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乡镇发展存在的问题8篇

时间:2023-07-30 08:52: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乡镇发展存在的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乡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1

关健词:**镇 经济发展 问题 对策

**镇位于**县中部偏西北,是原**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坐落在海拔1940米的佛殿山上。**镇有国土面积20.97平方公里,全镇下辖一个村民委员会,一个办事处,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860人,其中农业人口1315人。长年以来,**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届镇党委、政府和全镇各族人民的努力,整个社会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各方面的建设有了新的起色,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低标准地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但是,在整个经济建设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笔者多年在**工作,在对全镇经济发展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对**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XX年,全镇经济社会稳步推进,全年实现了生产总值1152万元,比上年980万元增长18%,其中:工农总产值620.5万元,比上年的528.6万元增长17%,工业总产值165万元,比上年的140万元增1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6万元,比上年的26.3万元下降17.9%;财政支出106.9万元,比上年的93.8万元增长13.9%,边贸进出口总额1473.2万元,其中:进口1092.2万元,出口381.2万元,占全县边贸进出口总额的84.4%,粮食播种面积1310亩,比上年的1192亩增长10%,粮食总产量19万公斤,比上年的21万公斤下降12%,农村经济总收入182万元,比上年的167万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729万元,农民人均有粮183公斤,比上年的211公斤下降13%。

农业是**镇发展中的支柱产业,现有耕地面积1877亩,其中水田594亩,旱地1113亩,水浇地170亩。森林面积1.9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1%。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镇群众增收,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镇能抓住畜牧扶贫的历史机遇,以发展生猪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禽和水产养殖,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建盖和改进厩舍,实行科学饲养,加强疫病防治,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年内肉类产量达191吨,其中:猪肉146吨,牛肉23吨,羊肉7吨,禽类15吨,蛋类1吨,鱼类4吨,养殖业总产值达55万元。

非公经济健康发展,边贸进出口势头良好。

目前,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75户,其中:批发零售业145户,饮食服务业37户,服务业42户,工业(加工业)40户,汽车运输业5户,从业人员620人。营业总收入966万元,其中:批发零售业338万元,饮食服务业208万元,服务业193万元,工业(加工业)165万元,汽车运输业48万元。

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实施退耕还林1020亩,三年累计新开发茶园1270亩,全镇累计茶园面积4117亩,当年采摘面积2696亩,产量5万公斤。

篇2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没有森林就没有生态平衡。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改善生态的第一要务,因此,林业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林业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林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使林业的公益性和社会性更加突出,已成为林业的第一属性。因此,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对改善地方投资环境,带动地方社会经济有着深远的意义。

2石林县长湖镇森林资源概况

长湖镇位于石林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6km,总人口16743人,辖10个村民委员会,31个自然村,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66%,是典型的彝族集居地。玉米、小麦、薯类是农村粮食与经济的主要来源。由于工商业欠发达,烤烟是全镇的财政支柱,属典型的山区乡镇。境内贯穿昆河一级公路和九石阿旅游专线,也是相邻路西弥勒县过往省城的必经之地,闻名遐迩的石林景区之一长湖景点就在镇政府驻地。据2007年2月完成的石林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长湖镇国土总面积29962hm2,其中林业用地17502.9hm2,占国土总面积的58.42%,非林业用地12459.1hm2,占国土总面积的41.58%。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11849.6hm2,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67.7%,疏林地1265.5hm2,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7.23%,灌木林地4087.2hm2,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23.35%,未成林造林地30.5hm2,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0.17%,宜林荒山266.7hm2,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1.5%。全镇森林覆盖率49.59%,活林木蓄积528270m3,全县林木绿化率为58.13%。在分类经营中:生态公益林15709.1hm2,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89.75%,商品林1793.5hm2,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10.25%,石林风景保护区14861.7hm2,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84.9%。境内植被共有8个类型,11个群丛,主要有滇青冈林、高山栲林、铁橡栎木、锥莲栎木、云南松、冲天柏林、刺柏林、华山松。

3长湖镇林业发展现状

全镇领导干部对林业发展十分重视,大力宣传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生态环境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干部积极带头创办样板林建设,带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造林热情。据调查资料显示,长湖镇林木绿化率高达70.83%,远远高于全县45.13%,居全县第一位。长湖镇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5927hm2,省级生态公益林建设5099hm2,市级生态公益林建设2430hm2,设置专职管护人员68人。石林“申遗”的成功,为长湖镇生态加速建设注入了蓬勃的生机,为加速林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林权制度改革方面,2007年长湖镇率先启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确责、权、利,最大限度地解放林业发展生产力,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林业管理队伍方面,长湖镇打造了一支年轻的高素质基层林业队伍。现有工作人员中,大专学历1人,专科学历2人,中专学历2人,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3人,工人1人,能行使林业行政执法资格的5人,下辖农村林业辅导员10人,森林病虫害测报员2人,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巡山管护员68人,员工平均年龄40岁。

4存在的问题

4.1林业建设投资不足

长湖镇全境属山区乡镇,且为彝寨集居地,由于历史和风俗的原因,虽有山多林广的优势,但经济发展滞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思想观念陈旧。据2006年底报表统计,全镇人均收入为876元,财政收入为543万元,仅能维持正常的生计,对林业上的资金投入几乎为零。资金的缺乏从根本上制约着林业的发展。

4.2林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恶化

通过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实施,长湖镇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全镇生态状况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尤其是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水域、村镇面山改变不大。由于人地矛盾突出和经济利益的驱使,擅自开垦林地、毁林开荒和盗伐滥伐林木屡禁不止,虽然努力组织打击,但效果不佳。乱采乱挖侵占林地已难以控制,由于涉及国土、环保、水务、矿产和林业等多个部门,没有统一的管理,虽然短期内企业效益有一定的体现,但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石漠化等严重后果尚未引起各部门和政府的重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增长和自然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边治理、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先破坏、后治理”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林业工作的成效难以显现。

4.3森林资源基础差、自控能力弱,森林灾害加剧

全镇森林覆盖率49.59%,高于全县森林覆盖率39.24%的水平,但以云南松为主的针叶林占绝对优势,且纯林多,混交林少,这种森林植被结构类型抗逆性差,抵御自然灾害和自我调节、自我恢复能力弱,易导致小蠹虫、松毛虫等森林病虫害及森林火灾的频繁发生,生态系统脆弱,导致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减弱。森林火灾的防范虽然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采取了许多超常规的措施,火灾次数有了明显下降,但因长河镇属纯农业乡镇,农事野外用火频繁,森林火灾仍无法杜绝,加之气候变化和森林控灾能力的降低,随着旅游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林区、景区的旅游人员和施工外来人员日趋增多,火源管理难度加大,受害程度和灾害损失呈上升之势。

4.4缺乏科学规划,节能改造能源建设速度缓慢

从林业规划看,一是有的造林项目实施前缺乏科学的规划,造林地盲目追求集中连片,造林树种选择存在随意性,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某些项目中没有很好的运用;二是全镇总体建设规划前瞻性不足,随意性大。全镇辖10个村民委员会31个自然村16743人5026户,农业人口13884人4628户。2007年6月统计显示节能改造、沼气建设等新型节能建设为150户,仅占农业户的3.4%,且仅分布于阿着底村,其他30个自然村户的平常燃料仍取之于山中林木,据2006年12月统计每年每户所需燃料活林木5t,折合活立木蓄积5m3。

4.5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滞后

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陈旧、僵化、呆板,缺乏活力,远远滞后于时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的林业管理观念中基本上忽略了森林的生物学特性和可再生特性,缺乏动态的森林生态平衡观和科学经营理念。而且林业决策管理中“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思想仍较普遍,林业项目框上加套、套上加绳,禁锢了林业工作者和林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之林业周期长、见效慢的固有特性,难以吸引和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加入林业建设,严重阻碍了林业的快速发展。

5对策与建议

5.1加大林业投资力度

政府要多方位、多渠道筹集资金,这样才能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题,着力于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除了政府投资以外,要努力吸引社会资金,推动长湖镇林业建设的步伐。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的筹集资金,长湖镇要丰富林业资金构成,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①生态建设与保护资金,用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支出;②林业支撑与保障类资金,主要用于林木种苗、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林业科技及信息化建设;③林业产业发展类资金,主要支持林下经济发展、各类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及花卉产业投资;④林业民生工程类资金,主要用于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及林业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

5.2健全法制、加强执法力度

把林业建设和发展纳入正确的法制轨道上来。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各项法制逐步建立和健全,森林防火、资源林政管理、森林病虫害和林下动植物保护等基本形成有效的工作管理体系。并加强执法力度,依法保护森林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人们造林、护林积极性和主动性。

5.3建立病虫害监测预报和联防公约制度

森林病虫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促进森林健康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是当代林业发展的时代重任,也是林业又快又好发展的长远之策。目前,森林危害最突出的虫害是松毛虫和小蠹虫。松毛虫每年发生一代,多年来一直采用化学药物防治,虽防治效果显著,但同时毒杀了大量的天敌,存活下来的松毛虫也产生抗药性,来年在一些地块大量繁殖,危害加重,增加了防治难度和成本。所以应建立预报监测,齐抓共管的联防机制,应用生物、林业、物理、化学综合防治的措施和方法,保护天敌,提高森林抗自然灾害能力。近年来采用药物熏蒸,钻孔注射药物法,剥皮包药法等,效果明显但成本太高,经济不堪重负。应研究掌握小蠹虫的生活史及其活动和发害规律,在小蠹虫梢转杆,杆转梢时期进行药物喷洒,在产卵时期进行蠹害枯死木清理,枝和杆集中堆放药物熏蒸或焚烧。

5.4科学规划,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力度

生物多样性是未来林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既是未来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超前研究又是迫切的现实需要。然而保护区域均在欠经济发达的山区农村,更多山区村民的生计还在依赖于山林,财政连年吃紧,没有财力保护,为此要以石林世界自然遗产为契机,抓住治理长湖、核心区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和国家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实施必须加紧对保护区和公益林区范围的宣传和建立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机制,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长湖镇应依托新农村建设,加紧制定农村能源建设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快农村能源建设速度,大幅度缩减农村薪材的需要量。严格控制民用限额采伐量,加大林政执法力度,降低林木无谓损耗。

5.5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长湖镇在石林风景保护区生态公益林面积占绝大部分、商品林较少的情况下,对保护区和公益林区要充分利用林下资源丰富的特点,集中连片以短期招租或承包的方式,在不破坏森林植被的前提下进行林下资源松香、野生菌类、松子、兰草等多种经营利用。对商品林区积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放手搞活林地经营权,进行农林蓄复合模式经营,大力培育出一批有规模上档次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的林产品,带动山区经济发展,减轻财政压力,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6结语

篇3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文化建设

乡镇文化站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党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哨所,也是搞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具有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推广技术、收集民情和开展文体活动等多种作用。所以,乡镇文化站应因地制宜,有效地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是广大乡镇干部责无旁贷的职责。因此,乡镇综合文化站必须紧紧围绕当前党的中心工作,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白碌乡农村文化概况

白碌乡政府成立于1958年6月,先后经过白碌(1961年10月)、白碌公社革命委员会(1968年3月)机构变革,1983年7月正式更名为白碌乡人民政府。2014年末辖录丰、铧尖、拽碾、中山、复兴、前进、田家岔等7个村民委员会,46个村民小组,2014年末有乡文化站1处,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7处,农家书屋7个,藏书20余万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达24人,同年8月份开始建设村级文化体育广场,于2015年5月份建成复兴村体育广场,占地面积900平方米,有篮球场,文化墙和各种健身器材等设施设备。全乡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覆盖率逾99%。

二、近年乡镇文化发展的趋势

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具有脆弱性、区域特色的显著性、快速成长性、发展阶段递进性、产业结构的相对稳定及演进性等特质。但是城乡一体化为农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一体化、农民收入增加、政府投资加大及农民意识提高都是近年来乡镇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我国二元社会结构非常严重,发展很不平衡,文化、教育等资源的分配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加快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这些措施的落实将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创造新的机遇、搭建新的平台,在资金、人才、基础设施、信息共享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促进农村文化产业走向繁荣。

三、白碌乡文化站在农村文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一)重大文化工程的顺利实施使为农民服务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有了较大增加

实施了重点文化工程,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手段。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

(二)农民自办文化及政府组织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在各村,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许多地方农民村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农村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近几年,中国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篇4

1古城乡玉米生产现状

玉米是古城乡栽培面积较大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海拔900~1 900 m的地区均有分布,是该乡山区、半山区人民的主要食粮;是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的重要原料。在养猪业中,除少数部分以小麦、豌豆、蚕豆作精料外,绝大部分是以玉米为精料来发展养殖业的;在加工业中,玉米是酿酒业的主要原料,通过产品的转化加工使玉米的产品产值产生了较大增值,为地方财政增加了税收,因此玉米生产在该乡农村及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城乡玉米常年播种面积1 000 hm2,面积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1.8%;产量占粮食全年总量的46.5%;以目前的实际生产水平来看,玉米平均产量仅2 775 kg/hm2(以村为单位,平均产量最低1 207.5 kg/hm2,最高3 520.5 kg/hm2),平均产量与土地实际生产能力相差甚远,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该乡粮食生产及养殖业的发展,从而减缓了农业内部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民增收速度缓慢,影响了全乡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2古城乡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

2.1劳动者素质差,新技术应用程度低

由于受自然及历史因素的影响,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低,整个农业劳动力组织素质差。一是劳动者生产观念落后,无法摆脱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的束缚,导致生产方式落后;二是素质差导致科技意识不强,影响科技措施的推广。如玉米地膜栽培面积仅占27%,杂交玉米种植面积占35.7%,不但面积所占比例小,而且推广应用的技术到位率很低。劳动者是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载体,劳动者的素质与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劳动者素质差,严重地制约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科技的增产潜能得不到正常的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大部分农村尚未真正表现出来,导致生产水平仍然处在较低阶段。

2.2农业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古城乡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可以说绝大部分旱地是靠天产出,风调雨顺年份可收获较好的产量,异常气候年份则易造成大幅度减产。由于全乡大部分旱地分布海拔高,坡度陡,水浇地所占比例小,水土流失严重,使土层变浅,土壤墒情差,保肥、保水性差,土地生产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迂风和干旱等自然灾害易造成玉米减产[1]。

2.3品种退化,抗逆性差

品种在粮食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古城乡玉米生产的实际情况看,玉米品种存在着严重退化的现象,当地老品种退化现象尤为突出。随着种植年代的增加,不注意选留种,导致玉米植株高度偏高(一般在3.5 m左右),果穗变小,秃顶率增加;玉米大小斑病、丝黑穗病等病害发生严重,根据对当前推广面积较大的群改种墨白一号的调查表现,植株总体偏高,平均为3.2 m,比杂交玉米会单4号平均高出1.3 m。植株过高,抗倒伏能力弱,迂风造成大面积倒伏,导致减产,严重地制约全乡玉米生产的发展。

2.4土地经营不当,土壤肥力严重下降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农村生产体制的不断改革完善,土地生产经营形式实现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管理形式,由于农民意识差,只注重土地的自然肥力,而忽视了土地的培肥。用养分离,只用不养,土壤养分含量严重下降,且各种养分比例失调。在土地耕种过程中,因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旱地远离居住地,有机畜肥难以运送到旱地施用,形成了单一施用化肥的习惯。加之群众对作物秸秆还田的作用缺乏了解,作物收获后的秸秆大部分是集中烧毁,造成有机养分丧失,使土壤养分含量比例失去平衡,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易板结,宜耕性差,理化性状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由此可见,因土地经营不当,不注重土地的增肥,导致了土壤肥力较大幅度的变化,养分含量严重下降,给玉米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5种植管理粗放,单位面积产出量低

农作物种植管理水平除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受劳动者素质直接影响,由于劳动者素质低,科学种田的意识差,形成了数年来大面积种植、低水平管理的种植管理方式,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强度大,首先从种植方式开始,虽杜绝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种植方式[2-5],但仍然有较大部分面积还采用撒播和随犁沟种植,规格化种植所占比例小,单位面积内有效株数不足,一般在3.15万~3.75万株/hm2,老品种仅为2.25万株/hm2左右。尤其是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玉米育苗定向移栽、地膜覆盖栽培等所占比例小,据2011年统计资料,全乡玉米育苗定向移栽面积40 hm2,占玉米播种面积的3.6%,地膜覆盖栽培面积为252.73 hm2,占玉米播种面积的24.7%。其次是中耕及施肥管理水平低,突出表现在大部分农户受经济条件影响,施肥水平低,平均施化学氮肥225 kg/hm2,有的甚至是无肥料可施,仍种“卫生地”;除施肥水平低,还存在施肥方法不当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农户的施肥方法是先中耕,后施肥,肥料在土表,经阳光照射和雨水冲淋,导致肥料挥发、流失、损失严重。此外,病虫害防治意识差,对目前玉米上出现的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玉米螟等病虫害的危害未引起重视,绝大部分玉米种植面积基本不进行病虫害的防治,给玉米的正常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

3促进玉米生产发展的对策

3.1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施国家西部开发战略、实现科教兴农、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作,只有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从整体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农民的科技意识才能加强,科技兴农战略才能在广大农村实施。在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形式上可采用多种形式。一是结合“绿色证书”、“阳光工程”和乡(镇)村级成人技校,组织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劳动者进行农业基础知识的初级教育,培训一批实用型的农科员和科技户,通过科技示范户带动广大农民学科学的积极性。二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阶段进行实用技术的宣传培训,可采用田间实地讲解培训,还可利用图片资料、宣传专栏和电影、录像等进行宣传,不论是采用任何形式的培训,其目的是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增加科技推广技术的到位率,使其不但掌握全面的科技推广技能,还了解市场学和营销学,全面提高粮食产品的产量和产值。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作物有一个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是粮食作物获得高产的关键。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依托国家以工代赈项目和巩固退耕还林(草)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对25°以上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草),整治水土流失,扭转生态环境恶化势头的同时;对25°以下的耕地实施坡改梯,把坡耕地变为水平台地,提高其保肥、保水能力,减少土、肥、水流失。在实施坡改梯的同时,加强沟渠配套建设,山区重点抓好“五小”水利设施建设,逐渐使梯地变为水浇地,提高水利化程度,把大部分旱地改造成旱涝保收的高稳产农田地,实现人均建设667 m2以上高稳产农田地的目标。

3.3扩大新品种推广,基本实现良种化

扩大新品种推广,提高良种的覆盖率是提高玉米生产的重要措施[6]。从近几年所推广的杂交组合来看,思单3号、会单4号、雅玉889、正大615、迪卡2号、罗单5号等品种适应性好、产量高,群众反映较好。只有从当地气候条件出发,引入适应性强、产量高的杂交组合,大力宣传发动,并辅之以必要的推广措施(如采取责任状管理,加强行政参与及种价补贴等),使杂交玉米覆盖率从目前的48.9%逐步提高到80%以上,基本实现良种化,用良种替代种性退化的老品种,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从而促进玉米生产的发展。

3.4合理施肥,用地与养地结合

针对古城乡旱地土壤所具有的酸、瘦、干、薄、速效养分低的特点,利用农业电脑专家系统,根据土壤养分含量比例及作物生长发育需要进行合理的配方施肥,力求做到施肥数量、种类搭配和施肥方法趋于合理,减少养分损失,充分发挥养分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使土壤养分能协调平衡供给作物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种植绿肥及提倡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

3.5推广先进栽培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生产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增产作用日益突出,要使单位面积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只有采取生物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配套措施,在力争实现良种化的同时,良种与良法相结合,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育苗定向移栽、作物基因诱导剂的应用等措施;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80%以上甚至更多的面积实现格式化种植,海拔1 500 m以上的旱地玉米基本实现地膜栽培,保证有效植株达5.25万株/hm2以上,不断引进国内、国外的高产栽培技术,改变落后的栽培管理方式,提高科技含量,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4结语

总之,随着全乡人口的增加,可耕种面积的不断减少,要保证人民生活的物质需要,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增加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单位产出量,使粮食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才能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使农业生产结构得到优化调整,促进全乡粮食及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5参考文献

[1] 王清礼.玉米灌浆速度与气象条件的初步分析[J].华北农学报,1981(3):71-74.

[2] 王宜伦,李祥剑,张许,等. 豫东平原夏玉米平衡施钾效应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0(4):39-42.

[3] 江东岭,杜雄,张宁,等.种植密度对夏玉米群体库源关系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9(3):201-207.

[4] 刘京宝,唐保军,赵霞,等.玉米新品种郑单528适宜密度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0(12):20-21,25 .

篇5

【关键词】汽轮机;故障诊断;问题;发展;方向

【分类号】:TE969

汽轮发电机组是电力生产的重要设备,由于其设备结构的复杂性和运行环境的特殊性,汽轮发电机组的故障率不低,而且故障危害性也很大。因此,汽轮发电机组的故障诊断一直是故障诊断技术的重要课题。本文仅谈谈我国汽轮机故障诊断的概况、问题与发展方向。

一、我国故障诊断技术的概况

1.发展阶段。我国在汽轮机故障诊断技术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这个阶段内主要是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对一些故障机理和诊断方法展开研究;第二阶段是从80年代初期到现在,在这一阶段,全方位开展了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研究,引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大大推动了诊断系统的研制和实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983年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维修分会在南京召开了首次设备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研讨会,标志着我国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后又成立了一些行业协会和学术团体,其中和汽轮机故障诊断有关的主要有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设备诊断技术委员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维修分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故障诊断学会及其旋转机械专业学组等。这期间,国际国内学术交流频繁,对于基础理论和故障机理的研究十分活跃,并研制出了我国自己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装置。八五期间又进行了大容量火电机组监测诊断系统的研究,各种先进技术得到应用,研究步伐加快,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2.技术特点。(1)信号采集与信号分析。传感器技术。由于汽轮机工作环境恶劣,所以在汽轮机故障诊断系统中,对传感器性能要求就更高。目前对传感器的研究0主要是提高传感器性能和可靠性、开发新型传感器,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力量在研究如何诊断传感器故障以减少误诊率和漏诊率,并且利用信息融合进行诊断;(2)信号分析与处理。最有代表性的是振动信号的分析处理。目前,汽轮机故障诊断系统中的振动信号处理大多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FFT),FFT的思想在于将一般时域信号表示为具有不同频率的谐波函数的线性叠加,它认为信号是平稳的,所以分析出的频率具有统计不变性。FFT对很多平稳信号的情况具有适用性,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实际中的很多信号是非线性、非平稳的,所以为了提高分辨精度,新的信号分析与处理方法成为许多机构的研究课题。

3.故障机理与诊断方法。(1)故障机理。故障机理是故障的内在本质和产生原因。故障机理的研究,是故障诊断中的一个非常基础而又必不可少的工作。目前对汽轮机故障机理的研究主要从故障规律、故障征兆和故障模型等方面进行;(2)诊断方法。在汽轮机故障诊断中用到的诊断策略主要有对比诊断、逻辑诊断、统计诊断、模式识别、模糊诊断、人工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等。而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后面几种,其中人工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的应用研究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3)系统设计和系统研究。完整的汽轮机故障诊断系统应包括数据采集、信号处理与分析、诊断和决策几个部分,它是故障诊断技术的集中体现。我国早在80年代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到目前已经研制开发出了几十种系统。

二、汽轮机故障诊断中存在的问题

1.检测手段。汽轮机故障诊断技术中的许多数学方法,甚至专家系统中的一些推理算法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征兆的获取成为了一个瓶颈。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检测手段不能满足诊断的需要,如运行中转子表面温度检测、叶片动应力检测、调节系统卡涩检测、内缸螺栓断裂检测等,都缺乏有效的手段。

2.材料性能。在寿命诊断中,对材料性能的了解非常重要,因为大多数寿命评价都是以材料的性能数据为基础的。但目前对于材料的性能,特别是对于汽轮机材料在复杂工作条件下的性能变化还缺乏了解。

3.复杂故障的机理。对故障机理的了解是准确诊断故障的前提。目前,对汽轮机的复杂故障,有些很难从理论上给出解释,对其机理的了解并不清楚。比如在非稳定热态下轴系的弯扭复合振动问题等,这将是阻碍汽轮机故障诊断技术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4.人工智能应用。专家系统作为人工智能在汽轮机故障诊断中的主要应用已经获得了成功,但仍有一些关键的人工智能应用问题需要解决,主要有知识的表达与获取、智能辨识、信息融合等。

5.诊断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我国汽轮机诊断技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研究开发机制和观念问题、诊断技术与生产管理的结合问题。机制和观念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机构分散,不能形成规模化效应;重复性研究过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技术研究转化为应用产品的少;系统研究连贯性差,因而系统升级困难。

三、我国汽轮机故障诊断的发展方向

很多学者和研究人员针对上述问题对汽轮机故障诊断技术发展的影响正在进行相应的研究工作。总的发展方向为:

1.研发全方位的检测技术。针对汽轮机及其系统各类故障的各种新检测技术将是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会出现许多重要成果。

2.加强故障机理的研究。任何时候,故障机理的深入研究都将推动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故障机理的研究将集中在对渐发故障定量表征的研究上,研究判断整个系统故障状态的指标体系及其判断阈值将是另一个重要方向。

3.注重知识表达和系统学习。知识的表达、获取和学习一直是诊断系统研究的热点,但并未取得重大突破,它仍将是继续研究的热点。

4.提高综合诊断的质量。汽轮机故障诊断,将从以振动诊断为主向考虑热影响诊断、性能诊断、逻辑顺序诊断、油液诊断、温度诊断等的综合诊断发展,更符合汽轮机的特点和实际。

5.突出诊断与仿真技术的结合。诊断与仿真技术的结合将主要表现在通过故障仿真辨识汽轮机故障、通过系统仿真为诊断专家系统提供知识规则和学习样本、通过逻辑仿真对系统中部件故障进行诊断。

篇6

关键词 春油菜;生产;问题;对策;云南香格里拉;建塘镇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061-01

根据香格里拉县建塘镇春油菜栽培历史及演变过程,从栽培、生产、管理、加工等方面考虑,高原地区气候冷凉,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病虫害发生轻,菜籽出油率高,适宜春油菜大力推广应用。近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高原春油菜生产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生产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直接影响着春油菜产量及品质。

1 建塘镇基本情况

建塘镇地处州县府所在地,海拔3 270~3 300 m,面积1 463.66 km2。全镇下辖5个社区、5个村委会、86个村民小组,总耕地面积为2 249.9 hm2,土壤肥力中等。全镇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和其他副业为辅。农业以种植青稞、马铃薯、春油菜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农业产业结构得到逐步调整,油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品种逐年更新,到2012年春油菜生产已进入全新的面貌,但其发展过程曲折缓慢。

建塘镇由于地理环境特殊,受海拔高、气温低、霜冻期长、冻害大等因素的影响,一年只能种1季作物[1]。但同时因夏季光照时间长,有效积温充足,对油菜的生长、干物质的积累有促进作用。因此,适宜种植春油菜,品种主要为甘蓝型。

2 建塘镇春油菜发展概况

建塘镇农业生产受生活习惯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所限制,早期几乎没有种植油菜,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逐步零星试种油菜,但每年种植面积不到3.33 hm2,其原因是品种品质不良,出油率低,油质差,产量不高,得不到农民的重视。1995年2月27日,云南省委、常委专题研究迪庆农业工作时强调指出:“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是迪庆高原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这次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为迪庆高原地区春油菜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州、县、乡镇各级农业部门对高原春油菜生产高度重视,从生产计划、品种引进、资金投入、措施落实等方面作了重要部署,并实行科技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建塘镇春油菜生产的快速发展。春油菜种植面积由小到大,到2012年全镇春油菜种植面积已达到600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6.7%,种植品种由最初的曲水大粒、40黄、青油14号到现在的“双低”优质油菜,品种以云油系列和花油系列早中熟为主,这些品种油脂中的芥酸含量低和硫代葡萄糖苷含量低,出油率高达42%~45%,油质好,是最佳的食用油,饼枯是很好的牲畜精饲料。

建塘镇油菜从1995年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种植面积达166.7 hm2,平均单产1612.5 kg/hm2,品种以曲水大粒、40黄为主,其次是青油14号。1996年面积增至266.7 hm2,平均单产1 762.5 kg/hm2,种植品种以青油14号为主,比1995年增产150.0 kg/hm2,增产率为9.3%,同年县农业局在民建委、云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支持和帮助下,试种了“双低”云油21号取得了成功。1997年在建塘镇进行了小面积试种,也取得了成功。1997年全镇春油菜面积195.0 hm2,2000年春油菜种植进行了大面积推广,达289.6 hm2,其中云油21号46.7 hm2,占油菜面积的16.1%,并在吉迪村申康社举办了3.33 hm2连片试验示范,平均单产达1 837.5 kg/hm2,比大田平均产量(1 725.0 kg/hm2)增产112.5 kg/hm2,增产率为6.5%。在吉迪村余尼社举办了3.33 hm2连片高产栽培示范田,通过精心管理,实打实收后平均产量达2 119.5 kg/hm2,比申康社示范田(1 837.5 kg/hm2)增产282.0 kg/hm2,增产率为15.3%,比全镇平均产量(1 434 kg/hm2)增产685.5 kg/hm2,增产率为47.8%,并且示范田种子纯度高,籽粒大饱满度高,经农业局种子站收购留用为次年高原坝区推广种子,为“双低”春油菜的推广奠定了基础。从2000年开始,春油菜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2012年,春油菜种植面积606.7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37%,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平均单产达1 800 kg/hm2。

3 建塘镇春油菜生产存在的问题

(1)品种混杂。当前油菜生产中,个别农户还将品质差、引种地不明确的品种进行插花栽培,使有些地块油菜成熟度不一致,从而影响春油菜油质、产量。

(2)耕作条件差。油菜是直根系作物,主根进入土壤中较深,支、细量较大,为利于根系的生长,要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耕作层较深厚,团粒结构好,以中性、弱酸的土壤最佳。但目前受生产习惯的影响,油菜生产管理粗放,栽植条件较差,不利于油菜产量、出油率的提高。

(3)种植、加工水平低。为增加油菜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油菜应采用打塘点播30.0万~37.5万株/hm2。但由于农民知识水平有限,机械化程度低,油菜种植常采用撒播,使油菜用种量超过45 kg/hm2,而田间油菜苗分布不均匀,部分地方常出现疙瘩苗,另一些地方造成缺苗,加上中耕间苗工作不仔细,导致油菜侧枝发量少[2]。油菜的加工工艺、技术对油菜的出油量、油质影响明显,为提高油菜的经济效益,满足人们对其油脂的要求,应提高加工水平,但当前农村油菜籽的压榨主要是小油坊压榨为主,加工规模较小,设备陈旧,严重影响了油菜的加工生产。因此,为加速开发双低油菜种植规模和农民收入,要有一套适宜大众的栽培,管理和加工技术。

(4)产量低。随着建塘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春油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但由于受传统散播种植习惯的影响,油菜的种植密度较大,达到20.1万株/hm2,且主要是分散种植,造成产量较低,仅为1 350~1 530 kg/hm2,分别比示范样板、规范化种植减产600、378 kg/hm2。

4 建塘镇春油菜生产对策

(1)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要求农民对新品种进行了解、认识和接受,因此要加强农民的培训。一是对品种小范围试验示范进行观摩;二是对观摩的品种特性进行介绍;三是培训栽培管理技术,包括栽培方式方法、土壤选择、施肥技术、收割条件等[3-4]。

(2)建立示范基地。为了进行品种示范,帮助农民了解示范品种的特点、掌握其栽培技术要点,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设置示范基地,通过亲眼见的方式,打消农民对新品种种植的顾虑,同时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和科技意识,从而推动春油菜的种植,并向高产优质方向发展。

(3)进行规模化栽培。油菜生产市场区位、价格优势明显,如对春油菜进行区域划分布局,如北郊、北门、诺西、解放、尼史等地,饲养牲畜数量少,粮食产量较高,可以规模化栽培油菜,不仅利于管理,而且促进户与户、村与村之间的交流学习,使建塘镇春油菜形成产业链,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5]。

(4)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种子、栽培、施肥、管理等都有技术保障;收购、加工有龙头企业做保障,有合约在先,不论种植规模和市场变数多大,农民的收入都有保障。2012年,建塘镇与新龙农产品公司签订了近333.3 hm2春油菜收购合同,为农产品进入市场保驾护航。

5 参考文献

[1] 王钱荣,刘细平.全州县油菜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J].广西农业科学,2010(3):294-296.

[2] 李娜,杨涛.我国油菜籽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J].农业展望,2009(2):19-21.

[3] 涂玉琴,戴兴临,汤洁,等.江西油菜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0(2):11-15,18.

篇7

关键词:乡镇 财务财政 管理工作 问题 对策

毋庸置疑,乡镇财政是乡镇政府管理中的主要财政机构,其作用十分明显,对推动乡镇各项工作的发展具有推动性。从整体角度分析,我国乡镇财政预算工作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并且构建了完善的规章制度,然而却因为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在资产管理、资金核算、白条抵库等方面仍旧存在问题,如此一来则严重制约了发展,笔者于下文中探究xx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现状,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现阶段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白条抵库与大额付现现象

虽然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大多数乡镇现金管理工作比较规范,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仍旧有诸多乡镇在现金管理上存在问题,且出现不同程度的违规现象。其中在诸多乡镇的发展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便是政府日常工作中使用白条抵库或者大额付现现象,这样一来则会导致在短时期内未取得正式票据入账,从而形成大额付现现象,甚至在超过一年之后未取得的正式票据要与白条直接挂账。

(二)未按照相关规定接收原始凭证

当前大多数乡镇还普遍存在的问题便是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接收原始凭证,其中主要分为几个方面:第一是大多数工程支出收款人与出票人等不相符合,甚至还会缺少诸多审核与验收的环节;第二是在填制支款单的时候并不完整,经常会出现无人签字的现象;第三是在进行对外借款的时候并没有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合同或者协议。第四是诸多企事业单位在补贴方面缺乏依据;第五是发票问题,假发票列支现象严重;第六是原始单据不清晰,不准确,无法保证经济业务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其中占据比例最多的便是办公费用的支出,其中据标着调查与分析,这部分费用主要来自墨盒、打印纸、档案盒等。

(三)缺乏专项资金账户设置

乡镇财政财务专项资金违规使用主要表现在四点:其一是没有按时将专项资金拨付给相关部门;其二是将专项资金的使用用途改变;其三是没有相关的依据列支;其四是没有将其资金积极纳入到其它核算体系之中,甚至还会导致资金出现混合使用,这四种情况下会导致资金发生影响与制约。

(四)缺乏规范的账套设置与账户开户管理

因为每一个地区乡镇情况不同,所以银行开户情况也不相同,通常情况下都是开设预算外专户一个,零余额账户一个、国库集中支付账户一个,过渡户一个、历史遗留基金会账户、农业税账户。然而从当前笔者的调查分析中可以了解到,专项资金并没有单独开户,并且各项资金混合使用。除此之外,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有非常多的乡镇所使用的财务软件不同,甚至还会出现多个软件共同使用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会导致资金账套出现问题,甚至还会导致货币资金在账套中会出现负数现象。

二、乡镇资金财政财务管理的方法与对策

第一,专项资金需要得到协调配合,要保证形成完整的资金规范体系。大多数专项资金都来自县级以上的部门,并且这部分部门还是主管部门,会出现独立核算的局面。另外,不管专项资金是由财政部门下达还是由相关主管部门调拨,均需要伴随着相应的文件,实现对专项资金的集中管理以及集中支付。第二,在清理往来资产的时候需要按照挂账资金的性质,我国财政部门现已经下发了相关的资金清理文件,且在经过当地政府的批准后下发到各个乡镇地区。其中对于白条支现挂暂付款的现象,则需要对借款人的信息进行查找,保证手续列支的准确性。对于支出资金挂账的,同样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按照资金的属性进行列支;还需要针对用于专门用途的款项要对专项资金进行单独核算。同一笔资金存在两种情况,分别是挂暂存或者挂暂付的,则需要对冲调平。第三,在新时期乡镇政府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在2014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中表明资金管理问题,乡镇政府需要将其作为发展契机,并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有效的内控体系育制度,这样能够为资金提供依据,并且还可以避免犯罪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流程梳理将各个业务部门的经济业务事项以及相关的财政部门资金进行关联,从多个方面出发与分析,包括法律制度,以此用来牵制降低风险,保证资金管理能够做到有章可循,保证资金具备安全性,长此久往可以杜绝贪污犯罪现象的发生。第四,需要做好财产物资验收以及各项监督、稽查工作,保证实现对货币资金以及实物资产流入的管理。一般情况下,货币资金的流出往往会伴随着实物资产的流入,要想进一步解决这种情况,则需要做好稽核以及验收工作,各个乡镇需要按照工程验收、设备验收等内容成立专门的验收小组,并且还要选择责任心比较好的人员作为组长,或者选择素质以及专业能力比较高的专家进行验收,这样便可以实现对资金流出的有效追踪。第五,需要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上积极制定项目资金台账,从根本上杜绝隐形债务或者冒领资金现象的发生。众所周知,在乡镇中隐形债务所涉及的金额比较大,且年度比较久,这部分资金并没有制定台账,这样一来则无法将项目的总体情况进行反映。而在此发展趋势下积极构建台账,不仅可以将项目内容加以反映,并且还可以对审批的时间、筹资的渠道等加以分析,不仅可以避免隐形资产的出现,并且还会从根本上避免各类突发现象所引发的资金纠纷以及冒领资金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马超.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N].安徽农学通报,2013,12:11+35

[2]李崇峰.浅析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庆阳市为例[J].财会研究,2011,04:47-48+56

[3]龚瑞祥.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当代经济,2011,04:22-23

篇8

众所周知,乡镇是最为基层的政权组织,在其发展中乡镇财政发展成为了物质基础以及体制保障,且成为了推进乡镇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因素。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象征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好与坏从根本上决定了当地的发展,在新形势下,需要积极做好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乡镇;财务财政;管理工作;问题;对策

毋庸置疑,乡镇财政是乡镇政府管理中的主要财政机构,其作用十分明显,对推动乡镇各项工作的发展具有推动性。从整体角度分析,我国乡镇财政预算工作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并且构建了完善的规章制度,然而却因为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在资产管理、资金核算、白条抵库等方面仍旧存在问题,如此一来则严重制约了发展,笔者于下文中探究xx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现状,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现阶段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白条抵库与大额付现现象

虽然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大多数乡镇现金管理工作比较规范,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仍旧有诸多乡镇在现金管理上存在问题,且出现不同程度的违规现象。其中在诸多乡镇的发展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便是政府日常工作中使用白条抵库或者大额付现现象,这样一来则会导致在短时期内未取得正式票据入账,从而形成大额付现现象,甚至在超过一年之后未取得的正式票据要与白条直接挂账。

(二)未按照相关规定接收原始凭证

当前大多数乡镇还普遍存在的问题便是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接收原始凭证,其中主要分为几个方面:第一是大多数工程支出收款人与出票人等不相符合,甚至还会缺少诸多审核与验收的环节;第二是在填制支款单的时候并不完整,经常会出现无人签字的现象;第三是在进行对外借款的时候并没有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合同或者协议。第四是诸多企事业单位在补贴方面缺乏依据;第五是发票问题,假发票列支现象严重;第六是原始单据不清晰,不准确,无法保证经济业务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其中占据比例最多的便是办公费用的支出,其中据标着调查与分析,这部分费用主要来自墨盒、打印纸、档案盒等。

(三)缺乏专项资金账户设置

乡镇财政财务专项资金违规使用主要表现在四点:其一是没有按时将专项资金拨付给相关部门;其二是将专项资金的使用用途改变;其三是没有相关的依据列支;其四是没有将其资金积极纳入到其它核算体系之中,甚至还会导致资金出现混合使用,这四种情况下会导致资金发生影响与制约。

(四)缺乏规范的账套设置与账户开户管理

因为每一个地区乡镇情况不同,所以银行开户情况也不相同,通常情况下都是开设预算外专户一个,零余额账户一个、国库集中支付账户一个,过渡户一个、历史遗留基金会账户、农业税账户。然而从当前笔者的调查分析中可以了解到,专项资金并没有单独开户,并且各项资金混合使用。除此之外,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有非常多的乡镇所使用的财务软件不同,甚至还会出现多个软件共同使用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会导致资金账套出现问题,甚至还会导致货币资金在账套中会出现负数现象。

二、乡镇资金财政财务管理的方法与对策

第一,专项资金需要得到协调配合,要保证形成完整的资金规范体系。大多数专项资金都来自县级以上的部门,并且这部分部门还是主管部门,会出现独立核算的局面。另外,不管专项资金是由财政部门下达还是由相关主管部门调拨,均需要伴随着相应的文件,实现对专项资金的集中管理以及集中支付。第二,在清理往来资产的时候需要按照挂账资金的性质,我国财政部门现已经下发了相关的资金清理文件,且在经过当地政府的批准后下发到各个乡镇地区。其中对于白条支现挂暂付款的现象,则需要对借款人的信息进行查找,保证手续列支的准确性。对于支出资金挂账的,同样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按照资金的属性进行列支;还需要针对用于专门用途的款项要对专项资金进行单独核算。同一笔资金存在两种情况,分别是挂暂存或者挂暂付的,则需要对冲调平。第三,在新时期乡镇政府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在2014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中表明资金管理问题,乡镇政府需要将其作为发展契机,并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有效的内控体系育制度,这样能够为资金提供依据,并且还可以避免犯罪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流程梳理将各个业务部门的经济业务事项以及相关的财政部门资金进行关联,从多个方面出发与分析,包括法律制度,以此用来牵制降低风险,保证资金管理能够做到有章可循,保证资金具备安全性,长此久往可以杜绝贪污犯罪现象的发生。第四,需要做好财产物资验收以及各项监督、稽查工作,保证实现对货币资金以及实物资产流入的管理。一般情况下,货币资金的流出往往会伴随着实物资产的流入,要想进一步解决这种情况,则需要做好稽核以及验收工作,各个乡镇需要按照工程验收、设备验收等内容成立专门的验收小组,并且还要选择责任心比较好的人员作为组长,或者选择素质以及专业能力比较高的专家进行验收,这样便可以实现对资金流出的有效追踪。第五,需要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上积极制定项目资金台账,从根本上杜绝隐形债务或者冒领资金现象的发生。众所周知,在乡镇中隐形债务所涉及的金额比较大,且年度比较久,这部分资金并没有制定台账,这样一来则无法将项目的总体情况进行反映。而在此发展趋势下积极构建台账,不仅可以将项目内容加以反映,并且还可以对审批的时间、筹资的渠道等加以分析,不仅可以避免隐形资产的出现,并且还会从根本上避免各类突发现象所引发的资金纠纷以及冒领资金的现象。

作者:赵静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芦柞镇财政所

参考文献:

[1]马超.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N].安徽农学通报,2013,12:11+35

[2]李崇峰.浅析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庆阳市为例[J].财会研究,2011,04:47-48+56

[3]龚瑞祥.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当代经济,2011,04:22-2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