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质量8篇

时间:2023-07-25 09:24: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质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质量

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基本观念;科学本质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科技日益发达、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新事物、新情况、新信息不断涌现,传统的只注重向学生传授大量事实性知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做法已难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只有以对知识的理解、建构为依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一定科学方法的同时,形成一定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并对科学的价值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才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并承担相应责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培养化学基本观念是落实化学课程标准的需要

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化学课程与教学,过于强调对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和记忆,降低了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价值和意义。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化学教学,重视学生对典型事实和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突出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化学基本观念,增进对化学科学本质的理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三)培养化学基本观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是基础,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科学的价值观念是归宿。因此,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关键在于形成化学基本观念。

二、初中化学基本观念的内容构成

(一)元素观。元素观是人们对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所持有的看法,反映了人们从物质的化学组成方面来认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思维倾向。化学组成是反映物质内化学元素的质与量的范畴,是人们认识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的出发点。科学元素观的建立,有助于人们理解庞大的物质世界和有限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自觉地从物质的元素组成上来认识物质的类别和性质,这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基础。

(二)微粒观。微粒观就是人们对物质微粒性的基本看法,表现为自觉在原子、分子、离子的水平上认识常见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和变化现象的思维倾向。在初中阶段学生建立的微粒观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宏观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是极其微小的并且存在着质量、体积大小不同的差异;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存在间隔;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三)物质变化观。物质变化观就是指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及其变化现象的基本看法,表现为自觉从原子、分子层次上认识日常生活中包括生命现象在内的各种物质变化现象的思维习惯和意识。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四)物质分类观。物质分类观就是指人们在学习、研究形形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时,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转化为系统性和规律性的思维倾向。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人们不可能对所有物质和反应逐一研究。

(五)化学价值观。化学价值观就是指人们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和应用所形成的对化学科学的价值与局限性的根本看法。通过中学化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化学价值与局限性的终身意识,对化学正确的信念和态度,对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化学物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策略

(一)统筹规划,及早培养

化学基本观念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教学任务,应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化学基本观念并非一定要等到学生的心智完全成熟以后再专门进行培养,因为“任何观念都能够用学龄儿童的思想方式正确地和有效地阐述出来;而且这些初次阐述过的观念,由于这种早期学习,在日后学起来会比较容易,也比较有效和精确。”

(二)设置问题,驱动思维

在观念为本的教学实践中,一种关键的教学策略就是围绕问题设计课程与教学。为了尽快地将教材和教师视野中的化学观念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我们需要根据课程进度,将化学观念的基本含义转化为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深层思维活动。明确问题可以使学习活动超越那种时刻存在的随意性,问题不仅仅起着促进理解的作用,它们在课程学习中还起到倡导化学观念的作用,使学生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受到思维的锻炼和情感的陶冶。

(三)创设情景,活动建构

情景活动是把知识形态的化学观念与学生的经验、态度以及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中介与桥梁,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通过经历特定的活动去认识客观事物,个体借助于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和感受,把内心的经验世界与外在的事实结论联系起来,用自己深刻的内省体验去洞察、领悟与解释世界。

(四)巧用类比,促进观念建构

类比是促进学生在已有观念的基础上建构新观念或更高层次观念的有效工具。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有限的化学元素与庞大的物质世界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往往用英语字母之于英语单词、积木块之于积木造型进行类比,以便于学生理解。教学中的大多数类比是由教师提供的,其实应该培养学生自发运用类比的能力。有学者研究指出,让学生自发运用类比并对所使用的类比作出精致化的要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观念的深层理解。

【参考文献】

篇2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磷(暗红色)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无色酚酞试液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含有铜离子)

13、浅绿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含有亚铁离子)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含有铁离子)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蒸馏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物质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篇3

一、理解《课程标准》,研读《中考化学考试说明》

研读考试说明,明确考试的具体范围、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超标、拔高、拓展,关注新增内容,防止对因超标内容和习题的关注和强化而干扰正常复习和误导学习,应引导学生将有限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用在对双基础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和广泛的应用上,用在对化学学科知识思想的感悟上,重视引导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等科学精神的升华,通过实物和课件展示等方法手段再现实验过程,精心选取习题帮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二、抓主干、突重点、促有效

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需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基本的方法和价值观,理解化学、社会和技术的关系,这一重点的复习突出初中化学主干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才能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有效性。

初中化学主干包括氧气、二氧化碳、金属、酸、碱、盐等常见物质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溶液的基本知识,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金属活动性顺序,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质量守恒定律,原子得失电子规律,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律,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规律,化学用语的书写,数字表示的意义,符号意义及运用,据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常见化学仪器的识别使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常见气体的制取,常见物质的检验和区分,观察实验现象、图表、图形,定量研究物质的组成、化学反应,对比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组成、制取、用途,控制条件的研究如金属锈蚀、燃烧、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分类方法中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及微观构成物质,物质的多样性,物质是变化的,化学变化中元素、原子不变的观念,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常见的酸、碱、盐的主要用途,常见合成材料的应用,元素、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关系,有机物生命活动的意义,有毒物质(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对人体的伤害,化学与能源的关系,常见化学燃料的主要成分和新能源的开发,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常见污染源的来源、危害、治理等。

三、注重复习方法,提升能力

复习时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有效课堂,在复习中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联系生活,生产创设情景

复习时要全方位地搜集多方面的信息,将化学知识的复习融入社会生活生产中,这样既能对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又能利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了这一目的,教师就应加强学习,扩大信息来源,关注与生活、生产、重大科研(如每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的最新理论)上一届高考题目中的信息来丰富复习内容,在这些信息处理中要充分挖掘所给信息,用所掌握的知识去灵活运用解答。

2.重视问题设计,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好的问题设计利于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从而增强复习的有效性,首先问题应有较强的综合性,因为复习它是初中化学整体知识的展示,是对现有知识的整合、运用。如:氧气、二氧化碳是身边化学物质的重要代表,设计问题时应从氧气、二氧化碳的组成、性质、变化、制取、用途等方面的差异,在巩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同时,深化对氧气,二氧化碳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自然界中的转化,认识碳循环和氧循环的意义,增强学生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1)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CO2浓度的有(填字母)

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B.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C.采用节能技术 D.利用太阳能、风能

(2)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可有效实现碳循环,CO2转化成有机物的例子很多,如:

A.6CO2+6H2O光合作用C6H12O6+6O2

B.CO2+3H2催化剂CH3OH+H20

C.CO2+CH4催化剂CH3COOH

D.2CO2+6H2催化剂CH2=CH2+4H20

以上反应中,最节能的是,原子利用率最高的是(填字母)

这是一道以温室效应中二氧化碳气体为命题背景,介绍了一系列关于减少CO2含量的方法和措施,利于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人人有责及物质综合应用意识。

四、认真审题,规范解题,提高练习质量

中考复习中可用于练习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因此,选什么样的题给学生做,显得尤为重要,选题时要有利于巩固双基,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要从针对中考考查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以及形成能力的关键点,要从题目具有典型性,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体现课改精神的新题型,如开放题、探究题、信息题等方面去下功夫,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求学生审题要清楚,不可盲目做题,对于选择题的要求答案是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填空题目要注意是填名称还是化学式,是填元素名称还是元素符号,对于答题中化学名词和术语必须写准确,化学用语必须规范,解题过程和答题过程必须完整。

篇4

一、现状分析

1.教师认识上的错觉。在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却没有提及化学用语,更不要说有什么具体要求了。因此,一部分教师认为“化学用语在新课程中的地位下降了”。事实上新课程对化学用语的教学有十分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只不过这些要求分别出现在课程标准的不同主题中,如在“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分别要求学生“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和“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在“物质的化学变化”中,要求学生“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对化学用语的教学要求与原大纲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化学用语在新课程中的地位下降了”实属部分化学教师的一种错觉。

2.化学教学中的存在的“三多三少”。①集中超前,弊多利少。很多学校为了给初三复习留下较充裕的时间,一般会在初二升初三的暑假中,提前进行化学教学。但因为是在假期,大多数学校的实验教学无法正常开展,于是不少教师以“化学用语与实验关系不大”的错误观点为由,采用把化学用语集中超前教学的方法,以回避实验教学无法开展的矛盾。由于学生在化学课上所学习的内容都是围绕各种符号进行的,所以不少学生误认为化学就是研究符号的,有的还因此而感到化学太枯燥、太没意思了。②媒体展示多,示范引导少。多媒体的不恰当使用,对初中化学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在化学用语教学方面就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③课堂中学生动口多,动手少。为了加快教学节奏,增大课堂容量,不少教师所设计和组织的“表达与交流”多以口头为主,一般都只说不写。长期只说不写,将会使学生“眼高手低”,难以掌握化学用语的书写技能,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建议

1.加强直观教学。在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化学用语的教学目标为“初步学会”,属于高水平层次的技能性目标,也就是说,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用语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三会”,即会写、会读、会用。实践证明,达成这一目标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多练习。但如何练习,却又必要认真加以研究。简单重复的操练,不仅会在增加学生负担,而且会使学生因反感而厌学。因此,必须重视练习方式的改进。首先,在练习的要求上,应强调以“三动”促“三会”即在练习时,既要动手写出化学用语,又要动口读出其名称、说明其含义,还要动脑想一想该化学用语的具体应用。其次,在练习的呈现方式上,用注意多样化,要尽可能地将化学用语置于鲜活的情景中,使书写化学用语的技能训练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感受使用化学用语优越性的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化学用语,增加技能训练的有效性。另外,在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应注意丰富性,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束缚,增强练习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如在学习元素符号时,让学生收集有关营养品的广告,找出其中与素有关的词语,写出元素名称和符号。

2.注重循序渐进。如初中化学用语主要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这三种化学用语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前者是后者学习的必要基础,后者有事前者的应用和巩固,因此,必须根据每一种化学用语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搞好各阶段的化学用语教学。如元素符号教学,应在化学学习一开始,就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逐步给出简单物质的化学式,并重点强调化学式中有关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然后再随着学习的深入通过多次反复,使学生在不经意间熟悉并记住有关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篇5

一、中考化学识图题的类型

根据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物质组成粒子模型类;表格数据坐标系类;学科交叉类;社会公共标志类;概念关系理解类;生活情境图像类;物质贮存标签类;实验操作仪器、装置类等。

二、中考化学识图题的解决方法

1.熟悉物质的组成及转化关系,特别是一些物质的定组成,常见物质的化学式等。并将质量守恒定律烂熟于心。

2.看清坐标系的纵横坐标的含义,在变化曲线中重要的起点、折点、交点都要理解含义,更要在曲线变化趋势上发现问题。

3.对于一些常见的公共标志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清楚、搞明白。

4.以常见的物质标签为模板熟悉标签的组成(如硫酸、氢氧化钠等)。

5.熟悉常见仪器的式样、用途及作用,特别是在初中化学中重要实验中所承载的经典实验及其作用。

6.熟悉一些简单的概念关系,可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去理解。

三、经典例题解析

例1图1分别是水蒸气液化和水通电分解的微观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表示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为。

(2)从微观角度解释①、②的本质区别是。图1

解析图中①是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而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是水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答案:(1)水通电氢气+氧气

(2)①中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只是分子g隔变小,是物理变化;

②水分子变为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是化学变化。图2

例2 向10 g CaCO3中不断加入稀盐酸,其质量变化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提示:CaCO3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1)当10 g CaCO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为g。

(2)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01%)

解析(1)根据图象可知,当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为40 g时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可求得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2)解设40 g稀盐酸含有HCl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73

10 gx

10010 g=73x

x=7.3 g

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g40 g×100%=18.25%

答:略。

例3将m g硫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至有晶体析出,在此变化过程中溶液里溶质质量分数p%与时间t的关系(图3)正确的是()。

解析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p%

不为0,A、D错误;蒸发过程中,溶液由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p%随时间增加而增大,达到饱和后,不再变化,B错,C正确。

答案:选C。

图4例4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图象,如图4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Na2SO4和H2SO4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D.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中和反应的能力。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酸性,A选项错误;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a点到b点溶液pH变小,说明该实验是将硫酸滴入NaOH溶液中且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C选项错误;D选项正

篇6

一、重视课本,抓住要点

虽然中考试题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对于化学知识、学习能力考查的出发点根本来源于课本。因此,通过教材复习使初中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宽和加深,绝不可扔掉课本而沉溺于“题海”之中。要认真阅读教科书,在总复习中阅读教材,可以从全册教材的高度来理解和审视所学过的内容,加深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和掌握。阅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阅读跟思考问题相结合。第二,注意弄清各种概念的含义。第三,注意阅读实验描述、化学符号以及各种图、表和举例、注解、附录等。第四,阅读时要动手、动笔。重视课本绝不等于对课本知识的简单反复,而是要“会用”课本,特别提出要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化学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抓住知识的要点,要认真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培养自己应用化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不同材料引起的火灾与自救;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西气东输”工程;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与禁用含磷洗衣粉;药品、食品标签上有关成分的含量等等。

二、系统复习,突出重点

系统复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已学过的知识,通过再认识、再探究,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传统复习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点反复讲解、操练,复习过程枯燥乏味,学生越到最后学得越没兴趣。针对化学总复习的特点,同学们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这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是学习化学的金钥匙。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初中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必要依据。要用基本概念和原理来指导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还要重视它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初中化学计算,仅知道原理及一般解题方法是不行的,必须选做一定数量的、典型的习题。复习化学实验不仅可以使我们掌握已经学习过的实验,而且还可以学会应用实验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例如:复习“物质的简单分类”这部分内容,先提出C02的属类概念有哪些?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有关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有哪些?归纳出C02属类的概念有:氧化物,无机化合物,化合物,纯净物。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纯净物包含化合物,化合物包含无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包含氧化物。有关物质的简单分类的基本概念有纯净物,混合物,无机化合物,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金属,非金属等。再比如运用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探究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纯碱是一种碱;(2)实验室制氧气后的剩余物是纯净物;(3)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

三、典题训练,突破难点

化学总复习中对于习题的选择十分重要,我认为简单练习各地的中考试题,不加分析地见题就做,很容易陷入盲目的重复练习。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天就能办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做完练习题不是简单了结,而是要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强调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等,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长期坚持,就能掌握化学知识的规律和联系,善于抓住关键,灵活地解决化学问题。

例1 A~J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且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其他生成物均已略去)。已知A、C、F均为单质,其中F为亮红色固体,其它为化合物,其中J是常用的建筑材料的主要成份,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_____、H_____、C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C+E:________

此题是一道推断题,同学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从物质的特征如颜色、特殊用途出发,展开联想,养成遇事多角度、多方面思考的习惯,激发自己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四、强化实验,注重操作

对近几年新出现的“实验探究题”,我们要认真分析此类题目的特点,总结这类题目的解题规律,熟悉“猜想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结论”的探究型试题解题方式。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技能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也将是区分考生综合能力强弱的一个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复习:①实验目的是什么;②实验所需要的仪器有哪些及其作用和安装;③了解和掌握实验过程中的各个步骤;④实验过程中的现象与可能产生的故障及其故障的排除;⑤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目的达到没有;⑥全面分析课本实验,挖掘内涵,提高应试变通能力。总之,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原理要过关。还要关注课本实验的开放性探究以及创新实验方案的评价。

例2 利用中和反应可以测定酸或碱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例如,在一定量的待测酸(或碱)溶液中逐滴加入已知质量分数的碱(或酸)溶液(标准溶液),直到酸、碱正好完全反应,根据消耗标准碱(或酸)溶液的多少即可求算出待测酸(或碱)溶液的质量分数。

右图为某次测定过程中,溶液的pH随所滴加的某标准溶液体积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图。

(1)根据右图曲线可以判断实验中是向______(填“酸”或“碱”,下同)溶液(待测液)中滴加_______溶液(标准液)。

(2)在这次测定中,为了指示中和反应刚好完全,用酚酞作指示剂,即在待测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试液,若看到_______,则证明中和反应正好完成。

(3)如果实验中使用的酸是硫酸,碱是氢氧化钠,且待测液和标准液的密度均以1.0g/ml计。若测定中取用待测液25mL,标准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5%,根据图中数据,计算待测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此题代表了课程改革实施后,中考化学试题的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典型性。本题属于实验操作、实验理解、图像观察的考查。这类题目的绝对难度并不大,只要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强化训练,针对性的培养分析问题情景、将题目材料与课本知识相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五、借助专题,解决弱点

专题复习是教师针对同学们平时感兴趣的知识点或者难点内容进行的专题探究。目的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力。主要的专题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酸碱盐相联系的知识等。在专题复习中,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善于找出学生认知结构与新问题的差异,并能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架设解决疑点的桥梁。专题复习中要求同学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很好的合作意识,同时还要有获得成功的欲望。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还会借助同学们解题时的错误和考试的失败以刺激同学们的注意力,这样做的是强化同学们的认知,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特别是知识内容中易混知识、模糊知识、相似知识。同学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熟悉化学学科体系,要有一定的应变、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化学复习的效果。

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学习作风

化学是一门严肃的自然科学,它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就其学科的特点而言,它是通过可知的物质世界,研究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再把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运用到未知领域中去,从而得出研究未知领域的方法和理论,并指导实践。所以, 化学这门学科需要 严谨的学习作风,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需要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训练过程。

一、初中化学主要基础知识

1.化学基本概念与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1)固体的颜色,(2)液体的颜色,(3)气体的颜色。

2.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3.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气体的检验;离子的检验;相关例题。

4.化学实验。

5.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及物质的除杂

6.物之间的不同及有毒的物质

7.实验室制法。

(1)实验室氧气: 2KMnO4=====2K2MnO4+MnO2+O2

MnO2 2KClO3=======2KCl+3O2

MnO2 2H2O2=======2H2O+O2

(2)实验室制氢气 Zn+H2SO4===ZnSO4+H2 (常用) Fe+H2SO4===FeSO4+H2 Mg+H2SO4===MgSO4+H2 2A

二、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一)精益求精的态度。

英国科学家瑞利多次测定发现,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72克,从氮气的氧化物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06克,两者在第三位小数上存在差异,相差0.0066克,相当一个跳蚤的质量。瑞利没有忽略这一差异,更不认为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而是把他的实验结果与研究的论文一起公开发表,这引起了他的朋友拉姆塞的注意,并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这就是惰性气体最初被发现的过程。试想瑞利如果忽视了小数点第三位差异,会使惰性气体发现推迟多少年呢?化学史上这一著名的发现,真正体现了诚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这一事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化学是一门严肃的自然科学,它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就其学科的特点而言,它是通过可知的物质世界,研究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再把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运用到未知领域中去,从而得出研究未知领域的方法和理论,并指导实践。任何重大的发现都要靠化学实验予以证实。在化学领域中,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将造成巨大损失,延缓科学发展,因此,严谨、求实、准确的态度是从事科学的工作者必备的品德。

(二)准确表达与记忆。

准确的表达和准确的记忆是分不开的。教学中要按照科学的记忆精心安排训练内容,训练题可根据内容有规律地排列起来。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记忆和表达,首先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精神和逻辑结构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进而准确地叙述下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经过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作过提纲的材料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记忆是建立在联系和巩固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直观的材料,如实物、图片、模型、图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等,并与之建立广泛的联系,有助于记忆,这比单独的记忆效率高。另外,复习在记忆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记忆是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联系要经过强化才能巩固,复习的作用就在于强化联系。同时复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理解,使记忆更牢固。我们学过的知识,如果经常复习,就可长期不会忘记,能够准确记忆的知识,也就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对学生适时训练。

学生基本功是否扎实,取决于教师平时是否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是否能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等,而这种培训是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参加过高考的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考试中认为习题很难,试后反而感到很容易。要克服这种心理障碍,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要使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三是还要使学生会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分析历届高考试题情况和得分情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卷、第二卷中的基础知识内容,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平时养成不良的习惯,就会出现较大的失误,而影响得分,导致整个考试的失败。如果基础知识扎实,基本功过得硬,临阵就可以从容对待,即使是某些方面的习题出现了应付不了的局面,也会因基础知识性习题得分高而不影响全局。每年高考题进行难度分析,新题型、信息题、知识迁移性习题不会超过30%,而对于基本功扎实的学生来讲,他们就会有能力应用规律去寻找内在的联系而找出其解题方法,从而取得优异成绩。

三、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按照记忆规律安排学习内容。

在化学教学中要按照科学的记忆精心安排训练内容,训练题可根据内容有规律地排列起来。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记忆和表达,首先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精神和逻辑结构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进而准确地叙述下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经过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作过提纲的材料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

记忆是建立在联系和巩固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直观的材料,如实物、图片、模型、图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等,并与之建立广泛的联系,有助于记忆,这比单独的记忆效率高。另外,复习在记忆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记忆是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联系要经过强化才能巩固,复习的作用就在于强化联系。同时复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理解,使记忆更牢固。我们学过的知识,如果经常复习,就可长期不会忘记,能够准确记忆的知识,也就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克服心理障碍培养扎实基本功。

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创新思维

G633.8

前言:

为了使得初中阶段的学生能够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获得更加充足的创新思维发展空间,现笔者将结合化学教学经验在下文的研究和讨论中提出几点建议。

一、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与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师也应该随之明确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传统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做出一定从程度的创新与改进,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发起化学实验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及时的指导与纠正,培养学生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技巧,为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的高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溶液酸碱性检验”这一化学实验的时候,便需要首先明确告诉学生酸溶液在化学实验中指的是酸的水溶液,能够致使紫色石蕊溶液发生颜色变化的我们称其为酸性溶液,所以酸溶液肯定是标准的酸性溶液,但是酸性溶液却不能够统称为酸溶液;同理可知碱性溶液与碱溶液的实际区别。除此之外,我还会联系学生的实际日常生活,并在其中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品引导学生对其酸碱性进行检验,如牛奶、椰子汁、豆浆以及鸡蛋清等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东西,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化学实验室中对生活常见物品酸碱性进行检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化学实验创新思维的激发。

二、明确制定化学实验目标,训练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开始之前,化学教师应该对实验目标进行进行设计与改良,尽量减少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负担,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化学实验中得到更多的学习,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能够在操作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得到点燃与碰撞,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下,素质教育为初中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要求教师能够将化学实验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从而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探究能力等全方位均衡发展。

例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这一实验进行学习的时候,便需要首先将教学目标清晰明确的制定出来:掌握并熟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及其实际用途;了解并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并且学会向上排空气法的操作步骤。在化学实验教学开始的时候,教师将化学实验的完整操作演示给学生进行观看,并且在实验进行的同时告诉学生那些实验操作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演示实验结束后,鼓励学生对刚才教师演示的化学实验尝试进行亲手操作,从而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除此之外,教师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同时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验进展,鼓励学生多向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高。

三、确保初中化学实验的环保与安全

由于化学实验本身具有着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与危险性,在化学实验中由于化学剂量掌握不当、化学条件不严谨或是化学操作失误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问题,甚至会危害学生的生命安全。那么为了使得初中阶段的学生能够在安全环保的环境下,实现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锻炼与提高,便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的有关化学实验进行一定程度的安全性改良,从而有效保证化学实验能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另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培养节约意识,避免化学药剂由于随意排放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且还需要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态度,从而使得学生在每一次化学实验动手操作中,都能够获得丰厚的成长与收获。

例如:

在Α盎合物与混合物的区别”这一化学内容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由于硫和铁这两种化学物质不能实现彻底反应,那么教师便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如利用原铁粉替代普通的试验用铁屑,并且颗粒尽可能小,如此一来,便可以使得该实验能够更加环保;其次,铁与硫如果实现完全反应,那么它们的质量比便会是56:32,这期间便会有部分硫会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因此为保证试验质量,便应该适量增加硫的使用;此外,为了可以很好地保护化学实验仪器,吸取铁粉的时候可以在磁铁上包住一层纸,如此一来,即实现了对磁铁这一实验器材的保护,又很好的避免了细小铁粉吸附在磁铁中难以取下的难题发生。

四、布置家庭实验作业,拓展化学实验

除了上述方法以外,教师还通过布置家庭化学实验作业的方式,将化学实验学习有实验室向课外进行延伸和拓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化学知识,强化实践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开发,由此可见,家庭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也是具有着一定程度的重要性。

例如:

在对化学序言课进行学习之后,教师便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前为学生布置下家庭化学实验的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自主完成“观察蜡烛时的化学现象与点燃之后的色态构造”,并且在作业本中记录下化学实验流程与实验现象,如此一来便会使得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深化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开发的空间。

五、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与培养,便需要初中化学教师积极地对化学实验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改进,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化学实验动手操作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单玲.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 学周刊,2016,28:182-18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