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09:18: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即时通信的概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即时通信;企业级即时通信;体系结构
1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概述
即时通信工具自1998年面世以来,以实时交互、资费低廉等优点,受到了广大个人用户的喜爱,成为网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适应越来越强烈的企业沟通需求,ICQ、MSN、Yahoo Messenger、RTX等即时通信软件不断出现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即时通信之中。借助于这些即时通信工具的运用,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业务协同性以及反馈的敏感度和快捷度都得到大幅度提高。这些针对企业用户的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其易于管理的特性和相对严肃的风格更能适合于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这不仅为企业架起了实时沟通的桥梁,也有力推动了企业迈入实时信息化的进程,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企业来说,即时消息、语音、视频通信和即时文件传输的利用率非常高。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作为未来的主流办公工具,集成了多种先进的信息沟通方式。它是一种比邮件更快捷、更具亲和力和交互性的沟通方式,相比手机,具有可记录性、费用低、数据形式的多样性特点,支持文本、语音、图画、视频。特别是它能与电子邮件、手机(电话)以及其它企业应用办公程序结合使用,成功打造现代办公的新平台。
2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的特点
(1)即时性。与企业内部其他通信手段相比,EIM的即时性时相当突出的,它的速度非常快,不管接收方的计算机在做什么事情,发送的消息都能即时弹出来,并可以把接收方的是否已阅读的信息反馈回来,实现消息的跟踪功能。
(2)高效性。EIM的消息发送不仅可以用于企业内部员工之间,还能用于客户支持,瞬间就能把消息传给成百上千的用户,让交易者、中介商和客户之间的通信更加顺畅,从而使消息的发送更加灵活和高效。
(3)多样性。随着即时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EIM的功能正在逐渐增强,如声音、视频的传输等;各项性能也在不断提升,特别在安全性、健壮性等方面,这就使即时通信产品具备了为企业提供多种高质量、高可靠的能力。
(4)延伸性。例如,EIM可以通过无线接入设备实现无线即时通信,它允许使用者通过无线上网的方式直接访问公司的数据库甚至召集网上会议;某些具有翻译功能,可以实现多种语言的互译等。
3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的技术体系结构
对于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的技术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3.1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的总体结构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企业内部实时信息交互、语音视频交流、企业短信中心、自动存档主题讨论等等。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易用性和可管理性。整体上来说,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一个开放的体系结构,一个平台化、组件化的可扩展平台。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总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内部存在多组服务器,最重要的有两组服务器:组群服务器和企业数据库服务器,其中有多个小的服务器,包括认证服务器,多组文件服务器,多组会话服务器;群组服务器通过TCP连接与用户的客户端相连,主要用于文件传输等功能,企业数据库通过UDP连接,用于保存各项数据,与EIM的各项功能实现数据上的支持与服务;通过应用服务器,可以实现EIM的各项功能,包括企业内部信息的交流与企业外部客户信息的交流。EIM发生所有的数据交换和信息交流,都要在数据库服务器中做好保存备份,这也是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3.2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
企业级即时通信的网络结构可以通过下图来描述:
如上图所示,企业内部有自己的EIM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企业内部用户可以在企业内部局域网来使用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通过交换机,防火墙,路由器,可以和外网相连接,这样即能满足移动用户的需要,也能让企业客户在外部使用,也使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使用更广泛。
3.3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数据库及支撑平台
EIM的数据库及支撑平台分系统主要是为其余各分系统提供一个性能良好、使用可靠、开放的和易于扩充的支撑环境;通过提高网络、数据库系统的行能,满足企业级即时通信分布式处理的要求;实现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即时消息交流、文件传输与多媒体网络会议等功能;为企业的决策,经营提供服务。
为了保证服务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EIM的服务器采用分布式、模块化的技术,扩展功能采用插件体系进行扩充。由于EIM不仅是和企业内部员工的需要,还要和外部客户联系,满足企业员工移动的需要,所有即使是企业内部用户,也要保证不同地域的用户处理的是相同的信息,即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及同步性。同时还要保护企业内部敏感数据的安全性,保证系统的功能易用与统一,维护简单。根据企业级即时通信的这些特性,采用C/S和B/S并用的混合应用模式是最为合适的。
4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应用的关键因素
目前,现在有很多企业都应用了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即时通信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认可,在不久的将来,即时通信系统就将成为实用性的商务工具。但是要真正能运用好这个工具还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的实施能否为企业带来效益,最终能否成功,也存在着一些关键因素。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在技术与应用上必须解决以下的5个问题,才能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
4.1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能否提供端到端的加密信息传递
即时消息的传递是企业级即时通信最基本的要求,由于企业有自己的商业秘密,有很高的安全需求,使用公共性质的即时通信系统公开传递消息是不可接受的。所以,部署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时,要格外关注即时通信系统能否实现端到端的加密信息传递。同时,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要具备良好的可管理性,才会唤起企业的使用热情。
4.2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能否记录所有的通信信息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除了安全性的要求之外,决定企业是否应用即时通信系统的一条关键因素就是该系统是否具有强大的记录和审计功能。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应能够记录所有的通信信息,并能按其档案管理政策所要求的那样存档,具备搜索和审查功能。这些信息对约束员工行为,提供商务决策的依据都是最有效的。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即时通信系统所传递的电子信息是否具有法律效用,在法律界还存在着争议。对于企业记录所有人的通信信息的做法是否适当合理也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4.3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是否提供优质的多媒体会议室
多媒体会议室已经成为企业内部网中一个新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多媒体会议室是分享企业集体智慧的场所,也是各种问题能够得到即时解答的场所。支持创建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的多媒体会议室,不仅扩大了即时通信交流的人数,而且能够把所有的通信内容记录下来,这样,即使在员工不在线的情况下,也可通过翻看记录寻找所需信息。群组通信、记录一切、知识管理,这就是即时通信系统支持创建多媒体会议室的意义。
4.4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能否与企业现有通讯体系整合
将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无间地整合到企业现有的通讯体系和信息系统中,可以让即时通信系统的功能发挥到最大,能给使用者带来更多的方便。如集成电子邮件的功能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更加方便快捷;按企业组织结构分层级搜索特定人员的功能,能够像使用内部网那样通过即时通信系统查找相关人员,使该系统超越单纯的交流职能,使其功能更广泛,更适应企业的内部的商务流程。
4.5 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是否能够拦截垃圾信息或免受病毒的侵害
企业级即时通信的深入应用必然带来垃圾消息骚扰和病毒侵害。所以,在系统的设计上要能有效的拦截垃圾消息;同时添加管理员,有效的检测病毒,防御攻击,为系统的正常运行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天路主编.P2P网络技术原理与系统开发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刘寿强,温子梅.企业即时通信系统(EIM)安全性初探[J].实用技术.2004,(8).
[3]熊小敏,刘瑛,陈惠清.基于Java的网络即时通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5,(12).
Abstract: IM (Instant Messaging) as a kind of convient,high-effect,low-priced communicating way has been used in our life and office automation.
关键词: 即时通信;企业级即时通信;体系结构
Key words: instant messaging;enterprise level instant messaging system;system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3-0170-01
1即时通信系统概述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波及范围的快速膨胀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形态,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元素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人际交往也成为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一种最新、最时尚、最便捷、最多元化的方式,QQ、MSN、Yahoo Messenger、RTX等即时通信软件不断出现并被广泛应用。因而针对企业用户的即时通信系统应运而生,凭借其操作简单,便于管理的特性,为企业架起了实时沟通的桥梁。同时有力的推动了企业迈入实时信息化的进程,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一个企业来说,即时消息、语音、视频通信和即时文件传输的利用率非常高。企业中应用的即时通信系统作为未来的主流办公工具,集成了多种先进的信息沟通方式。特别是它能与电子邮件、手机(电话)以及其它企业应用办公程序结合使用,成功打造现代办公的新平台。
2即时通信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特点
①即时性。与企业内部其他通信手段相比,EIM的即时性是相当突出的。它的速度非常快,不管接收方的计算机在做什么事情,一旦发送消息都能在接受方的终端即时弹出,并可以把接收方是否已阅读的信息反馈回来,从而实现消息的跟踪功能。②高效性。EIM的消息发送不仅可以用于企业内部员工之间,还能应用于企业客户,瞬间就能把消息传给成百上千的用户,让交易者、中介商和客户之间实现无障碍通信,从而使消息的发送更加灵活和高效。③多样性。随着即时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EIM的功能正在逐渐增强,如声音、视频的传输等;各项性能也在不断提升,特别在安全性、健壮性等方面,这就使即时通信产品具备了为企业提供多种高质量、高可靠的能力。④延伸性。例如,EIM可以通过无线接入设备实现无线即时通信,它允许使用者通过无线上网的方式直接访问公司的数据库甚至召集网上会议;甚至具有翻译功能,可以实现多种语言的互译等。
3应用于企业的即时通信系统的技术体系结构
对于企业中应用的即时通信系统的技术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企业即时通信系统的总体结构。企业即时通信系统必须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易用性和可管理性,这就要求企业即时通信系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结构,是一个平台化、组件化的可扩展平台。企业即时通信系统内部存在多组服务器,包括应用服务器,认证服务器,多组文件服务器,多组会话服务器等,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组服务器:组群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群组服务器通过TCP连接与用户的客户端相连,主要实现文件传输等功能;数据库服务器通过UDP连接,用于实现保存各项数据,从数据上支持和服务于EIM的各项功能。其次,从企业即时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的要求来分析。企业既是通讯系统要求企业内部必须有自己的EIM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企业内部用户可以在企业内部局域网来使用企业级即时通信系统。最后,看一下企业即时通信系统数据库及支撑平台。EIM的数据库及支撑平台分系统主要是为其余各分系统提供一个性能良好、使用可靠、开放的和易于扩充的支撑环境;通过提高网络、数据库系统的性能,满足企业即时通信分布式处理的要求,实现企业即时通信系统,即时消息交流、文件传输与多媒体网络会议等功能;为企业的决策,经营提供优质服务。为了保证服务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EIM的服务器采用分布式、模块化的技术,扩展功能采用插件体系进行扩充。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及同步性。同时还要保护企业内部敏感数据的安全性,保证系统的功能易用与统一,维护简单。根据企业级即时通信的这些特性,采用C/S和B/S并用的混合应用模式是最为合适的。
4影响企业即时通信系统应用的关键因素
诺盛咨询系统对从腾讯建立第一代即时通信工具QQ到微软的MSN,从VODAFONE的MESSENGER /KDDI的HELLOMESSENGER等即时通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
1.即时消息的发送/接收、即时状态的设定/显示是IM软件的功能内核,而功能内核的外面是通信层功能,可以根据需求实现对各种类型信息的传输。
目前的IM软件往往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通信功能,而是捆绑或拓展了许许多多的功能,从理论上讲,凡是互联网上成功的应用均可被IM软件一网打尽。目前比较通行的捆绑功能有浏览器、邮件、网络硬盘、搜索引擎、媒体播放器、RSS/网络日志等。基于IM软件强大的功能,IM运营商可以开展多种业务,比较典型的有通信类业务、娱乐性业务、商务性业务、广告业务、在线市场调查业务等等。
2.未来的即时通信工具将会呈现几大趋势。
1)与电子邮件整合将成为业务推广的主流。
随着IM在网民中的日益普及,IM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对电子邮件功能进行了替代,人们可以通过IM软件进行即时的交互式的通讯,并且这种通讯可以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同时,人们也可以通过IM软件进行文件的传送,这可以替代邮件的附件功能,此外,有许多IM软件还支持离线消息收发,这更进一步拉近了IM软件同电子邮件功能之间的差别。当然,电子邮件也有其自身的诸多优点,并且电子邮件的历史远长于IM软件,相对也更为成熟,其用户数目前也远远大于IM,因此,倘若我们不提替代一词,而代以整合或融合或许更为准确。事实正是如此,IM软件如今大都捆绑了电子邮件,并支持邮件到达的即时提示,这代表着一种IM与电子邮件日益融合的趋势。
2) 多媒体化将成为必然。
IM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文本交互,现在的IM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多媒体软件。随着IM技术的进步,并受益于互联网网络带宽的不断拓展,音频、视频功能已经逐渐成为IM软件标配,并在逐步成为主流。
3)多功能化将成为即时通信工具差异化竞争的主要工具。
IM事实上早已突破了即时通信的范畴,现在的IM,其丰富多彩的功能远不是即时通信这几个字所能涵盖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IM不能再被称为即时通信软件,它几乎能捆绑各种互联网上的流行应用:它既可以是一款媒体播放器,也可以是浏览器、搜索引擎,也可以是网络硬盘,或者又可以是RSS信息聚合器,等等,即时通信只是其众多功能中的一项――当然,它是一项最为基础和基本性的功能,也是人们仍将其称为即时通信软件的最后一点理由。
4) 跨平台将是即时通信业务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使用智能手机即时通信软件及时教学信息
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及时掌握教师的教学安排和教学信息,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安排,教师可以通过即时通信软件在QQ群或微信中消息,以便学生及时掌握教学动态,做好教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即时通信软件告知学生预习的内容以及学生个人需要准备的教学用品;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即时通信软件课后作业和相关的复习要求。学生就可以及时地根据教师的要求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合理使用智能手机即时通信软件提高物理预习效果
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课堂听课效率,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课前预习的深入程度,直接决定了预习的效果。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预习内容,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达不到预习的效果,而深度预习又会遇到很多难于理解的知识点。这时我们往往独自一人,身边既没有老师,也没有同学。如果不能及時地解决问题,就会影响到预习任务的进程,对后续内容的理解和预习带来障碍。
怎么办呢?其实,学生手中的智能手机就是一位贴身的良师益友。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能理解的概念或者学过但已经模糊或遗忘的知识时,就可以通过手机上网进行查询。上网查询过程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加深了新知识的理解。对于一些物理知识、物理现象和疑难问题,如果通过网络查询,还是不能理解,就可以通过微信、QQ等即时通信软件向老师请教,或者和同学交流探讨,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交流探讨平台。通过这样的交流形式更有助于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
三、通过即时交流软件,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通过参与和追踪学生的交流讨论,教师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预习过程进行指导、对预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对预习效果进行及时检测。
在预习阶段的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并对学生的交流讨论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使预习过程有序进行。在讨论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预习时存在的不足、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通过对学生讨论情况的追踪,教师可以较为全面地掌握学生的预习效果,初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自己完成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新课教学设计提供依据,高效完成新课教学设计工作。
四、使用智能手机即时通信软件开展中师物理课后复习
按照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的理论,已学知识如果不及时进行复习巩固,便会逐渐遗忘。因此,及时的课后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课后复习主要通过复习已学知识和完成课后作业进行。复习课本内容主要就是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巩固,而完成课后作业则是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灵活应用程度进行检验。这两项工作通常都是在课余时间段进行。此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没有理解的知识点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正是最需要老师指导的时候。而此时学生往往是孤军奋战,身边没有老师,也没有同学。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我们无法及时地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请教,只能将问题遗留下来。这就势必影响到学习的连续性和实效性。有了快捷高效的互联网和功能强大的即时通信软件,我们就可以利用智能手机,通过微信、QQ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及时解决疑难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五、使用即时通信软件开展教学讨论
网络交流形式和面对面的交流形式之间有着不同的特点。网络互动具有面对面交流不具备的一些优点。如今年轻人更加青睐于网络交流,通过各种即时通信软件进行交流,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交流的优势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对于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或需进行专题讨论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即时通信软件的“群聊”功能发起专题讨论。随时随地组织起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且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由于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不善于面对面地交流,这部分学生课堂上很少举手发言。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可以减少他们的胆怯,增加发言的勇气,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由于时间的限制,课堂讨论往往只有少数学生拥有发言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能作为旁观者,没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网络交流可以提供全班学生交流探讨的平台,增加了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当然,在即时交流软件的交流中,由于每个学生都能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没有老师进行有效组织,就会使整个平台交流乱成一锅粥,失去讨论的重点和有序性。因此,在整个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讨论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及时对提出的阶段性问题进行指导和总结,引导专题讨论按照计划有序进行。
六、使用即时通信软件对教学难点开展有效辅导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知识难点,而且这些难点往往具有普遍性。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不同,这种方式不可能一次性让所有学生理解。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反复地对同一问题进行专题讲解。此时我们可以借鉴翻转课堂的学习理念,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小视频的形式到QQ群或微信中,供学生自主选择,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利用“微信”开展“微教育”既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也避免了课堂上不断重复地“炒冷饭”而占去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像狙击手一样,精准地解决每一个目标,由点到面,由易到难,最终达到全面掌握所学物理知识的目的。
七、使用即时通信软件推送物理课外拓展知识
拓展教学是对物理教学新的探索与改革,它紧扣物理教学的宗旨,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的今天,已经赢得了广大物理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与厚爱。
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进行课外拓展,有利于拓宽知识面。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即时通信软件及时推送相关课外拓展知识。通过推送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八、使用即时通信软件进行教学检测
通过QQ群,教师可以下发语音、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的作业。学生利用电脑或者手机能够随时随地接收作业,并在线作答,线上提交。作业提交后,教师就可以对作业进行批改。对于完成质量较高的作业,还可以在群中展示,这既是对这部分学生的鼓励,也是对其他学生的鞭策。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间的互动效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还可以通过QQ提供的题库组题进行测试。学生完成测试后,QQ后台会自动记录学生的答题情况,自动完成批改和统计,自动生成成绩排行榜。
通过QQ作业,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已完成作业和未完成作业的学生人数和姓名、每一个学生的正确率、每道题的正确率等。通过QQ作业,省去了教师对各种学习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批阅的负担,腾出更多的时间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又能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行有效调整。
九、关注物理方面的“微信公众号”,进行物理学习
通过微信,众多的教育机构和培训部门创办了大量的“微信公众号”,开展教育教学服务。其中不乏物理教育教学方面的“微信公众号”如:物理大师、初中物理、高中物理、物理学习助手、科技小制作、每日物理、实验中学物理等。
不同的物理学习公众号,从各个角度对物理学习进行指导。其中,既有物理各章节的知识体系建构,又有各种学习方法、學习经验的介绍,还有经典题型分析、解题技巧等大量的学习资源。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有效地利用好这一资源宝库,无疑会对教师有效地开展物理教学、学生高效地进行物理学习带来极大的帮助。
总之,利用好智能手机即时通信软件开展物理教育教学工作,可以帮助教师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物理知识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桂鹏.安卓智能手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0):67-68.
[2]唐佳静.利用QQ家校师生群改进物理辅助教学[J].物理教学探讨,2016(5):25-27.
[3]卢世伟.微信平台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6(6).
[4]马蓉.微信公众号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J].教育(文摘版),2016(8):288.
关键词关键词:即时通信平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1018303
0引言
自翻转课堂提出之后便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我国很多学校都进行了尝试,例如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和广州市海珠区第五中学相继进行了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翻转课堂能够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所以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信息网络平台,而QQ群作为一个应用日益广泛的即时通信平台,可实现基于网络的学习交流、主题讨论、资源共享以及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等教学功能\[1\],而这些功能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支持。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开发视频材料与学习资源,学生在家观看视频,借助学习资源,解决视频中提出的引导性问题,完成知识的外化,在课堂中学生完成作业并在教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中解决问题,完成知识内化的一种教学模式。
1基于即时通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1.1即时通信平台
QQ群平台是现阶段学习者最常用的即时通信平台,它能够满足翻转课堂的不同需求,同时QQ群在翻转课堂中是学生、教师互动的桥梁。QQ群除了具有学习交流、主题讨论、资源共享以及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功能外,还具有使用简单、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即使学习者没有相关使用经验,但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学习到使用的技巧。
1.2模式构建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学生、网络平台三大要素组成。教师在翻转课堂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占主体地位,学生采用探究协作方式进行学习,网络平台具有桥梁的作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1.2.1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在教学实施之前进行,对整个教学起到指导的作用,是教学开展的依据。教学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日前,Skype推出了Skype 5.0版本,并将之与社交网络Facebook进行了整合――用户可以在Facebook界面中使用Skype的VoIP和消息功能。众所周知,Skype和Facebook都不是典型的企业沟通平台,但是二者的结合却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了新的统一通信功能和选择――重要的是,它几乎是免费的。
谈到这事,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统一通信的概念。不可否认,统一通信目前是说得多做得少,它本身就是一个概念而非专门的技术,它是一种创新的提法,意在联合所有通信的手段和方法来提高沟通效率,为企业提升生产力。化繁为简,我们可以从组成统一通信的几个大块来看统一通信,包括语音通信、视频会议、即时消息和E-mail。
单一来看,Skype就具备了以上划分模块中的大多数功能。Skype最初是以VoIP闻名,后来加入视频通话功能,同样得到大众的喜爱。著名的有线新闻网络CNN就通常使用Skype的视频会议功能来代替整组视频采访人员的长途奔波。更新到Skype 5.0版本后,Skype视频会议可以支持多达10路视频通话,巩固了Skype作为首选远程视频会议平台的地位。
Skype也拥有即时通信的功能,但是,即时通信软件成功的关键在于你的联系人列表中有多少名录,这方面Skype虽然也不差,但并非像MSN那样成为市场的领导者。反观Facebook拥有超过5亿的用户,已经超越谷歌成为网络用户停留时间最长的网络社区。因此可以这样说,在Facebook上加入Skype的即时通信功能,你几乎可以联络到任何人。
Skype和Facebook都没有E-mail产品。的确,Facebook有一种类似E-mail的留言功能,Facebook的联系人之间可以互发消息,但这要求双方在线才能收到留言提醒,或者通过转移到除Skype、Facebook之外的第三方邮件服务客户端进行提醒,再登录Fcebook查看消息。
尽管美中仍有不足,但中小型企业还是能够从二者的结盟中获得好处,这比使用思科或微软提供的专业的统一通信平台要廉价得多。
关键词:自媒体 潜传播 传播模式 舆论
“自媒体”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概念,当人们可以轻松通过互联网与世界知识体系相连,随时随地发表或分享自己的所思、所闻、所见时,无疑每个人都是“传者”。而伴随着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越来越多的传播自由,一种与公开的“显传播”相对的、隐蔽的“潜传播”正在发展成为引人注目的传播现象,其对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构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公众舆论引导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潜传播”溯源及其概念
“潜传播”可算作一个较新的名词,在“自媒体”的语境下被人们关注从而成为一种现象。但若溯其源流,“潜传播”在中国古代即已有之,只不过在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前的几千年中,技术工具的缺失以及封建统治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专制思想,使得大规模的“潜传播”既无实现的有力媒介,也无实现的“自由”。
尽管如此,“潜传播”依然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存在并延续,从远古时代一直持续到明清之后,可以说,只要有统治阶级充当绝对的“把关者”的传播,就有民间以童谣、野史、说书等方式的“反传播”和“潜传播”。①几千年的中国社会信息传播史,归根结底是传播与反传播、“显传播”与“潜传播”的对立斗争史,加之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使得“潜传播”作为一种现象与整个中国文明史相依相随。
但在传播学领域,其作为一个概念被提出却是在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自媒体”真正拥有话语权的21世纪。可即便至今,“潜传播”也不算是一个有着较高认知度和热度的传播学名词。该词曾在文学研究领域被提及,系从诗歌传播研究的视角,是说“诗人因作品涉及个人私密或自感作品尚不成熟而不想让其逾越自我传播的范围”或是“作品因某种客观条件限制而进入不了其他传播渠道,只能暂时居留于自我传播而等待消失或扩散”。②显而易见,这仅是将“潜传播”限定在自我传播的范围内,并不具有较大的传播学意义。
2005年,杨青山、郑思礼两位学者在《中国古代反传播案例分析》一文中曾几次提到“潜传播”一词,但正文中却未作任何阐释,亦与“自媒体”语境无关。之后的2008年,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一次有关四川广元柑橘事件的节目中提及了“潜传播”,并将之作为互联网时代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互联网、手机信息……它不分良莠真假,以分秒计的速度在公众之间没遮拦地传递着。这种全新的传播媒介,相对于传统媒介的‘明传播’,被有识之士称为‘潜传播’。”③在2010年社科院的首个《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中,有两篇文章提及了自媒体时代的“潜传播”,并将其正式纳入传播学研究范畴,然而同样仅简单提及,未深入阐释。
可见,迄今还未有人对“潜传播”这一概念下过明确定义。但在专业领域内,“传播”的概念已经定义清晰:“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④而“潜”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隐藏;不露在表面;秘密”之意。由此,不难将“潜传播”定义为:通过特定的符号、方式、渠道进行的非公开社会信息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隐蔽运行。
自媒体时代“潜传播”的通道
目前来看,“潜传播”发生的通道主要为手机短信、网络即时通信以及基于SNS构建的新型专业社交网站。
手机短信。在几类主要的“潜传播”通道中,手机短信是隐蔽性较强的一种,它最大的信息传播属性是完全私密,除发送者外,他人不但看不到短信的内容,甚至连“传播”的这种行为――收发都难以完全察觉。此外,由于具有即收即发、快捷便宜等特点,手机短信一直是我国8亿多手机用户⑤最喜爱的信息沟通方式,也是目前最为普遍和大众化的一种“潜传播”方式。然而,手机短信的“潜传播”还主要限于人际传播的范畴,传播内容也以有限数量的文字为主。
网络即时通信。网络即时通信,指用户在互联网上通过即时通信软件建立联系并进行实时通信的网络应用。与手机短信方式进行的“潜传播”相比,网络即时通信(QQ、MSN、移动飞信、阿里旺旺等)则真正意义上为“自媒体”时代的“潜传播”举起了旗帜。基于网络即时通信的“潜传播”已经远远超出人际传播的狭小范畴,它以超强的即时性、群集化、隐蔽性、自主式社会组织和动员方式,成为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乃至大众传播于一体的复合化“潜传播”工具。网络即时通信是目前传播效力最强、最具代表性的“潜传播”通道。
SNS社交网站。⑥社交网站近年来大热,从国外的“脸谱”(Facebook)到国内的“人人”、“开心”,吸引了无数青年。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总的来说,社交网站建构起来的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部分社交网站实行“封闭式”注册,不注册个人ID或“加好友”、“加圈子”,便无法进行“社交”和“分享”。此外,如“人人”等社交网站具有严密的分级隐私设置,对于特定群体的准入许可和回避有效地维护了用户的隐私权――这也是传者对内容的控制加强的体现。而传者一旦具有较强的内容传播控制权,“潜传播”便有了实现的自由。和手机短信与网络即时通信相比,社交网站中的“潜传播”处于“熟人网络”之中,传者的个人身份相对容易验证(特别是实名制注册ID的情况下),一旦出现传播不良信息会很容易确定信源。因此,通过社交网站进行的“潜传播”,其隐蔽性和安全性也较为薄弱。但需注意的是,目前众多社交网站已渐渐向“集成性传媒平台”的方向迈进(如网络即时通信和社交网站的融合,典型的有QQ校友与QQ),这一趋势将赋予SNS社交网站以更加强大的“潜传播”功能和社会自组织能力。
“潜传播”的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是对传播过程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从特定角度和层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自媒体时代的“潜传播”本质上是一种互联网传播,其基本传播模式自然可以从传统的网络传播模式中找到依归,并没有达到颠覆传统网络传播模式的程度。但是,传统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是一种开放式的结构,似乎更适用于“显传播”,对于“潜传播”这种社会信息系统的隐蔽运行并不十分契合,在结构和要素上,两者依然有着显著区别。
目前,国内有代表性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由北京大学谢新洲教授提出,他将传播者、接受者、信息、媒介、噪音等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进行概括,建立了网络信息传播的一个基本模式,该模式对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进行了概括,将电子邮件、BBS论坛、音频视频等纳入网络媒体这一概念,并考虑到影响传播者和受众的四个要素,通过一个较为简单的图例展示了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⑦
理论上“潜传播”的传播模式仍属于网络信息传播的范畴,但传播系统的开放程度、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方向、传播效果等却有所不同。在“潜传播”传播模式中,传/受者(C/R)既处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大系统中,同时又通过SMS/IM/SNS等通道进行着非公开的信息传递和分享,从而在社会大系统中构造出了一个个“潜空间”,该空间中的信息很难被外人所知,但却可以在其内部迅速传递。也就是说,在信息流动方向上,主要是自外而内或是内部循环,由内而外则是较弱的流向。
在“潜空间”中,由于工具的便利性,内部成员可以进行充分的互动,加之SMS/IM/SNS的使用者之间一般具有较高的相识度,这就使得“隐空间”中进行的传播具有普通传播难以企及的强传播效力和圈内成员的群体自组织能力。
此外,我们知道,自媒体常见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广播、组播、点播(P2P)等,但对于“潜传播”,广播必不可能,其主要传播类型是组播和点播。而在信息符号的使用上,“潜交流”者之间既可以使用通约的语言符号,也可以使用中国古代“江湖暗语”似的非通约符号,这就更加巩固了“潜传播”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之所以选择“潜传播”而不是“显传播”,既可能出于个人隐私原因,也有可能是目的或行为的不可告人。此时,隐藏在社会信息传播大系统中的“潜空间”就成了一颗颗危险的炸弹,将严重危害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
但总的来说,“潜传播”并不都是有害的传播,这种新媒体环境下具有强大效力的特殊传播形式不受时空、现实身份和地位的限制,成员之间沟通便利,地位平等,组织方式灵活,具有明显的民间性。近年来,我国通过“潜传播”形成的社会自组织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荣誉、关注民生、表达诉求、维护权利、践行公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潜传播”的引导与控制
建立信息公开、机制,最大化缩小“潜空间”。“潜传播”有时是一种无奈,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当主流信息缺失时,民众只能通过“潜传播”进行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以保证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容易激化,一些较为激烈的民意诉求往往通过“潜传播”酝酿和积聚,危及了社会稳定。因此,当由“潜传播”引发网络舆情危机时,政府部门要通过自己的信息平台和主流媒体及时向公众权威信息,满足广大民众的“知情权”,尽量缩小充斥着不确定信息的“潜空间”。
搞好舆情监测,及时处理“潜传播”中的不良信息。自媒体时代,“潜传播”不可避免,也确实很难控制。但即便如此,对“潜传播”中的社情民意也不能不管不顾,在不侵犯传播者隐私的情况下,应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保持对各类“潜传播”通道的舆情监控,建立专门针对“潜传播”的舆情发现、分析和处置机制,这是政府部门发现危机、引导“潜”舆论并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的关键。
完善法治环境,培育积极健康的“潜舆论”。加强新媒体法制建设是目前各国政府都在思考的课题,立法环境和立法客体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在“潜空间”中进行的非法信息传播活动,既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危害,也对个人的隐私和信息安全造成了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对这类行为(如传播非法信息、组织非法活动、传播谣言、侵犯隐私等)予以约束和规制。
加强传播者自律,让每个人都“潜”得坦荡。在“潜传播”中,传统的把关人已经失去了效力,甚至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把关人了,在“潜传播”活动中,每一个人都是信息传递的主宰。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整体素质决定了“潜传播”的内容和所形成的舆论场是否健康。因此,要培育公民的自律,促使其自身在“潜传播”活动中加强自我约束和规范,避免可能使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受到损害的言论,对有害信息要坚决抵制,不相信、不传播、不扩散,真正做到即便参与到非公开的“潜传播”活动中也能坦荡克己,有所为有所不为。
注释:
①杨青山、郑思礼:《中国古代反传播案例分析》,传播学论坛,http://省略/list.asp?unid=975,2005-05-29。
②杨志学:《诗歌传播类型初探》,《诗探索》,2006(1)。
③央视《新闻1+1》:《四川广元柑橘事件引发消费者恐慌解析》,腾讯网,http://news.省略/a/20081029/000056_2.htm,2008-10-29。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⑤刘育英:《中国电话用户数达11.3亿手机用户8.3亿》,中国新闻网,http://省略/it/2010/10-22/2604379.shtml,2010-10-22。
⑥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⑦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3页。
关键词:新媒体;中国;新媒体动漫
随着新媒体革新时代的到来,数字电视、网络、手机、PDA、MP4层出不穷。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不仅为动画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动漫的播映渠道。动漫产品传播途径随着现代新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展。从最初的影院动漫到后来的电视动漫,从大众的网络动漫到时尚的手机动漫,动漫正以自己独特魅力向更广阔的领域传播。在当前创意经济、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形势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新媒体动漫为技术杠杆,以精品原创作品为内容标杆,将传统动慢与新媒体相结合,中国动漫的春天一定会早日到来。
一、概述
(一)新媒体概念
新媒体是什么?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新媒体是指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型媒体,主要包括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以电脑为终端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和第五媒体的移动网络(以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为终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以及电信网络增值服务等传播媒介形式)。广义的新媒体则包括大量的新兴媒体,是指依托于互联网、移动通信、数字技术等新电子信息技术而兴起的媒介形式,既包括网络媒体,也包括传统媒体运用新技术以及和新媒体融合而产生或发展出来的新媒体形式,例如电子书、数字报等。
(二)新媒体动漫概念
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应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消费习惯,也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契机。长期以来,传统动漫的传播渠道主要是电影、电视、杂志和书籍等传统渠道,然而,随着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Flas被成功移植到新媒体领域,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名词―“新媒体动漫”。
新媒体动漫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动漫在新媒体渠道播放,而是具有新媒体特征的全新动漫产品。它追求的不仅仅是内容本身或实现内容的技术形式与载体,而是对动漫内容全方位的体现。
二、中国新媒体动漫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中国新媒体动漫发展的现状
放眼全球,世界各国早已在新媒体发展战略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谁不重视新媒体,那就一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哪个国家不发展新媒体,或发展不好新媒体,那就一定会在全世界发展中落后于人、在全球竞争中受制于人。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火热”的新媒体已经深深根植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诸多领域,成为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中与国家前途息息相关的命门。
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即为我国动漫产业拓展了全新的传播渠道,也为动漫产业提供了更多新颖的营利模式。动漫与新媒体的一体化,会进一步增强动漫产品版权价值链的营运效益,发展前途无限。
(二)中国新媒体动漫的发展趋势
1.门户网站
近年来,中国大型门户网站的新媒体建设不断加强,传媒优势进一步得到发展,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不断增强,在重大事件的传播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主流媒体地位。2009年中央重点新闻门户网站日均访问量已达5.2亿人次,可见数量逐渐数量之多。
而动漫元素在门户网站的应用也日益增长,如幽默四格漫画等,以腾讯网动漫爱好者频道原创漫画为例,其中大多数热门作品的浏览量都在千万次人以上。可见动漫对新媒体领域门户网站的影响逐渐加深。
2.动漫论坛
随着动漫产业、动漫文化的不断发展,动漫爱好者已经从过去的低年龄层向全民动漫方向发展,动漫产品版权价值链逐步完善,动漫爱好者越来越多。近年来,只看动画片或漫画书已经满足不了动漫爱好者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动漫爱好者在这一领域希望得到更多的交流与互动,活得更多的能满足他们各种爱好的资源,而动漫论坛就是他们理想的互动交流的场所之一。现在动漫论坛大多逐渐向门户网站形式发展,走综合型大型社区道路,提供更多的互动娱乐方式、各类动漫周边资源下载,不再像过去仅仅交流这一层面,逐渐形成了动漫的一种文化特色。
3.网络即时通信
网络即时通信在中国有几十年的历史,是用户覆盖广泛、使用频繁的互联网基础应运之一。中国网络即时通信不仅商业价值巨大,是世界互联网巨头的必争之地,而且其强大的传播功能和庞大的用户群体亦催生新的社会组织和动员方式,对中国社会产生着重要影响。
中国网络即时通信用户庞大,规模超过2.7亿用户,使用率为70.9%,是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应用。在网络即时通信的应用率方面,中国远高于西方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即时通信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媒介形态。网络即时通信也是动漫形象与作品快速传播的优质载体。
4.电子阅览器
电子阅览器是一个具有世界规模经济价值电子产品,其产业发展为现有的媒体带来一轮新的竞争动力。自2006年起,我国市场开始兴起对电子阅览器的需求。动漫与电子阅览器的结合,不再仅限于各漫画作者出版社面向电子阅览器推出甚至内置作品,还包括更广义的形象授权等衍生产品的合作,例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同步步高点读机的跨行业合作。
综上所述,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即为动漫产业拓展了全新的传播渠道,也为动漫产业提供了全新的营利模式。
三、中国新媒体动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供应不足,缺乏原创精品
市场的均衡取决于价值链的均衡,而价值链的均衡又取决于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均衡发展。某一个环节的畸形膨胀、萎缩或发展不好必然会导致整个链条从最薄弱的环节首先断裂,最终导致整个价值链的连锁反应,进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
现有新媒体动漫的运营模式下,价值链中最薄弱的是内容提供这一环节,这一现状导致目前新媒体动漫产品内容相当匮乏,质量偏低,产品稀少,主题单一。这一环节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整个产业的发展水平,内容成为影响新媒体动漫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商业模式不清楚
目前,我国新媒体动漫产业尚无清晰的商业经营模式。新媒体动漫的商业模式如何区别于传统的服务模式,是在传统模式上进行增值和扩展,还是重新建立新的规范和标准,发展模式的不确定性是阻碍新媒体动漫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