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8篇

时间:2023-07-30 08:52: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篇1

[关键词] 县域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提升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发展县域经济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县域经济竞争力是指县域单位进行资源配置来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辽宁县域经济范围共包括44个县级市,县域行政土地面积占全省89.19%;2005年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6.41%;县域人均GDP为15235元,比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略高,但远低于东部沿海县域人均GDP20000元的水平 。辽宁省县域经济总体竞争能力不强,省内各县市之间存在发展严重不平衡问题,因此,必须在充分认识县域经济竞争力差异性的基础上,发挥各县域的优势,促进全省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修正设计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辽宁省44个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水平、各县域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对辽宁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二、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本文选用了18个经济发展指标组成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在分析影响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因子的基础上,找出各县市经济竞争力存在的差异,并利用综合得分通过聚类分析将全省44个县市进行综合分类,以期寻找区域合作的内在机理,促进辽宁省各县市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1.测度指标的设计原则

县域经济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概念,单纯用某一指标或部分指标难以反映其全貌,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县域经济的社会特点。因此,设计一套相对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分析和判定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故应遵循全面性和代表性原则以及可比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评价体系设计原则,参照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本文从自然资源,综合经济规模和产业竞争力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并选取适当的二级指标予以反映,构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A1-A4)、18个二级指标(X1-X18)组成(详见表1):

三、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44个县市的18个二级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KMO指数为0.872,Bartlett球体测试显著性水平接近0,表明选取的18个二级指标适合做主成分分析(提取结果见表2)。

表3提取了三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5.8%,说明3个主成分能概括绝大部分信息。其中第一主成分对X5X6X7X8X9X10X11X12X13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值,本文将它定义为县域竞争力综合能力因子;第二主成分对X1X2X3X4X15X16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值,本文定义为县域竞争力综合基础因子;第三主成分对X14X17X18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将其定义为县域竞争力发展活力因子。可见,三个主成分能反映辽宁省各县市综合竞争力水平的本质特征。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导致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差异的第一决定性因素是由各县域经济规模、产业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潜力上的差异,这些关键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为34.8%;自然人文资源和发展活力是影响辽宁省各县域综合竞争力水平的另外两个主要因素,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5.6%和25.4%。

将三个主成分按其贡献率加权平均得分排名如下:

再根据综合评价得分作聚类分析可以将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划分为三类(由高到低三个等级),第一类为海城市、瓦房店市、大石桥市、普兰店市和庄河市;第二类为东港市、新民市及昌图县;第三类为其余所有县市。由表3可以看出,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确实明显呈现出不平衡状态。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别不可避免。第一类的县市都为辽南沿海县市,在前四届进入全国县域经济排名的百强县。第二类县市的县域经济的基础还很薄弱,尤其是缺少主导产业,难以形成经济集聚效应,与第一类的差距偏大。辽东、辽西等第三类的县市不仅数量多,而且发展水平低,产业层次和劳动力水平普遍偏低,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增长方式粗放化等问题,与全国百强县相比差距很大。

四、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缩小城乡间的差别,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辽宁省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是上升的。然而其综合实力并不强,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只有5个地区。首先,从总量上看2005年44个县级市中,只有8个县的GDP超过100亿元,占单位总数的18.18%。而同期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的比重分别为45.5%、27.2%、30.1%和26.1%;GDP总量超过200亿元的县,只有海城市和瓦房店市,而浙江和江苏省各有9个,山东省有7个、广东省有12个。另外,除了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外,目前各县市经济竞争力发展不平衡,经济规模差异较大,经济总量最大县(海城市,生产总值2660249万元)是最小县(调兵山市,生产总值164531万元)的16倍多。

结合以上的分析和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的差异。通过发展当地资源而建立起主导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海城和大石桥市的矿产资源丰富,因此作为这两个地区的主导产业――采掘业及其相关产业链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经济竞争力水平在整个辽宁省排名的领先地位。其次是受中心城市辐射程度的差异。如瓦房店、普兰店和庄河市均为大连市的县级市,大连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带动了这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各县市的资源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应该是解决辽宁省县域经济差异问题的主要着眼点。

2.加快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发展要注意那些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品和项目,并注重要把自己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针对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发展辽宁的特色产业。那些经济相对发达的经济强县基本上都是靠“特色”起家,这种追求特色的发展思路可以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辽宁省的特色产业具体包括以当地特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而形成的产业;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是辽宁经济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更新观念,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民营化、大力引入民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的招商引资。县域经济必须由过去的自我封闭积累,向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发展模式转变。要充分利用辽宁地处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和县域土地、劳动力、资源及环境优势,积极引进外资。

参考文献:

[1]熊耀平: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和战略[M].国防科技大学, 2001年6月

[2]马淳正陶卉:促进辽宁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年6月

[3]张艳高秀艳:关于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05年9月

篇2

【关键词】县域经济;问题;对策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发展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兴衰和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农村经济繁荣的保证,也是促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更是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我国县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2%,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1%,县域经济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城乡协调发展,关系着区域协调发展,关系着国计民生。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首先是县域主导产业不明确,没有发挥比较优势,目前县域经济的产业小而全,数量多,规模小,效益低,只有少数经济强县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第二,县域内的传统产业效率低下,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第三,小城镇建设缺少规划及资金投入,少数较发达县域已改变面貌,但大多数发展滞后,进一步加剧了城乡的发展差距;第四,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比例过低,行政审批手续繁琐,经营范围受限制;第五,利用外资水平不高,县级政府职能部门没能为招商引资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六,科技落后,人才缺乏。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把优势产业做出特色,把特色产业做出规模和水平,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真正使特色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1)依据比较优势,培育和壮大县域主导产业。依据自身优势与特色,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并且重点开发。要充分“盘点”县域内的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突出比较优势,发挥特色优势,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县域内的资源,选择和培育好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关联及配套产业的建设,形成一批有影响、有辐射力的大企业。(2)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就要推进产业化,同时也要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这不仅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途径,也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因地制宜,坚持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3)推进城镇化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而工业化则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内在动力。因此要加快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首先要抓好县城和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其次要转变管理理念,对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资源要素进行资本化运作。最后,要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形成工业产业集聚效应。(4)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一大特色,在县域经济发展较落后,实力较弱的情况下,应该大力激发民间主体的创业热情,使民营经济成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要阵地。对民营经济应降低门槛,放开经营范围和管理限制,简化行政审批手续。首先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要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三是要大力培养一批民营优秀企业家,为县域企业增添生机和活力。(5)提高县域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外向型经济。要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就不能将思维局限在县内经济,而要着眼于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和协作。优化县域投资环境,为吸引投资创造条件,并且要创新招商理念,扩大招商规模,提高招商水平。(6)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升县域科技水平。创新与人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县域经济要做大做强必须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人才强县战略。尤其是对科技水平较落后的县域更应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首先要保证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其次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再次要在政策上予以优惠,吸引德才兼备的人才前来创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参 考 文 献

[1]姚超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念文.安图县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07:8

[3]张立华.关于发展县域经济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6(7):44~45

[4]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

[5]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 县域经济 职教中心 劳动力

“能让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人才不仅是指那些手持高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也包括大量的农村高素质劳动者,或者是有一计之长的人。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支充满活力的生力军。虽然他们从业的方式不同,经济效益也不同,但是所取得的社会效益是相同的,他们已然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在我县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良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路子,必须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市场意识的、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新一代农民。因此,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理应成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战略性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

1.提高我县劳动者素质要发展职业教育。

地区之间发展的差距,关键就是劳动者素质的差距,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回顾康平的发展历程,劳动力素质低下是我们贫穷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2.调整产业结构要发展职业教育。

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在我县农业生产中传统的耕种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一些农民对新科技、新项目的推广持观望态度。大力推广应用新品种、新项目、新技术,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已成为产业结构发展的必需,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理当毫无质疑的冲在前面。

3.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发展职业教育。

农村劳动力滞留当地,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脱离传统农业,都需要劳动者掌握相关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因此,真正影响城乡劳动力转移效果的在于劳动力是否经过良好的职业培训、有没有掌握行业所需的技术。

二、我县职业教育现状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的职业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教中心不断发展壮大。从1992年成立职业中专到1999年成立职教中心再到今天,职教中心经历了无到有、从小到大,办学规模逐渐状大,尤其是近几年软硬件建设均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我县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农村成人培训已形成网络。目前全县有农村成人学校15所、成人教育分校180所,每年可培训农民2万人。三是民间力量办培训补充了职教资源。我县个人开办的计算机、艺术等培训班教学设备齐全,教师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固定资产已达400万元,现已培训各类学员600余名,深受社会欢迎。

在职教中心骨干示范作用的带动下,现在形成了以职教中心为龙头,农村职业教育和民间职业教育全面铺开的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一个新的、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虽然我县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通过调研,发现仍存在以下的不适应性:

一是思想上重视不够,认识不足。部分乡村干部忽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工作流于形式;农民在就业观念上存在偏差,认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孩子没有发展前途。二是成人学校的软、硬设施建设亟待加强。硬件设施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突出。三是义务教育阶段过于重视“应试教育”。除此之外,办学形式单一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应该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既要有政府部门的专门机构,又要有民间的自发组织,互补其短,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发展对职业教育,将大量的劳动力转化为高素质劳动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针对我县职业教育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加快职教中心的发展。把职教中心放到同普通高中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好“加强硬件建设、扩大招生规模、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等基础性工作,切实抓住以下几个重点:一是按“需求”设定专业。坚持“面向市场设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二是拓宽办学途径。要敢于放开、搞活办学形式。三是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四是做好实训基地建设。应以通用、实用为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设备、土地等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并多渠道筹集经费,形成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管理的局面。

2.要高度重视成人学校的发展。要达到“有教师、有教室、有教材、有教学计划、有教学设备、有学员”的6有标准,在乡村户之间构建起培训辐射网络。一是尽量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二是搞好教学。要按照教学对象分层次、教学内容按需求的原则,把农业工业化、产业化培训作为重点,坚持成、职、普三教沟通,农、科、教三点结合。三是拓宽师资来源渠道。推行教师资格制度,使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充实到农村职业教育队伍中来。通过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和兼职想结合的办法,聘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社会各个方面的人员到农村职业学校任教,造就一支包括农艺师、畜牧师等在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要推进初级职教步伐,深化义务教育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全力推行素质教育,做好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培训。在开好劳技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情况,明确分类指导目标,做好分段培训安排,掌握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必要时让学生走出校门,进果园、下车间,边干边学,提高操作能力。

4.要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加大社会关注力度。全社会要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共识,政府各相关部门、行业组织者要认真履行责任,努力为职业教育多办实事,多办好事,真正形成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

最后,要重视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使其成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提供优惠政策,扩大现有社会职教的办学规模与水平,发挥其贴近市场、机制灵活等特点,争取与县职教中心等公办职教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多元办学格局的形成。

地址: 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职业教育中心

邮编: 110500

篇4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五大战略 文章作者:名扬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9月28日12:50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五大战略 作者:名扬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

的结合点,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石和支撑。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充分认识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意义 自春秋战国开启郡县制以来,“县”一直是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单位。截至2004年,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个,县域国土面积***万多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以上;县域经济gdp为*.**万亿,占全国gdp的**.**%,其中,县域经济gdp比例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贵州省,达**.*%;最小的是上海市,仅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得到了中央决策层以及专家学者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正确认识县域经济的内涵,做好壮大县域经济的工作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他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与地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发展县域经济,对于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共同繁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发展县域经济是推进城市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城市工业化、经济城镇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题和方向,实践表明,凡是县域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都是较高的地区。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载体。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社会才能稳定。解决“三农”问题要统筹“农”和“非农”工作,把“三农”工作统筹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只有依托县域经济载体,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重”两大难题。 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世纪**年代末到**年代中期,县域经济比较活跃,在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形势的变化,目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如县域财政困难重重,全国多数县市普遍财力弱、负债多、包袱重、压力大。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才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强地方经济实力。 二、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1、实施工业化战略。工业化是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发展县域经济,应高度重视和发挥工业化的主导作用。一是产业定位面向国际化。应深入分析各县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对产业发展战略有个准确定位,把握战略机遇,赢得发展先机。准确把握国际城市经济调整升级的发展趋势,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积极承接对方相对处于国际分工低端环节的部分产业转移,并且在产业链的衔接和延伸上下功夫,从而将县域经济融入国际大循环体系中。二是走区域联合发展模式。随着我国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格局从“行政板块”向“经济板块”转化,特别是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区域生产要素的组合半径已大大突破县级行政区域空间。县域经济要赢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正确处理好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关系,跳出行政区的束缚,按照区域经济的分工,从经济区域的高度来审视和制定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融入到联合发展这个范围更大、层次更

高的经济区域中去。三是必须突出区域特色概念。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只有培育特色经济,这样才能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一个县域均有自己的特色优势,有的有区位优势,如地处交通要道和枢纽,或沿海、沿边;有的有自然资源优势,如域内蕴藏大量矿藏资源,或丰富的水能资源;有的有社会资源优势......只有充分认识并开发好这种资源,构筑起本地区的特色产业,才能摆脱资金等因素的制约,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2、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要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外向化、生态型”农业。通过市场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主导产品,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三是培创农业品牌,加快“订单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四是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拓展农民致富的渠道。 3、实施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时面临的两大使命,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要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以城市化带动产业化,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推进城镇化,一要优化城镇体系规划。围绕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以建设现代中等城市为目标,科学合理地确立城镇规划布局,把产业布局与城镇体系布局有机结合起来。二要完善城镇网络功能。要抓紧调整域内交通网络规划,加快推进各镇等级公路建设,重点实施一批等级公路建设,加快区域联动,促进经济发展。三要解决好城市化建设投入机制。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走多元化投融资道路,实现城市的自我开放、自我增值、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 4、实施民营化战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活跃市场,解决就业问题和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从民营经济自身来看,它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管理严明、决策科学,不用政府投资,生产成本不高,是一种富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从全国先进发达地区的成功实践来看,民营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县域经济实力就强。因此要进一步加大体制改革力度,推进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努力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增长的内动力和增长点,担当起发展县域经济大舞台的主角。 5、实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战略。环境优劣关系到县域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的生死存亡。对外来企业而言,基础设施不行就进不来,发展环境不好就留不住。必须把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作为一项战略决策切实抓紧抓好,在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突出抓好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力度,进一步改进作风,切实转变职能,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到兑现政策、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政府工作的重点放在搞好服务和营造环境上来,努力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良的服务环境和良好的治安环境。 文章出处: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篇5

一、民营企业对首府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首府民营企业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已逐步成为引领全市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截至2013年6月底,呼和浩特市私营企业户数达到32346家,同比增长11%;注册资金856亿元,同比增长11%;从业人员28.3万人,同比减少8%;个体工商户达到13.08万户,同比增长15%;注册资金超过38.5亿元,同比增长24%;从业人员34万,同比增长33%。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约80%。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是壮大首府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据调查了解,截至2012年底,玉泉区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达到了21379户,注册资金达到541882万元;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50.3亿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生产总值实现179.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1.8%;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30.6亿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99.2亿元,占地区总量的75.8%。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也根据自身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为民营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利商机和空间。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九个旗县区依托各自优势和各具特色的经济板块,先后与重点民营企业达成合作。一是内蒙古山路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利用托县水煤组合、电价比较、区位交通等优势,规划投资100亿元在托县建设1000兆瓦太阳能发电和城镇建设相融合项目,其中建设光伏温室大棚1080座,现代化的光伏小镇3000户,种植优质牧草40000亩。项目建成后,光伏发电年产值将达20亿元,将解决就业人员近万余人。二是内蒙古维多利集团、内蒙古巨华集团等企业在回民区共同投资兴建的内蒙古大商城,集商业、金融、电子商务、文化产业、生活休闲、餐饮娱乐、仓储物流为一体,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营业收入30亿元,年缴纳税金2亿元,并提供15000个就业岗位,对回民区服务业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带动回民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另外,玉泉区形成了一批大中型商场及几处大规模的水果、蔬菜批发市场,同时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形成了首府城区的黄金旅游区;新城区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为支柱产业的一个门类齐全的优势产业;和林县成功引进以蒙牛乳业为代表的一批优势龙头企业,培育绿色食品加工业、电力产业、石材建材业、现代服务业和林草业“五大”支柱产业,实现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二、首府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服务不到位。一是民营企业农村用地的审批程序相对繁琐,以致民营企业项目投资中途搁置;二是民营企业农村用地的权属不明确,给民营企业投资带来困扰;三是政府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建设规划一张图纸、一个模式,没有突出特色,不切合各个县域生产、生活的实际;四是政府对县域地区的民生工程投入不够。

(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区域弱势明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项目、人才都要向最适合增值的大中城市、交通枢纽和平原地区流动,对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处非交通要道的县域,民营企业受到的关注较少,并且难以留住优秀人才。交通、通讯、文化、卫生等方面的落后,以及缺乏吸引力的投资条件和环境,加之缺少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的县域发展经济步履维艰。

(三)投资建设的辐射作用不够强。部分民营企业思想认识还存在差距,对自身所肩负的责任认识不足,在县域经济建设中,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致使好多项目因投资大、利润小、回报周期长而被搁置。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单纯是靠项目建设,还要靠项目带动诸如交通、卫生、医疗、就业等民生工程。而大多数民营企业在投身县域经济建设过程中,不愿意在基础设施方面花钱,错误地认为民生工程是政府的事情。

(四)融资渠道不畅。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更多面向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不够,基层银行的信贷额度不足,不能够满足当前各县域民营企业的资金要求。

(五)县域经济各类数据统计存在的问题。调查中发现,关于首府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类数据统计口径不明确,统计范围及概念模糊,甚至留有空白,难以为相关部门解决县域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和为民营企业参与县域经济建设提供参照。

三、促进首府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制度,长效监督。为了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县域经济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议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纳入有关职能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对全市各区、各部门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定期监督和考核。2013年,呼和浩特市工商联代市委、市政府起草了《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讨论稿)》、《呼和浩特市关于进一步发挥异地商会作用的意见(讨论稿)》以及《关于对旗、县、区、开发区非公经济年度考核暂行办法(讨论稿)》,提出:一是建立民营企业重点联系帮扶制度,重点联系帮扶对象,市本级联系民营企业100户左右,旗、县、区、开发区联系民营企业30-50户左右;二是以成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及股权基金的方式,积极组建融资服务平台。

(二)各尽其能,因势利导。一是政府相关部门要为促进首府县域经济发展做好多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以更优的环境、更好的政策推动发展。二是组织各类媒体深入宣传中央、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和报道对首府县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形成尊重和支持民营企业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为了承接先进产业,帮助民营企业找到新的发展路径,组织民营企业到那些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做得好的地区调研考察。四是通过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与异地商会、行业协会代表座谈会、见面会等,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转变思路,更新观念,有意识地到首府县域去寻找项目。五是完善和加强呼和浩特市县域经济统计办法,建立健全县域经济统计概念、指标等,合理界定统计范围,全面科学地反映首府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做好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三)因地制宜,互惠互利。要整合资源壮龙头,转型升级强实力,建稳基地促发展,利益联结增效益。县域经济发展同样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通过认真地调查分析,论证项目的可行性与操作性,找准各区域的特色和优势,整合和优化当地资源,在开发利用、深加工以及产业链上下功夫。工业要集约布局、集群发展,突出园区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培育;农牧业要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有了适宜的项目,还要有良好的运营模式,在把民营企业、科技人才、县域农户有机结合起来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保证项目正常运转,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工商业联合会经济调研处)

篇6

【关键词】金融业 发展 思考 建议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大力发展金融业,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山东省五莲县高度重视金融业发展,坚持市场化推进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以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加快金融创新,加大政府扶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抓手,引导和支持金融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一、五莲县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金融工作明显加强

自2010年以来,五莲县高度重视金融业发展,先后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激发和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了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分析形势,协调解决问题,畅通了政、银、企沟通渠道,金融与地方经济互动融合、互相促进的局面初步形成,金融业已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全县金融机构共上缴各类税收6057万元,其中县级税收实现5179万元,同比增长38.1%。

(二)金融体系初步完善,贷存余额稳步增长

该县现有金融机构31家。其中,银行机构10家,保险机构16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融资担保公司2家,金融机构数量比以前大为增加,金融组织体系初步完善。存贷款金额快速增长,金融总量持续扩张。2013年3月末,全县各项贷款余额91.54亿元,比2010年初增加50亿元,增长121%;各项存款余额158.32亿元,比2010年初增加74.3亿元,增长88.6%,为全县实体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金融产品稳步创新

多次召开金融创新服务县域经济对接会议,推进了政、银、企的交流、合作、共赢与发展。先后推出了适应地方经济特色的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采矿权、林权和收费权质押贷款以及保理融资、集合信托融资等新型信贷产品,累计信贷投放7.6亿元,有效破解了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四)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金融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注重加强征信体系建设,出台《关于A级信用企业培植的意见》,大力实施“三信”工程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对优质企业授信评级,目前A级信用企业达202家,是2010年初存量企业数的2.5倍;出台《五莲县信用镇、村、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评选标准》,启动了市北经济开发区“信用示范区”建设工程,评选表彰了首批12家诚信企业,对首批诚信企业增加授信4.5亿元;实施利率优惠倾斜政策,一次性利息优惠273万元。

二、制约该县金融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该县金融业在金融机构经营效益大幅提高、资产质量不断改善的同时,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支持和保障县域经济发展能力的提高仍有很大空间,金融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金融业的氛围不够浓厚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该县针对金融业的考核激励机制尚不完善;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财政在担保基金、专项财政贴息、信贷风险补偿等方面投入力度还不够大。

(二)金融机构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大

金融产品创新还有很大潜力,重存轻贷、重大轻小、重城市轻农村以及重利润轻责任的思想仍很明显,怕险保稳现象仍很突出,导致满足县域经济独特需求、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商业信贷模式不健全、担保方式单一、贷款手续繁琐、担保成本高。

(三)金融存贷款总量小、存贷比不高

到2012年底,该县存贷款总量为224.9亿元,仅占全市总量的8%。存贷比仅为57.5%,远低于全市的89.6%、市辖区的100.2%。各金融机构之间存贷比不平衡,差距大。

三、加快金融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只要在充分尊重金融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凝聚合力,主动作为,就会有效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金融业真正在成为实体经济“血脉”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

(一)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协调引导作用

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业务机构的联系沟通,协调金融机构争取信贷额度、提高存贷比和上级行直贷方面的倾斜支持;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加大对金融业发展的引导和服务,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与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畅通与金融企业的联系渠道,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组织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融资和项目推荐、金融新产品推介等活动,努力构建和谐的政银企关系,健全良性互动交流平台,全力推进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鼓励发展地方银行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

积极支持国有银行和地方银行的改革与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步伐,引导银行机构加大银行业务、产品创新的本土化程度,推动金融机构加大投入,扩大信贷投放。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建立小额贷款和担保公司、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地方金融机构,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

(三)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为金融业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应大力培植扶持龙头型、科技型、成长型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力,使企业做强、产业做大,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创造更大空间。

(四)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

强化激励引导,调整优化指标设计和考评体系,突出贷款增幅、对地方财政贡献等量化考核指标,加强对保险、小贷、担保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考核,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五)大力招引、培养金融人才

篇7

一、加快发展我县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我县的小城镇建设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小城镇是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对我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县城镇化进程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显而易见,没有农村城市化,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既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推动力量。

(二)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县工业化的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小城镇的发展,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同时,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县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且数量还在增加。客观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小城镇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这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前提条件。另外,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为农业采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同时,小城镇建设还为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版权所有

(四)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我县小康的早日实现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小城镇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这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具体分析我县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实际,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缓慢。由于在自然资源、地理交通区位、经济发展基础以及科技、文化、人口等方面存在差异,各乡镇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无论是发展县域经济还是发展小城镇,建立体现本地优势、具有竞争力的特色经济是最重要基础。各乡镇在确定发展思路、选择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时,应紧紧围绕优势和特色做文章,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但由于市场发育滞后,信息不灵,很多乡镇对自身的优劣势不清楚,对其他乡镇的优劣势不了解,一讲优势就要大发展,没有充分考虑有没有竞争力,能否取得好的效益,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如何。因而造成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缓慢,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城镇化平面扩展,缺乏与经济发展的内在结合。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具备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一些乡镇在城镇化过程中,不顾条件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单纯地搞城镇设施建设,城镇设施建成后没在产业支撑,没有市场需求支持,不能有效地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由于县域经济对小城镇建设的承载能力弱,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三是政府对小城镇的公共服务职能没有得到很好履行,制约了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由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落后,制约了潜在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限制了消费增长。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和优质、高效农产品的发展。由于医疗卫生、广播电视、体育文化事业发展滞后,也制约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四是小城镇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县域经济发展没有畅通的投融资渠道。在很多地方,县域经济发展多是依靠农业项目和农业加工项目,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因此,融资成本相对较高,现行金融体系又没有形成比较健全的服务体系,使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利用外资更受到种种限制。这个问题不解决,县域经济的发展就难以实现大的跨越。二、促进我县经济和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1、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实现城镇乡村经济的良性互动。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又能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和工业化发展。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点和交汇点,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的重要环节。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最根本的途径仍是工业化的推进。因此,要把小城镇建设同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县域产业聚集和吸纳农村就业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搞好小城镇规划,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小城镇的经济基础。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

2、大力发展小城镇优势特色经济,实现强县富民的良性互动。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增强竞争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推进农产品优质化,加快形成特色农产品产业群。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把握好五个关键:发挥自身优势,体现调整重点;加大科技进步,增强调整支点;搞活产品流通,攻克调整难点;建设龙头企业,开展调整亮点;完善落实政策,抓住调整焦点。特别是要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精深加工,不断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因地制宜地确立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不断培植区域特色产业,壮大产业优势。

篇8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县域经济 调查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8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040-01

一、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宁海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一中心,坚持以支农为己任,从宁海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1.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2013年初宁海农村信用社制订出台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三大工程”建设促进宁海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在坚持“小额、流动、分散”原则、保证涉农贷款基础之上,重点投向农业以及小微企业;推进信贷支农支小扩面增量工程,继续开展“走千家、访万户、共成长”,充分了解和掌握农户、小企业真实的生产需求。截止2013年6月末,全县农信社各项贷款余额42.68亿元,增幅达7.18%。进一步拓宽了信贷覆盖面,扩大了金融服务受众面。

2.深化支农支小服务水平。宁海农村信用社全面落实《宁波银行业2013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实施意见》,围绕小微企业信贷“两个不低于目标”,切实完善多层次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推进“5亿信贷助民企、风雨同舟共发展”为主题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宣传月活动。到2013年6月底,全县信用社主任与信贷人员以农村金融指导员的身份进驻行政村,走访进农户5528户,发放农户小额贷款13344户22.12亿元。

3.丰富和完善支农产品体系。一方面,以创新丰收“红领卡、尊师卡、旺铺卡”等在内的十二大系列贷款卡品种为基础,完善产品体系,因地制宜,推广丰收小额贷款卡,提升宁海联社品牌效应。2013年上半年共新增小额贷款卡872张,授信额度增加12150万元,累计授信额度增加8280万元。另一方面,走村入企,继续做好“四权一房(船)”抵质押贷款工作,发展股权质押贷款、土林地、采矿权抵押贷款等,切实帮助“三农”和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二、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现实困境

1.农村信用社自身财力有限,难以满足县域资金需求。一方面,农村信用社以贷款种类多、放款及时、服务优良等优势,成为支持县域经济的中坚力量,但同时增加了自身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随着辖内工、农、中、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转移,支持县域经济的作用弱化,增加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的压力,导致当前农村市场的资金需求呈现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的格局。而目前,农村信用社即便是在经营上遵循“保本微利”的原则,有限的资金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资金需求。

2.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安全缺乏保障。由于信用缺失和信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一些不良贷款长期占用农村信用社有限的信贷资金,不仅降低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效益性,同时削弱了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和服务。如:一些企业因管理不善、产品无市场、致使关停、倒闭进行逃废债务,形成信贷风险;另外,由于受执法力度不强、债务人信用意识差等因素的影响,许多进入依法清收渠道的贷款,虽说赢了官司却收不到钱,致使农信社部分债权难以得到保护。

3.贷款担保体系不健全,严重制约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目前,一些农户和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可供担保的抵、质押物。农民房屋、土地等不动产因缺乏相应的政策,特别是土地制度没有得到改革,农户对土地没有自主的抵质押处置权,致使农民的不动产变观困难,无法进入担保抵质押范围。

4.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面临风险较大。农业目前依然是弱质产业,“三农”生产周期长,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强,易受灾害,农民文化水平低,观念陈旧。使农信社在涉农贷款的风险和收益上很不对称,加上目前没有政策性和商业性风险补偿渠道,由此产生的风险由农村信用社自身承担,使得农村信用社在支农贷款的风险和收益上很不对称。

三、增强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和农村信用社发展具有内生的相互促进作用,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发展和战略转型应紧贴县域经济的脉搏,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1.要强化资金组织工作,不断夯实自身业务发展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农村信用社要全力以赴拓展存款业务,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工作责任,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潜力,同时,充分重视重点客户营销,细化营销措施,利用多种方式,壮大宁海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一是开展劳动竞赛,完善激励机制。如围绕宁海县“三大工程”建设,加大力度开展资金组织工作,实现存款良性增长。二是抢抓有利时机,强化金融服务。高度重视旺季金融服务工作,通过拓宽支付结算渠道、业务分流和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等措施,确保业务旺季客户服务工作的优质和高效。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整体形象。结合“浙江农信存款率先全省超万亿”、“宁海联社存贷规模破百亿”以及旺季金融服务工作,加大加深宣传力度和广度,全面提升信用社品牌形象,扩大其影响力。

2.要拓展服务渠道,完善金融便民服务体系。根据农村不同地区不同需求,对农村金融便民服务点进行细分,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扎实推进简易型便民服务点创建,积极实施“农村联络员、窗口咨询、金融指导员驻村”等制度。重点推进基础型农村金融便民服务点建设,对金融服务需要相对旺盛、距离金融服务网点较远的行政村,通过铺设“助农POS机”,将简易型服务点升级为基础型服务点,增加助农POS小额取款与代缴费业务功能,从而解决无金融网点地区群众取款难问题。

3.要抓好信贷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针对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复杂的情况,积极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一是组织开展重大风险贷款自查工作,通过检大风险报告制度执行力、排摸贷款管理执行情况以及检查风险处置执行的落实情况,加强对重大信贷风险的处置能力;二是开展全面风险排查工作,对案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风险隐患、专项整治工作不到位的违规风险、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的行业风险等重点方面进行排查,确保各项业务健康稳健发展;三是加强不良贷款管理,加大对信贷资产分类的管理,加大与法院、公安局等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合理运用各种处置手段清收不良贷款,提升信贷资产质量。

4.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效融合。紧密围绕提高金融产品供给效率这一目的,按照不同类型的产品特点,加快金融服务改革、开发和发展,构建多元化、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积极探索担保、抵押、质押新方式,以求最大效能地支持中小企业、“三农”等弱势群体解决融资难题。积极研发推出代客理财、手机银行等新的基础性的金融产品和工具,满足广大金融消费者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郭金玉. 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12:14-15.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推荐期刊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