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09:23: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学语文;班主任;实施德育教育;方法
小学文班主任德育教育中,要提高我们的德育实效,必须要转变班主任德育理念,用新时期班主任德育理念指导我们的班主任德育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才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为此,我们必须要在班主任德育中实施激励策略,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自主教育,进而大大提高我们小学班主任德育的实效。
一、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很多老师已经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措施,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所以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从整体来看,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仍然不够,甚至很多小学不注重德育工作,具体表现在: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不重视德育,更不注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作用;由于部分老师对教材内容的中德育挖掘不够,所以让小学语文德育作用大受影响,在主观上不注重德育对校师生的思想人格的作用。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必须不断渗透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让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展现。
二、提升小学语文班主任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
2.1为学生树立榜样,提高自身素质。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极为重要,其榜样也是学生进步的标杆,小学生在校园的每一分钟,,班主任以及老师的自身行为及素质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及成长。因此,小学班主任日常应该以身作,树立良好榜样带领新一代。另外,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与时俱进,教学和育人两不误,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并掌握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用正确的方式以合理的途径在保护他们幼小心灵的前提下传播前卫的德育知识,在教育的过程中以身作则,展现自身积极健康的正能量,潜移默化塑造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并积极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班主任利用小学生的模仿心理以自身的行为为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环境。
2.2增加和学生的感情交流。每个人孩子都是人间的精灵,都需要用心去呵护,因此我们应该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征,因材施教,对待每个学生的方式都应该和他们的性格相符合,正确的引导他们,另外需要加强沟通,多关心鼓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有利于多了解学生,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不是指单纯的思想建设工作,更是要对学生的心理方面和人际关系的协调方面做正确的引导。小学班主任在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后,对于每个学生在照顾的时候应当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应当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殊心理,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万不可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做学生的好朋友。
2.3加强与家长及同事之间交流,实行全方位合作教学。每个小学生对每个人展现的一面可能不同的,同时在进入校园后,不管是父母还是任课老师、班主任与其的接触时间都是有限的,在不同的环境中每个人都他的认识都是不同的。因此小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家长、班主任、任课老师的通力合作,而小学班主任则是他们的重要纽带。
2.4加强与其他班主任进行交流,学习经验。每个班主任在管理班级都有自己的的心得体会,遇到棘手的小学生加强与其他班主任的交流,交流经验,找出合理的处理办法,不能用自己的一种教育方法对一个班级进行教育。班主任之间加强交流,分享各自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分享各自的班级管理方式和教育技巧,对德育工作会有实质的促进作用。
2.5利用个别谈话,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小学班主任,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用心去呵护每个孩子的成长,用心去做教育。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心理,并且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当孩子发生一些错误时不能当众批评,为照顾孩子的心理,个别谈话时必须的,同时,谈话技巧也是必须的,同时也是最有效、直接的方式。小学班主任可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运用合理的谈话技巧,促进小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班主任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为小学生的错误改正指引正确的方向。
三、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的德育管理
3.1优化课堂组织方式。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可以让德育工作顺利渗透进去,平时认真分析小学班级管理目标,站在班级总体管理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管理优化。让学生处于和谐的学习状态,相互尊重、合作互助。同时还要优化课堂组织方式,以科学的组织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生活、实践中领悟自律管理的重要性,感受规则意识、道德规范对于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性,并贯彻在具体的生活与学习中。优化课堂的组织方式,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一是实施合作学习。因为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是“贵生课堂”的核心内容。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借助合作探究模式可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相互配合、共同探讨,以提升其交流能力与处事能力。二是运用课堂小故事融入班级管理思想。
3.2发挥语文课程优势,强化学生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与目标包括语文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两个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基本的语文知识,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当前,背诵三字经在小学已经成为一种风尚,这也落实了语文教育中思想教育的理念。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时可以发挥语文课程教学的优势,运用多元化的方法,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以此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可持续发展。发挥语文课程教育的优势,教师则可以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朗读的课文中,让学生在朗读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熏陶。借助文字练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素质。选取班级管理中的核心思想与素材作为作文的主题,如关爱他人、尊敬师长和铭记责任等。
3.3注重有效言传身教,全面融入爱心教育。教师以身作则,注重有效的言传身教,全面融入爱心教育。以关爱之心关心学生,以仁爱之心引导学生,以大爱之心规范学生,以友爱之心融入学生。教师言传身教,将语文教学与小学班主任管理结合起来,运用语文教学的便利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德育教育、素质教育和规则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解读、模仿。学习方面,教需要制定教学计划和自身学习计划,并制作计划监督表,由班级小组长监督完成。德行方面,谦虚谨慎,不贪图利益,不损人利己,不。生活方面,勤俭节约,保护环境,尊老爱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教师以身作则,规范言行、德行与品行,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言传身教,做好学生榜样。
3.4营造班级良好班风,鼓励学生自律。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个性差异较大,且面临着儿童到少年的成长变化,这让处于认知水平较低的小学生一时难以有效、合理地面对,同时也会引起小学生学习、生活与性格的很大改变。基于此,为有效实施小学班级管理,教师需要践行以学生为本,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基础,实施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一方面,由“心”和“爱”出发,通过营造良好班风,鼓励学生自律、自强与自爱。努力做到贴近学生心灵,与学生对话,将班级管理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潜力,实现全面化、差异化学生自律管理。
结束语:小学生班主任德育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每个班主任用心去呵护、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以身作则引导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沟通,培养师生间感情,因材施教,引导小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参考文献:
[1]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J]. 张冬良. 思维与智慧. 2016(2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认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36-01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但人是有差异的,从现实上讲,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人才能成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了解学生,除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外,还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有科学的头脑、高尚的人格、先进的思想、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成为学生的朋友,同时用自己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去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一代新人。
2.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地,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些引导的情景来达到教学的目的。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通过情景的引入让学生去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一个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通过情景的导入,让生活小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3.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偏差
3.1 观念更新不够彻底。一部分教师、教研员对教学创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3.2 教师自身培训不够。新课改对教师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陈旧的培训方式,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同时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比如说其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就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样,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增加了,甚至对教师的体力提出了挑战。
3.3 外部条件不够。教学创新需要给予教师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发展空间。但现实中不仅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很少,而且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补差上,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探索教学创新,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
4.促进教学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书,最终目标是育人。在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由于学生的个性鲜明,可塑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施教,恰当地运用教材,讲求教学艺术,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思想教育寓于知识教学中,就能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断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又要教会学生做人,培养良好的个性,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开发潜能,发展健全的个性。
结束语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月藩.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方略[J]. 学科教育研究,2007.06
那么,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呢?按道理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应该对这一重要问题作出明确而规范地表述,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有一句:“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建议”中只是有一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但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却未作有诠释。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究竟如何表述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一、重视感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之,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且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四、重视运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35-01
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它在学校教育课程架构工程里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考出高分,把活泼有趣的语文学习变成了机械枯燥的死记硬背,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这种忽视人文关怀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认知而轻情感,忽略了学生的精神成长,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缺乏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的行为,它直接导致了语文课不能充分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功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实现由“学科本位”向“人文关怀”的转变,让“人文关怀”走进教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那么,语文老师要通过哪些途径才能这转变呢?
首先,老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应贯穿于语文授课的整个过程,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是时展的要求和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去实践这种人文关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具体来说,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因为小学生是小孩子,就忽略他们的个性需要,因为师生之间如果不能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就无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无法形成和谐的教与学关系,教学效果就肯定会打折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准许和理解学生的出错。由于语文是一门很灵活的科目,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很考验理解能力,成年人学起都很吃力,更何况小学生还要受年龄、身体状况、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思考方式、接受能力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学习中出错是无法避免和完全正常的。而且,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是因为他们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需要学习。如果老师在学生出错后一味去责怪他们,将会增加他们学习语文的畏惧感,打击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有意无意中禁锢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宽容学生的错误,理解学生的不足,是人文关怀的一个具体的体现。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少一点斥责与打击,少一点讽刺与挖苦,多一点宽容与谅解,多一点表扬与赞许,多一点尊重和信任,多一点人文关怀,我们的语文教学将受到学生的欢迎。
其次,老师要增加与学生的情感互动,以实现“教者乐教,学者乐学”的目的。
文章没有感情,就没有生命力;课堂没有感情,就没有活力,而没有活力的课堂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入丰富的情感,让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那么)即使无人督促(他们)也能自学不辍。”
所以,在小学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注入丰富的情感,还要尽量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表达他们的自我情感,要放手让学生开动他们的思维大胆评价所学的语文词语、句子、课文等传达出来人情美、人性美等所有“美”的东西,从评价中开发思维,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与此同时,老师还要积极地参与到和学生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创造友好、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零距离的、亲密的师生情感交流中建立起与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振奋活跃的积极状态,真正实现“教者乐教,学者乐学”的最佳教学状态,使教学目标事半功半地高效实现。
最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课堂既是传递知识的殿堂,也是培育人文素养的圣殿。古人说得好:“文以载道”,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生活。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堪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料。课文中那些文学形象的优秀品质,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文学形象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在教学中,我们要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使学生在增加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能不断健全和发展他们的人格素养。
总之,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让“人文关怀”走进教室,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悉心关注学生的人性、个性、道德和人格,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让语文教学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天籁之音,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生活品味和道德素质,才是对“提高全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感时代 六感 责任感 语文教学
一、创感时代(Conceptual Age)
21世纪,社会经历了信息时代(Information Age),而今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创感时代(Conceptual Age),一个更重视创新和感性认知的时代。所谓创感时代,就是在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注重右脑的、综合的、创造性的思考,进行感性的、充满想象力的、情景化的创意思维方式,是基于境脉思维方式的“创感时代”。创感时代以“六感”为主要特征,即设计感(Design)、故事感(Story)、交响能力(Symphony)、共情能力(Empathy)、娱乐感(Play)和探寻意义(意义感Meaning)。以上六感是Pink在其新书《全新思维》中提出的,我们将其引用过来实施到教学中,以利于教育的新发展,使其顺应时代的发展。正如我们经常会思考其它方面的内容,创感时代同样也会存在N感,文中,笔者将会探讨创感时代下责任感的培养。
二、责任感与小学语文教学
1.责任感的涵义
早在1993年,联合国在中国召开的主题为“21世纪挑战及教育改革”的会议上来自24个国家的与会专家就提出了一个共同的看法: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特别是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人真诚合作的,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可见,责任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责任心,《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是自觉的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是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英语词典对责任或责任心的阐释是:
(1)法律和道德上对他人利益的照顾;
(2)个人非强制性、非指导性的职责和行为特征;
(3)事故的责罚。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责任感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与管理者共同拥有的一种品质。教师应关爱每一个学生,认真钻研教育教法的应用;学生应认真学习,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家长,应该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及让其独立选择的机会;而管理者,则应管理好学校的教学工作,给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场所和氛围。在创感时代下,责任感对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
2.小学语文教学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与家庭教育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从刚开始说话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了,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也是我们人格健全的一个保证。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鉴于小学语文的重要作用与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责任感的培养
责任感的可从多方面进行培养,图1显示了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方法。
1.与六感的结合
(1)与故事感的结合,
故事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给学生知识,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讲故事的方式,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了解与沟通。现在,故事感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中的一种流行的教育方式。
故事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有重要作用。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或是自己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无论是故事讲述者还是聆听者,都会牵涉到主人公的一种表现或是某个事件。在听英雄事迹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被英雄们的英勇事迹感动,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引起学生对自身责任的一个思考,从小就培养他们良好的责任感。
在讲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都有特定的思想,也都会想方设法的吸引聆听者的注意力,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技巧与艺术性,因此可以很好的体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例如《司马光砸缸》一文,即可先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进一步分析司马光的行为,引导小学生对类似事件的思考。
(2)与共情能力的结合
在Pink所著的《全新思维》中认为:共情能力,是设身处地、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感情的能力。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用他们的角度来看待事情,理解他们的感受。共情能力要求能够体验另一个人的感受。共情能力可以让父母更了解孩子,使大家一起工作,使我们体会到别人的处境与想法。
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需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其中一种做法是以真实的场景显示学生过失带来的后果,但是这种方法不容易实现,更多的时候,需要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结合共情感,使学生可以体会到自己的过失或不小心带来的痛苦或是后果,从故事中引发他们对责任感的思考,即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可以体会他人的处境,理解他人行为。
例如,要让孩子在学习中富有责任感,需要他们能够体会老师与家长的用心以及他们的期望,需要他们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去了解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在教学过程中,即可以通过分组活动,使一部分学生扮演教师与家长,另一部分学生继续做学生。如此,孩子们即可更好的理解家长与教师的做法,才能了解他们应有的责任,树立学习为自己的观念,明确自己在学校生活在学习中的责任。
2.培养责任感的其他方法
(1)给学生信任与尊重
责任感不能强迫养成,而是一种自觉行为。因此,对教师与家长来说,我们应该充分信任学生,不能靠各种强制手段。应该尽可能的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看法和意见,让学生自己作决定,并且要尊重学生的选择。
由于小学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应该给予学生信任与尊重。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鼓励学生,激励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担。
(2)融合于课堂教学中
鉴于我们讨论的是教学中责任感的培养,我们就无法把责任感从这个大环境中分离出来,而必须考虑这一背景因素。所以对教师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每一个闪光的瞬间,引发出学生对责任感的思考。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以故事性的渴望为主,
如《司马光砸缸》一课中,面对小伙伴失足落入大水缸的险情,司马光沉着机智,砸缸救人,多么令人敬佩;《》一课中,他为了战友,为了首长交给他的任务,毅然舍身炸碉堡,读来令人感动;《一位盲人的感谢信》中,一位盲人和一位素不相识的小学生在雨中撑伞前进的这一幕让人回味无穷;《小珊迪》中这个穷孩子,在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刻,心里惦记的是自己可怜的弟弟和找给别人的4便士,他的悲惨遭遇和高尚品质催人泪下。在语文学习中,只要我们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人物的高尚品格他们的人格魅力,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增强对他人的责任感。
(3)融于课后作业中,与家长共同培养
对于学生而言,作业是一种必需品,小学生也不例外。同时,爱玩也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课后作业足够的重视,意识到作业是他们的一种责任,引导学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就需要家长与教师一起努力来进行培养。
责任感的培养,不仅仅是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也是培养教师与家长的责任感,使他们可以共同努力,促进学生最好的发展与成长。
四、责任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责任感,作为一种人类的重要品质,在教学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教学中的责任感的培养,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在创感时代的今天,自己负有的责任,不再是按照家长或是教师的要求去被动的学习,而是根据自己的责任感主动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也应开放到了课堂之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应当如此。
1.责任感使小学语文教师走近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及思想变化。
我们都知道了解学生是教好学生的前提,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抑或是顽皮的学生都需要教师的关爱与教导,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因为他们相当于拥有了一张张白纸,而这些白纸的未来则是由他们主要操控的。因此,教师自身责任感的进一步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2.责任感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拥有学习生活等的内驱力。
现在,很多孩子经常对自己的学习没有责任感, 只知道家长要我学, 老师要我学, 不知道我学习是为什么;对同学没有责任感, 只知索取, 不知回报对班集体没有责任感, 只顾个人利益, 不顾集体利益, 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吗?能承担起建设祖田的重任吗?基于以上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责任感至关重要。
3.责任感与其它六感结合,可以培养新时代的创感精神。
在本文中,笔者已经从责任感与六感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责任感在创感时代的新应用,也提出了一些方法。应用培养责任感,有利于创感时代学生的创感精神的培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对社会的一种自觉的责任感。
4.在小学教学中,责任感有利于学生个人人格与品质的培养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各方面都非常关键,尤其是好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与高尚的情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教师讲故事或是学生自己讲故事的过程,借故事从中引导学生对人格品质的思考。
五、结束语
责任感,在我们以往看来通常是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所在集体的责任,很少有人将责任感与教学中的另一主体――学生联系起来。但是,在创感时代的今天,责任感在教学中也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真正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的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与教学有关的人员对教学的重视。随着创感时代对责任感的重视,笔者相信教育一定会越来越进步!
参考文献
[1]丹尼尔.平克.全新思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338-01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激发和维持学走学科来自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学手段单调呆板,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造成学生学习兴趣淡化甚至厌学。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手段,使之多样化和现代化。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即为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服务。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更灵活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的运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的运用中并不是运用得越多越好,甚至不顾教学实际地滥用。我认为,在教学中至少应坚持考虑“四个需要”, 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恰到好处:
1、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认识和感知事物,是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的,它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等;青少年的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而这种认知需要往往是由感知事物的直观现象首先引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抓住认知时机,运用得适时、适度。传统的教法较少顾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被看成被动的知识灌输对象,“满堂灌”的现象较为常见,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多媒体辅助教学交互性强,操作界面丰富活泼,而且可以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如讲授《圆明园毁灭》一课,在讲析内部结构特点时,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的动画效果,配上悦耳的古筝乐曲和生动的解说,学生必将激情难抑,产生强烈的求知心理。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地完成字词理解的学习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教学重点的理解。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华东师大教授袁振国认为,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这是很有见地的。重不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落实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中,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中。一般认为,学生的想像力、思维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课件设计的形象可感,使学生右脑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由于问题的设项和启发易于多样化和综合化,易于知识之间的渗透和条理化,把左脑的抽象逻辑性与右脑的具体形象性相结合,这样,就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应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与学两类活动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并随时产生交互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主体性教学是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主动发展,这正是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无可否认,传统教学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实践证明,它没有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那样的显著效果。因此,可以说,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强化教学过程的民主性和开放性,也就是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图、音、文交互的特点,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巧妙的情境,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这当然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优胜得多,更容易实现学生求知过程的“主动化”。
二、认识“辅助”含义,分清主次,计算机辅助教学才能恰到好处。
一、 围绕课题,巧作铺垫
首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诚实和信任”之间有什么联系?其次,让学生找出文中点题的中心句“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读一读,初步理解句意,了解文章中心。最后再次质疑“难道这世界上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吗?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而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 抓住细节,感悟真情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应用教学交往之后,已经改变了之前教师是课堂主体的现状,而且也不再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学生逐渐变成课堂的主体,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的氛围活跃起来。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的形式进行了分析。
一、在教学中应用对话的形式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教学交往的形式,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主要是将信息作为基础,通过语言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亲身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双方的合作,在不断的交流探讨中,相互交换经验,从而实现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交往教学的形式,从而展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沟通。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少年闰土》一课教学时,可以先设计一个吸引学生注意的问题:你们有没有自己最好的朋友啊?这时学生肯定会非常积极的回答教师的问题,这样就能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从而更好的进行之后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先对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使学生充分的了解,之后再给学生分组,让他们通过对话的形式将少年闰土的形象展示出来,教师在最后的时候要进行一个总结,这样既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在对话的形式中,学生不仅对少年闰土的形象充分掌握,也加深了和同学、教师之间的感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教学交往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语文的教学质量。
二、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引导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缺少主动性和自主性,并且还缺少强烈的质疑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教师对其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鼓励和引导时,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教学交往中不断掌握问题提问的方式和方法,从而实现高效学习的目的。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坐井观天》一课时,要想在课堂教学交往中实现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作用,一定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领着学生将文章朗读一遍,再让学生讲一讲通过朗读文章,对文章有什么样的了解?大概讲了什么?这时学生就会畅所欲言,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了以往教师一味讲授,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的形式。第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青蛙和小鸟为什么争吵?学生会说他们在讨论天大还是天小,也有的学生可能是别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这时教师不要否定回答错误的学生,要积极的引导,使学生理解问题得实质,再根据文章中的内容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会对文章的内容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会更加愿意学习和回答问题,并且还会自主的发现问题,向教师提问,不断充实自己,体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交往。
三、在教学交往中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交往要靠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努力,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充分肯定对方、接受对方,充分体现教学交往的主体性、交往性和互惠性。而在教学交往中,主要是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在不断的教学交往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麻雀》一课时,读过文章之后,教师会通过老麻雀救小麻雀的情境,引申到母爱的伟大。由于学生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会问教师怎么知道老麻雀是母的,教师肯定会特别惊讶,这是教师通常都会忽略的,而学生却能有自己的见解,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教师也丰富了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肯定会更加的严谨。因此,早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教学交往,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呢够丰富教师的思想,使教师和学生实现互惠互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教学交往,不仅能够为学生创造合作性和活跃性的课堂,还能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了解,从而形成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形式。并且还能提升学生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在交往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提高合作能力、交往能力,从而更好的学习语文。另外,现代大多数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也就是说都是独生子女,很有可能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教学交往形式,可以使学生进行配合协作,从而形成与他人分享的好习惯。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立忠,王晓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0):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