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古希腊建筑设计8篇

时间:2023-07-24 09:23: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古希腊建筑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希腊建筑设计

篇1

关键词 建筑;建筑风格;发展;意义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建筑设计的含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文明人对生活的私密性要求越来越高。人的很多生活方式不能暴露在太自然 从而选择各种材料,运用各种方式,把自己从大自然当中围隔出来,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空间集合,叠加起来,便形成了我们的“人造世界”。建筑也是一种围隔,人们借助于各种方式,从“人造世界”分隔出一个个适合人类居住活动的建筑空间,这便是“人造空间”。

建筑本质的定义是人们用土、石、木、钢、玻璃、芦苇、冰块及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的构筑物。建筑本身不是目的,建筑的目的是获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间”。因此,建筑设计同时满足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两方面要求,才能对人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精神环境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改造,才能达到使用功能的必要条件和视觉环境的美好享受。简单的说,建筑设计不仅影响着空间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质量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2 建筑设计风格的研究意义

建筑不是一个简单的物体,是人类智慧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既然建筑是门艺术,便有个风格问题。建筑风格是建筑艺术最直接的体现。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某一地域,某一时期的文化背景,人文因素和自然条密切相关,同时又新增了设计师在创作中的构思与特点。当然,建筑设计风格并不是单独孤立的一种艺术。它往往与空间造型艺术紧密相联,甚至与其他门类艺术,如绘画、音乐、文学等风格相互联系。这些看似不同领域的风格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形成了人类文明艺术史。然而建筑设计风格与其他艺术风格相互对应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动的。因为随着时代的演变与发展,各种风格都在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汲取精华,互相借鉴与融合,寻找各自能够延续的道路,从而形成螺旋上升的发展轨迹。

3 建筑设计风格的历史演变

纵观中外建筑设计风格,都经历多种时代风格的演变。

3.1 西方建筑设计风格

古希腊建筑风格。其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柱廊和三角形山墙是古希腊建筑风格的集中体现之处。柱式多采用垂直线条装饰,尤其是柱顶部都有装饰花纹。希腊人将数比美学的研究运用在建筑设计上,追求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多立克柱式(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采用的柱式)、爱奥尼柱式(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采用的柱式)和科林斯柱式(雅典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

②古罗马建筑风格。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人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最重要的突破是创造出券柱式和叠柱式的多层建筑形式,从承重式构件式演变成装饰构件,形式趋向多变自由。

③哥特式建筑风格。起源于法国,常见于天主教堂,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飞跃。其特点是在罗马式拱券的基础上改用了矢状券的框架结构从而减小了侧推力。同时也可以在不同跨度上做出矢高相同的券。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建筑高旷、统一感,同时采用垂直线条和尖塔装饰,也使整个建筑显得玲珑通透,光彩夺目。

④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产生于意大利,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其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除继续采用古典柱式外,另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采用方形、三角形、球形、圆柱形等几何形体或通过组合叠加,创造出理想的形体。形成一种平静优雅的古典气质又符合当时新生活的要求而充满活力的独特新颖的建筑风格。

⑤巴洛克建筑风格。起源意大莉。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宣扬豪华奢侈,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追求强烈的感官感受。打破了以往古典含蓄、宁静和谐,变现夸张,突出理想化、虚幻和浪漫的情调。

3.2 中国建筑设计风格

①秦汉建筑风格。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礼制建筑)和陵墓为主,到汉未,又出现了佛教建筑。城区规划规则,高墙封闭。宫殿,陵墓都是形体高大,十字对称,团块状的台榭式建筑。秦汉建筑艺术总的风格可以用“豪放朴拙”四个字来概括,屋顶较大、雕刻装饰多、造型夸张、色彩浓重、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体现内容明朗,朴质清晰、刚健浓重的建筑风格。

② 隋唐建筑风格。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建筑风格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空前发展,改变了原有传统风格。中原士族南渡,江南地区开始进入了建筑艺术舞台;人生多难,促使佛寺、佛塔和石窟大量出现,成为中国仅次于宫殿的重要建筑类型;文人墨客隐居山林的生活情趣和江南景地的开发,促使了自然美的更深发掘,形成了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和基本风格。由此也引伸出了浪漫主义情调风格;隋唐时期增进与西域交往,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隋唐建筑艺术风格可以“雄浑壮丽”四字来概括,具有可贵的独创精神,理性与浪漫的相结合,气度恢宏从容,中外文化密切交流的新鲜风格。

③ 明清建筑风格。中国建筑是在清朝盛期形成的最后一种成熟风格。城市布局依然规整,但原封闭的里坊和市场变为开敞的街巷;商店临街,面貌生动活泼;城市中或近郊逐渐开发风景胜地,增添公共游览场所;宫殿规模远小于隋唐,而序列组合更为丰富细腻;国家级祭祀建筑布局严整细致;佛教在唐以后己显衰微,佛寺、佛塔已不复见盛唐的恢宏;私家园林(著名的有恭王府萃锦园、半亩园、苏州拙政园等)和皇家园林(颐和园、故宫等)大量涌现,园林艺术空间繁荣,建筑手法表现丰富。明清建筑艺术风格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前代的理性与浪漫的精神特点,又遵循建筑风格的特有规律,最终形成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总的来说,可以“精细富缛”四字大致概括,具有雍容华贵、严禁庄严、线条清晰又富有人文趣味的成熟韵味。

篇2

关键词:神话;建筑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206-01

一、西方建筑自我否定式的发展

西方神话以希腊神话最富盛名,在希腊神话中,希腊神族的王权更迭是通过一种自我否定的暴力方式实现的,希腊神话中的诸神虽然都是不死的,但老一辈的神的影响力会随着新一辈神的产生而逐渐消失。希腊神话中这种自我否定的精神贯穿整个西方文化发展史中。西方建筑,由典雅的古希腊开始,进入古罗马的端庄,再到哥特式的奇骏,然后是理性的文艺复兴建筑,雍容华贵的巴洛克,严谨的古典主义……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建筑就处在这种自我否定的变化过程中。

二、神学对西方各时期建筑文化的影响历程

古埃及时期,神话和对古埃及人的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最重要一条是埃及人相信“死后重生”的说法。因此,埃及人非常重视陵墓的制造,金字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金字塔的形态有着宗教和象征的意义,它是帮助法老到达天堂的阶梯。

希腊神话对古希腊建筑的影响非常大,在古希腊人眼中,神是美的化身,是美的理想化的体现。希腊神话中的神是一些富有感性魅力的艺术形象,希腊人把神话中的感性体现在了对希腊建筑的形式美及造型艺术的追求上,把人的形体美赋予了建筑,仿男体的多立克柱式和仿女体的爱奥尼柱式就体现了希腊人对健康优美的人体外形的崇拜。古希腊建筑在美学上达到至高的境界,也使它成为了以后世界各地兴起的多种建筑风格的基础。

古罗马时期的建筑以圆顶、拱门、厚墙为特色,造型宏伟壮观,装饰华丽多彩,显示出古罗马帝国时期的繁荣。古罗马人对神的虔诚虽然不如古希腊人,但他们建造的神庙也能成为杰作。罗马帝国早期出于对希腊神话的崇拜,尽可能的让自己的庙宇看起来同希腊神庙相同,万神庙就是古罗马庙宇建筑的经典。

中世纪时,基督教教会的实力蒸蒸日上,对神的崇拜主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艺术上无一例外也要服务于宗教的需要,人们开始倾向于建立一种外表非常光荣耀的建筑艺术模式,这种精神走向最终促成了中世纪建筑艺术经典——哥特式风格。哥特式建筑中最有名的就是巴黎圣母院和米兰大教堂、科隆大教堂。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文艺复兴史上最具纪念性的建筑是圣彼得大教堂。

16世纪,罗马的巴洛克风格将建筑外表的华丽风格发挥到极致。这一时期罗马教会的建设非常繁荣,原因是欧洲的天主教君主和诸侯都依靠耶稣教团来对抗宗教改革运动,于是建造了许多教堂、教皇府邸、别墅等。巴洛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有圣保罗大教堂、耶稣会教堂等。

17世纪,建筑又回归理性,兴起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指的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为典范的艺术,歌颂理想主义,气势宏大,多以神话、《圣经》故事的历史人物为题材。这一时期的建筑造型严谨、端庄稳重、规模宏大的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成了皇家建筑的典范。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是新古典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对古代希腊、罗马艺术非常热衷和向往,以回归希腊罗马艺术形式为特点,提倡古代艺术的严肃高尚的形象。统治者把希腊神话所寓意的威严和民主带到了这一时期的建筑上,如法国的雄狮凯旋门等。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面貌,更推动了建筑形式的巨大变化。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欧美各国积极开展新建筑运动,产生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建筑艺术流派。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人们对建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神话和宗教对建筑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了。

三、总结

从西方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每个时期的建筑风格虽然迥然不同,但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大都以教堂、神庙、宫殿为主,而这些建筑往往都是与神学有着密切联系的。从早期的人们对神由衷的崇拜到被各种教会和统治者利用,再到现在宗教自由的时代,神话对建筑的影响是逐渐减弱的趋势,现在的人们采用各种风格的建筑形式,已经不受神话和宗教的影响。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该吸收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塑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理念,树立有中国特色的新风格。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 中外建筑史 教学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传播知识的渠道不仅仅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的传授。应当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让它成为一个没有界限的课堂、取之不尽的资源库,有效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以往,教师告诉学生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怎样做;今天,要求教师启发学生,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怎样想,可以从什么地方获得知识。在网络极其发达的今日,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及网络带来的大量信息与我们的学习、工作的效率、效益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中外建筑史教学来说,网络更是不可缺少的,应用得当,可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对教师而言,开放、丰富的网络环境为中外建筑史设计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既是一个优势,更是一种挑战。教师要认识在中外建筑史教学中网络资源作为辅助教学内容的可行性及优越性,对网络资源在中外建筑史教学中的应用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正确的利用网络获取所需的知识,探讨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把网站资源和信息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中外建筑史》是我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关于中外建筑起源、各阶段演变发展过程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教学的目的旨在提高学生对中外建筑文化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各个时期中外建筑的产生、变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培养其建筑历史的理论修养和素质。《中外建筑史》课程的教学时数为48学时,就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并参照我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同类课程的教学时数,该课程的教学时数显然偏少,但是内容多,因此,网站资源和信息资源作为课堂教学有效的补充,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建筑反映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气候、地理、地质、社会、艺术、历史、政治、哲学、技术等等,其众多因素与建筑的发展都是有关联的,并且错综复杂的和建筑结合在一起。于是在讲古希腊建筑的时候,学生必须课前预习,让他们在网络资源上了解古希腊的地理环境,气候、地理、地质、社会、艺术、历史、政治、哲学、技术-----。学生有了一定的相关知识背景后,教师上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一个土地贫瘠、陆路交通不便、物产希少的地区怎么会出现那么多伟大的人物,创造那么多辉煌灿烂的文明;引导学生思考地中海气候与古希腊建筑注重室内外空间设计的联系;然后是地质,古希腊建筑从木建筑发展到石建筑和当地盛产白色大理石是密不可分的;再通过古希腊故事让学生感悟古希腊人的精神模子是何等自由快乐-------,建筑史课堂应是包罗万象、济济一堂的大家之言。教师将网络信息资源有效的应用于教学中,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不仅可以使课堂时间有效利用,还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非智力因素得以开发,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网络中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搜索自己想了解的建筑史相关知识,访问世界著名的古建筑并了解它的历史及社会背景,欣赏中外优秀建筑作品并了解建筑师的生平,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提出讨论。网络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资源即丰富又具有时效性,内容与时俱进,形式丰富多彩,既有文字方式,也有声频兼顾的电视播放形式,对于充分理解内容更加有效,同时又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更详细的了解世界各国的民间习俗,既丰富了教学又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在中外建筑史教学中网络资源作为辅助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认真挑选网站资源和信息资源;并教会学生鉴别、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

如今的网络资源相当发达,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网络的开放性使网络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结构复杂性等特点,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过滤和质量控制与管理机制,网络信息资源在质量上良莠不齐,目的各异,并且网络中大多数网站并非专门用于教育目的;因而,如何选取有价值的网络信息资源成为教师面临的课题。由于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很少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与学生缺少相关的经验与知识,所以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广大师生往往束手无策。如何从众多网络资源中挑选出高质量的信息?优秀的网站应该具备那些品质?哪些网络资源更适合应用于教学和学生学习?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于中外建筑史课程中,如何搜索所需的中外建筑史网站,也就是主题与覆盖性内容是否与教学目标相匹配;信息的准确性如何;信息的权威性如何等,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这种情况在我的同事和学生当中不乏其人。学生经验少、缺乏判断力,为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为辅助教学提供便利,教师紧紧围绕课程的教学目的,深入研究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的特点,认真挑选网站资源和信息资源,使所选网站的内容、表现形式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认知水平和阅读水平,然后把自己收集到的中外建筑史有价值的网站提供学生共享,向学生介绍可利用的网站及如何利用这些网络资源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有针对性的介绍几个栏目让学生坚持收看,让网络资源发挥作用,让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让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得到真正体现。此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鉴别、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鉴别能力。

另外,教师可分门别类从不同角度搜索和整理这些网络信息资源;使各时代建筑的脉搏更加清晰,让学生搜索更加便捷。如中国建筑史根据教学内容按照各个时期的顺序分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现代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分为:古埃及建筑、古代两河流域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中世纪的建筑、文艺复兴建筑-------。通过进行分类可让教、学双方摆脱了教材知识的局限性,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习论坛是一种高效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师应懂得运用即时通信技术开展在线和离线的教学支持服务,教学平台集成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工具、BSS讨论系统、内部电子邮件系统给学生提供学习导航、在线离线课程、答疑辅导、讨论、在线自测等服务,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其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学平台的交互功能,强调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学习论坛成为一种新型学习形式。在网络上交流,可以发表一个主题,让大家一起来探讨,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大家一起来解决等,是一个人与人语言文化共享的平台,具有实时性、互动性的优点。学习论坛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模式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环境,如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角色扮演等等。从学习论坛中我们可以检测到学生学习的动向和参与课程学习的程度,为教学提供有效的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依据之一。利用网络使学生虽然可以感受到建筑语言的丰富多彩,领略建筑语言的卓越多姿与博大精深。但是利用网络论坛与学生交流的对于教学还是非常重要的,师生在网络论坛中进行课程交流和课程答疑,通过论坛学生积极主动和教师讨论并及时反馈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各种学习互动话题、老师的答疑解惑为学生们开辟了一个互助学习的另类课堂。同时论坛中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感受古今中外建筑设计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从学习的内容到问题的讨论,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网络论坛是教学的精华所在,学生在这儿进行师生和生生间的交流,有助于集聚智慧,思想的碰撞激起创新的火花,增强师生间的感情。从网页制作素材的收集开始,然后是素材的挑选,再是内容层次的设计、知识点主次的安排、最后是论坛的主持,无一不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一个考验,教学可以促使师生互养,光有专业知识还不行,还要求教师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学生提问老师总是一问三不知的话,又如何能引导学生思考呢?但学习论坛仍然是一种高效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利用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由式学习。

总而言之,信息时代带给我们浩如烟海的信息,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极大方便的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帮助,对辅助教学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让它成为一个没有界限的课堂、取之不尽的资源库,有效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冯峰.高校日语教学与日语学习软件的利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4):57-60.

[2]张箐.我国小世界理论研究评述[J].2008,(9):1426-1427.

篇4

【关键字】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造型手法;特点

我们从传统的建筑研究来看,在装饰艺术当中的粉刷、彩绘和雕饰等不仅仅是对建筑的一种装饰,更多的反映了人们的地域性审美、思想及文化特征,所以说地域性文化对于建筑装饰艺术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同样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及地域特点,中西方的社会历史背景差异化也对建筑装饰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装饰艺术也开始逐渐实现中西方的渗透和影响,因此对于中西方的装饰艺术研究尤为重要。

一、 中西方建筑及装饰艺术的特点分析

中西方建筑特点由于其文化特点及历史发展的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中

式建筑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而西方建筑则具有一定的希腊历史因素影响,因此在建筑风格和装饰特点上也又较为明显的区别。

中式建筑及装饰风格体现了其深厚的传统文化特点,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我国的建筑具有其独特性,而且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儒家思想自古便在我国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道家的哲学思想对建筑及装饰的影响也非常大。我国古代的建筑及装饰特点大多呈现出自然的特点,对楼层的高度上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建筑装饰也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较为鲜明的阶级属性,这些都是受到儒家的“中和”思想及道家的“自然”概念影响。因而,中式建筑及装饰风格都力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建筑的漆色到图纹的描绘上都能可见一斑。

西方建筑及装饰艺术伸手古希腊文明的影响,在西方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希腊文明不管是建筑还是哲学及文学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因而也促进了西方文化的较大发展,特别是对西方的建筑风格及装饰特点的影响非常巨大。古希腊文化中奴隶制的政治制度对社会思想及文化特点都有很大的影响,促进了古希腊文化中对神的崇拜。从而在建筑风格及装饰艺术上,“人神同源”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建筑和装饰的领域中,对诸神的雕塑和绘画都很多。而在装饰的细节方面来看,西方的建筑艺术与中国的写意风格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写实与对自由、力量的追求,在风格上极力的体现着与力量的协调感,几何形状的建筑,精雕细琢的装饰,以及富丽堂皇的风格都能体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 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的传统性比较分析

中西方在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淀存在较大的差异行,所以在建筑风格上

有较为明显的不同,但是在传承方法上还是有一定的共通性,那便是装饰艺术的编发都会根据其文化思想相统一。因此要研究中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性,尤其是传统性的比较,更要分析其文化差异。

一方面,从建筑装饰的空间表现上来看,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及装饰特点主要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事物的精神感触和心灵领悟,创造过程中主要以人们的心态为出发点,表达某种情感的宣泄,或者是对某种意境的表达。所以,在建筑装饰的空间表现上,主要是以沉稳和含蓄为基调,其建筑装饰主要体现一种移步换景的感受,在空间设计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每挪一步对周遭的环境和韵味都有相应的变化,让人有画中移步的感受,因此在建筑风格中,其装饰的树木花草以及雕刻绘画等需要达到一定的平衡配合,形成有机整体。

但是西方的建筑体系有些略微的不同,其思想和建筑风格继承了古希腊的模式,力在表现其壮丽和挺拔的特点,凸显的是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意识,这与中式建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这种区别在西方哲学中的人本思想体现较为突出,所以在建筑及装饰风格也体现出一种人在自然面前的大无畏意识,让自然屈从于人类便是其在空间设计上的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

另一方面,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在造型手法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的建筑风格在造型的表达手法上体现传统文化的特点与思想,但在具体的形象上么有具象的追求,而是通过整体的调和爱突出其内涵和精髓,特别上在古代的龙纹雕刻及绘画特点上表现明显,为了凸显皇家的威严,帝王之家在色彩上往往比较绚丽夸张,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敬畏感。建筑菜商也主要以木质为主,不仅为建筑装饰提供了较大的塑造空间,同时使得装饰的浮雕等增加了较多灵气,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

但是西方的建筑装饰在造型手法上同样体现了写实的特点,虽然同样有对自然的崇拜,但是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对自然的征服和探索,特别是在绘画和雕刻等装饰上,多以模仿自然为原则,巧妙运用装饰物,几近真实,但稍少灵动。另外,西方的建筑装饰多体现立体感与层次感,有种十分明显的刚毅性与个性特点,特别是古希腊建筑与哥特式的建筑风格,虽然在形式上有着某着发展变化,但是整体思想和建筑理念的核心都体现其征服。从建筑材料来看,西方建筑主要以石制材料为主,体现其刚毅性与力量感,在雕刻上较多的体现对神像和宗教的关联,相较于中国传统的木质雕塑,少积分柔美但是多了张狂与力量。

结语:综上所述,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的传统相对来说各有千秋,尤其在不同的社会体制与历史发展、文化底蕴的影响下,各自发展体现其不同的人文追求。虽然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建筑风格及装饰方式相较传统风格也有一定的不同,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借鉴和学习,中西方建筑各有其优势与特点,怎样扬长避短,融合贯通,才能更好的促进建筑装饰艺术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晓檬 吴巍.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J] . 《中外建筑》 2013年02期,2013.

[2] 黎文勤;徐雯君.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价值工程》2012年22期,2012.

[3] 李俐.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语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J]. 《武汉理工大学》 2003年,2003.

[4] 黎文勤;徐雯君.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价值工程》2012年22期,2012.

[4] 付晶磊 .浅析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特点与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 2013年15期,2013.

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光影运用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关键词:光影;建筑设计;运用

建筑设计应该充分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元素来展现出建筑的美感,无论是在内部构造上,还是在外部的形体上,都应该展现出审美效果。光影效果的运用是从古至今都在沿用的,通过光影的合理利用,可以将建筑本身的结构特点更加明显的表现出来,并且还会以建筑空间为载体,展现出建筑的灵魂。建筑设计师通过科学的手法,结合美学效果,将光影效果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使其展现出更加浓烈的视觉效果,表达出建筑的设计理念,在技术性和实用性上完美的结合,为建筑设计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

一、光影对建筑外部形体的建构

自古至今,历代建筑师都在追求对光线真正意义的理解。在几千年的实践中,不断涌现出对光线有着深刻理解的作品,无论技术高低或文化差异,光始终是建筑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手段。

光影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主要指的是自然光,直射光尤为突出,其和其他的光照效果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在视觉效果上也会产生独特的作用。建筑通过光照效果,才可以呈现出内部的空间感,可以让人们深刻的感受到内部的布局、结构以及材料等的运用。光影效果的运用不仅在于建筑的内部空间上,在外部形体中也有很好的效果。如果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光照比较强烈的话,那么光影效果就会表现的更为明显。在外部形体中,由于光照的方式不同,建筑的造型不同,所用的材料不同等,其所产生的光影效果也会不同。外部形体通过光影效果的运用,可以更加深刻的刻画出建筑的形体,使建筑外部所使用的材料在质感和纹理上表现更加的清晰,让人视觉感受上更加明显,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建筑设计中,为了凸显出建筑的造型,除了合理的运用建筑材料以及完美的造型外,光影对其效果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在光照的作用下,会产生明暗对比,在层次感上更加的明显,更能体现出建筑的体量感。合理的运用光影效果,可以为建筑带来更加完美的质感,更加深刻的表现出建筑的内涵。

古今中外借助光影对建筑外部形体的建构的优秀建筑物不甚枚举,例如古希腊建筑物,其综合考虑了建筑材料、体量自身、地中海光影等,其中帕提农神庙最具代表性(见图一)。

帕提农神庙采取了“内墙体、外柱廊”的建筑形式,由此经阳光普照塑造了明暗相间韵律。柱廊凹槽等细部经强烈光影装饰而增强了柱体的挺拔感和浑厚感。由此可见,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光影的运用。现代光影建筑大师的代表人物柯布西耶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追崇者,其认为建筑就是阳光精确处理各类体量的结晶,而基于此思想的优秀建筑物有议会大厦和昌迪加尔法院。柯布西耶十分看重光影对建筑外部形体的建构,即以立面的遮阳造型和大尺度的挑檐来装饰建筑物外部形体,以此满足人员对建筑物雕塑感、光影感、深邃感的感受程度。

二、光影对建筑内部空间灵魂的塑造

建筑师通常把建筑空间看做光影的载体,而建筑空间内光影的美学价值是影响人们的视觉心理不同建筑空间内光影所营造的空间艺术和环境氛围不尽相同,由此体现了光影表现力的独特性。下文主要从光影对建筑空间的塑造方法、光影对建筑空间氛围的营造手段两个方面探讨光影对建筑内部空间灵魂的塑造。

2.1 光影对建筑空间的塑造方法

建筑空间形体经光影的雕琢而更具深邃感和张力感,而建筑空间内光影的光学形态亦是呈多样化的(包括层次、韵律、对比、强弱、明暗、抑扬等),此乃光影对建筑空间艺术的塑造手段。

2.1.1光影以视觉焦点的形态存在,即建筑师借助光线设计对人们的视线进行引导,以此强化建筑空间的主题。

2.1.2光影对建筑空间材质属性予以揭示。物体影像经光线照射通常更加清晰、其材质更富表现力、其空间更富感染力。

2.1.3光影对建筑空间层次感和深度感的塑造。建筑空间经合理的光影空间设计必然更富层次感和深度感,其中光影的亮度梯度直接关乎到光影空间的设计效果。

2.1.4光影对建筑空间时间序列的塑造。建筑空间形体的虚实变化往往可展现出建筑空间的转化,此时光影可有效强化此类转化的序列感和节奏感。

2.2 光影对建筑空间氛围的营造手段

光影在建筑空间塑造的艺术效果和空间意境一直是建筑师所关注的焦点,其中建筑师往往通过光线的色彩、强弱、明暗、透射方向及反光、透光、控光、折光等手段来塑造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建筑空间,以此激发人们的思想情感。

2.2.1光影对古代教堂空间氛围的营造

众所周知,西方教堂空间通常具有一种崇高神圣的美感,即光线从高点向教堂空间内散射,以此营造一种神秘的宗教气息。此宗教氛围旨在给人以天国召唤的空间感受,其要求教堂空间内黑暗与光明的对比要强烈,而头顶采光的设计手法在此类建筑中应用最普遍,其中圣索菲亚大教堂和罗马万神庙为此类建筑的典型代表。

罗马万神庙属集中式构图建筑物,即建筑物圆形弯顶中央位置设有一个直径为9m左右的圆洞,以此预示着人间与上帝的联系。建筑物内部空间极具完整性和单一性,而光线自孔洞射人建筑物内部空间,由此实现建筑物内部空间强烈的明暗对比,进而营造出神秘的宗教气氛。

2.2.2 光影对现代纪念性建筑或教堂空间氛围的营造

众所周知,幽暗冥想的建筑空间能给人以清醒的感觉,以此体现出纪念性建筑的真实意图,即供人缅怀先烈或反省悔过。古代教堂和现代教堂皆会选择采用光影强烈的明暗对比,以此塑造出某种意味空间,但现代教堂的表现手法却较古代教堂多,由此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其中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和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见图三)皆为现代光影教堂的典型代表。朗香教堂是现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后期的代表作品,该建筑的设计思路为:教堂空间以昏暗为主色调,其中大小错落分布着南向小方窗,光线通过漏斗形洞口映射出片片光晕,而下垂的屋顶与倾斜的墙体交界位置呈现出一线阳光,由此体现出了神秘的宗教氛围。

安藤忠雄是当代建筑大师大代表人物,其设计的“光之教堂”是现代教堂的巅峰之作。“光之教堂”的设计思路为:把一个十字形切口预留在建筑空间正面的硅墙壁上,待阳光经水平交错的开人建筑空间内部后,建筑空间内部的昏暗色调与十字形的明亮图案构成鲜明的对比,由此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此外,“十字”自身的寓意和光影对比效果所体现出的寂静、肃然氛围即为神秘的宗教氛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光影是建筑物的生命和灵魂,其具备塑造建筑空间、建构建筑形象、创造空间意境等功用。此外,建筑师利用艺术和技术手段使光影的美学效果、实用功能、意境功能融为一体,以此满足人们对建筑视觉环境的需求。总体而言,建筑空间就是一个具有多义化、多元化、复杂化的组合体,其外部形体的建构和内部空间灵魂的塑造皆离不开光影的作用,这正如当代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所说:“建筑设计就是要截取无所不在的光,并在特定场合去表现光的存在。建筑将光凝缩成最简约的存在,建筑空间的创造即是对光之力量的纯化和浓缩。”

参考文献

[1]曾丽娟,吴健平.光影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823一9825.

篇6

【关键词】光影;建筑设计;运用

一、光影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空间以及一切造型的感知与体验,大部分都是通过视觉来传达相关信息。对于空间的形状、尺度、装饰构造材料、色彩、质感等均来自于人们的视觉认知。而如果没有,则无法产生视觉。对于建筑室内空间而言,通过光影的合理使用能够带给人员直接的感性体验,与此同时光影也是富含精神性的元素,能够有效的唤醒蕴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绪因素。对于建筑空间而言,只有包含了光影,才具有较为丰富的表现力量。这种力量尤其在宗教建筑空间中表现的作为明显,在空间中通过光影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的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构造特别的氛围,从而打动人们心灵与灵魂。建筑大师路易斯·康在设计的过程中,通常将光影深入到一砖一瓦中,在他心目中,设计空间具体而言就是对光影进行设计。空间与造型都是光影的载体,而合理的运用光影也是建筑设计创作的重要手段。采用光影,能够给建筑空间带来一种不确定性,从而构造出在体验空间的即时性经验。

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可以将光影与空间设计地位并列,其并非空间的从属,而是空间的具体要素,同材料、色彩的作用一样同为建筑空间的具体表达手段,其能够带给人们心灵触动与感受是其最大的影响。通常而言,对建筑设计采取光影进行艺术处理,主要是指自然光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而不包含人工照明用光。

二、光影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合理利用光影,能够使建筑成为光影的容器。随着时间与季节的不断变化,从而促使光影发生改变,也相应的转变建筑的形象。人们通过季节与时间光影的转变,来有效的体验与感受建筑在不同的光影中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感受与吸引力。

2.1光影建构的外部形体

对于建筑形体的外部塑造而言,光影具有其它视觉要素所不具有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通过光影能够给予建筑空间新的生命,从而是呆板枯燥的建筑空间富有生命力与美感,使人们在通过光影的感受中,体验到建筑形体、尺度与材料,从而体会到建筑空间以及其所营造的相关意境。从古至今,除了在内部空间的塑造上面要重视光影的具体运用之外,还需要在建筑的外形构造方面充分考虑到光影的重要作用,促使光影成为有效的造型手段。通常而言,选择自然光比较强烈的地理位置方便光影对建筑外部形体进行合理的塑造,使用体量分明、轮廓清的建筑,更加能够展示光影的相关效果。

从古至今,有许多通过采用光影技术而塑造出优秀建筑形体的例子。例如古希腊时期,人们通常将建筑看作为巨大的雕塑,因此为了有效的彰显建筑雕塑般的重量感,光影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加上合理采用建筑材料。地中海的帕提农神庙是使用光影作用的典型,采用柱廊在外,墙体在内的建筑手法,从而使得柱廊在阳光中构成鲜明的明暗相间韵律,与此同时还使用檐口与内墙的暗部进行合理使用,来有效的衬托建筑外在的阳光感。

对于光影的科学合理运用,是造成是古希腊独特建筑艺术的重要所在。而在现代建筑大师之中,也具有许多艺术性与技术性较强的光影大师,柯布西耶与路易斯·康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柯布西耶认为对于建筑而言,其主要是在阳光下对各种体量精确的、正确的和卓越的处理,与此同时他也崇拜古希腊建筑艺术。对昌迪加尔法院以及议会大厦等建筑物的设计充分的展现了他对光影的正确认知与理解。他十分重视展现光影对构造建筑形体的展现力与表现性,经常使用尺度较大的挑檐与立面上的遮阳造型,从而给予人们强烈的光影感、雕塑感与深邃感。

2.2光影赋予建筑内部空间灵魂

对于光影而言,空间是其重要载体,是设计的结果而不是目的。因此光影对于建筑空间而言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能够对人们的内心带来较为强烈的影响。在不同的建筑空间中,使用不同的环境氛围与空间艺术,能够产生较为独特的表现力。光影在雕琢空间形体的过程中,能够淋漓尽致的展现空间的张力与深邃,主要是通过韵律、强弱、层次、对比、扬抑、明暗来表现光影层次不同的力量,通过光影的多种展现能力来成为构造空间艺术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光影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现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力:

首先,光影可以成为视觉的焦点。设计师采用光线设计,能够有效的引导人们的视线,从而实现强化空间主题的重要作用。

其次,光影能够有效的展示空间的材质属性。通过建筑物在光线的照射下,会产生更加清晰的影像,表现出较为丰富的展现力,而建筑空间也会具有感染力。

最后,可以采用光影来对空间序列进行有效的塑造。由于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因此可以采用空间形体的前后虚实对比来充分的展现建筑空间方面的转化,而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光影,则能够使这种变化更具有具有节奏感与序列感。

三、结束语:

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曾说:“建筑设计就是要截取无所不在的光,并在特定场合去表现光的存在。建筑将光凝缩成最简约的存在,建筑空间的创造即是对光之力量的纯化和浓缩。”从中可知,建筑是捕捉光的有效容器,而光影则是建筑艺术的灵魂所在,其包含有效的构筑建筑形象、塑造建筑空间、创造空间意境的重要作用,也是传达空间重要元素。通过建筑师精心设计光影,能够使光影在具备美学、精神功能的基础上,传达建筑师的内在技术性与艺术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增加建筑视觉环境的质量与效果。由于建筑空间是一种多元的、多义的、复杂的综合体,因此光影的合理运用能够对塑造与丰富建筑形体与空间产生着重要作用,这已经成为当代建筑师的共同认知。

参考文献:

[1]张灿辉,胡晔旻.光影之于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12):825~828.

[2]李海玲.设计在室内装修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9(2):67~68.

[3]张玲丽,许德,李靖,张涛,张娟.关于高层住宅小区结构设计中问题的讨论[J] 中国科技投资.2012,9(2):67~68.

篇7

论文摘要:原始社会至今,作为建筑承重构件的柱式在满足结构需要的同时从人体形态出发历经了种种演变,其功能也由最初的祭祀、防御保卫等逐渐向视觉上的审美转化。本文追溯了人像柱发展的历史渊源及隐藏在其背后的人类学根源。

一、建筑中的人像柱

谈到人像柱,必言及古希腊。在古希腊的建筑精神里,人体结构始终贯穿于建筑设计的理念之中。希腊主流文化的精神是以人为本,尊重人、赞美人,柱式在人文主义文化影响下发展和定型,并被赋予了人的形体。论文百事通把人体艺术同建筑艺术融合为一体是希腊建筑师的伟大创造之一,这一时期颇为盛行的人像柱和人像柱廊更是别出心裁,体现了古希腊建筑师对人体艺术的崇拜和绝妙表现力。其中被称作“苔拉蒙斯”(telamones)的男像柱,将建筑承重构件雕刻以奋力托住重物姿势的男子形象,承受着外檐的重量,并与其身后的建筑形成空间过渡。此外,以雕刻女性形象来替代圆柱而支撑檐部的女像柱在这一时期的神庙建筑中也十分盛行。维特鲁威认为,女像柱一词来源于一位名叫Caryae的妇女,她因支持波斯人而被罚负重为奴;至于男像柱,维特鲁威认为还找不出其它原因。可见,以人像代替柱子是以表示惩罚或象征力量的方式“进入设计问题”的。除了人体形态的具象表现,模仿人体和量化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在古人看来并不矛盾,因为他们认为,人体的美也是由度量和秩序决定的。源于此,古希腊的三种柱式才打破了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森严感,雕塑柱式显得开朗、明快而富于生机,充溢着青春的美与入世的热情。古希腊神庙建筑盛行的三种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也与人体相似,好似正确分配的肢体,其生命力令人叹服。

事实上,人像柱并非源于古希腊,而可追溯到史前的非洲。非洲原始部落的住宅中所使用的人像柱表露了雕塑作为一种建筑艺术形式的原始特征。其中女像柱多取跪姿,头顶短柱支撑屋顶;相比之下,男像柱则显得硕大而有力。有些建筑则周匝树以木桩为墙,每根木桩朝外的一面均雕刻成十分夸张的女性形象。这些人像柱有些是祖先形象,有些是其它的神,而其作用主要是保护宅居的安全,并非出于审美的需要。中国汉代的房柱虽非具象的人形,但其柱身、栌斗也均含有人像的意向。虽然说作为柱廊或墙壁的人像柱并非像位于建筑中心的雕塑一样具有统领全局的含义,但它也绝非简单等同于柱子或一般的装饰。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考证,无论是柱子的纯粹功能概念,抑或雕刻的美化装饰概念似乎都出现较晚,而当时的人像柱可以说既具有力学的支撑功能,又兼备了保护房屋安全的巫术功能。这与我们今天将柱子上的雕刻视作多余的累赘,甚至会破坏其力学性能的看法大相径庭;被雕镂了人像的柱子不但没有削弱柱子的力学功能,反而因其神性而加强了安全防护的整体功能,将“雕刻”与“柱”二者完美结合为一个互补实用的功能系统。而以上种种现象也令人不禁产生疑问,人像柱的起源究竟是在何时呢?

二、从人牲到图像的转化

人像柱与建筑有着明显的互补关系,作为从属于建筑的组成部分,它代替或加强了建筑的局部功能,与之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满的整体结构图式,二者相得益彰。人像柱的出现有着深刻的人类学渊源,人对神的顶礼膜拜,对神庙建造的巨大热情,始终是推动柱式语言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这种动力根植于人类心灵深处,并具有普遍性。

为追求神的庇护和转生来世,人牲殉葬、献祭、奠基这些看似残暴的行为在古代颇为盛行。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房屋遗址下及周围,两千多年来一直流行着埋藏儿童的瓮棺葬,而瓮棺中的儿童和埋在殷墟基址门侧及当中的武士极有可能就是门神最早的原型。无独有偶,这种以人作为奠基、祭祀的行为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上也十分普遍。如在非洲原始社会的城市奠基仪式上,有将杀害的儿童埋在城市的西门一侧作为祭品的记载;古代日本在建桥时,曾将人牲奠祭桥下;古代苏格兰流行以人血来浇铸建筑基础的迷信活动;在德意志、斯拉夫也有此“劣迹”;在加里曼丹群岛上,甚至还实行过用女奴为大房子的第一根房柱奠基的残暴仪式。

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以战俘和奴隶充当祭祀人牲的方式逐渐被其它手段所取代。例如,墓葬中的“俑”原本是活人,其原型为“方相”——一位能摧毁强敌的勇士。

从上述分析出发,不难对人像柱的起源进行如下推测,即作为建筑中一部分的人像柱极有可能经历过一个从人牲——俑——人像柱的发展演变过程。由此可见,在人类历史上从用人牲殉葬、奠基到偶人、雕塑的转化过程中,“始作俑者”并非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带头作某种坏事的人,而是在人类文明历史上作出伟大贡献的雕塑艺术家。由于时代的发展将人们彻底从精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最初作为雕塑构件的人像柱也逐渐摆脱了抵御、祈求等精神功能,而逐渐将为人们提供视觉上的审美与愉悦作为其主要功能之一,甚至运用数学和几何学将人体美的形态抽象出来,在满足结构需要的同时以多样化的手法营造着高贵、典雅和优美的建筑,展现着自身的存在价值。

篇8

建筑形式的发展历史就是结构建造技术的发展历史。纵观从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哥特式建筑直到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随着结构材料与建造形式的发展与突破,各种新的建筑形式也不断得以实现,留下无数建筑形式与结构相得益彰的经典之作。到了现代,奈尔维、萨里宁和卡拉特拉瓦等人更通过对仿生原理的运用,将建筑形态与结构的融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1 高铁西安北站

西安北站位于西安城区北部,是我国铁路六大枢纽性客运中心之一。车场规模全国第一,为34 个站台面34 线,总建筑面积33.2 万m2。

西安北站用现代结构逻辑体现古都西安的唐风汉韵。屋盖由11 个折板钢网架结构单元体组成,每个单元体在中间高起的屋脊处开以梭形的天窗自然采光和通风,形成优美的弧形屋脊,与舒展的两翼形成出檐深远的庑殿顶意向,折板结构运用使得用钢量控制在60kg/m2 左右,折板屋面配合吸声吊顶的应用也使得声场均匀,混响时间控制在1.5s,广播清晰度好。

高铁西安北站

2 呼和浩特铁路客运东站

呼和浩特东站是京包铁路线上的最重要的枢纽站之一。其圆形穹顶建筑形态源自草原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蒙古包,恢宏而简洁的圆形透光穹顶与进站综合厅、候车空间密切联系,不仅彰显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形象,也形成视觉效果强烈、激动人心的室内空间,形式功能相统一。车站整体造型中部隆起、两翼舒阔,恰似翱翔的雄鹰,流畅舒展,表达了蒙古族文化中象征勇敢、自由和强健的美好寓意。

3 武汉理工大学体育中心

武汉理工大学体育场、体育馆与游泳馆平面构图以“椭圆-圆-方”产生对话,形式均衡。游泳馆建筑屋顶由一条极富张力的曲线联系北侧的体育馆平台,使得两个场馆融为一体,并将流动、伸展的主题贯穿室内外。其屋顶表面的台阶构成横向线条,与各场馆的立面相呼应,也表征了“书山有路勤为径”的造型意向。结构采用钢桁架,通过建筑手法弱化垂直的桁架构件,强化了水平向的联系钢架,形成流动、伸展的水平线条,水平线条间可以自然采光和通风。

武汉理工大学的体育中心

4 北京铁路枢纽丰台高铁站

丰台站为北京铁路枢纽内最大的高铁车站, 位于北京城区西南,三环与四环之间,站房建筑面积30 万m2。候车大厅为176m×176m 超大跨度无柱空间,这样跨度的火车站目前在国内乃至全世界也是首例。屋盖为380m×380m,采用大跨度交叉钢桁架结构形成覆斗的形状,发挥拱的效应,受力性能好。该空间设计视觉无遮挡,布局清晰,视觉引导效果好,提高了旅客进出站的效率,尤其适合特大型铁路旅客车站。

建筑强调理性的结构之美,避免装饰与功能分离,把大跨度空间交叉桁架和梁柱结构完全暴露出来,所有构件均设计成方形截面并组成方格状,巧妙而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木构架的神韵。建筑设计强调模数的运用,不论是结构柱网、桁架杆件、门窗幕墙、地面铺装、墙面吊顶均严格按照建筑的模数来分隔,不同材质间完全对缝:竖向基本模数采用1.1m,水平向基本模数采用1m,将所有元素统一在一个模数里,形成既传统又现代的严谨的建筑风格。

5 福厦高速铁路厦门西站及站区交通枢纽

厦门西站客运用房总建筑面积50 147m2,站台雨篷面积49 800m2。采用巨型空间桁架支撑网架结构体系创造出体现结构力学之美的轻盈的屋盖,宛如腾飞的双翼。屋脊主桁架像动物的脊椎;屋盖主跨136m,为目前国内已建成的铁路车站屋盖跨度之最。巨型空间桁架支撑网架结构体系与建筑形态完美结合,体现了闽南民居“燕尾脊”的意象。

6 高铁兰州西站

高铁兰州西站是一个拱结构体系,设计形态创意源于兰州百年铁桥——中山桥,也即五孔拱桥,当然也可寓意兰州是丝绸之路起点。结构体系是从大自然的“花瓣”里面找到的灵感,师法自然,受力合理,建筑形式跟结构逻辑高度统一。

7 高铁乌鲁木齐东站

建筑创意为“盛世雪莲,和谐赞歌”,以“雪莲”母题塑造建筑形态,表达“盛世花开”的主题。取“花瓣簇合”意象,彰显“和谐团结”之意。采用现代化的连续拱券结构体系,形成理性而优美的流畅曲线韵律。优美的“花瓣”曲线同时也体现了结构力度感,受力合理的结构构件本身也传达着建筑形式的美。合理而经济的结构形式摈弃了多余的装饰,采用清水混凝土建造,使得有可能以较少的造价而获得一座经典传世的现代化车站,清水混凝土富有沧桑感的厚重质感与西北城市的个性也非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