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09:19: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发展优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水资源与物种资源优势
陇南市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地与岷县山脉、黄土高原交会地带,属亚热带向温暖带过渡区。全市面积2.79万平方公里,有人口283.23万人,是甘肃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江河小溪密布,森林覆盖率高,素有“龙上江南”之称。有资料表明,陇南的水资源占甘肃省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市内共有大小河流3762条,年径流总量144亿立方米。其中自产径流量75.6亿立方米,过境流量68.4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开发量223万千瓦。气候多样,适宜多种生物生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2%。树种多达1300多种;有种药材1200多种,其中名贵中药材300多种;境内有山珍、食用菌100多种。是全国生物物种种类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油橄榄、茶叶、银杏、木耳、纹党、红芪等闻名省内外。
(二)特色农产品区域竞争优势
由于工业污染少、光照充足,气候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生长,具有从事无公害化农产品生产的良好条件。目前,陇南市油橄榄、花椒、银杏、天然木耳等特色农产品天然无公害,比同等产品的品质更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其中油橄榄产量占到全国产量的90%以上,销售市场前景优势明显;花椒在广东、四川、陕西、重庆、新疆等地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受到当地消费者的青睐;礼县大黄、西和半夏、文县当归、武都黄(红)芪具有地方特色的中药材,在省内外有广大的销售市场和发展潜力;茶叶、核桃、蜂蜜、木耳等特色农产品在省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并且还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三)政策优势
陇南市深入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制定出发展特色农业的优惠政策。目前建成以武都区为主的花椒产业基地,以成县、康县为主的核桃生产基地,以白龙江沿岸为主的油橄榄生产基地,以徽县为主的银杏生产基地。此外,建成科技示范园15个,花椒、油橄榄、核桃各5个;扶持龙头企业方面,财政扶贫贴息资金主要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支持全市龙头企业发展,初步建立起了一批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四)交通前景优势
陇南市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带上,受兰州市、西安市和成都经济圈的辐射作用比较明显,全市的区位条件是比较优越的,但交通条件滞后,影响了特色资源的开发进程。长期以来,交通问题始终是制约陇南特色农业发展的硬瓶颈。今后,随着兰渝铁路、兰成铁路、武灌高速公路、成武高速公路、十天高速公路陇南段、陇南支线机场的建设,全市的交通状况将会得到进改善,区位经济优势也将会更加突出。
二、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特色农产品开发程度低,品牌效应不明显
陇南市虽具有地域优势资源的特色农产品品种繁多,但大多数农产品以初级产品的形式直接进入其他市场,成为其他地方加工业的原材料。这在中药材、油橄榄、苹果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方面,如果以中药材、油橄榄为主要成分加工成中药制品或美容产品,其经济价值还会提高很多倍。
(二)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小,农业科技水平低
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是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带头者,其发展规模和经营成败对于区域特色农业和产业化发展至关重要。陇南市的现有龙头企业势单力薄,一方面表现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与全市数量庞大的特色农产品不相称;另一方面表现在受资金、设备、管理、人才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缓慢。农业科技水平偏低,技术人才缺乏,由于陇南市地处偏远地区,科技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有一定的局限性,影响了陇南市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特色农业发展缓慢
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地方财政收人不多,划归农业的资金有限;涉农贷款额度与审批条件的限制,使得陇南市特色农业的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在产于化生产基地建设、技术引进、市场看法等相关的建设方面需要大量资金,由于资金有限,贷款难度比较大,陇南市特色农也的发展面临比较大的资金困难。
三、促进陇南特色农业发展的路径
(一)积极扶持龙头企业,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方面,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开发系列新产品,并采用精致的包装和适当宣传,政府应凭借互联网和各种媒体,及时地和更新有关特色农产品生产、仓储、销售等方面的信息,还应多参加农业经济贸易洽谈会,大力宣传地域优势农业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及品牌,吸引国内外一些企业和商家前来投资和贸易;另一方面,企业自身应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以此来增加陇南市现有农产品的品牌效应。
(二)加强政府部门职能,增加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
目前,陇南市的龙头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困难。今后,政府部门,积极招商引资为特色年农业的发展筹集各种资金;金融机构应积极扶持特色农业发展,增加涉农贷款的投入力度,除农户小额贷款外创新贷款抵押方式,有力的解决特色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困难问题。
(三)引进专业化人才,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
关键词 农业;发展优势;对策;云南德宏
中图分类号 F12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86-01
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中央的重大部署,是新形势下云南的重要战略目标,它将是云南开放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1-2],也是德宏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德宏州作为桥头堡前沿的一个重要门户,是中国陆地连接东南亚、南亚走向印度洋的最佳区位。如何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建设一个富裕开放、和谐安宁的社会主义新边疆,是德宏州面临的一个重大机遇与挑战。
1 德宏州农业发展优势
1.1 区位优势
德宏州位于云南省西部,面积11 526 km2,是连接三大经济区、南向印度洋的战略结合部和经济大走廊,是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合作中独具优势的大西南重要门户。德宏三面与缅甸接壤,境线长达503.8 km,经德宏陆地口岸到缅甸曼德勒直达仰光港、皎漂港,进入印度洋,距离最短,无大障碍,是我国陆地进入印度洋的一个最佳区位。德宏与缅甸山水相连,是中缅合作的核心区,因其特殊的地缘、人缘关系,与缅甸及东南亚、南亚国家友好往来、互市贸易、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历史、区位、文化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2 气候资源优势
德宏州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充足,霜日少,年降雨量1 400~1 700 mm,5—10月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6%~92%,年平均气温18.4~20.0 ℃。该气候条件,为多样化的优质农产品开发提供资源基础,是发展冬季农业的天然温室。
1.3 产业优势
德宏州是一个生物资源多样、多元、丰富的地方,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兴生物特色产业是德宏的“六棵树一棵草”。“六棵树”是指咖啡、柠檬、坚果、油茶(白花)、核桃和竹子,“一棵草”则是指番麻(龙舌兰)。咖啡、坚果种植面积居全国第1位,竹子、柠檬种植面积居全省第1位。“后谷咖啡、遮放贡米、云南坚果、德宏水牛奶”等一批带有浓厚地域特征的特色农产品,成为“德宏州制造”的突出代表,全州特色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德宏州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目前,特色农业产品已成为德宏州对外贸易中的大宗出口商品。“十二五”期间,德宏将开展一个领导联系一个产业、制定一个规划和一套政策、建设一个基地、扶持一个龙头、打造一个品牌的工作,让“六棵树一棵草”的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德宏桥头堡建设的有力支撑[3]。
1.4 技术优势
东南亚、南亚大部分国家处于传统农业或自然经济发展阶段,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脆弱,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相比而言,德宏州在粮食、蔬菜、甘蔗等作物生产上拥有多年精耕细作的栽培经验和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服务体系较完善,在农业资源的开发广度、开发深度、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2 对策
2.1 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继续加强全州特色产业的发展,扩大优质稻、冬早蔬菜、甘蔗、马铃薯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努力将德宏州建设为云南省最大的蔗糖基地和优质米生产基地,加强基地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优势产业开发的条件[4]。
2.2 加强对外窗口建设
构建和谐周边环境是桥头堡建设的重要支撑。要认真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积极营造和平、稳定、合作、发展的周边环境。进一步提高沿边开放水平,加强过境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在管边、护边的同时,不断提高“用边、兴边”的能力。
2.3 加大品种培育、改良和引进推广力度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的优势产品,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建设一批符合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的优质农产品基地。
2.4 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农产品出口规模化
从根本上解决出口蔬菜的农药残留问题,全面提升蔬菜质量安全综合水平,保证出口蔬菜的质量和安全,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2.5 发挥区位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
东南亚、南亚地处热带,终年高温多雨,水分和阳光充足,土质肥沃,生物资源、种植业资源、畜禽资源、渔业资源、森林草场资源丰富,为有机农业、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鼓励德宏州农业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采取投资、合作、联营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开拓农业发展的新天地。
2.6 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实施“技术输出”
针对东南亚、南亚国家总体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的现状,以桥头堡建设为契机,发挥德宏桥头堡黄金口岸优势,加强农业技术互补,鼓励和支持德宏职业学院及其他学校大力招收缅甸等国学生,帮助他们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外地企业来德宏投资农产品深加工、物流、观光等农业项目,并以中国的科研院所为依托,进行区域内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2.7 共建中缅现代农业经济合作区
结合中缅两国的实情,以德宏为依托,在以缅北为主的区域,在桥头堡“黄金口岸”建设中,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共建中缅现代农业经济合作区。鼓励德宏有一定实力、经营规范、诚信好的企业到缅甸种植优质水稻、橡胶、甘蔗、木薯、热带水果等,为德宏增加粮食产量,发展蔗糖深加工、酒精、造纸等产业提供原料,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全面推进桥头堡建设。
3 参考文献
[1] 廖乐焕.加快推进云南地区建设的战略思考——以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10(23):53.
[2] 蒋智华.云南农业优势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5):51-55.
一、我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把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举措来抓,充分挖掘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特色优势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__年底,全县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养殖发展到26万亩;肉鸭年养殖量已达到3300万只,____麻鸭保种量已达到3000只;水生经济植物发展到16.1万亩,大蒜、瓜菜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8.3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到12.1万亩;全县林地面积7.8万亩,其中经济林3.8万亩;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7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70家;肉鸭宰杀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家,日宰杀能力达到10万只;农产品“三品”认证达到67个,完成____麻鸭地理标志产品商标注册,____湖乌鳢、____湖大闸蟹、____湖四鼻鲤鱼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高楼乡被授予“中国河蟹之乡”称号。
随着全县特色农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张,产业效益逐步增加,出现了一批特色农业发展雏形。但是,由于我县特色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地规模虽然发展壮大,但资源利用还没有实现最大化,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产业效益依然较低。二是缺乏高层次加工的龙头企业,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仍然不畅,专业市场缺乏,农村营销队伍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好,严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五是投入严重不足。在示范点建设上数量增多,但大多数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措施
(一)基本思路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及省市加快建设鲁西发展高地的重大战略。以“资源—龙头—市场”为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创新工作主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制度为保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合理布局,鼓励创新,激活机制,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子,强化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培育发展名优水产品、畜禽产品养殖、设施蔬菜、经济林果等区域优势产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请记住我站域名/
(二)主要目标
按照“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原则,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建设一批名优水产品、畜禽产品养殖、设施蔬菜、经济林果基地,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品牌化营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力争到2015年,建成1家省级、3-5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三)对策措施
1、抓产业,建基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1)淡水渔业产业。以实施现代渔业园区建设为引领,以把我县建成北方最大的淡水水产品生态养殖基地、淡水水产品加工中心、淡水水产品交易中心、淡水渔业文化中心、淡水渔业科研中心为目标,整合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力发展品牌渔业、标准化渔业、生态渔业,带动渔业转型升级和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湖区和谐发展。一是加快建设现代渔业园区。坚持“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园区,以园区建设促进转型”,通过严控养殖面积、核发养殖证、实施养殖水面流转等措施,集中整合养殖水域,积极争取省市对我县的项目安排和资金扶持,引进业内知名企业投资建设经营园区,力争3--5年时间建成集优质高效商品鱼规模化养殖、精细化加工、品牌化销售于一体的现代渔业示范园区。二是规划改造县特种水产养殖试验场。采取分步实施的方法,将该场逐步建成集名优新水产品养殖示范、苗种繁殖培育、新技术培训与推广、现代渔业示范、渔业休闲、水生动植物博览、湖产品展示等为一体的____湖现代渔业园。三是实施好鲁桥镇1000亩乌鳢、高楼乡1000亩河蟹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和鲁桥镇7000亩乌鳢养殖区基础设施的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优质鱼项目,搞好____湖乌鳢的种质资源保护,打造乌鳢、河蟹等名优水产品示范基地和园区。
(2)名优畜禽产业。立足____资源优势,围绕建设特色畜牧养殖大县目标,充分利用我县生态肉鸭养殖加工产业化,生猪、蛋禽规模养殖及食草畜禽、特种动物养殖为主线的特色畜牧产业优势,结合南水北调治污形势,在避开南水北调核心区及主要河道的宜养水面划定____麻鸭保护区,依托____麻鸭原种场提纯复壮____麻鸭并投放保护区,保护区内自然生态放养且只限养殖____麻鸭;在韩庄、留庄、马坡、驩城等乡镇,利用采煤塌陷区、台田及现有成块设施农业用地等,建设若干处生态肉鸭标准化养殖区;依托雨润食品、宏信食品、县食品公司、马坡“百思福”肉鸭养殖场、六旺养殖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建设肉鸭养殖基地;规划建设韩庄、傅村、驩城、马坡、西平生猪养殖区,韩庄、夏镇、马坡蛋鸡养殖区,两城、傅村特种动物养殖区等,着力打造一批特色畜牧养殖专业区域,并逐步实施畜禽养殖“退村进区”工程。
(3)特色农业产业。①优质粮食作物基地:以马坡镇、鲁桥镇、留庄镇、韩庄镇、张楼乡、西平乡、赵庙乡为主发展优质小麦20万亩、优质水稻7万亩。②蔬菜基地:突出抓好设施蔬菜、露地蔬菜及无公害、绿色蔬菜规模种植,以马坡镇、夏镇街道为主发展万亩蔬菜;以驩城镇、马坡镇为主发展15万平方米食用菌;打造两城大蒜良种品牌,并以两城镇、马坡镇、鲁桥镇为主连片发展5万亩大蒜。③水生经济植物基地:以高楼乡、南阳镇、留庄镇为主发展3万亩以上浅水藕;以韩庄镇、昭阳街道、付村街道、鲁桥镇、南阳镇、高楼乡发展万亩莲、菱、芡等水生经济植物。④休闲观光农业基地:以韩庄镇、____岛乡、留庄镇、南阳镇、高楼乡为主,创建若干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带动沿湖乡镇发展一批休闲观光农业专业村,打造富具湖区特色的观光农业区域板块。
(4) 林业产业。以分别承接济宁城市绿化和县城区绿化所需为导向,以马坡镇和昭阳街道、夏镇街道、傅村街道为主发展5000亩以上苗木花卉(含水生花卉);搞好张楼乡、赵庙乡葡萄,两城镇、____岛乡核桃,两城镇、鲁桥镇草莓的种植规模扩张,发展5000亩干鲜果品;以高楼乡、鲁桥镇、傅村街道为主发展6万亩以上杞柳;大力推广发展竹柳。
2、抓龙头,促带动,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引大龙、育新龙、带小龙”的发展思路和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养殖大户、专业村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采用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资本相结合的办法,投资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精深加工型、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有效解决产业链条不长、效益不明显的问题。对雨润、丰闰德、湖产经贸、祥荷等企业重点培育,提升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加大渔湖资源推介和税收贡献率高、产业拉动力强的熟食制品项目招商力度,鼓励本土涉农企业主广联合作伙伴,兴办农渔湖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使食品加工业成为开发利用渔湖资源、支撑工业产业体系、扩增工业经济总量的一支有生力量。支持中小企业技改扩能,做专做精。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民双方的行为,大力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
3、抓品牌,重质量,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强化对“____湖”牌鲜活水产品商标和其它相关商标的科学管理运作和保护推介,积极申报一批“____湖”鸭及蛋制品商标等中国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争取在____湖鲤鱼、大闸蟹、乌鳢等活体或制成品上注册一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继续做好____麻鸭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授权使用工作,凸显____麻鸭品牌效应,为农渔湖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支柱企业提供公共品牌服务资源。
4、抓服务,建组织,确保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开发有序实施。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发展方向,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和专业服务公司为骨干,其他社会组织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导能人大户、农技人员、村社干部和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基层站所、供销组织等创办新的专合组织。鼓励规模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申请工商营业执照,开展农业规模经营。鼓励各类经营主体领(参)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社。对现有专业组织要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提升自身发展和服务能力。对条件基本成熟的专业协会,积极引导其向合作社转变,逐步形成经济实体,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不断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积极推广“专业服务公司+合作社+农户”、“涉农企业+专家+农户”、“农资连锁经营+配送到户+科技服务”等多种新型服务模式,支持发展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土地托管服务。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活动,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
5、抓市场,增效益,拓宽农业产业化经营空间。根据产业布局、经济流向,在大宗农产品主产区,新建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专业市场或批发市场。同时,对现有专业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整顿市场经营秩序、提供优质服务,优化营销环境。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发展农产品专营店,建立网上交易平台,在网上产品供求信息,不断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营销规模,大幅度提升特色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
「关 键 词农业比较优势/wto/财政政策
「 正 文随着农业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确定农业的发展战略与方向,提高农业竞争力,将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长期政策选择。
一、农业国际化促使世界各国政府重视农业比较优势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求世界农业发展专业化生产并实现国际分工。农业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世界农业多边管理框架基本形成,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技术合作日益增强,外国直接投资大规模增加,产品国际贸易日益扩大,其主要特征是农业管理规则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
1.农业管理规则国际化。在关贸协定(gatt)体制下,农业问题常成为国际贸易纠纷的焦点,因关贸总协定管理规则不明确,管理体系不健全,执行规定不严格,导致各国或地区撇开有关规定,根据本国的需要建立有利于本国农业发展的生产与贸易政策措施,使农业保护主义盛行。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达成,第一次把农业问题纳入多边管理体制框架内,世界农业生产与贸易有了多边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纪律。1995年在关贸总协定基础上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继承和发扬了gatt的国际规则和纪律,奠定了农业国际化的法律和组织基础,为农业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国际规则保障。
2.农业生产国际化。产品专业化和国际间分工日益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新的农业生产体系正在形成,不同国家和地区按照比较优势组织生产已成共识。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格局下,一些大型农业企业和涉农企业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越来越多地选择在国外办厂,充分利用大企业特有的生产、管理、营销网络、商品和技术开发能力,与国外的劳动力与市场等优势相结合,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和企业持续稳健发展。
3.农业市场国际化。市场是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由于生产销售国际化的发展,任何农产品都与国际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不断取长补短,趋于融合。
二、中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及其战略选择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需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顺应农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以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导向,以区域比较优势为基础,依靠科技引进、研究和推广,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实现农业发展增长方式的根据转变,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首先提高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这些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其次,调减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农产品生产,适度进口一些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宝贵性,加之财力的限制,中国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追求主要农产品的高度自给。对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的少数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调减其生产,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来调剂国内需求;同时,集中资源发展收益高、市场潜力大的优势产品,将更有利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再次,在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同时,加强对重点农产品(主要是粮棉油等)的支持与保护,使农业对外开放与农业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农业保护是世界各国的一项旨在支持与发展本国或地区农业的普遍政策,也是国际农产品贸易谈判的焦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于开放本国农产品市场,减少对农业的支持,均持特别慎重的态度。中国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并不是减少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相反,任何国家产业结构的成功调整均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尤其是政府的财政大量投入。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调整国民经济资源分配格局,改变目前农业负保护状况;另一方面调整农业保护方向,集中财力重点扶持重点农产品的生产与贸易,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
三、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的财政投入政策选择传统的财政农业投入政策主要围绕农产品数量增加为主要内容,投入重点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上,对改善农产品品质、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农业收入支持体系等方面的投入不够,投入力度也不足。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改善农产品品质,充分发挥农产品比较优势,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政府财政投入的规模与投入结构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农业是高度依赖土地、水、气候等自然资源的产业,维系农业的稳定发展,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首要条件是农业有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内部环境就是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较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广泛应用的农业科技等;外部环境主要是市场体系和价格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农业税收制度的完善等。创建良好的农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重在政府的财政投入。中国农业资源,尤其是水土资源相对短缺,人均农业资源不足,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同时,农业科技水平、物质基础装备水平较低,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品质提高的速度慢,农产品品种和品质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不多。农业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与发达国家普遍形成的大农场经营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进行直接竞争,在中国现有财政对农业投入水平情况下,将使中国农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事实上,发达国家利用政府的大量财政投入使农业生产率、资源、技术、市场营销管理和资金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wto农业协议虽然削减了国内农业支持和对农产品出口补贴,但由于许多国家基期的农业保护水平本来就很高,因此,削减后的农业支持和出口补贴水平仍十分可观。如美国在减让基期的国内支持总量(ams)高达239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直接给予农民,按wto农业协议规定削减20%,美国仍可使用191亿美元的“黄箱”支持措施;欧盟削减后的国内综合支持总量仍可高达796亿美元;日本削减后仍有283亿美元。只要在完成承诺减让后,这些国家仍可以大量使用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保持其竞争力。此外,发达国家均已完成了“黄箱”政策国内支持的减让承诺,但这些国家的“绿箱”政策国内支持大幅增加,存在着“黄箱”政策支持转向“绿箱”政策支持的倾向。美国“绿箱”政策支持总量由1986~1988年基期的241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461亿美元;欧盟由基期的11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242亿美元;日本由基期的22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329亿美元。这些发达国家的农业虽然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经很小,但农业所获得的政府投入却非常多,对农业的支持一直维持在很高水平,有力地稳定了农业,真正使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并成为出口创汇及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甚至干预他国政治经济的重要手段。以美国为例,一个美国农民能养活98个美国人和34个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现在美国的农业人口不足全国人口的2%,而耕地面积达1.9亿多公顷,人均按近0.8公顷。
2.优化财政对农业投入结构,提高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效率。从“绿箱”政策看,中国1996~1998年平均每年补贴为1514.2亿元,其中“一般服务”补贴达785.6亿元,占“绿箱”政策补贴的52%;粮食安全储备补贴约383.8亿元,占25%;其他为自然灾害救济、扶贫、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支持等。相对wto规则及世贸组织其他成员国而言,中国“绿箱”政策补贴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农业补贴的对象错位,有许多农业补贴并没有补给农业生产者(wto规定应补贴给农业生产者),而是补贴给了中间环节;二是农业补贴结构不合理,除有限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外,还未建立既符合wto农业规则又能有效支持农业发展的农民收入、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支持体系。从“黄箱”政策看,中国1996~1998年间实施的“黄箱”政策主要有两种:一是对粮食、棉花的政府定价收购及保护价收购。对于粮棉产品,1996~1998年3年平均除对玉米补贴(ams)是正值9.35亿元外(占玉米产值的0.7%),其他产品的ams都是负值;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差补贴。中国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价差补贴(ams)为281.08亿元,1996~1998年每年“黄箱”补贴实际规模为290.43亿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4%,按中国承诺“黄箱”补贴8.5%的规定,最高的“黄箱”补贴规模可达1741亿元,扣除已有的290.43亿元,还有1450.57亿元的补贴空间。
3.加快农村税费改革进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以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逐渐提高农业的积累水平,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者从事农产品生产不仅不征任何税收,反而利用其雄厚的财力给予农业大量的投入,给予农业生产者以巨额的补贴。大量事实表明,中国现有的农村税费政策,制约着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不利于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改革。
(1)改革和完善地方税收与财政分配制度,切实解决基层财政以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等专门面向农业生产者征税作为财政主要收入来源的格局。
(2)逐渐压缩农业特产税的征税范围,直至取消。现行的农业特产税的功能与作用并非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仅仅在于地方财政的增收,弥补日益庞大的政府行政事业经费的不足。从发展比较优势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目的出发,逐渐压缩农业特产税征税范围、降低税率直至完全取消,将农业特产品视同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一样征收农业税,只是在计税依据上按略高于同等面积、同等条件下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为标准,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浙江、江苏等省已停征农业特产税。
(3)规范收费管理。地方政府部门无权设立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等项目,取消涉及农民的各种摊派和达标升级活动;精简乡镇机构和压缩财政供养人员;调整支出结构;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机制。
(4)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农民负担的大幅度减轻,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行政经费将出现较大缺口,需要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给予补贴。
4.支持建立农业灾害保障机制,促进农业保险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和气候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农业保险因赔付率过高,又不能获得政府补贴,中国各商业保险公司都不愿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农业保险基本处于停顿状况。这与中国农业发展不相适应,与日益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不相适应。作为支持与保护农业的重要手段,中国需建立与完善农业保险法规制度,选择世界大多数国家采取的以政府组建农业保险公司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由中央政府统一组建专业性保险公司,公司宜隶属于农业部,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相应的分支机构,具体业务由县农业保险支公司组织办理。农业保险基金以政府财政补贴和农产投保保费构成,并对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费用和保险费给予财政补贴,以及实行免税待遇。新的农业保险公司需注重经营效率,避免机构庞大、责权利不明、官办色彩浓厚、办事效率低下、人员素质不高等现象发生,本着积极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使农业保险真正成为支持与保护农业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a.p.thirlwall.growth and development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1999.
[2]s.r.pearson,n.akreasance and g.nelson.1976“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rice production:a methodological introduction”f.r.i.studies,vol.xv,no.2,washington,d.c.,u.s.a
[3]wilber charles k,kenneth p jameson,ed.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and underdevelopment(5th edn)new york:mcgraw-hill,inc.1992.
[4]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关键词农业比较优势WTO财政政策
随着农业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确定农业的发展战略与方向,提高农业竞争力,将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长期政策选择。
一、农业国际化促使世界各国政府重视农业比较优势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求世界农业发展专业化生产并实现国际分工。农业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世界农业多边管理框架基本形成,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技术合作日益增强,外国直接投资大规模增加,产品国际贸易日益扩大,其主要特征是农业管理规则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
1.农业管理规则国际化。在关贸协定(GATT)体制下,农业问题常成为国际贸易纠纷的焦点,因关贸总协定管理规则不明确,管理体系不健全,执行规定不严格,导致各国或地区撇开有关规定,根据本国的需要建立有利于本国农业发展的生产与贸易政策措施,使农业保护主义盛行。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达成,第一次把农业问题纳入多边管理体制框架内,世界农业生产与贸易有了多边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纪律。1995年在关贸总协定基础上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继承和发扬了GATT的国际规则和纪律,奠定了农业国际化的法律和组织基础,为农业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国际规则保障。
2.农业生产国际化。产品专业化和国际间分工日益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新的农业生产体系正在形成,不同国家和地区按照比较优势组织生产已成共识。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格局下,一些大型农业企业和涉农企业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越来越多地选择在国外办厂,充分利用大企业特有的生产、管理、营销网络、商品和技术开发能力,与国外的劳动力与市场等优势相结合,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和企业持续稳健发展。
3.农业市场国际化。市场是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由于生产销售国际化的发展,任何农产品都与国际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不断取长补短,趋于融合。
二、中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及其战略选择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需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顺应农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以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导向,以区域比较优势为基础,依靠科技引进、研究和推广,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实现农业发展增长方式的根据转变,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首先提高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这些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其次,调减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农产品生产,适度进口一些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宝贵性,加之财力的限制,中国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追求主要农产品的高度自给。对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的少数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调减其生产,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来调剂国内需求;同时,集中资源发展收益高、市场潜力大的优势产品,将更有利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再次,在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同时,加强对重点农产品(主要是粮棉油等)的支持与保护,使农业对外开放与农业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农业保护是世界各国的一项旨在支持与发展本国或地区农业的普遍政策,也是国际农产品贸易谈判的焦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于开放本国农产品市场,减少对农业的支持,均持特别慎重的态度。中国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并不是减少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相反,任何国家产业结构的成功调整均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尤其是政府的财政大量投入。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调整国民经济资源分配格局,改变目前农业负保护状况;另一方面调整农业保护方向,集中财力重点扶持重点农产品的生产与贸易,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
三、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的财政投入政策选择传统的财政农业投入政策主要围绕农产品数量增加为主要内容,投入重点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上,对改善农产品品质、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农业收入支持体系等方面的投入不够,投入力度也不足。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改善农产品品质,充分发挥农产品比较优势,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政府财政投入的规模与投入结构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农业是高度依赖土地、水、气候等自然资源的产业,维系农业的稳定发展,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首要条件是农业有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内部环境就是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较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广泛应用的农业科技等;外部环境主要是市场体系和价格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农业税收制度的完善等。创建良好的农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重在政府的财政投入。中国农业资源,尤其是水土资源相对短缺,人均农业资源不足,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同时,农业科技水平、物质基础装备水平较低,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品质提高的速度慢,农产品品种和品质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不多。农业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与发达国家普遍形成的大农场经营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进行直接竞争,在中国现有财政对农业投入水平情况下,将使中国农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事实上,发达国家利用政府的大量财政投入使农业生产率、资源、技术、市场营销管理和资金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WTO农业协议虽然削减了国内农业支持和对农产品出口补贴,但由于许多国家基期的农业保护水平本来就很高,因此,削减后的农业支持和出口补贴水平仍十分可观。如美国在减让基期的国内支持总量(AMS)高达239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直接给予农民,按WTO农业协议规定削减20%,美国仍可使用191亿美元的“黄箱”支持措施;欧盟削减后的国内综合支持总量仍可高达796亿美元;日本削减后仍有283亿美元。只要在完成承诺减让后,这些国家仍可以大量使用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保持其竞争力。此外,发达国家均已完成了“黄箱”政策国内支持的减让承诺,但这些国家的“绿箱”政策国内支持大幅增加,存在着“黄箱”政策支持转向“绿箱”政策支持的倾向。美国“绿箱”政策支持总量由1986~1988年基期的241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461亿美元;欧盟由基期的11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242亿美元;日本由基期的22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329亿美元。这些发达国家的农业虽然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经很小,但农业所获得的政府投入却非常多,对农业的支持一直维持在很高水平,有力地稳定了农业,真正使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并成为出口创汇及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甚至干预他国政治经济的重要手段。以美国为例,一个美国农民能养活98个美国人和34个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现在美国的农业人口不足全国人口的2%,而耕地面积达1.9亿多公顷,人均按近0.8公顷。
2.优化财政对农业投入结构,提高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效率。从“绿箱”政策看,中国1996~1998年平均每年补贴为1514.2亿元,其中“一般服务”补贴达785.6亿元,占“绿箱”政策补贴的52%;粮食安全储备补贴约383.8亿元,占25%;其他为自然灾害救济、扶贫、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支持等。相对WTO规则及世贸组织其他成员国而言,中国“绿箱”政策补贴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农业补贴的对象错位,有许多农业补贴并没有补给农业生产者(WTO规定应补贴给农业生产者),而是补贴给了中间环节;二是农业补贴结构不合理,除有限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外,还未建立既符合WTO农业规则又能有效支持农业发展的农民收入、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支持体系。从“黄箱”政策看,中国1996~1998年间实施的“黄箱”政策主要有两种:一是对粮食、棉花的政府定价收购及保护价收购。对于粮棉产品,1996~1998年3年平均除对玉米补贴(AMS)是正值9.35亿元外(占玉米产值的0.7%),其他产品的AMS都是负值;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差补贴。中国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价差补贴(AMS)为281.08亿元,1996~1998年每年“黄箱”补贴实际规模为290.43亿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4%,按中国承诺“黄箱”补贴8.5%的规定,最高的“黄箱”补贴规模可达1741亿元,扣除已有的290.43亿元,还有1450.57亿元的补贴空间。
3.加快农村税费改革进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以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逐渐提高农业的积累水平,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者从事农产品生产不仅不征任何税收,反而利用其雄厚的财力给予农业大量的投入,给予农业生产者以巨额的补贴。大量事实表明,中国现有的农村税费政策,制约着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不利于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改革。
(1)改革和完善地方税收与财政分配制度,切实解决基层财政以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等专门面向农业生产者征税作为财政主要收入来源的格局。
(2)逐渐压缩农业特产税的征税范围,直至取消。现行的农业特产税的功能与作用并非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仅仅在于地方财政的增收,弥补日益庞大的政府行政事业经费的不足。从发展比较优势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目的出发,逐渐压缩农业特产税征税范围、降低税率直至完全取消,将农业特产品视同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一样征收农业税,只是在计税依据上按略高于同等面积、同等条件下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为标准,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浙江、江苏等省已停征农业特产税。
(3)规范收费管理。地方政府部门无权设立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等项目,取消涉及农民的各种摊派和达标升级活动;精简乡镇机构和压缩财政供养人员;调整支出结构;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机制。
关键词:三辣;特色农业;品牌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04-2
莱芜市地处鲁中、泰山东麓,位于东经117°19′-117°58′、北纬36°02′-36°33′之间,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0℃,降水量695.1毫米,无霜期187天。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业区,著名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2009年生姜、大蒜出口额占全市农产品出口额的82.56%,以占全省不足1%的耕地、1.5%的农业人口,创造了全省13%的蔬菜出口额。2010年,“莱芜姜,保健康”叫响全国,生姜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国内首位,姜蒜年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出口突破5亿美元,同时带动了特色农业与旅游观光深度融合的发展。
但是在立足“三辣”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还有很大文章可以做。
1 以产业规划为先导,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优势板块,形成“三辣”特色产业布局
莱芜市是一个新兴工业城市,总面积2246平方千米,人口127万,耕地面积100多万亩,人均耕地不到0.8亩,农业发展的条件并不优越。要想突破发展瓶颈,必须从推动农业区域化布局着手,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打造出地域特色品牌,在对全市农业产业进行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扩大经济作物和高值作物种植比例,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莱芜市的东部、南部和北部地区均为山地,只有中西部地区为平原,土质肥沃,且特色农业基础良好、土壤气候等条件都非常适合生姜、大蒜的种植,当地农民自古以来,就有种植生姜、大蒜的习俗。目前已经形成“中国生姜之乡”、“三辣一麻”国家原产地标记、“生姜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品牌优势。利用这种优势,在“三辣”产业板块内,可以整合中西部的6个乡镇、35万人口、370多平方公里,规划建设莱芜姜蒜产业区,积极推进龙头企业进园区,实现企业聚集,产业集群式的发展格局。为使各类资源向优势区域流动配置,创新“飞地经济”政策,在“莱芜姜”创响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品牌的同时,引导农产品加工项目向特色农业板块聚集,把不适宜在农村发展的工业项目向全市统一规划的工业园区集中。通过采取这样的措施,既为“三辣”产业腾出发展空间,促进农业集聚发展,又引导农业产业板块内的乡镇异地集中发展工业项目,促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可以利用雪野农博园、羊里镇姜蒜产业园,一方面是进行生物科技研发,尤其是生姜新品种的研发,生姜新品种选育,创新生姜的栽培技术,实现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有机整合,并进行示范推广,帮助农民增收。另一方面是依托项目培养人才,增强生姜产业研发力量。如示范园内的生姜园,可以迅速将研发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行示范种植,进而向全市推广。
2 以土地流转为切入点,为规模生产提供足量土地资源,提高“三辣”规模化经营水平
为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可以把土地流转作为促进规模经营的突破口。目前,全市流转耕地达到19.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0%左右,其中60%以上的土地流转集中在“三辣”产业区内,形成了400多个“三辣”种植企业(大户)和120多个“三辣”种植专业村。同时,可以完善土地流转市区服务中心、乡镇(街道)服务站、村服务点的三级服务体系,搭建土地流转交易平台,部分乡镇(街道)建立专门的土地流转交易大厅。依托政府网站建立土地流转工作信息网页,拓宽土地流转信息的渠道和范围,积极引导农民采取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实现流转土地。结合不同乡镇各自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形成多种规范典型的土地流转模式,比如“企业+村级组织+农户”的租赁合作模式、“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带地入社模式、企业带动下“产业+农户”的转包经营模式、“土地股权化+合作社+企业”的土地入股流转模式。当前已经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莱政办发[2008]28号)和《莱芜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办法(试行)》(莱政办发【2009】75号)等相关制度,使农户放心,有法可依,同时通过完善流转激励政策,市财政每年可以出资奖励流转企业(大户)、农民和村集体,充分调动三方参与流转的积极性。
3 以基地建设为基础,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提高“三辣”产品的竞争力
前几年,莱芜出口到日本的大蒜、出口美国的生姜,因药残问题曾引发出退货现象,给多家公司造成了较大损失。因此必须以基地建设为基础,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才能提高“三辣”产品的竞争力。首先要以拓展国际市场为目标,把生姜、大蒜、马铃薯等根茎类蔬菜作为优化重点,使质量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再由产品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二是在企业内部和农户之间广泛实施绿卡行动计划,使农产品吸入新技术,提高档次和质量。三是按照“重质量、抓优质、创名牌、增效益”的原则,以质量和名牌求生存。通过严格按照进口国农业操作规范运作,同种植、投入、运输及加工等档案一起,形成“从田间到市场”的完整记录,确保农产品的质量。绿卡成为打开国际市场的“敲门砖”和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企业逐步实现从被动“应对壁垒”到主动“跨越壁垒”的革命性转变。
必须把农业标准化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强力推进,编制生姜、大蒜、鸡腿葱等农产品的技术规程,并以地方标准颁布,使“三辣”等主要农产品生产都实现了“有标可依、按标生产”。在生姜方面,构建“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市场”的运营模式,实行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组织生产、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收购销售的“五统一”质量保障制度,严格按“绿卡计划”进行生产,用生物法杀虫,施肥选用经欧盟认证的有机肥和豆饼,生产的生姜可直接出口欧美。实际生产中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应制度作业,每一项制度、作业内容明确到人,确保基地真正建成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这些制度有:基地田间管理制度、病虫害防治制度、基地溯源制度、基地安全用药制度、农残监控方案、农药管理制度。保证了农产品源头及流通等各个环节全部按照国际标准要求实施。奠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坚实基础。
加大基地建设力度。把种植环节作为标准化生产管理的源头,把示范基地作为标准化生产的基础性环节,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发展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靠示范基地带动农户进行标准化种植,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提升农民标准化生产能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作为推广标准化生产的基础和关键,为突出“三辣”高效种植技术、病虫害无害化防治等重点内容,采取专家讲座、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免费对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
4 以产业政策为抓手,壮大产业发展链条,提升“三辣”产业综合效益
要提升“三辣”产业综合效益,必须把农业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市场流通等领域不断延伸拓展,提升农产品增值水平。首先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市、区、乡镇(街道)成立农业主导产业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农业主导产业工作的协调和指导。二是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市场份额。通过组织召开全国葱姜蒜生产加工关键技术引进创新与产业化现场观摩会、中国(山东莱芜)出口欧盟农产品质量标准论坛暨农产品加工项目合作洽谈会、中国(莱芜)生姜博览会等一系列特色展会,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扩大市场占有率。三是加大产业招商力度。把生姜、大蒜等特色产业作为产业招商的重点,引进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现代化的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项目以及大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
莱芜市“三辣”特色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目前全市没有大蒜种植机械,大蒜的种植和覆膜均为人工,劳动强度大,严重制约了大蒜种植面积的发展。在生姜机械化收获方面,虽然广大姜农对该机械的态度,从不认识逐步转化为接受,但是受机械性能和作业地块的限制也没有推广开。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3-0022-03
总书记在2010年年初省部级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三农”工作的主题,现阶段制约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科技因素、资本因素、组织管理因素和体制因素等,如何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其主要路径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业的发展方式转到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管理改革和机制创新上来。也就是说,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核心内容是强化科技创新,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到科技进步上来;首要任务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管理要求是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
1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是强化科技创新,把农业的增长方式转移到科技进步上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在需求压力不断加大,而土地、水等资源要素约束不可更改的情况下,决定了必须实现粮食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依靠物质资源投入的外延扩张型向依靠资本科技投入的内涵挖潜型的现代农业转变。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凸显。如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种养业优良品种的培育推广,显著提高了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稳步提升,极大增强了农业生物灾害有效应对能力;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快速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农业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引进交流,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农村资源环境技术应用日益增强,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任务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按照产业区域化的要求,从立足当地资源出发,大力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2.1 要大力发展“两高一优”产业
按照“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据当地水土气候条件和农民意愿,借助国家加大惠农政策机遇,积极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打造地方品牌优势,发挥品牌效益,把名特优新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提升区域品牌经济档次,提高农产品产出率和市场占有率。
2.2 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注重发挥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人才优势,着力发展特色名优产品。如我县围绕“特色种植业和规模养殖业”,大力发展玉米制种、设施蔬菜、食用菌、板栗、苹果、热河黄芩和生猪养殖、网箱养鱼、水产品深加工等特色规模产业,努力把宽城打造成区域布局合理、专业化分工明确、品牌竞争力强的名特优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华北领先的优质生猪养殖产业基地。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巩固发展“龙头+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和水平,促进农产品多层次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条,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促进特色产业向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2.3 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区域特色产业,有利于拓宽生产、销售领域,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和“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要求,科学规划布局,规范标准生产,选育优良品种,跟踪技术服务。要着力抓好典型示范乡村建设,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抓好高效节水日光温室钢架拱梁大棚、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等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建设,使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要加快发展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发展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
3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管理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管理要求是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
传统农业一家一户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农村改革,仍要围绕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不能离开这个基本制度,在稳定完善它的基础上,由过去分散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 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转变,着力提 高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3.1 要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要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统一经营、规模经营中的主体作用、载体作用、平台作用和牵动作用。
3.2 要积极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
近年来,许多企业家开始关注农业,工商资本正在注入农村,农村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级政府要为其营造发展环境,积极加以政策引导,加快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
3.3 要抓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农技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与综合服务素质,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好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依托作用,同时大力支持多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大力提升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水平,发挥好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统一经营、规模经营中的带动作用,不断提
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
3.4 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为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走现代农业道路,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与高等科研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引进推广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扩大市场影响力。同时,要不断探索以“龙头企业+农户+基地”为主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采取订单生产、合同契约、保护价收购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与农户建立长期的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3.5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字:生态农业;商南;问题:发展
一、商南县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商南县农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商南县位于鄂豫陕三省交接地带, 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性地带,境内河流广布,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较之平原可谓山高坡陡、河谷纵横、石多土少、土层浅薄、植被覆盖率低,不适宜大面积农耕。近十几年来大规模的上山垦殖,导致了整个自然生态平衡失调,引起了水土流失为中心的、以石漠化为极端的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导致了以下严重问题:山坡耕地占总耕地的比例大、林草覆盖率低、耕地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及石漠化现象严重。
(二)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农民增收困难
农产品完全竞争化,并且由于实行,导致农产品产量小,市场供给少,而产品利润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销售量成正比,再加上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这就决定了农民种地几乎没有任何利润而言,甚至是一种亏本的生产,土地产出属于规模报酬递减,基本不能获得垄断利润;另外商南发展未来比平原地区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更为严峻,由于多山多低洼,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低,如果不转向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即生态农业化道路,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会陷于更加窘迫的处境。
二、对商南农业问题的分析
(一)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毁林造田”现象的发生和扩大化
发展生态农业,面向市场因地制宜转变思想,不再“以粮食为纲”思想为指导,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种植果树等这样便会很大程度上避免“毁林造田”发生和扩大化,避免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发挥农业生产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
利用地理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等可以有效的发挥山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把不利于机械化耕种的土地变为利于畜牧业,种植业等农业发展的有利地理位置,避免了山地为主的地理位置不利于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小麦、玉米种植的不足,进而避免了农业生产的低效率。
(三)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促进农民增收。
提高商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需要发展生态农业来实现。我国的农产品处于完全市场竞争中,产品大部分无差别,就一般的生产而言,很难获得较高利润。另外,由于商南地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一亩),并且以山地为主,而与目前的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相比,商南农业发展未来形势严峻。结合实际情况,只有加大力度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即走生态农业道路,才能使产品有差别,并且生产、销售数量也变得较少,故对产品价格的控制力会增加,由“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转变为“处于垄断竞争中”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应该走农业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四)商南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本身优势
(1)自然条件优势
商南位于秦岭南麓属于亚热带季风区,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62.4%;降水较为丰沛,年均降雨量为800―1300ml。复杂的地形条件和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在农业生态上,由于气候、生物的多样性,又低纬度的特点,加上工矿企业不多,土壤中农药、化肥、除才剂等人工合成物残留量很小,发展生态农业前景广阔。
(2)工业化初期的县情优势
陕南多山地丘陵,工业发展较之平坦的关中,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虽从工业进程看,这是个劣势,但是从生态建设角度看,由于“三废”污染少、环境被工业化破坏程度低,土壤中农药、化肥等人工合成物残留量很小,发展生态农业前景广阔,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更易于树立一系列的绿色产品品牌,形成市场竞争力。加上,目前流行绿色消费,吃绿色食品的观念,生态农业的市场前景广阔。
(3)具有竞争力的生态农产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人们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根据对一些市民对绿色食品消费调查可知,绝大多数市民不仅喜欢消费这种有益于健康又能保护环境的绿色食品,也愿意付出相对较高的价格;再者,绿色食品在出口方面也享受到一定的优惠政策。可见,商南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大展手脚,大力度发展绿色农作物,以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同时又有力保护了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
三、发展生态农业――商南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特色农业
要在特色优势上下功夫,力求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有我特、发展特而专、精而美的农产品。立足各地的自然优势,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镇,商南很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有:辣椒、板栗、核桃;当地特色畜禽产品有,如土猪、乌鸡、野鸡等不仅肉质鲜美,纯正,且产品质量上乘。除此几种特色农产品外,较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还有:红薯、魔芋、红小豆等,总之,商南特色农产品很多,有马铃薯,茶叶等传统优势农产品,还有猪牛羊肉、核桃、板栗、龙爪、杜仲、黄姜、猕猴桃等潜在特色产品,只要引导得当,开发有序,就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促进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政府要积极引导扶持,发展特色产品加工,培育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应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商品意识,合理布局,重点发展,抓好良种繁育和示范基地建设。
(二)发展绿色农业
商南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一是农药化肥使用水平低,生态环境好;二是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全县各类植物1696种,药用植物1192种,其中国家挂牌收购的127种;野生动物278种。这些资源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三是气候类型多样,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为绿色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和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最近几年沼气的普及,农家肥和有机肥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创造了条件。商南还是全国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长在山坡上的兰花、小叶竹等花卉苗木种类繁多,应该根据市场条件和气候条件进行适度规模的发展,而从县情看,要把绿色农业产业放在农业经济结构战略化调整的重要位置,应从政策和资金等给予重点倾斜。而从产业和企业的角度看,应注意以下几点:市场定位要准,标准水平要高,运作载体要强,市场营销要活。
(三)发展高效农业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抓特色。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市场前景比较好的果、药、花、树、茶等特 色产业;第二、抓基础。农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道路、水利较差,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抓科技。要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和农村的管理工作。第四、抓管理。要提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把合作社真正办成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纽带作用。第五、抓服务。抓服务的内容很广很多,要重点抓好农村的流通服务,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开展农业抵押担保贷款和农业政策型保险,提供应有的制度供给。
(四)发展循环农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农业部门来说,在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尽快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以农村社区“清洁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未来循环农业发展的思路、途径、目标和模式及相关的工程措施,重点支持领域和保障体系“。二是推进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衔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极转化、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与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农村生活绿色消费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创新,建成相对完善的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示范推广体系。
(五)适度发展畜牧业
要抓好畜牧业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畜牧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要健全饲料供给体系,确保饲料的供应及时、充足、安全。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做好良种繁育规划,建立良种准入制度。以专项资金支持地方良种发展,加大规模化养殖场的补贴力度。完善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建立防控站点,发挥畜牧部门作用。逐步引导养殖户建立可追溯体系。完善动物疫情控制办法。二是健全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营造畜牧业结构升级良好市场环境。加强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保持畜制品的价格相对稳定,最大程度上保护养殖户利益。不断完善定点屠宰制度,建立定点屠宰场,完善定点屠宰场的监督政策和服务。加快冷库建设步伐,扶持专业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既能有力避免和防止环境破坏,有力地保护好环境,又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实现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是商南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2][3][5]陕西省商南县政府网.http:///.
[4]曾希柏、胡清秀:发展贵州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几点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