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08:52: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金融危机概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融资难是小微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阻力,主要表现在信用风险大、可供融资的渠道少、融资产品单一、融资总量少等方面。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许多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受国家政策的鼓舞,商业银行开始更多的关注开发面向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得到缓解。
二、小微企业融资政策梳理
(一)国家政策密集出台,持续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支持(表1)
(二)各地区结合实际出台措施,因地制宜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与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相对应,全国各地区结合本地区小微企业发展实际,积极行动,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助力小微企业发展。详见表2。
(三)银监会通过监管引导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根据2008年银监会的《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以及2011年10月出台的《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目前已有多家商业银行设立了不同形式的专营机构,专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2011年11月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3家银行获银监会批准,可发行专项用于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共1100亿元。其对应的单户500万元(含)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将不计入存贷比考核,从而增加银行为小微企业服务的积极性。
(四)商业银行从业务模式及产品创新等多角度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民生银行根据小微企业的产业特征、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设立专业化的经营机构、按照地域和行业特点设小微企业城市商业合作社,建立小微企业的互助合作、信息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创造了“一圈一链”的批量化开发模式、 “聚焦小微、打通两翼”的产业链开发模式,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之路。光大银行从现金管理需求角度探索小微金融发展模式,开发专门服务小微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阳光企业家”,涵盖了B2B管理平台、MIS数据服务平台、阳光助业卡、支付易等六类现金管理工具和服务。招商银行在苏州成立离行式的小企业信贷中心,并在全国设立36家分中心。浙商银行对专营机构提供优惠的行内资金拆借利率,并对新成立的专营网点给予专项费用补贴。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积极在各地设立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支行机构和服务窗口,助力小微企业融资。
三、小微企业融资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一)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监管仍需加强
“汇付-西财中国小微企业指数”2015年第一季度报告的数据显示:17.3%的小微企业对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有一半的了解,29.4%的企业听说过但不太了解,有超过50%的小微企业对出台的相关政策完全不了解。上述调查数据表明了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没能及时准确的传导至小微企业经营者。此外,有些金融机构及商业性担保公司未能严格执行“七不准”和“四公开”规定,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本,为此监管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管方案,并通过多方面的监管手段确保政策的严格执行。
(二)扶持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普遍性较差
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国家不断推出扶持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但社会大众对该政策的了解还不够充分。根据《小微金融发展报告2014》的调查结果来看,表示享受到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比例仅为43.1%。小微企业适用的优惠政策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优惠范围非常狭窄。例如能够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范围:从2011~2015年年应纳税所得额从低于6万元扩大到20万元,尽管范围在逐步扩大,但仍有不少比例的小微企业难以达到要求,该项税收政策的普遍性有待提高。
(三)小微企业多渠道融资实施效果较差
近年来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建立,小微企业的融资方式从主要依赖银行贷款向多渠道结款方式延伸,如通过新三板上市、发行债券筹资、设备融资租赁等方式。但新三板目前主要面向国家级高科技园区企业,要求企业存续满两年、主营业务突出,有持续经营的记录等条件,可以看出通过新三板上市扩大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仍存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所多层次债券市场的建设仍在进行中,小微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筹资的条件不成熟。由于专业经营小微企业也融资租赁服务的企业太少,通过设备融资租赁方式筹资的实施范围不明确。
四、小微企业融资政策改进措施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加强政府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同时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健宽松的外部环境,为小微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保障。一方面继续加强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扶持,落实税收与利率等优惠政策。通过延长对高新技术小微企业的免税期限、适当放宽对小微企业的税务登记和税收申报等方面的严格管制、对小微企业的投资行为给予特殊的税收扶持等手段直接给小微企业优惠政策,减轻其负担。另一方面针对相关金融机构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其继续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
(二)完善融资渠道建设
完善间接融资渠道建设。首先要完善小微企业融资制度建设,创建各类融资性机构公平竞争环境。其次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融资体系,建立多元化融资性结构。再次合理监管控制风险金融。通过完善建设小微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建立起大中型银行―小型银行―小型融资性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共存的间接融资生态体系,从而扩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推动贷款从大中型企业向小微企业的融资转移。完善直接融资渠道建设。首先要完善创业板和新三板市场的建设,进一步降低创业板准入标准。其次完善企业债券市场建设。推动债券信用评级机构发展,提高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防范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依靠金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金融危机问题时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发生目前主要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货币汇率的紊乱,银行信贷危机等等,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或者是减轻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是各国金融领域研究的重点,在这方面,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还是通过健全完善的金融制度和加强金融监管来实现。
二、关于金融危机的概述
金融危机主要是指在金融领域出现的混乱,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在银行行业出现挤兑潮、银行倒闭,在资本市场出现资产价格严重损失、金融市场混乱,利率以及通货膨胀率飙升,或者是出现了汇率崩盘等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金融行业领域出现流动性紧缺、银行挤兑和股市恐慌等问题。金融危机主要有以下几项特征:金融危机具有周期性,金融危机按照爆发时间的统计来说,都有长周期和短周期,特别是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几乎隔几年时间都会出现金融危机,比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通货膨胀、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2007年的次贷危机等等。金融危机具有较强的破坏性,会直接造成国内生产总值的缩水,股票市值缩水,直接引发失业率问题。此外,金融危机还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传染性,在其他地方发生的金融危机,由于金融全球化的影响,很容易在较短时间内传导至其他国家,造成其他国家发生金融危机问题。金融危机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银行危机、信贷危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信贷危机往往是金融危C发生的源头性危机,也是金融危机未来可能爆发的最主要形式,货币危机主要是表现为货币的对内对外贬值,影响国际贸易。
三、关于金融监管的概述
目前来说,各国防范金融危机,主要是通过积极干预和监管金融体系来实现。对于实现经济的稳健发展来说,金融监管是非常必要的。首先,金融属于公共产品,如果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则能够依靠市场解决金融资源配置问题,但金融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金融产品势必会出现供给不足和需求过剩的矛盾,为确保金融行业的稳定,必须进一步加强监管,对金融市场进行约束。其次,金融产品交易双方往往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比如保险市场、贷款市场、房地产市场,都存在着各种高风险项目,这些高风险项目彼此关联,很容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防范这些问题,离不开金融监管。
四、当前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分析
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成果显著,但同时金融风险问题也是不断累积,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形势,面临的金融风险隐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银行风险,近年来,我国信贷规模扩张速度惊人,资产的迅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资产质量的下降,不良贷款额以及不良贷款率等指标不断攀升,银行系统的脆弱性正逐步显现。
2.房地产风险,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泡沫问题,一旦房地产风险问题累积,而且得不到有效控制的话,很容易发生金融危机问题。
3.债务风险问题,主要是目前信贷膨胀形势下的杠杆率提高的问题,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各类企业、居民家庭等,债务额以及杠杆率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再加上我国目前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更是加剧了信贷风险发生的问题。
4.汇率风险,近年来,我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定程度上出现下跌,市场上对于人民币进一步贬值仍有担忧,如果汇率问题的不到很好的控制,在金融和资本账户之间的逆差处理不好,则容易产生汇率风险问题。
五、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危机的对策
一方面,应该准确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金融危机问题的发生,从根源上来说是市场失灵导致的。政府金融监管在防范金融危机方面充分的发挥作用,应该准确的进行自身定位,主要是引导、改进作用,在尊重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在维护市场秩序的基础上,全面的做好经济调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等职能,特别是在货币政策、金融机制、证券管理等方面,有效发挥作用,防范金融领域的泡沫风险。
另一方面,应该解决好金融监管方面的空白和缺位问题。在金融监管的实施方面,应该根据金融领域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金融监管制度,对一些创新性的金融活动或交易行为的经济实质进行界定,尤其是对针对众筹、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平台等新兴金融业态等互联网金融制定系统完善的监管意见,提高监管灵敏度和判断的准确性。在监管实施过程中,还应该突出重点,将金融监管的视角放在尽快消除纠纷、消除不稳定因素、维护金融领域的稳健上,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六、结语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金融风险也处于不断积累的过程,特别是银行领域、房地产领域、债务领域、汇率领域等方面面临的风险都是较高的,在这方面迫切应该加强对金融危机的研究,强化金融监管,减少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华,贾彦东.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进展[J]. 金融研究,2012,379(1):20-35.
关键词:金融危机;船舶企业;财务风险;对策
一、金融危机下船舶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金融危机概述
金融危机其实就是指金融资产、机构和市场上出现了难以应对的困难,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催化中,风险不断的扩大,辐射范围不断扩张,从而引起各国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如倒闭、股价暴跌、债市暴跌等情况。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可能来自于一个金融产品,或者是一个金融机构,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导火线多微小,其引发的危害都非常严重。
(二)船舶企业概述
船舶企业是从事制造船舶等业务的船舶公司,其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活动来满足船舶客运、货运或军用船舶的企业。中国船舶制造技术历史悠久,具有各种优势。尤其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引导下,中国船舶企业在体系上不断的完善、结构上不断进行调整、在产能上不断提升,已经具备了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三)财务风险概述
金融危机下船舶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投资风险,从中国船舶企业的投资报表中不难发现,船舶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一般注重的是投资项目的短期利益。对于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船舶企业往往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投资过程中,风险和收益往往呈正比,收益越高,其风险就越大。在金融危机下,各种企业中许多看中短期盈利而忽视长期发展的企业都受到了重创,经济泡沫势必引发财务风险。二是财务结构风险,金融危机下,船舶企业出现了负债双倍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应收账款坏账等问题,这属于财务结构上出现了问题。船舶企业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出现应收账款难以收到,支出又必须继续支出的情况,诸如此类的问题产生,势必影响船舶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活动的进行。三是汇率波动风险,世界经济一体化,势必导致一个问题出现,即汇率将会出现波动。目前,在国际贸易的结算体系中是通过美元来进行结算的。当美元汇率受到影响时,相应的,我国汇率就会出现波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贸易进出口就会出现影响。因此,在外汇波动下,我国船舶企业相应的就会出现财务危机。当然,金融危机下,我过船舶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还表现在投资难度增加、收益减少、市场对企业的限制因素增加、企业财务弹性降低等情况,这些问题不仅会对企业财务造成影响,甚至会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通过对近期受金融危机影响倒下企业的分析,我们发现金融危机仅是引发危机的导火索,企业倒下的原因除了受经济环境冲击以外,其自身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管理能力是真正隐藏的炸弹。
二、应对金融危机下船舶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树立风险意识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船舶企业应当明白,经济发展还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因此,船舶企业的财务部门应当树立起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加强企业对外汇的管理,做好货币评价,分析外汇走势等工作。在一些结算方式上,通过灵活结算的方式来规避风险。
(二)企业财务结构调整
由于企业财务结构的限制性,调整企业财务结构能够提升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因此,在企业的财务结构上,我们应当发展稳健性的财务结构,即要确保财务的风险小,应对风险的能力高。中国船舶企业应当改革保守型财务结构,在发展稳健性财务结构的同时,考虑到企业的流动负债能力、负债的成本、长期资本和流动资产等,确保企业在财务结构上能够确保企业进行长期稳定发展。
(三)把握宏观政策、财税政策和产业政策
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多项指导政策和激励政策。例如,通过四万亿的财政刺激来刺激中国经济。基于此,船舶企业应当抓住这个有利因素,在中国的宏观政策引导下,通过调整企业和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产业的创新、结构的更新等工作。当然,应对金融危机,船舶企业的财务部门还应当为其他管理部门提供专业意见,帮助企业对抗风险,实现创新改革。其次,财务部门还应当提升财务的弹性,对于新的投资进行综合评定,并做好现金储备工作。
论文摘要:本文概述了本次金融危机的形成,并对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简要的抒发了自己的观点。
现在我们正面临着一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全世界的股市和楼市在一瞬间蒸发掉一半以上,并且仍旧在下滑,大量的世界级的金融机构破产或者转型;金融市场风声鹤唳,银行惜贷如金,流动性陷于干涸。世界经济已经出现“硬着陆”的迹象。各国经济在短时间内出现巨大的滑坡。数据统计,美国第三季度增速也下滑GDP负增长0.3%,英国负增长0.5%,德国负增长0.5%,中国经济第三季度增速也下滑到十位数以下。大部分的经济体在第三季度的小幅下降将在第四季度转化为大幅萎缩,下降程度可能达到第三季度的数倍以上。
经济危机发自于金融危机。对于产生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一致的共识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形成的。因为在美国,贷款非常普遍,房子、汽车、信用卡、电话单等,都有信贷,有信贷记录被视为是信用的记录证明。其原因可归结为:第一,基本信贷原则丧失。按照国际惯例,购房按揭贷款一般要20%—30%的首付然后按月还本付息。美国的次级贷款实现零首付,半年内无需还本付息,5年内只付息不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降房价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抵押贷款。次级贷款的对象没有还贷能力,放贷银行违背了今本的信贷原则;第二,金融衍生产品产生的过度泡沫,与大量的金融衍生品的出现相伴随的风险,资产证券化这一衍生工具,在本次次贷危机形成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三,监管缺失,美联储鼓励金融创新,衍生工具可以分散风险,对金融衍生工具缺乏了应用的监管;第四,美国经济体系出现问题,美国的基本经济基础是高债务经济,是全民债务经济,向全世界借债来支持高消费水平;第五,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金融体系为一个由不受约束的美元所主导的体系,美国的双赤字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美元的地位,2006年美国的赤字已达其GDP的6%左右。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国货币当局,在长时期内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支持美国经济的发展,加上松弛的金融监管,鼓励发展衍生工具,支持了虚荣的繁荣。结果世界金融体系内流动性泛滥,虚拟资产大量积累。金融危机的发展和扩散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机制本身的缺陷,作为一个金融管制较为宽松的国家,美国政府介入危机的迟缓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危机的扩散。市场稳定有序的基础是法制和监管,建立在这个之上的一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是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赖以生存的基石。
美国作为此次金融危机的“发起者”,既是金融危机的传播源又是传染者,任何国家,地区甚至是个人都被卷入此次金融危机当中。美国通过贸易、货币和金融等多种直接或间接渠道,在把本国金融危机传播分散给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同时,也加速或是刺激了各国金融泡沫的破灭,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可以说只要美国金融危机不消除,其危害就会借助于美国特有的传播途径,不断向世界各国传播扩散,不断引发各国金融问题,经济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助既是对美国金融危机救助,也等于救助全球金融危机,也是从源头上救助金融危机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因此,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救助应以救助美国金融危机为重点之一,解决好美国金融危机,就可以从根源上避免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传播。救助美国金融危机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第一,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既可以有效的稳定国际金融市场,也有利于美国通过汇率政策调整国际收支;第二,承担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有价证券损失,包括继续持有美国债券(权)不抛售、持有美国外汇储备不大量抛售,保持国际储备量与结构的相对稳定,一方面可以不减少甚至增加美国可调动救市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美国金融市场之一步动荡;第三,继续注资购进美国不良债券(权),增加美国资本流动性与对企业的救助力度。
局域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会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以及经济萧条,而美国金融危机之所以能将各国卷入全球金融危机的“深渊”,主要源于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制以及美国的特殊经济政治地位,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助只是一时之计,并不能从根源上消除全国金融危机的隐患。所以各国在对全球金融危机积极救助的同时,也在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协商和谈判,希望建立起一个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金融危机爆发后,社会各界一方面忙着原罪,而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矛头直接指向会计准则,认为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即找出罪魁祸首;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应对危机的举措。在前一方面,人们从次贷危机追溯到衍生金融产品,追溯到市场及市场信用;在后一方面,政府开始“国家干预”,替代失灵的自由市场。在这一过程中,令会计界人士没有想到的是,金融危机也扯上了会计:公允价值成了金融危机的原凶之一;会计也成了金融危机的救“市”主。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成了金融界与会计界在危机拯救中的一个争议热点。在金融危机蔓延过程中,美国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将矛头指向了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他们认为,该准则关于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金融危机中起到了发生器与助推器作用,即在市场大幅下跌和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导致金融机构按市价大幅减计资产,使亏损增加,资本充足率下降,引起市场加大资产抛售力度,进而形成“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推动并加速恶化了金融危机。他们并认为,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金融机构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金融机构不必按市值计量其金融资产,金融危机就会消退。
参考文献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中小企业;战略供应商;评价与选择
一、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对世界经济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在生产管理与经营过程中迎来了机遇与挑战。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市场经济激烈、产品滞销等问题,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成为企业稳定与可持续竞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与企业经济管理的概述
1.后金融危机时代。后金融危机时代主要指代自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从触底到回升再到新一轮的增长的时间段。这一时期是不确定的,或短(二至三年)或长(十年乃至更久)。在此阶段内,金融行业、经济实体产业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加之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受国外以及国内的多元化因素的影响,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为适应市场变化需求,避免在下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淘汰出局,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发展战略改革成为必然趋势。2.企业经济管理。企业经济管理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总称,其宗旨在于通过管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保证企业长效发展。随着经济管理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已成为一门系统、全面的学科。通常情况下企业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企业管理时,会依据企业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制定一系列经营制度、管理系统、经营方法与运行模式,维护企业正常运营。常规情况下,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管理系统体系,即普遍由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组织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创新系统以及财政经营管理系统等共同组成,用以保证企业稳定与长效发展。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时,需从根本出发,进行系统、模式、制度以及方法的创新与改革。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特征
1.综合性增强。由企业经济管理相关概述可知,企业管理的宗旨在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稳定发展。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达到管理目标,体现企业经济管理价值,则需进一步加强经济管理的综合性,实现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强化。即,以价值为导向,对企业各部门、各项经营活动与运行操作进行管控,从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2.注重企业领导决策。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组织开展与企业领导决策存在密切的关联性,而采取指标作为反应企业市场经营实际情况的重要指标,对企业领导的经营决策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为提升企业竞争力,避免出现产品滞销问题,企业领导需以财务指标为基点,结合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制定经济管理制度、运行模式,进行管理系统调整。从而保证企业发展与市场变化的协调与统一。3.关联性提高。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综合性增强,管理范围涉及到各经营活动项目中。因此,企业经济管理制定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而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发展、企业员工发展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因此,企业经济管理与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关联性得到提升。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
1.革新经济管理理念。管理理念的更新是推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主动力。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组织者、企业发展的引领者,企业领导应注重自身经济管理理念的革新,并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实现先进管理理念在企业全体员工中的有效渗透。首先,我国企业领导应坚持党的领导,紧跟国家政策支持方向,贯彻落实党政方针,保证企业发展与国家市场经济建设目标的一致。其次,企业应用长远的眼观看待问题,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实现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与此同时,企业管理工作人员,应从整体层面出发,站在全局角度为企业制定经济管理制度,调整管理系统,用以保证企业运行模式的契合性而不是一味的求新求异。2.深化财务管理的认知与理解。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总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企业资金科学配置,提升企业经济活动价值,保证企业经营决策正确的关键点。因此,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财务工作人员,应提升自身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知,树立财务管理意识、会计意识,从而加强企业资金流向的有效控制。对此,企业可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报表格式、完善财务预算体制、建立财务管理教育培训制度等方式,进行相关工作人员管理水平与能力的强化,规范工作人员工作行为,落实工作人员工作职责。3.建立科学财务支出约束机制。财务支持约束机制是企业经济管理内部机制创新的重要体现,对提升企业财务系统管理质量,强化企业财务系统管理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作用。首先,制定完善的财务支持约束机制制度,包括财务工作者岗位责任制度、财务工作日常执行规范、企业经费管理制度、企业公共财务资源管理制度等等。应以保证财务管理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实现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准确落实。其次,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加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经济管理的自主参与性,从而实现企业资金价值的最大化发挥。与此同时,在工作经验、经济管理运行模式借鉴的过程中,需依据企业实际情况以及各部门工作属性、工作情况进行财务支出约束机制的调整与改革,保证财务支出约束机制符合各部门发展需求,从而实现财务支出约束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此外,进一步完善企业预算管理体系,通过配置专业工作人员、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抗风险能力。4.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在企业生产与运营管理过程中,企业经营策略的有效落实对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调整企业经营策略,保证经营策略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完善性是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点工作之一。在此过程中,企业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依据自身实际经营情况与市场变化需求,为企业制定长期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进行科学定位,树立企业品牌形象,通过借助多媒体进行企业宣传,营造良好企业文化,从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优化发展。5.引进先进采取管理技术与方法。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已成为企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因此,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应注重先进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引入。例如,在财务管理中,为满足新时期财务管理工作需求,可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化监控技术等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并通过该系统进行财务信息统计、查账、保证、审核等,从而提升财务管理质量与效率。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市场竞争日渐加剧的环境下,企业应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与改革,应以保证企业经营符合社会与市场变化需求,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艳.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探讨[J].时代金融,2016,09:127-128.
[2]王珏.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31:217+179.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分析
随着我国综合国际的不断增强,众多国家都相继与我国建立良好关系,并加强了经济贸易往来。虽然我国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下所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但是也不萌忽视其破坏力,必须加强对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研究,时刻防范危机的爆发,以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一、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概述
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各国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便会立即迅速传导至另一个国家,并产生一些列的连锁反应,造成多国多行业的经济损失,这便是国际金融危机。这一金融危机主要由多种因素所导致,其爆发具有难以避免的特征。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主要分为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季风效应传导,就是指一些具有相似因素的国家,在金融危机发生时,相继受到投机性冲击,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传导。这一传导机制的典型代表为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1]。第二种是净传染效应传导,这一传导方式的引发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无法被宏观基本面数据解释[2]。其中主要涉及了自我实现和多重均衡理论,一旦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就会使另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货币贬值、资本外流等情况,形成“环的均衡”。第三种是羊群效应传导,主要是由于小投资者相关信息缺乏,更愿意跟随大投资者作出决策,从而产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第四种是溢出效应传导,由于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往往依靠金融和贸易,因而,金融及贸易溢出也成为了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的途径。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具体传导方式
国际金融危机的具体传导形式主要包括贸易交易、金融渠道等的传导。贸易交易中的金融传导,主要是在某一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出现了货币贬值、消费者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降低,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减少,从而使其他国家也受其影响的传导形式。在这种形势下,金融危机十分容易扩散,一国货币不断贬值,其他国家的货币却在不断的升值,与其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出口贸易额会大大降低,而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资金流动量也随之减少,双方都会出现经济受损的情况。例如美国在金融危机后,进口国外产品的数量不断减少,与其有经济联系的国家出口额降低,获取的经济利益不断减少,美国内部很多资产价值缩水,金融机构开始缩紧信贷,而对于具有超前消费意识的美国人民来说,这一措施对其正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经济受损的同时,也引发了民众的恐慌,并通过贸易交易的方式将金融危机传导向全世界。金融渠道传导,主要是以汇率和利率作为传导方式,以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传导途径[3]。这一传导方式与贸易交易传导相比,具有破坏力更大、传导速度更快的特征。尤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各国紧密相连,一旦一国发生金融危机,货币贬值,也就会引发持有其国债的其他国家债券缩水,出现经济亏损。该国从其他国家收回海外资金时,也会使相应的国家出现股市、房价波动等情况,导致他国企业经济受损。
三、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抑制措施
为抑制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提升本国防御能力,应首先对出口市场进行调整,实现多元化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尤其是在贸易方面,则所产生的贸易溢出效应也就更加明显。因而,在贸易交易上,不应完全依赖某一国家,而要适当调整出口市场,以多元化发展方式分散风险,有效减轻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其次,应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没有征兆,但是在爆发前也会使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足显现出来,通过预警机制的建立,能够及时将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并对金融危机的发生时间、概率等进行预测,并便采取相应应措施,减轻其所造成的危害。最后,应加强跨国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会影响多个国家,尤其一些跨国金融机构,会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因而,国家应注重对这些机构的监管,并要求各机构间能够形成良好合作关系,在一家机构出现金融危机时,减弱其向其他机构的传导效果,避免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爆发。
四、结论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联系密切,一旦一国产生金融危机,将会快速传导至其他国家,并形成大规模国际金融危机。因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调整出口市场、建立相应预警机制、优化各国跨国金融机构合作关系等方式,避免或减轻金融危机影响,以促进本国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叶真卓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禾.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及对中国经济影响和对策分析[J].中国外资,2013,6(6):36-37.
Abstract: The article veviews the influence that financial crisis has on the migrant workers employment in apparel industry, the reason of this influence and the measures to solve this problem. In this way, we can provid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in apparel industry under financial crisis.
关键词:金融危机;服装行业;农民工;就业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apparel industry;migrant workers;employment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151-01
0引言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部分外向型企业被迫倒闭、停产或外迁,大量农民工失业,成为金融危机中的最大受害者,农民工就业问题不容忽视。
张莉(2009)指出金融危机引发农民工失业的基本路径是: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萎缩――外部需求萎缩产生企业经营困境――企业经营困境造成农民工失业。
1金融危机与服装行业农民工就业问题概述
我国纺织服装品出口还是高度依赖主要发达国家,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日本、欧盟等许多国家经济衰退,消费支出缩减、贸易额下降,对纺织品服装的需求也处于衰退中。
外部需求萎缩使企业获得的订单减少,甚至陷入经营困境。不少外向型中小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等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它们的限产或停产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就业岗位的减少,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因此失去就业岗位(张莉,2009)。
2金融危机对服装行业农民工的具体影响
2.1 金融危机使服装行业农民工收入减少甚至下岗失业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企业中一半以上是农民工,经济衰退的直接影响就是失业冲击,而农民工则成为金融危机中遭遇冲击最严重的群体。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表现为农民工失业、农民工收入水平下降。经济危机下外向型的纺织服装企业不景气,劳动力需求降低,导致农民工失业。而这又对在岗农民工形成了无形的压力,他们时刻面临着被替代的风险。金融危机下我国出口商品价格被明显压低,由于我国企业深加工程度较低,在应对国际价格竞争中没有优势,企业将价格下行压力转移到农民工身上,农民工工资下降。(苏发金,2010)。
2.2 金融危机引发农民工返乡潮2009年春节前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是金融危机造成的农民工就业冲击的直接体现。被淘汰出来的农民工纷纷返乡充电,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劳动技能,或重新务农(鲍永娟,2009)。李梅(2009)对河南省劳动力输出地信阳市四个乡镇的400户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金融危机下回流者主要是原来在珠三角、长三角从事电子、机械制造、服装加工的农民工。由于国际经济的波动首先波及这些产业,进而影响农民工回流的行业结构。
3服装业农民工就业受危机影响的原因解析
3.1 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自身参保意识薄弱唐踔(2010)在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深度思考中指出在全国层面上缺乏统一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政策规定。另一方面,政府为农民工提供的只是单一化的社会保障项目,缺少针对农民工多样性需求的社保政策。农民工缺乏基本的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他们受二元用工制度“规则”的限制,缺乏单位福利、社会福利等等,农民工自身参保意识薄弱也是农民工社会保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3.2 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缺乏技术培训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返乡农民工中文化程度主要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及以上的农民工分别占2.4%、14.8%、65.8%、11.1%、4%和2%。这说明文化程度越低的农民工越容易回流,加强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陆林等,2010)。
4解决金融危机下农民工问题的对策思考
4.1 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王丽君等(2009)在对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探讨中指出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关键环节。坚持按需培训,注意培训实效。加强农村劳动力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法律法规和维权意识。
4.2 构建就业与社会保障联动调整的体制和机制金融危机背景下建议对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进行联动调整,在管理体制上由政府主导并充分发挥各部门作用。同时,完善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低收入救助工作的联动机制,建立特殊条件下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联动调整的应急机制(张艳萍,2009)。
4.3 加强政府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韩凯等(2009)在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的百村调查中指出由于绝大多数农民工继续外出务工,因此提供就业服务当前的重点。负责管理农民工就业的政府部门应增加就业指导信息,提供就业渠道,鼓励农民工合理流动就业。李珂等(2009)认为地方政府应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从资金、技术等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在家乡自主创业。同时,农民工输入地和输出地的劳动行政部门,应及时掌握失业农民工的最新动态,对农民工提供再就业服务,通过用工信息平台及时就业信息,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实现再就业。
参考文献:
[1]张莉,冷崇总.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思考[J].价格月刊,2009,(03).
[2]鲍永娟.金融危机:农民工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民工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07).
[3]苏发金.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民工收入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10,(08).
[4]李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民工回流特征分析[J].农村经济,2009,(12).
[5]唐踔.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深度思考[J].特区经济,2010,(09).
[6]陆林,杨睿.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返乡农民工失业救助体系构建的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2010,(05).
[7]王丽君,鲍文.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09,(35).
[8]张艳萍.金融危机对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联动影响及其策略[J].学术交流,2009,(06).
——以T市H区政府为例
一、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从整体经济到实体企业的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世界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带来的严峻考验,出于保障经济形势平稳的需要,中央政府已经习惯于在宏观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各项政策调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特殊形势下更会采取强有力的政策调控措施支持企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如何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正确贯彻落实好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将其快速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从微观层面直接帮助企业克服各种困难,创造和抓住机遇,使企业在确保生存的同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和实际的课题。
本论文试通过研究分析在金融危机形势下,T市H区政府如何贯彻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采取符合自身实际的政策措施直接扶持企业发展,及其取得的经验和效果进行概括总结,力争具备一定的指导性。
研究解决上述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现实意义方面,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全球性大范围的经济波动对我国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采取何种政策措施帮助企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将会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对其进行研究总结尤其重要;二是中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地方差异巨大,中央政府的决策部署必然突出指导性和原则性。当中央宏观调控政策逐级传达到地方后,地方政府在实际落实上级指令的过程中,必然会结合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定适应自己区域特定情况的操作办法,调度区域经济,在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下直接扶持企业发展。那么,总结概括一套符合地方实际、适应地方政府操作的有效的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操作办法,现实意义十分巨大。
在理论意义方面,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国家层面经济调控政策的研究非常集中,而对地方政府如何在微观层面扶持企业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的不多,更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地方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相关理论。本文即尝试从上述角度进行研究,力争为相关理论的形成做出一些贡献。同时,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及其指导下地方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很多是应对危机的非常举措和直接干预手段,政企在金融危机特殊情况下联系十分紧密,明显有别于我们普遍倡导的政企分开等发展方向,由此将会引出金融危机形势下对政企关系的重新界定。
二、论文基本理论、核心概念及相关文献综述
由于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必然从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职能角度出发,因此本文以公共经济学、政府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相关理论为支撑,并作为概念框架来分析。
本文研究的基本范畴是由政府经济学研究衍生的,具体指金融危机特定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如何从微观角度发挥服务企业职能。核心概念包括:政企关系、地方政府、扶持企业等。
通过有目的地查阅相关文献,我们认为,国外与国内从宏观角度研究把握政府与企业关系的文献比较丰富,成果比较丰硕,特别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分析社会转型期如何理顺政企关系的文献很多。同时,结合地方政府职能和施政特点,从微观角度研究其施政过程中如何具体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文献较少见,更少有对社会主义国家地方政府如何采取非常措施扶持企业发展的研究,没有一套具备较强操作性的规范实施办法,更没有形成具备一定借鉴意义的相关理论及概念。对此,本文在克服相关文献较少的困难,尽量搜集查阅相关资料的同时,更多地采用联想推理、逻辑判断、数字比较等方法对涉及问题进行原创性思考和分析研究。
三、论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本论文研究思路(逻辑进程)主要是:首先,概括总结金融危机形势下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的背景和方法。其次,结合上述背景分析,以T市H区政府为实例,综合分析研究基层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的目的、实际操作办法及其效果。最后,试归纳总结出具备一定借鉴指导性的、符合地方政府施政特点的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下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思路办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除经济学基本方法论外,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定量统计分析法、试验方法等研究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进行调研,掌握企业需要政府提供的服务其生产经营的政策措施,并通过准确的统计数据分析,对企业在接受政府直接扶持后生产经营效果变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得出结论。
本文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选题原创,比较符合时势,具备较强现实意义,创新性总体较强;二是论文纵向跨度较大,从宏观经济走向、中央政府调控到地方实体企业发展形势、地方政府措施都需要阐述,从政府经济学相关理论到地方政府对促进经济、服务企业的施政尝试都需要分析研究,分析的层面、角度较多;三是研究方法涵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四是以顺应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形势的有代表性的地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实例,采用资料真实客观、鲜活;五是提出观点、得出结论在当前具有较强的借鉴性、实用性、推广性。
四、论文基本框架结构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选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理论贡献
1.2.1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2选题研究的理论贡献
1.2.2.1金融危机特殊形势下对政企关系的新界定
1.2.2.2对地方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操作办法进行总结
第三节 选题研究的创新点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整体架构
第二章 政府与企业关系概述
第一节 研究政企关系重要性
2. 1.1 研究政企关系的理论意义
2.1.2 研究政企关系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节 政企关系基本概念和理论
2.2.1 政企关系研究的历史脉络和趋势
2.2.2 政企关系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三节 我国政企关系特点
2.3.1 我国政企关系的复杂多样性
2.3.1.1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2.3.1.2政府与三资企业的关系
2.3.1.3政府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2.3.2 我国政企关系的发展变化性
2.3.2.1改革开放前政企关系发展特点
2.3.2.2改革开放后政企关系发展特点
2.3.2.3金融危机特殊形势下政企关系特点(比照美国凯恩斯主义)
2.3.3 改善我国政企关系的途径
第三章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第一节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
3.1.1 政府宏观调控的历史演变和现实必要性
3.1.2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
3.1.3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趋势
第二节 21世纪初全球性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3.2.1 21世纪初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到来
3.2.1.1 金融危机的起因及发展趋势
3.2.1.2 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3.2.2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3.2.2.1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3.2.2.2 金融危机也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第三节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政策
3.3.1 金融危机形势与我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分析
3.3.2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宏观调控的具体政策(财政、就业等)
3.3.3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及发展趋势
第四章 金融危机形势下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实例分析—以T市H区为例
第一节 地方政府施政特点概述
4.1.1 地方政府施政环境特点
4.1.2 地方政府施政方式特点
4.1.3 地方政府落实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式及效果
第二节 T市H区区域发展背景概况
4.2.1 T市H区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定位(具备滨海新区特殊背景)
4.2.2 T市H区区域快速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金融危机形势下T市H区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实践
4.3.1 金融危机对T市H区企业发展的影响
4.3.2 T市H区政府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实践
4.3.2.1 扎实开展基层调研并制定落实中央调控政策的实施方案(从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角度,结合区域发展规划)
4.3.2.2 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从政府经济调节职能角度)
4.3.2.3 努力扩大内需消费(从政府经济调节职能角度)
4.3.2.4 潜心打造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公平环境(从政府市场监管职能角度)
4.3.2.5 全力保障企业人员就业、分配和生活水平稳定(从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角度)
4.3.2.6 利用政府优势直接扶持企业发展(分为正常服务和特殊政策措施方面)
4.3.3 T市H区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过程中的特点和创新
4.3.4 T市H区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观察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措施的归纳总结
5.1.1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遵循原则
5.1.2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二节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相关问题展望
5.2.1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的发展趋势
5.2.2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的相关理论研究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