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常态化学习培训8篇

时间:2023-07-31 09:20: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常态化学习培训,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常态化学习培训

篇1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数字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12-02

1 前言

当前,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日新月异,全面深入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十三五”期间各地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目标。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教师教育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途径,只有教师具备了“互联网+”时代所需的信息素养,才能把信息技术应用融合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教育信息化更应当超越技术本位而立足教师本位。

2014年底,宁波市镇海区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签订“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培养”协议,借助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的全球资源整合优势,正式启动了“中小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训项目以创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优秀课例,树立教育变革和教育创新的理念为目标,通过“教师工作坊”“学习共同体”的形式,深入开展学员间、学员与专家间的交流、分享与研讨。通过骨干教师的教学变革与创新实践,推动、引领镇海区中小学数字化学习发展,促进镇海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发展[1]。

如图1所示,经过三期“镇海区中小学教学创新与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镇海区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逐渐形成了“学习―作业―实践―反思―提升”的五环循环法。

2 学习

学习环节主要由“在线预习、理论培训、课堂观摩”三部分组成。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结合数字化学习实践,目前以“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混合式学习”“数字化学习课堂的评价与分析”三门课为主。

在线预习,指大概在培训班开班前2周,学员们在线预习“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混合式学习”等网络课程或者讲师提供的其他相关学习材料,在线预习以初步完成一份学员所任教学科的数字化教学设计为目标。

理论培训,是指在面对面的集中培训时,学员系统地学习项目学习的概述、设计、评价与管理,基本掌握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学习的方法。理解混合式学习的基本内涵,了解设计混合式学习的基本策略,并思考和体验如何利用恰当的技术工具支持混合式学习实践,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进行教学创新。

课堂观摩,主要是指学习观摩培训所在地的数字化学习项目学校的课堂教学,并与有一定数字化学习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研讨与交流。

3 作业

作业环节主要由“预习作业、培训修改、讨论交流”三部分组成,主要目标是完成一份数字化学习教学设计。

预习作业,是指学员们完成在线预习后,结合所任教的学科完成一份“项目学习课题设计预选”,并在相应的教师专题论坛上递交预习作业。培训专家通过在线论坛等方式,反馈学员们的预习作业情况。

培训修改,是指在线下的集中培训过程中,在培训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各个小组组内与组外的合作与交流,学员们各自修改并完善了一份数字化教与学的学科教学设计。在第一期培训中,学员们的作业通过笔记本电脑“漂流”的方式,进行学员间作业的批注、修订,受到学员们的好评。

讨论交流,是指学员们围绕各自的数字化教学设计,经过学员之间的多次讨论与修改,每个小组选择一份有代表性的作业,进行全班的展示与交流,并由专家给予点评。

4 实践

实践环节主要由“检验作业、常态教学、常态教研”三部分组成,通过数字化课堂的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检验作业,是指教师在完成培训学员的角色,回到现实的课堂教学,在实践数字化课堂之前,自行检验作业的质量。

常态教学,就是指数字化学习的常态课。这也是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追求的目标之一。

常态教研,是指数字化教与学教研活动的常态化。宁波市镇海区自2013年以来,每年都举办一届“数字化教与学展示周”活动,但是能在数字化教与学展示周活动中执教的教师毕竟有限,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更多地通过常态教学、常态教研加以提升。2016年,镇海区新成立了“中小学数字化教与学骨干教师学科协作组”,首批成员由45位中小学学科教师组成,其主要目的也是促进区域数字化教与学教研活动常态化。

5 反思

反思环节主要由“反思学生、反思教法、专家点评”三部分组成。反思能力是现代教师能力结构中的一个基本要素[2]。数字化学习方式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更能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思想。

反思学生,就是要以学生学得怎样,来评价教师教得如何。反思学生,要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的掌握情况、高阶思维水平的激发等方面加以反思。

反思教法,从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反思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反思学生、反思教法都是教师自我反思重要的组成部分。

专家点评,一般是邀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教学专家给学科教师的数字化课堂予以点评。专家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一环。当然,在数字化课堂的反思点评中,也要注重有一定数字化学习实践经验的本土“专家”的意见与建议。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实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有助于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以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3]。

6 提升

提升环节,主要是通过“展示课、u比课、论文与课题”等方面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

展示n,有了展示课活动,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就有了活力与生气。区域性的研讨交流活动,是参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的教师与学生展示成果的舞台,经常性地研讨交流活动,可及时交流经验,发现不足,不断将项目研究引向深入,有利于激发师生的使命感,有利于项目区域整体推进[4]。尤其是始于2013年的“宁波镇海・数字化教与学展示周”活动,每年举办一届,目前已经成为宁波市镇海区重要的展示课堂教学变革的区域性活动,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舞台。

评比课,就是积极组织数字化学习实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信息化课例、现场教学评比等活动。

论文与课题,每一所参与数字化教与学实验的项目学校基本上都带着数字化学习课题研究任务。对于区域层面来说,这些课题研究的是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等,但共同关注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生本课堂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共同关注着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协作学习[5],共同关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的21世纪学习技能的提升。参与数字化学习实验的教师则主要通过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完成教学论文的撰写,并积极参与各类投稿、评比活动。

在其中一次“镇海区中小学教学创新与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项目结束后,有学员写下感言:“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参加如此非同一般的一项培训,课前要预习、提交作业,课中要修改,课后要实践,非常有意义。在这样的培训中,我的教育理念得到极大的颠覆和提升。”[1]

7 结语

信息技术正在驱动教育变革。“学习―作业―实践―反思―提升”的五环循环法,这是宁波市镇海区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策略,还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经过一轮以上的“学习―作业―实践―反思―提升”,那么其数字化教与学的设计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提升。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养成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多因素多变量共同影响的动态过程,它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技能的习得,需要实践的参与,还需要教师个体的反思与领悟;不仅需要培训中的学习与反思,需要培训后的实践与体验,还需要相应的政策、环境与文化的支持[6]。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性探索与实践,可以进一步推动区域性数字化学习的全面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恩德.改进专题培训方法 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以宁波市镇海区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7):23-24.

[2]喻平.论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J].教育探索,2004(12):

116-117.

[3]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5):103-109.

[4]尹恩德.发挥教研大组在区域数字化教与学项目中的作用:宁波市镇海区中小学数字化教与学教研大组的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3):14-15.

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公共英语 改革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要想让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进行整体化感悟和反思,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就必须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和建构模式。在教育教学中,学生通过理实一体化的学习内容载体,从工作世界的整体性出发,认识知识与工作的联系,从而获得对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过程极为重要的工作过程性知识和职场意识,实现学习的可迁移性。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育教学体系的拆解与重构符合人才培养中要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尤其是在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有所突破。我们认为以英语实践实训为主线,职业素质教育为龙头、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三位一体”的英语教育教学体系的重构是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育教学环节重点和难点改革的创新性尝试。

1 公共英语教育教学体系的拆解与重构

公共英语教育教学关系到学生英语技能的真正提高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潜力,我们要正确处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因学制宜、因业制宜,不断提高英语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公共英语教学为四个学期,各学期周课堂学时分配依次为:4(基础英语)、4(综合英语)、2(应用英语)、2(行业英语),配之以全员覆盖社会实践、结合专业的公共技能实训。

公共英语第一学年全中教授课(含艺术类专业),课程目标分别为《基本要求》里的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即第一学期学生英语B级合格,第二学期学生英语A级合格。与此同时,配之以课外英语实践实训模块,在英语教师指导和英语专业助教(TA)协助下各专业学生需完成(1)A/B级上机实训项目(全员参与、个体评价)、(2)完成公共技能实训周英语项目(全员参与、个体评价与团组评价)、(3)完成英语竞赛项目(英语口语、英文写作、英语听力速录等)和(4)校内外英语类社会服务实践项目(自主参与、团组评价),后两项实践实训侧重在工学结合环境下训练和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校内主要英语实践实训项目列举见表1)。

公共英语第二学年全外教授课(除艺术类专业),课堂教学以英语听说和英语记写为主线,以行业基础知识内容为载体,以跨文化交流为平台展开;与此同时,拓展课外英语实践实训项目,在中方英语教师指导和英语专业助教(TA)协助下各专业学生需完成(1)应用英语口语测训项目(全员参与、个体评价)或行业英语听力速录速记测训项目(全员参与、个体评价)、(2)TELL ME MORE或LONGMAN在线自主英语学习项目(全员参与、个体评价)、(3)完成英语竞赛项目(英语演讲、英文写作、英语视听速记等)和(4)校内外英语类社会服务实践项目(自主参与、团组评价),后两项延续第一学年的要求,实践实训侧重在工学结合环境下训练和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校外主要英语类学生社会实践实训项目列举见表2)。

2 公共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显著特点与实际成效

(1)课证与工学结合常态化,满足英语基础水平要求,应对英语核心技能岗位应用需要。英语教育教学紧跟社会、行业及岗位对人才英语能力的需求,以其一技之长立足于社会,确保人才成品出口时英语不成为其发展的瓶颈。我们拆解重构的英语教育教学体系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学生在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学生英语A/B级统考合格率、专升本英语统考成绩合格率显著提高、学生英语竞赛参与率和竞赛名次显著提升、就业岗位升迁及转岗质数优化等方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文化学习与交流常态化,适应跨文化交际要求,应对世界多元文化环境需要。英语教育教学紧跟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步伐。作为国内首例,我们在公共英语教育教学中引进外教全程全员同台讲授,起到了逐步提高学生文化敏感度,改变他们在用非母语与异文化背景人士的交流中,常常单纯依赖母语文化语用规则来表达自己或理解对方的习惯,增强他们在充分了解对方文化身份的基础上做出判断,站在本民族文化和异文化之上的高度来把握文化现象进行交际的意识,即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讲什么话,对谁讲,怎样讲。以其人文素养立足于世界。

(3)服务社会企业常态化,突出社会人素质培养,应对复合型现代职业人发展需要。英语教育教学应服从社会目的,激励人才担负起劳动世界中相关的社会责任和生产责任,通过服务社会、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使其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践行者。以其社会责任感立足于自身发展。结果表明,英语教育教学体系的拆解重构使得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效果、实践活动的影响力(社会认可度)以及外界需求规模明显拓宽、频率明显增加,项目来源以市区政府(如北京市政府外事办、东城区政府信息办等)和事业单位(如北京市教育考试院、社科院研究生院国际文化教育中心等)为主(表2所列项目中50%为新增社会服务项目)。此类活动以常态化的志愿者服务平台实现。与此同时,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个数显著增加,项目来源企业以教育或培训机构(涉及英语类,如欧洁思教育、巨人学校)、软件技术开发公司(涉及英语类,如欧佳龙、文华在线等)、影视传媒公司(涉及英语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外语广播、北京农影文化发展公司等)和公共交通服务部门(涉及英语类:如首都国际机场)为主。此类活动通过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寒暑假社会实践项目等实现。

总之,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不纯粹是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而是要生存、要发展的社会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育教学具有面向职业发展、面向综合素质、面向国际化等特点,我们应更加深刻认识到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更加科学地设定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思路,更加全面地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职业概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篇3

虽然行业不同,培训计划的安排与施行都会有所差别,但还是有一些可以共用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聚焦业务

打铁还要自身硬

如果培训管理者还停留在靠发表格给业务部门选课,或是在需求访谈的时候先入为主地询问对方的培训需求(或是象征性地问一下战略规划、业务规划,然后很快又转入培训需求),这样设计出来的培训对业务部门的认知影响也是有限的,很难逃脱惨淡的局面。

培训管理者都知道需求分析要从战略、绩效入手,但是自身掌握的工具方法论是否能够做出支撑?

打铁还需自身硬,不妨参考一下绩效改进思路,过程中结合引导技术和教练技术,特别是在需求分析和访谈阶段,搞清楚哪些问题不适合培训,而哪些问题不培训,培训的落实就有保障了。

谁来制定行动计划?

对于培训经理而言,还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即谁来制定这些培训项目的行动计划?

很明显,完全由培训经理自己来做是不现实且不合理的,要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力量。

培训经理要让业务部门认识到他们在计划制定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由此,培训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要形成分工。

一般而言,新员工培训、基础性培训、战略性人才培养都是培训部门负责,而与岗位技能相关的业务培训都应由业务部门来负责,培训部门可制定激励和约束措施来督促业务部门执行。

因业务需求灵活变动

有些培训本身就是因某一项业务需要而开展的,所以要根据业务启动时间来安排培训项目时间。

比如,公司计划下半年派一批新人前往海外开拓市场,那么很显然,培训管理者在上半年甚至提前一年就应该启动培训项目,若等到下半年再去实施,就会赶不上业务计划。

2系统运营-打破工学边界

科学安排培训计划的最高境界就是使组织内的培训常态化。这要求培训经理从多个方面系统运营全年培训项目,首先要做的事便是打通培训和工作的边界,这对我们的专业度有较高的要求,以下几种方式可供参考。

人才测评+教练辅导

促使动机转化,从根源上驱动学员把成长当成自己的事情。“1对1”测评解读和教练辅导环节,是我们深度影响学员及其上司改变培训认知的好机会,这个时候培训管理者的角色更像是咨询顾问。

个人发展计划(IDP)+导师制

催动目标转化,把学习计划和工作计划融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培训管理者主要搭建框架、提供辅导,让学员的成长具有针对性,更贴近工作需要。这种方式一般用于核心人才的培训,特别是业务部门领导想重点培养的人群。

行动学习

增进能力转化,行动学习能很好地演绎70-20-10法则,是打破培训和工作边界的典型方式,也是培训对业务影响最明显的方式之一,自然也是深度提升业务部门对培训认知的好办法,甚至有时候能带给“刀枪不入”的业务部门强烈的震撼感。

以上几种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混合使用。除此之外,学习平台的建设也可以促进学习常态化,比如移动学习、社区化学习。从体系的角度,学习路径图也可以参考。

3随时调整和评估

开展惯常性培训项目

企业经营中的一些例行性培训项目会固定在某些时段开展。比如每年夏季7、8月份新入职大学生的培训,对许多公司而言估计是雷打不动的安排。还有一些人才培养性的项目,这部分属于组织的长远规划项目,需按照既定时间和节奏来安排。

虽然也会受生产影响,但其受影响程度较小。安排这一类项目的时机主要由项目的性质、目的和培训时长来决定,关键是要确保年内能启动并完成(跨年度项目另外考虑)。

评估培训任务的均衡性

虽然根据生产的淡旺季来安排培训比较合适,但还是要考虑培训的总任务量。

如果将大量培训安排在生产的淡季,那么有可能面临一个问题是:这些培训任务是否能够完成?所以需要评估培训任务在各月之间的均衡性如何。

篇4

一、党建工作

1、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

一是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召开党建工作专题会议,制定党建工作计划,党支部书记做到了党建工作亲自部署,党建问题亲自研究,党建工作亲自督办,承担落实抓党建“第一人”的责任。

二是切实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领导班子坚持用理念武装头脑,自觉维护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坚持民主决策。

三是从严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制度,制定“”计划,按时开好“”,党支部书记带头讲党课,组织全体党员过好政治生活。

2、“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

一是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工作。严格按照规定动作,认真开好“主题党日”,制定学习计划,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二是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开好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定问题清单,查找班子和党员个人问题,建立整改台账,制定整改方案,推进党建工作。

3、严管理创业绩抓党建。

一是进一步完善内部考核精细化管理。

二是狠抓培训质量的管理。

三是提升服务质量的管理。

四是加强品牌建设。

五是健全考核制度。

4、加强对“三讲”企业文化学习教育力度。以技能比武、评先表彰、各类文体活动、组织学习等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广大党员、员工归属感和团队意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深刻学习领会“三讲”的深刻内涵,着力培育“讲感情、讲规矩、讲实干”的“三讲”企业文化,营造争先创优、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二、党建工作中存在不足

1、党建工作创新和深化不够。

2、党员队伍在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措施

1、继续做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调动广大党员参与学习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教育的灵活性和实效性。2、进一步促进党建和业务工作融合发展,激发广大党员奋发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

篇5

关键词:科学探究;教学追求;“导悟”课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8-006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8.024

人类之所以进步,并不是简单地学习别人,要超越前人,必须在学习别人的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领悟,世界上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人“顿悟”的结果。我们的课堂不能仅停留在“导学”层面,而应该在 “导学”基础上走向“导悟”,真正实现高中化学教学科学探究的常态化。

一、内涵、价值

“导悟”课堂是在“导学”课堂上的一种超越,要求既重导学更重导悟;不仅注重结果、近效,更注重结果产生的过程,即思考的过程,这样无形中提升了远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导悟”课堂的价值在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把学习过程中外在的符号性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形成新的价值态度和方法能力。这一课堂形态以“学”、“思”、“创”、“生”为核心要素。“学”是指课堂上的自主探究学习,是课堂悟出的前提;“思”是指积极思考、敢于质疑,是课堂悟出的保障;“创”是指不断发现问题,提出新观点、产生新方法,形成新认识,是课堂悟出的关键;“生”是指外在的知识符号和探究学习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学生的学科素养,这是科学探究常态化的教学价值。

二、教学策略

1. 课始“导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愿望”

科学探究重在探究,贵在引导。教的道在于“导”,最好的引导在需要时不留痕迹,从学生的“兴奋点”出发进行施教,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唤醒他们的内在潜能,让他们在感悟、探索中享受那份“丰收的喜悦”,从而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精彩不断。

2. 课中“导学”,实现教师的“减负增效”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确立“探究点”进行自主探究。创设的问题不能是简单的对与错,必须有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探究深度和思维厚度。一旦发现学生的思维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的时候,就应紧追不舍地追问,进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就原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举一反三,直到探究的纵深处。对“探究点”进行自主探究这一学习模式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助研讨,大大延长了自主的思考时间,拉伸了思维长度和思维强度。 在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情境中,学生体会到了探究活动的思想方法、发展思维、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既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又卓有成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课旨“导悟” ,追求学生的“感悟、获得”

学之道在于“悟”。 导悟可分为建构生成和导引生成。作为一个合格的化学教师必须学会建构生成,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又必须学会引导学生建构生成,凸显学生的学习地位,重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依归,关注学生学习利益的实现,追求学生的感悟、获得。要实现这种预设和生成的完美契合,这就要求我们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悟”的氛围,要创设这种氛围,一要为学生提供“悟”的技术支撑,即让学生在“安静”的思维场景中去悟。要求学生善于思考、静心思考,创新思维,把握本质,让学生的思维在每一次静悟之后得到升华。二要提供“悟”的思维载体,即遵循教之道在于导“度”的教学理念。通过适度的问题串的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思想方法,总结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再用理性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价值,从而建立相关的解题模型,拓展学生的思维厚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实践

“含氮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教学案例

[问题探究]: 设计实验实现高价氮到低价氮的转变

教学片段I:设计实验,自主探究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

(试剂与用品:细铜丝、浓HNO3、水、胶头滴管 、试管、酒精灯)

学生:将细铜丝插入少量盛有浓硝酸的试管中,溶液立即变成绿色,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附近的同学开始咳嗽,捂着鼻子,该学生迅速把铜丝拉出溶液。

教师:能否让产生的红棕色气体不逸出?想想什么用品有盖头?

学生:胶头滴管?

教师:会意地点点头。

学生:将插有细铜丝的滴管吸入少量浓硝酸,发现滴管中的溶液变成绿色,产生红棕色气体,惊喜的是气体积累到一定量后,将溶液压出滴管,铜丝与溶液分离,反应停止了。

教师:该微型实验的亮点是什么?

学生:环保绿色,没有毒气放出。

教师:铜丝有没有明显变细?能否从节省药品的角度来思考?

学生:没有。铜丝反应了一会儿,产生的气体就将溶液往下压,与铜丝分离了。

教师:吸入滴管中浓硝酸反应完了吗?

学生:可能没有,因为铜丝反应了一点点。

教师:试试看。

学生:挤出滴管中的溶液于另一试管,滴管中的溶液不多。

教师: 加少量水稀释会不会影响实验?如何证明还有硝酸?

学生:不会。挤出绿色溶液后,加水稀释,溶液变成了蓝色(学生流露出疑惑的神情)。将稀释后的溶液重新吸入吸管。发现反应平缓,不断产生无色气体。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教师:我们一起感受到了微实验的魅力﹗

我们再来回味一下:绿色溶液是什么?

学生:Cu(NO3)2。

教师:展示了一瓶蓝色Cu(NO3)2溶液。

教师:液面上方的NO2会不会溶在其中?怎样用简便方法证明?

学生:挤出的绿色溶液加水稀释,溶液变成了蓝色不就表明红棕色的NO2与水反应了。

教师:加水NO2反应的同时,其他因素有没有改变?

学生;哦,溶液给稀释了。

教师:对了,我们要学会控制变量的思维观。

想赶走气体能否从降低气体溶解度的视角着手?

学生:加热赶走溶解的 NO2,实验证实溶液由绿变蓝了。同学们沉浸在探究中……

设计意图:通过滴管的微型实验不仅观察到了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的还原产物、反应的剧烈程度,而且让学生领悟了反应的动态变化过程、化学反应的复杂性、渐变性、科学性。

教学片段II:设计实验证明铁丝和稀HNO3溶液反应可能的还原产物

( 备用试剂:Fe丝、稀HNO3、NaOH溶液、水、石蕊试纸)

学生:将螺旋状的铁丝投入稀硝酸,塞上橡胶塞,有少量气泡,打开瓶塞,瓶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物应该是NO。

学生:将螺旋状的铁丝投入稀硝酸和水(1∶1混合)中,没看到明显现象,结论没反应。

老师:真的没反应吗?溶液中有没有金属阳离子?

学生: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看到了几缕红褐色沉淀。学生很兴奋,可又有些疑惑。铁被氧化了, HNO3生成了什么呢?

老师:加热会不会更明显呢?

学生:于是作了改进,对试管进行加热,溶液呈黄色,有少量气泡。再加NaOH溶液发现加热后生成了很多红褐色沉淀,意想不到的是闻到了刺激性气味。学生交头接耳。顿时教室里沸腾了。

教师:气泡是NO吗?

学生:在试管口没看到红棕色。

教师:HNO3的还原产物从价态上看还可以降吗?

学生:哦,可能是N2O或N2。

教师:很好。我们要学会价态观的思想解决问题。

教师:滴加NaOH后产生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似曾相识吗?

学生:氨气。

老师:现在能否确定硝酸的还原产物了。

学生:顿悟:稀硝酸被还原成了NH4+,NH4+与碱生成了氨气。惊叹HNO3的复杂性的多元还原产物。学生久久不能平静,真正感受到了在实验中展现出的化学的魅力。

教师:同学们在收获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能否尝试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尝试分类法整理好氮和氮的化合物相互转换关系?

学生:大部分同学写出了课本上的反应(产物为NO),参加竞赛培训的同学写出了更多的反应(产物为N2、N2O、NH4NO3)……归纳整理时呈现了很多新的创意,有的画出氮元素的价类图(以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的类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为横坐标),有的画出氮元素的网络图(横向为氧化还原关系、纵向为物质类别的非氧化还原关系),他们交流并讨论了实现价态变化和物质类别的变化的研究成果。

教师:将学生的思考再次规整内化,形成新的学习资源,实现了教学相长。

设计意图:通过铁与稀硝酸反应渐变性的观察,又一次感受到了反应的动态变化过程,而且产物与教学片段I的产物不同,反应剧烈程度也不同,进一步提升了量变到质变的科学观。更重要的是在用NaOH检验铁与稀硝酸生成的Fe3+的时候,学生意外地闻到了好象是“NH3”的刺激性气味,课堂顿时沸腾了,学生迫不及待地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一会儿就变蓝了,同学们激动地互相传着“被稀释的稀HNO3被还原成了NH4+”。HNO3的还原产物就这样被发现了,这样的顿悟一定会让学生难忘。

三、 教学思考

1. 动静相宜,让学生在“静”界中感悟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探究课堂是独立的、内省的。现在不少教师热衷于制造所谓的“亮点”,课堂过于喧闹、浮躁,缺少安静的氛围。课堂并不都是以动为美,静静地思索是探究课堂必须具有的形态。课堂上表面的热闹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刻度,所以课堂的形态应该是动静结合,让学生在“静”界中感受、感悟,在“活泼、流畅、灵动”的思维中实现生命个性化的成长。

2. 知行合一,让学生在“悟”界中成长

王阳明从道德完善的角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的哲学思想也正是“导悟”课堂的核心思想。“导学”课堂重在导学,总是搀着学生走,没让学生自己走,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不够,缺少自身的体验,没有真正理解和学会运用知识,所以,学了记不住,记住了不会用。“导悟”课堂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把老师的“教”落到学生的体验学习中,将“知”与“行”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基于理解和体验的学习过程润物无声,融合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一体,让学生感觉自己在有“悟”的学习和活动中成长。

3. 走出课堂, 让学生在“真”界中发展

校本活动课程是科学探究常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现对教育本真的回归、挖掘学生潜能、增加学生思维厚度的必由之路。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探究活动,我们以化学教研组为核心,成立了化学实验科技中心,并定期聘请南师大的教授来校讲座,引领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为了搭建学生创新平台,增加学生科技实践的机会,我们在前黄(化工厂的污染较严重)、西太湖(绿色生态环保区)等建立了环境检测实验基地,拓展了学生的科技实践空间,学生在“真”界中的发展激发了他们爱科学、用科学、学科学的情怀。

“导悟”课堂教以引思为佳、学以静悟为美,培养了学生理性思维的人格品质和专心致志、才思敏捷、心静如水的人生修养,真正实现了科学探究常态化的终极目标。

篇6

一、工作要点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2、应进一步加大教师自主业务素质提高的意识,使学习机制常态化。

3、学校的办公条件简陋,还应设法改善。

4、应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社会沟通广度和深度,真正实现“老百姓满意的学校”。

二、具体措施

1.继续强化服务理念,塑造良师形象,达到了让百姓满意。

(1)、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制度。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重要的教育指针,和法律法规。树立“服务意识”和“以人为本”的宗旨,关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不断深入地开展“讲师德、比奉献、塑形象”的师德活动,整顿师德方面突出的问题,进一步树立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师德形象。

(2)、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倡服务意识,要倡导在繁重的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地投身课程改革服务,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进行身体力行的的探索。

(3)、要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要求老师要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强化文化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杜绝教师体罚学生现象。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2.努力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 1)、坚持每周的业务学习制度和校本研修制度

为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本学期结合教师岗位练兵和班主任技能培训针对每位教师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并付诸实施。

(2)、继续积极开展课堂交流研讨活动

加强对教师教学的指导与监控,本学期认真执行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把教学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常态化的开展。为教学成绩的稳步提高打下基础。

 3、加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深化

(1)、努力做好少先队活动的开展,推动少先队事业的发展,

本学期,将努力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理论水平,加强对各中队活动的监控与指导,努力提高班队课的活动质量。

(2)、积极开展读书活动竞赛、国旗下讲话、讲故事比赛等活动。

(3)、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敬老护老的慰问活动,进行具体的思想教育和行动指导

(4)、通过庆祝教师节、十一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节日生活,提高良好价值观、世界观的导向,同时也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感。

4、重视安全工作,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1)、本学期要认真落实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强化学校交通、用电、食品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安全防范措施。力争实现安全零事故。

(2)、进一步加强学校财产管理,确保学校财产不受损失。

5、进一步抓实体育健康工作,创建平安校园。

篇7

硬件建设适度超前,城乡同步发展

进入新世纪的10年间,环翠区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用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先后完成了“微机达标”“校校通”“班班通”“远程教学观摩评估系统”等四个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全区计划投资5660万元,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校校通”工程的完成,标志着全区教育信息化应用从单机时代步入网络时代。从“校校通”到“班班通”的飞跃,环翠教育城域网实现了从辅助办公到辅助教学、辅助学习的历史性跨越。远程教学评估中心的建成,使全区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观摩学习校外同行的课堂教学,实现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且方便了教研员听常态课,及时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即时教学研讨培训。

建设网上资源库促进资源共享

环翠区坚持以开发本地资源为主体,以引进外部优质资源为补充,由教研培训中心负责研究制定资源库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实行学科教研员负责制。通过建立审核机制、制定奖励政策、加强专业培训、明确分工合作、实施动态管理等有效措施,让城乡教师在参与本地资源库建设的过程中,增进业务交流,提高资源开发能力,熟练运用网上资源。

目前,“网上教育资源库”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自主开发资源共有1.3万个。同时,进一步加强网上学习资源建设,以网络课件的运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复习巩固环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反馈学习情况,借助电子作品展示学习成果,使得课堂不再是问题的终结地,而是问题的发源地,而课后网上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延伸。网上教育资源库的共建、共享,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绿色通道,搭建起一个崭新平台。每个学科、每个章节都有可供教师参考利用的资源,这一资源又是在优中选优的基础上产生的,让所有教师都能向优秀教师看齐,从而实现了高起点的备课、上课。资源共享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随时随地可以查阅、参考,具有方便、快捷、针对性强等优点,彻底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使之从低层次、低效率的备课中解脱出来,以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教学设计的改进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网络化优势促进教师队伍成长

为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环翠区充分落实“教、研、训”一体化理念,切实发挥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优势,构筑信息化培训网络,立足课堂,借助网络,以常态课为载体,形成了一种集校内观摩、城乡交流、学科教研、教师培训于一体的常态化培训形式,解决互动少、成本高、效率低、工学矛盾等现实问题,使教师培训跨越时空、无处不在。

全自动互动录播教室建成后,城乡学生能在不同教室同上一节课、城乡教师能在不同地点同研一节课,学区建设、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等工作实现了根本性变革。教师不仅能够观看和反思自己的录像课,同时学习和观摩其他教师的常态课;学校每周精选部分优秀视频课例,经学科教研员审核后纳入教育资源库,实现全区共享;教研中心规定网络听评课研训制度,教研员听评课在网上即时进行;区教育局建立互动交流中心,与各学校的录播教室构成一个覆盖全区的信息化工作平台,不仅高效率、高质量地开展网络教学、网络教研、网络培训及视频会议,而且为深化学区、片区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交流合作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为建立常态化的教师培训机制、一体化的学区、片区工作机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信息化教学提高城乡教学质量

近年来,环翠区不断总结、推广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重点进行网络课程、学科软件、电子白板等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引导教师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通过举行课件评选、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大赛等活动,整理课例资料,形成了电子出版物,为优秀成果脱颖而出开辟了快车道。加强信息化环境下课题研究力度,先后参与了中央教科所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的课题研究,促进教与学行为方式的变革。为进一步完善网络化管理应用,环翠区不断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整合开发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平台。先后开发了教师成长档案管理系统、学区管理系统、科研课题网上管理系统、网上教研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学生作品展示平台等,并建立有效的应用评价机制,丰富了教育管理的模式。

篇8

公共英语第二学年全外教授课(除艺术类专业),课堂教学以英语听说和英语记写为主线,以行业基础知识内容为载体,以跨文化交流为平台展开;与此同时,拓展课外英语实践实训项目,在中方英语教师指导和英语专业助教(TA)协助下各专业学生需完成(1)应用英语口语测训项目(全员参与、个体评价)或行业英语听力速录速记测训项目(全员参与、个体评价)、(2)TELLMEMORE或LONGMAN在线自主英语学习项目(全员参与、个体评价)、(3)完成英语竞赛项目(英语演讲、英文写作、英语视听速记等)和(4)校内外英语类社会服务实践项目(自主参与、团组评价),后两项延续第一学年的要求,实践实训侧重在工学结合环境下训练和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校外主要英语类学生社会实践实训项目列举见表2,表略)。

公共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显著特点与实际成效

(1)课证与工学结合常态化,满足英语基础水平要求,应对英语核心技能岗位应用需要。英语教育教学紧跟社会、行业及岗位对人才英语能力的需求,以其一技之长立足于社会,确保人才成品出口时英语不成为其发展的瓶颈。我们拆解重构的英语教育教学体系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学生在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学生英语A/B级统考合格率、专升本英语统考成绩合格率显著提高、学生英语竞赛参与率和竞赛名次显著提升、就业岗位升迁及转岗质数优化等方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文化学习与交流常态化,适应跨文化交际要求,应对世界多元文化环境需要。英语教育教学紧跟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步伐。作为国内首例,我们在公共英语教育教学中引进外教全程全员同台讲授,起到了逐步提高学生文化敏感度,改变他们在用非母语与异文化背景人士的交流中,常常单纯依赖母语文化语用规则来表达自己或理解对方的习惯,增强他们在充分了解对方文化身份的基础上做出判断,站在本民族文化和异文化之上的高度来把握文化现象进行交际的意识,即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讲什么话,对谁讲,怎样讲。以其人文素养立足于世界。

(3)服务社会企业常态化,突出社会人素质培养,应对复合型现代职业人发展需要。英语教育教学应服从社会目的,激励人才担负起劳动世界中相关的社会责任和生产责任,通过服务社会、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使其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践行者。以其社会责任感立足于自身发展。结果表明,英语教育教学体系的拆解重构使得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效果、实践活动的影响力(社会认可度)以及外界需求规模明显拓宽、频率明显增加,项目来源以市区政府(如北京市政府外事办、东城区政府信息办等)和事业单位(如北京市教育考试院、社科院研究生院国际文化教育中心等)为主(表2所列项目中50%为新增社会服务项目)。此类活动以常态化的志愿者服务平台实现。与此同时,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个数显著增加,项目来源企业以教育或培训机构(涉及英语类,如欧洁思教育、巨人学校)、软件技术开发公司(涉及英语类,如欧佳龙、文华在线等)、影视传媒公司(涉及英语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外语广播、北京农影文化发展公司等)和公共交通服务部门(涉及英语类:如首都国际机场)为主。此类活动通过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寒暑假社会实践项目等实现。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