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09:20: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劳动教育的价值,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从学校体育工作地位和作用以及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来说明体育教师的劳动有其特有的价值,他们的劳动应该得到社会的草重。
体育教师从事的是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们的劳动价值,只有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工作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才能正确评价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
一、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有协调的发展,学校体育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责任。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或长或短都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在这阶段,学生的身心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以充沛、旺盛的精力从事文化学习,以健康的心态进行各种交往,还影响着学生今后能否很好地面对社会迎接各种挑战,适应紧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体育教育能实现这一功能,它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互助、热爱集体等优良品质,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科学实践证明,体育锻炼能增强大脑的功能,培养敏锐的反应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良好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使人变得更加聪明,有利于学习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
学校体育是促进群众体育发展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战略措施。体育分为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是民族强弱的标志,竞技体育是国力盛衰的体现,而学校体育是二者的基础。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水平和体质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体育锻炼是影响他们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青少年学生在我国人口总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学校体育本身就是普及我国群众体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学校不仅能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体质,还能了解体育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并养成“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成为终生热爱体育运动的一员。另外,系国魂于民心的竞技运动始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而竞技运动的基础也在于学校体育。许多优秀运动员都是经过学校体育打下的基础,最后才攀登上竞技运动的高峰。所以说,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竞技水平的高低。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
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是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而言的。其特点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而体育教学虽然也要传授知识,但它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进行。学生在反复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并在练习中得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成效。这样,在体育教学中就具有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高度结合和理论与亲身实践的高度结合这样两个显著特点。
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一般的教师是以脑力劳动为主,而体育教师的劳动从表面上看主要是由示范动作、保护帮助、组织训练等体力劳动所构成,但是构成这些表面形式的实质基础却是颇大的脑力消耗。知识技能的传授,技战术的演练,示范保护的完成,在教学中对不同学生各类情况的分析和处理,对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和灵活运用等等,都是分析、判断、记忆、思维、想象等大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以脑力劳动为基础,以体力劳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特殊劳动。
体育教师的劳动也具有一般劳动的三种形态。即劳动的潜在形态、流动形态和凝结形态。体育教师的劳动在这三种形态中与其他学科也有不同的特点。首先,体育教师除作为潜在形态劳动所必须的知识、技能的储备外,他们还必须不断地为维持和提高这种水平而付出新的劳动。诚然,其他教学也有这种需要。但却远不如体育教师表现得那样明显、突出和迫切。体育教师为了适应新形式下的体育教学的要求,一方面必须不断地补充新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努力保持一定的体能储备。人到一定年龄后,体力必然下降;锻炼停止一段时间,动作就呆滞,技术就生疏,平时不进行身体运动的备课,课堂上就再现不出应有的示教水平。这些因素决定了体育教师潜在形态劳动的特点。
其次,由于学生身体素质、性格和运动技能的明显差异,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考虑学生共性的同时还必须特别注意个性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个别辅导、区别对待。与其他教学相比,体育教师在这方面所花去的劳动量要大得多。另外,体育教师的劳动场所多在室外,他们除了要面对不同的学生外,还要经受风雨寒暑等恶劣环境的考验,这较之其它课任教师不能不说要辛苦许多,这是体育教师劳动过程中流动形态的表现。体育教师劳动的凝结形态(劳动成果),如前面所述,也体现着不同的价值和特征。
再从体育教师劳动范围的广度和劳动作用的深度来看,在同等条件下,体育教师的劳动比其他教师的劳动有着更多的教育效应。这是因为体育教师的劳动范围大大超过了其他学科教师的劳动范围。他们除了校内的“两课两操两活动”外,还有校外的各种体育竞赛、交流辅导等各类工作。仅就校内来看,他们的劳动范围就比一般教师大20%左右。从体育教师劳动的作用深度来看也是如此,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机智果断、乐观活泼等优良品格,以及娴熟的技巧、健壮的体魄、优美的动作都将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尤其是体育本身的竞技性、娱乐性等特点与青少年的心理需要是相适应的,这既是体育引起他们关注和追求的原因,也是体育教师劳动的作用深度所深化的原因。所有这些对学生的作用和意义都是重要的,也是体育教师劳动效应的客观反映。
三、体育教师劳动价值的评价
从上述分析,可以归纳出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表现在学生体质的增强上。这种价值在通常情况下既可观察得出,也可用定量的方法测量出来,这是一种有形的价值体现。
2、体育教师的劳动创造了大量的潜在的无形价值。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高尚思想品德和情操。这是一种以意识和能力为表现形式的.无法进行测量的无形价值。
3、体育教师的劳动影响着未来一代社会劳动力的质量。
4、体育教师的劳动促进了我国竞技水平的提高。
5、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也表现在学生智力的发展上。体育教师的劳动不仅通过学生体质的增强而间接地作用于他们智力的发展,而且也直接培养他们智力的发展。
四、结论
1、体育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而特殊的劳动。是以脑力劳动为基础,以体力劳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强度较大的劳动。
论文摘要:从学校体育工作地位和作用以及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来说明体育教师的劳动有其特有的价值,他们的劳动应该得到社会的草重。
体育教师从事的是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们的劳动价值,只有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工作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才能正确评价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
一、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有协调的发展,学校体育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责任。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或长或短都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在这阶段,学生的身心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以充沛、旺盛的精力从事文化学习,以健康的心态进行各种交往,还影响着学生今后能否很好地面对社会迎接各种挑战,适应紧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体育教育能实现这一功能,它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互助、热爱集体等优良品质,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科学实践证明,体育锻炼能增强大脑的功能,培养敏锐的反应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良好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使人变得更加聪明,有利于学习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
学校体育是促进群众体育发展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战略措施。体育分为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是民族强弱的标志,竞技体育是国力盛衰的体现,而学校体育是二者的基础。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水平和体质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体育锻炼是影响他们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青少年学生在我国人口总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学校体育本身就是普及我国群众体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学校不仅能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体质,还能了解体育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并养成“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成为终生热爱体育运动的一员。另外,系国魂于民心的竞技运动始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而竞技运动的基础也在于学校体育。许多优秀运动员都是经过学校体育打下的基础,最后才攀登上竞技运动的高峰。所以说,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竞技水平的高低。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
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是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而言的。其特点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而体育教学虽然也要传授知识,但它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进行。学生在反复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并在练习中得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成效。这样,在体育教学中就具有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高度结合和理论与亲身实践的高度结合这样两个显著特点。
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一般的教师是以脑力劳动为主,而体育教师的劳动从表面上看主要是由示范动作、保护帮助、组织训练等体力劳动所构成,但是构成这些表面形式的实质基础却是颇大的脑力消耗。知识技能的传授,技战术的演练,示范保护的完成,在教学中对不同学生各类情况的分析和处理,对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和灵活运用等等,都是分析、判断、记忆、思维、想象等大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以脑力劳动为基础,以体力劳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特殊劳动。
体育教师的劳动也具有一般劳动的三种形态。即劳动的潜在形态、流动形态和凝结形态。体育教师的劳动在这三种形态中与其他学科也有不同的特点。首先,体育教师除作为潜在形态劳动所必须的知识、技能的储备外,他们还必须不断地为维持和提高这种水平而付出新的劳动。诚然,其他教学也有这种需要。但却远不如体育教师表现得那样明显、突出和迫切。体育教师为了适应新形式下的体育教学的要求,一方面必须不断地补充新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努力保持一定的体能储备。人到一定年龄后,体力必然下降;锻炼停止一段时间,动作就呆滞,技术就生疏,平时不进行身体运动的备课,课堂上就再现不出应有的示教水平。这些因素决定了体育教师潜在形态劳动的特点。
其次,由于学生身体素质、性格和运动技能的明显差异,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考虑学生共性的同时还必须特别注意个性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个别辅导、区别对待。与其他教学相比,体育教师在这方面所花去的劳动量要大得多。另外,体育教师的劳动场所多在室外,他们除了要面对不同的学生外,还要经受风雨寒暑等恶劣环境的考验,这较之其它课任教师不能不说要辛苦许多,这是体育教师劳动过程中流动形态的表现。体育教师劳动的凝结形态(劳动成果),如前面所述,也体现着不同的价值和特征。
再从体育教师劳动范围的广度和劳动作用的深度来看,在同等条件下,体育教师的劳动比其他教师的劳动有着更多的教育效应。这是因为体育教师的劳动范围大大超过了其他学科教师的劳动范围。他们除了校内的“两课两操两活动”外,还有校外的各种体育竞赛、交流辅导等各类工作。仅就校内来看,他们的劳动范围就比一般教师大20%左右。从体育教师劳动的作用深度来看也是如此,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机智果断、乐观活泼等优良品格,以及娴熟的技巧、健壮的体魄、优美的动作都将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尤其是体育本身的竞技性、娱乐性等特点与青少年的心理需要是相适应的,这既是体育引起他们关注和追求的原因,也是体育教师劳动的作用深度所深化的原因。所有这些对学生的作用和意义都是重要的,也是体育教师劳动效应的客观反映。
三、体育教师劳动价值的评价
从上述分析,可以归纳出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表现在学生体质的增强上。这种价值在通常情况下既可观察得出,也可用定量的方法测量出来,这是一种有形的价值体现。
2、体育教师的劳动创造了大量的潜在的无形价值。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高尚思想品德和情操。这是一种以意识和能力为表现形式的.无法进行测量的无形价值。
3、体育教师的劳动影响着未来一代社会劳动力的质量。
4、体育教师的劳动促进了我国竞技水平的提高。
5、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也表现在学生智力的发展上。体育教师的劳动不仅通过学生体质的增强而间接地作用于他们智力的发展,而且也直接培养他们智力的发展。
四、结论
1、体育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而特殊的劳动。是以脑力劳动为基础,以体力劳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强度较大的劳动。
论文摘要:评价高校体育教师劳动的价值,在社会上还有不少模糊和不尽人意的认识,有些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也不知如何去评价。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只停留在口头上多,遇到竞赛时,取得成绩时讲得多些,而在平常实际工作中并没把学校体育摆在应有的位置,有的认为体育课是一门辅助课,谈不上什么深奥的科学和哲理,体育教学的劳动价值得不到正确的评价,他们的劳动也没有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就此问题进行剖析和探讨,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理解。
1 高校体育的位置和作用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地,是提高全民体质水平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是我国国民体育的基础。
体育包括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而学校体育在其中起着基础作用。从我国人口组成上看,青少年和儿童占总人口的1/3以上,每人都要经过几年或十几年的学校生涯然后走上社会,参与社会的劳动。社会劳动成员健康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强弱和盛衰。学校体育正是为他们提供了科学锻炼的知识和方法,养成锻炼的习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的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纲要”实施的对象重点就是青少年和儿童,学校体育为他们成为有丰富学识,有健壮体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体育的腾飞和发展,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我国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以及奥运会上拿金牌,并不是全靠运动员的体能,而更重要的是许许多多的体育工作者,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求实的敬业精神,为他们铺平登上冠军的道路,学校体育就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是提高我国运动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列数国内外优秀运动员,无一不是从学校体育这块基石上攀登体育高峰。
因此,可以说学校体育是培养体育运动员后备力量的主要基地,是造就优秀运动员的“摇篮”,是夺取奖牌的起点。因而,学校体育工作的成败既标志着群众体育的民族强弱,又体现出竞技体育的国家盛衰,所以学校应该把学校体育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2 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与作用
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评价体育教师劳动价值应该和他从事的事业特点和劳动的特殊性结合起来,体育教师劳动特殊性的特点在于其他课程教学主要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而体育教学通过身体练习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从表面看体育教师在运动场上教学、训练、比赛与辅导等,以体力劳动为主,但构成这些表面形式的实质是潜在的脑力消耗。如给学生讲示动作、教法选择和运用,比赛临场指导以及对学生体质研究等等,都是要经过大脑的分析、判断、记忆、想象和综合处理等,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的实效。所以体育教师的劳动既是以脑力劳动为基础,又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一种劳动方式。
体育教师的劳动也是一般劳动的形态,即:劳动的潜在形态,流动形态和凝结形态,但又蕴含着体育教师劳动的固有特点,体育教师除作为潜在形态劳动所必须的体育知识技能的储备外,还在不断学习和探讨新技术动作,适应新的教法和科学训练,为之要付出新的劳动,这方面比其他教师表现更明显,更迫切。因为体育教师受其专业和身体的限制,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体力下降,如锻炼停止动作就不准确,技术生疏,就会影响课堂的示教水平和教学质量,缩短体育教学生涯。所以体育教师不仅加强自我锻炼,而且要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这是体育教师潜在形态劳动的特殊性。
体育教师的劳动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上。要达到教学效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集体传授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这方面体育教师教学花费的时间要比其他教师多得多,而更突出的是体育教学方式在室外运动场上,要经受寒、暑、风、沙等恶劣环境的考验。而他们默默无闻,甘为人梯,坚持在教学第一线,这比室内拿粉笔教学要辛苦的多。这些都充分表现体育教师以身立教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把自己潜在形态的劳动通过流动形态劳动转化为学生的劳动成果的特点。
有人说教好体育本身就是完美的科学工程,并非一种简单的劳动,我们对学生体育锻炼不能只看到生理性的认识,而且是科学的研究。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也不能单从论文数量上看,更重要的是要看“活”的标准。如学生体育三基的掌握、体质的增强、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有的学校在评定体育教师的职称时出现不设岗,或拿体育教师的劳动与其他教师的劳动横向比较,竞用二种不同教学方式教学程序硬套在一起,认为体育既不批改作业又不做实验,又没有一定的科研成果。殊不知体育教师除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全校的早操、课外辅导、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体质研究和社会交流活动等大量工作。而这些工作许多教师往往在业余时间去完成,有的教师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起早贪黑辅导;有的为提高运动员的成绩,甚至放弃寒暑期、节假日的休息;有的顾不上家人的埋怨和孩子生病,一心扑在工作上,试问培养出象李宁、邓亚萍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的劳动成果,岂能用一般论文可以相比么?这种成果和体育教师的凝结形态劳动付出的代价又能用什么来度量呢?
体育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培养人的劳动。体育教师发挥体育的优势,充分利用运动场、篮球场这个课堂阵地,把思想品德寓体育教学之中,教师言传身教,师生同场竞技,既传授体育的技术功能,增强学生体质,又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机智、果敢,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这种实践与思想相结合的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将起到深远的教育作用。同时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是广泛平等的,教师认真而朴素的工作态度,和蔼可亲的言谈仪表,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师生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以诚相待,这不仅给学生直接提供效仿的楷模,还会激发起学生由衷地敬佩和向往心理,听从教诲,这种得天独厚的教育条件和师生之情是体育教师从事的特殊劳动效应的客观反应,是其他课教师所没有的。这也是体育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职业道德素质的充分体现。
3 体育教师劳动的评价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在整个体育事业中具有战略地位,学校体育应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理应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全社会的支持。体育教师的劳动是高尚而又特殊的,他们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起着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证券业;价值;使用价值;收入
近年来,金融业的平均工资均大幅度高于其他行业,而作为金融业一部分的证券业,其平均工资更是高于金融业中的银行业和保险业等行业。2011年全国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4.18万元,金融业则为8.11万元,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1]。在2009年及以前的《中国统计年鉴》中,证券业的平均工资被单独列出。单独计算证券业的平均工资,更能显示出其他行业平均工资与它的差距。2008年全国按细行业分职工平均工资为2.9万元,其中证券业平均工资为17.2万元,约是各行业平均工资的5.9倍[2];2009年北京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5.8万元,而证券业平均工资为26.7万元,约是各行业平均工资的4.6倍[3]。为什么证券业会拥有如此高的收入水平呢,是因为证券业创造的价值更多吗?本文基于劳动价值论,对证券业的高收入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相关文献综述
证券业是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对其是否创造价值进行直接讨论的文献不多,有关它的讨论大多散见于对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的讨论之中。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是劳动价值论要解释的重要问题,我国理论界1949年以来有关劳动价值论的五次大讨论的后三次[4](即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生产劳动”的讨论,20世纪90年代初关于“价值创造源泉”的讨论,以及新世纪以来新一轮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学习和讨论),均把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作为核心议题。
许多学者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第三产业及其中的证券业进行分析。但对于证券业是否创造价值,学者们之间仍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证券业的劳动是否属于生产性劳动。一些学者认为证券业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如吴易风认为劳动创造价值,非劳动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只创造使用价值,第三产业既包含物质生产部门又包含非物质生产部门,物质生产领域创造价值,非物质生产领域不生产物质产品,不创造价值;[5]郭小鲁则认为一切服务活动都从属于物质产品的生产,不能脱离物质产品的生产而单独形成价值生产,它们只具有交换价值,并不创造价值。[6]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证券业的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如宋先钧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无论是生产作为商品的物质产品的劳动,还是以活动形式提供服务的劳动,只要是同作为资本的货币相交换、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就是生产劳动,撇开生产劳动特定的社会形式,经过调整,生产劳动的含义就可以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均符合马克思对于生产劳动的定义,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7]
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应当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再用发展了的劳动价值论对第三产业进行分析。发展了的劳动价值论大都认为证券业创造价值。拓宽生产劳动的范围和拓宽价值的来源是近年来对劳动价值论的两类重要发展。一些学者致力于拓宽生产劳动的范围,如谷书堂认为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都创造社会财富,都形成价值;[8]李江帆认为第三产业提供的非实物劳动成果也是一种产品——服务产品,而这种产品具有非实物使用价值,只要服务产品是为交换而产生的,它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即商品,因而具有价值;[9]丁堡骏则认为非物质生产领域的部分劳动可以看成是广义的生产劳动,但拓宽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不能任意扩大到所有非物质生产领域。[10]另一些学者致力于拓宽价值的创造源泉,如钱伯海认为不仅是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生产的诸要素(劳动力、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共同创造价值,不仅是物质生产部门创造价值,非物质生产部门也创造价值,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是共同劳动。[11]
综上可以看到,对证券业是否创造价值的讨论,大都是在对第三产业进行研究时附带着进行的。但证券业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分工的结果,其劳动有一定的复杂性,笼统地说其是否创造价值并推论出其收入的源泉,恐怕很难有说服力。本文从证券业的具体劳动出发,进行具体分析,试图对证券业高收入的来源进行解释。
二、对证券业的具体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标准,证券业指对股票、债券、期货及其他有价证券的投资交易活动,包括证券市场管理、证券经纪与交易、证券投资、证券分析与咨询。[12]在我国,证券公司同时发挥投资银行的作用,其业务范围一般包括证券发行、自营证券买卖、证券买卖、证券还本付息和红利的支付、证券的代保管和签证、接受委托代收证券本息和红利、接受委托办理证券的登记和过户、证券抵押贷款、证券投资咨询等。[13]经纪业务、证券自营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是证券公司的四大主营业务。本文为讨论的方便,将依据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下面依次讨论证券业的这四类业务,依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分别进行分析。
证券市场管理指证券、期货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属于政府行政管理行为。政府的劳动不生产商品,其劳动成果也不进入商品交换,因为权力不是商品。“虽然政府的劳动非常重要、非常复杂,但也不是商品生产劳动,而是非商品生产劳动,这种劳动不是没有意义,没有贡献,而是不创造商品的价值”[14]。
证券经纪与交易中的劳动类似于商业中的劳动。商业活动是从产业资本活动中演化而来,为商品资本的流通提供便利;证券经纪也是从产业资本活动中演化而来,为企业融资也即是为货币资本的流通提供便利。商业活动赚取商业利润,证券经纪业务从证券交易中赚取佣金。我们可以依照马克思对商业活动的分析,来对证券经纪活动进行类似的分析。“因为商人作为单纯的流通当事人既不生产价值,也不生产剩余价值,所以,他雇用的执行同样职能的商业工人,也不可能直接为他创造剩余价值。”[15]证券经纪人及其雇用的员工,也同样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证券经纪活动与商业活动的区别,在于商业活动需要投入大量资本,而证券经纪活动需要投入的资本很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商业活动获得的收益是商业资本作为执行实现价值职能的资本,从总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中取得的份额;证券经纪获得的收入则是凭借从事证券经纪的资格,从资本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中分割的一部分收入。
证券投资本质上是资本所有者的投资活动,其获得的收入是资本的收益,资本是非劳动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正如程恩富所说,“纯粹的货币资本家,包括各类证券、期货、外汇市场上的单纯投资和炒作的人,在不参与生产性企业管理的情况下,当然不属于创造商品新价值的生产劳动范畴,而是资本这一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具体表现”。[16]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劳动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企图扩大劳动的外延,把同劳动对立的资本和土地纳入劳动之中,这就从根本上取消了劳动概念。取消了劳动概念,也就从根本上取消了劳动价值论。”[17]
证券分析与咨询是从证券投资中分化出来的业务,同样是不创造价值的。证券分析有利于资本流向能创造更多收益的领域,从而使资本为资本所有者带来更多的收入,但仍然是从属于资本的活动,并不创造价值。
综合对这四类业务的分析可知,证券业是不创造价值的。但是证券业不创造价值,并不意味着证券业不创造使用价值。从使用价值的生产来看,仅仅有劳动是不够的,使用价值需要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来共同创造,也就是说资本、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均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要素,均可以创造使用价值。证券业主要是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表现,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因为我们通常说的财富指的是使用价值,所以说,证券业是可以创造财富的,但不创造价值。
三、证券业高收入的来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公司规模逐渐壮大,资本家的自有资本逐渐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这时候便产生了对融资的需求。当信用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股票、股票公司、证券业便出现了。自从产生以来,证券业就发展迅速,到今天,证券业的业务遍及全球,已发展成为金融业甚至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无论从证券业的产生、发展过程,还是从其在当今社会的表现来看,证券业的功能始终是为企业融资,证券业的业务始终是资本的活动,证券业的收益也始终是资本收益的一部分。
从证券业的主营业务来说,证券投资和证券分析咨询获得的收益直接就是资本凭借资本所有权所获得的收益,证券经纪获得的收益则是凭借其可以从事证券经纪的权力所分割的资本收益。证券业的高收入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凭借其所有权将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证券业从业者或者直接占有一部分剩余价值,或者分割资本所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第二,在证券市场上,短线投资较多,证券买卖频繁,给证券公司带来大量的佣金收入。
证券业的活动属于资本的活动,如果把资本的活动细分为资本所有者的资本管理劳动和纯粹的资本活动,并把资本管理活动看作管理劳动的一部分,看作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那么证券业的部分劳动将创造价值。但即使如此,证券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不是劳动收入,而仍然是资本收益的一部分。这时候,证券业的收入就类似于企业家收入,正如资本家即使不从事监督和指挥劳动依然可以获得企业家收入一样,证券业即使不从事创造价值的那部分劳动,依然可以获得高的收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
[3]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0. 北京统计信息网.
[4][14]李铁映.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5][17]吴易风.价值理论“新见解”辨析[J].当代经济研究, 1995(4).
[6]郭小鲁.服务劳动创造价值吗?[J].江汉论坛, 2001(1).
[7]宋则行.服务部门劳动也创造价值[N].人民日报,1997-06-14.
[8]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第110-112页.
[9]李江帆.第三产业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N].人民日报,1996-05-25.
[10]丁堡骏.论拓宽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J].复印报刊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2(4).
[11]钱伯海.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之我见[J].经济学家,1994(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
[13]黄达. 金融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287页.
一、 交换劳动是必要劳动
1. 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突显了交换劳动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经济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商品的生产能力已经不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随处可见的“过剩”不仅困扰着企业也更是让宏观经济决策者头疼不已。寻找市场,创造需求,至少在目前看来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诉求。交换已不再如物质生产相对落后、产品种类数量相对匮乏的时代一样容易发生。“酒香也怕巷子深”,积压在仓库中、堆放在货架上的商品要让渡其使用价值进而实现其价值的过程,迫切需要高质量的交换劳动才能够实现。此时的交换劳动,不仅仅是完成了简单的时空对接,还必须完成品种、数量以及价格的双向契合,在尤其注重个性化的今天,显而易见这并不容易实现,需要劳动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劳动和智慧。这其中既有具体劳动也有抽象劳动,与生产性劳动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且同样是商品实现其价值的必要环节,在物质大发展的今天甚至比生产劳动更为重要。互联网对传统贸易的促进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互联网的大范围、快速传播及便捷接触等特点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进行高效的交易匹配,它能够迅速的、准确的定位某种产品的用户群体,同时能够将用户的个性化商品需求信息迅速的、准确的传递到生产者手中。可以观测到的事实证明,使用了电子商务交易手段的买卖匹配实现了井喷式的增长,足见纯粹流通环节蕴含的巨大潜力,而这种潜力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下最需要、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2. 全球化和消费者需求的提升使得交换劳动复杂化。除了生产能力的提高,贸易条件的改善也为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贸易壁垒破除、储运能力飞跃、信息全球同步等使得消费者能够在世界范围内选购商品,这就让交换劳动追求的“双向契合”更为复杂化。范围的扩大不仅是数学意义上排列组合的增加,更是消费者要求的不断攀升,这就意味着交换劳动的从业者需要付出的除了具体劳动之外更多的是智慧——如何才能更高效的识别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于生产者来说,交换劳动还肩负着信息传递者的重任,如何让生产环节更紧密的配合市场从而带来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交换劳动的质量是举足轻重的。
总而言之,交换不再是一个可以瞬间完成的简单劳动,而是商品实现其价值的必要环节。其复杂性不亚于生产劳动,需要劳动者付出大量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昔日交换本身相对简单容易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不高决定了其在经济理论中的分量亦不重,时移事易,交换劳动不仅是价值实现的必要劳动,其内涵也非常丰富且意义亦十分重大。
即使不把交换过程独立出来考察,也不认为需要有专门的劳动者来从事交换劳动,买卖的“双向契合”也是必须完成的,不过是由生产者向下游延伸或者由消费者向上游延伸。显而易见,这两种方法都将带来超额成本。交换劳动独立出来并由专人完成可以极大的提高效率,同时降低生产者的销售成本和消费者的选择成本,这不仅满足了效率的要求更是激励相容的,这为交换劳动的繁荣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直观来讲,生产者不需到处寻找合适的市场而能专注于生产,消费者不需到处寻找满意的商品甚至可以一站式购物,从而商品可以高速的流通起来,这就是交换劳动创造的价值。
二、 交换中的活劳动
把马克思的假设放宽,让交换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过程”而不是“瞬间”,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交换中包含了各种形式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等形式概莫能外。这个过程中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从本质上讲与生产过程的活劳动没有什么区别,其创造的价值既为消费者也为生产者所享用。
1. 交换劳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生产力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使得消费者的选择大大的丰富了,即使是完成了时空契合已经摆在货架上的产品也未必能够实现交换。在当前的经济社会环境下,消费者消费的已不再仅仅是产品,服务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不同零售业态的存在和层出不穷就是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有所差异的结果。一般认为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会面临六种交易成本,时间成本、运输成本、储存成本、调整成本、信息成本以及心理成本。其中,储存成本是指消费者批量购买商品时带来的家庭储存成本,调整成本指的是消费者不能在指定的时间购买到指定的商品而不得不进行调整(购买另一种商品或换一个零售点购买)而带来的成本,信息成本指消费者检索所需商品信息耗费的成本,心理成本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由于环境令人不快而产生的成本。不同的消费者的交易成本不尽相同。为了降低这些交易成本,消费者不止选择商品,更要选择服务。实际上,消费者消费的商品是产品和服务的总和。交换劳动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在于针对交易成本不同的消费者,它可以提供不同的服务。
(1)提供环境服务。即购物场所的环境,这种服务决定了消费者的购物感受,直接影响心理成本的水平。尽管这种服务很难度量和定义,但消费者却可以很明确地感受到有些零售点的服务水平很低,而另外一些相对较高。零售点的环境和服务甚至会影响消费者对于商品价值的判断和购物选择。对消费者交易成本的节约将成为零售商的成本,并加入到商品价格中去。折扣店商品之所以低价可能是因为提供了低水平的服务,而高档商店的高价与其提供高水平的购物氛围耗费了更多资源有关。
(2)提供品类服务。品类分为宽度(不同商品种类)和深度(同一个商品种类的进一步细化),品类服务可以降低消费者在零售过程中产生的多种分销的交易成本,比如时间成本、运输成本和调整成本。零售业态中强调品类宽度的是超市、百货公司和大型超级市场,而强调品类深度的则是各种专业店。在销售商品的品类既定情况下,品类服务水平越高,消费者越容易选择到满意的商品,但零售商所承担的成本越高,这些成本体现在诸如挑选适销对路的商品、如何布置卖场等方面。
(3)提供区位服务。即零售点的地理位置是否便利,实际上选址可能是零售业考虑的首要因素,它直接决定了消费者在消费活动或购买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也可能是消费者考虑购买行为时的首要因素。便利店是很好的例子,其提供的环境服务、品类服务与高档商店相去甚远,但位置便利却成为其与其他业态竞争的最大优势。
(4)提供交付服务。即按要求的时间和要求形式为消费者提供所需的商品,消费者的需求可能在一天的任何时间、一年中的任何一天,要求的形式可能是多种品类、数量和包装等。因此,交付服务可以影响消费者的时间成本、调整成本和储存成本。高水平的交付服务可以通过延长营业时间、提供信用额度、分担储存成本和降低消费者风险等方式达到,这也同样会提高零售商的经营成本。
(5)提供信息服务。消费决策需要商品的信息做依据,这些信息包括商品的价格水平、销售状况、商品属性和零售点信息等。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可以极大的降低消费者的信息获取成本、购买调整成本和商品储存成本。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足以说明消费者对信息获取便利性的需求,网络搜索商品并提供相关信息的快速是传统零售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当然,提供这一便利的代价是零售商的辛勤劳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交换劳动提供的服务极大的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降低了消费者的交易成本,且其提供的各种服务与产品不可分割,生产者制造的产品必须与交换劳动提供的服务相结合才能成为可供交换的商品,服务是交换中活劳动的载体,其价值实实在在的为消费者所享受。
2. 交换劳动为生产者提供服务。交换劳动为消费者提供各种服务从而降低交易费用,其同样可以为生产者提供多种服务以减少成本。细化分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专门从事交换劳动的商人团体不断壮大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使得消费者和生产者同时受益,使得各经济主体激励相容。
(1)交换劳动为生产者提供分销服务。生产专业化和消费多元化是经济社会中的一对矛盾,随着消费者对商品种类和数量要求的提高,生产的专业化需要不断加深,这对矛盾将愈演愈烈。商业的存在就为专业化了的生产者提供了生存的可能,商业的技术创新(如商品运输、保管等)、制度创新(多种零售业态的出现)以及在网店、渠道、设施等方面的经验不只是免去了生产者自主销售商品寻找市场的任务,还出色的提高了整个经济活动的效率。尤其是生产相对过剩带来销售困难,流通领域的分销服务成为控制市场的重要环节,谁控制了分销渠道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
(2)交换劳动为生产者提供信息服务。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实现了海量交易信息碎片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些第一手数据最直接的反映了市场需求,为生产者的决策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商业在市场上发现销售的导向并把信息传递给生产者,生产者由此不断调整自己的生产结构,保证产品适销对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只有商业能够承担满足即期市场需求、开发潜在需求甚至创造新需求的功能,而这些需求正是生产者的衣食之源。
理论的抽象要追随现实的变化。买卖的“双向契合”,不只是由于物质生产的丰富以致相对过剩而导致的种类、数量契合复杂化,由于信息传递和物质运输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而使得时、空契合也不再简单。举例来说,鲜活产品远距离运输的实现就带来了时间价值,交换活动的效率直接决定了商品的价值。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经济社会条件下,认定交换劳动创造价值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 交换劳动是智慧创新劳动。当今“互联网+”在商业领域的应用是交换劳动的典型代表,已成为创新的代名词和经济进步的首要推动力。
首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交换劳动是巨大的技术创新。信息技术不仅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从技术上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的能力。从微观生活层面来讲,利用互联网技术,我们可以寻找身边最便捷的生活设施,从吃饭、打车到资金管理都可以一键实现。从中观企业层面来看,利用互联网技术,我们可以监测每一个运营节点,从生产进度到每一件产品质量都能够实现全覆盖,使得企业的扁平化管理成为可能,极大的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效率,十几人甚至几个人的创业团队同样能够运作一个大规模企业。以阿里巴巴为例,其电商平台的年销售额近3万亿美元,而其企业规模仅为3.4万人,相比较传统国际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其年销售额同为3万亿美元却雇佣了240万员工。没有互联网这一技术手段,企业管理能力不可能实现如此大规模的提升。
其次,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交换劳动是巨大的思维创新。“互联网思维”是当今时下热议的话题,是创新的源动力。如果将信息技术作为第三次产业革命,那么从互联网思维来看,当前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就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数据技术。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数据,必然存在一定的失真、缺失,而数据时代是对大量未经加工的原始数据进行管理,令其服务于商业目的,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如实现完全的个性化定制商品,在传统产业链条下的成本和收益完全不匹配,但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则可以轻松实现。可见,“敢想”,也就是团队创业者的思维能力才是决定成功的关键因素,这是人类智慧在经济领域的极大体现,为交换劳动的能力赋予了无限可能。三、 交换劳动创造价值的意义限于时代特点,马克思对于纯流通领域的研究并没有展开。至如今,经济社会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劳动价值论在纯流通领域的空白亟待填补,这对于劳动价值论本身以及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商业经济学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解释了商业的发展,肯定了商业利润。现代商业的繁荣发展无法用一个没有内容的瞬间来描述,承认交换劳动创造价值,将交换的过程认定为一个复杂且丰满的过程,并对此进行详细的解剖研究才能展现流通过程的全貌。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一样,是商品实现价值的必要条件。在生产相对过剩的形势下,商品完成“惊险的跳跃”其难度甚至可能高于形态的从无到有,流通过程在经济循环中的作用不亚于生产过程。考虑交换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为商业“进销差价”正本清源。同样的商品在便利店、超市、百货商店等不同零售业态的售卖价格不同,这些不同的进销差价显然不可能来源于这种商品,简而言之,便利店的进销差价更多的来自于其地点、营业时间便利性,超市则更多得益于品类齐全,百货商店则依赖于优质的购物环境和服务。而电子商务实践则充分说明了流通过程的巨大潜力。由此可见,商业的利润来源于商业本身,是流通过程活劳动投入创造剩余价值的体现,而非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扣除。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超额剩余价值;科学价值库理论;科技劳动;案例分析
随着生产力发展及对两项理论的理解不断深入,劳动价值论面临着新的挑战。科技劳动属于劳动价值论的范畴,是更复杂、更高级的劳动。自动化生产条件下,科技劳动者对于价值创造所起作用日趋显著。企业在同一时间内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了比简单劳动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因此,本文将从科技劳动角度分析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企业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一、正确理解新形势下的劳动价值论
优等物化劳动及自动化生产方式的运用,促使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数量大为减少,许多企业出现了“机器工人”、“无人车间”。例如,采矿工程领域出现无人值守的工作面回采煤体工艺,这是采矿方法的革新,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回采工效提高了2到5倍以上。这些企业采用大量先进技术设备,在直接减少大量劳动耗费基础上,生产出庞大的物质财富。对于这种现象,难以用劳动价值论进行正确、合理地理解、解释,因而产生如下想法:劳动价值论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失效了,应该以“知识价值论”取而代之。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看出了这种趋势,他在考察机器大工业的未来时早就预见了科技进步给生产过程带来的变化。
在新形势下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有两个逻辑关系需要理清。首先,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不等于劳动也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在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采纳了配第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并一直坚持。他明确指出了“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因此,劳动价值论与自动化设备创造大量使用价值并不矛盾。其次,科学技术创造使用价值并不能直接创造价值。科技劳动的本质在于将物(包括自然界)的自然属性转化为使用价值,创造更多的财富。推理可以得出:科技劳动科技成果中潜在的使用价值(满足人类需求的属性)提升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人类劳动量增加生产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中劳动量)增加价值及剩余价值增多。
二、现代企业的超额剩余价值来源
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的生产及利润来源不再依靠单纯的体力劳动,而主要来自于科技创新在生产中的运用。科技、知识、信息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生产要素,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能够创造比生产工人更多的价值,这些价值都属于复杂劳动创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劳动创造价值。
1.从科技劳动分析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
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单位时间内个别企业创造的价值量高于社会劳动创造的价值量。价值量的增加必然是由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的。社会化生产背景下企业劳动力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价值创造的主体不仅包括生产工人,也包括产品技术研发人员,要重视科技人员对价值创造的作用。同理,超额剩余价值来源理应包括科技人员创造的价值。下面将运用科学价值库理论,即在继承前人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科学成果的价值不断转移,使其创造的价值只增不减,形成价值创造的不竭源泉。分析如下:
假定:W0为前人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价值,c1为进行基础性研究设施的价值,v1为基础科研研究人员自身创造的价值,m1为基础科研研究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则一定历史时期基础科学成果创造的价值W1为:
企业为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引进技术人员和先进设备,将基础科学理论中潜在的价值显现出来,经过如下两个过程,其一,从基础理论成果向技术成果转化过程。假定:c2为进行技术研究设施的价值,v2为技术人员自身创造的价值,m2为技术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则技术成果的创造价值W2为:
其二,从技术成果向生产产品的转化过程。假定:c3为工厂生产设备的价值,v3为生产工人自身创造的价值,m3为生产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则生产产品的总价值W为:
综上所述,企业生产产品的价值为W:
即:企业产品总价值是前人理论成果的价值,科研人员转移和创造的价值,企业技术人员转移和创造的价值以及生产工人转移和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因此,超额剩余价值是企业把理论成果内化到技术研究领域,再转化运用于生产领域中,使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提高,最终在社会流通领域中得以实现。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吸收的理论成果及技术成果的价格远远低于其本身凝结的价值,这两者之间价值的差额也是超额剩余价值来源的一部分。所以说,科技劳动创造的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产学研合作案例分析
我国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比较薄弱,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通常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为科技成果产出的上游阶段,主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源泉。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直接获取科研成果,集中更多精力投入到生产和市场中。高校和科研机构同企业的合作直接表现为技术成果的转化,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带来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具体的技术成果转化途径如图1所示:
沈阳鼓风机集团(以下简称沈鼓集团)是国内装备机械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以“科技兴企”作为其发展战略。一直以来,沈鼓集团坚持科技创新,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该企业每年以销售收入5%的资金投入到技术开发,建立了“两站、三院、四中心”的技术研发体系(如图2所示),并完善了技术创新体制和技术人员激励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基础理论创造的价值(W1)和技术成果创造的价值(W2)。随着企业技术向“高精尖”发展,多项核心技术具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
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发展模式,意味着企业决定研发方向,将技术成果直接成果投入生产创造的价值,这是企业超额剩余价值的主要来源。因此,对于企业来说科技劳动者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沈鼓集团通过产学研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眼于市场,及时推出高精尖产品,使其位于同行业先进企业之列。
三、企业科技劳动创造超额剩余价值的启示
从科技劳动分析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可以正确理解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实质。科技劳动是随着社会及生产发展形成的非生产性劳动,是劳动价值论时代性的体现。科技为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出巨大的经济功能。体现到现代科技企业中,科技劳动中凝结着科技人员创造的潜在价值,企业将这种潜在价值以产品生产方案、企业管理制度、投资收益决策等为中介并入企业的生产过程,使科技劳动的成果融入其他生产要素中,促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企业实现经济价值和利益最大化。以海尔公司为例,海尔集团成立初期,是一个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小企业。为了走出困境,海尔在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的基础上谋求自主创新。在生产出第一全国产化的冰箱产品之后,国内第一台分体组合式冰箱、世界第一台无氟、节能、大冷冻力三合一的抗菌冰箱等相继问世。海尔的技术研发人员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劳动价值论将人的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复杂劳动相比于简单劳动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是加倍的简单劳动。在相同时间内,科技劳动者可以提高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并加速其向产品的转化。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将会有大幅度提高。因此,科技人员的科技劳动成为创造超额剩余价值的主要环节,也是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方式。
四、结论
从哲学理论层面,通过科技劳动视角分析超额剩余价值来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理论的产生与当时历史背景有关,劳动价值论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仍然适用。科技劳动创造价值是对劳动价值论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2.在生产性企业中,劳动者是企业价值创造及利润来源的能动因素。自动化机器设备生产等物化劳动中凝结着前人理论成果、科技研发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劳动。
3.科技劳动内化在物质资料中的成果必须与内化在生产领域的成果相结合,才能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激发劳动创造价值的效能,带来丰厚的超额剩余价值。
参考文献:
[1]崔朝栋.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9(10):12-15.
[2]杨曾宪.马克思的剥削与剩余价值理论解构--“价值学视域中的劳动价值论与剥削”系列研究之五[J].社会科学论坛,2010,(15):18-33.
[3]雷石山.论马克思的科技创新动力观[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5):51-56.
[4]刘冠军.科技创新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一种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视域的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3):72-74.
[5]孟捷.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5(5):4-15.
[6]于永军,梁卫国,张百胜,等.近水平煤层矩巷道锚固参数确定及数值实验[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3(7):918-922.
[7]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翟翠霞.论科技创新及其价值特殊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549-552.
[9]刘冠军,邢润川.科学价值:“无人工厂”之利润的真正来源――一种劳动价值论角度的理解[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21(6):16-21.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做好今年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基金征缴工作是我市继续巩固“两个确保”的重要措施。根据年初确定的总体工作目标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的要求,今年我市扩面征缴工作任务在各区(县)自报指标并经过认真审核的基础上,各项指标现已确定并正式下达,希望各区(县)按照年初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的布置,结合本区(县)的实际,进一步加大扩面征缴工作力度,切实将各项指标落到实处,为实现“两个确保”做出贡献。
2000年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和加强基金征缴指标表(略)
论文关键词:迂回生产,劳动价值分配理论,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1资本与劳动的关系
资本作为生产资料,是进行产品生产的必备条件,劳动只有与生产资料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资本除了作为必备生产条件外,机器的发明,技术的进步,以及利用资本进行迂回生产,本身还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迂回生产较之于赤手空拳的生产,可以节约劳动,表现为相同的劳动量,可以有较高的劳动产出。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经济的增长,就是因为迂回生产带来的劳动效率的提高。马克思也认为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就是生产工具。也就是说资本可以有“迂回生产劳动节余”功能。当然不是所有的资本都有“迂回生产劳动节余”,有些资本仅仅是作为必备生产条件,与劳动形成互补而已。比如照相机与摄影师的劳动互补,共同提供相片。“迂回生产劳动节余”关系,与“互补”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转化的。一旦某种先进技术普遍使用后,它便没有了比较优势,因此也就不能获得额外的利润,并且固定下来成为必备生产工具。
2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对价值分配的影响
资本与劳动的“迂回生产劳动节余”关系,将价值分配关系变得复杂,因为此时资本的价值不仅仅是一个价值转移的问题,而是资本本身也做出了贡献,它有了“迂回生产劳动节余”。而资本与劳动的“互补”关系,则相对简单,只要进行价值转移就行。
3资本的“迂回生产劳动节余”反映了边际生产力分配的实质
克拉克在考察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时,假设资本量不变(一亿元),劳动力一单位一单位(一千人)的增加,从而资本的形式随之变化,当工人的人数较少时,此时工人可以配备优质资本,从而劳动产出较高,而随着工人人数的增加,工人只能配备劣质的资本,因此劳动产出降低。克拉克认为先前产量比后面产量高出的部分,不是工人劳动的结果,而是资本的贡献。其实质就是先进技术可以带来“迂回生产劳动节余”,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4按价值分配,隐含着按边际生产力分配的影子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也就是分配关系。按价值分配,实质就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不仅反映在劳动绝对数量上,而且反映在劳动的相对效率上。如果劳动效率较高,生产产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必然获得较高的价值分配或产品分配。而劳动效率的差别,除了劳动熟练程度本身的区别外,主要来自于迂回生产带来的效率差别。
在弄清楚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个简单的生产模型。假设在一个简单生产模型(既可看成部门生产,也可看成社会生产)中只有五个劳动者,每人提供1单位劳动,只生产一种产品,最初都是“赤手空拳”的生产,并且劳动效率是相同的,每单位劳动的产量为1。投入产出如表1
生产者
1
2
3
4
5
劳动投入
1
1
1
1
1
产出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