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09:24: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学课听课笔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初中教学;科学课;思维导图;应用
思维导图在教育领域已经应用和实践了很长时间,在教学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是从思维可视化理论中发展而来的一种思维理论。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解决我国在初中科学课教育方面的诸多问题,能有效的改变老师的教学思路,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起到完善的作用,最终让科学课的教育目的更顺利的实现,这是引进思维导图的最终目的。
1现阶段初中科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普遍的能力不足
科学课自身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对科学教师较高的要求。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知识,知识点比较分散,再加上一个知识点可能会被分在不同册的教材进行讲解。对于教师来说,他们一般都是专注于一门课的教学,可能对其他的科目有所涉猎,但是了解的都是皮毛,并没有深入研究,所以很难胜任这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再者,教师已经习惯于知识的系统教学,对于一个知识点都是讲解透彻了才会进行新知识点的教学,所以教师不太习惯科学课的教学安排,会阻碍科学课的讲授。
1.2教学评估的不完善
现在初中科学课教学的缺点就是与高中教育的脱节。初中科学课其中包含了很多学科的内容,不是像高中那样的单科教学,并且科学课教材的选取较以前偏向容易,考试测试也比较简单,与高中教育及高考难度不相匹配,这些都加重了学生及家长对今后高中学习的担忧。所以对科学课的评估办法进行完善,在保证新课标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积极与高中教学接轨。
2思维导图的定义及其研究
思维导图是英国科学家东尼・博赞于上世纪60年代创造的。它是一种利用图形进行笔迹的方法,是使思维实现可视化的工具,并在教育和商业方面有广泛应用。思维导图就是作者针对自己思考的事物,将整个的思维进展过程用导图的方式记录下来,以便于别人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或者当思考类似事情的时候对自己有借鉴意义,或者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自己的思维,发现自己的思维缺陷,并及时修正帮助自己得出正确结论。
3思维导图在科学课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对教育教学中产生的积极效果在被引入之时就体现出来了,随着对思维导图应用的深入,教育领域对其赞不绝口。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积极地推广思维导图在科学教育方面使用,作为其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同时也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效果。思维导图自身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特点正是教育界所积极推崇的。在美国,教师被要求能熟练掌握思维导图的使用,能将思维导图积极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在英国,思维导图的应用从幼儿园贯彻大学。相同的,在我国对于思维导图的重视也很早就开始了,但是主要研究的领域是针对于单一学科的,对于像科学课这样综合性学科的研究和应用很少。
4思维导图应用于科学课中的优势
思维导图在科学课教学中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从心底里唤起学生对于学生科学课的兴趣,能过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思维导图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第二,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丰富课堂内容,会对教师的教学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在学生中会很受欢迎。第三,会使教师的备课更加全面,在对学生的讲授过程中会更加顺畅,更加系统。同时对于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因现有理论的变化需要作出改变的教学内容,思维导图可以很容易的将其中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局部修改。第四,学生的课堂笔记将会变得更加清晰生动,对于学生知识的复习也有很大帮助。第五,通过思维导图将思维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可以使学生对于学到的知识加深理解。
5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科学课的预习、听课、复习
5.1思维导图在科学课预习过程中的应用
在学生的预习阶段,要先确保学生已经掌握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然后学生需要自己学习课本中需要预习的部分,将预习内容的重难点标记出来,可以试着先理解自己疑惑的部分,纵观整体将知识点进行分层,然后再制作思维导图,最后根据思维导图对预习的知识进行回顾。
5.2思维导图在科学课听课过程中的应用
在听课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将预习过程中制作好的思维导图与老师的教学过程相结合,对于预习中正确的思维过程进行保留完善,对于错误的地方,及时进行修改,最后得到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
5.3思维导图在科学课复习过程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对学生的复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途径。思维导图相较于传统的笔记,字数明显减少,并且内容生动丰富。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通过快速浏览,将新学到的知识在短时间内进行复习,加深理解思路,在头脑中形成形象记忆。
6初中科学课使用思维导图的促进作用
我们很清楚思维导图在初中科学课教学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对于教师而言,通过使用思维导图,教师的备课过程变得简洁,教案也不用写很多字,这就极大地节省了教师时间和精力,使教师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学生的教学中。另一方面,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教师便捷的掌握课程内容,在讲课的时候思路清晰、系统全面。对于学生而言,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他们形象的记录课堂笔记,对于学生的课后复习也提供了便利,加深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7结语
对于思维导图的应用是对教育改革的一次尝试,整体上思维导图的积极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身处教育一线的教师可以对思维导图的应用加以推广应用,使思维导图能发挥出它应有的效果。同时对于思维导图,它也不是万能的,教师可以积极尝试其他的教育模式,只要对教育改革有帮助,都可以参考引用。
参考文献:
[1]季志梁.创设教学情境,塑造有效课堂--在初中科学课中实施情境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94-96.
关键词: 学习笔记 学习习惯 科学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农村科学课堂教学悄然改变,但是在新教学模式下,同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后进生,尤其在农村中学,这样的后进生更为普遍。经调查调查发现,一大原因是升入中学后知识难度加大、自身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学习方法不对路等造成学习滞后现象凸显,渐渐地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游离于课堂之外,造成学习上的再次落后。
从课堂细节抓起,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着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迫在眉睫。“笔勤免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等格言警句从思维的不同角度道出了勤记笔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巴纳特(1981)以大学生为对象做了一个实验,研究了做笔记与不做笔记对听课学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听课的同时,自己动手写摘要组的学习成绩最好;在听课的同时看摘要,但自己不动手组的学习成绩次之;单纯听讲而不做笔记组的,学习成绩最差。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学会记笔记、学会整理笔记和使用笔记,对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重要的作用。
一、以预习笔记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指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扫除知识的障碍,改变被动听讲的局面,为上课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然而现实是有些学生由于没有预习习惯,坐等老师讲课,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显得呆板被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有些学生虽然预习了,但是走马观花,不动脑、不分析,预习过后书本上空空,脑袋也空空,没有留下任何预习过的“痕迹”。
预习笔记是在教师上课前,记录学生自己在提前阅读新教材时感知的重点难点和疑问点;记录自己发现的问题或体会;记录自己发现掌握不太好或已忘了的旧概念、定理、公式等。这种预习笔记只需要简单地记录,做好标记。在做标记的时候只要写些自己能看懂的符号就可以,比如“?”表示看不懂不理解的知识,“!”表示重点知识。例如:七年级上第四章第四节《物质的比热》预习笔记:!?(表明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热量;?(疑问点)热量和温度区分;!(重点)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影响因素。这样一个简单的预习笔记,学生上课前一分钟再看下,就可以带着问题听课,原来懂的地方可以加深印象,不懂的地方释疑解惑,一堂课下来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清清楚楚,容易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如果课前教师简单查阅学生的预习笔记,就可以大致掌握本班学生的疑问点,及时调整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以课堂笔记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以往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或者只是盲目地跟在老师后面,黑板上写什么,就抄什么,成了一个不动脑筋的、机械的记录员。总之,学生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习惯于从老师那被动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
记课堂笔记的过程是一个由感知,转化为联想、分析、综合,再转化为文字表达的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课堂上的主要精力应用在听、看、想等方面,记笔记只处在听讲和思考的从属位置上,所以不要光顾记而不去思,一定要养成手脑并用,边听、边记、边思的良好习惯,否则定本末倒置,得不偿失。课堂笔记究竟记什么,多记还是少记?这是学生常提出的问题。其实,好的笔记并不需要将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全记下,而是在预习笔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和有选择地去记。记笔记要简洁、快速、规范。教师讲课速度比记录速度快,因此笔记可以简单甚至可以用符号代替文字。比如由于作图较费时间,记录时可先作简图,课后补充完整;讲例题时,只记录最重要的解题关键点,用“”表示因为,用“”表示所以,用“”表示推出或者物质间彼此的转化联系。最后课堂学习笔记要有合理的布局,章与章、节与节甚至行与行之间要有适当的空隙,也可以在当页笔记的右边留出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空白,以便课后补充、整理、修改。
三、以整理笔记为载体,培养学生主动记忆和整理归纳的学习习惯。
整理笔记的过程是把知识深化、简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课中的听课笔记不可能记得很完整,课后有必要进行整理,并且应“趁热打铁”,安排在课后复习中进行。整理、补充课堂学习笔记能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及时和有效地强化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整理时,对重要的、易出差错的、有疑难的地方可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以便以后引起注意。如果平时把笔记整理好,阶段复习打开笔记本,花点时间翻翻笔记本,中心突出,重点、难点、关键地方一目了然,大大省去考前突击查找资料、重新思考、临时归纳总结所花的时间,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记课堂学习笔记是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重要载体。通过课前预习笔记,课中听课笔记,课后整理笔记,全方位指导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变“要我听”为“我要听”,同时教师及时指导和查看学生的学习笔记,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并以此指导备课和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是高效学习的基础,必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伊车乡中心学校新疆伊车835200)
小学科学新课程的实施将近一轮,各种理论与教学观念也被不断的认识与实践,“科学教学中应重视记录”就是其中之一。于是“记录”几乎运用每堂科学课,但观察我们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记录”,存在着一些不足与误区,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记录方法缺乏指导
在我们听课的时候,常会发现有的小组学生在记录时并没有按记录单的要求记;有的小组在记录时间花得很少;有的小组记录的与观察实验的结果不一致;甚者有的面对记录单不知该填什么。学生不能正确填写记录,导致学生在交流学习结果时,只有寥寥数语,汇报缺乏支撑。
二记录环节限于探究
在科学课堂上,老师布置的记录任务,往往放在科学探究环节上。的确,在科学探究中,收集整理数据、资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第二步,在假说之后,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更是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最好体现。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其它环节就可以不需记录了?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如果要记录,该怎么记?现实中,我们发现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们的学生没有了课堂笔记。于是就有了老师这样的思考:“这是课程改革带来的冲击,还是课改产生的成果?自主、探究、合作的理念,是否一切都放开了?”
三记录形式表单居多
科学课中记录的形式往往以“一纸了事”,或是表格或是单纸,这些表、单在上课时根据教学预设由老师精心设计、准备,学生只是被动接收,因为缺少学生自己准备的笔记本,于是课前的预习所产生的问题,课后相关资料的收集,课外活动的内容没有记录载体。即使有学生去完成这些记录任务,也是一页纸夹在书里,时间一长也就散落,不易保存。
四记录人员单打独斗
在科学课堂上探究活动中,合作小组成员往往进行相应分工,记录工作就由小组记录员来完成,但大多数学生喜于实验而轻于记录,记录便成了记录员个人的事,长此以往,学生将会漠视记录,懒于动笔,在对待科学问题上容易轻信他人,记录员记错、记漏也得不到及时纠正。
五记录结果缺乏评价。
在一些科学课堂上,老师往往只重视记录信息的利用,没有对信息的价值进行有效思辨,对内容如何获得、表现形式等也缺乏相应的评价,这样就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记录水平,学生几年下来,记录水平仍在原地踏步。
六记录价值用完就扔。
在一些课堂,记录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孩子们在本堂课所谓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仅仅局限于孩子们汇报时的一刹那,在上完课后,就出现了“遗忘在课桌上的记录纸”,有的甚至进入了垃圾桶,于是记录信息就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改进、整理及再利用,无法让记录成为我们学生,我们教师资料的积累,也就无法真正体现出记录的价值所在。
科学记录既是孩子们科学课学习的内容之一,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具体的内容标准中,多次提到与记录有关的内容,如:
“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记录)。”
“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觉得这份工作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所以,自工作以来,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将本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能接受我、喜欢我。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我担任三年级的科学,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课前准备:课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这对学生的探究和实验非常重要,所以,我会提前准备好,如果仪器室没有的材料,但是为了上好课,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节课的总拿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会在根据每节课堂上的情况,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
3、研究教学方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一个年级的几个班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各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实验操作,要注意观察每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使科学课成为孩子们心目中一门有趣、重要的学科。
5、做到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6、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能接受我、喜欢我。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我担任三年级的科学,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课前准备:课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这对学生的探究和实验非常重要,所以,我会提前准备好,如果仪器室没有的材料,但是为了上好课,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节课的总拿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会在根据每节课堂上的情况,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
3、研究教学方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一个年级的几个班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各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实验操作,要注意观察每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使科学课成为孩子们心目中一门有趣、重要的学科。
5、做到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6、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觉得这份工作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所以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将本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我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做好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我认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从书中吸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能接受我,喜欢我。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本年度我所担任的是四、六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我想,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课前备好课,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的实验材料,如果仪器室里没有材料,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如,用易拉罐底替代蒸发皿等。做到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处理效果最好。在课堂上,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自觉的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特别是在实验操作中,注意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做到自主探究。在落实常规课的同时,开展丰富的科学活动,营造浓厚的科学学习氛围,如年级间展开的“建高塔”竞赛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科学竞赛,展示他们的风采,本年度,我所带的学生参加市区两级比赛获奖达数十人。
为了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我还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不懂就问,博采众长。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和学习机会我更是不放过。本年度先后参与各级各类教研、学习数十次,学习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受益颇丰。7月,我很荣幸的参加了武汉市科学骨干教师培训,期间,对科学评价体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会。正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我的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5月,在区内执教研讨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受到听课教师的好评;9月,接教研员任务,承担了区四年级科学第一、二单元的教材教法分析报告工作;10月,作为区新老骨干教师代表,向各区及市教研员展示了《抵抗弯曲》一课,该课及自制教具“可调跨度桥墩”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可,并且《抵抗弯曲》教学案例获全国科学论文案例比赛一等奖;11月、12月,作为我校代表向市、区两级展示了“课内比教学”比武课《种类繁多的动物》,获好评。
20XX,对于我来说是忙碌的一年,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在教育教学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也难免有些缺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使自己不断提升与完善。
科学教师工作总结2
自工作以来,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将几个月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能接受我、喜欢我。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们学校也开始重视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课前准备:课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这对学生的探究和实验非常重要,所以,我会提前准备好,如果仪器室没有的材料,但是为了上好课,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节课的总能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会在根据每节课堂上的情况,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
3、研究教学方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我教了两个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各年级的科学教学内容及重点培养方向不同,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另外,每个学生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各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实验操作,要注意观察每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多鼓励,多使用加到好处的评价性语言,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做到自主探究,使科学课成为孩子们心目中一门有趣、重要的学科。
5、做到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6、 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开展科学活动,全面普及、注重提高。
科普活动是科普教育的载体、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
三、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待人真诚和善,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做到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这学期为了扎实地推进新课程,我积极地去外校听科学交流课,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除了认真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之外,还积极参与学校分配的各项活动,协助其它老师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有老师请假,也能够服从学校安排,认真代课,批改作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更好。平时能及时把工作情况、问题、困难向领导请示、汇报,并得到领导的鼓励和指导。同事之间能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沟通。
四、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在紧张工作之余,时刻觉得自己有一种被淘汰的紧迫感受,要为自己充充电,特别是作为一名小学的科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似乎懂得要更多一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科学学科教学经验不足,总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的知识还欠缺,教学上时常遇到一些知识上的难点,书到用时方恨少,没办法,只能平时自己多看些杂书了,在头脑中多储备一些知识,这样面对学生的难题时,能够坦然相对。
总之,在这几个月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够生动,理论知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组织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我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用自己的心血为孩子们铺一条宽敞的人生之路。
科学教师工作总结3
参加工作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工作以来,我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下面是我从教以来的工作总结。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课前准备:备好课。
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形式多样,不拘泥于书面作业,多种方式交替进行,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阶段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不能完成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教研组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补己之短,提高教学水平。
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关键词: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数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一个优秀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教师要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动脑,善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知识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是一门科学课,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某一情景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认识与课程有关的实践活动的发展规律,开发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更好地发展。
一、构建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课程的课堂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教学效果,所以,必须构建高效的科学课堂。首先,科学课程的知识内容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目前,有很多学生只是一味地学习,而忽略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弥补学生的这一缺陷。其次,学生在科学课程的课堂上要更好地接受知识就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布置与安排,通过构建高效课堂,使学生都能够进行研究与学习,掌握实践活动的要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构建高效科学课堂的教学策略
1.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循序渐进地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首先,教师给学生分发了石子、海绵、泡沫、木块、量杯和水,然后让学生自己亲自进行实验,观察哪些物体下沉,哪些物体可以漂浮起来,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想进行实验,很快学生就会得到结果,然后,教师让学生一起回答出结果,最后,教师再给学生简单地说明其中的原理。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在接收物理与化学知识之前,先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解,在未来学习的时候,自然就不会陌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2.通过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学校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离不开群体生活,所以,要懂得如何与同学进行交流和相处。例如,在学习“种子发芽实验”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首先,教师给学生讲述种子发芽的过程,然后,教师给学生分发了种子与量杯,让学生主动到校园中采集土壤,学生有的进行挖土,有的撒种子,有的学生进行浇水,大家相互配合的时候,有时需要语言,有时只要一个眼神,大家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每天学生都对其进行观察。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意识,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不仅仅学习到了科学知识,还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3.通过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多媒体教学法可以使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有所提高。小学生们对色彩斑斓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多媒体教学技术更是将死板的文字变成了生动的画面,更加吸引学生,学生自然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地听课。例如在学习“阳光下的影子”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首先,教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不同时间的影子的变化图片。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观察影子的变化过程。学生开始行动起来,大家在不同的时间,在地上画着影子的形状,看见了长短以及宽窄,并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最后,教师要求各组的队长说明自己小组的验证结果。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他人的想法与意见,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要求下,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听课状态,提高学生的教学活动参与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满足对知识的渴望。总而言之,通过教师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构建高效的科学课堂,通过实践的过程使学生不断地增强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活跃起来,在合作过程中,通过与他人交流会了解到更多的问题,可以使自己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懂得科学知识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高效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丰富学生的童年生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关键词:科学教育;中美基础教育
Abstract: By the visit to some American schools,the observation on science classrooms and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educational system, we find sone big differences in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between two the countries, that is the differences of ideas and system of science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of science, scienc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sources, scienc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its usage. Know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se differences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popularix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asic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c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science education ; China and the US;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USA
一、科学教育观念及其体制上的差异
近几年,虽然科学教育的观念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流行起来,但由于长期实行分科教学,人们的意识里缺少整体的科学教育的观念。有些人认为,只有现在小学和初中设立的综合科学课才算是科学教育,这种认识在我国几乎是一个普遍的误解。
美国从19世纪开始,科学就成为中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期以来,小学和初中(或中间学校)大都采用综合科学课程,高中虽分生物、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等学科,但也有一些主题是跨学科的,因此人们的意识里都具有科学教育的观念。进步教育运动时期,美国初中和高中一年级普遍开设“普通科学”(general science)课,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技现象及其原理。该门课程尤其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目的是使中学生受到基本的科学教育。[1]为推进普通科学的教学,美国早在1916年就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科学教育学术期刊《普通科学教育》(现更名为《科学教育》)。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是美国科学教育课程现代化时期,当时流行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倡导分科教学,反对综合科学教育,但分科的科学课程仍然保留了一些跨学科的性质。例如,生物学统合了动物学、植物学和生理学;物质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了物理与化学;生命科学则在更高的程度上整合了生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钟摆再次偏向综合科学课程,一些高中在9年级或10年级开设综合科学(integrated science),至今亦然。综合科学反映了当代科技发展的跨学科性,体现了科学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无论是物质科学(理、化等)还是生命科学,都要强调科学素质、科学探究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美国1996年颁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从幼儿园到高中13年义务教育期间,科学教育的内容标准涉及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科学等不同学科,是把科学教育当做一个整体来对待。
美国中小学每个学校建立一个科学组(science department)。尽管美国高中的科学教学一般也是分科的,但是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等学科的教师都在同一个科学组里,其教研活动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也都在一起进行。2006年3月20—22日,笔者有幸参加了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2061计划”举办的“使用科学素养导航图”的科学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工作坊(workshop)。在除我之外的45名学员中,有3名大学科学教育副教授,17名中小学科学教师,其余的人或者是科学课程开发人员和教科书作者,或者是学区的科学教育协调人员,或者是科学测验(考试)的编制人员。这些来自各州、身份各异的科学教育工作者聚集一堂,进行为期3天的研讨《科学素养导航图》(2001年出版)的专业发展活动。这里,既没有不同学科的分野,也不存在大学科学教育教授与中小学科学教师的分别,大家在研讨中从彼此不同的视角和经验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同样,在大学教育学院里,从培养学前与小学教师(这个阶段美国没有专门的科学教育专业)到培养中学各阶段的科学教师,全部由课程与教学系(或教师教育系)负责。如我所访问的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教育学院,其课程与教学系既培养学前和小学的教师,也培养中学科学教师。不仅如此,科学教师的在职教育和专业发展同样由大学教育学院承担。美国许多州的教育法规定,在职教师每5年必须在大学教育学院修满6个学分的课程(即两门3个学分的课程),以保证他们的知识更新和专业发展。美国科学教师教育的高起点和一体化为科学教育改革的成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保障。
美国科学教育在教学体制和科学教师培养上这种制度安排,是与其科学教育观念一致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科学教育开始从整体上考虑中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的统一性问题。无论是小学和初中(或中间学校)的综合课程还是高中的分科课程,虽然内容有别,但都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即都注重科学素质、科学探究、科学本质、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与技术及社会的关系。
二、科学课堂教学方式上的差异
在美国中小学科学课堂里听课,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美国科学课堂的教学方式。概括地说,美国中小学科学教学的总体特征是强调师生之间及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探究,这与我国科学课堂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形成了巨大差异。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科学教学基本上是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方式,教师注重备教材和面向全班讲解,强调按部就班地学习和通过做习题反复训练;学生则主要是听教师讲解,注重个人领悟和记忆,缺乏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与交流。新课程改革虽然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探究、合作与互动的教学方式,但短期内传统的教学方式恐怕难以从根本上有所改变。
美国无论在幼儿园、小学的科学课堂上,还是在中学科学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我所参观和听课的学校中,只有一所教会学校的科学教学方式显得比较传统,即基本上仍是教师讲授、学生静听,其他学校普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006年2、3月间,笔者每星期到麦迪逊市林肯小学听半天科学课。这是一所规模比较大的3—5年级小学,有20个教学班。担任所有科学课教学的专任教师是年轻的、具有科学教育硕士学位的克莱尔·瑟坤(Clare Sequin)女士。在她的科学课堂上,学生4人一组,围着一个长方形实验桌而坐。上课时大部分时间用在动手做的探究、实验活动上。比如,2006年2月1日上午听的两节科学课,第一节是4年级学生科学课,有20名学生。学习的课题是关于力学方面的内容。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个小天平,一边放着两小片圆形磁铁(一块在塑料盒子里,另一块放在盒子底下面),另一边放一些圆形空心铁垫圈。当学生不断往一边盒子里加圆形空心铁垫圈时,另一边的两块小磁铁分开了。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笔记本里记录每次实验操作的结果。最后教师把每组的结果写在白板上。下课前,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作业单,上面有一个表格,要求学生把实验结果用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这节课的任务没有完成,等待下节课继续。第二节课是5年级科学课。学习的内容是混合液、溶解、饱和等概念性知识。上课开始,教师把这些概念及其定义写在白板上,并向学生解释这些概念的含义。然后发给每个小组一个工具盒,里面有注射器、漏斗、瓶子、支架、食盐等。接着要求学生先把实验的步骤写在笔记本里,她让学生用注射器把水(一定量)装进瓶子里,然后要求学生把食盐一小勺一小勺地通过漏斗放进瓶子里,盖上盖子使劲摇晃,让其溶解,直到饱和为止。最后要求学生计算出盐水的重量。方法是把溶液倒进一个杯子里,把同样量的水倒进另一个杯子里,放在天平上,天平因盐水重不平衡而倾斜。然后要求学生把塑料块(每个1克重)放进水杯子里,直到平衡。学生每个人都要记录每次实验的结果。实验结束后,师生一起讨论实验过程和结果,结合一开始教给学生的那些概念,深化对它们的理解。这两节课给我总的感觉是学生合作学习、动手操作的活动比较多,时间比较充分。小组成员之间一边活动、一边交流是很自然的学习形式,似乎也没有特别的分工。小组合作—探究以后,教师注重组织课堂讨论,讨论中教师重视引出学生自己的观点,帮助他们修正和发展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学习科学时合作—建构的特征。另外比较突出的一点是,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课堂听课笔记本,上面记录着实验的结果。由此可见,这节课上观察、提问、交流、推理等科学过程技能使用得比较多,而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关于力的概念也在形成和发展中。
2005年12月21日(星期三)上午,我和另外两位中国访问学者到麦迪逊市著名的威斯特高中(West High School)听了两节科学课。一节是开设一个学期的跨年级的生物技术课(biotechnology),有20多名11年级和12年级的学生选修;另一节是9年级的必修课生物Ⅰ。在生物技术课堂上,授课教师贝翠·巴纳德(Betsy Barnard)女士首先进行简要的陈述,提出任务与要求,并给每个学生三页的实验操作指南,然后就让学生自由组合分4人一组进行实验。实验的任务是找出实验的样本DNA来自哪种动物。具体的实验过程是,学生先提出假设,进行探索,记录实验数据,最后写出简要的实验报告。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为学生提供需要的材料和仪器,在各个小组之间穿梭进行个别指导和答疑。整个一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大约不到10分钟,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堂课也可以说是基于项目的探究学习,因为学生始终是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而进行开放式探索。
在9年级的生物Ⅰ课上,我们发现20多名学生分4人一组围桌而坐。年轻的授课教师克里斯·黑格(Chris Hager)首先检查了前一次上课(星期一)留的作业,其内容是关于细胞及其环境的一项练习,一共17题,印在一张作业纸上,要求学生把右边每一个描述与左边的术语一一对应起来。在检查作业时,学生的回答时有出错,但教师并不批评或直接纠正,而是解释错在哪里,然后从学生中引出正确答案。接着教师使用投影仪讲解了动、植物细胞不同的特点和结构。这是一个大约5分钟的简短讲授。我们注意到,教师在讲解时很强调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不仅在听,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主动提问。显然,这是为下面的实验做准备。紧接着,学生离开座位到教室的另一端进行观察实验。学生4人一组围着放着显微镜的实验台,从教师提供的放在清水中浸泡的植物细胞与在盐水中浸泡的植物细胞标本中提取样本,观察它们的颜色、排列和结构有何不同。课后教师克里斯·黑格告诉我们,生物学Ⅰ每星期有一次实验,实验时间占这门课教学总课时的40%。这堂课实验结束后,我们发现教师给每个学生布置了课后的探究作业,作业的要求打印在两张作业单上,上面的标题是“咸味的马铃薯”。探究的任务是“找出浸泡在两种不同的溶液里的马铃薯片对其质量和硬度的影响”。这个两页纸的作业单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要求非常具体,如要求写出问题的情境、需要的材料、对探究的规划、进行探究的步骤、交流的结果以及评价的规则等等。可以看出,这项探究任务留给学生创造性探究的空间很大,比如,在学生对探究进行规划时,要求他们“给它(实验)一个标题,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作一个可以检验的假设,并与问题(如果──,那么──)相关联。给出理由,解释为什么认为你的假设是真的。”总之,这是一项要求严谨而又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科学探究活动,而不是我印象中的那种刻板的、例行公事式的、按步骤完成任务的课后练习。
与其他学科不同,科学学习尤其需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教学,因为科学探究不是学生一个人独自就能有效进行的活动,而是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学习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进行一项实验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套实验仪器和材料,因此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必然的选择。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教学理论学者(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罗伯特·斯莱文教授、明尼苏达大学的罗杰·约翰生教授等等)大力倡导合作学习。经过40多年的努力,合作学习成为从幼儿园到大学普遍采用的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大力倡导探究学习。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式学习(constructivist learning)、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概念图(concept map)、学习环(learning circle)、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真实学习(authentic learning)、学习性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等教学策略成为当今美国中小学科学课堂上的主要的探究式教与学的方法。
在美国科学课堂上,合作—探究学习如今已经成为美国公立学校普遍的科学教学方式。合作—探究学习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在美国中小学科学课堂上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小组成员之间克服不良竞争的心理,彼此尊重、友好;学生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与观点,耐心倾听同学的发言;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比较长的时间动手做实验、做科学,并在动手做之后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讨论、甚至辩论,注重对科学概念或原理的深度理解;重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建构对重要科学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原有观念向公认的科学概念转化;重视课堂评价或学习性评价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理解的作用;等等。合作—探究学习是当代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在基础科学教育中的体现,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科学学习本身,亦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当前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倡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但是,在我国科学教育改革中由于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远远适应不了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求,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成为普遍的教学方式。当前,我国师范院校在培养新科学教师过程中,传统的科学教育观念、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和评价观念等还在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教师教育实践,合作、探究、反思、建构的科学教学思想和方法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同与制度化;另一方面,在职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限于少数骨干教师,多数科学教师仍然受传统的授受式教学观念和考试指挥棒的影响,缺乏主动改革科学教学方式的制度环境、经验和能力。由于我国缺少科学教育专家和研究人员,中小学科学教师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也很少像美国科学教师那样得到必要的专业支持。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国教育决策部门及科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应当重视科学教育研究和培养高层次的科学教育研究、开发与教学人才。
三、科学课程与教学资源上的差异
我国学校(也包括社会和家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以应试为目的的练习资料:试题汇编,教研员及重点中学骨干教师编写的课外辅导材料,与课程标准和教材配套的同步练习,等等。相反,美国学校首先是为科学教师提供大量的科学教学参考书籍(包括科学教学理论与方法的书籍、科学教科书的教师用书、科学课堂探究的实用手册等)和可用于课堂的科学探究活动的材料和资料,为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仪器和设备、科学探究的材料、科学普及的图书,等等。例如,在威斯特高中克里斯·黑格老师9年级生物 Ⅰ 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在课外自己进行探究的活页指导材料。在林肯小学,我们看到课堂上几乎每节课都有供学生实验使用的仪器和材料。克莱尔·瑟坤老师告诉我,这些器材是由学校提供需求单报给学区,由学区统一购置免费提供给每所学校的。在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教育学院的图书馆的书架上,关于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图书资料和音像资料比比皆是。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美国社会和学校提供的网络课程与教学资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方面,中美两国学校存在的差异也十分突出。笔者在北京几个名牌中学网站上搜索过,几乎找不到关于科学课程与教学的网络资源,而我国成千上万的县级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连校园网都没有建立起来。而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著名的威斯特高中网站(madison.k12.wi.us/west/science/index.htm)上,有包括科学在内的各学科丰富的课程与教学网络资源为师生服务。如该校科学组的网上资源有:麦迪逊南部地区物理教学资源共享网页,上面有该地区物理教师1990年以来专业发展会议的简报,许多物理学的网络链接,物理教学活动的通知,等等。在科学组的生物学网页上,有关于生物教师的详细资料,有给学生提供的非常详细的网络链接,以及其他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源。在科学组生物技术学科的网页上,有该门课程的概述、实验记录的要求、期末考试的不同选择形式、科学论文报告表、研究项目和作业要求、生物技术的专门术语、上课演示时常用的动画、提供给学生的生物技术的大量网络链接、教师情况介绍、实验规则等10项内容。此外,科学组网页上还有对各门科学课程的详细介绍,以及所有科学教师的简介等信息。
我所访问的其他中小学,如詹姆斯·麦迪逊高中、詹姆斯·赖特中间学校和林肯小学等,都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学习科学的网络链接。而麦迪逊都市学区的网站上(mmsd.org)提供的科学课程与教学资源更是丰富多采。无论是学校校园网还是学区网站,它们提供的科学课程与教学资源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究,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创造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仅政府与教育界推动科学教育改革,民间机构与科学教育界的密切合作也为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大量丰富有用的资源。例如,爱林伯格基金会(Annenberg Foundation)与史密桑宁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及许多著名大学的科学教育教授以及中小学科学教师合作,10多年来制作和发行了34套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录像带(以及许多其他学科的录像带),并在其网站(learner.org)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免费播放。例如,有关于建构—探究式教学案例的录像,有关于学习性评价案例的录像,也有关于K—12年级(即幼儿园到高中)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录像。这些科学教育的录像无论对提高中小学科学教师自身的科学素质还是提高他们的科学教学水平,都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中美两国学校科学教育在课程教学资源上的差异,既有两国科学教育人员观念上的不同,也存在科学教育人员数量和素质上的差异。在课程与教学观上,我国科学教育界仍然受教师教学即是“教书”(教科学教材)、学生上学即是“读书”(读科学教材)的传统观念影响。因此,科学教学实际上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科学知识,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从学校、社会到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具有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从科学教育人员(科学教育研究者、教研员、教师、教材编辑、辅导材料编写人员等)的数量与素质来看,我国近百年来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从事科学教育的人员除理、化、生各科教师外,鲜有辅助课程开发和提供科学教学器材研制的人员,尤其缺少进行科学教育研究的人才。而在美国,仅获得科学教育博士学位的科学教育研究人员、科学教师教育者(science teacher educator)就有数千人,近年来参与科学课程与教学网络资源开发的公司不计其数。
此外,中美两国科学课程与教学资源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两国学校科学教育不同的社会生态环境。我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和升学压力,因此,各种考试题汇编和辅导资料,以及各种课外强化班应运而生,并盲目地受到许多家长和学生的欢迎。相反,在美国中小学,一般看不到这样严峻的竞争和升学压力,学生成长的社会生态环境要优越得多。
四、科学教科书及其使用上的差异
我国中小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科学教科书,科学教学实际上主要就是教师教教材、学生读教材。而在美国课堂上,公立学校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教科书并非每个学生人手一册,上科学课时,教师和学生也很少使用教科书。当然,教科书每个班级教室里都有,是学校的公共财产,每届学生循环使用,既节省了资源,提高了使用效率,又节约了经费。在科学课堂上,教科书只是师生的参考书籍之一,或者说是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并不依赖某一本教材,他们可能参考几种教材,以及各种各样的其他资料。过去,美国小学教师上科学课时教科书也曾经是教师使用的唯一的信息源。但这种状况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是从90年代以来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根据1998年《科学与儿童》期刊第5期的一项调查显示,28%被调查的小学教师报告说,他们使用教科书只作为参考资料;33%的教师说他们很少使用或从来不用教科书;只有28%的教师说他们在使用一种教科书。 [2]笔者在几所中小学的观察也发现:课堂上使用的书面资料很多,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各种教学参考资料、活动资料、网络上下载的资料、音像资料等等。由于美国科学教育为教学服务的非教学机构和人员很多,他们为师生提供了大量可用于课堂教学的科学器材和多种媒体资料。以小学和中间学校使用的FOSS科学教材为例,这是由一系列配套的教师指导书与供学生阅读的科学故事、DVD录像、实验器材和材料(即工具箱)、FOSS网站等组成的系列科学课程,远远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单一的科学教科书。
中美科学教育课程上的这种差异,实际上反映了两国科学教育工作者的科学课程和科学教学观念的差异。美国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比我国至少早15年,科学教师的课程观念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就科学课程而言,不仅有科学教科书、国家和各州乃至各学区自己的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学资料和材料、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等多种显性课程,更有科学文化、教师的科学态度和体现在他们身上的科学精神等隐性课程。因此,科学课程对于美国科学教师来说是丰富的、复杂的概念,科学课程的开发是每个科学教师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从学生的角度看,科学课程又是影响学生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的因素的总和。这其中还包括非常重要的、但传统的课程观排除在外的一种课程资源,即教师同行和学生相互之间的影响。当教师在一起探讨教学问题或进行专业发展活动时,他们得到的信息是“活”的科学课程资源;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探究活动时,他们之间交流的信息、表现出来的或正确或错误的观念等等,对师生来说也都是不可忽视的、“活”的科学课程资源。因此,美国科学课程的概念很宽泛,除了教科书以外,它既包括科学教育改革文献(如《科学素养的基准》和《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等)、科学课程项目及其资源、各州和各学区自己制订的科学课程标准,也包括学校和教师自己设计的科学课程计划等等。所以,教师不是教教科书,而是自己根据国家、州、学区和学校的课程标准和指南设计和实施自己的科学课程,可见美国科学教师有实实在在的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权力和责任。
中国科学教师的课程观念主要限于学科和教科书上,习惯于教科学教科书。现在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科学教师的课程意识已开始形成,开发课程资源的观念也开始流行起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