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技术创新专项8篇

时间:2023-07-24 09:23: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技术创新专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技术创新专项

篇1

国际上很多历史悠久和著名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都吸引了众多社会机构设置专项奖励。一方面,对于参赛的青少年是一种鼓励和支持,同时也是设奖机构在青少年中宣传以及促进本机构所涉及领域的良好契机。例如,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的组织方经过60多年的时间,陆续吸引了全世界许多关心科学事业发展的企业、基金会等机构,不仅为比赛提供资助,还为参赛选手设立专项奖。专项奖获奖者除了获得高额奖金外(每届比赛专项奖奖金总额高达2 500万美元),还有诸多“诱人”的精神奖励形式,比如参加诺贝尔颁奖典礼,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小行星发现机构)以获奖者的名字为小行星命名,优先就读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暑期见习研究和野外科学考察等机会。

从2002年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始,为了进一步发挥社会资源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从多角度鼓励参赛的学生和科技辅导员,丰富竞赛活动的持续性和参与性,大赛组委会借鉴国际竞赛的组织经验,除设有等级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外还由基金会、学会、知名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等机构设立若干专项奖奖励参赛者。到2011年第26届创新大赛,专项奖由最初的7大类80项,发展到22类共258项,涉及近50万元人民币奖金。2011年还特别增加了为参赛科技辅导员设立的2项专项奖。

设奖单位资质

专项奖设奖单位须具有良好的公众形象,并热衷公益事业,以设奖的方式支持和鼓励参赛选手。除了由大赛组委会设立的专项奖外,以下几类单位可以设立专项奖:政府部门;与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相关的学会、协会和基金会等公益性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场馆等事业单位;企业。

奖项类别

在2011年举办的第26届创新大赛上,共设置了22类专项奖,其中9类由创新大赛组委会设立。其中,最为重要的“中国科协主席奖”,由中国科协主席基金委托组委会设计,每年选出3个最为突出的项目(高中、初中、小学各1项)进行表彰。而“未来科学家奖”则是为3项国际青少年科技竞赛的中国代表队选择候选的参赛项目。

其他13个专项奖由“科学家基金会”(如茅以升基金会、高士其基金会、周培源基金会等)、学会(如北京公益学学会等)、高等院校(如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以及企事业单位(如广东科学中心、《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等)设立。创新大赛的领衔赞助商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还设立了“英特尔英才奖”,获奖选手除获得奖学金外,还将有机会赴美国参加次年举办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

在第26届创新大赛上,新设立了2类面对参赛科技辅导员的专项奖:中鸣数码科技奖和《中国科技教育》杂志专项奖。前一奖项是为奖励在科技辅导员板块中的科技发明和科教制作两项竞赛中有突出表现的参赛选手,后一奖项则奖励科技教育方案竞赛中的杰出项目。

奖励形式

专项奖设奖除设立奖品和奖学金等物质奖励外,设奖机构还结合本机构的特点提供其他的奖励形式,如会员资格、参加国际竞赛的机会、学习或实习活动等。例如,获得“华东理工大学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选手,除了将获得2 000元的奖学金外,还将获得华东理工大学自主选拔预录取资格;获得“清华大学环境友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选手,如果考入清华大学环境系,将优先纳入“因材施教培养计划”。

专项奖的评审和问辩

专项奖评委在大赛终评期间,分学科组对参赛项目的内容进行专业测评,根据赛前制订的本专项奖的评审标准、评分办法进行测评打分,根据分数排序确定最终获奖名单。评审方式以专家采取一对一独立问辩的方式考查参赛项目水平和项目作者综合素质为主。专项奖评委可以由设奖单位自主聘请评委担任,也可以提供详细的评选标准,委托大赛评委会评选。

参赛选手在与评委交流时,要自然大方,语言表达清楚,展现自信。问辩时,参赛者要向评委清晰介绍项目研究工作和背景知识,要注意证据和结论在逻辑上的对应关系,不要过多背诵多媒体展示内容。在评委提出问题后,应先明确问题、谨慎思考之后作答。被评委问及事先没有准备的内容的情形是常见的,参赛选手应有心理准备。当遇到作答困难的问题时,不妨向评委请求一定的考虑时间,稳定情绪思考作答。在问辩阶段,参赛选手要随时做好简要的问辩记录,以便做出改进和调整。有时评委在结束问辩时会留给选手思考题,或就某个方面向参赛选手给出建议,参赛选手也要及时记录。在问辩结束时,参赛选手也不妨请评委给出一些指导和建议。

篇2

关键词:专利池;技术创新;影响

前言:技术创新是提升现代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技术标准和专利技术是衡量技术创新的标准。现代企业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将其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手段。专利池是专利许可的主体,对知识产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专利池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创新激励和技术传播,对技术创新有着积极的效应,同时由于其依附标准的不确定性以及自身非效率因素,也会给技术创新带来负面影响。

1.专利池的动态发展

1.1专利池的产生。1856年,于美国诞生了世界上首个专利池,是将当时美国所有的缝纫机专利持有人组成了“缝纫机联盟”,即缝纫机专利池。1908年,动画工业的专利池得以组建,由当时的四家企业共同来完成,专利池开始作为专利集中管理的措施,当其他企业需要使用相关专利时,则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专利池企业从中获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了扩大飞机的生产量,减少专利带来的限制,就将各大飞机制造商组成专利池,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专利池的不断发展,在各个领域行业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对现代企业技术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1]。

1.2专利池的成长。从缝纫机专利池开始,专利池的发展经历了自由发展、限制发展以及规范发展等三个阶段。首先,专利池的自由发展阶段,主要是专利池产生的最初阶段。专利池的出现,打破了当时专利法的限制,不受其约束。当时的专利法造成了专利的垄断,而专利池的出现改善了这一现状,对企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专利池得以普及应用。第二阶段是限制发展阶段。在专利池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许多质疑,甚至被视为造成企业不正当竞争的主要原因。加上当时的一些被视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专利池企业解体,专利池的发展开始受到限制,这一阶段,专利池的发展停滞。第三阶段,专利池的规范发展阶段。在长期的限制发展之后,1995年美国颁布了《知识产权许可的反托拉斯指南》,给专利池制定的规范。在保证企业公平竞争以及反垄断的基础之上,推广专利池。专利池得以快速的发展,并在多个领域行业有效的拓展。加上与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有效结合,专利池发展进入到历史性的阶段。随着技术标准与专利的有机结合,专利池对现代企业的技术革新有着重要的影响[1]。

1.3专利池的成熟。随着专利池的大范围推广,在现代企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现代企业当中,技术创新无疑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专利池与技术创新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根据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专利池也在不断的发展成熟。专利池是“联盟”当中的成员进行专利、技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在这种封闭型专利池的基础上,开放式专利池逐渐成为现代企业应用的专利池,一般可作为技术标准和专利推广的有效途径。现代企业在内部管理控制当中,需要进行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与制造、市场销售以及售后服务一系列流程。在该流程当中,存在着不确定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技术革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需要,这就需要专利池的支持。开放式专利池给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方向,利用技术转移和专利运用。实现专利分工。

2.专利池发展对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2.1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专利池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对现代企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技术创新方面。专利池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着激励作用。在企业组建专利池之前,企业在前期过多的投入,后期研发就会变得困难。专利池的预期对企业创新有着激励作用。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当中会投入大量研发成本,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利润,技术研发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增加了外部压力。而企业技术研发的目的在于以此来提升收入,这是技术研发的动力所在。建立纵向结构的专利池,能够充分挖掘池内成员的内在动力,起到推动作用,进而对技术创新起到激励的作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3]。

2.2约束制度的形成。一般情况下,在进行专利授权时往往会遇到一定的限制和阻碍。包括专利之间也存在障碍、互补、竞争的关系。专利许可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和障碍。专利池则能够有效的消除专利授权的障碍,进而达到专利许可的目的。专利池还具有整合和分散专利的重要作用。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形成的专利池也就不同。完全互补型专利池、替代性专利池以及竞争性专利池,在不同条件下,这些专利池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技术创新,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进而提升现代企业自主创新电视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在约束机制下,通过市场融合、技术融合以及专利融合,专利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更为明显。

2.3促进知识流动与技术传播。专利池是技术标准和专利推广的有效途径,起到了知识流动和技术传播的良好效果。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技术的创新能力是现代企业发展重要条件,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体现。在专利池当中的企业,是以一种“联盟”的形态进行合作。技术和专利通过共享而进行学习和吸收,进而全面提升专利池成员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间的沟通与交流,不再受统一框架的限制。知识与技术的传播扩散,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着积极的影响。在该过程中,专利池内企业间的信任度增加,避免专利技术的重复,降低研发成本,规避风险[4]。

2.4消极影响。专利池发展曾经历了长期的低谷,其原因就是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风险。随着专利池规范发展,并得到足够的支持,专利池得以再次兴起。但是专利池美德缺点仍然存在。尤其是在现代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专利池的缺陷明显的暴露出来。在专利池的影响下,专利经过不断的细分变得碎片化,导致其进入到“专利丛林”的困境当中。多重专利许可所导致的专利闲置、资源浪费等问题一一暴露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利池的发展。垄断的威胁、限制性和专利池本身的非效率因素,都是专利池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消极影响的主要原因[5]。

结论: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要素,能够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赢得优势,技术标准与专利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在专利池的作用下,企业的自主创新正在深入进行。专业池从产生、成长、成熟以及衰退,是现代企业发展史一部分。对于现代企业技术创新来说,专利池是一把双刃剑,积极和负面的影响并存。取长避短,将专利池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促进现代企业的良好发展。(作者单位:湖南中烟工业有限公司常德卷烟厂)

参考文献:

[1] 曹勇,张诗瑶.辩证分析专利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理论述评[J].情报杂志,2012,11:128-135.

[2] 朱雪忠,詹映,蒋逊明.技术标准下的专利池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07,02:180-186.

[3] 刘辉.技术标准下的专利池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的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04:1-5.

篇3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横向转移;技术交易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1-0024-02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各行各业均在力图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技术和产业的升级,从而保证自身能够在所在行业里有所突破,并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日常工作。总体来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与我国的经济总量和生产大国的身份还是不够相称,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成果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技术创新的横向转移能力作为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在创新者主体的整体创新能力提高方面有着极其重要

的作用。

一、技术横向转移的具体含义

技术的横向转移是指能够跨越技术原创主体单位的一种技术转移。包括在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甚至国家之间实现的一种转移。常见的具体形式有技术转让、技术贸易、技术引进等。在实际的市场化操作中也有很多种方式,包括一次性技术买断、收取技术使用费、按照销售收益进行提成、技术入股

等多种。

二、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充分认识技术的价值

长期以来,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主要以产品为主,市场上并不看重产品中所包含的技术,由于技术的价值难以评估,必须要形成产品才方便制定价格。但实际上,技术发展为产品只是技术应用中的一项而已。技术的应用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生产过程的支持,包括相关的测试技术等。

(二)缺少技术营销的思想

由于产品在营销中的直观特性,可以更好的组织销售渠道、培训销售人员、建立营销体系,所以人们热衷于关注和从事产品营销。相对而言,技术营销对整个营销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有关技术营销的思想和体系建设方面的知识和实践也相对比较匮乏。

(三)没有更多的技术来源

在不同国家、行业、企业之间技术进步的速度是不同的。政府为了保持国家的技术优势会直接支持一部分研究机构和企业发展技术,从而给他们以更多的资助。这部分单位积累了较多的技术,但是更多的企业技术研发是为了自身发展准备的,并没有更多的技术可以提供给技术转移的市场。

(四)实际操作中的障碍

即使有了合适的技术,在实际的技术转移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包括:(1)拟接收方不了解新产品和新工艺,缺少相关的技术知识储备;(2)有关该技术的通俗化商业计划和概念不能被接受;(3)拟接收方对技术的风险过于敏感,不愿意承担风险。

三、技术横向转移取得成功需要具备的条件

(一)相互信任

由于技术本身特性决定了技术转移中确实蕴含着很多的不确定性,交易双方如果没有一定的信任基础,将会在交易过程中出现较大的交易风险或者成本。比如,有些技术本身比较成熟,但是生产工艺要求非常严格,容易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难以预料的困难。这些风险往往不容易在技术交易中发现,但是一旦技术交易合同签署后出现意外,就很难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所以,更多的时候需要双方信任,通过友好协商、通力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在实际的技术市场中,信任的缺失同样造成了现在企业间的技术转移完成情况不好,更多的买家倾向于购买政府主导的研究所、高校等技术提供单位的技术,不愿意购买私营、个人的技术成果。

(二)具备相应的经验

技术转移中,交易双方是否有相同或者近似的专业背景,将直接决定了技术转移效果的好坏。同行业内的技术转移比较容易成功,跨行业的技术转移存在着更大的风险。是否具备相应的技术转移经验非常关键。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否有过参与技术转移流程的经验,是否有过成功实现技术转移的经验等;第二,是否有过与被转移的技术相关的专业经验。

(三)专业的合同

在技术转移过程中,除了一些明确的技术指标可以清楚地在合同上表达,一般都会有些要求难以在合同上一次表达清楚。这就需要有专业的律师和经纪人来把握合同的编写,尤其涉及到一些行业内通用说法的内涵、专业名词的定义等都需要有详细的合同描述。需要采取“宁多勿缺”的思路,尽量给可能发生的意外留下再次商榷的余地。

(四)接收方的学习能力

技术本身一定会存在不断更新的过程,所以,一次技术转移在未来都可能遇到再次的技术升级问题。如果接收方具备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能够彻底掌握转移的技术,充分的消化吸收后能够自行升级换代,这将直接延长被转移的技术寿命。

(五)良好的沟通

技术转移的双方必须要保证从技术转移前期就能保持良好的沟通,而且要一直延续到技术完全转移成功,甚至技术被彻底淘汰。在沟通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但是,现在的很多企业界人士与研究所、高校的技术人员交流存在一些障碍,不太容易有良好的沟通,这些都将会直接限制技术转移

的效果。

四、结论

由于我国的技术市场仍处在欠成熟状态,技术的横向转移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这些有来自整体环境的,也有来自技术本身的问题。为了保证技术横向转移的成功率,需要转移接受双方的努力,共同为技术横向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保证技术横向转移成功,为双方创造更好的效益,取得共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张江雪.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4).

[2] 王新新.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对策选择[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7,(5).

[3] 唐晓斌.我国国际技术转移体系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 [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

[4] 朱方伟.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1).

[5] 徐金发,许强,顾惊雷.企业知识转移的情景分析模型[J].科研管理,2003,(2).

篇4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建设;创新

作者简介:陈艳(1976―),女,江西赣州市人,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管理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以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为例”(编号:JG10DB208)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48-03

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教育中最具有职业技术性特点的专业,在艺术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建设问题。[1]当前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的目的在于更好的实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我国社会普遍对“宽口径、厚基础、应用性、复合型、一专多能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艺术设计专业中各个细分的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都强调实践运用性和职业技术性。[2]近年来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在各高校一拥而起办学的情况下,又历经多次学生“扩招”,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过快过猛,出现了许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基础薄弱、应用性不强、复合型不够、专业不专、技能缺失等现象。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最能直接反映其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便是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同时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有指导意义。

一、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

(一)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

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专业分为平面、动画、陶艺、装饰四大方向,以工作室教学为主导,实验室辅助教学,并以动画专业为试点,开展层层递进的教学改革。

一年级的学生进入基础教学部,学习色彩、素描等造型基础课程。二年级的专业课程为四大方向:平面(书籍、广告、家具、展示、插图、包装、摄影等11个工作室)、装饰(丝网印刷、玻璃、金属、髹漆等7个工作室)、动画(平面动画、多媒体、影视、虚拟立体动画等4个工作室)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上、下学期分别从平面、装饰、动画中选择一项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为共同课程。经历了二年级的课程,学生对各工作室与实验室有了初步了解,为三年级进入工作室学习打下基础,并尽早地适应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如书籍传媒设计工作室开设图形创意、广告、插图、摄影、展示设计等课程,并通过材料实验课程优化艺术设计教学。学生涉猎各专业方向的知识,在各实验课题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此外,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开展专业课程的同时配合文化课和体育课,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坚持东西方艺术的融汇。以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为例,在西方视觉构成、摄影等现代艺术语言中穿插中国画、中国古典文学等课程。[3]其课程设置见表1。

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不仅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下了一番功夫,而且还注重学术的交流与实践,例如:2011年秋举办“冒险与革命”国际素描交流研讨会,研讨会上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与学者交流了艺术理念;在主教学楼举办摄影采风汇报展,展厅里的作品震撼人心,那些作品不仅是在传达一些特定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更是一种心灵的对话;选择了大连金石国家地质公园作为学校教学实践基地;鲁迅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与多媒体学部参与设计修改了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的会徽;参与了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会徽的征集活动,其中广告与综合媒介工作室全运设计团队、平面设计与多媒体学部全运设计团队、大连校区全运设计团队设计的会徽入围。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必将有新的突破。

(二)实践教学的价值

1.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借鉴了国外设计教育的一些经验,引进了一些如设计概论、设计史等专业文化课程,又借鉴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4]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将这种教学课程的设置进行推广,有利于自身教学体系的完善。

2.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注重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时代性比较强,适合现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按照社会需求、培养目标对知识结构的要求进行课程的开设。将这种实践教学进行推广,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课程结构的良好改善,从而更能促进当今社会的发展。

3.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企业进驻校园参与教学,实现了学院教学与企业产品研发的双赢,这种双赢有利于整个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近几年来一直扩招,导致学生数量大大增加。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生数量,学校开设了类别很多的专业工作室课程,但硬件设备、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尤其是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严重缺乏。此外,学院内的教学资源分配不平衡,导致工作室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长此以往,这将会影响整个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二、国内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

(一)中央美术学院实践教学

中央美术学院适应社会发展,开展了实践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其摄影专业,走在了教学改革的前列。

在吸收国际摄影教学课程精华的基础上,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历经几年的实践-总结-调整,设置了摄影专业的3年专业课程。目前该工作室具有完备的设备体系与教学空间,教学手段先进多样,注重艺术、理论、科学三者的有机结合。教学模式上突出循序渐进式的理论-思维-实践的方式,并在基础教学阶段学生理论框架、技术素养和富于创造力的思维习惯的形成和培养上不遗余力。其一年级为基础课,二年级课程开设有摄影视觉与基本操作、黑白胶片与感光化学彩色影像基础理论、数字影像体系基本原理、试验影像--传统技法体验、摄影史话题、光线与感光测定、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社会纪实摄影、图片编辑与影像批评,三年级课程开设有布光与影室拍摄、高级商业摄影、艺术摄影、主题摄影综合训练、影像品质控制、叙事性摄影与影像编辑,四年级课程开设有平面设计与印刷基础、综合实践―个人推广、毕业创作及论文完成。[5]

中央美术学院还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这从其四年级上学期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注重学生的个人推广,将人才作为品牌增强校、企、学生的交流,既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又减少了企业培训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融入工作的速度。

从中央美术学院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教学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特别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四川美术学院课程设置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在积极探索现代设计教育与市场实践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调专业特色,按国际设计教育应具备的办学设施和条件,已建立起教学、科研与市场互动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形成了多个专业方向,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教学实验室与设计实习基地,旨在培养具有现代设计观念、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级专门设计人才。[6]

艺术设计专业分为装潢艺术设计、数码媒体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五个专业方向。其中,创意服装设计是重庆市精品课程。

创意服装设计课程开设有时装与日常服装的区别、联系,大师与历史服装鉴赏,创意服装设计的方法,西方服饰文化对非西方服饰文化的冲突、渗透,联想设计的构思形式,服装的风格形象,时装设计与材料――对材料的再创造,后现代服装设计与后现代服装设计师。创意服装设计是探索新的设计理念,新的设计元素,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艺制作的过程。教学注重设计的原创性,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设计能力,指导时尚与流行,是通向设计师道路的必经之路,培养具有原创设计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学习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的高品位、高素质的设计人才。

四川美术学院的教学倾向于对国内外的文化的研究,探索新的设计理念、新的设计元素、新材料和新工艺。

(三)广州美术学院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广州美术学院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的训练,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对学生创意思维与表现能力的培养,注意最新专业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掌握好一门外国语和现代设计工具。

以“广告创意”课程为例。“广告创意”课程通过三个阶段的操作:《阶段一》授课、思维导图运用、小组头脑风暴进入;《阶段二》头脑风暴演绎、创意出笼、备图;《阶段三》形式美、执行力、完稿与提案;帮助学生在作业过程消化授课的七项内容:观念、概念、判断、方法、执行、检测、态度,指导创意小组从制定大创意概念入手,通过闪光元素寻找,通过创意思维的开发,通过学习制造差异、训练审美执行力、尝试将概念做鲜活,最后完成公益广告或品牌广告系列创意的完整作业和提案演讲,感受一个广告作业的创意流程。[7]

广州美术学院侧重于学生学与测的结合,学生在学新知识的同时能及时反馈信息给老师,教学相长,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另外,广州美术学院注重学生的头脑风暴,开发了学生的大脑,提高了特色课程的质量。

(四)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课程设置

卡塞尔艺术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艺术学院,学校设置的专业、教授的课程随着时代思潮的发展而几经变化。

卡塞尔艺术学院的教学深受卡塞尔模式的影响,它是一种十分强调实践的教学理念。卡塞尔艺术学院设置的科系有自由艺术(Bildende Kunst)、艺术教育(Kunstpaedagogik)、艺术学(Kunstwissenschaft)、工业设计(Produkt Design)和视觉传达(Visuelle Kommu nikation)。自由艺术系专业划分为三个工作室:自由绘画、新媒体与老媒体、综合性工作室。艺术教育和艺术学专业:学生可以在其它几个系里自由挑选专业实践。工业设计分工业造型、纺织、服装等。视觉传达分平面设计、动画、插图、多媒体、版画、纸艺、电影、照相等。学院同样重视基础课程,基础课的学制为一年、学时为全日制,分为冬季学期和夏季学期。冬季学期的教学内容为抽象的黄颜色、抽象的红颜色、抽象的蓝颜色和自由创作;夏季学期的教学内容为主观创作和RUNDGANG学院年展准备。基础课学期中间为参观博物馆、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每周二晚上人体课(选修)。除了五个系,卡塞尔艺术学院还有十四个工作室,如陶瓷、木工、金属、印刷、丝网工作室等。

学院把艺术精神与科学态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多视角地学习艺术与文化,这是几十年来学院一直遵循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生可以在这里完全自由的学习各学科的知识和使用各个工作室。[8]

三、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若干构想

(一)寻找创新的设计方式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该聚焦于提升实践者“行动中反映”的能力。[9]也就是说,做设计以及发展持续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应该贯穿于专业人才的整个学习生涯。

设计得以表现依赖科学和合理的设计程序,即为设计前的调研(发现问题)―初步方案和陈述讨论(寻求方法)―确定方案、深化方案(解决问题)―模型阶段―展示陈述。“讨论和陈述”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可以使问题明朗化,方法明确化,一切都在合理、科学、有效的环境下进行讨论,才能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10]

(二)学习与实践的交叉进行

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之后,可以用3―6个月时间去企业实习或参与一些具体的课题设计,在实践中发现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然后带着问题再来学习,这样能有效提高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职业有更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有针对性的规划。

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紧抓设计实践的环节,建立用市场意识指导产品设计的理念。课程设置特别是专题设计课程必须与企业或具体的项目挂钩,避免纸上谈兵。早期的设计专题可采用虚拟项目,高年级应采用具体的、实际的项目。同时,学校可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场地和专业设备,以此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具体问题的应变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便更快、更好地服务于社会。[11]

(三)注重中外文化的交流

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创立和发展,应建立在对外来文化引进的基础之上,借鉴别国的宝贵经验,汲取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精华,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创意设计的思想和设计教育体系。

各艺术院校可以吸收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的先进经验,建立与国外艺术院校的联系,可以增设一些对外交换生的课程,多与国外艺术院校交流合作,争取同国外艺术院校联合办学。

(四)教学与市场的紧密结合

当前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市场也随信息化的发展而更加繁荣,大学与市场的壁垒将逐步打破并走向融合。一门学科如果不能和它的实践领域紧密结合,只是关在校园里面壁攻读,将不能适应行业发展需要。[12]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置于视野的总体性开拓,使教学和研究专业知识、教育创新相互连结起来。

各艺术院校可以学习四川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同国内市场接轨乃至与国际市场接轨并同步发展。

(五)理论研究的全面跟进

各艺术院校应该紧跟时展,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设艺术设计理论课,让学生对艺术设计发展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史通今”。同时,开设艺术设计理论研究课,在艺术设计现有发展程度的基础上,研究艺术设计未来发展的趋势,步步跟进,提高艺术设计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的吻合程度,从而把艺术设计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六)学生引导工作的积极开展

鉴于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平衡、工作室教学“贫富分化”的状况,学校应在学生对专业及教师没有足够认知时,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引导,避免资源较少的工作室面临因生源不足而被迫关闭的尴尬局面。同时,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艺术设计学习的长远规划,让多元化的“中国设计”誉满四海。

四、结束语

艺术设计教育在不断发展,各艺术设计院校也在不断探索新形式的课程设置。相信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将会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从而为民族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嘉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8).

[2]邓常宁.论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J].美术大观,2009(9).

[3]陈艳,郑淇元.建立科学的艺术设计实验室管理机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282-283.

[4]吕村.艺术设计教育学科课程设置的回顾与现状[J].中州大学学报,2009(2).

[5]中央美术学院官方网站.实践教学[EB/OL]..

[8]卡塞尔艺术学院网站.课程设置[EB/OL].省略/group/topic/4850140/.

[9]舍恩著,等译.培养反映的实践者-专业领域中关于教与学的一项全新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0]谢海涛.从中德艺术设计教育的差异看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J].装饰,2009(1).

篇5

关键词: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在不断更新换代,诊疗手段日益先进,医院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同时也对医学院校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对于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来说,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医疗单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院2001年由鹤壁中专、鹤壁师范学校、鹤壁电大和鹤壁教育学院四所学校合并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其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2002年在原鹤壁卫生学校(1995年合并入鹤壁中专)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新专业,现该专业有在校学生350人。

根据大量的市场调研得知,社会对医学影像技术方面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较大,因此我们设置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确定了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以适应相应的职业岗位,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明确高职教育特色,促进可持续发展

当前,高职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在教学与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适应医学发展需求、能顺利实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此,我院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实习医院和用人单位,广泛开展调研和毕业生追踪调查,邀请医学影像专家组成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对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讨论。

经过充分的论证,我们认识到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也就是说既不能“吃”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也不能“蒸”中专教育的“发面馒头”,而应该按照高职教育人才规格和基本特征,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上,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

明确培养目标,创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形势,我院分析了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特点,认识到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以培养高等技术性医学影像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和医院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创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医学影像理念,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操作能力,能适应现代医学影像设备技术操作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上。经过探索,我们将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人文为先,知识宽实,技能熟练,就业多向”。“人文为先”,是指面向就业岗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增设人文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适应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知识宽实”,就是给学生搭建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平台,在专业课开设时,我们就考虑以就业为导向,开设与就业有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充分体现对准岗位开设课程。强化“技能训练”,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改变课程结构。从第一学期开始就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训练课比例,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实现课堂训练、业余训练、实习前集中训练、实习中技能操作应用训练相统一,全面提高实践技能操作。“就业多向”即在通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知识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按照就业岗位需求,寻求“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合模式,除通用放射专业外,还设置CT专业方向、MRI专业方向、超声专业方向、介入专业方向、放疗专业方向,以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的。转贴于

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对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素质是永恒的主题。近几年来,我们围绕这个思路,结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以专业建设为本位,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重点进行了以下三项改革:

改革教学内容,重建理论教学体系按照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突出医学影像技术操作能力,注重临床教学,加强技能实践,适应基层需要为原则,设置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三大模块课程体系,即基本素质模块课程、专业素质模块课程、岗位素质模块课程。根据专业能力要素的具体要求及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通过适当的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打破原有课程设计界限,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如精简了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医学病原学等非主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时数;将原来的X线机结构与维修和X线摄影技术学在增加相关新内容后,分别重组为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增设了医学影像新技术课程,如断层解剖学、介入放射学等;增开选修课,如放射治疗学、核医学、医学文献检索等。

改革实验实训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就必须改革过去实践教学大纲包含于理论教学大纲之中的粗化设置,建立一个目标明确、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个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经过三年来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我院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相对独立的“一个强化、四种训练、三个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个强化”是指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训练。“四种训练”是指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校内实训基地仿真演练、医院课间见习带练、毕业临床实习综合应用能力实练。“三个衔接”是指技能训练在校期间与考取技能证书相衔接、毕业后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就业时与临床相衔接。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二是对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诸如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人体断面解剖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等专业课的教学,采取边讲、边练、边做、边学的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挂图、投影、幻灯、录像,教学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增加直观效果和学生感性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有时候将病人带到实验室,让学生进行X线透视、摄片、消化道造影及B超检查等,既可进行实际操作,又可培养学生与病人之间的人际沟通能力,使学生适应医院工作的能力得到加强。

篇6

关键词:产业链 知识转移 技术创新

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源泉。然而,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单一企业不可能具备创新所需的全部能力[2](Powell, Koput and Smith-Doerr,1996),尤其当处于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的产业时,企业若仅依靠自身现有能力,其竞争优势将难以保持[3](Shan and Song,1997)。Levinthal和March(1993)的研究表明,外部知识(External Knowledge)可以帮助企业跳出“技术陷阱”[1],这类知识尤其对处在动态和复杂技术环境中的企业必不可少。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超越企业组织和技术边界的外部知识对创新是有益的[4][5][6](Rosenkopf and Nerkar,2001;Henderson and Cockburn,1994;Von Hippel,1994)。这些研究都说明企业若想进行创新,必须寻求外部知识资源。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的途径之一,本论文就旨在研究基于产业链中企业间的知识转移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即产业链中的企业间知识转移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问题。

1.产业链与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

1.1产业链中企业的特点

产业链是建立在波特价值链基础上的,其中各企业通过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和知识流相互依存和制约,任一企业的变化都会对产业链中价值的传递和递增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上游企业通常被认为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发源地、标准规范的创建者,引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中游企业是技术创新的追随者、产品服务的提供者,促进产业链的发展;而下游企业则是技术创新的应用者、产品服务的配套者,对产业链的发展起辅助作用[7]。表1给出了产业链中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差异。

1.2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

1994年Nonaka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整合(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这是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转移的四个阶段。此后,随着分工的演进和市场竞争的深化,知识转移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之间,并且在产业链层面上发生。

刘刚(2005)基于SECI模型建立了产业链的双SECI模型――上中游和中下游构成的两个SECI结构,它们相互依存和影响:上游企业通过知识转移带动中游企业不断发展,并将上游的知识传递给下游;下游企业则是上、中游企业知识的接受者,本身很少有知识创新活动,主要进行新知识的传播与扩散[7]。韩菁等(2007)对中国电信产业上、下游中的两个企业――华为公司与中国电信之间知识转移的案例进行分析,为产业链中的企业间如何实现知识的转移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从总体上看,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是一个SECI的双循环结构,以中游企业的知识“整合”为纽带连接。这既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并构建战略联盟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产业链中知识资源价值的重要途径。

2.产业链知识转移过程中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

产业链中不同位置的企业其知识属性与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在与上游企业的合作过程中转移的知识也大不相同(如图1示),因此企业应该围绕自己的比较优势选择创新能力的提升途径。

2.1生产下游端的初级加工与装配企业

大多数下游企业由于能力、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侧重于对上游企业传递下来的言传性知识与已有技术进行模仿、学习和应用。若下游企业仅基于简单加工和装配这一合作层次,知识转移将只限于物理系统,且内容仅为简单的操作和维修技能这种可编码化的显性知识。由于上下游合作双方能力差距过大,缺乏共有的知识和经验,下游企业吸收能力较低且存在多层中游企业,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作用并不大。

2.2产品或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OEM)企业

若下游企业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可以进行产品或零部件的标准生产(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合作时,知识转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生产技术层面。在为上游企业生产标准化产品或零部件时,上游企业往往会对制造商企业进行一定的技术转让与培训,但这种技术一般是通用性和标准化的。另一方面,上游企业严格的质量和成本控制间接提升了下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这可以说是管理系统和价值观念的间接转移。此外,通过长时间的合作,下游企业还能从上游学习到整合产业链中上下游分工关系的能力,有助于促进与产业内相关企业的联系,发展生产投入品的稳定来源。

与上一层次相比,在该层次的合作中,下游制造商可以与上游企业直接交流,减少了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许多“噪音”,加上该层企业本身知识水平的显著提高,知识转移效果较前有显著提高,并且能培养下游企业的仿制能力,但对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仍然不大。

在现代产业链经济中,要想与上游企业保持更紧密的合作,还要求企业能够以不同的方式重组价值活动,做到仿制能力的“质”的提高,以寻求与上游企业更进一层的合作。

2.3产品或零部件的再设计(ODM)企业

与OEM只经营制造业务的简单外包与代工形式不同,ODM(Own Design & Manufacturing)经营制造和产品设计两个环节的代工业务。

制造商企业要与上游企业保持紧密与稳定的业务联系,必须在成本、品质和速度上优于产业中的竞争对手,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市场控制能力。当制造商企业在OEM的基础上积累了较强的生产能力时,可以通过与当地的研发机构或高等院校保持密切联系,与上游企业进行价值链中端的合作,即针对某一特定市场产品或零部件进行适应性开发与设计,实现OEM到ODM的升级。

基于这一层次的合作,知识转移开始出现双向流动,但由于制造商企业在技术诀窍和基础技术上还依赖于上游企业,这种双向流动也还是以上游向下游转移为主,主要包括产品设计技术和质量、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知识。而下游向上游转移的知识主要是长久积累下来的应用性知识。下游企业在消化吸收上游传递的新技术后,将其与旧技术整合,生成新的技术体系。根据市场需求,企业将改进的技术和工艺用于对原有产品功能改进或扩展,或者生产出适应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甚至向市场提供全新的产品,以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实现了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

2.4合作创新(OBM)企业

OBM(Own Brand-name Manufacturing)是面向消费者经营从产品研发与设计、制造、营销与分配及售后服务四个完整环节的自主品牌制造商。企业在技术、管理与营销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并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这种OBM企业可以与上游进行广泛的研发合作,或建立平等意义上的技术联盟,分享核心技术和信息,共同创新。这意味着它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与上游企业在产业内分工也达到了协作和竞争的关系,可以从产业链关系逐渐向企业战略联盟发展。

OBM企业与上游企业在这一层的合作重在新技术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企业需要建立更广泛、更密切的知识网络以获取和使用充分的信息、知识和资源,并摆脱长期形成而现在不再使用的知识范式。

3.案例研究:以联想为例

1984年联想集团成立。今天,联想集团已是全球第三大PC厂商。笔者期望通过对该案例的研究,揭示出企业如何通过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实现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3.1联想集团的发展历程

3.1.1“贸”(1984年~1990年)

1984年11月,联想集团正式成立,通过计算机服务和国外电脑品牌积累原始资本。在该过程中联想跟踪和掌握了业界最新技术,学习了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营销理念,逐渐锻炼和培养了自己的队伍。1988年香港联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迈出生产制造的第一步。它成功开发出联想汉卡,使公司步入流通领域。

3.1.2“工”(1991年~2000年)

基于前一阶段积累的资金与管理经验,在获得生产许可证后,联想开始了自己品牌的计算机生产制造(主要基于产品技术)。1999年,它获得了中国地区第一位的市场占有率,亚太地区也位列第一。

3.1.3“技”(2000年~2005年)

2000年,联想集团成功拆分,并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发展核心技术,且大举进入信息服务领域,以互联网为核心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

3.1.4世界领先(2005年至今)

2005年3月9日联想成功收购IBM公司PC业务,成为了全球第三大PC厂商,年生产电脑1400万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销售额达到130亿美元。

3.2联想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机制

纵观联想的发展历程,它走的是一条“贸工技”的道路,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建立企业的管理和营销基础,为技术创新的实现做好了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联想提出了“依托市场发展产品技术,逐步发展核心技术”的技术创新途径。其实现创新的具体步骤为:

3.2.1奠定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基础。在创始初期,联想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仅靠提供计算机服务和销售参与到产业链中。它通过活动积累了大量的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与营销知识。

3.2.2依托中国市场,依靠其市场和销售能力、企业管理能力,推出自有品牌产品,并借此发展产品技术。主要的工作步骤有:①OEM产品,作为切入产品技术的基础;②在自有品牌产品基础上,发展其自有产品技术;③合作开发,特别是与国外芯片公司合作以获得产品开发能力;④独立开发,在该过程中联想以各种投资的手段迅速获得产品技术。

3.2.3在建立自有品牌产品系列的同时,通过联想研究院大力发展核心技术,提高其在产品中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利润率。

联想在开展电脑业务的初期并没有很高的技术创新能力,然而它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从先进技术的使用者,过渡到促进者,最后到创造者,甚至到现在成为产业标准的制定者。

4.结论

产业链中处于不同位置的企业相互依存和制约,这使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状况不同与其他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因而这种知识转移带给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产业链中的各类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战略地位与竞争优势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创新能力。联想集团正是由于产业链中知识转移的作用,才逐渐由产业链的最底端发展成为上游企业引领产业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探讨企业如何通过企业间的知识转移获取外部知识并进行技术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产业链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经济研究视角,近年来已经受到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因此,本文将两者结合,基于产业链中企业间的知识转移进行研究,探讨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期望带来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Levinthal,March. The Myopia of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Special Issue 14: 95-112

[2] Powell WW,Koput KW, Smith-Doerr L.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6,41:116-145

[3] Shan W, Song J.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Sourcing of Technological Advantage: Evidence from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7,28: 267-284

[4] Rosenkopf L, Nerkar A. Beyond Local Search: Boundary-spanning, Exploration, and Impact in the Optical Disk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4):287-306

[5]Henderson RM, Cockburn IM. Measuring competence? Exploring firm effects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Special Issue 15: 63-84

[6]Von Hippel E.‘Sticky information’ and the locus of problem solving: 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1994,40: 429-439

[7] 刘刚.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1

[8] 韩菁,贾建锋,陈希.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研究:以电信产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5

篇7

【关键词】创新;改革;药物制剂;实践

引言

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医学专业,并进行了详细地划分,提供相应的设备与资金。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作为医学专业的分支学科对于医学事业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对于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的教学却存在种种问题,教育工作者总是侧重于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而忽视了其实践能力。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是实践能力、应用能力极强的学科,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对于本专业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要想在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有所成就就必须拥有创新精神,而创新发挥作用也必须要以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为基础。所以各大高校必须要以创新为总指挥,进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课程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一、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课程的开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国际地位也逐步提高,随之我们也加大了对于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目标。而我国要想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超高科技水平的国家首先必须要成为一个教育强国,教育将会源源不断地为各个领域输送人才。随着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日渐的重视,各大高校也纷纷建立,以培养人才为己任,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则以新型的专业崭露头角。药物制剂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就是研制药物来解决人类身体的疾病。这是一门技术要求高、实践性强的学科,这门学科与人们息息相关,可以说这个专业的出现会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也将为人类健康的保护神。

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问题

(一)由于药物制剂技术专业需要有着一定的药学知识储备,所以在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受教育者则对于这些基础性的药学知识极为关注,而在此同时,却忽视了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实践性。甚至有些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熟记厚厚的医学书籍,却没有时间待在实验室进行实验。这便是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实践性的忽视。我们都知道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它不是单纯地进行理论研究,而是一门与药物的研制、生产有着密切关系的技术含量极高的学科,实践的缺失会导致该学科丧失原来的学科作用,也不能为科技领域输送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它也不是一门纯技术的学科,我们一整天待在实验室并不一定会研制出新型的药物。这门专业同时也需要一定的药学基础知识,而该专业的技术性则使得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实践上,从而忽视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于前人药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会导致一切的实验都将是徒劳的。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的渗透,学生和老师只是纠结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反复实验但不会有新的发现,所以我们必须在学习前人药学知识积累的前提下,以创新精神去引导,这样才能使得药物制剂的研究有所成效。

三、实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既然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出现了种种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及时的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才能有好的学科建设,也能使得各大高校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则是必须的,只有进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才能培养出既有药学理论又能基于药学理论研制出极为有效药剂的全面型人才,这也是我们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

四、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必备宝典―创新精神

上文已经提到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是非改不可了,那么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该如何改革呢?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在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将药学基础知识和实践课程并行关注,这样才能使得药学知识能够应用到实践,也能够使得每次的实践都将是极为有效的。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发力才能使得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二)我们应该以创新为动力和导向进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需要我们需要一定的创新精神,敢于向既定的成果挑战,敢于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样才能走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路,也能探询到新的奥秘。

五、结束语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不同于我们所学习的人文科学,可以说它是一门技术型专业,操作性和实践性极强。在当前的各大高校里都有开设这样的专业,其原因是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与中国未来的医学事业以及人类的身体健康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在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创新精神丧失和理论知识不够充分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个性就是创新的来源和可行性,以创新为导向进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改革才是有效的。

作者简介:马莎(1984-),女,民族:回,籍贯(省、市):云南省蒙自市,学历:硕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中药药剂学。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职;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054-02

模块化课程是实现高职教育合理教学衔接的基础,模块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界追求的目标。在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基础课程仍采用学科式教学方法,显然不符合高职的教育规律。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而对医学理论知识的需求量相应较少,学生的学习以应用为目的,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实施模块化教学目的就是基于这个原则,打破学科界限,实施教学内容的整合,使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减少学科数量及课时数,便于学生学习与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将我院2010级影像技术专业101班和102班共86名学生,分为实验班(102班)47人和对照班(101班)39人。两个班学生年龄、基础文化、课时数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差异,理论课教学均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授课,实验课教学由相同的实验教师承担。

研究方法 两个班的教学内容为解剖、生理、疾病概要的理论和实验内容。对照班的理论和实验课教学均采用传统的学科式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班的理论和实验课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模块化教学的具体做法是:将解剖、生理、疾病概要3门学科重组与整合,同时也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综合。

评价结果 课程结束后,两个班的学生均进行相同难度的理论和实验考核(含笔试和操作),采用流水式方法阅卷,最后获得每个学生的平均成绩。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1.5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结果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分别为(86.3±9.3)和(79.8±9.3)分,两个班的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分别为(88.2±9.5)和(75.5±10.2)分(P<0.01),如表1所示。

结果分析:实验班的理论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班(P<0.05),实验班的实验操作成绩也明显好于对照班(P<0.01)。

实验前期及后期的学生问卷调查情况:实验前后对对照班和实验班利用自编的问卷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问题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实验前测对照班和实验班收回的有效问卷分别为47 份和39份,实验后测对照班和实验班收回的有效问卷分别为47份和39份,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前和实验后所得各项数据进行方差(Z 测验)分析,对照班的5项调查所得的Z 值均小于1.96,表明对照班实验前后的差异均不显著。而对实验班的5项调查所得的Z值均大于1.96(P<0.05),表明实验班实验前后的差异均显著,其中,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两项Z 值均超过2.58(P<0.01),达到极显著水平。

调查问卷显示,有95.6%的学生喜欢模块化教学模式,有93.7%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理解记忆和实践能力,有94.5%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既可以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讨论

在对医学基础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时,可借鉴MES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模块化、课程综合化”,包括基础学科间的水平综合和基础与临床学科间的垂直综合,课程综合可打破学科界线,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实践证明,在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1)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态度比实验前有明显的改变,学习兴趣有所提高,模块化教学与学科式教学相比,学生更喜欢模块化教学,同时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2)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模块化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设计能力,给学生提供极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3)模块化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形式,一体化教学才是课程改革的实质。通过模块化教学可使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教学一体化,使整体教学效果得以提升。(4)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模块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教学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模块化教学使两者有机结合,可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结论

模块化教学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方式,其重点在于模块课程体系的建立。在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模块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团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探索医学类高职院校医学技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陶富,魏冬云,何和清.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8(12):35-36.

[2]张继有,周美茹.国外高职教育模式的分析与借鉴[J].教育与职业,2005(5):150.

[3]周新源.现代职教课程观与模块化教学[J].职教通讯,2007(6):37-38.

[4]李海涛.模块化教学条件下课程体系的构建[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