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08:52: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语文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有了一些选择性的学习。然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对语文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他们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课程或者其他事物上,久而久之,语文课程也就在高中教育的系统中受到了冷落,最终使得高中语文教育在现如今的教育发展中遇到了一个瓶颈期,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地位,进退两难。鉴于此,我们必须努力改变这种状态,使高中语文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一些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
(一)激发高中生对于高中语文课程的兴趣要想发展高中语文课程的教育,就必须提高学生对于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只有高中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方面有兴趣可言,他们才会有想要继续学习的想法,才会有想要学习的动力。因此,语文教师在针对高中生在语文课程方面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能只是一味地因为上课而上课,而要采用一些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个有生机、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如情境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个有趣的导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中所包涵的文化底蕴,只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长期接受文化魅力的熏陶,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再如,合作探究教学法,这种教学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进行分角色扮演,增加语文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会培养出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丰富自身的涵养。
(二)改善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繁琐问题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基础,而在现有的情况下,高中生使用的教材方面都太过繁琐、复杂,较为枯燥乏味,使得高中生在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所以,编者在教材的编写方面要尽量做到趣味性、系统性、科学性,要结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心理,从多角度入手,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教材的编写方向及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引起高中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发展高中语文教育。
(三)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在现今的教育现状下,随着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重视反而越来越低,这就需要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做出一些适当的努力和改变,尽量为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时候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方面的兴趣。如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古文方面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收一些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进行积累,再将这些知识去进行探索与实践,然后从实践中获取一定的知识,积累一定的经验,进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更好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语文课程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发展高中语文教育。
三、结语
一、高中语文教育改革的大背景
1.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种新的挑战,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对策,把建立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看成是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保证。
2.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要求。
我国确定了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这对于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就必须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就要顺承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3.改变高中语文教育现状的客观要求
语文教学近年来出现了一个令人堪忧的状况――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热情。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但长期以来注重“填鸭式”的灌输,学生成为注入知识的“容器”,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单调枯燥。加之教师的教案设计存在误区,教学模式的老化,另外,长期以来语文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者”,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泰山北斗”可望而不可即。一方面老师怕失去自己的威严,另一方面学生也怕老师的呵斥,师生之间存在隔膜。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这些种种状况。
二、针对高中语文教育改革的几个设想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重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因此,可以说,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目的追求上将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考应试能力的训练,而是把学生智力、创造力开发放在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位置,重视学生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审美情趣培养,力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语言文字学会思考,形素养,体会并内化为人文情趣,因而在其教学目标改革动向上必将是一种人文能力式的改革趋势。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以满足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
(四)教师教案的设计要改变思路
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五)建立一种复合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教学模式追求上的丰富多样化,表现为一种复合开放式的发展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是一种新课程标准下的综合语文教学所需要的。
(六)建立探究互动式的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在笔者看来,这样课程资源的利用过程,就是一个师生间探究互动的过程。这是因为在新课程标准那里,有一个理论前提那就是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坚持的一个重要的改革动向那就是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变革。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原有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高考目标取向、模式单一、封闭式教学以及单向化的教师主导现象必将被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以及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改革所取代,教师教案的设计也将作出很大程度上的调整,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打开了一扇窗,我们可以乘着改革的春风,大胆地走出去,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拥抱历史,去激扬文字,去感悟生活的美,语文的美。愿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来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文新.高中生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帼眉.高中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3]李洪森.语文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4]张建人.语文教育改革.山东教育,2000,9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成功的教育,是建立在厚重的理论基础上的,没有严格和科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就无法发展到今天,也无法继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育之上需要理论,而在理论知识则需要方法论去解析,最后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手段上。也就是说,高质量的教育,是通过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的。高中语文教育也是如此,没有良好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教学活动就会显得苍白,这也是为什么存在教育理论的原因。而当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进行教学时,也必须要在符合一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如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之上进行。所谓建构主义,其实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关于知识与学习的理论,主要研究什么是认识以及个体如何认识的问题。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教育就会存在不同的取向,如教师与学生的知识观、学习观等会存在差异,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建立在个体对事物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在素质教育观下,发挥教学双方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题中之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的方式进行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下是笔者在建构主义下的一些教学方法探索论文下载:
一、强调学生知识框架的建构
所谓学习,其实就是对自己尚未清楚或者了解的事物进行探索,从中学到相关的知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面对陌生事物的情况下进行的,特别是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处于个人意识的觉醒时期,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但是这种主观色彩往往会被应试教育所压制,因此,在学习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在个人知识结构的组织上,缺乏主动性和意识,这样的知识框架不是僵化的是就极易散架的,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素质教育下,应该要注意对学生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而这就涉及到本文所讲的建构主义,也就是“怎么认识”的问题。对高中学生而言,如何去认识问题,是学好知识的关键,而学好知识的关键就是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对高中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指引。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将课本及自己对事物的观点权威化,不要给学生“老师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观点”的想法。如,教师在讲解《离骚(节选)》中,会对屈原的人格给予强烈的正面解析,教材本身也是对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人格进行赞颂的。但是,如果教师把这样的观点,强化输出到学生那里,学生就会失去自己的观点,就会认为课本上和老师,及一些练习资料中,都是这么说,然后答案就是唯一。教师应该引导学进行个人思考,学生从个人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解读,去认识的现象一定要重视,如有学生问“如果屈原得到重用,那楚国就会强大,那在当时的情况下,楚就会侵略其他国家,此时,生灵涂炭,屈原是否想过?”或者有学生问“屈原投河而死,始终也是愚忠。”对于这样的个人见解,教师是不应该否定的,毕竟这是学生建构个人认知的前提也是开始,对学生个体思考能力帮助极大。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把各种观点进行融合,对问题进行两分法处理。这样学生在得到个人思考的同时,也在建构个人认知方法,也吸收了他人的观点,这无疑是帮助学生建构个人知识体系的良好开始。
二、鼓励学观察生活,从生活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本文试就“人文性”
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实施做一探讨。青少年正在成长阶
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其可塑
性是很强的。这个时候人文性的熏染就显得十分必要
而且可能。然而一段时间里,高中语文教育面临的尴尬
情景是只注重了其工具性,甚而当人文性初提时还遭到
了“围攻”。而关于这两者的关系进一步来说就是:“语
文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语
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没有人
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
个工具。”新课标还明确表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为: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
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
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
的原则,建构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由新课标的内容
可以看出,语文教改的走向与提倡人文精神的时代要求
是一致的。
社会飞速向前发展,可以说人是这个社会的主宰。
人的发展必须跟上社会的脚步,社会的纷繁变化给教育
出了一个个难题。如何良性地对待自我与社会、与他人、
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教育不得不应对的问题。杜威说:
“教育不是奢侈品,是必需品”,而在今天,教育就更显
得弥足珍贵了。我想“人文”的一方面就是将人从社会激
流中拉回,不至于迷失。那么,如何使这条“渡船”按着
既定的航向向前呢?即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如何落实人文
性教育。笔者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充分挖掘教材及经典文本的人文内涵,唤醒学
生的美好情操
首先,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凭借,是学生课堂学
习中获取知识的直接来源之一,同时,教材又是教师和
学生进行对话、交流的媒介。而经典文本更是蕴藏着大
量人文审美信息,静待师生的挖掘。以苏
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分设了必修和选修模
块,模块又按不同专题(一般是四个专题)
下分单元以及相应的文章。这种设计本身
就注重了人文性,从必修一的“吟咏青春”
到“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有梯度地层层
推进,节节上升。这些精选的文学精品都
是我们观照自我与他人最好的一面镜子。
比如《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于家里南阁子
的痴情怀念,就是对生活在其中的人——
祖母、妻子以及老妪最深沉的爱。这种爱
是借助于对南阁子里景致、人情的叙述而
跃然纸上,打动读者的。而其中又有阁在
人去的惆怅和无奈。因而组织学生心入字
里行间,反复朗诵,体会作者的情怀。这样
洗涤和激荡过的心灵也会是美好的、敏感
的、多情的。柏拉图说:“学习的能力和容
量早就存在于心灵之中。”当然,还有更多
的经典文本都可以成为师生对话的媒介。
如《论语》中孔子为着理想而孜孜以求周
游列国十四年的精神,《老人与海》中桑迪
亚哥的勇士形象,《边城》中翠翠的善良淳
朴多情,以及那美丽的桃源山村,处处洋
溢着“美”的气息。古今中外美好的东西拥
有同样的面容:眉目含情,让人爱怜。杜威
这样说文学作品的价值:“古代传下来的
学问,就像装在船里的货物,现在的新潮
流,新趋势,就是行船的风。我们要使这满
载货物的船乘风前进,而非停在船坞里腐
烂。”今天更需要对这些优秀作品提纯,给
学生以滋养。
二、精心创设教室校园环境,给学生
多面的人文滋养
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自不待
言。校园环境如何布局,才能给学生以人
文滋养呢?笔者认为,首先是绿化的宜人。
花草树木是生命形态的另一种展现。花的
盛开是生命的饱满的展现。绚丽的色泽,
多样的形态,在花中,在学生的心中。苏霍
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一种十分细致的精
神活动”。这种“细致”源于教师的情怀,
是一棵树的茁壮成长,一棵草的坚强抗争。
其次,必要的劳动练习。这一点中外教育
名家一直认为是非常必要的教育手段。而
苏氏对此更是情有独钟。他会让学生常年
观察、培养一棵树,由树苗到小树。这个过
程就是对孩子最好的人文教育。就本校来
说,比如让学生精心管理“地理园”,就像
照顾自己的小猫小狗一样,责任、爱心、坚
持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塑造的。第三,校园的
文化长廊或教室的名人名言贴画。学生不
仅要知道文学领域的名人,还要了解其他
领域的优秀人才。科学让人精密,哲学让人
思辨。一张画一段文字说明,可能就是一个
学生的明灯。
三、细心收集身边人文素材,让学生
感受人文情怀
“人文性”若不能从抽象的理论言说
变成实际的“行动”,那么是没有意义的。
而意义在于学生对“最难忘的一件小事”
的尽情描摹,也可能是对教师教学产生的
疑问而勇敢站起来有理有据地发问,还可
能是教师对往事的叙述,让学生产生或感
伤或激动的情绪。卢梭在《教育之过》中
说:“我们所要教学生的,就是‘生活’。真
的,当我教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既不要他
成为律师,军人。也不要他成为一个圣人。
我首先要他成为一个‘人’。”这里,教师的
选择,就是从人文性教育的选择。很多行
业对于学生是有极大的吸引力的,比如律
师、医生(它们可能对家长更有吸引力)。学
生甚至会把从事某一个职业所得到的薪酬
多少看成是否成功的标准(当然,这点在一
定程度上是成立的)。而这,需要教师的介
入,需要人文性来“入药”,它旨在让学生
明白为什么而做,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对
自我、社会又有怎样的意义。这就是卢梭要
学生成为的那个“人”。苏霍姆林斯基也说:
“在道德教育中起着巨大作用的是敏锐精
细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即人的义务感、敏感
性和同情心的形成。”我们虽然不能把道
德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但它确是人文教育
的一部分。同样,家庭教育的“人文性”介
入,应当也是整个语文教育的一部分,而且
是具有基础作用的部分。比如父母陪同孩
子看一部励志影片。因而,传统课堂的定义
就扩大了。这样看来,高中语文教育的“人
文性”就体现在这方方面面的交汇。
最后,笔者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这个
繁杂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
切都源自于教师的积极、有效的引导。教
师就是一个情感载体,传达着诸多信息。
塔斯塔洛奇说,“我也相信,我的感情,将
可以像春日的太阳唤醒大地冻僵的生命一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命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教给学生成长的道理,而不是局限于学习能力的提升。生命是一个深刻的话题,而学生的生命意识对于其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都已趋于成
熟,而生命意识是当前中学生所欠缺的精神。因此通过语文教育这一平台,加强生命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语文的学习当中领悟到生命的内涵。
一、语文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紧密联系
(一)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
生命教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样,生命意识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高中教育当中,应该将生命教育深入的渗透其中,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感悟生命的美好。在高中教育的学科当中,语文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透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从中体会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能够将生命文化更加直观的展示出来,让学生生命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教会学生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相比于数理化等学科,语文学科更能体现出人文性,更好地进行情感表达,做到生命意识的有效融合。在生命活动当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正是通过语言文字作为载体而进行表达,思想、意识、情感都是通过利用语文这一工具来体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当中,更容易进行生命教育,利用富含感情的语言来表达生命真谛,让学生体会到“生如夏花之绚烂”的内涵[1]。
(二)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在高中教育教学当中,数学、物理、历史等学科有着不同的作用和价值,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丰富的知识资源,为学生提供参考和指引。对于生命教育而言,语文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当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在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当中,感悟生命美好、表达热爱生命的作品不胜枚举。海伦·凯勒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经受人生苦难之后,凭借强烈的生命意识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努力奋斗,终究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杰克·伦敦作品《热爱生命》,描述了作者自身的真实经历,在旷野中求生,与狼进行搏斗,充分表达出热爱生命的思想,让读者从中感悟生命的价值。透过这类文章的学习,学生的生命意识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从中感悟到生命的可贵,以名人为榜样,学习他们看待生命的态度,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以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2]。
二、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当中的有效渗透
(一)阅读学习
在语文教材以及课外读物当中,有着大量的生命教学素材和资源。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当中的有效渗透,需要从教学当中入手。而阅读教学无疑是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一些表达对生命的敬畏、热爱等作品的阅读学习,认真的审视和解读作品,体会到其中的内涵。生命教育不能直接教会学生热爱生命,而是需要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感悟,才能有效提升生命意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珍视生命,能够直面逆境,积极、乐观的面对挫折和困难,而不被吓倒。尊重生命,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热爱生命,充满自信,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通过阅读学习,从名篇佳作当中去感悟和体味生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的内涵[3]。
(二)作文训练
在语文教育当中,除了阅读之外,写作同样是生命教育有效渗透的途径。教师围绕生命问题向学生布置习作任务,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在作文当中表达出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既锻炼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时对生命意识也会有所提升。联系生活日常,从生活实践当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生命题材的作文可以是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未来的畅想等等,开拓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作文的空间,让学生自由表达。通过对学生的作文内容,对学生的心态、想法以及生命意识进行了解,以更好的予以引导。让习作贴近生活,学生通过对自然生物的观察,记录相关生物的生命状态,包括绿色植物和家中动物,从生活中体会生命的意义,使生命教育更加浅显易懂,便于理解。
(三)社会实践
除了阅读和写作之外,参与社会实践同样是生命教育的方式,作为语文教育课外拓展。观看与生命相关的影视作品、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素材进行生命教育。参观医院,对生老病死有着更加直观的感受,从中对生命会有更深的感悟。饲养动植物,在悉心照料的过程当中,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联系自身,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4]。
三、结论
充满人文性的高中语文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以语言文字作为工具,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加具体、生动的对生命的价值进行阐述,加深学生的理解,从中体会生命的美好,提升自身的生命意识。充分实现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当中的有效渗透,通过阅读学习、作文训练以及社会实践,让学生从中理解生命的珍贵和美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玲,朱小会.唱响生命之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8).
[2]陶然.高中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的融合探究[J].才智,2009(16).
[3]侯红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
语文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问题。母语贫血的背后是民族精神的贫血。德国教育家洪堡特有一句名言:“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当全民学外语成为国家战略,当“政史地、音体美”成了副科被一些学生当成敲门砖,当学生被关进教室与世隔绝,当知识精英把出国定居作为人生首选的时候,母语的衰落,国民人文素养的衰退,甚至是社会文化环境的紊乱就成了必然。
语文是各科之母,其母性表现在哪里?一是因为它的文化、情感、思维等深层次的内容,成为一切思维图式和精神图式认知的基础;二是现代各种门类的学科,都在走向精细化的极端,但其总源仍是语文。作为母语,实际上有三个层面的东西,一是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这是最表层的东西;第二个层面,是修辞、章法、为文技巧等;三是文化、情感、思维等精神层面。第三个层面才是高中语文教育的真正内核。高中语文教育应该是介于第二层向第三层发展的一个过程。
高中语文教育母性缺失体现在何处?如何唤醒高中语文教育的母性?
母性体现在本色。
母性体现在真实,本色,不求即时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长效性的,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
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现象是不少教师把基础年级语文教学当成高三来教,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校不断的考核排队,使得语文老师被动应对。语文是一个长效的学科,比如,语文学习的习惯养成需要一个过程,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查字典自学就是必备的能力,但为了应对考试,就必然要大量让学生学习记忆。阅读积累显示出效应也需要一个过程,短时间怎么能体现出来?
基础年级语文教学应该怎么做?我认为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特别是自学习惯和阅读积累、写作原始素材积累的习惯。语文教学因为其显效较慢,容易为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所诟病。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但现实是频繁的分班,使得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养成难以实施,也使得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文纽带不断撕裂。这一点需要高度重视,而且需要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有序衔接。
以高三现代文阅读和古诗词欣赏为例,大家都在思考,学生错误率高,怎样才能得高分?其实,在高一时就要解决如何读文章的问题,我们的学生缺少“静下心”来读完文本的意识,缺少梳理文章内部结构层次的意识,连阅读文章先分段标号都不能做到。过去做教研员时,我也赞同一些老师舍弃必修教材个别文章的想法,现在重新回到一线教学,回头想想,类似于《获得教养的途径》这样的文章,不正是培养学生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的好文本吗?古诗词欣赏高三重在揭示规律,但如果从高一就流连于技巧分析,缺乏对诗词的诵读感悟,缺乏整体感知品味的意识,那古诗词欣赏就不断停留在炒冷饭这个层面,难以取得实效,而这一些正是应该在高一做的工作。我区要求基础年级实行“5+2”课时,即用两节地方课程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这样做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我区励才实验学校开设“作家专题阅读活动”,每学期精选一个作家,选择其优秀作品,集中阅读交流,同时邀请作家来校开设讲座,让作家和学生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对学生奠定厚实的阅读基础无疑是有效的。高三可以开展主题阅读,这样做不仅可以缓解学生考试的焦虑症,同时也开阔了学生视野,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提供素材库。
母性体现在全方位。
著名课程专家钟启泉教授曾说:“语言同人类的客体认识和关系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密切相关”,“语言同人类认识的一切作用密不可分”。语言可以表达人文文化、历史文化、科技文化等一切文化,但我们的语文教育已经窄化到文学教育的范畴,文学教育又已经窄化到小说和散文(含古诗文)的教学了,试想一下,这样的情况长此以往继续下去会出现什么结果?
因此,高中语文阅读的“底盘”应该宽一些,再宽一些。阅读的面不能仅仅是散文、小说,这些文本是高考必考的,但是也要引导学生读一些“磨脑子”的文章,读一些“诗性”的文章,随笔、杂文、传记、诗歌都应该涉猎。我们现在常常抱怨学生不会写议论文,其实,根子还在于学生视野狭窄,不会思考,或者思考缺少深度。阅读教学还要关注中外哲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积累,视野再开阔一些。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如阅读哲学类文章,提高学生思想的含金量,居高临下辩证地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著名特级教师曹勇军的《高三(10)班在六楼》一书介绍了他在高三一年开设“时事讲坛”的思考、做法和成果。尽管曹老师用十个关键词介绍了他的思考,但我还是不想急功近利地去评价这件事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多大作用,因为我过去也做过这类尝试。我想这件事的潜在价值在于,它教会学生关注生活,教会学生思考与分享,教会学生质疑与批判,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母性所在,如同每个母亲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独立生活那样。试想一下,一个人接受过母语教育10多年却不能熟练地运用母语去阅读表达,这岂不是一件挺奇怪搞笑的事?
我们的语文教育有时要做点“无用”的事,营养要均衡。诗人北岛说过一段话:“读书与上学无关。那是另一码事:读――在校园之外,书――在课本之外,读书来自生命中某种神秘的动力,与现实利益无关。而阅读经验如一路灯光,照亮人生的黑暗,黑暗尽头是一豆烛火,即读书的起点。”所谓“神秘的动力”也就是人本身的精神需要而已。比如,一些长篇巨著,历史著作,名人传记,人文地理等,这些无用的东西和高考并不直接相关,但和人的成长有关。
母性体现在放手。
每一个母亲都清楚孩子最终要离开自己独立行走,因此要教孩子学会生存本领,最终必须放手,语文学习也是如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学生的语文学习一开始是要老师扶一扶的,但不能到了中学甚至大学还要扶,那既是学生的失败,更是教师的失败。
阅读也好,写作也好,都需要经历放养、领养、再放养的循环过程。孩子一开始需要学会爬,要牙牙学语,语文学习也是如此。阅读需要让他自己有兴趣看着玩,写作和口语表达要让他先自由说写,虽然不像样,但这是源自天性,自有其真意趣在。若是一开始限制或者是引导过度,恐怕就会使学生丧失了兴趣。语文教学的特点是慢热、恒温,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因此,允许学生自由阅读,写作随笔等,能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老师也不能完全当甩手掌柜,要从“放羊”式向“领头羊”式转化,从“注水”式向“挖井”式转化。需要利用课堂阵地教会学生自主阅读欣赏,教会学生品鉴习作。过去对阅读的重视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重视宣传阅读的作用,不没收学生的课外书,同时带领学生用好图书馆阅览室等积累。阅读摘抄固然有好处,但放羊式阅读效益不大,易受其他学科老师以及班主任诟病。语文教学不能仅仅靠无心插柳,也要做一些“有心栽花”的工作,不仅要让学生直面文本,观其貌,凭借着自己的心智和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直接的审美感知;还要和学生一起“寻其味”、“悟其道”,让学生潜心会文,自然涵咏于文本语言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用心体味、捕捉和追寻文本的情趣和意蕴,在揣摩体会文本的过程中,让心灵与文本所传达的内在生命结构之间产生深层次的契合,从而进入一种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赏心怡情的境界。
写作的指导也是如此。我们总以为孩子缺少的是写作技巧,其实,很多著名作家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孩子们缺少的是生活,缺少的是体验,缺少的是悟性。阅读和写作从来都是不可分离的,而且写作本身也是“情动而辞发”的,再多的技巧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做基础,就等于我们手拿着擀面杖,熟记着擀面的技巧,但没有面粉,谁能擀出一碗面来?
阅读和写作是交互共生的,阅读让我们能更理解写作的规律,让我们懂得如何去观察生活,去学会表达,写作让我们懂得交流,同时也会增强阅读欲望。当你要写点东西的时候,你往往会要去查找一些资料,或者回头去翻翻已经读过的书,这时,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的书读少了,或者读得不认真。人们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也可以这样说,“书到‘写’时方恨少”。放手让学生阅读和写作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正道。
高中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突出人文内涵的发展,塑造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这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提升人文教育效率的策略和方法,旨在探究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
高中语文;人文内涵;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育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但纵观如今的教育现状,主要表现出功利色彩浓厚,逐渐沦为一种应试的、职业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这显然违背了高中语文教育的初衷。面对这种状况,实施“人文教育”就成为了每位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走入误区,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当今高考体制下的高中语文教育中仍有很强的功利性,唯有考分占据课堂教育的主导,并且语文在高考学科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必然让语文教育理念逐渐走入误区,使得教师在语文教育中的理念也发生偏移。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很多教师追求考分偏重知识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样必然造成了语文这门人性之美、人文底蕴极为深厚的学科沦为了一门只针对应试的技艺学,学生也只忙于对于语文考试知识的记忆与回顾,陷入题海中而不能自拔。
(二)教材编写与课堂脱节,人文思想流失严重
新课标下对语文教材的编写突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教材的编写也渗透一定的人文精神,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学目标发生偏移,教学过程与人文思想相距甚远,围绕着理论和技巧占据主导。从高中生写作的现状看,很多作文只是用文字堆砌,没有写出学生的真情实感,缺乏一定的人文精神,文章显得枯燥无味。
(三)教师本身缺乏人文精神,教学个性被程式化
如今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被程式化,新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被扼制的现象层出不穷。受传统语文教学和考试制度的影响,很多教师习惯按照事先规定好的程序进行课堂教学,机械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并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更谈不上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对高中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不仅是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为培养适应将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面对高中语文学科教育的现状,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进行人文教育呢?
(一)制定人文化的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这一目标,教师要对照课标要求并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具体详实的教学目标,将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与掌握必备的语文知识联系起来,在提升学生语感的同时,让学生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得到充分发展。此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等内涵,让学生充分感知,深刻感悟,这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创设人文化的教学氛围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人文性,努力营造人文化的教学氛围。比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知识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教学方式,重视师生互动的过程,进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学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从而使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采用人文化的教学方式并拓展学习的素材
人文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包括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还需要教师将人文化的教育过程看作是一种情意发展的过程,注意情感的充实、情意加深和兴趣培养,强调直觉、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当然,采用人文化的教学方式还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来丰富他们的人文知识,提升人文内涵。此外,教师应重视学生对于课内外经典作品的阅读,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并正确分析人类所创造和继承下来的文化知识,从中汲取隐藏的人文精神的精华。高中语文中的人文教育的素材比比皆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诗、词、歌、赋等学习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人文精神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品读这些经典文化作品,还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品味其内在价值。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掌握知识的程度,更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以及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中语文教育要以发展人、培养人、树立人文精神以及提升综合素质为学科教学的目标。同时,教师不仅要突出学生双基能力的培养,还要突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对教学实践中人文教育的不断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得教师本身的教学素质和综合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艺吟.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素质[J].教育论坛(下半月),2009.
关键字:高中语文;人文教育;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33.
1.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1.1新课标中对于人文教育的定义
在新课标中明确的规定现阶段的素质教学必须全面的贯彻人文教育的精神。此外,何谓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是人文教育的主要意思是说:对于一切的受教育者所接受的当代的教育必须能够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境界,能够帮助受教育者塑造自身的理性的性格以及塑造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简单的说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性的教育。
1.2人文教育对于高中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在整个高中的教育环境下主要是通过人文教育可以实现人文科学与自然文化科学相互的结合。现代的人文教育主要是在帮助学生掌握一门基础课程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知识观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与传统的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人和人以及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很大的不同。现代的人文教育不断推进的同时也是对于现代的人文精神的一种推广和传播。推广和传播的不仅仅是人文精神,更主要推广和传播的是人们对于科学、真理以及创新精神的推广。具有非常深厚的人文内涵。
1.3当代高中语文中的人文教学
新课标中明确的规定当代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必须包含对于高中学生的人文关怀。全面的重视学生人文性格的发展,整个高中语文的教育教学目标必须包含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此外,我们也可以想象出来,一个高中生如果生活学习在一个充满人性、人文的教育环境之下对于整个高中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其实人文的教育也是对高中生自身意识的一种尊重,这对于高中生培养自身的创造性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在高中人文教育的过程当中更是体现了我们教师对于每一个高中生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高中语文相对于其他的学科有着自身的明显的特点,其自身就包含了很大的人文性,在高中的语文的教育过程中嵌入人文教育的思想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同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其实每个高中生的内心深处都有着非常大的人文精神,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精神充分的挖掘出来,充分的提高高中生整体的素质水平。
2.如何在高中的语文教学环境中体现人文教育
在整个高中的语文教育过程中体现人文教育首先应该改变语文教师多年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传统的老式的教育方法,这也是在高中语文的教育过程中嵌入人文教育的关键所在。其次,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优化课堂的设置,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营造出人文的气息。最后,相关的教育教学单位必须做好对于当代教育教学制度的完善工作。
2.1高中语文教师改变自身传统的教育理念
先前的高中语文教育采用的主要模式就是老师在课堂上不断的讲那些是重点,那些是考点,接下来学生要做的就是把老师所讲述的所有内容全部的记下来,然后在课堂上或者课堂下把老师讲授的全部内容全部的背会,有的情况下学生根本就没有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但是也没办法,只能生吞活剥的全部的记住,这种教育模式就是灌输模式。现代的教育应该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的地位上来,全面的充分的保证学习过程的民主性以及人文性,采用以学生学习为主,老师引导为辅助的教育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师生平等互动和谐的教学人文环境。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和学生的沟通。
2.2完善整个教育的评估制度
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估制度就是以最终的考试内容为准,一切与考试内容相悖或者不相关的内容我们全部不讲授,这种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此外,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会使语文教学内容非常的单一。这就要求我们当代的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格外的重视,全面的保证整个语文教学环境的生机和活力,不断的提高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知识的兴趣动力,为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人文教学提供充分的保障工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文教育教学在高中语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人文性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结合当代的生活创设教学环境,注重对学生的关怀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真正成为培养和弘扬人文精神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储昌楼,钱凤珍.高中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09:40-42
[2]吴启安.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5,17: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