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09:20: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工程管理专业认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26-02
经济全球化带动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促使我国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同时行业内对高素质复合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加大。目前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存在缺乏系统规划、专业知识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导致所培养出的工程类人才与现代社会发展对工程类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可以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结合现代工程对人才的需要,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同时,具备一定工程实践动手能力,成为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
一、CDIO工程理念及内容
由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查尔摩斯工业大学、林雪平大学4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在2000年获得了 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 基金会提供的近2000万美元研究经费,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于2004年提出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即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基本理念在完成能力培养目标的同时,提供一个构思、设计、实施及运作的全过程环境,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式的进行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学术、学习和工程三方面的能力。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内容包含了1个愿景(Vision),1条能力大纲(Syllabus)和12项标准(Standards),如表1、2、3所示。[1-2]
表1 CDIO工程教育理念愿景
从CDIO模式包含的教育理念可知,结合工程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完成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相应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作后需具备的技术和职业道德能力不断提高,这与现代社会对工程人才的要求相适应。据统计,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的大学加入了CDIO国际组织并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这些学校不仅有世界顶尖的理工大学,也有针对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工程人才的技术学院,而我国也有 39所高校成为采用CDIO模式进行工程类人才培养的试点高校,此种模式将成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基本特点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明确提出: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修业年限为五年的,还应掌握进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所必需的相关商务知识(如国际工程合同与合同条件、外贸、金融、法律及保险等),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3]目前大多数开设此专业高校的做法是,对这四个平台的课程采用链式教育,构成工程管理全过程专业知识体系。由此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既不同于土木工程人才要求掌握专和精的工程技术,也不同于管理人才对工程技术知识要求不高,其要求毕业生同时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类知识、管理、经济、法律多学科交叉知识等。
三、基于CDIO模式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1.CDIO模式在工程管理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2005年10月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2005年我国毕业生大军中工程技术人才约占60万,但这些人在国际化公司工作的不到10%,它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受传统工程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工程教育模式和方法偏重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几乎未受project和团队工作的实际训练,相比之下欧洲和北美学生以团队方式解决实际问题。[4]目前建设行业内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混用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自1998年我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要求来看,工程管理专业内涵较宽泛,且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多采用链式教育,很多学校重书本轻实践,偏重对概念、原理的学术性知识的讲授,虽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安排一定的实验、实际工程设计、实习,但大多是侧重于培养行动技能和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信息、社会、创新、应用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不足。因此,尽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是工程管理专业,甚至是高等工科教育的迫切任务。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培养“理论+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将CDIO理念融入到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根据CDIO能力培养大纲,把工程实践环境作为工程教育环境,以学生为中心,在有限的学年中,通过完整的项目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基于项目过程带动学生去做、去学,在项目式学习中形成各种能力。此种培养模式加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团队合作、交流、系统掌控、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职业道德都有所提高。这些能力也正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因此,CDIO模式非常适合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
2.CDIO模式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核心工作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要求、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和评价管理等构成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实施方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培养要求、条件,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也需要通过评价来反映。基于CDIO模式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根据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完成培养目标的关键之一是专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CDIO理念要求课程设置在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时体现关联性,保证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时,各课程之间需有一定的联系,便于解决综合问题。同时,课程设置也不能太窄,过窄的课程会弱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对学生的工程能力训练不利。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由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四大平台构成。以我院工程管理专业为例,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可将专业课程体系按如下图示安排: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层级式结构,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必修主干课+方向选修课”构成。1级项目主要为初级的工程导论和高级的毕业设计(论文)项目。在大一年级开设工程导论课程,让学生领略工程精华,激发学生对工程的兴趣, 引导学生工程实践入门。2级项目主要涉及工程管理专业四大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进入二年级以后进行2级项目的学习,开设常规课程,建立课程群,使四个平台课程有机联系,辅以必要的实际项目进行课程设计或认识实习,让学生亲手设计或计算相对简单的实际工程项目,在项目式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和综合能力。3级项目为2级项目的延伸,包含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以及相匹配的课程设计等。以我院分设的专业方向为例,分为工程造价和项目管理两个方向。工程造价方向的专业课程为工程估价电算化、建设工程预算、工程造价与计价控制、项目投资与融资,项目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为建设项目评估、建筑企业管理、国际工程承包与合同等。相匹配的课程设计及实训项目有: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工程算量软件应用、项目管理软件应用(上机)、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等。
(2)结合课程特点,改进教学手段及方法。关键因素之二: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水平决定教学效果。从标准9“教师的CDIO能力”可以看出,CDIO理念不仅对学生做要求,也要求教师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它要求提升教师基本个人能力和人际能力以及系统构建能力。一名优秀的工程师需具备不可或缺的职业技能,比如个人能力和人际能力,缺少这些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人员,更不可能进行项目式、工程化的教学。[5]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工程实践,熟悉工程项目各个环节,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实际技能,丰富自身工程经验,使自己先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工程人才。
标准10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它要求教师在具备完善的工程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下,将工程能力和实践经验运用到课程教学中,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CDIO理念,采用“教、学、做”三位一体方式,利用启发式、情景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
(3)完善教学环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关键之三: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成功开展项目式学习的保证,其中学习环境的改进是重点。通过具体的工程项目学习专业平台课程,利用课程群的交叉性,对实际工程涉及的不同理论知识,进行由简至深的实训演练,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还能根据项目需要主动学习其他知识,更新专业知识,延伸和拓展专业技能。为更好的开展实践教学,对教师进行工程训练的同时,还可邀请业界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兼职任教。
(4)开展校企合作,加快实习基地建设。我院在大一下期安排认识实习,以此增强学生对工程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大四下期安排生产实习,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或行业相关工作单位参加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专业感,但校企合作仍然比较欠缺。目前我国的工程类人才培养任务全部由学校独自完成,企业很少参与教育,导致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身份过渡期较长,如果学生不能较好完成从学校基础到企业实际操作的过渡,他们就无法具备实际动手能力,无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CDIO要求开展工程教育应有一个稳定的供学生现场实习和综合实训的工程实践场所,学校应主动与企业开展合作,以建设实习基地为契机,共同开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共建共享实习基地,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结语
建筑市场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各国高校都致力于如何培养出与行业要求相适应的专业人才,作为国际工程教育新理念,如何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本土化,使其更好的为我国专业人才培养更好的服务,要求我们不仅加深对其的理论理解,也要重视与传统工程教育优势相结合。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同时,总结经验,在改革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我国工程类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佘健俊,申玲.CDIO理念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44-48.
[2]刘荣佩,史庆南,陈扬建,等.CDIO工程教育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2011,(5):9-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百度百科.CDIO在中国.http:///content/11/0216/10/2060623_93435114.shtml.
[5]董小刚.CDIO模式下教师工程化教学能力的需求及培养途径[C].
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12-29.
【关键词】工程管理 培养模式 特色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19-02
【Abstract】With large numbers of graduates of project management major entering the labor market, a great deal of feedback information reveal tha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wide professional coverage and weak major feature is becoming quite prominent and the low degree of major recognition from the society and the employing unity obstruct its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considered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o further explore the undergraduates, talent fostering mode in project management major, which could embody it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major and our school, this article will probe into a set of theoretical approaches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study of our school’s talent fostering mode of project management major.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 Talent fostering mode Characteristics study
一、工程管理专业的现状及问题
1.发展的现状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整合了原专业目录中的建筑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国内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既有综合性院校,又有专科性院校,有的高校设在经济管理学院内,有的高校设在土木工程学院内,还有的学校单独设立建设管理学院开办工程管理专业,另外,在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上,有的高校细分了专业方向,还有的高校在培养上不细分专业方向。
2.存在的问题
在理论研究方面:全国范围内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 “地方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程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方面,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探讨该专业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方面,并且已形成一定的共识。
在学生就业方面:随着大批的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大量反馈信息显示:①由于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的不足,致使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认可度不高。②管理和工程两条线编制,使得工程技术课程不扎实,而管理学科知识毕业后不能够得到马上应用。③该专业人才培养中专业覆盖范围广和专业核心特色不强之间的矛盾已经相当突出,已经成为专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制定体现鲜明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本文将从工程管理专业的现状出发,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为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研究,探讨一整套可供借鉴的理论方法。
二、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研究
对于特定的高校而言,专业特色是专业的个性,是在长期专业实践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专业特色是专业灵魂的表现,往往与该校专业名气和品牌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该校专业被社会认可的基本标志。专业办学质量高往往表现为鲜明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确立上。
1.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有关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
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联合编制的《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中,依据国家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重技能”的高等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借鉴国内外相关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基于培养目标提出了由技术平台、管理平台、经济平台、法律平台四个平台和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国际工程管理方向及物业管理五个方向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2.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造就专业人才的组织结构样式和特殊的运行方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重点在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确立。那么,在陕西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系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如何确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呢?
(1)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思路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树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开放办学的教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密切的沟通。业界对专业所培养人才的认可度决定了就业率,高就业率反过来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上适应社会需要。②制定加强实践活动突出应用能力的教学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重点应该放在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构建的应用性理论向应用能力转化培养计划,重点放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计划并体现培养计划的灵活性。更要强调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发展和需求,有预见性的灵活的修订和增设新课程。③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基地建设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充分体现先进性、实效性。本科生的实习与实训是要求学生去初步接触实际的工作场景,了解并熟悉专业的业务流程,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宽口径、厚基础、重技能的人才培养思路加大实践与实验环节的学分比重。④创建“应用型”教师队伍。能实现培养本科人才的师资应是“应用型”的,他们是同时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的复合型教师。
(2)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基于教指委有关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以及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制定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为适应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计量与计价及全过程管理工作,并具备工程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具有懂技术、能管理的优良品质,从工程技术的实际出发,在工程管理中,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达到管理以及工程的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在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的同时,注重其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3)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在国家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重技能”的高等教育办学指导思想下,依据教指委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开设两个专业方向:一是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二是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根据所选定的专业方向,结合目前工程领域推行的注册工程师制度,满足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要求,依托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建立比较完备的技术平台课程体系,加强土木工程基础理论的教学,满足“宽口径、厚基础”的指导思想;对于经济、管理及法律课程,除开设少数几门与一般管理专业相同的经济、管理和法律课程外,大量的课程是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并带有极强的专业技术性的交叉科目,如工程经济学、应用统计学、企业财务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设法规、工程估价等。同时,注重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在工程技术方面,一是开设土木工程基础实验,二是开设测量实习,三是开设房屋构造、工程结构和建筑施工组织等课程设计;在管理科学方面,开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融资方案的研究等课程设计;在工程造价方面,开设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及装饰装修工程造价分析计算等课程设计;在计算机应用方面,通过工程造价电算化和专业管理软件的应用使学生掌握工程计价和工程管理的科学先进手段;加之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总周数达42周。从而使学生基础知识全面,掌握工程投资、工程造价的计算与管理的专业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于工程实践中。
三、综 述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懂技术,会应用。通过土木工程基础知识的学习、实验及实践,解决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懂管理,能管理。通过对基础管理理论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学习,在工程管理的实践中,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有序进行。
3.懂计量,能计价。通过工程构造、工程结构及工程造价理论的学习,能够对工程进行估价、结算及决算。
4.懂计算机,能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与计价。通过对计算机基础理论、计算机管理软件及计算机计价软件的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管理与计价方法。
总之,通过确立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实现为适应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计量与计价及全过程管理工作,并具备工程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应解.以项目开发为导向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07
【关键词】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力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现代化进程也在加快推进,各个领域的项目国际化竞争也日益激烈,很多项目的技术标准、内容范围和项目管理业都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的素质培养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一、当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定位不明确
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中大多还是停留在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为辅助的模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限,培养的方案也不宽。甚至出现了本专业脱离了土木工程的技术背景,同工程管理同没有技术背景的专业结合起来,没能体现专业的特色。这个同国际上工程管理所需求的高级管理人才的要求差别甚远,不能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在很多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都不合理,设置过于简单,未能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经济法律和管理课程有机融合,多为简单的课程拼凑。在课程的教学中,也是由不同的教研室共同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科之间缺乏融合和交流,学生在血丝过程中也经常出现不知道学什么的被动局面,专业性体现不出,专业技能也不扎实,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
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实践教学环节不够,由于面临学生安全、经费不足、实习周期短、组织难度大等问题,很多学校在实践环节上出现轻实践、重理论的局面,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羁绊。学生尽管接触了不少的理论知识,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工程项目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缺乏参与系统的实践项目的锻炼;加上学生的实习时间周期短,多为集中实习同分散实习相结合,在分散的实习中也有造假现象发生,这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上手慢,适应能力差等不足。在教学环节上,学生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内容设置的不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四)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
当前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总体而言比较薄弱,缺乏学科带头人。在师资力量的学科背景、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上也不合理。很多工程管理的老师就是直接从相关学科抽调的,缺乏全面而系统的教师。另外在年龄的搭配上也不容乐观,呈现出老青两代相结合的结构特点,当然在教师的选聘过程中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科结构背景,甚至出现了很多教师都出自同个学校或同个导师的现象。
二、我国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和国际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要求的提高,必须加快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步伐。当前在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上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用人单位对土木工程和其他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需求比较多,希望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但是目前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管理能力也欠缺,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从国际视野上看学生也缺乏工程管理的背景技术,不少学生毕业后做不了工程预算,也看不懂图纸,对国际管理、法规、标准不熟悉。在国际市场上,只有专业技能强、工程背景好、有很好的事务操作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和很好的人际交往、为人处世的又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生更受人欢迎。很显然,目前我国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还难以适应国际需求。在培养复合型人才、应用性人才和国际化人才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每个高校都应该结合自身人才培养定位的实际,积极探索符合经济发展、地方经济服务的人才。
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
(一)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上,要明确培养的学生应该要突出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需求。有该专业的院校都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开辟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在课程设计上要突出学生掌握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类和法律类的基础知识,要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背景。学校要力所能及的为学生开辟实习和实训基地,拓展基地服务内容,走校企合作路线。努力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也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为了提高学生今后的就业竞争力,也要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以满足时代的需求。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要科学合理有序的安排教学内容,侧重在工程管理项目中的质量、进度、成本、合同等内容的教学,要突出理论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工程管理项目类型如国际资产管理、资产管理、物业管理、工程预算、投资与预算、房地产经营等内容,突出一专多能。
(二)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
工程管理作为应用性技术较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要不断的调整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设置。
(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循序性和递进性,避免次序颠倒,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同的教研室之间也要加强沟通,避免上重复课程,共同来把关专业设置问题。在专业基础课、实践课、选修课上都要经过严格的把关,要体现一些技术核心课程的内容,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尤其是施工阶段的知识传授要尽可能全面,帮助学生日后更好的把握整个工程管理的流程。
(2)加大教学实践环节。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校内要加大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让学生通过相关的工程管理软件和教学实训平台提高全程模拟训练的技能,通过沙盘课程、技能竞赛、专业实训、专业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宏观认识;二是要设立实习环节,通过学生的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习中将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综合技能。要强化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对实习环节的跟踪,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竞争力。
(三)重视师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要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学生,首先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师,不仅要求教师的学术水平,也要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高校要在选择实验、实习、课设等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上,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专业背景、学历、和职称层次。要选择有一定实践技能的教师,特别是有在企业挂职锻炼的教师,并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实训挂职,提高教师的事业,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注意教师的定期学习、教研室活动、学术培训和对外交流,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教师的师资力量和整体水平。要注重将教师的科研同教学结合起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定期将教师送往企业学习,参与企业的施工、设计和管理,强化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加强专业建设,优化培养模式
(1)加大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在实验、实训中得以形成,其能力是要在工作中得以体现。专业建设也是人才培养提高质量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加大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经费投入,购置专业相关的模拟软件和仪器设备,购置专业前沿的实验器材和设备,切实落实好学生的实训。要建立校外实训和实习基地,加大学校同企业和建筑行业协会的联系,共同参与企业的工程管理项目。
(2)扩大校企合作。随着国际工程项目国际化和复杂化的呈现,高校要积极同企业加强合作,促进校企合作,增强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认可度。学校可以借助建筑企业来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企业也可以整合教育资源,走产学研道路,帮助企业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凸显校企合作的优势。高校同企业建立好良好的合作关系后,也可以把一些学生的实训项目转移到企业中去完成,也有助于让学生提前适应工程项目的管理。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也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培养人才方面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要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个人修养提高到新的层次,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优化师资结构、优化课程设置、优化培养方案、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在应用性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上一定能不断完善和提高。努力培养出素质高、业务精、作风正、知识宽、创新力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皎.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02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students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major and according to the document spirit by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strengthen practice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 and expound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necessity is pointed out that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platform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the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should be perfected. It is emphasized that three steps should be taken to guarantee practical teaching going smoothly.
P键词: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双师双能型教师;财经类院校
Key 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practice teaching;double qualified teacher;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256-02
0 引言
现行教育制度下,多数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的概念并不清晰,不知道大学里应该学什么,毕业后能做什么。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学四年是充分认识工程管理专业、形成工程管理思维、参与工程管理实践、获得工程管理经验的大好机会。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发表意见指出“要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1]。如何结合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是财经类院校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供同行参考。
1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目前全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有400余所,其中不乏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工程”、“211工程”的综合类高校,工程专业实力较强的理工类高校。前两类高校具有实力雄厚的工程技术背景及配套设施齐全的工程实验室;财经类高校较为侧重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的研究,而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脱离了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工程学科背景的缺乏,使得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在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1.1 多数财经类院校没有建立与工程类学科理论教学配套的工程实验室,或实验室配套设施不全
配套设施齐全的工程实验室一般由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工程力学实验室、工程结构实验室等组成。每种实验室又由多个小的实验室组成,如建筑材料实验室可细分为集料与岩石实验室、水泥实验室、水泥混凝土实验室、沥青实验室、沥青混合料实验室等,每种实验室需要配备的设备种类多,占地面积广,建设成本高,而工程管理专业在财经类院校中属于师生人数较少的专业,实验室利用率低,因此财经类院校一般不具备单独建设工程实验室的条件。
1.2 师资力量不足、符合教学需求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不足
2015年10月,教育部文件明确规定“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2]。但进入企业工作的高等学历人才,因为薪酬待遇、职业习惯等问题,在其职业规划中不会轻易选择高校;而直接进入高校的高材生因面临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缺乏精力和机会从事工程实践工作。并且由于财经类院校工程背景缺乏,高等学历人才在选择高校时更愿意选择团队实力较强的理工类院校,导致财经类院校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双能型”教师不足。
1.3 合作的工程实习单位少,实践教学面临“走不出去”的困境
通常情况下,工程技术专业比工程管理专业的横向项目多,合作单位也多,而依托强大的工程背景,理工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从不缺乏工程实习单位。相比之下,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较少,进一步加剧了教师在实践经验上的不足,实践教学中的实习环节无法顺利开展,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缺乏企业项目对接,题目设置不能体现工程管理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实践教学局限在学校内部,闭门造车。
1.4 教学培养方案存在“重管理,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这是由于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师资力量的不足造成的,进一步导致了实践教学“走不出去”,校内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落后、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整体专业水平比理工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水平差。
2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专业人才教育体系[3]。实践教学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4]。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策划实践教学方案时,应结合财经类院校“重理论,实践;重学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重形式,轻效果及实践教学与社会、市场脱节”[5]的学科背景,制定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的实践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两个层次上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素养,培养出既懂经济、管理、法律又懂工程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合格人才。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2.1 建立虚拟工程实验室,并与工程实训室结合,形成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实验平台
虚拟工程实验室是基于web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6],有效避免了实体工程实验室的缺点,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实验并动手操作,还可以通过视频、图片、PPT等多种形式观摩实验过程、学习专业知识。
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室有助于学生在校内完成一个项目由横向阶段从设计、造价、招投标、施工、运维管理全过程的实验实训,并与企业紧密对接;由纵向时间维度可达到工程管理专业全过程教学,从专业学科识图能力、建模能力、模型审核能力、工程计量计价、材价指标分析能力、基于模型沟通能力、阶段支付计量与计价能力、基于模型的进度、合同、质量、成本管理能力、经济管理分析能力、项目整体性部署规划能力,达到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运用相关专业技术开展本专业的对应的岗位工作的能力,并能够与设计、施工等其它专业人员协同工作。通过一整套的实践教学方案,使工程技术和管理的各门课程有机融合,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配合,同时大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能力。
2.2 健全“双师双能型”教师引进与培养机制
目前“p师型”教师的认定有多种提法,常见的是指教师同事具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或者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7,8]。社会企业的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通过注册资格考试,已经初步具备“双师”资格;高校现有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开展理论教学游刃有余,但贴近工程实际的实践能力不足。
针对上述情况,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降低学历门槛、提高待遇,引进优秀的企业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挂职锻炼机制,允许教师以实践经验代替部分教学工作量,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2.3 为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还应该从三个层面进行保障
一是组织机构层面,课题组制定的教学培养计划应充分考虑到教学时间、教学顺序、课程设置的内在联系与连贯性等方面;根据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需求,课题组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引进先进的硬件、软件等配套设施;机房和实验室定时向学生开放,网络学习平台随时向学生开放;针对学校实践教学“走不出去”的问题,学校和政府应不断探索有效机制改善这一现象。
二是教师层面,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努力向教育部提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对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设计的实践教学方案具备专业性、可操作性、与时俱进性、趣味性、竞争性等特点。
三是学生层面,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的安排学习,按时完成任务,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主动探索、团结他人、并有一定的竞争意识。
3 结语
如何结合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是财经类院校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首先分析了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面临的现状及在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提出了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可从三个方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①建立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实验平台;
②健全“双师双能型”教师引进与培养机制;
③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 [2012]1号)[J].教育部网站,2012.
[2]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J].教育部网站,2015.
[3]罗文.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探讨[J].商情, 2011(39):129.
[4]陈建国,许凤.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89-94.
[5]吴耀兴,王泽林.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09):146-147.
[6]李玲,王非.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3):37-39.
关键词: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供求
作者简介:吴波(1976-),女,辽宁沈阳人,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傅志明(1965-),男,四川岳池人,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山东?烟台?264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山东工商学院教学改革项目“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机制研究”(T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23-02
城市管理通常是指与城市规划、建设及运行相关联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事务的管理。[1]现代化的城市管理追求的是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培养的是城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今年4月,教育部开展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城市管理专业由原来的“拟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自设特殊专业名录》专业”调整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内专业,适应了我国城市化和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对城市管理专业化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有必要对我国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供求状况进行探讨。
一、我国高校城市管理人才供给现状
1.城市管理人才供给规模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从2001年以来仅有云南大学、北京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苏州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林学院、浙江工商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少数几家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了该专业。
全国范围内拥有城市管理专业硕士点的院校也寥寥无几,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极少,远不能适应目前及未来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要求。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有22所高等院校设立城市管理专业以及与城市管理相关的专业。
我国设置城市管理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如表1所示。
2.城市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比较
由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培养层次也有差异。总体来看,我国的城市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大致有两种类型,即研究型以及应用型两种培养模式。
研究型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如表2所示。
应用型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如表3所示。
表2?研究型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学校名称 专业名称 培养目标
北京大学 城市管理 本专业旨在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培养我国城市管理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科研教学机构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教学科研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 城市管理 主要为中央和地方各级城市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应用型管理人才,以满足我国城市建设和城市化对城市公共管理、政策分析与执行、社区管理、市政项目评估、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资源管理、城市资产评估、环境保护等方向的人才需求
通过对已开设城市管理专业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分析,发现尽管每年大约有800名左右毕业生毕业于此专业,远不能满足目前及未来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要求。
而研究型高校城市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选择考研或进入科研部门工作。
如北京大学城市管理专业有2/3的毕业生考上研究生,真正到达中小城市从事城市管理工作的毕业生非常少。
二、城市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取向预测
通过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明确社会对城市管理人才的需求点,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提供现实依据与参考。
从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能上看,其职能具有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或城市公共经济特殊性,使它们构成了一个特殊的产业群体,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运行和经营规律。以烟台市城市管理局为例,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城市市政设施管理、公用事业、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城市综合管理等工作,其下辖13个企事业单位,现有员工3000多人。随着烟台《城市管理法》的出台,乡、镇将纳入到城市管理的范畴,对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因此,为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培养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的专门人才就构成了城市管理专业特有领域或特有服务对象,是高校中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
从政府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认知上看,各级政府逐渐意识到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为居民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2006年烟台市人民政府121号文件,指出“加强城市管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建设宜居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市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加快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强化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着力解决影响市容环境的突出问题等五个方面作出了指示。随着政府对提升城市管理意识的加强,对从事城市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有更高层次的要求,高校城市管理专业可以成为高素质城市管理人才培养的基地,满足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
从当前城市管理部门人员的知识结构上看,目前我国城市管理部门人员大部分是掌握某一专业特长的专才,缺乏系统全面掌握城市管理理论和技术的通才。城市管理人才的缺乏必定影响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例如城市的发展要求街道城管部门成为一个区域综合管理的部门行使区域管理权。这就需要一支既了解政府相关法规、政策又掌握各方面管理工作标准的管理人员队伍,做到既有明确的分工负责制度又能联合行动实施管理,做好区域各项城市管理工作。这些因素对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提出了客观要求。
从我国目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看,我国城市目前管理缺乏长远规划,城市管理部门对于城市出现的各种问题还处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阶段,缺乏系统的城市管理设计。在城市管理中,应当把城市作为一个大系统,进行周密、系统的研究,构建合理的管理运行系统,从而改造整个城市(现代化城市管理内容如表4所示)。而系统掌握城市管理知识的人员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中,了解到城市管理部门急需“既系统掌握城市管理知识,又能灵活运用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通才”。
表4?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
城市管理类型 具体内容
现代化城市管理 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
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形成城市管理的多元主体格局
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与城乡统筹
构建城市突发事件管理体系
传统城市管理 市容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市政管理、各类有形市场的管理、公路管理、规划管理、社会治安管理、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
总之,从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的供给情况上看,相关高校不多,而且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从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上看,城市管理的综合性对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多的目标和要求,要求其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发现、分析、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城市宏观政策与问题的研究分析能力、与公众进行良好沟通和协调的能力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等。[2]因此,专门培养城市管理人才的城市管理教育是现有的其他任何一种类型的管理教育都难以替代的。[3]
参考文献:
[1]宋刚.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城市管理三维结构[J].城市发展研究,
2007,(6).
关键词:转型;人力资源;队伍建设;保障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5-0148-02
经济周期波动迫使组织不断在变革中寻求创新以适应经济发展规律。“十二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期,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战略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作为一家以冶金工程总承包为主营业务的企业,经历国内钢铁行业的迅猛发展的辉煌时期后,却迎来了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和低水平产出的严重产能过剩阶段。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钢铁行业进入了最冷的寒冬,冶金工程公司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如果说冶金工程公司转型升级战略是应对全球化竞争、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钢铁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升级是实现企业实现转型传略的必要手段。
一、企业转型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企业要适应市场变化,成功实现转型,就要重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能力再造和运营模式创新,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战略优势和成本优势。企业转型是增加附加值、降低成本、创新技术的过程。对于本企业而言,就是在巩固现有冶金钢铁工程总承包主营业务市场的同时,在产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节能降耗、环境治理等市场需求大,符合国家产业机构调整政策的业务上有所突破。企业转型升级要求人力资本优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升级,要充分运用管理知识和技术方法,通过人才经营,获取核心竞争力,成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转型时期的人力资源发展定位
人力资源管理应紧紧围绕企业转型发展战略,注重员工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提升人才素质,优化人员结构,通过人力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发挥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使其价值最大化。探索适应转型业务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律和特点,推进各专业人才的协调发展并服务于企业转型,有计划地进行员工招聘和培养,配备战略发展所需人才,加强核心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招聘、人才激励。
三、企业转型时期的人才队伍建设
(一)经营管理队伍建设
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为目标,培养具有大局观念和战略思维、维护公司权益和利益的管理者队伍。基层干部要积极参与管理能力培训学习,健全企业经营队伍的综合管理能力和集约化管理。
(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
以钢铁工程设计主营业务持续发展为重点,打造专业技术骨干团队,建立一支站在冶金工程技术和产业发展前沿、充分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自主研发产品方面,发挥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专业优势,推动研发团队和研发成果应用团队的建设,使其灵活转换于虚拟研发团队之间,促进技术共享,以传帮带的形式培养积极上进和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成为专家型人才。聘请业内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使其更新知识。通过研发项目与高校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提高研究开发效率。
(三)营销队伍建设
在冶金钢铁市场化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营销队伍的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将冶金工程业务向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拓展,重点培养一批熟悉海外冶金市场开拓规则和特点的高级营销人才,建立产品营销体系和网络。队伍建设分为高、中、初级营销人才不同培养渠道,高级人才以市场分析和策划为主、中级人才以营销计划实施为主、初级人才营销技能培养为主。加强对营销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营销团队整体实战的能力。
(四)生产工人队伍建设
以提升技能、实现冶金工程机械设备及电气设备的中高端产品定位为目标,针对技能工人稳定性差的特点,稳定工人骨干队伍,完善工人技能水平评价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进一步完善工人工时考核制度薪酬激励体系和技能人才薪酬管理制度。
四、企业转型时期的人力资源优化保障措施
(一)人才引进措施
基于企业转型战略优化人才聘用方案、完善招聘工作流程。人才甄选以紧缺替补型人才和高潜质后备人才选拔为主。通过外部招聘和内部竞聘的方式选拔任用,达到业务转型发展需要目的,通过校园招聘方式,立足转型需要,挖掘可培养储备人才。外部引进以网络招聘为主、同行业推荐为辅,在甄选过程中重点关注人才的专业知识、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加快建立符合战略业务发展技术专业技术人才的队伍。一方面更新完善《岗位职责与能力规定》,使其成为公司人才素质发展的能力标准,确定与企业转型发展高相关性的岗位人才群;另一方面,根据钢铁、非钢、产品三大板块的发展战略要求,制定招聘规划、简历、人员需求清单和时间安排,对亟需拓展的咨询、电力、市政、轨道交通专业岗位做好岗位职责与能力评定。
(二)人力资源培训对策
人才队伍专业能力的提升是转型时期人才优化的主要目标,也为公司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员工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整合知识结构、学习新技术。将员工的个人发展与公司目标相结合,将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相结合。
1.专业技术骨干培训。通过对标找差,找到专业技术骨干素质能力缺口,有针对性地确定培养措施,包括聘请专家授课、同国内外行业对标考察、参观学习交流、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特殊管理实务训练等方式,提升组织学习环境和自我学习氛围,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更新技术理论水平。
2.管理人才培训。给中高层管理人才提供挂职、高层接触、海内学习工作的机会,提升管理人员领导力和复杂问题处理能力,以及,应对市场国际化能力,拓展战略思维,逐渐形成职业化管理者团队。
3.基层员工培训。通过新员工培训计划、岗前培训、岗位说明书作业指导书学习、车间实践、部门轮转、二级办学,以及企业文化、员工自我管理、团队建设等内容的培训,使新员工迅速融入。对技能工人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师徒制等形式的技能培养。对经验丰富的专家型人员,赋予其培养“传、帮、带”年轻人的职责和考核指标。
(三)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对策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绩效计划、考评、反馈、改进等环节,提供战略价值导向一致性保障,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将公司转型战略目标实现和员工个人发展相结合。从关键指标、平衡计分卡与360度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出发,实现个人业绩与公司目标的匹配,也保证员工逐渐成长为符合公司战略发展所需人才。在考核过程中应注重对工作岗位的区分,尤其针对专业技术人员量化考核难的问题,设计差异化的考核权重和指标描述,对关键绩效指标的提取要抓住重点,令考核、评价更加客观有效。
(四)员工职业发展规划
开展员工职业规划,开辟工程咨询、项目管理、企业管理、专业技术、技术研发、商务管理、技术工人七个系列发展通道,对具有不同能力、特长和爱好的员工在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上提供指导和调整的机会。通过职业生涯咨询、工作轮换、参加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培训,帮助员工职业发展突破,增强员工满意度,实现企业成长带动员工成长,员工成长推动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培育创新性企业文化体系
推进企业文化的创新,犹如在旧的池塘中投入新的活水产生出新的共生,在此过程中需要冲破旧习惯,以开发性的文化推进转型策略,产生出高效的组织效率。人力资源部门通过人才招聘、培训,逐步渗透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发挥人力资源部门引导、监督、纠正的作用,通过对无形的企业文化的渗透,完善有形的企业管理制度。
五、结语
正如达尔文所说,“能够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壮的物种,而是那些能适应变化的物种”。产业转型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外部环境的改变为企业转型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转型发展的提供有力支持,企业的人力资源从业者更要从观念、业务方面提升管理能力,掌握基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队伍及管理体系建立的技能,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员工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完善绩效考核等措施,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和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振邦.战略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赵曙名,刘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新发展、复杂性与绩效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王德鲁.企业产业转型与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4]赵淑成.设计院人力资源优化设计[J].人力资源,2007(12).
Abstrac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is the programmatic documen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requirements of specifications. It is the basic basis for organizing teaching process, arranging teaching tasks,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Tak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uaxia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principles for making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describes the design of project management major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based on the "six modules"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summarizes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program after three years' operation.
关键词: 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六模块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six modules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249-02
0 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设置的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型专业,作为典型的交叉边缘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1]。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应用型管理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我国主要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是介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与研究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一种方法[2],其如何实现有待探索。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文章以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以下简称“该校”)为例,探讨工程管理专业基于六模块知识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运行效果。
1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1 坚持本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准确定位“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标准。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精神,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的业务目标培养要求,开设专业的主要课程,坚持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
1.2 围绕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坚持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体现人才培养特色。围绕专业能力的培养,合理调整课程结构,注意课程间的衔接,精简课程门数,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
1.3 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整合实验课内容,适当精减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对实验内容较多的课程应单独设置实验课。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4 注重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和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有机统一的教学要求,构建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融合、德智体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5 以差异化战略为指导[3],积极寻求并培养该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差别竞争力。目前我国许多独立学院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存在着培养目标同质的问题,即不同层次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缺乏清晰界定,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缺乏特色,因此应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起到拾遗补漏的作用,避免与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的正面冲撞与同质竞争[4]。
2 人才培养方案的六模块结构设计
依据以上原则,确定了该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六模块知识结构,具体如下:
2.1 理论教学模块:理论教学目的是构建学生本科教育的理论知识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其中所含的实践、实验、上机学时或独立设置的实验课计入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67%,该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方向主要为工程项目管理,并涵盖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专业课程,并将土木与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列入专业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课程设置上,按照“不断剔旧补新,反映科技进展,突出工程需要,注重实践应用,加强综合整合,优化课程结构”的原则[4],将最新的知识引入到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并与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衔接。
2.2 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集中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招投标实习、施工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工程造价软件实训、各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及集中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等。此部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32%(超过了理工科类专业设置的实践环节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比例不得少于30%的要求)。
2.3 个性发展模块:包括学生课外选修的人文艺术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等内容课程,即由学院统一安排的公共选修课。为满足部分学生继续深造学习的需求,专门设置了报考研究生课程模块等,如高等数学、工程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以及工程项目管理、运筹学等专业课程,以期落实“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该模块要求应至少修满6学分,其中报考研究生课程模块学分可替代部分人文社科学分(最多4学分)。
2.4 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模块:包括各类科技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及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该模块要求至少修满4学分方可毕业,其考核与认定办法按《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课外培养计划实施办法》执行。根据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特点和实际,设置的内容有数学建模、标书设计、CAD制图大赛、工程算量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课外读书,人文艺术活动,文体竞赛等文化活动以及暑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2.5 职业技能教育模块:包括专业必修的职业技能证书及专业选修的技能(从业资格)证书。专业必修的职业技能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实现多证就业,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保证;推荐选修的技能证书学生可根据本人实际进行选择。该模块至少应修满3学分,其中必修项目应修1学分及以上,必修项目学分可代替选修项目学分。本专业的专业推荐必修的认证项目主要有造价员、施工员、质检员等专业证书,推荐选修的认证项目主要有广联达工程造价系列软件应用资质认证(简称GSAA)、CET-4/6合格成绩单、机动车驾驶证、计算机等级考试2、3、4级、普通话等。
2.6 综合教育模块:包括军事训练(含军事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入学教育(含专业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日常教育(周末晚点名、班级活动)、创业教育、毕业教育等,目的是加强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成才自觉性和心理承受能力相关课程由归口管理部门负责考核,其余由学工处设计考核指标体系。该模块总计15学分。
以上各模块学分分配如表1。
3 实施效果
该校的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从2005年开始招生,2013年招生规模113人。自2010年始实施基于六模块知识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已运行了3年,从往届毕业生情况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较好,累计有5人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学生实践技能及创新精神强,取得专业技术技能证书的人数达100%,获得省、部级(或全国性)的各类竞赛奖9人次,部分学生顺利学生考取研究生(出国深造),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同等院校平均水平,用人单位对就业生评价较好。从实施效果上来看,六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好的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既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又能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项喜章,付晓灵.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现状及分析[J].化学高等教育,2002(2):26-29.
[2]董忠敏.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9(S5):301,317.
>> 探究以应用为导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应用为导向的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湖南省以应用为导向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调查报告 以“卓越计划”为导向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植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以产品为导向的高职嵌入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杨中宣.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文汇,2010(9):48-49;
[4]郝利花,张静.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9-61;
[5]陈建国,许凤.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89-94;
[6]董肇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理化教学改革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8(1):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