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8篇

时间:2023-07-25 09:23: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

篇1

关键词:导游技能大赛;旅游管理专业;促进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各类的技能大赛在各类的职业学校教育领域越来越热,来自各方面的关注也让技能大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方面职业技能大赛能够检验教育的成果和教育改革的成效,另一方面职业技能大赛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推动力和杠杆。导游技能大赛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比赛,下面将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1.导游技能大赛概述

导游技能大赛是由省相关部门牵头面向全省职业学校的比赛,重点考核旅游服务类导游项目,通过不同的组别进行竞赛,学生组对理论考核和现场技能进行分类竞赛,并且注重参赛者的综合实力,同时还可通过才艺展示获得额外加分;而教师组则对参赛者的教学技能、现场技能以及其他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2.导游技能大赛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影响

2.1导游技能大赛对于学生的影响

导游技能大赛的开展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诸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开展导游技能大赛能够充分说明国家对这一专业的重视和认可,能够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暗示,满足每一个学生被关注被需要的心理追求。其次,开展导游技能大赛能够深度挖掘学生的潜力,从工作能力、独立性、自律性等多个方面使学生得到提升,学生在备战导游技能大赛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训练和准备,不仅能够提升能力,还能够锻炼其意志力和精神力量。再次,技能大赛为来自不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共同交流的平台,让参赛的学生通过与其他人的对比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进一步的学习中完善自我,丰富自身的各方面能力。然后,导游技能大赛的各大评委都是来自全省的资深人士,有着各自的学术见解和独特造诣,在参赛者进行比赛后,能够通过点评和指点为参赛者提供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意见,帮助参赛学生获得的各方面的提升。最后,对于很多参赛学生的成功事迹各大院校都会在校内或专业内广泛宣传,这无疑会形成对其他学生的激励作用,鼓舞所有的同学向获奖学生学习,形成一个良好的良性循环效应,提高整体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2.2导游技能大赛对于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影响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促进上,导游技能大赛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技能大赛的考核内容一般都容括了最新的科学技术,代表了领域的前沿科技,能够在比赛的过程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比赛反映出当下对技术型人才的最新需求,也给教学过程赋予了新的内涵。学校通过将课程改革与技能大赛相结合能够更加突出的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技能大赛带来的改进融入到课程的每一个细微部分上,及时的将技能大赛的内容转化为教学项目,补充和完善教学模式。在当前导游大赛每年举办一次的固定模式下,每一所院校为了能够在今后的竞赛中有所斩获都会不断的追求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的衡量标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巧做起,导游技能大赛不仅需要职业能力还需要考察参赛者的创新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对教学过程有着全方位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2.3对课程目标制定导向作用

课程目标往往是根据学生学习和职业工作的需求所决定的,它的核心就是将学生发展过程和职业需求统一在一起。职业需求的获得离不开学校与社会的充分交流。现实中,学校与社会交流的最好渠道就是通过职业技能大赛,这一比赛为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4有利于选择更实用更适量的课程内容

在参与技能大赛的过程中,学校经常需要进行校企合作来寻找着手点。一方面在进行大赛准备的时候,学校需要对企业进行走访,了解企业的最新需求和最先进的技术,进一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和程度,探寻高质量人才的必备素质,这一过程无疑会对学校的课程内容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引导,促使课程内容的改善;另一方面,在技能大赛的赛程中,很多企业会亲临现场进行赞助或宣传,这一过程也有助于企业阐述他们对人才的需求,帮助学校的课程内容设置有章可循。

2.5有利于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组织课程内容

导游技能大赛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够帮助学校将工作任务设为核心,引导学校培养过程贴近企业需求,且比赛的主题内容也会最大程度上与实际结合,每一个项目都通过综合的设计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配合,从而对课程内容实现引导作用。

2.6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能力,促进新课程的实施

想要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除了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要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而提升教师的水平就离不开职业技能大赛,这一比赛不仅是学生获得提高的最佳途径,更是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最佳窗口。通过技能大赛能够让教师接触并熟识更多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也能让教师了解到更多的新科技,帮助课程改革的实施。

2.7促进校企合作,创造实训机会

开展技能大赛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实力和基本技能,保证院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促进院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果。这一比赛不仅是对院校的推动和引导,更能够从中提供一个广泛的交流平台,让学生由展示自我的机会,也让企业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双方在交流之后互助互利,取得双赢。

3.对于参加导游技能大赛的一些建议

从参加导游技能大赛的经验得出,参加大赛不是个人的事情,它所需要的是团队的合作精神,只有拥有共同的信念与目标,比赛才会有强大的“战斗力”。因此,各校应该尽早成立大赛教练团,共同研究大赛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制定严格的训练计划,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将我校在大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继续发扬光大,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在集训期间,邀请行业里的专家到校进行指导,优化教学技能,对选手在训练期间出现的问题予以分析指导,提高集训的效果。最后,学校还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多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这样可以及时了解企业以及行业的动态,将最新的知识带到课堂上,提高教学的质量。(作者单位: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篇2

一、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与实际情况出现脱轨,教学模式陈旧

当前,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发展情况出现脱轨,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当前高校针对学生的服务技能培训主要还是以示范讲解为主要方法,这样学生难以感受真实的工作场景,对于顾客没有明确的概念,既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同时还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教学与实际工作需求出现严重偏差的现象。

2.学生存在思想偏差

在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非常容易出现思想偏差,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际服务能力的提升。有一些学生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忽视一些实际操作技能,认为这些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这样就会使学生自己难以认清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还有的学生把服务技能片面地理解成为简单的模拟操作,对于服务的心态和意识,学生缺少重视,最终影响了综合能力的提升。

3.教学师资力量不够完善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对于知识的涉及面要求很广。但是当前许多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都缺少相关的实践经验,基本上都是毕业后直接从事了教育事业。这样就会导致遇到一些实际操作的问题的时候,教师会出现难以解决的情况,最终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同时,教学实训基地和配套设施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教学的效率,影响了学生服务技能的提升。

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服务技能的手段和方法

1.结合企业相关岗位需求开展教学

针对当前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大大增强。这就需要学校增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明确企业中相关岗位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然后制定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例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餐厅和客房两个模块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安排相关的课程。针对企业中两大模块对于人才服务技能的实际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管理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这样逼真的环境中,有效提升自身的服务技能,保证自己未来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2.加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关于旅游管理学习出现思想上偏差的情况,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和掌握服务技能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学习。然后,教师应该结合一些实训计划,,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学习。最后,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制定出明确的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够在完善计划的引导下,更加努力有方向地开展学习,保证熟练掌握服务技能,并且能够把其应用在实践中。

3.加大投入,提高教学师资力量水平

鉴于师资力量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限制,学校应该加强在教学师资力量方面的投人。首先,应该聘用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保证其能够胜任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同时,应该注重对于缺少实践经验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准确掌握一些旅游管理实践经验,并且能够把其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最后,学校应该建立高标准的实训场地,购买实训设备。这样,能够使学生在与实践非常接近的环境下充分锻炼自己的服务能力,并且能够在锻炼中熟练使用相关设备,使其服务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得到有效发挥。

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当前旅游业发展现状,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应该围绕提升学生服务技能,有效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应该及时发现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形成的基本原因。例如,教学与实际出现偏差,学生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仔细的研究,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才能够使学生的服务技能得到明显的提升,最终更好地服务于群众。

篇3

一、建立学生分项目技能达标体系

(一)建立适应企业岗位需要的项目体系。要进行分项目达标考核,首先是要确定考什么,即有系列的技能达标考核项目。技能项目分解的办法大致有两种:可以按专业模块、课程设置来分解,即按照课程构成、学习内容及学习的先后顺序来分解技能考核项目;也可以按专业相对应的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分解相应的技能,即按照将来就业的实际岗位,从职业行为角度分析技能模块,再从模块中分解技能项目。后者针对就业岗位,与职业行为关系密切,有利于技能训练。

(二)技能达标体系的构成。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达标体系的构成有以下几个方面:1、清楚明了的各专业学生培养目标---“适应社会生产岗位需要的初中级技能人才” 。2、与职业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课程体系。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与相关企业岗位管理人员交流探讨的基础上,确定出能满足各专业就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制订出相应的专业课教学计划,为教学提供依据与指导。3、确定各专业技能训练项目,明确教与学的内容,根据生产岗位需要,确定各专业主干专业课程的技能教学清单与技能训练项目,明确技能教学内容。4、明确考核评价的方案,针对各专业的技能教学训练项目,结合岗位生产环境实际,制订出各项目的考核评价方案。

二、学生专业技能分项目达标考核的实施策略

1、考核内容题库化

为了使技能分项达标考核更规范,更有导向作用,我们积极开发技能考核的试题库,每一个考核项目至少有两套考核方案,考核时随意抽取。实行教考分离,各专业部与相关的任课教师在由学校统一安排下组织期中、期末考核,也可以从题库中抽取试题进行单项考核或组合考核。由于技能考核在内容上的特殊性,考核的试题在形式上也多种多样,一般有三种形式:简单提出操作要求或说明情境设置、考核项目进行抽取选择、书面规范作答。

2、考核训练竞赛化

分项达标考核的目的是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考核是手段,分项达标是过程,而平时训练的情况决定着手段的效果、过程的效率,我们认为平时训练的最佳效果就是训练竞赛化。它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在平时训练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从完成项目训练的速度、质量和合作状况进行评比,设立进步奖与项目状元奖,给予相应的荣誉与评优先;二是组织校内、时间段、班级的专业技能竞赛,确定与技能考核项目相对应的比赛项目,由专业部主持进行竞赛,选拔优秀者以参加校内的技能大赛。

3、考核方式项目化

专业技能考核项目分析是基于职业岗位的技能需要的,在进行达标考核时,最佳的选择是以岗位模块技能为考核单位,以项目技能为考核内容,这样更能体现岗位技能模块的优越性,如旅游专业的餐饮岗位或客房岗位,以模块技能进行考核(考核该岗位的一套服务程序,而这套服务程序是由一系列项目构成的,我们进行的是综合考核);也可以按单个项目技能进行考核,但考核的结果必须按模块合成某一岗位的技术能力水平评价。通用技能则不受限制,任意选择考核项目,将其加入到某一岗位或某一项目的考核中。

4、考核标准公开化

考核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技能达标,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公开考核的内容要求与评价标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效果。我们把技能考核的标准公开,相关教师人人知道,学生也心中有数。这里所指的标准既指专业技能达标考核体系的要求,也指单独项目考核的要求,而以公开单项考核标准为主。公开的考核要具体明确,既说明考核内容,提出考核要求,又具体说明评分的标准,教师与学生完全可以照着标准进行训练。

5、考核成绩分段化

由于我们采取岗位技能进行达标考核,对于岗位技能下的相关项目的考核结果采用分段制,也就是将学生的技能成绩按分段定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在控制标准的基础上,允许并鼓励学生发挥长处,不死板硬套条框。最低标准不按比例控制,而是设定几个硬性指标,如制作项目以成功为主工艺为次,完成为主,速度为次,不容大错,允许小毛病。考核达标者根据达标任务完成情况者赋予不同的级别:优秀、良好、合格,对没有达标或勉强达标的学生,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补缺补差,可以多次考核,取最高成绩,力争做到考核一个达标一个。直到该项目技能全部考核合格。

6、考核全程调控化

专业技能分项达标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动态的工作,对其中的变量和状态要进行全程调控,特别是在试验探索的过程中。全程调控主要表现在:及时调整考核项目的评价标准、调整岗位模块下的考核项目内容、调节教学模块与考核模块在时间上和内容上的冲突、控制考核的有序进行、根据要求进行毕业情况审定。

三、加快教学改革,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以学生技能达标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专业技能达标保驾护航

一方面,为实现学生专业技能项目达标,根据我们制定的考核标准,重新组建课程体系,实行分阶段的技能项目教学。在继续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对对学生的实施技能分项目达标考核。另一方面,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努力培养更多的“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并建立健全必要的奖惩激励措施,尤其是以学生技能达标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促进教师深化教研教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教学反馈机制。

总之,实行专业技能分项目达标考核的效果是明显的,但项目分析比较肤浅,专业课教师的岗位技能教学意识还有待提高。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建构以专业核心技能为主,以拓宽技能、提高技能相配合的技能课程为辅,从课程方面保证项目教学与项目训练,这是我们正在努力的。

参考文献:

[1]金根中,吴熊彪,成军.基于实训过程的考核模式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09(1) 105-106

篇4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常态化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为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自从2013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99万,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之后。2014和2015年毕业生的数量还在增加,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式依然严峻。高校的扩招,一方面是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扩大内需;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从而提升受教育者的地位。但从当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学生在毕业时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已经成为摆在面前的一大问题。在当前整个宏观就业环境不是很理想和完善的情况下,面对我国巨大的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上,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同样面临着就业难得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就业供求的错位与渠道不畅通,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却往往达不到旅游行业对于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旅游行业对于人才需求和高校对旅游管理人才的供给,存在着供需不对等的矛盾。依照我国旅游及旅游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和容量是巨大的。就目前我国欣欣向荣的旅游市场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本应成为旅游人才供给的主力军,不应该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还是没能满足旅游行业的要求,还是没能在激烈的旅游人才市场上找到理想的工作,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而如何从原因入手,探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实践教学中通过项目化训练的方式,加强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为旅游行业培养专门的管理人才,是一个实操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要求很高。高校也认识到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提升等问题,专家学者做了相关的研究,而研究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二是对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的研究。

第一,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学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如苗雅杰就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其指出在当前的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是相互影响的,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而实践教学则是理论教学的价值集中体现,实践教学是现代旅游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时代需要。董志文和董效臣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实践教学课程设置重认知性内容,轻求知行内容;实践教学平台及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及薄弱;实践教学的配套教材滞后;教学内容宽泛,没有细化的目标等问题。而张淑贤和刘海洋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开设实践类课程,同事注重学生专业实习和综合实习环节,认清旅游行业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做到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及模式的设计。

第二,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能力的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旅游市场存在旅游人才供给和需求矛盾的研究。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从旅游行业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旅游专业人才的供给和需求是不均等的。杨卫武等指出我国旅游行业出现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包括办学定位不准确,学科建设滞后于市场,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师水品及实践能力不足等。其次,从旅游教育的角度看,很多专家学者认为造成大学生难就业的原因是业界和学界对人才培养的观念存在分歧,导致毕业生在激烈的旅游人才市场上不能满足旅游行业相关单位及企业的需求,造成供需双方的需求矛盾。吴国清和叶欣梁通过对旅游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当前高等学校对人才进行培养存在与旅游行业相脱离、缺乏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相关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特色、教学内容跟不上行业发展需求、教学方法和形式比较单一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造成大学生毕业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行业需求的重要原因。最后,从就业的主体大学生本身的角度进行研究,探究影响其就业的主观因素。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有其自身的影响因素。包括对就业工资期望值过高、读书、动手实践能力差、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低的因素。郭倩倩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大学生就业难,有其自身的原因,如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目标不明确,盲目考证,不了解行业对相关技能和证书的需求和认可,缺乏针对性,同时,在就业时缺乏职业认同感,跳槽率和转行率高,在旅游人才市场上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缺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等,针对这些问题,在其研究中提出了解决的具体措施。

作为对实践性和专业性要求非常高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除了在专业综合实习中得到锻炼外,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学校的实践教学来提升自身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要高校、行业及学生三方的相互协作和努力,才能很好的实现。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学生的就业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对就业技能的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就业技能,包括就业技术和就业能力。随着国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对就业技能的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的成果。就旅游行业而言,对大学生的就业技能,更多的是研究其就业能力。而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提出以来,就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研究,依据美国教育和就业委员会提出的概念,其将就业能力定义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而美国培训和发展协会则提出了就业能力应包涵的16项技能,而这16项技能则被分为5个类别,分别为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和影响能力。而从帕特丽夏的《就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一书中,可以将就业能力概括为:从员工的角度看,就业能力是是劳动者的一种素质和技能,而从企业的层面看,就业能力则是对员工各种能力进行评价的能力。为此,我们从就业能力的概念出发,依照旅游行业对大学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可以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技能概括为拥有从事旅游服务的相关技能,具备良好的旅游服务岗位基本胜任力,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好的团队影响力的能力。

对行业对学生就业时所具备的就业能力,高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技能训练缺乏系统性

高校已经认识到了实践教学对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技能的重要性,也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重视实践教学的过程。当前,高校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主要分为课程实践、独立实践、专业实习及综合实习四个部分。课程实践,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将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进行验证,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独立实践,就是独立开设课程的实践课,对于独立实践,主要是专门性实践,这时的实践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技能,如客房服务实训、餐饮服务实训、前台前厅管理实训等。对于课程实践和独立实践,大多放在校内的实训基地或实验室进行。而对于专业见习和综合实习,则主要放在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教学。相比与校内比较封闭的环境,校外的实训基地更能给学生真实而具体的工作环境。但是,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校外的实训基地如酒店、旅行社等,更多把实习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综合性锻炼的效果更加的不理想。因此,从目前的实践课程设置来看,不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实践,对学生相关职业技术和就业技能的培养还是停留在比较零散的局面,缺乏系统性的教学和实践,学生所掌握的相关技能也比较零散,也缺乏系统性,对学生毕业时能够充分的就业的作用不明显。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在国家大力提倡创业就业教育,鼓励新成立的本科院校校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队伍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相当一部分是从高校到高校的一级跳,缺乏相关的行业锻炼和职业历练,教师在理论教学和研究上,拥有着高能力,但是在理论知识丰富的情况下,教师缺乏旅游业界的实践锻炼,缺乏旅游行业相关的工作经历,缺乏专业的实践经验,对专业的具体操作技能掌握不全面和不熟练。缺乏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专业素质,对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认识不足,对行业的新发展、新态势也不能及时准确的把握。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实践的指导,或许还仅仅停留在自己所掌握的那一部分,而对行业发展的对新技能的要求,则没办法或不能及时地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也不熟练和不全面。为此,教师的综合因素导致了教学的效果很难做到理论和实践较好的结合,这也成为了影响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学生自身对实践教学中就业能力的提升认识不足

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一是可以学习和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二是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可以说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也起到了应有的效果。但是,由于大部分实践教学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开设的,教师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只是单纯地将实践教学当成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没能将相关的实践操作和技能和行业的需求联系起来,更加没有将其与将来的就业联系起来,以此对实践教学重视度不够。而且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为进行实践而实践,实践的过程及效果没能转化为就业的能力。另一个原因就是在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中,由于学生是以实习生的身份进行定岗实习,所以在实习的过程中受到和正式员工有差别的待遇和制度的管理,是实习结束后,很多学生都不愿意从事与本专业、本行业有关的工作,这也是造成学生不愿意从事旅游行业工作的原因,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没能形成职业认同感,也可以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的过程中,给学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使其对实践的过程重视不够,有的学生还存在逃避、不愿意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学习的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四、在实践教学中提升就业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在实践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就业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如何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这就要对实践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由于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涉及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这就要学生、高校及企业进行积极的配合,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开创新的实践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进行项目化训练。

(一)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实现实践环节的项目化

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课程内实践、独立性实践、专业实习实践和综合实习实践四部分,每一部分的实践都是相对的独立的,相关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是零散的和缺乏系统性的。这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技能的掌握和提升。为此,要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新的设计,用项目化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对学生进行就业技能的训练。而项目化的实践环节可以集中在学期结束前的两周进行,一方面,学生集中训练,有利于学生对相关技能的反复熟练和掌握,另一方面。放在期末,学生可以有相关理论的指导。比如,在学生一年纪的时候,可以开设旅游行业认知项目,学生组队建成旅游行业的相关公司或部门,对旅游行业的经营进行相关的模拟,在模拟的过程中老师起到指导的作用,而模拟结束,学生可以知道旅游行业所需要的那些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学生做好规划。除了旅游行业认知,对学生形体训练、酒店餐饮、客房技能等,都可以通过项目化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加强师资建设,推进教师实践教学的项目化

教师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培养有深远的影响。从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情况来看,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不足是基本的事实。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高校要积极利用校外实习实践基地,通过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进行合作,通过产学研的形式,校内老师承担实习实践基地的研究项目,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项目研究当中,从中对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养。比如学生的学生能力、沟通能力、职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等等,都可以跟随教师做项目的过程中得到提升,这是其一。另外,学生在参与教师和实践基地项目的过程中,有时会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方法,这都会项目的实施提供保障。可以说在项目化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教师和校外基地三者是相互作用的。

(三)注重实践教学平台,推行就业技能训练的项目化

高校的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而基于旅游行业对毕业生技能的要求,学生的就业技能主要包括五个类别,包括基本胜任力(阅读、写作、计算)、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和影响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可以在实践教学中通过项目化的形式进行锻炼,具体所要进行的项目,如表一所示。

通过对学生能力提升以项目化的形式进行实施,将有利于学生更加系统的掌握相关的技能,为实现充分就业做好相关的技能准备,能够及时的满足旅游行业对人才相关技能的需求。

篇5

关键词 旅游管理 专业基础 理论研究 存在问题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0001-02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学开始受到重视。理论界人士从各个侧面对旅游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属性,旅游的社会、经济、文化功能以及旅游活动的客观规律进行探讨和研究。我国旅游理论研究在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逐步形成自己特色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研究现状

旅游理论研究与其他理论研究一样,一般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为实践服务,所以基础理论研究上不去,必然会制约应用理论研究的水平,甚至会乱开药方,造成决策上的失误。由于我国旅游理论研究还处于开创阶段,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理论研究,水平都比较低,但相较之下,前者更是一个薄弱环节。

学科体系不清。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研究一直是旅游学科中最为薄弱的领域。对于旅游的基础概念及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框架,学术界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旅游学科体系也有待于构建和完善。从最基本的“旅游”概念到旅游活动的性质、旅游业的构成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部门分类等许多问题上,众说纷纭。2009年,张凌云对旅游核心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试图构建一种新的旅游学研究框架。他认为旅游就是人们在非惯常环境的体验和在此环境下的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他把旅游者的环境划分为惯常环境和非惯常环境两类,并试图以“非惯常环境”作为旅游核心概念来重构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甚至旅游学的学科体系框架。王晓华、马耀峰等对旅游学科的核心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活动,并尝试建立了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学和旅游社会学三足鼎立的旅游学科体系。李良玉则从史学的角度来探讨旅游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并提出自己关于旅游和旅游学的定义。

理论研究滞后于形势发展。当今的世界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旅游研究只有及时了解国内外信息,才能对形势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真正起到决策部门得力的参谋作用。然而,缺乏系统完整的资料信息,信息量少、传递速度慢及渠道不畅的现象在我国还比较突出。较长一段时期我国没有一份系统报道国内外旅游最新动态、及时有关统计资料的刊物,人们只能从有关报纸、杂志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讲话中获得时效性已不是很强的零星资料。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理论研究滞后于形势的结果。

二、当前高校基础理论培养存在的问题

受研究现状和教育改革现状的制约,当前高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不仅限制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忽视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一)使用教材混乱,教师教材把握不到位

由于当前还未形成统一的旅游学学科体系,各方学者对旅游的基本概念在理解上还存在分歧,各旅游出版物各说一词,导致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教材选取上达不到统一。且由于许多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时间不长,很多专业教师都是从历史、地理、中文等专业半路转行而来,未能将教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仅是作为教材作者的传话筒。

(二)名词术语使用混乱,教学内容含糊不清

名词术语是理论研究中进行信息交流的工具。使用统一、规范的名词术语对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旅游管理研究本身年轻,有些名词术语尚属首创,有些则是从国外引进的,因此,在理论研究中,使用不同名词表示同一概念的现象相当普遍,如:旅游商品和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和旅游购物品等。同时由于教师仅是强调书本的理论,自己对教材缺少深入探讨,导致教学内容混乱不清,不能很好地解答学生的疑惑。

(三)教师观念传统,重应用研究轻理论研究

我国旅游学科属于新型学科,在发展上处于不成熟阶段,因此旅游管理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应区别于传统学科的教学方式: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专业基础理论人才的培养。在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重视实践教学,忽视理论研究,教学内容市场化。导致旅游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理论研究人才缺乏的现象。

(四)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

旅游学科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旅游学科知识的传播必须多渠道地进行,才能保证最终的教学效果。但在课堂上,很多时候忽视了学科的特点,依然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一对多”“满堂灌”等现象较为普遍。这种忽视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弱化了教学效果。

三、提高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途径

针对上述高校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高校要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必须做好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改进:

(一)改革教师教学

1.加强教材建设,构建教材体系

随着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旅游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层出不穷,旅游管理学已经成为当今内容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给教材的更新增添了压力。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内容更新的呼声日益高涨,并已成为制约我国旅游管理创新的一个“瓶颈”。因此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大教材投入,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系统的教材体系。

2.提高教材整合能力,全方位充实课堂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教材首先应该有个总体认识,进而分解教材、仔细研磨,最后是系统整合形成自己的知识,将别人的教材变成自己的教材。教师充分理解教材,才能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

旅游行业的前瞻性决定了教材内容的相对滞后性。课堂仅仅依靠教材会造成教、学分离的结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介获取行业信息,通过实践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全方位充实教材和课堂内容,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3.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传统观念是培养创造性理论性人才的关键。旅游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旅游从业者技能上的与时俱进,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的也是实践能力的加强,从不重视学生理论学习的成果。现在的考试制度也有意无意地提倡死记硬背,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不可能具备抓住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也不可能具备良好的判断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更不具备打破旧框框而独辟蹊径、标新立异的勇气。这与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改变这种局面,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启发学生怎么去创新。

4.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满堂灌”教学方法缺少课堂互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因此,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结合,才能给课堂以活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问答式、讨论式、现场式、案例式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进行选择或将这些方法优化组合。

(二)改进学生自学能力

1.建立“问题―反思―重建―成果”学习步骤

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让学生思考现阶段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把“反思”作为常用的方法,学生应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反思,主动找教师交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促成“教”与“学”的统一; 把“重建”作为改进的途径,针对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途径对学习内容进行分解重建,化为自己的东西;把“成果”作为前进的动力,广泛征集研究成果,在学校乃至省市给予鼓励。

2.建构提升学生研究能力的学习模式

高校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很多种,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问题探索学习模式、学术研讨与交流模式和课题研究模式等等,不同的学识模式适合不同的学习环境,但随着学习环境的负责化,单一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不再科学有效,有效的可以提升学生研究能力的学习应该摆脱单一化、固定化的模式,具有针对性、灵活性、融合性的优点。为此,可把传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有机地融合起来,建立复合的、动态的学习模式。如图

学生学习模式的动态融合

加强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研究是理清旅游管理相关基本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的根本途径。高校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认清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的地位,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培养理论概括与研究人才,是当前旅游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旅游业长久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之举。

参考文献:

[1] 张凌云,冉亚楠.2009年旅游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及热点问题窥探――基于2009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旅游管理》的统计分析[J].旅游科学,2010,24(2).

[2] 杨森林.关于我国旅游理论研究现状的评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杭州商学院学报),1992(3):73-75.

篇6

(一)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目前高校服务技能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在实训室内进行讲解、示范,学生模拟、操作,形式单一,缺乏新意,学生无法在课堂上感受实际工作情景,如顾客个性化需求、酒店作息时间等,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的授课内容大多是根据现有教材按照酒店常规技能进行讲授,造成与实际工作所需相脱节的弊端。

(二)学生思想观念存在偏差

在服务技能课程教学中发现,学生通常存在两种观念偏差,一是侧重理论学习,认为毕业以后所从事的是管理层的工作,而诸如铺床、托盘端托、斟酒等基本的客房技能无需学习与掌握,对专业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清,造成了“眼高手低”的局面;二是单纯地认为服务技能只是简单的模拟操作,忽视对服务心态、服务意识、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服务意识的体会和培养,并缺乏对创新、创业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教师缺乏从业经验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其所涉知识应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做到与时俱进。但目前,酒店管理专业的部分教师是从高校毕业直接步入教学岗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其次,虽然许多高校开始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很多教师都具备相应的资格证书,但实践经验仍较匮乏,实践能力较弱,实训课的讲授无法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此外,虽有部分教师有从事过相关实际工作并拥有实践经验,但脱离企业后,就很少再实地接触行业知识,对酒店的变化情况缺乏了解,造成其所授知识与社会相脱节。

(四)教学设施、设备和实训基地不完善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仍存在校内实训室设备陈旧简陋、校外实训基地缺乏、校企合作不到位等问题,与服务技能课程相配套的中西餐、客房等实训室设备陈旧、环境简陋且面积小,缺少必备器具、操作软件,只有简单的模拟实验系统,甚至很多系统已落后于现有应用,致使学生的具体操作演练受到了很大阻碍。

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服务技能课程积极性的对策

(一)明确企业岗位任务要求,创新服务技能课程

学校应通过与企业合作明确实际岗位任务要求,掌握餐饮服务各环节的具体工作。服务技能课程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本门课程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熟悉酒店餐厅客房的操作技能和各项服务规范,提升学生的服务技能和树立“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在服务技能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将餐厅、客房技能划分为两个大模块进行教学,每个大模块也可分成若干个小模块,将每模块、每阶段的实训项目与目标具体化,如餐厅服务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主要有托盘、餐巾折花、斟酒、摆台、上菜、分菜等;客房服务需要掌握的技能主要有铺床、清扫整理房间、各项接待服务等,在向学生讲授每一项操作技能和 服务规范的同时,向学生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流程。

(二)加强学生的兴趣培养

学生之所以在学习技能课时存在两种极端心态,主要是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服务技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在学习中缺乏自觉性与主动性。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将实训与学生的兴趣要求联系起来,制订出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任务规划。

(三)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

针对当前旅游管理教师缺乏专业技能的现状,学校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教师要经常到酒店做实地调研,充分掌握社会发展动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通过聘任具有旅游行业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培养打造出一支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完善实训条件,加强校企联合

篇7

关键词:对口单招;旅游管理;技能考核;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79-02

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是江苏省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举措。随着近几年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对口单招受到各中等职业学校的普遍重视,被视为招生工作的一张重要的宣传“名片”。我校最近几年在对口单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学生、家长与社会的认可。2008年江苏省教育厅对对口单招考试方案和大纲进行了改革:技能考试由原来的各市县集中统一考试改为全省集中统一考试;由合格考试改为选拔考试;由技能分数的单一用途改为选拔和纳入总分双用途。这次考试改革进一步提高了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要求。学生的技能水平既是进入高等院校的敲门砖,又是职业学校的灵魂与核心。因此,搞好对口单招技能教学,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对职校生圆大学梦至关重要。作为旅游管理专业课教师,怎样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必须认真思考和切实解决的难题。笔者结合最近几年执教的具体实践,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技能教学方面进行了若干尝试,在提高教学实效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注重细节训练,养成职业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餐饮服务技能训练,除了练好摆台、折花等基本技能,职业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技能考试评委对考生进行评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有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与职业要求相悖的行为习惯,而且根深蒂固,要想革旧布新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除了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外,我们还采取了一些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课前所有的学生应保持正确的站立姿势,面带微笑等候老师的到来;由每组的组长对学生的仪表仪容进行检查,以保证所有学生的服装统一,发型符合职业要求;制定小组轮流值日制度,由学生分组担任专业教室的清扫、操作用品的准备和清洁工作,并制定检查标准,逐步养成学生的职业习惯。总之,要在日常训练中把职业训练渗透到每一件事物和每一项活动中去,并且贯穿始终,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二、夯实基础技能,激发专业兴趣

学习兴趣是内在动力在学习上的体现,也是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笔者积极创设愉悦的情境,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并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托盘是餐饮服务的基本技能,在操作过程中万一出现翻盘就会扣50分,并停止操作,也就意味着技能考试这一关肯定就过不了。而托盘训练又是非常枯燥的,学生一上到课就唉声叹气,说手又酸又痛,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心不在焉的现象,经常翻盘,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在教学时采取了小组接力的方式,对每组成绩突出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这种竞争的训练方式,学生既体会到了练习托盘时的乐趣,又使得托盘技能得到了巩固。又如在进行“中餐宴会摆台”训练时,因为摆台的步骤较多,涉及的细节问题也多,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摆台,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且掌握不了操作要领,为此笔者首先让学生观看全国技能大赛学生的操作视频,学生在感叹宴会造型之精美、花型之丰富、服务员技能之娴熟时,不由自主地产生对宴会摆台知识及技能的渴求。以此为切入点,笔者要求学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练好基本功,才能缩短和大赛选手之间的差距,才能使自己的技能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三、精心巡回指导,规范动作细节

教师精心的巡回指导可检查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随时纠正一些操作坏习惯和错误的操作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中餐宴会摆台技能训练中,学生在摆台时就像是演员在进行表演,她们的操作动作和姿势都会影响得分,而有些学生在操作时经常要碰到杯子的上半部或杯口,有些学生托盘的时候经常要托到椅子的上方,有些学生在摆台时经常要弯腿挺肚子,因此,在训练的时候应随时纠正他们一些错误的操作姿势,努力做到“五勤”,即“腿勤”(勤下去巡回答疑)、“眼勤”(多观察操作姿势)、“手勤”(及时动手示范演示)、“脑勤”(多分析问题根源和产生的原因)、“嘴勤”(采用个别纠错,集体指导等多种方式及讲解归纳要点),使每个学生的动作做到规范、美观。

四、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技能考核

技能训练需要及时考核与巩固才有效。在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课程特征和学生特点,在课堂上采用分层分组、录播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方法辅助实践教学,强化旅游服务技能训练,收到了良好效果。

1.分组分层教学。分组分层教学从训练目标到训练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多样化的原则,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在技能备考训练的最后阶段,本着“全部通过,高分通过”的原则,笔者对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技能的相关测试,根据学生对技能的不同掌握程度,进行了分组分层教学。设置基础组1组(确保通过)、提高组3组(尽量高分)、优秀组1组(确保高分),针对不同的组确定相应的训练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并进行相关的考核。

2.录播实训教学。我校有四个餐饮操作室,在训练时,教师只能巡回检查,不可能面面俱到,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借鉴微格教学的训练模式,利用现代的录音、录像媒体,以反馈和评价为依据,开展录播教学实践。通过观看录像,对操作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对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操作中的疑难问题,师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群策群力,提出改进方案。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找到了技能训练的适当的方法,避免了其只顾埋头苦练而无视自己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等情况,促使专业技能水平螺旋式上升。

五、强化心理素质,确保稳定发挥

篇8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一、苏州市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旅游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出现在1979年,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诞生为标志。随着各地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各地的旅游教育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各个学校相继成立了或开设了旅游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专科、本科为基础,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完整的培养体系,成为一支崭新的生力军。而作为旅游城市的苏州,旅游业日益发展成为苏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新支柱产业,旅游经济蒸蒸日上,从而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更为突出。

(二)苏州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在把握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上处十左右不定的状态,目标不十分明确,定位不准。以至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差,“因人设课”、“因力办学”的现象较多,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学生不知道学成后的自身发展方向,专业思想也比较薄弱。

2.课程设置无所不包。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沿袭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而同培养目标宽泛相应的是,课程设置未实现模块化,缺少方向课程,同时理论课程偏多,真正的实践类课程不够。课程的设置与职业的岗位需求相脱节。

3.师资队伍缺乏实践。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有学历,有一定理论知识,但缺乏行业的实践工作,缺乏过硬的行业岗位技能,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少,行业的影响力也无从谈起。而旅游行业的实践性、经验性的特点特别突出,因此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制约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4.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运用不科学。大多数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活动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以讲解教材为主、从书本到书本的单调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抽象、死板的知识,所学知识与旅游企业的需求有脱节。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呆板。

二、苏州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办学模式创新——校企合作订单化

校企合作是指在办学模式层面学校与企业的携手共建,重点在于办学体制的创新。而“订单式”培养模式,就是以明确的市场需求为目标、专一的教学内容、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工学结合的教育方法,适应了市场对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为企业培养了各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订单培养是以企业订单为依据,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培养人才的一种产学合作形式。它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高职办学方针。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零距离对接,节约了企业的培养成本和时间,为企业储备和培养大批有一定基础理论、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人才基地,增强了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能很快适应岗位需要并发挥作用,直接体现了高职教育融入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经济的时代要求,有效避免了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订单培养作为“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具体形式,弥补了学校所教知识不适应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需求,促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我们苏州市几乎所有的旅游管理专业都采用了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香格里拉班”、“万豪班”比比皆是;高星级饭店、国际、国内旅行社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企业的优秀员工进入学校教师,成为行业专家做讲座;学校的教师进入企业为他们的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学生进入企业理论联系实践工学结合,将有力地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学生就业、上岗零距离对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跨越式提升。苏州市“双师型”的旅游专业教师比例已达到90%以上。

(二)课程体系创新——企业课程系统化

旅游管理作为应用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和一定的适应性。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职业院校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则是构建项目化的课程构架,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通过实施“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达到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再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符合高职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就是要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实施一体化教学,以项目引领课程教学的实施,即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工作项目或工作任务,通过完成一个项目或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和实际操作相互融合,安排一个主讲教师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实习指导教师是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或是从企业聘请的一线专业人才、能工巧匠。这样的教师配置即可以保证了一体化的教学质量,还可以使得师资力量最优化。

实施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把实际的工作项目引入课堂,不但是要求教师去接触企业,同时还对教师提出了对外技术合作项目的要求,对教学工作是一个促进,是提高教师实施一体化教学质量的一个途径,对学生则是一次很好的接触实际工作项目的学习机会。通过把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既可以促使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使之产生效益,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为教学服务,这就使得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

在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中往往是以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来设置课程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职业人的成长过程,而学生的成长过程往往是企业看不到的,如果我们把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记录下来,就可以为企业提供了用人的参考。因此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过程监控档案不但能完善教育的各个层面,还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校企合作的有效手段。

(三)考核体系创新——证书内容课程化

旅游业被有些人称为“点子”产业,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时刻创新,所以考核体系必须要创新。把考核学生的创新意识(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创新思维(重视求异思维,培养发散性、聚合性思维,发展直觉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渊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并善于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放在考核的重要位置。采用“全程化、开放式”的课程考核,建立了“实训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技能考核“三结合”的考核体系。即:每个项目的训练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过程进行考评,实训项目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考评;在教学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学生实践教学的总成绩结合课程考核成绩和职业技能鉴定成绩;将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成绩纳入成绩考核的范畴,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由教师主宰考核转变为教师主导、师生共评,提倡民主式、自主式考核。小组成员做完公开汇报、演讲或展示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给出该小组的得分(老师给的分数和学生给出的分数事先确定各自的权重),而且这种打分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公开当众进行。这种做法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

(四)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基地功能多元化

实训基地既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又为社会其他人员提供相关技能培训。所以实训基地应根据学生和培训学员的实际情况, 使他们能将专业理论知识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得以运用,为他们练就旅游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而服务。努力营造真实的旅游职业环境实训墓地应尽可能贴近旅游企业管理服务第一线实际情况,创造职业真实氛围,让学习者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旅游企业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模拟、仿真乃至真实的旅行社和酒店业务实习、实训环境,使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在基地内按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 得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它对实施旅游基础理论与旅游实践操作技能相结合的教学计划起着重要保证作用。实训基地具有大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双师型”旅游教师资源, 能向旅游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和咨询服务, 旅游企业新的管理和服务方法可在基地进行试验、改进、推广。实训基地还可以开展企业职工在职提高培训、转岗培训, 社会其他人员培训以及待岗人员再就业培训。实训基地同时是旅游类职业资格鉴定站, 可进行酒店服务员技能资格鉴定工作和导游资格考试培训工作, 凡经过培训的人员都可以由基地进行职业资格鉴定, 取得职业资格。

目前苏州市每所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都建立固定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一个教学平台,便于教师边教学边示范操作,可以让学生较直观的掌握知识。而且每所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校企合作,建设校外旅游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直接接触旅游服务工作,熟悉旅游接待全过程。甚至由苏州市政府主导,和学校合作建设苏州市公共实训基地,方便社会上的人员进行旅游职业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潘沁红.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2]林宙,肖文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及现状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

[3]邓志辉,赵居礼,王津.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0.04.

推荐期刊
  • 旅游
    刊号:11-1341/K
    级别:省级期刊
  • 旅游纵览
    刊号:13-1138/K
    级别:部级期刊
  • 海峡旅游
    刊号:35(Q)第0076号
    级别:省级期刊
  • 湖北旅游
    刊号:42-1043/Z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