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09:23: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建筑的经济价值,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建筑物价值;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全生命周期成本;环境成本
通常在考察建筑物的价值或进行方案优选时,往往更多的注重建筑物的建造成本和是否能实现其基本使用功能,而没有重视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费用支出和对环境的影响,没有对建筑物的整体价值全面分析。一般认为建筑物的整体价值分析包括它是否能以最低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其必须具备的功能,是否对环境造成了影响。为使建筑物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本文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分析中找到解决的思路,通过引入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外部环境的理论加以分析。
一、理论分析
边际成本是增加一单位功能的额外成本,是与其边际收益相比较的,在建筑物的价值分析中,若增加一单位的边际成本能带来大于一单位的边际收益(功能提升),那么即会带来价值的提升(价值=功能/成本,功能增量/成本增量>1,价值提升)。如何才能更好的分析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关系,分两部分进行权衡。
(一)以全生命周期成本和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
全生命周期成本有资金成本、环境成本、社会成本等。对于后两种成本的影响在后面的分析中会涉及到。这里以建筑物的显形的资金成本构成进行分析。全生命周期资金成本是指工程项目从项目构思到项目建成投入使用直至工程寿命终结全过程所发生的一切可直接体现为资金耗费的投入的总和。全生命周期资金成本=建造成本+使用成本。下面仅从目前价值分析中容易忽视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考察建造成本的增加能带来使用成本大幅下降来使得建筑物的价值提升
以某一建筑物的墙材选用为例,一是保温墙材,二是普通墙材,使用保温墙材比普通墙材的成本要高10万元,但建筑物在使用阶段的取暖能耗每年可节约2万元,以住宅建筑使用期50年计算其使用成本的节约远远超过了建设成本的增加,使得全生命周期成本的降低,所以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使建筑物的价值得到了提升。
2.在成本略有提升的前提下,考察功能的大幅度提升带来的建筑物增值。
在满足建筑物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额外一单位成本的支出,能带来大于额外一单位的收益,也会带来建筑物整体价值的提升。比如,在建筑物中采用可回收利用的资源进行建造,虽然所起的功能可能相同,但成本要偏高,但建筑物拆除后,可重复利用,并减少了建筑垃圾的污染、处理难题。使得建筑物的环境、社会价值有所提升。
(二)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环境成本是指工程产品系列在其全寿命周期内对于环境的潜在和显在的不利影响。对于建筑物来说,它在建造和运行阶段是否给周围的环境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若建筑物的活动带来的不利的影响而又未能对此不利影响付出相应的补偿(有效处理)时,可以认为建筑物的活动属于“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也可把此认为是建筑物未被体现出来的额外成本。
比如,对于建造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污染,运行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都使得其环境成本不断增大,从而导致建筑物的环境、社会价值地下降。
(三)资源的稀缺性
在建筑业中,对于不可再生的资源的耗用也是非常惊人的。资料统计,建筑能耗已占全国总能耗的近40%,其中建筑使用能耗占建筑能耗的88%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3倍。在我国现行建筑运行中,北方建筑取暖每年多消耗2000万吨标准煤,直接损失达70多亿,多排放CO2达52万吨。另外,据统计,我国拆除房屋(住宅)的使用年限约在30年左右,而英法等欧洲国家住宅平均拆除年限在80~100年之间。我国国家标准规定,普通建筑住宅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也即是说,我国的住宅建筑的寿命期仅是其设计使用寿命的60%,那么由此带来的拆、建造成了大量的资源耗费、环境污染和大量的建筑垃圾。
二、解决措施
(一)在建筑物的前期决策阶段,从设计角度综合考虑资金成本和环境成本
根据资料统计显示,设计阶段完成后,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资金成本的85%已确定,所以建筑设计是建筑物价值全面提升的决定阶段。从建造成本和使用成本的关系、对环境的影响和对稀缺资源的使用等综合进行分析,进行节能、节水、节材的设计。
对于节能设计。一是采用新型技术,比如地源热泵技术,它使用一套设备实现了建筑物的供热与空调的两种要求,取消了锅炉房,消除了大气污染,提高了一次能源的利用率。供热时比直接电热方式、燃油或燃气锅炉方式的运行费用大幅度降低,增加的初始投资一般可在3~5年内收回。另一方面建立能源效率的观念。把单纯地抑制需求、减少耗能转变为提高能源效率。对于节水设计。使用节水器具,采用再生水利用系统。对于节材设计。结构形式采用大空间,结构体系向预制化、装配化方向发展,尽量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通过结构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配套化,实现多样化的批量生产。采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新型保温隔热的轻质墙材,推广工业化集成装修方式。
对于这些设计,一般都会带来初始建造成本的增加,但使用成本的下降足以补偿建造成本的增加,并可带来更大的节约收益,而且对于环境的污染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可大幅度下降。通过设计理念的更新、设计技术的成熟和绿色设计工具的使用,使得在设计阶段即可决定建筑物整体价值的实现程度和取得的效果。
(二)政府的宏观调控
1.政府的政策规制
推行绿色建筑、环保建筑,推行“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建筑,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比如,建设部并于2006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该标准将住宅性能划分为适用、环境、经济、安全和耐久等五个性能。根据打分来全面评价住宅建筑的价值实现程度。中国的绿色建筑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政策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相应经济激励措施等,应尽快建立健全适合国情的 切实可行的绿色建筑经济的政策体系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健康发展。
2.征税和补贴
征税和补贴是应用经济学中的胡萝卜加大棒的原理,税收是大棒,而补贴则是胡萝卜,两者的目的都是调整私人成本使之趋向社会成本。这种方法比规制方法更能促进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为。征税使污染成本成为企业为维持经营所不得不抵补的成本。因此企业有激励尽可能减轻污染,并设法找到新的、低成本的减轻污染的方法。而对治污设备的税收抵免这种补贴时另外一种提供减轻污染的激励手段。
通过设计手段解决建筑物价值提升的技术支持和实现方法,而政府的宏观干预则为建筑物的价值提升提供一个良好的实现环境。
三、结论
利用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相关原理,分析影响建筑物价值的因素,根据(价值=功能/成本)的公式,分析既定功能下的成本最小化和成本增加能带来功能更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对建筑物价值的影响,并着重分析了一直以来在建筑物评价过程中忽视的环境成本的影响。从设计的角度和政府的角度,综合考虑成本和功能的关系;找出建筑物价值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竞争力,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就必须不断地加强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建筑经济中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不断地加强这方面的控制,选择合理恰当的方式进行管理模式的优化,并不断地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项目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基于本文分析了建筑经济中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
关键词:
建筑经济;造价管理;成本控制
正文:
1、建筑经济中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的特征
1.1、全过程动态追踪性
在建筑行业中造价管理以及成本控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是一向比较复杂的工作,因此需要从各个阶段进行控制,从而能够达到相关目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造价管理以及成本控制主要是体现在具有动态追踪性,也就是在工程的最开始阶段就进行跟踪管理,同时对整个过程进行了监管,方便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采取措施进行优化,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成本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1.2、前瞻性
建筑经济中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如果出现的失控问题,需要相关单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从而能够最大降低损失。对于成本控制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的,能够及时地进行问题预测,并对风险进行分析,从而能够提前制定一系列的预防措施,达到主动控制的目的。
1.3、契合性
如今很多的建筑单位都已经认识到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的优势和作用,也对这方面加强了研究力度,在工程的应用过程中也不断地引进的一些先进的控制模式,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对于国外先进的成本控制模式主要是对一些国外建筑项目所制定的,但是国外的建筑和我国的建筑项目存在的很大的不同,因此将这种方法应用到我国的建筑中是与实际工程部相符合的,从而不会提高造价管理以及成本控制效果。因此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借鉴一些管理模式,但是需要结合工程的实际需求清晰,从而才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其功效。
1.4、全面性
做好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工作不仅需要控制投入支出,还需要对建筑工期、质量、技术以及安全方面进行控制,从而能够达到全面管理的目的,合理的将影响成本的各个因素进行控制,达到全面性控制的目的。不仅如此在产品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相关财务人员做好管理工作,全员参与到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中,从而能够达到相应的目的。
2、建筑经济中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
2.1、强化建筑经济管理意识
为了能够合理的进行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必须要不断地提高建筑经济管理意识,从而能够将其应用到工程管理中,最大程度发挥其功效。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建筑经济中关于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和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具有一定的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这方面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的关于相关管理人员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高度重视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工作,使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造价管理,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该方面工作能力,保障其具备理想的胜任力,避免因为管理人员带来各类造价管理不良问题。
2.2、创新建筑经济中造价管理方式
在进行建筑经济在家管理成本控制中完善管理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方式被应用到经济管理中,而针对现在复杂的建筑工程管理项目来说需要更多的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落实。例如使用造价管理软件以及电子化管理模式能够更好的提高造价管理水平,同时也能够进一步降低人员的工作难度,提高准确效率,因此企业成为了主要的发展趋势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不断地加强造价管理人员的培训,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能够方便进行后续工作的开展。
2.3、落实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造价管理水平,需要做好前期规划工作,对于前期规划分析可以按照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模式进行处理,即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的控制各个环节管理工作,制定好相应的造价管理方案以及计划,从而能够有效地处理各个工作,不断地提高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水平。在进行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时候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工作,对于存在的问题需要重点进行监督,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优化,从而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
2.4、对成本控制体系进行健全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需要组建独立的造价管理以及成本控制部门和小组,从而能够方便进行成本控制目标的制定、目标任务的分配以及相关考核工作,不断地加强成本监督管理工作。在实际的应用中企业需要选择一些具备相应官专业知识的人才,做好成本控制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人才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其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同时也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企业成本控制意识,需要不断地完善考核体系,如果发现考核存在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惩罚,其能够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同时也需要对那些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从而能够带动员工的积极性,更好地投身于工作中,提高造价管理水平。
2.5、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
造价管理以及成本控制工作中是需要全员参与到其中的,因此需要做好各个部门的协同工作,成本控制工作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各个部门的协同工作,从而能够更好地达到目标,提高成本控制管理水平,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总之,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筑经济管理其是主要就是指相应的成本控制和造价管理工作,需要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全过程中得到贯彻落实,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魏云燕.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探微[J].四川水泥,2016,04:175.
[2]黄碧如.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措施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16,06:62-64.
关键词:建筑经济;造价管理;成本控制
1、建筑经济中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的特征
1.1、全过程动态追踪性
在建筑行业中造价管理以及成本控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是一向比较复杂的工作,因此需要从各个阶段进行控制,从而能够达到相关目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造价管理以及成本控制主要是体现在具有动态追踪性,也就是在工程的最开始阶段就进行跟踪管理,同时对整个过程进行了监管,方便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采取措施进行优化,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成本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1.2、前瞻性
建筑经济中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如果出现的失控问题,需要相关单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从而能够最大降低损失。对于成本控制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的,能够及时地进行问题预测,并对风险进行分析,从而能够提前制定一系列的预防措施,达到主动控制的目的。
1.3、契合性
如今很多的建筑单位都已经认识到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的优势和作用,也对这方面加强了研究力度,在工程的应用过程中也不断地引进的一些先进的控制模式,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对于国外先进的成本控制模式主要是对一些国外建筑项目所制定的,但是国外的建筑和我国的建筑项目存在的很大的不同,因此将这种方法应用到我国的建筑中是与实际工程部相符合的,从而不会提高造价管理以及成本控制效果。因此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借鉴一些管理模式,但是需要结合工程的实际需求清晰,从而才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其功效。
1.4、全面性
做好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工作不仅需要控制投入支出,还需要对建筑工期、质量、技术以及安全方面进行控制,从而能够达到全面管理的目的,合理的将影响成本的各个因素进行控制,达到全面性控制的目的。不仅如此在产品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相关财务人员做好管理工作,全员参与到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中,从而能够达到相应的目的。
2、建筑经济中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
2.1、强化建筑经济管理意识
为了能够合理的进行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必须要不断地提高建筑经济管理意识,从而能够将其应用到工程管理中,最大程度发挥其功效。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建筑经济中关于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和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具有一定的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这方面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的关于相关管理人员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高度重视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工作,使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造价管理,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该方面工作能力,保障其具备理想的胜任力,避免因为管理人员带来各类造价管理不良问题。
2.2、创新建筑经济中造价管理方式
在进行建筑经济在家管理成本控制中完善管理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方式被应用到经济管理中,而针对现在复杂的建筑工程管理项目来说需要更多的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落实。例如使用造价管理软件以及电子化管理模式能够更好的提高造价管理水平,同时也能够进一步降低人员的工作难度,提高准确效率,因此企业成为了主要的发展趋势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不断地加强造价管理人员的培训,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能够方便进行后续工作的开展。
2.3、落实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造价管理水平,需要做好前期规划工作,对于前期规划分析可以按照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模式进行处理,即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的控制各个环节管理工作,制定好相应的造价管理方案以及计划,从而能够有效地处理各个工作,不断地提高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水平。在进行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时候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工作,对于存在的问题需要重点进行监督,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优化,从而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
2.4、对成本控制体系进行健全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需要组建独立的造价管理以及成本控制部门和小组,从而能够方便进行成本控制目标的制定、目标任务的分配以及相关考核工作,不断地加强成本监督管理工作。在实际的应用中企业需要选择一些具备相应官专业知识的人才,做好成本控制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人才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其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同时也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企业成本控制意识,需要不断地完善考核体系,如果发现考核存在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惩罚,其能够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同时也需要对那些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从而能够带动员工的积极性,更好地投身于工作中,提高造价管理水平。
关键词:全过程工程造价;建筑经济管理;价值
工程造价可谓是建筑工程中的重中之重,最终目的是为了对项目建设中所产生的各项费用进行分析和整理,并找出对成本问题造成影响的各项因素,进而从根本上确保后续资金链的连续性。相比传统管理理念,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理念在项目要素和流程方面要更全面,灵活性也更高,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管理效果更加突出。
1全过程工程造价在现代建筑经济管理中的价值
1.1降低现代建筑经济管理的风险
有效实施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能够从根本上确保建筑施工各环节的顺利实施,有效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使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以提升。在实际进行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能够与具体的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评估,进而确保预算管理工作准确性的提升。科学使用预算资金,在实际施工中要想有效避免因资金不足而影响施工进度的情况发生,就必须对企业自身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等进行合理分配,对企业资源配置进行科学配置。在有效确保整体施工效率的基础上对成本进行严格管控,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在实际进行工程管理的时候,为降低企业风险性,要将经济效益提升上来,需要与业主相互配合来进行施工验收工作。另外,在实际进行结算的时候还要与工程资金内容相结合,实现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将全过程工程造价应用到现代建筑经济管理中不但可以全面发挥建筑工程资金的作用,而且能够使管理风险大大降低。
1.2提高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准确性
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建筑类型不断扩大,在施工质量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建筑施工速度的逐渐提升,因此为从根本上确保建筑项目的质量,对设计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全过程工程造价的有效应用,可以对建筑施工中每个环节所需支出进行科学的预算和控制,有效降低超支的概率,为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1.3有效确保项目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必须充分认识到建筑经济管理应用全过程工程造价的价值。特别是在进行工程预算评估的过程中,全过程工程造价的科学实施使预算评估的参考性和准确性得到有效提升。在实际进行造价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客观分析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经济影响因素,然后再进行预算方案的编制,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使预算的准确性得以有效提升。除此之外,基于科学预算方案,对后续工程造价进行精细化管理,有效落实各岗位、各环节的造价管理职责。在该种管理模式的指导下,预算人员、设计人员等必须高度重视工程内外因素对造价所构成的影响,进而使工程造价预算的合理性得到有效提升,从根本上确保预算方案的弹性度,进而约束资金,实现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2建筑经济管理中全过程工程造价的措施
将全过程工程造价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中,主要是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结合进而科学管理各个阶段工程的计价,从而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有效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因此,在建筑经济管理中应用全过程工程造价,需要针对项目决策、设计、施工以及竣工等多个阶段来进行,对造价成果文件进行严格编制,真实有效地反映的实际造价,进而对其进行合理控制。
2.1项目决策
项目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必须对工程各阶段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风险(包括自然、人为以及经济灾害等)进行合理分析,将应对方案做好,从根本上确保参与建设项目各方的利益,尽可能避免出现扯皮现象;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采取竞争机制,实施方案竞赛的方式。设计人员不仅要在建筑功能和造型方面多动脑筋,还要对工程造价、设计费计费方法等进行合理的控制,结合实际情况对设计人员进行相应的奖励,使设计方案的经济性得到有效提升,聘请专家进一步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处理,尽可能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开支。
2.2项目设计
为了有效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对工程设计的重视,除了要有详细、科学的图示和实施方案,还要构建切实可行的工程资金估算书。在初期阶段,要想对工程造价限额进行合理控制,就必须确保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的科学、完善性。在进行技术设计的过程中要将施工图纸和相关技术说明进行有效融合,确定工程造价的具体定额情况。除此之外,为了从根本上避免一些误差情况的产生,在实际设计施工图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工程造价的初步标准明确施工方案预算。
2.3项目实施和竣工中的应用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必须与施工方案相结合,根据施工承包方所实际需要的施工量,以合同价的方式先拨付相应的工程款。除此之外,还要根据物价上涨等原因导致的工程造价提高等问题,再进行施工中预算管理和资金管理。在施工阶段,科学分析和考量实际发生的工程费用,要对流沙、障碍物等容易影响工程建设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考虑。除此之外,还要根据业主对施工标准的要求进行考虑,结合制定施工设备和材料所产生的工程费用叠加情况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估算。工程结束后,还要进行施工验收工作,科学整理和规划工程建设过程中所花费的费用,实现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实际造价的科学预算。
【关键词】 精益价值链; 建筑工业化企业; 精益成本; 比较研究法; 多目标线性规划
【中图分类号】 F40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7-0100-04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建筑业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消费者不光关注建筑产品的质量、价格,更加关注建筑产品的建造过程和社会效益[1],因此,传统的“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低效益”的湿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一种新的建筑模式――建筑工业化所代替。建筑工业化是普通的制造工业化思想在建筑行业的延伸与发展,国外先进国家经验表明,建筑工业化可以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建造工期、节约成本[2],因此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建筑工业化大环境下,如何节约建筑工业化企业的建造成本成为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结合精益建造思想来研究如何对建筑工业化企业的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筑工业化涉及到的企业有很多,本文所指的建筑工业化企业局限于建筑产品及构配件的生产企业。
一、精益成本管理的意义
新经济的发展赋予了企业成本管理全新的含义,对于建筑工业化企业来说,成本管理的目标不再是通过大规模构配件的生产销售而获得高额的利润,从长远角度来看,建筑工业化企业成本管理的新目标应该为精益成本管理,精益成本管理是以为项目创造、提高价值为前提,在工作中不断消除浪费、降低成本,运用少量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项目施工的要求,以向项目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建筑产品和构配件或服务为目标的一种全新的成本管理模式。现代企业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某个具体环节的竞争,实质上已表现为企业整个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对于建筑工业化企业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实行成本的精益化管理,尤其在现阶段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还不是特别成熟的情况下,哪个企业能真正地进行精益成本管理,能对整个价值链进行精益化的管理,这样的企业必能抢占市场的最高点。有鉴于此,对建筑工业化企业的成本实行精益化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精益成本管理的内容
建筑工业化企业精益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就是以低成本、高质量为根本目标,以项目需求为价值导向,从企业的采购、设计、生产、交付、维护等环节全面地控制价值链成本,以达到企业价值链成本最优,价值最大,最终形成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精益成本管理价值链[3]。如图1所示[4],在此精益成本价值链中以建筑工业化企业为核心,企业的物料流、信息流、资金流不断循环,最终促进建筑工业化企业成本的不断降低、企业价值的不断增值。
(一)精益采购成本管理
企业的采购费用往往在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对采购成本的精益化管理势在必行。对于建筑工业化企业来说,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企业原材料采购的费用占整个价值链成本的比重可能更大,所以采购成本就成为降低价值链成本的突破口。精益采购成本管理要求企业首先建立自己的采购部门,建立和完善自己的采购系统,使企业采购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采购的决策工作应该做到公开透明,并且能够得到企业员工的监督[5]。其次,精益采购成本管理要求做到准时采购以及按需采购,精益的思想强调库存是一切浪费的根源,因此企业在采购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原材料的堆积、设备窝工所带来的企业成本管理的负面影响;在精益采购中,采购的依据是建筑产品的实际需要,因此企业应该以原材料的质量、价格、技术为依据,以最终产品的实际需要为根本,真正做到按需采购。按需采购不光能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物流、资金流的速度以及材料设备的周转效率,从另一角度带来企业的成本节约。最后,企业要想成功地做到精益采购成本管理,就必须有一个合格可靠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实现供应渠道的快速高效和成本最优。
(二)精益设计成本管理
精益成本管理的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建筑产品的研发设计阶段,研发设计阶段是整个价值链成本优化的关键环节之一。资料表明,大约有80%的产品的成本动因都来源于产品设计阶段,因此建筑工业化企业的成本管理要从设计阶段就进行周密的规划。设计阶段不但要考虑本阶段的费用,更要考虑延伸到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使用维护成本,从而能够从价值链整体出发,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对建筑产品原材料的选择以及机械设备的使用也能够很大程度地降低整个价值链的成本。建筑工业化企业首先要通过对建筑市场的大量调查,确定新产品开发的目标成本,这个目标成本是按照市场预测的大部分项目都能接受的购买价格,其计算公式可表达为:成本=售价-利润;其次企业要将目标成本进行分解,就像项目管理中的工作结构分解一样(WBS),按照建筑产品的特点和结构将成本分解到每个原材料上,便于从细节上控制设计成本;同时,企业要结合目标成本法以及价值工程等现代常用的成本管理方法,对每个阶段的目标成本进行分析和预测,对于可能超出设计成本的部分,要积极思考并采用具体的应对措施。
(三)精益生产成本管理
建筑工业化企业的构配件等建筑产品生产环节是降低整个价值链成本的一个重要环节,新的生产技术、工艺方法的应用可以带来成本的节约,但是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周期比较长,所以精益生产成本管理成为企业节约成本的重要途径。企业首先应该注重建筑产品的均衡化生产,均衡化生产就是指企业生产的建筑产品的数量和种类能够达到均衡化,这也符合建筑工业化中标准化与多样化的要求[6]。均衡化生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产量均衡,是指某些相同的时段内产品的数量能够基本一致,避免出现生产低谷和高峰,能够让生产“流动”起来;其二是产品种类的均衡,即生产出来的建筑产品能够满足项目的多种需求,真正做到按需生产,同时在某段时期内不同建筑产品的数量也大致相等。其次,建筑产品的生产应该尽可能地做到“持续流”,所谓“持续流”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各道工序都能够连续化,这种“持续流”的形成可以减小企业资源的投入以节约成本,同时可以缩短产品的交付周期,又能及时发现和暴露一些问题,尤其是产品的质量问题。均衡化生产是“持续流”的前提,均衡化生产的理想状态就是“持续流”,“持续流”的形成达到了生产的均衡化,均衡化生产和“持续流”两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共同为生产成本的节约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精益交付成本管理
交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精益价值链能否有效运作,精益交付就是企业结合精益的思想,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交付体系,通过精简企业在交付前后阶段中多余的运输成本、存货成本、仓储成本和管理费用来提高交付效率,加快整条价值链的运转,最终能够做到符合建筑市场的要求,为项目准时、准确、快速、高效和低耗地提供更多的高质量、低成本的建筑产品。降低交付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可能地将交付信息公开化,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小由于信息不透明带来的交付风险(常见的交付风险有交付时间的延迟、交付地点的错误、交付数量准确性、交付质量不合格、交付信息不对称等)。在众多的风险中,任何一个风险的发生都会给企业带来资源的浪费和交付成本的增加。
(五)精益维护成本管理
随着绿色低碳建筑的推广,项目的维护得到越来越多业主的重视。对于建筑工业化企业来说,要通过适当的维护服务来增加项目的价值,所谓的维护服务就是在构配件应用到项目以后要对其进行跟踪监测,观察产品质量是否过关,是否有安全隐患,在项目报废后构配件的回收利用价值还有多少等。企业要以整条价值链成本最低为目标来进行维护服务工作,并设计适合企业自身的维护服务方案,同时运用现代先进的维护服务技术对建筑产品进行多方位的统一维护管理[7]。虽然维护服务会产生一定的费用,看似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但良好的维护可以提高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增加项目的价值,提高业主的满意度,有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信誉,树立自己的品牌,进一步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拉动整个价值链不断向前发展。
三、精益成本管理模型
当然建筑工业化企业要想精益成本管理,光是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精益化操作是远远不够的,精益成本管理之所以能优于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是因为精益成本管理是一种全员、全过程、全企业范围、全面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的成本管理。建筑工业化企业的精益成本管理不仅是作业层次的管理,更应该在战略层次进行管理: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决策者首先应该有精益成本管理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培养精益企业文化,只有将精益成本管理的思想深入每个员工的心里,这样每人在平时的工作中才能做到不断改善,精益求精,企业将不同层次的员工安排到企业的价值链结构中,让他们有相应的成本决策权力,给他们自己持续改进成本的机会,同时企业也该建立一套与之对应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对于企业的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在技术方面:企业应该组织专门的部门认真研发,采取新工艺新方法来降低生产成本;方法方面:将一些比较成功的成本管理方法与精益管理相结合,比如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价值工程等[8],成本管理与精益管理两者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一加一,而是将两者进行耦合,其效果远大于两者的简单堆积。目标成本法是一种根据市场的导向,对产品进行利润计划和成本管理的方法,目标成本法与精益管理的结合,可以从价值链的源头消除浪费,在对目标利润保护的同时专注于成本的改进和节约;作业成本法利用独特的动因分析和计算方法来对比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找出原因并进行改进;价值工程利用公式V=F/C对满足项目要求功能的最低成本进行预测和估算,并指导后续工作。最后,企业还应该建立一套精益成本评价机制,对每项工作的结果以及整条价值链的成熟度进行评价比较[9],并分析原因,做到精益改善。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精益成本管理的基本模型如图2所示。
四、精益成本价值链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技术
在对建筑业企业精益价值链目标成本进行设计时,本文主要以价值链各参与节点部门承担任务所耗费的工作量为基数进行分解,确认各自应承担的目标成本和预期目标利润。如设计部门应以工程图纸设计量为基本指导依据,生产部门应以价值链中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库存管理等各项活动为基本指导依据,最终体现以工作量指标为基础、以成本最小化为核心指导思想进行价值链目标成本设定。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项目的成本,实现产品利润的最大化,建筑工业化企业需要对企业获得的成本数量和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工作任务进行统一的安排,运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技术(Multi-objective Linear Programming Technology),建立成本和工作量的分配模型[10]。设:
i表示价值链中拥有节点部门的个数;
j表示价值链每一节点部门下属参与车间的个数;
Cpi表示价值链的目标总成本(i=1,2,3,…,n);
Li表示价值链各节点部门利润分配总额;
Xi表示价值链各节点部门较低成本比重;
Cij表示企业内部节点部门的单位成本,rij表示成本降低率;
Lij表示企业内部节点部门的单位利润,Pij表示成本利润率,Lij=Cij×Pij;
S表示工作量指标;
Sij表示第i个部门中第j个车间获得的工作量指标;
Sij'表示第i个部门中第j个车间现有设备、机械、时间和技术等条件下能承接的最大工作量。
建立建筑工业化企业目标成本和工作量的分配模型步骤为:
(1)建筑工业化企业目标总成本=目标总预算造价-目标利润。
(2)精益价值链各节点部门目标成本。某节点部门成本与价值链总成本的恒等关系,即某节点部门成本=上游部门作业资源消耗+该节点剩下的利润。
(3)企业成员部门的成本和利润。利用部门前一期实际准确的平均单位成本Cij'和成本的计划降低率rij,可求出当期该部门的单位成本。Cij=Cij'(1-rij),i=1,2,3,…,n。
某节点部门利润与价值链总成本的恒等关系:
某部门的利润=下个节点的定价-本节点已经给上个节点的定价-本节点作业资源消耗的成本。价值链总成本由各部门的作业成本以及他们之间的利润组成。具体来说包括构配件设计成本、采购标成本、培训成本、仓储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维护成本、交付成本、维护成本、各节点间的留存利润等。
(4)企业内部成员工作任务的分配安排。设项目的工作量为S,Sij表示第i个部门中第j个车间获得的工作量指标;Sij'表示第i个部门中第j个车间现有人力、材料、机械、技术水平等情况下能承接的最重工作任务。
利用多目标线性规划便可以方便地求解建筑工业化企业目标总成本。
五、结语
精益成本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是在对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基础上,以增加项目的价值为目标,来实现整个价值链成本的最小化和价值的最大化,在精益成本管理中成本=售价-利润,而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中售价=成本+利润,虽然两者只是简单的数学变换,但从精益成本管理角度来说却差别很大:精益成本管理突破了以利润为目标的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售价来决定利润的新的成本管理思维,产品的售价一般由市场来决定,所以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从降低成本这一关键点出发。本文分析了建筑工业化企业精益价值链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构建了精益成本管理模型,采取精益价值链多目标线性规划技术,建立一个成本和工作量的分配模型,以期为未来的建筑工业化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SALEM O, SOLOMON J, GENAIDY A. Lean Construction: From Theory to Implement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2006,22(4):168-175.
[2] 陈晶晶.基于建筑工业化的建筑企业建造能力评价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姚茜.绿色供应链成本管理评价指标分析――基于精益生产方式[J].会计之友,2012(34):56-58.
[4] 陈礼靖,佘健俊,李梅.基于精益价值链理论的建筑业企业精益建造能力评价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3(4):116-120.
[5] 张晓佳. 精益成本管理模式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 杨青. 精益价值管理[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7] 朱宾梅,陈静,鲁天蝉.基于精益思想的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新脉络[J].建筑经济,2007(6):89-91.
[8] 赵璐.基于精益建造的成本管理[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关键词集体经济组织;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建议;山东苍山
近年来,苍山县对以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主理财、民主监督为重要内容的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新进展。
1不断提高认识、强化意识
在新形势下,乡、村2级干部都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村民主理财、民主监督的重大意义。加强村级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就是要让广大农民全面、充分地了解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活动,参与民主决策,实现有效地民主监督。这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的有效措施;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凝聚民心的强大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管理民主”的客观要求;是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维护集体经济利益和农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加强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就是要将集体资产和财务的管理关口前移,促进会计信息真实、准确,保障资产与财务的完整、安全,使管理更加及时、有效,所以说加强村级民主理财、民主监督也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农村干部一定要正确认识手中的权力,一是要把党和村民赋予的权力看作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二是要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要坚持为民理财,树立权力就是服务的意识,自觉做到用权为公、施权于民,确保权力来自于民又服务于民;三是做到议事、理财讲民主,办事讲公道、决策讲程序,财务讲公开、执行讲纪律;四是自觉接受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只有自觉接受各方监督,才能慎用权、善用权、用好权。只有认识提高,基层干部才会从被动接受监督的思维定式中走向主动和自觉接受监督的层面上来[1-2]。
2切实加强领导
一是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村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员队伍建设的领导,严把民主选举关口。使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员真正由具有一定威信、遵纪守法、廉洁奉公、敢于求真务实、有积极参与集体事务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了解本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并具有一定财务管理基本知识的人担任。在经村民代表民主选举产生后,报经乡(镇)人民政府备案和行文,并委托乡经管部门颁发聘任证书。二是乡镇政府要采取多种途径,切实解决村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小组能正常开展工作。对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员要按照不低于本村农民日平均收入标准给予适当的劳务补助。三是要加强培训。民主理财小组人员的素质是保证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县、乡(镇)农经管理部门要以提高民主理财、民主监督能力为重点,在不断提高他们政策法规水平的同时,要使其逐步掌握民主理财、民主监督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四是要加大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公开栏、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媒体等大力宣传加强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工作的重大意义,并与宣传土地延包、减轻农民负担、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种粮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紧密结合,营造民主理财、民主监督的浓厚氛围。
3建立和健全机制
3.1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制度约束机制
必须明确一个好的均衡的制度,必须既具有制约监督的作用,又具有保障促进作用。必须建立面向全社会标本兼治的民主理财、民主监督的制度约束机制[3]。要将权力纳入制度轨道,一方面要“以制度管权”,限制权力被滥用;另一方面合理的制度也将激发积极性,能保障正确行使职权。在制度机制总体设计中,必须贯穿于每项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对事前、事中、事后实施全方位地管理监督;必须于确保集体资产、财务的安全与完善,要能保值、增值、增效;必须贯穿于党风廉政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干部作风建设之中。
3.2建立严密的监督约束机制
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是对权力运行监督制约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必须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大权力运行的监督,重点防范权力失控、决策失误、程序失范。对“核心权力”的监督又是重中之重。村民主理财、民主监督的重点内容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各项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的监督;年初财务预算的制定与执行情况的监督;各项经济活动的监督检查及其财务公开执行情况的监督;各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其操作程序规范化的审核监督;集体资产的处置程序及合法合规性的审核监督;会计账目、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报表的查阅监督;固定资产、库存物资的实地盘点与清查的监督;收益分配方案以及其他需要审核事项的监督。
在民主理财、民主监督中,事前要广泛征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形成建议;事中要认真监督财务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事后要全面检查每一项会计基础资料。审核结束后,民主理财小组组长要将监督检查的内容如实和完整地记录在《民主理财记录簿》上,并由全体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分别在记录上签章,为村干部任期和离任时经济责任审计提供准确的资料。对监督检查的结果及其处理意见的落实情况必须向群众公示[4]。
3.3建立健全有效的奖惩机制
一是严肃的查处机制。改革的深化和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腐败现象仍然会伴随在这个过程之中。因此,乡镇纪委要进一步发挥查处案件标本兼治的功能,实现以查处促预防,以查处促监督,以查处促发展的目标。二是必要的考核机制。县、乡(镇)都要建立对村加强民主理财、民主监督绩效考核量化指标体系,并进行考核,将其作为评比表彰先进单位或个人的重要条件之一。三是有效的激励机制。乡(镇)纪委及农经管理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大力推广加强民主理财、民主监督,不断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对那些善于民主理财、自觉接受监督的优秀基层干部和敢于管理监督的优秀监督员,要给予大力表彰和适当奖励。
4结语
加强民主理财、民主监督,既是实现和谐社会人人共建、社会和谐人人共享的重要保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不仅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开拓创新。
5参考文献
[1] 刘庆勇.民主理财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村财务会计,2009(11):21-22.
[2] 孙佰林,王四军.完善村级民主理财机制做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J].现代农业,2008(1):81.
特别是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州各级政协的民主监督在促进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当前基层政协民主监督组织化意识不强、措施不够、方法不多、效果不佳、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认识不够。民主监督过程的漫长和步履艰难。强调的严密科学的整体性和组织性。对民主监督的认识不高表示为民主监督组织化的意识不强。少数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在思想上,缺乏对民主监督的充分认识和应有正确理解,行为上漠视民主监督、应付民主监督、抵制民主监督。错误认为民主监督是无事多事,无事挑刺,多此一举。局部基层政协领导认为民主监督缺少法律权威,随意性大,不好操作,加之对一些决策无法监督,对热点问题不敢监督,对难点问题无力监督,普遍缺乏监督热情和监督责任。政协委员双重身份,怕越位、怕添乱、怕惹麻烦,加之民主监督自身的非强制性,监督时间随意性和监督结果的不确定性,畏难情绪大。
(二)机制缺失。基层政协民主监督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保证机制和反馈机制。监督乏力法规不完善。组织机构不健全,履职尽责的自我约束机制不严;民主监督外部机制制度化、规范化、顺序化进展缓慢,监督无章可循,弹性很大,往往事后表态支持的多,事前参与主动影响的少;机制建设停留口头多,落实行动少;委员主动接受履行监督责任多,主动要求行使监督权利少。监督什么?怎么监督?虽有原则性规定和要求,但普遍缺乏顺序性、约束性、操作性的规定,特别是具体到某一区域、某一部门(单位)更是如此。
(三)水平不高。履职实践中。对监督内容调研不够,提出的建议和批评角度不高,深度不够,内容不广,对推进工作改进作风指导性不强,民主监督工作整体水平不高。三是监督队伍建设上,重推荐,轻规范,缺少应有跟踪,委员主体作用和集体智慧没有发挥。
二、提高基层政协民主监督组织化要实现四个转变
增强监督效果关键在于不时提高民主监督的组织化程度,破解当前基层政协民主监督难题。虚功实做,努力推进民主监督实现四个转变。
(一)提高认识。推进民主监督由政协热党政冷向党政政协共同热转变。
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统筹协调的领导机制。坚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政协组织要积极主动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取得政府的支持和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的必要保证。要依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根据党委的要求开展民主监督。重要的民主监督要主动向党委请示汇报,明确要求。要加强与政府的密切沟通和联系,取得政府的大力支持,确保对政府工作所提意见和建议有的放矢,有利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二)建立组织。推进民主监督由委员个体主动接受向委员集体主动监督转变。
把零星的批评建议上升为党派界别的监督意见,要把过来分散的监督活动上升为集中的监督活动。不时增强政协民主监督的影响力和有效性。要变单位聘请民主监督员为政协集中选派民主监督员(特约监察员)和行风评议员,由1-3名委员组建1个监督小组,通过组别活动,健全组织机制,对监督对象实行常态监督。要建立运行机制,不时在知情、沟通、反馈环节上下功夫,对民主监督的各个环节做出明确规定。知情环节上,党委、政府要向政协通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使之知情明政。沟通环节上要使党委、政府与政协的沟通联系经常化。
(三)突出载体。推进民主监督由有形式无内容向有形式更有内容转变。
提高组织化水平需要通过适当的组织和活动形式来实现。要大力开展公开民主评议活动。围绕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增强政协民主监督的实效。每年选择1-2个专题,通过专题调研、专题视察、专项协商议政等系列活动开展专项监督。要民主评议政府专项工作,组织深入调研,充分听取广大群众和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召开政协民主评议会,邀请党政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和群众代表参与,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四)扩大宣传。推进民主监督重过程轻结果向过程结果偏重转变。
而轻内容结果的弊端。监督活动轰轰烈烈,要克服过来政协民主监督重形式过程。宣传推介声势浩大,实际效果忽略不计,跟踪督查销声匿迹。要提高组织化水平就要扩大宣传,大力宣传活动自身,特别是民主监督后要跟踪报道,促成监督效果转化,增强民主监督实效。要把跟踪宣传作为提高民主监督组织化的重要措施,推进民主监督与舆论监督有效结合,重点报道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政协委员和党派团体对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有关部门改进工作的实际效果,把委员视角与群众视角结合起来,扩大民主监督的社会影响。
三、集体选派民主监督员是提高民主监督组织化的重要途径
摘要:社会变迁带来了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作为最庞大人口的农民阶层,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冲击,价值观念上产生了一系列转变并产生了一定的产生矛盾冲突。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价值取向现状以及形成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了引导农民阶层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民;价值取向
随着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实现了政治与经济体制上的转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明显转变。从社会结构来看,阶级结构发生一定变化,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变也深刻影响着文化领域的变革。农民作为我国重要的社会阶层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中,其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一系列转变,这种价值观念的矛盾性正是在与传统价值取向的碰撞中产生,是农民阶层新的需要与社会不能极大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冲突的反映。
一、农民价值取向变化及现状
(一)积极的价值取向。
1.求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促使农民阶层从单纯地追求温饱和渐进地奔小康进一步推入求发展的新趋势。现行农村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的巨大发展,一方面在土地问题上使农民越来越自由,一部分农民自由地选择个体专业户方向发展,而依旧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受到新的经济政策的鼓舞也大力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另一方面国家更多的惠民利民政策的实施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多更大的机遇,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原有的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价值取向的转变。农民已经从单纯的目标化发展转向以求发展为目标的具有可持续性的方向。此外,新的社会分工的发展根据关于人的学说的相关要点,构建了相互依托的一体化社会交往关系。农民在这种分工网中既具有主体性又不失整体合作性。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了以对人的依赖为主的关系转向了对物的依赖,由此人的发展得到扩展,人本身的发展也得以可能。因而,新时期,农民求发展的新的价值取向是农民思维方式转变的最大特点之一。
2.对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
新农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普及与落实,精神文明下乡等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得农民在精神文化层面发生一定变化。随着物质文明得到不断满足,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提高,农民在文化素养方面较之传统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一方面,国家对农民阶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另一方面,农民本身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对精神文化的渴求,从而现代农民的价值取向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层面转向更为丰富的精神层面。
3.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
传统的农民阶层在文化程度上一直处于劣势,基本上属于知识层面的底层。随着中国社会变迁进程的加速,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普及不断深入,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科学文化素质对人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是息息相关的。
(二)消极的价值取向。
1.心里素质上小农思想残余。
节俭与效益的冲突依然存在。勤俭节约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现在市场经济如此发达的时代,一味强调节俭显然是不可取的,一定的节俭必然与社会的生产效益相结合,必然是在效益选择基础上的适当节俭。
守旧与开放思想之间依然存在一定冲突。传统小农思想一向是守旧的,许多旧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农民阶层普遍对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突然的认同感,从而对市场经济下的新的商业行为有本能的抗拒心理。然而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思想的开放进取,以开放进取的首创精神融入市场经济的潮流。
2.功利与道义的冲突。
中国自古就受儒家传统的影响,在义利观上一向是重义轻利的,然而在近代以来,受国外西方思潮的影响,传统价值观念受到挑战,并逐步产生了见利忘义等颠覆传统的价值取向。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到市场经济盲目性滞后性以及一些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农民阶层很容易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导向。
3.集体主义的相对缺失。
随着市场经济地深入发展和农村的开展,农民在个性独立上不断得到增强,个体意识日趋强烈。社会分工的明晰化使得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显现,集体观念的削弱和人际关系的淡化,这些都是农民当前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集体主义缺失的状况相对较突出。然而,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独立存在。
二、农民价值取向变化原因分析
(一)社会变迁与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
恩格斯指出的:“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探究价值取向问题的理论基础正是唯物史观。作为社会产物的人的价值也是社会的特定产物,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不得不说是农民价值取向变化的根本原因。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政治经济结构随着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成为人们价值取向变异的前提和基础。而多变的社会因素、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尤其是作为最庞大人口群体的农民阶层。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变革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人们自然会失去原本的归属感和对社会的安全认同,从而产生新的价值取向在所难免。
(二)农村的变化。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的发展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质的改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已经逐步买入小康并朝着发展的方向前进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组织发展创新等为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此外,农民社会保障也在进一步完善,减免农业税等惠农政策不断让农民得到实惠。
(三)农民本身。
社会变迁带来的巨大变革还在于教育的普及与深化,农民的文化程度逐步提高。中小学教育几近普及,法制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内容的下乡,强化了对农民阶层的教育,使之受到集体主义、开放进取、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的引导,农民阶层的文化素养也得到极大提高。
三、正确引导农民形成正确价值取向
(一)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加强对农民的思想引导十分必要,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首先是带领农民奔小康,走一同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最基本的前提。其次,坚持正面引导,灌输集体主义思想。使得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得到一定的平衡,在个人利益得到不断满足的同时,广大农民也应形成强大的集体观念,以集体利益为重。此外还有义利观教育。可以运用正反典型、榜样示范等方法进行有效引导。
(二)农村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时引导农民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之一。首要的是把握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变迁和转型带来的冲击还在影响着农民理想信念,并对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疑虑。因而,要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爱国主义教育。还要加强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普及以及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制意识。要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策略要在农村得到全面贯彻。
(三)更新农民观念,提高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社会变迁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尤其是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情况下,农民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两重性。既要解决农民存在的传统思想与当前思想之间的矛盾冲突,又要使农民获得更大的视野和空间,以正确的价值取向面对复杂的市场。首先要对传统进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要变革农民的观念,使之更新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建立创新的、开阔的、具有竞争意识的新观念。我们要在价值多样化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民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马振清.社会变革中的困惑与选择[M].辽宁: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2]陈庆立.中国农民素质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3]贺善侃.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形态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4]王义祥.中国社会变迁[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