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目前的经济趋势8篇

时间:2023-07-30 08:52: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目前的经济趋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前的经济趋势

篇1

[关键词]湿区 木门套基层木饰面层发霉泛黑根部防腐

中图分类号:TU238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当前,随着精装修的进一步推广,木门套已在精装修工程中得到广泛使用,但是,木门套在使用过程中尤其湿区木门套的使用过程中,会陆续出现发霉、泛黑和腐烂的现象,屡见不鲜的木门套尤其是湿区木门套根部的发霉、变黑、腐烂已经成为困扰广大业主质量通病,也是设计和施工人员心头的一块心病和屡攻不克的难题,部分工程处理不善会成为业主和施工单位之间长期纠缠不休的话题甚至法律纠纷的导火索。

通过一系列精装工程的施工实践,摸索、形成一套精装工程湿区木门套的防腐施工处理技术,彻底解决木门套发霉、变黑、腐烂这一很令全体业主和、设计施工等全体装饰从业人员头疼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本文从木门套根部尤其是木基层根部的发霉、变黑、腐烂问题着手,探索木门套发生病变的原因,为较好的解决湿区木门套的发霉、变黑、腐烂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思路。

2.发霉泛黑等病变的原因分析

大家知道,目前的精装木门套基本是由以细木工板为基层的基层板和以成品木饰面层为面层的面层板组成的,门洞几何尺寸条件允许时,在细木工板上可再附加一层多层板共同组成木门套基层。

分析判断发霉变黑的原因,一个很简便的途径就是打开已经发霉变黑的木门套,包括木基层、成品门套木饰面层。

不难发现,木门套发生发霉、泛黑的不外乎两个构造部位:一是门套成品木饰面层,二是木门套基层。而且基本在木门套的根部。

导致发霉、泛黑的罪魁祸首毫无疑问是水分。但水分是怎样进入到木门套基层和门套成品木饰面层,又是如何残留在木基层板材和门套成品木饰面层内,从而导致木基层、木饰面层发生霉变、泛黑甚至腐烂的呢?

我们经过充分的分析研究后发现,木质材料烘干后,木质材料内仍大量存在的毛细管和微小孔隙,在其自身内部留存的毛细管及孔隙在毛细作用下,可能留存于卫生间底部的水分会沿着毛细管从底部往高处垂直流动。基于这一水分流动原理,对上述两个构造部位的发霉、泛黑作如下分析:

2.1门套成品木饰面层:

常规的门套成品木饰面层的饰面均为油漆,背面、断口也基本采用封底油漆封底,木材本身的空隙、毛细管被油漆有效封堵,水分基本难以进入,一般不会发生发霉、泛黑现象,但不规范的现场安装情况下,在遇到成品门套木饰面长度过长时,会违规的对其根部进行现场随意切割,导致成品木饰面层出现未能封闭的木饰面断口,从而为水分的进入创造了条件,而进入的水分由于油漆的有效封闭、缺乏散发的通道而封闭在饰面层的木材里面,导致木材逐渐发生霉变、泛黑甚至腐烂。

2.2木门套基层:

木门套基层发霉、泛黑甚至腐烂的机理也跟2.1所述基本一致:导致病变的水分的一个主要通道是暴漏在外的根部底端,所不同的只是门套基层周边未进行油漆封闭,存在水分散发的通道,但却同时也为木饰面层背面可能的冷凝水进入到基层的首层板内心创造了条件。

3.发霉泛黑等病变的防治技术原理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既然水分是导致木门套发生霉变、泛黑、腐烂的罪魁祸首,而木门套木质材料内大量存在的毛细管和微小孔隙,是水分从根部上传的主要途径,阻止水分在木门套木质材料中毛细管内的向上移动,彻底杜绝木制品中水分的存在,自然是防霉、防腐的关键所在。

因而,只要从“根部”下手,通过在木门套根部形成一道“防护墙”,便可以从源头上彻底根治木门套的发霉、腐烂问题。

可以说,木门套的根部防腐处理是木门套发霉泛黑等病变的防治核心与关键技术。

由于门套成品木饰面层防止出现发霉、泛黑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持工厂加工好的木饰面层的漆膜的完整封闭性,简单的说也就是尽量不去现场切割成品木饰面层,其病变防治本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基本为管理问题,技术性不强,在此就不做赘述。

本文重点阐述湿区木门套的发霉、泛黑、腐烂的防治技术----湿区木门套根部防腐处理施工技术。

湿区木门套根部防腐处理节点图见右图。

4.湿区木门套根部防腐处理施工工艺流程

湿区木门套根部防腐处理施工工艺流程: 材料准备基层清理施工放线、弹线木门套基层断口封实与防水处理防水胶泥带填塞施工硅酮耐候密封胶充填正常安装木门套木饰面层。

5.湿区木门套根部防腐处理施工操作要点

5.1 防腐处理材料准备

主要做好防水胶泥、防水涂料、硅酮耐候密封胶等的施工材料准备工作。另外,备好抹子、灰刀、小灰桶、壁纸刀、羊毛刷、滚筒、扫把、墨斗等小型器具。

5.2基层清理

清除结构墙体、木基层板面及门槛石基层表面上的污垢、油渍、浮灰及渣土 。

注意:基层清理尤其是木基层的清理很重要,如清理不彻底,会导致防水涂料等涂刷封闭层的脱离,并最终导致防腐效果不好。

5.3放线、弹线

在木门套及木门套施工前,借助土建建筑1.00m线,通过认真仔细的施工测量,在门槛石上方原土建门洞墙体的侧面弹出30mm线。

5.4木门套基层板断口封实与防水处理

木门套木基层板施工安装完成后,参照已经弹出的土建门洞口墙体上的30mm线,在木门套基层根部截断30mm,然后在已经截断的木基层断口上用防水胶泥封实、抹平,以堵塞木基层断口处的微空隙和毛细管。

木基层断口封抹的防水胶泥,厚度不限,以填实、平整为宜。

待防水胶泥干燥后,再用在木基层断口及木基层整体侧表面上涂刷涂膜防水材料1遍,厚度不限,以均匀遮盖住基层底色为宜。

注意防水胶泥干燥前,不要震动木门套基层板,以防止封实后的胶泥脱落。

5.5防水胶泥块填塞施工

木门套木质基层板施工安装完成后,在30mm高的木基层根部下的空腔内填塞防水胶泥,填塞的防水胶泥块要充填密实、紧密。

5.6硅酮耐候密封胶充填

待防水胶泥完成填塞并基本固化干硬后,在木基层与防水胶泥带之间可能的缝隙内,充嵌硅酮耐候密封胶。

5.7木门套木饰面层安装:

密封胶固化干硬后,即可及进行门套木饰面层的正常安装。

6、应用实例及其可靠性分析

6.1应用工程实例1:

杭州索菲特西湖大酒店改造工程。

工程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大道333号。

主要施工范围:酒店负一层会议区、客房、餐厅及部分公共部分的精装修改造。

工作界面包括:轻钢龙骨石膏板吊顶、乳胶漆、地毯、木饰面、木门套、固定家具、马赛克、石材干挂、石材铺贴、墙纸裱糊、硬包、木地板、洁具灯具安装等。

其负一层由于潮湿且空调情况下容易结露,而装修改造的会议区全部位于负一层,在此情况下,会议区木门套全部采用了本文所述的木门套根部防腐施工处理技术。该技术工序不繁琐、施工效果好,很便于操作人员掌握和施工作业,而且质量稳定性很好,无质量隐患,获得业主、建筑师和监理单位的赞赏。

6.2应用工程实例2:

广州白云绿地中心室内精装饰工程。

工程地址:广州白云区白云新城(广州白云区云城西路与齐心路交汇处)。

主要施工范围:5A超甲级国际化写字楼及酒店式公寓的室内、公共走道、电梯厅及大堂等的精装修工程。

工作界面包括:室内给水系统、布管穿线、轻钢龙骨石膏板吊顶、乳胶漆饰面、木饰面、木门套、固定家具、石材干挂、石材铺贴、墙纸裱糊、灯具安装、洁具安装、硬包、软包、木地板、成品木门、地漏、不锈钢收边等。

由于工程地处广州白云山区,每年的春夏季潮湿闷热,湿度很大,施工不当极易造成木门套的发霉、变黑甚至腐烂。

该工程卫生间木门套也全部使用了本文所述的木门套根部防腐施工处理技术,质量效果及市场反响很好。

6.3技术可靠性:

通过该湿区木门套施工技术的运用,有效解决了以下几点问题:

①防水胶泥块的运用截断可能的地面存积水与门套木基层板的接触,起到了“拦水坝”的作用;

②木基层断口的防水胶泥封实处理,在填实木基层板自身孔隙的同时,也构成了木基层端口的封闭层,使地面积存水无隙可乘;

③木基层板的反“L”整体防水,构筑了基层板面层的整体封闭层,使可能的内结露水无进入到木基层板的可能。

因而具有很好的技术可靠性,同时,该湿区木门套发霉、泛黑防治技术即:木门套根部防腐处理施工技术已得到除上述两项工程外的多项装饰工程的成功运用与有效验证,验证工程中均未出现木门套的发霉、变黑、腐烂现象,且稳定性较好。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T·库巴尔 建筑防水手册(原著第二版)P1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彭圣浩,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第三版)p999.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崔丽萍,陈卫红,建筑装饰与装修构造P73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篇2

关键词:世界制造业中心;生产车间型;全球配置型;装备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5-0076-04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制造业中心已经出现了三次转移。随着中国的经济总量、利用外资规模在全球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工业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比重显著提高,认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或“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呼声日高。历史上的世界制造业中心有哪些共同特征?网络时代世界制造业中心有何特点?中国是否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最大的制造业产业和基础产业在国际转移中的情况如何?本文对以上问题作以下探讨。

1.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1.1 在世界历史上先后形成过英国、德国、美国、日本4个被公认的全球性制造业中心

“世界制造业中心”或“世界工厂”是指一个(或一组)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世界市场重要的工业品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有一批企业群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其在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已成为世界同类企业和同类产品的领先者,并在世界市场结构中处于相对垄断地位。

18~20世纪初,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的制造业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称雄世界;1852年至1900年,德国实现了工业化,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和制造业中心; 20世纪上半叶~70年代,美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制造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乃至品牌中心的地位相继确立,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成为继英国后最具竞争力的全球制造业中心;二战后日本以家用电子产品为突破口,掀起工业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优于美国的制造业竞争优势,80年代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地位开始下降。2008年8月日本结束了2002年2月以来77个月历史最长景气期;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开始快速上升。

现在全球制造业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中国有幸站到了通往制造业中心的起跑线上。

1.2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看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特征

从英、德、美、日等世界制造业中心国的发展历史分析,一国是否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其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2.1 工业品产能大国。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必须具备庞大的制成品生产能力,并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有较大比重。

1.2.2 制造业中心的形成与世界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融为一体。通达全球的航运能力和核心港口,为制造业和贸易的增长创造了前提条件,大量资金结算业务刺激了金融业发展,形成发达的资本市场,反过来又为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机会,也增强了制造业和贸易活动对金融业的依赖。伦敦、纽约、东京先后成为全球重要金融中心,其所在国制造业蓬勃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2.3 工业品出口大国和自由的对外贸易政策。如英国作为“世界工厂”时的1820~1870年间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一直在25 %左右;日本在1950~1992 年间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6.3 %,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由1950 年1.4 % ,提高到1994 年的9.5 %。只有开放的原材料市场、工业品市场甚至技术市场,才保证了“世界工厂”的发展和正常运行。

1.2.4 工业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世界领先。从经济史看,在工业化时代,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占据制造业中心的地位真正的决定性因素。“世界制造业中心”掌握着各项制造业新技术,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能够在新兴产业上保持世界领先性,因而也是研发中心。

2.当今“世界制造业中心”内涵的新变化

世界制造业中心是工业化进程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特殊现象,在当今全球性网络化生产、网络化研发、网络化采购为特征的网络化时代就不能完全按照世界经济史上世界制造业中心标准衡量当代世界制造业中心。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核心,是推动工业发展和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发达国家开始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中, 装备制造业成为转移的首要目标。当代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2.1 国家组成多层次化、多极化

历史上英、美、日等世界制造业中心既是科技领先国家,也具有世界领先的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水平;而现代国际产业分工新形势下,世界制造业中心仅仅在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具有比较优势,当今世界制造中心与传统的世界制造中心在科技研发实力和制造业发展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在目前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各行业按照行业特征、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分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随着制造业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各发展中国家都可利用其比较优势要素参与国际分工,世界上有一组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都具有发展成为新一代世界制造中心的趋势,体现了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多极化。

2.2 制造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相对分离成为普遍现象,有全球科技中心控制制造中心的新趋势

跨国公司将总部和核心研究开发部门放在母国,将加工基地、销售总部、采购中心分布在世界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但部门间信息交流不受空间和距离约束,全球科技中心对制造中心的控制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分工、扶持委托加工制造中心、强化低端产品对高端产品的依赖、核心技术对生产性技术的带动和控制等方式来实现。但世界制造中心必须是世界市场上某种或某些产品或配件的重要生产基地,其产品或配件的生产能力和出口量占世界市场比重要居领先地位。

2.3 世界制造业中心不一定是和世界科技中心、世界贸易中心“三位一体”

世界制造业中心“三位一体”的分离是比较优势原理在工业制造业应用的必然体现,因为科技中心国家的比较优势在于工业产品的研发、设计、创新,而在生产制造阶段并不一定具有比较优势。当达的后工业化国家追求的是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控制和管理世界制造中心国家,以获取比物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高出多倍的高利润;贸易网络也由传统的现实走向虚拟,采购销售网络替代了现实的贸易中心。

2.4 发达国家把装备制造业作为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重要目标

发达国家从自己利益出发, 其国内企业为减小在环境保护方面承担的压力,降低产品成本,将部分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传统装备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自身可以更好地集中力量从事技术研发和产品关键部件的制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开辟新型利润点, 将竞争重点从产品制造转向客户服务。新的世界制造业中心国家成为装备制造业的转移目的地。

2.5 研发环节及相关服务业转移速度加快

跨国公司的研发环节转移带动了技术转移,也加强了对其投资企业的技术控制,这是独资企业越来越成为外资企业主要形式的重要原因之一。

2.6 产业转移的重点转向中间产品

以往发达国家主要是把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鞋和金属制品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近几年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如电子、化学、运输工具以及机械等中间产品的国际转移成为重点。

2.7 世界制造业中心逐渐分化

世界制造业中心逐渐分化成3 种不同类型的“世界工厂”。

①来料加工型:是工业品的生产加工为主的国家,产品附加值低,只赚取人工费用,增加劳动力的就业;来料加工型的“世界工厂”是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最初形式。

②生产车间型: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现了本土化,但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仍被跨国公司控制;生产车间型的“世界工厂”是制造中心与营销中心和研发中心分离的产物,一般受到营销中心和研发中心国家的支配。

③全球配置型:拥有研发能力和品牌,也控制着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既在本土进行加工制造,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外包,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是世界制造中心、营销中心和研发中心的统一,同时也形成了品牌中心;这是世界制造业中心的高级形式。

三种类型的制造业中心都是由该中心国家分散在其国内各地区的大批同类型的制造业基地积聚形成。

3.目前中国还不是全球配置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

中国的工业化现处于中期阶段,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仍将主要依靠制造业的发展,虽然目前制造业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实力,但对照英、美、日等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时各自工业在全球中的地位和网络时代制造业中心的新特点,显然,中国目前还不是历史上“三位一体”的或当代全球配置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这是因为,

3.1 制造业经济总量较小

英国当年成为“世界工厂”时,制造业产值全球比重超过20%;2007年,美国轻松名列榜首,占全球制造业总值的五分之一,中国仅占13.2%。

3.2 企业规模不大,国民经济总量没有绝对优势

例如中国的粗钢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但宝钢,鞍钢合起来还达不到韩国的一个津浦钢铁厂的规模;中国最大的冰箱、洗衣机厂商的年生产规模约200万台左右,而惠而浦全球洗衣机产量1999年就高达740万台,其在美国的一家全自动洗衣机生产厂一年的产量就是300万台。

2007年,中国只有5家制造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这意味着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与世界级的制造企业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中国的工业规模在全球中的比重赶不上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日本10%的水平,与当年的英国和美国相比差距更大。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局公布的资料,2002和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居世界前十位国家之间比较,虽然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由2002年的4.4%提高到5.5%,但中国的经济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1/5 、日本的60% 。

3.3 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少

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机械产品达到国际水平的不到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和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总体上落后于世界先进企业5~10年,有一些产业落后20~30 年。中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石油化工、煤炭、建材等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国际先进技术装备仅占1/10,国际达标优质产品仅占1/10 。

3.4 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开发与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根据对陕西省6家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状况的调查和有关资料分析,创新成果的商品转化率和产业化率分别只有20%和6%,我国企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企业大多数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多数行业的产品设计、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工业品出口量增长虽快,但“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占比重较大。

3.5 我国企业大都采取OEM的制造方式

我国外贸200强中企业出口值有74%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在全球制造业生产链分工中中国的制造业处在低端位置,增加值率被限制在较低水平。虽然近些年来机械电子产品的出口额已经超过纺织品,但其出口是以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产品为主,许多企业采取OEM(贴牌生产) 方式,面向市场的营销系统控制在国外跨国公司手中。

总之,我国制造业各行业要把成为既具有研发能力和品牌、也控制着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既在本土进行加工制造,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外包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全球配置型”制造业中心作为5~10年要达成的奋斗目标;近期3~5年,各地区在不同的产业、行业,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推动“来料加工型”、“生产车间型”的制造业基地并行发展,积聚形成国家制造业中心;虽然核心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仍被跨国公司控制,但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现本土化的“生产车间型”世界制造业中心相对于“来料加工型”对我更为有利,各地区各行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和比较优势相机努力争取多建“生产车间型”制造业基地,促进国家完善“生产车间型”的制造业中心。

4.世界制造业中心有逐步向中国转移的趋势

4.1 制造业发展的“晴雨表”――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

制造业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从1980年到2004 年,我国制成品出口额增长60.4倍,年均增速达18.7%,制成品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大幅增加。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23.5%,是加入WTO以来进出口总额增幅连续第六年超过20%,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出口额达7 0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6%,占出口比重达57.6%;加工贸易成为出口的主要方式,近几年比重一直稳定在55%以上。

4.2 工业增加值增长迅速

由图1可见,2007年全年,中国工业增加值为107 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5%。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6.3%,重工业增长19.6%。近五年来,中国工业增加值虽横向比较不及发达国家,但始终保持双位数的增长速度,2007年的增速为过去五年最高。

4.3 制造业产品产量占优势,总量规模增长迅速

2006年,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0 956亿美元,在总量上超过日本,从数量规模上成为世界第二制造大国。中国制造业在2007年居全球第四位,形成了国际分工中的独特优势。

4.4 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最大的制造业,也是制造业的基础产业,是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其他的各类制造业诸如高新产业、医药产业、纺织业等都有赖于装备制造业为其提供先进的设备。先进的装备制造业能促进各产业生产效率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促进制造业整体良性发展。

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生产体系,在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部分企业还走出国门开拓了海外市场;已经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现代装备制造业中心。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出快速增长,并持续向沿海发达地区集中。根据2004年统计数据,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出货值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分别为37.0%、37.2%、34.8%和56.8%,装备制造业已经是中国制造业和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4.5 外商直接投资显示制造业转移增长幅度大,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非常迅速

4.5.1 制造业利用外资长足发展。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迅速增长的过程中,外商独资企业比重大幅度上升,投资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同时,外商投资的产业链延伸和配套规模不断扩大,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逐步增多。

从表1可以看出1990~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的项目数从原来的7 273上升到83 437。由1983年的9.16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535.05亿美元。

由表2可知,投资结构是以制造业为主。为争夺市场,跨国公司在中国七成投资流入制造业领域。世界上最主要的电子通信设备、石油化工、汽车、机械设备等制造商,已将其生产网络扩展至我国。

2007年1~11月,虽然同比下降7.02%,但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仍达34 419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16.74亿美元,同比增长13.66%。中国继续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外资流入国,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有450家在中国投资生产。

4.5.2 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非常迅速。近年来,研究与开发成为外商直接投资一大亮点,包括微软、摩托罗拉、通用汽车、通用电气等在内的跨国公司,外商投资设立的研发机构已近75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超过40亿美元。

4.5.3 跨国公司在我国装备制造业本地化生产发展迅速。就装备制造业而言,虽然从研发投入和成果看,目前跨国公司都还没有成为中国装备工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但跨国公司更多地通过产品进口和成熟技术产品的本地化生产在中国市场迅速发展。

综上所述,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许多工业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稳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及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将吸引国际资金持续流入制造业,中国已经扮演着承接国际制造产业的重要角色,中国制造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发展状况,各地在推进“来料加工型”、“生产车间型”制造业基地并行发展的前提下,形成专业化的比较优势,分期、分批地逐步向“全球配置型”制造业基地转化,积聚累积形成全球配置新的制造业中心。

对于为以制造业为主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装备的装备制造产业,应实行政府采购支持、大型构成项目采购的国产化、鼓励直接投资中装备采购的国产化等产业政策,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扩大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为其他制造业产业的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根据以上对制造业发展的分析,可以预见,经过5~10年的努力我国完全能够发展成为“全球配置型”制造业中心之一。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课题“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世界制造业中心问题研究”(LX03-B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受西安财经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陕西装备制造业如何适应市场新形势进一步加快发展研究” (04XCK019)资助。

参考文献:

[1]朱永斌.中国明年有望成世界第一制造国比预期提前4年[N] .北京商报,2008-08-12.

[2]刘福垣.我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J].宏观经济研,2003,(2):20-23.

[3]郭克莎.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世界制造业中心问题研究[J].开放导报,2006,( 2):29-32.

[4]赵英鸽.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发展前景及对策分析[J].开发研究,2004,(5):96-97.

[5]贺俊.中国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变过程中装备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2006,(3):1-10.

篇3

关键词:大水面工程 弧形线型施工质量技术控制经验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大水面工程概况

东沟乡大水面工程位于东沟乡至达坂城区公路的北侧,建筑面积24684平方米,土石方开挖10万多方,土石方填筑2.6万方,两布一膜防渗膜2.8万方,混凝土工程1.2万方左右,可蓄水4.6万方。该工程是具绿园、绿化、景观、蓄水、供水灌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小型水利工程项目。总观该工程组成,由外及内、由上及下依次由踏步工程(含五踏)、一个浅水区、重力式挡墙、三个深水区和两个重力式跌水等五部分构成。其中上半部浅水区是由踏步与岸坡相接,下半部是由重力式挡墙与岸坡相接,浅水区与深水区是以重力式挡墙(顶部可溢水)相隔,三个深水区是以两个长分别是120米和110米、断面积均为10.56平方米的重力式跌水相隔。踏步、浅水区、深水区呈阶梯状分布,既可流水,也可蓄水,还可跌水。该工程最为显著的结构特点是:上半部浅水区周边与岸坡相连的踏步及下半部周边与岸坡相连的重力式挡墙均为弧形线型,四周弧线全长680米,共分为30个弧段,各弧段的夹角、半径和弧长均不相同,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内弧有外弧,有优弧还有劣弧,围成的整个大水面外形,极像一只展翅的蝴蝶。大水面中靠近上游浅水区部位,留有一个心形的小岛,其四周也是弧形的线型。综上所述,由于除中间两个重力式跌水是直线型外,其余的踏步和重力式挡墙均为弧形线型,且各段对应的弧必需完全吻合,这就给工程施工技术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

该工程于2008年5月开始施工,2010年8月竣工验收,总投资1498.3万元。工程质量良好,未发生安全事故。

2.施工质量技术控制

2.1工程施工主要内容

该工程的施工技术控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土石方开挖过程中的高程和开挖边线技术控制;(2)土石方填筑过程中的压实度技术控制;(3)两布一膜防渗膜搭接焊接施工工艺的质量技术控制;(4)钢筋制作与安装的质量技术控制;(5)模板制作安装加固的质量技术控制;(6)混凝土工程中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水平及垂直运输、入仓平仓振捣过程中的质量技术控制;(7)上半部浅水区周边与岸坡相连的踏步及下半部周边与岸坡相连的重力式挡墙均为弧形线型成型的质量技术控制等。上述前7个内容的质量技术控制的控制方法,和别的工程没有多大的差别,在此就不一一阐述。

2.2工程弧线型施工质量技术控制的经验

因为该工程还是一景观工程,因此业主和监理单位对弧形线型的施工质量的要求很严格。因为该工程的特点是弧形,如上所述各弧的大小、夹角和半径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段重力式挡墙,其基础底部、挡墙底部、挡墙顶部的内外边线的夹角半径弧长也各不相同。由于设计文件受版面所限,其给出的控制弧形线型的三个主要参数:半径、弧长、夹角都只保留到了整数位置,故仅以其给出的参数换算出了的坐标,在实际测量放线中与实际不符,更别说各段弧之间的完全吻合了。对此,我反复研读设计文件,最终根据其所给出的在弧段上控制点的坐标和圆心坐标,重新推算出各弧段的弧长、夹角和半径,以此校核设计单位所给定的弧长、夹角和半径发现:弧长最多相差3.2米,半径相差0.8米,夹角相差30分。在此仅举一例略作说明。

例如,我在计算按照设计文件给定A7A8这段重力式挡墙的各部位的坐标时,根据设计文件所给定的挡墙顶斜段的控制数据如下表:

A7--A8弧段控制点坐标

采用坐标计算软件,按照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得实际半径为40.868米,角度为144.9183度,和上表所给的数据比较,半径相差13.2cm,夹角相差0.09度。众所周知用半径相差13.2cm的两个半径画出来的弧,绝对不能吻合;夹角相差0.09度的两段弧,即使他们的半径完全相同,据它们计算出来的弧长也绝对不能完全相同。在此,半径和夹角均有偏差,在实际施工作业中,如果按照其给出的半径和角度去加密放线点的坐标,那就会错上加错,根本无法吻合了。当然,按照上表所给出的A7、A8、A7-A8的控制坐标,根据计算实际半径40.868米、夹角144.9183度,结合施工结构图,通过改变半径的大小和等分夹角,以圆心坐标为基准,用画同心圆的方法,同时计算得出:同一弧段的基础底部、挡墙底部、挡墙顶部的内外边线的施工控制坐标,这样同一弧段各部位的施工放线坐标就能完全吻合;由于设计给定的控制点的坐标没变,故段与段之间也就能完全吻合起来了。实际的测量放线各弧形线段与实际完全吻合,蝶形四周和心形湖心组成了一个和谐且优美的图案,深得监理、业主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到目前工程运行良好,工程效益显著。

3.结论:

篇4

主动补库存趋势无可改变 产能利用率是关键

什么是当前最基本的趋势因素,就是我们反复指出的,目前处于经济中周期的萌动阶段,主动补库存就是当前经济的基本特征,需求回暖――产品畅销――生产量增加――原材料库存减少――采购环节量价齐升,这意味着库存重建仍在继续。但无论是价格还是销售量,显然都已经不再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甚至存在着对地产和汽车销售量的增速回落预期,这就是经济的持续扩张动能被怀疑的原因,也是大家担心新的地产调控可能伤及经济增长的原因。但从周期理论来看,特别是在主动补库存阶段,基本趋势根本无可改变,这缘于此时的一个根本变化,就是产能利用率,虽然我们无法得到产能利用率的详尽数据,但经济周期理论的逻辑告诉我们,为什么中周期会在二次去库存之后萌动,除了需求的回暖和稳定之外,产能利用率回升到较高水平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本身就增加了周期品的弹性,所以,周期的波动与趋势都有其内在的规律,这也是我们并不认为调控政策会伤及基本趋势的原因,它只不过会影响补库存的力度和节奏。

在充足的经济内生动力的背景中,确实有两个因素在影响着经济运动的节奏,即资金的紧张和地产的调控政策,相信这也是PMI连续两个月回落的原因,目前经济扩张的加速度正在放缓。事实上,这也是从被动型的库存减少到主动型的库存增加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原因很简单,因为“凡是被动的,都是轻松而短暂;凡是主动的,都是艰难而漫长的”。但主动补库存的进程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因为产能利用率已经在较高的边际水平下,随时可能产生较大的弹性,这就是经济趋势的力量。所以,目前就是等待边际的需求迸发力量在哪里,在主动的方面,它可能是保障房建设的加速,在被动方面,它可能是通胀预期缓解后管制的放松,无论如何,这都将导致我们判断的周期复辟会在二季度之后出现,只不过是视扰动的因素的变化而已。从当前政府行为的倾向来看,投资的弥补是要靠高铁、水利和保障房来填补和对冲,那么保障房的建设超预期是比较确定的事情。而在两会之后,各个行业的十二五规划细则将陆续出台,同时,鼓励民间投资的非公36条细则也将出台,这些都是周期趋势依旧健康的真实基础。

当前的通胀与增长的关系是纠结,而不是在爆发中崩溃

事实上,当前经济趋势中最大的冲击原因就是通胀,在通胀中枢必定上移的共识下,忧虑的原因更多的来自于冲击因素,内部是旱情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外部是油价的不稳定预期,干旱是否会对粮食生产造成影响,要观察后续的天气变化,目前并未到定局的时刻。关于石油价格的问题,我们一直认为目前并未到达石油价格爆发的时候,美国经济虽然在恢复,但并未到达强劲复苏的阶段,从周期的意义上看,美国大概率将稍晚于中国一个季度进入中周期的启动阶段,即美国资本开支周期的展开。往往在这样的阶段中,按照历史经验,由于流动性的收缩预期和实体经济领域对资本吸引力的增强,此时的美国极可能进入一个虚拟经济收缩的阶段,这与今年以来中国的虚拟经济的收缩具有同样的周期逻辑,所以,2011年是一个从泡沫逻辑向增长逻辑转换的年景,在这样的阶段中,并不存在通胀如2008年那样过度冲击增长的基础,所以,我们纠结于通胀和增长而惆怅于趋势判断的时候,历史的经验已经说明,当前的通胀与增长的关系是纠结,而不是在爆发中崩溃。

从这个角度看,在内外的冲击因素中,通胀确实存在着不确定性,但其冲击的程度可能是有限的,在3月份甚至6月份之前,通胀仍是一个观察期,但在这个观察期除了对冲击因素的观察之外,同时也是观察流动性紧张的后续效果以及房地产等紧缩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我们相信信贷的控制和地产调控一定可以对通胀的短期控制起到作用,因为这是以经济减速的方法来控制通胀的最有效办法,实际上,控制通胀不可能不以牺牲增长为代价,只不过,由于我们对当前通胀与增长关系的理解,控制通胀不足以改变增长的基本趋势。所以,我们认为周期的复辟具有必然性,只不过他是在二季度稍早还是稍晚的时间点而已。

周期复辟:夹缝中的微妙

在2011年二季度之后的行情中,节奏上存在着一种夹缝中的微妙,按照我们对美国经济周期运行的推测,美国极有可能在二季度后期经历一次虚拟经济的收缩阶段,这是中周期启动的必然规律,即经济完成一次由货币推动的被动增长向效率推升增长的阶段,而在这样的阶段中,美国股市也将经历一次估值推升结束的阶段,所以,美国市场将在2011年二季度后期经历一次头部构筑的过程,而在此时,全球的虚拟经济可能会纠结于美国货币政策的延续还是退出,同时也会纠结于美国经济复苏的进程与力度,而此时可能恰恰是中国内部冲击性的通胀预期缓解的时刻,也有可能是紧缩预期缓解的时刻,所以,二季度极有可能是经济中的冲击因素缓解,主动补库存的周期因素显现的时刻,从而我们所推导的周期复辟的行情也极有可能在那个时刻出现。

在这里我们又对主动补库存的动力和时间节奏做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工业产出缺口从2010年初开始下降,一直到9月份才逐渐出现正缺口,到12月份重工业产出缺口已接近10%的较高水平,工业产出缺口正变化,从侧面反映工业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恢复情况良好。正如我们观测到的一样,生产资料库存指数的同比变化下降的幅度从10月份开始收敛,底部特征显著。交运设备制造、机械制造、煤炭行业的需求和产能恢复情况要好于其他行业,这些行业很有可能率先库存重建,之后,钢铁、建筑建材、家电、化工,也将逐渐进入库存重建,而有色行业的库存重建则有待其产能的恢复,应是比较滞后的。从产出缺口或产能恢复角度来看,周期复辟的顺序将沿着“汽车机械煤炭钢铁建材家电化工”演进。

篇5

我们重新构建了周期、通胀、外部冲击的分析框架,在这样的体系中,周期的趋势是最为确定的,单纯就经济趋势而言,2011年的基本态势是向上的,但还只是开启阶段,而不是繁荣阶段,所以,中周期趋势本身的影响力是不足的。通胀的趋势也是可以相对确定的,即2011年上半年,通胀处于相对较高的阶段,据此推测可能也是货币政策紧缩压力最大的阶段。由此,外部冲击可能会对市场的节奏产生影响,因为,国内的政策是在外部冲击的博弈中展开的。

2011年一季度,

平淡加通胀冲击

就短期走势而言,在2011年三季度中周期开启之前,经济趋势基本是一个平淡的阶段。在这样一个经济形势并不悲观的趋势中,通胀的预期被不断地强化,特别是在2010年11月和12月短暂的CPI基数效应回落之后,2011年1月开始的通胀数据不容乐观,由此,在未来的两个月中,紧缩的预期可能会随时存在,所以,在中周期尚未开启而紧缩预期不断升温之时,相信流动性对市场的冲击作用将大大减弱。

既然节能减排提前开启了二次补库存的周期,在节能减排理论上于2011年初结束后,二次补库存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复,也许此时PPI的压力会有所减轻,而CPI应该还处于高位运行,所以,通胀机会仍然会集中体现在消费品和农业。而与PPI相关的周期品则不一定会系统性上升,因此,我们坚持看好的中游装备制造业仍然具有向好的环境。单独看经济逻辑和通胀逻辑的分析,未来依然是消费加科技的投资线索,而周期的机会仍未系统性到来。真正的周期机会,当是在中周期启动之后。

周期机会必然是以固定资产投资为前提的,但就2011年上半年的投资而言,有两个问题我们目前仍无法确认:首先,保障性住房投资是否能够对冲房地产投资的下降,这一点与地方政府财政及中央与地方利益的重新配置有关;其次,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十二五”投资的实质性效应有待观察。

而在美联储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的冲击之后,显然未来两个月是全球基于新的博弈形势的消化和观察期,在这个过程中,大概率事件是没有超预期的宽松,也许会有超预期的博弈因素,比如,蒙代尔认为,美联储购买债券以刺激美国经济的举动,或将导致欧元兑美元上涨,使得欧洲信用恶化,削弱债务国的偿债能力。所以,欧洲状况的恶化应该是可以预期的。同时,我们认为在2011年一季度之前,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都不可能在反击定量宽松方面做出实质性的动作。

2011年上半年不确定性大

中国而言,虽然在博弈的过程中人民币升值是一个重要的筹码,但使用这个筹码理论上应该在国内紧缩之后,从而,在中国内外关系的平衡中,国内的紧缩一定是先于升值的优选,从这个角度推测,在2011年一季度,紧缩是必然的,但在紧缩的同时,中周期的启动依然处于萌动的状态,从而,就资本市场而言,2011年一季度应该是一个艰难的季度。

篇6

内容摘要:低碳经济需要物流作支撑,但如何在物流业发展中满足低碳经济要求还有待研究。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物流与低碳经济的紧密联系,然后分析了低碳经济趋势下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物流 低碳经济 对策

物流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物流在低碳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是由于物流本身是能源消耗的大户, 也是碳排放的大户。另一方面是因为发展物流又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先进的物流方式可以支持低碳经济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需要现代物流业的支撑。

而现代物流业如何体现低碳经济的要求,目前也缺乏基础、系统的研究。关于我国物流领域的碳排放情况,目前还缺乏基础的统计数据,只能从能耗的数据来比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我国交通、仓储、邮政的能源消耗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0%, 并且近年来的能耗增长速度要快于全国平均速度。

此外,从国际发展规律来看,物流规模的发展与能耗的增加并不总是呈正比关系, 到一定时期以后能耗的增长会必然快于物流规模的增长。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 因此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低碳经济可以说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趋势下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运输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运输环节是物流的主要环节,运输的发展不仅占用土地、能源和资金,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交通工具本身会产生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对区域的水土、植被、动物生存环境及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与人文景观带来影响;交通运输车辆的增加造成交通拥挤,从而使车辆运行效率低下,加重了环境污染;不合理的运输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导致货物迂回运输,增加了车辆燃油消耗等。

(二)其他物流环节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流通加工环节,由消费者分散进行的流通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下;分散流通加工产生的边角废料,难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造成废弃物污染;加工活动产生的三废都对环境和人体构成危害;流通加工中心的不当选址,也会因增加了运输量而产生新的污染。在搬运装卸环节,由于疏忽和动作不当,会造成品体的损坏;废旧物质和城市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环境造成全方位的污染。

(三)技术障碍

我国现有的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还相对落后,且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不同物流部门之间还存在技术、设备、信息标准的不统一,使得物流运作中的服务不够规范,大大增加了运行成本和交易成本;智能运输系统(ITS)是目前国外解决城市以及高速公路交通阻塞、提高行车安全和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但在我国还处在发展初期。

(四)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

在现代国际贸易中,西方发达国家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为名,通过颁布和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同时却又尽可能地将其国内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上述做法无疑使我国处于不利地位,污染严重的制造业造就 “世界工厂”名声的同时也带来了“碳排放第一”,绿色贸易壁垒又使产品出口困难重重。

低碳经济趋势下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策方面

由于企业的效益与社会的效益经常并不一致,因此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新措施,如通过环境立法、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制度和建立绿色物流标准约束和干预物流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通过制定节能减排补贴政策、税收扶持政策、贷款优惠政策激励和引导企业的物流行为。

例如,由于码头作业的条件限制,致使大量到港船只不能及时进行货物装卸,有时在港口外要等待数天甚至数周。即使从码头自身的绩效来看是高水平的,但是等候的船只所白白消耗的能源却没有被核算进来。这种现象并非是港口独有,在物流领域可以说很普遍。其实,此类大系统的整体优化在技术方法上并不是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数学规划或排队论等技术加以解决,问题出在制度上。如果在制度设计上把等候船只的能耗与效益也纳入对码头的考核,此类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因此,政策方面主要是研究解决那些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不一致的问题,通过法律、政策等,促使企业的经营目标符合科学发展观,从而与社会公众的利益保持一致。

(二)规划方面

规划方面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是指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加强新建物流基础设施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加强物流节点、物流网络的建设;有效促进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和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大力发展综合交通体系和多式联运。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加快运输、仓储、物资、商贸和货代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用信息化以及先进管理技术改造传统物流体系,转变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发展;大力发展逆向物流、绿色物流、循环物流、第三方物流、冷链物流等,高度重视物流安全。

微观层面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具体物流解决方案。在物流解决方案中, 企业通常是可以把降低物流成本的经济效益与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一致起来的。因为能源的价格在不断上升, 污染排放的标准和成本也在上升, 因此在这样的价格制度下有利于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也能够节能减排。具体而言,企业应在物流的各个环节降低环境的承载压力:运输方面可以合理布局和规划货运网点和配送中心,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包装方面可以使用环保材料,建立包装回收制度;流通加工方面可以实行规模作业形式,集中处理废料;仓储方面妥善保管高危物品,合理布局仓库资源;回收处理方面需要加强供应链合作,建立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系统。

(三)技术方面

技术方面主要是鼓励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例如提高各种类型交通运输工具的能源效率和控制排放技术。技术层面最具有国际可比性,根据交通运输部网站数据,当前我国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利用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明显偏低,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美国高10%,货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一倍以上。目前,国家正在陆续出台有关政策鼓励创新、鼓励推广, 同时也在投入资金进行关键技术的研发。交通运输部确定的节能减排主要指标为:与2005年相比,到2010年和2020年,营运货车单位运输量能耗分别下降5%和16%,营运船舶单位运输量能耗分别下降10%和20%,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分别下降5%和10%。物流是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的主要领域, 应给予积极的关注和支持。

在低碳经济趋势下如何发展现代物流业还需要一些基础研究,特别是基础数据信息体系的建设很迫切。由于基础数据的缺失,虽然国际上已经有比较先进的碳排放统计和测算方法可以借鉴,但是我国目前还是只能用节能减排的概念来代替低碳经济。只有加强基于数量化的研究,才能切实有效地把研究成果推向应用。

参考文献:

1.余霞.交通运输发展与环境保护探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32)

2.王静,王华.促进物流业节能减排措施的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12)

3.荆林波,王雪峰.关于我国物流业节能减排问题的探讨[J].商业时代,2009(27)

篇7

从近期QFII的情况看,显示大量海外资金正逐步流入国内,“我们觉得经济下滑接近底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吴蔚说。但她同时又表示要看到仍有多种因素还处于博弈情况,市场仍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和估值压力,因此还不能特别过于乐观。

分析中国的市场,离不了对全球经济的了解。“中国与全球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中国不会再独善其身了。”吴蔚认为。

首先,全球经济的影响现在对中国影响较以往大了很多。远的不说,就拿近期美国选举看,对全球市场都产生了波动效应,中国也不例外。此外,欧债危机、美国经济滑落都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由于欧洲需求萎缩的情况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大的改善,美国已重新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由于美国现在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若美国坠入‘财政悬崖’,2013年美国的公共支出会大幅减少,美国经济存在再次陷入全面衰退的可能性,那对中国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吴蔚称。

其次,中国对全球同样有非常大的影响。欧债危机,美国经济的衰退使全球将更多的希望放在亚太地区及新兴市场国家,而中国则是新兴市场国家的领头羊,中国经济的软着陆及平稳过渡对全球经济至关重要,因此中国已成为了投资者担忧与期待的地区之一。“目前中国处在调结构、促转型的宏观背景下,需求刺激政策能否成功,中国经济能不能有一个相应的好转,这些非常值得期待。特别在“十”后,相应政策与指导方针更为明朗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一定有机会带动中国经济走上平稳过渡与发展的状态。”吴蔚说。

对于“十”后如何规划理财投资,吴蔚认为由于全球经济还处于震荡趋势,投资者的风险厌恶情绪仍处于高位,这样的阶段最好多配置一些固定收益类的投资或者债券品种较为安全。但对于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可以在市场接近底部的时候逐步布局,在未来市场上涨的情况下便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

篇8

在国际气候组织(rheClimateGroup)“高端对话:中国的低碳商机”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表示,国家发改委已批准了吉林市作为第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项目。同时,我国研究征收碳税的步伐正在加快。

示范项目涉吉林各行各业

姜克隽透露。吉林市低碳经济示范区项目涉及吉林市现有的各个行业,并计划在吉林市发展新能源行业。该项目将推动吉林市全面发展低碳经济,使其能够从2020年开始减排,并计划帮助吉林市届时成为全国范围内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先地区。

“吉林市是发展重工业的城市。但是我们认为它仍然有机会。我们在寻找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非常详细地进行分析,工业、交通、建筑怎么做,把它所有的机会都挖掘出来。”姜克隽说,“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工业界和政府认识到低碳经济的机遇和区域的竞争性。”

姜克隽表示,接下来国家计划在十几个省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试点示范,包括广东、香港、北京、上海等较发达地区,也有保定、合肥等二线城市。对示范地区的确定,目前还没有非常明确的选择标准,主要看当地政府的积极性。

姜克隽说,吉林市低碳经济示范区项目旨在为吉林市提供全面发展低碳经济的路线图,并为其他地区的试点示范提供经验。不过,当前低碳经济的定义仍然比较模糊,该示范项目的计划减排量等具体内容目前还不明确,计划投入资金也尚未确定,“这些内容最终都将在报告中提出。”

低碳经济结构需政策引导

国务院会议已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不仅如此,目前国家还在考虑将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容纳入叫“十二五”规划中。姜克隽透露,发改委正在向国务院提此建议。

与此同时,国家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主任彭斯震也表示,2010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国家各政策部门在低碳经济创新上,会给大家更为惊喜的答案。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周凤起说,经济增长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大势所趋。其商机是无限的,但是要真正实现这个商机还有很多技术问题以及结构问题。譬如,目前风能发展有过热势头。而对低碳经济一些其他领域则研究不够,这样的结构问题需要政策调整和引导。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