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8篇

时间:2023-07-24 09:23: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08

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变;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适应市场变化和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深度开发和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养生价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正确抉择。因而它是一件兼顾全局性和方向性的大事。

1 彭水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彭水县历来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和农业部门多年来广泛调研、深入总结,确立了一套符合彭水县情实际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制定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战略措施。在政府的领导指引和农业部门的全力配合下,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实力由弱到强,组织形式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到规模化集中管理,农业产业化发展朝气蓬勃。彭水现有龙头企业55家,其中以苗妹香香、群英、喜润烤烟为代表的市级龙头企业21家。彭水县将红薯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全力打造“中华薯业强县”。彭水苕粉已获批地理商标、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岩东乡、鞍子镇、郁山镇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但客观来讲,彭水农业产业化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就彭水县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农业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农业科技含量低、装备水平落后。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瓶颈期。农业产业存在规模较小、效益不高、品牌较少、竞争力不强、销售面窄等问题,具体原因和表现如下:

1.1 规划体制不健全,组织散、乱,统筹不够

农业产业体质脆弱。尤其是以种养和初级加工为主的产业受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而防灾抗灾体系仍然有待健全。因此,彭水县农业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经营主体多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实力较弱。这些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组织散漫,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变数较多,缺乏统筹性和长远性。农业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善,也严重制约了彭水农业产业化发展。

受客观条件限制,产业规划缺乏持久发展性。由于前期资金匮乏,基础薄弱,彭水农业产业长期以来以农产品种植和初级加工为主,农产品种类单一。随着市场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农产品生产、贮藏、运输、加工和销售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形势下,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精深加工技术空白、设备投入不足、农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率低的问题逐渐显现,并越来越成为限制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的桎梏。

1.2 主导优势不突出,链条单、短,效益不高

具有规模性和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少,主导产业优势需要进一步发挥带动作用。彭水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烤烟、红薯、畜禽、魔芋、油茶、蔬菜等产业。烤烟产业优势最突出,2015年全县种植烤烟8000hm2,种植农户3956户。受灾害和计划严控影响,量产下降,但在全市烟草行业中仍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是红薯产业,年产鲜薯48万吨,加工以粉丝粉条为主,红薯酒、烤薯条、方便粉丝等产品生产空白,产品单一,产值较低。魔芋为彭水特色农产品,经济价值高、发展潜力大,近期才引进建成第一条初加工线。2015年发放黑山羊2万只、中蜂1万群;栽植速丰林3300hm2,经济林2000hm2。但各产业均存在产品单一、加工链条短、企业效益不高等问题。

1.3 龙头示范不强大,企业弱、小,带动不力

县域内大型加工企业较少,产品种类单一,规模不等,加工能力参差不齐。大部分龙头企业刚刚起步,技术难关没有获得实质性突破,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部分企业存在管理不善、技术设备落后、员工素质不高等问题。个别企业要么投机取巧,以套政府财政资金为目的,搭架子、摆样子,缺乏实干精神和创业热情;要么浅尝辄止,依靠政府扶持资金维持运转,缺乏探索力和创新精神。

1.4 产品销路不畅通,品牌杂、乱,竞争不强

农业企业往往缺乏品牌打造意识,企业组织散漫造成同类产品品牌杂乱;而加工能力和水平差异也导致同一品牌产品品质不一。企业间交流渠道与平台较少,缺乏抱团发展意识,难以形成合力,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文化、品牌故事缺失,品牌宣传不到位,难以造就强大品牌效应。

市场培育与调控机制不健全,销售市场拓展问题较多。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级市场,产品销路狭窄、不畅,农产品区域性、季节性过剩问题突出。

1.5 基地特色不鲜明,土地陡、贫,先天不足

彭水地处武陵山区,特殊的山区地形,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不便。土地瘠薄、旱涝难测,立体气候差异大,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先天不足。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长期以来靠天吃饭,被动发展,农业生产难以有效保障。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特色农产品种类较少,特色农产品品种选育和改良力度不够。

1.6 农业信息不对称,劳力老、弱,热情不高

由于长期以来沟通交流平台有限,信息闭塞,农情信息、科技信息、市场行情不能及时传送,使有干劲有想法的农户和企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而错失创业良机。现有家庭式作坊,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多为留守妇女和老人,农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资金短缺,设备简陋,只能从事简单的初级加工。而实力较强的大户、专业合作社及企业,往往存在对政府的依赖倾向,缺乏解决问题和深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 彭水农业产业化发展出路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针对彭水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特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2.1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准实施

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农业产业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精准实施。结合地理位置、土壤环境、水利条件等自然要素和地域特色、市场需求、区域发展等社会要素的综合情况,规划农业种植和发展方向。

彭水县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但常年光照偏少,春秋冬多阴雨,夏天多伏旱,且气候立体差异大。因此,农业生产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引进或选育适合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的耐寒、耐旱、耐涝,抗贫瘠、抗病虫的作物新品种。完善抗灾减灾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

立足资源和区域优势,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按照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彭水位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全县着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特色产业,选择适合区域特点的作物及品种,划定重点发展的产业对象,合理安排种养布局、新型农业主体分布及规模。积极发展资源耦合共生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建设一批集成式产业园区、重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推进连片化、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全力解决农村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继续加大农业产业扶持力度和辐射广度,引进新技术和先进流水线,千方百计留住人才。实现各种要素向农业产业化聚集,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提高生产加工能力,打破农业产业化发展瓶颈,激活产业生命力。

2.2 发展主导产业,拓展产业延伸链条

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和主导产品。一方面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县在烟、芋、薯、畜、林五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着力发展烤烟、红薯和山羊为主的草食牲畜等农业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副产物的系列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商品率转化,实现增值增效。

2.3 壮大龙头企业,引领示范良性带动

2.3.1 继续遵循“初级加工在基地、精深加工进园区”的思路

更加重视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生产经营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

2.3.2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树立高标准的质量意识

实施以质取胜、多元化发展战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注重产品包装和储运,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等相关标准和要求实行产业化开发;逐步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支持龙头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企业间要形成良性竞争,通力合作、抱团发展。采取股份制等形式,使农户、基地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切实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妥善处理好生产、加工、销售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共同促进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3.3 创新企业文化,树立和维护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是激励员工,增强集体凝聚力的一面旗帜,也是使企业形象深入人心,扩大企业影响力和拓宽产品销路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当积极打造创业故事,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产品特点以及地域特色,制作朗朗上口、内涵丰富、深入人心的宣传标语。树立创业典范。以葛先萍为代表的出色的农民企业创办者,有热情、有魄力、有智慧,应树立其创业楷模,激励企业积极上进,获得更大发展。

2.4 注重品牌打造,开辟市场扩宽销路

引导龙头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首先要以产品质量为基础,把住生产环境、加工环境安全关,更要凭借品牌打造和宣传占领市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走远,产品必须展示在市场舞台的聚光灯下接受市场经济的考验。

设立大规模、功能齐全、辐射力强、以优势产业为重点的专业批发市场、销售公司,打造一支专业销售队伍。积极开辟外部市场,引导和支持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农产品展销、批发和配送中心。深入研究市场需求特点及其变化,利用市场信息引导生产,通过市场流通链条带动生产。

2.5 加强基础建设,扬长避短突出特色

加强基础水利设施建设,修建水库、沟渠,做到旱涝保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加大对加工厂房、储藏库建设的扶持力度,实现初加工在基地的发展目标。大力推广小型农机器具的应用,改变肩挑背扛、徒手装卸,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现状。

农业开发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也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因此要把基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发展绿色经济。发展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努力念好“特色产业经”。根据当地发展情况,细化发展策略,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等示范基地。继续优化工业园区规划,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认真落实园区优惠政策,加强规范化管理,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培育一批发展前景良好、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市场竞争力强的民营优势企业。

2.6 拓宽信息渠道,鼓励企业自力更生

政府和农业部门应经常深入一线,加强同农户和企业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积极拓宽信息沟通渠道。科技信息服务队伍建设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关键点在于科技信息真正传达到田间地头。更要彻底改变农民对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的观望态度,提高其对新型农产品的接受度、对科学技术的信任度。让农业新科技示范实例成为种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让农业种养新方法、新观念成为农民茶余饭后的常新话题。鼓励农业企业自力更生,消除依赖心理。农业产业化必须要有一批具有实干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及企业带头人,才能经受住市场经济的考验。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助推我县摆脱贫困面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限制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也能为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寻求真正的出路,为“科学发展、富民兴彭”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连贵,张照新,张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成效及未来发展思路[J]. 经济研究参考,2008(31).

[2]熊学刚.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6(6).

[3]叶顺法. 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方法的浅见[J].杭州农业科技,2009(01).

篇2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浙田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我国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近几年来,青田县根据资源禀赋和生产传统,坚持走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之路,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1青田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青田县以规划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引导,充分发挥区位、市场、资本、科技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狠抓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田鱼、桔柑、油茶为主导的4大产业,“东部杨梅西部桔,千家万户稻养鱼”的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全县杨梅栽培面积达6 333.33 hm2,年产值1.5亿元,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规范化稻田养鱼种养面积2 333.33 hm2,年产值4 300万元,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油茶面积1.46万hm2,年产值1.21亿元,“浙南油库”名副其实;柑桔栽培面积2 600 hm2,年产值5 382万元,传统优势仍在。

1.2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青田县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吸引工商资本、华侨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加工及营销,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涉农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涉农企业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0多家,涵盖青田县杨梅、田鱼、桔柑、油茶等4大支柱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10多个行业,其中县级龙头企业22家,省市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产业组织的迅速发育,提高了农民合作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

1.3品牌效益日益提升

通过举办杨梅节、参展参评、深化温青“菜篮子”工程合作等措施,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涉农注册商标141个,“山鹤”、“青野”获省知名商标,“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成1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和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种植面积4 333.33 hm2,标准化生产面积逾1 333.33 hm2。建成了农产品定量检测实验室,2009年全县抽检农产品4 026批次,合格率95.4%。品牌的打造和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效带动了农业向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1.4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09年引进和推广新品种71个、推广新技术96项、开发新产品8个。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1 674人次,新增农民转移就业6 954人,帮助2 610位山区农民实现异地转移,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10次,接受农民咨询3 080人次,发放各类资料5 230份。通过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岗位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增强了农民的创业本领,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门路。

2存在的问题

2.1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能人缺乏

小农意识在农民思想上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除留下来的专业大户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由于受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带动。

2.2各种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

目前,青田县只有9家市级重点农业企业,仅占全市总数的4.8%,且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县;产业组织普遍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低,重复生产的多,产品互补的少,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自身实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对基地农户的带动力、市场的开拓能力,从而制约了青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3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健全,资金政策制约明显

青田县每年投入到农业产业的农发资金只有700万元(其中县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30万元),未建立农业产业化基金,财政扶持力度亟待加大;产业政策透明度不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欲求无门、形同虚设;未设立农业加工园区,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环境、公共服务手段滞后;农业企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都明显制约着青田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启动速度缓慢。

2.4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销售渠道不畅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大宗农产品受季节影响大,上市时间集中,销售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3对策

3.1积极培育龙业经营主体

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对杨梅、稻田养鱼、柑桔、油茶等几大产业,分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社会各界及工商资本创建农业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培育壮大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力争成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企业龙头;引导创办农民合作组织,完善管理,规范运作,引领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做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3.2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鼓励经营主体增加技改投入,不断提高精深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

3.3切实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制定公开透明的扶持办法,奖励经营主体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拓展市场和基地建设等;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制定和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加大对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4];积极探索采取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有效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介入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途径。对农业乡镇的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类专项考核,成绩突出的予以重奖,形成养农重农护农氛围,激发乡镇发展农业热情。

3.4全力维护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农业投入品

监管力度,抓好农业污染源治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大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力度,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切实做好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3.5不断完善营销服务体系

要重视农产品营销,在产业集中地落实农副产品直销市场的建设,改善流通服务体系与设施,增强农产品就地销售能力;继续深入实施“接轨温州”战略,积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开拓外部销售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技“110”和农民信箱信息平台建设,准确、及时、完整地向社会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信息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4参考文献

[1] 刘扬华.欠发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85-186.

[2] 李军峰.农业产业化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343,345.

篇3

1.1农业产业特色凸显

一是芒果产业,华坪县充分利用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区域性气候,推广种植红象牙、圣心、凯特等优质晚熟生态芒果1.67万多公顷,果实色泽鲜亮,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二是茶叶产业,在生态环境优美的乌木河流域种植优质云南大叶茶0.1万多公顷,用其加工而成的乌木春牌高香型有机生态系列茶叶产品通过了QS食品安全认证和有机茶转换产品认证和加工认证,“乌木春”荣获了云南省著名商标;三是瓜果蔬菜产业,充分利用坝区的湿热气候和山区的立体型气候,打造0.27万公顷优质瓜果蔬菜基地;四是农产品加工,如鲜玉米布丁酥、芒果干、芒果汁、芒果酒等,自投入市场以来一直供不应求。

1.2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雏形

华坪县的农业生产,从发展模式来看,各产业基本上实行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从发展方式来看,已从政府推动逐步向龙头企业带动的方式转变;从扶持对象来看,已从直接扶持农户到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变。华坪县农业产业的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市场经营体系,基本具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般特征。

1.3利益联接机制逐步建立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有松散型与紧密型,前者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初级阶段,后者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高级阶段。龙头企业直接与农户形成商品买卖关系的经营模式为松散型经营;龙头企业以合同、入股或土地租赁等方式与农户达成的经营模式和农户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达成农产品的经销经营模式为紧密型经营。华坪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经营转变。

1.4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产业活力不断增强

华坪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以科技支撑为着力点,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积极引进名、特、优品种,进行西瓜嫁接、芒果控花和设施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牛冻配改良、羊温精授配等繁殖技术。目前,全县种养殖业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了60%以上。

1.5合作社蓬勃发展,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2012年底,华坪县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农户18000余户,促进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农户年均增加收入1200元。

2华坪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在华坪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缺乏科技支撑

2012年底,华坪县的龙头企业虽然发展到54个,但是它们的规模较小,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大多只能提供初级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较少。

2.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规范

全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普遍不规范,规模较小,管理松散,联系不紧,遇险则散,在技术、资金、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服务滞后,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在全县7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发展不规范的占90%。

2.3利益联接机制不合理

长期以来,龙头企业只注重产品的市场销售和自身利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基地建设和农民利益。有的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市场价格低时压级压价、拖欠货款,损害农民利益;有的农民在市场价格高时不按合同约定把农产品卖给龙头企业,缺乏信誉。在基地建设上,部分龙头企业总是依赖政府,对基地建设的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措施办法不得力,存在政府和农户两头热,龙头企业中间冷的现象。

2.4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质量效益不突出

这一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支柱产业基地规模相对较大,集约化经营水平较低,区域规模特色不够鲜明,产品档次较低,产量和效益不高;加工类龙头企业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3加快华坪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依据平均利润率的产业化组织原则形成利益共同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华坪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1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根据各村镇的气候、地理环境、交通等条件,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选择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大力建设规模适度、特色明显的集约、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基地。如在永兴乡、船房乡、中心镇北部的部分自然村重点发展茶叶、烤烟、林果产业;新庄乡、通达乡重点发展烤烟、中药材、蔬菜、林果产业;中心镇、荣将镇、兴泉镇、石龙坝镇重点发展芒果、鲜玉米、畜禽产业及加工基地和批发市场建设。

3.2发展效益农业,注重农业科技创新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注重的一是科研创新。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鼓励农技人员创办和领办龙头企业;二是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引进推广优质专用小麦、玉米和加工型、畅销型蔬菜及三得利紫花苜蓿等饲草新品种。引进推广畜禽良种,抓好肉牛冻配点建设和冻精管理,提高冻配改良技术水平和畜禽品种品质;三是技术创新。推广肉牛肉羊强度育肥、青贮氨化、膨化饲料和多营养添砖等实用技术,推广立体种植、设施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业生物工程和标准化生产等新技术;四是素质创新。针对重点产业,加大培训力度,注重培训质量;五是机制创新。按照明确职责、分类指导、创新体制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单位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科研机构联合,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新体系。

3.3加强引导,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以芒果、茶叶、蔬菜、畜禽等制品为主,培育和发展精、深加工类龙头企业;利用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手段,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章程》和《财务会计制度》,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增强自身的带动和辐射能力;积极探索农户以土地入股、租赁等方式,引导农村承包土地依法有偿流转,向专业大户和种植能手集中;在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扶持的同时,县财政也拿出一定资金,扶持家庭农场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培养一批农村适用技术的行家里手,一批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鼓励科技人员带薪创办龙头企业。

3.4进一步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

只有正确处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才能实现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各环节良性循环,使产业健康发展。在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中,要建立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妥善处理好产、加、销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估的利益分配机制。

3.5完善服务体系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要强化服务职能,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着重做好引导、规范、市场开拓、技术引进、信息提供、信贷协调、招商引资和资金扶持等综合服务工作。同时通过行政措施,组织好科技、金融、信息、咨询等方面的网络建设,形成一体化社会服务体系。

3.6抓好农产品市场信息和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将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生产基地连接起来,建立信息资源采集、整理分析和定期制度,把国家的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及新技术等信息,及时传递给产业化经营主体,为他们的经营决策提供服务。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地方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业标准推广保障体系和农业标准监督实施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通过示范,引导企业和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当前,要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好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建设与认定;二是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逐步形成健全完善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三是加大农业投入物品的监督管理力度,制定农药安全使用技术标准,倡导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推广生物农药;四是培育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监督体系和标识管理制度;五是要加大对农产品市场、储藏、保鲜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手段,提高检测水平。

3.7加强市场营销

篇4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集群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042-01

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是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深入乡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企业和单位,就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

1 发展现状及远景

近年来,依据现有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邓州重点围绕面品、肉品、乳品、果蔬、油脂、林产品等6类优势农产品,积极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邓州益嘉林产品产业化集群、邓州黄志牧业产业化集群、邓州久友粮食产业化集群、邓州昱通乳业产业化集群、邓州禽业产业化集群、邓州阳光油脂产业化集群、邓州果蔬产业化集群。集群销售总额达到61亿元。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林木基地35万亩,粮食基地48万亩,生猪达26万头,奶牛达1万头。带动农户4.6万户。集群的核心企业新上项目8个,总投资12.6亿元,已完成投资6.7亿元。编制了邓州市2014-2020年农业产业化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规划,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化原料生产基地4个,分别为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生猪生产基地、肉鸡生产基地和奶牛生产基地。初步规划到到2020年培育发展产业化集群7个,其中20亿元以上产业化集群4个,50亿元以上产业化集群3个。

2 存在的问题

邓州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水平不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2.1 集群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偏低。我市的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发展过程较短,难以形成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邓州虽然已出现邓州市久友面粉有限公司、河南益嘉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河南黄志牧业有限公司、邓州昱通牧业有限责任公司5家省重点龙头企业,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还缺少林果、油脂、家禽、花卉等方面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限制了邓州市的集群发展,影响了聚集力和带动力。

2.2 集群产业系统化和特色化不足。产业化集群在纵向形成产加销产业链条的同时,相关产业配套服务的系统化和农业生产基地式布局发展能力不足。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建立。主要体现在:

2.2.1集群的上游链短,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不够紧密。

2.2.2下游一部分龙头企业没有就地加工生产环节。如河南黄志牧业有限公司的生猪屠宰和邓州昱通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牛奶深加工,产业链没有完全建立。

2.2.3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体系建设跟不上,一定程度制约了农产品的流通。

2.3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目前,邓州农业产业化集群普遍存在着农业技术水平低,创新研发能力弱,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以及农业技术和知识传播慢等问题。集群普遍存在着没有省级以上的科研机构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为依托,部分集群缺少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系合作。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和完善产业基地建设。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龙头企业加工需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制订完善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规程以及品种质量、产地环境、包装质量与标识、贮运、检测检疫等标准,注重标准的先进性、国际性和全面性,并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主体,以示范区应用为重点,强化执行标准。在农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全面推行生产档案、产地编码等质量追溯制度。

3.2 促成龙头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协同发展机制和制度框架,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资本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和促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壮大产业规模。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将上下游企业有机地联结到一起,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共同组成一个产业链条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工、科、贸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基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精选财政扶持领域,将有限的财政扶持资金用在刀刃上,对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在备案、核准、审批等方面优先办理有关手续,优先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市财政应拿出一部分资金扶持集群建设。要建立财政扶持资金跟踪问效制度,不断提高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效益。要认真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优惠政策,为鲜活农产品的运销提供基础性条件,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地市场的快速连接,加快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法权益,进而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4 加快农村经营体系创新。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改革措施,推动农村土地向留在农村的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支持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经营组织,大力支持供销社、邮政系统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加快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利益分配上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各种行之有效的联结模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实现农民增收、企业盈利、产业发展。

篇5

[关键词] 宝应;农业产业化;现状;发展对策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由产品型向商品、市场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自然型向生态、可持续型转变,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由传统种养产业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转变,推动我县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跨越的战略举措和重要带动力量。近年来,我县围绕 “工业化强县、城市化带动、产业化兴农、项目化推进”发展战略,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明确农业产业定位、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推进“赶超发展、争先进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立足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建立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走专业化、基地化、科学化、集约化生产的道路,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4亿元;财政收入30.6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6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00元。

1.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多年来,我县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来抓,积极鼓励、扶持各类经济组织参与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得到发展壮大,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一批加工企业带动型、商品基地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多种类型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带动能力、与农户联结关系较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这些农业龙头企业借助各种产销协议、合同契约、保护价和按股分红等方法,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至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35家,其中国家级l家、省级4家、市级12家、县级18家。2010年,35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总收入达42.9亿元,实现利税2.63亿元,加工农产品总量45万t,带动本地农户35万户次。

2.特色农业优势彰显

宝应地处里下河地区,水源丰沛、土壤肥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标志产品和大宗农作物的优良品质,其中尤以有机农业和水稻、水产、水禽、水生植物为主的“四水”最具特色。是全国有机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县份之一。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以运西湖泊、东荡湿地和中部平原为主体的三大有机农业生态体系,有机稻米、有机大闸蟹、有机莲藕、有机畜禽、有机水果五大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已陆续建成有机产业园区12个,面积10.8万亩。宝应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荷藕之乡、中国慈姑之乡、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江苏省荷藕产业出口示范区。常年种植水稻85万亩、小麦75万亩,年产粮食80万t;“宝应荷藕”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常年种植荷藕12万亩,产量、品质和出口量均为全国之冠;荷藕、慈姑、芡实、菱角、水芹菜等水生植物种植历史久、面积大、产量高;宝应水产养殖面积50多万亩,年产水产品近15万t,其中河蟹、野生龟鳖等特种水产品5万t以上,是江苏省高效渔业第一县,“宝应湖”有机大闸蟹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蟹”。宝应也是江苏省生猪和水禽养殖优势生产区,年出栏生猪40万头,家禽年饲养量1200多万只。

3.市场流通发展加快

近年来,我县把农产品市场流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来抓,在抓好市场建设、发展“订单”农业的基础上,着力培育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农业企业和销售流通队伍,以宝应湖粮食物流中心为龙头的粮食集中加工区和以望直港水生蔬菜为主的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建设崭露头角。目前,已成功开发了一大批广受市场欢迎的农产品,并逐步形成了“生产与销售相连接、本地与外地相沟通、国内与国际市场相接轨”的农产品大流通格局,全县已建立各类农产品流通市场32个,常年从事农产品流通人员10.1万人。近年来,我县还先后组织有关单位和企业到北京、上海、南京、香港等地参加或举行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成立“宝应湖优质农产品营销中心”,在大中城市设立26个专卖店,使宝应农产品不断走向更多的国内、国际市场。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发展,有效地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同时,我县还十分注重扶持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至目前,已成立农村三大合作组织606个,其中各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76个,土地股份合作组织244个,社区合作组织86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原则,为会员和广大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和服务,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对策;河北省

1.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结构日趋合理 河北省经过几年调整,终于初步实现了较合理的产业结构,河北省农业逐步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种植业、副业、林业、畜牧业形成综合产业体系。目前,全省已经建成粮食作物制种、优质粮棉生产、杂粮、家禽家畜基地,示范带动能力逐渐增强。此外全省建成了6个特色蔬菜主产区,食用菌、芦笋、花卉等新兴产业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各地也在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保定、张家口等地区的中药材生产出口逐步发展为河北省传统出口商品和优势产业,成为全国中药材主要集散地;昌黎、抚宁、怀来成为河北省葡萄种植基地。

1.2经营总量不断增加 2003年,河北省产业化经营总量比2002年增长19.8%,农业产业化经营率44.1%,2005年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比2003年增长55.8%,2010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突破4000亿元,达到4062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了58.5%。2011年上半年,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178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1.7亿元,增长29.0%,增速同比提高16.3百分点。

1.3涌现大批发展较好的龙头企业 河北省龙头企业增长呈现数量和规模的同步性,涌现出一批技术先进、管理灵活、经营理念先进、影响力较大的大型龙头企业。统计资料表明,河北省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有989家,年实现销售收入1242.4亿元,解决就业26.2万人,固定资产455.5亿元,这些大型企业的经营发展稳健,效益增长稳定,带动能力强。

1.4组织形式多元化 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多元化,农民自发组成的专业合作社是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拥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全省38个星级专业合作社从不同领域加速了农业的专业化进程,并形成一种辐射带动效果。政府支持与群众合作建立专业协会也成为促进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这些专业协会依靠政府支持,可以更好地理解运用农业政策和先进的技术。当然,对于暂无能力单独组织合作社等的地方,政府也采取了直接管理的方式,由政府牵头扶持,培养当地人民逐渐接管合作组织。

2.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2.1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农产品附加值过低,增值率较差 通过研究表明影响经济效益的最主要因素是农产品综合增值率。河北省的大多数项目农产品综合增值率都低于100.0%,有的仅30.0%,仅有个别企业农产品如卢龙甘薯、承德露露综合增值率可以超过200.0%,低增值率意味着低效益,低效益意味着项目回报率低,对参与项目的农民的回报率更低,这势必将影响农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

2.2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水平低 从目前农业从业人员、农产品企业从业人员状况来说,文化水平偏低,只能满足于低水平、小规模的小农经济,主要农产品加工多为初级加工,2次以上加工不足30.0%。较低的文化素质无法操控较为复杂的加工设备,自然就无法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河北省农产品仅仅停留在初级产品加工层次上,无法生产高端产品,也无法打造具有河北特色的产业化品牌,极大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品和劳动积极性,进一步加速了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2.3 缺乏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农民获利较少,虽然各地都在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有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企业,但是总体数量与农业规模不匹配,缺乏一批有竞争力、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对整个产业的带动能力有待提高。同时,由于企业小、竞争力差,整体企业效益较低,使得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不利于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一方面是缺乏大规模的龙头企业,一方面各地农业企业小而全的现象严重,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3.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及建议

3.1良好的发展环境,完善的政策扶持,充足的资金支持需要政府的努力和职能的转变 农业产业化升级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必经之途,是河北省整个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要求。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优惠政策的扶持,这些都需要政府转变角色,真正做到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打造一个法律较为完善、政策扶持力度较大、市场环境优良、基础设施健全的农业产业化运行的经济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3.2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发挥规模效益建立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能走大众化的道路,每个地方都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选择自己的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进步。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单打独斗,建立产业基地,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制度化生产经营,将本地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篇7

(一)生产要素规模化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产业集约化能够有效控制企业成本,农业生产在先进科技的推动下,依托于集约化与规模化生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强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而扩大企业再生产的规模,推动企业供销系统的发展,实现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二)生产技术科技化

农业产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科技水平的高低能够对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造成直接影响。依托于先进的生产技术,强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并且依托于科技生产出更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增强产品的个性化与独特性,辅以更快速、更高效的物流系统,能够大幅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三)经营组织一体化

农业产业化在产品种植与供应方面要以农民为主体,这也是农业产业化“链条效应”的基础和保障。农业产品与工业产品不同,农业产品需要进行深加工,因而经营组织方面所涵盖的内容更广,要努力拓展模式不同的一体化形式。

(四)生产环节专业化

农业产业化发展在生产环节上更趋专业化与精细化,这也是工业生产的表现形式之一。农业产业化由于生产的高度集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工业化的成分,而工业化生产的最大特点就是专业化程度高。因此,专业化生产这一环节成为了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步骤。

二、贵州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贵州的农业农村工作要与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相结合,以农业、农民、农村都能更上一层楼为目标,在发展一般传统产业的同时,把气候、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突出出来,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展适合本省省情的高效农业作为目标和方向,进一步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充分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主要农产品稳步增长,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深化,农产品质量得到稳定提升,得到市场的认可。

三、贵州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

(一)农业市场机制不健全

目前在贵州农业产业中的出现的各环节之间是相互联结在一起的,生产和销售、供应都是在一起,养殖和种植以及加工也都是一体化特征。农业产业化是由各方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利益的共同体。但是,从贵州存在实际情况来观察,目前还远未建立起这种有效的联动机制。还有,农户与农户之间的联系也不算紧密,都以自我为主,缺乏联合的力量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不被侵犯。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难以形成规模

从贵州省农业发展的状况来看,省内各州各市的农业产业分工基本完全重复,没有区分细化的分工,什么都在尝试去搞,最终都没能形成大的产业。由于农业产业化建设多且分散,使农业发展一直原地踏步的情况,在贵州各地普遍存在。

(三)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低导致农业发展资金缺乏

一直以来,专项资金对贵州农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特别是支农专项资金。但在如何更科学的管理这笔资金和如何用这笔资金去支持农业产业的发展建设,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当前,贵州省参与专项资金管理的单位太多,一度达到十几家,对于支农专项资金的使用、安排及实施,缺乏整体的统筹协调工作。

(四)缺乏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作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与这一地区的产业加工、物流销售、商贸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关联。龙头企业对某一地区的发展贡献颇大,一方面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基地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影响农业产业化中的各个环节以及互相之间的配合。

(五)产业链条短

目前,贵州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很多是以公司和农户以各种形式进行结合,这种生产模式具有自身的缺陷,因为只实现了农产品供求之间的连接,并没有把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之后的销售、运输等部分很好的连成一体化的发展链条,农业产业链条过短也引发产业化的经济带动和化解风险的能力都十分有限,同时也使农户在参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难以达到预期的收益,农户和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也逐渐加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得不到提升。

四、推动贵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农业参与者素质和能力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经营管理者和成员的素质,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被重视的。首先,重视教育和培训,增加农民受教育和受培训的资金来源渠道;其次,把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与农民的教育培训紧密地结合起来;最后,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核心,使得农民能与市场有更多的关联,对市场有更多的了解。

(二)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把承包责任制落实好,使所有权与承包权、使用权分离,激活经营权;使土地流转规范化,妥善处理荒地;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土地流转过程中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好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制。

(三)积极改善农业金融环境

要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金融问题,不仅要有对应的制度,更要有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打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二是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三是增进农业产业化的资本运营管理。

(四)提升农业产业科技化程度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关键所在,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怎么样开展创新很重要。一方面,应建立农业产业化研发机构,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另一方面,增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共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帮助开发农业项目。

篇8

关键词:川东北丘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038-02

川东北丘陵地区位于嘉陵江、渠江流域,四川盆地东北部,幅员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涉及二十余个县(市、区),该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区内多数县为国家粮油、经济作物、畜牧、水产生产基地县。近几年,为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各地紧紧围绕丘区经济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产业发展向规模经营集中,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经营,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了丘陵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关照和支持下,笔者于2010年初对该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较深入地调查,现就该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现状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川东北丘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格局

“十一五”期间,川东北丘区各地政府按照连续五个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作出了科学的规划和实施,并收到良好实效。

1.实行标准化生产,优质粮油产业稳步推进。各地依托粮油、食品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优质粮油产业,在嘉陵江、渠江流域冲击坝区和浅丘宽谷地区建成200万亩无公害标准化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在浅丘地带建成150万亩优质小麦种植示范基地,在中丘及宽谷地区建成250万亩优质油菜种植示范基地和100多万亩优质专用花生种植示范基地。

2.建立精品示范区,优质果蔬产业提质增速。依托国家级、省级果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嘉陵江、渠江沿江两岸建立无公害优质橘、橙、柑、柚精品生产示范区120余万亩;依托比邻的重庆及二线城市蔬菜大市场,在G42(沪蓉线)、G75(兰海线)高速公路沿线建立50万亩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春提早、秋延后”蔬菜产业带。

3.实施“蚕桑百万”工程,优质蚕桑产业长足发展。依托“中国绸都―南充”特色地域品牌、丝绸龙头企业和较完善的县乡蚕业协会等专合组织,南部、阆中、蓬安、营山等十余个县市大力实施蚕桑“百万工程”,年产茧1.2余万吨,省级蚕桑基地乡镇达到50多个。

4.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畜牧水产业助农增效。利用四川盆地深丘、低山及嘉陵江水系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各地着力发展“养殖―沼气―种植”等方式的循环农业,引进发展外血缘畜牧、水产种群,建立肉猪、山羊、黄羊、水獭兔、特色水产规模养殖基地,每年出栏肉猪、山(黄)羊1 500万头,年产成鱼约20万吨,畜牧、水产业产值已占本地区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川东北丘区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近年来,该区域各地强化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科技支撑、示范带动和机制创新,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粮油、果蔬、畜牧、水产、蚕桑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初步建立,一批特色资源主导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现化设施支撑型等先进典型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农业建设的亮点。但调查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该地区农业产化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制约因素。

1.发展整体水平低,差距凸显。各地都有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典型,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不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该地区 300余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有近一半从事农业产业开发。总体上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大气魄、大手笔推进的不多,大型龙头少,科技含量低,带动能力弱,档次不高,品牌不响,产业链条短,整体实力弱,川东北丘区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在全国叫得响的特色农业产业。与山东寿光的蔬菜产业、山西的苹果产业、福建的柑橘产业、贵州的辣椒产业、东北的粮油产业相比,该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差距日趋显现。

2.专业化步履缓慢,布局分散。经济效益高的蔬菜、水产、畜禽等产业,区域布局、品质结构虽趋于优化,但分散在各县各乡村,平坝、丘陵、山区重复建设,生产基地与加工龙头结合不紧,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低,品种结构和质量不适应加工需要,有规模化的生产没有规模化的精深加工,加工龙头入驻又没有原料保障。

3.从业人员技能偏低,支撑力弱。近年来,优质品种、蔬菜设施栽培、柑桔留树保鲜、病虫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广虽有成效,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0%,但是从业人员所具知识、技能、理念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度不高,生产、储藏、保鲜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及营销环节信息化程度低。农技服务体系推广手段落后、队伍不稳、人才断层、知识老化,科技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削弱。

4.软环境未根本改善,机制陈旧。目前,尽管各地土地流转面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订单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但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投融资环境、服务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多头管理,规划不合理,行政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各部门单兵突进的多,协调配合的少;保障机制未形成,既缺乏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性财政投入,又缺乏引领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促进产业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市场营销体系断档,直接制约产业发展。

三、川东北丘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川东北丘区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 “面向市场、发挥优势,整合资源、规模开发,依靠科技、提升档次,培育主体、打造品牌,发展产业、提高效益”产业化发展原则,从抓生产转向抓产业、从抓产品转向抓商品、从抓产量转向抓产值,科学规划,稳步实施,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1.发挥地方优势,形成区域特色。在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中,各地根据其自身的优势和传统的生产项目,应当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只有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才能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以不变应万变。本着“有市场,有龙头,有意愿,有收益”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实行政策和资金扶持,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龙头企业为依托,业务部门为技术支撑,建立相应的产业基地,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效益化”发展。

2.夯实产业基础,促进规模发展。第一,要突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着眼于根本性的土地改良,实行水、田、林、路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提高农田可持续生产能力,为效益农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第二,要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机制。以农业综合开发、育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为载体,项目与产业互动,资金向项目集中,以项目带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农业基础设施。积极鼓励外资、公益企业、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和农户介入基础设施建设,明晰产权,高效维护,高效运行。第三,要建立耕地质量监测预警系统。设立区域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点,构建各地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第四,要依法明晰土地产权,创新流转机制,搭建流转服务平台,建立流转价格评估机制,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提高从业技能,创新运行机制。依托国家科教支持项目,通过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百万中专生计划”、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业产业化从业人员的实用技能和现代农业技术水平,全面运用现代市场理念、先进生产技术、信息技术支撑农业产业化,创新机制,兴办与农业产业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即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各类中介组织,提高供销一体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农民收益。首先,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充分借鉴山东寿光经验,积极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采取合同契约、订单收购、一次返利等方式与基地、合作组织、农户、技术服务机构等建立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权利义务明确对等的利益联结机制。其次,加强对企业和农户的宏观指导,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订单的管理,规范订单运作,强化诚信意识,提高订单履约率,确保企业、基地、农户等各方面利益的有效实现。

4.狠抓质量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引导和帮助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扩大优质果品、粮油、畜禽标准化生产规模,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争取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积极开展丝绸、山羊原产地保护认证。加大政府、业主、信贷、社会投入,培育龙头,加快农业品牌建设,积极支持“名、特、优、新”农产品商标注册和产品认证,打造成为国家驰名或省著名品牌。逐步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形成一体化的产业群、产业链。

5.着眼丘区资源,发展区域支柱产业。根据丘区区位和地理资源优势,实施生态绿化惠民行动,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速林业产业化建设,大力发展丘区生态农业。一是突出抓好区养殖、中药材、马铃薯等传统产业。二是重点打造丘区辣椒、茶叶、猕猴桃、速丰林、蘑菇、木耳、银耳、干果等特色产业,增强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后劲。三是推进食品加工、保鲜储藏等应用农业的发展,深化对丘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领产业和经济发展,构建区域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经济持续增长。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Hilly Areas of Northeast Sichuan

and Proposal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WANG Guo-yu1,FANG Ming2

(1. Law College in Hongjialou Campus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2. Vegetable Station of Yingshan County,Yingshan 637700, China)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