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08:52: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由于我国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国情,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并且在现有的教育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借鉴和吸收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对于推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十分的必要。
关键词 :国外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趋势 启示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由传统教育模式发展到素质教育的今天一直都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狭义的心理疾病的治疗教育,而是心理素质教育,这恰恰是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性组成部分。髙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人的潜能发展中占据着主导作用。教育能够推动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使后人能够超越前人,正如牛顿所说,他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重要一点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幵发人的潜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来协助,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国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
(一)资格认定的职业化和高学历化
欧美高校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必须拥有相应的执照或资格证书才能进入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进行工作,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认证有着极其严格的标准和相应的程序,这就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有着一定的职业资格要求的。同时,欧美国家对参加资格考试,领取相应执照的人员的学历也有一定的要求,最低的要求是具有专业硕士的学位,学历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
(二)人员培养的专业化
欧美国家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的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除了制定系统的培训课程,涉及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专业的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此外,还十分注重受训人员的实习,让受训人员直接进入模拟或现实情境中,或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定时间的见习,并把见习环节的成绩作为培训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教育内容的综合化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初核心工作是对“问题学生”的筛查,然后将蹄查出来的“问题学生”交到所在的系部或辅导员。但是,现今社会,欧美国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明显增多,包括咨询、教学、评价、干预、治疗、活动指导等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综合化趋向已经越来越明显,从仅仅关注“问题学生个人”片面问题,发展到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成长等一些列涉及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
(四)全球化与本土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的增加,国际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也在不断成立,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以及其工作的内容,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定义也在逐步走上统一。定期、非定期的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以及参观访问极大的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但是,各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情况下受到本国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宗教等的影响,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本土化趋势也很明显。
三、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注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上严重不足:一是师生配比严重不足;二是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兼职人员占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人数基本过半,且大多兼职人员来自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等。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兼职人员缺乏足够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更不用说去灵活的应用,这就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难以真正的为学生服好务,难以真正的有效展开。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队伍的建设势在必行。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心理徤康教育的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由“让学生适应学校”到“让学校适应学生”的转变,由以“问题学生为中心”到“服务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立足于教育本身,以全体学生为服务、教育对象,对学生遇到的生活、学习、情感、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对部分心理需要矫治的学生予以诊断和治疗,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意识,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能够不断的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最后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建立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根据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结合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注重多种教育途径并举,低年级注重人际关系教育,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高年级注重情感、就业等方面的教育,突出品格培养,重在疏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全校全员参与,建立不同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校机关单位、辅导员注重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辅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注重从心理问题的咨询、判断、干预角度教育学生;心理医生从治疗的角度救治学生,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各高校所欠缺的。
(四)引进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的存储、对比以及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辅导都可以都过计算机来完成,除此之外,还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信息能够迅速的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传递,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实现资源共同享有。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便捷,使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好、更快的吸收和借鉴国外高校好的做法,但是,心理健康与本国的国情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应杜绝照搬照套国外的做法,要立足于我国的民族心理,历史文化传统,反应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注重实际的教育效果,努力建立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菊华.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再思考[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2).
[2]李雪如.浅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科技资讯. 2006(05).
[3]方双虎,姚本先.英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 外国教育研究. 2009(08).
关键词: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科技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85-02
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快的进步,但是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新的形势给学生的成长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给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了巨大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只有认识到网络心理教育的重要性,逐步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构建网络心理教育平台,才能使网络心理教育充分发挥出作用,然而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并不是很理想,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及问题
1.高校没有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入研究。随着近年来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普及,网络科技逐渐融入到社会各领域当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而大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因此网络科技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但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高校并没有充分地利用网络科技环境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指导,而仅是片面地考虑到网络对于学生心理的不良影响,而继续沿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从而导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很大的进展。然而网路科技的发展确实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说,网络科技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一些不良信息也利用网络进行快速传播,这些不良信息确实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网络发展还有是有很多可以利用的优势的,因此高校要加强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从而充分地利用网络发展的优势规避其劣势。
2.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防治工作。在高校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多内容是关于心理疾病预防的,比如说: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上,大都是关于心理压力以及心理障碍等调适与指导的内容,很少有关于心理发展性的内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较为片面的理解,把心理咨询与治疗当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心理障碍性问题,另一种类型是心理发展性问题。在所有学生当中出现的心理障碍性问题的是非常少的,而学生的大多数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于发展性问题上,因此,高校更应该侧重于发展性心理健康指导,从而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主要的教育目标,进而发挥网络心理教育的功能,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3.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影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以及实践性较强的工作,这就需要心理指导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专业的技能,尤其是在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指导之时,还需要教师具有熟练的网络操作技能,然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指导,但是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并非专业的人员,而是思想政治教师、医务人员或者是其他专业的教师所兼任,这些教师既不具备较高专业心理学知识,而且心理指导的技能也不是很丰富,导致心理健康指导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很高。
4.没有对网络信息进行筛查监督。随着网路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很多信息是由个人所提供,而且没有专业的机构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导致很多信息都出现失真的情况,特别是网上的心理测验内容,有些内容没有经过特殊处理,最终的测试结果可信度不是很高,但是却很容易对测试者造成心理影响,并不利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低的大学生,受网站心理测试影响,会造成很大的心理阴影,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而且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只注重资源建设,而并没有为访问者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提供良好的沟通平台,不利于网络心理健康指导的顺利进行。
二、改进策略
1.树立先进教育理念,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高校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目前大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的时期,并且他们的接受能力非常强,但是他们社会经验不丰富,辨别能力相对较弱,某些有心人可能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传播一些不良的思想内容,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高校要不断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实施正确的引导方式,从而使学生的辨别能力得到提升,增强对不良的信息的免疫力,主动避开网络垃圾。同时高校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并形成良好的网络习惯,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扰,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构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高校需要加大网络平台建设的资源投入,给予必要的硬件支持,这也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同台构建的基础条件。另外,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构建丰富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第一,专题部分,设置的内容主要是当前学生比较关注的心理问题,高校可以聘请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丰富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授,并制作成视频到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并能够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些技巧,从而能够在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时及时自主解决。第二,是基础知识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心理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是一些实用的论文或者是一些案例故事,还可以是一些相关的课件以及网络上的资源,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从而有针对性获得知识。第三,网络心理测试系统,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到学生心理状况,并要汇总学生测试的数据进行归档整理,测试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适应情况、人格特点、情绪变化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指导。第四,交流讨论区,学生可以根据关注的认定问题进行讨论,可以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看法,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3.加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能适应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发展需求,实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较高的素质能力,才能实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网络心理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网络心理教育中能够采取较为先进的技术以及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教学资源等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从而使教学的效果能够得到提升。其次,心理指导教师需要具备专业心理教育知识以及技能。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普及,网络教育环境更加复杂,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心理教育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才能根据学生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新的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才能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创造精神。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学生接受心理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革新,不仅能利用网络课堂,同时要充分地利用在线讨论方式,更积极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促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顺利地进行。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指导教师能够充分地利用高校的各种教学资源,设计创新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可以从预防性的心理教育改革为创新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推动传统网络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力度。这就需要高校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培训的力度,并要构建网络交流平台,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更好地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另外,高校还可以完善各项激励措施,引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而充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
4.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首先,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并要加强管理,加大网络信息的筛选力度,并要以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建设的高地,避免学生接触到错误以及消极的思想在网络传播,从而充分地发挥网络优势。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法制观念指引,促使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辨别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减少不良思想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需要利用网络辅助工具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传统的心理教育也不能被忽视,要促使网络心理教育与传统心理教育相互结合,这就给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树立先进教育理念,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构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加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并要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充分发挥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远,高娜娜.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
关键词:高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对策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我国高校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形势喜人。从2005年起,高校教育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校院校数、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急剧上升,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并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然而高校院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也日益增多。这表明高校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存在着如下不利因素的影响:
1、学科因素。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其大多数理论主要借鉴的是从美国高校引进的心理辅导初期的矫正模式,多停留在行为研究与心理分析的表面。至于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工作更显不足,高校院校普遍存在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对学生进行生理健康教育、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简单地看做是“后进学生”和“问题学生”而不是全体学生、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政治理论教育的现象。
2、协调因素。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能做好的问题,它需要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良性的社会竞争与投入,良好的家庭引导与配合,正确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三者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稳步前进的砝码。遗憾的是,目前学校、社会、家庭缺乏统一行动,没有很好地协调,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单打一的状况,很难顺利地开展下去。
3、师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教学资源发展不平衡。一方面,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师资来源于普通教师队伍,以普通教师兼职为主,由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等方面的力量构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上明显好于经济落后地区,区域间差异较大。就上海和广州而言,绝大多数高校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和讲座,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网站。而江西省和湖南省的大多数高校院校虽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开课率较低,水平相对落后,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较差,投入较少,形式单一,方法传统。在同一区域里也存在院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有的院校重视,有的院校忽视;公办高校院校较民办院校要好,示范性高校院校较其他院校要好。
4、教学因素。目前,我国高校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使高校生能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但这种纯理论的讲授往往是枯燥的、单调的、乏味的,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纯理论教授根本不感兴趣,很难说会有很好的效果。因此,作为高校心理教育的研究应该探寻更多灵活的、生动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过于单一。不少高校院校都将心理健康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心理问题教育,这是不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与方法,还应该涉及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相关内容。
5、经费因素。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高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国家要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不能低于人均10元,但是绝大多数高校院校都达不到平均水平。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上来说,心理咨询需要相应的时间、空间、材料和人员,即必要的软件和硬件措施,都依赖于教育经费的投入。
二、做好高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
1、要完善高校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国家要成立高校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宏观指导各高校院校的工作,并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心理健康理论。要组织和鼓励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要克服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体分散、教材编写各自为政的局面,全面规划和领导高校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院校评估体系,并不定时地抽查执行情况,以保证国家的政策能落到实处。各高校院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要由院长牵头成立专门的教研室,建立心理咨询室。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要在财务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要在院校内部形成多级预防体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抽查、排查;要多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辅导员或班主任主导、教师辅助、教辅干预、班团干部协调的严密的学校危机管理机制。免费提供2、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首先要改变一个观念:高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学校的单方面行为,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做到的,这一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通力合作。其次,要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克服脑海中存在着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第三,要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第四,学生家长与学校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形成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3、要进一步完善高校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首先,高校院校要强化硬件建设,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要建立符合国家标准、功能齐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其次,要重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湖南省委教育工委明确要求:各高校要按在校学生的3000-5000:1的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教师。
4、要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目前,课堂教学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且多数是以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为主,在形式与内容上比较单一。我们要探寻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式和新内容。在形式上,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座谈会、“心灵鸡汤”校园栏目、社团活动、班级户外活动、校园竞技活动、主题班会、心理健康知识抢答赛、心理电影赏析、相关心理健康的选修课等,来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强化心理承受能力,缓解心理压力;在内容上,我们要尽力选择那些与学生实际紧密相关、喜闻乐见的事例或者案件、影片等,要将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各种有趣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5、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
1.1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不高。尽管目前各大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但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却迟迟没有跟上脚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寥寥无几,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完全发挥它的作用。
1.2思想政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匮乏。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极少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大部分高校仍然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相对于心理素质,高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等传统素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会了学生认识历史与现实,社会与自然,个人与集体,却忘了教会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如何面对生活。当高校一味地注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中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很多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他们成绩很优越但却无法承受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很高但却无法处理感情生活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缺失,使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发展。
1.3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落后。目前,在高校中,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往往是一些政治老师,班主任,辅导员。这些教育工作者中鲜少有真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特别是辅导员。高校的辅导员大多都是刚刚毕业的年轻人,由于年龄差距较小,他们比较容易融入学生的世界。但也因为年轻,他们的人生经验还不是很丰富,工作能力也还有很多不足。因此,在管理和教育学生时,常常只能生搬硬套学校的规章制度,无法疏导学生的苦闷,引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在开展教育的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从一种教学方法转变为一种教学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只有真正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在工作中很好地贯彻实施,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塑造健全的人格。
2.2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比重。高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成长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在向上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比重,使二者在内容和方式上相互结合,能最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建设。例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历来以枯燥无味著称,学生对于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比较反感,学习的热情不高,甚至常常反其道而行之,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运用到思想政治教学上,能够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这种交流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效果也更加显著。并且,当学习变成一种倾诉心事,表达意见,抒发感想,共同交流的平台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这个平台,也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倾诉,感情得以排解,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
2.3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建立一支专业素养高的队伍。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科目,而目前我国高校在这方面的人才还很匮乏,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相对落后。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建立起一支专业的复合型队伍,这支队伍中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精通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擅长心理健康教育。为建立这样一支队伍,高校可以组织思想政治老师定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交流学习,使二者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
3、结束语
1 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
近两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大学生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这也给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带来了相应的威胁。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作为高校应该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相应的引导,为大学生构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除此之外,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是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以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虽然大多数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但是只是配备了相应的人员,但是却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没有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许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去咨询相关问题,怕同学或者老师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因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除此之外,许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够,不能够很好的把握相应的工作方法,总是被动的等待学生来咨询,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
2.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不专业,根基不牢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来作为支撑的,但是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理论研究不够专业,根基不牢的问题,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相应的问题,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明确的引导,也缺乏研究检测的手段和固定时间的保证。除此之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够,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研究不到位,这就给整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带来了相应的难度,不能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效的指导。
2.3 人际交往复杂化
现今,大学生由于正处于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他们很希望自己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他们又缺乏相应的交往技巧,使得他们常常会陷入交往的误区。因此,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出现自卑和缺乏自信的状况,他们不愿意与人相处,常常独来独往,做事情的时候也是畏首畏尾,时间一久就会使得学生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下降。有些学生对外人有很强的戒备心,不敢与人相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心理出现问题。
2.4 师资力量薄弱
在高校中,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学科的开设较少,并且教育部门也没有在这方面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这就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没有办法从中获得更多的心理辅导。在我国,心理辅导的教师只需要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教育的技巧,并能够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就足够了,但是有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还是由一些德育的教师来兼任的,他们对心理教育的理论还不够精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5 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不力
在许多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不够广阔,一些高校没有设立相应的实体平台,只是通过网站的方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使得一些不常上网的学生无法得到相应的心理疏导。除此之外,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往往会存在网页上的文章较为陈旧,网页上的内容更新较慢,许多内容都是已经过时的,这就使得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真正的发挥作用。一些网站上的内容较为凌乱,没有针对性,这就使得心理教育工作开展存在相应的困难,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3 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3.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观念是人们开展行为的基础,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教师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认识,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要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应该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较为落后的观念,要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使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要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贯穿于整个高校的教学中,使高校的各项工作能够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提高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治疗。
3.2 设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许多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普遍存在不够健康的问题,他们很难客观的去评价自己,但是设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去正确的认识自己,使他们可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评价,并且能够很坦然的了解自我的心理状况。因此,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应该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来培养学生心理素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使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中认识自己,具备情绪调控和心理保健的能力,从根本上使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完善自身的心理缺陷。
3.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要做好专兼职队伍的建设,不断的完善教师的专业化,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采取积极开展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来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并且把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计划加入到高校整个的工作范围中。要重视对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业务指导,能使教师做到执证上岗,重视心理健康教师的培养,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提高他们专业化的水平,从而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的开展。除此之外,学校注重加强对心理社团等学生团体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指导学生将团体辅导等技术灵活运用到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他们与同学共同生活在一起,克服了学校或学院教师进行心理辅导的时间、地域、语言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将团体辅导技术应用在日常的生活园区、班级、社团等活动 中,在日常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知识等,成为离同学最近、覆盖面最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3.4 建立监督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不能够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要确保整个工作的质量。因此,要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保质保量,应该充分发挥行政监督能力,要做好评估检查工作,把评估检查工作纳入到高校教育的总体评估中。学校在心理健康评估体系的建立中,不能够只是局限在教师的能力和硬件设施的完善上面,而应该更加准确的反映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状况上面,要引导学生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高校要能够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完善心理评估能力,把评估所得的结果进行及时的报告,并且反馈给学校和学生,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力度提高。
3.5 规范化管理,高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现今,许多高校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是大多都是附属于教育行政的机构,并且一些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这就使得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运作不够规范。因此,高校应该规范管理,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该有效的规划和组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还可以使整个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得到完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因此,想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设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建立监督体系。除此之外,要规范化管理,高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廖迎春,周爱云,曾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力原因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教育部政报,2001,(5).
[3]魏鹏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对策分析[J].文教资料,2007,(27).
[4]江立成,魏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进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服务。如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一角色进行准确恰当的定位是工作者们首要面对的问题。文章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角色定位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国家、学校、学生和个人四个层面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角色定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角色分析;角色定位
0前言
近年来,教育部相继颁发了多个文件,要求大力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以加强和促进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国内各高校积极响应号召,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如火如荼。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进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服务,如何对自身即将承担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一角色进行准确恰当的定位,是新人们首要面对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否在以后的工作中保质保量地完成自身职责的重要基础。目前,国内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一角色逐步重视,但在部分高校仍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角色边缘化、角色定位模糊等现象。鉴于此,本文在整合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概念、主要影响因素、角色定位和角色发展展望四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高校中的角色进行分析。
1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角色定位的主要因素
现实中,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角色定位的影响因素纷繁复杂,笔者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1宏观方面
其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学科门类。国家各项政策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划分到思想政治教育旗下,而非独立门类;且部分学者也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等同于德育;这些直接引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的思维和手段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其二,国内各大高校普通重视招生就业率,注重学生学业成绩和工作能力的培养,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较为忽视,使其专业角色的社会地位较低,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处于边缘化地位。由于目前国内高校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刑事案件激增,国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但部分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等同于问题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这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作用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1.2微观层面
其一,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成员背景复杂,思想政治老师转岗,辅导员、班主任等兼职的现象比较普遍,这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虽在收集学生信息、了解学生情况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致使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精力分散、业务不精。这直接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水平,甚至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其二,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自身的角色认同度较低,甚至存在消极应付的心理。受以往大环境影响,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先前角色期待与现实执行的角色之间存在一定落差,在工作初期没有进行有效调整,使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自身的专业角色态度消极,自我认同度较低。其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角色冲突明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身兼数职情况较为普遍,如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身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老师、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老师、医学工作者等,多重角色之间的转换直接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质量,甚至部分工作者在多重角色转换时角色认知模糊,角色间定位不清,或者以其中一个角色当承担几个角色的工作。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是需要被关注的群体,他们在帮助学生提供心理素质水平的同时,自身的心理素质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在咨询者和被咨询者,督导者与被督导者之间的角色转换也是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角色定位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
2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姚本先教授(2010)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职业活动的性质、职责和任务,将其角色分成五大角色。李国强(2008)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心理老师的专业角色的五个方面提出了重塑意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国家、学校、学生和自身四个层面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进行重新认识。
2.1国家层面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是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自2003年国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政策以来,心理健康教育收到国内各高校的普遍关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服务,在各高校逐渐发展起来。至今十年有余,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机制建设、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活动体系建设和工作条件建设等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纳入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所有上述建设及其取得的成果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的努力和推行。也只有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的不断努力和践行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2.2学校层面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根据国家政策法规和学校的规定,针对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组织和实施本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其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安排及其教学的实施是其重点之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利用学校提供的工作条件,积极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资源,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生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需针对自身学校的性质、特征等问题,组织和实施具体本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2.3学生层面
对于学生而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首先呈现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老师这一角色,简称心理老师。课堂教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开设具体本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心理老师需针对自己所带学生的年级、专业、以及班级特点,灵活多样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者和促进者,承担心理咨询师这一角色。近些年来,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峻,个别高校甚至接连发生影响较为恶劣的刑事案件,教训惨痛。为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咨询师这一角色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心理咨询师需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有关经验,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度。最后,无论是心理老师,还是心理咨询师,都需要积极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运用心理学的方式和方法为在校大学生和老师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2.4自身层面
为人师者,为人师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是自我职业发展的建设者,是积极主动的职业成长者。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复杂的成员背景,要求其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丰富自身的专业内涵,提升自身的工作水平和胜任力,积极主动的参加学校给予的职业培训机会,并促进自身不断进步。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担任大学生心理咨询师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摒弃“永为师”的错误观念,认识到自身也是被咨询者,需要其他心理咨询师的督导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卢爱新.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7.3:80-82.
[2]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6):125-129.
[3]唐闻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个互补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3:72-74.
[4]王勇鹏.对当前公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模糊的几点认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5):161-163.
[5]李国强.积极心理学关照下心理教师专业角色的重塑[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2:122-12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析
在当前形势下,社会与市场赋予了高素质人才全新的释义,除了与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息息相关以外,还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也从侧面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度,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点内容。
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是自从2001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相关教育内容才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诸多高校也开始尝试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科研实践,深入探究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办法。尽管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许多高校都顺势创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然而却未能对相关人员进行合理而具体的分配,配置的教育资源也不够完善,致使整个部门的管理运行尚不健全[1],不利有效开展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二是一些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过于随意,有的还将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两课”教育内容的辅助部分,在创设课程时,往往也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面前[1]。三是很多高校都缺少学生心理健康的危机预警机制,主要表现在高校并未针对在校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评估,以及归档整理。只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客观的认识和记录,才能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1]。
二、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发展策略
(一)强化重视,创新教学形式首先,高校应该从学生管理理念上予以重视,上至高校领导,下至一线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并主动参与,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一视同仁,齐抓共管。其次,高校还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认识到提升和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获得社会、家庭等各方的密切沟通与配合,以此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最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领导者与相关工作人员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延伸至校园建设中,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高校领导、教师的关怀与同学的友善互助中逐步改善心态并甩掉负面的消极情绪。另外,高校还应加强教育形式的创新。例如,高校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悉心教导,还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可以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活动,以此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通过聊天式疏导,解决学生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回归积极乐观的良好状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原创或转载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以趣味性和真实性的文章吸引学生,从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心理引导。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平台赞颂好人好事的文章,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和作用,激励学生向模范看齐,为学生的心理转变创设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创立心理健康的互助团队,发挥团队力量去发现和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1],以平等的同学、朋友身份来缓解问题学生的紧张恐惧心理、有效将其压抑的情绪逐渐减弱,帮助这些学生从消极负面的状态中走出来。教师还能够借助高校互联网教育平台上的时政板块,进行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正能量的思政教育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创新的教育形式与互联网平台、新媒体信息化技术等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依托互联网的积极力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譬如,可以创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竞赛、心理健康主题演讲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1],在高校内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校园文化气氛,推进相关校园文化的建立。让学生能够置身于这一氛围中,从而有效发挥出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
(二)全面开展教育,重点关注心理健康全方位的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育教学的内容全面,以及教育对象的全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除了教材书本以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应当积极寻找更多涉及心理健康内容的教学资源,包括社会新闻、热点等都可以成为心理教育的潜在外延。对于教育对象而言,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应该仅仅将目光锁定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还应更为客观理性地看待学生的行为,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其日常表现与情绪波动等,在第一时间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贴心的咨询服务,并且对待特别敏感的学生,还应尤为关注自己的言辞行为,保证不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二次伤害。在高校全面教育的理念背景下,高校教师还应明确对象目标的实际情况,格外重视那些存在特殊状况的学生,以及贫困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由于这些学生往往比其他学生承受着更多的考验,故而也更加容易滋生出负面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教师既应该做到全面教育,还应该做到重点关注,给予特殊学生更悉心的关照,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消除学生的心灵阴影,仔细教导其做人的道理,真正改善其心理现状[2]。
(三)以课程为中心,以点带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了缩小学生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价值,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代表事例为学生传递信息,让学生切实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从性格完善、情绪稳定,以及思想心理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使学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积极阳光的心态自信的生活学习。教师在选择具体的案例时应该注意围绕课程的主题,不可脱离主题,盲目灌输。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以课堂为基础,逐步实现以点带面的教育延展,扩展教育的覆盖层面,为更多学生提供心理帮助。譬如,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围绕某一心理健康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并为了扩大影响力,还可以举办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各项正能量活动,给予学生更多欢乐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信心。另外,教师还应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完善不能一蹴而就,它必须在校园教育和活动等诸多方面进行有效渗透与发展,在长期的积累中取得一定的效果,并促进其势态可以向着更加喜人的方向发展[1]。教师可以开展下述活动,首先最为重要的当属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这一实施路径是最简单直接的有效方式,能够最快捷地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3]。其次,教师可以多方搜集其他学科教材中所涉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并在授课过程中适机为学生提供点拨,让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不断渗透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从而以更加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影响学生,并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健康文化氛围中充分激发出积极心理的暗示作用,并且在这一氛围中快速调整学生心理状态,促进其健康成长。
(四)加强管理,打造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高校应该健全其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保证在其组织体系内能够有充足的高素质教育人才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1]。为了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顺利进行,高校应该完善相关机制与体系的建设,并且与社会、家庭加强三方合作,在共同努力下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1]。在这一工作过程中,高校作为最主要的环节,应该在高校领导的带领与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形成一股具有凝聚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这一团队建设中的重点环节,并充分发挥出高校辅导员、思政教师等辅助力量的协作作用,逐渐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团队壮大,直至让全校的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到这项教育活动实践中。如此不仅能够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能推进校园心理健康的建设活动。此外,为了方便高校教师进行更加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还需要对相关教师进行知识技能的继续培训教育工作[1]。提高教师的心理干预与疏导的技能,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时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合理性与技巧性。当教师发现学生存在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而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时,应该第一时间上报学校,寻求外部帮助。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依托社会和家庭等诸多力量来共同解决[4]。
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指导思想消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目前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其最终教育目的应遵循心理教育的总体目标,即帮助大学生开发心理潜能和提高心理素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是以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将大学生作为潜在的心理问题对象,将重点放在“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上并将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出发点,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和弱点。在这种消极思想指导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本上以治疗心理疾病、预防心理问题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在实际课堂教学则以矫正和诊断心理为重点。这种思想消极的课程体系不可避免地具有先天局限性,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本应发挥的教育功能,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方面,不利于充分挖掘和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和心理品质。
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欠合理
目前,受“消极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恐怖、强迫、疑病等障碍性心理健康问题。在此教育理念影响下,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以病理性心理和消极性心理为主,即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相关的理论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表现、预防和矫正方法。心理教育导向和教学实践,无形之中使绝大部分大学生错误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涵片面理解为心理问题,误认为只有那些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学内容不够科学的课程体系过于关注缺陷和问题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发展潜能,不利于大学生拓展心理素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也反过来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真正提高。
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缺乏完备的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应具备完整的学科体系,不同心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互补、教育功能各异、教学方式灵活,教学覆盖范围和课程时间安排协调统一,从而构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但目前各个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较为分散,各科之间教学内容重复,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此外,有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缺乏连贯性,过于随意,没有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严重滞后,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不同个性大学生实际心理的教育需求。更有部分教师只凭自己的兴趣开课,没有考虑其开设的课程是否有利于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是否符合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㈣心理教师素养有待提高
目前,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由德育工作者和思政辅导员承担,而这些教师很多并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没有经过心理学的严格训练,没有掌握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甚至有些心理教师本身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缺陷,没有办法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涵,导致有些心理教师只能采用灌输式手段授课,心理课程教学质量自然无从谈起。不少心理教师凭着自己的感性认识照搬课本理论知识来处理大学生碰到的心理问题,随便给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扣帽子,视之为洪水猛兽,并利用一些强制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来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教师素养欠缺导致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学,无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反而可能对大学生心理造成再次伤害和扭曲。
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高等教育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关注职业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目前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加上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导致高校大学生群体容易形成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必须重点关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心理问题的预防和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挖掘当代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对挫折能力,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教育目标。积极心理学是对以心理问题为焦点的消极心理学的有效补充和理论升华,平衡和完善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构建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实际当中去,有助于促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回归到以人性为本的教育目标上,确立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全面综合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大学生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相互统一,心理学教师把大学生化为具备发展潜力的个体,挖掘和培养大学生内在的积极心理潜质,有效提高大学生发展积极心理的专业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完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长远发展,维护高校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并且完善和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建设
㈠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目的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存在心理适应困难、心理行为失调的特殊个体,其关注的对象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问题学生。而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正常心理需求则没有引起重视,导致大部分学生只能了解一些如焦虑、强迫、抑郁等不良人格的形成,却没有机会认识自身内在潜能进而发展自信的积极人格品质。积极人格品质可以将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有效激发,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潜力,更好地应对和解决现实问题。要认识和发展大学生个体内在积极潜能,使之形成一种日常行为模式,需要借助一定的教育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可以有效充当这一途径。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理念有助于改变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对传统心理学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从根本上重视和巩固大学生心理的积极特质,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问题”模式转变为“发展”模式,以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中心和归宿,帮助大学生学会用积极态度来对待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学会挖掘自身潜力,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幸福体验,从而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将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教育目标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转变。
㈡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学课程的内容设置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实际需求,科学选择和当代大学生最为贴近的相关心理主题,从积极的维度入手介绍和解释这些心理学问题,一般应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高校心理健康必修课以普及和传授心理学基础知识为主,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帮助在校大学生主动认识和发现自己的潜在积极品质(如友善、勇敢、智慧、毅力、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即传授幸福的内容和技巧),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其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等,最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必修课侧重教授幸福的内容和技巧,但积极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独立的积极心理课程。积极教育可以渗透在大部分的心理素质培养选修课程中,心理选修课应坚持多元化的原则,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需求、不同特点和不同兴趣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供大学生自主选择。不同选修课的主题要有明显的区分度,不应求大求全,而应注重课程设置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㈢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重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积极心理学始终强调心理学家应该重点关注人的积极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它的基础方法和理论都是紧紧围绕着“人”来研究,充分发现个体的内在潜能从而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积极向上地应付日常问题。传统心理教育课程的内容较少生活化而更具理论色彩,因此要实现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就必须选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积极内容”来组织心理教学,避免过多采用“消极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应将心理学理论和日常生活有效衔接,引导高校大学生对社会生活事件的心理学意义进行讲解和探讨,提高大学生解决社会生活事件的能力与技巧。在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设计上应关注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发现和培养,遵循大学生主动体验的原则,从而使大学生通过积极领会和体悟进而自主构建自身完善的心理系统。此外,课程教学内容应该随课程教学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对象做出相对应的调整和更换,使课程教学内容处于一种相对动态的调整之中,这样才可以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心理探索空间,从而实现大学生“自主生成”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
㈣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