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8篇

时间:2023-07-25 09:23: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分层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业既是教师了解学生一种方式,也是训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式。分层次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顾名思义就是依据学生基本学习接受能力和心智成熟程度为基础,在作业设计中融入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的作业内容,其有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是在作业内容上每名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其次是每名学生的作业难度存在不同,这样的分层次设计理念很好的结合了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个性发展需要,对于促进小学生激发个人学习积极性和活力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引入分层次设计理念对于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类: 第一是丰富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理念.第二是改善我国现阶段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诸多弊病,从根源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次设计的思路和策略主要体现在:

一、合理分组,多元评价,个别辅导

对学生进行分组是实行分层次作业的关键和前提,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不一,在小学数学作业分层次设计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能力进行一个全面而细致的摸排,为此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让教师能够通过日常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中充分掌握有关学生的基本讯息从而为制定分层次的数学作业打下必要基础. 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教师要把握好分组的原则和细节,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小组中感受数学作业分层次设计所带来的好处和实惠.

立足于科学合理的分组后,教师结合各个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小学数学作业的进行难度和量上的合理设计,在设计时教师要尽量把握好量与质的协调,不仅仅要有“量”,最主要的是要有“质”,通过量来保障、扩充“质”. 在作业设计完成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小学数学作业,让学生能够充分吸收教师的设计成果. 除此以外,在小学数学作业中引入分层次设计概念需要教师对各小组间的评价机制加以区别,及时发现每个层次中学生的不同变化、进步等,及时给予不同的评价。如同一练习题或个别习题的训练,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要提出分层要求。如对C组学生只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只要能完成这一点而已。对A组、B组的学生则要求一题多解。尤其对B组学生,既要多表扬、鼓励,指出不足,又要给予明确的方向。而A组学生,更要高标准、严要求,使他们超越自我,更加严谨谦虚。当然,对他们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要及时调控层次,使B、C组学生都有升级的可能,A组生成绩下降,要调换到B组,B组下降要调换到C组。这样的评价会使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进取心。当然,对不同组学生作业要适时地进行辅导。对A组学生做的拓展作业,教师交给选好的优秀小组长,在课余时间去讲解,个别辅导。然后组长给组内6人进行讲解,再进行二次个别辅导。C组学生的2道典型计算题,让B组中的小组长讲解,个别辅导。这样学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加深对知识生成过程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二、合理把握分层次设计概念的要点

分层次作业设计的概念核心是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背景这些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考虑进去制定出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作业计划,其本质仍然没有偏离平等受教育权的实质,只是在具体操作中的具体表现不一罢了,因而教师不能因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而从作业设计中对学生加以歧视,否则小学数学分层次作业设计必将以失败收场. 教师要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吸收分层次数学作业设计思想的精髓,对所有学生都要用心呵护,悉心培养,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延伸活动作业分层设置,体现不同层级发展方向

篇2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作业分层 设计 评价

分层作业设计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要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我们该如何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作业,让所有学生“吃得饱、吃得好”,从而既有效减轻学生负担,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对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下面我谈谈体会。

一、注重作业类型,促进素养提高

数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平时我们的作业布置,正是体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在设计时应该着眼学生的认知,设计出不同类型的作业。

1.布置预习学习内容的作业。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自学能力,课前让学生从新授课的教学内容中,回顾旧知,找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为新授做好铺垫。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知道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将平行四边形沿着高进行割补,然后得到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复习旧知后再要求学生预习新课,此时,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也就不难了,同时也让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

2.布置落实训练目标的作业。

根据课时目标,设计相适应的练习。

(1)模仿性练习。这种练习是一些基本的、简单的、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其目的是通过新知识的再现,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理解”的层次。这类练习可安排D组学生板演。

(2)发展性练习。这种练习是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掌握”的层次,这类练习一般安排C、B组同学板演。

(3)综合性练习。这种练习可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灵活”掌握的层次,安排A组同学板演。

3.布置巩固性的作业。

学完新课,必须加强对新知识的练习,保证学生对新知的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把握学生层次,做到有的放矢

1.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分层,做到有的放矢。

同一个班级内的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尽相同,充分了解学生是分层布置作业的前提。如果布置作业时一把尺子衡量,则对后进生无异于揠苗助长。根据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分为四类。D层:计算能力差,不会解决生活中的基本问题。C层:掌握基本计算方法,会解答与新授相适应的简单数学问题。B层:具备较好的计算能力,能解决稍复杂的数学问题。A层: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

2.在作业层次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同样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要教师教一两遍就记住了,有的学生可能四、五遍都记不住。所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作业,可以让学生都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这样学生在做作业时困难就少一些,成就感多一些,质量也就会高一些。

3.在亲子活动中,感受学习乐趣。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的互动类作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学习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时,教学时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和家长合作动手制作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用圆锥的物体中装满沙子往圆柱中倒,看几次能倒满?

三、设计层次作业,促进整体发展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解答能力是不同的,我们应当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的题目。现就“相遇问题”设计如下。

1.D层学生,基本懂得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更深入理解速度和×时间=路程,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作业设计就得体现层次性。如层次一:甲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5小时共行多少千米?乙每小时行55千米,行了5小时共行多少千米?教师应当多出此类题目加强学生对行程应用题的理解。层次二:甲每小时行45千米,乙每小时行55千米两人行了5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层次三: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每小时行45千米,乙每小时行55千米,两车行了5小时相遇,求两地相距多少千米?除了让学生知道数量关系以外,还要结合学生的现场模拟体会其数量关系,加深理解两车所行的总路程就是它们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时间=路程。

2.C、B层学生,可以依靠课文中的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提高学生的解答能力,相关的练习要求学生能按时完成并能提出练习中的问题探讨、解决。如:小芳和小红同时从相距600千米的两地相对走来,小芳每小时走45千米,经过5小时后两人还相距100千米,小红每小时走多少米?此类学生思维能力居中,作业中常常会出现不会做或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此时,可引导学生借助家长或同学之力解决问题。

3.A类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强,反映较快。在新授后可以布置提高题和拓展提,或是同样的作业给予更高的要求,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创新。如:小芳和小红同时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走来,小芳每分钟走45米,经过7分钟后两人擦肩而过又相距100米,小红每分钟走多少米?对A类学生提出要求:除了这个问题外,你还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答,从而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有助于发挥学生特长,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四、推进分层评价,激励学生进步

分层作业有其优越性,但也需关注几个小问题。

1.个别孩子偷懒,消极殆工,本可以很好地完成练习,都由于懒惰或是粗心完成不了。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独具慧眼,对于做不了和不愿做的学生区别对待,合理评价,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引导,避免浑水摸鱼的现象。

2.孩子的学习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原本属于D类的学生可能通过努力达到C类的水平,老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并改变作业布置方案。

篇3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因材施教原则”也指出:“在教学上,既要注重学生的共性,又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实施教学。”任何学校任何班级的学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他们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因此,实施分层教学,设计创新作业是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挑战和机遇,尽可能地使更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为社会服务。

一、分层教学的策略

1.划分学生类别,建立成绩档案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教师必然能够摸清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的学习潜能。然后将学生分类,建立他们的成绩档案。当然这项工作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尽量缩短了解和建立档案的周期,二是这些档案属教师私人资料,不宜在学生当中公开。不过,学生的类别和成绩档案是立体的,交互滚动的,要根据发展因素及时调整。

2.分层要求,分层辅导

教师在掌握第一手资料之后,要突出分层教学意识,注重整体提高,并把这一指导思想贯穿到教学始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具体情况具体而定,一般遵循拔“尖子”、稳“中间”、扶“尾巴”的原则。对“尖子”类学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探究精神,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对“中间”类学生要以整体要求为主。对有困难的学生要以帮为主,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带领他们摆脱学习困难。

3.分层目标,分层评价

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然后按计划完成。对“尖子”类学生主要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主,坚持高标准高要求。对“中间”类学生主要以阶段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尾巴”类学生要采用多鼓励、多表扬为主,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学期中和学期结束时,对凡是能完成目标任务的学生都要作出充分的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创新作业的设计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却能够建构出相同的结果。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相应层次的作业,以达到帮助他们建构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设计作业一定要有创新意识,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1.紧跟教学目标,富有多样性和挑战性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作业设计要源于课堂教学中的各种任务,作业的目的是要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同的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各不相同,因此,作业设计要在紧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富有多样性和挑战性,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如背诵、默写小篇小段、整理课堂笔记、阅读课外辅导书籍、写自命题小作文、讲英语故事、编英语对话、改编课文题材、写读书笔记,还有看书作业、朗读作业等等。

2.保持作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

作业的设计要有新颖性和趣味性,要能引起学生的作业兴趣,甚至是作业的冲动。要使学生把完成作业作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形成自觉的内在动力。要适合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有的学生擅于归纳总结,有的学生擅于演讲朗诵;有的学生好钻研语法,有的学生热衷写作。只要他们喜欢,教师就可以放手布置一些迎合他们口味的作业,让他们尽情地展示他们的个性和才能。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科成绩,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3.顾及学生时间,注意科学性和有效性

篇4

关键词:分层策略;前置性导学案;动态分层;量化分层表;阶梯给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6-0134-04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育更加面向大众,学生来源愈加广泛,层次化突出,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策略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分层策略是多年前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着各种实践,但是效果一直不太理想。分层教学虽然操作难度较大,但是其指导思想是“因材施教”,所以理论上的正确性是不容质疑的。很多国外的教育家也都支持这种教育思想,如布鲁姆,他认为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这些学生都能对教学的内容加以注意和掌握。可见,分层策略在教学当中是十分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一种教育方法,值得实践和操作。

那么,什么是分层策略呢?这种策略的优点和内容是什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当中合理、有效地实施这种策略呢?

一、分层策略概述和优点

本文所讨论的分层策略是指在学生物理知识水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育者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利用不同教学策略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物理教学的一种方法。最终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适合他们自己学习物理的方法,树立各个层次学生进行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激发他们的潜力,提优补差,实现物理学习的和谐发展。

分层策略符合人的个别差异,有效的区别于“一刀切”的方法,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充分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提高。分层策略也符合“最优化教育”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使学生的目标主动上下浮动,在原有的基础上较快发展,达到成功。同时,教师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实施,锻炼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分层策略的内容和方式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既有优越性也有局限性,如果硬要将传统的班级打乱,在传授某门课程时,学生根据课前分好的层次进行“跑班”,重新组成一个具有同一层次的班级,那么原行政班的优越性将不存在。同时,这样的操作很多学校实行过,管理的难度和最终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所以,实践的分层策略是在普通的行政班级中实行的,主要分三个方面:课前、课中和课后。这样的处理,保留了原行政班级授课的优点,但依然对学生进行了分层,抓住了分层策略的关键,即:①在课前利用前置性导学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分层;②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方式的调整实行讲授的分层;③在课后作业中通过阶梯给分方式实现作业和评价的分层。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分层策略的实践研究

高中学生在物理知识结构上和认知能力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各种差异对学生学习物理造成了各种障碍。但是,我们也应该相信,只要我们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每个学生都可以构建起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物理认知结构。新课程也要求物理教师创设不同的情景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

在原有行政班的基础上进行分层,要避免将学生固定地分为“好”、“中”、“差”。很多学生虽然心里很清楚自己的物理学科在班级中是“较差”水平,甚至是“最差”水平,但是如果教师根据他的成绩将其固定地“公布”为“差生”,就可能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反感,从而导致其对物理学科兴趣的丧失。根据这个情况,利用前置性学习中的导学案可以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

1.利用前置性导学案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前置性学习,又称为前置性研究,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学生的前置性学习需要一个学习载体,这个学习载体就是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学习设计的学习方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学习进程的载体。

教师可以在前置性导学案中编写一些与本节新授课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体现已有知识掌握程度的习题。当然,也可以含有一些只有通过预习本节新授课后才能完成的习题,这样的习题不宜过多,因为对学生分层主要是对学生已有基础进行分层。习题的设计应尽量体现单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综合性不宜太大。对每个问答设定分值,习题后给出量化分层表,教师在新授课前提供答案,学生根据所得分数在量化分层表中找到自己本节的层次水平。

这样的前置性导学案使学生实现的是动态分层(这节课的层次与下节课的层次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不仅使学生心理上易于接受,而且能够更加细致地反映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弱点和强项,更加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同时,避免了原行政班级的变动,操作难度大大降低,分层更加细致,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调整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学进行分层。学生分层后的课堂教学也要采取分层策略,由于学生仍旧在同一行政班中,所以授课时只能通过调整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学过程进行分层。一堂课中如果能有效做到以B层次为面,积极带动A、C层次参与,就是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的分层策略。所以,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要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合”,又有顾优顾差的“分”,但同时也要注意,“分”不能散,“合”不能死。 虽然这一部分的分层策略与教师的基本功有很大关系,但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实施分层策略,在分层策略指导下进行教学结构和方式的调整,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设计,在层次不一的行政班中做到点面结合,因材施教也是很容易实现的。这样做就使“跑班”带来的管理难度转化为细分层次的高效课堂了。

3.阶梯给分式分层作业及评价策略。翻开学生常用的辅导资料,作业往往都被分成了“基础训练”、“能力提升”等层次,可见作业分层是大势所趋,从难度上分层,其实只是作业分层策略的一个方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碰到有一部分学生希望平时的作业量可以自由控制,通过这种自主性可以调整作业的结构和时间的分配,但是,如果完全放任学生自主,效果也不好。所以,另一方面的分层策略是阶梯给分方式控制作业量和效果,同时将评价机制动态引入。

所谓阶梯给分类似于阶梯电价,当学生的作业情况在正常范围内时,扣分和评价的标准也是正常的标准,但如果学生的作业情况出现异常情况(比如,作业不交的次数多于正常情况),那么扣分和评价的标准也发生相应的浮动。

【实践研究呈现】阶梯给分式分层作业及评价策略

(1)常规的分层作业策略:根据课前的前置性导学案确定的“自我分层”来确定本节的作业层次。若学生的自我分层为A,则作业中的“基础训练”必须完成,“能力提升”不需要完成;若学生的自我分层为B,则作业中的“基础训练”必须完成,“能力提升”自主选择;若学生的自我分层为C,则作业中的“基础训练”自主选择,而“能力提升”必须完成。

(2)阶梯给分式分层作业及评价策略:①每学期随机查若干次作业,登记作业未交的学生。期末时,根据不交作业的总次数,作如下处理:在总数中扣除一次再计数,前三次,每次在总评分数中扣除10分,第4~6次,每次在总评分数中扣除15分,从第6次开始,每次扣除20分,直至扣完。②浙江省学籍管理系统在录入总评成绩时,根据平时、期中和期末三次成绩算出总评基础分。根据分数最低的学生,将该生分数增加到最低及格分。并以其分数的增加比例为根据,将所有学生的分数按比例增加。如:某位学生总评的实际分数为40,则需加20分才达最低及格分数。从40分提高到60分,需乘以系数1.5,则所有学生的成绩都相应地乘以1.5。这必然导致有学生的分数超过100分,没有关系,先放着不动。③乘以系数后的成绩减去根据作业不交情况应扣去的分数,作为最后的总评成绩,如果有学生仍超过100分,则在学籍管理系统录入时按100分录入。比如,有学生实际总评80分,乘以系数1.5后分数变为120分,如果该生有3次作业未交,则减去30分,分数变为90分,录入时登记为90分。若该生有5次作业未交,则要减去60分,则其分数变为60分,成绩录入时就登记为60分。

这个方法的优点是,成绩好的学生更加灵活处理自己的作业,偶尔有不交也没关系,但必须控制次数。成绩差的学生则必须时刻盯牢自己的作业,一刻也不能松懈。对学生的评价也自然在这种阶梯给分方式中作了分层处理。

将物理教学与分层策略相结合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有力体现。分层策略的提出和实践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高效多赢的课堂教学模式,值得实践和推广。

参考文献:

篇5

一、实施分层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一)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分层分组,并根据学生发展情况随时调整层次及组别

将学生分层是我们整个实验开展的前提,盲目分层可能导致整个研究失去意义。因此,每学期初,课题组教师会充分了解实验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学习的兴趣、平时的爱好、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家庭教育情况等方面,结合观察、测试、家访等不同的方法,认真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采取隐性分层的方法,将学生分为A(低层)、B(中层)、C(高层)三个层次。并将各层次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建立4人异质合作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表现,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二)以学科集体备课为保障,探讨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是分层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主要之处,也是一直以来我们研究的主要任务。为了保障备课质量,我们设计了分层备课用教案纸,其中既有每一单元的分层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分层情况),又有每一节课的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训练设计、分层作业布置与评价、分层辅导记录。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数学组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每个年级每个学科以一课为例,集中进行研讨,集体设计分层授课过程,跟踪观察并进行集体反思。重点研讨: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课堂提问分层、组织讨论分层、练习作业分层等。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层次将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三)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在学生分类、备课分层的前提下,结合我们的理论学习,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之后,我们确定了三个层次的不同施教方法:A层学生采用的是“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方法;B层学生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的方法;对C层学生采用的则是“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方法。课堂上,教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问题,使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进行解决,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动机。事实证明,分层施教充分调动起了各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是很明显的。

(四)尝试布置分层作业

为了提高学生作业质量,通过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课题组教师在分层作业的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作业、提高作业、超额作业。凡完成本课时所必须完成的作业,视为基本作业,允许优生不做,中差生人人要完成。考虑到学生好、中、差的实际,将题目作些变化,视为提高作业。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视为超额作业,让学习优秀的学生在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收获到学习的喜悦。

(五)实施分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1.课堂评价。鼓励实验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意不同评价对象所处的层次,采用适合这一层次标准的人性化评语,帮助差生找回失落的自信,寻找到快乐的收获,使优生确定更高的学习目标,体会到超越自我的乐趣。

2.作业评价。我们尝试对不同层次学生提不同的作业要求,同时也给予不同的批改方式。A层的学生作业做错后,暂不打分,让他们在小组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的帮助下真正弄懂,自己再订正,等到他们订正后再给A+,基础差的学生也可以从作业中找到乐趣,学起来也就开心轻松多了;而B层的学生,完成了基础题,并选做了灵活性题目,才能拿A+;C层学生在此基础上,完成综合性的题目才能得A+。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得A+,个个享受成功的喜悦。

3.考核评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命制一、二两级试卷。一级为基本要求的测试卷,二级为要求略高的提高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种试卷。也可以在一张试卷中使考试内容更富弹性,一部分为基础题,另一部分为略高教材内容的附加题,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做。

二、实施分层教学策略的收获

经过三年的分层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收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各种研讨、评比活动中,构建出适合校情的分层教学模式。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研究课评比、研究反思交流活动。在活动中,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水平,拓展了实验教师的视野,为教师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总结和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于数学学科分层教学的“合―分―合―分”式教学基本模式,即:“合”(激趣入题、明确目标)――“分”(学习新知、巩固练习)――“合“(反馈口授,课堂小结)――“分”(课内作业,巡视指导)。这种教学共分6个环节,即复习铺垫――尝试练习――分类自学――分层点拨――巩固检测――小结收获。

学校对实验班进行了跟踪监测,并召开了专门的质量分析会。我们发现:除四一班数学成绩略低于四二班之外,其他几个实验班的数学成绩,均高于非试验班。课题研究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2.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课题研究的三年多时间内,从领导到教师都直接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以课题研究的切身感受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三年间,课题组成员在市、区级的各种比赛中作课十余节。课题研究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教师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学生在课程中更加健康活泼,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主动参与,乐学好学。

三、实施分层教学策略中的问题

1.分层教学要解决分层的原则与分层的办法。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但测查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查的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考核学校及教师的依据。如何通过分层使不同水平、不同需求在发展中柔性衔接,使学生从分层开始就有信心和动力,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

2.分层对部分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表现为“自卑”,对家长来说是“没了面子”。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对表现出“自卑”的学生随机做了思想工作,但是通过A层面个别学生的实际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的思想工作没有真正起到作用,所以如何在分层教学的实验之前,客观地宣传分层教学有利的一面,做好学生或家长思想工作尤为重要。

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分层作业;实施;策略

对小学美术作业进行分层,从学生的实际差异考虑,引导教师应该怎样去教,学生应该怎样去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使他们身心全面发展。既然分层作业对小学美术教学如此重要,我们就要注重分层作业教学的策略,对分层的设标、授课、训练、指导、评价等环节进行细致的分析。

一、分层设标环节

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入分层作业设计之中。教师应设立一个统一而又不失个性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讲明作业的目标和要求后,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美术作业,比如设计低层、中层和高层三个层次的作业。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分层设标可以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并保质保量地完成。

二、分层授课环节

具体的授课应鼓励学生在完成本层次的作业任务时,要向更高的层次挑战。以黑白灰三种建筑色彩的教学为例,可以设置以下两层授课环节:

(一)整体感受黑白灰

教师用水彩先调出不同层次的灰色(过于浓厚的灰色接近于黑色,过于浅淡的灰色接近于白色),再画出不同造型的建筑,可以分散,可以密集,可以高,可以矮。用线条在空白处勾勒,就可以呈现出白色的建筑;对某些部分反复涂抹,就可以呈现出黑色的建筑。通过对黑白灰三色的对比,学生可以发现色彩的变化节奏和韵律,从而模仿教师用不同的灰色画出奇特的建筑。在这里,学生要进行第一次分层作业,建筑的造型可以各式各样,符合自己心目中的标准即可。

(二)细致描绘黑白灰

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分层作业的过程中,适当地用点、线、面给建筑增添细节。在添加时应强调黑白灰三色的对比,使学生画的建筑具有节奏之美。在学生画完的同时,还要展示画家们的作品。通过欣赏大师的作品,找到自己应借鉴的地方。在这里,学生要进行第二次分层作业,利用点、线、面再次刻画建筑,细致地描绘黑白灰三色。

实践证明,分层授课可以使小学生更加热爱美术,从而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分层训练环节

分层训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合作式的训练方法。小学美术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作业。因此教师要在相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训练方式,进行分层作业训练。学生在小组中同步学习、共同探讨,使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尽自己的力量完成任务。这样的分层训练方法不仅分工明确,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还可以取长补短,使学生相互借鉴切磋,从而高效、有序地完成分层训练的任务。与此同时,在训练中对美术工具材料的使用也很有讲究。比如在教学生《有表情的面具》一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借助想象的翅膀去搜集、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指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合理创作。具体的训练方法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通过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享受到创作面具的乐趣,体现分层训练的趣味性和创造性。

四、分层指导环节

小学美术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认知水平具有差异性,它们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分层作业要以课本内容和学生能力为前提,不断指导学生完成分层作业。分层指导既要符合课本和学生的实际,也要考虑学生独特的思维见解,使他们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分层指导的方式可以是分析法或是比较法,目的在于让学生善于发现美术知识的内在联系,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可以加以分析和总结。这样能够增强小学生美术思维的变通性和实践性,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具体来讲,分层指导可以从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结构和创造表现等方面入手。比如创造表现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合理想象,指导他们创造贴近生活的作品,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表现力,还可以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分层指导环节对小学生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五、分层评价环节

分层评价是指用不同层次的目标所对应的标准,来评价不同水平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通过亲自创造的过程,感受创作的成功感,建立起强大的自信。为了尽快实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对学生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比如表扬性评价、富有自信的评价、富有成就感的评价等。针对低层作业,教师要对后进生采取个别指导的方式,对他们进行适时的鼓励性评价,以便于增强他们学习美术的信心和勇气。针对中层作业,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评、互评,必要时可采取延缓性评价,给他们留有更多的反思时间。针对高层作业,教师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进行拔高,积极拓宽他们的想象创作空间。多元化的分层评价方式,可以使小学生认清自己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审美素养。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分层作业设计科学、难度适中、自主灵活。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不再感到困难,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使学生在进行作业时轻松愉悦,还巩固了美术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分层作业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显示了小学生独特的个性。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整理,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这样可以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存在的不足并总结经验教训,有助于对作业的布置进行合理的调整。只有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教学成果,并把它付诸于实践,才会使小学美术分层作业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张新涛.小学高年级美术分层作业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2(06)

[2]张新涛.有效分层且行且思――对小学美术分层作业的探索、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2(09)

篇7

【关键词】分层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 课后作业布置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31-02

分层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在小学课后作业布置中实施分层作业设计方案,是让学生充分体验课堂教学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手段。基于此,下文从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布置的现状出发,研究分层作业设计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布置中的现实作用。

一、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布置现状

(一)缺乏设计

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大部分选用书本原题、练习册题目,有些教师还会从网络或者书店资料上选择适合学生的题目。但是大部分的作业布置中,教师对于题目设计不能充分重视,教师认为小学数学习题简单易懂,不需要经过仔细设计。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布置缺乏设计是小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数学课后作业,而不是盲目的追随于课本[1]。

(二)作业批改方式单一

现行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批改作业方式单一,并且作业讲评方式也不能创新。教师在对作业批改的过程中不能针对学生错误进行详细讲解,只是用对号和叉号加以区别,并且很少有教师为学生作业批改加评语。这样的作业批改方式,不能让学生对错误的认识,教师也不能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解。教师应该在能力范围内,提高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而不是对学生作业数量有要求。

二、分层作业设计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布置中的运用策略

(一)将学生针对性分层

最常见的分层方式就是按照学生成绩划分,例如,教师为学生布置作业时,按照A层95分以上、B层85到95分之间、C层75到85分之间、D层75分以下等级划分,这样分层的目的使得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作业布置,做到因材施教。A层学生在学习上思维敏捷,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好,能够积极完成作业且学习踏实,因此可适当减少基础类作业而增加部分提高类作业。B层学生在学生虽然思维敏捷,但是学习不踏实,成绩波动比较明显,如果适当引导学生多进行一些解题思路类的练习,其成绩会突飞猛进。而C层学生学习态度比较差,成绩一般。教师可以对该层学生强化练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D层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需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2]。

(二)作业批改分层

教师的作业批改方式应该转变。由于C层与D层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态度不认真,那么对于C层与D层学生的作业批改,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细节出现的问题,并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重点画出,并加标语给学生以鼓励。而A层和B层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需要对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在提高题型上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

(三)分层作业布置实例

基础层:一辆汽车到达公园需要行使1000千米,现在,它已经行使了2小时共180千米,问题:汽车到目的地需要行使多久?

巩固层:一辆汽车到达公园需要行使980千米,现在,它已经行使了2小时共176千米,问题:汽车到达目的地需要行使多久?

提高层:一辆汽车到达公园需要行使980千米,现在,它已经行使了2小时共176千米,问题:汽车到达目的地还需要行使多久?

以上三类问题,题目看似相同,但是数据与问法之间的改变,造成了题目的难度系数逐渐增加。

基础层:(15+15)×2=45,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请说出理由,如果不正确请做出正确结果。

巩固层:图书馆有5层书架放课外书籍,6层书架放自然科普书籍,如果每层书架能放20本书,求一共能放多少本书?

提高层:一名叫小马虎的同学在计算80+__ ×3时,先计算了加法,后算乘法,最终得出了288,你能帮他改正,并求出横线上正确的数值吗?

基础层的数据比较简单,思路顺畅,学生能准确找到错误所在。而巩固层习题将基础层转变叙述模式,加深知识理解。提高层习题着重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将题目灵活运用,并将基础知识进行延伸[3]。

综上所述,分层作业设计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布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将传统作业布置模式改变,注重学生能力养成,因材施教。在实际作业布置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做到有针对性的作业布置,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知识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丽娜.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实施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爱因斯坦曾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开设的各门功课就会被当做礼物来领受。”这是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能获得知识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去领受“礼物”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导学”,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目标、内容、方法、评分几方面实施“分层导学,培优补差”,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一、分层教学的含义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教授同一个班级学生相同的知识内容时,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不同的层次,并为每个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分层对待,使学生能够在原来的知识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存在明显的差异时,采用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的方法,可以有效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贯彻落实“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要求教师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培养学生数学思想、锻炼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一)教学现状呼唤分层教学的实施

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及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由小学进入初中之后,学习的科目骤然增加,学习的方式方法也有所变化,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适应初中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难以顾及到所有的学生,统一的教学要求反而不利于能力较强或较弱的学生的学习,因此,为了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使教育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很有必要。

(二)新课程改革呼唤分层教学的实施

新课程改革提出必须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最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分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大幅提高学习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由此可见,分层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一致,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

(三)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与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基本一致,都是在保证学生共性需求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分层教学的使用与推行对于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十分重要。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策略

(一)合理分组是关键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策略,首先就要承认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性,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心理和理论基础。其中!对于全班学生如何进行分组是关键。学生的差异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包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力、计算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差异,还包括建立在这些能力基础上的W习成绩的差异。教师如果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必须要对学生的诸多指标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从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如果学生的分组不恰当,不仅会使学生由于目标定位不当造成学习困难,而且还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必要的消极影响。所以,在分组之前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确保能够正确分组,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留心观察,对有必要调整的内容要及时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分层教学策略的优势,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制定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

分层教学策略的重要一环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评价标准。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要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对不符合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教师要及时地进行修正。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充分发动不同层次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帮助教师来制定适合本组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标准。

(三)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

课后作业是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温故的重要手段,所以,课后作业的设计也要体现出分层的原则。数学老师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作业难度及不同题量的课后作业,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点进行复习巩固。数学老师对课后作业题型的设计要呈现由易到难的阶梯式,如:数学老师在进行课后作业的设计时,根据当日课程所教授的知识点设计相关的基础性题目、提高性题目、创新及拓展性题目,并分别将这些题目对应安排给后进生、中等生、优秀生进行训练。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能力范围之内顺利地完成作业,并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完成作业的满足感,进而有效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四)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练习标准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学生针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训练,课上练习和课后作业是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巩固和训练,教师所制定的课堂练习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编制不同层次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不同层次的作业和练习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才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

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家庭背景差异化也在不断的扩大中,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是必然存在的。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响应国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必须尊重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并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初中的数学教师也要多关注分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适当参考上文中的意见对平时的教学工作进行一定的指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