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08:52: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银行发展策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谓直销银行是指没有实体网络,而是通过互联网、电话、ATMs、信件和手机等渠道提供远距离金融服务。由于没有实体网点的巨大成本,直销银行能够以更高的存款利率和更低的服务费吸引大量的客户存款 。
优势
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直销银行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便利性优势。
首先,直销银行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能够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价格。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直销银行完全没有实体网点(即使有也很少),不需要配置大量的人力资源,可以节约大量物理网点所需的运营成本以及人力成本。因此,直销银行可以为客户更高的存款利率和更低的贷款利率,在比传统的有物理网点的银行较低的利差水平上实现相差盈利。以ING Direct为例,其净息差水平低于母公司20bp左右(成立之初,由于规模扩张的需要低于母公司50bp左右)。
其次,直销银行还具有传统商业银行难以企及的便利性优势。对于零售银行来说,便利为王,完善、便捷的服务网络一直以来是传统银行竞争的重要手段。而作为一种新的银行业务模式,直销银行正在逐步削弱传统银行在便利性方面的优势。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直销银行打破了时间、地域和网点等的限制,客户可以通过网站、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远程渠道获得银行产品和服务。而且,直销银行也开始设立少量分支机构,在最大限度保留低成本优势的前提下满足部分客户对于传统实体银行安全感的偏好。如Capital One 360的咖啡银行,更多的是满足部分客户社交和交流的需要。
发展成果
由于成本和便利性方面显著的优势,直销银行正在日益为广大客户所接收,市场份额在日趋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不断扩大。根据美国银行家协会(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2013年的调查,偏爱直销银行的客户已经从2007年的21%增加到2013年的61%,而偏爱实体网点的客户比例则从39%下降到18%。TNS公司2012年的研究报告《直销银行与未来的消费者银行(Direct Banks and the Future of Consumer Banking)》表明,之前的5年里直销银行是美国银行业市场中唯一的赢家。四家最大直销银行的存款规模增长超过一倍,增长速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更重要的是,直销银行正在逐步侵蚀传统银行最优质的客户基础,其客户群更加年轻、平均收入水平更高,拥有更多的可投资资产。
德国的直销银行也保持了迅猛的发展势头,市场份额逐渐扩大。据统计,德国直销银行的客户规模在2000年到2012年间扩大了3倍,从400万增长至约1600万;预计到2015年将增长到1820万人。
中国直销银行发展现状
2013年9月18日,北京银行宣布开通国内首家直销银行;2014年2月28日,民生银行直销银行上线。目前,国内已有12家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推出了直销银行(见表1)。但当前国内的直销银行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缺乏独立的运营机制。由于监管法规限制,我国的直销银行尚无法成立独立的法人机构。目前,12家银行的直销银行中的大部分是作为特定部门或二级部门运作,不仅无法实现独立运营,部分甚至可能都无法实现独立核算。这样会造成两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由于成本收入核算都是与传统银行混为一体,无法体现直销银行的成本优势。即使直销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定价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也会被理解为牺牲传统银行渠道收益的结果。二是难以跳出传统银行发展的思维定势,无法脱离传统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最多是传统商业银行多元化渠道中的一个次要补充甚至是重叠建设部分。
缺少完善的产品体系。目前,我国直销银行的产品尚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没有一家直销银行具备完整的产品线。当前,12家直销银行推出的产品主要可以分为几类:第一大类是货币基金业务,属于类余额宝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商业银行面对余额宝冲击的应激反应。第二类是银行传统的存贷款和汇兑业务。由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尚未完成,其定价与传统银行的实体渠道相比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其功能也完全没有超出传统银行的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虚拟渠道的范围。第三类是少量的互联网创新业务。如包商银行“小马bank”的P2P模式,重庆银行的“DIY贷”。总体而言,目前的直销银行还只能算是传统银行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虚拟渠道部分销售功能的整合与集中。
获客能力面临严重挑战。目前,12家银行的直销银行中,大部分采用银行官网(PC+移动终端)和独立APP两个接入端口,拥有独立品牌的只有6家。与传统渠道区分不明显,仍然遵循传统的银行经营理念,缺乏独立品牌,必然使直销银行的获客能力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银行官网的客户流量规模普遍较小,即使有也主要是以银行原有客户为主,如何将这些已有客户转化为直销银行客户,如何将直销银行向这些客户以外的潜在客户进行推介,都是直销银行面临的重大挑战。另一方面,独立APP的宣传、推广与运营,更多的是是传统银行业务网络化、移动互联化的简单延伸,并没有完全采用互联网的思维与模式。直销银行如果不能在获客能力方面实现突破,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规模经济,就很难实现经营上的可持续性,只能沦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虚拟渠道之外的一个补充渠道,甚至是重复建设部分。
中小银行发展直销银行业务的策略
从国外比较成功的经验看,直销银行是新市场进入者拓展目标市场有效工具。但对我国的中小银行来说,要充分发挥直销银行的特点和优势,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明确直销银行战略定位。直销银行不仅仅是传统银行虚拟渠道部分销售功能的整合与集中,而是一种全新的业务模式。中小商业银行在开展直销银行业务之前,必须要对如下问题有清醒的思考和明确的定位:直销银行是原有渠道(包括实体网点、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的补充,还是新的独立渠道?直销银行的目标是以更好的满足银行已有客户的需求为主,还是要以开发获取新的客户群为主?直销银行将如何处理与银行已有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的关系?如何在本地市场和异地市场采取差异化的推广策略?不同的定位意味着不同的策略、不同的投入,最终也将带来不同的产出。
选择独立运营模式。虽然受监管政策的限制,我国的直销银行目前不具备成立独立法人机构的可行性,但这应该是直销银行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民生银行的直销银行采用独立的事业部机制运作,其目标是成为独立法人机构;北京银行董事会已经通过《关于设立法人直销银行的议案》,同意设立法人直销银行。在无法成为独立法人的情况下,直销银行可以采取独立运营的模式,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这既是直销银行发挥成本优势的必要条件,也是引入互联网思维的必要保障。
发挥多渠道整合优势。多渠道整合首先是线上与线下渠道的协调问题。直销银行提供的一般是标准化的、简单的产品和服务,需要更多的复杂的、高增加值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需求,提高客户粘性。这些正是传统银行线下实体网点的优势。目前,国际上的直销银行已经开始由线上走向线下,如Capital One 360的“咖啡银行”。其次是如何打通直销银行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其它各种虚拟渠道之间的区隔。这既有利于提高客户体验,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既有的资源优势。
完善更新技术和流程。短期看,制约我国直销银行发展的主要是监管政策等外部因素,比如面签制度导致直销银行难以直接落地,非独立法人导致直销银行不能独立运营,利率非市场化导致直销银行无法自主利率定价等。但随着相关技术的完善、利率市场化和银行准入政策的放宽,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决。而从长期来看,直销银行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模式,技术与流程的更新与完善才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为直销银行进行精准的市场营销、精确的风险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而未来,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用于改造银行业务流程,实现互联网技术与银行业务、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才是直销银行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网上银行;边际分析;网络安全;网银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以及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背景下,2010年我国网银逆市发展并成为银行业务的新增长点。同时,为了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确立优势,促进国内网络经济的发展,探究发展我国网上银行的策略是新网络经济时代下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网上银行的必要性
(一)金融危机下经济发展形势的客观性。虽然源于2009年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国内消费群体、中小型企业发展规模等都呈现缩减态势,但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网上银行用户仍呈上升劲头。在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颁布的《2009年中国网上银行的调查报告》中可知:全国城镇人口中,个人网银用户占20.9%,同比增长2%;其中,活动用户占76.7%,呆滞用户占23.3%;未使用的潜在用户占13.9%。调查发现,中国网银用户量持续攀升。总之,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网上银行呈现逆市而上的客观性正要求在预期网银规模扩张下我们必须加强对网银的发展策略的探究。
(二)网银与传统银行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首先从边际分析的角度来看,网络经济有巨大容量的特点,新用户的增加不会影响其他用户的使用,也不会造成网络运营成本的增加。不同于边际成本增加和边际报酬递减理论,网络的用户规模越大,网络的价值越高,就越具有降低成本、获得成本优势的可能;而网络价值越大,对潜在用户的吸引力也越大。再从网上银行的内在因素来看:1、提供无限制的24小时服务。传统银行有着正常的营业时间,网银正因突破了这种弊端,因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以及其他使用者的青睐;2、服务项目多元化。正是因为网银能够把具有价值信息转化成同等价值的数字信息使得网银能够在交易结算时突破实体、空间、时间等,更多的传统银行业务为之替代或着向其靠拢;3、营运成本大为降低。Internet的普及大量降低了银行业的固定设备投资,透过网络不需要广设分行,银行业务就得以进行,不受地域及场所的限制。
二、网银竞争策略分析
(一)缺乏赢利的传统网银模式。目前,我国基本上是传统的分支型网上银行,通过高市场份额占有率促使成本相对降低,增加行业进入障碍,从而赢得行业领先地位。首先,传统的网上银行缺乏长期战略优势。通过购买先进的设备、采用激进的定价和承受起初的亏损,以夺取市场份额成本型竞争策略理论目前被大多数的网上银行所采用;其次,根据美国学者Michael Porter的“入侵者研究理论”,其缺乏行业化、差异化、不可替代性,结果必然导致竞争激烈和缺乏赢利。所以,突破依据传统意义上银行业务的网银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二)网银业务技术障碍日趋严重。网上银行是一种依据互联网而发展起来的金融工具,具有信息技术和金融业务的高度渗透性、交互性。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日益成为一种使运营活动标准化并加速竞争性集聚,从而导致策略趋同的力量。目前,国内网银业务人员对技术层面的知识匮乏;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创新并且偏重于同质化技术。
如何解决网银操作技术同质化、网银业务传统化以及不能很好地权衡技术和业务发展的平衡点等问题,迫切需要具有战略性眼光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有金融知识与科技专业的人才相结合,建立和培养有较强数理及财务分析、运用能力的专业的具有创新思想的网银科研团队。
(三)网络安全成为用户的最大疑虑。由于互联网的易攻击性、无序性、匿名性等特点,借助于网络的网银很可能成为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的对象。为此,很多客户对网络安全心存顾虑,不敢在网上使用自己的关键信息。现实调查表明,网络安全的确是多数用户最大的忧患。中国拥有上亿的网民,明显存在着巨大的网上金融交易服务客户需求。只有消除广大网民对网络安全的忧患疑惑,才能推动我国国内网络银行的发展。
(四)网上银行品牌意识不足。网上银行品牌意识:一来可以通过塑造优势品牌形象增加产品、服务的竞争力,既能保留老顾客,又能有效吸引潜在客户;二来通过品牌关怀达到技术化与人性化的平衡,可弥补技术造成的鸿沟;最后通过品牌文化凝聚客户,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但目前国内各银行尚未建立长期有效的产品研发策略,营销模式比较粗放和分散,营销活动方案未取得明显成效。
三、网上银行发展建议
(一)明确网银的发展模式,转变网银经营思想。根据目前我国尚且是传统型网上银行模式来设计合理的网银模式:第一,在现阶段,我们应当坚持以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网上银行服务为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主要模式,这是由我国银行业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基础水平现状,网络金融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因素决定的。选择纯网上银行经营模式,无疑会对金融秩序的稳定带来冲击;第二,网上银行可以考虑采取灵活的模式,比如以企业银行、家庭银行等安全性较高的封闭型网络银行模式面向一般客户,提供安全性有保证的普通咨询或金融服务;第三,应当努力探索建立纯网上银行的模式。总而言之,在纯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之间选择一种平衡与其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即混合型网银方式,也是未来网上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营思想上,首先应树立网络银行以“顾客”为核心的思想,随时应顾客需求的变化调整经营方式、经营产品;其次在衡量银行优劣的标准上,改变以资产规模大小、机构网点数量、地理位置优劣论的传统银行经营思想,转向以获取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为客户提供及时、便利、优质的金融服务作为依据;最后在传统管理模式上,侧重互联网的网络管理,避免人为的单向操作。
(二)提高网银的技术水平,强化网银立法监管。网上银行的技术水平与网银的安全防护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加快引进和开发先进的网络技术,才能维护我国银行的健康发展。
互联网技术:防火墙等;建立服务平台技术:指纹鉴定功能的自动柜员机、可擦写的智能钱夹等先进设备;安全保密技术:网络安全系统、语音鉴别系统、智能卡识别系统、“RSA公钥密码体制”的加密机制、数字签名机制等。因此,一方面我国银行业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网络技术引进和研发的投资力度,尽快抢占新经济、新技术的制高点;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适应网上银行发展需要的有金融知识的科技高素质人才,为增强我国网络银行的竞争积蓄力量。
在网银的立法监管方面,一是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安全认证机关,以确保网络金融业务的安全发展;二是以已有的《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电子支付法;三是要提高网银监管和网络安全意识。在银行内部员工的管理上需设立不同的级别和密码,建立不同级别密码相互制约的手段,以减少内部人员作案的可能性;强化客户的安全意识,提醒客户避免使用自己生日等易猜测的数字,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计算机信息等;严厉惩罚网银犯罪,在法律上震慑犯罪分子。
(三)强化网银竞争优势,加快网络产品创新。差异型竞争优势是强化传统业务领域的优势,甚至将传统业务领域的产品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拓展纯网上型业务,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和客户需求,在产品开发中保持其竞争优势、领先性和可持续性。
在产品策略上,我国银行业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发展自身产品为着手点,打造特色产品为主线,形成个性化服务品牌。同时,进一步建立专业的客户分层服务体系,完善品牌建设,这才是品牌策略的真正内涵。各家网上银行也已开始在竞争中突出品牌效应,逐步推出新的产品,如工商银行的“理财e站通”、“金融@家”等服务产品。
在市场营销策略上,银行业一定要重视市场营销的作用,建立自己的服务品牌,以获得更多的客户。我国银行业应该把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渠道紧密结合起来,走“多渠道并存”的道路。一是凸显金融产品的个性化,那些技术性、复杂性、高层次服务产品必须依靠银行销售人员与客户之间面对面式的互动交流,树立网络银行良好形象;二是逐步开拓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将有助于充分利用银行资源,全面满足客户需要;三是发展“多渠道”营销方式,可以实现客户资源共享。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沈红梅,胡士平.我国网络银行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3.
引言:目前我国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非常快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是无法严格服务同质化这一核心问题。服务同质化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另外,互动性不足也是网上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它致使网上银行业务无法与银行企业业务渠道进行有效的融合,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与推广,为此,我们应该探寻一种策略,促进网上银行业务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加大创新力度
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银行作为一项服务性行业,只有不断的提高服务质量,完善产品功能,创新产品类别,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网上银行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哪家银行能在网上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上下功夫,实现创新、特色,就能成为抢占先机、拓展市场的一个重要筹码。为了鼓励产品创新,可采取组织推动和费用奖励两种方式。
组织推动即将产品创新作为一项考核各级管理者的指标设置,并在年初时下达任务计划,并和管理者的绩效工资挂钩。费用奖励即根据产品投放后的市场反响、收益等各方面的情况给予产品研发人员一定的创新费用。总行和各一级分行还可设立产品创新基金,每年对产品创新进行评比和奖励。
二、制定合适的促销措施
促销时网上银行业务推广的一个重要策略。所谓网上银行促销,就是指各银行单位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客户宣传(比如:派发宣传材料、办卡时的游说等)将自己的网上银行产品和服务推销给顾客的一种营销活动。按照促销的匪类来说,网上银行的促销方式可分为非人员促销和人员促销两种。非人员促销是通过广告、公共关系、营业推广等方式促成网上银行交易的活动。人员促销是指营销人员与客户面对面接触、电话联系等方式促成网上银行交易的活动。各银行主体要充分利用这两种推广方式,采取广告、报道、派发宣传册等非人员的形式以及单位上门推广、客户游说等人员推广方式,加大推广力度,扩大自己的网上银行客户群体。
三、加强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策略网上银行新的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网上银行业务自的特点,也对银行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上银行客户的交易完全依靠自己完成,柜台人员办理交易出错时有技术人员或业务专家为其解决,而客户自助交易出错时依靠何种渠道解决问题?同时由于电脑设备的专业性,客户还有可能遇到与计算机相关的一些异常情况,这些问题的出现都需要得到专业人员的及时指导,否则将导致客户放弃使用网上银行产品。实践证明,客户购买了网上银行产品,特别是企业网上银行开户注册后,网上银行业务人员应经常主动上门与企业的使用人员沟通,协助企业了解网上银行产品功能、特点,及时解答客户随时提出的诸如操作、安全管理等问题,引发客户使用产品的兴趣、信心,提高使用率,增加银行和客户的经济效益,做到银行和客户双赢。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无法较大范围地为客户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加上网上银行业务及其它业务的频繁升级,升级期间又经常发生网上银行产品不能正常使用的现象,加上售后服务不到位,影响了客户对网上银行产品的使用率。
四、强化人员培训,打造专业团队
网上银行产品不同于传统的银行产品,它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新产品,客户接受和使用新产品要有一个过程。这几年来全行都在进行机构精简和人员减编,从总行到分行都几乎没有增加人员,网上银行部门在人员缺乏的情况下,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通过下。
五、加强网上银行的网络安全
因为网上银行业务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完成,这就使得银行业务面临重巨大的风险,甚至会成为一些入侵者的攻击对象,为此,银行要采用新技术,加强防范,确保网上银行的安全。在已经开通网上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应当进行自己的考证,建立一套安全体系,以保证网上银行的安全运行。为防止交易服务器受攻击,银行应采用多道防火墙技术,隔离相关网络、高安全级的Web应用服务及实施全天候的安全监控等技术措施等等。
一、发展网上银行的必要性
1 金融危机下经济发展形势的客观性。虽然源于2009年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国内消费群体、中小型企业发展规模等都呈现缩减态势,但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网上银行用户仍呈上升劲头。在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颁布的《2010年中国网上银行的调查报告》中可知:全国城镇人口中,个人网银用户占20.9%,同比增长2%;其中,活动用户占76.7%,呆滞用户占23.3%;未使用的潜在用户占13.9%.调查发现,中国网银用户量持续攀升。总之,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网上银行呈现逆市而上的客观性正要求在预期网银规模扩张下我们必须加强对网银的发展策略的探究。
2 网银与传统银行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首先从边际分析的角度来看,网络经济有巨大容量的特点,新用户的增加不会影响其他用户的使用,也不会造成网络运营成本的增加。不同于边际成本增加和边际报酬递减理论,网络的用户规模越大,网络的价值越高,就越具有降低成本、获得成本优势的可能;而网络价值越大,对潜在用户的吸引力也越大。再从网上银行的内在因素来看:提供无限制的24小时服务,服务项目多元化,营运成本大为降低。Internet的普及大量降低了银行业的固定设备投资,透过网络不需要广设分行,银行业务就得以进行,不受地域及场所的限制。
二、网银竞争策略分析
1 缺乏赢利的传统网银模式。目前,我国基本上是传统的分支型网上银行,通过高市场份额占有率促使成本相对降低,增加行业进入障碍,从而赢得行业领先地位。首先,传统的网上银行缺乏长期战略优势,通过购买先进的设备、采用激进的定价和承受起初的亏损,以夺取市场份额成本型竞争策略理论目前被大多数的网上银行所采用;其次,根据美国学者Michael Porter的“入侵者研究理论”,其缺乏行业化、差异化、不可替代性,结果必然导致竞争激烈和缺乏赢利。所以,突破依据传统意义上银行业务的网银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2 网银业务技术障碍日趋严重。网上银行是一种依据互联网而发展起来的金融工具,具有信息技术和金融业务的高度渗透性、交互性。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日益成为一种使运营活动标准化并加速竞争性集聚,从而导致策略趋同的力量。目前,国内网银业务人员对技术层面的知识匮乏;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创新并且偏重于同质化技术。
如何解决网银操作技术同质化、网银业务传统化以及不能很好地权衡技术和业务发展的平衡点等问题,迫切需要具有战略性眼光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有金融知识与科技专业的人才相结合,建立和培养有较强数理及财务分析、运用能力的专业的具有创新思想的网银科研团队。
3 网络安全成为用户的最大疑虑。由于互联网的易攻击性、无序性、匿名性等特点,借助于网络的网银很可能成为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的对象。为此,很多客户对网络安全心存顾虑,不敢在网上使用自己的关键信息。中国拥有上亿的网民,明显存在着巨大的网上金融交易服务客户需求。只有消除广大网民对网络安全的忧患疑惑,才能推动我国国内网络银行的发展。
4 网上银行品牌意识不足。网上银行品牌意识:一来可以通过塑造优势品牌形象增加产品、服务的竞争力,既能保留老顾客,又能有效吸引潜在客户;二来通过品牌关怀达到技术化与人性化的平衡,可弥补技术造成的鸿沟;最后通过品牌文化凝聚客户,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但目前国内各银行尚未建立长期有效的产品研发策略,营销模式比较粗放和分散,营销活动方案未取得明显成效。
三、网上银行发展建议
1 明确网银的发展模式,转变网银经营思想。根据目前我国尚且是传统型网上银行模式来设计合理的网银模式:第一,在现阶段,我们应当坚持以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网上银行服务为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主要模式,这是由我国银行业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基础水平现状,网络金融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因素决定的。选择纯网上银行经营模式,无疑会对金融秩序的稳定带来冲击;第二,网上银行可以考虑采取灵活的模式,比如以企业银行、家庭银行等安全性较高的封闭型网络银行模式面向一般客户,提供安全性有保证的普通咨询或金融服务;第三,应当努力探索建立纯网上银行的模式。总而言之,在纯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之间选择一种平衡与其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即混合型网银方式,也是未来网上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营思想上,首先应树立网络银行以“顾客”为核心的思想,随时应顾客需求的变化调整经营方式、经营产品;其次在衡量银行优劣的标准上,改变以资产规模大小、机构网点数量、地理位置优劣论的传统银行经营思想,转向以获取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为客户提供及时、便利、优质的金融服务作为依据;最后在传统管理模式上,侧重互联网的网络管理,避免人为的单向操作。
2 提高网银的技术水平,强化网银立法监管。网上银行的技术水平与网银的安全防护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加快引进和开发先进的网络技术,才能维护我国银行的健康发展。
互联网技术:防火墙等;建立服务平台技术:指纹鉴定功能的自动柜员机、可擦写的智能钱夹等先进设备;安全保密技术:网络安全系统、语音鉴别系统、智能卡识别系统、“RSA公钥密码体制”的加密机制、数字签名机制等。因此,一方面我国银行业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网络技术引进和研发的投资力度,尽快抢占新经济、新技术的制高点;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适应网上银行发展需要的有金融知识的科技高素质人才,为增强我国网络银行的竞争积蓄力量。
在网银的立法监管方面,一是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安全认证机关,以确保网络金融业务的安全发展;二是以已有的《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电子支付法;三是要提高网银监管和网络安全意识。在银行内部员工的管理上需设立不同的级别和密码,建立不同级别密码相互制约的手段,以减少内部人员作案的可能性;强化客户的安全意识,提醒客户避免使用自己生日等易猜测的数字,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计算机信息等;严厉惩罚网银犯罪,在法律上震慑犯罪分子。
3 强化网银竞争优势,加快网络产品创新。差异型竞争优势是强化传统业务领域的优势,甚至将传统业务领域的产品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拓展纯网上型业务,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和客户需求,在产品开发中保持其竞争优势、领先性和可持续性。
××地区邮政银行发展策略的探讨
一、引言
简要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邮政银行成立对企业的影响
本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简介近几年邮政储蓄的发展情况;邮政银行成立的背景;邮政银行成立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三、邮政银行的定位及在本地区的市场环境分析
本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本地区竞争对手的情况分析;邮政银行成立后竞争形势的变化;本企业的竞争优劣势;本地区的用户需求分析;邮政银行的定位。
四、邮政银行的发展策略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站在本企业(地区)的角度,提出发展策略。
选题说明:
1、 应以所在企业(地区)为论述对象。
2、 应站在某一具体企业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述(论述不应是宏观层面的)。
论文说明及要求:
1、论文字数要求在5000字以上
当前,对于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发展策略有许多研究和讨论,这些策略选择可以概括为三种,本文使用六项标准对它们进行分析,即:管理层可接受性、现实可行性、效益性、效果性、合法性和难易程度。
(一)方案一:总行或分行级内审部门应该致力于促进人民银行在绩效管理方面的改革实践及制度建设
内审部门可以利用自己工作中掌握的大量审计信息和自身专业优势,提出绩效管理改革方面的建议。只要人民银行绩效管理制度先行。就可以自上而下影响整个人民银行管理领域。
这个策略的优点是,人民银行只要在制度层面规定必须实行绩效管理,注重人民银行管理的效率和效益,那么,绩效审计的合法性和必要性问题就解决了。人民银行的绩效管理活动将提供基础的数据,为绩效审计的数据收集和调查节省时间和人力。审计结果也将得到关注和利用,审计效果将大大增强。不足是绩效管理改革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关系到管理部门的运行体制、权力行使的根本变革,而内审部门在人民银行的制度建设中并不处于核心位置。通过内审来促进人民银行推行绩效管理改革难度较大。
(二)方案二:各级内审部门在理性分析基础上选择重点、热点或关键的项目进行绩效审计
通过对人民银行及其领导关注的管理事项进行审计,扩大绩效审计的影响,引起领导对人民银行管理活动效益和效果的关注和重视,最终达到影响其决策的目的。这是典型的理性政策模式,由下而上不断影响到决策层。在选择审计项目时,应该对被审计对象、将耗费的审计人力与成本和审计能带来的效益进行初步评估,选择净收益最大的项目开展绩效审计。
该策略的优点是,由于它不涉及管理部门和项目管理体制方面的改变,因此,受到的阻力较小,接受性优于方案一。内审部门有相当的自主性来决定审计内容,因此较为现实可行。不足是,这个策略下,审计的外部宏观环境短期内不会有太大改变,因此审计结果利用不够、绩效审计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搜集基础数据而效率不高,以及审计人员设计或选择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合法性不足等问题都会存在。
(三)方案三:各地内审部门因地制宜逐步扩大绩效审计范围和业务量
不强调每年必须开展的独立绩效审计项目的数量,而是鼓励广大的审计人员在传统的审计项目中逐步增加项目实施管理的效益和运行结果的效果分析和评价内容,采取渐进式策略。
该策略最明显的优点是易于操作。审计人员不会感到无从下手,是三种方案中最容易实现的一种。同时,它与传统审计项目相结合,不会引起被审计单位对其合法性的质疑,阻力较小。不足是,审计结果利用不够;从传统审计转型到绩效审计的时间将很长:各地不同的做法及探索道路,将来又要花费精力和时间进行规范统一。
表1是上述三个方案的比较。
二、政策建议
可以看出,三种备选策略都不完美。因此,建议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吸收上述三个方案各自的优点,采取多管齐下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绩效审计发展策略。具体内容是:
人民银行内审部门积极推进绩效管理改革,着手人民银行绩效衡量法规建设。内审部门作为专职的监督部门、决策服务和参谋部门,有责任、有充分信息也有专业条件为人民银行管理的现代化转型提出更具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金融脱媒是金融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伴随着中国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直接融资在获得迅速发展,金融脱媒的时代已真正到来。中国金融脱媒主要表现为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以及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成立,直接融资一度发展较快。2003年,中国非金融部门通过贷款融资的比率高达85%,通过股票和企业债券等融资约为5%。截至2008年末中国股票流通市值仅占GDP的6%,远远低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16%和54%的水平。由此可见,目前中国直接融资的水平还很低。同时,相关金融数据显示,银行信贷增长呈现低迷状态。2006年2—6月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幅在12%~13.5%之间徘徊,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却呈现渐升趋势。这种现象说明中国金融脱媒正在逐步深化。
中国金融脱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积极推动是金融脱媒的直接动因。金融脱媒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政府主导下直接融资的发展是金融脱媒的直接动力。近年来政府监管部门以推动金融脱媒和金融非中介化为目标的举措,分散了银行的金融风险。(2)股票市场发展进入转折期。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纵深推进、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正处于一个转折性的发展阶段,股市的融资功能不断强化,给银行间接融资带来巨大压力。(3)全球各大基金、财团的资金大量涌入中国,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4)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促进了金融脱媒的深化。一方面,银行现有的以批发性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零售业务收入与非利差收入的比重将逐步得以提升,银行对大企业的资金供给动力正在逐步弱化,比重逐步下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现有的存款定价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存款成本意识和存款效益观念的显著增强有效约束了银行存款的增长幅度。(5)人民币升值带动了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价值上升,客观上也导致了金融脱媒现象的深化。
二、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金融脱媒改善了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有利于改善企业高负债率的局面。中国国有企业高度依赖间接融资,经营绩效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增加。但在金融脱媒趋势下,证券市场逐步发展,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提高权益资本比例、降低负债率,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补充流动资金、降低对间接融资的依赖,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社会化。
2.金融脱媒也使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得到优化和完善。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单一,资本充足率低,难以依靠自身积累满足《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最低8%的资本要求。而金融脱媒的发展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提供了市场条件。商业银行利用证券市场平台,通过股份制改革解决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单一产权问题,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治理结构。
3.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面临发展机遇。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企业资产选择的机会增加,投资的专业性将增加,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专业机构对其进行现金、资产管理,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同时,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良好发展机会。市场的需求也推动了商业银行备用信用证、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互换、贷款出售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表外业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在传统表内业务基础上得以拓展。
金融脱媒同样给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带来挑战。从资产业务总量看,金融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从资产业务的结构看,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有潜力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造成显著的双重冲击。负债方面,证券市场日益完善,产品日趋丰富,投资方式更加多元,这些将对银行的存款产生替代效应。
4.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随着中小企业在未来银行信贷业务中比重的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也将呈现出短期化趋势,使商业银行主要依靠短期资金支持长期贷款发展的矛盾进一步显现出来。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的流动性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之一。此外,伴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市场风险的管理。
5.金融脱媒导致金融信贷市场环境质量下降。在信贷市场环境质量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银行传统优质客户(如铁路、石油、烟草等行业)贷款的分流与退出,新建立信贷关系的中小客户新增贷款风险相对加大,意味着银行面临信贷市场环境质量下降的局面。
三、中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策略选择
1.转变经营理念与转换业务经营模式。金融脱媒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发展的长期趋势,商业银行应该主动适应,在新环境下积极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中国商业银行要改变过去忽视直接融资市场的观念,建立从单纯重视信贷市场到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并重的理念,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发展与直接融资相关业务,强化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同时,商业银行还应积极转换业务经营模式。首先,中国商业银行应把零售业务作为经营策略转变的突破口,带动整个银行收入的增长。其次,针对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服务大多由外资银行垄断的现实,中国商业银行必须通过聘用专业的金融人才,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为客户提供最具专业性的服务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同时,开拓信托和资产管理业务市场、提供更为便捷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也是提高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渠道。
2.调整客户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融资非中介化和储蓄存款短期化将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萎缩和资产负债结构的错配。因此,商业银行要尽快完善中小企业与个人信用体系,开发和培育符合中小企业特色的金融产品。同时,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推出各类个人金融服务,吸引个人金融业务,推动个人消费信贷持续增长。在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次级债券和金融债券等方式,锁定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以减轻其负债流动性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等方式,将长期资产短期化,实现其资产与负债的持续期匹配,从而消除因利率变动而引致的市场风险。
3.积极参与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企业直接融资势必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与传统项目贷款相比,商业银行为企业的资产证券化提供投资银行服务,虽然收益相对较低,但却可以大幅降低贷款对资本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贸易结算等各项其他中间业务的开展,从而有效地扩大市场份额。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使商业银行迅速提高流动性、改善资金质量从而达到抵御和化解风险的目的。
4.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及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在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银行客户导向战略的实施必须以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变“单一经营”为“多元经营”,形成利差收入与非利差收入相对均衡的赢利格局。同时,商业银行要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金融脱媒”势必推动银行向混业经营、全能服务发展。目前中国金融业还实行分业经营,但客户的需求是无边界、多元化的。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强化服务的同时和各种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商业银行有信誉、网点优势,但缺乏信托业大规模组织社会资金的能力,缺乏金融租赁公司对整个租赁链条的管理能力,缺乏证券公司在一级市场上强大的融资能力。因此,金融行业内各类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共同服务客户,共惠互利。
5.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首先,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步伐,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治理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强化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意识。其次,改革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分业经营制度导致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投向和结构安排受到牵制,金融产品具有同质性,行业之间、市场之间的联系通过不正当渠道进行沟通,风险和危机则因此潜滋暗长。在金融脱媒的长期发展趋势下,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就是要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拓宽业务领域,提高竞争力。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交叉和扩展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韩莹.试析金融脱媒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J].新疆财经,2007,(1):56-59.
[2]苏福国.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金融与证券,2007,(2):42-43.
[3]李军.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金融,2006,(14):12-14.
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金融脱媒是指随着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需求的创造,特别是随着资本需求的超强劲增长,使证券市场的功能日趋凸现,而银行的媒介作用则趋于萎缩。银行一直是中国投融资体系中的主体,但近年来银行在投融资体系中地位有所下降,出现“脱媒”迹象。金融“脱媒”既是中国经济发展、放松管制和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中国货币调控、银行监管及银行业务开展等带来挑战。
一、金融脱媒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原因分析
金融脱媒是金融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伴随着中国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直接融资在获得迅速发展,金融脱媒的时代已真正到来。中国金融脱媒主要表现为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以及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成立,直接融资一度发展较快。2003年,中国非金融部门通过贷款融资的比率高达85%,通过股票和企业债券等融资约为5%。截至2008年末中国股票流通市值仅占GDP的6%,远远低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16%和54%的水平。由此可见,目前中国直接融资的水平还很低。同时,相关金融数据显示,银行信贷增长呈现低迷状态。2006年2—6月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幅在12%~13.5%之间徘徊,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却呈现渐升趋势。这种现象说明中国金融脱媒正在逐步深化。
中国金融脱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积极推动是金融脱媒的直接动因。金融脱媒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政府主导下直接融资的发展是金融脱媒的直接动力。近年来政府监管部门以推动金融脱媒和金融非中介化为目标的举措,分散了银行的金融风险。(2)股票市场发展进入转折期。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纵深推进、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正处于一个转折性的发展阶段,股市的融资功能不断强化,给银行间接融资带来巨大压力。(3)全球各大基金、财团的资金大量涌入中国,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4)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促进了金融脱媒的深化。一方面,银行现有的以批发性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零售业务收入与非利差收入的比重将逐步得以提升,银行对大企业的资金供给动力正在逐步弱化,比重逐步下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现有的存款定价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存款成本意识和存款效益观念的显著增强有效约束了银行存款的增长幅度。(5)人民币升值带动了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价值上升,客观上也导致了金融脱媒现象的深化。
二、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金融脱媒改善了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有利于改善企业高负债率的局面。中国国有企业高度依赖间接融资,经营绩效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增加。但在金融脱媒趋势下,证券市场逐步发展,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提高权益资本比例、降低负债率,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补充流动资金、降低对间接融资的依赖,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社会化。
2.金融脱媒也使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得到优化和完善。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单一,资本充足率低,难以依靠自身积累满足《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最低8%的资本要求。而金融脱媒的发展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提供了市场条件。商业银行利用证券市场平台,通过股份制改革解决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单一产权问题,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治理结构。
3.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面临发展机遇。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企业资产选择的机会增加,投资的专业性将增加,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专业机构对其进行现金、资产管理,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同时,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良好发展机会。市场的需求也推动了商业银行备用信用证、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互换、贷款出售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表外业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在传统表内业务基础上得以拓展。
金融脱媒同样给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带来挑战。从资产业务总量看,金融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从资产业务的结构看,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有潜力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造成显著的双重冲击。负债方面,证券市场日益完善,产品日趋丰富,投资方式更加多元,这些将对银行的存款产生替代效应。
4.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随着中小企业在未来银行信贷业务中比重的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也将呈现出短期化趋势,使商业银行主要依靠短期资金支持长期贷款发展的矛盾进一步显现出来。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的流动性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之一。此外,伴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市场风险的管理。
5.金融脱媒导致金融信贷市场环境质量下降。在信贷市场环境质量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银行传统优质客户(如铁路、石油、烟草等行业)贷款的分流与退出,新建立信贷关系的中小客户新增贷款风险相对加大,意味着银行面临信贷市场环境质量下降的局面.
三、中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策略选择
1.转变经营理念与转换业务经营模式。金融脱媒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发展的长期趋势,商业银行应该主动适应,在新环境下积极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中国商业银行要改变过去忽视直接融资市场的观念,建立从单纯重视信贷市场到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并重的理念,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发展与直接融资相关业务,强化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同时,商业银行还应积极转换业务经营模式。首先,中国商业银行应把零售业务作为经营策略转变的突破口,带动整个银行收入的增长。其次,针对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服务大多由外资银行垄断的现实,中国商业银行必须通过聘用专业的金融人才,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为客户提供最具专业性的服务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同时,开拓信托和资产管理业务市场、提供更为便捷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也是提高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渠道。
2.调整客户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融资非中介化和储蓄存款短期化将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萎缩和资产负债结构的错配。因此,商业银行要尽快完善中小企业与个人信用体系,开发和培育符合中小企业特色的金融产品。同时,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推出各类个人金融服务,吸引个人金融业务,推动个人消费信贷持续增长。在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次级债券和金融债券等方式,锁定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以减轻其负债流动性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等方式,将长期资产短期化,实现其资产与负债的持续期匹配,从而消除因利率变动而引致的市场风险。
3.积极参与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企业直接融资势必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与传统项目贷款相比,商业银行为企业的资产证券化提供投资银行服务,虽然收益相对较低,但却可以大幅降低贷款对资本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贸易结算等各项其他中间业务的开展,从而有效地扩大市场份额。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使商业银行迅速提高流动性、改善资金质量从而达到抵御和化解风险的目的。
4.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及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在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银行客户导向战略的实施必须以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变“单一经营”为“多元经营”,形成利差收入与非利差收入相对均衡的赢利格局。同时,商业银行要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金融脱媒”势必推动银行向混业经营、全能服务发展。目前中国金融业还实行分业经营,但客户的需求是无边界、多元化的。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强化服务的同时和各种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商业银行有信誉、网点优势,但缺乏信托业大规模组织社会资金的能力,缺乏金融租赁公司对整个租赁链条的管理能力,缺乏证券公司在一级市场上强大的融资能力。因此,金融行业内各类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共同服务客户,共惠互利。
5.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首先,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步伐,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治理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强化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意识。其次,改革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分业经营制度导致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投向和结构安排受到牵制,金融产品具有同质性,行业之间、市场之间的联系通过不正当渠道进行沟通,风险和危机则因此潜滋暗长。在金融脱媒的长期发展趋势下,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就是要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拓宽业务领域,提高竞争力。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交叉和扩展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韩莹.试析金融脱媒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J].新疆财经,2007,(1):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