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08:52: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实体经济的出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食品安全;地沟油现象;食用油脂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126-01
网上有则新闻称美国一家餐厅因使用不卫生餐具导致两百名顾客住院,但中国的2名食客非但没出现不适还积极参加救援工作,美国记者不得不感慨“中国人东亚病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不知这则新闻真假几何,但看到如此报道确实感到尴尬和无奈。地沟油问题的出路到底在何方?
一、立法之路
我国政府对食用油脂监管主要采取分段式管理,而我国执法主体间欠缺沟通存在执法空白,建立全程监控为主分段监控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显得格外重要。建立权责相统一的综合性、专业性、独立性食品安全法律机构受到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尤其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牵涉部门多,想打破原有制度建立新格局阻碍很大。
(一)完善市场准入机制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严格粮油市场准入机制,需要对食用油脂生产管理经营者实行资格认证和等级制度,以及信用登记制度,一经查出就应勒令整治,严重者应剥夺其市场资格。对于没有资格从业的厂商及人员应加大惩罚力度,对严重者应追究刑事责任。
(二)建立食用油脂可追溯系统、营养标签制度以及召回机制
全程监控为每桶潲水油贴上身份标签是许多国家规制潲水油的共同策略。宁夏多家大型农产品生产商开始提供可追溯系统,并在各大超市设立查阅系统。可追溯系统提升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生产商的信心,也提升了其竞争力,有效拉近生产与消费的距离。食品召回制度是食品安全有效保障手段,建立可追溯系统可在油脂出现问题时及时追回避免其危害市场,更能从源头上防治地沟油出现。
(三)完善的食品标准、监测体系
我国食用油脂监测手段不能有效检验地沟油,且标准远低于国际标准,需要完善食品标准和检验手段对其规制。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提升食用油标准可行性和科学性来推动标准制定的国际化进程。
(四)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有效食品预警信号,举办切实听证会,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食品安全,帮助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规范、准确的信息公开使政府调控行为得到更多专家、民众的监督建议。
(五)建立完善的行业协会制度
完善行业协会相关立法,明确行业协会地位,赋予其合法性才能让行业协会监管有法可依。完善行业协会制度,将粮油自治协会与政府部门的职能进行明确划分,避免行业协会的政府性;提升粮油行业协会的权威与自律,推行行业标准化建设,完善非法律惩处机制,对食用油脂不正当行为进行监管。
(六)完善刑法与食品安全责任相适应的衔接机制
我国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与《刑法》对食品安全责任的规定有所出入,许多犯罪找不到相适应罪名,影响着新法具体实施。我国刑法应增加相应罪名,完善食品安全犯罪相关过失犯罪及不作为犯罪的规定,提高相关罪名法定刑,建立完善衔接机制。
二、执法之路
(一)建立权威的食用油脂监管机构、优化部门间合作关系
我国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专业性、权威性与宏观协调性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各行政主体都有独立法律人格,相互间无明确统筹机制,需要权威机构进行调控。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负责部门协调及相关政策制订,加强执法主体间协作与沟通,让信息更有效传递;除此外将部门间合作纳入绩效考核鼓励部门合作和沟通。
(二)提升监管主体的执法水平和管理意识
增加不定期抽查,规定执法人员数量,保障执法活动有效性,增加高科技检测仪器来应对“蓬勃发展”的地沟油现象。树立防为主救为辅的执法理念,根除过去损害结果发生才管理的旧套路。预防性的执法行为要依据正当的程序和完善的法律制度,否则也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三、科技之路
(一)扩展地沟油回收利用出路
在欧美发达国家地沟油不仅用于生物燃料,更广泛运用在化学品提炼,有机化肥制造和房屋建筑中。地沟油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为其寻找更广泛经济的出路才能有效防止地沟油流入餐桌。国家应提倡相关技术发展,为其打造研究平台并协助推广。
(二)完善垃圾分类处理方式
采取水油隔离的垃圾处理方式不仅可延缓下水道系统老化、减轻环境污染,更从根源上去除地沟油的产生。如此的垃圾分类方式有助于对地沟油建立追溯性系统,减少监管成本。
四、全民参与之路
(一)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
公众的容忍使得地沟油犯罪愈发猖獗,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公众广泛参与到打击地沟油的活动中,拒绝食用地沟油、举报地沟油,没有需求地沟油市场才会萎缩,才能杜绝地沟油。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速公路的建设需求也越来越大。高速公路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的交通建设,更是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对高速公路的经济管理,不仅是高速管理的建设需求,更是推动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实施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
作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重要成果。在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下,无论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有生产资料私有制,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发展下的必然选择。作为我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部门之一的交通部门,交通领域的建设对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交通部门真正发挥作用的表现在其交通运输上。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的交通运输,必将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不断的完善。实施高速公路经济管理,对于完善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提高我国全球市场的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快我国交通运输部门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现代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新的发展趋势。
2、有利于维护公众出行利益
按照公共经济学的解释,社会物品主要包括纯公共产品、纯私人产品、公共资源及准公共产品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的主要判断标准在于消费商的竞争性及供给商的排他性,二者共同决定社会物品的属性。作为我国准公共产品之一的高速公路,其本身具有公益性、外部性及网络型等属性。准公共产品本身具有排他性及非竞争性的特点。排他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我国的高速公路的收费系统主要采用全封闭式的收费制度。另外一项我国高速公路的重要特点还在于其非竞争性。这里主要体现了政府在高速公路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由于高速公路的公益性特点,政府应积极扮演着保障公众出行利益的捍卫者角色。主要表现在“适应交通量”这一公路消费的拥挤点之下,消费的共享性特点。当然,由于高速管理本身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点,实施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模式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3、有利于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由于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的国有性特点,因此实施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之一体现在对国有资产的保障和维护上。目前,我国公路资产的国有性主要体现在国家拥有公路建设资产的所有权,即国家自己投资建设高速公路。另外一种是资产来源主要是引进非国有的国内外投资,通过依法建立合同,明确保留公路资产的所有权。目前我国的公路建设,无论资金来源于何处及经营管理的主体是谁,公路资产的所有权都均为国家所有,其中自然也包括高速公路。实施对高速公路有效的经济管理,政府应积极创造良好的技术运行环境,从而确保我国的交通技术基础设施的完善。
二、实施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主要措施
1、法律措施
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管理上还很混乱,相对于发达国家的高速公路管理的有序性和发展性,主要原因在于缺少一套完整健全的法律保障机制。相对于高速公路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我国对高速公路管理的滞后性使高速公路没有完全的体现出其在促进社会发展及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从立法方面讲,加快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的立法工作是适应时展需求下的必然选择。为了完全的体现出高速公路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应在遵循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积极的制定和完善交通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如明确公民在高速公路交通活动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通过对公民交通权利和义务的明确规定,使人们明确规范自身的行为,遇到纠纷时有章可循,从而减少交通矛盾。因此,尽早健全和完善高速公路相关的法律法规,真正的实现交通管理的法制化和科学化,不仅是健全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需要,更是保障我国高速公路健康发展的需求。
2、经济与行政措施
本着高速公路的自然垄断条件和主要的需求特征,我国的高速公路目前主要由少数企业垄断经营。高速公路之所以会被少数企业所垄断主要原因在于由于高速公路的公共性、规模性、非营利性及不可替代性,使得高速公路建设及管理的投资及经营风险大、工程建设周期长、企业建设投资回收慢等等,这样造成一般的企业对于高速公路的投资于经营望而却步。少数企业垄断的情况下,使得我国高速公路管理方面存在着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及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等现象。因此,政府在此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主动承担起维护公告产品的责任。在组织和建设管理高速公路中,通过提供良好的交通服务,赋予特定企业在高速公路建设上的垄断经营权。为了减少企业在高速公路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政府和在赋予企业垄断经营权的基础上,加大对其进行治理。如实施微观规制。即政府赋予企业特许经营的同时,允许政府对其进行治理。这样,一方面适应了高速公路运营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目标要求,减少了因企业垄断所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另外,政府赋予企业高速公路建设权限的主要表现体现在与特许经营企业签订的特许经营合同上,因此,必须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对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明确规定,保障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的合理运行。
3、加强成本的管理及控制措施
加强成本的管理及控制措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公路施工项目成本费用的预测与计划;公路工程成本费用的控制与核算;公路施工成本费用的考核与分析。
(1)公路施工项目成本费用的预测与计划
任何一项工程在施工前必将需要经过科学的分析论证,首先表现在对成本的预算上。通过编制工程施工预算,完成项目施工前的成本管理工作。作为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预算管理贯穿了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的整个过程。因此,公路施工企业必须明确工程预算成本,严格执行《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公路施工项目成本费用管理的另外一个环节是计划成本,即项目经理部按照工程计划期内所有的工程相关资料,在工程施工前提前编制出包括人工费成本控制计划、材料成本控制计划、机械设备成本控制计划、管理费用成本控制计划及临时工程费用成本控制计划。因此,在实施公路施工项目成本费用的计划成本上,应当细心周到的严格执行各项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制定出完善的成本计划,以免造成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2)公路工程成本费用的控制与核算
为了保证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充分发挥高速公路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公路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应有一套严格的公路工程成本费用的控制与核算体系。主要包括对生产资料费用的控制,人工消耗的控制和现场管理费用等内容。如明确材料的数量及价格、制定工地材料领用的合理秩序、保证资源的利用率等等。严格控制公路工程成本费用,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收入,更是直接关系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有序发展。另外,在成本费用核算这一环节中,通过成本核算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对照找出偏差,为下一步的成本监控、成本纠偏提供依据。同时,通过成本核算,为施工生产、施工技术和企业经营提供可靠的成本报告和相关资料,促进项目改善管理,提高技术,降低成本。
(3)公路施工成本费用的分析与考核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明确施工各部门的职责,在严格执行目标成本的情况下,实行对实际成本的有效监控。通过对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进行比较,实现对成本计划完成环节各个部门的有效总结,找出成本升降的主客观因素,总结经验,制定下步降低成本的具体措施,寻找最佳途径。通过及时的检查、分析、修正、补充,以达到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益的目标。
三、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部门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运输市场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因此,如何提高我国高速公路的经济管理效率,制定更加适宜的高速公路管理模式是各级公路部门都要积极面对并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奕.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09;06-18
[2]景丽.高速公路的经济社会效应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黄正文.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3
[4]李晓峰.中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模式选择研究[J].交通世界,2005;1
【关键词】统筹城乡 基础教育 师资均衡 成都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3.021
成都市正在推进“统筹城乡灾后重建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两区”建设工程,提出了统筹城乡基础教育这一重大课题。
成都市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现状
成都是我国中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目前按照“全域成都”理念,以统筹城乡教育思路,以推进“发展规划、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生均经费、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六个方面城乡一体化为途径,努力探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改革与发展。但以教育现代化标准衡量,成都市基础教育“大而不强”、教师“量不够而质不高”、师资配置“城乡差异较大”的现状依然存在。从全市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基本情况来看,截至目前,教师数量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但学科结构与实际需求有差距。根据相关报告,名校及城镇学校教师基本胜任工作,而薄弱及农村学校教师,若严格按照教师质量标准来看,“不称职”的也不少。从成都市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城乡分布情况来看,不均衡分布问题依然明显存在,从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到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及优青教师的数量,中心城区同农村区县、市域内城乡间、县域内学校间差距都非常明显。
成都市城乡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差异
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成都市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在均衡配置方面问题较严峻,既存在现实不足,也有体制方面的问题,既有教育内部的制度与政策原因,也有教育外部的社会经济发展原因。首先是数量和质量问题。全市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受当前生师比而衍生的科学编制问题的影响,既超编又缺人成为义务教育的现实状况;整体职业素养水平不高,农村教师尤甚;有带动能力的骨干教师不足,农村教师堪忧;有广泛影响力的专家型老师不足,农村教师没有。其次是培养和培训问题。教师队伍入口水平每况愈下,近年来农村与城区学校皆反映新入职教师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同过去差距较大,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培训效率不高,个性个人化培训偏少,教师培训上存在城乡“一刀切”现象。再次是管理和流动问题。实行教师以学校为单位分散管理的模式制约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提升,在农村和薄弱学校工作的教师与在城镇和名校工作的教师相比,从入职初始便有差距,全程专业发展更是极为不利。教师队伍的不断流动更助推了新的资源不均衡分布,全国及成都市基础教育存在教师自然流动与政府主导流动两种情况,因教师自然流动而导致优质师资从农村和薄弱学校向城镇和名校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成都市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对策
成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城乡间的不平衡发展与同一区域学校间的差异性发展。在城乡学校实现“标准化”建设后,教师队伍的结构与素质便成为焦点问题,解决之道是从教师管理制度入手,探索城乡师资均衡配置的途径与模式。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是实现均衡配置的根本保障。“‘消除贫困或难短时兑现,创造公平必须刻不容缓’,这是总理回信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师生所强调的。教育公平推动,农村孩子要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得有‘能下去、能留住、能干好’的专业化高素质师资队伍为重要支撑。”①很久以来,因全国城乡经济社会不平衡发展,农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低于城市,使得边远山区及贫困地区教师在面临繁重工作任务时,还面临因交通通讯条件艰苦等造成的许多无法解决的生活难题,很难留住优秀教师。这种教师面临的城乡反差大环境,在成都市也是存在的。实现均衡要跳出教育框架看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根本保障。
做好教师的入口关和培训是达到均衡配置的关键点。完成“普九”后,各地都重视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师教育机制,形成一些值得持续推广的经验。成都市及各区县出台政策措施以推进教师教育,加大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实施“工程”,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农村教师发展;以校本研修示范校、教师教育示范机构为龙头,推进校本培训和研究;组织开展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创新城乡学校对口支援、捆绑研修、捆绑发展等方式;市级培训机构组建培训联盟,统筹培训工作。这些做法可加快农村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
实施常态化的教师流动是确保均衡配置的必由之路。实施常态化的教师流动能有效促进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如《成都市教育局关于深化中小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为实现常态化教师合理流动指明了方向。一为对口支援,由强校至弱校,由城镇至农村,由内圈层至外圈层,学校间相互派遣教师。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支教”,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常态化的教师流动。二为在县域内同一学校任教达9年的教师及校长进行交流。在交流时要为老师解决实际困难,采取给予补贴和政策倾斜等多项激励措施。
优化教师待遇、工作条件及发展前景是解决均衡配置的核心举措。“需要加强对农村教师专业性的宣传,使‘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社会形象定位仍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②目前成都市农村学校教师这一职业吸引力较低,优秀教师不愿去也不愿留,主因还是待遇不高。“农村教师职业是否具有吸引力,工资水平高低是极为重要的衡量指标,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经济待遇,既要有保障更要有优势,这是提升教师社会综合地位的基本之道。”③可见,待遇合理与否是教师职业选择意向最简单的检验标准,农村教师生活上无后顾之忧,才会有教师双向有序合理的流动,优秀教师才愿去农村,才会留得住并干得好。首都师范大学劳凯声教授认为,“具体落实的待遇政策是农村教师最重要的职业吸引力”。④工作条件及发展前景是人们选择职业的另一衡量标准,除物质条件外,还要给农村教师队伍提供精神激励、进修机会、提升空间等专业环境保障。与成都中心城区及县城学校比,农村学校总体工作环境和条件较差,许多老师要“走读”,工作和生活成本较高。要实现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及发展前景的根本改变,地方政府需进一步加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规划纲要》《教师法》等政策,并作出相应政策倾斜。
只有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与幸福指数不断得到提高,才能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师资的一体化配置,才能让农村孩子共享平等的基础教育权利,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教育系统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在成都市及全国城镇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才是解决师资均衡配置的根本之道。
(本文系成都学院校青年基金项目“城乡统筹背景下成都市城乡小学教育师资均衡配置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XJR16)
注释
《农村教师没尊严生活仍清苦》,《人民日报》,2014年11月6日。
大势所趋,就要顺势而为
当前,随着数字传播技术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媒格局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传播模式的多元化,二是传播对象的分众化,三是媒体经营的碎片化,四是媒体融合的加速化。可以预见,随着媒体在技术、渠道、终端、内容等方面融合趋势的加快,传媒业必将进入一个各种传播技术汇聚交融、各种传播介质有机组合、各种媒体渠道相互兼有、各种媒体终端相互兼容、各种媒体表现形式综合运用的“全媒体”时代。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报业适应、融入“全媒体”时代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如同全球化一样,是主动参与、融入,甚至引领,还是被动应付、被裹挟、被席卷,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结果。我们国家不仅是全球化的主动参与者和融入者,而且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就是一个明证。值得关注的是,在媒体行业,不仅报业在转型,广播、电视、出版等都在探索转型,同时网络等新媒体也在朝着“全媒体”方向整合。
我们注意到,数字化引领下的传媒业游戏规则的最大改变,就在于内容产业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内容本身,同时涵盖了呈现方式的竞争、技术的竞争、渠道和终端的竞争、品牌的竞争,综合起来,就是传播力以及由此决定的影响力的竞争。这是一个包含了传播的信息量、传播速度与精度、信息的覆盖面及效果等的综合指标体系。尤其在与新媒体的对垒中,传统媒体当然要注重内容,但光靠比拼内容已远远不够,内容是否能够方便地被受众获取,传播方式是否符合数字化时代受众的习惯,正变得与内容本身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只有注重包括内容、品牌、渠道等在内的传播能力的综合提升,才能竞争制胜。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存在着报业危机的话,其实质正在于传播力随着新媒体对纸媒功能的替代效应而出现下降的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力、竞争力的式微,表现在市场上,就是受众和广告资源的不断流失与分化。概括讲,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挑战,集中表现为“三个三”:一是终端的形态表现主要是三“屏”,即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随着“三网融合”的加快,形成日益细密的终端覆盖。二是信息的形态表现是三“动”,即移动、运动、互动,信息接收终端是移动的,如手机上网、车载电视等;信息24小时全天候滚动;和受众随时发生交互效应。三是传播的形态表现为三“合”,即竞合、整合、融合,多种媒体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磨合,在整合中不断融合。这“三屏”、“三动”、“三合”,正以无处不在的在线、互动、超链接等方式,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屏幕”的信息消费革命。对于长期单向传播、单一介质传播的传统媒体而言,这种挑战无疑是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因此对报业的“全媒体”转型而言,其基础、关键和重点,在于必须深入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知己知彼,更要为我所用
当其它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携自身优势不断侵入报业传统领地时,我们应当如何回应各类冲击和挑战呢?对新媒体的态度,不仅要做到“知己知彼”,更重要的是“为我所用”。
把握内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大化发挥报业的传统优势。从平面媒体向“全媒体”转型,并不是说弱化或放弃对平面媒体的开发。相反,“全媒体”转型的基础,必须建立在发挥报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传统主业。长期以来,报业在内容、品牌、资源、人才等方面积累了较强优势,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报业也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这从金融危机过后的两年多,中国报业的恢复性增长中足以明证。进入2008年以来,面对新闻纸大幅涨价、人力成本不断攀升、金融危机不期而至,以及新媒体冲击等各种因素的交织影响,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集中精力办好报纸,千方百计搞好经营,认认真真带好队伍”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报纸改版、扩大发行、成本核算、调整结构、整合资源、项目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并在考核、分配中大力强化正向激励与负向约束的导向与机制,舆论引导力、品牌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经营工作2009年、2010年连创新高,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了良好势头,为实施“全媒体”转型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把握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一体化布局“全媒体”传播体系。我们一直强调“内容为王”,但现代传媒业渠道、终端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掌握了渠道,就可以反过头来整合内容。成功的门户网站的发展,就是“用传统媒体的草养肥新媒体的羊”,报纸由于分散性,大量信息被廉价乃至无偿使用。现在的情况依然如此,报媒如果自身渠道不发达,在与强势的渠道运营商无论竞争还是合作中,都会受制于人,甚至沦为“渠道为王,内容为王后”的附属地位。只有以“全媒体”为构架,构建新的传播体系,才能在巩固原有读者群的同时,不断扩大新的受众群体,尤其是年轻群体,赢得未来。要在整合原有自发、邮发、零售等发行渠道,扩大发行量和覆盖面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网络、手机、户外视屏、电子阅读器等新的传播渠道和终端,实现从单一平面媒体向立体化传媒集团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报刊、网站、手机报等作为“全媒体”下的不同介质,在很多方面应当且必须实现资源共享、整合利用。我们在“全媒体”建设中,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一体化布局,注重对报刊、网站、手机报等内容、受众、品牌等资源的有效整合,坚持量力而行、重点突破,不搞一哄而上的“大而全”、“小而全”,较好地实现了技术、人才、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良好对接。一方面,集团层面调控、整合、配置资源的力量更加集中,另一方面,各媒体从过去相对独立的单位变为相互关联的单元,在开发、共享、使用资源上更加灵活主动。如作为集团旗舰的《河北日报》,统筹河北新闻网的运行,提出了“报网一体化,新闻零距离”的新闻理念;集团旗下的《燕赵都市报》和燕赵都市网,实行一报一网、亦报亦网,报纸、网络、手机报三媒一体,对编辑部、商贸专刊等人力资源、新闻资源就地转化,所有的新闻资源、商贸资讯也都在网络上重新整合,产生新的价值,实现了“一纸风行燕赵,一网连通天下”的整合传播目标。
把握受众需求的变化,最优化设计“全媒体”流程结构。“全媒体”并非不同介质的简单堆砌,重要的是流程再造、结构升级、制度创新、资源整合。一是要搭建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建立以新闻价值判断为基础、新闻策划为中心、流程运转和节点控制为关键、全天候报道为特征的全信息流通工作结构,形成“一次采访、多次、连续追踪、全时覆盖”的新闻生产机制。目前,我们通过全媒体即时采编平台,《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几乎在所有的重大主题报道中实现了互动融合,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报道形式,全方位、立体式、动态化地展现报道内容,形成舆论引导的新格局。近期,我们又与联通签约,合作构建全媒体移动采编平台,推动手机报与报网的互动和一体化运行。二是逐步改变原先层级化、条块式的组织结构,根据“全媒体”传播的需要对各媒体单元进行横向打通和纵向融合,便于进行统一指挥和协调。2010年,整合技术开发部和网站,建立公司化的新媒体事业中心,采用全新机制运作,一年内河北新闻网点击率有了大幅度跃升。三是全媒体时代“即时通信、同步传播”的信息传播方式,对记者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快速反应、即时创作等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加快建设一支全媒体记者队伍。近年来,我们在软硬件上都加大了投入,为编辑记者配备了移动办公及数码设备,近期又在移动采编网络基础上,配备了苹果手机。四是进行体制机制的全面创新,当前特别是要进行面向全媒体业务流程的管理机制重建,利于全媒体战略推进的利益分配和业绩考核机制创新,以及从传统事业体制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体制的薪酬激励机制的改革等。2010年,我们建立了报网一体化采编考核、管理平台,自主研发的内部考核动态实时管理软件、统一报料平台也已投入使用,为推进全媒体建设提供了更有力的技术保障。目前办公自动化、客户访问统计分析系统、客户管理系统也都在建设之中。五是从更高的宏观产业发展的角度讲,媒体的融合要求冲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变由部门和系统分配资源为市场配置资源,国家应当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与引导。
把握媒介产业发展规律,多元化构建“全媒体”盈利模式。“全媒体”作为新的媒介环境下报业转型的一种模式,不仅要重视技术、产品及流程层面的变化,更应当注重这种模式中的报业发展内涵,以及能体现这种内涵的报业机制创新、盈利模式转变和核心能力提升等,否则极易走入为“全媒体”而“全”媒体的误区。特别是盈利模式的构建,是报业在全媒体转型中必须探索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要以“全媒体”战略延伸原有盈利模式,拉长产品价值链,从一元化报纸经营向多元化内容产品经营和信息增值服务转变。报业属于信息服务业,它涵盖了信息的生产、加工、传播、服务等领域,本身具有较长的产业链,而且与上下游产业的关联性较高。同时,报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特殊属性,以及在资源、平台、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也决定了其在产业上具有较强的的可塑性与延展性,应充分挖掘这方面的潜力。河北华糖传媒有限公司是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糖烟酒周刊》杂志为核心,通过吸收社会资本建立起来的股份制企业。近年来立足于打造“中国糖酒食品行业最大的商务和品牌传播平台”的目标,致力于实现“从经营媒体到经营资源”的战略转型,通过细分市场、细分行业、细分产品、细分区域的营销模式,已成为全国糖烟酒食品行业经营规模最大、品牌经营活动最多、行业认知度最高的媒体企业。今年又启动了精准招商服务项目,开创“按招商效果付费”的全新合作模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招商服务,有效强化了对客户资源的掌控,同时进一步延长了《糖烟酒周刊》的价值链,提高了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
二是在实施“全媒体”转型中必须改变原有以广告为主的“低价厚报”盈利模式,寻求以新服务、新产品为导向的新盈利增长点。新媒体存在碎片化、多点化、分众化、易变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它的运作模式、盈利方式完全有别于传统媒体,并且每一种媒介产品都有各自特点,需要在同一平台上针对不同盈利模式分别发力,形成各具特色、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的媒介经营性项目或产品。现在多家报业集团在这方面做得很好,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作,关键是勇于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市场切入点、赢利点和运营模式。
加强合作,携手共赢明天。当前传媒市场的竞争,已逐渐由过去的同质竞争、同业竞争、同城竞争发展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全方位竞争,由过去的发行大战、广告大战等低层次竞争演变为以资本、人才、品牌为主的高层次战略竞争,由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发展为强调理性和双赢的合作博弈。事实上,当前报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强化合作意识,不仅是兄弟媒体间的合作,还要积极与报业产业的上下游紧密合作,与产业内外的资本、内容、技术力量合作,甚至还要与竞争对手合作。尤其是“全媒体”转型,是报业同仁面临的共同课题和目标。主管部门应加强指导、引导,为促进“全媒体”转型创造更好的机制与条件,给予更大的支持与帮助,争取更多的资金与政策。
一、现状分析
2011年实中正处于发展的低谷时期,笔者深知抓好课堂才是关键。为此,学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最初采用“一体两翼四环”的教学模式,规范了教师上课流程,提升了教学成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后来在此模式的基础上,学校推出了问题驱动教学。
问题驱动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师生设置一系列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对话、碰撞,让学生在思维参与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知识的本质,构建新的知识网络的教学。《循证教学》一书中提到的具有高效应值的“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法”指出,“问题驱动”课堂的核心价值是生动的、生态的课堂。这对习惯“满堂灌”的教师们来说挑战不小。
新的课堂模式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部分教师对新模式进行了大胆探索,发现问题驱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值得深入研究并实践。但是对大多数教师来说,由于受自身专业水平所限,在实践新的教学模式上出现了理论匮乏、实践低效的现象。于是,寻求新的路径来解决这一问题被摆上了日程。
二、途径探索
学校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决定从目标、组织、平台、资源上进行创新,力争探求出适合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1.确立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我一直有个梦想,办一所优质初中,让东平的孩子不再背井离乡去外地求学”,笔者作为一校之长,在教师们面前立下了铮铮誓言。为了这个目标,一系列基于问题驱动课堂的教师教学改革拉开了序幕。
2.创新组织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创新组织。针对本校教师专业成长没有具体科室来负责的现状,率先成立了全县唯一一个专门的校本培训办公室,具体负责教师培训。在学校的领导下,这个组织迅速研究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系列规划、制度,开展了系列活动,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3.创新教研平台
平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舞台。校本培训办公室成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新教研平台。
一是与高校合作。2015年5月,经过多方努力和积极协商,基于“双赢”的合作愿景,学校与泰山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建立“泰山学院实践教学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培训辅导;学院建立“教师实践基地”,定期为学校培训在职教师。以学校为例,校本培训办公室每月和学院协调一次,围绕问题驱动课堂开展教研活动。学院专家要根据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准备讲稿,并在学校“半天无课日”期间开展讲座。学院的很多专家登过学校的讲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合作正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二是建立校际联盟。如果说与高校的合作重在依托高校引领,那么校际联盟就是依托盟友间的协作、对比,为教师成长注入新鲜血液。泰山学院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学院附中)是学校首选的联盟学校。双方水平“差异化”的存在,让学校更容易找到接受帮助的切口。于是在双方的积极运作下,迅速展开了教师发展方面的尝试。经过一年多的先期实验,2016年5月,学校正式与学院附中签署了一对一鹇院献餍议并开展了多项教师培训探索,刷新了东平县在职教师“游击战”式的培训模式,为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三是加入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成立学校创新教育团队。学校积极争取机会加入山东省创新教育研究院,先后与初中学校发展联盟、思维碰撞研究所结成同盟。在这些组织的引领下,学校对教师分系列进行了拉网式培训,使各个层级教师的内涵得到了显著提升。
由于学校教师结构复杂,队伍庞大,需要一个具有活力的土生土长的团队。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的成立,为学校创新教育团队的成立找到了参考依据。在专家的鼓励和指导下,学校创新教育研究团队应运而生。它由首席教师顾问团队、骨干教师研究团队、青年教师发展团队三支队伍组成,在校本培训办公室的统领下交叉研究,真正实现了互助、分享、成长。自团队成立以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队员互助推进措施。如问题驱动走进银山、新湖、接山、商老庄;走进泰安;走进“1751”大讲台。在这些活动的带动下,教师理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创新教育研讨群的发言来看,成员们在读书、课堂、课程、培训、信息化等各个方面都享受到成长的喜悦。
四是建立跨学段、跨地域、跨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跨学段、跨地域、跨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建立,可以让跨学段、跨地域、跨层次的教师之间的理念、意识、行动等真正实现自然流动。在校本培训办公室和高校的积极运作下,学校部分骨干教师和泰山学院、学院附中、泰山区小学的专家型教师组成了专业发展共同体,定期举行研讨:一线教师提出困惑和问题,专家帮助分析,活动结束后集体总结反思并制定下一步活动计划。共同体成立后的几次活动充分证明这种模式打破了教师原有的格局,实现了意识的突破。下一步,共同体决定把课标专家引进来,为学校把脉护航。
4.创新教育资源的获得渠道
学校的真抓实干吸引了不少专家,一支包括了泰山学院各位院长、齐鲁名师、泰山名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在内的专家队伍成了学校宝贵的专家资源。他们及时给出指导,引领学校沿着健康的渠道发展。2016年春夏季的两次省市级思维碰撞教研活动就是在专家们的帮助和学校积极运作下实现的。借助活动的推动,学校教师的问题驱动课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先后有多名教师走出县城,走进省、市级大讲台,展示问题驱动课堂的实践,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
三、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微观环境,项目管理,问题,出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2-
1、引言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认真分析自身的特,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素质,进一步细化管理中的各项工作,才能按时保质地完成施工任务。按照不同的管理办法,建筑施工管理主要分为了宏观施工管理和微观施工管理。其中,建筑施工的微观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了具体的现场管理,包括了施工现场的安全控制,施工现场的施工环境,施工人员的素质与组织之间的协调,施工设备的管理,施工原料的分配等。
2、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客观问题
2、1对建筑工程施工环境管理不足
建筑施工现场较为庞大,多采用多部门,多环节立体同时施工的方式进行。在这样的模式下,对物料的运输以及施工设备的应用较多,由于管理的重心对施工安全与质量上的转移,导致对施工现场环境的管理与规划不到位,具体表现为:施工道路不畅通,原料设备堆放随意,施工环境不清洁,员工生活区规划不严谨等问题。
2、2建筑施工管理体制陈旧
目前,的施工管理体制依旧采用传统的先规划在分部执行的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疏于对执行的监管。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往往表现为与规划脱离,对施工安全以及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具体存在的问题包括了: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对原料采供,运输等环节没有合理的预算;对项目合同管理落实不到为,存在一定的合规性风险等。
2、3施工队伍团结意识薄弱
施工现场管理是一个多部门,多人员的组组活动。目前针对施工现场的管理过度的要求了施工的进度而忽略了对部门之间的合作以及员工之间的团结培养。容易造成由于部门之间以及员工之间的不和谐而降低团队整体效益等问题的出现。
3、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出路建议
3、1重视对施工环境的管理
应该依据场地的具体实际对现场的设计布置图进行合理地布置,而对于所使用的设施设备应该按照事先所布置的的现场布置图的相关规定进行设置堆放,并应该根据施工的基础、结构和装饰等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场地的布置和相应的调整,保持道路顺畅,使其平坦,并维持整洁,需要使用混凝土进行浇捣,不能够乱放乱堆,不能有散落的物品,而在建筑物的周边同样应该浇捣散水的坡,与此同时其四周还应该保持着整洁的环境,从而使场地能够平整而不会形成积水。不要有无序散落的一些杂物和相关的散物,在场地形成排水的整体系统,并且要保持其能够畅通无堵,对于建筑产生的相关垃圾应该进行集中地堆放,并且需要及时地进行处理和清理。
3、2加强现场施工管理
一般来说,对于现场施工管理,要从几个方面重点入手,如:(1)从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一个工程项目往往施工工艺复杂,各施工工种班组多,因此在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非常重要,首先,应该熟悉施工图纸,甚至对每一道工序进行优化,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各气候等自然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作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技术储备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各种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2)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材料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材料供应、材料采购、材料进场、材料发放等几方面进行。(3)做好人员管理工作。施工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起着关键的作用,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密不可分,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培养施工队伍的凝聚力。同时又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令出必行。(4)做好施工安全工作,安全工作的重点要放在预防阶段。从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制定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安全保护设施的设计与设置,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检查和安全监督。安全事故的处理和分析,建立安全值班制度等多方面对安全工作进行管理。
3、3营造积极向上的技术队伍
切实了解和熟悉每一位施工班和相关施工人员的一些基本信息是作为管理员的必要职责,并以此为根据构建良好的班级风气,让施工班和相关施工人员能够按照施工的规则自觉执行和去遵守,同时落实和执行相应的安全规范,让这个约束集体的无形形成的准则能够连贯的执行下去。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依靠整个集体的力量,才能够在进行工作的过程当中使双方都能都达成一致的认识,形成共同的看法,从而不管所建设的工程量有多大,所建筑的楼宇有多高,所施工的难度和标注要多严,都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和成绩。在工作过程当中,我们还要重视人际关系的建立,了解它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关心和关注施工人员的生活状况,从多方面着手教育,进一步增强相关施工人员的自尊心和责任心。
3、4认真处理后期施工管理问题
一般来说,后期施工管理面临着工期紧,工序多、工种多、投入劳动力多、机械多、材料的规格品种多,各工种交叉多,配套工作的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专业性强等问题。因此,做好后期施工管理,确保整个项目保质保量按期交工,是工程总承包单位经常遇到和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为此,可以从组织、技术、管理、经济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一个有权威的、有组织能力、效率高的项目领导机构,组织机构根据项目的特点、规模、专业性质等要求设置,做到因岗设人、办事高效、结构科学合理,并层层分解目标,落实责任,订立规章制度保证目标的实现,都是实际中有力的组织措施。在管理措施方面,则是要求项目管理者统一思想,并且各参与方的管理目标应该保持统一,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采取动态控制,如做好工作面的安排和控制。做好材料和机械设备的供应。及时检查工序质量,搞好工序交接检查,进行成品保护。处理好交叉施工的安全防护,以及文明施工问题等都须统筹安排。
4、结束语
总之,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是在全面实现项目既定的目标,通过利用一切资源和多种有效方法,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针对工程成本、工程质量、工期进度、现场安全管理、工程综合治理和施工企业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而进行的有计划的过程控制。加强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中的各个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相信,只有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做好。
参考文献
1、郭明。如何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J],江西建材,2012年第02期
关键词:体操教学;原因;路径
一、体操教学“淡出”的原因
1.体操教学的危险性高
随着安全问题被放在学校教育活动的首位,体育课堂教学的安全问题越来越被重视。特别是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这一客观事实,让许多体育教师不愿意上体操课,因为体操课不安全,一旦出了安全问题,家长的讨说法、索理赔、领导的批评会搞的体育教师焦头烂额。体操这项运动虽然没有身体的直接对抗,单项目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属于“高危类”。在领导一再强调安全的情况下,从淡化到拒绝教授体操课也就可以被理解了。
2.场地、器材配备率低
按照目前中小学场地器材配备要求,绝大部分中小学一般没有体操馆,甚至没有室内活动场所。有些学校规划了体操类设施但是不科学,如单双杠过高过低。同时,一般的单杠、双杠、跳箱、跳山羊等项目教学全在室外,室外的地面往往都是硬化的塑胶或者沙子场地。如果教师要上这类教学内容,就要提前花很大的精力重新布置场地,例如,搬运体操垫,辅助于单双杠以保证安全等,这样的费时费力,就会影响这些项目教学的积极性。
3.学生个体差异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学生比较娇气且不愿吃苦,身体素质差异大,这些是制约体操教学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身体和心理素质差的学生看到冰冷的体操器械,他们提不起半点学习的兴趣。体质差的学生怕出丑,轮到自己的时候不敢练习,而体质好点的练习几次就会了,但他们不能及时增加难度,所以也就失去了练习的兴趣,这样体育教师组织教学的难度就增大了。
4.教师的体操专业技术水平缺乏
在青年体育教师队伍中擅长体操教学的教师的比例在下降,一些非年轻的教师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素质也在不断的下降,已经影响到体操课堂教学的示范动作的有效性。同时,对于体操技术教学的认识程度不够,忽视体操技术动作优化辅练习,在教学中,不能够充分的运用保护与帮助。这些都影响了体操教学内容的开展。
5.中考体育项目的设置对体操项目内容的忽略
体育中考的目的和功能不是选拔和甄别,而是为初中体育教学服务的,最终达到通过平时的体育教学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本市的体育中考项目只有男生:引体向上(选择率约2%);女生:仰卧起坐(选择率约5%)。选择这两项的男女生多为体育特长生。职能部门的这种考试项目设置就等于把体操这个大家庭推出中考体育项目的门外,也就等于给体育教师一个暗示,体操项目内容可教可不教。
二、体操教学“回归”的路径
1.教师要丢掉思想上“怕”的包袱,“靠山”要稳
笔者认为只要教师课前做足功课,丢掉“怕”的包袱,只要做到合理安排、保护得当,并遵循体育技能形成规律,危险是可以防范和避免的。笔者工作已有5年之久,至今我的体操教学内容课没有出过一次安全事故。若在教师规范的体操课堂出现意外伤害事故,学校要首先配合教师积极救护伤者,并积极与家长沟通协商善后处理。
体育教学,安全第一无可厚非。但是体育运动的损伤,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建议国家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教师的责任边界,不能一旦出事就让学校和教师承担无限责任。
2.重视对中小学体操场地器材的建设和优化组合
教育主管部门要给学校配足体操项目教学的场地器材,且质量要好,确保教学的安全使用。同时场地器材要由专业人进行定期保养,以此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
体育教研组要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情况,统筹地安排每个年级的体操教学内容,确保场地器材的合理使用,要发挥器材的多功能性,创新器材的优化组合功能。
3.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笔者所在的区以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为突破口,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展开工作。在课时计划中安排课课练,全面落实体育大课间,校内活动与竞赛、体育艺术“2+1”等各项活动,体育教师加强活动组织和指导,确保学生每天科学锻炼一小时。体育教师上体操课前,要做足功课,用优美的示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用鼓励的语言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4.加强体育教师体操功底的培训
据笔者了解,垫上体操教学内容有八成的体育教师可以胜任;跳马和跳箱体操的基本教学内容至多有两成的体育教师可以胜任;单双杠的体操基本教学内容至多有一成的体育教师可以胜任。同时由于基层体育教师男教师居多,像健美操、艺术体操等教学内容基本上开展得很少。笔者认为,从以下三点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建议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要加强基本体操教学,注重培养体育专业学生会示范、会讲解、会保护、会帮助、会教法的能力。其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定期举办体操教学培训,以提高教师体操教学的示范讲解能力、保护与帮助能力、教法运用能力、教学拓展能力、组织能力等体操及教学的专业素养。再次,学校要加强校本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通过“传、帮、带、促”的形式,帮助青年教师解决体操教学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切实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5.有效地发挥中考“指挥棒”的作用
【关键词】发电厂;600MW机组;锅炉烟风系统;调试;问题
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人们生产生活对能源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推动了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由于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为了能够尽可能的节省煤炭资源,600MW机组在我国发电厂的应用较为广泛,机组的容量也在不断的增加。机组的正常运行是由很多辅助设备帮助共同完成的,在对机组辅助设备和系统进行选择时,一定要遵循辅助设备和系统之间的匹配进行选择,要对机器设备和系统进行调试,以检验机械设备和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先进性。
1 我国国内发电厂使用的600MW机组锅炉的参数
1985年600MW机组才进入我国的电力行业,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是目前也陆续有1000MW机组投入到我国的电力生产中。我国电力行业中使用的600MW的机组绝大多数都是以亚临界参数的状态投入到生产中,也有一小部分是以超临界参数的状态投入生产中。只要600MW机组能够正常运行,且配套的锅炉设备等辅助设备和系统能够大于经济指标的规定即可。亚临界参数是指600MW机组在运行过程中所使用的蒸汽参数,这里的蒸汽参数既包括压力,也包括温度,都低于机组正常运行中蒸汽的规定标准;超临界参数也就是是说蒸汽参数要大于规定的蒸汽参数。超临界参数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类型下的超临界机组,压力在24.2MPa左右,温度要控制在540~560℃这个范围内;另一种是高效的超临界机组,压力要在28.5~30.5MPa这个范围内,温度要在580~600℃之间。
2 机组锅炉烟风系统的特点
2.1 盘车装置
通常情况下,烟风系统中的引风机都是以离心结构的形式存在着,并且烟风系统中转子的半径也已经达到了1815.5mm,预计烟风系统中每小时通过的流量可以达到1347t,这已经是目前我国研究烟风系统中的技术的极限水平。引风机转子半径的增大,使得它的重量也在相应的增加,已经达到了14t,为了能够使引风机的马达工作的效率达到规定的要求,在启动时又没有电流通过马达,就在风机的浮动端处安装了一个盘车装置,盘车装置起作用也只仅仅限于引风机的启停阶段,有效地降低了引风机转子变形的几率。
在引风机投入运行的调试阶段,在保证盘车装置不投入运行的情况下,将引风机启动两次,都没有启动成功,引风机中起主要作用的马达和盘车装置的参数如表1所示:
盘车装置在经过减速箱后,引风机转子的旋转速度为57r/min。盘车装置之所以存在主要是为了能够为满足电动机容量的备用系数提供支持的。
2.2 离心风机的材料和结构
离心风机在生产的过程中,一直都是本着高效、经济、耐用的原则进行材料的选择,而离心风机的结构选择过程中,经济、耐用是主要的原则,更为主要的是离心风机的工作效率。离心风机的外壳材料以A36的入口箱的侧板材料为主,轴承衬里组分以铅基巴氏合金为主,叶轮的直径以3631和2026为主,中心距分为6064mm和3308mm两大类,风机的叶片都是选用的翼型形状,且转速都很快,引风机的外壳材料里有陶瓷护板主要是为了增加引风机的耐磨度。
2.3 烟风系统的匹配
对烟风系统进行匹配主要是为了使机组的辅助设备和系统的运行都能相互配合,相互帮助,把烟风系统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要想机组的烟风系统能够相匹配,在机组的风机设备、电动机等辅助设备的选择中,就要开始考虑与烟风系统的匹配度了,辅助设备在选择的过程中要可虑以下几个方面:轮、叶片、中心板、轴承等,要进行全面的、全方位的考察,以保证机组烟风系统的高工作效率。
3 烟风系统调试出现的问题
3.1 引风机的启动过流
在对引风机进行单体启动调试时,通过盘车装置来进行主马达的启动,在风机启动的过程中,风机的速度会受到启动过流的影响,会将过流保护动作的保持时间延长至18s左右,而在电流通过中压开关室之后,电流表会将风机启动时的电流数显示出来,会发现最大电流也没有超出引风机额定电流的多少。随后对控制回路进行检查,控制回路中的电流和通过中压开关室的电流一样,都没有比额定电流多出7~8倍,通过将引风机中的启动电流作积分处理,如果在厂家规定的时间内,电流的积分数值超过了规定的数值,那么,就需要发电厂与生产厂家联系,并在厂家默许的态度下,提高规定的数值数。在规定数值提高之后,再对引风机启动几次,而引风机启动过程中的电流积分比引风机规定的数值之间的倍数都会小于7,引风机启动的过程中也就不会发生启动过流的现象了。
3.2 辅助设备的性能
在烟风系统调试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风机中的调节机构不完善,性能也不好,针对这种情况就不能对其使用平常的调试方法了,如果在烟风系统正常运行时,对其进行调试,将会使炉膛内的负压波动加大。如果在调试的过程中,出现马达的温度过高,或者是马达的运行力度不够等现象,就需要将出现这些异常情况的马达进行更换。在烟风系统的调试过程中,除了关注一些主要设备的运行情况外,也要把辅助设备的运行情况纳入考虑的范围。
4 结语
机组容量的不断加大,会给锅炉造成很大的压力,机组一旦在低负荷状态下运行的时间过长的话,这就表示电网中的负荷之间的差距又加大了。因此,在发电厂中,一定要注意锅炉烟风系统的运行情况,不断对烟风系统的设备进行调试,在发现问题后,及时的解决,以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蒯狄正.扬二电厂600MW机组启动调试中的问题分析[J].电力建设,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