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社区生态建设8篇

时间:2023-07-24 09:23: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社区生态建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区生态建设

篇1

    本研究的数据采集采用了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对象包括在校大学生、高校教师、城市社区居民,问卷从社区生态建设“知”、“意”、“行”三方面设计问卷,涉及公众对社区生态状况的评价、生态建设内容及基本知识的认知、参与生态建设的情况和意愿等内容。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5个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为了便于分析统计,调查问卷的提问以封闭式问题为主,也就是在每个问题后面给出若干个选择答案,被调查者只能在这些备选答案中选择自己的答案。本文随机抽取了昆明市3个高校和主要城区的30个社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的方法为观察、走访和发放调查问卷三种方法相结合。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数据的采集及处理运用了Excel、SPSS等软件。

    2结果与分析

    2.1大部分公众认同社区生态环境亟需改善

    在被调查者中,认为社区生态环境质量“很满意”的只有4.5%,“较满意”的9.4%,“一般”的25.6%,51.3%的公众对社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满意,9.2%很不满意。公众认为当前社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不理想,认同社区需进行生态建设和改造。

    2.2大气环境质量是公众最关注的社区生态环境问题

    在对社区环境质量调查中认为影响最大的社区环境因素涉及大气环境(54.4%)和水环境(27.8%),大多数公众对水质质量满意度高于空气质量;公众开始关注城市声环境(12%)对自身生活质量的影响,但对电磁(4.7%)及光污染(1.1%)等带来的影响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2.3公众认为社区生态环境质量不良的主要原因

    是城市建设管理和公众缺乏保护意识被调查者认为社区生态环境质量不良的原因排序分别是城市开发建设管理无序(41.2%)、公众缺乏保护意识(34.6%)、人口和消费增长过快(10.7%)、缺乏生态建设投资和技术(7.9%)、社区规划不合理(5.6%),公众依然认为社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不够,而人口和消费快速增长、生态建设投资和技术、社区规划等客观因素被认为是次要原因。

    2.4公众获得生态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媒体,社区生态建设的知识普及和宣传需进一步加强

    社区生态建设需要每个社区成员的参与,并不断对社区成员的生态知识进行普及和宣传,提高其生态文明素养,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者获得生态知识的主要途径分别是电视(58.1%)、报纸(19.7%)、网络(17.1%)、教育和培训(4.1%)、社区宣传栏(0.6%)和其他(0.4%)等,说明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媒体的宣传力度加大有密切的关系。而教育、培训和社区的宣传所占比重均较低,说明社区对宣传生态建设相关知识的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在对社区的走访调查中也反映出了这一现象,在作为调查对象社区中,张贴或设置宣传生态知识和环境保护标识的社区仅占10%,曾经组织过关于社区生态保护宣传活动的社区约占13.3%。在所有被调查的社区中,没有一个社区曾经组织过生态建设和保护方面的培训活动。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社区生态建设的知识普及和宣传需进一步加强。

    2.5公众对社区生态建设的内容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对社区生态建设体系的综合认识

    调查从生态承载力(水电使用、人均居住、人均绿地)、生态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生物多样性、绿化和景观)、生态建筑(污水处理、节能节水、绿色能源、生活空间)、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及规划、公共设施、公共空间、社区服务与管理、信息共享与管理)和生态文化(居民生态意识、邻里和谐程度、生态安全宣传)等几个生态建设的方向选取几项指标,调查居民对社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了解程度,调查显示:80%以上的公众认为社区生态建设领域包括社区水环境、大气环境、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及噪音污染等,60%以上的公众认为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严重缺乏及对社区内外部交通不满意,40%以上的公众关注节能节水及景观绿化,20%以上的公众关注生态意识和社区管理。公众对于生态建筑、基础设施和生态文化了解不多,缺乏对建筑、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认识。

    2.6公众对于社区的生态建设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但在某些行为方面缺乏主动性

    调查显示:有高达91.2%的公众认为公众有责任和义务参与社区生态建设,愿意参与的社区生态建设行为分别为节水节电(89.7%),绿色消费(57.9%),参与生态环境监督执法(11.8%),参与生态环境行政决策(9.6%),参加社区生态建设专题讲座、培训班及研讨会(6.8%),参与生态建设立法(4.9%),环保社会组织(2.6%)和社区自治组织(1.9%)。参与过的社区生态建设行为分别为使用节水马桶(57.7%)、使用绿色能源(39.5%)、使用环保购物袋(37.6%)、污水再利用(31.6%)、绿色出行(27.8%)、垃圾分类回收(25%)、参与监督和制止社区生态环境破坏行为(9.2%)、参与社区绿化(7.7%)、参加社区生态建设相关宣传(3.4%)。说明目前公众对于社区生态建设有着比较高的参与热情,但仍处于从属的地位,对于参与生态环境监督执法、生态环境行政决策、生态建设立法和宣传等方面主动性不强,有强烈的对政府“依赖”心理和他人“依赖”心理,这个现象说明对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需要而言,人们一方面呼唤文明和改善生活环境,他们作为良好生活环境的享受者和环境公害直接、无辜的承受者,对居住环境状况最关心、最了解,参与社区生态建设的热忱也相对最高。而另一方面在某些行为方式上又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冷漠,这也表明对公众参与社区生态建设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所付出的努力及消耗的时间与成本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回报,无恰当的表达生态意愿的途径,致使城市居民在参与社区生态建设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动力。

    3讨论

    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城市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要求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系统变革。社区是区域性社会,作为城市的子系统,对提升我国城市片区生态保障和更新水平,加快推进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社区生态建设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每个居民既是社区生态环境改善的受益者,能成为推动和监督社区生态建设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基于个人的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也是促进城市社区生态改善的重要社会资源和力量。

篇2

一、生态住宅小区的概念

生态住宅小区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它是一个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各种资源的利用最有效,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大大降低了因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破坏或暂时失衡等影响而产生的各种风险,有利于提高小区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和现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人类共同的愿望。生态住宅小区具有下列特征:

1.高效益的转换系统。在自然物质-经济物质一废弃物的转换过程中,必须是自然物质投入少,产出多,废弃物排泄少。通过高新技术的使用来推动物质的有效转换与再生、能量的多层次分级充分利用和无污染工艺的推广,从而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又能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2.高效率的流转系统。以现代化的设施为支撑骨架,为物流、能源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流的运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在加速各流的有序运动过程中,减少经济损耗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高效率的流转系统,包括构筑连接内外的交通运输系统,建立在通信数字化、综合化和智能化基础上的快速有序的信息传输系统;配套齐全、保障有效的物资和能源(水、电、煤及其他燃料等)的供给系统;网络完善、布局合理、服务良好的服务系统;设施先进的污水废物排放处理系统。

3.高质量的环境状况。对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都能按照各自的特点予以防治和及时处理、处置,使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均能回达到国际最高标准。

4.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系统。点线国面结合、高低错落,形成绿化网络,在更大程度上发挥绿化调节空气、温度、美化景观和提供娱乐、休闲场所的功效。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规定,居住区内人均绿地面积28平方米。

5.高素质的人文环境。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良好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良好的医疗条.件与祥和的社区环境。同时,人们能保持.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能自觉地维护公共.道德标准,并以此来规范各自的行为。

6.高水平的管理功能。对资源利用、画社会服务、治安防灾、环境整治等实施高效率的管理,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和谐。

二、生态住宅小区建设

生态住宅小区建设是按照生态学原理,以空间的合理利用为目标,以建立科学的人工化环境措施去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协调小区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关系,使人类在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结构、功能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为人类创造一个安全、清洁、美丽、舒适的居住环境。它是在对小区环境质量变异规律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安排小区人类活动的强度、广度和深度的行为。建设的基点是合理利用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这是小区生态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小区生态问题的产生可归结于两个根源。其一是人口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及环境超负荷承载而产生的生态问题;其二是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应的,生态建设也包含两大部分内容:一是资源利用,二是环境整治。前者着重研究在资源利用问题后者着重研究解决、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从广泛意义上而言还应包括社会等领域。具体来说,小区生态建设的内容主要有:

1、确定人口适宜容量。一个小区的适宜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函数,是满足一定生存质量的前提下的合理人口规模。

2、研究土地利用适宜性程度。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系统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而且要考虑与其相关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要分析环境条件对土地利用方式所产生的制约。

3.防治污染。通过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形成并维持小区高质量的生态系统,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治理的中心环节是在做好环境污染预测基础上,选取适宜的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工程性对策有:①构筑结构合理、布置均衡、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绿化系统。②建设好饮用水工程、中水工程和污水排放与处理工程,使水质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③实行集中供给能源,采用先进的烟气处置工艺,从根本上减少大气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④改进和完善垃圾的收集系统,争取做到分类收集、封闭运输,让一部分垃圾变废为宝,另一部分经无害化处理后还原到大自然中。⑤采用清洁无害工艺、设备飞产品,减少污染的排放量。

4.保护生物。人类以外的生物大量地、迅速地减少、退缩以至消亡,是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各类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在生态环境中担负着重要的还原功能,绿化程度以及人均绿地面积是体现城市生态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

5.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小区是资源高强度集中消耗区域,其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反映和决定了环境质量水平。提高水资源、能源、再生资源、等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是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

三、住宅小区的环境污染

治理环境污染是生态住宅小区的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住宅区环境污染有很多来自住宅区外,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住宅区内部,物业管理部门对部分污染可以通过法律、技术、经济上的措施进行控制。

1、住宅环境污染的类型。房屋的建设、室内装修、配套设施的运行、区域环境、各种生活习惯等都会对住宅造成污染。污染类型大体分为:①住宅大气污染:油烟污染、燃料废气污染、排水系统臭气污染、吸烟污染、建筑与装修材料等。②水污染:饮用水污染、游泳池用水污染、雨水与污水合流污染。③噪音污染主要有:施工噪声污染、交通噪声污染、机电设施噪声污染、社会噪声污染等。④辐射污染主要有:电磁污染、射频辐射污染和放射性污染。⑤光污染:眩光污染、灯光污染、视觉污染、反光污染。⑥固体废物污染主要指建筑、生活垃圾乱堆,没有及时清理。

2、住宅环境污染的空间分布。由于住宅环境污染源类型较多、分散,虽从总体上归纳出规律有相当大的难度,但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些特点。在平面上可以用按临街面、临公共场所、邻设施、其他住宅四种位置来考虑。在临街面住宅会碰到交通噪声、社会噪声、施工噪声、各种光污染、高压输电线电磁污染、汽车尾气污染、油烟污染等,是污染类型最多、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之一。临公共场所住宅主要是社会噪声污染。邻设施住宅主要是机电设施噪声污染,是污染类型少,但污染可能很严重的地方。其他位置住宅污染相对较轻。在垂直方向上,污染源的分布大部分位于地面附近,但高压输电线、高架桥、油烟排放口、元线电发射台位于较高位置,使污染分布较无规律。输电线、高架桥、发射台是不常见的,故可以认为大多数情况下靠地面的住宅遭受的污染较严重。有一些污染在空间上常是较均匀分布,如电视放射性幅射污染、厨房油烟污染等。

3、住宅环境污染在时间上的分布。住宅环境污染在长尺度时间上的分布可分为.持久的、临时的两种情况。在短尺度时间上可分为连续和间断两种情况。持久的污染有厨房油烟污染、机电设施噪声污染、交通噪声等,在房屋使用期都存在。临时性的污染有房屋装修的噪声、施工噪声,在整个使用期只存在较短一段时间。连续污染源有交通噪声、高压输电线污染等,间断污染源有厨房的油烟、备用柴油发电机废气污染等。

4、住宅环境污染的可控性。住宅环境污染的可控性指污染控制的难易程度,它直接影响管理部门的治理控制决策。对住宅的环境污染一般分为住宅内部污染源、住宅小区污染源和住宅小区外污染源。住宅内部污染控制一般可通过设计、物业管理、用户进行严格控制,如设计独立的排烟管、禁止在无污水管的阳台使用洗衣机、规定装修时间和要求等。住宅小区污染源污染控制可望通过小区规划、设计及物业管理进行严格控制,如有噪声污染设施离住宅应有一段距离及采取防护措施,车辆速度、鸣笛应严格控制等。住宅小区外污染控制一般可通过城市规划、城市环境综合医治理、小区规划、设计来控制。如交通噪声可设置绿化带进行控制、把一些非住宅用房布置在临街位置上等。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住宅已建成时,污染控制的难度很大,当处于小区规划设计阶段时,污染较易控制。在物业管理阶段,可控性较好的污染有小区内车辆噪音、水箱、水池游泳池水质污染、酒楼油烟污染与噪声污染等,可控性较差的有城市道路的交通噪声、小区机电设施噪声等。

四、生态住宅小区管理

物业管理公司可运用生态学理论来建设和管理住宅小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增加小区活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目前,物业管理公司在生态住宅小区管理中,需重视下面工作:

l、实施ISO14000B叫环境管理体系,提高公司生态环境管理水平,树立生态化的人与自然观、科学价值观、经济观、绿色价值观,提高全体员工的生态环境意识。

2.节约使用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的转换率、各种设施的节能率、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率,减少小区中的污染源,并通过法律、技术、经济上的措施加强对它们的控制和防治,积极推进设施的现代化,积极采用绿色和节能产品。

篇3

(一)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加强水气污染治理。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开展工业企业废水、废气治理,减少工业排放,推进石油炼化企业催化烟气脱硫工程。今年,重点抓好东、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完成史口污水处理厂建设,配套污水管网,重点河流全部建成人工湿地净化水质工程。

二是抓好扬尘治理工作。建设6处加水点及1处清扫车辆排污处、4座“三位一体”小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在扬尘污染严重的企业建设挡风抑尘墙。同时,做好中心城8个空气自动监测点位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

三是狠抓节能减排。突出抓好化工片区污染治理,年内全部完成剩余13家企业的搬迁关停任务,坚决取缔“土小”企业。同时,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认真落实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控新上“两高一资”项目。

(二)实施城乡环境集中整治,改善城市面貌。

一是完善城市功能。加大奥体中心与市体校迁建、“两馆一宫”、城市公园改造提升、金湖银河生态工程、文化公园片区开发等重点城建项目建设力度,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二是加快城市改造。着力推进西城济南路、西四路等道路建设、旧城区片区改造和新区配套完善,对西城14座城市公厕进行改造提升。完成沙营、南王屋、东营村等旧村拆迁任务,抓好北王屋、辛店等11个村居改造项目。

三是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推进城乡绿化、道路、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11座单体或多位一体小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及配套设施设备,推进“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工程,建设生态文明村居40个、生态文明社区10个。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生态经济发展。

一是重点推进博奥奇1.2GW太阳能硅片、光伏太阳能500MW光伏产业链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加快建材仓储园等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发展骨干企业为龙头的服务外包业。

二是重点抓好生态农业产业基地、生物质能源基地、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优质鱼项目等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年内发展标准化蔬菜基地3000亩、水产养殖基地1万亩。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重点推进生态旅游配套区、旅游度假区建设,完善南二路旅游观光产业带,整合“三大林场”旅游资源,打造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四)加强环境绿化保护,扩大绿化面积。

一是加快生态林场建设。扎实推进等高效生态林场建设,完成造林6万亩,植树660万株,发展苗木花卉基地3000亩,大幅增加绿化面积,提升绿化品质。

篇4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战略目标,按照“保护优先、永续利用,项目带动、重点突破,城乡统筹、整体推进”的原则,以良好的生态资源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强化生态资源保护,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程,努力把**市建成生态环境优越、生态产业发达、生态文化浓厚、人民和谐幸福的生态文明展示区。

二、总体目标

到**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均达到和优于国家生态市创建标准。地表水水质功能区达标率达100%,城镇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8%。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城市气化率达90%以上。

到2015年,初步建成“六大体系”,即: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资源体系、和谐优美的生态人居体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科学完备的管理决策体系和保障有力的生态支撑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展示世界一流的精品景区

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方针,实施环境(资源)整体保护战略,严格环境执法监管,不断强化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文物资源保护。

1、加强生态资源和文物资源保护。重点抓好景区森林防火、古树名木及珍稀动植物物种保护、松材线虫等有害生物防治以及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自然资源安全;开展景区文物古迹普查建档工作,及时抢救修复濒危文物,进一步挖掘恢复文化遗迹,大力开发具有**特色的物质和非物质旅游产品。

2、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景区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确保所有污水进入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行。建立大气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切实加强对酸雨的监测预报。综合整治餐饮油烟,确保宾馆饭店和职工食堂的油烟净化设施正常运行。景区内实行“禁鸣”,严格控制交通和旅游噪声。加快固废处置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进程。对可再利用的固废进行分类回收,禁止在景区内焚烧、填埋垃圾。

3、抓好饮用水源管理。加强景区水源地保护和水库水质安全管理,根据饮用水源保护的要求,划定保护范围,竖立水源地保护标牌。制定和完善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监测水源水质并备案,依法查处影响景区水环境的违法行为。

4、提升管理科技水平。进一步加强景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维护,不断提高体系运行水平。加快构建以遥感技术、GPS全覆盖系统为核心的景区数字化体系,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古树名木保护等自动监控系统建设,不断提高森林资源保护的科技水平。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实施景区污水处理提升工程,加快温泉、天海和玉屏楼污水处理设施新、扩、改建工程建设,提高景区污水集中处理率和达标率。

二是实施景区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转运网络工程,完善垃圾分拣房、游步道两侧垃圾池等基础设施,实现建筑垃圾及固体生活垃圾下山,取缔核心景区内生活垃圾焚烧点。积极推广生物降解处理技术,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水平。

三是实施景区资源保护提升工程,加强景区古树名木保护,加快松材线虫病防控设施、森林防火设施、核心景区防火水网、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建设,不断提升景区资源保护和管理水平。

(二)加强**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展示母亲河秀美风采

坚持开发式保护原则,在重点抓好**江中心城区段、**江山水画廊、月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流域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方面工作,保护好母亲河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水质。

1、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提高污水纳管率。加快在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及收集转运系统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

2、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快园区内排污管网、集中治污、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污水集中治理。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格执行“环评”及环保“三同时”制度,把好新建项目环保准入关。

3、加强水资源保护及水土流失治理。加快骨干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提升生态用水调蓄功能,确保流域生态用水安全。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实施有效的河道监管,严禁非法采砂,加快河道生态恢复。加强各类水库、水塘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加快实施三江口至花山16公里、总投资120亿的**江延伸综合开发工程,建设湖边水利枢纽和花山坝工程,建设码头,营造景观水面,实现河道通航,带动两岸综合开发;拓宽疏浚河道,兴建防洪堤岸,使防洪标准近期达到25年一遇;同步建设发电、污水处理、供水等设施。

二是2009年底前,完善中心城区和休宁县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处理负荷大于70%。建成歙县─徽州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并投入运行。完成黟县污水处理厂工程项目建设。**年底前,各区县全部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及垃圾转运系统,并投入正常运行。

三是加快实施全市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到**年底,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67平方公里。

四是加快歙县南源口至深渡镇10公里的**江山水画廊开发工程建设。全力加强山水画廊沿线环境综合治理、旅游资源整合、特色景点开发。

(三)加强森林、水资源保护,展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

坚持把保护好自然资源摆在突出位置,在有序开发利用的同时,全力抓好生态功能修复和提升,维护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稳定。

1、发挥林业生态主体功能。以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实施退耕还林、重点公益林、珍稀树种栽培、速生丰产林等生态林业项目建设为抓手,稳步提高森林质量,改善林种、林分结构,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到**年,各类经济林面积达140万亩,用材林单位面积蓄积量达4.6立方米/亩,林业产值超过50亿元,林业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2、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快**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工程建设,坚决阻止松材线虫病侵入我市。加快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区域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等防火工程建设,将全市森林火灾灾害率始终控制在0.4‰以下。加强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和林地、湿地的保护管理,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3、严格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合理划定城乡饮用水源地,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完善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措施。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布实施”原则,加强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4、保护和利用好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开发强度,控制基本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土地复垦,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科学制定矿产开采规划,划定矿产资源可采区和限采区、禁采区。从严审批矿产权,禁止在地质灾害重发区、易发区和环境敏感区开采矿产资源,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对已造成生态破坏和发生严重地区灾害的矿山实行限期整治。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加快实施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工程,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监测预警、检疫御灾、控灾减灾、科技支撑“四大体系”建设。

二是进一步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全面巩固和提升退耕还林成果,加强全市540万亩重点公益林的保护、监测工作。

三是**年底前,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60处,解决18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四)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展示绚丽的城市魅力

坚持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全力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文明素质。

1、提高城市建设品位。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着力抓好城市建筑、市政道路、园林绿化、景观亮化等设施建设,确保城市整体风貌与**的自然山水、厚重文化和优美环境相协调、相融合,彰显精巧、雅致、徽韵、生态的城市特色。

2、强化城市大气环境监管。继续开展餐饮油烟污染专项整治,合理规划餐饮布局,规范建设油烟排放通道。加强城市建筑及道路运输土石抛洒管理,降低扬尘造成的大气污染。对交通沿线等环境敏感区的工业烟尘及二氧化硫排放实施专项治理,督促重点企业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加强机动车污染排放监管,继续开展并完善机动车尾气检测。确保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100%。

3、加强城市水体景观保护。对流经城镇的河道及水体实施专项环境整治,禁止向河道倾倒垃圾,取缔沿河排污口,定期对水面漂浮物进行清理打捞,合理控制城市景观水体水位,严厉查处影响城市水体景观的违法行为。

4、严格城市噪声污染管理。严格执行建筑施工申报、审批、公示制度,组织开展噪声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活动。加大对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以及生活噪声的查处整治力度,进一步巩固城市区域噪声和交通噪声达标成果,确保城市良好的声环境质量。

5、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宣传。以文明城市创建促生态文明宣传,培育社区居民的生态文明观,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创建,弘扬绿色消费观,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培养符合生态文明的生活习惯,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质,使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和生态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形成生态文明、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巩固城市园林绿化成果,完善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亮化美化水平。在城市景观照明、道路照明及户外显示屏中推广应用新型高效节能照明设备。在餐饮、工业等行业积极推广使用液化气,不断提高城市气化率。

二是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整治城市脏、乱、差现象,严厉查处损害城市文明形象的违法行为。

三是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执法行动,及时查处城市居民反映的烟尘和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切实保障居民的环境权益。

(五)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展示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

坚持以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为抓手,全面提高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逐步建立农村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乡)中转、市(区)处理”的四级生活垃圾集中收集与运转处理体系。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加强农村秸秆焚烧的监管,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率。切实加强农村地区工业污染监管,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2、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推进养殖业废弃物利用,重点推广农村沼气,建立农牧循环模式,加快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利用。有效控制大型畜禽养殖场(区)环境污染。新、扩、改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

3、切实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肥料面源污染,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加快实施病虫绿色无害化防控和专业化防治工程,大力提倡使用生物农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及其技术。

4、加强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创建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充分发挥生态示范点的典型示范作用,逐步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转和处置网络建设。到**年,50个乡镇因地制宜建设完成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及镇域范围内的垃圾收集转运系统,150个行政村建立垃圾收集转运系统。

二是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到**年,力争创建国家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0个、国家和省级生态文明村50个。

三是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和有机肥加工基地建设。到**年,建成3.8万口农村户用沼气设施、5个大中型沼气综合利用工程、30处农村养殖大户中小型沼气工程。新建、扩建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加工厂,探索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新途径。

(六)加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展示科学发展新态势

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加快建立完善的生态经济体系。

1、加快建立以低碳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我市经济园区和主导工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及工艺,减少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坚持以天然气、太阳能、沼气、水电、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不断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清洁化。积极发展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大力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信息、金融、文化、物流、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比重,促进经济模式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方向转变。

2、大力提升优势支柱产业。加快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各区县经济园区为支撑的经济园区建设。以推进**市循环经济园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依托区位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构建集中度大、关联性强、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产业体系;引导资源、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大力发展现代旅游、特色文化、新型印刷包装、新型精细化工、绿色食品精深加工、茧丝绸服装、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

3、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茶叶、竹木业、油茶、蚕桑、果蔬、中药材和养殖业等特色主导产业基地和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推动特色产业规模的扩张和效益的提升。加快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改项目的实施,培育和壮大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4、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推动乡村旅游为重点,借鉴和引进先进的生态旅游理念和管理模式,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区。进一步突出乡村旅游在生态旅游中的地位,巩固和发展业已形成的环**乡村旅游圈、沿**江乡村旅游带、古徽州乡村旅游片三大板块和景区依托型、农事参与型、文化体验型、休闲度假型四大类型,把乡村旅游打造成**市旅游经济的新亮点、新卖点和新增长点。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结合环境资源容量和经济发展需求,研究制定我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

二是加快**市循环经济园建设,配套完善园区排污管网、集中治污等环保基础设施。

三是积极推进茶叶经济“双十工程”项目建设,依托十大龙头企业,建设十万亩高效生态茶园。

四是积极开展以优秀旅游乡镇、旅游专业村、星级农家乐创建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不断壮大乡村旅游规模和提升乡村旅游档次。

(七)加强交通干线生态屏障建设,展示**交通生命线的勃勃生机

着力推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国省道等交通干线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使其成为展示我市良好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窗口。

1、加强交通干线沿线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已建成的交通干线以及乡村公路的绿色生态建设,在沿线可视范围内,实施严格的自然生态管护。严禁在25度以上坡地开垦种植,开荒毁林。建设沿线生态护坡及复绿工程,积极美化、绿化沿线两侧的荒山、丘陵及山体,沿线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

2、加强在建交通项目环境监管。对在建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建设项目严格执行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配套建设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绿化工程未达标的工程,不得验收。

3、规范沿线城镇及乡村建设。加强沿线城镇、村建设规划,规范农村居民住宅建设,突出地方特色,以徽派建筑为主逐步统一建筑风格,严格道路两侧的建筑规划管理和控制,建设一批具有典型示范的农民新村。落实沿线城镇及农村居民垃圾处置措施,减少沿线城镇及乡村垃圾污染,杜绝产生“白色污染带”现象。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加强已建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的生态恢复和治理工作,严格执行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措施,消灭沿线荒山和山体。

二是切实加强在建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的生态保护,将交通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三是加强对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工业烟尘排放和秸秆焚烧的监督管理,确保交通干线环境优美。

(八)加强西递、宏村等景区景点环境综合整治,展示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新水平

持续开展全市各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规范景区景点环境管理秩序,确保合理开发利用。

1、科学编制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本着突出地方特色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着力抓好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将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纳入规划。

2、加快景点景区生活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建设。进一步抓好生活污水处理工作,严禁废水直接排入景区河道;禁止乱堆乱倒生活垃圾,确保垃圾定期收集、统一运出景区,进行无害化处理。

3、严格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环境监管。加强景区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管理,对新建、改建、扩建的旅游开发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从源头防止和控制项目开发对景区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旅游景区的开发,应保持原有自然风貌,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或擅自开发旅游资源。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加强太平湖景区开发与保护,在推进中心湖区、乌石湿地景区、黄金群岛景区、平湖三峡景区、太平史韵景区等5大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加强景区范围内森林植被资源、水资源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进一步加强以牯牛降、齐云山等为代表的自然风光型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二是加强以西递、宏村、屯溪老街等为代表的古村落(街)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加强古村落(街)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实施古村落生态水系整修和水口园林恢复工程,使之形成完整的生态水系和水口园林景观。

三是到**年,各旅游景点景区内淘汰、禁用以原煤为燃料的锅炉、茶炉及大灶,全面使用太阳能、电能、液化气、沼气等清洁燃料。

四、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大目标执行力度。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和指导思想,使生态文明成为一种信念、立场和自觉的行为方式,进一步增强建设生态文明展示区的信心和决心。在生态文明展示区建设中,不断提高完成指标任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篇5

关键词:生态建筑 生态社区 建筑 建设

一、生态建筑概述

所谓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生态建筑所包含的生态观,有机结合观,地域与本土观,回归自然观等等,都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理论建构部分,也是环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态建筑其实也是绿色建筑,生态技术手段也属于绿色技术的范畴。因此,生态建筑综合了绿色、信息、生物三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施“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模式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社区的内涵及特点

1.生态社区的内涵

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能否实现生态建筑,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社区能否实现生态化。关于生态社区,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但一般都认为:生态社区是具有合理选址和规划,尽量维持原来的生态系统平衡,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校循环利用,减少“三废”排放,使其达到无害化和资源化,保证健康和舒适的室内环境质量,实现人、建筑、自然相融合谐的建筑体系。生态社区包含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个多功能的社区,它充分体现出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包含内容十分广泛。生态社区不仅要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使用,降低资源消耗,体现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尽量使用再生资源,满足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要保证便利的生活设施,重视人类居住地各种非自然物质构成环境的生态作用。便利包括社区与先进的内外交通,内外系统的关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便捷的服务方式。

2.生态社区应具备的特点

从宏观上看,生态社会应具备以下特点。(1)生态规划。居住区选址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气候等,充分发挥自然条件优势,用最少的消耗和对环境最小的影响来创造能满足人类居住要求的人工环境。除此之外,要注意保护社区的生物环境。(2)生态建设。在创建过程中如何保证生态社区的环保、节能、健康等特性,关键是进行全寿命周期的环管理。(3)生态管理。完善组织机构和社区管理制度,社区内的组织机构应立足于解决社区的问题,进行社区的建和管理;社区的制度应能最好地调控社区各项活动的进行。建立生态社区的管理信息系统,将社有关的人口、物资、住宅、服务设施、社区活动等等各个方面的数据进行综合集成,供社区管机构进行科学的管理决策,同时要使社区组织和居民能够迅速查询和检索需要的信息。(4)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价值取向,从过去人统治自然、征服自然的文化,转尊重自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

从微观上看,生态社区系统还应该具备如下特点:①良好清洁的环境,远离各种形式的污染(包括气体、水、噪音等)。②拥有便利的出行交通及配套齐全的服务设施。③绿化比例高,景观优美。④各种生活设施配套齐全。⑤社会自我管理高效。⑥低碳、节能、环保。

三、生态社区的建设

1.生态社区的空间社区建设

社区又一个由边界、廊道、基底(绿地系统)、基线(建筑与基底的交接带)、斑块(各种空间节点)等结构要素构成的景观单元,其中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活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居住区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以及还原自净等功能。因此,进行生态社区建设,必须使得社区组成因素的各要素生态化。

2.水系统生态网的建设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的提升,对水资源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加、水环境的不断恶化、水资源的短缺成为了世界性的问题。迅速进行的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当开发出的土地被利用时,该区域原始的天然流域地面被人工建筑以及铺装覆盖。城市下垫面的不透水面积大大增加,截断了水分入渗及补给地下水的通道,使地表径流增加,径流量汇流时间相对缩短,滞洪、蓄洪能力大幅度减小,时常引发洪涝灾害,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转化。水系统生态网的建设主要包括:雨水循环利用、中水循环利用、水景的生态效益等

3.绿化景观生态网建设。社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的21世纪中国人类社区发展的目标是:“建设规划合理,配套设备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社区环境清洁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社区。”其中社区的绿化配置是创造宜人居住环境的必要条件,它在改善小区的生态环境,体现小区的文明程度,有效地控制居住建筑密度和适度的容积率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社区绿地模式生态优化策略有加强绿地系统的连续性;完善绿地系统的整体性;注重绿化布局的生态性良好的社区绿地生态环境,需要加强绿地系统整体布局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同时,注重绿化植物配置的生态性、自然性,增加社区绿地的绿量,也是保证绿地生态效益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手段。

4.社区交通网组织建设

道路系统担负着社区与外界及社区内部机动车的交通联系。步行道往往与社区各级绿地系统结合,起着联系各类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和公共建筑的作用。具体措施包括:重视道路网络的设置,实现居住区道路系统与城市道路系统一体化,通过步道串联各个特色性的景观空间节点形成具有层次性、趣味性的游赏景观序列。实施人车分流的设计理念,力图保持居住社区内的安全和安静,保证社区内各项生活与交往活动正常舒适地进行,避免社区大量私人汽车交通对居住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避免人车分流绝对化,在一定条件下采用人车混行的交通模式,既可提高社区交通的舒适度,也可以节约土地资源。生态社区的设计还体现在路面、路沿的生态设计(在保证使用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宜更多采用透水性的铺装,并应利用道路边缘组织地表径流);社区内车辆控制车速;消防车道隐蔽设计;提供无障碍通道设计;人行休闲道设计。

5.建筑布局的合理性建设

绿色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利用的经济性并充分利用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肌理特征、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如地方建筑材料的利用强度和持久性,以及当地的各种限制条件等等。建筑朝向与生态相结合。。利用太阳能等自然能力,减少电能的消耗。多使用绿色建筑材料,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无环境污染的生产技术。,在产品配置或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中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不得用含有铅、镉、铬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产品具有多功能化。产品可循环或回收利用,无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实施绿色装饰。并注意使用其他建筑节能技术如新型保温材料、红外热反射技术、高效节能玻璃研发吸热玻璃或热放射玻璃、热回收装置、空气渗透研究及门窗气密性能的改善,提高工艺生产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推广节能供暖技术和设备;开发和应用高效保温隔热材料等等方面的技术革新。

6.硬质景观配置及照明的建设

社区的硬质景观包括亭、廊、棚架、雕塑小品、山石、仿真景观、便民服务设施、信息标志系统、围栏、栏杆、挡土墙、铺地等。所有硬质景观的选材都应具有环保性能。整体风格应该统一,简洁而朴素,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建筑小品应该符合人的行为习惯要求尺度。注意景观细节设计,如座椅材料最好选用防腐木材,避免使用冰冷硬质的石材或金属材料;室外踏步级数超过了3级时必须设置扶手,以方便者人和残障人使用等。信息标识设计应该得到重视。如社区内的名称标志;环境标志;指示标示;警示标志等四大项内容进行设计。 转贴于

生态社区的照明系统包括车行照明、人行照明、场地照明、安全照明(用于交通出入口或疏散口)、以及装饰照明。照明系统应该尽量采用节能型系统和灯具,照度要根据不同的照明要求确定,要避免产生眩光。对于车行照明,灯具要选择带遮光罩的形式,避免光线直射到住户室内,排布要均匀有规律性,保证路面灯照效果均匀,照度范围、高度等主要从细节上体现生态的功能。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生态社区建设;城市;基层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2.8;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急速推进,产生了极大的生态负效应:地下水过度开采;周边湿地系统退化;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大量固体废弃物产生;大量砍伐树木导致土壤沙化严重;风蚀现象突出;扬沙等天气时有发生。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的城市化进程对生态建设的忽视造成的。这些负效应,不仅使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急速下降,而且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都受到威胁和损害。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积极推进生态社区的建设。

一、生态社区建设的内涵和必要性

(一)生态社区建设的含义和内容

生态社区是一个在社区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也被称为绿色社区或可持续发展社区。重视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在生态网络方面的融合,是家庭、社区硬件设施、社区自然环境、社区生态服务的有机结合,是一种舒适、健康、文明、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社区。

生态社区建设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绿化环境:环绕社区、居住区周围人工营造的园林绿地状况,即通过人工规划布置园林绿地,栽种树木、花草等绿色植物,改善社区居民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美化、绿化环境状况。通过社区环境绿化,可达到净化空气、改善社区小气候、丰富景观内容、维护健康的功能。

2.社区生活环境:社区基本生活设施与社区综合服务配套设施情况,主要包括:电力设备、天然气设施、给排水,供暖设备、弱电服务设施、公共区域照明设备,公共交通配套服务设施,商业、餐饮服务、金融等经营设施,停车场与公共活动场所等。

3.社区卫生环境:它是整个社会卫生环境的一部分,对于防止和消除环境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改善居民生活卫生条件、预防疾病、保障居民健康有重大意义。

4.社区软环境:是社区环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推动社区各种环境之间互相发展的纽带,也是评价社区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社区软环境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物质环境是指社区文化娱乐设施,例如剧场、图书馆、俱乐部等;精神环境是指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文化宣传,形成的文化氛围,例如社区环保知识宣传、营造“绿色家庭”行动、社区环保志愿者队伍建设等。

(二)生态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在中国发展进入新时期,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当绿色与和谐成为未来生活的主题时,生态社区建设对于我国城市建设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非常必要:

1.加快生态社区建设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随着改革向纵深方向的拓展,城市社会基层的构成也随之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社^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与日俱增。全面推进生态社区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是创建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和确保实现二个百年的伟大目标,我国各项建设已经进入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征程,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良机,全面构建新型社区――生态社区,适应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将发挥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

2.构建生态社区是深入发展精神文明内涵的现实需要。致力于打造生态社区,充分发挥生态社区的优势,让居民充分享受到社区的生态服务,更加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构建生态社区,丰富居民的生态文化生活,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新常态下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式,让生态文化思想在生态社区得到快速有效地普及,对于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建设生态社区是落实为人民服务最接地气的一种方式。社区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外部环境,其生态环境建设的好坏对于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而社区居民对于自身居住的社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差异性的要求是构建生态社区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社区作为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生态环境,对于落实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系人民大众来说,无疑是一个最好的舞台,大力推进生态社区建设,毫无疑问是落实心系群众生活最接地气的一种方式。

4.建设生态社区是巩固党执政为民,一切为了群众的最为有效的一种形式。社区作为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是政府部门加速完善城市公共管理及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中的重点环节。社区基层组织是社区建设的主体,加强社区基层的生态组织建设,充分调动发挥社区基层组织的生态保护作用,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形成构建生态社区的合力,对于巩固党在城市基层组织方面的政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社区建设的内在关系

1.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社区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在自然环境中获得发展的思想,而自然环境又是社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为社区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社区自然环境的好坏严重影响着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影响着社区的健康发展。构建生态社区就是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更加有利于促进生态社区的建设,为生态社区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

2.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社区建设互相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实践关系中理解自然,继承和发展了对自然价值的理解,在解决当今人类生存困境的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社区作为人类生存的客观外在形式,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生态社区就是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生态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应用于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具体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生态社区的构建,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加符合生态原则的生存空间,生态社区的建设也必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生活的社区环境的好坏对生态文明建设也必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生态社区构建对生态文明建设也将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

二、生态社区建设中的问题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和社交领域范围的区域化,一种全新的社区活动模式逐渐形成,推进构建生态社区将成为新常态下城市结构调整的未来发展趋势。

鉴于社区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久,因而社区建设中有很多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问题:

(一) 空气质量问题

社区中由于管理不善,一些单位私设燃煤锅炉集中供暖、居民私设摊点和露天大排档,户外烧烤摊,这样造成直接向大气排放未经处理的有害气体,机动车的尾气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某些社区周边一些工地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灰尘未做任何防护直接散发到大气中,生活垃圾变质产生的异味直接进入大气中。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

(二)水资源问题

社区水资源供应量充足,但水的质量不高。水中含有大量沉淀物,居民用水浪费的现象比较普遍,生活及工业废水未经处理便随意排放,严重污染地下水,对居民的用水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三)固体垃圾污染问题

固体垃圾主要来自人们的生活和日常消费中。居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一些社区的绿色标志的回收垃圾箱和黄色标志的不可回收垃圾箱在居民的忽视中成为闲置之物,宠物粪便不做处理,城市牛皮癣、白色垃圾等情况十分严重,废旧电池及一些有毒有害废品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

(四)噪音扰民问题

沿社区街道各种商贩的叫卖声,车来车往的汽笛鸣声,各种广告音响声,建筑工地产生的各种噪声等严重干扰居民正常的生活作息。

(五)社区绿化面积不达标,布局达不到规范要求,组成不够合理

绿化区域不足,品质较差,社区内绿化维护工作不足,居民随意占用绿化区,修建宠物用房,缩小了社区绿化区域的面积,导致有风的天气下尘土飞扬。

三、生态社区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基层管理体系不完善、责任意识不强

基层政府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能定位不够明确,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足实际,长期施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执政方略,注重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政府管理偏重于社会控制和社会管制。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不到位,在进行全方位城市综合整治的进程中,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不能准确到位,执行公务程序的力度不到位,不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尽管年年都有各种形式的执法演练在开展,但是执法过程中的各种不文明现象,甚至暴力冲突时有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一些公务人员的责任心不够,工作过程中流于形式,走走过场,未能满足新常态下城市基层社区发展的工作要求。

(二)行政管理不健全

1.物业管理公司对社区的环境建设投入不足,普遍存在着只重治安,不重环保的问题。

2.社区街道办未能与政府相关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未能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处理有关问题的效率低下,无法落实各相关部门的职责。

3.用于治理社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

4.一些居民的法律意识淡薄,一些公务人员的执法力度不够。某些政府相关部门对环保方面的各种政策的执行的重视程度不足,致使很多违反环保政策的情况得不到有效的管控。可见政府相关部门要想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绝非易事。

5.管理手段单一,各种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工作未能落实到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各种新媒体随之产生,但是在宣传有关环保的政策法规以及科普知识方面,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形式呆板,居民的参与监督不够。

(三)居民环保意识薄弱

社区居民对自身所处的小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未能从生活上的细节做起,例如,减少使用塑料袋,M量多使用可降解的环保购物袋,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白色污染,而且环保购物袋的使用寿命比普通塑料袋长,更重要的是环保袋可以循环利用,从生活习惯入手,在潜移默化中使社区居民养成良好而环保的生活习惯,对于维护居民所生活的社区的生态环境将十分有利。

四、加强生态社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社区建设存在的这些环境问题,为加快构建生态社区,努力打造生态良好,服务到位,生活舒心,邻里关系和谐的新常态下的绿色社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完善城市基层管理模式,明确相关部门及有关人员的职责

改变不适应当前新常态下的城市基层管理模式,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有待转变,办公效率有待提高,建立适应新常态下的社区运行管理体制及相应的机制,理清社区物业公司和居委会的职责范围,根据当前新常态下的发展要求,补充新的社区管理条例,完善社区服务职能及各项管理制度,通过社区成立的业主委员会,大量征集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利用新型社交媒体调动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生态管理的热情,在社区内建立起以家庭为单元,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新型社区生态管理监督运行机制,将生态保护工作纳入社区日常管理的范围,成立以物业公司牵头,社区业委会监管,各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环保工作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环保计划方案,把各项环保目标和责任层层落实到相关部门及人员头上,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管控局面,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协调各相关部门,限期落实整改解决,同时健全跟踪落实情况的机制,对于没有正当理由,又无法按期落实整改任务的要给予相应的惩罚。

(二)强化政府办公职能,依法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

1.各相关部门对社区生态环保项目要有完整的记录,由专人负责跟踪监督各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并负责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落实情况。

2.在新常态下各相关部门应根据城市社区生态环保工作的特点,在执行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灵活变通地进行执法,避免与社区居民发生冲突。

(三)扩大社区生态环境建设治理的各项措施,改善社区生态环境

1.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要积极进行配合,提前通知社区内居民未经许可不准私自搭建临时建筑,像宠物用房等,限期拆除,如果不执行将通知相关执法部门强令执行。

2.完善社区内的生态布局,加大社区绿化覆盖面积,充分利用社区的空旷处引进一些适宜社区栽种的植物花草,大大改善社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3.加强社区生活垃圾的污染治理,针对有些社区居民在小区内乱摆摊点,又不进行及时清理,给社区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应建立社区垃圾定点收集,分类回收,集中处理的分类治理办法,针对有毒有害的固体废弃物以及白色垃圾应使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制回收处理,避免二次污染,严重影响居民的健康,向社区居民大力推广可降解,可循环使用的环保型产品。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产生的各种新媒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环保宣传和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媒体形式随之产生像微博,微信等,充分利用这些新的媒体形式作为宣传环保的有力阵地,在各个社区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宣传推广工作,避免呆板、传统、单一的宣传模式,让环保知识通过这些形式深入到社区的每个家庭的成员中,让每个社区居民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环保意识,让社区居民在意识形态方面逐渐形成生态观念,这无疑对生态社区的构建起到一种无形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卫列,杨永岗,朱明双.生态文明建设概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篇7

【关键词】城市新区 绿地 生态建设

景观绿地是建设绿色城市的重要支撑、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生态城市新区的重要保障。

一、景观生态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景观生态建设可以提高对有关城市蔓延和景观分化问题的认识;制定统一生境保护计划,保护多种物种,鼓励将保护区联系起来;扩宽空地、公园和绿色通道附近住宅的销路,提高转售价值。

景观生态建设可为立足促进生态、社会和经济多样性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个框架,在此框架下,帮助保护和恢复具有自然功能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丰富生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天然地貌过程,净化空气和水,增加休闲机会,改善健康状况等。除此之外,绿地还可使财产升值,降低防洪、水处理系统和雨水调控等公共设施和服务费用 。

二、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

定位于经济、人居、生态功能复合的高级城市发展形态的城市新区对整体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城市新区的景观生态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不完善、园林绿化建设城乡脱节,忽视城郊防护林建设,管理难度大,绿化维护成本高,河流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湿地日益减少等方面。

(一) 园林绿化建设城乡脱节,忽视城郊防护林建设。

城郊防护林建设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往往忽视城郊防护林的建设,并且设计质量和建设投资难以保证[2]。以往的城郊防护林往往目标单一,只关注于防护,无论在总体布局、设计、林相结构,树种选择等方面都忽略了与城市风格、文化艺术、市民休闲、医疗健康、保健等方面的关系。同时由于行政部门的条块管理障碍,导致了这些已成熟的防护林体系,往往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被忽视和破坏[3]。一些沿河林带和沿路林带,往往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在河岸整治或道路拓宽过程中被轻易采伐。其它林网也在由农用地转为城市开发用地过程中被切割或占用,原有防护林网的完整性受到严重损坏。

(二)绿地建设空间分布不均,绿地系统建设有待完善。

城市新区绿地的空间分布不均。主城区生态绿地主要集中在大的河流与湖泊周边,市区内绿地以公园绿地为主。线状绿化以道路绿化为主,主要集中在市区的主干道上,没有形成线状连续。

(三)管理难度大,绿化维护成本高。

城市绿地建设管理难度越来越大。首先是人们的法制观念不强,城市公用绿地被侵占、花草树木被攀折、草坪被踩压、景观遭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是城市园林执法队伍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手段滞后,赏罚不明等。园林绿化建设中,管理维护费用占很大比例。受城市用地制约、土地市场冲击,城市绿地建设中受这样那样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绿化维护成本的不断攀升。

(四)对河流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湿地日益减少。

几年来,随这城市的加快发展,对河流(湖泊)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湿地日益减少,功能和效益下降;过量捕捞、狩猎、砍伐、采挖湿地生物资源,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湿地水资源过度开采利用,导致湿地水质碱化,湖泊萎缩;长期承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湿地水污染,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湿地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使城市湿地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其生态功能也严重受损。

(五)园林绿化人才缺乏,尚未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从事园林绿化工作的人员素质差别较大,管理人才不足、技术人员欠缺、复合型人才出现断层等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处于园林绿化一线工作的工人很多为外地务工人员,流动性大,文化、技术水平也较低。在实际工作中,还缺乏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中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系统教育,缺少在有关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系统培训。科学合理的园林绿化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引入机制尚不健全。

三、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中以区域整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的生态绿地、环城绿地以及大型交通绿地上,增强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网络。

(一)构建生态水系新格局。

以水量、水质、水生态并重为原则,防洪、排涝、供水、治污、河道治理、环境改善等功能统筹兼顾,加强水生态修复与滨水生态环境建设。保证防洪排涝能力全面达到标准,各项功能基本实现,水体水质基本达到水功能区划的要求,水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现状水系格局,将城市新区范围内的河、库、湖、渠相连,构建生态水系格局。使多处湖泊和湿地分布在整个城市新区内。

(二)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组团间生态复合廊道是规划区组团式发展的重要控制要素,其功能不仅限于生态保护与大型基础设施廊道的预留。组团与组团之间生态复合廊道不低于1.0千米。未来城市新区应建立现代城市滨水林荫生态带。新建设的城市景观廊道空间,从人本主义角度考虑,遵循“主客共享”的滨水区设计思想,既考虑滨水区居民的需求,同时也满足商务、旅游客体——“客人”(外来短暂停留人口)的需求。在此理念下,将滨水区视作一个家庭空间,滨水公共空间开放体系兼有“起居室”和“会客厅”的舒适和温馨。采用国际上成熟的“WAVE”的模式,将主城区河段整体构建成一个主客共享的开敞式公共空间,形成连续的城区内部生态廊道。

(三)打造复合型景观绿地系统。

城市新区的绿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绿化水平仍有待提高,这给城区的绿化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就市区绿地的分布情况看,大片绿地缺少。然而,作为城市的边缘区,这里是城市的对外扩张区域,因此对城市边缘区进行科学的生态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的空间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经济发展带来好处。新区绿化追求城市生态建设的连通性,以及物种选择的区域性,应体现城市的自然资源特色,注重景观的整体协调。以建设城市绿网为中心,形成主城区内道路绿网,边缘区圈层绿网的空间格局。绿化重点做好环线绿化,外环线之间的绿化以基本农田为基底,形成环城的农田防护体系。打造专类公园形成各组团内部生态绿化节点。

(四)保护性开发河流湿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河流(湖泊)湿地周边开发强度不断扩,湿地周边开发按照经济开发与生态湿地保护相结合的思路,严格执行蓝线和绿线管理制度,建成及防汛调蓄、灌溉、生态景观、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综合性河流(湖泊)湿地。河流湖泊除以上功能外,还要担负着城市水安全储备的功能。故而湖泊周边应被完整而紧密的生态廊道包围——即湖岸生态环,生态廊道宽度应达到生态性岸线总长度的10%以上,以满足生态斑块之间生物物种的交换和迁移各自孤立的景点连接到一起,形成市区完整的旅游休闲游憩带,将湿地公园“溶解”于城市之中面向服务整个区域,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区;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态文明居住区。

(五)建设快速道路景观节点以及连续景观段。

道路节点的景观控制是新区快速道路连续景观段的小,使新区快速道路景观具有完整的空间序列感。节点应根据不同地区现状条件、结合重要节点的布置、考虑新区快速道路节点体系的整体性而设置。应进行景观视线分析,因地制宜地在道路沿线设置成一定规模的集中绿地或开放空间。在新区快速道路景观带与周围的经济开发区、商业区、办公金融区、居住区中心或标志性建筑的联系处,设置一般景观节点,提供城市开放空间;道路与河流交汇处、人流活动多的道路交汇处可设置公众性的广场、街区绿地或公共建筑等一般景观节点;快速路下匝道处可设置一般景观节点,以绿地开放空间、街景小品或特色建筑作为对景点。

(六)建立多元化的城市公园管理制度。

城市新区一般家森林公园、滨水公园等生态公园和CBD中央公园等综合公园体育公园等专类公园形成各组团内部生态绿化节点。随着不同城市公园的差异化经营,公园经济效益进入了两极阶段,即城市公园在不失去公益性的同时,又要在规范条件下进行适当的经营开发,实现公园的造血功能。在公园内部及周边开发此类供出租的房地产,既可收取商业租金来维持自身运营,又提供了景区内必不可少的服务设施来方便游客活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针对资源各自特征,合理开发出不同的旅游产品。城市公园除了可由政府投资建设,其他经济实体也可根据其看重的营利性进行投机建设。

四、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建设对策

(一)强化政府职能,完善运行体制、机制。

完善生态立法,健全监管机制。将城市建设法制化、规范化,使生态建设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坚持行业监管和分级监管相结合,对不符合生态化发展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强化政府职能,落实责任部门。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统领城市总体的生态建设,各级行政部门分工明确。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将生态建设的各项各类指标落实到各部门、科室、个人,增强基层组织的执行能力。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建设目标。

在制定城市的生态建设目标时要从统筹发展的角度,考虑长期利益和区域整体的生态效果,不能进行急功近利的建设。要根据城市生态建设的现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从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城市的产业、文化、土地利用、绿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从而制定符合实际的生态建设目标,以期形成健康、高效、独具特色的城市。

(三)加强公众参与。

建立生态信息共享体系,保障公众参与权。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数字技术、建立相应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市政公用、环境保护、园林环卫、市容市貌等城市建设管理活动,以及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等行为的实时监测与动态控制。转换政府职能,鼓励公众参与。通过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及资金、技术支持,鼓励民间组织、社团和普通民众投入到城市的生态建设中。发挥基层组织的引导作用,通过组织简单、实际的活动,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将生态建设深入居民生活。

(四)重视科技建设,做好人才储备。

注重专业性技能人才的培养,政府部门加大投入生态技术的研发资金,注重引进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建立城市生态专家、人才储备库。城市生态化发展必须重视增加科技投入,研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积极选择“适宜技术”,推广生态产业,保证发展过程低(无)污、低(无)废、低耗,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将生态适用技术应用到生态建设中,实现由传统能源节约向建筑节能的转化。

(五)合理整合土地资源,规范流转制度。

整合土地资源,尤其是城市边缘区的土地,要集中整治、重点开发。根据各区、块的实际情况,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以形成绿地建设的储备资源。主城区的土地利用以集约化模式为主,将中心区进行合理规划,整改旧式建筑,形成中心区高密度建筑区,以改善中心区的环境,提供相应的空间用于建设配套的基础性设施。规范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市场进入法制化轨道。规范土地审批程序,严禁以科技、教育、现代农业和生态建设为借口进行商业活动。

(六)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生态理念。

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公民整体的文化水平,做好高等教育的普及工作,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将生态知识运用到居民的日常生活。政府部门应该进行多元化的生态教育普及,发挥社区的文化广场、知识窗等优势,通过文化宣传、艺术表演等形式,培养城市居民的社会公德。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题研究[R],2010,8.

[2]唐玉德,浅析城市园林绿化问题[J],科技信息,2010,(16).

篇8

一、2017年主要工作

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对x工作“一个希望、三个着力”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六字方针,始终坚持“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的执政理念,积极构建“六大体系”,重点实施“十大工程”,高位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顺利实现了“一年开好局”目标。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主要河流监测断面Ⅲ类以上水质达标率达100%,均处于全市前列;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万元GDP能耗降同比下降5%左右,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140%左右,我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建机制强保障,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合力

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底线,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系统性、长期性,加强整体设计,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凝聚合力。一是成立由我挂帅,30多个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二是出台《xx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确定建设“六大体系”和“十大工程”,并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明确了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

(二)狠抓生态建设工程,巩固生态环境基础

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实施一大批生态建设工程。一是召开两次专题会议部署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基本完成生态空间识别与管控、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水资源红线“三条红线”划定工作,为下一步加强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深入实施净空净水净土工程,全面停止垃圾焚烧,新建垃圾转运站,将垃圾统一转运至xx生活垃圾处理场处理,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全力推进城市引供水工程,项目已于2017年元月开工建设,确保2017年春节前竣工,让城市居民用上“安全水、放心水”;同时实施了3.2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大植树造林力度,2017年全县共完成营造林32111亩,达到计划数的110.7%。xx湿地公园成功获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三是积极开展生态乡镇、村的创建活动,全县已有5个乡镇、17个行政村获评“生态乡镇”和“生态村”称号,分别占全县乡镇和行政村总数的45.5%、27%。

(三)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坚持源头管控,推动一二三次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着力构建幸福新x的生态产业体系,进一步提高绿色“GDP”水平。一是在推动低碳工业方面下狠招。深入推进经开区拓园工作,启动了1平方公里拓园项目,用46天的时间全面完成了临近经开区企业的83户97栋房屋征收拆除工作。全年共清理闲置土地300亩、清理闲置厂房4万平方、清退非法企业14家,新安排入驻企业7家。二是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出实招。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启动“美丽家园”建设项目,即培育一个以葛为主的“1+N”农业特色产业,建设5万亩农业生态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建设十个新农村中心村;整村推进100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村;培育1000家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启动并实施2.4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积极规划建设“一核一线四区”,全力打造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乐的高效农业样板。新建葡萄、蔬菜、茶叶、马家柚、三红柚、猕猴桃等六个千亩示范基地;推动2平方公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莲荷乡“七巧板”特色农业产业园建设和实施工作。三是在促进现代服务业方面上新招。将红色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推进“xx区”实施工作。以xx景区成功创建国家级4A景区为契机,积极探索开展了假日游、短途游和参与体验游活动。聘请了铁路规划设计四院编制《规划》,我县现代物流园区成功获评“x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时,盘活了闲置近十年的xx原有办公楼以及粮库资源,仅用61天就建成了xx园;启动电商“千人培训”计划,和阿里巴巴合作,成为首批“千县万村”村淘项目县,成功入选全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500强。

二、2017年工作打算

2017年我们将围绕贯彻落实对x工作提出的一个新的希望和“三个着力、四个坚持”的总体要求和本次大会精神,更好地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xx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下一步,我县将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一是生态项目建设工程。推进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用制度创新破解生态建设难题,即保护绿水青山,又提高农民收益,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围绕循环经济、企业技改、污水垃圾处理、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产业等方面,加快梳理一批重大生态项目、生态工程,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策资金支持,实施一批事关xx生态文明长远发展的项目。

二是生态品牌创建工程。全力打造以“一山两河一库”为主体的生态工程,即xx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两河流域综合整治,xx水库饮用水源地建设与保护,推进“一核一线四区”建设,推动xx基地建设工作。

三是生态人居建设工程。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改善生态环境,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积极开展美丽家园、生态乡村、生态社区、最美村庄、最美农村庭院和最美保洁员系列评选活动,实现生态与人居的和谐发展。

四是环境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深入实施净空净水净土工程,开展土壤、地下水监测,完善和推进“河长制”;推进污染源在线监控体系建设;排查、登记区域内重大危险源,识别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及环境风险等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方案,全面提升全县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及风险防范能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