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公司的主要经营风险8篇

时间:2023-07-28 09:18: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公司的主要经营风险,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司的主要经营风险

篇1

【关键词】广东港口 港口企业 战略风险 财务风险 运营风险 法律风险

伴随我国外贸进出口大幅下降,广东省产业进行、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广东省沿海港口需要对发展方式进行转变,提升发展质量。同时,受国内经济下行和船公司运力升级换代的影响,供需失衡问题更加凸出,港航业低位运行。为了降低广东港口集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港口集团企业应当积极探讨集团风险管理策略,对港口存在问题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

在探讨风险控制的策略前,首先要识别港口企业主要面临的经营风险。港口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有战略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等。

一、广东港口集团企业主要经营风险

(一)战略风险

港口集团企业的战略风险主要有发展规划风险和投资风险。

发展规划风险主要是指新港区规划建设风险。在广东港口集团企业从传统货运业向现代航运服务业延伸,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增长转变,从港口自身发展到港城融合发展,从临港工业集群向新型临港工业基地转型的过程中,可能在资金大量投入建造情况下无法按时完成从而降低集团企业发展质量的风险。

投资风险主要是港口集团公司投资资金短缺的风险。近年来,随着各港口集团投资和建设项目的增多,所承担的投资风险也日益增加,对企业的运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港口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对于港口企业而言,其业务主要是提供港口装卸劳务,能否及时完整地回收货币资金往往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港口集团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也是产生财务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不合理的资本结构会使企业发生亏损或破产。

(三)运营风险

港口集团企业的运营风险主要是营业收入回收风险、销售定价风险和成本控制风险。其中销售定价风险主要是港口企业装卸等服务价格的变化跟不上周围经营环境变化的风险。广东省沿海港口已基本形成与地区生产力布局、自身建港条件相适应的港口差异化发展格局。随着港口总体能力的提高和港口功能的调整,部分货种在港口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若港口间进行恶性竞争,有可能造成定价过低。

(四)法律风险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更好的对经济形势进行调控,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这些调控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我国港口建设和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我国的港口企业面临的法律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了,再加上港口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得港口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不断增加,因此,加强对港口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就显得十分急迫。

二、广东港口集团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策略

(一)战略风险控制策略

在进行新港区建设时,可通过多样化、多方面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战略风险的风险管理策略。广东港口集团企业可在未来投资中,根据港口发展趋势,在原油、煤炭、铁矿石、液化天然气等物资进行多样化投资。

针对港口集团企业投资资金方面的风险,应采取风险吸收的风险管理策略。港口集团公司在制定公司投资计划时应基于谨慎性原则,针对投资资金方面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提取足够的风险准备金,以保证损失发生之后能够很快被吸收,使项目顺利进行。

(二)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调整流动资产结构,提高短期偿债能力。广东港口集团企业应适时调整资产结构,以提高流动资产在资产总额中的比重,为流动负债的偿还提供合理的保障。正确把握负债的量与度,合理安排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适度利用财务杠杆作用,合理控制财务杠杆的负作用。要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实现资金成本最低化,给股东带来超额收益。

(三)运营风险控制策略

在面临运营风险中销售定价风险时,港口集团企业应要求相关部门时刻关注市场价格波动、周边竞争对手情况和政府法律法规的变化,随时改变公司的定价策略,从而达到控制定价风险的目的。

(四)法律风险控制策略

港口企业提供建立健全规范化的法人治理架构,从而进一步健全港口企业的产权制度及股权结构等相关的企业治理制度。其次,港口企业要加速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经营管理、财务管控及投融资等相关基本制度体系的构建,为港口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及运行提供良好的保障。最后,港口企业要遵循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及事后补救的原则,即企业在构建的过程要从合同管理及法律事务管理的规范上面入手,然后逐渐强化企业内部相关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港口集团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策略探讨[J].交通企业管理,2010.

篇2

关键词:集团;融资;策略

企业集团融资管理是根据企业集团内外环境现状与发展趋势,适应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要求,对企业的融资目标、原则、结构、渠道与方式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的统筹规划,并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控制财务风险,创新融资方式,降低成本和风险,实现资金供求平衡。

一、企业集团融资应遵守低成本原则、稳定性原则、可得性原则和提高竞争力原则

低成本原则是指企业融资时要关注融资成本的高低,但成本不是融资考虑的唯一因素,其他因素也很重要。稳定性原则是指债务期限结构、融资结构与资产投资方向的匹配问题,通常,长期资产需要长期融资来源支撑,短期资金投向需要短期资金来源支撑,要保持一定的融资稳定性以至于企业不会随时面临偿债压力。可得性原则是指资金流动是否存在阻碍,包括企业资本结构是否适应投资者的要求,企业法人治理等是否符合监管机构的管制等。提高竞争力原则是指企业融资时不仅仅考虑资金成本的高低,在获得资金时常常考虑获得对方品牌、管理等方面的好处或经验,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应运用不同的融资策略,取得所需资金以促进企业平稳地发展

企业在创立期未来的经营情况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往往很高,融资来源一般是低风险的权益资本,比如企业可通过实收资本、发售股票进行融资。企业在成长期时,销售规模快速增长,企业经营风险有所降低,融资来源主要是新进入的投资者所注入的权益资金和少量负债所筹集的资金。企业在成熟期时经营风险很小,会产生大量的现金,企业可利用负债进行融资,使用财务杠杆效应,合理避税,进而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企业衰退期时销售业绩下滑,资金紧张,陷入亏损的局面,融资来源主要是短期借款,以合理避税,最大限度提高企业利润。

三、加强负债融资管理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经营手段之一,运用的好,成为发展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力杠杆。负债筹资运用不当,会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的境地。这一点在企业集团中更为突出。因此,企业对负债经营的风险应有充分的认识,必须采取防范负债经营风险的措施。

1.加强负债经营风险意识。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经营者,在从事经营活动时,由于内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往往经营效果与愿望相偏离。企业必须树立负债经营风险意识,承认风险,事前、事中科学估测风险,预防风险发生,有效应付风险。

2.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及时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如通过控制经营风险来减少筹资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使企业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财务危机,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3.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 负债经营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同时企业还要承担由负债带来的筹资风险损失。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企业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经营。

四、加强日常融资管理,控制融资风险

1.定期编制企业资金收支预算。收集整理宏观经济政策和信息,提前做好预测,收集审核各分、子公司的资金收支预算,及时准确的编制好集团资金预算。报集团领导审批后,按照审定预算安排资金,既减少闲置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又保证集团投资项目正常运作,发挥了集团资金的整合优势。

2.积极开展银企谈判。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扩大集团的综合授信。

3.定时做好集团融资匹配分析。根据宏观调控和集团资金紧张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好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集团融资能力分析,为集团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4.定期进行贷款担保和银行保函的清理工作。 按照集团担保管理办法的要求,在办理子公司担保过程中,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办理;并要求子公司定期对各类银行保函进行汇总、分析、清理,严格控制集团对外担保的风险。

五、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渠道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除了银行借款、传统的股票、企业债券等融资方式,企业集团可以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拓展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等其他融资方式,以降低集团融资成本。

总之,企业集团融资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企业决策层要充分认识到融资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合理规划调控,优化管理程序,控制风险,满足企业资金需求,不断解决融资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3

(一)流动性金融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抵御风险能力与其自身资金流动性水平直接相关。由于制度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其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资金量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在遇到金融风险时不能及时扩大资金来弥补资金空缺,容易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如果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流动性较强,当出现资金周转不灵危机时,也能快速以流动资金弥补资金缺口,能够最大程度降低贷款公司的经济损失。同时,良好的资金流动也能为小额贷款公司带来更高的经济利益,通过参与获益更高的投资业务,使其自身资本量得到提升。

(二)信贷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就是借出资金并收取一定的利息,信贷部门对贷款中的各种风险的预判和识别是保障小额贷款公司持续经营的有效保障。一方面,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对信贷制度的制定缺乏科学性,对贷款的长短期不能均衡有效分布,过于集中的贷款持有人和申请人容易导致风险集中。另一方面,贷款公司一般都有多种信贷产品,其申贷标准过于灵活容易引起贷款的抵押率过低,使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风险攀升。

(三)市场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在充满未知的金融市场中面临着许多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如下:第一,由于缺乏完善且有效的法律法规为小额贷款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引导与保障,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着随时都可能被改制转型的风险。第二,小额贷款公司受到市场经济活跃度的影响较大,市场经济发展平稳,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利润都有较好的保障,相反,经济发展萎缩,小额贷款的业务数量也随之减少,贷款难以安全回笼的风险大大提升。

二、建立小额贷款公司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一)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原则

1、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金融风险受多方面影响,需要对其相关的各个涉及面信息加以收集,最大化降低信息不对称性。针对一些信息不公开的企业,要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进行信息获取,确保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监测全面化要分层次全面监测各类信息变化情况。一是监测市场经济形势与政策导向等宏观经济变化情况;二是监测整个小额贷款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各项活动;三是监测客户经营和财务状况;四是监测自身流动性水平及业务运营情况。

3、信息可度量化已经确定了的信息指标或参数,需要对其加以量化分析,才能将其归化到相应的金融风险等级区域,通过与对比规定的风险阀值,从而促进风险预控方案的制定。

(二)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

1、设置金融风险预警信息采集数据库设置专门的金融风险信息采集数据库,通过对其中的信息流加以分析,才能更好地构建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预警体系。经过计算机对信息加以整合,从而选择出符合要求的实际需求的信息资源,然后与指标参数进行匹配和分类。收集与公司长远发展联系较为密切且对发展有利的经济指标,如当前市场经济状况、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的变化、经济增长率以及金融政策等信息,同时对新的经济政策和法规或政策信息加以有效地收集。

2、设置金融风险预警指标分析系统资产的流动程度对小额贷款公司具有较大影响,资产流动性不足容易造成经营风险。对保证金比率的分析,能够有效对贷款申请人的条件与实力加以考核;对风险备付金比率的分析能够使资金得到有效地利用,解决突发的经济危机;对短期贷款比率的分析能够加快资金回笼,增强资金的流动性。

三、结束语

篇4

二、小微企业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对小微企业来讲,要完全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来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不现实,就小微企业的现状来讲,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整体考虑内部控制的各子系统的关系,结合风险管理的过程,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以减少风险发生。

(一)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见图1。整个小微企业的内部控制都全部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包含,不留一点空白,内部控制的决策建立在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之下,内部控制的每一个子系统均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监控下,每一个子系统的工作都要经历全面风险管理过程。内部控制系统的子系统并没有依照传统的控制五要素而设计子系统,而是依照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进行分类。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财务会计职能、人力资源职能、生产运营职能、市场销售职能。图1风险导向的小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由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委员会或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对控制进行审核、认可后方可执行,控制执行过程中,内部控制管理委员会定期进行检查,对重大风险可以紧急叫停控制措施。(二)风险导向内部控制管理1.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之风险控制程序图2 风险控制程序从图2中可以看出,基于风险导向的小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其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处理等紧紧围绕着内部控制目标运转,没有绝对的起点与终点。整个运转均在企业内部控制策略掌握之下,由企业组织中的内部控制管理委员会或内部控制领导小组作组织保证。

图3 风险衡量等级图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是在内部控制目标的指导下,以内部控制管理团队为主,定期对企业各种风险分析,形成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报告。风险控制过程中最难于准确把握的就是风险衡量。可以将风险发生概率预先分析表示为很小、中等、较大,风险若发生,可能导致的损失预先表示为重大损失、中等损失和轻度损失,风险发生概率及风险发生损失都是定性衡量,与企业实力及企业对风险的态度直接相关。在图3 所示的风险衡量等级图的坐标系中对风险进行定位,定性反映风险量的大小。企业应该根据风险在风险衡量等级图中位置的不同,进而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2. 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之风险处理策略在企业管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小微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关注影响企业的所有风险,小微企业内部管理团队在对风险识别、衡量后,从图3 中可以看出,应对位于风险衡量等级图33区域的风险进行重点控制,而对位于风险衡量等级图11区域的风险可以忽视。例如对位于风险衡量等级图31区域的风险应密切关注,防范风险的发生;对位于风险衡量等级图13区域的风险应制定详细的全面控制计划。三、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实例根据上述分析,下面以公司为例进行具体分析说明。

(一)企业简介南京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成立,主要经营业务通信设备研发、销售、安装、技术服务,网络设备研发、销售、安装、技术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等。公司由两名自然人创建,2016年末员工11人,2016营业收入566万元,依据企业分类标准,属于小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力资源职能由总经理直接管理,生产运营职能(本企业称为技术服务组)、市场营销职能由副总经理管理,见图4。

图4公司组织机构图(二)公司内部控制现状1.控制环境薄弱公司没有规范的公司治理机构,在公司内部没有董事会或监事会结构或人员,相应的权力都在公司总经理的手中;公司没有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进行内部控制;公司财务与会计职责没有分离;管理层没有细化,没有中低层管理人员,经理层直接管到底。2.风险意识不强公司管理者与员工风险防范意识不强;规章制度也不全面,公司对规定制度的执行严格不够,人情管理存在;公司对风险的态度主要依靠总经理的个人经验和判断,没有专门的人员收集风险信息、衡量风险,更谈不上对风险提前防范措施。3.缺乏适当的控制活动公司没有设置专门的内控机构或人员,没有内部审计人员,更谈不上内部控制系统;公司没有设置重要的控制点,例如公司的日常资金管理、日常财务账册均由一人完成,总经理只是象征性审查签字,公司的采购及货物使用职责未分离,均是技术服务部人员操作。(三)公司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下文将依照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南京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内控体系。1.控制环境(1)建立内部控制管理委员会。公司比较小,不建立独立设置的内部控制组织,但是应该设置非常设性管理机构,设置内部控制管理委员会,人员由总经理、副总经理、四位职能组的组长组成,采用月度会议或重大事项会议商议制度,会议形成的重大决议以公司会议纪要等形式,向公司员工公布。(2)建立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企业文化。公司总经理要在公司全体员工会议上经常宣讲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意识,公司对可能的风险要有意识去预防,形成公司风险内部控制措施,对风险常抓不懈。通过公司网站或宣传栏建立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管理专栏,建立内部控制文化宣传培训,关注行业政策、规章制度等规定,普及风险及内部控制知识,总结内部控制经验等。2.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管理(1)风险识别。采用头脑风暴法对公司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公司成立仅仅6年时间,还处于创业期,且公司属于技术发展很迅速的小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生存空间较小,存在经营风险;公司组织结构不健全,管理者风险管理意识淡漠,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存在管理风险;现阶段公司服务的主要客户是区县电力公司小型变电站,但是国家电网正在进行改革,招投标权限向省市一级集中,而该公司因规模小、资金少,招投标资质审查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公司面临提高其注册资金资质、公司各种技术服务证书资质的提升问题,公司面临资金风险等。(2)风险衡量。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资金风险,现将三种风险依照图3风险衡量等级图分析。

公司是新创立的小型企业,且公司也没有独立受保护的技术专利,公司的经营风险发生概率较大;公司总经理创业之前是其它一家中型公司的技术副总,没有全面管理过公司,公司副总经理与总经理工作经历类似,公司的管理风险发生概率较大;针对资金风险,目前公司经营状态良好,开户行中国银行有意向提供公司低息长期贷款,资金风险发生概率中等。

风险若发生风险损失大小是相对于公司的损失承受情况决定的,公司是小型企业,为自然人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风险损失承受能力较小。经营风险损失划分为重大损失,管理风险损失划分为中等损失,资金风险损失划分为重大损失。三种风险位于风险衡量等级图不同的位置,经营风险居于33位置,管理风险居于32位置,资金风险居于23位置。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银行保险;范围经济;风险管理

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ix motivations for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marching toward bancassurance,i.e,scope economy effect,customers resource sharing, synergy services effect,product development effectiveness,sustained and steady earnings,operation risk diversificati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concerned parts should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to realize the sound development effects:implement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cross-business regulatory policies,exploration on the best model for bank to develop the insurance business,enhancement of firewall and risk management mechanisms,integration of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sales process,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the property insurance,etc.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s,bancassurance,scope economy,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2-0054-03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银保业务在西方发展十分迅速,银保业务手续费收入已经占到西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总利润的20―40%,而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则占到了保费总收入的20―70%。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银保业务发展十分迅猛。2006年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占到保费总收入的40%左右,2008年银保渠道对寿险保费收入的贡献接近50%。2009年11月26日,银监会《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我国商业银行进军保险业务的序幕正式拉开。

从国际经验看,商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有利于促进银行业和保险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银行可以借此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扩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利润来源、降低银行对息差收入的依赖程度。银保混业经营背后的巨大商业利益和长远战略性收益,促使国内许多商业银行都有意进军保险业务(见表1)。

一、商业银行进军保险业的动机

(一)“范围经济效应”动机

一是实现销售范围经济。销售团队共享可以最大程度地挖掘和发挥银保人员的营销潜能,提高市场开拓效率。同时,一体化的销售渠道还可以改进银行销售网点的利用效率,提升银行投入产出比。二是实现成本节约。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可以大幅降低双方业务合作的交易成本。三是实现风险资本节约。保险业务成本较低,完全不占用银行风险资产额度。在当前资本充足率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商业银行进军保险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客户资源共享”动机

进军保险业务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实现与保险公司的客户资源共享,扩大商业银行的客户范围,还可以极大地降低银行的客户开发成本。并且保险公司的客户一般比较稳定,忠诚度也较高。

(三)“服务协同效应”动机

发展保险业务是银行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工具。银保合作后,银行可通过保险公司丰富的保险产品和专业的理财能力,为客户提供从存贷款、理财、代收代付到保险等的“一站式”、全方位服务。一方面有利于银行开发多样性的“产品套餐”,为高端客户提供更好的财富管理服务,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客户交易成本,提升客户的金融服务体验,实现服务协同效应。

(四)“产品开发效果”动机

与投资业务相比,保险业务不仅可以给银行带来长期、持续的收入,而且受市场风险的影响相对较小。近年来,人口结构的变化、经济的持续繁荣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保障需要,使得人们逐渐将储蓄从银行转移到具有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三种功能于一体的保险产品上。进军保险业,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产品开发的效果,符合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再者,很多保险产品是银行业务的延伸,开发和营销的难度都相对较小,因此进军保险业还可以提高银行产品开发的效率。

(五)“持续稳定盈利”动机

目前保险佣金已占到欧洲银行业总利润的10%以上。巨大的、尚未开发的保险市场使得我国商业银行进军保险业务的意义不仅仅是简单地赚取手续费。从长远角度考虑,进军保险业务,将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交叉销售、联动销售和捆绑销售机会。而国内保险市场的巨大增长潜力有望为商业银行带来持续的利润空间。并且与销售基金、券商集合理财等业务相比,银保业务收入较为稳定。

(六)“经营风险分散”动机

通过与保险公司在信贷领域的合作,可以增强银行资金的安全系数,并使保险成为银行缓释、分散信贷风险、操作风险等的有效手段。如办理汽车贷款时提供汽车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险,办理住房按揭、商铺按揭贷款时提供房屋保险,办理公司贷款时提供企业财产保险等。从这个角度看,今后国内商业银行将越来越重视保险在缓释和分散经营风险中的作用,并有望逐步将之纳入整体风险管理战略。但商业银行也需防止业务合作过程中自身的信誉风险外溢。

二、我国商业银行进军保险业的策略

(一)完善交叉业务监管政策

由于可以带来交易成本节约、经营风险分散和获得协同效应等益处,监管部门对银保合作的支持态势日趋明显。但涉及银保业务的监管体制却急需完善。一是如何加强交叉业务的风险监管,防止不同银保业务相互间的风险转移和传导。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完善银保股权合作的监管政策,探索新的监管模式,及时跟踪银保合作产生的创新业务,防止和化解银保业务产生的经营风险、道德风险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风险。二是防止渠道垄断造成的不公平竞争。虽然《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在与入股的保险公司进行业务合作时不得有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不得在其母银行营业区域内进行营销。但这并不妨碍商业银行出于偏爱股权关联保险公司的原因不向其他保险公司提供同等的银保合作进而产生不公平竞争。因此,监管部门应该根据《反垄断法》等法律对该问题作出进一步明确规定,避免渠道垄断造成的不公平竞争。

(二)寻找银行进军保险业务的最佳模式

国际上银保业务的经营模式主要有四种,即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合资企业和金融集团。目前,分销协议和战略联盟经营模式是银行保险的主要经营模式。其原因在于,分销协议和战略联盟经营模式可以更充分地发挥银行的优势,使保险业务更快、更好地融入到银行业务当中。

花旗银行与旅行者保险“金融一条龙服务”梦想的破灭表明,银保股权合作确实存在一定的经营协同,但保险业务过高的风险拨备和相对较低的资产回报率,却使得这种经营协同难以达到最佳。鉴于国内商业银行尚无成功经营保险业务的先例,监管部门亦缺乏先进的交叉业务监管经验,考虑到《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规定目前商业银行原则上只能选择现有保险公司,且一家商业银行只能投资一家保险公司,笔者建议,当前国内的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可以尝试合资企业和金融集团模式发展保险业务,即直接参股或控股保险公司;而对于资本实力较小的商业银行则可以采用松散的分销协议与战略联盟模式发展保险业务,即实施银保产品交叉销售、共同开发理财产品等。

(三)强化防火墙与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首先,银行控股的保险公司要具有独立的法人治理结构,商业银行董事会负责建立并完善“防火墙”制度,办公场所、信息系统、人事、财务、信息系统等方面都要实行严格隔离。

其次,针对关联交易风险,《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对其入股的保险公司及其关联企业以及所担保的客户均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表内外授信;商业银行对所投资保险公司要进行并表管理,且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须将投资保险公司的资本从银行资本金中全额扣除。笔者认为,除去关联交易外,还要警惕内部资金调度更易产生的暗箱操作放大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应重视银保间的资金流动监管。这不仅要求商业银行强化对保险业务的内部控制,还要警惕银行与关联保险公司之间的风险传导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德国安联集团与德累斯顿银行由合并走向分拆的历史说明,没有考虑到保险与银行两个不同业务混业经营产生的特殊风险并采取必要的风险管理措施,将使银保合作的前景充满荆棘。

(四)整合产品开发与销售流程

强大高效的产品开发与销售流程不仅有利于银保双方开发出更多受市场欢迎的产品,还有利于提高业务处理效果,解决保单流转缓慢、客户操作不便、营销效率较低、售后服务不佳、潜在风险较大等问题。这一方面要求商业银行加快实施银保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实施银行与保险交易系统对接,并积极进行业务流程整合与再造,优化银保双方的产品开发与销售流程,提高双方的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效果。同时,还要解决好银保双方营销人员的文化冲突问题。银行与保险业务虽然存在着较强的资产同质性,但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却比较大。因此,银行要想取得理想的保险业务效果,必须解决好双方营销人员的文化融合问题。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是整合银保业务产品开发与销售流程的前提,也是银行进军保险业务获得成功的关键。保险业务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较高,而目前国内银行的保险人才建设相对落后。因此,银行应不断加强各自员工的交叉业务培训力度,解决好专业素质和营销技能等问题。

(五)大力发展财险业务

当前,国内多数商业银行的保险业务以寿险为主,财险公司与银行的合作则较为逊色,尚未成为国内银行的重要中间业务增长点。原因在于目前的合作方式主要是银行信贷部门提供保险资源,然后由财险公司人员上门办理业务,业务办理相对复杂,效率较低。

研究表明,商业银行经营财险业务,无论其财险资产占比多大,都具有相当的风险分散报酬。而寿险资产占比在大于40%以后就无法实现最佳风险收益配比。因此,一定比例的财险业务对于商业银行达到最佳经验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未来国内银保双方应该在财险上进一步加强合作,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方式,打开这一潜在的、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利润增长点。

参考文献:

[1]魏华林,杨霞.银行保险发展的国际经验[J].武汉金融,2007,(10).

[2]徐为山,赵海生.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背景下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一个协同视角[J].上海金融,2008,(5).

篇6

【关键词】预算管理;企业经营;风险控制

一、实施预算管理的意义

(1)预算管理保障企业战略规划得以实现的有效工具。首先,现代财务理论都主张公司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即风险调整后的资本价值最大化,价值最大化目标中本身蕴含对风险因素的考虑。同时,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是以降低风险、增进公司价值为目标的。其次,预算管理通过交互式的有效沟通和功能的协调,以预算的方式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合理的规划、预测和监控,使企业的预算管理目标更明确,并能以更高的管理效率、更优的发展质量和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来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和经营目标。(2)预算管理可更好防范公司风险。首先,企业的价值只有参与市场才能实现,管理者必须借助手市场预测进行预算管理。预算管理的这种市场导向性表明,预算管理是反风险的,这种反风险机制具有主动性和流动性。从这一角度来说,可以认为预算管理本身就是减少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内在机制。预算管理可以初步揭示企业下一年度的预计经营情况,根据所反映出的预算结果,预测其中的风险点所在,并预先采取某些风险控制的防范措施,从而达到规避与化解风险的目的。

二、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思路

(1)通过编制预算明确企业经营风险目标与风险承受能力。企业预算的制定必须经历“战略规划一经营目标一预算”的过程。企业根据经营计划配置资源、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目标,综合考虑预算期内市场环境的变化等因素,明确企业承担经营风险的范围、目的以及风险控制与化解的方法,及时预测并防范风险,然后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编制年度全面预算。从控制的角度来看,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企业应将各种目标加以分类,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对症下药。为确保风险控制的各层结构能够一体化地融合在一起并成熟运作,应依据不同的管理角度和范围,侧重于不同的控制方式。预算的编制应当科学合理、符合实际,避免预算指标过高或过低。由于经营指标是主要经营者任免的重要依据,所以预算编报单位的经营者为了获得经营资格,往往编报的预算很高,并提出达到预算目标的理想措施,以取得预算审批部门的高度信任。事实上,预算指标究竟如何定位,预算编报单位是清楚的,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管理层通常无法确定合理可行的方案。因此,在全面预算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详细地将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数据化和细化;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到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在预计的经济成果指标中加入一些能够控制主要风险的过程性指标。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对计划年度的经营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针对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较为详细的定量分析;对于确实难以定量分析的风险因素,也应有针对性地做出定性描述。最后,公司应针对上述风险描述分析采取对策或措施。(2)落实风险监控点与具体责任人,加强预算执行力度。全面预算编制完成以后,需要分解下发到企业各职能部门和岗位、各个具体的人。企业全面预算应以合同的形式分解下发,由总部和各部门经理签订预算合同,部门经理再以合同的形式层层下发,直至具体的预算执行人。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后,以文件的形式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企业内部各部门、环节和岗位,确保预算刚性,规范预算执行。这样预算目标就很明确,所要采取的风险监控措施、风险控制的程度也很明确。因此,在预算管理的执行过程中,可以将预算指标下发到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人,进而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去控制企业经营风险。(3)预算与绩效管理相结合,建立考核激励机制。预算管理是公司实施绩效管理的基础,通过预算和绩效管理相结合,使公司对其部门和员工的考核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和激励是全面预算编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预算执行考核奖惩制度,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切实做到有奖有惩,促进企业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等的依据。

在实际生活中,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是多样的、复杂的,任何一种单纯的手段都很难控制企业所有的经营风险,必须结合企业具体情况把预算管理与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等其他管理工具相结合,将各种方法融会贯通,防患于未然,努力提高企业战略实施能力和财务风险控制能力,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使企业朝着既定的目标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力.预算管理探微[J].财会月刊.2009(19)

[2]王增凤.浅谈预算管理及其应用田[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2)

篇7

一、内控机制能有效防范和化解保险经营风险

内控机制之所以能够有效地防范经营风险,在于它设计时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即一项业务从发生到完成的全过程,不能由某个职工或部门单独处理。这一原则贯穿了内部控制机制的各个方面。

(一)合规、合法性控制。由于每一项活动必须符合国家财经政策、和财经制度,因而内部控制机制设计时有合规、合法性控制。比如,一切凭证必须由会计部门认真审核把关,不属于开支范围的不允许列入企业成本。

(二)公司授、用权控制。授权和用权控制就是要明确“权责”关系。在授权和用权范围内,授权者或用权者有权处理有关事务;反之,未经批准和授权就不得处理有关业务。这样,各项业务在其发生之际得以控制,使各级业务人员都能各司其职。同时,按照“权责对等”原则制定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应履行的任务及其应负的责任。如一项业务从发生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谁核准、谁经办、谁复核、谁查收、谁审批等,都应在制度中予以明确。

(三)不相容职务控制。所谓不相容职务,指业务集中于一人办理时,为避免发生差错或舞弊的可能性而增加的两项或几项职务。内控机制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以便相互核对、相互牵制。这种分离主要体现在:业务处理的分工,即将一项业务的全过程划分为若干环节,分属不同的岗位或人员分管;各职能部门相对独立分工,即各职能部门之间是平级关系,而非上下级从属关系;各职能部门之间工作有明确的分工,不存在责任共担、成绩均沾的情况。

(四)业务程序标准化控制。企业一般将每一项业务活动按授权、主办、核准、执行、记录和复核六个步骤划分,提高工作效率。这种按客观要求建立的标准化业务处理程序,不仅有利于实际业务按照预定轨道进行,而且对实际业务起到事先、事中、事后的控制。

(五)复查核对控制。对业已完成的业务记录进行复核,以免发生差错或舞弊。这种复查核对一般通过记录与实物相核对、记录之间相互核对的办法来严格复核,以确保业务信息的正确性、可靠性。

(六)人员素质控制。内部控制机制是否有效,关键取决于实施人员的素质。必须配备与承担职务相适应的高素质人员,这样,不仅可以使某项职务的承担人员发生的差错或舞弊能在短时间内被发现和纠正,而且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增强内部控制机制的制约功能。

二、影响车辆保险经营风险的因素

(一)车辆保险经营风险的外部因素

1.事故风险。安全形势严峻,交通事故频发,事故率上升、重特大交通事故增多、大要案增加是造成机动车辆赔付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例如湖北省2002年1月至10月,保险车辆案件同比增加了3万余件。其原因一是近二年汽车大量增加,特别是私家车骤增,大量未经过严格培训的司机驾车上路,成为“马路杀手”;二是公车民营、个人从事营运已逐步成为运输市场的主体,由于利益的驱动,车主漠视交通安全,驾驶员、车辆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车辆超载、超速比较普遍;三是道路状况改善以后,车辆行驶平均速度提高,特、重大交通事故增多。

2.市场主体非理性竞争行为。市场上的绝大部分保险公司都以追求规模、追求保费为目标,在保源有限增长、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各公司迫于业务压力,展开价格竞争,导致车险“高返还、高手续费、低费率”现象愈演愈烈。同时在集团业务投标或统保中,各公司为了中标,纷纷采取低价竞标策略,竞标成功以后又放宽赔付尺度,致使一些优质客户的承保效益进一步降低。

3.中介机构、人的违规操作。中介机构、人炒作保险公司,向保险公司索取高手续费,使保险公司经营成本不断加大。

4.交通事故经济赔偿标准不断提高、医疗费用、车辆修理费用上涨,以及车辆保险骗赔、诈赔现象增多。

(二)车辆保险经营风险的内部因素

1.内部考核机制不。在内部考核机制上,没有将控制机动车辆保险赔付率的指标量化到每个支公司、每个业务科室、每个业务员等基层层业单位,没有保证利益与责任的一致。保险业务员、基层公司出于保费任务的压力,在承保车险业务时,不考虑业务质量,导致承保了大量“垃圾业务”。

2.理赔权限管理不严。部分公司将车险理赔权下放至业务员、人、修理厂、汽车经销商、大客户手中,造成人人可以定损的局面,致使理赔质量下降、水份增多,公司信誉度降低;少数公司对下属公司权限范围内赔案未进行监督检查,大案化小、小案赔付过宽。

3.理赔基础管理薄弱。第一现场查勘率不高,导致骗赔、诈赔时有发生;定损标准化程度低,多赔、错赔、误赔,了赔款的准确性;极少数定损员利用职权,公然在修理厂索取回扣,扩大损失,在上影响恶劣;服务质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公司信誉度、客户满意度降低。个别公司管理人员对赔案的监控不力,对理赔人员管理不严;未决赔款长期处于失控状态,严重影响车险业务经营的真实性。

4.车辆消费贷款保证保险操作欠规范。车辆消费贷款保证保险潜在风险不可低估,特别是货车的贷款逾期额度较大。单证管理不严、承保异地业务、资信调查流于形式、发生欠款催收不力等现象在少数公司比较严重。

5.定损系统率低。部分定损人员电脑使用不熟练、定损系统操作不合格;绝大部分赔案未使用定损系统制作;定损系统应用率不高,定损员、报价员对配件价格、工时费标准控制不严,标准化程度不高,定损中的随意性、主观性、小损大修等现象依然存在。

6.查勘费管理混乱。在费用偏紧的情况下,一些分支公司违规将一些非车险查勘费用列入车险赔款。

7.核保制度虚化。核保专业技术程度低,承保质量控制职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大量“垃圾业务”影响了车险健康经营。

8.附加险、摩托车保险等效益险种增长较慢,险种结构没有得到优化。

三、健全车辆保险内控机制的原则

(一)车辆保险内控机制的完善和创新必须适应保险市场开放和竞争的需要。目前我国车辆保险业务必须进行适应市场和WTO要求的改革,必然会引发车辆保险内控机制的与创新。我国保险业只有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改革保险业经济增长模式,建立高效、创新、效益型的内部组织,加快内部管理机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调整的速度,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完善车辆保险内控机制必须适应商业保险公司改革的需要。保险公司作为一个,其经营的最终目标都体现在经营效益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动力,必然要求保险公司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同时要求随市场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这就要求各保险公司要构建风险识别、风险预防和风险管理的体系,确立商业保险的核算体系,以及以效益为中心的考评体系。完善的车辆保险内控机制,是财产保险公司实现其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完善的车辆保险内控机制应适应商业保险公司规范化运作的需要。保险业的竞争焦点是人才和服务,保险公司在向商业化经营转变过程中,应健全内控机制,创新特色服务,加强行业自律,消除阻碍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恶性竞争行为,确保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实现竞争中的“双赢”局面。因此,完善机动车辆保险内控机制,是保险公司车险业务规范化操作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

四、健全车辆保险内控机制,降低车辆保险经营风险的措施

(一)从企业管理的宏观层面来看,降低车辆保险经营风险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以利润指标为主的经营目标考核机制,创造有利于控制经营风险的内部环境,同时要将控制赔付率的指标量化到每个支公司、每个业务科室、每个业务员,并与个人的薪酬挂钩,保证利益与责任的一致。

2.严格车险授权。各级公司根据其下级公司车险经营管理水平、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对其承保、理赔权限进行动态管理,随时调整。绝不允许对公司以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授予承保权和理赔权。

3.控制好几个主要经营指标。首先,要建立车辆保险经营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对车辆保险经营进行风险警示的指标体系。对短期风险进行预测,对短期偿债能力、营运资金实有量、资金周转占用、资本金变现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及时进行了解,对各类承保标的进行风险评估和进行资产负债风险评估,从而对风险的程度和警戒点作出快捷的反映,以便引起各级管理者的重视,调整管理策略,稳定经营。此外,它还对远期风险进行预测,通过业务和财务经营状况,结合内外客观实际因素,和发现潜在风险,以及定期进行资产负债情况评估,公布各企业的资信等级。其次,要建立未决赔款估损报告制度。所有的车险赔案,从报案、立案、结案必须集中在分公司,建立完整的理赔数据库。最后要加强对应收保费的管理。把加强应收保费的管理作为降低赔付率、降低风险、完成任务的措施来抓。

篇8

(一)

Tosco是一家经营原油冶炼和销售的公司,拥有26000多名雇员,7家炼油厂和2400家便利店,并在4000多家加油站销售汽油,其年收入达140亿美元。Tosco公司在确定其内审规模时就非常强调成本效益原则,其部门经理指出:“内审部门必须象企业一样运作,以确保内审客户(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和内部审计委员会)的效用最大化。”事实上,Tosco已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该公司只有22名审计人员,却能够充分做到:(1)重点审计财务、制度遵循和运营等存在巨大风险的控制薄弱环节;(2)积极参与会对公司产生重大的新变化的控制咨询;(3)根据管理层的需求为其提供咨询和经营审计。从Tosco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1.关注风险

Tosco的内审工作以经营风险为导向,以审计确保资源只用于存在重大经营风险的地方,这比传统的全面审计更符合成本效益原则。Tosco以企业各部门、业务流程、经营单位中存在的重大经营风险为潜在的审计项目,强调通过正确有效地使用最佳,设计一种集中审计现存的主要经营风险的审计制度。以经营风险为潜在的审计项目,则其数量是无尽的,由于受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该公司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内部的变动,如实行新的制度、管理方式,开展新业务等;(2)确立审计项目时必须从总体出发,因为风险审计是涉及多个部门的跨部门审计;(3)不对整个部门、业务流程、经营单位进行全面审计,只对存在重大经营风险的控制进行审计;(4)审计工作通常仅止于对目标经营风险的控制形成评价意见;(5)关注现行控制而不是控制;(6)风险通常随经营业务的变化而不断变化。Tosco公司强调不仅应运用风险评估方法来识别企业的业务流程、部门和分部是否存在风险,而且还要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去识别这些地方的主要风险。

2.满足内审客户的需求

企业最高决策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是内审部门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Tosco将其审计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视为内部审计的两大客户,强调内审部门的工作必须同时满足他们的需求,否则就会造成机构浪费,甚至会使内审部门被精简掉。实际上,高级决策管理层是将内部审计工作视为一项业务交由内审部门经理去经营,再由高级管理层定期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评价,因此,客户是否满意,是否真正受益于内部审计提供的“加值服务”将成为衡量内审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准。为此,内审部门必须了解并满足内审客户的需求。Tosco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期望其内部审计部门能以合理的成本揭示主要风险,委员会首先要求确保内控的充分性,其中主要是影响财务报表的内控的充分性;其次,他们关注规章的遵循情况、运营的有效性和对偷窃和舞弊的防止情况。高级管理层关注的问题同审计委员会大致相同,内审部门必须满足他们的需求,包括一些特定的需求,内部审计部门必须表明内审所提供的服务相对于其所花费的成本来说是值得的。

3.以内审客户的价值标准作为衡量审计价值的唯一标准

在Tosco,内审人员认为衡量审计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内审客户的标准,对审计人员自身的价值评估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必须让内部审计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确信内审部门的价值客观存在,否则即使存在重大风险并且由于审计可获取大量收益,但只要“客户”不认同,那么就毫无价值可言。内审部门的价值通常体现在:(1)提供信息,即内审部门必须能够提供必要的信息,尤其是确认控制充分性方面的信息;(2)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即内审部门根据审计结果提出的审计建议要具有实用价值,足以影响管理层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否则即使有重大审计发现,审计价值也较小。例如,Tosco公司1999年对应收帐款进行了审计,并有重大审计发现,但管理层虽然认同了这些发现,却决定不作任何变动,因为纠正措施的成本远远大于风险带来的损失,因此这项审计的收益甚少。

4.严格控制成本支出,以使成本最低、价值最大

在决定内审部门的规模时,有总收益和边际收益两个衡量指标。Tosco强调判定最优规模的关键不在于总收益的最大化,而应是总收益扣除总成本后的差额最大化。因此,一方面内审部门要确保增加单位人员所获得的收益要大于其成本支出,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达到最优规模。显然内审部门必须清楚地知道其单位人工小时成本,如果连这个指标都不清楚,就无法知道一个审计项目要花费多少成本。另一方面内审部门对每个审计项目都需要进行单独评价,在制定每个审计项目的审计计划时就需要确保其收益大于成本。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应针对每个审计项目评估其成本和收益,而不是针对所有的审计项目,因为即使所有审计项目的总收益大于其成本支出,但其中极有可能会存在部分收益小于成本的审计项目。

在决定是否新增审计项目时,Tosco公司也强调只对收益大于成本并且投资收益率大于其机会成本的项目进行审计。比方说,如果公司的预计收益率为每年20%,那么执行每个项目带来的收益至少是成本的120%,因为花在审计上的每一个小时都是要消耗资金的,而这些资金要么可以节省下来,要么可以用来投资其他项目。作为企业必须把资金投向能产生最大收益的地方,因此如果新增的审计项目可以带来较高的投资收益就应进行审计,否则就不应该进行审计。有时可能存在几个待增加的审计项目,并且各项目的收益均大于其成本,但如果全部列为增加项目,就必须增加一名审计人员,此时就必须考虑增加一名审计人员来审计这些项目所获的收益,是否大于增加该审计人员的成本支出。

Tosco的内审部门经理指出,考虑以上几个因素对判断内审部门的规模是否合理、是否拥有恰当的资源,非常重要。此外,他强调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全面考虑所有因素,即不仅要单独各个因素,而且要考虑各因素之间的联系。例如,风险是我们的第一考虑因素,但在评估审计项目时仍必须谨慎行事,将该项目的风险与成本、收益结合起来考虑。

(二)

根据以上所述,笔者认为,Tosco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1.围绕企业决策管理层的需求制订部门战略

市场条件下的企业,盈利是其最终目标和考虑一切的出发点,企业管理层最注重的也是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增加效益的工作。而内审部门通常是在高级管理层的领导下工作,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既是内审部门生存和的必要条件,也是做好内审工作的有力保障。因此,内部审计应充分认识“加值审计”的重要性,使企业管理层切实感到受益于内审部门提供的增加值服务。为此必须充分了解管理层的需求,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和发展需求来制订审计部门的发展战略。在实际工作中,审计部门应扩大审计范围,不能仅局限于查错防弊,要强调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检查、评价、建议、咨询,并提出改进措施,以帮助企业管理层更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这样,内部审计人员将成为一种高层次的监督、管理人员,以“咨询顾问”、“业务伙伴”的角色向企业的最高决策管理层提供增加值服务。

2.以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作为内审工作的重点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风险通常和企业可获得的潜在收益联系在一起,因此企业管理者对其关注程度也非常高。而风险又和控制系统直接相关,风险越大,对管理控制的需求就越大。因此,以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为内审工作的重点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将成为内审部门最有价值的工作。风险无处不在,而内部审计的资源是有限的,从成本效益原则出发,内审人员应当首先关注高风险的领域。风险大小主要取决于潜在损失的金额大小和实际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两个因素。对可能性最大的因素又是内部控制,良好的控制可以降低损失的可能性,从而降低风险;不良的控制增加了损失的可能性,进而增加了风险。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通过检查、评价高风险领域的内部控制系统,识别高风险点,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改进措施和方案,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接受的、与设定目标相差不多的水平。

3.做好审计项目的评估工作

从成本效益原则出发,执行一项审计项目所获收益应大于其成本支出。高风险的审计通常可带来高收益,但其成本也较高。因此应当谨慎行事,将风险与成本、收益结合起来考虑。审计的价值在于提供内控充分性的评价信息并提出改进建议。信息是否有用、建议是否采纳又取决于企业决策管理层,因此价值的衡量应以企业管理层的判断为准。审计的成本主要是花在审计项目上的时间和一些相关费用,如差旅费等。企业在评估审计项目的成本和效益时,可参照Tosco的做法,既从整体考虑也对每个审计项目单独评估,以实现审计部门的效益最大化。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