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08:52: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乐理教学的重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音乐理论;小提琴教学;原因
将音乐理论应用于小提琴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小提琴知识,提高练习效率与技能水平,还能避免因缺乏音乐理论而出现视谱能力差、背谱难等情况。因此,广大音乐教师应当认识到音乐理论在小提琴教学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小提琴技巧。
1 音乐理论的内涵
音乐是一门人类不断研究的学科。从广义上而言,音乐是由许多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声音,其具有艺术感,并且能使人感觉愉快。通常情况下,有时间性地组织若干个无声和有声片段,将各个音阶的和声、旋律、节奏有机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音乐。音乐具有各种各样的传播载体,不仅有传统的现场演奏和样式丰富的乐器,还有电脑合成的混音,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加工后的音乐又在各种现代化载体间传播,如收音机、电脑、电视、MP3等,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音乐理论的内容以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为主,各项内容并非独立存在,均相互联系而且不能分割,无论缺失哪部分理论都会导致其他理论的学习受到影响。例如,学生没有扎实掌握乐理的基础理论,那么在学习和弦基本理论时也难以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部分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甚至无法掌握新内容,更加无法辨别和音的各个基本机构单位。在音阶方面,和弦主要有两种呈现方式,分别是七和弦(由G、B、D、F四音组成)与三和弦(由C、E、G三音组成)。要学习一门乐器,并且在该领域取得一定成就,养成内在的艺术修养,必须先学习音乐发展史与包括音名、高音、泛音、基音、共鸣、音色等内容的音乐理论。除此之外,每个音乐家所喜爱的音乐艺术派系与演奏时的音乐风格都是不同于他人的,了解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音乐发展史以及音乐理论的形成,有助于其形成独特的音乐创作特征及演奏风格,避免一味地模仿而毫无特色。
2 在小提琴教学中重视音乐理论的原因
在各学科的教学中,理论教学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是最先与学生接触的,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特别是一些基础理论,才能理解和学习其他内容。小提琴教学也同样如此,学生学习小提琴的重要基础就是学习音乐理论,以此为前提,才能更好地掌握小提琴的基础技能,学会独立创作,形成独特的演奏与创作风格。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小提琴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并不重视音乐理论教学,将理论看作“纸上谈兵”,只注重实践,认为掌握小提琴的练习方法与技巧后自然能够学会创作与演奏技巧,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小提琴人才,并最终成长为出色的小提琴艺术家。这种传统、陈旧的观念和不端正的态度导致小提琴教学的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无法有效提升音乐修养与音乐创造能力。
在小提琴教学中,缺乏音乐理论教学容易产生一系列问题,降低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具体而言共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传授小提琴技巧会导致学生一味学习和模仿,在演奏时缺乏创新性,形式单一,无法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难以提高小提琴艺术的创造性,甚至会使其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只有多渗透音乐理论,不断熏陶学生,才能促使其养成较高的艺术修养与自己的演奏风格,有足够的资格与潜力成为一位优秀的小提琴艺术家。第二,单纯教授小提琴技巧会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变成反复、机械的练习,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甚至完全丧失,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学习新知识和技巧的速度慢,还可能卡在某一项内容上停滞不前。不讲解音乐理论而单纯传授小提琴技术会导致学生在不了解音乐理论和小提琴的情况下展开学习,薄弱的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质量不佳,学生在学习技术时难以获得理想效果,部分学生还会遇到背谱困难、视谱能力差等问题,影响后续学习。没有音乐理论进行指导,小提琴教学仿佛“空中楼阁”,没有坚实的基础,又失去掌舵手的船,没有前进的方向,只能倒退或偏航。第三,不讲解音乐理论而直接传授小提琴技巧会影响整个学科的进步,造成小提琴研究的进展受到影响,小提琴艺术发展的可持续性无法得到保障。最近几年,小提琴教学领域并未出现非常有意义的、里程碑性质的研究,导致小提琴的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该专业教学也无法取得较大的发展。
3 音乐理论在小提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乐器的重要基础,就是学好音乐理论。然而,当代社会的音乐教育中却不乏“轻视理论,重视技能”的情况,造成大部分学生缺乏扎实的音乐基础,在练习乐器时效率不高,同时还会大大影响其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因为不了解音乐理论,特别是没有学习音乐的发展历史,导致学生无法承担起传承艺术的任务。所以,必须重视音乐理论在小提琴教学中的作用。下面笔者从三方面分析音乐理论在小提琴教学中的重要性,以期为教学提供借鉴,改善教学质量。
3.1 培养学生的艺术风格与修养
学生通过学习与了解音乐理论,尤其是著名小提琴艺术家的生命事迹、主要作品和小提琴发展史等,能够在无形之中受到熏陶和影响,从而逐渐形成自身的音乐风格与修养,在自主创作时能够更有艺术性与创新性,不只是掌握几种固定的小提琴技巧。
3.2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教师在小提琴教学中讲解音乐理论,尤其是发音原理、基本结构和发展历史等,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小提琴,并且能运用此类理论知识快速掌握练习小提琴的基础方法、要求,以及基础练习的技巧,改善学生的练习与学习效果。例如,在正式授课前先向学生介绍小提琴的主要结构与制作材料:琴弓、琴弦、琴马、挂弦板与弦轴共同组成琴弦系统,共鸣箱、指板、琴颈与琴头共同组成琴身。琴弓和琴弦的制作材料分别是马尾与金属丝,而琴身则为木质结构,为得到最好的音色最好采用云杉与槭木。这样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小提琴及其发音系统和原理,
3.3 促进小提琴专业学科的发展
缺乏音乐理论对于学生而言,会使其今后对学科理论的研究受到影响。在研究小提琴学科时,如果缺少音乐理论的支撑,学科研究就像是没有基础的楼宇,随时有被的可能性。从教师方面而言,跳过音乐理论教学而直接开展小提琴教学,会导致专业教学的理论建设受到影响,小提琴专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4 结语
音乐实践是音乐理论的来源,同时后者能够有效指导前者,在实践中运用音乐理论的过程就是音乐实践,而实践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检验与补充音乐理论,使之逐渐完善,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市场竞争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为了迎合社会需求,教师需要有机结合音乐理论与小提琴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从而推动小提琴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乙桐.浅析音乐理论对于小提琴教学的重要性[J].音乐时空,2014(1):158.
[2] 田媚娜.浅谈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理论知识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15(01):139.
关键词:乐理 视唱练耳 古筝教学 节拍 音准 音响色彩
2007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乐理与视唱练耳》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该课程传授有关音乐基本理论和识谱、听音的基础知识,发展音乐认知、表现和音乐审美能力,为进一步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理论修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演唱演奏教学中《乐理视唱练耳》与演唱演奏出现半脱轨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通过聆听进行模仿,并未从《乐理视唱练耳》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出发对学生演奏演唱中的错误以及乐曲处理上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而学生学习了《乐理视唱练耳》课程后只是将其运用于实际演唱演奏的识谱环节,因此就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因此,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古筝教师,从节拍、音准、音响色彩等方面,来阐述乐理视唱练耳在古筝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节拍
纵观目前的古筝曲大致可以分为传统的流派筝曲和现代的创作筝曲两个类。其中,传统的流派筝曲在节拍上基本以单拍子和复拍子为主,整体上较为规整。因此在划分强弱的时候,可以根据乐理中所记载得拍子的强弱关系以及板眼对曲子进行处理。但是,在拍子上现代筝曲就比传统的流派筝曲复杂得多。在现代筝曲中除了有单拍子和复拍子外,还出现了混合拍子、变换拍子、散拍和一拍子,当这些拍子中的几种拍子同时出现在同一首乐曲时,在对于乐曲强弱的把握上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乐理视唱练耳基础,通过乐理知识来把握乐曲的处理,运用视唱练耳的理论将乐曲中复杂的拍子在教学中清晰的讲解明白。例如:现代筝曲《西域随想》的快板部分就出现2/4拍与5/8拍、6/8拍、4/8拍、3/8拍的变换拍子,这看似简单的节拍变换,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会在速度上出现问题,原因在于很多学生在学习乐理视唱练耳时,只是知道分母表示以何种音符为一拍,分子表示每小节几拍,可是到了实际演奏中,却无法清晰的演奏出来,而且在强弱的把握上也会出现偏差。因此,古筝教师对于这一现象要予以重视,在教学时要清晰的给学生分析出拍子变换后强弱的变换,以及通过打拍子的方式将变换拍子处清晰的击打出来,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打拍子,最后才是演奏该部分。
二、音准
众所周知,古筝的韵味来自于左手的按、滑、揉、颤,特别是传统的流派筝曲,它更注重左手的吟揉绰注。但是,目前的古筝演奏普遍出现揉空弦偏高、滑音音不准、“4”“7”按音音准问题特别严重,而这跟古筝教师的教授有着一定的关系。对于揉空弦偏高现象,主要是源于古筝教师自身的听音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时,当学生揉空弦偏高时,教师也不曾察觉,从而无法发现学生的问题。对于滑音不准的现象,主要是源于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在教授滑音时,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视唱和听音,让学生先唱后弹,在学生唱准的基础上再弹,弹得时候注意聆听,比对弹得与唱得是否一致。对于“4”“7”的音准问题,要注重把握不同流派对“4”“7”音高的不同要求,同时在教授“4”“7”按音时也可以采取乐理上的音程替代法,将“6”唱成“1”,将“7”唱成“2”,将“4”唱成“3”,然后通过滑音的方式来找到“4”“7”音高,同理微升“4”与微降“7”也可以通过该种教学法,使得学生能快速准确的找到“4”“7”的音高。
三、音响色彩
随着学堂乐歌运动,西方作曲技法开始传入中国,随后又在中国得以发展,而这也影响着筝曲的创作与发展。随着西方作曲技法在中国的不断推广与发展,在近现代出现了大批创作筝曲,而这些筝曲在乐曲结构、和声、织体、旋律上都有别于传统的流派筝曲,同时大胆借用了西方的曲式结构与织体,在和声上将协和与不协和的和弦与音程同时运用于同一个作品,在旋律创作上强调色彩感。然而,这一系列的现代筝曲的出现,更加注重乐理视唱练耳在古筝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传统筝曲除了运用乐理视唱练耳中的一些理论知识对乐曲进行处理,也可以通过个人的感性认知来对乐曲处理,而现代筝曲由于其强调乐曲的色彩对比与张力,就更需要乐理视唱练耳的理论作为支撑。例如:现代筝曲《幻想曲》其在定弦上引入了变化音,增加乐曲的色彩性。在开始的散板段落,若单看旋律则会发现其旋律性不强,像是一个个乐结,但是若从和声角度来看则会发现该部分采用了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的交替进行,意在寻求明暗交替的色彩感。因此,古筝教师在教授此类乐曲时除了教师要充分做好案头工作外,在教授时要引导学生注重和声的聆听,在聆听中寻找色彩感,最后才是用这种认知去指导演奏音色。
[关键词] 心理素质 情感 歌唱气质 兴趣
声乐的学习,演唱过程是一门学问,它是一种集声乐技术技巧,心理素质、文化艺术修养,高尚情操及人生历源及体验为一体的艺术学科,假使想在声乐的道路上有所发展,声音技术与技巧是主梁不可缺少的,但却不是惟一的,关键之处在于是否能够培养好歌唱者的心理素质,学会用心灵去歌唱,真正地把“唱”与“歌”有机结合起来,这在教学过程当中是很容易被忽视的,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必将极大地改善和提高声乐学习的动力。
我们常常听说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唱得很好,但一旦真正的上舞台她便会声音失去光泽,让人听起来觉得她很紧张,歌曲变得索然无味。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挥失常,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她为什么会紧张呢?这就和歌唱者的心理素质有关系,心理紧张状态是一种因某种或多种刺激所引起的高度调动人体的内部潜力以对付这种刺激而心理的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应急变化,歌唱者平时的训练主要体现为生理上的负担,而演出、比赛时主要为心理上的负担,当众表演,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大,这就要求歌唱者必须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投入创歌曲的意境中去,用心灵歌唱,俗语常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忘我的境界。”歌唱中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情感投入才能做到以“心”歌唱以“情”带声。达到理想的歌唱状态才能把平时的能力很好地展现出来。
兴趣是人们对于事物的特殊的认识倾向,人们对于某活动的倾向就是爱好。一个从事声乐艺术的人首先要喜爱音乐,这并不只是单纯的喜欢听、喜欢看而是同时关心了解音乐有关信息和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是对声乐艺术的一种兴趣的情愫所在。例如,有的人喜欢引吭高歌不惧怕人多,觉得唱歌就是他的生命,无论走到哪或者干什么都会热心于歌唱事业,我们说这便是对声乐的兴趣所在,它在人的生活和日常活动中有着重大的意义,是获取知识,提高修养,开阔眼界的重要来源动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它同样适用,有的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声乐就对它有一种惧怕心理,不热爱,无论老师怎样教他还是被声音所驾驭,音乐似乎永远走不进他的心灵,从声乐的学习过程中找不出一点乐趣,反而觉得学习声乐是一种痛苦,是一种压力,为了应付而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首先,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内容就要深浅适当,难易适中,而且是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所能掌握的。其次,声乐老师充满感情的示范演唱,也能够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唤醒学生的内心音乐欲望,从而转化成学生学习声乐的动力,近一步提高声乐技术。再次,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取得进步的学生予以肯定和表扬,对表现不好的要给予鼓励,及时纠正其学习态度。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引起歌唱欲望,使单单的声音技巧的歌唱上升到情感的歌唱中,进而用心灵歌唱,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与歌唱效果。
情感表达是歌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歌唱时要有心理的思想准备,要有非常良好的心理状态,有良好的歌唱状态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作品中来用心灵歌唱,否则是唱不好的。例如,在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渔光曲》中,描绘了旧中国渔民的困苦生活和渔村破败的凄凉景象:“捕鱼人儿世世穷,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这句词中歌唱者应用心灵去感受捕鱼人被压迫的艰辛,这样唱出的作品便会感人至深,仿佛看到了旧社会的阴暗及人生的不公平。再如,《黄河怨》中“鬼子啊你这样没心肝,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当一个人用心“想”到此场景时,便会忘记了声音技巧的所在而是在真正地吟诵一个痛失亲人的人的内心凄惨,如果加入了“心灵”歌唱,观众都会为之动容,这便是声乐艺术的最高境界。有“灵魂”的音乐感动自己,感染他人,所以,歌唱者在歌唱过程中要学会用心灵去歌唱,这样的活,才能够声情并茂,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选择健康,积极向上,优美,有较高训练价值的教材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其次,要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情感内容不断丰富,开始拓展作品内容。再次,要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上课时处于兴奋的歌唱状态,多注意情感的培养。
心灵歌唱不仅需要声乐技巧和情感投入,还需要歌唱者具备一定的歌唱气质。歌唱气质是一个人优良品质,丰富内涵,高尚情操,卓越学习及良好教养的自然流露,如果心是“空”的就不能够达到心灵歌唱的最终目的。孟子曾对“大丈夫”的气质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们应当从中吸取优良之处,培养自己的歌唱气质,让心灵丰满,我们在观看演唱会或听录音时,往往感爱到同一首声乐作品由不同的人演唱,效果也不相同,这也便和歌唱者的艺术气质有关,有的歌唱者虽然在演唱过程中也用“心灵”投入感情,但给人感觉趋于平淡,缺乏激情与感染力。不能突出,表现作品时不够大胆,所以歌唱者一定要丰富自己的学识,激发演唱的激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积极引导。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沉着稳重、细心勤恳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要在教材上给予更新,因时因势地帮助学生学会用心灵歌唱。这样,心灵歌唱的意义才会更加突显,声乐的进步也会显而易见。
歌唱中心灵的感应来自想象,亚里士多德谈到“一切可想象的东西,在本质上是记忆的东西。”只有演唱与想象相互渗透才能在演唱过程中走“心”而唱,而如果一个人脑中空白,任何映象都没有,他们的想象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演出的歌曲便味同嚼蜡,常言道:“站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歌唱中只有通过脑中歌词的印象映射到心灵上,才能使自己真正投入歌唱作品中。有一位音乐名家曾说:“好的歌声不是靠特别嘹亮、雄壮来把人怔住,也不靠五颜六色吸引人们倾听,而是像一股清澈见底的溪水,涌涌细流,像轻清委婉的飞燕,喃喃细语,亲切委婉地一声声啼唱,以掀动一些渴求以更多的内涵的歌声抚慰自己听众的心灵。”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心灵的歌唱能把人带到艺术想象的深处,感人至深。例如,《铁蹄下的歌女》中“我们到处卖唱,我们到处献舞……”要把自己想象成旧社会的歌女,没有自由,陪人欢笑,此时歌者就是那个歌女,只有这样演唱才能把歌曲唱得入神,还能使听众引起共鸣,达到心灵上的共振。一首歌好比是一首诗,一幅画,例如,《情深谊长》中的“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这种诗情画意的想象,是抒发对无限热爱之情的,触景生情,情由心生,没有景就没有情,没有情就没有艺术表演,只有用心去体味去感受才能唱出悠美动听的歌声。这就要求声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开阔视野,丰富和充实主观见解,把别人的经验,书中的知识成为自己活生生的知识。歌唱发声想像力越丰富越生动具体,理解就会越深,心灵才能与歌唱有效配合,技能掌握就会越快越牢固。
综上所述,声乐学习过程是一个漫长无止境的过程,俗话说:“艺高人胆大”,高度的声乐技能及感染力可以使歌唱者产生强烈的歌唱愿望,用心灵歌唱才能使整个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运用心灵的感应、面部、形体、言语、声音、表情、手段表达出歌曲真实、生动的情感,这样唱出的歌才能受到观众的喜爱。
热爱声乐艺术,学会用心灵去歌唱,必将使歌唱者在声乐学习中取得意想不到的飞跃,也将会在声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我国的声乐艺术做出贡献,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关键词:阅读 兴趣 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149-02
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一定比缺乏阅读能力的学生学习质量好。我们必须改变那种在课堂上只顾讲和练而忽视指导学生看书的过程,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讲、练、看相结合。因此,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是描述科学的语言,前苏联著名科学家斯托利亚尔早就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语言教学。”笔者认为物理教学更是一种语言教学。
另一方面,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必须阅读,例如人们在生活中总有看产品的使用说明书,电器铭牌等等。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因此,作为物理老师,要充分认识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物理阅读的方法。
1 让学生思考,调动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调动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处于主动地阅读心态来完成阅读内容。
另外,教师要认识到物理阅读的价值和重要性,阅读才会被重视。因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会学习、会思考、能创造的人才,物理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基础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自学能力,而自学的核心正是阅读能力,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再次,物理教学活动中,物理阅读是“人本”对话的物理教学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学生通过教科书的标准的语言来规范自己的物理专业用语,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物理专业语言水平的发展,准确叙述解题过程中的有关观点,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
对于内容不太难,学生也能看懂的教材,有时却不让他们直接阅读教材,而采取让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设想实验一下,然后再让他们阅读教材,在阅读中通过对比找出差距,这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九年级上学期“动能和重力势能”教学时,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看懂教材。笔者首先提出问题:(1)动能和那些因素有关,你会怎样做?让学生动脑去想,去讨论,就学生的回答提出第二个问题(2)用什么方法比较物体动能的大小?在学生回答后提出第三个问题(3)实验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呢?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2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培养其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获得的,教师要合理地安排时间,给学生创设机会,条件,让学生积极进行阅读训练。与此同时,教师要发挥“导”的作用,对难以理解的教材,先精讲要点及运用方法,对于具体的处理方法则让学生再去阅读教材。还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电磁铁这一节中,笔者从磁体的定义开始教学,让同学们实验得出结论:(1)它不同于磁体,(2)它又有磁体的性质,(3)它又有更先进的性质。笔者肯定学生的猜想并指出你能说服你的同学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在让学生去说理由教师予以补充。
3 依据学科特点,进行有效阅读
物理阅读是指在物理学科内开展的阅读学习的学习活动,物理阅读教学也就是组织学生阅读物理课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物理阅读不同于语文阅读,有它的特殊性。对于物理的三种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的准确把握,把它们之间互相转化,是物理阅读理解能力中重要的发面。也是物理阅读有别于其他学科阅读的显著特点。根据具体的阅读材料,可以将阅读方式分为:“理解性阅读”和“过程性阅读”,所谓理解性阅读,就是为了理解有关物理概念,规律,公式以及有关理论所进行的阅读,它是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规律,公式,是物理命题基础;所谓过程性阅读,是指对规律,性质的理解阅读,例题的解题过程和习题的参考答案的阅读,是学习解题规范,解题思想方法和技巧的重要途径。
物理课堂阅读是物理教学的一个主渠道,这是人们的共识,所以要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物理课堂教学主要分为4种不同课型,即概念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对于不同课型的阅读课,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同时,教师在课堂灵活地加以引导,根据各种课型的特点,可以把各种课型阅读时需要思考的问题详细列出,让学生阅读时按步骤一一思考。
(1)概念课阅读需要思考5个问题:
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实际背景:它有什么作用;运用概念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概念的表述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2)实验阅读,可以从下列5个方面思考:
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原理是什么;注意点有哪些;结论是什么;可以用来解决什么。
(3)习题的阅读:
求解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你知道哪些有关内容,是否能把它与以前的内容向联系,是否相出更简单的解答,所有的条件都能用吗,能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
(4)复习课的阅读:
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能否把前后的知识串联综合成一个网络图,学习了哪些方法,技巧,是否有疑问没有解决。
4 课内外相结合,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学生阅读不仅要得法于课内,也要得益于课外。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好课内知识的同时,从不同角度阅读课外知识,广泛吸取文化素养,培养和锻炼学生多种品味的阅读风格和阅读能力。
为了交流读书经验,巩固读书收获,课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讨论会等,使课内和课外阅读很好的配合,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 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
关键词:阅读理解;重要性;英语阅读
阅读理解是一项综合能力的考验,它是一项集合了语法、词汇以及语音等诸多语言技能的活动。此外,我们的英语教学必须要重视阅读理解的作用,更要多加利用,提高课堂成效。下面就谈谈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英语课标、大纲都对英语阅读提出明确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语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同样能够在英语教学大纲里面看到这样的论述内容: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是对学生书面的以及口头的初步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但是阅读能力又是其中的培养侧重点。
二、在高考试题中英语阅读占的比重很大
在近些年的全国统考高考试题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从1978年至今,高考试题里阅读理解能力占比重一年年增加。就近几年来看,单纯的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几乎占到总分数的一半。要想适应现代高考的形势变化,就必须要改革教法、教材。因此,我们必须要勇于挣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老旧的观念的约束,不断优化教法和教材,方可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就必须加强阅读
我们对英语的认识,首先要理解它是一门语言学科,这一学科强调听、说、读、写的学习。因此,阅读理解是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要一环。(1)听、说、写的基础是读。只有在不断的阅读甚至背诵过程中,当考试的时候才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2)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语感。学生要想更快地提升自身语感,最基本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阅读了。(3)阅读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与眼界,有助于他们理解西方风俗文化。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不同国家的风俗文化,增加学生的见识与阅历,丰富了他们的生活,这对学生学习英语很有帮助。
总之,通过对高中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问题的分析,从以上分析中,我们知道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作为基础。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努力利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根据实践证明只有心理调控能力好,技术掌握得好,才能在歌唱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可见心理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培养在歌唱艺术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声乐教学中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所以学生的歌唱心理调控能力是靠老师们平时的培养,把声乐技巧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完成声乐的艺术创造。
一、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的作用
人的心理现象是一种活动过程,它以不同形式能动的反映着客观存在世界的事物及其联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不仅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以及关系,还产生了对事物的态度,引起各种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对于人的教与学的智力活动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动力功能,指情绪和情感对个体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和减力的效能。
2.调节功能,指情绪和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唤起者与组织者,情绪和情感的适应能调节和组织其他心理活动,以适应变化的情况。情绪和情感的不适应则会干扰与破坏其他心理活动,产生心理异常。
3.信号功能,指情绪和情感通过表情将个体对客观事物或人的认识、评价、态度传递给他人。
4.感染功能,指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对他人的情绪情感施加影响的技能。
二、学生们音乐心理特征的形成
1.在音乐学习中更多的运用理论思维。
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虽然进行过九年或九年以上的不同程度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乐教育,但由于各地的艺术教育条件不一,因此很多学生所受的音乐教育不全面,不系统,甚至不准确,不科学。当学生们进入中师阶段后。随着他们音乐专业理论,实践等课程的开设,使他们提高了对音乐的认识,从而就形成了学生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证性的思维活动。
2.情绪不稳,容易变化。
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心理反映较为复杂。每个人学习音乐的心理目的是不同的。比如说学声乐的学生们有的想当歌唱家,有的只是想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有的把这门学科弃置一边不理不睬。针对学生们的这些情况,作为教师应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面带笑容,满怀信心地出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会使学生心情开朗,满怀喜悦准备学习和练习。
3.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意志行动。
随着他们认识情感的变化,明显的表现出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和自制力,而对音乐理论的抽象,声乐的枯燥,复杂的乐理知识等等。他们基本上能够下决心自觉的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并能充满信心、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作为音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们的这些特征,经常性的在声乐课上讲一些音乐家坚强意志的故事,鼓励他们,多让学生们听一些歌唱家的演唱,这样学生们会被他们的歌声所感染和激动。这样会激起学生们内心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们情绪饱满,技巧很快地被掌握个运用。这样更能激起学生们的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和自制力。
三、歌唱中学生产生心理失控的原因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具备了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方法,掌握了常用的演唱技巧,且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演唱表演才能,但真正要学生在舞台上表演,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总觉得学生演唱影响力或感染力不够,不能引起群众的反响和共鸣。为什么会如此呢?我认为,一方面有学生登台时心理的不良反应,诸如怯场、惊慌等,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演唱作品时没有建立内心画面并把它呈现给观众,没有真正把作品的精髓有情感的传递给听众。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声乐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内心画面的培养,学生在歌唱中产生心理失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纯的技术观点。
有些同学酷爱声乐,非常认真寻求歌唱的方法,对理论也能说出几点,但只要一唱,他便精神紧张的想到所有“方法”,结果是什么也没用上。原因是他的歌唱心理已经极度紧张,故而气不通畅,浑身僵硬,声音难听。对这种学生要树立他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排除单纯的技术观念之后,方能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
2.缺乏自信心。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想象力 培养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大胆想象,化虚为实,化静为动,由此及彼,顺利地进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同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理解文本,放飞想象
文章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学生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由语言文字引发联想,把语言文字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进行再造想象。接受美学也认为,读者是作品的仲裁人,读者的欣赏就是创造,读者就是作者,作品不过是读者阐释的蓝本而已。在接受美学那里,作者发现了什么是无所谓的,关键是读者发现了什么。因此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需要填补文本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创造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审美世界,这样一个创造的过程其实就是读者联想想象的过程。再说文学作品常有言外之音、语外之意。学生能够形成敏锐、深切语感的标志便是能捕捉到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要达到这一步必须借助联想想象。我们教师在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词语和内容,好的朗读材料要进行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和复述课文,从而激发学生想象,把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由文字再造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幕”上放映出来。
二、追寻思路,引导联想
散文作品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常常有一个情怀激荡浮想联翩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行联想。朱自清在散文《春》一文中,由小草联想到“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由春花联想到火、霞、雪、眼睛、星星,由春花联想到“满是桃儿、梨儿”,由春花联想到母亲的手,由鸟儿联想到“呼朋引伴”,由春雨联想到牛儿、花针、细丝,由春天联想到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整篇课文是联想之网编织成的美。有时作家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布局谋篇,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由“星星”联想到“街灯”,由人间的黑暗联想到天上的美好,由牛郎织女星联想到“牛郎织女”的美好传说,借此寄托美好理想。又如杨朔的《荔枝蜜》一文中,由蜜的香甜联想到生活的美好;由蜜蜂采花酿蜜联想到对别人要求甚少,而贡献甚多的奉献精神。学习这样的文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行联想,才能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抒发的感情,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三、情景描绘,开展想象
小说是以形象塑造中心,作者经过复杂的形象思维活动才塑造出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小说时,要认识到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再造是一个不断明朗、完善的过程。这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倡导学生议论,从而训练学生的再造想象。特别是有些文章,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本身就有幻想情节,这些文章是训练学生创造形象的好材料,教师可以利用课文的幻想,鼓励学生自由想象,让每个学生在头脑中再造一个新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本人常采用闭目描绘和制作录像带、幻灯片、分角色朗读、编排课本剧等形式,再现情景描绘,使文字记述的平面的客体转化为一幅幅直观的、立体的形象画面。1、闭目描绘。即边听录音(或范读),边在内心中对感知到的形象进行描绘。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场景,亦或是建筑物布局……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观、苏州园林的秀美……尽在其中,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表现手法的约束。2、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直观形象的感知描绘,亦不失为再现情景描绘的好办法。即把课文涉猎的人、事、物制成幻灯片(或录像带、DVD),与课堂教学配套使用,不但能够增加直观的感性认识,增强形象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而且易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想象能力。3、分角色读课文,编排课本剧,即选择富有表演特点的文章,在学生充分预习,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摹拟人物形象,按情节发展分角色朗读,或编排成课本剧表演。
四、理解象征,培养想象
教材是课程的形式和载体,同时也是课程的具体体现。音乐教材在课程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世界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新教材的开发成为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21世纪初,随着我国新一轮中小学音乐教材实验工作的展开,音乐教材的研究也成为近几年基础音乐教育领域的热点,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教材体系内容更有必要进行改革。
现在有些音乐教材与农村乡村中小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部分农村中小学对音乐课的重视不够,加上在应试教育这个指挥棒下的调控,小学阶段很多学校没有专业音乐教师,音乐教学都得不到重视,更不用说乐理、视唱、欣赏、器乐等课。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很弱,如果到中学后完全按教材上课,好比是架空中楼阁。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甚至许多教师限于自身音乐水平不高,无法教授五线谱等乐理知识,学生也对此不感兴趣,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晦涩难懂的教材内容也成为提高学生音乐水平的瓶颈。现有音乐课本的理论等内容过于专业化,使学生不易接受。因此出现学生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的奇怪现象。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音乐的区域性,应从僵死的教育体系中走出来。从单纯的唱走向多元化,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带给我们新的启发。21世纪,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为现代音乐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切都要以务实求真为基础,音乐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课堂是传授音乐的最佳地方,在第一线上的教师们应根据学生所处的地域和现有的音乐基础及新的音乐动向,灵活处理教材,让孩子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
二 灵活处理的具体做法
1.教师教学方面
教师对教材的运用要灵活处理,从传统型向研究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尊重学生爱好,因势利导;教学内容也要从单纯的唱歌教学转变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同时因地制宜地制定音乐课程标准。针对乡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一些拥有生活气息的优秀民间音乐艺术,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另外,还应适当舍弃教材中超出乡村学生接受能力的内容。
如在歌曲教学中,笔者基本以教材框架为主,删除一些学生会唱但过于陈旧、不适合学生的内容;增补一些学生比较喜欢、旋律优美、思想健康的励志歌曲教唱。例如,《相信自己》《愚公移山》《精忠报国》《阳光总在风雨后》《中国功夫》等。同时,也选取了近年优秀的流行歌曲,如《我相信》《大中国》《龙的传人》等。针对学生军训,学习了《军中绿花》《相逢是首歌》等军旅歌曲进行教唱,效果很好。此外,现存音乐课本中的优秀的歌曲可保留。
欣赏教学中,笔者选了一些民族的经典器乐、声乐曲目,欣赏本省、临近省份的民歌,乐曲如《信天游》《花儿》等。欣赏了我国主要的一些地方剧种如京剧、黄梅戏、豫剧、秦腔、越剧的名段,让学生们初步了解了我国的戏曲风格。另外,选了《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等歌剧舞剧,简介相关故事,了解歌曲背景,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介绍音乐的表现让学生对一些高雅艺术能感觉到、能大致听懂。
2.器乐教学方面
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讲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的领域。”因此,在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被视为是培养少年儿童良好音乐素养的最好手段,如美国、朝鲜、日本、欧洲各国、东南亚及港澳地区都是如此。我国也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器乐教学进入了普通音乐课堂,已逐渐普及,成为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的确,此教学有助于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美感、乐感;器乐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极接近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以达到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及提高鉴赏能力等目的。
为此笔者在器乐教学中用现有的乐器给学生伴奏表演,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中外乐器。对较简单易学的乐器如竖笛、葫芦丝、架子鼓教学生自己演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爱音乐不爱音乐课的怪现象,把学习音乐从音乐课向外延伸。
3.音乐测试方面
取消传统的考试方式。以对歌、歌曲接龙、根据旋律编歌词、讲音乐家的故事、器乐演奏、模范秀等形式让学生各展其才,对学生的多方面音乐技能进行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