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09:20: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数学学习,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兴趣;激发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对他们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知识的能力。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指导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谈几点浅显的见解,希望能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所帮助。
一、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欲望
兴趣是创新思维的人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哪怕是"异想天开",也不要讥笑学生,而首先要肯定他们的"敢想"精神。例如,在教学角的性质时。我同学生:在纸上画一个45'的角,和在黑板上,在操场上同样画一个45'的角。哪个角大呢?有的说是操场上的角大,有的说是黑板上的角大,有的说是纸上的角大,也有的说是一样大。同学们在讨论中,对所画的角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思考,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使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当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新知识或找到了疑难问题的答案后,教师不要轻易放过学生这种有益的情感,而应和学生一起享受解决问题时的愉快。
二、开展多样教学活动,聚集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容易分神是必然的,但是为了保证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就不能忽视这个问题。小学生是特殊的群体,不仅表现在他们容易分神,还表现在他们容易受新鲜事物的吸引。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即采用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小学生们的目光。比如数学教师可以开展趣味竞猜的方式,让小学生们来竞猜答案是什么,或者采用口算比赛等方式,让小学生们比赛谁口算的速度又快又准等等。这样小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上,就会因为积极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而无暇东顾西盼,保证学习的注意力集中。聚精会神的学习是高效的,三心二意的学习是事倍功半的。因此正确的学习态度,集中的学习注意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须严肃对待。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记忆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是智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之一。数学知识的记忆应以理解为主,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理解记忆法。数学知识面广,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例如:什么叫梯形。首先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理解“只有一组对边”是什么意思,若把“只”字去掉又会怎样。通过思考与讨论,学生认识到“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就是四条边中相对的两条边为一组,其中一组平行,另一组不平行。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梯形这个概念就容易了。
规律记忆法。数学知识是有规律的,只要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就可以进行有效记忆。例如:记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进率。因为长度单位相邻之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相邻之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掌握了这个规律记忆就比较容易。
形象记忆法。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例如,一年级数的认知教学时,把数与某些实物联系起来进行形象记忆。如把“2”比作小鸭子、“3”比作耳朵等。这样唤醒了学生的记忆细胞,教学效果显著。
四、训练学生操作技能的方法
操作技能是指需要利用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低年级教学,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在训练中,应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把这种训练分为两步。第一步,边做边教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有的要手把手地去指正;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像测量这样的操作,重视让学生到现场去练习,实地演练的效果更好。
五、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
复习就是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再进行学习,以达到深入理解、牢固掌握的目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复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概括复习。学生每学完一个小单元或一个大单元,就组织他们对于知识体系进行一次再概括,理出纲目,记住轮廓,列出重点,帮助他们掌握单元的主要内容。分类复习。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类整理、分类比较,以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深度、广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区别复习。把学过的相似的概念、规则等,加以区别、比较,掌握知识的特征。一方面,复习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出重点、关键,然后提炼概况,组成一个知识系统,从而形成或发展扩大认知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复习,不断地对知识本身或从数学思想方法角度进行提高与精炼。
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他们学习效果的提高,知识的掌握是行之有效的。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习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1教师要善于掌握生活与小学数学的关系
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育着数学。只有扎根于生活之泥的数学才能开得更鲜活灿烂,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反过来作为系统理论的应用科学,数学对我们的生活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一是实践功能,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有效的数学学习也能促进经验的应用、提炼和积累。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就是一种新的“经历”和“体验”。而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如果将鲜活的生活实例引进我们本来枯燥的数学课堂,数学将变得多姿多彩。
2数学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为了让学生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并且更容易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我就谜语引入创设情境,“有两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这是什么呢?学生好奇心被激发了,争先猜出了谜底(年历),这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旺盛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
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实际生活当中的数学知识比较具体、形象,但课堂上的数学知识抽象性极强。此时的小学生处于对抽象思维认识不清、理解不到位的时期,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生活实践,将知识进行充分的还原,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个直观的认识,理解就比较简单了。比如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常常会遇到买门票、食品、玩具、学习用具以及交费等实际问题,因此,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种类,知道爱惜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在日常购物中要注意文明礼貌,让学生知道要节约零用钱。这个内容与实际生活非常贴近,但大部分学生以前很少接触,学起来非常困难、吃力。学了这节课后,笔者发现70%的孩子能准确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但只有50-60%的学生能清楚地说出买东西时手里拿的是多少钱,应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都学过啊?肯定在平时的生活中,一部分孩子接触过钱,独立地使用过,而剩下一部分学生从没有接触过钱,单靠课堂上的认识当然远远不够,还要在生活中使用它,进而了解它。所以笔者想到上一节活动课,来模拟商店的情景,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用钱”的机会。这样的实践活动,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让孩子体会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笔者还适机地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爱护人民币和注意节约的思想教育。自认为本课的设计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了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防止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气氛是轻松的、和谐的。
一、利用生活体验,兴趣中启蒙数感
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在学生的头脑中把抽象的数学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就能有效的获得数感。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儿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性获得知识的不同方式。同样,数感可以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获得的,学生在有趣的数学获得感知、发现、分析的能力。学生一旦有兴趣对数的知识产生思维活动,那么数感就会在头脑中处于活跃状态。这样,数感意识就开始启蒙。因此,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走一走、看一看、量一量,这样就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100米、200米、300米等距离究竟有多长。在坐汽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1千米、10千米的路程是多长;到菜市场掂一掂各种蔬菜的重量,感受1千克、2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是多少等。这样的有趣活动,可以把静态的数学结论转化成动态的,具有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既让学生获得了数感的启蒙,还让学生亲近了数学实际。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在内心深处产生了积极的心理体验。
二、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中发展数感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获得思维能力需要从动作开始,没有活动的过程,思维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在开展的数学活动中,让自己的眼、口、手、脑等器官都得到了相互配合。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形成。例如:在教学“认识100以内的数”时,就设计了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课前准备好100根小火柴棒让学生动手数一数,并且看谁数得又快又准。结果有很多种数法:一根一根地数、分组数、每10根10根地数。当学生们数完后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今天的数火柴活动,你们都发现什么规律?有的学生马上说:每10根10根地数最快,并且不容易数错。此时,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进一步点拨,那么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呢?在数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给满10根的火柴找个位置,让数量满10根的火柴放在这个位置上,然后给这个位置定性为“十位”。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对数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从而增强了数感。
三、培养估算意识,估算中诱发数感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开展估算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良好的数感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感的形成过程把抽象的数据与思想符号经过大脑的比较、抽象、概括、归纳而内化成一种思维认知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例如:文具盒长约( ),操场长约( ),南京与北京间的距离约( );苹果重约4( ),一个成年人重约60( ),一头水牛重约200( )等。学生的良好数据感可以对数进行量化、加工、概括。不仅如此,良好的数感还表现在对运算过程与结果的正确性进行合理的判断,并对估算结果作出合理性的解释。例如:一养殖户养殖鸡与鸭,他一年中养鸡收入为589元,养鸭收入为340元。请估计他的年收入总共多少元?有同学说:“把养鸡的收入500与养鸭的收入300加起来为800元,把89元与28元相加就大于100元,所以,总共比900大一点;有同学说:“把593看成是600,吧328看成是350,那么共计比950少一点”。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估算方法,其结果的科学性都有合理解释。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初步获得估算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数感的形成。
四、巧用生活情境,在运用中领悟数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
学习的最佳驱动力是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所以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创设给学生多样化的愉悦的情境,让学生获得开心快乐、学习情趣、问题置疑等多样化情绪,方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投入学习
在课堂教学当中导入新课是一个主要的流程,在新课当中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的关注力得到有效的集中,在学习情境当中导入数学思维方式,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数学教学内容导入时,必须做到精确到位,突出重点,符合学生的现实情况,有效地融合现实生活的学习内容,与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特点相符合,让其认知到数学所具有的生活化的特性,感知到数学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创设出符合现实存在的生活情境,可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在圆柱的表面积的学习当中,可告知学生,如果在一个圆柱形柱子上涂满油漆,请计算需要涂满油漆的面积?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的经验,就会认知到是计算此圆柱形柱子的侧面面积.随之教师安排学生对需要多少面积的铁皮才能制作一个油桶?因为学生们在现实生活当中都知道油桶有两个底.因此,学生只需要计算出此圆柱的表面面积,即可得出需要多少面积的铁皮才能制作一个油桶?可在第一步先计算此圆柱的两个底的面积.第二步加上油桶的侧面面积.通过数学的生活化问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的同时,也懂得了怎么样来立足于现实生活去处理问题,由此促进了学生处理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从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可得出相关结论,应从双手的活动能力开始来培养少儿自身的思维能力.将思维与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完全中断,就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最佳的学习知识的渠道即是由自我去进行研究.例如,在“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当中,能创设一个生活化教学情境,在一个大纸盒当中放置12个玻璃杯,分别是数量不相同的红色杯子与绿色杯子,在纸盒不打开的情况下,如何来判断那一种颜色的玻璃杯数量多?按照学生的提议,可用触摸玻璃杯的方式来进行判断.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参与的人每一次摸出一个玻璃杯,并将玻璃杯放到纸盒里,并由另一个参与者再来摸,每个参与组摸10次.当活动完成之后,由参与组汇总数据.教师按照统计表列出的最终数据来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按照摸玻璃杯的最终结果,来进行推理判断,在纸箱盒里可能红色的玻璃杯会比绿色的玻璃杯要多,可安排学生开启纸盒来进行证,在开盒之后,学生看到了红色的玻璃杯有7个,绿色的玻璃杯有5个.此时可由教师再次进行提问学生:“如果再次在纸箱中摸玻璃杯,可能会摸到哪一种颜色的玻璃杯呢?”以此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去深入地研究此问题.通过让学生参与互动式的实际学习,能够让学生学会以参与实践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当中,由于存在着对于问题的学习、研究、处理的需求,使得学生具有求知欲,迫切地想要通过自身的实际研究来学会数学当中的统计、概率等知识点,并在研究性学习当中学会以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学习.
三、创设动画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多媒体不但能够显现出动态的影像,同时也可依据图片来制作PPT并附录部分文字的说明.按照教学目标来推进动态与静态的知识的相互结合,较好地促进学生对于新知识进行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教学过程具有活力,让学生能深入地理解知识点,以此来掌握好知识.例如,利用多媒体来学习“直线、斜线、线段”之时,开始会在投影仪的投射屏幕上出现一个闪烁的亮点,并会以亮点为基点对着左侧发出光线,让学生通过观看实景,能够立即知晓如何形成射线;并在射线形成的两端线段的端点部分以红色与黄色来显示,让学生能够知道此即为线段,沿着线段的两个相互对应的端点来进行连接,即成为一条直线;并在直线对应上、下两个方向画出线段,对学生进行提问:还能将直线无限地在上、下两个方向画出线段吗?让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来设想出直线的长度可以无限拓展,直至无法进行测量.借助于多媒体的形象性教学的方式,来有机地联系起表面上是处于静态的、单一性的事物,方便学生能够认知事物彼此存在的关联性与差异性,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当中几何的概念与原理的理解.
四、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愿望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在游戏活动当中学习与其身心的特点相符合,借助于创设与教学相关的游戏情境,将数学知识寓教于乐地融入游戏当中,使得学生可在游戏当中潜移默化地来进行学习,并以此来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坚持不懈,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非常主要的,初中的数学学习同样如此。良好的计算习惯以及优秀的计算能力,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的学科。学生的数学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又是多方面的,不过我觉得培养学生计算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计算在生活生产劳动中运用最为广泛,它与应用题数学密切相关,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条件。数学大纲中就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能“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学生一旦步入中高年级,由于计算内容的增多、难度的增加,便造成了学生计算正确率的急剧下降,这也成为了师生都为之头痛的一大问题。中、小学教师就要坚持不懈的培养计算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明算理,熟算法还要将中小学的算法融会贯通。例如:在学习“分式的除法”时,其法则与小学的分数的除法法则是一脉相连的,我们可以从小学的“分数除法”法则以及算法引入,降低计算的高度,难度,让学生感到数学“分式除法”计算竟然是小学都学过的内容。既让学生兴趣浓厚,又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使计算能力得到较快的发展。
二、抓住时机,培养推理论证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重视“概念”“意义”的教学,教师讲的细,讲得多,练得多直观性强,学生学完新课后不断反复地练习,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依赖性,实际上讲,小学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出现机械记忆,模仿学习,而初中则不然。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对知识的理解的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意义”的内涵,因为他们将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依据。就像律师做法律申辩一样,必须注重证据的收集,每一个推理都要讲理论依据的,不可凭空捏造事实。数学也是一个推理过程,每一个理论依据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就要渗透推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养成做题有依据的良好习惯。例如六年级有这样的题型:( ):24= 38=12÷( )学生在解决问题是就必须要求学生 说出解题的依据,既要会解决,更要说出解题的依据,这样就能养成有据可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的能力。
三、以旧引新,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
数学学习新旧知识联系紧密,每一节课都是以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新知识的产生是依托旧知识的,例如:分数的除法要依托分数的乘法计算,倒数的认识,而新知识也仅仅是个除法的计算法则而已。只要我们依法则进行计算再依托旧知识,解决除法就不攻自破了。而分数的除法又与分式的除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好分数的除法是学习分式的除法所必备的条件。所以,在传授新知识时,必须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有效的利用旧知识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同时也渗透了“类推”、“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的迁移能力有所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时候,对于面积的推导过程就要引导学生我们虽然不会求三角形的面积,但我们会求哪些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尝试用有些方法把我们不会算图形变成我们会算的图形面积,这样就引发学生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在类推和迁移中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丰富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力是指对空间图形的想象能力,在数学中对空间图形的想象,往往还借助于逻辑推理与运算,才能确定它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因此空间想象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甚至与运算能力都密切联系着。所以在教学中应大量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图形与相应的知识联系起来,不断增强直观体验,认识图形。 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熟悉的实物例子。如“物体分类”,主要的任务是直观辨别物体的四种形状及其名称,结合学生日常见到的球、积木块、文具盒和茶叶罐等,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观察、触摸、分类和讨论等活动,形成对一些常见的几何体的直观感受。 为了直观地辨别物体的形状,除了分类活动外,还通过由实物或模型说出它的形状,由形状说出生活中这种形状的实物的练习活动,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 同时,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个物体,使学生感受观察方位不同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不同。 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涉及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对几何图形的记忆,这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基础。
五、恰当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型人才越来越成为社会的香饽饽,因此,教育应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但是,如今仍有部分学校和教师采用传统的已经被历史淘汰的教育模式,一成不变,固步自封,最终会导致教育水平的下降。我们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但这同时并不应该否认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教师扮演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方式是有效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桥梁,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向学生展示数学的魅力。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忽视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不同
教师为了提高学习的进度,不注重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致使数学不好的学生感觉数学越来越难,失去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再布置课外作业的时候,对程度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二)教学方式落后,对新的教学理念认识不足
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改革多年,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如意的地方,数学教学方式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学理念停留在“一个讲台,一位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致使数学教学枯燥无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改革的意义
数学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学科,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熟练掌握并且灵活运用,教师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进行有效整合,寓教于乐,促进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把握好数学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不可否认,学生是需要教师指导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按部就班地告诉学生所有的知识点,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适当的给学生指导,对于一些规律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总结规律,以便加深学生对相关数学问题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让数学走进生活
知识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手机、汽车、计算机等任何一种技术或者仪器都离不开数学,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积极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深化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多媒体技术运用与传统数学教学方式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方式形式单一,对重难点的突出略显不足,运用多媒体教学恰好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的课件设计色彩丰富,将重难点问题用鲜明的色彩或者是其他突出的格式标识出来,同时还可以运用超链接等形式,插入动画视频等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利用多媒体鲜艳的色彩、精彩的视频动画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数学课堂推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毋庸置疑,这也要求教不断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一起抓住课堂这个学习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学习。
(四)注重学生提问
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以解释为:学习并且经常复习,不也很愉快吗?但是现在有学者将这句话解释为:学习并且时常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也很快乐吗?无疑,第二种解释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的提供给每个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在讲台上向学生们讲解数学公式或者数学例题。
(五)重视小组合作,互助互学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更喜欢同龄人之间的交流讨论,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进行自主合作式探究,与其他学生一起进行交流,知识分享、发现问题、证实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数学程度较好的学生帮助数学程度较差的学生,同龄人之间的讲解可能更接近学生心理,更利于接受。对一个问题,教师先不要给出答案,先让小组间进行讨论,听听每个人不同的意见,最后再定出一个最终答案。这样,就有利于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六)因材施教,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和教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教师用简洁有力的语言给学生们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景,对于难以掌握的数学难点,教师要根据学生对课堂的反应程度,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强化。营造自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问,因为学生提问既是对教师的一种促进,也是对个人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分化现象;个性辅导
众所周知,数学是每一个学生小学阶段的一门必须课程,旨在打好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对其他学科的发展起着奠基性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并非以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防止“两极分化”,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学习与发展。因此,进行该现象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一、小学数学学习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已深入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小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却出现了相对严重的态势,这实在令人费解。有人说,出现两极分化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分化在所难免。据笔者对学生的观察,认为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两极分化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受到小学生自身智力因素、心理因素和性格因素等的支配。部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厌恶的情绪,表示毫无兴趣;有的小学生则在学习自主性和意志力方面十分薄弱,这对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来说显然是不利的;有的小学生则由于在数学考试中受挫,导致自信心严重下降,对数学敬而远之……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学习分化现象,直接影响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也是造成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没有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习惯性地采用“一言堂”或“满堂灌”的方式,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进而产生分化现象。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解决好学习分化严重的问题,首先要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爱上数学。然后,应当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自主学习,树立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变被动为主动,变不积极为积极。
2.开展个性化辅导
对于学生的两极分化问题,数学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辅导,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部分基础知识差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制订辅导计划和措施,逐步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使之尽快赶上课堂教学的步伐。
总之,对于小学数学分化现象的产生,教师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加以遏制和解决,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教学上的错位和失调,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On Training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Learning Interest
LI Xia
(Shandong Shanxian Nancheng No.1 Primary School, Heze, Shandong 274300)
Abstract Interest in learning is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the behavior of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it is able to mobiliz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efficiency. Compulsory primary mathematics is a basic science, because of its strong application, practicality and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its logical, abstract and high resulting in a relatively boring students. Therefore, interest in learning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in the lower elementary mathematics became more prominent issue. The author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significance cultivate interest in learning, based on the current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o explore interest in learning problems in the culture, and thus to explore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ur areas of teaching interest in the subjec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dia and teaching objects.
Key words mathematics; interest; training; subject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本杰明?布鲁姆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也曾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论是“好之”还是“乐之”,都是在言学习中“兴趣”二字的重要性。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促使学习行为正常开展的内在驱动力,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基础学科,由于其较强的应用性、实用性而在小学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与此同时,由于其逻辑性强、抽象度高而导致学生学习相对枯燥。加之学习主体年龄较小,抽象思维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低下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有效培养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应立足于数学学习的每一环节,充分调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要素。
1 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意义
(1)从理论层面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一个人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一种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内在力量。这种作为内在因素的兴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培养的。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某一方面的学习兴趣通常表现为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愉悦享受的学习倾向。由喜欢而感兴趣,有感兴趣而乐于学,因此便形成了“乐之”而“好之”,“好之”而“知之”的良性循环。一般情况下,对于感兴趣的学科,学习主体会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中,并且愉悦地享受学习过程。并且,由于自身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此高效率地学习,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进而,学习效率的提升与学习信心的提升是同构的,信心产生满足感并促进主体深入学习的渴望,因而愿意分配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最终促进优势学科的形成。因此,学习兴趣使得快乐学习成为可能,也必将给学习带来良好的效果。
(2)从数学学科看: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某种意义上的特殊地位,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数学的学习更需要学习兴趣作先导。一方面,小学数学应用型、实用性较强。同其它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一样,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它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还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小学数学并非研究型数学,也非精英化数学,它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生活化、大众化的数学而存在。这就要求,小学数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强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基础上,通过生活化、情境化的实例启迪和熏陶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进而回归生活、解决问题,充分开发主体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以致用能力以及其它素质;另一方面,小学数学相较于其他小学学科具有逻辑性强、抽象度高的特点。由于学习的主体是小学生,受年龄影响,完整的逻辑思维并未完全形成,导致学习数学所必要的抽象思维欠缺。加之父母、老师对于学习引导的方法欠妥,导致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存在畏难心理,因而导致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因此,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而言,学习兴趣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3)从课标要求看:与此同时,《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这一标准看,主体的学习不应是被强制接受的,而应是自愿、自主、自觉的学习和消化的过程。在学习主体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高效学习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实际亦是在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将兴趣看作是学习动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并以此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及持续发展。
2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从学习行为的实施者看,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较低。这一点突出的表现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缺乏数学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同时缺少学习的恒心,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容易灰心,丧失学习的欲望。数学的学习相较于美术、体育等文体课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虽然难度并不很高,但受到年龄的限制,部分学生学习起来依旧存在问题,因而小学数学也就自然成为了全部课程中的“问题学科”。此外,课后繁重作业量,虽是教师为了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而为,但却往往使得其反。大量重复的机械性训练不但没有达到提高能力的初衷,反而使学习的主题成为了完成作业的机器,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比较反感。既不利于兴趣的提高,也不利于小学数学的学习。
(2)从学习行为的传授者看,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落后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大多数都是数学老师在“唱独角戏”:老师在讲台上讲得热血激昂,学生却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讲到重点处,老师频频发问,同学却无人能答。为了追赶进度,老师只得自问自答;师生互动中,因为惧怕答案的准确性,大部分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是完全没有跟上老师的思路等等。诸如此类的课堂现象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极度低下。这种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的“主客二分”的课堂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只注重教师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这就造成了所谓的“关注教授多,关注习得少;关注讲授多,关注探究少;老师要求多,学生自主少;课堂封闭多,民主开放少。”由于教师少能关注生活化、情境化的数学问题,忽视探究性的活动,同时教学手段单一,使得学生被动、沉默地学习,课堂氛十分沉闷。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只有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才会学习,很难实现学生自主、生动地发展。
(3)从学习活动的对象看,小学数学的学科特性造成教与学对接困难。当前小学数学缺少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建构。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讲授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初学者的思想脉络。这使得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内容跳跃的情况,这对数学思想的养成和兴趣的培育是十分不利的。同时,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应用用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但由于条件所限,多数在教学中并未得到体现。由于传统的板书式教学使得原本生活化、情景化的问题平面化,学生无法体会问题的原初内涵,因而也就无法领略小学数学的学科魅力。原本应当在探索中开拓数学视野,现在却被禁锢在教室里,丧失了应有的想象力。由于现实问题脱离现实而显得苍白乏味,更加深了学生反感数学的情绪。
(4)从行为主体的关系看,学生与老师父母的关系影响了学习兴趣的培养。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二分的。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并未完善,这种模式很容易就对数学等逻辑性强的抽象学科感到厌烦,甚至产生厌恶情绪。加之授课者追赶教学进度,基于完成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状况,导致学生对该学科乃至教师本身产生偏见,进而影响学习兴趣。此外,大量的家庭作业压抑了学生的自由思维,父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催促甚至逼迫学生完成作业,致使学习主体产生逆反心理。
3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1)在教学主体上:改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摒弃以往课堂上过度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预设,而应转向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等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培养。教师应当明确,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并非是知识的机械性的灌输。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这就要求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在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基础上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在教学的实践中转变自身观念: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积极主动、热爱学习的品质,这样教师就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了兴趣的引路人。同时,教师必须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设置悬念、影像展示、竞赛性学习、游戏环节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对于师生关系的营造,教师应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动态,将自己作为学生的朋友来友善对待,关心爱护学生,只有做到亦师亦友,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
(2)在教学形式上:鼓励探究性学习,数学学习生活化。小学数学的诸多问题在本质上即是生活中问题的延伸。因此,在学生学习中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促使课本上的问题回归现实。在教学中,教师应懂得运用身边的实物、生活的例子加以延伸,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同时让数学走向生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探究性问题,创设生活的情境。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思考、交流探究,在学生亲身参与中完成学习,保证了学习的主体性。以人教版五年级课本中“粉刷墙壁”为例,通过实际情景的创设,使数学问题贴近生活,在真实情景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原有的旧知识作为探索新知识的工具,增加了学习的乐趣。由于问题生动可感,不会因没有生活经验作指导而手足无措。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此类情境探究,需要学生亲历测量、上网查找信息,促使学生走向社会,亲自收集数据,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此外,方案设计锻炼了学生们的规划能力,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有利于创新。总之,这种解决问题模式的学习将有利于学生们今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