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业发展基本情况8篇

时间:2023-07-25 09:24: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发展基本情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篇1

专家、学者认真分析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十五年保护期后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农产品生产量过剩所带来的价格下降因素、世界粮食价格一体化及我国粮食成本与发达国家相比所处劣势地位等诸多农业发展要素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大家共谋双辽农业发展大计,积极地征求了农业专家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创新农技推广体制机制、精准服务完成“最后一公里”。2017年全市计划种植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达693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40%以上。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研究员桂凤仁认为,新形势下农技推广工作要做到“四勤、四下”。一是脑勤。必须重新武装头脑,多动脑想一想,最近需要干点啥,今年想干点啥。怎样才能干好。一个乡镇在农业方面的情况基本都要印在脑子里;二是腿勤。农技人腿必须勤快,关键是走下去,经常走一走,到地里、到农民家里,掌握实情,工作起来才有底气,叫得准。农民和乡镇干部才能认可你;三是嘴勤。农技人员必须多说话。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主要农事活动,病虫害防治阶段都要说到。有的工作不一定开会时再说,比如参加婚礼、开业庆典等有农民多的地方就应该多说几句话。只有这样多数农民才认知你是“农业专家”;四是手勤。农技人手要勤快,多记录、多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勤写一些工作意见和建议。多积累有价值的农业基础数据很有必要。第一在涓期间农技人员必须走下去了解基本情况杜绝农民买到含量低、质量差的种子化肥。指导农民合理投入、减少化肥、增加农肥投入,努力降低生产成本;第二在水稻育苗、旱田播种关键时间必须下去,深入到田间地头及农民家中面对面指导,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第三在病虫害发生时必须下去。如草地螟、二代粘虫、稻瘟病防治阶段,农技人员必须深入到田间地头,做好技术指导;第四秋收前必须下去。做好新品种试验、新技术推广和农民引进的各种作物的品种产量调查。如种植高粱、杂豆与种玉米的产量效益情况,必须帮农民算好对比账,用事实数据向领导交卷,向农民推广。

园艺特产技术人员认为双辽农业要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尽快从大玉米种植结构中解脱出来,要把种植结构调新、调特,实行粮、油、果、蔬并重发展,要立足市场需求,严防单一作物过剩。

土壤肥料技术人员认为要高度重视土壤改良,实行化肥“零增长”增施秸秆肥、生物肥、有机肥,加快生产秸秆肥发展步伐,加强农村肥源利用指导,把土壤有机质提高到20年前的水平。全面抓好土壤深松深翻,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抗旱抗涝能力,做到既要种地又要养地。引导农民实行休耕、间作、轮作等养地技术措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食品办公室技术人员认为,现在正是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有利时期,农产品要做到别无我有、别有我精、别精我廉,要用长期、战略眼光谋划农业发展,有机食品将是中国农业走出国门的重要产物。

水稻研究人员认为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要抓紧实施水稻工厂化育秧,为扩大水田开发提供服务。

植保技术人员认为当今双辽的植保体系需要改革,要实行农药投入“零增长”,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加快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推广速度。

农业科提出将积极向上争取结构调整补贴资金,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篇2

关键词:农林渔业 金融公库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启示

一、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基本情况

日本国土面积十分狭小,仅仅相当于我国的1/25,并且日本的山地和丘陵地区约占总面积的80%,多火山、地震,土壤贫瘠,资源比较匮乏。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雪上加霜,国内粮食严重不足,因此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尽快增加粮食产量,确保国内基本的粮食需求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1953年4月1日,由日本政府全额出资设立了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其经营目标是依据国家政策向经营农林渔业的个人和法人贷放期限长、利率低的资金,以促进日本农林渔业的发展。日本农林渔业公库设总店1个,支店22个,员工924人,资本金3116亿日元。2004年3月末(财政年度)贷款余额32669亿日元,贷款构成主要是农业贷款、林业贷款,其中农业贷款16869亿日元,占比51.6%。

(一)纵观日本农林渔业公库的发展史,其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5年到1960年的战后恢复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粮食极度短缺,日本陷入了极端的混乱中,国民处于饥饿的边缘。公库的政策目标是支持粮食增产,信贷基金主要投向农地改造、开拓耕地、改进灌溉设施,用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第二阶段为1960年到1975年的支援改善期。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商收入增长很快,农业与工商业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为缩小工农业收入差距和适应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畜牧业和果业比重的需要,日本1961年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并且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政策目标是要满足不断增加的果树、畜产、蔬菜等经营实施建设的需要。

第三阶段为1975年到1990年的生产过剩期。由于农业基本法的切实落实,大大促进了大米、畜产品和水果的生产,大米的产量开始出现过剩的倾向。因此,农业发展的重点转到了加工、流通领域。在水产业方面,农林公库又创设了支援水产品加工业的贷款资金项目。

第四阶段为1990年以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使日本的农产品市场形成了本国农产品直接与海外竞争的情形。因此,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能与海外农产品进行竞争的农业,成为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愿意从事农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周末农业”、“老人农业”现象日益成为阻碍日本农业发展的严重问题。为此,1994年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创设了“强化农业经营基础资金”,用于支持核心农户的发展。这种资金制度规定,只要经市、町、村认定是新一代的农业生产者,公库除提供设施资金贷款外,还可以同时向其贷放当地低利息的长期流动资金。

(二)公库资金的筹集与应用

长期以来,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的筹集主要来源于邮政储蓄和邮政简易保险。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主管部门——大藏省专门设立一个融资管理机构“邮政投资特别会计窗口”,把筹措的资金集中起来,再贷放到每个政策性金融机构。公库的贷款范围包括四个方面:农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60.3%;林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24.7%;渔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4.9%;加工和流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10.1%。贷款资金的特征是长期、低息,平均贷款年限为20年,最长可达55年,平均贷款利率为3.89%,其中1998年度为1.77%。在贷款期限内,贷款利率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贷款户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申请减息,由此造成的利息损失,公库可获得“农林渔业振兴基金会”的补偿。

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概况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1994年11月18日,总行设在北京。其分支机构按照开展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需要,并经银监会批准设置。截至2006年底,除总行及总行营业部外,设立省级分行30个;地(市)分行(含省级分行营业部)330个,地(市)分行营业部210个,县(市)支行1600个,县级办事处3个。目前暂未在西藏自治区设立分支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系统现有员工约5.9万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承担国家粮棉油储备和农副产品合同收购、农业开发等业务多种的政策性贷款、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及监督使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若干农业比重大的省、自治区设摆出机构(分行和办事处)和县级营业机构,资金来源除财政核拨资金外,主要面向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并使用农业政策性贷款企业的存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营资金来源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从2005年开始加大了市场化筹资的力度,目前暂未开展境外筹资业务。截至2006年12月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余额3870亿元,金融债券余额3131亿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营资金目前主要用于粮棉油收购等流动资金贷款。截至2006年12月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8844亿元,其中粮油贷款7454亿元,棉花贷款1173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1、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不足且来源较为单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0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实拨资本金较少,仅为lO亿元,其余为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以贷款的形式划转的资产和财政退税转增的资本金。资金不足,然而其来源除资本金少和吸收少部分企业存款外,主要依赖于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资金来源与所承担的任务之间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较为狭窄

2、从1998年开始,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国务院决定将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业务从农业发展银行划出,其职能变成了单一的粮棉收购银行。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粮棉市场全面开放,农业发展银行在2003年、2004年粮棉油贷款分别为6809.77亿元和7104.26亿元,占当年农发行贷款总额的99%。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的单一导致其难以扩大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对其他涉农产业如农产品科技研发、农业基础设施等项目政策性资金支持。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经营困难重重

3、农发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的扶持,也离不开资金的回流。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性、地方企业对资金的挤占挪用以及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落后等原因,农发行的贷款难以回收,信贷资金流失严重。再加上农发行办公费用的快速增长及机构规模的日益臃肿,高成本与低经营利润的矛盾使农发行的发展步履维艰。

三、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启示

篇3

1. 长春市近郊乡镇现状

1.1兰家镇基本情况 兰家镇位于长春市区北部,隶属于宽城区,是一个颇具经济实力,工农业较为发达的新型乡镇,已被列为吉林省“十强镇”改革试点单位。该镇幅员面积76平方公里,拥有耕地4598公顷,辖1个街道、14个行政村,53个自然屯,总人口4.1万,其中农业人口3.4万。在农业上以科技引路,发展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园区。实施“东稻西菜”的农业发展战略(东部推行种植千亩水稻的农业发展工程,西部建成万亩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紧紧抓住改造大铁北、建设新宽城的战略机遇,发挥地域优势和经济优势,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着重抓好镇区改造、特色君子兰养殖、绿色蔬菜生产、精品牧业小区和农家乐餐饮服务等建设项目,提升全镇综合经济实力,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1.2永春镇基本情况 永春镇位于长春市以南约15公里处,南与乐山镇相接,东与新立城水库坝区相连、西与响水镇毗邻。幅员面积71平方公里,耕地3240公顷,总人口1.7万人。全镇有7个行政村,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属于远郊区。为了发挥城市郊区的区位优势,永春镇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将从大田玉米为主等种植结构向经济效益高、产销对路的蔬菜种植业、花卉苗木转变。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输出,永春镇原有的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由200公顷缩减到160公顷,大棚蔬菜种植面积仅存约2公顷。

1.3乐山镇基本情况 乐山镇位于长春市以南约30公里处,全镇幅员面积110平方公里,耕地6100公顷,总人口2.66万人。辖晓光村、二道村、兴中村、乐山村、长胜村、长兴村、长红村、莲花村、松林村、杨木村、辛屯村、塘坊村12个行政村以及2个居委会,该镇以农业经济为主。地处远郊的乐山镇,将在原有870公顷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基础上,计划扩建到1000公顷,目标是年生产蔬菜3.5亿斤。正在规划和建设果蔬批发市场和储备中心。并积极探索产、供、销专业经营之路,创建自己的农业品牌战略,力争成为长春的“寿光”。目前,由政府投资兴建的100公顷温室蔬菜生产示范园区已建成并投产。

2. 长春市郊区农业特征

近郊农业,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其发展会随着城市发展在不断变化。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张,近郊农业受到明显的冲击,耕地面积不断萎缩,劳动力输出和转移比例不断扩大,农业经济在当地所占比重和在家庭中的比例越来越低;近郊郊区原有的一些功能正在发生改变,以往以提供蔬菜、副食品满足城市居民作用在弱化。生产并供应城市的蔬菜、肉、乳、禽、蛋、水产品、果品、花卉等产品能力减弱;传统郊区农业一般所具有的农产品种类多,生产周期短,运输量大,易损耗,集约化程度高,商品量大,商品率高等特点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近郊农村变化发展特点

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和城市面积的扩张,近郊土地、资本、人才等生产力要素产生了较大规模流动,各产业之间互相交融。比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进入了二、三产业。原来以种养植业为主的农村土地变成了工业园区,变成了商业用地,变成了城市小区等。反之,二、三产业的资本、人员、技术、管理也流向了农业,大量工商企业、民营资本和其他各种资本进入了农业领域,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形成了农业社会投资多元化格局;二是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进一步推行,为解放农业生产力创造了条件。二轮土地承包政策完善后,农民生产自得到了保障和落实,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力要素的流转,为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创造了前提条件。再加上近年来粮食产销的放开、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等,郊区农业发生了质的变化。现在的农民想的是:“什么来钱种什么”,“怎么赚钱怎么做”;三是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为郊区农业发展带来了难题,同时也给郊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4.研究解决郊区农业面临的发展问题

4.1以开放的思路来研究郊区农业的发展问题 3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进程加快,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饮食上由仅限于填饱肚子的简单目的向追求优质、健康的生活快速发展。近郊农业如果仍默守成规,将其功能仅定位于向市民提供粮油副食保障,就显得太单一。其结果,一是无法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二是难以发挥近郊农业的优势和影响近郊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三是近郊居民(原村民)生活水平也难以提高。这就需要我们从发展近郊农业的角度,认真分析面临的形势,更新思路,提出一套新的、切合实际的对策。若对发展都市型效益农业没有成型思路,将会贻误战机。

4.2以经营的理念思考近郊农业发展 近郊农业虽与一般常规农业有许多共同点,但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应实行差异化对待。首先应树立经营农业的理念。近郊农业除抓好传统的种养业外,更重要的是要向加工业、流通业、服务业及旅游观光业延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来近郊农业中,提高农业效益的关键有可能是加工、流通环节和旅游观光。为了做好这一点,必须具备市场意识,要一切围绕市场的需求,重视市场营销。同样需做好产业、地域、生态等优势产业,才会有长远发展。如在兰家镇有限的水稻区,将农民的耕地统一开发,建设标准化水稻种植基地;在该镇旱地区组织成立蔬菜协会、君子兰等协会,再让协会带领和组织农民去开发市场,才会取得较好效益。只有组织起来,实行集约化种植(养殖)、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专业化经营、牌化战略,近郊农业才会兴旺。现在常有人说:现在在近郊投资农业,阻碍了城市化建设,浪费财政资源。其实不然,如果将城市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能源改造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让城郊农业融入城市的发展建设中,成为其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一定会显现出来。当然农业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农业不仅要为城市提供鲜活产品,更重要的是把农业纳入整个城市生态系统,起到改善城市环境,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让市民体验田园农耕的乐趣,满足精神享受等作用,从而提高和实现农业自身价值。

4.3评价郊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应有新标准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一些企业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进入近郊,耕地被大面积征用开发,农业在当地GDP的比重必然下降。因此,农业年产值提高幅度不会太大,第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是必然的,在近郊区表现更为明显。但耕地的减少、农业人口流失、农业产值的增幅不大,并不意味着近郊农业地位的下降。评价近郊农业,应跳出原有标准。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是发展的一种必然,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必然,政府也支持。 “要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因此,新时期对农业和农村工作地位应有新的评价。第一,不光看农业的比重,更要看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的比重在下降,但农产品对食用必需品保障、对工业品原料的供应、对生态建设的贡献等都说明农业基础地位现在不会变,将来也不会发生变化。第二,不光看农业产值的大小,还要看农业资源的贡献。看对工业原料的提供;看劳动力的来源。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看土地资源的提供。城市化、工业化依托的就是土地,城市化推进中所需的树木花草,许多是从农村山上、地头、苗圃移过来的。所以要看农业资源所做的贡献。第三,看农村稳定的作用。这些年来,经济秩序井然,社会蓬勃发展与稳定的农村社会是密不可分的。

5.对近郊农业发展的建议

5.1有关部门应就近郊农业发展做专门研究 一是解决和统一思想认识问题,确定近郊农业的发展方向;二是就近郊农业发展制定更科学、更具体的长远计划和近期需实现的目标;三是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5.2要将农民组织起来,组建各种经济合作组织 以入股的方式,聚合有限资金,通过多途径筹集资金,抓住发展龙头企业主线。通过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扶持示范大户、营销大户,以此带动千家万户。

篇4

[关键词] 生态 农业 观光 致富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50-02

这里,醉人的盛景,碧海烟霞;这里,生态的农园,如诗如画;这里,浓郁的民族风情,激情洋溢;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是高原明珠上的绿海蓝星;这里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阵地前沿;这里是中国凉都・生态水城。

1 水城县人文地理及农村人民生活基本概况

1.1 水城县人文地理概况

水城县地处云贵高原,位于中国凉都(西南煤海)六盘水市腹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境内居住着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2.15万人,占总人口的43.43%。1988年,国家文化部命名水城为“中国现代民族民间绘画画乡”。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4℃,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年平均日照时数1430.7小时,属贵州省日照较多地区之一。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3.13%,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达到13090个/立方厘米。夏季凉爽清新,平均气温19℃、紫外辐射适中;冬无严寒,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境内已探明26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探明储量52亿吨,保有储量43亿吨,品质优良,处于开采初期阶段。水能资源蕴藏量110万千瓦,可利用84.7万千瓦。此外动植物资源也极为丰富,野生高等植物900多种,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达390多种;野生动物种类多、分布广,有脊椎动物130多种。

1.2 农村人民生活基本概况

截止2014年末,粮食总产量达22.62万吨,比上年减少0.63万吨,下降2.73%。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42700万元,增长31.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00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5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628.5万元,增长13.2%,其中乡村完成零售额109965.2万元。2015年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94亿元,增长11.8%;旅游总收入完成9.84亿元,增长3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88元,增长10.7%。

2 现代农业建设基本情况

2.1 现代农业生态化

“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多个煤化工基地,加大技术投入对煤炭生产深加工,基本实现产业升级,本着循环经济的理念,高效、环保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以工业产业升级带动现代农业生态化进步,稳步推进经济可持续科学发展。

深入推进自然生态修复、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不断改善。2014年以来,大力实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已完成10余万亩林业工程项目建设造林任务,森林面积大幅增加,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以村寨绿化为依托,实施村寨与道路绿化项目,使全县生态明显改善,为农业转型发展鉴定坚实的生态基础。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特色优势逐步凸显,林果已成为富民兴县的主要优势和支柱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升。

2.2 现代农业产业化

通过近几年转型发展,红心猕猴桃、水城春茶等特色产业已逐渐成为生态农业的发展主体。以“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坚持市场为导向,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基地为基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集中优势资源,整合生产要素,加大政策倾斜,做大做强红心猕猴桃、水城春茶等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2.3 现代农业商品化

农业商品化是指农业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或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在绿色安全农产品成为消费主流的背景下,品牌营销将是农产品商品化经营增强国内外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水城县农业经过招商引资、商品化及产业化转型,进行“公司+合作社+农户”项目建设,已形成规模化种植及农产品深加工。通过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

3 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工业产业升级中,部分地区工业生产仍威胁生态环境

截止2015年,水城县煤的产值在全县的产业中占有50%~60%的较大比重。当下工业产业升级虽在稳步推进,但是实际工业产业升级并不彻底,威胁到生态农业发展。以发耳电厂为例,发耳电厂是贵州省西电东送的重点项目之一,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但严重当地生态环境,仅杨梅一项农产品销量不断下滑。以煤为格局的发展模式,短期内无法得到改变,但目前工业产业升级工作有待改进,实现不可再生资源高效、环保利用依然是未来的工作重心。

3.2 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尽管近年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仍存在设施配套不够、建设滞后等问题,致使对自然灾害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严重自然灾害影响,而使农业减产减收。

3.3 农业集约化水平偏低

尽管当下已经进入生态农业的新型发展模式,由于受到传统农业思维的影响,小农经济思想仍然比较突出,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影响生态农业效益的有效提升。

4 生态农业深化发展的若干建议

未来,现代农业产业化、生态化、商品化将是水城县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在全面建设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与经济生态的同时,深入推进生态农业向产业化、商品化发展,充分开发农业观光的巨大潜质。力求在未来将农业观光与当地旅游资源、民族文化相结合,使其衍生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带领农民真正走上致富之路。

结语

水城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面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严峻挑战。转型发展新时期,县委县政府带领各族人民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上取得明显成效。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因地制宜,依托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充分利用衍生旅游资源,开展多样化观光旅游,推动水城县经济文化发展,带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水城县人民政府网―生态水城专栏--县情概况,2014年7月22日

[2]贵州省水城县人民政府网―特色水城专栏--水城矿产,2014年7月22日

篇5

金华具有地貌的多样性以及生态区位优势,农业基础条件良好,种植业和养殖业较为发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xx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农业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注重培育特色农业,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目前,全市形成了粮油、生猪和肉制品、奶牛乳品、水果蔬菜、中药材和食用菌、茶叶、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等农业主导产业,名特优新农产品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特别是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xx省委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立足城乡统筹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农民等相关政策措施,有利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茶叶、食用菌、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效益提高。同时,重视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形成了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粮食批发市场、义乌农贸城、仙桥花木城、磐安特产城、xx中药材市场等一批辐射能力较强的骨干市场。

二、合作社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篇6

关键词 农业;发展优势;问题;对策;安徽绩溪;板桥头乡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268-02

1 绩溪县板桥头乡基本情况

1.1 基本乡情和农业基础设施情况

板桥头乡位于绩溪县西北部,东邻金沙、扬溪镇,南与长安、华阳接壤,东北与宁国相接,西北与旌德交界。乡政府所在地中村距县城21 km。全乡国土面积145 km2,人口1.4万人,辖10个行政村、156个自然村,人居较分散。板桥头乡属低山丘陵地带,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非常适合农业耕作。乡域内水资源丰富,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点多面广。境内河道属钱塘江、长江水系交界处,主要河流有扬溪源、际坑源、尚田河、龙丛河、龙溪水5条。有小(一)型东风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7座,万方以上当家大塘36座,1万m3以下灌溉水塘1 000余口,蓄水总量达550万m3以上,控制灌溉面积800 hm2;碣坝350座,灌溉水渠发达,引水量150万m3,控制灌溉面积240 hm2。域内交通便利,有县道镇蜀线24.6 km,扬板线3.2 km,乡道57.7 km,机耕路四通八达。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 800元,以农业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外出务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约占总人口数的35%。农业生产方式以传统农业为主,土地经营以小户自主耕作为主和少量土地的大户和合作社流转经营为辅,近年推广了以微耕机为主的小型机械替代了部分传统耕作,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1-2]。

1.2 农业资源和农产品情况

1.2.1 农业资源情况。板桥头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农业人口占96%,水田面积1 600 hm2,人均0.11 hm2,占全县水田总面积的1/8,年产粮食10 243 t,油料1 166 t,素有“绩溪粮仓”之称。全乡山地面积9 964.93 hm2,林地总面积9 272.67 hm2,有林地面积9 153.90 hm2,森林覆盖率达74%[3-4]。

1.2.2 农产品资源情况。传统农作物高产优质。年均种植有机水稻366.67 hm2,绿色有机的耕作方式和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确保了板桥大米的品质,2013年“板桥大米”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打响了名气。全年种植玉米400 hm2,油菜733.33 hm2,笋竹两用林1 711.8 hm2。

同时,近年发展高效经济作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2015年大力推广烟叶种植,全乡种植烟叶80 hm2,占全县1/4。按照全县南桃北油规划,板桥头乡现有油茶683.67 hm2,排全县第二,现有山核桃1 069.80 hm2,目前40%已挂果。香菇种植发展迅速,2015年种植香菇220万棒,年销售额2 000万元。畜牧业以传统的猪、禽和近年来大力推广的小黄牛、石鸡、黄丫鱼为主。年产生猪2 500头、禽20 000羽。小黄牛养殖初成规模,年产800头,以蜀马小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将黄牛肉销售到杭州、上海等大城市。下溪石鸡配种和养殖基地建设初步完成,年产石鸡7 500 kg,销售额达200余万元。尚田、长岭等村部分大户发展名贵中药材种植,目前初具规模。形成了中村的香菇,尚田、校头村的油茶,龙丛的山核桃,蜀水村的笋竹两用林,蜀马的烟叶,下溪村的石鸡、石斑鱼和庙山村的黄丫鱼等“一村一品”格局。

1.3 农业生产方式及基地建设情况

1.3.1 农业生产方式。一是发展了以农业和工业融合的农业加工业。立足板桥头乡的特色农产品,扶持了尚田胡氏香炒货厂及校头的从旺合作社l展山核桃、绿笋等农产品加工;绩溪县联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承建的年产3万t生物致密成型燃料项目引进落地。二是发展了农业和服务业结合的电商农业。板桥头乡龙头企业板绿公司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徽菜原材料已打开局面。目前,各村都有返乡大学生通过淘宝或微信开展电子商务。以全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为契机,大力推进了电子商务进入农村的工作,建立了乡镇和各村服务网点,培育电商人才,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发展了特色创新的品牌农业。板绿公司的凉水湾牌大米、徽岭山居系列徽菜原材料通过了有机认证,“板桥大米”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板绿徽菜文化园获评4A级景区,蜀马农庄被环保部评为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清泉山庄荣获国家级休闲农业三星级企业和宣城四星级农家乐称号。

1.3.2 基地建设情况。一是农产品加工业加工基地。以蜀马有机庄园为核心的徽菜原材料基地建设,以生产有机大米、皖南黑猪等农产品为主,以及蜀马的小黄牛、尚田的笋干、校头的高山蔬菜、中村的香菇等。二是下溪特种养殖基地。依托下溪特种养殖场,发展了石鸡养殖和下溪龙溪河石斑鱼养殖等。三是以东风水库为中心的生态休闲基地建设。包括东风水库的垂钓、清泉山庄的蔬果采摘、庙山的黄丫鱼养殖、仙人岩尖的生物多样性观赏、龙丛源和扬溪源徒步游等。

1.4 惠农政策落实及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1.4.1 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累计发放各类惠农补助资金22项1 136.85万元。其中:发放粮食直补资金15.81万元,农资综合补贴118.76万元,退耕还林补助63.13万元,农村低保金137.16万元,农村五保供养金7.76万元;农村特困医疗补助 5.76万元,义务兵家属优待金4项69.08万元,村干部报酬36.25万元;对260户购机农户直接补贴资金14.09万元,惠及全乡10个村1.4万人,户均补贴2 842元,人均受益812元。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在板桥头乡得到了较好落实,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加快了美好乡村建设和农民致富步伐。

1.4.2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体制已初步建成。县、乡、村3级科技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全乡累计注册专业合作社28个,家庭农场14户,农村经纪人队伍75人,60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600户农民实现科技致富。

2 发展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优势

板桥头乡是国家级生态乡和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适合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和没有工业污染的秀美山水是板桥头乡独具的特色。保护好、开发好这片土地,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乃至于拓展到电商农业、有机品牌农业、休闲体验农业等是板桥头乡未来的发展方向。

2.2 存在的问题

目前板桥头乡的农业发展也遇到了瓶颈。一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制约。丘陵地带的自然环境导致大型机械不能推广;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业劳动力不足和素质下降,农田撂荒时有发生;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销售信息闭塞导致农业生产利润低下;传统的小户自主耕作方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这些严重制约了板桥头乡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二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的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因为规模不足、培训不足,缺乏发展思路,扶持政策力度不够等原因,大户的发展和带领致富作用不明显。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原有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基本是20世纪60―70年代建造,多数大塘淤积严重、水渠破损,基本失去灌溉功能。农业生产道路网络不全,深山里的丰富资源因人工成本过高而发挥不了效益。四是发展电商产业和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缺乏手段。五是缺乏农牧业和林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技术服务不能及时跟上,农民随意发展生产,靠天吃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结果导致农民不愿意发展农业,积极性不高。

3 对策

3.1 转变农业产业发展方式

传统农业生产效率较机械化大生产低,板桥头乡丘陵地带的自然环境不适合大机械化生产,农业发展只能靠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特色产业,从“特”和“质”上取胜。“特”上引导种植产量与效益更高的作物,如中药材、烟叶、油茶、绿化苗木等。提“质”则打绿色有机品牌,打健康牌,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有机产品,结合电子商务,提升产品品质,降低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3.2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发挥合作社和大户的带头作用。争取各种政策,支持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对大户的创业培训,通过金融支持、扶贫开发贴息贷款等多种手段为他们出致富的点子,打开发展和带领发展的路子。

3.3 改善农田水利和交通运输条件

整合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等,加强建设和修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由于板蛲废缋来农业基础设施较薄弱,点多面广,投入力度和农村农民对基础设施的需求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乡政府应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更大的支持。

3.4 推进融合产业发展

发展电商产业,招商引资,发掘乡土人才,通过培训和县政府政策支持电商发展,整合资金,打造好乡、村2级物流平台,为电子商务进农村、优质农产品网销创造条件。引导合作社和乡土人才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3.5 加大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

加大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增加科技投入,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规划各村“一村一品”格局,加强各级农技人员下村技术指导,发挥好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 宋瑜龙,张改生,郑爱泉.浅析中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园艺,2013(2):194-197.

[2] 赵其国.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对策[J].生态环境学报,2013(6):911-915.

篇7

1.1畜牧机械拥有情况

积极做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2014年用于购置畜牧业机械的各类补贴资金510万元,使我县的畜牧业机械新增303台,到2014年为止全县拥有畜牧业机械1156台。

1.2畜牧业机械化作业完成情况

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饲用玉米的机械化种植,2014年初及早维修保养、调试了90台玉米点播机,使饲用玉米的机械化播种面积达100%。收获时积极协调周边各县大型饲用玉米青贮收获机,2014年秋收期间共投入大型饲用玉米青贮机12台,割、搂、捆机械500余台,收获玉米面积2万亩、天然草场机械化收获完成3.91万亩。

2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由于受自然气候条件的限制,我县的特色农业主要以马铃薯、大露菜为主。马铃薯产业在我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也是县委确定的优势产业。2014年建立马铃薯、露地蔬菜、玉米、小麦四个标准化作业示范区,其中:饲用玉米标准化建设完成面积1.2万亩;全县种植马铃薯1.3万亩,马铃薯标准化建设完成0.5万亩。

2.1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拥有情况及机械化作业情况

巴里坤县人民政府在前几年出台了对购买马铃薯种植及收获机具的农户给予惠农补贴。农机部门进村入户做了大量宣传,并做好机具对比选型,购进的样式在各乡镇召开现场演示,经试验及改进,各类机械已基本满足巴里坤县的种植习惯和模式。几年共购进马铃薯种植机具113台,马铃薯收获机104台。2014年巴里坤县种植马铃薯1.3万亩,机械化种植0.6万亩,占种植面积的46%;机械化收获0.36万亩,占种植面积的27.7%。

2.2建成大露菜推广示范面积3500亩

2014年在巴里坤县实施露地疏菜种植、贮藏、保鲜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根据巴里坤县露地蔬菜种植分布情况,在石人子乡建成露地蔬菜推广示范面积1000亩,4月底在种植区石人子乡大泉湾村二组做好露地蔬菜种植的耕整地作业,5月份开始铺膜播种,截至6月10日全面完成1000亩蔬菜种植任务,种植了小颗粒种子窝笋、莲花白、红萝卜、花菜。在5月初召开蔬菜机具现场演示会,培训种植户及技术人员210余人。在6~7月引进一台旋耕机,并通过改进后进行除草,除草效果较好。蔬菜自8月份陆续上市。经测产,花菜亩产量2t、莲花白4t、大白菜5t、西兰花1.8t。

3存在问题

(1)天然可利用草场退化严重,从而降低了草料收获机械的利用率;(2)饲草料基地不能形成规模,导致畜牧业收获机械的利用率太低;(3)马铃薯机械化种植程度高,但机械化收获有待提高;(4)大露菜的生产一直靠人工点种、除草、收获,费时费力,种植规模小,生产的露地蔬菜量尚不能满足本地需求。

4意见和建议

篇8

关键词:鞍山市;休闲农业;农村

1鞍山市休闲农业的基本情况

鞍山市休闲农业经过近30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近年来,全市各地把休闲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78家,休闲农业园区20家,农家乐514个,从业人员5718人,带动农户2.7万户,年接待游客221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3亿元。重点打造了一批休闲农业品牌。“鞍山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成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鞍山东部山区南果梨花带入选“中国美丽田园”。海城市被认定为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鞍山台安大麦科湿地保护区-西平林场苹果采摘园-鞍山韭菜台渔村-海城天籁谷露天温泉-海城三星农业生态有限公司-海城天籁谷露天温泉-千山南果梨祖树园-鞍山绿泰佳葡萄主题公园-岫岩满族博物馆-中国玉雕会展中心被列入全省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2鞍山市休闲农业的发展阶段

2.1第一阶段:1978-1989年的起步奠基阶段

该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鞍山市经济基础还比较落后,尤其与旅游直接相关的铁路、公路、航运交通业还很不发达,人多车少、交通不便。在这一阶段鞍山市绝大多数游客对消费的期望不高,满足于吃、穿、住的基本要求,对休闲农业不是非常的理解。休闲农业未能摆脱传统农业的依赖,并未能形成独立运作的经营模式,受开发资金的制约,鞍山市休闲农业不能形成一定的开发规模,设施过于简单,经营粗放,休闲农业几乎全都是未经认真规划论证而行的,处在一种盲目状态,几乎全由非专业人员管理。度假型和租赁型的休闲农业项目自然偏少,休闲农业仍处在起步发展的阶段。

2.2第二阶段:1990-2000年的成长壮大阶段

该阶段正处在鞍山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随着鞍山市城市化发展和居民经济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开始改变,在解决温饱之后,有了观光、休闲、旅游的新要求。同时,农村产业结构需要优化调整,农民扩大就业,农民增收提到日程。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形成具有“农游合一”的特点。在这样背景下,靠近鞍山城市郊区的一些农村和农户利用当地特有农业资源环境和特色农产品,开办了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开展采摘、钓鱼、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这些休闲农业园区,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体验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欣赏和感悟大自然,很受欢迎和青睐。

2.3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的秩序驱动阶段

休闲农业经过前些阶段的快速发展,供需关系趋向缓和,需求增长缓慢,而供给发展较快,整个的休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在这一阶段里,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休闲农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和纠纷频繁;另一方面急剧扩张导致行政机构尚未形成相应的法律框架和执法力量,市场处于相对的无序状态,急需进一步完善和管理。

3.鞍山市休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3.1重视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农村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要实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休闲农业必须结合鞍山市地方文脉,研究鞍山特色、挖掘鞍山特色、突出鞍山特色,用“鞍山特色”创招牌树形象、吸引休闲者,尤其是外地游客。

3.2理念引导,政府扶持

以民间现有休闲农业发展为基础,采取企业投资为主体,政府扶持引导。实行财政上的以奖代补政策,聘请专家和学者制定休闲农业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对经过考核达到验收标准的休闲农庄以奖代补,带动资金来源的渠道,达到共赢共建的目的。

3.3树立典型,示范带动

每个县、区 先抓1――2 个示范点,政府给予立项补助,重点支持道路的整修、排水、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有效推动和加快休闲农业的建设。

3.4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涵盖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因此,必须培训具有系统知识的专业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保障休闲农业中所提供服务产品的可靠性、响应性和安全性。

3.5建立、健全休闲农业协会组织

在鞍山市建立、健全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实行协会对行业的自律管理,具有迫切的需要,实行协会对行业的自律管理。

第一,鞍山市旅游局、鞍山市农委要赋予休闲农业协会一定的职权,适度地让休闲农业协会参与政府行业管理,增强协会权威。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可给予休闲农业协会一定的资金支持。

第二,休闲农业协会要主动、充分地发挥协会在政策宣传和建议、协调关系、行业培训、行业自律、宣传促销、经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即鞍山市休闲农业协会要把鞍山市从事休闲农业经营、服务、推介、管理、研究等方面的人员组织起来,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加强鞍山市休闲农业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促进学术经验交流;开展对内对外合作,实现鞍山市休闲农业资源共享,等等。

第三,为鞍山市休闲农庄树立品牌,建立典范,提升农庄整体素质,进一步推动全省休闲农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休闲农业协会在会员农庄中开展星级休闲农庄的评定工作,制定星级休闲农庄评定细则:星级休闲农庄参评对象、星级休闲农庄标准、星级休闲农庄评定时间、星级休闲农庄评定责任等。

3.6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首先要加强信息化推广,让游客对休闲农业区位置、休闲内容、交通线路、文化特色、餐饮民宿、联系办法等一目了然。其次,要加强与旅行社联系,借助旅行社对市场的开发、把握能力,由旅行社进行资源整合、组织客源、开发休闲项目。第三,要与媒体联合组织宣传促销,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制作宣传片、光碟等方式进行大力宣传相关信息。同时,各休闲农庄应该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口碑效应”,提高游客对鞍山市休闲农业的忠诚度。最后,组建鞍山市休闲农业网站,借助于网站可以与众多的旅游者沟通,产品信息,了解市场需求,进行市场调研,让企业更多地参与休闲农庄沟通系统的运营,使休闲农庄以较低的建设、运营成本更有效地出现在市场上,为鞍山市内大量没有能力独立上网的休闲农庄提供面向省内、外旅游市场的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