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08:52: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家校沟通的价值,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教师 家长 沟通桥梁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原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认为的有效地教育,不仅仅是家长或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情,而应该是家园共同努力的结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经常会存在着一些误解或者说是某些困惑。家长与教师之间往往不能透明地沟通,从而家园教育的不一致现象显得尤为明显。甚至有的家长还会因此而心生嫌隙,觉得老师偏心,或是老师有点高高在上,有的家长甚至还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背后诸多怨言。特别是幼儿园进入新课程的改革后,幼儿的学习活动基本都是渗透在游戏中,但游戏显性的“成绩“或是说效果不明显,因此,有些家长还对教师产生了“素质问题”的议论和抱怨。针对家园双方存在的种种的误解和困惑,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我们该如何去落实这样的家园共育目标呢?
一、“因人施教”,了解家长的类型
(一)包办代替型
此类家长往往对孩子有着过强的保护欲,从孩子离开他们的怀抱,踏入幼儿园的大门开始,他们的内心就充满了担心和焦虑,他们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不会与别的孩子相处;担心孩子不会自己吃饭;担心孩子不会自己穿脱衣服;担心孩子睡觉的时候被子没盖好;甚至担心老师会不会喜欢自己的孩子……所以,每天,他们都会不厌其烦地要求教师“老师,麻烦你多多关照一下我的孩子啊。”老师,我们在家都是喂饭的,吃饭的时候你多帮我喂几口吧!”“老师,起床的时候,你帮忙穿下衣服吧,我们家小宝什么都不会的哦!”
此类家长从来不提及让孩子学习生活方面的技能,而是一味得让老师代劳。因此,在他们庇护下的孩子往往自理能力特别差,自信心缺乏,不会与人主动交往,遇到事情依赖心理特别强,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面对此类家长,纯粹的说教是没用的。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引导家长,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发现问题的所在。
1.利用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自己去发现孩子的“与众不同”,对问题的存在产生本质上的担忧,在家长产生这样的焦虑情绪后,教师适时地进行问题的沟通,家长往往比较能够正视和接受,他们在家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立、自理的能力,也会经常主动地和教师交流孩子的情况,这样,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开始慢慢体现。
2.与家长单独沟通,让家长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掌握的生活技能是什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为了能够让他们真正地接受我们“让孩子学着独立”的观点,我们必须在沟通前做好必要的“功课”。准备一些权威的学前教育文章,一些具体的案例,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引用,让孩子从主观上认识到自己育儿方面的缺失,从而真正产生想要改变的想法。然后,在孩子有变化后,及时地进行再交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改变时正确的,从而坚持下去。
3.利用一日活动,耐心教授孩子生活方面的技能技巧,更多地提供给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从而帮助孩子逐步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愿意为自我服务,并联系家长一起给予必要的肯定。
(二)望子成龙型
此类家长往往对孩子有着特别高的期望。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众多孩子之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对孩子的要求也特别的严,急功近利。孩子一旦出现稍许的问题,他们就会表现得特别焦虑。每每这个时刻,教师总要花费很多的口舌去安抚他们的焦虑情绪。孰不知,面对我们家长“拔苗助长”“专制”的教育,我们的孩子更多的是无所适从,是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胆怯。他们开始不敢交往,不敢主动去表现,创造力也被生生地压制了。面对此类家长,我们又该这么做呢?
1.我们要选择时机多与家长单独沟通,让家长了解此年龄段孩子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讨论过分管制孩子会造成不良后果的严重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2.教师在幼儿入园、离园时主动与他交流幼儿在园情况,多报喜少报忧,最好长话短说。
3.舒缓幼儿情绪,鼓励其认真完成每件事,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可以了。
(三)漠视放任型
有些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理解过于狭隘,他们认为孩子还小,来幼儿园就是为了方便他们的工作,教师的任务也仅仅是带好孩子,不出什么安全事故。他们从来不会主动和教师沟通孩子的发展状况。教师主动与之交流的时候,他们也会敷衍了事。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们首先要了解家长不交流的真正原因:是工作忙?还是不知道该怎么配合老师?在了解了原因后,要积极地与家长个别沟通,教给家长配合的方法,向其说明配合后会产生的效果。对工作忙得家长,老师可以以书信的方式与之交流,帮助家长解决教育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班级博客、QQ群、家校通的方式向家长宣传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取得好成绩后及时向家长汇报。
二、“自我提升”,提高教师威信
(一)掌握丰富的家庭育儿知识,有助于提高家长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
教师掌握了丰富、先进的家庭教育的理念,会 更好地向家长汇报分析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即时发展情况与不足,有效地回答家长对孩子问题的咨询,可以有针对性地宣传一些科学育儿的知识、方法,有的放矢地为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疑惑,进行分析指点,出谋划策,提出建议,帮助家长解决具体困难,从而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也提高了家长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
(二)掌握丰富的家庭育儿知识,有助于取得家长的紧密合作。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许多人把幼儿看成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因此,家长也被看成是被动的。教师所采取的家访、开家长会等形式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去指示家长,要求家长该做什么,该如何配合幼儿园的教育,从而致使家长往往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育儿水平的普遍提高,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去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多肯定家长好的教育方法,积极采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这样做不但帮助教师拓宽思路,而且还能调动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家长拥有参与幼儿教育的兴趣,使家长感到自己的价值被利用,产生成功感和自尊感,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使得幼儿园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密切家园关系。
三、“积极主动”,增强家长信任感
(一)主动介绍情况,搭建感情的桥梁。
教师与家长初次接触时,不可避免地会有生疏感,那么教师应主动担负起建立彼此相互信任的责任,主动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情况,幼儿在幼儿园各个方面的表现,诸如幼儿的健康、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以及幼儿园最近开展的活动及要求,包括教师为解决幼儿的问题而采取的一些措施等,都要告诉家长,从而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理解教师的意图和方法,赢得家长的信任,配合教师的工作,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二)主动消除顾虑,避免误会。
事实上很多家长是带着“顾虑”送孩子去幼儿园的,对教师心存很多“顾虑”,还有不少的家长怕得罪老师,有意见也不敢提,毕竟孩子还要老师继续教,如果老师要报复孩子,给孩子“小鞋穿”怎么办?等等。对此,教师要主动了解家长的顾虑,揣摩家长的心思,抓住需要沟通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方式,开诚布公地与家长交流看法,并以实际行动及时消除顾虑,取得家长的信任,让家长放心。幼儿出现意外情况时要主动及时告诉家长,便于弥补不足,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如果家长发现问题再来询问,教师会很被动,且易发生误会,家长反而会斤斤计较,孩子身上无小事。
(三)主动沟通情况,正确对待并非合理的意见。
不过,我们的家长也并非完全理想状态,偶尔会有个别家长对教师不够尊重,对幼儿园工作有偏见,不了解教师的苦衷,有些批评不够符合事实,甚至提出一些老师无法满足的自私无理的要求,对此,教师应该保持冷静的心态,换位思考,主动沟通情况,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坦诚交流看法,澄清事实,取得家长的理解。?
四、“感同身受”,给家长足够的尊重
(一)交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我们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态度要亲和、委婉,诸如“必须”“应该”等词语要尽可能少说,更不能用强硬的语气去责怪家长,不管是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还是需要家长帮助与我们保持一致的态度去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都要采用商量的口吻,征求家长的意见。 (二)避免笼统地评价幼儿
教师在家长面前评价幼儿时要采用日常使用的通俗语句,让家长听得懂。在介绍幼儿的发展状况时,避免过于笼统,要尽量具体一些。比如,不要光说某某幼儿的小肌肉发展水平低于正常标准,而要补充一些实例或换成容易理解的说法,如“他还要继续学习串珠子,用剪刀剪东西,我们正在教他”。
(三)任何一个家长都愿意听到自己孩子有进步的好消息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08)02-64-06
基础研究是人类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奥妙的活动,是对事物本质的揭示以及对其内在发展规律的阐明。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前沿已从技术开发转移到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已经得到人们日益广泛的认可。同时,随着我国对基础研究投入的不断增加,基础研究绩效评价体系在优化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愈加重要。合理有效的基础研究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更好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潜力,营造科技创新环境,还能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我国基础研究绩效评价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组织纷纷建立了基础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例如,科技部、教育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对于众多基础研究项目、科研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点等进行了评价。但由于我国基础研究绩效评价相对国外发展起步较晚,同时基础研究绩效本身具有长期性、间接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基础研究绩效评价在有关的内涵表述、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础研究绩效的内涵表述不统一,导致基础研究绩效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从相关学术文献以及科研单位对基础研究绩效评价的分析来看,对基础研究绩效的界定还比较模糊,很多文献都把基础研究绩效评价理解为学术评价或者科研业绩评价。事实上,从基础研究的定义以及特点出发,基础研究绩效评价不仅包括对基础研究直接产出的评价,还包括中长期效应以及间接影响的评价。正是由于对基础研究绩效内涵的界定没有明确,从而导致基础研究绩效评价缺乏完整性和科学性。
2.基础研究绩效评价指标重短期产出,轻长远效应。由于基础研究自身的特点以及科学研究的累积效应,使得基础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众所周知,基础研究从开始立项到成果产出的周期一般较长,且成果并不会立即见效而直接作用于社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目前基础研究绩效评价指标多侧重于短期产出的成果,如论文数量、专著、会议报告、专利等,而体现长远效应的具体指标却没有过多分析。
3.导向性不明显,没有充分体现评价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许多评价体系只是将评价视为一个工具,没有与组织战略目标以及国家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基础研究作为知识创新的源头,备受世界各国科学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基础研究绩效评价不仅是科学界关注的问题,更是国家利益的体现。而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绩效的评价同组织战略目标以及国家战略目标的结合不够紧密,评价不能切实地为国家科技政策以及国家战略持续性发展提供有效而长远的指导[1]。
4.重有形评价,轻无形评价。现有评价大多以有形投入或产出成果为评价对象,如课题经费、设备、论文数、专利数等,过于强调成果的量化评价,但对于基础研究人员和组织所具有的知识存量、研究机构的声誉、成果的无形资产价值、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视程度比较欠缺,同时对这种无形指标进行评价时缺乏一套合适的评价理论与方法[2][3]。
5.重静态评价,忽视动态评价。许多基础研究绩效评价系统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事后静态评价,对当前和以后的评价没有直接影响。而基础研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力是随着时间发展日益凸现出来的,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几十年之后才得以体现出来。因此,基础研究绩效评价更应强调动态性评价,尤其要体现出在不同时间周期下的影响作用。
二、基础研究绩效的概念界定
要对基础研究的绩效进行具体评价,必须区分两个重要概念,也就是基础研究的“产出”和“效应”,而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未受到重视。基础研究的“产出”是指研究的直接成果,包括论文、专利、毕业生等新知识载体,往往在一项基础研究完成时立即产生;而基础研究的“效应”是指基础研究的产出作用于社会、经济所带来的实际影响,通常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周期才能体现,对于较为直接的效应(如特定基础研究成果对于政策的影响)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就能观测到,但更为间接的效应(如上述受影响的政策对于最终解决社会贫困问题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则需要相当长的时期才能体现出来。由于基础研究效应带有这种间接性和时滞性,长期以来理论研究始终未能找到系统的分析方法,实践中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此更是无能为力,因而一方面过分偏重直接的产出指标,另一方面“产出”和“效应”这两个概念本身常常被混淆使用(Godin,2003)[4]。
近些年来,随着基础研究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方法的优化,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认识到原先重“产出”而轻“效应”的评价体系无法准确反映基础研究的实际价值,因而主张重新界定基础研究绩效的内涵。美国政府绩效法(GPRA,1993)规定政府机构在衡量研究项目时必须区分产出(Output)和产效(Outcome),并要求应该同时结合两者来衡量项目绩效,这里的“产效”就是指研究产出带来的间接效应。OECD(2002)作了与此类似的分类,将产出定义为“通过活动实施而产生的产品、商品和服务,……也可以包括由活动引起的变化,这种变化和实现产效相关”,产效被定义为“(研究的)产出将要实现的,或已实现的短期和中期效果”,此外,研究活动带来的更长期的效果被称为“影响(Impact)”。
鉴于以往的研究常常混淆基础研究的产出和效应,这种概念上的澄清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些已有研究,我们对基础研究“绩效”的界定也包括了产出、产效和影响三个层次的不同因素,如图1所示。
三、国内外基础研究绩效评价指标的比较研究
1.国外基础研究绩效评价指标
在对基础研究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中,Martin(1983)最早提出了基础研究绩效评价的四个维度。(1)科学维度:基础研究对知识产量的贡献,例如对已有领域研究的深化或新领域的开辟。(2)教育维度:基础研究对研究人员包括参与研究的研究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锻炼以及经验积累的贡献。(3)技术维度:基础研究对提高原有产品工艺水平,或促进新产品、新工艺产生的贡献。(4)文化维度 :基础研究对组织自身文化、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各方面的贡献和影响[5]。John R. Hauser等(1997)认为,基础研究绩效的评价和尺度应考虑以下六个因素:战略目标、质量/产出的价值、人员、过程、用户、收益/成本。在这里他们将评价与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并强调了用户在评价中的作用。不过,Hauser等学者并没有进一步讨论如何在评价过程中体现组织战略目标,以及用户如何参与评价。Cockburn等(2000)指出,在评价基础研究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和本领域理解它的贡献,还要从其他学科领域的角度、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视野来考察,包括科学成果、知识传播、工艺改进、促生新企业、改变人类思想观念等科学、教育、技术和文化等多方面的贡献。Salter和Martin(2001)通过文献梳理,在Martin(1983)研究的基础上,又系统分析了基础研究的六类广义经济效应,包括增加知识储备、培养技术人员、创造新的科学工具和方法;形成网络并促进社会互动、提高科学与技术问题的解决能力、创造新的企业[6]。Godin(2003)在对加拿大17个政府研究中心进行深入调研后,系统性地将科学(基础研究)所产生的效应划分为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社会、政策、组织、健康、环境、象征、培训11个维度并归纳出39种受影响的客体[4]。
图1 基础研究绩效的示意图
此外,OECD(2001)以及美国政府的相关机构也对基础研究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了政策上的说明。如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将评价基础研究成果的目标指标在原有的基础上简化为三个,它们分别是:人才(people) ——发展各式各样的、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遍布全球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良好的后备力量;思想(ideas) ——促进同知识创新及社会服务相关联的科学工程前沿的新发现;工具(tools) ——提供能够广泛应用设计精良并能共享的科研和教育设备工具。
我们将上述学者及机构对基础研究绩效评价指标的分类进行汇总(见表1),可以发现,尽管国外基础研究绩效评价指标划分的维度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涵盖了科学、经济、文化、教育等众多方面的内容,既包括经济绩效的评价,也包括了广泛的社会文化、人才培养、社会进步等方面的评价。这些评价指标扩大了评价工作的活动空间,能够更灵活地依据具体的研究计划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价。
2.国内基础研究绩效评价指标
在我国,基础研究绩效评价活动起步较晚,但仍有不少学者对基础研究绩效的评价指标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如沈新尹(2001)从几个方面测度基础研究绩效,即统计数字、同行评议、国际地位、对政府其他目标的贡献、对未来利益评价及长期跟踪评价。同时,他通过研究美国NSF基础研究绩效的评价指标,认为我国基础研究绩效评价指标中的定量指标可以包括数、论文被引用数、专利数等内容,而定性指标可以包括项目的前沿性、设备的运转情况、对社会的贡献(包括国家目标的贡献和前沿科学的贡献)。此外,对基础研究机构的评价还应注重国际地位评价[7]。周洪芳(2002)认为基础研究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从项目参加者情况、经费使用、论文产出、获奖、专利和产业化、获得后续资助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比较,同时她强调基础研究项目的绩效评价要重点突出创新性和人才及其研究能力培养方面的评价[8]。单广良、赵爱芳等(2002)指出由于基础研究离实际应用或成果转化的距离比一般的应用研究要长得多,因此,它的直接产出成果可能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专著、会议报告等,而间接产出主要体现在成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除此之外,在评价基础研究绩效时,还要结合学科建设和发展等问题,考虑与学科自身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因素,如人才结构和团队精神等[9]。
对比国内外学者对基础研究绩效评价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者在绩效评价指标分类思路上与国外有较大区别,国外侧重从整体和战略的高度把握指标分类思路,既突出绩效评价指标的短期性,也注重绩效评价指标的长期性;而我国对绩效评价指标的分类思路较为狭隘,侧重绩效评价的短期性,在指标划分上还没有完全体现出产出、产效以及影响的划分思路。其次,国内学者在评价基础研究绩效的社会效应时,指标比较笼统,没有进一步展开或细化,相比较而言,国外学者在评价基础研究社会效应时,具体划分为人才培养、解决社会问题(如安全、健康、保健、环境等)、提高国家的创新性、推动社会文化进步等方面。
四、基础研究绩效评价指标框架
1.基础研究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本文在对基础研究绩效评价进行指标设置时,主要按照以下原则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构建。
首先,系统性和层次性原则。系统性即基础研究绩效评价指标的内容必须完整有序、逻辑严密。同时所构建具体指标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体系中的任何一个指标都不能单独用来评价某一项基础研究,只有综合运用体系中的每一指标,才能科学、全面地进行评价。层次性原则强调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要体现基础研究的产出、产效、影响,以及短期和中长期效果的层次性,从而为科学地确定各指标权重提供依据。
其次,政策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政策性要求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反映出国家的科技政策和战略目标。可操作性原则,要求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在同行专家评审对基础研究绩效进行评价时,实施容易、方便;还要求不同维度的基础研究绩效在评价指标时应有所不同侧重。
再次,可预测性原则。要求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根据对过去和现在的基础研究绩效的评价情况,预测将来基础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其存在的问题。
最后,动态性和发展性原则。要求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根据科学技术、科技政策、社会与经济等的发展,相应地做出调整和改变,表现出评价客体的动态性。
2.基础研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国内外基础研究绩效评价指标的文献整理以及我国基础研究的特点,本文将基础研究绩效评价分为产出、产效以及影响两个一级指标,在每个一级指标下,又选取了若干关键指标,构成二级指标,共14个,并对该二级指标进行必要的说明。我们试图通过构建一个初步的基础研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更客观、全面地反映我国基础研究绩效水平。如表2所示。
根据国外基础研究绩效评价的经验以及我国科技部门对基础研究绩效评价的相关政策说明,我们在对基础研究绩效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关注研究者个体, 还要强调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科学研究机构的评价。即要求我们在对基础研究绩效进行评价时,要考虑从基础研究机构、基础研究项目以及研究人员三个维度出发,多维度评价基础研究绩效。
因此,在上述三个维度进行具体的基础研究绩效评价时,可以围绕表2中的基础研究绩效评价指标框架进行操作,但由于这三个维度具有不同的特点,短期以及中长期产生的效应也有所区别,因此,在利用每一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时,不同维度的具体二级评价指标在评价重点和权重上应该体现出差异性。具体见表3所示。
3.指标权重
权重的确定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是指标体系中的关键因素。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如相对比较法、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等。为了使指标权重的确定更加科学,在基础研究绩效评价中可以采用层次分析和专家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权重。值得说明的是,基础研究绩效的评价既涉及到机构、个人、项目的评价维度,又涉及到时间周期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具体设置时,不应一概而论,不仅要考虑不同学科的差别、不同研究机构的差别,还应考虑不同研究阶段的区别。
4.评价方法
目前国内外采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对基础研究绩效进行评价,既包括定量分析也包括定性分析。在对基础研究绩效的产出进行评价时,主要采用的是同行评议和文献计量法相结合的方式。而在对基础研究绩效的产效以及影响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经济学中的数理统计以及经济增长函数来评价绩效中的经济贡献大小,同时还可以采用调查和案例分析方法评价对社会、文化的贡献大小等。 当然,由于基础研究的长期影响指标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科学和成熟的评价方法,因此,对于这方面的影响贡献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五、结论
摘 要
教师与家长初次接触时,不可避免地会有生疏感,那么教师应主动担负起建立彼此相互信任的责任,主动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情况,幼儿在幼儿园各个方面的表现,诸如幼儿的健康、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以及幼儿园最近开展的活动及要求,包括教师为解决幼儿的问题而采取的一些措施等,都要告诉家长, ?教师掌握了丰富、先进的家庭教育的理念,会更好地向家长汇报分析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即时发展情况与不足,有效地回答家长对孩子问题的咨询,可以有针对性地宣传一些科学育儿的知识、方法,有的放矢地为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疑惑,进行分析指点,出谋划策,提出建议,帮助家长解决具体困难,从而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也提高了家长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从而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理解教师的意图和方法,赢得家长的信任,配合教师的工作,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教师 家长 沟通桥梁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原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认为的有效地教育,不仅仅是家长或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情,而应该是家园共同努力的结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经常会存在着一些误解或者说是某些困惑。家长与教师之间往往不能透明地沟通,从而家园教育的不一致现象显得尤为明显。甚至有的家长还会因此而心生嫌隙,觉得老师偏心,或是老师有点高高在上,有的家长甚至还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背后诸多怨言。特别是幼儿园进入新课程的改革后,幼儿的学习活动基本都是渗透在游戏中,但游戏显性的“成绩“或是说效果不明显,因此,有些家长还对教师产生了“素质问题”的议论和抱怨。针对家园双方存在的种种的误解和困惑,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我们该如何去落实这样的家园共育目标呢?
一、“因人施教”,了解家长的类型
(一)包办代替型
此类家长往往对孩子有着过强的保护欲,从孩子离开他们的怀抱,踏入幼儿园的大门开始,他们的内心就充满了担心和焦虑,他们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不会与别的孩子相处;担心孩子不会自己吃饭;担心孩子不会自己穿脱衣服;担心孩子睡觉的时候被子没盖好;甚至担心老师会不会喜欢自己的孩子……所以,每天,他们都会不厌其烦地要求教师“老师,麻烦你多多关照一下我的孩子啊。”老师,我们在家都是喂饭的,吃饭的时候你多帮我喂几口吧!”“老师,起床的时候,你帮忙穿下衣服吧,我们家小宝什么都不会的哦!”
此类家长从来不提及让孩子学习生活方面的技能,而是一味得让老师代劳。因此,在他们庇护下的孩子往往自理能力特别差,自信心缺乏,不会与人主动交往,遇到事情依赖心理特别强,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面对此类家长,纯粹的说教是没用的。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引导家长,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发现问题的所在。
1.利用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自己去发现孩子的“与众不同”,对问题的存在产生本质上的担忧,在家长产生这样的焦虑情绪后,教师适时地进行问题的沟通,家长往往比较能够正视和接受,他们在家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立、自理的能力,也会经常主动地和教师交流孩子的情况,这样,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开始慢慢体现。
2.与家长单独沟通,让家长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掌握的生活技能是什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为了能够让他们真正地接受我们“让孩子学着独立”的观点,我们必须在沟通前做好必要的“功课”。准备一些权威的学前教育文章,一些具体的案例,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引用,让孩子从主观上认识到自己育儿方面的缺失,从而真正产生想要改变的想法。然后,在孩子有变化后,及时地进行再交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改变时正确的,从而坚持下去。
3.利用一日活动,耐心教授孩子生活方面的技能技巧,更多地提供给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从而帮助孩子逐步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愿意为自我服务,并联系家长一起给予必要的肯定。
(二)望子成龙型
此类家长往往对孩子有着特别高的期望。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众多孩子之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对孩子的要求也特别的严,急功近利。孩子一旦出现稍许的问题,他们就会表现得特别焦虑。每每这个时刻,教师总要花费很多的口舌去安抚他们的焦虑情绪。孰不知,面对我们家长“拔苗助长”“专制”的教育,我们的孩子更多的是无所适从,是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胆怯。他们开始不敢交往,不敢主动去表现,创造力也被生生地压制了。面对此类家长,我们又该这么做呢?
1.我们要选择时机多与家长单独沟通,让家长了解此年龄段孩子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讨论过分管制孩子会造成不良后果的严重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2.教师在幼儿入园、离园时主动与他交流幼儿在园情况,多报喜少报忧,最好长话短说。
3.舒缓幼儿情绪,鼓励其认真完成每件事,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可以了。
(三)漠视放任型
有些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理解过于狭隘,他们认为孩子还小,来幼儿园就是为了方便他们的工作,教师的任务也仅仅是带好孩子,不出什么安全事故。他们从来不会主动和教师沟通孩子的发展状况。教师主动与之交流的时候,他们也会敷衍了事。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们首先要了解家长不交流的真正原因:是工作忙?还是不知道该怎么配合老师?在了解了原因后,要积极地与家长个别沟通,教给家长配合的方法,向其说明配合后会产生的效果。对工作忙得家长,老师可以以书信的方式与之交流,帮助家长解决教育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班级博客、QQ群、家校通的方式向家长宣传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取得好成绩后及时向家长汇报。
二、“自我提升”,提高教师威信
(一)掌握丰富的家庭育儿知识,有助于提高家长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
教师掌握了丰富、先进的家庭教育的理念,会更好地向家长汇报分析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即时发展情况与不足,有效地回答家长对孩子问题的咨询,可以有针对性地宣传一些科学育儿的知识、方法,有的放矢地为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疑惑,进行分析指点,出谋划策,提出建议,帮助家长解决具体困难,从而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也提高了家长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
(二)掌握丰富的家庭育儿知识,有助于取得家长的紧密合作。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许多人把幼儿看成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因此,家长也被看成是被动的。教师所采取的家访、开家长会等形式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去指示家长,要求家长该做什么,该如何配合幼儿园的教育,从而致使家长往往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育儿水平的普遍提高,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去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多肯定家长好的教育方法,积极采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这样做不但帮助教师拓宽思路,而且还能调动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家长拥有参与幼儿教育的兴趣,使家长感到自己的价值被利用,产生成功感和自尊感,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使得幼儿园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密切家园关系。
三、“积极主动”,增强家长信任感
(一)主动介绍情况,搭建感情的桥梁。
教师与家长初次接触时,不可避免地会有生疏感,那么教师应主动担负起建立彼此相互信任的责任,主动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情况,幼儿在幼儿园各个方面的表现,诸如幼儿的健康、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以及幼儿园最近开展的活动及要求,包括教师为解决幼儿的问题而采取的一些措施等,都要告诉家长,从而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理解教师的意图和方法,赢得家长的信任,配合教师的工作,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二)主动消除顾虑,避免误会。
事实上很多家长是带着“顾虑”送孩子去幼儿园的,对教师心存很多“顾虑”,还有不少的家长怕得罪老师,有意见也不敢提,毕竟孩子还要老师继续教,如果老师要报复孩子,给孩子“小鞋穿”怎么办?等等。对此,教师要主动了解家长的顾虑,揣摩家长的心思,抓住需要沟通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方式,开诚布公地与家长交流看法,并以实际行动及时消除顾虑,取得家长的信任,让家长放心。幼儿出现意外情况时要主动及时告诉家长,便于弥补不足,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如果家长发现问题再来询问,教师会很被动,且易发生误会,家长反而会斤斤计较,孩子身上无小事。
(三)主动沟通情况,正确对待并非合理的意见。
不过,我们的家长也并非完全理想状态,偶尔会有个别家长对教师不够尊重,对幼儿园工作有偏见,不了解教师的苦衷,有些批评不够符合事实,甚至提出一些老师无法满足的自私无理的要求,对此,教师应该保持冷静的心态,换位思考,主动沟通情况,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坦诚交流看法,澄清事实,取得家长的理解。?
四、“感同身受”,给家长足够的尊重
(一)交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我们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态度要亲和、委婉,诸如“必须”“应该”等词语要尽可能少说,更不能用强硬的语气去责怪家长,不管是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还是需要家长帮助与我们保持一致的态度去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都要采用商量的口吻,征求家长的意见。
(二)避免笼统地评价幼儿
教师在家长面前评价幼儿时要采用日常使用的通俗语句,让家长听得懂。在介绍幼儿的发展状况时,避免过于笼统,要尽量具体一些。比如,不要光说某某幼儿的小肌肉发展水平低于正常标准,而要补充一些实例或换成容易理解的说法,如“他还要继续学习串珠子,用剪刀剪东西,我们正在教他”。
(三)任何一个家长都愿意听到自己孩子有进步的好消息
关键词: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物流管理;第三利润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物流绩效评价体系构建需要针对物流活动的执行情况,以及其完成的物流活动相关结果,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大部分是经过了单一指标和多维指标的发展。
一、关于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概述
物流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等多个要素组成,所以评价指标是其评价内容客观存的载体,同时也是评价内容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在业绩评价系统运作当中处于相对基础的地位,业绩评价指标其实是评价方法的重要表达,它的评价思路主要是通过业绩评价设置而实施的,所以从系统论的观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实是绩效系统当中的子系统,所以在整个绩效评价系统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指标系统的指标需要服从于企业物流系统的整体的目标,它在总指标的引领下从而构成了一个相互配合的整体。
二、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统的构建的原则
建立一整套企业物流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针对企业物流的绩效进行评价和判断,它可以为企业的改善行为提供科学的依据,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建立该体系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是评价指标体系存在客观性,首先,设立指标体系应该最大程度可以减少在运用当中人为的主观因素,把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做好做细;其次,其指标体系在建立过程中需要有整体观,不偏不倚,而且要求的指标体系需要参与方应具体公正的品质。
二是评价指标体系当中存在可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考虑数据方面的纵向可比性,同时还要把其他企业和国外企业的物流绩效评价体系的兼容和横向进行比较,尽可能地建立一个国际化和国内同行业的物流管理标准。
三是评价指标体系操作性,整个物流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各指标的设置需要考虑评价的各种资料,保证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其收集的难度。
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现行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企业物流的推进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企业物流的绩效评价体系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现行的评价指标设置有问题,才在企业物流财务的传统评价方法当中,其自身的成熟和完善是不能够解决其在方法上存在着缺陷,制定的绩效评价标准不一。基于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的编制,只能对过去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但是对企业未来可持续的发展却没有任何的影响。
四、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采用平衡记分制
我国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所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平衡记分卡建立与企业制度相吻合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我们可以从所有者、经营者和顾客等角度进行综合评价,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系。平衡记分卡的指标体系由财务、客户、学习和内部运作层面指标进行构成,所以该体系最大的问题是克服了传统绩效评价方法的问题很多,无法适应现行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标准,而平衡记分卡则可以实现多方面的平衡,保证外部衡量指标(主要是指股东和顾客)与内部衡量指标(员工与经营)之间的平衡,同时保证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平衡;最后才是短期衡量指标与长期衡量指标的平衡关系。
(二)制定企业物流的评价标准
物流绩效评价的对象实际上是企业物流战略发展主要的执行对象,所以涉及的企业物流运作所涉及的内容包括:运输、包装、储存保管、流通加工和配送等各个环节,所以物流绩效需要按照物流的环节进行分析:运输绩效、采购绩效、配送绩效、仓储绩效等,其中物流绩效评价需要包括:评价物流技术方面的物流绩效,对于物流的运作进行评价。
对进行的绩效评价进行分析,运输活动评价标准的内容如下:①运输、取货和送货过程中质量怎么样,是否能够快速、准确、可靠地完成任务;②能否及时实现门到门的服务,而且服务的费用是否合理;③货物丢失和损坏,能否真正及时地进行索赔;④能够及时提供运输的情况和运输的信息;⑤与客户能否长期保持真诚的合作。
(三)企业需要对每个部门进行绩效管理
组织绩效是整个企业的任务和目标,它可以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服务,企业在制订战略目标需要进行确定和修改。流程绩效就是指在生产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步骤和活动,它的任务是考察流程过程出现的问题,保证企业的流程哪里有错并加以改进,满足组织的战略需求。员工的绩效管理关注的是员工的绩效计划、绩效指导、绩效评估、结果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个人绩效需要员进行努力工作,并达到相关的工作岗位的要求。
绩效考评和员工报酬需要有一定的物质作为奖励,需要通过物质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保证企业的发展,不可以末末倒置,让考评工作影响到员工的士气,奖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激励的作用,但是企业要想员工得到激励和满足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奖励制度要明确,员工责任要分明,增加利润的奖励制度;2.奖励目标需要完全一致,不可前后矛盾。3.制度相关的奖励制度,酬金要经过员工的努力即可达到,不可高不可攀。
五、结论
我国加入世贸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在不断地提高,外资物流企业开始涌入我们的市场,它给我国带来了现代物流的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同时也给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激烈的斗争,所以为了物流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物流企业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实行企业绩效管理,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企业物流评价系统的根基,可以为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武.卓越绩效管理模式[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许仁妹.创新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J].上海企业,2011(8).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除了传统的家访形式外,涌现了很多其他形式的家访。家访可以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全面交流,对于学生的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时代家访的相关背景,然后对于信息时代下家访的各种形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详尽阐述了信息时代中职学校家访的积极作用,最后进行了相关总结。
[关键词]:信息时代;家访;中职学校
【中图分类号】G62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不断改变,教师家访也慢慢的发生着改变。教师上门家访越来越少,有人可能会说,现在通讯这么发达还需要亲自上门家访么?其实不然,在现今情况下,教师亲自上门家访仍然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当然,在信息时代下,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教师家访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借助于相关信息手段进行家访的相关工作,提高教师家访的效率和效果,最终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一、信息时代的家访的各种形式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教师家访可以促进学校和学校相关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家庭情况,与此同时学生家长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在校的相关学习生活情况,进一步加强与学校老师的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家庭对学校相关工作的支持与配合。传统意义上的家访指的是教师亲自到学生的家中,面对面的和学生家长及学生本人进行相关交流,增进了解。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一些新的家访形式也慢慢的出现,这些新的家访形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能够及时快速的实现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并且具有方便、快捷、时效性好、节约时间和经费的特点。在信息时代下,除教师亲自上门家访以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种家访形式:
1、电话家访。伴随着现代信息通讯手段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电话家访成为新型家访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电话家访具有及时、快捷、方便的特点和优点,能让家长和教师直接沟通、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表现、思想变化等等相关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寻求引导教育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在现如今,电话家访是比较适合当前时展且效率较高的一种家访方式,也必将成为教师家访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2、电子邮件家访。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电子邮件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电子邮件家访创造了客观条件。教师定期给家长发一封电子邮件,介绍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和表现,家长通过电子邮件也很好的了解了学生各方面的现状,并与教师进行电子邮件的往来互动。这样的电子邮件家访为家长和教师间的沟通拓展了渠道,并及时与家长进行相关信息交流。
3、QQ家访。现如今QQ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及时网络通讯工具,教师和家长也可利用QQ来进行相关家访。教师可以建立一个QQ群,家长们加入其中,教师把学校的一些重大活动和重要通知信息在群里公告,让家长们能很好的了解学校的相关信息。对于某个学生的单独问题,可以与学生家长进行QQ聊天、语言或视频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
4、短信家访。移动电话的普及不仅为电话家访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教师和家长间的短信家访提供了可能。短信家访具有快捷、方便、省时等等优点和特点。
二、信息时代的家访的积极作用
家访不是一个与教育本身无关的形式主义活动,在如今信息时代下也是如此,它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家访,能架设师生间,家校间沟通的桥梁,有利于教师很好的了解中职学生的家庭情况和相关表现,良好的掌握学生的爱好、性格、思想等等方面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做好学生各方面的工作。
现如今,信息通讯手段非常发达,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发电子邮件,上网聊天等等各种方式进行家访活动,但教师亲自上门家访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有些学生会因为老师的登门而有点不自在,不知所措,但是老师的亲自登门一定会对学生的思想及各方面的情况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上门家访,近距离面对面的和家长、学生进行交流,可以营造非常和谐的师生关系及家长与教师的关系,增强家长对于教师的信任感以及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学生以后也更喜欢与老师进行交流,把自己的相关情况及时向老师汇报,这也非常有利于教师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这一切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快速成长都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此外,家访对于一些存在特殊问题的中职学生群体,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等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这些存在特殊问题的中职学生更需要老师和家长给予特殊的关爱和关注。通过家访不但可以让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及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而且家长也能对学生的在校表现有个较好的掌握。对于这些学生,教师们应该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适时的进行因材施教。对于家庭贫困的中职学生,通过家访教师真实了解了贫困学生的家庭实际困难。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多鼓励这些自卑封闭、心理有挫折感的学生,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学习和生活,正确的看待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并从中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磨练自己的意志。再给这些学生及其家长送去关爱和温暖的同时,积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对于存在学业困难的中职学生,家访也会给他们带来非常积极的作用,绝大多数家访后的中职学生,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通过家访,教师会向这些学业困难的学生家长介绍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课程的具体情况,与学生家长及学生面对面的深入交流,让家长和学生都深刻认识到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家长积极配合教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端正学习态度,寻求适应自身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共同监督指导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键词:云计算;消防通信指挥系统;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93
“十一五”期间,全国消防部队在信息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建成了消防信息化体系,提高了消防通信指挥能力,初步实现了“指挥控制实时化、通信手段多样化、情报信息多元化、辅助决策科学化、指挥终端智能化”等目标,全面提升了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快速反应能力。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现有的各级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对日益膨胀的软硬件设备需求难以有效控制,各类资源浪费情况也日益突出,数据资源虽然在一定程序上得到了有效整合,但在与部队内部、社会单位相关系统之间仍然存在交互、共享障碍,并对消防指挥调度信息系统的数据深层次智能化应用仍显得缺乏。
云计算的出现,使得人们对资源利用和交互模式的理念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对信息应用的存储、计算能力以及相关软硬件资源能够得到按需分配,使得诸如大数据分析、复杂模型计算、快速响应计算等需要进入应用阶段。
结合以上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架构模式,希望通过采用云计算技术来解决目前消防通信指挥系统面临的资源利用率不高、系统异构性和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数据深度挖掘等问题。
1 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发展现状
消防通信指挥系统是一个集有线通信、无线通信、计算机网络通信、计算机辅助决策、地理信息处理、CTI、数据库管理、综合信息管理等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集成综合系统,由火警受理、火场通信、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车辆动态管理、移动通信、通信指挥模拟训练、消防指挥决策支持、火场实时图像监控、消防信息管理等多个子系统组成部分。该系统覆盖整个城市,范围规模大,包括消防通信指挥中心、消防中队、火灾现场、消防车辆、城市重点单位及救灾相关单位等。
经过多年有规划、有步骤的消防信息化建设工作,公安消防部队在全国各地级城市(含以上)相继建成了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该系统能快速地实现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辅助消防指挥员进行快速、正确的决策,快速生成作战命令、指示,准确地掌握火场情况,监控火场发展情况,在扑救火灾和处置应急救援事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各级消防部队的调度指挥决策提供了科学、高效的支撑手段,效益明显。
2 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存在的问题
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该系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随着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该系统的现状与消防部队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难以更好地满足消防部队实际工作的需求。从目前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系统硬件资源利用率不高,且安全性有待提高。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硬件包括通信、CTI、GIS、GPS、数据处理、录音、视频、模拟演练等应用和数据库服务器20多台及相关的网络、安全和存储阵列等设备。这些设备随着系统建设购置分配(根据业务需求购买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等基础设备和数据库、中间件等软件资源,然后进行业务软件开发),系统一旦实施完毕,硬件基础设施与应用的耦合度和关联性强,其扩展能力受制于计算、存储等容量以及软件的扩展能力,设备和软件优化升级扩容困难。这样,部分设备的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和调度,基础实施资源很难进行整合,导致后面设备数量激增,资源整体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同时,系统核心业务运行涉及多台硬件计算设备(部分关键业务应用仍然在单机环境运行),其中系统任何一台的设备宕机都有可能产生单点故障,易对系统的整体业务连续性造成重要影响,系统整体安全性问题突显。
2.2 系统共享了部分内部数据,但与外部系统间存在“数据鸿沟”问题。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已共享了一体化消防业务信息系统政治工作系统和警务系统的干部和士兵数据、装备管理系统中的装备数据,共享了消防中队图像监控、公安卡口和道路治安监控等图像数据。但该系统仍与公安人口信息系统、PGIS系统、消防户籍化管理单位系统(消防设施及火灾隐患等状态)等系统数据尚未完全对接,与气象、医疗急救、燃气、供水、供电、房地等应急联动单位的数据共享举步维艰,导致在火灾和应急救援事故处置中急需的信息获取不到、数据更新不及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系统效能的发挥。
2.3 系统缺乏深层次的应用,数据综合利用率低,智能辅助决策功能较弱。该系统现有应用虽能基本满足了灭火和应急救援诸多工作初步需求,但在指挥调度应急决策、数据综合研判分析、灭火现场模拟演练等方面仍缺乏深层次应用,现有指挥调度和火灾扑救在一定程度还是凭个人经验,现有系统对部分新入警的消防接警员和现场指挥员分析及决策指导性不强。同时,该系统数据资源深层次挖掘利用还比较欠缺,有的城市虽积累了十多年的消防接处警指挥调度文字和语音数据、大量火灾现场案例图像数据,但数据分析和决策能力仍然较弱,缺乏预警预测、案例决策等大数据深度应用,无法满足任务日益繁重的消防部队实战智能化的要求,现有系统在消防通信指挥中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能力有待提高。
3 云计算概述
3.1 云计算概念。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效用计算、并行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融合的产物。云计算通过网络将分散在不同物理位置上的资源(包括软件、硬件和数据等)联合起来,进行统一而灵活的管理、调度和利用,并按照需要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是一种信息化技术和新型商业模式的结合体。云计算的后台可以是分散的、异构的,这些资源通过网络进行连接后可以提供海量的数据存储和极强的计算能力。而对于用户来说,所有这些后台资源和技术细节都被屏蔽,用户只需通过个人终端就可以获得所需的数据和服务。其核心思想是将分散的资源联合起来,并过滤掉复杂的架构与技术,以简单的方式供用户使用。目前像微软、Amazon、Yahoo、Google、IBM、Sun等国际大公司都提供了云计算的应用业务。
3.2 云计算的优势:(1)超大规模和虚拟化。“云”具有超大的规模,“云”提供给用户前所未有的超强计算能力;“云”端采用虚拟化技术,支持用户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使用简单的终端设备登录并获取“云”端的数据和软件资源。(2)通用性和易扩展性。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在“云”的支撑下根据用户的需求构造出多样化的应用;“云”的规模也可以动态伸缩,满足应用环境和用户规模的变化。(3)高可靠性和灵活性。“云”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并支持任意点的恢复。(4)数据与应用共享。在云计算的网络应用模式中,数据只有一份被保存在“云”端,用户接入网络后能够同时访问和使用同一数据,避免在不同设备之间进行同步的开销。(5)简单的终端和按需提供服务。包括应用软件在内,几乎所有的数据存储在“云”内,终端的功能将会退化,企业和用户按需支付购买所需的服务。(6)高度自治性。通过自动化配置管理服务,能够按需自动调配服务,同时根据应用环境的变化自动增加或减少服务的数量。
3.3 云计算架构。云计算架构一般分为三层: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其服务的基本形式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具体为:(1)基础设施层(IaaS),这是云所提供的最基础的服务形式。IaaS通过网络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这些基础资源根据各部门的需求进行动态分配,所提供的服务都是偏底层,但使用也更为灵活。(2)平台即服务(PaaS),是指将云中的中间件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这些资源包括数据库、应用容器等。PaaS提供了基础的架构,软件开发人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新应用的二次开发,降低了程序开发的复杂度和开发周期。(3)软件即服务(SaaS),是指将软件部署在服务器上,通过网络将这些软件以服务的模式提供给用户。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各种功能模块进行组合,形成具有个性化的软件。这种模式灵活性高、要扩展性好,大大降低了用户的初期投入和维护成本。
4 基于云计算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架构
在分析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现状的基础上,为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消防通信指挥现有业务深化应用层次需求,运用云计算的架构思想和关键技术,构建基于云计算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架构,并将其分为四层,自下而上分别由IaaS层、PaaS层、DaaS层、SaaS层组成。其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云计算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架构
4.1 IaaS层。该层包括了硬件基础设施层和基础设施管理层两部分。硬件基础设施层构成云计算平台最重要的大量硬件基础设施和物理资源,构成了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共享使用的硬件资源池,主要包括计算类资源、存储备份类资源、网络互联类资源。基础设施管理层是为了能有效地调度和共享使用资源池中的物理资源,使用虚拟化软件对大量的服务器、存储以及网络资源进行虚拟化;同时,为了能给应用提供动态和弹性扩展的资源分配能力,还需要使用基础设施管理平台软件对各种虚拟化资源和物理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调度分配和使用监控。
4.2 PaaS层。该层主要提供各种完成云计算和云存储所必需的平台支撑软件,主要包括云存储系统和云计算系统两大部分。云存储系统需要提供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和快速查询能力,以及大量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能力。消防通信指挥系统中存在着很多高度结构化的业务数据,为了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快速查询,最好把它们存储在关系数据库中(如Oracle等)。同时,消防通信指挥系统中出现了大量的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因其数据量大无法继续使用关系数据库保存和处理,需要提供分布式文件系统来进行存储,目前较为完善、广为大家接受和使用的分布式文件系统是开源的Hadoop系统中的HDFS。云计算系统主要用来进行大数据的并行处理,完成消防数据的分析和挖掘。目前,较为成熟的并行处理软件是开源的Hadoop,它提供了MapReduce并行编程和计算软件框架。
4.3 DaaS层。该层为数据资源服务层,包括共享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数据资源两部分。应用系统数据资源是各个应用系统的自有数据,共享数据资源是公安数据资源、社会面应急联动单位数据资源。通过建设共享的统一数据资源服务层,可进一步收集、整合公安和应急联动单位各类数据资源,为消防通信指挥各类应用提供数据资源支撑服务。该层主要是建立资源数据库、开发信息资源管理软件、制定一套完成的信息资源数据更新流程,从而实现数据资源是可伸缩的,并将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分布节点上且采取多份存储数据。该层采取关系型数据、结构化数据数据库和非结构化的分布式文件系统相结合的数据管理模式,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4.4 SaaS层。该层包括共享服务构件层和应用系统层两部分。共享服务层公用的服务资源包括消息服务、地理信息服务、数据抽取集成服务、统计分析服务、数据挖掘服务、安全服务以及统一数据资源访问等公用服务模块和程序。这些共享服务构件的开发可基于Web Service和SOA构件完成开发,以一种标准的方式为通信指挥系统提供共享集成和互操作访问能力。应用系统层由各个子系统构成,具体包括预警预测、车辆调度、灾情推演、应急指挥、实时决策、模拟演练、综合研判、风险评估等内容。这一层需要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和应用现状逐步开展建设实施。
5 结束语
云计算技术是新兴技术,在消防部队应用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本文将云计算应用到消防通信指挥系统中,对于解决当前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满足了消防部队对硬件资源的利用、信息资源的高度集成共享和深层次系统和数据应用需求,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但云计算技术仍不是非常成熟,随着该技术的全面发展和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如何将云计算应用到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的落地阶段仍有许多困难亟需解决,还有待消防部队从事信息化工作人员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上海海关现场业务指挥中心平台筹备组.云计算在海关指挥中心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02):96-105.
[2]朱跃龙.水利信息化与云计算[J].水利水电技术,2013(01):7-11.
[3]蒋平等.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理论与思路[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
[4]宗兴森,丁伟杰.谈基于"云计算"的警务信息系统架构[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2(04):63-65.
[5]王忠禹,史天运,张惟皎.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的云计算支撑平台研究[A].第六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暨第七届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论坛优秀论文集(智能交通)[C].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540-545.
一、价值链理论与成本控制
价值链理论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
简而言之,价值链就是为生产有价值的产品而发生的一系列活动。价值链理论将企业的管理视角细化,认为在生产活动的每个环节都与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息息相关。在这种视角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在是宏观的整体实力的对抗,而是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各自比拼。以这种理论指导企业的管理,就要求企业着力于价值链的每个环节,力争在在每个环节上控制成本、扩大收益,提升每个环节的竞争力,进而提升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价值链理论的提出对于管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价值链理论从作业管理和作业增值管理的角度阐述管理思路,被广泛运用于管理学的各个方面。在成本控制方面,价值链理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价值链理论能够用于分析企业的价值链。将价值链理论用于分析企业的价值链,将企业整个价值创造过程完整分解再现为各个具体作业环节。明确各个作业的成本产生原因,进而揭示影响企业成本的结构性动因和执行性动因,确立控制哪些重要的成本动因。
其二,着力于控制各个环节的成本,增加各个环节的收益,分析在此环节压缩成本的可能性,以及有无其他更低成本的方式替代本环节。
其三,价值链理论还应当用于分析整个行业的价值链,分析每个企业在该行业的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竞争对手的关系。明确企业自身的定位和成本管理的努力方向。
二、中小企业成本控制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成本控制缺乏主动权,受上下游企业影响大 中小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缺乏应有的成本控制主动权。中小企业普遍议价能力低,只能被动接受供货企业和零售商的要价,而无力采取有效还价手段,这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强行忍受高成本,微利生产。
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生产能力有限,只能将生产经营范围局限于行业中的少数环节。现代企业生产是社会化生产,一个行业就是一个生产价值链,每个企业都只是这个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而价值流动发生在整个价值链中。中小企业的生产活动局限于有限的若干环节,其对于同行业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成本变动只能被动接受,难以主动控制。
(二)缺乏高效成本管理工具、制度和优秀的管理人才 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大多采用原始的管理工具,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制度和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流程,只有具备优秀的财务人才才能运用先进的管理工具,构建高效的管理制度。但是中小企业缺乏对优秀财务人才的吸引力,这一点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
中小企业始终受制于资金缺乏这一难题,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稳定充足的融资来源,这给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带来了很大困难。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为此压缩管理成本,吝于花费资金构建成本控制制度,聘请优秀的财务人员。同时,中小企业过分依赖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这种方法以财务报表为导向,只核算生产中的显性成本,而对管理成本等隐性成本的核算严重缺位。这些都导致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不规范。
(三)额外损失严重,造成成本居高不下 此处所指额外损失是指由滞销产品和计划外的废品造成的非必要的库存成本、废品损失和库存损失。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滞销,产品滞销会影响企业的资金链运作,增加管理和销售费用,拉高产品成本。另外中小企业废品率和库存损失也高于管理规范的大型企业。滞销产品和废品实质上是对企业的运营资金的占用,在无形中又增加了企业的资本成本。
因为滞销、废品和库存损失而产生的作业实质上是无效作业,这些作业浪费了企业资源却不能给企业增加价值,在企业价值链中属于应当剔除的环节,这些作业环节的存在浪费了企业资源,拉高了中小企业的成本。
三、中小企业成本控制中价值链理论的运用
(一)将价值链理论运用于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可行性首先,传统的成本控制已经难以适应现阶段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成本问题,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变革现有的成本管理方式,以一种新的、有效的、适合中小企业现状的成本控制模式取而代之。其次,价值链理论自提出以来,已经被不断完善充实。阎达五教授提出的价值链会计理论更是价值链理论运用于成本管理的重要实践。伴随着生产社会大分工的发展,价值链理论尤其是全球价值链的先进性日益显现。价值链理论运用于中小企业成本控制是可行的。
(二)运用价值链理论加强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具体包括:
其一,中小企业在外部价值链的定位。在开放式社会化的生产中,企业的价值链已不能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价值链,而应将视角扩大到整个行业,整合企业内部生产与外部交易流程,建立覆盖从初级材料提供商到最终用户的全过程价值链。而对于每个企业,就要获得自己在同行业中的准确定位,进而依据实际采取合适的成本策略。各个环节上的企业应尽可能的做到财务信息共享。只有财务信息的共享,同行业价值流链的确定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分析整个行业的价值流程,明确自身所处的价值环节,确定自身所处环节的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确定每个环节的价值增值,进行经营成本合理分摊,确定每个环节应分摊的成本,尤其企业自身应负担的成本。通过核算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确定在与上下游环节发生价值交换时所发生的成本。依据各环节价值增值量确定在与上下游进行价值交换时的合理成本。将企业成本控制从内部延伸到外部,将企业内部成本控制与整个行业的成本控制结合起来,形成跨企业跨价值环节的成本控制作业,减少中小企业生产局限于少数环节而带来的额外成本,提高中小企业成本控制效率。
其二,利用价值链构建全新内部成本控制系统。分析中小企业内部价值流动过程,将中小企业内部价值流动从纵向分为采购、加工、销售三大环节,横向分为生产、后勤、管理三大模块,财务部门单独列出,作为成本核算、监督部门。首先,在纵向价值流动中,每个环节独自与财务部门进行财务信息交流,由财务部门对各个环节作单独核算分析。找出每个价值环节的增值点,核算各个环节的增值量,找出关键价值环节。对每个价值环节采取不同的财务对策,有针对性的进行成本控制。其次,在横向价值流动中,对后勤、生产、管理这三大模块采用相同标准但互不混淆的核算方法。各个模块向财务部门提供各自的财务信息,由财务部门单独核算出各个模块的成本,并针对各个模块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成本控制方法。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按照作业成分分析法,依据以下步骤实行。利用作业分析识别各个价值链环节的作业。利用作业分析对企业所有经营活动进行分析,确定各个作业所属价值链环节。同时对每个作业单独分析,确定其属于增值作业还是非增值作业。确定成本动因。成本动因(包括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是作业成本分配的基础。确定成本动因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人员的广泛参与,在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确定各个环节合理的成本动因。依据成本动因将发生的成本分配至成本目标。作业成本计算耗费的分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资源耗费分配至作业;二是将作业成本分配至成本目标。其中直接耗费可以直接分配到各个作业,间接耗费则需要采用相应的成本分配方法合理分摊。依据上述三个步骤最终确定各个价值环节的成本耗费。企业应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压缩非增值作业的成本,提高增值作业环节的效率,从整体上控制成本。
其三,在整个价值链流程中突出库存和销售环节。企业的额外损失是企业在成本控制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根据价值链理论,任何一个价值流动环节的成本增加都会导致整个企业成本不可抑制的增加。销售和库存是企业创造价值十分重要的两个环节,同时也是成本支出较多的两个环节。中小企业受制于自身的劣势,在库存和销售等环节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很多额外成本的发生。因此应将销售和库存等环节置于整个价值链流程之中更加重要的位置。很多中小企业将成本控制局限在生产环节,刻意压缩生产成本,却忽视了库存和销售环节高涨的库存损失和滞销损失,结果导致成本控制收效甚微。根据价值链理论,企业整个生产运作过程是一个有机的循环体,任何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中小企业在成本控制实践中应当挑出既有的重生产环节轻其他环节的误区,真正的认识到库存和销售环节的重要性,采取必要措施,例如:改善库存管理、调研市场需求、开展营销推广等降低库存和滞销成本,将少额外损失,从价值链的各环节入手进行高效的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胡建新:《浅谈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现代商业》2009第年14期。
[2]时红秀:《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机制与化解对策口》,《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关键词:供应链;绩效管理;多智能体;持续改进
近年来,以快速响应市场、增加企业柔性、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为目的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已被众多的企业所认同和接受,由此引发了如何对供应链的运作绩效进行有效地测评和改进的问题。传统的绩效测评理论只是针对单个企业的,缺乏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去进行绩效测评,所以许多学者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众多,而在绩效评价方法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供应链环境下的绩效测评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供应链所处的环境是任何单个企业所无法比拟的,供应链的网络结构复杂、关系错综复杂,同时受外界的影响很大,单个企业的波动都可能会对整个供应链带来很大的冲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其绩效的测评工作也是错综复杂而且变化莫测的,给绩效测评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分布式的海量数据及其统一的量化标准。在供应链的绩效测评中所涉及的数据和信息量是很大的,要测评的项目数量众多,且各评价指标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给测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由于供应链是有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个体所组成,其绩效测评的量化标准存在差异,导致测评结果的有效性和可比性比较差,达不到测评的预期目标。
测评的时间滞后性。按照传统的手工方法进行绩效测评其工作量是很大的,而且牵涉到数据的即时可得性及正确性,所以导致测评的结果滞后和不可信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进行数据处理提供了好的方法,但单纯的依靠信息系统进行信息收集及简单处理,也难以达到即时化的测评和改进要求。
供应链绩效测评主体的问题。当前,对供应链的测评主要是由核心成员企业自己测评的,这就带来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即虽然很多研究倡仪构建供应链战略联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但实际运作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成员企业对于一些敏感数据是不愿意提供或宁愿伪造,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严重阻碍了供应链绩效的精确测评。
一.多Agent技术及其在供应链领域的研究现状
Agent是一种具有自治能力的、能够与其他Agent进行协调交互的,并能对环境变化做出响应进行自主决策的智能体。多Agent系统(MAS)则由多个Agent协调组成的自组织系统,Agent的自主性和协调性使得MAS在解决复杂系统时具有分布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因此它非常适合供应链这种分布式的复杂性系统的绩效测评。
国内外都有相应的文献采用多Agent技术对供应链领域进行相关研究,而且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问题。Fu-ren Lin等人(2005)分析了信任机制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并采用一种多agent模拟平台分别从定购质量和定购前置期两个角度来评价供应链的绩效,获得了改善供应链绩效的一些结论。Chan Y L等人(2006)]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的模拟方法,它能分析、评价和预测供应链各成员的绩效,这种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基于知识的模拟平台(KBSP)能通过战略的分解和执行来改善企业的绩效,KBSP潜在的价值在于可通过目标定位、企业环境的洞察和模拟来降低供应链运作的风险。马继辉等人(2004)提出了闭环的ScmAgent供应链管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ScmAgent迁移、寻址模型和算法,有效地解决了通信的高效性和可靠性问题。李军等人(2004)提出了多Agent中Agent进行协作的四种模式-对话模式、会议模式、协同模式和层次模式,并用结构化方法描述4种协作模式的协作过程,为设计具有分布式协作问题求解能力的多Agent系统提供了理论框架。高翔等人(2004)]将Agent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一个基于Agent的供应链仿真模型,给出了模型的类结构图,主要算法实现及消息的部分代码实现。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供应链的仿真及管理智能化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
二.供应链绩效的测评及持续改进框架
由于供应链绩效的测评、诊断和持续改进技术引入了现代智能技术的研究成果,其研究的范围可以从具体的单个流程的绩效测评、诊断和改进上升到面向供应链整体复杂环境下的综合测评、诊断和持续改进。在此我们结合供应链的发展战略进行绩效的智能测评及持续改进框架的设计,其总体框架如下图1所示:
首先,根据供应链的发展战略及标杆供应链绩效评价标准来确定绩效评价目标,然后根据供应链整体及各流程绩效度量结果进行绩效的智能测评和原因诊断,在进行绩效产生偏差的原因诊断的基础上,明确供应链应该进行绩效改进的重点和方向,最后根据系统自动提供的改进方案开始实施并实时反馈,在此过程中,可能需要不断地对供应链的发展战略进行修正,如此不断循环,达到持续改进绩效的目的。
三. 供应链绩效的智能测评模型
在供应链绩效测评及持续改进的框架下,对其核心部分-绩效的智能测评结构模型展开详细的论述。由于供应链的环境复杂和分布广泛的特点,需要采用多Agent系统,其总体结构如下图2所示:根据供应链的基本结构模式,连接智能绩效管理平台的子Agent包含:制造商Agent、供应商Agent、物流服务商Agent、分销商Agent和零售商Agent,它们各自作为单个的Agent智能主体,完成各自的绩效度量和测评,并将这些信息传送到智能绩效管理平台。该平台是智能绩效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它的主要任务在于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度量和测评、各个Agent的分工与协调、根据测评的信息进行原因诊断和提供改进意见等等。
1、个体Agent的智能测评结构分析
个体Agent主要完成各自流程的绩效度量与测评,它的内部基本结构如下图3所示。个体Agent可以与外部环境及智能绩效平台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外部环境可以是供应链个体的ERP系统或其他管理信息系统,Agent通过用户接口可以获得测评所需要的数据信息,通过数据处理模块进行原始数据的处理,使它能够转换成统一标准格式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再传输到绩效测评模块进行智能测评,在测评模块中,需要两个模块的支撑,一个就是评价模型库,这里给出了绩效评价的量化公式;另一个就是权重决策模块,可以采用模糊专家决策系统来完成权重的自动决策功能,这样测评模块能够根据所需测评的项目自动调用相应的模型库中的量化公式和自动赋予的比重进行综合测评。测评的结果以两种方式同时出去,一种是通过反馈接口将结果反馈到外部环境中(供应链个体的信息系统中),反馈接口同时也承担着智能平台发出的绩效改进信息的传输;另一种则通过通讯模块将结果反馈到智能绩效平台里,智能平台作为信息处理中心可以对其结果进行确认、校正和调整(有严格权限的),使其更加科学及合理。
2、智能绩效管理平台的结构分析
智能绩效管理平台是智能绩效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它的内部基本结构如图4所示。智能绩效管理平台其实也是一个单个的Agent,只是它的功能更加强大,内部结构更加复杂。 它有两个与外界信息交流的途径,一种是“人机界面交互”可以实现系统信息的反馈显示和人为的设置和调整;另一种是与供应链各个个体的Agent相连,通过通讯模块完成信息的交换。个体Agent的测评信息传输过来之后进入了整体绩效测评模块,它也同样由权重决策模块和评价模型库(该库里的量化模型与单个Agent的模型库里的不一样)支撑。测评的结果进入绩效智能诊断模块中,与绩效的目标库进行比较,找出未满足的目标并进行相应的原因诊断,同时将结果反馈到绩效改进模块,由改进库提供相应的改进意见,并将意见反馈到人机界面,确认或修改后再通过通讯模块反馈到对应的个体Agent,提供相应的绩效改进建议进行参考实施,这样就实现供应链绩效的持续测评和改进。
四. 结束语
供应链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分布的、柔性的复杂性系统,对其绩效的综合测评和改进可以充分发挥多Agent系统所具有的智能化、模块化、分布性、鲁棒性和实时性等优势。本文根据供应链的测评及改进特点,提出了供应链绩效智能测评和改进的基本模型结构,它能确保绩效测评和改进的智能化、有效性和即时性,能够很好地解决前述供应链绩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预见它将是绩效管理领域中一个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只是给出了其模型框架,还有很多细致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的明确。
基金项目:航空科学基金(2006ZG5614);南昌航院科研基金(EA200609075)
作者单位:罗明,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经管学院,南昌大学理学院在读博士;周叶,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经管学院
参考文献:
[1] 霍佳震、马秀波、朱琳婕,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及应用[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2] Beamon Benita M,Supply chain design and analysis: models and metho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8,(55):28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