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8篇

时间:2023-07-28 09:18: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篇1

认数是计算的前提基础,反过来,计算可以加深对数概念的认识,两者是通过数的组成和分解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概念和计算方法,不能离开学生的亲手操作,这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部分,每认识一个数后,我们都通过图画或实物图片,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亲手操作巩固数的组成和分解,并且注意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作、思维、语言密切结合,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动手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没有急于揭示计算方法,而是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圈十”操作,使学生从操作中领会“凑十法”. 这样做,使我班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凑十法”,为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好了基础.

二、生活实际引出计算教学,理解算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要想会算而且算得快、算得好,理解算理是教学的关键. 而理解算理主要靠激发学生要算、想算、怎么算的意识. 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那就是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 例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以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发现. 首先在引入环节设置情境,小兔子要请客,它为好朋友准备了两盒牛奶,第一盒里有9瓶牛奶,第二盒里有8瓶牛奶,小兔子一共准备了几瓶牛奶?小朋友你能帮小兔子算一算吗?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进行引入,学生会感到很有意思,愿意帮助小兔子算一算,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在学生考虑了一会儿后,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有多少瓶牛奶吗?这时学生就会深入思考该怎么办,于是凑十法就自然而然地被学生发现了,即从第二盒中拿出一瓶放在第一瓶中,第一盒凑成十,加上第二盒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或者从第一盒中拿出两瓶放到第二盒中,第二盒凑成十,加上第一瓶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 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很快并且很直观地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这时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进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三、从实际出发选择练习形式,提高课堂练习效率

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数的概念,领会计算方法以后,还必须通过及时的、充分的练习,逐步形成熟练的计算能力. 为了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而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我十分注意选择练习形式,尽可能使每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同时又便于教师及时检查. 除了采用集体视算、听算之外,还改进了过去教师出几张卡片选几名同学口答的练习形式,要求学生制作1~20的数字卡片,并统一涂色要求. 例如,教师出“9-6”的卡片,学生就纷纷举起黄色的“3”卡片做答,学生人人动脑动手,教师从卡片颜色上很容易检查. 我们还要求学生根据黑板上出示的一些算式,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然后请找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把数字卡片贴在相应算式上,这种练习形式很受学生欢迎.

四、练习要有针对性,更要帮助学生发现计算中的规律

这里所说的针对性可以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是本班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还可以是一些不同题型的计算题,如直接写出得数,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在圆圈中填上大于号、小于号或等号,在方块中填上合适的数……在不同的题型中既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很多计算题都有它的规律可循,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既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计算的速度,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些题目:2-2,7-7,9-9,10-10,13-13,4-0,6-0,8-0,0+2,3+0,11+0,…先让学生计算,算完后思考,你能把这些题目分类吗?怎样分?你的理由是什么?在分类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中,学生可以发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必得0,一个数与0相加还得这个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这些规律.

五、开展竞争,形成技能

开展竞赛符合儿童年幼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扬的年龄特点,竞赛中,通过竞争可以促使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常见的竞赛形式有:夺红旗、数学接力计算、抢答等.

“数学接力计算”比赛,分组进行,每组人数相等,各组竞赛题相同,开始各组由第一个计算,接着交给第二、第三……直到做完为止,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期结束前,还可以出示这一样一组口算抢答题:

9 +2 + 18 + 6 + 25 + 7 + 3,

5 + 4 + 57 + 4 + 62 + 5 + 8.

通过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初步知道像这样的连加题也可以“凑成十再相加”,同时又初步渗透了加法交换律,这样的竞赛题有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2—0035—01

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时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及口语表达

农村的中小学生能讲普通话的不足一半,能讲比较纯正普通话的更是凤毛鳞角,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交往与交流,影响他们信息的摄取程度。听、说、读、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会说、会写是学生最起码的素质,而农村学生单就浅层次的口头表达及写字来说就有很大差距,在写的方面,不少学生写字潦草,模糊难辨,有人戏之为“芳草萎萎”,这种不好的学习习惯甚至进入了考场,在学生的试卷中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随处可见。由此表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及书写能力是当务之急。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格要求他们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并辅之以方法技巧的传授。如练习用普通话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掌握好语调及节奏,读出情感韵味等。在书写指导时要求学生熟悉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字的形和意。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并让学生长期地坚持把说和写练习下去,让学生明白说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漂亮的汉字,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交际的需要。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解题能力

课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掌握课文内容,而理解、掌握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训练,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巩固知识,提高运用技能。因此,老师要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对议论文语段的阅读理解,其操作过程是先给每个句子编上序号,抓住关键词语,尤其要抓住复杂单句进行剖析;然后通过语句的照应,上下文的连贯,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义关系;进而对其语言风格、语体风格进行品味;最后在认识个性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否则,不掌握要领,不会运用方法,只能是读书万遍,其义难见。

三、培养学生语文使用中的创造能力

语文课是基础课、工具课,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现在的学生作为集思想感情和主观能动性于一身的学习者,他们的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针对这一特点,老师要指点、引导他们学会多元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等,用丰富多彩的思维去创造丰富多彩的思想。老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优势,从课文中设置思考点。比如,《雨中登泰山》第二段是正面明写“雨”的奇景。作者是怎样想象这个奇景呢?作者为把“雨”日奇景描绘得具体、生动,在运用奇异的想象的同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库的七孔大水跃出的奇景比喻为七幅闪光的黄锦;把虎山水库一边的水势、水声比喻为千军万马。学生理解作者在想象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时,对课文描写“雨”的奇景会有较深的感受,同时,也学习了想象的方法。

篇3

【关键字】小学数学 苏教版 读图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往往可以在不同的角度找到各种各样的数学信息,找到可以将问题解决的多种方法和方式,并使用过去学过的一些数学知识和经验,将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解决掉,这也是他们学习能力的体现。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利用图画直接分析以及搜集数学知识的能力,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各种数学基本概念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根据图意的理解将图画的内容简练、有序地表达出来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理解算理能力,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小学数学老师,该如何对学生的读图能力进行培养呢?

一、对学生的读图兴趣以及热情进行培养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本,主要是使用比较完整的图画来体现数字知识和信息,而且图画所蕴含的信息一般都比较丰富。比如说一年级数学(苏教版)课本中的《比一比》这章节,就是用了一张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的校园一角图片,图片中有四位小朋友分别在比赛跳绳和滑滑梯,看谁跳的高,看谁滑的长度长,由于这个场景是小学生比较熟悉的,而且自己也经历过,所以比较感兴趣。所以老师就要充分利用好课本中所带的图画,充分挖掘图画中的信息,使学生快快乐乐地学到知识,以便提高学生的读图热情,并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培养。

二、对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进行培养

观察能力是学生常要用到的,也是学生学习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年级段不同读图要求不同:低年级的学生,只要求能够清晰、简练地表述图画中所蕴含的信息,并对学生用数学思维观察图画的能力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利用图画而得到直观数学信息的能力。而对于年级较高的小学生,不但要培养其通过图画获得数学信息的能力,还要培养其通过图中得到理论知识的能力,并展开联想,除了要对图画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外,还要从不同角度对图画进行思考。比如说,本人在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章节中“认识长方体”时,就发现一般学生都比较容易明白长方体的各种知识,像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长宽高的特征,相对的面相等等。但是在写作业时,在做判断真实的物体是否为长方体这种类型的题目时,一部分学生就不能明确判断了,像在判断几张普通的A4打印纸、塑料压线夹等物体时,一些学生就容易判断出错。但是以上所述的物体都是长方体,只是高度不一样而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平时口语中所说的深浅、薄厚等词,实际上指的是长方体的高。所以,在进行课堂教育时,数学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对图画进行有序、有目的的观察,然后再用自己的话将图画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说出来。如此,使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动脑以及动口,自己去了解事物的数量特征,就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初步数感了。

三、对学生的语言描述能力进行培养,重视思维的开发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都是非常强的,所以老师在根据图片讲解知识时,可以先为学生们演示正确的读图以及回答问题的语言,使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引导来读图。而且老师要在学生都已经学会以及会条理清晰地表达图意的方法时,才可以进行以后的环节。比如说,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的“认识加法”这一章节时,老师就可以示范学生如下的读图方法:一只手里有三个棒棒糖,另一只有一根棒棒糖,那么手里一共有多少根棒棒糖呢?或者是小红今天带了2支棒棒糖,小明今天带了4支棒棒糖,那么他们一共有多少根棒棒糖呢?又比如说在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上册5以内的加减法时,老师就可以示范学生如下的读图方法:教室的讲台上一共有五本书,小红拿走了两本,那么还剩下几本书呢?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减法,知道了“全部和其中一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样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和练习,就可以使学生慢慢地学会该如何使用数学语言来对问题进行表达,从而使学生条理清晰的数学思维方式得到开发。

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引导学生在直观的图画中,感受到图形的美妙,培养学生根据图画中所得到的数学信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地反馈到图形中去,然后再通过感性思维,将知识和信息归纳到理性思维,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准确率,进而为学生打好读图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其今后更高层次数学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旭江.《浅谈培养低.(级学生数学学科识图、读图能力的意义及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8).

[2]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热点问题探讨之三促进小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有效策略》[J].广西教育2006(10).

[3]褚秀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探索》[J].新课程(教研版)2009(02).

篇4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法

基金项目:本项目是西北政法大学教改项目: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JY2011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以《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8月19日

《西方经济学》采用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尽管各高校在加强案例教学方面进行了很多改革,但是,目前在案例教学的运用方面仍然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致使《西方经济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

一、案例教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对于逐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第一因素,只有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在不断的经济实践和理论学习中创新思想和理论,而案例教学在创新意识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案例教学中,教学活动主体是学生,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自觉地进行独立思考,并通过自主思考不断获得成功,这样会持续激发他们内在学习动机,有利于不断激发并逐步培养其创新意识。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它是对问题突破常规的认识,是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新的思路。在案例教学中,对于同一个案例的同一个问题,各个同学根据各自不同的知识基础,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解决方案。而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只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最佳答案,这会促使每一个同学都积极提出最佳的、打破常规的结局方案,从而在形成方案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逐步培养发现问题能力、知识和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想展现能力等等,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根本动力和保障。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能具备敢闯、敢冒险、敢于怀疑和批判,才能具有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案的精神。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并经过与同学们长期的合作,良性砥砺,逐步培养起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二、《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西方经济学》实际教学中并不是很如意,目前普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对案例教学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同时教师案例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虽然《西方经济学》教师普遍认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但对案例教学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强调以“教导致学”,以教师为中心,照本宣科,将案例教学混同于举例,或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把案例介绍给学生,做简单的分析总结,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因而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目前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因为案例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有关于案例的包括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而且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课堂的能力,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这一切都对于案例教学的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情况看,教师这些方面能力是有欠缺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通过多种途径来完善。

(二)学生对于案例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和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创新能力培养。因为《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包含着大量的经济变量关系及建立的数学模型,故学生大都倾向于选择语言讲述、图形和模型分析的传统方法,所以当采取案例教学法时,部分学生、特别是理科学生感到难以适从,不能积极参与案例教学各个环节,出现课前准备不充分,不能认真、详细地阅读案例,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并准备发言提纲;课堂上不能积极参与发言和讨论,或者不能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是认真地聆听其他同学的观点;课后不认真总结,这导致教师组织的案例教学程序不能有效地展开,同时,因为积极性不同导致同一个问题提出认识水平参差不齐的解决方案,有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有的只是理论的复述,甚至是一些臆想,这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三)案例教学中案例针对性不强、时效性差等问题影响创新能力培养。《西方经济学》案例本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会影响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针对性不强,且时效性差。目前,各个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案例库中的案例普遍存在着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而且相当多的是时效性较差的案例。这是因为案例一般是西方经济学教师自己在编写并使用,而编写和建立案例库是一项重要、持续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财力,所以单独的或几个教师建立案例库,就必然出现针对性案例少,国际性案例多,本土化案例少的问题,而且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这就难以满足学生案例教学需要,因而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案例教学环节设计不完善。案例教学的方式较多,普遍采用的是课堂讨论式,这一般需要设计如精选案例、学生课前准备、课堂讨论以及案例归纳总结等几个环节,但是目前案例教学环节中往往缺乏案例演示、分析讨论以及总结点评等环节,特别是多媒体教学不完善,案例演示单调;分析讨论没有充分展开,学生的思考、讨论的积极性并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就可能导致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案例教学所应有的创新能力培养作用难以发挥。

(四)案例教学的教学管理体制问题是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课程课时设置、考核制度等方面。首先,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全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这主要是因为各个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一般设置课时为51~68学时不等,如果多开案例教学课,则会挤压理论知识的学时,因此导致各高校为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就减少案例教学学时。其次,学校关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考核制度也影响着案例教学法的广泛开展。因为目前各高校课程考核普遍规定,《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比例为平时成绩占20%或者30%,期末成绩占80%或者70%,其中期末考试基本是以传统题型方式考察西方经济学理论内容,而不是采用其可以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其他考核方式。

三、广泛开展《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突出培养创新能力的对策

针对目前高校《西方经济学》在案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以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强案例教学改革,以期通过加强《西方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要强化《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提高自身案例教学能力。首先,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西方经济学经济理论,更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是因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案例教学法认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而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分析、检验、批判和创新,在逐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案例教学能力,这不仅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科研水平,而且要通过参加培训班、观摩同事的案例教师实例、进行经验交流,通过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的实际工作,以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学生课前积极准备。引导学生要认真熟悉案例,并利用多种手段了解相关理论、知识及背景,写出发言提纲,为课堂案例讨论做准备可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其次,引导学生在课堂积极参与并踊跃发言。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要营造一个平等的、宽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积极讨论,各抒己见,提出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案;再次,要学生总结针对各个解决方案的讨论结果,写出案例教学报告,逐步培养起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能够迅速组合知识,提出适应性解决方案的创新技能。

(三)精选有针对性案例,完善案例教学环节,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可靠基础。首先,《西方经济学》教师要认真选择好与各个章节内容密切相关的、最具有启发和代表性的案例。这些案例应该既有中国的又有西方的,既有经典性案例又有反映当前国际国内最新经济状况的实例,特别是要多关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以此来逐步提高学生创新性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其次,要合理安排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讲授有关章节的理论知识——精选相关案例——让学生撰写发言提纲——小组内讨论——全班集中讨论——教师总结性点评并依据案例对相关经济理论总结——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再次,给学生提供相近问题的案例,使其通过对案例的自主思考,培养学生逐类旁通的创新能力,同时要建立案例教学的有关考核制度,将案例教学课堂中各个环节学生的表现都纳入考核范围。

(四)学校要改革案例教学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为推动《西方经济学》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提供宽松制度环境。首先,要适当增加《西方经济学》课时量。这样既能保证完成理论内容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运用如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其次,学校要划拨经费建立案例库。同时,对于教师编写的教学案例并进入案例库应给予计算适当的科研工作量,在职称评定或各种评奖中给予认定,这有利于案例教学的广泛发展。第三,在课程成绩考核方面,可以分为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同时,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比重,且在期末试题中,在传统题型的基础上,要适当加大材料分析题分数比重,以加强对案例分析能力的考核;对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以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发言提纲、讨论发言、分析报告等来评价,且对创新型的思路和方案给予较高的成绩。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查阅资料、发言的积极性,又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多方面的创新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崔蕊.《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3.

篇5

一、营造合作学习的环境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的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教师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作朋友,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加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机勃勃。教师采取民主的教学态度,改善师生关系,同时要引导学生和睦相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作、帮助,营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组建合作学习的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基本组织方式。为了充分发挥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合作小组时,最好是4~6人为一组,尽量使成员在性别、性格、能力、学习成绩、守纪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性,突出异质性。这样就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内既有优秀生、中间生,又有学困生。由于每个学生的文化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等都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就可能不同。这样,小组成员在一起讨论和交流时,可以取长补短。学生之间互相提供帮助满足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学生之间互相关心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学生个体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学习变得有意义,从而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动机。

三、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素质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特别是以师生、生生的合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在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互相启发、相互交流,获得共识。同时,教师在活动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融入到学情中来,以学论教,与学生共同交流,启迪学生智慧,从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1.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1)师生共同备课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指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把所要学习的东西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学习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就发动学生上网搜集或自己制作教学参考资料,并把它们充实到备课中。例如,在讲“物体的惯性”时,物体惯性中一些错误的前概念深藏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学生本人往往说不清、道不明,但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自发干扰学生的思维,而且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它依照如固,所以我在课前准备中,让学生自我暴露思维结构中的前概念。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对“物体惯性”的认识,如“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或者认为“静止物体有惯性,运动物体没有惯性”,以及“惯性分运动惯性和静止惯性”等,我把这些问题充实到备课中,通过多种形式教学活动,纠正这些潜伏性极强的错误前概念。通过师生共同备课,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师生共上讲台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置于恰当的位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留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把学生“请”上讲台,自我组织教学,互相探讨、提问,用学生最易理解的语言、文字进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学生的学习充满了生机活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提高。

2. 学生与学生的合作

篇6

[关键词]新课改;探究;唐朝女性;以胖为美;以瘦为美

唐诗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和语言精髓,自然也成为很多学校选修课学习和鉴赏的内容。一般说来,唐朝女性“以胖为美”的观点已经被我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环肥燕瘦”,唐代宫廷绘画和仕女画中的女子形象,唐代雕塑、陶俑及其他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大家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以美貌、智慧和胆识一步步走向了权力的巅峰。史书记载她“方额、广颐、风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正是凭着宽额头、丰脸颊、圆浑而重叠的颈部及富态形象赢得了“媚娘”的称呼,从而为她进一步接近权力中心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更是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胖美人典范,《郦山记》写到,“肌丰而有余,体妖而婉淑”,《开元天宝遗事》中也说她“素有肉体,至夏苦热”。

唐朝绘画是以人物画为主流,而仕女画又是这一黄金时代的点睛之作。仕女图中多为形象丰腴,色彩艳丽的女性形象。《虢国夫人游春图》是盛唐时期的著名画家张萱的代表作,描绘的是杨贵妃的姐妹虢国夫人与宫女侍从在春天乘马出游的场面。中间两位贵妇衣着华丽,肌肤细腻,体态丰满,骑着三花骏马,豪华气派。

然而在细细品读和鉴赏唐代诗歌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另外一种与“以胖为美”相反的审美观。

刘希夷《公子行》中有这样几句“古来容光人所羡,况复今日遥相见。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以男性口吻,充分表达了自己爱的情愫。而从“细腰”一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男子的审美观是偏重以瘦为美的。

李贺在《将进酒》中用“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写宴会上的歌舞音乐,将歌女唱歌写作“皓齿歌”,将起舞写作“细腰舞”,“细腰”代指美人,具体生动地显示出了舞姿的美妙。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是我们都熟悉的诗句,说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个小妾:樊素和小蛮。樊素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因此很受宠爱。

唐孟棨《本事诗·事感第二》就有“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记载。在白居易的其他诗作里我们也经常发现用来形容美女的“细腰”、“窈窕”等词语被频频使用:“窈窕双鬟女,容德俱如玉。”(《续古诗十首》)“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和春深二十首》)最有意思的是白居易的两句诗,“马肥快行走,妓长能歌舞。”(《有感三首》)马以肥为美,歌舞妓却以瘦高为佳。

宋代《太平广记》记载晚唐著名诗人杜牧辞去宣州幕职,路经陕西时,在酒店里看见一个女招待胖而又害怕讲话,便赠诗道:“当时有远孙,尚令今日逞家门。一车白土将泥项,十幅红旗补破棍。尾官寺里逢行迹,华岳山前见掌痕。不须啼哭愁难嫁,待与将书问岳神。”因为胖要把一车白土都涂抹在脖子上,把十幅红色旗布补在破裤子上。尾官寺里能遇到她的行迹,华岳山前可以见到她的双掌,极尽嘲讽之意。

教师可以先抛出“你觉得唐代人以何为美”的问题,让大家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各抒己见,然后结合这些诗句逐步引导,相信他们能够自己发现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唐代社会,并非所有人都是以胖为美的。

获得这样的新体验以后,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在唐诗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接下来就是课后的探究了。可以将学生分组,课后在老师的指导和参与下,收集资料,一起讨论,形成研究性报告,然后利用上课或班会时间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手段进行成果展示和陈述。

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人欣赏含蓄内向、窈窕淑女的传统审美观,文人更是如此。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是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需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写诗作赋也需要熟读古代经典。《诗经》开篇《关雎》篇“关关雎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窈窕,是指身材苗条娴娜。上文提到的“细腰”是中国古代美女的重要特征。春秋时候就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传说。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一文中邻家女“腰如束素”以及“《洛神赋》中的神女“肩若削成,腰若约素”都极力渲染美人腰的纤细,文人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

篇7

思考能力是初中数学能力的核心,所以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课堂教学上对学生加强思维训练,教会学生思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那么怎样才能教会学生思考,进而培养思考能力呢?下面就自己课堂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

1 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兴趣的意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上要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真正成为学生实践的主体,教师就必须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动脑思考。也就是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意向,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所谓问题情境,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气氛。然而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我认为,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兴趣和难度,需要学生努力思考且情愿思考才能解决。还得是学生经过思考所能及得,是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问题,只有这样对学生才有强烈的吸引力,才能产生学生意向,诱发内在的学习动机。

1.1 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创设问题的情景。

首先要向学生讲清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尤其是一定要向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已有知识与目标的差距,认识到需要努力的方向和本节课所要获得的知识程度。这种有目的地听课,学生的思维活动才会活跃。

1.2 提出恰当的问题导入新课,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

有的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机械地套用五大环节的模式,上课一开始就是较长的复习提问,使学生感到厌倦,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果能提出新颖而又恰当的问题,从而就会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出新课的内容,就会激起学生对解决新课中问题的强烈愿望,常此以往,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讲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首先让学生画出任意四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并顺次连接,构成一个四边形,让学生之间对比找出共性,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所连成的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在学生脑中自然会问这是为什么?老师告诉他们用这节课学的中位线定理就可以解决。学生自然会产生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在的迫切要求。

1.3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传授新课内容,不能单独的用讲授的方法,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而应是由教师把学习内容组成一组问题,用问题进行启发、诱导。遇到困难的地方要做好铺垫,做好搭桥过河的工作。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或是用发现的方法来完成新课的学习任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兴趣。

例如:在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首先是以题的形式给出,然后就其已知和求证提出问题,已知中有两个中点,就这两个中点想到什么?求证中有一半和平行的数量和位置关系,又想到什么?若用三角形中位线来解决就要出现三角形,而这个三角形的构成不唯一,而构成三角形的关键在哪里呢?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中的一半,这上、下底的和应该如何转化呢?这一系列的问题提出以后,学生自然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动脑思考,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定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4 变更练习巩固内容和形式,使学生感到目标测评新颖独特,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练习时,单调机械重复,就很难激起学生做题的积极性,偌练习的形式多样化,内容新奇,要求各异,就能激起学生作题的兴趣,调动学生解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学生互相提问练习,定时竞赛,异步测验,师生互相提问练习,学生仿师提问练习等,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作用,动脑、动手、动口、培养思维能力。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方式很多,而且要贯彻在一堂课的始终。创设问题情境,就象教师手中扯着一条无形的线牵着每个同学的心,使他们总是按照教师的要求积极主动的学习。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还要不断地组织好教学,不断沟通师生感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对老师感到亲切、信任,并由对老师的好感而转化为数学课的爱好,这种师生情更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情境。

2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思维活动教学

发展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论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关键是让学生“想”。看一节数学课教的如何,不仅看教师讲得如何,更要看学生“想”得如何。怎样使学生“想起来”使数学真正成为数学思维活动教学?应抓好以下几点:

2.1 掌握知识机构,发展认知结构

数学知识结构,是由最基本知识和其他知识及其知识间的联系构成的知识整体。教师只有认真研究知识结构才能很好地分析教材和处理教材,找到彼此的连接点,找到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就能起到纲领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就是将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也就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思维的过程。

例如:讲相交弦定理,把定理编为一道利用圆和相似三角形可以证明的习题,学生可以通过练习来完成,把这个题的条件和结论变为语言叙述的形式,即为相交弦定理。这也就有在原有知识的生长点上通过推理,演绎得到新知识。由于知识同化而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这样的教学过程是通过学生深入的“想”,把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这样教有利于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提高思维能力。

2.2 加强知识形成过程教学

所谓知识形成过程,是指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做题中的思考过程等。在教学中,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怎样加强知识形成过程教学呢?在课堂上,不能直接下定义、讲结论,告诉学生习题的解法。而是要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来,抓住实质真正理解。对于定理公式法则要弄清来龙去脉,对习题不仅看懂解法,记住解法,更要着重研究解法是怎样想出来的,概括出解题规律,这样就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几何类型的证明要教给学生证题思路。线段倍分的证明要使学生理解“加倍”、“折半”的目的是将线段倍分问题转化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解决这种类型题时,就会有目的的“想”,从而找到解题的关键。

2.3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中学数学知识传授数学思想、方法、观念,并使学生掌握和运用。

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给学生从实践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公理化的思想方法,以及索果求因的思想方法等。培养学生运用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演绎、归纳、比较,类比等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篇8

【关键词】物质科学探究学生培养

物质科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基础学科,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是以物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义务教育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小学科学课程旨在通过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平时在日常的科学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认真地、科学地探究物质科学,从而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过程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能力的一些思考:

1培养学生善于质疑能力

在物质科学领域教学中,充分地让学生大胆地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物质科学领域所遇到的问题,也许大多数已是人类知识系统中已经解决的问题,但对于天真活泼,求知若渴的小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都知识,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人们不断质疑、思考、释疑的过程,若没有科学家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理,没有"疑",是不可能诞生新科学的,人类的文明进步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探究过程,并从质疑,提问题开始。从而保护学生对物质科学知识领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究兴趣,结合他们的学习、生活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引导他们主动地探究,成为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动力。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能力

在物质科学领域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长期观察能力的培养。世界奇妙无穷,不看不知道。我们周围的物质科学世界更是一个丰富多彩而神奇的世界。物质科学领域的里事物都有着自己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多样性,他们其中有一些是可见的、可观察的,有待我们去发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为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让学生进行一时、一次地观察对他们来说很容易,也十分感兴趣,但要长期坚持观察,很多学生会在中途放弃,兴致索然,马虎了事,最后会一无所获。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的同学需要在耐力与毅力的方面做好准备,注重长期观察习惯的养成,树立持之以恒的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善于实验能力

在物质科学领域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培养。培根说:"从实验中获得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动手做"(Hands-on)是当今科学教育界一种实施科学教育的常用模式,其特点是,教师通过根据所教学的内容而设置适当的实验活动和实验任务,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学习探究情境中去,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在美国,甚至把"动手做"渗透到各个具体的学科中去。可见,亲自做实验是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日常物质科学领导教学中,很多知识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从而初步感知知识。我平常是用以下模式让学生去实验的:提出问题――预设探究方案――动手做实验――得出结论――形成探究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各个方面的知识、技能都得到磨练习、整合。

4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和交流能力

在物质科学领域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充分地合作和交流。当今,人类社会高速发展,信息瞬间万变,一个人的力量和知识是有限的。如果像清朝乾隆时期那样,妄自尊大、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就会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沉沦。然儿,当今世界的潮流是提倡合作和交流。《周易・系辞上》中提到了"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俗话又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就是体现了合作的好处。而在物质科学领域教学中,充分地让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也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4.1提高学生社交能力。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事事以自已为主,缺乏与人分享的意识。在探究科学学习中要充分地让学生间进行合作,让他们展开的沟通与交流,过滤出探究科学知识的精华,提高学生的解问决题的能力和分析能力,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让同学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互帮互助的习惯,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4.2培养团队精神。世界上有名的科技公司都有自己的研究团队,他们的成功,不是因一个人的成功而成功。他们发现,一个的知识、能力是有他的局限性的,同时,一个人做研究很容易走进死胡同,研究效率低。为此,在探究科学学习中要充分地让学生间进行合作、交流,其实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每个人都有分工,有一个适合于探讨的问题,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进来,都要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在合作、交流中,成就别人,成就团队,更成就自我。

4.3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升华。学生在探究科学学习中充分地进行合作、交流,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相互鞭策过程。当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经验不足、知识的缺陷时,就会自我地进行学习、借鉴人家的先进经验来丰富自已,是对自己知识、能力一个良性的循环,并得升华。

物质科学的学习是一个迈长的探究过程,对于学生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看待科学有着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期望学生通过质疑、观察、实验、合作交流、展示中领会物质科学的真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观。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观去探索奇妙、神秘的科学世界。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