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8篇

时间:2023-07-27 09:28: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

篇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73-02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学困生,部分学校为了留住生源而对学生一味地纵容;而有些老师面对中职学困生则一味地打击,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赏识不是溺爱,不是纵容,而是对学生有一颗宽容的心,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惩戒不是打骂、体罚,而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实践中牢记古训“因材施教”,运用“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转化中职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效果非常显著。

一、案例背景

2014 年秋季学期,笔者担任学校学前教育专业 2014(5)班班主任。该班共48 人,全部都是女生。绝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都是学困生,还有些学生连中考都没参加。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欠妥、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学习经验缺乏等诸多弊端。很多学生直言:我根本就不想读幼师,都是我爸爸妈我来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带着很强的消极学习心理,这种消极学习心理表现为:学习没有主动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开小差,纪律散漫,叛逆心理强,知识基础比较差,上课听不懂老师的课,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聊天等,有极强的冷漠心理――对学习成绩好坏和老师的教导都无所谓。

二、案例对象及行为表现

(一)案例对象

吴鸣一(化名),女,16 岁,家住水库移民区,家庭富裕。爸爸平时忙于做生意,妈妈是家庭主妇,在家带年幼的弟弟。父母平时疏于对吴某的教育,惯于用金钱进行补偿教育。这样的家庭教育养成了吴某偏激、固执,虚荣和刁蛮的性格。做事不计后果,喜欢拉帮结派,表现出很强的叛逆心理。因为经常违反纪律,又不服从学校管理,初中三年换了四所学校。

(二)行为表现

1.学习习惯差。吴鸣一从小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知识薄弱。上课前不会预习,课后不会复习。上课时注意力很难集中,经常开小差。上课不做笔记,不完成作业。上手工课的李老师每次碰到笔者都告状:你们班的吴鸣一又不交作业了。

2.没有阅读习惯。上课用的教材没兴趣看,也看不懂。课外读物更加不感兴趣,学校的图书室和阅览室每天都开放,笔者一开学就鼓励学生有时间就去看书、借书,但吴鸣一一次都没去过。用她的话说:我一看书就想睡觉。

3.生活习惯差。吴鸣一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开学时床铺都是妈妈帮铺好的;随手扔垃圾,劳动委员和宿舍长安排的教室和宿舍值日从不参加,甚至花钱请同学代劳;经常买酒回宿舍喝,还买烟抽;不懂基本的礼貌,不尊重老师,经常说粗话,辱骂老师和同学;在网上宣扬同学的隐私,爱说谎话;生活没有计划,花钱大手大脚;做事情三分钟热度。

4.性格偏激,叛逆心理强。吴鸣一的自控能力缺乏,在家长的谎言和对中职学校误解下来到学校,渴望自由,但来到学校后发现学校的管理比在初中的管理还要严格,对她行为的限制更多,遇到的困难比想象中多,因而产生了叛逆心理。

三、教育方法

针对吴鸣一的具体实际情况,笔者先是和她的家长沟通,更深地了解她的思想和生活状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一)合理运用“惩戒”教育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教育,教育也是有两面性的。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教育既要有赏识教育,也要有适当的惩戒教育。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戒,并非是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了要使他们不再犯。”我们呼唤惩戒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犯错后,应该承担责任,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法纪观念。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自控能力和是非辨识能力都不成熟,经常需要“他律”来调控其行为。因此惩戒教育作为“他律”力量将有助于学生分辨是非善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惩戒教育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开学第一课,笔者的首要大事就是建立规则―― 班级的规则。《班规》经过全体学生和班主任商议决定,对学生和班主任都具有约束性,可以通过建立《班规》给学生灌输一种规则精神与契约思想。笔者一有时间就向班干和吴鸣一的室友了解情况,同时也积极向科任老师了解她在课堂上的情况。核实情况后,笔者先找吴鸣一谈话,她很干脆承认自己的不良行为,也承诺以后一定改。但每天学生反映她的行为还是照旧。一个星期后,笔者决定改变措施,对她严格按照校规和班规进行管理,每违反一项规定就处以一定的惩罚,同时对吴鸣一进行严厉的批评,让她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最开始吴鸣一把这些惩罚根本不当回事,还是我行我素。劳动委员安排的值日和宿舍的值日吴鸣一都不参加,还理直气壮地说:我在家都不用扫地。甚至出钱让同学帮她值日。周日下午回校经常带酒回校喝。针对吴鸣一的种种叛逆行为,笔者让她抄写《班?》或写违纪思想认识,电话通知她的父母,同时也把她的违纪行为上报学校学生科备案,视违纪程度给予班级警告、学校警告、留校察看等处罚。

(二)“赏识”教育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渴望被人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发现学生的优点,让其成为学生自信心的来源,多做一些正面的鼓励和表扬,指导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合理目标,并且学会悦纳自我,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和做事的积极性。笔者对吴鸣一进行批评教育和适当惩罚的同时进行赏识教育。笔者通过对吴鸣一不断的深入了解中发现吴鸣一的身上其实有很多的优点:活泼、热情、普通话标准、讲义气、爱帮助人、在设计板报和舞蹈上很有天分。对她的优点笔者从来不吝于表扬,同时给予她表现优点的机会以增强她的自信心。在竞选班干时,笔者鼓励她竞选文娱委员,她不自信地说:“老师,我从来没做过班干,我不行的。”笔者告诉她:“你在设计板报和舞蹈上的才能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一定能胜任,我相信你。”同时也和她说了文娱委员在我们学前教育这个专业的重要性,以此激起她的责任心。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每月一次的全校黑板报比赛,我们班都是第一名;每天早上的晨练班上学生在吴鸣一的带领下动作最规范;每天带领同学们用普通话朗读;毕业汇演担任主持人。

四、教育效果

篇2

【关键词】 心理卫生;公安院校大学生;技术类专业;症状自评量表

Investigations and Analyses c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Sophomore Majoring in Criminal Technique in the Police College. Ba Huajie, Liu Chiping, Yang Chun, et al. Bureau of Changzhou Public Security, Changzhou 213003,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is relative factors of sophomore majoring in criminal technique in Police College and find out possibl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SCL-90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300 sophomore majoring in criminal technique from police college, 298(98.00%) papers were collecte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to youth norm of China. Results Incidence rate of psychological-problems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criminal technique in Police College is 14.29%; Scores of 3 factors are obviously lower in sophomore of police college than in youth norm(P

【Key words】 Psycho hygiene; Police college students; Criminal technique; SCL-90

公安院校本科生是未来公安战线的主力军,他们对公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科技强警战略的有效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学习内容和方式的不同,刑事技术专业的学生较其它专业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学习压力,可能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而,对他们的心理卫生状况进行评估就显得格外重要。为了揭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和规律,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对某公安院校本科二年级刑事技术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某公安院校随机抽取300名本科二年级刑事技术专业学生作为测查对象,回收294份有效问卷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66人(90.48%),女28人(9.52%),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21.07±0.94岁;汉族262人(89.12%),回族、土家族、瑶族、蒙古族各2人(0.68%),满族22人(7.48%);户口:城市172人(58.50%),农村122人(41.50%);独生子女152人(51.70%),非独生子女142(48.30%);表示喜欢所学专业的250人(85.03%),不喜欢所学专业的44人(14.97%);表示喜欢警察职业的268人(91.16%),不喜欢警察职业的26人(8.84%)。所有学生均已通过精神疾病筛查,排除精神障碍。

1.2 方法 采用90项症状量表(SCL-90)[1]作为测量工具。量表共有90项症状,每一症状分为5个评分等级:0=没有,1=很轻,2=中等,3=偏重,4=严重。量表有5项统计指标:总分,总均分,阴性项目数,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量表共有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项目。学生按统一指导语独立填写量表,为尽量减少学生的顾虑,不要求填写姓名,以提高测量结果的真实性。

1.3 统计分析 量表回收后统一编号,输入惠诚心理测验软件系统5.0,应用SPSS 13.0进行分析,主要统计指标总分和各因子分、中度痛苦水平(因子分≥3)的因子发生率。以SCL-90总分≥160分或任一因子分≥3分为阳性,即视为有心理问题发生[2],并与国内青年常模相比较。根据学生的户口来源分城市和农村,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喜欢专业等进行分类比较。实验数据以±s表示,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公安院校本科生心理问题检出率 在294名被试学生中,有42名(14.29%)存在心理问题,依次为:躯体化、恐怖、偏执各2名(0.68%),强迫状态6名(2.04%),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各8名(2.72%),抑郁10名(3.04%),敌对12名(4.08%),其它(总分≥160分)26名(8.84%)。单项因子中,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症状占有较高的发生率(见表1)。

2.2 公安院校本科生SCL-90测查结果与全国青年常模[2]的比较 公安院校本科生有3项因子(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分低于国内青年常模,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分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恐怖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它因子分与常模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3 公安院校本科生SCL-90测查结果不同群体间的比较 公安院校本科生SCL-90因子分不同群体间的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户口来源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学生间各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示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有6项因子(躯体化、强迫状态、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分低于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其中躯体化、强迫状态、抑郁、焦虑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强迫状态、精神病性因子分有极显著性(P<0.01)(见表3);表示喜欢警察职业的学生有7项因子(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分低于不喜欢警察职业的学生,其中强迫状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因子分有极显著性(P<0.01)(见表4)。

3 讨 论

调查发现,公安院校本科二年级刑事技术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4.29%,低于国内大学生23.6%的心理问题检出率[3],同时也低于全国中学生常模(21.7%)[4]。公安院校实施的是军事化管理,其学生与地方大学生相比,有严明的纪律管理,接受较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更为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公安院校学生就业率高,可以顺利进入公安战线工作,去实现自己的神圣价值;毕业后的就业后顾之忧较少,使他们学习期间生活轻松,在心理上产生了良好的感觉,这种心理优势对于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很重要的。所以,公安院校本科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但是,14.29%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也不容忽视,部分学生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症状占有较高的发生率。表示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有6项因子(躯体化、强迫状态、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分低于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P<0.05);喜欢警察职业的学生有7项因子(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分低于不喜欢警察职业的学生(P<0.05)。可见,良好的兴趣爱好可以使学生从学习、生活中找到乐趣,从而心情舒畅,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这里可知:警察本科生的培养中要着力于对他们兴趣的培养,诱导他们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喜欢以后将要从事的警察职业,这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公安院校整齐化一的军事化管理模式下,每一个人形成的都是基本一致的生活、学习和作息方式,接受基本一致的教育,这可能是导致不同性别、不同户口来源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学生间各个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表明,公安院校本科二年级刑事技术专业大学生有着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应本着为公安战线培养更多具有健康心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原则,帮助公安院校本科生全面发展,使其心理发展得更健康,以便发挥其潜能,为公安实战做出更大贡献。为此,建议在公安院校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的同时应着重注意:①加强学员的心理疏导工作,对于少部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员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使他们逐渐克服心理障碍,走出阴影,正确面对竞争和挑战;②在校内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缓解其精神上的压力,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对本专业和神圣警察职业的爱好;③逐步完善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定期进行心理指导,从而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身健康水平。

致谢:本研究得到了中国刑警学院法医学系张艳苓教授、梁克伟副教授、郑吉龙老师和杜宇老师的热心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4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2]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3]杨征,肖仁富,龚正华,等.症状量表评价中国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应用结果分析.预防医学杂志,1995,13(1):9-13

篇3

1.调查对象

小学、初中、高中各2所,其中每学段城区、农村各1所,共计6所学校参加调查。本调查发放问卷886份,有效问卷847份,有效回收率95.6%。其中男生409份,女生438份。

2.调查材料及方法

调查材料:调查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编制并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CR)》作为测查材料。该量表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年龄段的青少年,它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学习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倾向、孤立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等。

调查方法:以班级为单位,以团体测验方式进行。区教研室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后作为各单位的主试开展工作。

3.测查时间

2010年11月1日―30日。此时段学生已到校两个多月,无重大考试,相对而言能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自然状态。

4.统计标准

《MHT―CR》量表用八项因素反映学生的焦虑心态,每项因素以标准分8分为临界点,即得分<8为正常焦虑,得分≥8为异常焦虑。八项因素标准分之和为学生的焦虑总分,焦虑总分的临界点为64分。

正常焦虑生:无一因素达到或超过8分者为正常焦虑生。

异常焦虑生:至少一个因素达到或超过8分者为异常焦虑生。总分超过64分者为严重异常焦虑生。

5.统计手段

EXCEL及人工。

二、调查结果

1.具有各类过度焦虑学生的检出率

测查结果显示:全区共检测847人,在八个分量表中,分数达到或超过8分的人数为468人,占总人数的55.3%(见表一);总分超过64分,即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有14人,占总人数的1.7%(见表二)。

表一: 《MHT―CR》量表焦虑分统计表

表二: 《MHT―CR》量表各因素异常检出率分布统计表

其中:

两所小学共检测299人,在八个分量表中,分数达到或超过8分的人数为193人,占总人数的64.5%;总分超过64分,即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人,有8人,占2.7%。数据显示小学生异常焦虑生的比例明显高出全区平均值9.2%,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人数也比全区平均值高出1%。

初中两所学校共检测265人,分数达到或超过8分的人数为128人,占总人数的48.3%;总分超过64分,即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人,有1人,占0.4%。

高中两所学校共检测283人,分数达到或超过8分的人数为147人,占总人数的51.9%;总分超过64分,即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有5人,占1.8%。

2.男女生心理焦虑水平的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中各因素过度焦虑的人数,在总体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女生异常焦虑人数的比例明显比男生异常焦虑人数的比例高(见表三)。同时,并非每个因素都显示出性别差异,只在某些因素上显示出显著差异:男生在冲动倾向方面明显高于女生;女生在学习焦虑、自责、恐怖、过敏倾向、孤独倾向等因素上比例明显高于男生,高中阶段尤为突出。(见表三)

3.各因素异常检出率分布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我区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等四个因素,显示出学生在学习考试、自信心、情绪控制以及身体健康等方面存在比较多的困扰。(见表二)

三、讨论与分析

1.学习焦虑问题突出,检出率达48.1%

从焦虑的内容看,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男生还是女生,学习焦虑都比较明显和突出,检出率高达48.1%,城区明显高于农村,令人担心的是小学生的学习焦虑检出率达58.2%,高出全区平均值的10.1%。访谈和调查发现,学生们对考试普遍怀有恐惧心理,过度关注自己的考试成绩。究其原因大约如下:

一是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和期望水平。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进多年,但子女的学习成绩仍然是广大家长关注的焦点,甚至是亲子沟通的唯一内容。成绩好时家长大都褒奖有加,成绩不好时则着急、训斥和责骂。无疑,这些态度和行为会加重子女的心理压力。

二是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各科老师为了提高学科的成绩,加大作业负担,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引发学习焦虑。另外,一些教师处理问题时不能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身心发展规律,方法简单粗暴,易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对抗教师,直接表现为对教师的回避和学习兴趣的减退甚至丧失。

三是新生对环境的适应困难。各个学段有各自的特点,在学习方法、教学方式、课程安排、学业要求等方面,差别较大,需要新生及时调整积极适应。新生出现短期的适应困难,产生学习焦虑是正常的、自然的,但是许多学校为了出成绩,常常无视相关教育法规和规律,缩减学生休息时间,延长在校学习时间,频繁考试以考代练,公开排名,这些对新生往往产生很大压力,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情绪躁动、忧虑、厌烦等反应。

2.异常焦虑人数占第二位是过敏倾向,检出率为13.6%

过敏倾向表现为过于敏感,感受性太强,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行动易受到损害。造成学生过敏倾向较高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生理上的原因。过敏倾向严重的人,一般都有所谓的神经质体质,它是天生的,通常在幼儿期就表现出了体质上的特点。如其消化系统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容易发生紊乱,容易有腹痛、腹泻等身体不适的症状,这种孩子大多被看作体质虚弱儿。

二是独生子女家庭较多,父母关注的对象较为单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思想和行动受到父母太多的限制和控制,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父母大多以消极的方法应对,如各种惩罚,持续否定等,孩子得到太多负面评价,缺少应有的安全感,养成了谨小慎微、刻板戒备的性格特点。

三是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关注成绩,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当学生出现一些人际关系矛盾、学习成绩不理想、遭遇挫折等问题时,教育者常常无暇静心思考,采取妥当的应对策略,而是方法简单,从经验和主观出发。

四是中学生过敏比率较高还与他们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有关。在这一阶段他们会更多地关注自我,会更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但由于其阅历、生活经验、社会化程度的限制,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常常比较片面。

3.异常焦虑人数占第三位是身体症状,检出率为13.1%

身体症状一般是指强烈的心理焦虑引起的生理反应,如学生明显地感到自己的心跳、胸闷、头痛、出冷汗、失眠、食欲下降,甚至呕吐、小便失控,对声音和光线过敏等。这些类似疾病的症状的出现,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子女受到父母严厉的惩罚或者苛刻的责备后,不敢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愤怒,便把这种情绪压抑下去,而我们的身体会把这些压抑的情绪记忆下来,以后当有类似情境出现时内心又会感到痛苦,于是便以各种身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是过分关注分数名次,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来自外部和自身的高期望,极易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情绪过分紧张。当学生无法通过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应对时,躯体便会以各种症状来转移、掩盖。一般而言,体弱与过敏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身体症状。

4.异常焦虑人数占第四位是自责倾向,自责倾向的检出率11.7%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自责倾向都比较明显,女生又明显高于男生。过度自责的学生往往很自卑,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对待错误和失败,常把失败归因为自己的才能、智商等不如别人,并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和周围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归因为自己的责任。过度自责容易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认知产生偏差,会接受大量的负面信息,久之会感到自卑、沮丧、无奈和无能,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学生的过度自责是根据自己过去的错误或失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根据环境的比较意识,特别是童年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这种童年经验往往与教育因素有关,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往往要求学生听话,学习优秀。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发展不成熟,缺乏知识经验,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出现差错和失误,有的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失误的原因不加分析,一味简单地指责学生,对学生进行惩罚、批评、责怪。而家长也常常认可和倾向于教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即使学生没有错误,也要维护老师的威信。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能力和行为负面的反馈过多,而缺乏尊重、信任、鼓励和表扬的正向反馈。长期如此,最终导致学生自我评价的过度消极,自我怀疑,夸大自己的无能和失败。

篇4

(乌鲁木齐市第八十八小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小学生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跟缺乏微量元素锌有关,除了缺锌,心理健康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有些小学生血锌值正常,就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持着关心、爱护、尊重、理解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改掉吮手指、咬指甲的不良习惯。

关键词 小学生 吮手指 咬指甲 心理健康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正如小树苗一般吸收阳光雨露,茁壮成长。学校卫生保健工作就是要积极创造有利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宣传保健知识,防控传染病及常见病,检测学生健康状况,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建立健康行为,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发展。

那么,怎样才算健康呢?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学模式向生物- 心理- 社会模式转化,健康的内涵也随之扩大,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躯体疾病,还要求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将人的躯体与心理以及社会环境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来评价。身心健康才有利于孩子成长是无可非议的。而今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家长及教育家、心理学者及社会的关注。

在与小学生接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指甲甲板短缩、周边不整齐、甲床光泽差,指甲周边皮肤发白,经询问证实日常生活中有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在所授课的班级中,有学生在上课时将手指放在口中吸吮和咬指甲。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行为的呢?而这种行为与心理健康是否有关联呢?

在婴儿期,宝宝吸吮手指头是很常见的。其实,吸吮反射是婴儿与生俱来的本能。心理学家发现吸吮在满足婴儿生理需要的同时,还可以缓解饥饿感,减轻不安、焦虑、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具有镇静减压的作用,从而获得心理。在3 岁以后,宝宝因为认知能力、活动能力的增强及活动范围的扩大,生活变得丰富而有趣,神奇的世界等着他们去探索,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消失。

又是什么原因让部分孩子没有放弃这种行为,甚至有些孩子将这种行为延续到成人呢?

一、小学生吮手指、咬指甲行为的原因

1.从生理角度去看:跟缺乏微量元素锌有关。锌是微量元素的一种,在人体内的含量以及每天所需摄入量都很少,人体正常含锌量为2 克~3 克。绝大部分组织中都有极微量的锌分布,其中肝脏、肌肉和骨骼中含量较高。锌是体内数十种酶的主要成分。锌还与大脑发育和智力有关。锌还有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动能力的作用,对维持上皮和黏膜组织正常、防御细菌、病毒侵入、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痤疮等皮肤病变及校正味觉失灵等均有妙用。

锌在人体含量很少,但是锌缺乏时全身各系统都会受到不良影响。其中锌元素缺乏会导致异食癖,出现行为问题如吃墙皮、吮手指咬指甲等。

除了缺锌,小学生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是否与心理健康有关联呢?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对20 位(7 岁~10 岁)有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的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我发现除了缺锌,心理健康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有些小学生血锌值正常,就要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了。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与学生沟通、家长交流发现,这20 位有吮手指咬指甲行为的小学生中心理需要未得到满足的11 人,占总人数的55%;适应能力相对较弱的1 人,占总人数的5%;家庭关系紧张不和的5 人,占总人数25%;孤傲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2 人,占总人数的10%,其他综合因素的1 人,占总人数的5%。

2.小学生吮手指、咬指甲行为与心理健康具有关联性。(1)心理需要未得到满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从生理需要(空气、食物、水等)到安全的需要(回避危险和恐惧等)到归属和爱的需要(社交、归属、爱等)到尊重的需要(成就、权力、名誉)到人的最高层次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理想、抱负、价值)。

马斯洛还提出不同年龄阶段需要的主题是不同的。在2、3岁到10 岁这个阶段,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呈现渐强上升的趋势。在这一特殊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活动也逐渐复杂丰富。尤其在宝宝2、3岁时与其缺乏肌肤相亲(如:抚摸、皮肤接触等肢体沟通)或很少陪宝宝说话、玩耍、游戏,或父母工作较忙无暇顾及小孩,或由老人照顾看管孩子,亲子感情相对匮乏、不浓厚,没有建立牢固的良好的亲子关系,容易导致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本应消失的吮手指咬指甲便会延续下来。

在调查案例中,有7 人2 岁~5 岁这个阶段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全权照料管理;有4 人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父母工作较忙根本没有时间与孩子游戏玩耍,照顾看管孩子的任务主要落在了老人和保姆身上。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归属和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便慢慢形成习惯。

(2)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如环境的改变,新环境的适应和心理调试能力较弱。调查案例中,强强(化名)因父母工作调动从阿克苏转入八十八小二年级,笔者在上健康课时发现该生有吮手指的行为,向班主任了解:该生内向,不能积极主动的举手回答问题,说话声音小,与同学关系不是很亲近。与该生家长沟通得知:孩子以前无吮手指的习惯。分析孩子的吮手指行为可能与进入新环境心理调试能力较弱有关。

(3)家庭关系紧张不和。父母脾气暴躁;看管人严厉训斥;紧张和缺乏安全感等压力会促使孩子通过吮手指咬指甲排遣压力。调查案例中,圆圆(化名)9 岁,小学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脾气急躁,爱好舞蹈,既往有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父母感情较好、关系融洽,但教育孩子的理念不一致,教育方式不同,慈父严母,一人袒护一人严管。其母脾气急躁,圆圆学习上出现问题或练习舞蹈不到位时,就会严厉训斥。因圆圆有吮手指咬指甲还啃铅笔的行为,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医院检测血锌,医院化验血锌结果正常。圆圆吮手指咬指甲考虑与压力大、紧张有一定的关系。

(4)孤傲孤僻,以自我为中心。较少接触新鲜事物或以与同龄孩子的群体性活动融入较慢。通过吮手指咬指甲对抗孤单寂寞打发时间。调查案例中,乐乐(化名)因有先天性心脏病,不能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因疾病的原因父母尽可能地减少乐乐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该生指甲甲板短缩、周边不整齐、甲床光泽差,指甲周边皮肤发白,有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调查分析该行为与心理因素有关。

(5)其他原因。还有其他综合性的因素或模仿也可导致小学生有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

二、危害

小学生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对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哪些危害呢?吮手指咬指甲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不卫生,病从口入容易引起腹泻、寄生虫等病。其次,手指皮肤干裂脱皮,从而出现手指感染肿胀。再次,影响出牙,时间长了可引起牙齿排列不整齐、牙齿闭合不良。小学生满足于吮手指咬指甲不愿参加其他活动,久而久之会引起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自卑、抑郁等。

三、对策

1.检测孩子是否缺乏微量元素。可通过血液检测查血锌值,若血锌值低于正常,要适当补锌,或多吃海鲜产品如牡蛎,猪肝、蛋黄、鱼类、花生也含有丰富的锌。通过药物补充或食补的方式改善体内缺锌的状态。

2.避免过度强化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小学生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在改变孩子的这种行为时,不可操之过急。定期为孩子修剪指甲,当发现孩子的吮手指咬指甲行为时,有些家长和老师会大声训斥,严肃的表情,严厉的批评,大人的大惊小怪可能对孩子形成负强化。

3.营造宽松温馨的家庭气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切忌粗暴、嘲笑、争吵、讥讽、大骂、恐吓等,应该学会以身作则,学会理解与尊重,学会自控,学会有效沟通。美国家庭教育书籍《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之所以成为十大畅销书之一,原因在于它给了家长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让家长俯下身倾听孩子的想法,指引家长切身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通过“如何说?”“怎么听?”的技巧,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起一个能够快乐交流的平台,与孩子达成有效的交流沟通,让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课堂,作为家长有责任上好第一堂课。不要低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个体的心理发育过程中,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个关键性的阶段。父母应多陪陪孩子,通过拥抱、抚摸以及和蔼的态度,满足孩子归属和爱的需要,将语言化为行动,情感上的支持和行为上的帮助、关怀、体贴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平等、民主、温暖、舒适、和谐、稳定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活泼发展。

4.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丰富的业余爱好,积极参与小伙伴的活动。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调控情绪。对于消极情绪,学会自我排遣疏导。当遇到不如意时,应通过适当的方式发泄出来,如诉说、哭泣、书写等。5.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言行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的期望和鼓励,有利于小学生树立自信心,改掉不良习惯。

于丹曾经说过,与孩子交流,他们重视的是你与他们沟通的态度而非内容。同一件事情,你的态度不同,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教师的态度是强硬的,训斥的,不平等的,那么你与学生的沟通是无效的,学生表面上“嗯”和“对”,其实内心另有主意。用真诚、温柔、接纳、尊重、关心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在交流中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对与错,因为提建议的效果不好,引导学生自我感悟: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还有其他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我可以改变些什么。

6.使用替代法。在小学生有吮手指咬指甲的欲望时,可使用替代法,如吃饼干,棒棒糖等来替代不良行为。还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终止孩子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如玩魔方、滚珠、弹力球等,或训练双手协调的动手游戏,让手指“忙碌”起来。

小学生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还有哪些?

小学生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与性别有怎样的关联?怎样才能有效实施小学生吮手指、咬指甲行为的心理干预方法呢?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在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的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去一一解决,最终达到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持着关心、爱护、尊重、理解的心态与孩子沟通,伸出我们的手,大手牵小手,传递爱与帮助的信息,陪伴孩子改掉吮手指、咬指甲的不良习惯,走向充满希望和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贝品联.学校卫生工作指南.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0,1.

篇5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19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125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校园里得到了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实现了由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由枯燥到生动的转变,为小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拓展知识,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体现。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不断优化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对于多媒体还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取代教师教学;过分注重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技巧,使教学课件华而不实;照抄照搬其他教师的教学课件,与实际教学内容不相符等,这些误区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助力小学思想品德课,就成为了每一名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新型课程引入形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小学思想品德课要想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小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课程引入的形式会对小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新颖独特的课程引入方式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度课堂教学中。比如,在讲《我爱家乡山和水》一节时,我改变了传统的“长驱直入式”的引入方式,而是在课前让小学生自己去收集关于家乡的山和水的资料或者图片等,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然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小学生展示优美的自然景观的图片,以激发小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好品质。在小学生对家乡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我启发他们谈谈最喜欢家乡的什么,让小学生扮成导游,给其他学生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引入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成长,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由于电子设备和互联网的普及,现在很多小学生都热衷于玩手机游戏或者电脑游戏,使学习和身心受到影响。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让小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比如在讲《呵护我们的身体》时,为了让小学生明白身体是生命的载体,爱惜生命就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良好心态,我在课堂上通过给小学生播放一个小学生因为沉迷网络而成为自闭症儿童和一个小学生因为长时间玩手机造成视力极度下降的典型案例,让小学生都意识到生命的珍贵。然后,我让小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应该怎么合理利用网络,防止网络对身体造成的伤害。这时小学生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顿时班级的学习氛围高涨。

三、营造师生共同参与的氛围,打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是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领路人,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参与到小学生的学习中,积极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的儿童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因此,教师要给予小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小学生通过实践不断增长生活经验,提高综合素养。比如,在学习《钱该怎样花》时,大屏幕上出现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问小学生:“同学们,如果你们有钱,你们会利用这些钱买什么?还是做什么?”有的学生说买衣服,有的学生说买汽车,有的学生说买玩具,等等。对于小学生的答案,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启发小学生合理利用每一分钱。然后,教师要与小学生进行互动。大屏幕上出现一个大超市的画面,渲染了一个购物的场景,由教师扮演超市收银员,小学生扮演消费者,让小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

四、积极进行课堂拓展训练,拓宽小学生的思维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进行课堂拓展训练,增强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小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进而达到全面发展。小学思想品德进行课堂拓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能够从实际出发,把握学情,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就可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比如,在学习《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给小学生展示古代的烽火台,让小学生思考古代除了烽火台还有哪些通信工具。这时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吸引起来,有学生说靠鸽子,有学生说靠骑马,有学生说靠船。然后,我让小学生分组讨论,现在社会的通讯工具都有哪些。有学生说电话,有学生说飞机,有学生说网络。接下来,我给小学生播放了我国航天技术中实现的天地对话的视频,使小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激发小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以后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6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校园里得到了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实现了由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由枯燥到生动的转变,为小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拓展知识,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体现。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不断优化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对于多媒体还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取代教师教学;过分注重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技巧,使教学课件华而不实;照抄照搬其他教师的教学课件,与实际教学内容不相符等,这些误区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助力小学思想品德课,就成为了每一名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新型课程引入形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小学思想品德课要想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小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课程引入的形式会对小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新颖独特的课程引入方式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度课堂教学中。比如,在讲《我爱家乡山和水》一节时,我改变了传统的“长驱直入式”的引入方式,而是在课前让小学生自己去收集关于家乡的山和水的资料或者图片等,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然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小学生展示优美的自然景观的图片,以激发小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好品质。在小学生对家乡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我启发他们谈谈最喜欢家乡的什么,让小学生扮成导游,给其他学生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引入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成长,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由于电子设备和互联网的普及,现在很多小学生都热衷于玩手机游戏或者电脑游戏,使学习和身心受到影响。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让小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比如在讲《呵护我们的身体》时,为了让小学生明白身体是生命的载体,爱惜生命就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良好心态,我在课堂上通过给小学生播放一个小学生因为沉迷网络而成为自闭症儿童和一个小学生因为长时间玩手机造成视力极度下降的典型案例,让小学生都意识到生命的珍贵。然后,我让小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应该怎么合理利用网络,防止网络对身体造成的伤害。这时小学生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顿时班级的学习氛围高涨。

三、营造师生共同参与的氛围,打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是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领路人,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参与到小学生的学习中,积极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的儿童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因此,教师要给予小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小学生通过实践不断增长生活经验,提高综合素养。比如,在学习《钱该怎样花》时,大屏幕上出现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问小学生:“同学们,如果你们有钱,你们会利用这些钱买什么?还是做什么?”有的学生说买衣服,有的学生说买汽车,有的学生说买玩具,等等。对于小学生的答案,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启发小学生合理利用每一分钱。然后,教师要与小学生进行互动。大屏幕上出现一个大超市的画面,渲染了一个购物的场景,由教师扮演超市收银员,小学生扮演消费者,让小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

四、积极进行课堂拓展训练,拓宽小学生的思维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进行课堂拓展训练,增强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小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进而达到全面发展。小学思想品德进行课堂拓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能够从实际出发,把握学情,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就可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篇7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人才教育需要从全方位全面提升。知识教育的弊端已经暴露出来,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考察我国小学生心理状况,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尝试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本文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屡屡发生,从小学生、初中生到高中生、大学生都有发生,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中学的两名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年级一名学生,因受不了学习成绩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了母亲。还有一名男学生因女友不接受自己的求爱而举起屠刀,杀害了女孩的全家,等等。他们的心里都有障碍,性格比较脆弱。有的厌学习,有的缺乏自信,经不起一点挫折委屈,有的不会与人交往,自私任性,不懂得关爱他人,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动不动就想离家出走,甚至轻生或者杀人,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国家教委新颁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说明,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一)不良的学习心理

现在许多小学生都存在厌学的心理,有的学生表现为考试恐惧症,对考试感到焦虑而不知所措;好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上存在的困难不愿意去克服,课后抄袭他人作业,久而久之成绩下降,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很大部分的小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常常需要老师或家长的督促才能完成作业;小学生偏科现象也非常严重。相比之下,只有极少数的小学生热爱学习,具有广范的学习兴趣。

(二)人际交往能力差

现在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一家四口的小太阳,家里的成人对他的关心、爱护和包容可以称得上溺爱。无形当中,这种溺爱成为了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沃土。这让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思想,不善于在集体分享自己的快乐,不会和他们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小孩从小以爷爷奶奶为伴,以致不知道如何和同龄人交流。所以,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很多小朋友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开始争吵,非要让自己满意为止。同时,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是有障碍的,很多小朋友感觉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倾诉交谈的好朋友。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会感觉这个社会很不友好,从而不愿意和别人结交朋友。这种微妙的心理往往被家长和老师忽视,最终成为自闭症、抑郁症的致病因素。

(三)品格缺陷

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在道德品格和情绪自控能力方面表现不佳。有些学生有很强的虚荣心,铺张浪费、爱攀比,小小年纪学着大人的样子请客吃饭,耍大牌等;有些学生表现出自私的心理,对于自己所喜爱的玩(文)具或零食不愿与他人共享,但是见到别人的好玩的玩具就要据为己有;有些学生表现的比较任性,听不得家长老师的半点劝告;还有的不够独立,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非常强,缺少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

(四)心理承受能力差

近年来,很多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稍不如意的事情便无法承受,哭闹、逃学、出走,有的甚至服药或割腕自杀。一位即将升初中的女生曾因家长不让看“超级女声”,将自己反锁在屋里与家人“对峙”几个小时;一名小学生因受不住班主任的批评,回家后将全部的教科书撕得粉碎;一名学生因为遭父母斥骂而离家出走……这些孩子之频繁出现如此极端的举动,都是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典型表现。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加以归纳分析:

(一)学校教育方面

1、心理素质教育设施不足。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各个学校也开始响应号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有的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有的学校设立咨询室等。然而,能长期有效地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微乎其微。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只是以备必需,形同虚设,并未真正起到实际作用。此外,有的学校也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但那些都是事后诸葛,只是在学生已经出现问题之后才对个别同学有针对性的进行一定的疏导,而并没有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正式的课程计划内,提前对学生进行普遍的教育。

2、教育理念以学习论英雄。学习成绩最重要,这一理念一直都是我国教育的短板,即使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很多学校和老师仍以学习成绩为教学出发点和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尺,这不仅使得教育倾向偏向成绩教育,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些学生因为学习好而只重视学习成绩,不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师应该客观评价每个学生,评价标准多元化,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3、教师的注意与引导不足。在学校里,教师每天和小孩子们面对面,他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目前许多老师都是上完课就去休息,对于学生的情况不管不问,有的老师对学生的不良情况不敢管不敢问,同时也没联系孩子的家长,使得小小的心理问题逐渐深化,最终导致严重的不可补救的后果。

(二)家庭方面

1、物质的满足磨灭了自我奋斗意识

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从城市到乡村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孩子们从小吃喝不愁,要什么有什么,这代人体会不到食物的来之不易,体会不到劳动的艰辛。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过上与其他孩子那样奢华的生活,竟不惜放弃自己的物质需求来满足孩子的无理需求。这种轻易得来的物质享受,让他们体会不到只有通过艰苦的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这一真理。

2、过度的宽容与爱护模糊了对与错

“六爱一”的家庭教育模式让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对与错。而且,这种教育抚养的方式使得孩子不能虚心接受批评,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我就是没错,即使是错的,我也要一意孤行,长此以往,形成了所谓的、不能接受任何批评的“自尊心”。总而言之,在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期,不能让宽容和庇护模糊了是非。

3、独处阻碍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只能由家长(主要是爷爷奶奶)陪着玩,由于年龄的差距,家长始终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基本都是家长看护,孩子自己玩玩具,看电视的生活教育模式,所以小孩子性格相对比较“独”。他们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不懂得分享。与同龄的孩子交往相对较少,加上每个孩子都相对较“独”,彼此不懂得谦让,所以相处起来更加难。这就导致孩子更加喜欢和死板的玩具玩,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4、溺爱削薄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

现实中,家长为孩子的衣食住行大力的井井有条,孩子摔倒了家长扶起来;孩子上学,专车接送;孩子被老师批评了,家长去学校理论;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家长赶紧请家教;家务活不让孩子干,这种种的做法让孩子失去了经历困难与挫折的机会,减少了孩子自己克服困难的机会。有的家长甚至连一句逆耳的话都不说,怎么会让孩子承受社会上遇到的不顺心的事呢?所以,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待胜负、输赢、批评的平常心,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重要部分,心理素质教育各个阶段均可进行,但通过研究发现,在小学生阶段对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为有效,主要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与中学生、大学生相比,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可塑性。小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经历都很有限,各种价值观念还未形成,思想相对简单,所以,他们的心理活动纯真、直率,能将内心活动真实的表露出来,这有利于教育者及时捕捉小学生的心理信息。此外,小学生内心有意识的闭锁不够明显,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可以毫无保留的接纳老师的各种有效地教育信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可塑性比较大,无论是认知能力,还是社会性、道德品格、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易于培养。因此,小学阶段是个体良好心理素质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大好时机,相关研究也表明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确实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可见针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1、建立心理咨询和治疗等长效机制。小学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配有专业心理咨询师。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对待心理咨询就向感冒看医生一样正常,有心理障碍应该及时去找心理医师咨询。心理咨询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咨询中要告诉学生彼此之间的谈话会保密的,或者学生信任之后,对学生的问题要设身处地考虑,动之以情,正确疏导。总是,遵循聆听、保密、疏导原则,使用适当的心理矫治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及行为,提前预防小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

2、开设心理教育课,用真实的案例或者参与式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心理教育课的开设方式多种多样,只有亲身体会,才能引起共鸣,为了让学生能深刻感受健康的与病态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采取真实的案例让大家观看思考,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1)利用录音、录像、碟片等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青少年犯罪的视频,图文声合茂地展现少年如何走向犯罪的道路。(2)角色游戏。老师可以利用让大家排练“丑小鸭和白天鹅”的话剧活动,通过角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鼓励学生勇敢的和别人真诚沟通。(3)集体讨论。针对典型案例,通过课上讨论活动进行自由发言。由于小学生容易受集体的感染,所以通过集体成员充分发言,形成集体共识,这种共识可以影响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3、关注“问题”学生。所谓“问题”学生就是通常所说有各种问题的“差生”和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作为教师不应歧视他们,更不应该视他们为包袱,而应加倍地关注、鼓励他们,并经常和他们沟通交流,在教师的爱心帮助下,消除他们的敌对情绪和自卑心理。对这些学生教师要形成正确的评价手段,以“人人都是好学生”为理念激发每个学生的向上、从优的欲望。从而改变其说谎、骂人、作业不完成等的不良行为,逐渐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4、调动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长改变溺爱孩子的教育观念。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家庭的一切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观念的形成。没有了溺爱,孩子才能独立,才能在困难面前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家长和老师要正确的教育孩子。比如家长要教育孩子如何分享,如何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家长要教孩子如何交际:遇到什么情况,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用什么称呼等等这些都是家长要教的。同时,学校老师也应该对孩子们进行沟通与合作的教育。教师发现学生有一些异常举动,应该及时和家长联系,向家长说明问题的重要性,使家长积极行动起来,一起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问题。教师经常性的家访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掌握孩子的脾气秉性;家长也应该通班主任保持紧密联系,随时关注孩子的学习表现和心理状态,对于有问题的孩子,积极采纳教师的意见,促使家长改变不良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孩子进行正确而必要的家庭教育。总之,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才能顺利进行。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仅靠上心理课以及悲剧之后的心理咨询与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教育,将德育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例如渗透到语文、品德等其他课程中。同时,渗透到家庭、社会等教育中,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中等,老师和家长要携起手来,从学生的言行举止等细节抓起,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努力塑造学生健康完美的性格。

参考文献:

[1]齐书敏.浅谈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8).

[2]韩清华.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探索――浅析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3]关丽霞.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3).

[4]陆远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3).

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阅读疗法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8-0109-02

引言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学校对于小学生实施的一种教育方式,简单来说是以教导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引导其健康成长。此种教育方式是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逐渐融合发展出的一种新型教育体系,旨在对小学生实行更多的自由、人性化教育,开发其自身潜力,为其建设良好的少年时代。在此种情况下,学校实行阅读疗法,通过阅读以达到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为其未来成长提供助力。

1阅读疗法的涵义及发展现状

阅读疗法指的是学校在确定针对其学生的确切培养方案后,根据该方案选定相应的图书,让学生在阅读指定图书的过程中,调节自身,保持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得其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此种疗法是针对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而实施,根据其心理问题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图书,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通过读书学习到书中的内容,以达到疏解、保护小学生身心,调节其日常或积累的不良情绪的效果[1]。由于此种疗法传人我国较晚,目前尚处于研究实践阶段,但其已引起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并使得专家学者对其展开研究。但由于此种疗法在我国实践较少,可用以借鉴的例子也较少,使得其进展较为缓慢。现今已展开实践研究的阅读疗法案例大多在养老院、监狱等地方,其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治疗及引导尚未形成有效的方案。但根据国家拟定的部分教学规定中,已有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部分,学校针对此种情况也及时采取措施,将学生课外阅读与阅读疗法相结合,选取出较为积极向上的书籍供其阅读参考,不断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实践研究

2.1阅读书籍的选用:在针对小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下,选用是书籍应以传播中华传统思想道德中的优质文化为主,积极传导正能量,帮助小学生构建良好和谐的心理环境,且在小学时代,是少年儿童智力成长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内,小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不适合存在太多的负担以及压力,过重的学习以及阅读负担会影响其智力的健康成长。针对此种情况,学校在选取书籍时,应首先考虑其智力承受范围,挑选出较为适合轻松阅读的书籍帮助小学生成长。其次应考虑积极心理健康教学的范围,小学生在上学期间,学校及书籍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学校在引导其进行阅读时,应选取相应的教导内容,如认知人际、情感、智慧、精神的力量,使其逐渐懂得诚实、善良、责任心、宽容、信念等优良品质,并将其逐渐应用到自身实际生活中。选取的书籍可以以传授其优良品德为主,开发其智力为辅,如选取《中华优秀成语故事》、《小老鼠亚历山大》、《淘气包马小跳》、《窗边的小豆豆》等文章及书籍,帮助其了解更多更广阔的事情,为其构建良好的心理状态[2]。

2.2阅读方式的选取

(1)集体朗读:此种方式是将部分具有相同心理问题的小学生组织后,进行集体阅读,让其使用较为高声的朗读方式,在固定时间内在学校配备的专门房间对图书进行阅读,每天持续30分钟,委派有责任心的教师对小学生集体进行较为宽松的监察。使用此种方式是有范围的帮助学生锻炼相应的能力,将其集中后进行阅读,有利于对其的监管以及大部分学生的相同问题的集中解决。

(2)个体阅读:此种方式是针对部分小学生结合其实际情况以及有特殊要求的学生对其进行阅读指导,教师根据其具体情况为其制定阅读书目后,让其可以回家自行阅读,但对于使用此种阅读方式的学生,教师应对其进行定期的阅读检查,以确保其身在家中同样可以自行读书。

(3)教师讲读:此种情况是针对部分具有特殊需求或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进行的阅读疗法,由教师为该学生指定书目,并在每天规定的时间内为其进行讲读,帮助学生分析其读物所想表达的内容,使其可以较为容易的构建积极心理环境[3]。

2.3调查分析:针对上述方式,对某地区小学使用阅读疗法的全部学生的疗效进行调查研究,其中有情绪问题的学生为6人,拥有不良习惯的学生为9人,行为障碍的学生为20人,其他心理缺陷的学生为18人。其中情绪问题的学生有4人采取了集体朗读的方式进行教育,2人采取了个人阅读的方式;有不良习惯的学生中有7人采取了集体朗读的方式,2人采取了教师导读的方式;行为障碍的学生中,有19人采取了集体朗读的方式,1人采取了教师导读的方式;在其他心理缺陷的学生中,有3人采取了集体朗读的方式,3人采取了个人阅读的方式,12人采取了教师导读的方式。

2.4研究结果:在针对上述进行过阅读疗法的学生中,抽取了30人进行观察,占总人数的56.6%,研究结果表明,在针对部分心理问题较为复杂的小学生进行阅读疗法时,教师导读效果较好,使得其及时了解书中所讲,并对其心理问题有所改善,在针对情节较为轻缓的学生时,采用集体阅读的方式使其性格变得较为柔和,对其心理压力的缓解产生了较大的作用,但结果显示,个人阅读对其心理情况改善程度较弱。结束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生命中较为重要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身心的积极、健康成长有赖于老师、同学以及家长的各方面帮助,是共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践证明,阅读疗法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笔者通过对该疗法进行实践研究,得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希望有助于阅读疗法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东,王景文,吴智茹.阅读疗法基本应用模式研究———基于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阅读疗法实践的思考[J].图书馆界,2012,03(03):22-25.

[2]赖运成,叶一舵.网络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途径和注意事项[J].教学与管理,2013,05(06):50-5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