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乡村治理的思考8篇

时间:2023-07-24 09:23: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乡村治理的思考,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乡村治理的思考

篇1

关键词:应用气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社会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8001

“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推动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中央一号文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多年建设“广覆盖、普适性”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基础上,江门转型升级气象为农服务,以周郡村为试点,局村合作,将气象灾害防御深度融入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切实提升村庄应对风险能力和气象服务品质,村民满意。总结借鉴试点经验,对于基层气象部门适应改革发展新常态,探索新途径,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推进平安和谐村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1 立足乡情,明确防灾目标

1.1 村庄概况及防灾基础

周郡隶属江门市蓬江区,是广东省乡镇企业“百强村”、省级卫生村、生态示范村和江门市标兵文明村,有6条自然村共20个村民小组,常住(驻)人口近万人[1]。原属粮食水稻区,以丰产田、基塘农业、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而闻名。现属鱼塘区和经济作物区,发展“三高”农业和乡村工业,走强村富民之路。有已征地未开发的100多hm2鱼塘和耕地,“农商工学医”自成一体,有贸易市场和大量店铺、有100hm2海滩围工业小区和80多家厂房等。2014年全村工农业产值16亿元,村民人均纯收2万元/a[1]。村组经济实力强,城乡一体化程度高。

周郡地处珠三角西南部的西江河网区,属广东十大堤围江新联围的天河围系,田沃物丰,水风旱多发。城镇化后,周郡因鱼塘日渐填埋、难以调蓄,依然是敏感脆弱的承灾体。村民重视防灾,将电动排涝泵站建在鱼塘区,总装机容量为350kw,排涝流量共6.7m3/s。排涝标准按10a一遇24h暴雨所产生的径流量1d排干[2]。该工程措施有灌溉、防洪、排涝、供水等多种功能。

1.2 主要灾害风险分析

1.2.1 城镇化后旱涝

周郡集水面积5.5km2,主要靠3km长的排洪水道排入天沙河。地势低洼,地面硬底化面积大,每逢强降雨,村内多积涝。小时累积雨量70mm的降雨,30min内足已使村庄地面积水超过40mm,房屋受淹,交通阻断、村民焦虑,村干救灾,水患成为困扰周郡的一大难题。秋冬春三季,又因鱼塘调蓄渐弱而干旱,影响农业生产。

1.2.2 水产养殖风险

苗种、水质、天气是水产养殖的三大因素[3]。村民在100多hm2鱼塘里养殖了经济附加值高的对虾和白鳝,需根据生物品种适温和天气变化,控制水温、水质、

盐度和投饲,需处理环境因子突变引发的应激性游塘;暴雨或内涝时,还需检查进排水口及拦逃设备,以防鱼塘漫顶、虾鳝游走。

1.2.3 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

周郡依山傍水,厂房多、人口密集,易受暴雨、冰雹、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影响;学校沿山而建,山势倾斜,“龙舟水”降雨集中期和台风暴雨期间,易使土壤含水量饱和,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需校内千余名师生重点防范。全村800多名老人、残障和低保人员等弱势群体[4],易受高温寒害等极端天气影响。

2 找准切入点,推进试点建设

针对特定目标的气象灾害风险,气象局与村委会加强合作,着眼于风险预报预警服务和防灾非工程措施,着重解决了村民最关注的内涝和公众预警服务等关键性问题,找准了试点建设的最佳切入点。

2.1 预警预排,防治洪涝

依村而过的滨江大道地势偏高,下水道排水设计对周郡排涝影响大,受地权产权和人力财力限制,较长年限内难以实施整改工程。因此,治涝须在非工程措施上下功夫。周郡村增建了电排设施,强排雨洪入天沙河;排查易涝“黑点”及成因,清挖主河冲河床淤泥,整改流通量[1];定期检查泵站,潜查水下设施隐患和清障,在平水期和枯水期年检岁修;主汛期加强巡查,疏浚清淤,使水道符合排灌标准。气象局把周郡村干部和排涝站负责人纳入应急决策服务短信平台,加强气象预警短信服务。村干部在收到强降水等天气预警信息和镇政府指示的第一时间,立即落实应急值班,预排水道,提高过流能力;强降雨集中期,雨势迅急积水过深,或雷电影响跳闸停电, 泵站无法抽排时,则报请镇政府协调,调用机动水泵、消防车对重点地段抽水作业。实践证明,这种重预警、抓预排、善应急、解难题的措施,是让群众得到实惠、促进村庄和谐的智慧。

2.2 公共预警,全村受益

考虑村庄人口集聚,气象局对周郡学校门口的大型显示屏进行了技术改装,实现了数据自动传输,365d每天不间断播放“三天预报”、“天气实况”等本地气象信息,广受师生、村民欢迎。校门显示屏位于村干道和中心区最显眼的位置,人流量最大,是播发预警信息的最佳场所。长效的无偿公益,增强了村民主动防灾的意识,提升了村委会组织防灾的效果,扩大了气象影响力。

3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形成本土化的风险管理常态机制

牵住风险防范的“牛鼻子”,并固化防灾长效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和社会影响。为此,气象局向周郡推荐全国先进农村社区的经验和素材,加强与民政局沟通,推动周郡以创建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为契机,结合农村网格化管理,完善了气象应急组织、经费保障、应急预案、风险评估和灾情档案管理,发挥好村民自治机构、农村社会组织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构建村企联防、全民参与的群防群治网络,形成了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平战结合、专群结合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实现了应急管理向风险管理的转变。

3.1 应急组织纵向到底

按“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原则抓好应急队伍建设。村委会专门设有治保会,专职承担应急保障工作。各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小组组长任信息员,上传下达防灾信息和组织应急处置等。村委会书记担任村级应急信息联络员、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人。目前,周郡村委会防灾应急管理队伍有13人,义工队伍21人,每逢重大灾害天气,都能迅速响应、抢险救灾。2014年台风“威尔逊”、“海鸥”影响期间,周郡村委干部和防灾应急管理队伍20多人24h轮流值守,井然有序[4]。

3.2 制度完善经费到位

制定了涵括洪水、台风、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村级应急预案。重点突出暴雨、台风应急处置,形成了主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恶劣天气预警时,采取“户看户、人盯人”的方式,通知到每村每户;应急临时庇护场所根据预警信息有序开闭。村委会斥资兴建了3层高的治保会大楼,加强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在应急防灾人员、技术装备保障、办公场所、物资保障、通讯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和补助,发放信息员的固定月补贴。

3.3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组织开展了周郡灾害综合风险排查,形成了灾害风险隐患清单、灾害脆弱人群清单、灾害脆弱住房清单等,拟制了灾害风险地图,标示危害类型、强度、风险点或风险区的时空分布及名称等。根据村内公园、球场、学校、医院和企业的分布情况,按照就近疏散安置的原则,制作了周郡村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方便村民合理选择避险场所[4]。

3.4 加强气象灾情档案管理

周郡村委会已通过江门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村的考核验收,档案工作基础好,气象灾害资料数据可追溯至上世纪中叶。现依照全国气象灾害收集上报的规定,规范了灾害记录档案管理。根据历年灾情记录,研判本村的主要致灾指标,确定防御重点部分,设置安全标志;重视整改防灾基础设施,定期巡查并建巡查记录,为排查灾害隐患提供依据。

3.5 防灾教育细分人群

倡导“自救互救、互助互济”的救灾方针,针对不同年龄、身份的群体,分类组织防灾教育,有利于防灾优势互补。周郡学校每周开展安全教育,每学期有安全疏散演练;幼儿、老人和残障人士分别由幼儿园、老年人服务中心、残疾人服务中心提供指引和帮助,经验丰富的老人在防灾中发挥智慧性的余热。本村青年和46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由辖内各民资、外资企业和法人单位依法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培训;村委干部和治保会队员重点学习宣传各类防灾应急法律法规和防灾救灾、保险等常识;气象部门针对农村信息相对滞后的现状,适时为村民自治机构、农村社会组织和村内企业提供气象法规文本、防灾安全资讯、气象报刊等,向种养农户推荐天气自助查询方式等。现在,村民的风险意识更浓厚,企业、集市随处可见安全标识;50%的村居、民房都安装了防雷设施等。

4 村民对试点建设的评价和期待

经过调查和访谈,周郡村民对“气象入村”公共服务,普遍持赞赏和欢迎的态度,认为气象为农服务有成效。学校希望开展“特色学校气象科普”活动,培养学生高度的防灾意识;村民、商户期待更多生动的防灾知识宣传和更准确长效的天气趋势预报;种养大户希望能接收到长效详细的手机气象短信服务,以科学减少农药、化肥用量,节约灌溉用水、提高产量,旱时能人工增雨;村干部希望更多地了解防灾政策法规和先进的防灾措施,发挥骨干力量。这些期待,正是基层气象防灾工作的内生动力与源泉。

5 体会与思考

5.1 试点应有综合示范意义

1958年7月3日,霄衣旰食、人格光辉的总理到周郡视察并题词“冲天干劲周郡社,英雄人物数今朝”,可见周郡作为“最早版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意义。他视察、听课的周郡学校,如今是九年制学校和区级爱国主义德育基地。因有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周郡村在“三农”发展、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教育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一直是江门市新农村的先进典型,现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江生态村庄。选其为试点,公共服务发展潜力大,示范性更强。

5.2 农村灾害防御要“大道至简”

要充分考虑农村受众因素,做到预案手册简明实用,防灾科普喜闻乐见,预报预警精细化。预案、操作手册和气象防灾明白卡,要简明易记,使现有的应急资源找得到、调得动、用得好;防灾科普“进村入户、进学校上课堂”,应生动有趣,可结合农村书屋、特色学校活动开展科普,或与村委治保会、社会组织合作培训,提高村民自救能力和科普传播效果;预报预警信息传播越广,意味着越多的人在检验和应用预报产品。气象产品越精准实用,防灾效果越好,美誉度越高。

5.4 全面融入、参与发展

借助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已有的防灾救灾应急组织和制度,突出功能互补,添加监测预报预警、跟踪服务、灾情直报和风险评估等气象元素,提供准确及时的预报预警产品,指引民众正确使用气象信息和村委会增置必要防灾设备设施,强化风险管理,是村集体最易接受的融入发展模式;突破行政壁垒,融入“大农业”、“大民政”,实现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与农村信息直通车、农村社区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村村通户户通”农村广播电视通信工程等公共服务系统的对接,形成为农服务科技创新链,让防灾机构、人力、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是解决气象服务有限供给能力与无限需求之间矛盾的最佳途径。

6 结论

气象灾害防御融入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必须抓住几个关键点:以群众满意为目标,解决目标服务对象的实际问题,而不是追求大一统的服务模式;清楚农村发展定位,气象服务的发力方向要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保持一致;探索协同服务模式,共享社会资源,不要局限于单一的气象主体思维;突出村集体组织、企业、村民的防灾主体作用,尊重乡土知识和群众技能[5],建立伙伴关系;充分考虑农村社区侧重社会综合治理和生活共同体建设的特性,坚持广覆盖的普适与微观主体的针对并重,提高气象服务品质;借助社区网格化管理成果和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平台数据,分析农村自治组织的经济基础和防灾需求,尊重村民的意愿,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让气象在服务农村改革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邓国佑,卢有协.打造富裕文明和谐新周郡[J],周郡刊物.

[2]百度文库-专业资料-工程科技-电力水利.排涝流量计算/江门市发展和改革局[EB].关于蓬江区棠下镇大岭美电排站重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2013.

[3]林瑞强.养虾与养水[Z].中国水产频道,2011.

[4]周蔼娆,李荣满.周郡村委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周郡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及应急认证工作方案[Z].

篇2

关键词:乡村医生;学历教育;现状分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029-04

湖南省2009年启动了乡村医生学历教育项目,湘南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承担了郴州地区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工作,按照湖南省乡村医生学历教育项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采用脱产集中学习与医院实习各一年的教学形式。本文对我校承办的乡村医生中专班的教育、教学与管理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探讨出适合于中专层次的乡村医生学历教育的培养方案,对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的教学与管理提出有创造性、可行性的建议与方法,为全面提高教育与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

(一)学员基本情况

根据卫生部的文件精神,经过市卫生部门的筛选与资格认定,郴州地区目前仍有1512名乡村医务人员需要进行学历教育,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他们中男女性别比为1.634:1(男性938人,女性574人),平均年龄42.38岁,男性学员平均年龄为43.40岁,女性学员平均年龄为40.71岁。学员入学前的学历绝大多数是中专、高中或初中,也有少数的本科生、专科生(大学的专业为非医卫类专业),还有一部分的学徒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学员。学历层次构成分类统计见表1。

(二)师资基本情况

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由我校继续教育学院负责组织实施,所有的教学设施、教学资源都由学院提供,与全日制本科生共享,任课教师均为硕士或副高以上职称人员,配备有班主任,教学师资与全日制本科在校生无差异。

(三)教学基本情况

按照湖南省乡村医生学历教育项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学习形式采取全日制脱产学习一年和医院实习一年的形式,开设的课程有19门必修课程、2门选修课。学员课程成绩采用考勤: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按1:2:7的比例核定,每学期选择1—2门考试课由全省组织统考,统一组织命题、考务和阅卷。其他教学课程由各教学培养单位负责组织考试考核。

二、我校乡村医生学历教育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风问题

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学员的总体入学水准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学风和纪律与普通中专生有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一是个体身份的特殊性。所有的学员均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农村居民占多数,相当一部分学员认为进行中专学历教育是一种无奈之举,自认为有从业经验,能对付得了农村中的一些常见疾病的防与治,是迫于社会压力和医疗、经济形势,并非自己的愿望,但又时刻保持着一种有一技之长的优越感。二是群体身份的悬殊性。学员之间的年龄差距明显,学历层次差异大,有本科毕业生,也有相当一部分学员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学员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也存在明显的代沟,“文人相轻”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是工学矛盾相当突出。所有学员都可以算得上是在医技岗位工作的,且大多数是农村诊所的医务工作者。在远离父母、妻儿的学校生活中,往往不适应,经常不按时到校、到课,缺课现象比较普遍。四是自律能力较低。除了不能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由于年龄、身体等因素的影响,学员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纪律性较差,上网玩游戏到深夜的现象比较普遍,喝酒抽烟时间和地点比较随意,上酒吧进歌舞厅消磨时光者也不在少数。学习始终没有积极性,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我校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教师完全胜任自己本专业的日常教学与科研,但对于一个班级具有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学员杂合体,在教学上一时难以找到适合点:与全日制本科生相比较,教学课时少,难度要求低,学生受思维定式影响较深,新技术与新观点难以接受等。因为学历层次、班级学风等原因,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纪律的要求、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方面,多数情况下照搬对本科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而对乡村医生这样的一个杂合体没有探讨出适合于该群体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三)课程设置实用性问题

按照湖南省教育厅下发的教学计划,乡村医生班只开设必修课1080学时、限选课72学时,其中:理论课922学时,实验课230学时。对比普通中等卫校的教学计划,乡村医生中专层次的教学计划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其教学课时都相对不足。一方面是学制较短,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严重不足,直接导致见习课和病案讨论课的大幅削减,教学内容的取舍也难以达到良好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学生很难全面了解与掌握医学知识这门学科的结构体系,使学生的学习难度陡然增加,教与学的双重效果都不能达到相关的要求。

(四)教学与考核的改革问题

对乡村医生中专班的教学方法与考试考核方法,应当采用与普通全日制的大中专学生不同的方式与方法。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样,通常的讲授法激发不了此类学员的学习欲望,考试考核方式也不能局限于只用答卷纸进行闭卷、开卷考试。近几年来,我们组织了相关任课教师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开展了讨论式、研究式与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的尝试,对考试考核的内容、形式等进行改革,增加技能考试内容,加大操作考试比重,分析讨论式试题增多,死记硬背的概念题缩水。然而多数情况下,教与考的改革仍只停留在宣传与发动层面,未能深入到全局,改革的内容与方法、手段也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结合学员自身的工作经验与工作经历、因材施教等教改方案与教改手段的实施也还未落到实处。

(五)够用为度的人才培养问题

基于乡村医生班生源的特殊性,其教学内容、学员的医学基础知识与工作中使用医学知识的要求矛盾比较突出,学员的医学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和考试难易程度如果过多地顾及基础较差、工作经验不足的学生,则对那些基础扎实的学生来说,过于简单,不利于提高,难以达到再提高的效果。而教与考的要求与内容过多地侧重于那些医学基础扎实、学历与知识结构相对较好的学生,则对于其他的学员来说,课程教授的要求与内容过高,难以理解与接受,也没有起到广泛适应与提高的作用。如果教学的要求无法在这些学生身上完成与达到,则考试的结果也必将影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这就给教育主管部门明确提出了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套用普通大中专学生的标准,只能单独为其定位教学与考核要求、人才标准,要立足实际,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达到教学基本要求,以够用为度作为培养目标,使其“学能则用”,培养效果将会更好。

三、提高乡医学历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提高学习兴趣,消除非智力因素影响

非智力因素是一切不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它对人的认知过程起着直接制约的作用。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有利于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消除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负面影响,对提高教学质量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实,学员智商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决定其学习成效或质量,在相当程度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可能更大,对有特殊年龄、学历、知识结构的乡村医生中专班学员来说,非智力因素影响尤其突出。一方面,学习兴趣缺乏:学员基本上迫于政策的压力,不得不放弃一年的挣钱机会,进行名义上的脱产学习,多数学员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时常挂念自己的小诊所或兼职。对此,教学内容必须予以取舍,增加实用性教学,同时注重积极引导,使其能主动地接受教育,积极地参与学习。大力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习情绪低迷困惑,学习积极性不高而焦虑感却较强,同时受情绪影响较大。对此,教师要树立一个明确的态度,从学员的角度着想,多与学员沟通交流,帮助其提高认识,端正学习态度与动机,消除情绪困惑。充分利用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那些最需要提升受教育的期望值,而自身医学基础又较薄弱的一部分学生,要有意识地改善学员的心理影响因素与不利于学习的行为方式,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水平,适当地降低学员们的学习成就期望值与教学、考试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适当调整标准,把好人才和质量的标尺

卫生部早在2000年时就对乡村医生设立了“准入门槛”,规定了乡医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为了全面提升乡村医生的整体素质,卫生部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规定“到2005年,全国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疗服务人员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要具备初级及以上专业职业资格;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同时还提出,“对卫生技术岗位上的非卫生技术人员要有计划清退,对达不到执业标准的人员要逐步分流”。文件要求从业的乡医既要有专长与技能,又要有国家认可的中专以上的医学教育学历文凭。事实上,乡医们经过短期的教学与培训。不可能成为专业意义上的全科医生,而其从事的工作却与全科医生的工作性质、内容基本等同,是内、外、妇、儿各科整合的综合体系,服务对象广泛,而专业知识要求相对较低,因此,乡医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应该是“能医能药、能防能护、能中能西”等方面内容的有机结合。

1 能医能药:一名合格的乡村医生,应该既能看病诊疗、肌注与静脉滴注,又懂中西医常用药的适应症和配伍禁忌,并合理使用,对当地农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正确诊断和对症下药,对触电、溺水等危急病人能正确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对农药中毒、甚至蛇伤等症状也能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进行正确处理。有药理学、病理学和中药学等药物理论与基础知识,对当地的常见中草药有一定的了解,而其他要求有相当医疗水平的工作与任务则不作为其工作内容,只能要求其医疗水平的起点和高度与当地的发展相适应。

2 能防能护:由于地理位置与区域经济等因素,本地区目前仍有上万的乡村医生服务于农村基层,而乡村诊所的功能较多、任务较重,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还负责政府在本村行政区域内的卫生防疫和医疗保健任务。诊所往往是一人全包,乡医们既当医生又当护士,打针、给药、伤口消毒清创、常规检查等工作全部承担。虽然乡医还没能达到全科医生所要求的医疗水平,但他们在卫生防疫、疾病传播、医疗保健工作上的任务不轻、责任重大,因此教学上对于知识内容的选取与考试方式、人才观念的理解、教学质量的把握尺度等,均应以“能防能护”作为基本的方向,以适用于农村居民为基本出发点。

3 能中能西:乡村医生的医学知识结构应当是中西医基本知识的一个有机结合体,以西医知识为主体,以传统的中医为辅,构建适合于农村经济条件的医技水平与知识结构。目前,在我校招收的乡村医生中,学历为初中或以下者高达31.49%,他们既没正规地学过西医,也没系统地学过中医,其所有的工作能力与工作经验只是师傅的“传帮带”。而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广大农村,患者乐于接受能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乡医,希望乡村医生既能开西医处方治疗常见病,又能用中医方剂治疗一些顽疾和慢性病,在降低医疗成本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医疗效果。这就要求乡村医生在具备“良好”西医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懂得中医学中的辨证施治、中药配伍等基本知识。因此教学上应该要求内容更广泛、知识更实用,做到中西医相关知识全部讲授,而医学知识的深度则量体裁衣、适可而止,不求博大精深,但求够用为度。

(三)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

在明确乡村医生培养目标和乡村医生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因人施教。同时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员能够收到“学了就能用”的效果,直接提高学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1 合理编班,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习效率、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一条有效途径。根据个体特征进行分班,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早已普遍存在,这在乡医学历教育中也是可行的。合理编班的基本原则与具体做法可以是:在学员入校前,先按其年龄、学历、学医途径等进行分类排序,然后根据相关信息合理编班,如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编在一个班、高中与中专学历的再按年龄又细分成几个班级、初中及初中学历以下者编在一个班,如果年龄偏大、从业时间较长、学历较低而人数又达到编班的最低要求,这样的群体最好编在一个班。这样既可避免出现个体差异性很大、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的学员处于同一个教学班的尴尬局面,也有利于教师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使所教班组的每个人都得到提高,促进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处于不同层次上的乡医共同进步,同时还对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和教学积极性的提高有良好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2 改革课程设置,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课程的总体规划,就是教学计划的确定。乡村医生中专层次的课程必须依据其自身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教学时数,形成适合于乡村医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教学课程体系。湖南省目前虽有完整的课程体系,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学制较短、教学时数偏少、实验课与理论课教学课时比例失衡、科目设置有局限性等。从乡村医生自身的需求来看,因为他们的特点不同于接受普通学历教育者,他们必备的、也是其迫切需要掌握的知识是常见病的防治与急救、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计划免疫和传染病预防、合理用药、卫生法律与农村卫生管理知识等内容。根据培养目标和乡村医生的需求,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考虑增加实验教学课时数,增加开设中药学、计算机操作基础等实践教学课程。这样,一方面在促使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在拓宽专业知识领域、加强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医德、法规的学习和人文素质、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为将来参加乡村医生执业(助理)考试提供最基本的服务,为全面推行使用计算机进行沟通与交流“扫盲”。

3 因材施教,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取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学手段的变化又直接作用于教学方法。传统的“黑板+粉笔”式讲授法已经不适用于现阶段的教学要求,教师讲得多、板书得也累,学生得到的信息量却不够大。因此,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必须灵活多样,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料应该进入课堂教学,教师精选讲授内容,简介一般内容、讲清重点难点、阐明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与规律,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指导学员结合问题、联系实际。教学效果将会大为改观。另外,对于乡村医生这个群体进行教学,根据我校多年的教学与培训经验,认为采取问题解决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进行教学与培训,教与学的效果也都非常明显。笔者曾撰文充分论述了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法与比较教学法提高乡镇医士培训质量的可行性与必然性,强调了“能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能避免低水平理论课重复,又能强化学员的能力培养”。问题解决教学法与比较教学法既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又能刺激学员不断发现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把最新的发现与新的知识落实到工作中去,达到坚持学习与终身学习的目的。

(四)有的放矢,强化专项师资建设

我校承担乡村医生教学任务的教师基本是担任全日制本科教学的高职称人员,其中还以教授、主任医师或硕士生以上者居多,教学经验与临床经验均较丰富,对基础知识的讲授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对乡村医生来说却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乡医们本来基础就较薄弱,对书本上的内容一时半会都难以理解,更不用说是教授、主任医师的自家学说成果了。因此,针对乡村医生这样的一个复杂群体,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得有的放矢,优选出适合于这个特殊群体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最好选派有乡村医生工作、指导或培养经历的教师担纲专业课的教学。同时,教学单位也要组织有关教师下基层,深入乡村与诊所调查研究,让教师放低身份,把握工作现状,掌握第一手资料:乡医们的工作特点、患者特点、诊治环境与条件等,强化乡村医生师资的专项工作,做到有目标培养、有专人管理、有长远规划、有专项研究,提高高职称教师在乡村医生班教学的适应度,做到使学员学得轻松有收益、教师教得顺畅且快乐,为教学改革中进一步实施“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3

一、吉视乡村频道可供制播分离的基本资源

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自2001年开办以来,一直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与大力扶持,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建立起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水平精湛、谙熟三农情况的高素质采、编、制、播人员队伍,他们谙熟“三农”政策,了解“三农”新闻传播规律,掌握过硬的新闻采编技能,能打硬仗、善打硬仗,这是乡村频道部分栏目试行制播分离的人才资源。

乡村频道通过多种方式,更新改造采编制作设备,努力改善节目制作的硬件条件,使节目拍摄制作水平不断提高。此外,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乡村频道采取了微波传送与有线传输相结合的覆盖方式,实现了双网无缝覆盖,乡村频道的电视节目不仅能够覆盖吉林省的所有地市,而且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邻近地区也能够接收到,先进的技术设备、全面的信号覆盖是乡村频道推进制播分离工作的重要物质资源。

8年来,乡村频道创建了一批在观众心中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节目品牌,如《乡村四季12316新闻眼》《我是农民》《农村俱乐部》《二人转总动员》等栏目,节目类型包括新闻资讯、人物访谈、民间曲艺等,积累了一大批宝贵的节目资源,先后获得数十项全国及省级电视节目大奖。这为制播分离提供了节目与品牌资源。

近年来,频道自办节目比重不断上升,节目样态日益丰富,节目编排更加合理,节目知名度、频道美誉度和整体影响力不断攀升,广告收入连创新高,频道排名位次不断前移,以二人转为主的自办综艺类节目、以《乡村四季12316新闻眼》为代表的自办新闻节目和以《先锋剧场》为代表的电视剧场在全省各地拥有一大批的铁杆忠实观众群体,先后有多家有实力的企业多次主动上门商谈,寻求以冠名播出、合办节目等形式合作。广大受众对乡村频道的高忠实度和高满意度、社会各界对于乡村频道发展前景的看好和加强合作的迫切愿望为乡村频道实施制播分离提供了收视资源。

截至2009年上半年,乡村频道在吉林省网的收视份额排名已经跃升至所有频道的第4名,实现了吉林省广电局、吉林电视台领导制定的“把乡村频道建设成第三大频道的目标”。吉视乡村频道排名位次和社会影响力的大幅提升,为乡村频道吸引社会资金合作开办节目试行制播分离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乡村频道实施制播分离的主要做法

吉视乡村频道领导班子根据吉林省广电局和吉林电视台领导的指示,认真研究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制的《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研究报告》,认为推进制播分离的关键在于对外整合资源和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而乡村频道通过近几年卓有成效的改革,与社会单位密切合作,在资源整合、联合和合作方面,在频道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整合资源是前提和基础,走向联合是纽带,建立合作关系是目标,管理制度建设是保障。

(一)整合:民间曲艺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早在2006年,乡村频道领导班子就把深度挖掘、整合以二人转艺术为代表的东北民间曲艺文化资源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下大力气以电视传媒的力量整合、挖掘、引导和规范二人转艺术,调动、引导社会资源配合节目生产和制作,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节目精细包装,尝试迈出“制播分离”工作的第一步。首先,对原《乡村戏苑》栏目进行大幅改版,把长春市当时最为火爆的三家民营演出剧场的所谓“原生态”二人转移植到电视屏幕,既尊重了当时市场客观规律,又推动了二人转事业的发展,极大丰富和满足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文化需求,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竞争最为激烈的晚间黄金时段,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其次,乡村频道2007年趁热打铁,借势造势,举办了带有公益性质的吉林省首届二人转大赛,本次活动为挖掘整合民间二人转艺术、普及二人转知识,调动群众参与二人转的积极性,挖掘二人转新星、丰富农村百姓业余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三,2007年9月,吉林省二人转专业剧团节目汇演在白城举行,乡村频道全程参与,精心录制、编辑了大量优秀二人转节目,并和专业剧团的二人转创作人员、演员建立了联系,共同探讨利用电视等现代传媒手段,推广、普及二人转艺术,达成合作意向。至此,乡村频道与活跃在吉林省二人转艺术界的三支力量(即民营商业剧场、专业剧团和二人转爱好者)全部建立了联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互惠合作并形成了系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吉林省丰富的二人转资源以积极、健康的全新形象通过电视媒介的整合赢得新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社会评价,与这些演出单位良好关系的建立也为乡村频道下一步的市场化发展运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联合:与社会录制资源的合作

在节目资源初步整合的基础上,2008年7月,乡村频道与吉林省二人转协会联合举办了“吉林省首届二人转颁奖暨认证大型文艺晚会”。借助此次大型电视活动,乡村频道获益良多。首先,大大提高了乡村频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乡村频道竞争力的提升;其次,稳固了乡村频道在二人转艺术界和“转迷”中的独特地位,建立了深系,形成了二人转节目品牌;第三,以此活动为契机,衍生创建了新的曲艺品牌栏目《二人转大赛》,丰富了乡村频道栏目架构;第四,在电视活动的合作社会化和运作市场化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首届大赛之后,不断有商家主动上门寻求合作,经过仔细甄选,择定了一家艺术培训学校作为合作方,对方提供包括冠名赞助等优厚条件,支持乡村频道《二人转总动员》栏目组举办吉林省第二届二人转大赛,现正在进行中,已经吸引了来自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内蒙古等地的选手自发自费前来报名参赛,成为区域性品牌节目。以二人转大赛获奖签约选手和省内其他知名曲艺演员为骨干,乡村频道《农村俱乐部》栏目组开展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系列下乡演出活动,节目收视效果良好,受到实力商家的关注,投入大笔资金赞助。现在,乡村频道仅《二人转总动员》和《农村俱乐部》两个栏目组就吸引了总额超过300万元的商家赞助节目制作播出,使栏目组获得了充足的资金来源,为节目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物质保障。

(三)融合:引进社会资本

在深入发掘整合东北民间曲艺资源的基础上,2009年吉视乡村频道与吉林本土有丰富农村生活积淀且具有敏锐时代感的编剧合作,由乡村频道多年深入农村基层采访的记者提供鲜活素材,以真人实事为基础,编剧为乡村频道量身创作出《乐呵屯里的乐呵事》电视栏目剧本,乡村频道独家买断剧本版权。乡村频道与北京共和智力文化传媒公司合作,对方提供拍摄资金,乡村频道提供剧本、导演和部分演员(由乡村频道部分节目主持人、二人转大赛获奖选手和乡村频道签约演员以及本土影视明星组成),双方共享版权和收益,现在首部30集正在乡村频道热播,观众和业界专家反响热烈,评价良好。本部栏目剧的运作方式,体现了乡村频道制播分离思路的大胆尝试,实现了节目制作成本最低化和生产效益最大化。

现在,乡村频道通过几年来对吉林省二人转艺术资源有计划、有步骤的挖掘、整合和规范,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二人转曲艺节目品牌,同时引领、完善和保护了二人转这一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求,扩大了乡村频道影响力,吸引了众多优质广告客户,促进了二人转艺术的健康发展,实现了多方共赢。目前,乡村频道制作的二人转节目除在本频道播出,还以可观价格外销到黑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等电视媒体,同时也与沈阳、河北、安徽等地的电视台达成节目销售意向,具体细节正在洽谈中。乡村频道外销节目的收益基本可以弥补节目的拍摄编辑制作费用,初步建立了“以节目养栏目”的良性循环模式。值得注意的是,乡村频道这一成绩的取得,正是在以赵本山为代表的辽宁电视台曲艺节目销售与收视火爆、吉林电视台和长春电视台部分频道纷纷购买的情况下获得的,也充分表明乡村频道经过几年扎扎实实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的二人转节目品牌和节目研发运营机制,具有良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和部分方面初步具备了和省外同类节目抗衡并取得优势的竞争实力。

(四)考核:点成本制度建设

在推进制播分离改革进程中,建立节目成本监控机制是重要的一环,乡村频道在这方面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早在2008年,为促进频道各栏目组增强竞争意识,经频道班子研究决定,针对频道各自办栏目和电视剧场开始试行“点成本”考核制度,2009年根据执行情况做出适当修正。实施点成本考核的数据是依据台总编室提供的各栏目及各剧场在2007年度和2008年度省网及市网的全年平均值并根据新调整的播出时段和播出密度等情况适当修正,在现有的四个数据中选取三个,分别是省网的收视份额、市网的收视份额及收视率。以各栏目组2008年1月份报账总额为基数(不含设备、磁带及办公用品),在公布的三项数据中如有一项没达标,不奖不罚;二项没达标,扣5%;如三项均未达标,扣10%。如三项数据均达标,则奖励总额的10%。同时对人员变动、奖金分配、交通工具使用等情况作了明确规定。根据点成本考核制度规定,《乡村戏苑》栏目组连续多个月三项考核指标均不达标,已经被“末位淘汰”。新调整完善的《乡村频道点成本考核实施细则》实施以来,各栏目组的收视率意识和竞争意识进一步加强,自办栏目和电视剧场的竞争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收视部门统计,2009年上半年,乡村频道全天时段省网收视份额排名所有频道第四,对比去年同期排名提升明显;其他各项收视数据和排名也有不同幅度的提升。

通过“点成本”考核制度近两年的运行,乡村频道各栏目组在策划制作节目时,大大增强了成本意识,增收节支、整合资源、协办节目在频道内部蔚然成风,这也为下一步运行“制播分离”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

三、开展制播分离的主要体会与思考

经过合作拍摄栏目剧试行制播分离的尝试,乡村频道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于这一机制有了粗浅的感性认识和体会。

一是制播分离是当代电视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制播分离代表着电视业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主任朱虹表示,制播分离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节目质量,降低节目成本,丰富节目内容,转换运营机制,增强发展活力,调动社会力量制作节目,改变各台自制自播节目的模式。展望未来,制播分离不仅将提升电视台自身已有的频道品牌, 还将逐步以规模化、多元化的实力,逐步为更多的媒体平台渠道提供节目。

制播分离,在现代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有着特殊的意义,可以说代表着电视界发展的趋势。这一体制能够促进电视节目生产和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能够有效降低节目生产制作运营成本,大大提高节目生产制作效率。以试行制播分离的《乐呵屯里的乐呵事》栏目剧拍摄为例,剧组仅仅在35天内就完成全部30集的拍摄任务,这在过去由电视台单独自行组织拍摄时是难以想象的。

二是制播分离是深化电视体制改革的重要体现

新一轮广电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之中,此番改革的引人关注在于酝酿多时的制播分离体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通过试行制播分离体制的央视《欢乐家庭》、湖北卫视《天生我财》等栏目的成功实践证明,制播分离体制能够实现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和组合,促进电视节目投入主体多元化,降低电视节目市场风险,能够推进电视行业人事制度改革,可以得出结论:制播分离体制符合电视体制改革的潮流,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

综合研究央视以及其他兄弟电视台成功开展制播分离实践的经验教训,结合吉视乡村频道开展制播分离工作的实践,我们对于实施这一体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1. 稳定且适度宽松的政策是保障制播分离改革进程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广电界提出制播分离问题已有多年历史,但在全国范围内的实践层面组织实施落实却延至近期。究其原因,还是在政策制定方面。从一些较早开展制播分离尝试的频道和栏目的情况来看,政府管理部门和广电媒体自身为实施制播分离的栏目制定一个适度宽松且保持相对稳定的政策是确保这一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鉴于我国广电媒体双重属性的特殊国情,实施制播分离尚属新鲜事物,并无成熟经验可资借鉴,为激励栏目组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应在管理政策、广告创收等方面给予适度宽松的保护、扶持和鼓励政策并保持相对的稳定。央视《欢乐家庭》栏目组曾经就由于政策的反复变化直接影响了节目制作经费和节目的生产与播出。

2. 在制播分离实施中,应把握好节奏、导向、政策、资源

目前,国内广电媒体制播分离改革的实践形式多样,但总体上来看正经历从栏目参股合作拍摄到组建公司、从单个栏目到栏目群乃至全频道整体运作过程, 其制播分离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

为确保顺利实施推进,可以考虑采取“先开窗户,再开大门”的办法,循序渐进, 确保稳妥、安全。广电媒体必须始终坚持把握正确导向,即确保节目终审权和节目播出权掌控在手。这是个核心问题,要始终坚持掌握政策。改革进程和步骤必须依章合规,即严格将制播分离限制在规定范围内,凡涉及新闻时政类、访谈类节目的频道和栏目一律不纳入全频道制播分离改革,其余类型节目可以适当放开。必须始终坚持掌控资源,保值增值,即确保广电媒体的资源所有权、资产控制权占据主导地位,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3. 必须尊重经济规律,走市场化运作道路

按照北京大学学者顾宜凡的观点,制播分离是“指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从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中以某种形式分离出来的一种市场化导向的节目交易机制”。作为一种“交易机制”,就必须恪守经济规律,必须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明确“制”“播”双方的责、权、利划分,明确双方的平等地位,建立双方都认可的科学节目评价体系。同时,合作双方应共同打造和推行栏目经营理念,通过各种方式充分开发利用自身资源,影视产品不再是一次性产品,可以被多次开发利用,达到多次盈利。例如在本台本频道内播出形成一次收益,卖给外台外频道形成二次收益,做成音像制品形成三次收益,制做相关商品或相关娱乐项目的衍生制成品形成四次收益,甚至可以组建栏目俱乐部、栏目连锁酒吧并提供各种相关服务形成五次收益。这样的话,电视栏目就可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多元化的赢利模式。这方面,韩国影视文化产业的成功运作是很好的榜样。

4 .不断创新激励机制

“人”的因素对于任何事业的发展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为调动参与制播分离改革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广电媒体应该注意制定必要的激励机制:可以考虑在不违背广电行业行政管理制度和事业发展办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用活一切有利于节目生产制作、降低节目成本、提高节目质量的政策,必要时也可以考虑实行制播分离团队管理层持股等激励机制。目的就是“奖勤罚懒、奖优汰劣”,让多做贡献者多得,不做贡献者不得。同时必须建立合法、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坚持执行《劳动合同法》,杜绝节目制作者的后顾之忧。

篇4

【关键词】乡村治理农民福利农村社会工作

在村治变迁为背景下,考察乡村治理与农民福利的内在发展逻辑,即乡村治理经历了村民自治到乡村治理的发展过程,从注重“民主”话语、大词到关注实际治理状态,从注重自治的法律文本分析到关注治理的基础的发展过程。但在以往的研究实践中,乡村治理和农民福利似乎是互不相关的话题或实践,仅仅把乡村治理当作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手段,把增进农民的物质福利当作了唯一的发展诉求,而忽视了乡村生活方式和主观福利感受的建立和发掘。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乡村治理的目的不仅要切实推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也要着眼于农民主观福利感受的提升,注重乡村生活方式的倡导、建立,以及农民生活意义世界的建构。

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乡村治理,也被称为“村治”。这里的“村”,并非特指“行政村”、“建制村”抑或“自然村”,而是指农村、乡村。“治理”是指“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过程。”所以,治理包括了“国家权力和社会自治两个部分。”

随着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而兴起乡村治理的研究热潮。这股热潮从关注村民自治研究扩展到了乡村治理研究、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和政策基础研究,再到区域差异的比较研究、价值基础等的研究。从关注乡村社会乃至中国社会的民主、法治的“宏大关怀”再到农村政治研究的“多元交汇”。这些研究成果,从宏观层面上看,既关注了“民主、法治”的大词,还关注了乡村治理作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条件,即“如何才能让农村充当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从微观层面上看,关注了中国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差异,乃至村庄传统的差异,农民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差异,农民家庭和价值观念的变迁。这些为乡村治理研究的深化,为深入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理解农民的处境提供了许多的真知灼见。

但是,乡村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从宏观层面上说,是为了国家的现代化,抑或是为了乡村社会乃至中国社会的稳定,为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从农民自身生活体验、生活方式的角度,或者说是从农民本位上来看呢?笔者认为,乡村治理的目的应该从农民本位出发,提升农民的福利水平。

乡村生活方式与农民福利

现代化作为全球性的力量、时髦抑或是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其合理性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但是,是否所有的山区、乡村或村庄都可以或者必须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变,实现经济方面的工业化、社会方面的城市化和市民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则值得思考。

中国是仍拥有8~9亿乡村人口的发展中国家,①可以说接近60~70的人口依然是乡村人口,他们过着的还不是城市生活,而主要是乡村生活。但是,我们今天所倡导和建构的生活方式主要是城市生活方式,而不是乡村生活方式。甚至有一种简单的发展观认为:只要国民经济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人口就可以转变为城市人口,从而过上现代城市的生活,拥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从人本主义的观点出发,我们需要关注数以亿计的农民的福利问题,“关注作为整体与其环境的互动、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和解释”。从“全人的概念”出发,我们需要把乡村中的农民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拥有自己的心理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棋子而已。

下面以笔者近年来所调查的三个村落为例,②考察乡村治理、农民的生活和福利问题。

鄂中溪泉村。该村位于湖北中部,下辖8个村民组,425户村民,1680余人,人均耕地6分左右,由于人多地少,村同一直有外出务工和经商的习惯。这是一个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和相对和谐的村庄,但又是地方性规范和道德力量日渐式微的村庄。村庄生活日益丧失意义和价值,公共品供给日益困难,农民合作的能力和意愿日益瓦解。闲暇生活主要是打麻将,外出者对家乡建设几乎没有兴趣,逢年过节也较少回家。村民的主要念头就是逃离家乡,能够做“城里人”。在多数村民眼里,村庄政治和村庄选举是少数精英的“游戏”,与他们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就是几年一次的投票而已。

滇中山原村。该村地处滇中地区,地广人稀,森林资源比较丰富,在到以前是一个大队,现为某建制村下辖的7个村民小组,共160多户村民,650余人。这是个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农业村,村民较少外出务工,但又是地方性规范和道德力量日益式微、村民合作能力和意愿日益下滑的村庄。年青人的闲暇生活基本被麻将所占据,民间山歌、中草药等技艺被日益抛弃和丧失。村民对村庄政治和选举缺少联系。村民之间更为关注的是“面子竞争”,人与人的关系是日益疏远。

黔中旧溪村。该村位于贵州中部,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个屯堡村寨。全村现有1100余户村民,4300多人,人均近一亩耕地,是个典型的农业村,故一直保持外出务工和经商的习惯。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厚,村民富于合作精神,地方性规范和道德力量对村庄治理和村民生活依然保持了较强的控制和整合作用。农民闲暇生活的基调积极健康。在旧溪村,村庄政治和选举,绝不是少数精英的“游戏”,而是与村民们的生活很有关系的大事。

以上所述三个不同地域的村庄,都是“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村庄,展现出了不同的乡村治理、村庄生活和村民的生活感受,对我们理解乡村生活方式和农民福利具有不少的启发。

农民福利的建构

福利(welfare)是指“一种好的生活状态或满意的生活质量,它是个体或群体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③一般认为,“好的生活”在物质生活方面要求生活的安全、富裕和快乐,也要关注精神和道德上的状态;同时,福利还与社会政治相关联,与治理状态和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探讨农民福利的建构问题,需要考虑以下的因素:

首先,农民福利建构涉及的是农民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中国8~9亿的农民要不要建立起适合自己生存的乡村生活方式,并且是适合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生活的具有丰富性和全面性的乡村生活方式,而不仅为单一的城市生活方式或者说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让农民只有去适应她,追逐她。

其次,农民福利的建构如何与乡村生活方式的建立、乡村治理状况和人际关系的改善联系起来。当前的乡村治理和农民福利似乎是互不相关的话题或实践,乡村治理仅仅是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手段,把增进农民的物质福利当作了唯一的发展诉求,而忽视了乡村生活方式和主观福利感受的建立和发掘。

最后,乡村治理的目的不仅是使乡村作为稳定器。乡村治理不仅要切实推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也要适当着眼于农民主观福利感受的提升,注重乡村生活方式的倡导、建立和农民生活意义世界的建构。

农村社会工作的出路

李昌平研究三农问题中提出,中国主要的话语有四套,一是学术话语,二是官方话语,三是农民话语,四是NGO话语。他特别提醒,四套话语体系之间的交流是很难的。

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界的主要话语也可以归结为四种:学术话语,倾向于欧美、港台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想借鉴或照搬其模式来发展中国的社会工作;官方话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但是,我们从什么领域入手,采取什么样的福利服务提供模式和组织模式,现在依然值得研究和探讨;NGO话语关注的是某些人群的声音、权力,希望透过赋权的方式去解决这些人的问题,改变困境。

回到农村社会工作领域中来,我们到底要采用什么样的话语体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宏观层面上,我们需要用历史的视野、民族和国家的眼光去思考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从微观层面上,我们要用农民的话语体系去理解农民的生活和感受,在切实推进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的同时,也要适当着眼于农民主观福利感受的提升,注重乡村生活方式的倡导、建立以及农民生活意义世界的建构。(作者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研室主任)

注释

①2000年,根据户籍统计,乡村人口数为9.28亿,占总人口的73.3%,城镇人口数为3.38亿。而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居住在乡村的总人口是8.07亿,占总人口的63.9%。

篇5

>> 建构精英主导下的参与式乡村治理模式 乡村政治中的乡村精英 基于公共参与的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研究 以内源发展的社会政策思维助力“精准扶贫” 传统产业的内源式转型 乡村精英在低保分配中的行动逻辑 乡村精英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 新农村发展中的乡村精英形成与精英关系格局实录 新乡村经济精英在乡村旅游中的形成和作用机制研究 参与式扶贫开发模式探析 精英培育与中国乡村的复兴 乡村旅游中的社区居民参与问题 乡村精英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财政扶贫项目参与式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 非政府组织参与式扶贫的绩效评价研究 参与式扶贫模式的运行机制及绩效评价 社区主导型发展视角下的参与式扶贫研究 精准扶贫视阈下参与式帮扶的内在机理和实现路径 对贵州乡村旅游扶贫的思考 乡村女支书的蔬菜扶贫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 胡文显,苏孝永. 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内源式增收机制探讨――源于温州的实践[J]. 改革与战略,2012,(4).

[7] 宋林霖,代红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理论述评[J].湖北社会科学,2012,(1).

[8] 谭英俊. 公共事务合作治理模式:反思与探索[J].贵州社会科学,2009,(3).

[9] 贺海波. 选择性合作治理:国家与农村精英的关系变迁[J]. 社会主义研究,2014,(3).

[10]曹现强,宋学增. 市政公用事业合作治理模式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9).

篇6

>> 试论我国乡村旅游的休闲治理 试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试论我国协商民主实践的发展 论我国乡村旅游的和谐发展 试论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推进策略 试论我国社区协商民主的困境及对策 试论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与完善 试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试论我国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与对策 试论我国果树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试论我国果树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论我国实行协商民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论我国股份制高职院校的组织治理与发展 论我国西部新农村治理模式的选择与发展 论我国网络社会的秩序与治理 论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趋势 试论我国虚拟经济的良性发展 试论我国住宅的未来发展 试论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 试论我国农业物流的发展 试论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王德祥,罗艺.近10年中国农村建设的成就、经验及存在问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15.

[8]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M].林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9]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M].陈家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0]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J].学术月刊,2003(10):19-25.

[11]何包钢,王春光.中国乡村协商民主: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3):56-73.

[12]陈剩勇.村民自治何去何从――对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现状的观察和思考[J].学术界,2009(1):42-50.

[13]张小劲.民主建设发展的重要尝试:温岭“民主恳谈会”所引发的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3(1):21-25.

篇7

乡镇党校建设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最近,我们对全区7个乡镇业余党校的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乡镇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网络的基础、作为创建学习型村镇的主要基地,在培训乡村党员干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部分乡镇党校生存窘迫,功能萎缩,具体表现为“四无”:一是无场所。部分乡镇党校只有一块牌子,根本没有集中学习场所和培训基地。二是无师资。有些乡镇党校除了组织机构如谁任校长、副校长之外,教师队伍建设无从谈起,遇到培训任务则临时从外地或上级党校约请。三是无经费。一些乡镇疏于党校建设,连必要的教学器材都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更是难见踪影。四是无培训。有些乡镇党校没有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和长期培训规划,全年办不了几期班,培训不了多少乡村干部。

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乡镇党委重视不够。部分乡镇党委没有意识到乡镇党校在干部培训中的重要作用。个别乡镇主要负责人借口经济工作压力大,中心工作任务重,基层工作头绪多,乡镇党委无时间、无人员、无精力去抓党校的建设。二是乡级财政投入太少。当前,乡镇财政状况紧张,很难对乡镇党校进行必要的财力投入。三是上级对乡村干部培训包揽太多。有时,上级直接调训乡村干部或农村普通党员,客观上造成乡镇党校在干部培训上过多依赖上面,失去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是乡村干部对乡镇党校缺乏认同感。大多数乡村干部认为乡镇党校只是业余性质,培训环境差、教学力量弱、学习收获少,远远比不上市、县级党校。从而对乡镇党校的有关培训兴趣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乡镇党校的生存危机。加强乡镇党校建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乡镇党校建设责任制。要把乡镇党校的建设和工作开展情况纳入乡镇的“双文明”考核内容,制定出具体的考核细则,由区委组织部和区委党校严格考核。同时明确各乡镇党委书记为乡镇党校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由其兼任党校校长,给其压力,促其出力。

二、多渠道解决经费问题。一是可以采取县乡财政和县级自管党费各出一点、乡村党员捐献一点的方式,解决乡镇党校的基础建设问题。二是从乡镇财产中划拨出一定的经济实体如林场、果园、种养殖基地作为党校的专用资产,一方面可以作为农村学员的实践和培训基地,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党校的“造血”功能,适当解决培训经费,起到“以园(基地)养校”的作用。三是乡镇党校可以开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并开展有偿技术服务,以此解决部分经费问题。

三、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乡镇党校的师资队伍,从身份上来说,应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从专业特长来讲,既要有政治理论方面的人才,又要有农村实用技术方面的专家。作为乡镇党委,可以从乡镇班子成员、中小学教师、站所专业技术人员、乡村土专家、专业部门、上级党校中聘请高素质、高水平人员担任党校兼职教师。作为上级党校可以组织灵活的理论研讨和教学活动,促进乡镇党校教师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

篇8

【关键词】 青海省 乡村水利管理 发展措施

青海省是我国多条河流的发源地,对于我国乃至亚洲的水资源的供给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支撑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人们对水资源的开采、利用、保护措施不当,再加上青海省自然环境的恶劣,难以进行有效的治理,加大高原乡村水利管理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青海省高原乡村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进行综合考虑,探讨促进青海省高原乡村水利发展的措施,对于促进青海省自身的发展和促进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水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

1 青海省高原乡村水利现状

自我国建国以来,青海省的水利管理工作在相关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再加上青海省人民对水利工作的支持,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利用,着重治理水力资源,综合考虑自身发展特点,对水利管理措施进行创新,打破传统水力资源的管理观念,进行高原乡村的水利项目建设,在水旱灾害和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全省加大资金投入管理高原乡村的水利工程,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和维护。建设水库、涝池、引水灌溉工程、提灌工程、机井工程、河道治理工程和多个水电站等。大大解决了人们的用水困难问题,在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水旱灾害的抗御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在高原乡村的水利管理工作中,加大对农田水利的管理力度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提高粮食生产的保证,对于提高人们的收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富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青海省高原乡村的农田水利建设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例如:青海省的地势条件极差,山大沟深、环境恶劣、水利工程建设成本过高,这就极大的造成了高原乡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的突出;该地区的气候条件较差,降水稀少、太阳辐射较强、蒸发量大,气候较为干旱;由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缺乏,青海省的很多高原乡村的水利基础设施不健全、水利工程老化破损现象严重,整体落后于我国平均水利基础设施水平;再加上青海省的自然灾害较多,地形地势复杂,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等种种问题的出现和人们不合理的生产生活习惯,为高原乡村的水利管理带了极大的不便。

2 加强高原乡村水利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该省水利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水利管理的措施,并结合高原乡村的经济结构特点、自然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习俗等方面,将高原乡村的水利管理工作建议作出以下概括和归纳:

(1)保证人畜的饮水安。针对青海省高原乡村的经济结构,人们以农业、畜牧业为主,因此,保证该地区的人畜饮水安全十分重要。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将乡村人民的要求放在第一位,坚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净化水资源、建设水库、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力度,为人畜的基本的饮水安全提供保障。加快实施水利工程建设,促进饮水安全体系的构建。(2)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青海省高原乡村水利建设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对水力资源的保护力度,节约水资源,改造传统的灌溉方式,实施滴灌的灌溉方法,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对于已经老化的水利基础设施应该进行全面改善和维护治理。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开始,做到节约水资源,并减少磷化肥料和农药的使用,禁止随意倾倒污水。针对该地区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形地势条件,青海省相关地质勘探和管理部门要加大勘探检测力度,对于危险地段及时进行保护,做好绿化工作,加大植被建设,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加强防洪抗旱的水利工程建设,形成高原乡村防洪抗旱体系。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要引起重视,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特点,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自始至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青海省高原乡村水利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3)进行水利改革的强化管理工作。青海省高原乡村的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一项工作重点就是加大水利改革、强化水利管理工作。健全和完善水利法制体系,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水利工程的维护力度,保护河流的水源部位,东部和西部实行开源节流,南部和北部进行保护和修复。利用价格对水资源进行管理,适当调节水价,为青海省的水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最重要的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使青海省的高原乡村水利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3 结语

青海省是我国多条河流的孕育地,做好青海省的水利管理工作是促进青海省水源发展和我国水利工程的完善的重要举措。但是由于青海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特征,做好该省的水利管理工作并不容易。由于该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低,自然灾害多发,人们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这些都对当地的水利工程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加大了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的难度。促进青海省高原乡村的水利管理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只需要相关部门的努力,需要青海省的人民加强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只有所有人一起参与进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青海省的高原乡村水利建设一定可以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兴峰.新形势下松山灌区水利管理发展方式探析[J].农田科技与信息,2008(07).

[2]罗兴佐,贺雪峰.论乡村水利的社会基础---以荆门农田水利调查为例[J].开放时代,2010(04).

[3]贺林州,刘锐.论乡村水利的经济基础---以豫南A镇农田水利调查为例[N].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0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