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经济发展的指标8篇

时间:2023-07-27 09:28: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发展的指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发展的指标

篇1

关键词:沟域经济 评价 指标体系

引言

作为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沟域是首都和谐社会的生态建设关键带、山区经济启动带和城市功能拓展带,是首都宜居城市建设的坚实生态屏障,是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支撑,是环境友好型的特色产业基地。通过对沟域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可将沟域的整体功能划分为三级子功能,即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山区沟域经济建设,就是要充分认识和发挥沟域的多种功能,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人类福祉。沟域经济发展到现在,学术界大多是从理论分析和政策经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甚少从实证分析角度来具体分析北京沟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问题,因而对北京沟域经济的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原则与指标确定

(一)构建原则

沟域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够充分体现沟域经济的内涵和功能定位,为持续有效地推进沟域经济建设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沟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充分反映和体现沟域经济的内涵,科学、系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沟域经济的实质。同时,尽可能选择简单明了、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重点指标。

2.可测性和可比性原则。充分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不具有直接可比性的指标,需要标准化处理使其具有可比性。

3.动态性和静态性原则。沟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指标设定充分考虑动态变化,能综合反映沟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和趋势,便于预测与管理。

(二)指标确定

1.各项指标及目标值的确定。沟域经济建设的实现程度必须有一个评价标准。沟域经济建设把2020年确定为目标年;同时参照了中央、北京市委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的相关发展规划,主要参考了《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村评定标准(试行)》、《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另外也将国际上对相关指标标准和水平的界定作为一个参考标准。

2.沟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征求了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本文的沟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才得以构建。整个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1个,二级指标4个,三级指标14个。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且给出了它们各自的目标值。表2表示专家评分的测评表,给出了专家测评的指标构成。

3.评价方法。对所有参加评比的沟域统一计算综合指数,按照分值大小进行排序,划分奖励等级。评价分值可划分为七个档次:很好100-90分;好89-80分;较好79-65分;中64-55分;一般54-40分;较差39-20分;差19-0分。

对于每一条沟域,可以根据一级、二级指标计算的结果,分析其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情况,为找出差距、调整思路和改进工作。另,为保证评价数据准确,有必要对有关统计人员的进行必要培训。

北京四季花海沟域经济发展评价案例分析

(一)四季花海沟域原始指标标准化

1.各项指标的标准值。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科学、合理,而指标权重的准确性则是构建过程中重要的一步。本文咨询了北京市多位研究沟域经济的专家和研究人员,以使权重具有权威性,得到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的所有的判断矩阵。通过查阅沟域经济建设网站和北京市统计局网站等相关政府网站,查阅《北京市统计年鉴》(2008-2012)和《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08-2012)等相关统计资料,以及亲自参与的沟域调研小组的实地调研得到的一手材料和数据,并经过计算得到表3所示结果。

2.各项指标数据的处理。综合评价之前,需要通过标准化处理四季花海沟域各项指标,消除量纲、数量级,再将其置于统一的评价体系。通常有三种处理方法来进行指标的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处理法、极值处理法和功效系数法,本文采用极值处理法中的极大值处理方法,即用每一项指标的数据值除以近五年来各项指标最大的数据值。

(二)四季花海沟域经济建设的宏观评价

首先从宏观角度评价四季花海沟域经济建设,即评价四季花海沟域的建设成效,检验该沟域经济建设的实现程度。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四季花海沟域建设二级指标的指标实现度S,并将相关指标结果带入公式S=A/P×100%(其中,S为实现度;A为实际值;P为目标值;对于高于目标值的指标,按满分计算(100分))得到,目标年是2020年,“十一五”期间四季花海沟域经济建设的实现程度分别为51.74%、59.26%和49.89%。可以看出,四季花海沟域的社会服务能力较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一般。具体从表3中可以看出,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生活垃圾得到了无害化处理,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程度远远不够,服务基础薄弱,其他指标都在增长。总之,从宏观角度来看,四季花海沟域经济建设正逐步向前推进,但同时存在一些短板,需要花物力、财力、人力来解决。

(三)四季花海沟域经济建设的微观评价

从具体到每个指标的分析来评价四季花海沟域建设情况,即是微观评价。从细节中分析沟域经济建设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确定该沟域建设重点和难点,为有效推动该沟域的经济建设提供针对性的措施。

为衡量四季花海沟域的微观成效,采用假设检验方法,比较四季花海沟域建设各项指标在“十一五”期间前两年(2006-2007)的平均值和后两年(2010-2011)的平均值,对各个指标进行显著性检验。

利用假设检验方法,试图找出两组数据平均值的差异情况。设前两年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为X1,后两年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为X2,建立假设如下:

H0:μ1=μ2,前后两年新农村建设指标Xi的总体均值相同

H1:μ1≠μ2,前后两年新农村建设指标Xi的总体均值不同

构造的t统计量为:

其中,,自由度ν=n1+n2-2

运用上述假设检验方法对各指标前后两年的平均值进行显著性检验,由于定性指标不具有数量上的累加性,不予考虑。检验的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以上假设检验分析“十一五”期间前后两年(2007-2008与2010-2011)四季花海沟域经济建设各指标的变化情况,可以得出:四季花海沟域经济建设在2010-2011年两年间民俗旅游接待户比重显著性提高,水平达到99%,是沟域经济建设变化最快也是唯一的一个;同时,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林木覆盖率、民俗旅游接待户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等方面也有较为明显的改善,表明该沟域社会服务能力有一定的好转。但是该沟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构建沟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实证分析法对北京四季花海沟域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北京四季花海沟域发展进行评价。随着北京沟域建设的发展以及其在全国推广的可能,研究中将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今后还需要深入研究,可以利用本文构建的沟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的每条沟域一一进行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分析,进而系统评价该条沟域的建设情况,及时应对沟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春腊,张义丰,刘沛林,徐美.沟域经济背景下的山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J].人文地理,2011(2)

2.陈俊红,李红,周连第.北京市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生态经济,2010,225(5)

3.曹明贵.以旅游资源为龙头带动山区经济的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5(11)

4.中国山区经济技术赴意大利培训团.意大利山区经济政策[J].林业财务与会计,1998(4)

5.胡霞.关于日本山区半山区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考察与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6)

6.宋书灵,王薇薇.北京山区县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11)

7.陈国阶,王青.中国山区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模型与预测[J].地理学报,2004(3)

8.陈国阶等.中国山区发展报告[M].商务印书馆,2010

篇2

【关键词】多指标决策评价 综合评价 香港 社会经济发展

一、引言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是国际著名的商业、金融和贸易中心。它拥有全球最繁忙的货柜码头,处理全球最多的国际空运货柜,是全球最自由开放的市场,一直被诸多评比机构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其社会经济发展备受瞩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团结带领香港各界人士,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克服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等带来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成功地把“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变为现实,实现了经济的强劲复苏和快速增长,保持了香港繁荣稳定。香港的繁荣昌盛对于推进中国大陆经济,整个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经济都会产生重要作用。笔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最新资料,应用多指标决策评价方法对2002-2006年香港的社会经济情况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分析,为香港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多指标决策评价方法简介

假设某一多指标决策问题的方案集为A={A1,A2,…,An},指标集为G={G1,G2,…,Gm},且令矩阵Y=(yij)n×m表示方案集A对指标集G的“决策矩阵”,其中yij(i=1,2,…,n;j=1,2,…,m)表示方案Ai对指标Gj的指标值。由于各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故本文将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从而可得无量纲化的决策矩阵Z=(zij)n×m,其中

其中,yjmin,yjmax表示指标Gj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显然,di(w)越大表明方案Ai越优。从而可以对各决策方案Ai进行定量的综合评价并排序。

(一)权向量w的离差最大化确定方法

如果某一指标Gj对决策方案Ai的综合评价值没有影响,那么,指标Gj的权重应取0;相反,如果某一指标Gj对决策方案Ai的综合评价值有很大影响,那么,指标Gj应取较大的权重。因此,对于指标Gj,可令vij(w)表示某一方案Ai与其它决策方案的加权离差, 则有:

(二)离差最大化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的步骤

①按照(1)式,求无量纲化的决策矩阵Z=(zij)n×m;

②采用离差最大化方法,按照(4)式确定最优权向量w=(w1,w2,…,wm)T;

③根据(2)式计算各方案Ai的综合评价值di(w) i=1,2,…,n;

④根据步骤③中各决策方案的综合评价值大小, 我们可以对各决策方案进行定量的综合评价并排序。

三、实证分析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遵循科学性、代表性和完整性的评价原则,笔者选取反映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10个主要指标:本地生产总值(按2000年固定价格计算)x1(亿港元)、人均本地生产总值x2(港元)、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x3(亿港元)、对外服务贸易总额(即服务出口与服务进口之和)x4(亿港元)、政府储备结余x5(亿港元)、进出香港货物总量x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x7(万标准集装箱)、访港旅客x8(万人次)、国际投资头寸x9(亿港元)、政府收入总额x10(亿港元)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这10个极大项指标可基本反映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原始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由统计数据建立指标数据库,列于表1。

注)本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编制。

(二)综合评价分析

根据上述运算步骤,应用Matlab编程计算,可得其相应结果列于表2。由于表2最后一行的权重大小几乎相等,可知反映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10个主要指标协调发展,对香港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着均等的作用,这体现了香港社会经济结构非常稳健;另外,据表2最后一列的综合评价值逐年增大,可知香港特别行政区2002-2006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推进,一年好过一年,尤其是2006年发展状态最佳,其历年排名依次为:2006、2005、2004、2003和2002年。

2002-2006年香港的贸易额从31799亿港元增至50608亿港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3%,11.6%,16.4%,10.9%,10.5%。2006年,香港股市集资总额创下5245亿港元的历史纪录。

2003年的综合评价值为0.1656,远低于2004年的0.5192,这说明2003年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不佳,其主要原因应为2003年正值香港刚刚渡过东南亚金融危机、又遭非典的袭击,从表2可知旅游业受到严重影响。2003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在香港签署,为经济低迷、社会不景气的香港注入了强心剂和新的活力。CEPA实施以来,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不嗯噬,失业率不断下降。CEPA不仅推动了港澳经济复苏和飞速发展,也成为香港地区经济转型的新契机,把香港的发展与内地的广阔市场、高速发展的经济联系起来,让香港经济存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本报讯.伟大的构想,成功的实践――祝贺祖国10周年[N].人民日报,2007.

[2]雷钦礼.经济管理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王永瑜.雷达图定量综合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统计教育,2007,(1).

篇3

关键词: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冗余度分析;灵敏度分析

一、引言

近些年来,学术界广泛关注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我国和区域内部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估及对策研究。在指标体系构建上,以经济发展质量的内在含义为出发点,结合时代要求及发展规划,进行指标体系设计。对不同学者关于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比较分析来看,各个学者都是依据个人知识积累以及对经济发展质量内涵的判断,选取适当指标构建指标体系,目前并未形成一个具有规范及标准形式的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于指标体系中指标选取是否合理、指标体系是否科学有效、指标体系能否准确描述经济发展实际都缺乏相关检验,因此,对指标体系进行检验在填补现有研究空白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客观真实地了解经济发展真实情况。

江苏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目前正处于第三次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之所以要不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因为江苏经济增长过程中面临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化等问题。因此,本文以江苏经济发展质量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并利用冗余度分析、灵敏度分析对江苏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验,并期望为其他省份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分析提供一定帮助和借鉴。

二、研究现状

经济发展质量问题一直是专家和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通过对现有学术成果的研究不难发现,关于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包括指标体系如何进行设置的问题以及运用指标体系对国家或者地区进行实证研究方面。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现状

王文博(2001)根据指标选取和指标体系设置的规定和准则,以经济发展质量的本质要求为依据,从反映经济数量、效益、要素配置和效率、要素重新组合、经济平稳度以及科创角度设定了评估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李变花(2004)首先指出了现有经济质量评价主要考虑从经济总量方面来评价的指标体系缺陷,针对以上缺陷,提出要从经济增加总量水平、经济投入产出效益水平、经济结构合理性、科技创新、环保质量、人民生活几个方面对前有指标体系进行了完善和修正,使之更加合理。冷崇总(2008)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质量内涵要求,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包含经济发展结构维度、经济投入――产出效率维度、潜能维度、资源与环保维度、科技进步与创新维度、经济波动性维度以及人民生活质量与经济分享性维度。

(二)指标体系的运用及实证分析的研究现状

钞小静,任保平(2011)选取经济转型30年来我国和各地区经济数据,构建评价体系,测算了各个年份国家和地区经济质量指数。刘小平(2014)利用指标体系和相关分析评价方法,从横向(即分区域)和纵向(及分时期)两方面对全国总体经济发展状况和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研究,通过PCA的分析方式最终实现量化经济增长质量的工作。宋明顺等(2015)从竞争质量、民生质量和生态质量三个维度出发,采用熵值法,并提出国际标杆对比法来对我国宏观经济质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测度和比照结论与我国及标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相吻合。

三、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大量阅读经济发展质量和指标体系设立相关文献,尝试以经济发展质量本质含义为出发点,以测度江苏经济发展质量为目的,结合江苏实情,考虑经济增长效率、经济结构、经济稳健性、科技进步、资源环境、人民生活6大影响因素,构建了包含34个科学的、合理的二级指标的江苏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四、江苏经济发展质量指数测算

(一)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江苏经济发展质量,以2005~2014年《江苏统计年鉴》为数据主要来源,分析江苏2004~2013年10年期间经济发展的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并试图找出其中影响因素。

(二)指标筛选

以上通过总过前人经验和结合江苏实际构建了江苏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虽然能够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反映和衡量江苏经济发展质量,但合理性和有效性无法直接作出判断,需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原因在于:一是总量较多的基础指标导致数据收集难度;二是某些基础指标可以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多个方面,指标之间高度相关性问题难以避开;三是某些指标虽然能够用于衡量经济发展质量,但其重要性和辨识能力较差,造成指标体系冗余。所以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删除相关性大的基础指标有助在精简指标体系本身的同时,确保分析评价的有效程度。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删除以下相关系数较大指标:第一产业贡献率X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变动率X13、人均科技投入X16、科技活动人员占总人口比重X1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X21、城市人均住宅面积X27、农村人均住宅面积X28、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X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34共十项指标。

(三)衡量江苏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并评价分析

评价方法的选择应遵循科学性和客观性原则,因此本文选取熵值法对各个指标进行赋权,计算各个指标权重,进而测度经济发展质量指数,计算步骤如下(其中代表基础指标,i为年份,m为指标总数,n为总年数)。

第一,无量纲处理数据以后,计算第j个指标、第i个样本指标值的比重pij,公式如下:

第二,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公式如下:

第三,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i,公式如下:

第四,计算第j个指标的权重ωj,公式如下:

第五,计算经济发展质量指数vi,公式如下:

熵值法测算出的各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如下,见表2。

根据计算所得的二级经济指标权重测算出相联系的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12.8%、15.8%、13.8%、15.5%、24.5%、17.6%,其中经济增长结构、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影响最大,每项指标权重基本上都在15%以上,表明每个维度都对经济质量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指标体系6个维度选取合理。接着,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得出江苏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并绘制了江苏2004~2014年这十年经济发展质量趋势变化图,见图1。

结合图1和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江苏经济发展质量经历了三个阶段,2004年之前为第一阶段,江苏经济快速增长,GDP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同时投资产出率也不断提高,有较为良好的经济效率和效益,物价平稳,经济增长质量呈上升趋势的;2004~2009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在外部江苏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受到极大冲击,GDP增长率从2005年的23.96%降低至2009年的11.22%,进出口总额下滑,同时这一时期经济稳定性较差,不仅GDP波动较大,通货膨胀率也较高,城市化进程较慢,人民生活质量改善速度缓慢,经济质量偏低;2009~2013年期间,江苏面对新形势,秉承十精神、可持续发展观和时代要求,坚持经济转型,以科技创新为源动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已趋于合理化。这一时期江苏经济发展质量是不断提高的,并且有保持继续提升的趋势。

五、指标体系有效性检验

指标体系设置是否合理,是否具有较高普适性,这需要通过有效性检验来衡量期是否有效。独立性检验、冗余性检验和普适性检验是指标体系有效性检验的重要维度和内容。本文参考付允、刘怡君(2009)和许涤龙、薛美荣(2014)的理论和操作方法,以冗余度RD(Redundancy Degree)来衡量指标体系的独立性和冗余程度,灵敏度SD(Sensitivity Degree)来衡量指标体系是否具有空间普适性,以删除较大相关性指标后的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对本文所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有效性检验。

(一)冗余度检验

冗余度检验的目的在于检验指标体系本身是否既有较强的独立性,是否存在冗余基础指标。在充分考虑各个影响因素的前提下,为了构建合理的和科学的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往往选取较多基础指标来诠释经济发展质量的内在要求,虽然这保证了指标体系能够较为完整的描述经济发展质量内涵,但这会造成指标选择的重复性,指标体系冗杂,因此有必要利用冗余度检验来考察指标体系结构合理程度。只要冗余度小于所设定的标准,则认为指标体系是通过冗余度检验的,结构是合理的。设指标体系相关系数矩阵为R:

这里设置RD的临界值为0.5,即只要RD小于或等于0.5时,指标体系通过冗余度检验,否则需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利用SPSS 19.0对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计算得到各个指标相关系数绝对值之和为223.08,RD=0.36

(二)灵敏度检验

一个有效性较高的指标体系应当具有较高的普适性,这既是测度指标体系结果有效性的方法,也是检验评价结果可靠性的依据。灵敏度指的是一个或者某些个指标值的微小变化或误差是否导致检验结果的巨大变化,若结果变化大则表示灵敏度越高,被评价对象普适性越低;反之,灵敏度较小,被评价对象具有较高的普适性。下面采取公式(7)计算灵敏度大小,式(7)表示指标数据变化1%,引起的评价结果的变化大小。

因此,指标体系的灵敏度。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得出指标体系的灵敏度SD=1.36

六、结论

本文选取江苏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测算出江苏近十年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并利用冗余度和灵敏度检验对指标体系进行了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1. 2004~2013年期间,江苏经济发展质量经历了三个阶段,2004年之前呈上升阶段,2004~2009年期间经济发展质量下降,2009~2013年期间,江苏努力推行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政策,注重经济发展数量的同时,更将注意力转移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上去,实现经济发展数量上的增长,质量上的提升。

2. 在对剔除相关性系数较大的基础指标之后的指标体系进行冗余度检验,目的在于考察指标选择是否合理,指标体系是否精简。利用平均相关系数检验的指标体系,其冗余程度偏低,保持精简性的同时全面反映了所研究的经济问题。指标体系通过灵敏度检验,指标的微小变化并未引起评价结果先后的巨大差别,这表明指标体系具有普适性,是合理有效的。

参考文献:

[1]王文博.经济增长质量统计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44).

[2]李变花.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的设置[J].统计与决策,2004(01).

[3]冷崇总.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宏观经济管理,2008(04).

[4]李娟伟,任保平.重庆市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与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5]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 2011(04).

[6]刘小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06).

[7]宋明顺,张霞,易荣华,朱婷婷.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J].经济学家,2015(02).

[8]付允,刘怡君.指标体系有效性的RST评价方法及应用[J].管理评论,2009(07).

篇4

人口的发展应该表现在它的数量对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适应度上。该研究选取了5个指标,即R1常住人口(万人),R2人口自然增长率(%),R3社会从业人员(万人),R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R5失业人数(万人)。对人口发展的5个具体指标数据运用Eviews6.5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结果:第一个成分R1占总方差的56.05%,第二个成分R2占总方差的24.18%,第三个主成分R3占总方差的13.96%,前三个成分占总方差的94.19%。因此从原有的5个指标中选出3个主成分R1常住人口,R2人口自然增长率,R3社会从业人员。接下来继续对已经选出的3个主成分进行分析,直接用贡献率作为权重,构造综合评价指数E2:E2=0.5605PAC1+0.2418PAC2+0.1396PAC3(2)运用Eviews6.5对河南省18个地市3个人口发展主成分R1、R2、R3进行计算,并按照公式(2)计算E2,得出18个地市人口发展综合指数分别为:郑州市1.896135,开封市-0.20825,洛阳市0.963991,平顶山市-0.37618,安阳市0.373884,鹤壁市-2.0076,新乡市-0.05886,焦作市-0.41124,濮阳市-1.09743,许昌市-0.31614,漯河市-1.4492,三门峡市-1.02835,南阳市2.386569,商丘市0.763534,信阳市0.111514,周口市2.006133,驻马店市0.702387,济源市-2.2509。人口发展综合排名前五名是南阳市、周口市、郑州市、洛阳市、商丘市;排名比较落后的是济源市、鹤壁市、漯河市、濮阳市、三门峡市,这和我省18个地市实际人口发展状况基本相符。由于对指标的选取存在个人主观因素,因此,结果不具有绝对性。

二、河南省区域社会发展指标分析和评价

社会发展旨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程度,建造更加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让全体公民都有机会去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该系统选取了7个指标,即H1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元),H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H3每万人口高等学校学生数(人),H4教育事业经费支出(亿元),H5科技人员数,H6每千人口医生数(人),H7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张)。对人口发展的7个具体指标数据运用Eviews6.5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结果:第一个成分H1占总方差的61.67%,第二个成分H2占总方差的18.64%,第三个主成分H3占总方差的11.52%,前三个成分占总方差的91.83%。因此从原有的7个指标中选出3个主成分H1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H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H3每万人口高等学校学生数。接下来继续对已经选出的3个主成分进行分析,直接用贡献率作为权重,构造综合评价指数E3。社会发展比较好的是郑州市、洛阳市,比较落后的是信阳市和周口市,和实际发展现状基本相符。

三、综合指数分析和评价

本文在对18个地市经济、人口、社会发展分析结果基础之上,在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计算综合评价指数E。我们认为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三方面都很重要,综合评价指数E可以建立如下公式:可以看出,2012年河南省18个地市发展最好的是郑州市,其次是洛阳市;发展比较落后的是信阳市和鹤壁市,和目前我省区域发展的现状基本相符。由于指标的取得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分析的结果并不是绝对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出河南区域发展的不协调。

四、启示与建议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河南省18个地市的发展存在差距,呈现出不协调现状,应根据具体省情,采取相应的措施缩小差距。现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区域协调机制目前,城市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自身,还要取决于这个城市是否融入了“经济区域”的体系之中。要对我省进行适宜的区域规划,有利于减少盲目短期思想,实现长期全省的协调发展。要学习国外、省外先进的规划思想和思路,根据河南省具置、环境和发展现状,建立相应的城市群、城市联盟,制订区域协调法,协调职能和法律的规范化。制订适宜的区域发展政策,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制订区域财政政策、区域人口政策、区域环境政策等等,缩小差距,不能让差距日益增大。制订区域型空间规划,根据当地经济、人口、社会情况,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合理发展地区特产和产业。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定粮食生产。还要积极培养郑、汴、洛黄金旅游线路,发展特色旅游景区,使我省各地市第三产业也得到较好发展。

2.整合全球资源以利于河南区域发展河南是全国的粮仓之一,农业发展有基础,工业发展迅速,人力资源发达,我们要利用好这些基础,从农业切入,发展高科技产业。也可以从黄河文化切入,发展创意产业。既可以分城市发展,也可以分南北两个方向发展,整合各地市特色,引入省外甚至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结合国家政策合理有效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和趋势,体现各地市特色、优势。

3.提高人口素质目前,经济发展很快,人口增长也很快,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控制人口数量,还要提高人口质量。增加有利于区域发展的优秀人才,可以通过培训、进修等措施提高本地人口素质,也可通过有利政策吸引外部人才的流入。

篇5

内容摘要:本文界定了“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的内涵,阐释了这一观念转变的背景和发展方针,指出了发展模式更新是实现质量转换的必然路径。深入理解和切实落实经济发展的“又好又快”,对于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发展方针质量 路径

中国经济通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之后,在2006年底有了一个毅然的目标转换――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从“又快又好”转为“又好又快”。表面上只是快和好的换位,实质却是经济发展目标追求从数量第一到质量第一的质量转换,是发展战略指导原则的更新。因此,深入理解和切实落实经济发展的“又好又快”,对于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质量第一的简明概括:“又好又快”

“快”显然是发展数量方面的要求,“好”则是发展质量方面的要求。从单个企业来说,“好”表现为员工素质的提升、物质装备性能的提高、管理更加科学化的综合进步,简言之,是企业要素禀赋和结合效率两方面的加强。微观的“好”是宏观“好”的前提和基础,但又不完全等于宏观的“好”。 各方面的比例协调是整个国民经济“好”的更重要的标准和目标,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这样的发展环境才能保证经济、社会整体平稳、长期的发展,才能保证以更稳健的速度尽快实现现代化。所以,国民经济发展的“好”是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实现形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简明概括。

观念转变的背景:历史与现实的合力促动

发展的基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改革开放之初刚刚打开国门的时候,我国和现代化差距较大。1978年中国人均GDP只有 100美元多一点,远远低于世界银行划定的世界上最穷的平均线289美元,是美国人均GDP1.03万美元1/100。从生活条件看,前30年的建设并没有让人民摆脱贫穷。从这个基点上起步,强调速度是一种必然。经过28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世界第三,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近200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均GDP与美国的差距缩小到十几分之一。在这个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已经有条件把数量的扩张放在第二位,把质量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追求质量好前提下的速度快。

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在短缺经济时代,消费的范围基本局限于物质消费,消费的目的性明显而明确,就是满足消费主体的生存需要。且满足这个水平的消费品供应全面紧张,只好通过各种票证手段限制消费。票证型消费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松动,由此带来了我国居民消费的第一个浪潮:老三件百元级生活必需品的迅速补足。中国经济通过农村的联产承包、城镇企业的市场化改革焕发出蓬勃活力,社会物质产品的供给能力和居民收入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我国由此进入90年代的第二个消费高峰―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主要内容的消费浪潮。10年之内,城镇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主要家用电器基本得到普及,广大的农村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新世纪初的家庭数字影院、MP3、移动电话、可视电话等的消费内容可以看作是前期家电普及的升级换代,它们大体在千元的级别。如今以家用汽车、住房为代表的十万元消费级别是消费的第三个浪潮。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悄然嬗变:消费观的趋同性逐步被个性化的消费追求打破,国内消费观念悄然向国际消费观念靠拢,从前遭受排斥的精神文化消费逐步成长为消费热点。因此,只有追求质量的发展才能适应变化了的内需市场。

资源、生态环境压力所致。2007年中国生产石油1.86亿吨,进口1.96亿吨,成为世界第二石油消费国,增量第一消费国,预计中国的石油产量难有大幅度增加,消费增量只能靠进口补足;需大量进口的物资还有铁矿石,2007进口3.8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50%,成为世界第一铁矿石进口国。大量生产资源的进口使我国的发展不得不忍受进口资源价格上涨的挤压。另一面,我国单位产值的能耗强度比发达国家高3-5倍等。环境污染在现在的工业化中后期就达到发达国家完成了工业化的程度。这样的条件决定现在的发展必须强调质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要求。当前的国际竞争直接表现为产品质量和性能的竞争,背后是技术、人才的竞争。前一时段中国制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随着WTO规则的逐步放开,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加强而逐步削弱,利润空间日益狭小,近两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此种趋势愈加明显。这要求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以技术创新、产品更新换代为手段谋求发展。

发展方针:质量第一前提下的和谐进步

(一)协调优化产业结构

供求总量平衡是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基本前提。供求总量平衡是产业结构协调的表现,所以其实质是协调优化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协调、优化需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机制,是一个不断趋近国民经济整体良性运行的动态过程。

(二)人与自然和谐协调

这要求低投入、低排放、多循环、高利用,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要求大力提高全民的绿色资源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责任在全社会层层落实。

(三)形成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新理念、新途径

传统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办法是利用廉价劳动力来建立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低层次产业就业的增加,但却无法适应高端产业的发展。目前,随着我国技术进步的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工业化阶段的演进,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产业链”带动就业增长的新趋势已经显现。技术进步从短期看似乎是排挤就业的。但从长期看,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技术的进步能够推动整体经济规模的扩张,从而从根本上增加就业和实现职工福利的提高。鼓励技术进步依靠科学管理,更依赖人才培养,因此,要充分利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型的机遇,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努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以适应我国技术升级、产业升级、管理升级对新型劳动者的需求。

(四)城乡、区域的协调互动

通过对比我国经济社会现阶段的发展指标和现代化标准的差距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农问题”是我国与现代化差距的集中表现。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当前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环节。这就要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注重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

(五)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优化配置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优势

融入全球化,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优化配置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优势。这包括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升开放质量,既要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力提高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要通过走出去,扩大在国外的投资、贸易和交流,在和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竞争中优化配置资源和提升竞争优势。

(六)人民大众共享发展成果

这是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归宿,从根本上讲,经济发展得好就是使人民大众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这包括要在发展中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要更加重视依法治国,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和谐;要更加重视执政党的执政品格、执政能力建设,保证科学决策、科学发展。

质量转换的路径选择:发展模式创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为作为一种战略选择,它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世界各国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已逾百年,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完成这种转变。我国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国家战略来推动也已经有十几年了,理论探索更早,可是,结果并不乐观。实践起来之所以困难重重,是因为这种转变涉及的是一个庞大的体制质变。受与传统工业化共生并已经固化的“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的价值取向、制度安排、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的制约,同时又受着理论思维、发展阶段、国际背景的制约,因而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特征。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极佳机遇期。因此必须在破除或改造支撑传统工业化粗放增长的价值取向、制度体系、技术与产业结构、生产与消费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撑现代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价值体系、新制度体系、新技术与产业体系、新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

(一)新价值体系

新价值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可持续的发展。传统工业时代的价值体系实质是拜物教文明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集合,它使人成为财富的奴仆,把社会生产异化为功利主义的囚笼。新价值体系要把人的活动视野引向超越个人的狭隘生存与享受层次,引向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大自然价值取向, 实现人和物质世界的可持续的和谐相处。这种价值取向的变革是破除传统观念、树立现代观念的一场社会意识革命,其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变革的渐进性和长期性。

(二)新制度体系

制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内生变量,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只有在有效的制度框架下才能发挥作用。集约型、生态友好型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市场经济虽然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唯一通道,但它在解决涉及公众共同利益诸如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社会公正等问题时局限性十分明显,因而必须让政府充当公众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守护人。建立和维护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也是政府的根本目标。通过深化改革和艰辛探索,把这样的职能和目标细化为相应的制度体系。

(三)新技术与产业体系

随着知识经济的展开,新技术群已经催生了新产业群,并率先在发达国家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我国提出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技术群包括信息技术、生态化农业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循环生产技术、清洁化的新能源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与海洋技术,由它催生的新产业群包括微电子与信息产业、生物工程及现代医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航天与海洋产业。它们是21世纪发展的核心内容。,然而,目前传统技术和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基础,要使新技术、新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或主导,尚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定地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利用现代技术群改造提升我国庞大的传统产业群,同时努力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建立起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新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

新生产模式的本质特征是循环生产。循环生产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生产方式。新消费模式的特征是科学消费、合理消费、健康消费,也就是节约、环保、文明的消费模式。提倡这种消费模式,不仅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生活秩序的安定、改善,为人们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有益于提高国民的生活品质,而且可以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

综上,质量为先发展的支撑体系只是原则性的论述,要提高其可操作性,尚需进行专门探讨加以细化。

参考文献:

1.赵东坡.我国居民消费观念的进化轨迹与成长趋向[J].商业时代,2009

篇6

关键词:经济发展 指标体系 熵值法 路径依赖

一、引言

我国经过了长达20年的经济发展“大稳定”之后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平庸时代”,即中国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最主要的特征体现在由于要素供给不足、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和创新能力后劲不足等原因所导致的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减速。世界三大评价机构之一惠誉在2012年的数据中表示,中国经济发展的数据显示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增长,在“新常态”下,我们需要转变以前的经济的发展观念和增长方式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在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下,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以往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已经不再适用于衡量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因此我国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领域角度出发试图构建适用于我国现实情况的全面、综合的指标体系。

从区域的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全海娟从区域的角度出发为其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了包含有社会、经济、环境、人口、科技等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体系,并以长江三角洲为实证研究对象将其经济协调发展做了全面系统质量评价。李答民从增长、结构、关系、制度和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刻画了区域的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相对应的模型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数据分析。考虑到我国目前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所导致的经济发展瓶颈,陈德全等以浙江地区为研究对象,为其构建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唐保国从经济联系、分工、差距、要素协调和整体效率等五个方面构建了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来看,李丽莎区分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两个容易混淆的经济名词,并创造性地将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系统划分成数量子系统与质量质量子系统,提出了一个构建指标体系崭新的视角。王茂祯与冯之浚在我国现阶段循环经济基础上,设置了包含9 个一级指标、52 个二级指标的循环经济创新评价体系并对全社会和各地循环经济创新状况进行总体的定量判断。在新常态背景下,GDP已经不能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陈孟婷通过使用主成分分析得出一个综合指标作为GDP的替代指标,更能全面的反映出国家或是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潘文砚从纵向和横向采用多种评价模型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多维评价,结果证明我国的低碳经济存在显著地地区异质性。

本文以我国的省域为研究的地理单位,将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划分成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四个子系统,采用熵值法为各个指标赋予权重并将我国各省份地区的2014年的经济发展水平计算和排序。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完整性,本文的评价数据采用的是2014年中国除之外的30各省市地区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为各省区市的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等。

(二)指标体系的内容

我国疆域辽阔,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地异质性,本文试图建立一套能够普遍适用于各个省市地区同时能够反应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内涵,因此考虑到每个省市地区发展的差异性以及指标体系的全面性,本文从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四个方面来刻画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体系内容如表1所示:

(三)计算指标权重

首先,数据非负数化处理:设置权重使用熵值法时无须进行标准化但是需要进行非负数化处理,因为负数是无法进行对数处理。处理方式如式1所示:

(四)指标权重赋值

将除外的中国30个省市地区的指标数据带入权重,计算出各个省市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评价值并对其进行排序,所得结果依次是江苏、广东、浙江、山东、上海、湖南、天津、河南、湖北、安徽、北京、辽宁、福建、重庆、河北、四川、江西、吉林、广西、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云南、新疆、贵州、海南、宁夏、青海。根据每个省市的评价得分将30个省市划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高(H)、中(M)、低(L)三个层次,其中每个阶段的省市地区如图1所示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省份如四川、湖南、湖北等城市的经济发展为中等水平,而西部地区以及部分交界省份如广西、云南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地路径依赖,东部地区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而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则较为低缓,可见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地溢出效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与相邻省份地区的发展情况相互影响。从评价得分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东向西逐渐降低趋势,得分最高的是江苏省的15627629.65,得分最低的是青海省的12635.77,由此可见各个省份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在制定经济发展决策的时候需要因地制宜。

三、结束语

本文从社会、经济、环境和科技四个方面构建了经济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对我国除外的30各省市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东高西低的态势且差异较大,同时经济发展状况还存在着显著地路径依赖。由此可知,西部地区应该将发展的重心放在经济建设方面,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尽量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异,同时中东部地区在发展经济时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以及科技创新,增强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05:4-19

[2]若英.“新常态”对中国经济发展意味着什么?[J].红旗文稿,2014,19:39

[3]全海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7

[4]李答民.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N].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05:28-32

[5]陈德全,何云,梁秋.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04:288-291

[6]潘文砚.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多维评价及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

[7]李丽莎.我国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基于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角度[J]. 特区经济,2011,06:295-297

[8]王茂祯,冯之浚.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4:163-166

篇7

1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化石能源资源的消耗,导致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据2006年底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未来中国气候变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很可能在未来50年至80年全国平均温度升高2℃~3℃;到2030年中国沿岸海平面可能上升幅度为10~16cm,导致海岸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气候变化将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1世纪后半期,我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1]。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除了应对气候变化等外部压力外,还面临三个方面的制约。

1.1碳排放总量逐年增大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碳排放总量是4个因素的乘积: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碳强度)。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基于这一计算方法,我国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4×108t,美国是58×108t,我国已成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在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显得更加重要。

1.2低碳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中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低碳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以高能效技术来看,发达国家的综合能效,即一次能源投入经济体的转换效率达到45%,而我国只能达到35%。近两年,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整体来而言还是很落后,而且发展十分不平衡。如果分领域来看,电力行业中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IGCC)、高参数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等,我国虽已经初步掌握,但仍不成熟,产业化还有一定问题;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及氢能技术等,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也有不小差距;在交通领域,例如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问题、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技术等,短时间无法达到产业化的水平;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我们在系统控制方面,还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1.3碳排放空间有限发达国家历史上人均千余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挤压了发展中国家当今的排放空间。我们完全有理由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率先减排[2]。资料显示,2010年年底我国全国装机容量达到9.66×108kW,5年增长了84%,发电量达到4.23×1012kWh,5年增长了72%;而人均用电量仅有3126kWh,这相当于美国1956年、英国1963年、日本1970年和韩国1993年的水平,为世界公认的工业化完成时期人均用电量的65.8%,但是,2009年在一次能源消费中,中国的煤炭消费比重却高达70.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9.4%)40多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强度偏高,而能源用量还将继续增长,碳排放空间不会很大,应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2低碳经济发展绩效的评价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应该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就是要从多个角度选取不同的指标,以反映不同的侧面,然后综合起来反映其整体状况。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是将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依据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我们可以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2.1碳源消耗碳源消耗的多少,直接影响碳排放量的多少。碳源消耗得少,可再生能源使用得多,碳排放量就低;碳源消耗的多,可再生能源使用少,碳排放总量就高。所以,可选取化石能源消耗总量、煤炭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比、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三个指标进行具体评价。之所以把“煤炭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比”从化石能源中单列出来,是因为煤炭在目前我国以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主要能源,而且煤炭的碳排放量最高。(1)化石能源消耗总量。在所有的能源中,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相当高。化石能源消耗量越大,碳排放总量就越多。化石能源消耗总量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量之和。(2)煤炭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比。一般情况下,根据用途、设备及技术的不同,每吨煤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石油和天然气多30%和70%,目前全球22%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因为煤炭燃烧所造成。所以我们选用“煤炭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比”作为评价低碳经济的一个具体指标,其计算公式为:煤炭消耗总量/能源消耗总量。(3)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比。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是指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在消耗能源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各种清洁能源之和/能源消耗总量。一般而言,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比越大,低碳化程度越高,反之就低。

2.2碳排放量碳排放量是衡量单位、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最直观的指标,它的多少直接反映了单位、区域的“低碳化”状况。在考查单位、区域的碳排放时,一般可选取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能源强度、碳强度4个指标进行具体评价。(1)碳排放总量。碳排放总量是指单位、区域在某一时期内所排放二氧化碳的总和,按照日本学者茅阳一的Kaya公式:碳排放总量=人口×人均GDP×单位GDP的能源用量(能源强度)×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碳强度)。(2)人均碳排放量(碳足迹)。即单位、区域人均分摊的碳排放量,其计算公式为:碳排放总量/总人口数。(3)碳强度。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称碳强度(carbonintensity),其计算公式为:碳排放总量/能源消耗总量。能源种类不同,碳强度就不同。化石能源中,煤的碳强度最高,石油次之。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源有一定的碳强度,而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都是零碳能源。

2.3碳汇建设与交易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贮存库和缓冲器,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因此,我们主要选取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3]。(1)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越高,则森林的碳汇作用越强,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越强,对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浓度的作用也越强。森林覆盖率是反映区域碳汇的主要指标。具体计算方法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2)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是工业经济的主要所在地,也是碳源的核心区。城市碳汇对城市碳源减排具有重要的抑制作用。城市绿化覆盖率越高,城市碳汇水平越高,对城市碳源的抑制作用越强。具体计算方法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城市建成区面积,其中绿化覆盖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的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木的覆盖面积。(3)碳汇交易。碳汇建设关键是建立碳交易体系,通过交易才能变现,通过变现才能形成财源,解决林业再发展的投入机制问题。研究并制定我国与国际接轨的林业碳汇交易政策和项目管理办法,这一指标可考核政府和企业碳汇造林、碳汇计量与监测、碳汇交易、项目运行规则和程序等全过程。

篇8

关键词:区域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区域金融发展作为其中一个因素,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下面通过探讨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全貌的关系,构建两者之间的存在的指标体系。

一、概述

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10年代,Schumpeter等人就已经指出区域金融部门的发展对该地区人均收入及增长率有积极作用,并且认为一个良好的金融系统能长期地促进经济增长,该论断后来得到了Goldsmith[1]实证研究支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学者对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全貌也有一定的研究,许多学者不再只是拘泥于银行业范围,而是将研究领域拓展至金融中介、股票市场及证券市场等。较为成熟的研究结果指出,金融发展可通过影响储蓄率、提高资本配置和将高比例储蓄转换为投资等多方面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同样会促进金融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分割情况较为明显,现选取浙江省为例,探讨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全貌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相关结论。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及构建

(1)投入指标。衡量区域金融发展的指标常选取金融发展率和金融相关比率。金融相关比率指区域金融机构存贷款之和除以国内生产总值,该指标是最能反映地区金融结构及发展水平的指标。金融发展率则是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除以其存款余额,该指标体现地区金融机构变储蓄为投资的能力。理论上来说,股票市场和保险市场是我国地区金融市场较为重要组成部分,但考虑到我国股票市场和保险市场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且股票市场波动较大,保险市场发展不完善,因此,暂时将这两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忽略不计。即此处定义与区域金融发展相关的指标有金融发展率和金融相关比率。

(2)产出指标。最能衡量地区综合经济发展能力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本文消除人力资本影响,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产出的指标。

(二)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主要包括单位根检验、协整关系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2]。

(1)单位根检验。运用EVIEWS6.0进行单位根检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金融发展效率及金融相关比率在原始序列检验中不平稳,但金融发展效率在一阶微分序列中达到平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金融相关比率在二阶微分时达到平衡,由此可得,原有序列在二阶差分的情况下是单整的,存在协整关系,接下来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关系检验。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多重协整检验方法,进行多个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相关比率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接下来检验是否是因果关系。

(3)格兰杰因果检验。运用EVIEWS统计软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95%置信水平[3]下,金融相关比率与经济增长存在相互因果关系,而金融发展效率是经济增长原因的可能性不到20%,反过来则不到15%,所以说,金融发展效率并非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原因。

三、构建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全面的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构建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全貌的指标体系。

(1)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在浙江省的金融市场中,1978年~2009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呈现增长趋势,这与我国整体金融市场的情况相符,但人民币存款余额平均增长速度与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速度不同,这两者的不同使得金融发展效率较低,因此,要提高金融发展效率需要改善优化浙江省金融市场结构。浙江省金融市场多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较少,浙江省应建立健全资本市场体系,发挥自身资源配置功能,促使资金自动流向投资效益高的企业。相较而言,浙江省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但其相关机制不健全,仍需加大监督力度,促使其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总之,完善金融市场法律法规,提高金融中介资产运用质量,降低不良贷款率,促使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提高。

(2)发展股票市场和资本市场。股票市场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因此浙江省应促进该地区企业创新、上市,促使其发展水平的提升。我国有关股票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机制尚未健全,因此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动国内股票市场的进步。当然,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等均可以完善金融市场,促使企业投资渠道多样化,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四、结语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发展,完善、发展区域金融市场刻不容缓。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给予金融市场扶持和推动,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和机制的贯彻执行,消除市场经济中的发展保护壁垒,发挥市场原则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这样一来,金融市场才可以健康快速发展,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全面增长。

参考文献:

[1]姜如汉.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2(10):91-9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