很快举手回答这个问题。如第2小题,画线语句把宇宙比成大海,把恒星比作大海里的水滴,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宇宙之大。

如果教师善于把课后练习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学习,那么必定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大有裨益。

(四) 活动练习,学生新课结束后使用

篇5

摘 要:本文选取现今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数量、注释、课后习题设计这三个方面分析教材编写者在编选外国文学作品时的依据,以及分析编者通过这些外国文学作品的呈现希望学生获得何种知识与技能。苏教版在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缺陷,笔者试图为苏教版提供可能性建议。

关键词: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材;编者意图

当前,影响语文素质教育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语文教材就是诸多的影响因素之一。随着新课改的启动,新教材的全面推广,语文教材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通过对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编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编者编写教材时,在抓大方向的同时也不免流露出个人的思想和意识。那么究竟编者在编写时流露出了怎样的思想呢?

一、选材数量

为了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来看待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编选的情况,笔者通过对苏教版与人教版两个版本的选文总数、外国选文总数作了一个对比。之所以会以人教版作为参照教材,是因为人教版作为资格最老的教材版本,在教材的编写上较为成熟,其他教材在编写时都从人教版中获得过启示。可以这样说,人教版教材为其他版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参考。苏教版,相较于人教版教材,编写上更显灵活和新颖。两种对比度较高的教材进行比较,会更突出各自的优点与不足。

从纵向上看,整个教材编写呈现了一致的趋势,即外国选文占选文总数的比重明显增加。1983年版通用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共 24篇 ,占总篇目(198 篇)的 12 6 %,2000年版通用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共52篇占总篇目(324篇)的 14 5 %。而如今单独看人教版或者苏教版中的一个,都发现了外国文学的比重在增加。这说明教材编写者在编写这套教材时是顺应了课改的历史发展趋势的,同时严格执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目标。

但是,通过横向与纵向这两个维度,我们也可以发现苏教版在外国文学数量上的选编上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根据1983年的外国文选数24篇到2000年的52篇,我们可以发现2000年的外国选文总数是1983年的一倍还多,这个幅度的变化是巨大的,但是2001年的苏教版只有30篇,幅度的份额较小,所以编者在外国选文数量上偏少。

二、课文注释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注释的内容一般包括三块。第一块是作者的生平简介,第二块是文中词语的注解,第三块是文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事件等的简单概括。在作者生平简介中,作品出处、作者姓名、出生年月、身份、获得的重大奖项、代表作是其包括的主要内容;词语的注解主要是指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或重点词汇给出注音、释义;对人名、地名、事件等的简单概括指将课文中出现的某个伟大人物,或理解文章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人、地、事单独列出来以示强调,比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斜塔上的实验》,编者在注释中将课文中出现的“伽利略”、“希波克拉底”、“盖伦”、“欧几里得”、“阿基米得”、“亚里士多德”单独拿出来,用一句话介绍了他们在历史上的身份或地位,编者还对文中出现的“比萨斜塔”做了简单介绍,将其高度、修建年代、倾斜原因列了出来。

其次,编者提供的注释中比重最大的要数对词语的注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对于词语的理解需要将其放在句子中,需要把握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反观苏教版外国文选,编者给出的解释是唯一的,这样单一的注解不利于学生的整体把握,不能帮助学生学会迁移。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编者在为外国文选提供注释时出于了系统性的考虑。苏教版初中三年六本教材中有两篇外国文选的作者是同一人,即苏联作家高尔基。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编选了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编选了他著名的《海燕》。在《童年的朋友》这篇课文的注释里,介绍了高尔基的姓名、国别、身份、代表作等,在《海燕》的注释中并没有重复介绍作家高尔基的生平信息,而是编者直接针对文中的“海燕”,介绍了海燕这种鸟的特征以及在文中的象征意义。这样编写避免了重复劳动,给学生补充了新的知识,使整套教材充满了流动的生命力。

三、课后习题设计

从课后习题中,我们可以推断编者希望学生习得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实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作为标准,布卢姆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心因动作技能领域。其中,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被进一步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

理解是指领会所学语言知识,并能初步复述和解释。这在苏教版中十分常见。譬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斜塔上的实验》课后练习四的要求是这样的:“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最后四段,并抓住一些重要词语,口头复述内容。”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松鼠》的课后习题一的要求:“松鼠漂亮、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你最喜欢小松鼠的哪些方面?还可讲讲喜欢的原因。”这类理解题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普遍出现,难度适中,可见编者有意顾及到绝对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

应用指在某些特定的和具体的情境里使用抽象概念,即能把理解和记忆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中。比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七颗钻石》课后习题三:“童话中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 ,这就是一道属于应用的练习。

综合指能把所学的语言知识综合组织,并有深刻、全面理解,即重新综合成一种新的完整的思想,产生新的结构。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窗》课后习题四“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请你发挥想象力,续写一段情节。看看哪位同学写得最有创意,而又切合小说的中心意思。”让学生重新对小说《窗》的思想进行综合。

分析指将整体分解成各种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以便弄清各种概念的有关层次或弄清所表达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评价是根据一定要求对材料价值进行判断的能力它包括评价书面材料的逻辑意义,评价证明结论的材料是否适当、充分,以及作品价值的评价等。

总的说来,苏教版的习题主要是理解、应用、综合的水平,尤其以理解和应用为主,而在分析与评价上涉及较少,这也是今后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初中六册).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 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9-41,32-34.

[3] 王小明.教学论——心理学取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吴罕砚、张晓帆.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选材对比研究.探索教育,2010:137-139.

篇6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课堂。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扮演者课堂主体的重要角色,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是配角。新的课程标准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自身教育理念的问题,语文综合性学习尤其要求教师做到这一点。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准确定位,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抱着为学生服务的学生主体观念;教师必须要从过去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者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综合性、充分化、自由化学习中形成学生语文素养,锻炼学生语文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明确,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还要成为一个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这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否真正取得实效也很重要。教师只有具备了以上种种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收到显著的学习效果。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依据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的取材十分广泛,学习主题随处可觅。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仅是给教师和学生的提示,有些主题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是地方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主题,我们应该按课本的安排组织学生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丰富主题活动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这就是我》,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开展的第一个主题,教材的编排意图在于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开展主题活动,我除了按教材的安排完成了自我介绍,求职表演等外,对主题进行了适当延伸:一是建立相册,让学生自己在每一位同学的页面下写上一段话,评出这位同学的特点,这一活动将学生的目光扩展到全体同学,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二是组织跨级对话,组织与八年级、九年级同学联谊会,促进了校内同学间的沟通;三是建立家庭和谐档案,要求学生每月为家庭成员提一项建议或解决一件家庭事务并记载下来。这样延伸,丰富了主题内容,扩大了活动空间,易于创造成果,达到了表达、交流的目的。同样应遵行的课本主题还有七年级上册《我爱我家》,七年级下册:《成长的烦恼》,八年级下册:《献给母亲的歌》等。 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做支持。而主要的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

从语文知识的积累出发,包括文化的、文学的、文章的、逻辑的、修辞的等等,通过综合性信息的搜集、筛选、事例、运用活动,让学生在点滴积累的过程中,在快乐的活动中,丰富文化,开拓视野,得到综合收益。

从语文能力的培养出发,通过对文言诗词、成语典故、警言睿语等语言精华的品味和记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将学生的听、说、读、写、思、做的能力,循序渐进地操练,给学生的语文能力锻炼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个平台。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四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秋天》、《山中访友》,是以人与自然为线索组织的。那么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应以“感受自然”为主题开展活动,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只是搞一些简单热闹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要力争让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较为深人的研究。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三个维度上: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不仅包括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吟诵,语文知识的积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还包括不同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

篇7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9-10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更大的发挥语文教学的职能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特制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上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的适应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语文学习的方法还不得当,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还不高,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学习氛围比较浓厚。本学期我决心加大教学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语文考试的及格率,力争优秀成绩的出现。

二、教材简析

本册语文教材分为6个单元五大板块:其中阅读24课、综合性学习3个、写作6个、名著导读2个和课外古诗词背诵等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阅读和写作。除了教材之外,其它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还有网络、电视及多媒体教室等。

第一单元 群星闪耀:这个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课文中所选择的名人,是那些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本单元主要学习精读的方法。要求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二单元 祖国之恋: 本单元教学重点继续学习精读。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第三单元 凡人小事: 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第四单元 修身正己: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去略读许多同类的文章。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第五单元哲理之思: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第六单元 科幻探险: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探险和科幻。探险一般是指到荒无人烟或人迹罕至的危险地方去考察,面临困难、应对挑战,刺激身心,激发能量,获得探求的和审美体验,增进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而科学幻想则是依据科学技术原理,以幻想的形式展开想象,构造故事,塑造人物,抒感,表现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憧憬或忧虑。基于科学的虚构,超越现实,是科幻作品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的目标: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的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五、教学进度

单元

划分

课文内容

课时数

第一单元

阅读:

1邓稼先/杨振宁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

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10

第二单元

阅读:

5黄河颂/光未然

6最后一课/都德

7*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8木兰诗

写作:学习抒情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11

第三单元

阅读:

9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10 老王/ 杨绛

11* 台阶/ 李森祥

12 卖油翁/ 欧阳修

写作:抓住细节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 王维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逢入京使/ 岑参

晚春/ 韩愈

15

第四单元

阅读: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14驿路梨花/ 彭荆风

15*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16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爱莲说/ 周敦颐

写作:怎样选材

11

第五单元

阅读:

17紫藤萝瀑布/ 宗璞

18*一棵小桃树/ 贾平凹

19*外国诗二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20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望岳/ 杜甫

登飞来峰/ 王安石

游山西村/ 陆游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写作:文从字顺

11

第六单元

阅读:

21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22太空一日/ 杨利伟

23*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

24河中石兽/ 纪昀

写作:语言简明

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 杜牧

贾生/ 李商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篇8

全卷总分100分,抽样100份,平均分66.44分,难度系数为0.66

总述:本卷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评价标准命制,注重了难易度和区分度,全卷4806字左右(不包括空格),题量适中,对已学习一年的初中学生比较适宜。本次阅卷要求与市中考阅卷要求同步,即主观题给分标准严格按照参考答案的得分点给分。值得注意的是:阅读的主观题得分情况提醒我们要规范答题要求,教给学生答题技巧,抓准关键词。作文答题情况要求我们要加强素材的积累和书写训练。

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基础知识及积累(7个小题,共20分)

一(23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小计

标准分

2

2

2

2

2

3

7

20

平均分

1

1.3

1.5

1.9

1.7

2

6

15.4

得分率

45%

64%

75%

94%

83%

67%

89%

77%

1.试题评价:源于教材,紧扣教材,无偏题难题,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难度适中。

3.教学建议:加强字音(多音字、平翘舌、前后鼻韵)、词语的积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加强对课标要求的古诗文的背诵,强化记忆,督促学生落实默写。注重阶段式反复训练。

二、现代文阅读(9个小题,22分)

(一)(10分)

(二)(11分)

题号

8

9

10

11

小计

12

13

14

15

16

小计

标准分

2

2

2

3

9

4

3

2

2

2

13

平均分

2

1

0.2

1.7

4.8

1

1

1

0.6

1

3.7

得分率

81%

64%

9%

57%

53%

15%

30%

50%

29%

34%

29%

(一)课内现代文阅读(4个小题,9分)

1.试题评价:符合课标和考试要求,与教材紧密练联系,注重了学生的知识迁移与积累、能力的培养。试题的层次性较强,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

2.答题情况:答题时不读题干,读不懂题干要求,答非所问现象严重。10、11小题学生答题抓不准关键词,用词不规范,失分较多。

3.教学建议: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语言表达准确性的训练,加强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及答题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仔细阅读题干的习惯。

(二)课外现代文阅读(5个小题,共13分)

1.试题评价:试题设计比较新颖、富有启发性,既注重学生的思维,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和概括能力,又重视词句的赏析。所选课外文段适合学生阅读,以产生共鸣。

2.答题情况:审题能力较差,答题不规范,表达不准确,概括能力较差。12小题,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与表达效果,缺乏鉴赏字词的技巧指导。如:学生对"勉强"一词的的含义与表达效果无从下手,不能抓住该字的本义和比喻义或引申义去理解,只能泛泛而谈,导致失分严重。16小题,对题目"魔力"的含义理解抓不准确。

3.教学建议:教师加强自身文本解读的能力训练,加强语文教学研讨,教给学生阅读鉴赏词句含义的方法;加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多注重学生对文本内容、思想的把握,并能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回答问题等方面的培养。

三、古诗文阅读(7个小题,共18分)

(三)(12分)

(四)(4分)

题号

17

18

19

20

21

小计

22

23

小计

标准分

4

2

2

2

2

12

2

4

6

平均分

3

1.6

1.5

0.8

1

9

2

1.3

3.2

得分率

80%

80%

75%

41%

50%

71%

95%

32%

53%

(一)文言文阅读(5个小题,12分)

1.试题评价:紧扣课标、教材和考试要求,题型与中考接轨,考查点较全面,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难易适中。

2.答题情况:答得好的是17小题,得分率较高,可见文言教学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存在的问题是:①划分节奏是为断句打基础,"其一犬坐于前",由于对"犬"的理解错误,导致节奏划分错误。②文言翻译对实词"寐",虚词"以"掌握不牢,错误较多。原因在于学生翻译不得法,既不能抓关键词又不能很好的组织语言,导致句子不通。

3.教学建议: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教给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掌握翻译的抓关键词、文意疏通和语序调整等三大翻译基本环节;掌握重点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夯实基础;尤其是关键词句的理解和把握。

(二)古诗阅读(2个小题,共6分)

1.试题评价:试题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符合语文课标要求,难易适中。

2.答题情况:22小题填写主旨的诗句和表达的情感答得好, 23小题炼字是个大问题,这个小题难度较大,与中考难度一致,初一学生缺少词语赏析的训练导致大,得分率只有32%.

3.教学建议:多进行简单的诗词鉴赏训练,让学生熟能生巧;强化文体指导和答题基本方法和技巧指导。

四、作文(1个小题,共40分)

抽样平均分:30.84,得分率0.76

1.试题评价:符合课标要求,考查学生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所提供的材料易触动学生选材的思维,生发联想,范围广,符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

2.答题情况:一类作文尽管比例不大,不乏有紧扣主题"真好",写得生动形象,妙趣横生之妙笔,有的学生文笔流畅,富有文采,立意新颖。如:《读书,真好》、《有幸运的四叶草,真好》、《阳光,真好》、《一路花香,真好》、《宽容,真好》。本次作文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另换题目、偏题、跑题,如《感情真挚》不围绕题目要求"真好"写,写成其他内容,跑题。二是事件叙述不够具体、生动,泛泛而谈,很多学生的作文不能体现"真好".三、较多学生的作文开头、结尾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反复强调童年的乐趣或童年的美好,但感觉就是凑字数,无病。四是没有标题、用铅笔写、书写潦草、字数不够、一段到底、抄袭试题阅读文段,打省略号……如:《有妈妈的陪伴真好》,全文除每段结束有标点,其余一段到底无标点。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