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4 20:57: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建筑施工行业,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施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于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而建筑施工行业发展的前提是舞弊不能缺少良好的环境的保障,把风险尤其是对财务风险有合成作用的因素降低到最小,因此我国各界也不断的关注行业财务风险的把控,源于其必要性和重大作用。
首先是其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化环境下加强建筑施工行业财务风险管理,是对复杂多变的环境的合规反映,是规范而制度化的约束对于建筑施工行业财务风险把控必不可少。加强建筑施工行业财务风险管理是经过研究验证过的符合时展的规范手段,进一步转变和促进建筑施工行业模式升级有着重要推动力,是建筑施工行业长期发展战略实现的重要保证。
其次,强化建筑施工行业财务风险管理有利于提升其自身的建筑施工服务水平和质量,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节约各利益相关方的各项费用的支出,其原理推到在于良好的财务风险把控将有利于财务资金的正常运转,资金的合理性将为建筑施工行业的服务水平的提升奠定物质基础,进而一定程度上可以准确的为其企业集团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合适的建议。比较详实及时的记录和反馈建筑施工行业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情形,为医院基业长青?e实基础。
最后,从建筑施工行业长久发展来作为思考着眼点,加强其财务风险管理能够引导中小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方向的准确性,引导社会良好风气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当前房产炒作过热等非理性行为。建筑施工行业由于自身发展的属性,决定了其发有必要国家和企业双重进行管理,强化财务风险的有效管控。因此,极其有必要和有价值对新经济形势下其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的各方面进行梳理和研究。
二、关于当前建筑施工行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的现状
我国学者对新经济环境下各行各业的财务风险乃至整体的管理风险都非常的关注,因此当前关于本文主题的研究方面也是五花八门,各种模型和切入视角较多,但是经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和总结不难发现,建筑施工行业也是大多数行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一致,两大方面:行?I内部风险和行业外部财务风险,并且得出加强其财务风险管理的急迫性,本文对其财务风险作用因素总结如下。
首先是建筑施工行业的外部财务风险,这一点大多数与战略管理里面的PEST分析法所分析的因素点有关。在这一方面着重阐述一下市场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当前受房地产市场的窘境,国家政策不断的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把控,这也波及到了建筑施工行业,导致建筑施工行业成本开支过大,产能过剩,现状是急需降成本、去库存、去产能,也就是现在的供给侧改革的侧重点;其次最重要的一点是相关的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因素的发力,主要是成本管理风险,很难实现低成本的管理效益,导致加大了财务风险管理的难度;再者是财务预算缺失或者不合理,主要归结为这一方面财务预算没有响应的规章制度的配套,相关预算管理策略和流程在财务预算中存在严重的不科学严谨性,整个过程漏洞百出,连接和融通性较差,整个体系的财务预算过程尚未建立或者更新完善,投资方面和项目合同等方面也是体系匮乏。除此之外,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财务风险把控的信息化水平滞后,导致财务风险管控的联网管理久久不能实现,这直接拉低了建筑施工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导致一切财务风险把控不力,各种作业因素存在的源头在于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和监督的缺位,这一定程度上孵化了财务风险管理因素的催生,因此增强内控体系的重塑和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相当重要。
三、完善和提升建筑施工行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和实施路径
(一)提高和加强建筑施工行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不断的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一方面一个组织的制度决定了组织的规范性,同时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路灯,要想达到把控财务风险,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的目的,保障其高速运转。首先是要求员工对当前新经济环境下相关的知识和现状有所了解,让员工能够理解并且明白财务风险把控的要点,力求财务风险管理的最新的观念和思想渗入日常工作中,然后不断的通过实践和项目等提示其感悟力。另一方面让不断的完善制度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涉入点:一是不断的甄别和筛选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的知识点,取其精华留作参考。二是着重协调各个部门机构间的运转,确保制度能够在各部门机构协调执行,建立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共享模式。使其强化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形成固化状态。
(二)完善和变革建筑施工行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手段,使其财务风险管理能够强有力的执行
完善其财务风险管理的手段其大前提是对其相应的风险有绝对的了解和把控。其相关治理层必须把新经济常态下
财务风险管理纳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中心点,在紧紧围绕着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目标的前提下,分清楚那些是主要的财务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因素,明晰内外部的财务风险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财务风险因素,综合设计针对不同财务风险因素把控的策略。
在对外部宏观经济因素导致的财务风险上,建筑施工行业主要是加大对行业外部的掌握。及时的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PEST理论,积极的进行调整和规制。针对内部环境因素,企业需要不断的打磨和重塑自身的框架,不断的强化自身的内部控制规范和体系和建设。那么首先需要按照本单位的实际执行情况和既有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下,积极的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主导下的财务预算、投资决策、项目合同管控等实际管理体系,实现管理体系的完美重塑。其次要进一步财务风险管理的这一特面,在杜绝主观色彩的借进的前提下,以此通过新的手段融化财务风险。
(三)加大建筑施工行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监督力度,杜绝监督形式化和书面化现状
为实现建筑施工行业财务风险管理无论是意识还是实践上最大限度的效果,保障其健康可持续的长久发展,必须增强对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和实践的监督和约束,这是最终的一个环节,是预防和管理的两项任务。首先,建筑施工行业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思行一致的去尽力做好财务风险管控,使其形成良好的例行机制项目。其次对必须使其监督机制有法条的约束,强化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使其形成良好的遵守监督机制的现状,务必依靠监督制度和规则彻查,做到无死角。
(四)借助当前“互联网+”平台,全面提升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水平,降低财务风险管理的复杂度
当前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平台,信息化水平的建设是所有的单位尤其是建筑施工行业等大型行业不可回避的问题,针对当前我国大多数建筑施工行业尤其是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的财务风险把控的信息化水平较低的现象,因此对于建筑施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迫在眉睫。因此需要加大资金等科研投入,积极果断的抓住目前的外在推动力,实现其财务风险把控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消除信息的不均匀分享弊病。这是一个发展的趋
势方向。
关键词:营改增;风险控制;对策;建筑施工行业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推进,我国营业税和增值税并行税收机制已经阻碍经济的发展。在新经济的常态下,我国的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不可否认的是“营改增”对我国行业和经济的长久发展起着重要的正向作用,行业发展领域拓宽,税负分配更加合理的体系正在日益形成。但是,“营改增”也给行业尤其是行业中的中小型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面临改革过渡期的风险明显复杂而多样化。建筑施工行业关系国家的基建发展,其发展趋势很大程度左右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鉴于当前我国部分建筑施工行业的窘境,因此,极有必要对建筑施工行业在营改增后的风险从源头到对策规制进行全面的梳理,以促进建筑施工行业的绿色发展。
一、营改增给建筑施工行业带来的主要风险
(一)营改增建筑施工行业带来的经营成本风险
基于建筑施工行业“营改增”的转变,建筑施工行业的税率由原先营业税的3%陡升到11%,短期内税负明显的加大,相应的经营成本也会升高,对于一些建筑施工行业的经营成本风险也会随之而来,主要总结如下。
首先建筑施工行业的建材类型繁多,需要从众多类型不一的企业单位采购,主要体现在所需的建材既包括大宗的钢材、石料、混凝土、水泥等,还需要一些辅的零散材料,总之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购进材料过程中,大宗材料可以获取增值税进项发票予以抵扣,但是,相当部分零散材料施工企业一般从规模较小的材料公司、个人经营五金店等处采购,这些会计主体往往是小规模纳税人,根本无法获取增值税进项发票,因此导致企业经营成本骤增;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施工过程中有较大比例的人工成本支出也就是工人提供的劳务所产生的增值税进项税无法抵扣,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劳务工作者是普通建筑工人和农民工,没有所属建筑公司挂靠,因此这大部分工人提供的劳务无法开具增值税进项发票予以抵扣,导致施工企业流失大量可抵扣的进项税额。
(二)营改增建筑施工行业带来的纳税风险
首先,营改增之后建筑施工行业的税率上升至11%,虽然营改增可以革除重复征税的缺点,但是税率的大幅度上升仍然会有增加企业潜在税负增加的危险,尤其是对一些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一方面是考虑建筑施工行业由于纯粹税率的增加而带来的税负的加重,另一方面是经营成本的部分增值税进项税的难以抵扣而增加的税负,税负的增加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的财务资金的运转,加大企业的经营压力,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企业借助税收筹划之名而进行不合理不合法的避税,因而增加了企业的纳税风险,如果不加以调理和规制,短期内可能会对国家的税收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要重点防范制度条例和人为两方面的纳税风险。
(三)营改增建筑施工行业带来的分包风险
由于建筑施工行业本身性质的特殊性和整个行业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分包是建筑施工行业一大支柱。“营改增”之后短期内会使建筑施工行业的分包风险陡增。首先,对于一些小额零星物资为了降低税负,建筑施工行业会加大外包的力度,这其中就会牵扯到外包商的选择、外包范围的规划和确定、可能的外包舞弊的发生等风险的发生;其次,更主要的是外包之后所面临的工程质量的风险,这是外包中着力防止的风险,工程分包给其他建设施工单位后,在保障工程质量方面必然会加大监理力度,因此又会涉及监理风险。因此,营改增之后会给建筑施工行业的分包业务带来一系列连贯的分包风险。
二、“营改增”后加强建筑施工行业风险控制的路径和对策
(一)加强采购和运营环节的增值税可抵扣力度,降低经营成本,强化经营成本风险控制
一方面从原材料采购环节加大涉税损失的控制力度,降低经营成本,从而降低经营成本风险,有效强化经营成本风险控制。主要完善以下几条控制策略和途径。
首先,在施工材在大宗材料采购时一定要取得合法的有效的增值税进项税发票,以备后期抵扣,这是降低经营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在涉及零星材料的采购不能获取增值税进项税额专用发票时,可以将采购业务有度的外包,选择合适的外包商,由于外包公司采购量较大,不仅能向其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还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讨价还价的能力;再者是合理确定采购价格,摸索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处采购的成本平衡点,合理的选择采购对象,最后针对人工成本上升的现象以及租赁引起的成本支出,一方面最好是不断更新施工设备,获取增值税进项税发票的同时,提高劳务效率,减少人工成本;另一方面是从正规大型的劳务公司接收建筑施工行业的施工人员和队伍,以降低运营成本。
(二)加强和规范建筑施工行业的税收筹划意识,合理合法的避税,降低税负,加强纳税风险的控制
加强建筑施工行业的税收筹划意识,必须及时的了解本行业相关税收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增强税务筹划意识是进行合理合法避税的重要基础,因此主要依据企业实际情况,从强化员工纳税筹划意识和不断培训更新员工税务相关理论以及职业道德素质为着力点去剖析。
首先是对自身的会计属性进行合理的定位,明确是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针对不同的纳税主体类型采取不同的纳税筹划思路。其次还要加大税务筹划重要性的宣传,不断强化税收筹划的规范性。此外,学习税收筹划标杆企业的经验也至关重要,对于充实自身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充实和更新员工的税务理论知识,加大前沿理论的学习和补充,在理论知识更新充实的过程中强化企业员工的税收筹划意识,加强税收风险的控制力度,有效降低“营改增”下税收风险。
任何行业的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成为衡量员工综合素养水平的重要环节,员工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税收风险的大小和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因此建筑施工行业员工尤其是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与税收舞弊现象的发生息息相关,加强规范税收筹划的合法性,加大不规范税收筹划的惩处力度,使整个单位和企业形成良好的纳税风气,最大限度的平衡企业和社会的利益,使之最终形成良性有序的循环。
(三)加强营改增下建筑施工行业分包业务的管理,降低分包风险,充分发挥分包的优势
充分剖析建筑施工行业的性质和特点,“营改增”背景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分包范围,并非分包范围越大越好,坚决杜绝核心业务的外包,以避免丧失部分竞争优势。首先对于分包商的选择要严格,重大分保业务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联审联批,确保公正合理;其次务必加强对分包业务的监督力度,加强监理,杜绝质次价高现象的出现,保证分包业务的质量。最后还要加强分包业务的透明度,严禁舞弊现象的发生,避免给企业自身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最终达到加强营改增下建筑施工行业分包业务的管理,降低分包风险的目的。
(四)完善互联网背景下建筑施工行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应对营改增带来的风险
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的当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资本,加强建筑施工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平台强化建筑施工行业的整体层面的内部控制,强化内部控制环节间的联系和融合,减少信息的不对称现象,进一步降低“营改增”后对建筑施工行业的短期冲击力度,加强建筑施工行业整体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总结
“营改增”对建筑施工行业的影响是双面的。在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需要及时的关注的研究其带来的风险和负面影响,通过系统的梳理其所带来的风险,深入研究其规制风险的机理,以此加以预防、治理风险,强化风险控制,促进建筑施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税制的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月楠.营改增对建筑施工企业税负影响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5(12):135-137.
建筑施工业发展的成就与特征
建筑施工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大规模增长,建筑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越来越明显。按2005年的数据分析,在国民经济20个行业中,建筑业排名第五,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4%的份额。从历史数据看,建筑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38.2亿元发展到2005年10134亿元,年均增长17%,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除了90年代初有短期的波动外,建筑施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一直保持着5%~6%左右的份额,支柱产业的地位十分稳定。此外,施工业还每年为国家创造300亿美元左右的外汇收入,是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国际经验表明: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快速上升趋势,建筑施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地位会不断增强。我国目前尚处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上升期,建筑施工行业的产出份额会将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会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建筑施工领域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社会“稳定”环节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存在着鲜明的二元经济特征。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领域,以及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根据过去十年的新增就业统计,建筑施工业构成最为稳定的吸纳就业的领域之一。
从2002年时点就业结构看,建筑施工业就业人数在非农产业就业中,继制造业、批发零售餐饮业之后,排在第三位;2002年吸纳就业人员达到3893万人,占全部非农产业就业人员的12.4%.制造业处于非农产业就业中的首位,占26.5%.
然而,如果动态地从1995~2002年期间的就业增量结构看,由于1995~2000年国民经济处于下行(GDP增长率显著放缓)周期中,制造业、采矿业等就业人员一直呈负增长的态势下,批发零售餐饮业、建筑业及社会服务业显现出确保非农就业增长势头的“中流砥柱”功能,分别提供了新增非农产业就业岗位的35%、30%和20%.建筑施工业在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对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建筑施工行业由于“苦、累、脏”等特点,吸纳的劳动力大多来自农民工或其他辛苦行业的分流富余劳动人员。2005年建筑业正式职工人数为854万左右,行业就业人员达到4383万人,则非正式的工人数达到3529万人。据分析推算,近年来建筑施工业吸纳农民工人数平均每年增多100万~200万人,建筑施工业已成为联结城乡经济的重要纽带之一。
建筑施工业为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庞大剩余
进入本世纪后我国国民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投资额占国民产出的比率不断上升。建筑施工面积和建筑施工领域就业均呈现显著增长。应该说,国民经济的高涨为建筑施工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市场景气环境。然而,建筑施工业的产出份额不仅没有显著的上升,甚至有所下降,这是个“奇怪”的现象。
导致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在于:对建筑业产品的需求上升固然很快,但建筑施工能力供给增长得更快。由于建筑施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投入要素是简单劳动,而农村富余劳动力和隐蔽失业者的大量存在,使劳动供给近乎“无限”。在1995~2002年,全社会各行业工资水平每年平均上升12.8%,而建筑业职工工资仅上升8.6%.相对建筑施工行业的供给能力,建筑工程的设计、咨询、监管和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投资品的供给弹性要小的多。因此,导致2000年以来我国投资高增长给建设市场带来的利益,更多的为第三产业(设计、咨询、监理等行业)和投资品(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制造业获得,而总投资额中“建筑安装费用”的比例多年来在持续下降。
总投资额中的“建筑安装费用”(构成建筑施工行业的报酬或产值来源)比重的下降,是在国民经济高涨时期保持建筑产品价格稳定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个比重的下降,意味着建筑施工行业(包括广大施工企业及其劳动者)为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形形的(包括政府、企业)买方业主提供了大量“消费者剩余”,为整个国民经济地稳定、快速、持续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建筑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上升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九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0.4%:“十五”期间年均增长达到21%.从增长趋势看,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对外承包工程的增速明显加快。承包工程范围不断拓宽,从最初的房屋建筑和交通领域发展到冶金、石油、化工、电力、通讯以至航空、航天及和平利用原子能等高科技领域,科技含量和带动国内机电产品出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走出去”的队伍中,建筑施工企业涌现出中建、、中交、中铁等一批优势骨干力量。许多项目都受到所在国政府和业主的一致好评。
目前建筑施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效益不高,企业负担沉重
施工行业长期以来产值利润率维持在2%~3%,属于国民经济中的低利行业。而负债率2005年高达65%,在第二产业中则是最高的,高出全国第二产业资产负债率56.8%的平均值8个百分点,债务负担沉重,已制约了建筑业的良性发展。
目前全社会拖欠款问题最严重的产业部门也是建筑施工业,这使得该行业的债务负担雪上加霜。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积累和运作能力不强,阻碍了企业的自身发展,在目前情况下企业几乎没有资本积累和积聚发展的能力。拖欠工程款、垫资施工、不合理的压价让利竞争、回扣等不正之风,加剧了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的困难。
人均资本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下
建筑施工业资本含量低,2005年人均固定资产为2.8万元,仅是第二产业平均水平11.24万元的四分之一。与第二产业的其他工业行业相比,由于人均资本水平低,建筑施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自然也偏低,处于40个行业中的倒数第8位,人均劳动生产率(按总产值计算)为11.7万,远低于全国工业人均23.9万的平均水平。
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高,行业收入水平低
建筑施工企业劳动者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员比率较低。按从业人员的口径,建筑施工业技术人员比率4.6%,仅高于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等三个行业,排名倒数第四。
建筑施工行业收入水平较低,2004年职工年收入为14338元,仅高于农林牧渔业和住宿餐饮业,是年收入最高行业的35%.
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将长期影响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建筑施工业微利和高负债率,是导致整个行业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基础性原因。此外,企业依靠专有技术和企业标准领先市场的意识还不够强。许多建筑业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技术竞争优势不强。建筑施工企业之间或与科研机构、相关院校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合作机制。同时政策方面缺乏对建筑施工业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不够。这些将在长期影响行业竞争力。
企业改制任重道远
近年来,施工企业的改制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民营企业已成为行业的主力军。目前民企数量占到全部企业的74.5%,产值占到68%,从业人员占到了66%.但作为行业关键力量的国有企业产权单一、财务风险突出等问题,仍然是制约行业未来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中央和省属大型国有建筑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相对滞后问题突出。近十年来,国有企业所占份额从31%下降到10.2%,就业人数份额从55%下降到17.8%,总产值份额从63%下降到24.4%.但总体而言,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使命尚未完成,建筑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改造自身的任务远未到位。
西部国有企业负担重,社会职能多,改革成本高,影响了企业改制的进程,进而导致整个西部地区长期积弱,与改制迅速的东部地区差距越来越大。
法制不健全,市场秩序还相当混乱
建筑施工业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准入方面。在工民建领域进出自由、高度竞争的同时,专业建筑施工领域仍存在一定壁垒。这种进入壁垒对民营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在地区间,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立场及政策措施直接影响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设市场的形成,大大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影响企业发展,阻碍建筑施工领域效率的提升。
招投标制度的实施与市场公平方面。招投标中,业主方利用投标方的弱势地位,迫使施工企业签订“阴阳合同”、垫资、接受折扣价等现象依然存在,破坏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市场诚信方面。目前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依然缓慢,建设系统信用体系不健全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性的好转。信用缺失的现象更多地发生在投资业主方,他们利用施工企业的弱势地位,侵害施工企业的权益。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困局。要害在于我们的法律环境,一方面是法治不健全,存在法律法规方面的漏洞;另一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严重,很多情况的发生又是由于涉及政府或国有部门而“投鼠忌器”。
关键字:建筑施工 体制 质量 安全 创新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另一方面,对于农村的改造活动也已开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刚性需求继续增长的背景下,注定了我国建筑业在短时间内依然无法平静下来。建筑施工行业作为建筑业的主要行业之一,是一个将图纸上的东西在具体环境中实现的一个过程,包括很多阶段,作为在建筑施工现代化方面的后起国家,我国在建筑施工行业中体制、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管理体制不健全,体制中存在很多漏洞
在我国建筑施工行业中,劳务分包之是很常见的行业用工形式,继2001年建设部在《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中,将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确立为建筑行业的三个结构层次后,各地也相继制定出相应政策来鼓励和规范劳务分包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但由于我国特定的国情,该形式在实际中存在许多漏洞。
⑴在对于劳务分包公司的选择上,对其相关资质证书的审核不够严格,致使很多劳务分包公司能够通过使用其它单位的相关资质证书来包揽工程;
⑵由于我国经济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特征,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相对于其它行业,建筑施工业吸纳的剩余劳动力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因为招工容易,并且建筑施工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农民来说容易上手,所以工程承包队伍很容易组建,这就造成了我国劳务分包队伍很多,但规模小的局面。很多劳务分包队伍的注册资本很少,缺少对于风险的抵抗能力,财务上的一点小问题都可能将其彻底击垮;
⑶对于工程的预算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控制体系,虽然很多公司都在体制中制定了建筑施工预算这一阶段,但因其尚未成熟,在施工过程中总会因为某些突况打破原来的预算,打乱原有的计划。
(4)资质挂靠.违法转包分包相当严重,造成‘豆腐渣’工程,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
施工质量不高,对工程缺乏精品意识
每个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完成都会耗费社会很多的人力物力,建筑能够拥有较长的寿命,并且整个期间都可以正常使用,是对一项工程质量的最好的检验。建筑业中,建筑施工是将图纸上的东西在现实中实现的过程,具有可变因素多,较难控制的特点,所以对于质量的控制就显得尤为困难。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工程质量的控制存在的问题最为繁多。
⑴在材料的选择上,对于材料供应商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提供的价格的影响,忽视材料的质量,对于材料的品牌、规格等因素审查不够严格,工程中出现使用不合格材料的现象;
⑵在很多隐性工程中,由于很难轻易被业主发现,施工不严谨,例如在施工中某些预留孔洞的设置不规范,导致后来业主进行装修是出现各种问题;
⑶工人缺乏精品意识,对于自己所做的工作缺少责任感,更有甚者在施工中进行违规操作,偷工减料,从而导致工程质量的不合格。
安全管理不到位,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较为频繁
建筑施工中,使用的重型机械较多,且多高处作业,安全一直是建筑施工行业特别重视的问题。在国家推出一系列规范施工的法律法规后,事故发生率有了很大的降低,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⑴在成本费用中,不断缩减安全费用的比例。建设部曾经推出专门的法规来规范施工行业中对于安全费用的分配问题,但是在企业竞标过程中经常以压价作为中标的条件,造成工程造价的一路直降,造成在安全器材的购置上经费不足的现象;
⑵忽视施工人员在安全意识上的培养。建筑施工行业的施工人员大多是农民工,工作前通常无法接受正规的关于施工安全知识的培训,在工程中进行违规操作,造成各种安全事故。
施工行业中技术创新明显不足,科研与实践相互脱离
在每个行业中,创新永远是行业发展不竭的动力,但在我国建筑施工行业中,由于行业利润较低,并且人们意识中,建筑施工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该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欠缺甚大。
⑴行业中的专业人员所占比例太低。由于行业的利润太低,导致很多与施工相关的工作人员转行到房地产、销售等行业,导致比较严重的人才外流现象,使建筑施工行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更小;
⑵行业中缺乏技术创新。原因首先是相关人员的创新意识不足,错误地将低成本和大工程量作为衡量自身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却没有看到创新这一最根本性的原因,无论是管理体制上的创新,还是施工技术上的创新,都是推动企业获得更大效益的动力,在市场中,高效益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但是由于企业管理者缺乏重视,导致即使有创新,也因为缺少有效的保护,而使创新者的积极性被极大地挫伤;
⑶科研人员与一线的工作人员之间严重脱离,产生了一个交流上的真空区,使很多该行业的新技术研发人员无法了解实践中最需要的技术,并且不便于工人很好地将新技术应用到实践中。
除了以上问题外,在我国建筑施工行业中还存:在施工中不注意采取正确的方法,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工人的流动性太大,使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很不方便等等。
对于以上问题的对策
完善与建筑施工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不适合行业发展的体制果断地进行改革,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资质认证进行严格考核,发现有借用其它公司资质证书的施工公司,要进行严厉的处罚。建立平等、公开的市场机制,为防范风险给工程双方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完善风险担保体制;
在施工质量的控制上,做到人员、技术与管理同步跟上。在施工人员中培养精品意识,使在施工中做到精益求精;及时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提高工程质量;建立责任制,使每部分工程都可以与施工小组对应起来;
在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上,加强对施工单位安全经费的监督,确保安全经费能够按照要求支出;建立层层相关的管理体制,以项目经理作为第一责任者,其下安排班长或组长,最后是施工人员,定时对工程安全进行巡查;在项目开始施工之前,对工人进行安全培训,危险系数高的工作必须由在培训中合格的工人来做;
在行业中鼓励创新,首先加大对于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心音更多的技术人才的加入,其次,在企业中普及创新专利权的保护知识,能够对技术创新进行及时的挖掘和保护。
结语
建筑施工行业作为我国的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经济的增长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它能吸纳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所以,需要不断完善建筑施工行业相关体制,促进使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 2007年中国建筑施工行业发展报告[R]2008
[2]岳鹏威, 建筑企业对项目部的和谐管理模式研究[D], 中南大学, 2010
建筑施工行业发展成就与面对的困难文/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施工行业作为我国的先行领域,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率先承担了体制变革带来的各种成本,并为其他各行各业的改革提供着宝贵的经验,目前已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
建筑施工业发展的成就与特征
建筑施工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大规模增长,建筑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越来越明显。按2005年的数据分析,在国民经济20个行业中,建筑业排名第五,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4%的份额。从历史数据看,建筑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38.2亿元发展到2005年10134亿元,年均增长17%,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除了90年代初有短期的波动外,建筑施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一直保持着5%~6%左右的份额,支柱产业的地位十分稳定。此外,施工业还每年为国家创造300亿美元左右的外汇收入,是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国际经验表明: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快速上升趋势,建筑施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地位会不断增强。我国目前尚处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上升期,建筑施工行业的产出份额会将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会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建筑施工领域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社会“稳定”环节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存在着鲜明的二元经济特征。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领域,以及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根据过去十年的新增就业统计,建筑施工业构成最为稳定的吸纳就业的领域之一。
从2002年时点就业结构看,建筑施工业就业人数在非农产业就业中,继制造业、批发零售餐饮业之后,排在第三位;2002年吸纳就业人员达到3893万人,占全部非农产业就业人员的12.4%.制造业处于非农产业就业中的首位,占26.5%.
然而,如果动态地从1995~2002年期间的就业增量结构看,由于1995~2000年国民经济处于下行(GDP增长率显著放缓)周期中,制造业、采矿业等就业人员一直呈负增长的态势下,批发零售餐饮业、建筑业及社会服务业显现出确保非农就业增长势头的“中流砥柱”功能,分别提供了新增非农产业就业岗位的35%、30%和20%.建筑施工业在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对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建筑施工行业由于“苦、累、脏”等特点,吸纳的劳动力大多来自农民工或其他辛苦行业的分流富余劳动人员。2005年建筑业正式职工人数为854万左右,行业就业人员达到4383万人,则非正式的工人数达到3529万人。据分析推算,近年来建筑施工业吸纳农民工人数平均每年增多100万~200万人,建筑施工业已成为联结城乡经济的重要纽带之一。
建筑施工业为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庞大剩余
进入本世纪后我国国民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投资额占国民产出的比率不断上升。建筑施工面积和建筑施工领域就业均呈现显著增长。应该说,国民经济的高涨为建筑施工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市场景气环境。然而,建筑施工业的产出份额不仅没有显著的上升,甚至有所下降,这是个“奇怪”的现象。
导致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在于:对建筑业产品的需求上升固然很快,但建筑施工能力供给增长得更快。由于建筑施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投入要素是简单劳动,而农村富余劳动力和隐蔽失业者的大量存在,使劳动供给近乎“无限”。在1995~2002年,全社会各行业工资水平每年平均上升12.8%,而建筑业职工工资仅上升8.6%.相对建筑施工行业的供给能力,建筑工程的设计、咨询、监管和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投资品的供给弹性要小的多。因此,导致2000年以来我国投资高增长给建设市场带来的利益,更多的为第三产业(设计、咨询、监理等行业)和投资品(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制造业获得,而总投资额中“建筑安装费用”的比例多年来在持续下降。
总投资额中的“建筑安装费用”(构成建筑施工行业的报酬或产值来源)比重的下降,是在国民经济高涨时期保持建筑产品价格稳定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个比重的下降,意味着建筑施工行业(包括广大施工企业及其劳动者)为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形形的(包括政府、企业)买方业主提供了大量“消费者剩余”,为整个国民经济地稳定、快速、持续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建筑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上升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九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0.4%:“十五”期间年均增长达到21%.从增长趋势看,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对外承包工程的增速明显加快。承包工程范围不断拓宽,从最初的房屋建筑和交通领域发展到冶金、石油、化工、电力、通讯以至航空、航天及和平利用原子能等高科技领域,科技含量和带动国内机电产品出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走出去”的队伍中,建筑施工企业涌现出中建、、中交、中铁等一批优势骨干力量。许多项目都受到所在国政府和业主的一致好评。
目前建筑施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效益不高,企业负担沉重
施工行业长期以来产值利润率维持在2%~3%,属于国民经济中的低利行业。而负债率2005年高达65%,在第二产业中则是最高的,高出全国第二产业资产负债率56.8%的平均值8个百分点,债务负担沉重,已制约了建筑业的良性发展。
目前全社会拖欠款问题最严重的产业部门也是建筑施工业,这使得该行业的债务负担雪上加霜。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积累和运作能力不强,阻碍了企业的自身发展,在目前情况下企业几乎没有资本积累和积聚发展的能力。拖欠工程款、垫资施工、不合理的压价让利竞争、回扣等不正之风,加剧了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的困难。
人均资本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下
建筑施工业资本含量低,2005年人均固定资产为2.8万元,仅是第二产业平均水平11.24万元的四分之一。与第二产业的其他工业行业相比,由于人均资本水平低,建筑施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自然也偏低,处于40个行业中的倒数第8位,人均劳动生产率(按总产值计算)为11.7万,远低于全国工业人均23.9万的平均水平。
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高,行业收入水平低
建筑施工企业劳动者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员比率较低。按从业人员的口径,建筑施工业技术人员比率4.6%,仅高于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等三个行业,排名倒数第四。
建筑施工行业收入水平较低,2004年职工年收入为14338元,仅高于农林牧渔业和住宿餐饮业,是年收入最高行业的35%.
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将长期影响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建筑施工业微利和高负债率,是导致整个行业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基础性原因。此外,企业依靠专有技术和企业标准领先市场的意识还不够强。许多建筑业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技术竞争优势不强。建筑施工企业之间或与科研机构、相关院校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合作机制。同时政策方面缺乏对建筑施工业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不够。这些将在长期影响行业竞争力。
企业改制任重道远
近年来,施工企业的改制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民营企业已成为行业的主力军。目前民企数量占到全部企业的74.5%,产值占到68%,从业人员占到了66%.但作为行业关键力量的国有企业产权单
一、财务风险突出等问题,仍然是制约行业未来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中央和省属大型国有建筑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相对滞后问题突出。近十年来,国有企业所占份额从31%下降到10.2%,就业人数份额从55%下降到17.8%,总产值份额从63%下降到24.4%.但总体而言,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使命尚未完成,建筑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改造自身的任务远未到位。
西部国有企业负担重,社会职能多,改革成本高,影响了企业改制的进程,进而导致整个西部地区长期积弱,与改制迅速的东部地区差距越来越大。
法制不健全,市场秩序还相当混乱
建筑施工业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准入方面。在工民建领域进出自由、高度竞争的同时,专业建筑施工领域仍存在一定壁垒。这种进入壁垒对民营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在地区间,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立场及政策措施直接影响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设市场的形成,大大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影响企业发展,阻碍建筑施工领域效率的提升。
招投标制度的实施与市场公平方面。招投标中,业主方利用投标方的弱势地位,迫使施工企业签订“阴阳合同”、垫资、接受折扣价等现象依然存在,破坏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市场诚信方面。目前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依然缓慢,建设系统信用体系不健全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性的好转。信用缺失的现象更多地发生在投资业主方,他们利用施工企业的弱势地位,侵害施工企业的权益。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困局。要害在于我们的法律环境,一方面是法治不健全,存在法律法规方面的漏洞;另一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严重,很多情况的发生又是由于涉及政府或国有部门而“投鼠忌器”。
【关键词】建筑施工行业;管理信息化;难度及对策
1 引言
对于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行业而言,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由于起步较晚,水平还相对较为落后,然而随着有关管理部门对于信息技术的认可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使得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和推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比如通过计算机软件来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流程的组织和管理,从而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效率和性价比,通过自动化办公系统来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自动化管理办公,通过招投标管理软件来进行工程量的准确而迅速的计算以及招投标报价的科学制定,通过各类专业软件来进行标书的统一编制、建筑工程的概念设计乃至施工图设计,通过设计和施工计算软件来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模板支撑体系设计、基坑支护设计,以及通过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来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造价管理、质量管理以及日常信息维护管理等等。本文针对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行业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行业管理信息化战略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和探讨。
2 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行业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在近年来的一系列信息化建设举措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使建筑工程行业的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得以提高的同时,大大改善了建筑工程行业的整体形象,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工作强度。同时,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信息化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信息化的应用范围还不够广泛,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理解存在不足甚至是误区,简单地认为配置了可以上网、制作标书的电脑就是实现了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第二,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还缺乏足够的法律法规意识;第三,单纯、教条式的模仿太多,而缺少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的意识;第四,由于信息化构架还不够完善导致其应用效率低下;第五,整个信息化战略缺乏统一的指挥,基本上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信息互动方面极其贫乏。
3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化战略及其发展趋势探究
3.1 加强信息技术多层面、多层次的推广,实现各类功能性信息技术软件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全面应用
目前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停留在管理层面,为了切实提高施工效率、促进施工行业的科学化、创新化发展,我们必须拓宽信息技术的应用渠道,促进计算机工艺控制软件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创新应用。例如信息技术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应用、在高层建筑中对其垂直度的科学控制规范、预拌混凝土的自动化上料、整体安装大型构件及设备的同步提升管理、脚手架的整体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的安全性能检测与数据采集管理、建筑物沉降的检验、测量与控制领域的应用等。
3.2 深化建筑工程施工行业领导和技术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从根本上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一些建筑工程施工行业管理者认为,全面运用信息技术实施企业施工管理,只不过就是购买一些计算机硬件设备、搭建一个企业互联网平台及施工数据管理系统、并对系统实施必要的维护管理,即可以实现施工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了,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因此要加强领导者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最首要的任务便是切实让他们体会到企业能够依据信息化资源的有效管理来正确地把握市场定位及走向,依据系统的辅助决策支持来采取正确的投资行为,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最终成为行业的先驱与佼佼者。
3.3 着力实施网上办公系统的建设和推广,搭建和完善基于网络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信息化平台
面对建筑工程行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规模建设施工项目成为施工行业的主要建设对象,而这些项目往往涉及到众多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环节,包括进度安排、审核标准、图纸、设计变更等等,其中所包含的信息量之大、涉及面之广是令人难以估量的。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地应用信息技术,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切实构建建筑工程施工行业技术管理信息化共享平台和网上办公系统,才能真正简化信息传递的复杂环节,使纸质文件退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历史舞台,并促进信息化的共享建设成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有力工具。
4 结语
综上所述,要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水平,就需要工程师们打破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模式,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技术管理思想,将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入推广。简而言之,就是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熟悉和掌握,从而充分把握最真实和准确的建筑工程市场信息,这是关系到建筑工程施工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而不断加强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则是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另外,只有在深化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的同时,再实施一些更为人性化的辅助技术管理措施,才能更加切实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冼江夏. 建筑项目施工管理中信息技术与应用分析 [J].价值工程,2011(22).
[2]李恒威. 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 [J].Manufacturing Automation,2011(06).
[3]余春波. 刍议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J]. China Homes,2011(05).
[4]贾强. 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探究 [J]. Modern Economic Information. 2011(03).
一、营改增对建筑施工行业的影响
(一)营改增的基本内容
营改增由营业税改变为营业增值税,那么其中增值税就是以单位和个人生产经营过程中取得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既不重复征税,又逐环节征收,逐环节扣税,最终消费者是全部税款的承担者。由于这一政策的实施,企业结构的产业链就会得到调整,还有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营改增实施后得到巨大的发展,因为在这之前,出口的货物不进行退税的政策,同时还会大大地降低建筑施工行业的税收负担。
(二)营改增对于建筑施工行业的财务管理影响
从理论上来看,实施营改增后建筑施工行业的税负会降低,但对目前各个施工企业来说,情况并不是很乐观。在营改增初期,由于建筑施工业囤货量大,前期未索取增值税发票,那么建筑施工企业不再抵扣进项税额,企业税负较之先前的营业税就会大了许多,这会导致部分劳务企业将其税负向施工单位转嫁。那么由此来看,在税制改革大背景下,企业面临很大的挑战,比如,企业管理体制、发展规模、经营方式等多方面改革动力和改革压力。并不是表面看来税负会降低。
(三)营改增对于建筑施工行业的资金财务影响
在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将受到一定影响,一些财务概念将会得到调整,例如主营业务收入、营业税费、营业税金和主营业务成本等。在营改增政策实施之前,营业税的缴纳是按照固定税率收取,而在实施营改增之后,税款是进项税额减销项税额后确定,其中的销项税额则是由原材料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来确定的。通过这一系列程序之后,就会使得财务会计核算变得十分困难,那么对资金财务的管理就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其中的增值税发票又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仅保持了税收的连续性,还体现了增值税对于企业的影响,所以对于发票的管理也是资金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建筑施工行业面对营改增的应对
(一)财务税收的监管措施加强
营改增政策实施不久,一些建筑施工行业还没有适应这种税收模式,因为营业税的征收已经进行很多年了,为了适应营改增这种新制度,建筑施工行业的财务管理需要进行改变,而且整个公司的预决算管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采购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都需要进行改变。只有这样,建筑施工企业才能抓住机遇,在营改增政策下得到更大的发展。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后,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具体施工的过程中,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常常会出现拖欠工程款项的问题,所以在对财务税收方面一定要加强监管。在财务税收的很多方面都需要加强监管,其中对企业所有采购业务进行监管;签订采购合同后,对发票的开具问题进行监管;认真核对税收规定中可抵扣的物品和服务。这样财务税收的监管措施加强,在税收问题方面就会得到解决。
(二)提高对资金使用的效率
原来营业税在代开发票时纳税,营改增后根据增值税进项抵扣时限以及纳税时间义务的要求,在完成工程量时要申报纳税,可此时工程款尚未收到,建筑企业需要垫资纳税,势必对建筑企业资金流产生影响。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建筑施工行业就必须更加科学合理地运用资金。做好对资金的调控,迎接税负方面的挑战。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营改增为企业在税收筹划上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因为营改增就是为了调控市场的资本运作机制,帮助建筑施工行业内部进行全面的改革。那么就需要企业针对自身情况,抓住机遇,加强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最大限度降低税负。还有要改进一些阻碍企业发展的战略,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联系,扩展自身的行业链长度。
(三)企业内部的核算管理加强
在营改增实行后,税收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得到修改,那么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核算就变得更加困难。企业就需要细化和规范会计核算系统,培训和招聘具有相应业务水平的财务和会计人员。而且要加大对财会人员的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来提高企业内部的核算能力,从自身的水平得到提升。在财务流程方面,财务部门要对以会计核算为中心的财务环境进行全局把控和对微观事项的细节研究。财会人员在工作时要十分细心,及时发现财务变化中的问题,对于出现的财务核算问题更要及时地处理,对于外部人员的询问,要做好咨询工作。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部门要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后,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工作,科学决策。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增值税明细账,做好税收筹划,降低因操作失误导致的多纳税或少纳税的风险。
关键词 建筑施工行业;管理信息化;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2-0058-0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管理信息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目前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为了适应信息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我国许多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建筑施工行业中管理信息化水平还是相当落后的。因此,建筑施工行业需要通过建立先进的管理模式,才能在国际竞争的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1 建筑施工行业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建筑施工行业管理是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方主体以及各个阶段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应用,不断提高建设工程管理水平的过程。由于工程项目自身的复杂性和信息技术发展快的特点,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的内涵也极为丰富,而且随着信息化产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生巨大的变化。建筑施工行业管理信息化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提高信息交流的速度。在建筑施工行业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利用信息网络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使信息交流的速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相应的减轻了建筑施工项目各方管理人员的负担,使工程的进展情况能够被随时查询,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确保预期工作效率的实现。而且还能够提供完整而准确的历史信息,为参建各方浏览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实现了项目信息的共享以及协同工作。信息管理工作要在公共的平台上进行管理,不仅有利于建筑项目参建各方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而且还有利于各部门、各层级的信息沟通和协调;
3)能够及时的采集项目信息。建筑施工行业管理信息化能够适应项目管理大量使用信息的要求,对各项目的管理活动的信息每天都要进行采集,可以实现对建筑施工项目中各管理环节进行及时、全面的监督,以提高项目管理工作的质量;
4)对项目的全部信息能够做到存储与分析。实现建筑施工行业管理信息化,可以做到将与项目有关的全部信息以系统化、全面化的方法储存起来,甚至于还可以将既往的项目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为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在将来的施工中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
5)可以提高建筑施工项目的风险管理水平。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技术含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使得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越来越大。建设施工行业管理信息化给项目风险的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项目风险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2 建筑施工行业管理信息化的难点
1)建筑施工行业的业务与管理和其他行业相比有其特殊性。建筑施工行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工作场地比较分散、流动性比较大等,在建筑施工企业中不适合建立固定的信息系统模式。而是要针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计算机局域网,在相对来说的固定硬件平台上运行信息系统;
2)企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意识没有跟上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真正的了解到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因此,不知道信息化系统实施的本质是管理制度的变革,也就意识不到信息系统在建筑施工项目过程中的中重要性,更不会去加以研究和实施;
3)企业缺少高级信息管理人才。现如今,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快速的提高,许多建筑施工企业中及其缺少信息管理人才,尤其是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深厚的高级型人才。许多企业中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都很少,而且对管理知识又比较欠缺,不能帮助企业解决管理上的相关问题,满足不了企业的需要。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所面临的就是努力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3 建筑施工行业管理信息化的对策分析
1)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学习。一个企业的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能否长远的发展。首先,只有管理人员认识到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才能有利的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其次,还要求管理人员注重对人才的外引内培,实现企业全员思想的进步;最后,企业还要更多的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和先进企业的经验,使建筑施工行业的管理信息化得以实现;
2)对建筑施工行业管理信息化的工作流程要不断地完善。要完善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必须打破原有的信息数据管理模式,改变原有信息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速度慢的特点。从加强数据管理和高科技手段的控制两方面着手,以提高管理信息化的水平;
3)加强管理信息化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在建筑施工行业管理信息化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很多企业都没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因此,建筑施工行业要根据现阶段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进行开发,研制出属于自己的管理信息化软件,不但节省了成本,还能使建筑施工行业的管理信息化体系更加的准确和高效,为国民经济能够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结论
随着建筑施工行业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推进,企业在整体信息化的要求上会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大大的提高了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达到建设工程项目增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顺国.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2]崔惠钦,杨富春.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与实践[J].施工技术,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